• 沒有找到結果。

轉型中的東南亞外援政治:動力、模態與在地回應的類型化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轉型中的東南亞外援政治:動力、模態與在地回應的類型化分析"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轉型中的東南亞外援政治:動力、模態與在地回應的類型化分

析(第2年)

計 畫 類 別 : 整合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MOST 103-2628-H-004-003-MY2 執 行 期 間 : 104年08月01日至105年07月31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計 畫 主 持 人 : 楊昊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吳承憲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張喁 報 告 附 件 : 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10 月 31 日

(2)

中 文 摘 要 : 本計畫為「轉型亞洲的路向探索:動力、路徑與模態」整合型計畫 之子計畫,著眼於亞洲內部的轉型理路,希望進一步檢視東南亞外 援政治的供需平衡結構,並探索潛藏於其中的三重變革與轉型模態 (區域結構、次區域結構與在地回應)。 本計畫將分三個層次深入 討論亞洲經驗與內部運作理路,首先將著眼亞洲主要援助國(中國 與日本)在投注東南亞外援項目與計畫的變革,並藉此形塑出強國 外援政治之間的競爭(或合作)關係對於東南亞受援國的影響。其 次,本計畫認為除了亞洲強權的外援戰略面臨調整,亞洲內部的外 援政治體系與內部運作迴路亦正在變遷。在經驗個案上,本計畫將 探索新援助國(如新加坡、泰國等)對周邊國家投入援助能量逐漸 豐沛的原因、動力與運作軌跡,並試圖尋找東南亞的外援政治是否 將形成獨特的層級分工模態。同時,亦將討論東南亞受援國的「尋 求援助聯盟」是否形成。最後,隨著東南亞政治改革與民主化進程 的持續推動,公民社會受到賦權(empowerment)思想的啟蒙,開始 自覺性地重新檢視各種外援項目(特別是在基礎建設計畫方面)對 在地社會的影響。整體而言,本計畫希望透過比較研究與類型化分 析的操作,結合移地研究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具體呈現東南亞 (亞洲)外援政治轉型的實際風貌與整體模態。 中 文 關 鍵 詞 : 外援政治、三重轉型、東南亞、東亞、中國、在地抵抗

英 文 摘 要 : This two-year project emphasizes on the scrutiny of Asian transformation. The research focus is contextualized with the politics of foreign aid in the post-cold war Southeast Asia. The main purpose, for this project, is first to

portray the shifting supply-demand configuration of foreign aid in the region, and then, to incorporate the

“locality” account to the state-centrism framework. It begins with a careful exploration of triple transformation of foreign aid in Southeast Asia, that is, the structural change, the su-bregional/institutional adjustm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local resistance to the aid-sponsored

infrastructures. Then, the study proceeds in accordance with three levels of analysis: (1) exploring power competition between donors (Japan and China) in local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2) justifying the existing and potential collab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among new donors such as Singapore and Thailand, and the formation of seeking-aid-alliance within ASEAN institution; and, most importantly, (3) tracing the influence of locality and patterns of local resistance to infrastructure by multi-sited fieldworks in Southeast Asia. Overall, this project is anticipated to engaging in conceptualizing and re-theorizing efforts in the issue of foreign aid in Asian generally and Southeast Asia in specific,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driving force, dynamics, and patterns of contemporary Asian and Southeast Asian

(3)

英 文 關 鍵 詞 : the politics of foreign aid, triple transformation, Southeast Asia, East Asia, China, local resistance

(4)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轉型亞洲的路向探索:動力、路徑與模態

轉型中的東南亞外援政治:動力、模態與在地回應的類型化分析

(第

2 年)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MOST 103-2628-H-004-003-MY2

執行期間:2015 年 8 月 1 日至 2016 年 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楊昊

計畫參與人員:吳承憲、張喁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含下列出國報告,共

2 份:

█執行國際合作與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出國參訪及考察心得報告

華 民 國 105 年 10 月 25 日

(5)

轉型亞洲的路向探索:動力、路徑與模態

轉型中的東南亞外援政治:動力、模態與在地回應的類型化分析

(第

2 年)

壹、前言

本研究計畫自2014 年至 2016 年間,以兩年的時間從轉型亞洲(Asian transformation)的脈 絡探索東南亞接受「對外援助」的結構因素與內部動力。對於本研究計畫而言,所謂的「對外 援助」(以下簡稱外援,foreign aid)指的是特定國家向其他國家提供的經濟、財政或技術支援。 若援助提供者為政府,那麼這種方式的正式援助(包含無償貸款、低利貸款、資金贈與、基礎

建設投資等)被稱為「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若提供者為私

部門則會被歸類到私部門資本(private capital flows)之中;除此之外,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援助 方與資源來自於個人、第三部門與國際組織,透過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計畫的推動來 協助地方社會的轉型。這些日趨多元的援助提供者以及所提供的各項有償與無償資源,都致力 於改善相對國力較弱的區域與國家社會的治理能力與發展條件,卻也間接重塑了全球政經體系 中的權力關係。正因為如此,外援議題的研究始終被視為是判讀國際政經變遷路向的重要主 題,且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國際學界對於外援政治在概念上與操作層面的討論出現了變革,這種變遷圖象在 亞洲的脈絡裡顯得特別許多,也饒富研究旨趣。舉例來說,從 1980 年代開始,亞洲強權國日 本推動了一系列的政府開發援助計畫,積極佈局東南亞,並且試圖將過去戰債清償的操作方 式,轉換成拉近社會關係的「誠心外交」(heart-to-heart diplomacy)。日本與東南亞藉著外援聯 繫所形成的友好緊密關係延續迄今,並且深受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重視。2015 年的新東京戰略

(New Tokyo Strategy),便是以提供7,500 億日圓的經費,投入中南半島的基礎建設開發計畫。

相較於日本,快速興起的中國隨著經濟實力的成長,也開始積極擴大政治與社會影響力。中國 正逐漸從受援國轉型成區域發展的主要援助國,近年來,北京透過基礎建設網絡、貸款、國營 企業的佈局與投資等複合途徑的操作,拉近與東南亞國家間的距離,藉以爭取區域領導權。 的確,日本與中國在區域內作為資源提供者的角色與功能,深受外援研究社群的關注,除 此之外,在亞洲新興工業國家中,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也開始藉著對外援助發展「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這也為亞洲外援政治圖象與利害關係網絡的形構過程增添 了更多複雜性。東南亞外援政治中特別是針對基礎建設合作計畫的變貌以及對於大國援助計畫 的在地回應,對應著亞洲整體政經發展的轉型,成為本研究計畫兩年來關注的焦點。

貳、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在執行期間,本研究計畫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跨校研究團隊所籌組的「轉型亞 洲的路向探索:動力、路徑與模態」科技部整合型計畫子計畫。計畫本身的定位載於從亞洲內 部經驗著手,具體刻畫「轉型亞洲的內部理路」。本研究計畫將外援政治的關注範疇聚焦於後 冷戰時期(時間設定)、東南亞(區域設定)與關鍵基礎建設(議題設定)上,透過外援政治 在東南亞關鍵基礎建設方面的展示與系統性研究,本計畫希望可以從中辨識源自於亞洲地方社

(6)

