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的共存與抗衡─民眾參與科學和偽科學活動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的共存與抗衡─民眾參與科學和偽科學活動之探究"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69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第六十四卷第二期 2019 年,64(2),69-97 doi:10.6209/JORIES.201906_64(2).0003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的共存與抗衡

─民眾參與科學和偽科學活動之探究

林淑梤

林煥祥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國立中山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民眾於 2012~2015 年 3 年期間偽科學信念和偽科學活動參與(如看 偽科學節目)有無顯著變化,進而探討科學素養、偽科學信念和有關科學參與、偽科學參與 各面向之相關性。另外,依據 2015 年民眾的科學素養和偽科學信念的高、中、低程度,將民 眾區分為九群,探討不同偽科學信念的三群民眾在科學素養、科學與偽科學的情意和實務各 面向的差異,以及具有較多偽科學健康實踐經驗之民眾特徵。研究資料為 2012~2015 年公民 科學素養調查研究的資料庫。研究結果顯示,臺灣民眾於 2012~2015 年 3 年期間偽科學信念 顯著地減低,但健康有關的偽科學經驗(如用磁性療法)和觀看偽科學節目頻率卻顯著地增 加。影響民眾參與偽科學健康活動的主因是民眾的偽科學信念,而非民眾的科學素養。低科 學素養的民眾中,職業與科學較無關的青年、已婚、女性則最容易接受偽科學信念。值得注 意的是,高偽科學信念的民眾在科學學習的愉悅感顯著高於中偽科學信念群。高偽科學信念 群有較多高學歷者,屬於樂於學習、接受科學與偽科學事物者,卻可能無法區辨科學與偽科 學的差異。建議未來在大眾科學教育方面,可加強女性民眾區辨科學與偽科學的主題(如健 康、醫療等),以降低偽科學對民眾可能造成的危害。 關鍵詞: 科學素養、科學參與、偽科學、偽科學活動 通訊作者:林淑梤,E-mail: sflin@cc.ncue.edu.tw 收稿日期:2017/09/05;修正日期:2018/04/15、2018/06/10;接受日期:2018/07/11。

(2)

70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壹、前言

許多國家的科學教育將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作為科學教育的宗旨(教育部,2013;郭重 吉、張惠博,2005;黃孝宗、蔡俊彥、黃台珠,201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在普 羅大眾的印象中,「科學」是屬於值得相信、符合邏輯、具實證性的知識。因此,不肖商人常 利用科學術語敘述他們的目標商品或理論,以增強民眾相信商品或理論的功效。這群以科學 術語包裝,卻未具科學特徵的事物被稱為「偽科學」(pseudoscience)(郭中一,1997;Martin, 1994)。一般而言,人們認為具有科學素養的民眾應較不會迷信占星術、風水、算命等偽科學 的事物。然而,不少研究指出科學知識愈多的民眾未必愈不相信偽科學的事物,也就是人們 的科學知識與偽科學信念並非負相關(Impey, Buxner, & Antonellis, 2012; Johnson & Pigliucci, 2004; Shein, Li, & Huang, 2014)。一些學者認為,人們並非僅利用科學知識作為理解他們對自 然世界的認識,也可能受到來自社會文化、日常生活、個人經驗等來源的知識所影響。尤其, 當個人面對須做決定的問題時,可能也會依據不同的知識來源作為決策的依據。這種因個人 存有不同種群的知識,以致擁有不同理性思考的特性,稱為「認知多元性」(cognitive polyphasia)。相對地,若個人僅仰賴一種知識,如科學知識,作為決策的依據,這種特性則稱 為「認知單一性」(cognitive monophasia)(Jovchelovitch, 2008; Provencher, 2011)。因此,對於 「科學知識愈多的民眾未必愈不相信偽科學的事物」之現象,研究者認為科學知識豐富的民 眾中,可能一部分是單一仰賴科學知識,而另一部分則是同時接受科學與偽科學知識。過去 探討民眾偽科學信念或偽科學活動的實徵性研究(曾元珏,2014;Shein et al., 2014),幾乎都 是以整體民眾進行分析,鮮少將民眾依據科學素養/知識和偽科學信念高低程度分群比較, 較難深入探討民眾的科學素養/知識與偽科學信念對他們參與科學及偽科學活動的影響。因 此,本研究依據科學素養/知識和偽科學信念高、中、低程度,將民眾分為九大群,作為分 析大眾參與科學及偽科學活動的創新方式,以期能對民眾參與科學及偽科學活動的狀況有深 入瞭解,將有助於政府規劃科普推廣的政策,發展切合我國公民需求的科學活動,使我國公 民在終身學習中,不斷提升科學素養。 我國自 2008 年起便每 3 年調查一次臺灣公民的科學素養,瞭解民眾「科學與技術的興趣 與訊息來源」、「科學知識與科學能力」及「對科學相關議題的態度」。其中,「對科學相關議 題的態度」也包含探討民眾對「偽科學」的信念與經驗(黃台珠,2012)。近年來受到國際學 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評量學生科學素養的 影響,自 2012 年的調查研究中便開始加入評量民眾應用科學與科技知識能力的情境試題,使 調查研究更能由科學知識與能力兩個面向,展現民眾真實的科學素養(林煥祥,2009)。過去 雖有研究探討民眾偽科學信念和從事特定偽科學經驗的關係(曾元珏,2014;Shein et al.,

(3)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71 2014),但鮮少探討民眾在數年期間偽科學信念及偽科學活動參與的變化趨勢。近年來我國努 力推展科學普及活動,加上網際網路與社群軟體的快速發展,使得科學/科技資訊傳遞更加 便利,透過趨勢分析,有助於瞭解民眾在偽科學信念及偽科學活動參與上有何變化。 由於臺灣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研究的測量工具每 3 年會做一些修改,因此,進行趨勢分析 時須選擇調查年度中採用相同測量工具的資料,才能進行比較。若是為了探討不同群民眾各 種面向的表現及參與,則可選定近期一個年代資料庫進行深入分析。綜合上述考量,本研究 目的有三:一、比較 2012 年與 2015 年公民科學素養調查資料庫,探討 3 年期間民眾在偽科 學信念及偽科學活動參與是否產生變化;二、探討持不同程度的偽科學信念之民眾在科學素 養、參與科學學習和偽科學活動等有何差異;三、具有較多偽科學健康實踐經驗的民眾特徵 為何。因此,除了探討第一個研究目的比較兩個資料庫的數據外,探討其餘兩個研究目的時, 均聚焦於 2015 年的資料庫進行分析,並將民眾依據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不同程度分為九群 (HH、HM、HL 等),其中 HL 為高科學素養低偽科學信念(簡稱高素養低偽信念)。具體待 答問題如下: 一、比較 2012 年與 2015 年民眾在偽科學信念、偽科學經驗,以及觀看偽科學電視節目 頻率有何差異? 二、民眾的科學素養、科學與偽科學的情意(自我效能、學習愉悅感、偽科學信念)和 實務(科學參與、科學頻道、偽科學節目、偽科學經驗)各面向的相關性為何? 三、不同偽科學信念的民眾在科學素養、科學與偽科學的情意和實務各面向上有何差異? 四、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程度不同的九群民眾在性別比例、平均年齡、平均教育程度 及職業上呈現何種特徵? 五、具有較多偽科學健康實踐經驗的民眾中,主要由哪幾群民眾組成?抵抗或促進民眾 從事偽科學健康活動的主要因素為科學素養或偽科學信念? 六、高科學素養的民眾中,什麼樣的人容易接受偽科學信念(HH)?低科學素養的民眾 中,什麼樣的人容易抗拒偽科學信念(LL)?而高素養低偽信念(HL)和低素養高偽信念(LH) 的民眾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貳、文獻探討

一、偽科學與科學的差異

「偽科學」一詞是 1843 年法國哲學家 F. Magendie 所提出,指稱任何假冒科學身分的行 為,也就是會使用深奧的科學術語包裝空洞的想法,或掩飾非科學的結果(Shermer, 1997)。 例如,占星術使用天文學的星座名稱或術語、磁性治療會使用物理學術語等。有時會提出看 似有一套理論支持著他們的說法,卻未能提出經科學方法驗證的研究資料或結果。許多民眾

(4)

