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的社會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的社會發展"

Copied!
1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的社會發展

指導教授:許世融 博士

研 究 生:陳雍模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3)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永靖鄉位於彰化平原中心偏東南,處於濁水溪的漫流區,原是洪雅族大武郡 社的活動範圍,本地區地勢低平,排水不易,水患頻仍,不利耕種。移入本地 區的漢人以粵籍客人為主,大約在康熙末年至乾隆初期入墾,在水利未興之前, 粵人採季節性墾殖方式,墾民通常於春初來台耕種,歲終還粵。在十五庄圳興 築完成後,旱田改良成水田,土地可以長期使用且生產量穩定才定居下來,沿 水圳兩側形成成條狀村落。 雖然拓墾的環境非常惡劣,但粵人憑其勤勞與堅忍之精神建立自己的家園。 嘉慶十八年粵籍移民因「粵莊人稠地密,趨赴各市維艱」,共同集資於關帝廳莊 前,建立新街市-永靖街。但因處於泉、漳二大異籍人群的優勢圍繞下,每當有族 群的衝突對立事件時,粵人的身家財產與生存常遭到極大的威脅及損失。 同治年間,戴潮春案平定後,台灣社會發生轉變,分類械鬥減少,同時本地 區兼具聯莊保路與宗教性質的「七十二庄」組織,也發揮相當大的安定作用。七 十二庄是由不同祖籍人群粵籍和閩籍人民所組成,藉宗教進香及建廟活動,增進 彼此感情與認識,這是人群的融合,也是閩粵人群走出分類械鬥的痛苦經驗,邁 向和平共存的命運共同體。特殊鄉音永靖腔是一個融合閩南話與客家話的地方次 方言,其形成背景與永靖地區社會發展有很深的關係。永靖腔的形成不僅是語言 的融合,也具人群融合的意義。 本文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探討清代永靖地區漢人移墾與永靖街的建立情形; 二、探討來此拓墾之閩粵移民如何由不穩定與衝突邁向穩定與融合,以及宗教組 織如七十二庄所扮演的角色; 三、探討永靖特殊鄉音永靖腔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希冀透過此研究能重塑永靖地區在清代移墾社會生活風貌與變遷,並且提供日後 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永靖街,七十二庄 永靖腔

(4)
(5)

Abstract

Yong Jing Township is in the southeast of central Chang Hua County. It located in the slow flowing area in Zouo Shui River where was originally in the range of Da Wu Jun Village, Hong Ya Aboriginal Tribe.

The topography here is flat and low and it has difficulty of drainage. Thus, flood is frequent seen and with disadvantage of farming. The immigrants were mainly

Hakka-Cantonese in the late rulership of Emperor Kan Xi to the very beginning of Emperor Chian Long around 1700. Before developing the drainage system, Cantonese cultivated farms seasonably. The cultivators came to Taiwan in early spring and back in winter. After No. 15 Canal was built, Cantonese changed dry farm lands into paddy filed. They did not settle down until the availability of farm usage and the st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arrow villages are along the sides of this canal. Although the farming environment was truly dangerous, Cantonese established their own homeland with diligence and persistence.

In 1813 (Emperor Jiang Ching ,Ching Dynasty), the Cantonese concentrated funds in front of Guang Gong Temple and then built a new street, Yong Jing St., because of the heavy population and traffic inconvenience. But surrounding with the superiority of Chuang Tribe and Zhang Tribe, Cantonese people were subjected an enormous threat and lost between their own protecting properties and living especially when tribe conflicting fights occurred. In the ruling period of Emperor Tong Zhi, Taiwan society changed and there were less tribe fights after the case of Dai Chao Chun. Meanwhile, the “No. 72 Village”, a protective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 gathering by Cantonese and Fukien people in this area. Through religious worship and building temples, people develop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ribes. This is a sign of integration. And it helped both Cantonese and Fukien people get rids of those terrible experiences which were caused by conflict and fights and lead a peaceful

(6)

community. Yong Jing accent combined with Fukien and Hakka folk language. The form of Yong Jin accent is not a combination of language but also the meaning of integration.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below:

First,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Yong Jing St. when Chinese people immigrated in Ching dynasty.

Second, this research focus on figuring out the reason of how the Cantonese and Fukien people conquered the conflict and led to the integrating steadiness and besides, finding the role that religious organization played like No. 72 Village.

Third,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cess of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in Yong Jing accent in this research is guiding researchers to reveal the most original environments and transitions in Yong Jing Township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 of locality education.

(7)

謝辭

謹記著昔日班導師黃光男老師「一息尚存書要讀」的勉勵語,進入研究所 就讀,重拾學生生活。歷經三年學習,提筆寫下心中感言,三年的修業與撰寫 論文的過程中,由於獲得許多人的支持與協助,才能完成此篇論文。 首先感謝指導教授許世融老師的督促與引導,讓我對台灣開發過程有深一 層認識,得以完成這篇論文。再者要感謝口試委員溫振華教授與蔡志展教授悉 心指導,對本篇論文疏漏之處提出愷切的批評與寶貴的建議,使本篇論文能更 充實精進。另外感謝系上所有授業老師在諸多領域方面的指導,在此獻上深深 的謝意。 在本篇論文的撰寫過程中,永靖張瑞和老師提供了很多資料和諮詢資訊, 對研究方法和史料搜集幫助良多,這些寶貴的史料與建議,讓我省卻了不少找 史料到處奔波時間,論文才得以如期完成,張老師熱情的協助,在此誠摰的感 謝。另外要感謝堂弟鈺郎不辭辛苦,犧牲假日帶我跑田野調查,透過他的介紹, 得以認識不少鄉間長者,村廟執事者與耆老,經由訪談,得到很多珍貴的史料 與傳說,對本論文的撰寫裨益良多,在此一併感謝。 在求學的過程中,同儕的相處與相互扶持往往讓人印象深刻,班上同學俊 瑯、振謙、維杰、靜歆、美惠、慧珍,雖然平時見面的時間不多,但是大夥的 互相提攜切磋、加油打氣,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讓三年的學習生活更加充 實快樂。也要感謝好友們的支持與鼓勵,雖然身處不同領域,但不同角度的見 解,卻使視野更加開闊。 一本論文的完成,絕非筆者一人之力可達,論文撰寫過程中的田野調查, 接受訪談的村長、長者、耆老等的口述中,感受到他們對這塊鄉土的關懷與珍 惜,更令人內心充滿激動,就是這份對地方的真情,讓我要更加用心完成這篇 論文。

(8)

最後僅將此研究成果,獻給我最珍愛的家人-感謝他們為我付出的一切。 陳雍模

謹誌於武西永靖四塊厝 己丑年蒲月(2009 年 6 月)

(9)

目次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III 謝辭 謝辭 謝辭 謝辭……….V 目 目 目 目次次次……….VII 次 表 表 表 表次次次………... IX 次 圖 圖 圖 圖次次次……….XI 次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究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及文獻之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8 第四節 研究區域概述………...13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彰化平原彰化平原彰化平原漢人彰化平原漢人漢人漢人的移的移的移墾的移墾墾墾………..………19 第一節 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分布與生活型態………...19 第二節 漢人的入墾與水利開發………...28 第三節 粵籍聚落的形成………...55 第四節 永靖建街市與命名………...69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異籍人異籍人異籍人群的衝突與融合異籍人群的衝突與融合群的衝突與融合………..………..83 群的衝突與融合 第一節 閩粵分類械鬥發生的背景………83 第二節 彰化地區分類械鬥的事例與影響………93 第三節 七十二庄組織的形成………... ………106

(10)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特殊鄉音永靖腔特殊鄉音永靖腔特殊鄉音永靖腔………..………..121 特殊鄉音永靖腔 第一節 永靖腔的特色………121 第二節 永靖腔形成的歷史背景………129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結論結論………..………..137 結論 參考文獻………143

(11)

表次

表次

表次

表次

表 2-1-1 彰化平原平埔族分布表………..22 表 2-3-1 永靖鄉二十四村地名沿革表………..62 表 2-3-2 永靖鄉建置沿革表………..64 表 3-2-1 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的械鬥表………..101 表 3-3-1 彰化七十二庄範圍表………..113 表 3-3-1 南瑤宮聖四媽會表………..117 表 4 -1-1 永靖閩南語中客家話殘餘詞彙……….124 表 4-2-2 永靖鄉渡台祖祖籍分布表………129

(12)
(13)