3 會與歷史慣習的特運作模式是否就是影響東南亞在「外援政治」變革過程中的主要動力,並且 亦期待能藉著移地研究的個案探索,如實呈現存在於外援政治轉型圖象中的「(亞洲區域-東南 亞次區域-國家-社會)」連結。 本研究計畫的基本命題為:「東南亞外援政治的轉型受到三股力量的影響,分別是亞洲強 權援助國的戰略競爭、東協援助國與受援國的分工與協作、以及東南亞在地社會的回應,這三 股力量的相互牽制特別展現在關鍵基礎建設上。在轉型過程中,強權援助國的競爭將可能使投 入關鍵基礎建設的外援資源規模更加擴大;東協成員間的分工與協作將可能使關鍵基礎建設外 援資源的配置更有效率;而在地回應與抵抗的出現亦將可能促使政府結合民間社會的期待進入 關鍵基礎建設的合作議程中」。根據此一基本命題本研究計畫逐步探索下列研究問題: RQ 1. 首先,在區域層次方面(亞洲-東南亞),針對援助國的競爭或分工的命題,中國與日本 等亞洲強權為什麼會積極爭取援助東南亞關鍵基礎建設?其動力為何?戰略目的為 何?實際作法為何?諸強間的競爭會對東南亞外援政治的轉型有何影響? RQ 2. 再者,在次區域層次方面(東南亞),崛起的新興東協援助國(如泰國與新加坡)之間 是否存在關鍵基礎建設上存在著「自覺性的」協調與分工機制?若有,相關國家會採 循雙邊途徑或多邊機制來建立協調與分工原則?相較之下,在東協受援國方面,後進 國家群(如柬埔寨、寮國、緬甸與越南)是否會藉著東協制度或另覓管道建立「尋求 援助聯盟」,藉以增強在欠缺的關鍵基礎建設上引入外援的集體籌碼?而造成東南亞援 助國與受援國之間關係與操作模式變革的動力為何?可能發展的路徑為何? RQ 3. 另外,在國家與社會層次方面,東南亞在地社會對於關鍵基礎建設的在地回應可以分 為哪幾種類型?地方勢力的反動與監督力量的出現,是否會促使政府重新思考外來勢 力所提供的關鍵基礎建設援助提案及條件?特別是在地抵抗的出現,是否能由下而上 地改造東南亞外援政治中的依賴關係與被迫接受之合作議程? RQ 4. 最後,在規範層次與理論意涵上,研究東南亞外援政治的轉型與變遷對於當代亞洲轉 型的知識累積將具有何種意涵?特別是以關鍵基礎建設為題的個案探討,就外援政治 研究的規範性理論建構而言,此種東南亞轉型的路徑與經驗又將具有何種理論性的啟 示?

參、文獻探討:外援政治的連結圖象

本研究計畫在主要概念與理論文獻的建構上,係從東南亞外援政治的「亞洲區域-東南亞次 區域-國家-社會」連結圖象著手,並尋找促成此一連結圖象的轉型動力、軌跡與路向。在理論 回顧方面,計畫主持人從外援政治與國際關係理論、東南亞外援政治中的關係網絡與層次分 析、以及關鍵基礎建設對東南亞外援政治的意涵等三個角度重新檢視當前理論趨勢的發展。1 首先,根據理論文獻的回顧,本研究計畫認為研究者依循國際關係理論多元論的角度,將 更能呈現外援政治研究的豐富內涵。譬如, 從國際 關係理論的理性主義途 徑(rationalist 1 由於篇幅限制,本結案報告僅提供文獻探討的主要趨勢介紹與內容說明,詳細文獻檢閱與論辯內容將採期刊論文方式出 版。

(7)

approach)來看,現實主義論者(IR realist)對於外援政治的關注焦點多半聚焦於「施展外援 政策」與「接受外援政策」的權力政治過程,其分析單元為傳統國家中心論的國家行為者,並 且將外援視為是國家推動(經濟)外交的戰略工具。相較之下,自由主義論者(IR liberalist) 則是以合作與協力關係的推動作為觀察、分析外援政治的主題,其分析單元包含了國家與國家 所建構而成的國際制度或合作機制,就此,「外援」(計畫)成為被視為是促進合作的機制與合 作的產物。相較於理性主義途徑的理論主張,傳統的國際關係馬克思主義(IR Marxism)則特 別關懷國際體系中的(不)平等結構,正因為其關注在結構、體系層次, 外援被相關論者視 為是大國與小國不對稱關係的交換(交易)機制與行為,隱含了權力不對稱 互動中的剝削、 依賴或反動。而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建構主義論者(IR Constructivist),則是特 別關注外援政治 的規範性原則與各種社會建構模態,透過對於非物質因素的討論,探討理念與利益的交換,或 者是認同與規範的互構,對於相關論者而言,外援的研究導向緊繫著國際互動的規範化過程。 再者,從外援政治研究的知識體系中,可以發現相關研究主要涉及三大行為者:援助國、 受援國、以及非政府行為者(包括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與跨國行為者等)。不過,本研究計 畫認為,地方行為者亦將在外援政治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無論是地方的個人、社群、 機構或組織,其實才是外援政治的末端環節(最終接收者與受到影響者)。因此,缺少地方行 為者的在地回應模式分析,將可能造成東南亞外援政治完整圖象探索的缺憾。有鑑於此,本研 究計畫初步整理出三個分析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強權政治競合的宏觀分析;第二個層次則是次 區域中觀層次的東協國家間的互動關係;第三個層次則是國家層次,也包含了政府與地方行為 者的互動。也就是說,第一個層次牽涉到強權援助國之間的競爭(或協作)對於東南亞國家的 影響;而作為第二個層次的討論則將著重於東協國家在制度內的協調與合作關係;最後一個層 次則涉及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再建構。這三個層次的分析與層際互動探討,都將環繞在東南亞外 援政治中的基礎建設計畫上。 最後,對於大多數東南亞發展中國家而言,關鍵基礎建設更是重要經濟命脈,舉例來說, 倘若國家沒有橋樑與道路,便不能運送物資與擴大國內-外市場的連結;若是國家缺乏能源設 施,更將難以推進經濟發展並確保社會穩定。在東南亞,以柬埔寨、寮國、緬甸與越南等東協 後進國家(ASEAN CLMV)長期接受外國援助,過去十餘年來,如中國與日本在各國國內所 提供的基礎建設計畫,確實有助於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不過,在關鍵基礎建設上過度仰賴外 來資源的挹注,卻逐漸引起各國社會的憂患意識,擔心政府在接受經濟援助後會被外來勢力介 入決策議程,甚至擔憂這些由外來者所建築的關鍵基礎建設,極有可能會對在地社會的生活型 態造 成威脅。藉著對於基礎建設議題的聚焦,本研究計畫認為,當前的援助國(強權援助國 與新興援助國)為了增加對受援國的影響力,均願意以輸入資金、技術及人力等方式協助受援 國進行基礎建設改善計畫。不過,受援國政府則在外援政治關係網絡中成為關鍵焦點,因為它 將同時承載著國際政治與在地反抗兩股力量的影響,使以內政為基調的關鍵基礎建設成為國際 政治及跨域治理問題。 就此而論,東南亞的外援政治圖象,在基礎建設議題上正以國際(區域)政治-政府政策-在地抵抗(也有其國際連結)正在形成一個由區域內北-南、南-南串接的另類外援體系,進而 影響亞洲外援政治的實際內涵。

肆、研究方法與操作

在研究外援政治的學術文獻中,由於源自於 1960 年代(甚至更早)的北美學界研究傳統,

(8)