72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就是被這些披著科學外衣,卻沒有真正科學內涵的說法所哄騙。美國常見的偽科學主題包括 占星術、幸運數字、磁性治療,以及超自然的信念(paranormal beliefs),如幽浮(UFO)、飛 碟、超感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等(National Science Board [NSB], 2002)。臺灣最常見 偽科學的新聞報導主題為超自然靈異現象,其次為醫療相關(如療效未經證實的偏方、減肥 偏方、民俗療法、能量或磁場對健康的影響),以及算命相關(如占星算命、風水地理),這 些也都是研究民眾偽科學信念的範疇(黃台珠,2012;鄭怡卉,2013)。 美國知名科普作家,也是《懷疑論者》(Skeptic)雜誌創辦人 M. Shermer,多次在《科學 人》雜誌撰文闡述科學與偽科學差異。Shermer(2011)認為分辨科學與偽科學最好的方法是 看他們所提出之新觀念能否受到專業社群的興趣、繼續進行相關研究、產生新的發現,或者 影響既有的假說或理論等。如果這個新觀念沒有發生上述的影響,那八成是偽科學。另外, 所提的理論若缺乏預測性或可證偽性,或是社群中缺乏同儕審查理論,這樣的理論也是偽科 學(Shermer, 2015)。再者,Spector、Strong 與 La Porta(1998)指出「科學方法」也是辨識 科學與偽科學的方法。Spector 等人認為科學是因人們對事物產生好奇、提出問題,會引發一 連串的探究與新發現的歷程。這些新發現會被其他人質疑、再引發另一串的探究與發現,這 個領域的知識會不斷地擴展。另外,在科學的專業社群中已發展自我校正機制─同儕審查、 出版、複製實驗,以確保他們所產生的知識不至於犯錯。 Spector 等(1998)從人群演化史的角度,提出「好奇」和「尋求安全感」為人群情感和 精神生活型態中兩個相反的傾向。好奇的生活型態是探索的、冒險的,而尋求安全感的生活 型態則是為了避免災害,具有約束性和穩定性。這兩種傾向都是人群與生俱來的。科學即是 人群因「好奇」,在嘗試錯誤和探索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一種行為。其中,「懷疑」也是科學 所具備的特徵。因此,科學發展的理論處於不斷擴展的正向回饋系統。雖然偽科學家和科學 家一樣常會提出系統性的理論,但偽科學領域的理論不是擴展的,而是收斂的,負向回饋系 統產生穩定的理論。Spector 等人認為人群為了「尋求安全感」,需要精神上給予確定、保證和 穩定的感受,因此,在此需求下所發展的理論是不朽的真理。為了保持這些理論的穩定性, 此領域的人並不尋求新的知識,因此,「不容質疑」則是偽科學的特徵。 科學具有實證性,因此,任何科學理論都可找到證據支持或否定理論。甚至,依據科學 理論可預測現象的發生結果。且科學知識的發展是由科學社群經由論文發表、同儕審查討論 與批判的過程。然而,偽科學信徒常選擇可確認理論的證據,而忽略否認的例子(Shermer,

2011

)。Shermer(2015)認為偽科學所提出的理論永遠不會被推翻,因為他們並沒有提出可 供驗證的假說,便無法駁斥。所以,一個理論是否具有預測性、可否證性和同儕審查的機制 是分辨科學與偽科學的主要判準。

(5)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73

二、民眾的科學素養與科學學習

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公民一直是許多國家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隨著時代的演進,學者 們對科學素養的定義與範疇也不斷地做調整,並影響當代學校科學課程的發展(林樹聲, 1999;Millar, 2006)。科學素養不再只受到學校科學教育所重視,近年來不少國家開始重視民 眾透過各種非制式方式(如電視、博物館、書報雜誌等)進行終身科學學習,認識現代的新 興科技(Falk & Needham, 2013; Lin, Lin, Lee, & Yore, 2015)。尤其,現代科技進步迅速,對人 群與社會的影響甚鉅,人們對科學與科技相關的議題所涉及的知識應有所認識,並具有討論 的能力,以便能為國家未來或生活上做出明智的決定。因此,近年來科學素養被定義為人們 對科學相關議題能展現出對科學和與科學相關的科技知識的瞭解與應用,並具有批判與反思 的能力(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3)。Shamos(1995)將科 學素養分為文化性、功能性和真實性三種層次的科學素養,其中文化性科學素養意指個人對 常用到的科學用語所具備的基本知識,因此,能夠閱讀或聽懂科學相關的訊息;功能性科學 素養指個人除了被動地閱讀或聽科學,還能主動地與人溝通科學相關的訊息;真實性科學素 養則指個人瞭解科學社群的運作、組成和工作的本質等,即瞭解科學的發展。Bybee(1997) 將科學素養分為名義性、功能性、概念與過程,以及多面向四個層次的科學素養。其中,名 義性類似 Shamos 的文化性,兩者的功能性科學素養意涵也相似,而概念與過程的科學素養強 調對科學概念、定律、理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並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技能。而多面向的科 學素養不僅包含上述概念與過程的層次,更包含對科學與科技的哲學性、歷史性和社會性等 面向的瞭解(靳知勤,2002)。愈高層次(如真實性或多面向)的科學素養,愈少民眾具備。 因此,本研究所定義的科學素養意指民眾在社會情境下,對科學相關事物所具備的知識與能 力(靳知勤,2014),涵蓋 Bybee 所指的名義性、功能性,以及概念與過程的科學素養。 為了瞭解我國民眾的科學素養與科學態度,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公民素養推動研 究中心自 2008 年起參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所執行的「大眾對科 學與科技之態度與瞭解的調查」研究,開始進行調查(黃台珠,2012)。另外,受到近年來 PISA 發展情境式題組評量學生科學能力的影響,此研究中心開始自行發展符合我國情境的題組試 題(林煥祥,2009)。因此,目前評量大眾科學素養的題目包含大眾對科學名詞、概念和過程 技能的瞭解,以及應用科學的能力兩大部分(蔡俊彥,2016)。 從 Provencher(2011)的認知多元性概念顯示個人決定採取認知單一性或多元性與他/她 對某領域知識的自信度(真正自信度)有很大的關係。Bandura(1981)指出個人對自身能表 現出某種行為能力的信念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科教研究中評量學習者自我效能的題目, 常以辨識科學問題、解釋科學現象、說明科學資訊等描述,讓受試者自評展現這些能力的難 易程度,以呈現他們在科學領域的自信程度(蔡俊彥,2016;Baldwin, Ebert-May, & Burns, 1999)。過去不少研究顯示一般民眾和中學生在科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愈高者,他們運用科學知

(6)

74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識的能力也愈高,且自我效能和其他科學學習的情意因素(如學習興趣、學習愉悅感、自我 效能)相較之下,自我效能比其他情意因素更能預測學習者的科學能力(Lin, Lawrenz, Lin, & Hong, 2013; Tsai, Li, & Cheng, 2017)。顯然地,科學素養愈高者,他們在科學領域上展現的自 信心也愈高。另外,Demirel 與 Caymaz(2015)針對不同性別的職前教師與國小教師,評量 他們的自我效能,發現男性在科學領域的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女性。再者,高自我效能者比低 自我效能者更喜歡參與科學的學習(McMillan & Forsyth, 1991)。

近幾年來,已有不少研究重視情意因素對科學學習的影響(Laukenmann et al., 2003; Lin et al., 2013; Tsai et al., 2017)。其中,學習科學所產生的愉悅感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反映 出的主動性和喜悅,因此,愉悅感在非制式情境的科學學習中扮演著驅動個人自我學習的主 要因素(Laukenmann et al., 2003)。對科學學習有高愉悅感的學生,其科學素養顯著高於中或 低愉悅感的學生(Lin, Hong, & Huang, 2012),且學習科學愉悅感愈高的學生,他們的科學參 與度也愈高(Lin et al., 2013)。Tsai 等(2017)指出除了自我效能之外,民眾的科學能力與學 習科學的愉悅感(enjoyment)和科學參與(engagement)程度也都有中度的相關,且自我效 能和科學參與能預測民眾的科學能力。由此可知,學習者的科學素養與其科學學習的自我效 能、愉悅感和科學參與都有密切的關係。

三、民眾的科學素養、偽科學信念與偽科學活動

民眾的科學素養愈高,是否就愈不相信偽科學的事物(偽科學信念愈低)呢?Shermer (2003)指出我們對於自己的信念,似乎無法提出實徵性的證據或邏輯推理;個人偏好受到 許多社會或文化的影響,包括天生的傾向、父母的成見、兄弟姊妹的影響、同儕壓力、教育 經驗或生命中重要事件等。Shermer 認為人們不論相信什麼,都很少好好地閱讀實徵性的表格 或數據、比較贊成和反對的意見,以及選擇最邏輯和合理的解釋。且大多數人都因各種不同 的理由,相信他所相信的。先前的研究發現,科學知識豐富的學生並未比科學知識缺乏的學 生更會懷疑偽科學的主張(謝佩妤,2009;Walker, Hoekstra, & Vogl, 2002)。不少研究也發現 科學知識與偽科學信念無關(Shein et al., 2014; Walker et al., 2002)。因此,Shermer 認為就算 是聰明人也會相信怪異的事物。他認為這可能與七成民眾不瞭解實驗方法、測試假設等科學 知識產生過程有關。

一 些 實 徵 性 研 究 的 確 顯 示 學 生 接 受 愈 多 科 學 教 育 , 他 們 的 偽 科 學 知 識 就 愈 少 (Martin-Hansen, 2008; McLean & Miller, 2010)。教育程度愈高者或科學知識愈豐富者,愈少 人認為占星術是科學(Allum & Stoneman, 2012; NSB, 2012),但有一些研究並未支持這樣的結 果。例如,Johnson 與 Pigliucci(2004)發現大學生偽科學的信念和科學知識呈現不太有相關 性;Shein 等(2014)也發現民眾對算命(如星座、占卜、幸運數字)的信念與他們的科學知 識和科學方法的知識呈現幾乎無相關的結果;謝佩妤(2009)發現科學知識多的大學生,並