圖次

圖次

圖次

圖次

圖 1-3-1 研究架構………10 圖 1-3-2 研究流程………12 圖 1-4-1 永靖鄉地理位置………14 圖 1-4-2 永靖鄉行政區域...16 圖 2-1-1 彰化平原平埔族分布位置...21 圖 2-2-1 彰化平原漢人開拓路線………31 圖 2-2-2 彰化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50 圖 2-2-3 八堡圳二分水圳………52 圖 2-2-4 永靖鄉主要河川圳道………54 圖 2-3-1 永靖福興村邱宅「饒邑堂」………58 圖 2-4-1 永靖建街市契約書………70 圖 2-4-2 張臨典賣永靖街店地基契.………78 圖 2-4-3 1928 年永靖街略圖………82 圖 3-1-1 早期臺灣移民的來源………86 圖 3-3-1 彰化七十二庄分布區域………110 圖 4-2-1 中國客家話分布地圖………131

(14)
(15)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 一 一 一、、、、研究動機研究動機研究動機研究動機 本文主要從事鄉土史研究,以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為研究對象,在研究 條件上,本區具有以下特質值得深入探討: 1.永靖鄉位於彰化平原中央偏東南,處於濁水溪的漫流區,地勢低平,水 患頻仍,初期原本不利於農業耕種,移入本地區的漢人以粵籍客人為 主,這些先民如何由平埔族取得土地、修築水圳,建立自己新家園的過 程,值得後人深入探討。 2.彰化平原漢人祖籍別的分布上,大致呈「泉人近海,漳人居中,粵人居 內」,粵人大多聚居於永靖、埔心、員林一帶,與流傳在地方的「漳泉 拼」有何關聯?泉、漳、粵三大異籍人群間互動的關係,值得加以探討。 3.特殊的永靖腔與閩南語漳州音十分接近,卻有些許不同,而永靖當地移 民的祖籍又大多是粵籍,這不同祖籍移民與所使用語言之間存在著什麼 關係,與永靖腔的形成是否相關,更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因此研究動機有二,其一:從教育的觀點來看,鄉土歷史的研究有助 於鄉土教育的推動。台灣自從解嚴之後,鄉土教育課程漸被重 RSMR 而 納入國中小課程的一環,因為鄉土教育符合個人認知學習過程,有助於培 養健全人格,建立多元文化理念,奠定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的基礎。 而從民國九十一學年度起,政府開始推動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其基本理 念便為「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的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

(16)

以期能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1,可見在鄉土教育九年一貫的課程中,仍 受到相當的重視,希望藉由鄉土教育培養學生對社區、對國家的了解與認 同,而欲推展鄉土教育,則有賴鄉土史之研究,方能掌握地方發展的特殊 性。 其二:以台灣史的研究角度來看,台灣的漢人自閩、粵移民而來,然 而在台灣所建立的社會型態,卻與中國大陸的漢人社會呈現不同的風貌, 想要深入地了解,某種程度地方發展史之重建工作應屬必要。因此區域研 究是學者相當重視之一環,除了可以了解漢人社會的不同外貌外,同時因 臺灣地形複雜,自然環境會影響一地的開發先後、聚落分佈等,而在歷史 的進程中,形成特殊的人文風貌。因此透過區域研究,了解永靖地區的區 域特色,及先民拓墾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以更了解臺灣社會豐富的面相。 二 二 二 二、、、、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在研究區域的選擇上以彰化永靖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有三: 1.探討清代永靖地區漢人移墾的情形。 2.探討來此拓墾漢人社會如何由不穩定與衝突邁向穩定與整合,一起建立 新的家園。 3.探討永靖特殊鄉音永靖腔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總之,希冀透過此研究能重塑永靖地區在清代移墾社會生活風貌與變 遷,以明瞭昔日永靖地區社會之發展。 1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2003)。

(17)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相關

相關

相關研究

相關

研究

研究及

研究

及文獻之回顧

文獻之回顧

文獻之回顧

文獻之回顧

本文主要研究的重點是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的開發歷程,人群衝突互動至邁 向穩定與整合的情形,及探討永靖腔的形成。針對上述研究目的,本文主要引 用或參考的文獻有《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 》與張瑞和《永靖鄉土資料料研究 集 》。前者收錄之古契字中有四則為永靖地區重要的土地租、賣契約,及一則 永靖街建街契約,文中予以引用並分析番地轉變為民地與永靖街籌建之過程。 後者為張瑞和將多年研究成果結集成冊,內容包括早期永靖歷史研究;永靖古 蹟訪查;永靖宗祠、家廟、公廳訪查;永靖舊人物;永靖古文書;永靖鄉土社 會史資料等。 除上述兩項史籍資料外,在相關研究回顧方面,尚對彰化平原漢人入墾與 聚落發展、漢人移墾社會及人群互動及永靖腔的相關研究等三方面進行探討, 茲分述於下: (一) 彰化平原漢人入墾與聚落發展相關研究: 1.謝英從<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碩士論文,以彰化縣永 靖鄉作個案研究,探討台灣鄉鎮社會之發展歷程,進而檢視其是否適合 作為一個鄉村社區的單位。作者曾對永靖地區十五戶以上聚落,做祖籍、 渡台祖等鄉土調查,更確定永靖地區世居之居民成分,有七成以上祖籍 是廣東。同時他也由地方志、械鬥史及土地契約書等探討永靖發展的過 程,並配合田野調查,包括村廟、家族等相關資料,然後以祭祀圈的概 念,研究永靖地區「莊」的組成原則及其範圍。這篇研究論述,提供筆 者研究永靖地區的社會發展重要的參考資料,不過文中對永靖腔的形成

(18)

與特色並無深入研討,此為筆者探討與補強之重點。 2.湯熙勇<員林永靖陳氏家族的渡台與發展> 、<彰化永靖邱氏宗族的渡 台與大宗祠的建立>二篇論著,雖分別以永靖陳、 邱二氏為題,實際上, 主要是論述其中兩個較大家族-餘三館陳姓與苦苓腳邱姓的祖先,分別於 康熙末年及乾隆年間,由廣東潮州府饒平縣渡海至永靖地區墾殖,經由 土地拓墾成為業主,再經科考功名、捐納與平定亂事,成為永靖地區的 望族,其研究讓讀者對漢人在永靖的拓殖有初步的印象。可惜他未再以 永靖為題材深入研究,故對永靖只提供點的認識,未擴及線面。 3.蔡志展<從「八堡圳開發時間的辨誤兼論它在台灣經濟發展上的意義 >,文中對八堡圳的開發有詳細的介紹,尤其是施厝圳、十五庄圳與俗 稱八堡圳之間的關係,有清楚的分辨說明,更對施厝圳、十五庄圳的開 發時間,針對不同文獻的記載提出辨誤及更正的建議。此外由於八堡圳 的修築,對康熙末年台灣「水田化」運動浪潮起了很大的作用,進而提 高台灣地區的稻米產量,使稻米成為糖以外另一重要出口的經濟作物, 在台灣經濟發展史上有甚高的地位。文中對十五庄圳倡建者黃仕卿,有 較深入的介紹。 4.洪麗完<大肚、濁水兩溪間之平埔社群關係>文中透過大肚、濁水兩溪間 的個案研究,論析十七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末,面臨外力入殖與漢人優 勢社會的成長、定型的雙重衝擊,平埔社群關係的發展情形,除了勾勒 漢人大量移入前,台灣中部平埔社群的舊社分布、區域環境與地緣關係 外,主要論析因外在環境的改變如政治勢力的介入、族群勢力的變遷, 如何影響平埔部落村社的互動關係,並以十九世紀跨社群的遷徙活動,

(19)

檢視社群整合的因素。 (二) 漢人移墾社會及人群互動相關研究: 1.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 一文中,探討彰化平原的客家人 在相較於漳、泉的閩人弱勢下,為求團結自保,乃透過宗親組織與寺廟 來加強彼此的聯繫,尤其是以社頭天門宮及永靖永安宮為中心、結合漳 州與粵人之七十二庄聯庄組織,透過對方鄉土神的祭祀,藉宗教進香及 建廟活動,增進彼此感情與認識,將兩個不同祖籍的人群,聯合成一個 社會群體,進而達成族群的融合。 2.溫振華《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 》則探討虎尾溪至大甲溪間的 中部平原,在漢人入墾後對土著社會的影響,以及漢人社會藉由文教發 展的大傳統文化宗教信仰,與宗族組織的小傳統文化而整合的過程。 3.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 文中分析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的 發生,應從台灣發展史的歷史背景加以考量,由政治、社會、經濟等三 個層面深入探討,歸納出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基於台 灣社會自然成長中帶來的閩、粵仇視,加上官方不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反而人為的製造雙方仇視,在此自然及人為的因素,分類械鬥乃長期存 在於清代的台灣社會。 4.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 主要以祭祀圈和信仰圈兩個概念闡述台灣 地域性民間信仰的兩個信仰型態,祭祀圈表示地方性的公眾祭祀,在其 範圍內所有的居民都有義務要參與,信仰圈則為區域性的神明信仰,在 某個範圍內由信徒志願參與。不論祭祀圈或信仰圈,都是代表漢人以神 明信仰來結合人群的方式,也就是藉宗教的形式來形成地緣性的社會組