5 有相當多數的經濟學者採取計量經濟學的分析途徑進行大規模的全球、區域與個別國家的援助 政策統計分析。相關成果與知識的累積,結合了亞洲開發銀行、OECD 或其他國際經濟組織的 總體經貿數據資料庫與外援資訊,提供了研究者相當充裕的研究資源,有助於針對外援的項目、 金額、運作方式、及其影響進行科學評估與探索。當然,各種新型資料庫的建立,結合了地理 資訊系統(GIS,將外援的資訊深化到國家內部區域)、或者各國外援能量的比較與跨部門分析 (如 Aid Data(外援資料庫)、IATA(外援透明機構)等),都甚為重要。然而,在個案的研究 方面,特別是東南亞區域經驗與在地經驗的探索,仍然較為少見。 本研究計畫在過去兩年期間,前往日本、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地進行移地研究,並且 透過深度訪談與田野調查的方法,進行第一手資料的蒐集。在實際操作上完成下列移地研究與 訪問工作:第一,計畫主持人於2014 年底利用臺-日對話(JIIA-IIR Dialogue)平台前往日本東 京拜會各大智庫,瞭解日本安倍政府在經略東南亞區域與國家之新政策思路。 第二,2015 年計畫主持人獲得日本交流協會之獎助,前往日本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CSEAS Kyoto University)擔任訪問學者,並於訪問期間就日本的東南亞援外政策議題與日本 政策社群、重要學者以及東南亞學者進行系列訪問,透過在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Jap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JIIA)、國際交流基金(Japan Foundation)、以及國際協力機構(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JICA)的訪問工作,深入瞭解日本於戰後迄今的東南亞援助政 策之轉型過程,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第三,2015 年與 2016 年間,計畫主持人二度前往馬來西亞參與亞太圓桌會議(Asia-Pacific Roundtable)並進行對馬國智庫與學術社群之系列訪問,從中理解東南亞國家對於中國一帶一 路(OBOR)新戰略的計畫佈局與回應。 第四,計畫主持人於 2015 年前往泰國曼谷與清邁、清萊進行移地研究與田野調查,除了 探討為何泰國與日本在 2015 年積極推動雙邊高鐵合作計畫,進而建構曼谷至清邁的高鐵基礎 建設。此外,計畫申請人亦透過移地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進行,試圖瞭解中國與日本在泰國與中 南半島的佈局角力,特別是中國如何透過文化(孔子學院)、經濟發展(金三角與交通基礎建 設)等影響在地社會的發展。 最後,在 2015 年底,計畫主持人再訪日本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所進行移地研究與資料蒐 集,同時亦藉著參與第一屆亞洲的東南亞研究年度研討會(SEASIA 2015)並發表研究成果, 與日本(京大東南亞所)、泰國(湄州大學、法政大學)、印尼(印尼科學院)、越南(河內大 學亞太研究中心)及緬甸學者進行意見交流與訪談。 在此要特別感謝科技部計畫對於計畫主持人從事移地研究與田野調查的補助,同時也特別 感謝其他相關計畫的支持,在過去兩年間得以多次進出田野、執行訪問計畫,強化本研究的經 驗深度與廣度。這些寶貴的調查經驗與政策知識,已經轉換成現階段論文撰寫的重要理論素材 與經驗案例。 另外,計畫主持人在國際會議期間所發表的研究論文〈抵抗巨龍?東南亞抗拒中國蓄意援

助外交的類型化分析〉(於英國牛津大學發表 Resisting the Dragon?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Southeast Asian Local Resistance to China’s Purposeful Aid Diplomacy)與〈轉型中的援助政治:

中國在東南亞的柔性存在〉(於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發表Transforming the Politics of Aid: China’s

Soft Presence in Southeast Asia),透過與同樣關注亞洲轉型、東南亞外援政治議題的國際學術社

群交流與見學,對於計畫主持人研究成果的展示與修訂,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再次特別感謝科 技部對於計畫主持人參與國際研討會並發表初步研究成果的支持。

(9)

伍、研究發現與建議

結合兩年來的文獻研究、資料蒐集與田野調查及移地研究成果,謹在此提供下列五點研究 發現與建議: 1. 東南亞外援政治的經驗研究轉向: 外援政治的理論與概念討論近年來已經從規範性的應然 論辯轉向實然操作與經驗個案的比較,特別是東南亞個別國家對於亞太大國投入援助資源 的回應,以及崛起中的東南亞新興援助國家(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如何操作援助 等均成為轉向的焦點。就前者而言,在地回應的模式除了展示對於大國的友好關係外,更 是戰略避險(strategic hedging)的實踐。就後者而言,各國除了積極回應東協內部共同體建 構計畫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區域基礎建設連結的設計及參與,更能將區域發展、國家利 益與地方因素三者緊繫。 2. 外援政治的圖象更趨多元: 包括私部門、公民社會等多元參與者的出現,成為當前東南亞 外援政治的利害關係方。東協在2016 年 9 月釋出了《2025 年東協整體連結計畫》(MPAC 2025)計畫,其中有超過 1,100 億美元的基礎建設市場與超過 6,250 億美元的新興產業誘因, 箇中所列舉的領域與時程,值得臺灣除了政府部門以外,如私部門與企業集團可以積極投 入佈局參考之用。 3. 大國援助政治角力中的臺灣機會: 中國與日本的基礎建設競逐對於臺灣參與東南亞基礎建 設計畫而言具有正面意義,尤其是日本所取得的高鐵與鐵路基礎建設工程,有助於臺灣若 干產業與廠商的對應合作,這也將形構出「日本-臺灣-東南亞」的新三邊協力關係。特別是 政府積極推進新南向政策之際,若能掌握日本在東南亞基礎建設與開發援助的戰略佈局趨 勢與路向,或可有助於新南向政策在東南亞的深耕與推展。 4. 東南亞社會面對外來援助與投資的在地抵抗,正逐漸浮現與擴散: 東南亞國家具有龐大的 基礎建設市場需求,隨著中國與日本的持續加碼,亟需建立新的供需關係。當然,基礎建 設只是援助政治研究的其中一項環節,但卻是最能彰顯東南亞民間社會對於外部勢力介 入、滲透、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及品質的關鍵議題。諸如緬甸、寮國、越南與柬埔寨的地方 社會,對於中國介入的在地抵抗模式,除了日趨多元,也在持續擴散當中。 5. 臺灣的東南亞研究國際網絡以及與亞洲東南亞研究新生代學者的合作關係必須再強化: 在 全球東南亞研究社群中,除了由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建立的亞洲新興平台「亞洲的東 南亞研究協會」(SEASIA)之外,牛津大學的東南亞研究年度研討會是最重要的平台,同 時也是可以發展機構對機構(集體層次)的關係經營網絡。此一會議除了在牛津大學辦理, 亦曾在馬來西亞舉行,未來臺灣可爭取主辦此一全球性的會議,逐步累積學者單兵參與式 的能量,一方面凸顯臺灣的東南亞研究特色與能量並爭取國際論述權,另一方面亦可建立 透過國際會議的舉辦,強化東南亞研究社群在「機構對機構」層次的協作計畫。另外,對 於亞洲從事東南亞研究的新生代學者,近年來對於中國崛起對於個別國家的戰略影響具有 高度自覺意識,同時也將影響個別國家甚至是全球的東南亞研究路向。臺灣的東南亞研究 自然不能停留在國內層次,儘管東南亞各國語言能力的培養甚為重要,但要如何發展與東 南亞學術社群、政策社群之間的學術對話、跨議題連結、以及共同關注的建立,與新生代

(10)

7

(1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簡要敘述成果是否具有政策應用參考

價值及具影響公共利益之重大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 達成目標

□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 實驗失敗

□ 因故實驗中斷

□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請於其他欄註明專利及技轉之

證號、合約、申請及洽談等詳細資訊)

論文:█已發表□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A. 與研究計畫相關之專書論文:

(1) Alan Hao Yang and Michael H.H. Hsiao. 2016. “Tai-shang (Taiwan Business) in

Southeast Asia: Profile and Issues,” Chines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ASEAN (ISBN: 978-3-319-24230). London: Springer. Jan, 2016: 213-230. 【本論