(7)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75 沒有比科學知識少的大學生更會懷疑偽科學的主張;王貞懿(2011)也發現大學生的科學素養 與偽科學信念之間無顯著相關。再者,Shermer(2003)從美國公民偽科學信念的調查數據發 現,高中畢業的民眾中有 65%相信超感知覺,大專畢業民眾則有 60%相信;高中畢業的民眾 中有71%相信磁性治療,大專畢業民眾也有55%相信;另外,高中畢業的民眾中有89%相信另 類療法,大專畢業民眾卻有 92%相信。因此,Shermer 認為教育本身似乎無法使民眾拒絕相信 超自然事物。從上述研究結果顯示,民眾科學素養高者包含傾向相信偽科學事物和不相信偽 科學事物者。因此,本研究擬依民眾科學素養和偽科學信念的高低程度分成四群民眾,探討 四群民眾參與科學及偽科學活動的差異。 Tsai等(2012)指出民眾觀看偽科學電視節目的時間可預測其偽科學信念,且年輕民眾的 偽科學信念與實務經驗顯著高於年長民眾。偽科學資訊接受愈多者,其偽科學信念愈高(王 貞懿,2011;曾元珏,2014)。所有傳播偽科學的媒體中,以電視的影響最深(王貞懿,2011)。 另外,民眾的偽科學信念與偽科學經驗(如算命和健康實踐經驗)呈現正相關(曾元珏,2014; Shein et al., 2014)。Shein 等(2014)發現愈年輕的民眾愈相信算命,年紀愈大愈不相信。同 樣地,愈年輕的民眾比年紀愈大者擁有愈多算命的經驗(如星座、占卜、幸運數字);女性又 比男性有較多的算命經驗;教育程度愈高的民眾比教育程度低的民眾更喜愛算命。由這些研 究結果可看出,科學知識的多寡或教育程度的高低未必與偽科學信念有關係,性別或年齡等 因素可能和偽科學信念或偽科學活動的參與更有關。因此,在探討民眾科學與偽科學活動的 參與,應有別於過去研究─以整體民眾為單位的分析方式,或許更能發現民眾參與科學及偽 科學活動的特徵,為大眾科學教育應努力的方向提供建議。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採用 2012 年和 2015 年公民科技素養調查研究的資料庫進行分析。2012 年和 2015 年公民科技素養調查以 18 歲以上至未滿 70 歲之民眾為調查對象,利用機率比例抽樣法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出樣本個案。這些樣本乃依據臺灣地區鄉鎮市區的人口密 度、教育程度、65 歲以上人口百分比、15~64 歲人口百分比、工業人口百分比、服務業人口 百分比等指標,將臺灣 358 個鄉鎮分成六層級(侯佩君、杜素豪、廖培珊、洪永泰、章英華, 2008),再依據各分層的人口比例進行系統化抽樣,抽樣後再經訪員面訪蒐集研究資料。2012 年和 2015 年的有效樣本分別為 1,863 人和 1,831 人。然而,進行各項的統計分析時將捨棄遺 漏值的樣本,因此,各項統計人數可能稍有減少。 研究者將 2015 年資料庫的樣本依據民眾在科學素養測驗與偽科學信念量表的得分高、 中、低程度,分為九群民眾。以「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的平均值加、減一個標準差

(8)

76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作為分界點,各群的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平均值與標準差如表 1 所示。 表 1 2015年九組民眾之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之平均值和標準差 組別 LL LM LH ML MM MH HL HM HH n 35 181 28 96 820 129 48 208 32 平均值(標準差) 科學 素養 9.48 (3.19) 10.230 (2.68) 10.870 (2.54) 18.540 (2.94) 18.740 (2.75) 18.820 (2.74) 26.100 (1.82) 25.670 (1.44) 25.710 (1.43) 偽科學 信念 1.35 (0.32) 2.19 (0.18) 2.85 (0.14) 1.50 (0.25) 2.28 (0.20) 2.83 (0.15) 1.55 (0.26) 2.24 (0.19) 2.84 (0.15) 註:九群民眾的第一個代碼為素養程度,第二代碼為偽信念程度,例如 LM 為低素養中偽信念群。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 2015 年公民科技素養調查研究所發展的問卷中民眾的科學素養、自我效能、 科學活動的參與度(簡稱「科學參與」)、學習科學的愉悅感(簡稱「學習愉悅感」)、收看科 學頻道(簡稱「科學頻道」)、偽科學信念、偽科學經驗,以及收看偽科學節目(簡稱「偽科 學節目」)等八份測驗或量表為研究工具。這些工具均已經過預試、試題分析與修改的階段, 具有合理的信度與效度(黃台珠,2014;蔡俊彥,2016)。各項工具簡介如下:

(一)科學素養測驗

本研究所指的科學素養測驗包含「科學知識的瞭解」和「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兩部分 的試題。其中「科學知識的瞭解」包含瞭解科學名詞(兩題)、科學研究過程(三題)和科學 概念(15 題)。科學概念的題目乃沿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展評量美國民眾基礎科學知識瞭 解的題目(NSB, 2012)。「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試題則是參考林煥祥(2009)公民科技素養 架構中四項科學能力,包括「形成科學議題」、「科學解釋」、「科學舉證」和「運用技術解決 問題」,發展五個本土的情境化題組(如登革熱)共 11 題試題。此部分的試題已經效化,可作 為評量公民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Tsai et al., 2017)。總之,「科學素養」測驗共有 31 題,其中 包括九題單選題、15 題是非題和七題是非題組。是非題組題目設計如同複選題的概念,應答 者需答對所有題項,該題組才能得分。因此,「科學素養」測驗滿分為 31 分。2015 年此測驗 內部一致性 KR-20 值為 .84。

(二)自我效能量表

「自我效能」量表旨在檢視成人自評展現科學相關能力的難易程度(例如:說明抗生素

(9)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77 在疾病治療中所扮演的角色),此量表共有八題,採 Likert 四點量尺計分(1=非常困難,2 =有點困難,3=不太困難,4=輕而易舉)。自我效能得分愈高代表受試者在科學能力的自信 度愈高。2015 年此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 .88。

(三)科學參與量表

「科學活動的參與度」量表旨在探究民眾從事科學相關活動的頻率。此量表共五題(例 如:瀏覽與科學課題相關的網站),採 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0=從來沒有,1=每月少於一次, 2=每月一次,3=每月二至七次,4=每月八次以上)。分數愈高代表參與度愈高。2015 年此 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 .72。

(四)學習愉悅感量表

「學習科學愉悅感」量表旨在探究民眾從事科學相關活動的愉悅感(例如:當我學習科 學新知時,我通常感到開心),此量表共五題,採 Likert 四點量尺計分(1=非常不同意,2= 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分數愈高代表受試者學習科學的愉悅感愈高。2015 年此量 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 .92。

(五)科學頻道量表

臺灣常見的科學相關頻道有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動物星球(Animal Planet) 和發現(Discovery)頻道。此量表依據這三個頻道詢問民眾最近 1 年內,每個月收看某頻道 的次數,採 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0=從來沒有,1=每月少於一次,2=每月一次,3=每月二 至七次,4=每月八次以上)。2015 年本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 .89。

(六)偽科學信念量表

「偽科學信念」量表旨在瞭解民眾對偽科學事物的相信程度。此量表的題目乃參考美國 國家科學基金會(NSB, 2006)和 Tobacyk 與 Milford(1983)的研究,以及加入臺灣常見的風 水、中國的算命等預測未來或改運所發展的題目(Tsai et al., 2012)。此量表共包含「算命的信 念」(三題,例如:星座運勢分析可以預測未來)、「健康實踐的信念」(四題)和「超自然的 信念」(三題)三個分量表,共 10 個 Likert 四等第量表題目,由 1 分(非常不相信)至 4 分(非 常相信)。分數愈高代表受試者對偽科學事物的相信程度愈高。2012 年和 2015 年此量表的 Cronbach’s α值分別為 .80 和 .82。

(七)偽科學經驗量表

「偽科學經驗」量表旨在瞭解民眾參與偽科學活動的經驗。此量表共包含「算命經驗」(3 題,例如:最近 1 年內,每個月您會替自己或別人從事占卜或算命幾次的活動)和「健康實 踐經驗」(三題)兩個分量表,共六個 Likert 五等第量表題目(0=從來沒有,1=近一年沒做

(10)

78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過,2=每個月少於一次,3=每月一次,4=每月兩次以上)。分數愈高代表受試者參與偽科 學活動的經驗愈多。2012 年和 2015 年本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分別為 .66 和 .68。

(八)偽科學節目量表

「偽科學節目」量表於 2012 年和 2015 年公民科技素養調查問卷中相同的題目共五題, 分別詢問民眾每月收看靈異群、星座群、命理群等偽科學節目之次數,採 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 (0=從來沒有,1=每月少於一次,2=每月一次,3=每月二至七次,4=每月八次以上), 分數愈高代表受試者觀看偽科學節目的頻率愈高。2012 年和 2015 年本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 分別為 .74 和 .72。