(20)

織。台灣民間社會基本上是一種地域構成,以村庄為最小的地域單位, 逐步擴大,結合地方性或地域性的人群。 5.曾慶國《彰化縣三山國王廟》文中對台灣客家與客語的分布、彰化平原三 山國王廟與粵籍客人開發的歷程和關係,皆有詳盡的介紹,文中提到異 籍 人群與語言融合的論點,可作為本研究之參考。 (三) 有關永靖腔的相關研究: 1.陳永寶〈漢音學述要-閩南及客家音韻及其應用〉一文中提到永靖腔:彰 化縣永靖、員林一帶,屬之,為台灣閩南語漳州音之系統。主要的關鍵 在一個韻母的轉變差異,其餘大都與漳州腔同。其變異之韻母,在台灣 閩南語十五音韻書的四十五韻中,凡遇「經」(in)皆變為堅(en)。 2.洪惟仁《台灣方言之旅》對永靖、員林、大村三鄉鎮做語言調查,發現這 些地方的居民雖多屬客籍、潮籍的後裔,語言卻被閩南語同化,不過還 保留少數潮州特色,作者亦指出永靖腔將(i4)讀作(e4),是漳州西片 的口音。 3.羅肇錦《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中以閩南語與客家語比較親屬稱謂 的方式說明彰化客裔語言上的特色,在比較中可以發現福佬客親屬稱謂 的發音,似乎有融入饒平、詔安兩者的痕跡,並歸納出彰化地區永靖、 埔心、員林、田尾、社頭等地的福佬客的特殊閩南語,就是把漳州、潮 州客話成分,融入台灣閩南語中,所產生的另種閩南語。 4.張屏生<彰化永靖和屏東滿州福佬客閩南話中的客家話殘餘>文中討論 入墾永靖地區的福佬客,主要是指大陸廣東饒平的客家後裔,他所講的 閩南話中還留有一些客家話中的殘餘,故作者從傳統方言學的調查,通

(21)

過廣泛的詞彙蒐集,釐析永靖當地閩南話中客家話殘餘的成分,並比較 其中的差異,但對永靖腔的形成及發展背景未作分析與說明。 5.陳嬿庄<臺灣永靖腔的調查與研究>碩士論文,是以永靖的語音與詞彙 為主要研究對象,回顧永靖地區特殊的拓墾歷程,透過由言音、詞彙為 主,語法為輔的調查方式實地訪問,以探索永靖腔特色的可能根源。本 論文雖然對永靖腔的語音、詞彙及語法等特色有深入的分析,但對永靖 腔的形成及發展背景未作更完整的說明。 此外,洪敏麟的《台灣舊地名之沿革》,內有「永靖鄉」的一個章節, 可認識永靖,並做為繼續深入研究的指針。黃富三<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 地取得問題及對土著的影響>探討漢人入墾台灣,如何由土著手中取得耕 地的過程,與土著的因應對策。惟文中較著重耕地的取得,對土地所有權 的轉變較少著墨。

(22)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一 一 一 一、、、、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針對研究目的,本文研究資料蒐集部分以文獻探討為主,以田野調查 為輔。 (一)文獻與史料蒐集部分: 首先參閱清代以降有關永靖地區的地方志書、土地契約書等,藉以 初步了解研究區域的原始地理環境背景、水利的開發、拓墾初期聚落形 成與移墾社會族群互動之概況。此外,同時蒐集有關研究區域的地圖加 以分析,藉以了解空間的變化與土地拓墾的進程。 (二)有關田野調查部分: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蒐集研究區域田野史料作 為田野調查的基礎,如村廟、家族及口述傳說等相關資料,一方面驗證 文獻史料的記載; 另一方面發現新的研究問題,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 總結來說,藉由文獻與史料蒐集及田野調查所獲得的資料作為基 礎,檢視二者之間互補與互證的關係,再經由分析與歸納的步驟,使永 靖地區的開發歷程,能獲得更清楚的呈現。 二 二 二 二、、、、 研究架構研究架構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本文主要是探討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的社會發展歷程,全文架構共分五 章、十三節。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和方法,研究史的回顧,

(23)

以及研究區域的概況。 第二章清代彰化平原漢人的移墾:第一節是探討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分 布與生活方式; 第二節著重漢移民入墾永靖地區年代、分析土地取得方式 與墾佃關係的轉變,以及水利的開發; 第三節分析永靖地區聚落的街莊形 成; 第四節主要在探討新街市永靖街的建立與命名。 第三章異籍人群的衝突與融合:第一節旨在探討台灣分類械鬥的歷史 背景,由社會經濟方面及政治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節主要是列舉分類械鬥 事例及對移墾社會的影響。第三節是墾民在遭逢災難時的自保策略,如七 十二庄組織的形成及組織內住民的互動關係。 第四章特殊鄉音永靖腔的形成:第一節旨在呈現永靖腔的特色,由韻 母的轉變與客家話的殘餘語彙進行探討;第二節是永靖腔形成的歷史背景 分析,由移民原鄉語言背景與入台後的生活環境探討,期能呈現永靖腔的 特色與原貌。 第五章結論:據前述各章的分析、考證,提出研究結果及心得。 針對研究內容,繪製以下研究架構圖(圖 1-3-1):

(24)

圖 1-3-1 研究架構

異籍人群的衝突 與融合 特殊鄉音永靖腔 漢人的入墾與開發 平埔族的分布與生活 方式 土地取得與水利的開 發 粵籍聚落的形成 永靖街的建立與命名 分類械鬥發生的背景 分類械鬥的事例和影響 七十二庄的形成與影響 永靖腔的特色 永靖腔形成的歷史背景

(25)

三 三 三 三、、、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本研究擬定下述之研究流程,依序進行後續之研究動作。依據研究的 過程,繪製以下研究流程圖(圖 1-3-2):

(26)

圖 1-3-2 研究流程

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相關區域研究之回顧

形成概念與研究架構

研究區域史料蒐集

田野調查

文獻與史料的蒐集

歸納與分析資料

撰寫論文

結論

(27)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區域

研究區域

研究區域

研究區域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欲探討一地聚落的形成與發展,首先須對當地的自然環境作一番瞭解。 自然環境是孕育生命的開始,也是渡台先祖們選擇落腳拓墾的根據。茲從永 靖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利、農作物等陳述之,期望對永 靖地區自然環境能有更整體性的認識。 一 一 一 一、、、、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永靖位於東經一百二十度二十九分,北緯二十三度五十五分2 ,大約在 彰化縣中央偏東南,東北以崙子村與員林鎮接壤,東與社頭鄉為鄰,南與 田尾鄉有很長的邊界,西邊竹子村過中山高速公路與溪湖相毗,北面為埔 心鄉(圖 1-4-1)。 二 二 二 二、、、、地形地形地形地形 整個彰化縣北邊是彰化隆起海岸平原,南邊是濁水溪沖積扇平原,東 是坡度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五十五的八卦台地。永靖地區居三者中間的彰化 平原區。彰化平原的地勢由東南向西北緩降,高度由二水八卦台地南邊濁 水溪沖積扇頂點的海拔八十五公尺,至田中約五十公尺,員林是二十六公 尺,溪湖十八公尺,永靖位於員林與溪湖之間,海拔約二十公尺,地形平 坦,全境無山岳湖澤3。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編印,《臺灣省北區地名表》第一 冊,地名叢刊第八號,(台北:1983)頁 5~15。 3 李鹿苹,<彰化平原土地資源利用之自然地理因素分析>,收錄在《台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台北: 國立編譯館,1984),頁 535。

(28)

圖 1-4-1 永靖鄉地理位置 三 三三 三、、、氣候、氣候氣候 氣候 永靖地區氣候屬於副熱帶氣候,一年中一月均溫最低,平均在攝氏 15 度以上,七月均溫最高,約在 28 度,全年都是生產季,適合作物生長。 雨量集中於夏季,夏秋常有颱風侵襲,造成農作與人民財產損失,冬季東 北季風強盛,雨量稀少。年降雨量約 1500 公釐。大致上本地區夏高溫雨 量多,冬寒而乾燥。如《彰化縣誌》中所載: …邑治居臺灣之中,寒暖適均,…零露既稀,瘴氣不入…狂風雖作, 一 二日即休 , … 三月以後風多南,八月以後風多北,…故夏暑而冬寒,

(29)