文從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係與基礎建設合作面向出發,進而反省台商在東南

亞的關係網絡與政策趨勢】

(2) 楊昊,2015 ,

〈中國-東協關係的和諧與矛盾:擴散性互惠與擴散性脆弱的分

析〉

, 載於林正義教授主編之《2010-2012 亞太和平觀察》。臺北:中央研究

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

131-169。【本論文主要討論中國與東南亞國家

的經貿互惠關係,並提供中國對東南亞經濟戰略的跨國比較】

(3) 楊昊,2015,

〈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推動區域整合的社會轉向〉

,載於徐遵

慈主編,

《東協共同體與臺灣:回顧與展望》。臺北,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

究中心,頁 73-101。【本論文主要討論東協共同體建構計畫中的社會文化共

同體架構與內容,據以呈現出東南亞在外援政治上的「需求」層面,作為鋪

陳外援政治發展模式的接收端內容】

(4) 楊昊,2015,〈共同體在東亞與東亞的共同體:簡約制度主義及其超越〉,載

於楊昊主編,《東亞的理論與理論的東亞》。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頁

337-364。【本論文主要討論東協發展的運作模式與制度發展理論】

(12)

9

B. 與計畫相關之期刊論文:

(1) 楊昊,2016,〈寮國與東協系列高峰會:小國生存與共同體利益的再平衡〉,

《亞太評論》

,2(4),付梓中。【本論文分析 2016 年東協輪值主席如何回應

國際大國政治的操作,特別是如何在美國、日本與中國的影響力之間生存】

(2) 楊昊,2016,

〈榮景與矛盾共生的中國大陸-東協關係〉

《中共年報》

,頁

46-55。

【本論文針對

2015 年的中國與東南亞關係進行綜合分析,並且討論中國如何

透過基礎建設援助與投資來影響東南亞政治及社會的發展】

(3) 楊昊,2015,〈國關論壇:戒律式民主的脆弱轉型:緬甸 2015 年國會大選的

意義〉

《問題與研究》

,54(4):153-164。【TSSCI 期刊,本論文針對緬甸轉

型提出解釋,並且討論未來政治發展的國內外路徑】

(4) H.H. Michael Hsiao and Alan Hao Yang. 2014. “Differentiating the Politics of

Dependency: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Cambodia and Myanmar.” Issues & Studies,

50 (4), 11-44.【SCOPUS 期刊,本論文提出依賴政治(the politics of dependency)

來討論中國與東南亞的經貿需求與供給關係,對於外援政治來說,中國的經

貿誘因在東南亞特別又結合了柔性權力因素,譬如孔子學院的發展,使得中

國對東南亞的外援政治模式參雜了更多的政治元素與戰略考量】

C. 與計畫相關之研討會論文:

(1) Alan H. Yang. 2016. “Transforming the Politics of Aid: China’s Soft Presence in

Southeast As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hanging

Faces of Asian Transformation: Dynamics, Driving Forces, Modalities,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laya, Malaysia.

(2) Alan H. Yang. 2016. “Resisting the Dragon?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Southeast

Asian Local Resistance to China’s Purposeful Aid Diplomacy.” Paper presented at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ymposium, Oxford University, England.

(3) Alan H. Yang and Yi-Wen Kang. 2016. “The Politics of Border Trade in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How China Maneuvers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to

Ease Bilateral Tension?”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ategizing the Rise of China: Development, Dynamics and Driving Forc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3) Alan Hao Yang. 2015. “Re-ordering Southeast Asia in Nesting Regionalism:

ASEAN Centrality and Power Politics in Debates.” Paper presented at 1

st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onsortium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Asia

(SEASIA 2015 Conference), Japan: Kyo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yoto.

(4) Michael H.H. Hsiao and Alan Hao Yang. 2015. “Bilateralizing Confucius

Institut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A Survey” Paper presented at 1st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onsortium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Asia

(SEASIA 2015 Conference), Japan: Kyo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yoto.

(13)

(6) Michael H.H. Hsiao, Ian T. Y. Chen, and Alan Hao Yang. 2015. “Trade,

Investment and China's Bilateral Cultural Ties: A Survey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Southeast Asia.” Paper presented at 1st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onsortium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Asia (SEASIA 2015 Conference), Japan: Kyo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yoto.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研究計畫歷經兩年的資料蒐集與田野移地研究,從援助政治的角度深入探討東

南亞區域及國家面對外來勢力的介入及影響,試圖探討在亞洲地區是否存在獨特

的外援政治亞洲模式(Asian Model for aid)。

從研究成果來看,本計畫一共發表了

4 篇中英文專書專章、4 篇中英文期刊論文、

以及

6 篇國際研討會英文論文。同時,本研究計畫也執行了三次移地研究與田野

調查,研究期間亦前往日本、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進行資料蒐集與訪談。

本研究計畫發現,東協的主要成員如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對於周邊國家的投資

與援助開發計畫,有越來越豐富且多元的趨勢。最主要的原因,除了積極回應東

協內部共同體建構計畫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區域基礎建設連結的設計及參與,

更能將區域發展、國家利益與地方因素三者緊繫。

值得注意的是,東協在

2016 年 9 月釋出了《2025 年東協整體連結計畫》

(MPAC

2025)計畫,其中有超過 1,100 億美元的基礎建設市場與超過 6,250 億美元的新

興產業誘因,箇中所列舉的領域與時程,值得臺灣除了政府部門以外,如私部門

與企業集團可以積極投入佈局參考之用。特別是政府積極推進新南向政策,若能

掌握日本在東南亞基礎建設與開發援助的戰略佈局趨勢與路向,將有助於新南向

政策在東南亞的深耕與擴展。

4. 主要發現

東南亞正面臨到更強勢介入的中國與持續加碼的日本,這也使得各國在龐大的

基礎建設市場需求上,形構出新的供需關係。特別是在基礎建設援助方面,回

應中國與日本的投入所發展出的不同類型基礎建設合作關係、經濟誘因、商業

模式以及在地抵抗模式,有助於政府在開展新南向政策之際,持續建構自我反

省與改造的能力。

本研究

具有政策應用參考價值:

□否 █是,建議提供機關:外交部、國

安會、文化部

本研究具影響公共利益之重大發現:█否 □是

(14)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執行國際合作與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日期:2016 年 10 月 22 日

一、執行國際合作與移地研究過程

本年度執行移地研究與田野調查為持續前一年度規劃,持續瞭解日本與中國對於東南亞 援助政治的發展及影響,因而於 2015 年 12 月 11 日至 18 日再訪日本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

所(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CSEAS)進行移地研究與資料蒐集,同時亦藉著

參與第一屆亞洲的東南亞研究年度研討會(SEASIA 2015)並發表研究成果,與泰國、印尼、 越南及緬甸學者進行意見交流與訪談。 在移地研究期間,計畫主持人除了與京大東南亞所河野泰之所長、岡本正明教授、北村 由美教授等進行交流與訪問,同時也與河內大學亞太研究中心阮文正教授、泰國湄州大學、 印尼科學院(LIPI)、以及緬甸仰光大學專家學者進行三階段訪談工作,分別是:其一,日本 對東南亞援助政治的再進化,特別是關注7,500 億日圓的新東京戰略如何推進,以及日本在 2015 年 2 月釋出的「開發協力大綱」的具體內容及影響;其二,中南半島援助政治與在地抵 抗的發展現況,特別是越南內部是否出現對中國基礎建設的抵抗運動以及緬甸對於天然氣油 管的抵抗活動等;其三,東協內部援助政治情勢的發展,除了新加坡之外,越南與泰國的近 期角色為何。

二、研究成果

首先,日本在 2015 年通過的新「開發協力大綱」,是一份具有時代意義的重要政策綱領, 儘管不是全然針對東南亞國家,但其具體內容與設計卻象徵著「安倍時代」與東南亞關係 的全面強化。儘管這份大綱在核心訴求上延續過去日本在政府開發援助方面的規劃,但今 年所釋出的內容特別強化了日本對於和平的積極貢獻,其中也包括對外安全援助以及對外 國軍隊提供非軍事協助等項目。在本年度的移地研究中,特別是與日本學者的訪談過程, 計畫主持人清楚理解日本在這份新「開發協力大綱」所標誌的對東南亞開發援助之發展, 並未進行結構性的調整或改造,僅是期待能透過適度增列與他國軍隊的援助關係,有限度 地展現日本對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大多數日本學者表示,這種調整仍然不脫離「改 善生活品質、促進社會穩定」的精神,同時也更加鼓勵民間參與國家的對外援助戰略。 相較於此一大綱的推動,日本的新東京戰略被視為是大規模應用與回應大綱方針的具體