三、資料分析

為 了 提 高 代 表 樣 本 符 合 資 料 蒐 集 年 代 的 母 群 體 , 研 究 計 畫 團 隊 採 用 事 後 分 層 (post-stratification)的方法(Du & MacEachern, 2008),調查 2012 年和 2015 年內政部統計年 報中人口統計數字,將性別和年齡兩個變數,作為事後分層加權調整的目標參數,以使每一 位成功樣本資料都能進行觀察值加權(weight cases)。

本研究主要採用 SPSS 18 版作為統計分析的工具,利用 Person 相關係數分析各面向得分 之間的關係。另外,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比較不同偽科學信 念的民眾在科學素養、科學與偽科學的情意與實務各面向的差異。最後,利用描述性統計呈 現各群民眾的人數百分比。其中,民眾的年齡以五等分表示:18~29 歲(1 分)、30~39 歲(2 分)、40~49 歲(3 分)、50~59 歲(4 分)、60~70 歲(5 分);民眾的教育程度亦以五等分 表示:國中以下(1 分)、國中(2 分)、高中職(3 分)、大學(4 分)及研究所以上(5 分)。

肆、研究結果

一、 2012 年與 2015 年民眾在偽科學信念、偽科學經驗及收看偽科學節目之

變化

由表 2 的結果發現,2015 年民眾偽科學信念的平均值已顯著低於 2012 年的平均值(Z= -2.03, p < .05)。尤其是對於用意志力、超能力等超自然現象,民眾相信的程度顯著下降(Z =-4.26, p < .001)。儘管如此,2012 年和 2015 年民眾偽科學信念的平均值距離中間值 2.50 並不遠,可知相信偽科學事物的民眾仍不少。例如,2015 年約五成的民眾相信祖墳的「風水」 會影響身體健康(47.8%)、飛碟到過地球(55.4%),以及人有超能力能傳達思想(50.4%)。

(11)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79 表 2 2012年和 2015 年民眾偽科學信念、偽科學經驗與收看偽科學節目的 Mann-Whithney U 檢定 2012 (N=1,858) (N=1,804) 2015 M SD M SD Z 偽科學信念 2.27 0.36 2.24 0.39 -2.03*** 算命的信念 2.21 0.49 2.21 0.52 -0.51*** 健康實踐的信念 2.21 0.40 2.19 0.42 -0.93*** 超自然的信念 2.41 0.49 2.34 0.53 -4.26*** 偽科學經驗 0.45 0.53 0.49 0.56 -2.10*** 算命經驗 0.71 0.84 0.73 0.86 -0.74*** 健康實踐經驗 0.19 0.44 0.25 0.49 -4.38*** 偽科學節目 1.00 0.87 1.06 0.85 -2.59*** * p < .05. *** p < .001.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年來民眾相信偽科學事物的程度顯著下降,但從事偽科學事物的 經驗卻顯著地提升(Z=2.10, p < .05)。尤其,民眾有健康實踐經驗的頻率顯著增加(Z= 4.38, p < .001)。若以人數比例展現民眾在此分量表的變化趨勢,可發現 2012 年有 11.1%的 民眾有「利用磁性療法治療疼痛和疾病」的經驗,2015 年有此經驗的民眾則增加至 17.9%。 同樣地,有「看風水來改善身體健康」經驗的民眾也從 9.6%(2012 年)增加至 13.9%(2015 年)。在兩個年段期間,民眾觀看偽科學電視節目的頻率也顯著增加(Z=2.59, p < .05)。近 幾年偽科學電視節目也結合另類療法產品的販售,很可能增加民眾在這類健康實踐的經驗。 以下利用科學素養與科學信念高、中、低程度將 2015 年的樣本分為九群,進一步探究不 同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民眾在科學素養,以及科學與偽科學的情意與實務面向的表現有何 差異。尤其針對民眾在偽科學經驗增加的現象進行深入地探討。

二、民眾在科學素養、科學與偽科學情意和實務各面向之間的相關性

表 3 為 2015 年民眾在科學素養、科學與偽科學的情意(自我效能、學習愉悅感、偽科學 信念)與實務(科學參與、科學頻道、偽科學節目、偽科學經驗)各面向之間的相關性。表 3 結果顯示,民眾的科學素養與科學學習有關的各面向,如自我效能(r= .49, p < .001)、學 習愉悅感(r= .50, p < .001)、科學參與(r= .46, p < .001)等面向有中度的相關,科學 素養與觀看科學頻道的頻率則有低度相關(r= .32, p < .001)。而偽科學信念則與偽科學相 關的活動,如收看偽科學節目頻率有低度相關(r= .31, p < .001),其與偽科學經驗的頻率 有中度相關(r= .43, p < .001)。相反地,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相關的活動則幾乎無相關,例 如,其與科學參與有微弱相關(r= .09, p < .005),和科學頻道觀看的相關係數接近零(r

(12)

80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 .02);偽科學信念也和科學素養(r= .06, p < .05)、自我效能(r= .07, p < .01)幾乎 無相關。在表 3 中,有些面向之間相關係數非常低,但卻達顯著性,此乃研究樣本數很大所 導致的合理結果。因此,對於這類大樣本的相關研究,讀者主要應關注相關係數的大小。 表 3 2015年科學素養、科學學習與偽科學情意面向和實務面向的相關性 自我效能 學習愉悅感 科學參與 科學頻道 偽科學信念 偽科學節目 偽科學經驗 科學素養 0.49*** 0.50*** 0.46*** 0.32*** 0.06* 0-.00 0.09*** 自我效能 1 0.52*** 0.44*** 0.32*** 0.07** 0-.11*** 0.07** 學習愉悅感 1 0.59*** 0.38*** 0.11*** 0-.11*** 0.09*** 科學參與 1 0.55*** 0.09*** 0-.19*** 0.13*** 科學頻道 1 0.02 0-.23*** 0.02 偽科學信念 1 0-.31*** 0.43*** 偽科學節目 1 0.31*** 偽科學經驗 1 *p < .05. **p < .01. ***p < .005.

三、 不同偽科學信念的民眾在科學素養、科學與偽科學的情意和實務面向上

表現之差異

為了探討民眾抱持不同程度的偽科學信念,對他們在科學素養、有關科學學習的情意面 向(如自我效能、學習愉悅感)和實務面向(如科學參與、科學頻道),以及有關偽科學實務 面向(如偽科學節目、偽科學經驗)的表現有無差異,先將民眾分為高、中、低偽科學信念 群,再進行 ANOVA,結果如表 4 所示。偽科學信念不同程度的民眾在偽科學信念與偽科學活 動的參與(收看偽科學節目與具有偽科學經驗的頻率)都和他們所持的偽科學信念程度一致, 高偽信念群的偽科學實務顯著高於中、低偽信念群,中偽信念群的偽科學實務亦顯著高於低 偽信念群。此部分結果亦呼應表 3 偽科學信念與兩個偽科學實務面向有中、低度正相關之結 果。然而,偽科學信念不同程度的民眾在科學素養、自我效能、科學參與和收看科學頻道的 表現並無顯著差異。此結果亦合理,因為科學學習的情意與實務面向大多與科學素養有中、 低度相關(如表 3)。值得注意的是,高偽信念群的學習愉悅感顯著高於中偽信念群。此結果 亦顯示高偽信念者可能對科學與偽科學事物均感興趣,也可能無法區分科學與偽科學,以致 他們學習科學的愉悅感顯著高於中偽信念群。另外,偽信念群包含 HH、MH 和 LH 者,後續 分析 HH 和 LH 兩群民眾的特徵,將更瞭解此結果的意涵。

(13)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81 表 4 偽科學信念高、中、低三群民眾在科學素養、科學與偽科學的情意與實務面向之 ANOVA 結果 H (n=185) (n=1,203) M (n=184) L 工具 M SD M SD M SD F 事後比較 科學素養 18.77 4.93 18.62 5.12 18.80 6.31 0.14*** 自我效能 02.59 0.55 02.51 0.55 02.52 0.68 1.43*** 學習愉悅感 02.99 0.46 02.87 0.48 02.87 0.62 4.77*** H>M>L 科學參與 01.33 0.73 01.25 0.81 01.15 0.86 2.11*** 科學頻道 02.14 1.11 02.09 1.22 02.16 1.33 0.37*** 偽科學節目 01.41 1.00 00.95 0.87 00.46 0.65 54.94*** H>M>L 偽科學經驗 01.05 0.72 00.48 0.51 00.15 0.28 146.37*** H>M>L **p < .005. ***p < .001.