秋涼而春和,此其氣候亦適中矣。4 四四四、四、、土壤、土壤土壤土壤 永靖地區土壤屬於濁水溪沖積土,土壤種類單純,以粘板岩老沖積土 為主,少部份為粘板岩新沖積土,土質呈中性反應,為臺灣土壤最肥沃地 區之一5 。但因地處濁水溪沖積扇平原,地下水豐富,飽和層離地面甚近, 地面與地下水的深度僅二至四公尺,使得境內地勢較低窪地區有湧泉現 象,土質十分鬆軟,農民耕作時,雙足陷入泥中,深及膝蓋,或至大腿, 耕植非常不便,稱為「坔田」或「湳田」6 ,是唯一不利農耕的自然條件。 總之,本地區以氣候、土壤、雨量、水利等整體條件而言,是熱帶農作絕 佳的生長地區。 五五五、五、、行政畫分、行政畫分行政畫分行政畫分 永靖鄉目前共有二十四村,三百二十鄰。行政區域南北長約 5. 28 公 里,東西寬約 7.2 公里,面積為 20.63 平方公里。轄永東、永西、永南、 永北、港西、五福、湳港、新莊、浮圳、光雲、五汴、瑚璉、東寧、永興、 崙子、獨鰲、敦厚、崙美、同安、同仁、湳墘、四芳、福興、竹子等二十 四村(圖 1-4-2)。全鄉總人口數約四萬人。主要街市中心在「永靖街」一 帶,是全鄉的政治與經濟中心。 4 周璽,《彰化縣志》<封域志,氣候篇>,(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六種,1962, 頁 41。 5 張守敬,<台灣水田士壤之肥力及其管理>,《台灣銀行季刊》第八卷第一期,(台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56),頁 28。 6 謝英從,<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頁 24。「坔 與「濫」、「湳」同義,洪敏麟認為「坔」用於濕沼地或土層多間隙、不堅實地之地名。見洪敏 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頁 350。

(30)

圖 1-4-2 永靖鄉行政區域 資料來源:永靖鄉公所網站http://www.yungchin.gov.tw// 六 六六 六、、、水利、水利水利 水利 本地區的主要灌溉水圳是十五庄圳。本圳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由 大埔心庄黃仕卿倡建。十五庄圳與八堡圳(施厝圳)於日治時期(明治四 十年)合併,原八堡圳改稱為八堡第一圳,十五庄圳改稱八堡第二圳。八 堡二圳的水源來自發源於合歡山南麓的濁水溪,其水流中含有多量「粘板 岩」,故溪水呈灰黑色,長久引用溪水灌溉,土地自然成為土壤肥沃的耕 地,使本區成為台灣優良的農業生產區7。 七七七、七、、農作物、農作物農作物農作物 永靖地區的農產種類多,量與質均佳。清代以水稻為主,日治時期主 要農作物為水稻、香蕉、椪柑、甘蔗等。其中椪柑是員林椪柑主要產區, 香蕉產量也多,曾大量銷往日本與中國大陸東北,但因柑橘樹齡高及傳染 7 《八堡圳與林先生簡介》,(彰化:台灣省彰化農田水利會,1992 年 8 月版)。

(31)

病,現已式微,風華不再8。香蕉也因不敵山地香蕉大量生產的競爭而漸 被淘汰。目前新興的作物有蔬菜與番石榴,除此之外,花卉生產亦是大宗。 目前苗木(各類果苗)與盆栽的栽培,永靖仍執全台之牛耳;特殊作物荖 葉的投資生產、技術指導及銷售管道都操縱在永靖人手裡9 。 8 胡昌熾,<台灣之柑橘>,放錄於《台灣銀行季刊》第二卷第四期,(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49) 頁 1、2 9 中國時報,<永靖人最懂檳榔心-臺灣荖葉的大本營>,(台北:中國時報,1994)。

(32)

(33)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彰化平原漢人的移墾

彰化平原漢人的移墾

彰化平原漢人的移墾

彰化平原漢人的移墾

漢人移入彰化平原以前,彰化平原為平埔族的活動區域。清康熙中期以 後,大量漢人移墾彰化平原,漢墾民的耕地主要來自平埔族,番地如何轉變成 民地,其演變的歷史背景與過程,值得深入探討。漢人取得土地後,將荒地墾 成水田,必須仰賴水利灌溉系統的建立,彰化平原上當時有台灣最大的灌溉系 統八堡圳的修築,加速了彰化平原的開發,也使聚居的漢人愈來愈多。彰化永 靖地區的漢移民主要來自廣東潮州府,這些粵民如何在永靖地區生根落葉,建 立新家園,並在發展一段時日後,籌資建立新街市-永靖街,都將一一探討。 因此本章第一節是探討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分布與生活方式; 第二節著重 漢移民入墾永靖地區年代、分析土地取得方式與墾佃關係的轉變,及水利的開 發; 第三節分析永靖地區聚落的形成,第四節主要在探討新街市永靖街的建立 與命名。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分

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分

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分

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分布

布與生活

與生活

與生活

與生活型態

型態

型態

型態

人類文化在史前時期尚無歷史記載,唯靠考古學家之地下遺物考據研究, 以推測人類文化活動情形。在台灣地區,凡是山崖水濱,土泉甘美,適合人類 居住的處所,就可能有遺址的存在。近年來在彰化縣八卦台地附近發現挖掘出 幾處人類文化遺址,其聚落地點多在台地山麓地帶的低地河階或平原上的孤立 山丘為主1 ,可能是這些地點不但適合居住,也具有防禦洪水猛獸的作用,而 且離平原近,可就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至於永靖地區目前尚未發現史前遺 址,可能之原因是:永靖地區位於濁水溪漫流區,經常洪水為患,不利早期人 1 石再添,<濁大流域聚落分布與地形關係的研究>,《台灣文獻》第廿八卷第二期,19776。頁 76。

(34)

類長期聚居,加上永靖地區屬平原地形,經漢人開墾後人口密集,土地被充分 開發利用,即使留有遺址遺物,亦會遭到破壞、移走或掩埋,不易為後人所查 覺。不過由文化遺址的發現,我們可以瞭解,在台灣歷史時代與史前時代交錯 的一段時期中,台灣西部平原已有平埔族在此活動。 漢人移入彰化平原以前,彰化平原為平埔族的活動區域。平埔族為台灣原 住民族之一,由於居住的地點在平野各處而得名。康熙三十六年(1697)抵台 灣採硫磺礦的郁永河,在他將沿途見聞記錄撰寫之《裨海紀遊》中云: 台之民,土著者是為土番,言語不與中國通,況無文字,無由記說前代事2 。 台灣土著之種族,若由其體質、語言、習俗等加以分類,約可分為二十餘 種不同之族群。據道光年間(1821~1850)周璽的《彰化縣志》<番俗考>即 記載,將內附輸餉者稱為「熟番」,未服教化者稱為「生番」或稱「野番」: …山高海大,番人稟生其間,無姓有字,內附輸餉者稱熟番,未服教化者曰 生番或稱野番3 。 一 一 一 一、、、、彰化彰化彰化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分布平原平埔族的分布平原平埔族的分布平原平埔族的分布 在荷治時期之前,台灣西部地方從北到南,均有平埔族之聚落,中部 地方已有十數社之平埔族,以十數戶、或數十戶,形成聚落社會,此聚落 又稱為「社」。道光版的《彰化縣志》第二卷<規制志>「各保」一項中 提到「社」,並列舉出: …柴坑仔社、半線社、阿束社、馬芝遴社、貓霧捒社、大肚社、南投社、 樸仔籬社、烏牛欄社、北投社、貓羅社、貓兒干社、大武郡社、大突社、 2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 9。 3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六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 295。

(35)

二林社、遷善社、感恩社、水裡社、岸裡社、南社、東螺社、西螺社、 眉裡社,以上二十三社,皆歸化熟番所居,然或漢人雜處或遷徙而墟其 地。姑就其原名記載耳4 。 以上二十三社包括今彰化、台中、南投三地區,散居在彰化平原的平埔族, 則有十社,分屬洪雅族及巴布薩族(Babuza),亦翻譯成貓霧拺族,荷治 時期時稱為 Favorlangh。巴布薩族即分布在大肚溪以南,濁水溪以北的平 原及海岸地帶; 而洪雅族分布在於南投草屯、竹山一帶及其東部之丘陵地 區,並越過八卦台地,散居在濁水溪北岸廣大地區。彰化平原上的平埔族 主要聚落屬巴布薩族的有半線社、柴坑社、阿束社、馬芝遴社、東螺社、 二林社、眉裡社; 屬洪雅族的有大武郡社、大突社、貓羅社等(圖 2-1-1)。 圖 2-1-1 彰化平原平埔族分布位置(裴倩那繪製) 其中洪雅族的的大武郡社在彰化社頭一帶,其活動範圍包括清領時期 4 周璽,《彰化縣志》第二卷規制志,頁 51、52。