計畫編號

MOST 103-2628-H-004-003-MY2

計畫名稱

轉型亞洲的路向探索:動力、路徑與模態--轉型中的東南亞外援政治:動力、模 態與在地回應的類型化分析

出國人員

姓名

楊 昊

服務機構

及職稱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 員/東亞所副教授

出國時間

2015/12/11-18

出國地點

日本京都

出國研究

目的

□實驗 █田野調查 □採集樣本 □國際合作研究 □使用國外研究設施

(15)

作為,此一計畫的推動獲得緬甸、印尼、泰國與越南學者的高度支持。特別是聚焦於基礎 建設網絡的鍊結方面,日本的角色與能量透過新東京戰略將被強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

積 極 推 動 超 過 2,000 億美元的「優質基礎建設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Quality

Infrastructure)同時將東協納入其中,這會是一項強化日本在東南亞基礎建設網絡中的競 爭優勢的重要誘因。 針對中南半島的抵抗政治,從資料蒐集與訪談過程中得知,緬甸、馬來西亞、泰國與越 南社會對於中國基礎建設施工品質不佳的批評聲浪與自覺意識越來越清晰,緬甸的油管抗 爭運動與越南內部因為與中國陷入南海爭端所引起的在地抗爭也同時醞釀,這些在地抵抗 並未擴大成全國型的反中運動,僅加深對於中國介入的憂慮與抗拒情結。然而,這種現象 也將促使中國政府必須嚴肅思考對外投資與援助的品質,而非只是一昧鼓吹「一帶一路」 倡議的遍地佈局。 另外,值得關切的是,相較於中國、日本與美國的外力援助,崛起中的東協國家如長期 扮演援助國角色的新加坡,以及新興援助國泰國、越南與馬來西亞等,對於東南亞整體經 濟與社會發展的貢獻,不容忽視。新加坡過去在吳作棟的推動下,對於東協架構內的援助

體系的規範與倡議頗有貢獻,促成了「東協整合倡議」(Initiative of ASEAN Initiative, IAI)。

中南半島的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都隨著經濟發展腳步的加快,成為積極投入鄰國援 助計畫的重要推手。如果我們將援助政治視為是結構化的過程,則這些源自於東協內部的 「責任分攤」趨勢(內-內援助+外-內援助),將會是東協共同體的利害關係方共同攜手推進 共同體落實與跨國連結倡議的重要支援網絡。

三、建議

本計畫第二年度的移地研究與田野調查執行結果,有三項建議:其一,東協的主要成員 如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對於周邊國家的投資與援助開發計畫,有越來越豐富且多元的趨 勢。最主要的原因,除了積極回應東協內部共同體建構計畫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區域基 礎建設連結的設計及參與,更能將區域發展、國家利益與地方因素三者緊繫。特別是在陸 域相連的中南半島國家,泰國與越南更扮演著維護交通基礎建設的重要角色,而臺灣長期 在泰國與越南進行市場與商業網絡的佈局,應多關注以泰國及越南雙核心推進的援助計畫, 尋找參與的優先議題與切入點。 其二,包括私部門、公民社會等多元參與者的出現,成為日本對東協援助以及東協內部 發展援助願景的重點。東協在 2016 年 9 月釋出了《2025 年東協整體連結計畫》(MPAC 2025)計畫,其中有超過 1,100 億美元的基礎建設市場與超過 6,250 億美元的新興產業誘 因,箇中所列舉的領域與時程,值得臺灣除了政府部門以外,如私部門與企業集團可以積 極投入佈局參考之用。 其三,中國與日本的基礎建設競逐對於臺灣參與東南亞基礎建設計畫而言具有正面意義, 尤其是日本所取得的高鐵與鐵路基礎建設工程,有助於臺灣若干產業與廠商的對應合作, 這也將形構出日本-臺灣-東南亞的新三邊協力關係。特別是政府積極推進新南向政策,若能 掌握日本在東南亞基礎建設與開發援助的戰略佈局趨勢與路向,將有助於新南向政策在東 南亞的深耕與擴展。

(16)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日期:2016 年 7 月 10 日

一、參加會議經過

計畫主持人於本年度參加兩次國際會議並發表本計畫研究成果,第一次國際會議是在 2016 年 4 月參加由英國牛津大學所舉辦的第五屆東南亞研究年會(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ymposium on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Welfare in Southeast Asia”)中,計畫主持

人發表了〈抵抗巨龍?東南亞抗拒中國蓄意援助外交的類型化分析〉(Resisting the Dragon?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Southeast Asian Local Resistance to China’s Purposeful Aid Diplomacy)。

本篇論文為計畫主持人正在撰寫的研究專書之主要架構與類型設定,在本文中特別提出了

意圖援助外交(Purposeful Aid Diplomacy, PAD),作為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操作架構,

建立起中國對外資源外交(Resource-led Diplomacy,

RD)、基礎建設外交(Infrastructure-focused Diplomacy, ID)、能源外交(Energy-seeking Diplomacy, ED)與柔性外交(Soft Diplomacy, SD)的全面性分析架構。更重要的是,本文探討了東南亞國家對於此一意圖援 助外交的抵抗作為類型。

第二次國際發表的場域為計畫主持人於2016 年 6 月 1 日參與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與政大國關中心科技部整合型計畫研究團隊所共同舉辦的〈亞洲轉型的動態、動 力與模態〉國際研討會所發表的研究論文〈轉型中的援助政治:中國在東南亞的柔性存在〉 (Transforming the Politics of Aid: China’s Soft Presence in Southeast Asia)。此一會議為計畫 主持人所參與之國關中心科技部整合型計畫研究團隊的團隊會議,經過半年的籌備,決定 於馬來西亞辦理,並且邀請馬來西亞、英國等學者共同參與對亞洲轉型風貌與方向的討論。 本論文主要沿著意圖援助外交的架構,進一步討論東南亞國家對於中國柔性外交(孔子學

計畫編號

MOST 103-2628-H-004-003-MY2

計畫名稱

轉型亞洲的路向探索:動力、路徑與模態--轉型中的東南亞外援政治:動力、模 態與在地回應的類型化分析

出國人員

姓名

楊 昊

服務機構

及職稱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 員/東亞所副教授

會議時間

使用科技部經費: 2016/4/12-17 自費國際論文發表: 2016/6/2

會議地點

使用科技部經費:英國牛津 自費國際論文發表:馬來西亞吉隆坡

會議名稱

第一次:英國牛津,東南亞研究年會(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ymposium on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Welfare in Southeast Asia”)

第二次: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亞大學與國關中心合辦之亞洲轉型的動態、動力 與模態(ICS Workshop—Changing Faces of Asian Transformation: Dynamics, Driving Forces, Modalities)

發表題目

第一次:抵抗巨龍?東南亞抗拒中國意圖援助外交的類型化分析(Resisting the Dragon?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Southeast Asian Local Resistance to China’s

Purposeful Aid Diplomacy)

第二次:轉型中的援助政治:中國在東南亞的柔性存在(Transforming the Politics of Aid: China’s Soft Presence in Southeast Asia)

(17)

院)的回應。

二、與會心得

計畫主持人於英國牛津大學與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參與兩次國際會議的過程中,透過與 國際東南亞研究先進社群的交流與見學獲益甚深,謹此初步歸納出以下三項心得:

1. 英國與歐陸的東南亞研究較東南亞的東南亞研究更具批判性:計畫申請人所發表的論文

特別被分配到「你聽見人民的聲音嗎?東南亞國家與社會關係探討 II」(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II),此一場次分為兩場,共