四、 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不同程度的民眾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職業

之特徵趨勢

從表 2 研究結果得知從 2012~2015 年期間,臺灣民眾的偽科學信念已有顯著下降,但有 偽科學實踐經驗與收看偽科學電視節目的行為卻顯著提升。由表 3 和表 4 可得知高偽科學信 念的民眾較常參與偽科學相關活動,其中偽科學信念的民眾包含 HH、MH 和 LH 三群人,此 三群人具有哪些特徵,可進一步依據民眾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程度的不同,分為九群,探 討這九群民眾在人口統計特徵上有何不同。圖 1 呈現 2015 年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程度不同 的九群民眾在性別比例、平均年齡、平均教育程度,以及職業與科學無關的人數比例上呈現 的特徵與趨勢。 由圖 1(a)可看出不論科學素養高低,偽科學信念愈高者,女性的人數比例就愈高。其中, 科學素養低的民眾,女性比例是三群中最高的。而高素養群的民眾中,除了 HH 群女性比例超 過五成以上,HL 和 HM 群的男性比例則接近七成。圖 1(b)九群民眾依據科學素養由低至高排 序後,再依據偽科學信念由低而高排序,發現這九群的平均年齡似乎有由大至小的趨勢。顯 示高素養群的民眾平均年齡較小,主要為 30 歲左右的年輕人。中素養群的民眾年齡層範圍較 廣,偽科學信念愈低(ML)平均年齡愈大,主要為 40 歲左右的青壯年,而偽科學信念愈高 者(MH)平均年齡主要為 30 歲左右的年輕人。而低素養群的民眾平均年齡層最廣,趨勢與 中素養群相似,偽科學信念愈低群,平均年齡愈大。其中,LL 群主要為年紀較大的壯老年人 為主,而偽科學信念愈高者,平均年齡愈小,LH 群組成民眾年齡層 40~50 歲左右的青壯年 為主。圖 1(c)九群民眾的平均教育程度趨勢圖則顯示出科學素養愈高者,平均教育程度愈高。 而在相同科學素養群中,偽科學信念愈高者,平均教育程度愈高。高素養群的民眾大多數擁

(14)

82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a) (b) (c) (d) 圖1 九群民眾在女性比例、平均年齡、平均教育程度、職業與科學無關之人數比例分布(N =1,572) 有大學學歷;中素養群的民眾大多有高中、職學歷;低素養群的民眾平均教育程度範圍較廣, 涵蓋較大,大多數為國中或高中、職學歷。圖 1(d)顯示九群民眾的職業與科學無關的人數比例, 此趨勢十分合理,低素養群中大多數人的職業與科學無關;相反地,高素養群中有較多人的 職業與科學有關,尤其 HL 群中六成的民眾職業與科學相關,而 HM 和 HH 群中超過五成的民 眾職業與科學無關。然而,圖 1(b)和(c)是各群民眾年齡與教育程度依五等分的平均值,優點 為看出各群民眾的趨勢表現,但未能表現每一群的民眾特徵。待進一步分析後,於後續再選 擇幾群呈現其人口統計,可更加瞭解特定群組的特徵。 由圖 1 可知,四張圖主要是以民眾科學素養程度為主,其次以偽科學信念程度高低展現 出九群民眾在女性比例、平均年齡、平均教育程度和職業方面的趨勢。這些趨勢似乎顯示出 高偽科學信念的民眾有三種特徵:女性比例高、青年居多、高學歷。為了證實上述主張,表 5 平均教育程度(五等分) 職業與科學無關之人數比例( % 女性比例( % 平均年齡(五等分)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LL LM LH ML MM MH HL HM HH LL LM LH ML MM MH HL HM HH LL LM LH ML MM MH HL HM HH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 4 3 2 1 0 5 4 3 2 1 0 LL LM LH ML MM MH HL HM HH

(15)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83 利用年齡小於 40 歲代表青年,大學(含)以上學歷代表受高等教育等條件,呈現偽科學素養 程度不同的三群民眾在這些特徵上的人數百分比。表 5 結果顯示,高偽信念群在女性、青年 人、高等學歷的人數比例是三群中比例最高的。偽科學信念的高低似乎與民眾的「職業與科 學無關」的關聯性不高。簡而言之,「女性多」、「青年多」和「高學歷者多」是高偽信念群眾 的重要特徵;反之,「男性多」、「壯老年者多」為低偽信念群眾之特徵。 表 5 偽科學信念高、中、低三群民眾在女性、年齡小於 40 歲、大學(含)以上學歷、職業與科學 無關之人數比例(N=1,572) 單位:% 偽科學信念 女性比例 年齡小於40歲 大學(含)以上學歷 職業與科學無關 H(n=185) 59.1 65.8 61.5 65.8 M(n=1,203) 48.4 47.2 55.6 70.5 L(n=184) 39.0 46.3 48.9 63.6

五、分析具有較多健康實踐經驗之民眾

從表 2 的結果顯示,2015 年民眾在偽科學經驗上顯著高於 2012 年的調查結果,主要原因 是這 3 年期間民眾的健康實踐經驗顯著地提升,而非算命經驗。雖然算命是民眾主要的偽科 學活動,但在 2012~2015 年 3 年期間民眾的經驗值沒有顯著改變,且在 Shein 等(2014)的 研究已針對算命經驗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發現民眾年紀愈輕和具有民間傳統信仰,此兩個 主要因素與他們算命經驗有正向關係)。因此,此研究值得探究 2015 年具有較多健康實踐經 驗的民眾主要由哪幾群人所組成?本研究將民眾在健康實踐經驗面向上的分數超過平均值以 上一個標準差者(M> .74),定義為具有較多健康實踐經驗的民眾。表 6 結果顯示,具有較 多健康實踐經驗的 199 位民眾中,九群不同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民眾的人數比例。雖然表 6結果顯示具有較多健康實踐經驗的民眾,主要由 MM 群(44.0%)和 MH 群(23.8%)所組 成。然而,九群民眾的人數比例並非相同,MM 群的人數比例在常態分布下本來就是所有群 組中最高者。 為了瞭解哪一群人傾向具有較多健康實踐經驗,研究者將表 6 各群的人數比例與全體樣 本中常態分布下各群人數比例(如表 7)相比較,比值大於 1 代表該群民眾的比例高於常態比 例,表示該群民眾有較多人超過常態分布,具有較多健康實踐經驗;相反地,比值小於 1 代 表該群民眾的比例低於常態分布,也就是該群民眾較不傾向參與健康實踐活動。表 6 中每一 個細格的括號數值即為具有較多實踐經驗民眾的人數比例與樣本常態下的人數比例之比值。 括號內的比值顯示高偽信念的三群民眾比值均大於 1(LH=3.33, MH=2.90, HH=2.55)。此比 值會隨著科學素養愈高,比值愈小,表示高偽信念的民眾中,素養高者具有健康實踐經驗的

(16)

84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表 6 2015年具有較多健康實踐經驗民眾之不同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人數比例(N=199) 單位:% 科學素養 L(比值a) M(比值) H(比值) 總和(%) L 0.4(0.18) 1.0(0.16) 0.5(0.34) 1.9(0.17) M 9.0(0.78) 44.0(0.85) 10.1(0.77) 63.1(0.83) H 6.0(3.33) 23.8(2.90) 5.1(2.55) 34.9(2.91) 偽科學信念 總和(%) 15.4(0.99) 68.8(1.03) 15.7(0.86) 100.0(1.00)0 a比值意指每一群較多健康實驗經驗民眾人數百分比與全部民眾的人數百分比(如表 7)的比值。 表 7 2015年全部民眾之不同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人數比例(N=1,572) 單位:% 科學素養 L M H 總和 L 2.2 6.1 3.1 11.4 M 11.5 52.0 13.2 76.7 H 1.8 8.2 2.0 12.0 偽科學信念 總和 15.5 66.3 18.3 100.0 比例比素養低者少。而其他六個細格內的比值均小於 1,尤其,低偽信念的三群民眾比值最小 (LL=0.18, ML=0.16, HL=0.34),此意指低偽信念的民眾是全體樣本中對偽科學健康實踐活 動參與度最低的一群。值得注意的是,低素養群(0.99)和中素養群(1.03)的比值均接近 1, 唯有高素養群(0.86)比值小於 1,這表示僅有少數高科學素養民眾能抵抗參與健康實踐活動。 綜言之,民眾偽科學信念愈高者,愈積極參與健康實踐活動,低偽信念者傾向不太參與偽科 學健康活動。而他們參與健康實踐活動的頻率似乎與其所持的科學素養高低程度,關聯性不 高。 表 8 呈現具有較多健康實踐經驗之民眾的組成特徵。這些民眾七成以上是 50 歲以下的青 壯年,六成以上具有大學(含)以上的學歷。近六成女性有過婚姻。職業與科學無關的比例 也近六成。結合表 6 和表 8 的數據顯示,具有較多健康實踐經驗者為持有中、高偽信念者居 多,低偽信念者非常少;其幾乎不受民眾的科學素養高低所影響。持中、高偽信念的青壯年 族群對偽科學健康實踐的活動興趣較高,性別、學歷、收入、婚姻狀態或職業等因素雖有影 響,但影響較小。