(36)

的武西保、武東保,約涵蓋現在的社頭、永靖、埔心等地。其聚落就在社 頭舊社一帶5 。不過由於漢族移民於清初大量渡台且迅速增加,彰化平原平 埔族不是進一步同化於漢人,就是往東邊山區遷徙,造成多次的聚落大遷 移。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分布與遷徙情形如下表(表 2-1-1)。 表 2-1-1 彰化平原平埔族分布表 族別 社名 今址 遷 徙 情 形 半線社 彰化市 柴仔坑社 彰化市國聖里 (舊名柴坑仔) 原居彰化市大肚溪南岸,清代遷埔里白葉 社。 阿束社 彰化市香山里 (舊名番社口) 原居大肚溪口,康熙 57 年(1718)因大 水淹沒社址,遷居彰化市番社口,清道光 年間遷埔里社枇杷城下梅樹腳,另一部份 遷宜蘭縣羅東。 馬芝遴社 鹿港鎮 福興鄉 清道光末年遷埔里社興吉城。 東螺社 埤頭鄉元埔村 (番子埔) 清道光 9 年(1829)遷埔里社林子城,另 一部份遷宜蘭冬山。 二林社 二林鎮 清道光末年遷埔里社興吉城。 巴布薩族 眉裡社 溪州鄉舊眉村 清道光 15 年(1835)遷埔里社枇杷城下 梅樹腳。 5 李亦園,<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大陸雜誌》第十卷第九期(台北:,1955),頁 19、20。

(37)

貓羅社 芬園鄉舊社村 清道光末年(1850)遷埔里社文頭股中心 仔 大武郡社 社頭鄉舊社村 溪湖鎮大突里 洪雅族 大突社 二林鎮萬興里 資料來源:1、洪麗完<大肚、濁水兩溪間之平埔社群關係>(彰化,彰化縣 文化局,2003)。 2、賴錦生,<彰化平原上失落的平埔族>,(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1993)。 二二二、二、、平埔族的生活型態、平埔族的生活型態平埔族的生活型態平埔族的生活型態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郁永河在其著述的《裨海紀遊》中提及半線 社人在彰化平原上的生活起居情形6 ;黃叔璥所著的《台海使槎錄》卷五< 番俗六考>中提及柴仔坑社,而柴仔坑社與半線社均同屬巴布薩族。黃叔 璥對彰化平原平埔族人的生活首次有較具體的描述7 。平埔族人有其傳統的 生活型態,其經濟生活自給自足,女性從事農業與家事,男性則捕魚獵鹿, 彼此分工合作。茲分述如下: (一)聚落建築: 彰化平原之平埔族人由於過著移居生活,對土地所有權規定並無固定 方式可循,僅有各社所佔據之土地為世襲所有的觀念,所以其普遍屬小規 6 郁永河,《裨海紀遊》, 頁 19。 7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頁 115~117。

(38)

模非固定性集村方式。村落四周為獵鹿場或農地,居住的房舍稱「夏堵 混」,房舍建築為「竹」,以茅草覆蓋屋頂,以竹子或木頭為柱樑,屬「椿 上住屋」之房屋型態。屋架之下可做舂米、炊煮之場地,亦可用來畜養家 畜,或貯存農具、工具等。此外設有「公廨」,為訓練族中青年之處,同 時也為處理社務、祭祀之事的集會所8 。 (二)農耕方式: 平埔族的生活自給自足,沒有積蓄或買賣觀念,主要的生產方式為粗 放性之農業、漁撈、狩獵等。農耕方式據《諸羅縣志》卷八<風俗志>之 「雜俗」中記載: …種禾於田。種之法,先於秋八、九月誅茅,平覆其埔; 使草不沾露, 自枯而朽,上鬆且肥,俟明歲三、四月而播。場功畢,仍荒其地; 隔 年再種,法如之。禾桔高而柔,慮為風雨摧折、雜植意苡。意桔粗梗 又差高於禾,如藩籬然。一畦之中,兩種並穫。9 同卷又曰: …番社歲久或以為不利,則更擇地而立新社以居。將立社,先除草 栽竹,開附闈草為田園10 。 由以上得知,平埔族人的耕作方法採輪耕法,與東南亞土著所採行 的焚草闢地之火耕法不同。平埔族人在砍倒植物之後,藉強烈的日曬使 之枯萎腐爛以增加地力,而東南亞士著是將植物焚毀以增加土地肥力。 平埔族不採焚燒而採日曬法之原因有二:1.採焚燒法會破壞獵場,影響 8 賴錦生,<彰化平原上失落的平埔族>,《彰化平原的族群與文化風錄》,(彰化:彰化文化局,1993), 頁 214。 9 周鍾瑄,《諸羅縣志》,文叢第一四一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 165。 10 周鍾瑄,《諸羅縣志》,頁 174。

(39)

鹿群之生存,而當時鹿皮、鹿角、鹿脯的經濟效益遠超過農耕生產價值。 2.在台灣中部從秋季至翌年春季,有長達半年的乾季,有充足的陽光使 草木易於枯萎腐爛形成腐植質,增加土地之肥沃11 。 平埔族主要種植的作物為稻米、小米、黍、芋之類,農業工作大半 由女子負擔,雖以農耕為生產方式,但尚未放棄原始漁獵生活。狩獵和 漁撈工作則以男子為主,狩獵的動物以鹿與山豬最多,西部平原當時草 木繁盛,又無霜雪之害,故糜鹿成群,捕鹿成習12 。平埔族捕鹿之情形, 如黃叔璥所著的《台海使槎錄》卷八<番俗>「雜記」捕鹿云: …出草先開火路,以防燎原。諸番圍立如堵,火起燄烈,鹿獐驚逸, 張弓後縱犬,大小俱殪,見之惻然。 …鹿場多荒原,高丈餘,一望不知期極。逐鹿因風所向,三面縱火 焚燒,前留一面,各番負弓矢,持鏢槊,俟其奔逸,圍繞擒殺。13 (三)社會婚姻制度: 平埔族是男女平等社會,一般而言,重生女,不重生男,家產亦傳 給女兒,女性對婚姻有較大的自主權,稱婚姻為「綿堵混」,未結婚者稱 為「打貓塔」14 。對未婚男女擇婚對象的選擇很自由,在有些族中有特定 的交誼會,由年長婦女主持,少男少女可在會中擇其意中人,但一般均 係個別擇偶,未婚少男若鍾情於某一少女,則日夜在少女家前吹奏口琴 以挑之。雙方合意論及婚嫁時,男方父母會用犬紗頭箍,或送糯米飯為 11 鄭叔書,《彰化平埔族追憶》,(彰化:彰化文化局,1993),頁 238。 12 李亦園,<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收於《大陸雜誌》第十卷第九期, 1955。頁 1920。 13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八,番俗雜記,頁 166。 14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五,番俗六考,頁 116。

(40)

聘禮,雙方也會互贈禮物,包括各種有色麻布、項飾、螺錢、手鐲等15。 此外社會上行「父子連名」制度,在出生時父母即給予一個名-個人名, 而在稱呼時常在其個人名之後,加上其父親或母親之名。 彰化平原在漢人入墾後,平埔族人與漢人結拜為「副遯」(意為盟兄 弟)之風頗盛,漢人得以出入無忌16 。 (四)宗教信仰活動: 平埔族和一般初民一樣相信靈魂不滅,其祭祀對象幾乎都是祖靈。 多篤信鳥占,凡日常行事、出獵長征,必先聽鳥聲,吉則行、凶則止。 巫師為女人之專業,相信女巫可以為人除禍消災,可以作咒法防止外敵 的侵害。平埔族人死後,無論男女老幼,均以草蓆裹屍然後埋於室內, 以平日穿著衣物陪葬。親人死亡埋葬後則必須洗淨身子始可入屋內,喪 家通常不著喪服,而十日不出門,稱之為「馬鄰」。若是丈夫死去,妻子 欲改嫁,則必須超過兩個月,告知其父母妻舅,得其應允才可尋覓對象。 (五)衣著工藝器具: 平埔族的衣著稱之為「達戈紋」17 。平日以白布、帛布為主,多短至 肚臍之間,男子狩獵耕作時,甚至上身赤裸僅圍一護陰。若參加儀禮時 穿著則頗為精美。每年二月間,約在準備春耕之前後換年(過年),無論 男女皆穿著各種顏色的衣服及紅色外套,並在上面繡上蟒、錦等圖案, 婦女頭戴紗頭箍,稱之為「搭搭悠」18 ,並以白獅犬毛作線織如帶,寬約 15 李亦園,<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頁 22~28 。 16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五,番俗六考,頁 116。 17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五,番俗六考,頁 115。 18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五,番俗六考,頁 115。