有 6 篇論文發表,顯示此一在地回應的研究的確是國際東南亞研究的關注,這也代表著 過去從外界(大國政治)觀察東南亞的視野已經有了新的變貌,而此一變貌隨著東南亞 學術社群的國際化,展現出更多來自於地方社會的多元聲音。這 6 篇論文聚焦於國家與 社會關係的在地回應,特別是人民的抵抗。計畫主持人所提出的類型化架構,獲得越南 學者與英國學者的支持,另外,與會者也提醒未來在撰寫專書期間,需要有更多、更充 分的個案來支持此一架構的論證。 2. 馬來西亞學界與政府面對強權政治介入立場值得關切:儘管馬國政府看似保持與中國密 切合作關係,但馬來西亞學界有不少學者從事避險戰略(hedging strategy)研究,顯示 其民間及政策社群對於在大國政治中保持馬國的自主性與國家利益,仍屬主流意見。特 別是馬來西亞國民大學(UKM)的戰略與國際研究所,為東南亞避險戰略研究的重鎮, 其中領銜的郭清水教授,是國際著名的東南亞戰略研究專家,不僅具有理論開創能力, 同時具備政策能量,值得關注。 3. 推廣臺灣東南亞研究在東南亞的合作網絡獲得正面回應:在兩次會議期間,計畫主持人

積極推廣於 2016 年 2 月成立的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CSEAS),亦希望能積極促成臺灣與東南亞、歐陸東南亞學界的國際交流與智庫

對話網絡,獲得與會學者的肯定與正面回應。

三、發表論文全文或摘要

計畫主持人於英國牛津大學所舉辦的第五屆東南亞研究年會中所發表的論文為〈抵抗巨

龍?東南亞抗拒中國意圖援助外交的類型化分析〉,內文摘要如下:

The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landscape of Southeast Asia has been altered by the rise of China and its newly developed “One-Belt-One-Road” strategy. As China is increasing its foreign assistance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there are increasing local resistance against Beijing’s Purposeful Aid Diplomacy (PAD). These movements are targeting against either Southeast Asian governments or Chinese SOEs, ranging from cultural resistance (soft), blockade, protest, anti-China movement, to severe armed conflict (har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esisting China is not fighting against the country per se, but expressing the free will to counter balance the intrusive influence to local order and social stability. Based upon the author’s fieldworks in Malaysia, Myanmar,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it i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rationale of Southeast Asian local resistance,

(18)

3

and representing the typologies of social movements against PAD.

計畫主持人於馬來亞大學與政大國關中心科技部整合型計畫研究團隊所共同舉辦的〈亞 洲轉型的動態、動力與模態〉國際研討會所發表的研究論文〈轉型中的援助政治:中國在 東南亞的柔性存在〉,詳細簡報內容如下:

(19)
(20)
(21)

三、建議

根據這兩次出訪經驗,謹在此提供下列三點建議: 1. 國際東南亞研究網絡的經營,必須再強化:在全球東南亞研究社群中,除了由京都大學東 南亞研究所所建立的亞洲新興平台「亞洲的東南亞研究協會」(SEASIA)之外,牛津大學 的東南亞研究年度研討會是最重要的平台,同時也是可以發展機構對機構(集體層次)的 關係經營網絡。此一會議除了在牛津大學辦理,亦曾在馬來西亞舉行,未來臺灣可爭取主 辦此一全球性的會議,逐步累積學者單兵參與式的能量,一方面凸顯臺灣的東南亞研究特 色與能量並爭取國際論述權,另一方面亦可建立透過國際會議的舉辦,強化東南亞研究社 群在「機構對機構」層次的協作計畫; 2. 新生代東南亞研究學者的關係建立,具有迫切性:本次於牛津大學發表論文期間,結識來 自於印尼、越南、泰國與柬埔寨的新生代東南亞研究學者,渠等大多於歐陸留學,英語能 力流利,具有開放的研究態度,特別對於國家-社會關係與威權轉型有深入的批判思維。 這些新生代研究者無論是否返國任教或任國際名校教授,對於中國崛起對於個別國家的 戰略影響具有高度自覺意識,同時也將影響個別國家甚至是全球的東南亞研究路向。臺灣 的東南亞研究自然不能停留在國內層次,儘管東南亞各國語言能力的培養甚為重要,但要 如何發展與東南亞學術社群、政策社群之間的學術對話、跨議題連結、以及共同關注的建 立,與新生代區域研究社群建立系統性的長久關係,相形之下甚為重要; 3. 東南亞在地抵抗的研究,值得長期支持:後歐巴馬時期的東南亞將面臨到更形強勢介入的 中國與持續加碼的日本,這也使得各國在龐大的基礎建設市場需求上,必須加速建立起新

(22)

7 的供需平衡關係。當然,基礎建設只是援助政治研究的其中一項環節,但卻是最能彰顯東 南亞民間社會對於外部勢力介入、滲透、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及品質的關鍵議題。未來臺灣 對於東南亞研究基礎的研究,除了探討不同類型的基礎建設與合作關係、經濟誘因或商業 模式之外,更需要強化對於東南亞不同國家與社會的在地抵抗的類型分析,此一強化將有 助於政府在開展新南向政策之際,持續建構自我反省與改造的能力。

四、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

1. 東南亞研究年度會議會議手冊; 2. 英國牛津大學東南亞研究年度會議特別書展之東南亞系列專書; 3. 亞洲轉型的動態、動力與模態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 4. 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系列期刊、專書與出版品; 5. 馬來亞大學孔子學院簡介與宣傳資料; 6. 馬來西亞媒體、報紙與評論刊物、東南亞研究系列專書。

(23)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II

1530–1700, Saturday 16 April 2016, L6 Chair: Claudio Sopranzetti University of Oxford claudio.sopranzetti@anthro.ox.ac.uk List of Papers:

• Paper 1: Fatwa Institutions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Balancing State and Society

• Paper 2: The Trees Movement in Vietnam: walking on the wild side or walking on the right side? • Paper 3: Resisting the Dragon?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Southeast Asian Local Resistance to China’s

Purposeful Aid Diplomacy

Paper 1: Fatwa Institution in Singapore: A peculiar part of state body Afif Pasuni

University of Warwick

afifey@gmail.com

Discuss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 secular state in Southeast Asia commonly depict the state as a secular authoritarian entity which controls the cultural, legal and civil domains. Religious agendas linked to the state are suspiciously viewed as mere nation-building tools and political projects of the authoritarian state. However this assumption tends to dismiss the role of religious entities within the state and society. In this paper, I will focus especially on religious bureaucrats working within the state. More specifically, I will examine state and societal relation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national fatwa institutions (FI) in Singapore, and how they navigate between state authority and societal expectations.

Although initially formed by the state to regulate the issuing of religious edicts, I argue that FIs are massively influential yet vastly underrated; as a body that ‘Islamises’ and advances its own unique objectives, they possess the capacity to affect both state policies and societal observances. Unlike conventional Islamist entities which promote ‘Islamisation’ mainly through political confrontation (think of the Turkish AKP, Egyptian Muslim Brotherhood, or Malaysian PAS), FIs display post-Islamist tendencies that encourage religiosity by readily working with the state while gradually expanding their functions in state bureaucracy.

To substantiate these claims, I will look at two instances of fatwa-making. The first one is the FI’s position on birth control,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ate’s controversial population planning programme. The second one is related to organ transplant, which significantly impacted state policy – an anomaly in a country like Singapore. Drawing on these examples, I will demonstrate that FIs are not merely religious bureaucrats, but are political and social actors in their own right pursuing ‘quietist political activism’. Paper 2: The Trees Movement in Vietnam: walking on the wild side or walking on the right side? Ngoc Anh Vu

University of Bath

anhsky79@yahoo.co.uk

There are increasing signs that the space for civil society action is slowly opening up in Vietnam. Although the literature on thi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t is clear that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change in civil society action is related to the fact that Vietnam is repositioning itself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It is also

S U B S C R I B E

MAILING LIST

Click here to join our mailing list (form opens in a new window).