(17)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85 表 8 2015年具有較多健康實踐經驗民眾之組成特徵(N=199) 性別 % 教育 % 收入 % 年齡 % 婚姻 % 職業a % 男 41.8 研究所 12.7 7萬以上 08.3 18~29歲 25.2 未婚 40.9 相關 43.6 大學 51.1 4~7萬以下 24.2 30~39歲 28.0 已婚 54.7 無關 56.4 高中職 24.6 2~4萬以下 40.0 40~49歲 23.0 離婚 2.1 國中 6.2 1~2萬以下 8.9 50~59歲 12.2 喪偶 2.3 5.4 1萬以下 7.3 60~70歲 11.6 女 58.2 國中以下 無收入 11.3 a此題的遺漏值占 25.1%。

六、四個極端群(HH、HL、LH、LL)民眾之組成特徵

表 7 的數據顯示 HH、HL、LH、LL 四群屬於全部民眾的極端群,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可知, 偽科學信念為主要影響民眾參與偽科學健康活動的主要因素,這四群民眾分別代表著偽科學 信念與科學素養共存或抗衡的意義,因此,探討這四組民眾的組成特徵,有助於我們瞭解什 麼樣的人容易接受偽科學信念?什麼樣的人容易抗拒偽科學信念? HH群是高科學素養民眾中,屬於最容易接受偽科學信念者,表 9 呈現這群民眾的組成特 徵。有四成以上具有研究所的學歷,是九群民眾中學歷最高者(如圖 1(c)),也是收入最高的 一群(表 9~表 11)。近七成的民眾年紀介於 18~39 歲,以青壯年為主。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 約有一半的人未婚,職業無關科學的比例也將超過一半。相對地,HL 群代表高科學素養的民 眾中,最容易抗拒偽科學信念者,表 10 呈現這群人的組成特徵。相較於 HH 群,HL 群擁有 研究所學歷的人數比例(18.3%)並沒有 HH 群(43.0%)那麼高,六成五以上為大學學歷, 且男性比例也占六成五。有近六成民眾的職業與科學相關,收入較 HH 群低一些,近五成為未 滿 30 歲的年輕人,近六成未婚。相較這兩群民眾特徵,顯示出以男性為主、職業與科學相關 的年輕人對偽科學的事物較具抵抗力;相反地,大多數高學歷事業或/且家庭有成,女性比 例較高的青壯年族群,較容易接受偽科學的事物。 LL群是低科學素養民眾中最容易抗拒偽科學信念者。從表 11 可看出低素養低偽信念民眾 中,六成僅有國中或國中以下的教育程度。尤其六成民眾年齡 50 歲以上,其中有四成 60 歲 以上的民眾,近八成已婚,八成以上的職業與科學無關,女性占半數。顯然地,此群民眾大 多數為年長者,有不少人生歷練,教育程度較低,對偽科學事物的興趣可能不高,因此 LL 群 是低素養民眾中最容易抗拒偽科學信念者;相反地,LH 群為低科學素養民眾中最容易接受偽 科學信念者。表 12 顯示 LH 群的女性比例將近七成,是這四個極端群組中女性比例最高者。 此群中近八成民眾已婚,也有近八成民眾的職業與科學無關。三成以上的民眾沒有收入,

(18)

86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表 9 2015年高素養高偽信念(HH)民眾的組成特徵(N=31) 性別 % 教育 % 收入 % 年齡 % 婚姻 % 職業 % 男 42.4 研究所 43.0 7萬以上 27.2 18~29歲 32.5 未婚 49.4 相關 48.2 大學 53.6 4~7萬以下 32.1 30~39歲 36.3 已婚 47.6 無關 51.8 高中職 3.4 2~4萬以下 18.1 40~49歲 28.2 離婚 3.0 國中 0.0 1~2萬以下 6.3 50~59歲 3.0 喪偶 0.0 0.0 1萬以下 16.4 60~70歲 0.0 女 57.6 國中以下 無收入 0.0 表 10 2015年高素養低偽信念(HL)民眾的組成特徵(N=50) 性別 % 教育 % 收入 % 年齡 % 婚姻 % 職業 % 男 65.3 研究所 18.3 7萬以上 18.2 18~29歲 48.5 未婚 59.4 相關 58.7 大學 66.1 4~7萬以下 27.0 30~39歲 19.9 已婚 40.6 無關 41.3 高中職 15.6 2~4萬以下 23.9 40~49歲 11.6 離婚 0.0 國中 0.0 1~2萬以下 0.0 50~59歲 9.9 喪偶 0.0 0.0 1萬以下 15.9 60~70歲 10.2 女 34.7 國中以下 無收入 15.0 表 11 2015年低素養低偽信念(LL)民眾的組成特徵(N=36) 性別 % 教育 % 收入 % 年齡 % 婚姻 % 職業 % 男 49.1 研究所 0.0 7萬以上 2.9 18~29歲 11.1 未婚 20.0 相關 17.0 大學 5.5 4~7萬以下 11.6 30~39歲 11.9 已婚 80.0 無關 83.0 高中職 34.6 2~4萬以下 26.4 40~49歲 16.1 離婚 0.0 國中 23.1 1~2萬以下 24.5 50~59歲 22.0 喪偶 0.0 36.8 1萬以下 13.1 60~70歲 39.0 女 50.9 國中以下 無收入 21.6 是四群中比例最高者,30~39 歲民眾占四成五,以青年居多。由表 6 顯示具有較多健康實踐 經驗的民眾中,LH 群是常態民眾比例分布中增值最多的群組(比值 3.33),MH 其次,HH 組雖在高偽信念民眾中居後,2.55 的比值卻也增加頗多。觀察 LH 和 HH 兩群的共通點為女性

(19)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87 表 12 2015年低素養高偽信念(LH)民眾的組成特徵(N=28) 性別 % 教育 % 收入 % 年齡 % 婚姻 % 職業 % 男 31.8 研究所 0.0 7萬以上 0.0 18~29歲 13.8 未婚 21.4 相關 21.2 大學 25.3 4~7萬以下 4.0 30~39歲 45.6 已婚 78.6 無關 78.8 高中職 40.5 2~4萬以下 44.6 40~49歲 8.1 離婚 0.0 國中 17.7 1~2萬以下 15.2 50~59歲 17.3 喪偶 0.0 16.6 1萬以下 3.8 60~70歲 15.2 女 68.2 國中以下 無收入 32.3 比例較高、青年群、職業與科學不相關的比例亦較高,已婚比例偏高。似乎歸納出偽信念高 的民眾中,職業與科學較無關的青年、已婚、女性似乎對偽科學健康事物接受度最高。尤其, LH 群的女性偏高,未有收入人數比例是九群中最多的(32.3%),很可能是全職家庭主婦, 較有時間收看與健康有關的購物頻道。因缺乏區辨科學與偽科學的能力,常受到以高科技、 權威人士推薦的偽科學廣告所吸引,使其具有較多偽科學健康實踐經驗。

伍、討論與建議

先前不少研究已證實科學知識(或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幾乎無關(謝佩妤,2009; Johnson & Pigliucci, 2004; Shein et al., 2014; Walker et al., 2002),卻很少研究深入探討這個難以 解釋的現象。研究者認為科學知識(或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幾乎無關的特性,與高科學 素養者仍有不少抱持偽科學信念的研究結果(Shermer, 2003)有關。因此,本研究聚焦於探討 偽科學信念不同程度的民眾參與科學及偽科學活動的感受或參與程度的差異,更進一步依據 民眾的科學素養與偽科學信念的高、中、低程度,將民眾分為九群,瞭解其組成特徵並探究 2012~2015 年期間民眾在偽科學健康實踐經驗大幅提升受影響最大的是哪一群人。 比較 2012 年和 2015 年之間民眾在偽科學經驗的結果,顯示民眾的算命經驗在 2012 年和 2015年之間也沒有顯著改變,但在偽科學經驗中的健康實踐卻顯著地增加(見表 1),代表近 年來有較多民眾從事與健康保健有關的偽科學活動。這項改變很可能對民眾的健康產生潛在 危害,值得保護民眾健康的政府機構重視。偽科學經驗中的健康實踐經驗包括利用磁性療法 (如磁療頸圈、項圈、手環、腰帶等)治療疼痛和疾病、「看風水」來改善身體健康等。2015 年民眾從事偽科學健康實踐活動頻率顯著高於 2012 年(見表 2),很可能與近年來增加不少偽 科學電視節目,且在節目中推銷相關醫療保健用品有關。從 2015 年民眾觀看偽科學電視節目 頻率顯著高於 2012 年的結果亦可得到一致的呼應(見表 2)。另外,此現象也很可能與近年來

(20)