(41)

二寸,嵌上珠子,逢婚嫁喜慶時戴上。在服飾上他們亦常常佩戴瑪瑙珠19。 平埔族的工藝技術以雕刻與刳木最為發達。其房屋之門檻或樑柱 上,多刻以各種人物及幾何紋飾。日用器具如飲食盤碗、杯及蒸煮用器, 貯藏用器,均為一整塊木頭刳製而成。陶器之形式有大口、鼓身,圓底 之罐形器具與葫蘆形雙蒸器。竹工和編藤也甚盛行。族人出入時在腰間 均佩戴小刀,捕鹿時用竹製弓箭或鏢槍20 。 (六)土地經濟活動: 平埔族的土地制度特殊,其供生產用的土地都屬族產,各戶並無私 有土地。平埔族的私售土地觀念,是向漢人學來的。游耕、狩獵、採集 等經濟活動,皆由族長統一指揮,屬團體行動。為集體防禦強捍而善於 獵首的生番,平埔族人不適宜有散居型態,也就是其原始聚落應屬集村 21 ,以十數人或數十人聚居為聚落。 19 賴錦生,《彰化平原上失落的平埔族》,頁 216。 20 李亦園,<從文資料看台灣平埔族>,頁 22~28 。 21 石再添,<濁大流域聚落分布與地形關係的研究>,頁 82。

(42)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漢人的入墾與水利開發

漢人的入墾與水利開發

漢人的入墾與水利開發

漢人的入墾與水利開發

一 一 一 一、、、、漢人的入墾漢人的入墾漢人的入墾漢人的入墾 十七世紀初,荷蘭人治理台灣,首先在台南附近的平野開闢,濁水、 大肚溪流域在當時仍是平埔族原住民的勢力範圍。西元 1639 年,半線(今 彰化)雖納入荷人統治範圍,但控制權還在番社長老手中22 。鄭氏繼荷蘭 之後統治台灣,此一時期漢人的勢力,僅以台南為中心,另外即是點的開 墾,例如:明永曆十九年(1666)年設北路安檢司於半線,由劉國軒率兵 進駐,漢人也隨之入墾,但仍只是點的經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灣納入清版圖,清廷於翌年設福建省台灣府, 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由於鄭氏降清後,清廷將鄭氏的文武官員、兵 卒、人民相繼遣回內地,造成人去業荒的景象。初期的地方官員見此情況, 為謀恢復舊觀,皆以招墾為能事,但台灣荒蕪凋弊之景象實難吸引內地人 民冒險渡海來台開發。這種招墾不易的困境,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以 後,情形已經改善,內地人民來台招墾的風氣漸開,周鍾瑄《諸羅縣志》 記載知縣張尹(康熙二十九~三十四年)的功績說道: …見邑治新造多曠土,招徠墾闢,撫緩多方,流民歸者如市23。 康熙三十一年(1692)新任臺廈道高拱乾初至台灣時,曾將台灣與大 陸作比較: 臺灣地氣和煖,無胼手胝足之勞,而禾易長畝; 縣內地之終勤者,其 勞逸大異。此臺農之足樂也。即所需耕具或缺乏牛種,本道自當給照, 22 石再添,<濁大流域聚落分布與地形關係的研究>,頁 80。 23 周鍾瑄,《諸羅縣志》,頁 52。

(43)

聽民內地採買,而民可以無患。書之子,特設臺額; 獲登賢書,縣內 地之人多額少者,其難易不同。此臺士之足樂也…既繁,教育日殷; 昔 屬蠻邦,今為樂土。24 高拱乾以台地禾易長,官方鼓勵墾殖及科考易登之例,指出台灣的生活優 於內地且甚具發展潛力。 康熙三十六年(1697),台灣南部已經呈現繁榮興盛之景象,無怪乎 來台採硫磺礦的郁永河見此情景,驚訝的說道: 近者海內恆苦貧,斗米百錢,民多飢色; 賈人賣負聲,日沸闐闠。臺 灣似富庶,市中百物價倍,購者無吝色,貿易之肆,期約不愆,傭人 計日百錢,趦趄不應召; 屠兒牧豎,腰纏常數十金,每逢摴蒱,浪棄 一擲間,意不甚惜; 余頗怪之。25 郁氏感到奇怪、驚訝的是,當內地因米貴使得人民難以謀生、商賈無法謀 利之際,台灣何以「獨似富庶」? 待郁氏熟悉台灣的生活環境與發展過程 之後,他提出了解釋,造成台灣富庶的原因是自鄭氏治台以來,民間積貯 有年。人民積貯的來源為:1.清兵未經焚掠克台,人民財產得保存; 2.來自 台地三縣丁賦與藩歲發十四萬之兵餉,盡散在民間; 3.植蔗製糖,歲產五 六十萬,以資日本、呂宋諸國; 及米、穀、麻、豆、鹿皮、鹿脯,運之四 方者十餘萬26 。從郁永河之分析可以瞭解當時台灣之富庶,並非憑空得來, 是經十五、六年休養生息的結果。人民致富的原因除清兵克台未焚掠與賺 取兵餉外,主要的途徑就是生產以蔗糖為主的經濟作物,然後對外輸出以 24 高拱乾,<初至臺灣曉兵民示>,高拱乾,《台灣府志》,頁 244。 25 郁永河,《裨海紀遊》,頁 30。 26 郁永河,《裨海紀遊》,頁 32。

(44)

賺取厚利。這時候的台灣不僅富有,而且土地肥沃,收穫倍蓗,「又當四 達之海」的有利條件下,遂成為內地貧民及無利可圖的商賈謀利的場所, 故郁永河說:「即今內地民人,襁至而輻輳,皆願出於其市。」於是在官 吏招墾之後,在閩粵貧民的配合之下,與內地有力之家,競相招墾台灣廣 大的西部平原,掀起康熙中葉以後的拓墾運動27 。 拓墾運動展開後,來台的閩、粵移民逐日增加,每歲以十數萬計28 。 彰化平原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至四十九年(1710)間,有不少「流寓 之眾」入墾。這股實際從事拓墾運動的「流寓之眾」,除部分是漳、泉人 外,大多數是「客人」,所謂的「客人」,主要是指康熙三十五年(1696) 施珢歿後開始大量渡台的廣東省潮州人,余文儀在《續修臺灣府志》載: 臺灣始入版圖…終將軍施琅之世,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臺; 蓋 惡惠、潮之地,數為海盜淵藪而積習未忘也。琅歿,漸弛其禁,惠、 潮民乃復越渡29 。 這批潮州墾民進入彰化平原時,受濁水溪沖積扇分流影響,入墾路徑偏近 扇頂位置,順著湧泉多、取水容易的地區墾殖30 。而當時位於八卦台地西 側的平埔族大武郡社即有數處的湧泉區。黃叔璥在《台海使槎錄》記錄著: 大武郡數處平地湧泉,漫溢數里,土人謂之坔水。坔,土音濫,字典 中無此字。31 因此這些湧泉區就成為潮州移民首先墾殖的地方。今日分布在永靖、埔心 27 謝英從,<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頁 150~151。 28 周元文,<申請嚴禁偷運米穀詳稿>,收於周文元《重修台灣府志》,文叢第六六種,1950,頁 323。 29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文叢第二二種,1962,頁 452。) 30 石再添,<濁大流域聚落分布與地形關係的研究>,頁 87。 31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頁 43。

(45)

一帶的「福佬客」大都是這批移民的後裔32。永靖地區各大姓的渡台祖如 陳智可、邱九恩、劉澄江、詹瓊瑤等人繁衍的家族均是33 。康熙五十八年 (1719)至六十年(1721),當施厝圳、十五庄圳相繼修築完成後,使得 適合墾殖的土地大增,而大陸內地方面,則因米價不斷上漲34 ,許多閩粵 「無田可耕,無工可僱,無食可覓」的同籍貧民,在移民先驅的引導下, 紛紛在雍正、乾隆年間入墾謀生35 。漢人主要入墾彰化平原的路線,一路 由府城、諸羅北上,沿八卦台地西側,向北及向西往彰化平原開墾; 另一 路由彰化平原沿岸港口,特別是在鹿港登陸,然後由西往彰化平原東部開 墾36 (圖 2-2-1)。 32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期,(台北:中央研究院 1973),頁 170。 33 謝英從,<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頁 99。 34 全漢昇,《清中葉以前江浙米價的變動趨勢》,(香港:中國經濟史論叢,1972),頁 509~515 。 35 沈起元,<條陳臺事宜狀>,收錄於《清經世文編選錄》,(台北:文叢第二二九種,1966),頁 2。 36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頁 171。

(46)