SEA STUDIES SYMPOSIUM 2016 14 - 16 April 2016, Mathematical Institute, Oxford

Symposium Home Page Photos (Facebook) Videos (Youtube)

EVENTS CALENDAR

TWITTER

Embed View on Twitter

Tweets by @projectsea

 Atauro Island: scientists discover the most biodiverse waters in the world fb.me/6t7TeCSwR

ProjectSoutheastAs…

@projectsea

Atauro Island: scientist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f… theguardian.com FACEBOOK META Log in Entries RSS

Home Project Southeast Asia People Academic Events Outreach Events Multimedia Get Involved

(24)

clear that certain types of civil society action are more permitted than others, with NGO action in particular being favoured. This has meant that the analysis of civil society action to date is very much NGO centred.

With this paper, I will make a distinctive contribution by focusing on a very recent and relatively high-profile case of civil society action in Vietnam which is not centred on NGO action. The focus of my paper is the Trees movement in Hanoi, a broad-based citizen led movement established to protest against Hanoi government’s decision to chop down century old trees which lines the streets of Hanoi. This decision triggered an unexpected citizen response which includes different sectors of society and involves both registered NGOs and informal/unregistered groups. It is not a politically motivated or led group but a ‘civil’ one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led by citizens. The movement has slowly evolved into a campaign which demands that people be consulted in decisions that directly affect their lives.

There is a real dearth of literature on the rapidly changing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Vietnam. The case of the Trees Movement will help shed light on these evolving relations, and will explore the room for manouevre open to citizens wishing to confront a state which has an uncertain and unpredictable level of political tolerance. The case will therefore also be able to inform our understanding of broader civil society action in Vietnam.

Paper 3: Resisting the Dragon?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Southeast Asian Local Resistance to China’s Purposeful Aid Diplomacy

Hao Yang

Na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useiniir@gmail.com

The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landscape of Southeast Asia has been altered by the rise of China and its newly developed “One-Belt-One-Road” strategy. As China is increasing its foreign assistance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there are increasing local resistance against Beijing’s Purposeful Aid Diplomacy (PAD). These movements are targeting against either Southeast Asian governments or Chinese SOEs, ranging from cultural resistance (soft), blockade, protest, anti-China movement, to severe armed conflict (har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esisting China is not fighting against the country per se, but expressing the free will to counter balance the intrusive influence to local order and social stability. Based upon the author’s fieldworks in Malaysia, Myanmar,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it i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rationale of Southeast Asian local resistance, and representing the typologies of social movements against PAD.

Comments RSS WordPress.org

Contact Us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Project Southeast Asia, please email info@projectsoutheastasia.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ymposium, please email

symposium@projectsoutheastasia.com.

Project Southeast Asia is a Registered Charity (Number 1158056).

Pages

Outreach Events People Submit an Event

About Project Southeast Asia Academic Events Multimedia Get Involved Categories Academic Charity Endorsements Events General Rickshaw Run Symposium 2012 Symposium 2013 Symposium 2014 Symposium 2015 Symposium 2016 Symposium 2017 Search Search

Linen Theme by The Theme Foundry Copyright © 2016 Project Southeast Asia. All rights reserved.

(25)

ICS WORKSHOP

CHANGING FACES OF ASIAN TRANSFORMATION:

DYNAMICS, DRIVING FORCES, MODALITIES

DATE : 2 JUNE 2016

TIME: 9.00 A.M

SEMINAR ROOM,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4TH FLOOR, BLOCK B

INSTITUTE OF GRADUATE STUDIES

(IPS BUILDING)

UNIVERSITY OF MALAYA, KUALA LUMPUR.

(26)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Changing Faces of Asian Transformation: Dynamics,

Driving Forces, Modalities”

Jointly Organized by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lay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2 June 2016

Kuala Lumpur, Malaysi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rogramme

 

   

09:00-09:30 Registration and Coffee

09:30-11:30 Session 1 Changing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

Moderator: Dr. Ngeow Chow Bing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enter:

1) Dr. F.K. Liu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entation Titl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Order: US-China Rivalry and the Impacts on Regional Security

2) Dr. Hoo Chiew Ping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Presentation Title: The Dynamics of Asymmetric Power Struggle in East Asia: Rethinking Strategic Equilibrium

3) Dr. Roy Anthony Rogers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entation Title: Bracing for the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in Southeast Asia: The Challenges of ASEAN Political-Security Community (APSC) in Post-2015

(27)

 

4) Dr. Scott Y. L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entation Title: The Asian Way to Safeguard Food Security: Transnational Farmland Investment

11:30-13:00 Lunch

13:00-15:00 Session 2: Rising China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Moderators: Dr. Alan H. Yang

National Chengchi Unviersity Speakers: 1) Professor Arthur Di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entation Title: China’s Defense Industry Reform: Limited Market Mechanism

2) Dr. Alan H. Ya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entation Title: Transforming the Politics of Aid: China’s Soft Presence in Southeast Asia

3) Dr. Ngeow Chow Bing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entation Title: Religion in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Cases of Buddhism and Islam

15:00-15:30 Coffee Break

15:30-17:30 Session 3: Contours of Political Changes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Moderator: Dr. Hoo Chiew Ping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Speakers: 1) Dr. P.H. Chen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Presentation Title: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Newly Democratizing Countries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2) Dr. Michael Connor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Malaysia

Presentation Title: Misrecognition: The Curious Case of Liberal Practices in Thailand and Malaysia

3) Dr. Khoo Ying Hui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entation Title: Southeast Asia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 Extending ASEAN Norms

(2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The Changing Faces of Asian Transformation:

Dynamics, Driving Forces, Modalities "

2 June 2016

Venue: Seminar Room,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4th Floor, Block B, Institute of Graduate Studies (IPS Building), University of Malaya.

Registration Form

PLEASE USE BLOCK PRINT AND PHOTOCOPY FOR MULTIPLE REGISTRATIONS

Name : Designation : Organization: Address :

Tel No: Mobile :

e-mail: Fax:

Registration Fees:

(including lunch, tea breaks and materials)

Registration Type RM Please mark (√)

Public RM 60

Student RM 30

Seats are limited, please RSVP

 Contact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ICS), University of Malaya, at Tel No: (+603-7967 7288 or

email chinastudies@um.edu.my

 Fax the registration form to (+603-7956 5114) or email to chinastudies@um.edu.my

 You may send the registration form with crossed Cheque/Bank Draft/Money Order made

payable to Bendahari Universiti Malaya or made payment to account no: (CIMB Bank:

8001279998) and revert back with your transaction record before the Conference to

guarantee your reservation.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4th Floor, Block B, Institute of Graduate Studies (IPS Building)

University of Malaya, 50603 Kuala Lumpur.

* A substitute or replacement participant is allowed at no extra cost provided written notice is given prior to the event. Please contact ICS for details. Note on parking: When you come for the workshop, please refrain

from parking outside a parking bay or parking in a reserved parking bay to avoid having your vehicle clamped by campus security.