88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另類療法(alternative therapy)商品化、醫療化有關(王念綺,2003;夏勁、羅晰,2007)。 高偽信念民眾比中、低偽信念民眾具有更多的偽科學實踐的經驗(見表 4),此結果和表 3中偽科學信念與偽科學經驗呈中度相關一致。高偽信念的民眾意指對風水、算命、另類療法、 超自然現象等偽科學事物的相信程度顯著高於中、低偽信念民眾。因此,偽科學信念愈高, 對偽科學活動的參與頻率愈多。表 5 結果顯示,不同偽信念的三群民眾中,高偽信念民眾的 女性比例高、青年為主和高學歷者多,由此可理解為何高偽信念者學習科學的愉悅感會顯著 高於中偽信念者。普遍而言,高學歷者擅長學習,所以高偽信念者學習科學比中偽信念者感 到愉悅。且高偽信念者對科學與偽科學的事物均抱持高度興趣,亦凸顯出這群民眾是接受科 學與偽科學的人,可能缺乏區辨科學與偽科學的能力。然而,目前公民科學素養的測量工具 缺乏足夠題目能有效評量出民眾區辨科學與偽科學的能力,此部分的推論仍有待進一步證 實。因此,未來值得發展區辨科學與偽科學能力的試題,進一步檢驗受試者區辨科學與偽科 學的能力。 近幾年來,有不少偽科學健康節目或活動透過大眾傳媒(如電視或網際網路)介紹一些 不用吃藥、看醫生的養生用品或健身方法。這些方法都以科學術語、中醫、易經、八卦等理 論宣稱其療效(永康堂,2013),或是利用單一支持療效的科學證據、權威人士的推薦,博取 民眾的信任。儘管磁性療法未受到科學理論的支持,也缺乏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磁性療法能 夠舒緩疼痛,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甚至未曾批准任何磁 療產品用於醫療上,且磁療產品在美國引發不少廣告不實的官司(放心醫苑網,2015;Palermo, 2015),但美國仍有高達九成具有高學歷的民眾接受磁療這類另類療法(Shermer, 2003)。另外, 許多醫療新聞與養身資訊經常流傳抗癌或治病偏方,宣傳方式常使用中醫術語(如經絡調節、 配合節氣養身等),如同偽科學的模式,不僅讓病人損失大筆金錢,也可能喪失治療機會,甚 至喪命(陳姵妡、黃富溢、莊柏驊,

2017;

爆炸營養課堂,

2017

)。這些偽科學的醫療新聞與 養身資訊,在現代通訊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更是助長了社會迷信的風氣(鄭怡卉,2013)。 本研究發現,高科學素養的民眾中,以男性為主,職業與科學相關的年輕人對偽科學的 事物較具抵抗力;相反地,大多數高學歷事業或/且家庭有成的青壯年族群,較容易接受偽 科學的事物。而低科學素養民眾中,年長者似乎是最容易抗拒偽科學信念者;相反地,職業 與科學較無關的青年、已婚、女性是最容易接受偽科學信念者。另外,具有較多偽科學健康 實務經驗的民眾中,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年齡主要為 18~49 歲,以已婚、有經濟能力占多 數(見表 8)。這群民眾年齡範圍廣且老、中、青三代都占有不少比例,顯示各種年齡層都關 注健康相關議題。值得注意的是,偽科學健康實務經驗涉及利用磁性療法、看風水、戴水晶 等方式改善身體健康,可能對青壯年吸引力較大。尤其,已婚、青壯年的女性多為家庭(和 事業)忙碌,相較於男性較有機會接觸到偽科學的電視節目、較常消費、較需要精神的支持 (如風水算命)等,這些特徵可能是造成已婚女性較常參與偽科學健康實務活動的原因。另

(21)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89 外,高素養低偽信念(HL)的民眾中,男性比例明顯高於女性,低素養高偽信念(LH)的民 眾中,女性比例也明顯高於男性(見圖 1(a)),這些資訊都暗示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相信偽 科學的事物,也可能是他們區辨科學與偽科學的能力不足所致。 我國女性癌症病患有非常高的比例採用另類療法(侯毓昌、丁漢祥、曾韻潔、謝一紅、 黃仲諄,2006),女性患者受騙的新聞也時有所聞。1另外,研究結果亦顯示低素養民眾科學自 我效能低、學習科學的愉悅感亦低,進而影響其參與科學相關活動(見表 3)。這很可能源自 於他們在接受國民教育期間,科學學習興趣低落所致(Lin et al., 2013)。雖然在 2012 年至 2015 年期間,民眾在偽科學活動的算命經驗沒有顯著增加,但算命經驗仍是民眾最常參與的偽科 學活動。本研究在具有較多偽科學健康實踐經驗的民眾分析中,發現僅有少數高科學素養民 眾,能抵抗參與健康實踐活動(見表 6)。偽科學信念的高或低是促進或抵抗民眾從事偽科學 活動的主要因素,並非科學素養。若欲降低民眾從事偽科學活動,大眾科學教育應從減少民 眾的偽科學信念著手,而非僅提升全民的科學知識或科學能力。Martin(1994)認為學校科學 教育中常忽略偽科學這部分,以致學生普遍存在偽科學信念。他認為學校科學應教學生認識 偽科學,並教他們如何以批判思考的方式評鑑偽科學的宣稱。Shermer(2003)建議解決人們 無法區辨科學與偽科學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人們瞭解科學是如何運作,而不是教科學發現了 什麼。也就是說,人們若瞭解科學的本質,應可減少對偽科學相關事物的信念。美國國家科 學基金會(NSB, 2010)指出民眾相信偽科學的事物反映出民眾不清楚科學如何運作。過去研 究者以科學漫畫傳達奈米科技知識如何發展的研究中,發現這些訊息有助於民眾更關注以科 學證據作為判斷科技產品功效的依據(Lin et al., 2015)。由此可知,吸引民眾的媒介能有效傳 達增進科學素養的資訊。目前我國科學教育正致力於推廣全民的科普教育,研究者建議發展 科普教育的學者可利用全民感興趣的主題(如健康、醫療、食品安全等)製作分辨科學與偽 科學,以及這些科學知識如何被產生的媒材,甚至特別以女性需求性高的主題為優先。並透 過親和力高的傳媒包裝有意義的訊息,吸引民眾終身學習科學,以增加辨識網路謠言的能力, 降低民眾受騙的機會。目前證實民眾科學本質理解程度與偽科學信念有關係的研究仍十分闕 如,這類研究值得作為未來努力的方向。

誌謝

本研究感謝科技部「公民科技素養調查整合型計畫(第三期)」(計畫編號:MOST105-2511- S-110-001-MY4)支持,以及審查委員的寶貴意見,在此一併感謝。 1 另類療法或「補充與另類療法」乃依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對另類療法的定義,凡未廣泛地在西醫學院被 教導或為西醫醫院接受的醫療方式,大致分為五大群:一、另類醫療系統,如中醫的經絡按摩、針灸、氣 功等;二、精神─身體介入療法,如催眠、音樂與藝術療法等;三、生物療法,如特殊飲食療法、草藥及 維生素等;四、按摩治療法,如整骨、按摩等;五、能量療法,如磁性療法、生物能量治療法等。

(22)

90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念綺(2003)。另類醫療、醫療化與健康商品化現象:以芳香療法的新聞報導為例(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Wang, D. (2003). Phenomenon of alternative medical treatment, medical and health commerci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aromatherapy new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王貞懿(2011)。從新聞中的偽科學報導看大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媒體識讀能力(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Wang, C.-Y. (2011).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media literacy: How college students believe pseudoscience in new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永康堂(2013)。磁療法。取自 http://yct99.pixnet.net/blog/post/37949356-%E3%80%80%E7%A3 %81%E7%99%82%E6%B3%95%EF%B9%9Dmagnetic_treatment%EF%B9%9E%EF%BC%9A

【Yongkang Tang. (2013). Magnetic treatment. Retrieved from http://yct99.pixnet.net/blog/post/37949356-%E3%80 %80%E7%A3%81%E7%99%82%E6%B3%95%EF%B9%9Dmagnetic_treatment%EF%B9%9E%EF%BC%9A】

放心醫苑網(2015)。看似包治百病多是心理作用家用磁療效果不大。取自 https://read01.com/ x0j4EO.html

【Medical Care Web. (2015). Magnetic treatment used at home seems cure all diseases, but it is not effective. Retrieved from https://read01.com/x0j4EO.html】

林煥祥(2009)。公民科技素養的調查研究:指標內涵及評量架構規劃成果。國科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NSC98-2511-S-110-005)。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Lin, H.-S. (2009). The survey of Taiwanese citizens’ scientific literacy: A report of planning indicator content and evaluation framework.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roject report (NSC98-2511-S-110-005). Kaohsiung, Taiwan: The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林樹聲(1999)。科學素養的省思。科學教育月刊,222,16-26。

【Lin, S.-S. (1999). Reflection on scientific literacy.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222, 16-26.】

侯佩君、杜素豪、廖培珊、洪永泰、章英華(2008)。台灣鄉鎮市區類型之研究:「台灣社會 變遷基本調查」第五期計畫之抽樣分層效果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3,7-32。 doi:10.77014/TCYCFFYYY.200804.0007

【Hou, P.-C., Tu, S.-H., Liao, P.-S., Hung, Y.-T., & Chang, Y.-H. (2008). The typology of townships in Taiwan: The analysis of sampling stratification of the 2005-2006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Survey Research − Method and Application, 23, 7-32. doi:10.77014/TCYCFFYYY.200804.0007】

侯毓昌、丁漢祥、曾韻潔、謝一紅、黃仲諄(2006)。一般外科癌症患者對另類療法使用情 況之研究─以某區域醫院外科門診患者為例。中醫藥雜誌,17(1-2),25-33。