圖 2-2-1 彰化平原漢人開拓路線 資料來源:<濁水大肚兩流域自然與文化史科際研究計畫> 地形組第三年度研究報告 二 二 二 二、、、、土地的取得土地的取得土地的取得 土地的取得 漢人進入彰化平原開墾後,如何取得土地墾殖呢? 關於土地取得問 題,佃戶與墾戶取得土地的方式有所不同。佃戶取得土地的方法是向墾戶 承墾土地,訂定租佃契約,即有田地可耕。而墾戶的土地,則大都取自原 住民37 。至於番地變成民地的過程是如何,由以下的探討中說明。 (一)平埔族租、售土地原因: 平埔族是氏族社會,土地是公有的祖產或社產,依例是不能租、售 37 張勝彥,<清代台灣漢人土地所得型態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四期,1984),頁 51~56。

(47)

的,而且他們天性知足,不貪財利,無租、售土地之必要。因此必定有 無法抗拒的因素迫使他們租、售土地。主要的因素如下: 1、經濟壓力:第一、餉課壓力。清廷對歸附的熟番徵丁口餉,此丁口餉 原係徵米,雍正四年(1726),免除番婦口餉,並將穀折銀,其金額 與漢人相近。乾隆二年(1737),熟番每丁徵二錢,與臺灣漢人及大 陸人民相同。但不少番社由於鹿產減少,又無法有效利用土地,因而 收穫不足,無法納餉。第二、缺錢。很多番社或個人因缺錢支用而租 售土地。第三、口糧不足。番社會因口糧無資,無力開墾,而招漢人 墾殖。第四、突然變故。原住民一般較漢人疏懶,且無儲蓄觀念,若 逢大變故,即賣地換現金38 。 2、無力自墾:第一、人力不足。第二、土地曠闊。第三、番地位置偏遠。 第四、番地墾種困難。基於以上原因而將土地租售。 3、生產力低:由於平埔族的農耕技術不如漢人,不似漢人能盡地力,故 其生產力自然無法與技術較高超、工作又勤奮的漢人競爭。 4、漢人佔墾之威脅:因為移墾漢人日多,原住民之土地常有被侵墾之虞。 權衡得失,將土地適時租、售反而較有利。不少番地在此考量下招墾 或售予漢人。不過這種情形似乎以番社公地居多39。 (二)漢人取得土地方式: 漢人入墾台灣後,欲從原住民手中取得耕地並非易事,因為一則清 廷法令禁止漢人入墾番地,二則原住民土地為公有,且不太信任漢人, 38 阮昌銳,<宜蘭地區漢化的噶瑪蘭族初步調查>,臺灣文獻二十卷一期,頁 7。, 39 黃富三,<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對土著的影響(下)>,《食貨月刊》第十一卷第二期, 1981。頁 78~79。

(48)

三則當時移民的經濟能力有限。故移民被迫以各式各樣的手段,將原住 民的荒埔轉化為自己的田園。黃富三認為漢移民取得土地方式包括強力 的與和平的方式,茲分述如下40 : 1、強力方式:強力的取地方式主要以武力攻取,漢人集體或個別以武 力攻取番地,此法多用於生番或偏遠之熟番。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漢 人吳沙、吳化等率漳、泉、粵三籍人士以武力強墾噶瑪蘭(今宜蘭)。 2、和平方式:和平方式以各式各樣的巧妙手段取得耕地。此法多用於 熟番。可分不正當手段與正當手段。 在不正當手段方面有下列幾種方法:(1)交換土地。利用原住民 天性純直,巧言籠絡,投其所好,常以些微的酒與布,換取大片土地。 在台灣中部地區,即有漢人利用平埔族對金錢之無知,以少許之錢財 及農具交換大片土地,使熟番無法生活而產生撤離平地入山之念41 。 (2)結婚計策。利用平埔族以女子承襲之俗,入贅番族以得地。如 彰化近山地區移墾的客人與熟番和善相處,常娶番女,以獲士地42 。(3) 同化計策。與原住民結拜為兄弟或奉從其俗,博取歡心而得其地。如 黃叔璥在《台海使槎錄》<番俗六考>中載 : 半線社多與漢人結為副遯(盟兄弟)…,漢人利其所有,託番婦為 媒,與其夫結為副遯,出入無忌。貓兒干、東西螺、大武郡等社, 亦踵此惡習,但不似半線太甚耳43 。 (4)騙取土地。有些漢人欺原住民不識字,在立契字時,將界線寫 40 黃富三,<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對土著的影響(下)>,頁 72~77。 41 關口正著,陳金田譯,《臺中地區移民調查書》,臺灣風物三十卷三期,頁 35。, 42 《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文叢第二八八種,冊一,頁 18。 43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頁 116。

(49)

得模糊不明,或載利己不利原住民之文字,使其畫押,而得其地。(5 ) 偷墾。漢人利用番社地界不清,而偷墾荒地。(6)交易手法。漢人 在熟番地開店,藉抬高價格或賖貸,至原住民無力償還而獲取其地。 (7)利用原住民習俗。平埔族之俗中有凡所有地有死物、穢物,即 棄地他遷,漢人利用之以取其地。(8)借居或租屋取地。有些漢人 以酒誘原住民允其借居番社,久之反客為主,用銀錢遣開番人,拆 屋闢地為田。(9)高利貸。漢人看準擁有大片土地的原住民,誘其 以田典借款項,以高利計算,使其無力償還,或不許償還而得其地。 在正當取地手段方面:可分為以水換地、租贌、買賣等三種。 (1)以水換地。由於大部分之平埔族不知灌溉,漢人與番社訂約,以 出資開闢埤圳為條件交換土地。如漢人張達京與岸裡社土官潘敦等 訂合同,開圳灌溉,以分取其地44 。 (2 )租贌。清領初期,法律原本禁止漢人租贌番地,但並無法阻止 民間私訂贌契。至雍正二年,終於承認租贌的合法性。准許「各番 鹿場閒曠地可以墾種者,聽各番租與民人耕種。」45 這是番大租的 起源46 。乾隆三十三年(1768)又曉諭: 臺地番業,凡漢人典贌佔園,悉行還番管耕; 內有該番不能自 耕,許令民人承佃,按甲納租,勻給眾番口糧。47 於是漢人租贌番地的現象日益普遍。番地贌出,則番人為業主,漢 人為佃戶,需納番大租。番大租可分為二類,一是屬番社共有的「公 44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大小租業》,台北文獻,四期,頁 6。 45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文叢業第一五二種,頁 321。 46 黃富三,<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對土著的影響(下)>,頁 75。 47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文叢業第一五二種,頁 323。

(50)

口糧租」,由番社頭目代表收取,分配全社,或充當全社祭祀會宴 等公共開支; 另一是屬於番人個人所有的「私有糧租」,由番人個 人承收48 。番社或番人將地租贌給墾戶後,事實上已將荒埔的支配 權轉交給墾戶,只保留收租權而已。戴炎輝認為「番大租」 自始 即是一種「物上負擔」,並非有雙重所有權49 。漢墾戶只要按年繳納 一定的租穀,即可任意支配其土地。 (3 )買賣。清領初期,不許漢人買番地。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 才正式承認買賣的合法性,將番地「賣斷與民者,照同安縣下,… 沙科則…徵銀。」50 但事實上民間私下買賣早已存在。故台灣府知 府楊廷理等會稟稱: 淡水、彰化一處,民人私向生熟番黎佃地耕種,價格稍輕者稱租贌, 價格稍重者謂之典賣。51 可見番社將土地典賣給漢人的情形在法律承認之前已經存在。 (三)漢人開墾方式: 漢人尚未進入永靖地區墾殖之前,本地區住著兩個平埔族群,大 部分是洪雅族大武郡社,一小部分是巴布薩族東螺社。他們的生活以狩 獵為主,兼有簡單的農業生產。狩獵以捕鹿為主,鹿皮是與漢人買賣重 要的交易品,清領初期,他門都是以捕鹿所得繳納番餉。而農業生產採 取原始的旱田耕作,不知使用犛耕和施肥,地力衰退即放棄,另闢新地 48 黃富三,<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對土著的影響(下)>,頁 75。 49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大小租業》,頁 35。 50 《清會典臺灣事例》,文叢第二二六種,頁 43。 51 《臺案彙編甲集》,文叢第三十一種,頁 31、32。

(51)