(29)

科技部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6/10/31

科技部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轉型中的東南亞外援政治:動力、模態與在地回應的類型化分析 計畫主持人: 楊昊 計畫編號: 103-2628-H-004-003-MY2 學門領域: 國際關係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30)

103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楊昊 計畫編號:103-2628-H-004-003-MY2 計畫名稱:轉型中的東南亞外援政治:動力、模態與在地回應的類型化分析 成果項目 量化 單位 質化 (說明:各成果項目請附佐證資料或細 項說明,如期刊名稱、年份、卷期、起 訖頁數、證號...等)         國 內 學術性論文 期刊論文 3 篇 楊昊,2016,〈寮國與東協系列高峰會 :小國生存與共同體利益的再平衡〉 ,《亞太評論》,2(4),付梓中。【 本論文分析2016年東協輪值主席如何回 應國際大國政治的操作,特別是如何在 美國、日本與中國的影響力之間生存】 楊昊,2016,〈榮景與矛盾共生的中國 大陸-東協關係〉,《中共年報》,頁 46-55。 【本論文針對2015年的中國 與東南亞關係進行綜合分析,並且討論 中國如何透過基礎建設援助與投資來影 響東南亞政治及社會的發展】 楊昊,2015,〈國關論壇:戒律式民主 的脆弱轉型:緬甸2015年國會大選的意 義〉,《問題與研究》,54(4):153-164。【TSSCI期刊,本論文針對緬甸轉 型提出解釋,並且討論未來政治發展的 國內外路徑】 研討會論文 1

Alan H. Yang and Yi-Wen Kang. 2016. “The Politics of Border Trade in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How China Maneuvers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to Ease Bilateral Tension?”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ategizing the Rise of China: Development, Dynamics and Driving Forc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專書 0 本 專書論文 3 章 楊昊,2015 ,〈中國-東協關係的和諧 與矛盾:擴散性互惠與擴散性脆弱的分 析〉, 載於林正義教授主編之《2010-2012 亞太和平觀察》。臺北:中央研究 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131-169。 【本論文主要討論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 經貿互惠關係,並提供中國對東南亞經 濟戰略的跨國比較】 楊昊,2015,〈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 :推動區域整合的社會轉向〉,載於徐

(31)

遵慈主編,《東協共同體與臺灣:回顧 與展望》。臺北,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 研究中心,頁 73-101。【本論文主要討 論東協共同體建構計畫中的社會文化共 同體架構與內容,據以呈現出東南亞在 外援政治上的「需求」層面,作為鋪陳 外援政治發展模式的接收端內容】 楊昊,2015,〈共同體在東亞與東亞的 共同體:簡約制度主義及其超越〉,載 於楊昊主編,《東亞的理論與理論的東 亞》。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頁337-364。【本論文主要討論東協發展的運作 模式與制度發展理論】 技術報告 0 篇 其他 0 篇 智慧財產權 及成果 專利權 發明專利 申請中 0 件 已獲得 0 新型/設計專利 0 商標權 0 營業秘密 0 積體電路電路布局權 0 著作權 0 品種權 0 其他 0 技術移轉 件數 0 件 收入 0 千元 國 外 學術性論文 期刊論文 1 篇

H.H. Michael Hsiao and Alan Hao Yang. 2014. “Differentiating the Politics of Dependency: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Cambodia and

Myanmar.” Issues & Studies, 50 (4), 11-44.【SCOPUS期刊,本論文提出 依賴政治(the politics of dependency)來討論中國與東南亞的經 貿需求與供給關係,對於外援政治來說 ,中國的經貿誘因在東南亞特別又結合 了柔性權力因素,譬如孔子學院的發展 ,使得中國對東南亞的外援政治模式參 雜了更多的政治元素與戰略考量】 研討會論文 5

Alan H. Yang. 2016. “Transforming the Politics of Aid: China’s Soft Presence in Southeast As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hanging Faces of Asian Transformation: Dynamics, Driving Forces, Modalities, Institute of

(32)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laya, Malaysia.

Alan H. Yang. 2016. “Resisting the Dragon?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Southeast Asian Local Resistance to China’s Purposeful Aid

Diplomacy.” Paper presented at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ymposium, Oxford University, England.

專書 0 本

專書論文 1 章

Alan Hao Yang and Michael H.H. Hsiao. 2016. “Tai-shang (Taiwan Business) in Southeast Asia: Prole and Issues,” Chines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ASEAN (ISBN: 978-3-319-24230). London: Springer. Jan, 2016: 213-230. 【本論文從中國 與東南亞經貿關係與基礎建設合作面向 出發,進而反省台商在東南亞的關係網 絡與政策趨勢】 技術報告 0 篇 其他 0 篇 智慧財產權 及成果 專利權 發明專利 申請中 0 件 已獲得 0 新型/設計專利 0 商標權 0 營業秘密 0 積體電路電路布局權 0 著作權 0 品種權 0 其他 0 技術移轉 件數 0 件 收入 0 千元 參 與 計 畫 人 力 本國籍 大專生 0 人次 碩士生 1 本計畫培育之碩士生榮獲行天宮長期培 育資優生獎助。 博士生 1 博士後研究員 0 專任助理 0 非本國籍 大專生 0 碩士生 0 博士生 0

(33)

博士後研究員 0 專任助理 0 其他成果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果如辦理學術活動 、獲得獎項、重要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國 際影響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術發展之具體 效益事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列。)   計畫主持人於本計畫執行期間與中央研究院蕭新煌教授成 功推動政治大學與日本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合作計畫 ,並於2016年2月共同推動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之成立 ,並且將援助政治發展成該中心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

(34)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簡要敘述成果是否具有政策應用參考

價值及具影響公共利益之重大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100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請於其他欄註明專利及技轉之證

號、合約、申請及洽談等詳細資訊)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200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

(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500字

為限)

本研究計畫歷經兩年的資料蒐集與田野移地研究,從援助政治的角度深入探討

東南亞區域及國家面對外來勢力的介入及影響,試圖探討在亞洲地區是否存在

獨特的外援政治亞洲模式(Asian Model for aid)。本計畫一共發表了4篇中

英文專書專章、4篇中英文期刊論文、以及6篇國際研討會英文論文。同時,本

研究計畫也執行三次移地研究與田野調查,前往日本、越南、泰國、馬來西亞

等地進行資料蒐集與訪談。本研究計畫發現,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對於周邊

國家的投資與援助計畫,有更豐富的趨勢。主因除了積極回應東協內部共同體

建構計畫之外,透過區域基礎建設連結的設計及參與,將區域發展、國家利益

與地方因素三者緊繫。值得注意的是,東協在2016年9月釋出了《2025年東協

整體連結計畫》(MPAC 2025)計畫,其中有超過1,100億美元的基礎建設市場

與超過6,250億美元的新興產業誘因,箇中所列舉的領域與時程,值得臺灣除

了政府部門以外,如私部門與企業集團可以積極投入佈局參考之用。特別是政

府積極推進新南向政策,若能掌握東南亞基礎建設與開發援助的戰略佈局趨勢

與路向,將有助於新南向政策在東南亞的深耕與擴展。

4. 主要發現

本研究具有政策應用參考價值:□否 ■是,建議提供機關外交部、國安會、

文化部

(35)

(勾選「是」者,請列舉建議可提供施政參考之業務主管機關)

本研究具影響公共利益之重大發現:■否 □是 

說明:(以150字為限)

東南亞正面臨到更強勢介入的中國與持續加碼的日本,這也使得各國在龐大的

基礎建設市場需求上,形構出新的供需關係。特別是在基礎建設援助方面,回

應中國與日本的投入所發展出的不同類型基礎建設合作關係、經濟誘因、商業

模式以及在地抵抗模式,有助於政府在開展新南向政策之際,持續建構自我反

省與改造的能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aper, we will examine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ly Buddhist scribal workshop in Liangzhou during the Northern Liang period 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of

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change in demand and/or change in supply on 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 with the aid of diagram(s). Consumer and produce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In Paper I, we presen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ook into account the extended source surface brightness distribution, interacting galaxy lenses, and the presence of dust

Based on the author'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in He Hua Temple from 2008 to 2010, the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cculturation and effect of Fo Guang Shan

Southeast Asia: In Search of an ASEAN Community: Insight from the Former ASEAN Secretary-General. Singapore:

強制轉型:把 profit轉換成double的型態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