【Hou, Y.-C., Ting, H.-H., Tseng, Y.-C., Hsieh, Y.-H., & Huang, C.-C. (2006). Study of application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cancer patients − Survey of a regional hospital surgery outpatient department.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17(1-2), 25-33.】

(23)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91

夏勁、羅晰(2007)。試論偽科學的實質、成因與防治對策。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9(5),437-449。

【Xia, J., & Luo, X. (2007). Nature, origin and resolution of pseudoscience.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9(5), 437-449.】

教育部(2013)。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計畫報告書(初稿)公聽會。取自 http://literacytw. naer.edu.tw/data/cht/20131002/20131002mm5b3b.pdf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3). Report of the project of developing civic literacy by MOE (1st version) for public hearing. Retrieved from http://literacytw.naer.edu.tw/data/cht/20131002/20131002mm5b3b.pdf】

郭中一(1997)。偽科學及反科學的教育環境是教改當務之急。科學月刊,28(4),268-269。

【Kuo, C.-I. (1997).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pseudoscience and anti-science is the first priority in educational reform. Science Monthly, 28(4), 268-269.】

郭重吉、張惠博(2005)。從政策層面評述國際間科學教育的改革。科學教育月刊,284,23-35。

【Guo, C.-J., & Chang, H.-P. (2005). Reviewing th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from the policy aspect.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284, 23-35.】

陳姵妡、黃富溢、莊柏驊(2017,3 月 22 日)。「蓮花原精」可抗癌?中醫師籲別誤信偏方。 民視 FTV。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8%93%AE%E8%8A%B1%E5%8E%9F%E7 %B2%BE-%E5%8F%AF%E6%8A%97%E7%99%8C-%E4%B8%AD%E9%86%AB%E5%B8 %AB%E7%B1%B2%E5%88%A5%E8%AA%A4%E4%BF%A1%E5%81%8F%E6%96%B9-104638725.html

【Chen, P.-C., Huang, F.-Y., & Chuang, P.-H. (2017, March 22). Is the “lotus extraction” able to resist cancer?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ppeal that do not believe the recipe. Formosa TV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s://tw.news.yahoo.com/%E8%93%AE%E8%8A%B1%E5%8E%9F%E7%B2%BE-%E5%8F%AF%E6%8 A%97%E7%99%8C-%E4%B8%AD%E9%86%AB%E5%B8%AB%E7%B1%B2%E5%88%A5%E8%AA%A 4%E4%BF%A1%E5%81%8F%E6%96%B9-104638725.html】

曾元珏(2014)。台灣成年國民從事運勢與健康之偽科學行為模式的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Tseng, Y.-C. (2014). Research on the behavior model of adult citizens in Taiwan engaging in fortune and health pseudosci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

黃台珠(2012)。2008 年國民對科學與技術的瞭解、興趣、與關切度調查計畫執行報告(修訂 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執行報告(NSC99-2511-S-110-007-MY2)。高雄市:國 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公民素養推動研究中心。

【Huang, T.-C. (2012).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aiwanese citizens’ understanding of, attitudes towards, and concern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08 (revised version).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roject report (NSC99-2511-S-110-007-MY2). Kaohsiung, Taiwan: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Promoting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of the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黃台珠(主編)(2014)。2012 年臺灣公民科學素養概況。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 心公民素養推動研究中心。

【Huang, T.-C. (Ed.). (2014). Overview of Taiwanese citizens’ scientific literacy in 2012. Kaohsiung, Taiwan: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Promoting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of the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National Sun

(24)

92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林淑梤、林煥祥

Yat-sen University.】

黃孝宗、蔡俊彥、黃台珠(2013)。公民科學家意象與參觀博物館對科學研究利益知覺之影 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3),1-22。doi:10.6209/JORIES.2013.58(3).01

【Huang, H.-T., Tsai, C.-Y., & Huang, T.-C. (2013). Influence of citizens’ images of scientists and museum visits on the benefit percep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58(3), 1-22. doi:10. 6209/JORIES.2013.58(3).01】

靳知勤(2002)。效化「基本科學素養問卷」。科學教育學刊,10(3),287-308。

【Chin, C.-C. (2002). The validation of the test of basic scientific literacy for the use in Taiwan.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3), 287-308.】

靳知勤(2014)。台灣所需優先解決的科學教育問題─科學與科學教育學者的觀點。教育學報, 42(1),53-76。

【Chin, C.-C. (2014). Prioritizing major science education problems in Taiwan − Views of scientists and science educators. Educational Journal, 42(1), 53-76.】

蔡俊彥(2016)。2015 年臺灣公民科學素養概況。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Tsai, C.-Y. (2016). Overview of Taiwanese citizens’ scientific literacy in 2015. Kaohsiung, Taiwan: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鄭怡卉(2013)。新聞中的「偽科學」內容分析研究。新聞學研究,116,47-90。

【 Cheng, I.-H. (2013). Discovering the unexplored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Pseudoscience news.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6, 47-90.】

謝佩妤(2009)。「科學知識」與「科學資訊來源」對大學生擬科學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Shieh, P.-Y. (2009). The effects of belief in pseudoscience on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acceptanc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

爆炸營養課堂(2017)。老太太聽信偏方害死人!連續吃了半年香蕉想降血壓,結果中風癱倒。 取自 https://kknews.cc/health/aebm89n.html

【Nutrition Class. (2017). An old lady suffered a paralyzing stroke because of the treatment of an alternative recipe − Eeating banana for one half year. Retrieved from https://kknews.cc/health/aebm89n.html】

Shermer, M.(2011)。什麼是偽科學?(潘震澤,譯)。科學人,116(10),122。

【Shermer, M. (2011). What is pseudoscience? (J.-Z. Pan, Trans.). Scientific American, 116(10), 122.】

Shermer, M.(2015)。分辨科學與偽科學(潘震澤,譯)。科學人,165(11),94。

【Shermer, M. (2015). Distinguish science from pseudoscience (J.-Z. Pan, Trans.). Scientific American, 165(11), 94.】

二、外文文獻

Allum, N., & Stoneman, P. (2012). Beliefs about astrology across Europe. In M. W. Bauer, R. Shukla, & N. Allum (Eds.), The culture of science: How the public relates to science across the globe (pp. 301-322). New York, NY: Routledge.

Baldwin, J. A., Ebert-May, D., & Burns, D. J.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a college biology self-efficacy instrument for nonmajors. Science Education, 83(4), 397-408. doi:10.1002/(SICI)

(25)

林淑梤、林煥祥 偽科學信念與科學素養 93

1098-237X(199907)83:4<397::AID-SCE1>3.0.CO;2-%23

Bandura, A. (1981). Self-referent thought: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fficacy. In J. H. Flavell & L. Ross (Eds.),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frontiers and possible futures (pp. 200-239).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ybee, R. W. (1997). Achieving scientific literacy: From purposes to practice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Demirel, M., & Caymaz, B. (2015). Prospective science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scientific literac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91, 1903-1908. doi:10.1016/j.sbspro.2015.04.500

Du, J., & MacEachern, S. N. (2008). Judgment post-stratification for designed experiments. Biometrics, 64(2), 345-354. doi:10.1111/j.1541-0420.2007.00898.x

Falk, J. H., & Needham, M. D. (2013).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adult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50(4), 431-452. doi:10.1002/tea.21080 Impey, C., Buxner, S., & Antonellis, J. (2012). Non-scientific belief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tronomy Education Review, 11(1), 010111-1-010111-12. doi:10.3847/AER2012016

Johnson, M., & Pigliucci, M. (2004). Is knowledge of scienc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kepticism of pseudoscientific claims?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66(8), 536-548. doi:10.2307/4451737 Jovchelovitch, S. (2008). The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ense: Social representations, science and

cognitive polyphasia.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8(4), 431-448. doi:10.1111/j. 1468-5914.2008.00378.x

Laukenmann, M., Bleicher, M., Fuβ, S., Gläser-Zikuda, M., Mayring, P., & von Rhöneck, C. (2003).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factors on learning in physics i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4), 489-507. doi:10.1080/09500690210163233 Lin, H., Hong, Z., & Huang, T. (2012). The role of emotional factors in building 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1), 25-42. doi:10.1080/09500693.2010.551430

Lin, H., Lawrenz, F., Lin, S.-F., & Hong, Z. (2013). Relationships among affective factors and preferred engagement in science related activitie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2(8), 941-954. doi:10.1177/0963662511429412

Lin, S.-F., Lin, H., Lee, L., & Yore, D. L. (2015). Are science comics a good medium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The case for public learning of nano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Part B: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Engagement, 5(3), 276-294. doi:10. 1080/21548455.2014.9410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是近年來先進國家逐漸重 視的議題,期望未來公民能具有足夠的科學素

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1 School of Medicine,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2.

Wayne Chang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ster of Math Michael Wen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 Bachelor of Math Peter Sun National Kaohsiung

Program C: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Geometric Analysis Nan Kuo Ho (NTHU)—Program Chair. River Chiang (NCKU) Chun-Chi Lin (NTNU) Chung-Jun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2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 ⇤ Author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2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

2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