代替。這種棄村他遷的習慣,給新入墾的漢人很大的方便52。 在荷蘭人統治時期,於原住民各社設立土官,以統攝番眾。鄭氏時 期沿襲荷舊制。到了清領時期,仍設土官,「有司酌社之大小,就人數 多寡,給牌各為約束。有大土官、副土官名目、使不相統攝以分其權, 且易為制53 。」同時因原住民與漢人語言、風俗迥異,清廷鑑於原住民 不知如何赴倉納餉,故沿襲鄭氏舊制,委任熟識番情,通曉番語之人為 通事,分駐各社當傳譯及代為繳納番餉的工作54 。因此漢人若要開墾西 螺以北的番地,最有可能的途徑就是透過通事的介紹,取得原住民的信 任,他們才願將番地租予漢人開墾55 。 漢人首先開墾的地方應該是原住民認為最無用的荒地,但漢人開墾 的地區逐漸擴大,使得原本是原住民的鹿場與麻地之埔地日益縮小,影 響原住民的生計,致「無鹿可捕、課餉無歸」的地步。如《台海使槎錄》 載: 諸羅社餉共七千七百八兩零,未邀裁減。從前猶可支持,以地皆番有, 出產原多; 自比年以來,流亡日集,以有定之疆土,處日益之流民, 累月經年,日事侵削。向為番民鹿場麻地,今為業戶請墾,或為流民 佔耕,番民世守之業,竟不能存什一於千百56。 原住民在此情況下將番地典租予漢人開墾的情形日益普遍,大武 郡社也在上述背景下,將湳港西莊(今永靖鄉港西、五福二村一帶)的 52 石再添,<濁大流域聚落分布與地形關係的研究>,頁 81。 53 周鍾瑄,《諸羅縣志》,頁 168。 54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頁 322。 55 尹章義,<台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角色及功能>,《台北文獻》直字 59、60 期合刊,頁 152。 56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頁 165。

(52)

土地招漢人開墾。目前永靖地區所知最早的漢番合約契字是雍正元年大 武郡社招漢人開墾之合約書。其契約如下: 立合約人大武郡社土官孩灣,有坔港草地一所,南從坔港橫車路,北 至苦苓腳橫車路止 東至熟園岸,西至溪上; 四至明白。因無鹿可捕, 課餉無歸,於康熙五十八年,招得丁文募佃前去開墾,議約每年貼課 餉六十五石。但無水源灌溉,不能成田,茲丁作周欲出工本開築水圳, 作成水田,今當鄉保通事公議,雍正元年起,至雍正四年止,每年內 加貼粟四十五石,總原額共一百一十石斗正,係舊斗,番人到莊車運, 永遠定例,日後不得聽人唆使生端等情。倘佃人有負短少租粟以及為 非等項,係丁作周之事,不干番人之事。此係二比甘愿,並無迫勒, 日後不敢異言; 今欲有憑,立合約為照。 知見 葉伯選 張 苑 蛤 肉 雍正元年十月 日 立合約 孩 灣 丁作周 代書人 李士之57 另一契約書內容主要是大武郡社於康熙晚期將坔港田地一所,贌 租漢人陳維周、曾浩然耕種麻園,後因地久土衰,不堪耕種,於雍正 元年轉租予丁作周開築水圳、耕成水田。茲抄錄給墾契字如下: 57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第三章番大租第二節番莦給墾字(一),文叢第一五二種,頁 325、326。

(53)

立合約人大武郡社土官孩灣、蛤肉等,有坔港田地一所,東至蕭良迪 田為界,西至茄苳潭為界,南至清水溝為界,北至橫車路為界。前因 贌與陳維周、曾浩然等耕種麻園,因地久不堪種雜子,茲招得丁作周 前來出本開築水圳,耕作水田。議定自雍正二年起,每年共貼課餉粟 一百石,番人到莊車運,斗係滿斗,永遠為例,不得增多減少以及佃 人為非等項; 如有等情,係丁作周之事,不干番人之事。今欲有憑, 立合約二紙,各執一紙為照。 代書人 李士之 知見通事 葉伯選 孩斗六 雍正元年十月日 立合約人大武社土官 孩 灣 蛤 肉 眉 仔 主 丁作周58 由以上二份契字內容中有幾點值得注意: 1、這二份給墾字是由番社與漢人簽訂之契約,屬於番社共有之「公口 糧租」59 。契字最後署名除雙方當事人外,尚有土官和通事一同見證 署名,說明了漢人若要開墾彰化平原的番地,最有可能的途徑就是透 過通事的介紹,取得原住民的信任,才容易取得番地開墾。 58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第三章番大租第二節番社給墾字(三),文叢第一五二種,頁 327、328。 59 黃富三,<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對土著的影響(下)>,頁 75。

(54)

2、契字內容印證前述《台海使槎錄》所載,番人「無鹿可捕、課餉無 歸」的窘境,大武郡社在此情況下,將坔港草地租予漢人丁文募佃墾 殖,將租佃所得租粟用來繳納該社之課餉,以解決社餉不足之問題。 3、丁文所租墾之草地為一塊旱地,因無水灌溉,地力日久易衰竭,收 穫亦不定,相當沒有保障。在水利尚未興築前,可能尚保留輪耕休田 的耕田方式,在此耕作制下,佃戶即使有永佃權,但因必須棄地他耕 的緣故,佃戶難以掌握土地實際支配權,故無產生一田二主的條件60 。 4、雍正二年之前清廷原禁止漢人開墾番地,而二份契約是雍正元年簽 定,為廻避法令限制,乃由番社出面「招」漢人開墾,首先承租這塊 坔港田地的人,不是大墾戶,而是兩位無力開闢水圳的拓墾者,他們 向原住民租贌土地開墾後,因資本有限,所以只能將荒地墾成旱地。 這種初期拓墾方式,與墾戶制的開墾組織有很大的不同61 。 5、大武郡社於雍正元年(1723)允許丁作周開築水圳,以耕成水田。 對墾戶而言,旱地耕成水田後,農作收穫量增加又穩定,又可收水租; 而在原住民方面則可以增加貼粟,充裕社餉,故興築水圳,對墾戶與 原住民雙方皆有利。 6、大武郡社招漢人開墾之坔港草地,東至蕭良迪田為界,顯示當時已 有漢人蕭良迪在本地區附近開墾。 在康熙年間,清廷是禁止漢人侵墾番地的。但原住民因社餉不足問 題將土地租予漢人開墾的情形日益普遍,到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允 60 謝英從,<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頁 108。 61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1989),頁 48~50。

數據

圖 1-3-1    研究架構 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的社 會 發展 異籍人群的衝突 與融合 特殊鄉音永靖腔 漢人的入墾與開發  平埔族的分布與生活方式 土地取得與水利的開發 粵籍聚落的形成  永靖街的建立與命名 分類械鬥發生的背景  分類械鬥的事例和影響 七十二庄的形成與影響 永靖腔的特色  永靖腔形成的歷史背景
圖 1-3-2    研究流程  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相關區域研究之回顧  形成概念與研究架構 研究區域史料蒐集 田野調查  文獻與史料的蒐集 歸納與分析資料 撰寫論文 結論  地圖蒐集與分析
圖 2-2-1 彰化平原漢人開拓路線  資料 來源:<濁水大肚兩流域自然與文化史科際研究計畫>  地形組第三年度研究報告  二二二 二、、、 、土地的取得土地的取得 土地的取得    土地的取得 漢人進入彰化平原開墾後,如何取得土地墾殖呢?  關於土地取得問 題,佃戶與墾戶取得土地的方式有所不同。佃戶取得土地的方法是向墾戶 承墾土地,訂定租佃契約,即有田地可耕。而墾戶的土地,則大都取自原 住民 37 。至於番地變成民地的過程是如何,由以下的探討中說明。  (一)平埔族租、售土地原因:  平埔族是氏族社會,土
圖 2-2-3 八堡圳二分水圳  資料來源:施鈺著,楊緒賢標訂<台灣別錄>,台灣文獻第三十八卷第三期。  八堡圳與十五庄圳是彰化縣境水圳修築成功的例子,但並非每一個開 闢水圳都能成功,雍正年間在大武郡社就有墾戶開圳失敗的例子,水利的 開發失敗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資金不足或技術上遇到困難。康熙五十八 年(1719)漢人丁作周向大武郡社租贌番地,欲開圳引水灌田,歷經數年, 因資金不足,向另一墾戶吳林興借錢使用,然因無力償還,只好將所租贌 番地盡付與吳林興 92 ,丁作周的土地開墾及水利興築事業因而中斷。其開 圳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McRae 的 The Northern School of Chinese Chan Buddhism , 和 Bernard Faure 的 The Will to Orthodoxy-A Critical Genealogy of Northern Chan.. Buddhism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Research on Wu Isle , the nests of pirates in Fe-Chen during Ga-Ching Years in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within a “systemic society.” In response to a legitimation crisis, Tiantai Buddhism in

Based on the author'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in He Hua Temple from 2008 to 2010, the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cculturation and effect of Fo Guang Shan

Owing to rising prices in fresh vegetables in the wake of typhoon and heavy rains in September, upward adjustments of school tuition fees in new academic year and increasing sal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