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批判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批判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

學習動機、批判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

吳文龍

1

* 黃萬居

2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2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探 討 自 然 科 創 意 教 學 模 組(以 下簡 稱 CCT)結 合批 判 思考 教 學 的 理念 , 對 學 生 學 習 動 機 、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及 科 學 創 造 力 之 影 響 。 本 文 仿 所 羅 門 四 組 實 驗 設 計(Solomon four-group design),以 台 北 市中 正 區 DM 國 小五 年 級四 個 班 級 共 138 名 學 生為 實 驗 對 象, 採 量 為 主 、 質 為 輔 的 研 究 方 法 , 以 此 教 學 模 組 進 行 教 學 活 動 。 探 討 面 向 包 括 有 對 學 生 學 習 動 機、批 判 思 考 能 力 及 創 造 力 的 影 響。在 創 造 力 測 驗 的 部 份 參 考 國 內 相 關 創 造 力 測 驗, 發 展 出 自 然 科 領 域 的 創 造 力 評 量 工 具—科 學創 造 力測 驗(SCE),並於 教 學 過程 中 觀 察 記錄 學 生 質 性 的 批 判 思 考 與 創 造 思 考 反 應 , 以 求 研 究 的 面 向 的 完 整 和 周 延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CCT 對 學 生自 然 科 學 習動 機 有 顯 著的 提 升,但 在各 分 量 表間 存 有 差 異 , 兩 組 接 受 教 學 處 理 學 生 亦 存 有 相 當 的 個 別 差 異 ; 對 學 生 科 學 創 造 力 有 顯 著 提 升 , 在 各 分 項 方 面 流 暢 力、開 放 性、變 通 力、精 密 力 及 科 學 性 皆 達 顯 著 差 異,但 兩 組 接 受CCT 教 學 處 理 學 生 存 有 相 當 的 個 別 差 異 ; 對 學 生 自 然 科 批 判 思 考 無 顯 著 的 提 升 , 在 各 分 量 表 亦 無 顯 著 提 升 。 關 鍵 詞 : 創 意 教 學 、 學 習 動 機 、 批 判 思 考 、 科 學 創 造 力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

廿 一 世 紀 是 劇 變 的 的 時 代 , 資 訊 科 技 迅 速 發 展 與 流 通 , 社 會 多 元 化 的 腳 步 也 越 來 越 快 , 人 類 正 面 臨 「 第 三 次 產 業 革 命 」 - 一 個 以 「 腦 力 」 決 勝 負 的 「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 。 此 時 , 不 論 是 創 新 思 考 、 批 判 思 考 或 解 決 問 題 之 能 力 , 皆 是 未 來 世 界 公 民 的 * 為本 文 通 訊 作者 重 要 基 礎 能 力 (教 育 部,2003)。由 此 凸顯 出 在 新 世 紀 裡 , 最 重 要 的 人 力 資 源 就 是 培 養 具 創 造 思 考 及 批 判 思 考 的 人 才 , 因 此 經 由 教 育 的 改 革 培 養 具 有 創 造 力 及 批 判 能 力 的 人 才 , 已 成 為 當 前 最 重 要 的 教 育 課 題 。 但 是 在 以 往 傳 統 的 教 學 上 , 卻 常 常 忽 略 其 重 要 性 , 直 至 近 年 教 育 改 革 下 , 創 造 力 培 養 才 逐 漸 受 到 社 會 各 界 的 重 視 , 因 而 常 可 見 各 類 型 創 意 教 學 的 競 賽 。 本 文 之 創 意 教 學 指 的 是 創 造 性 教 學 (Creative

(2)

Teaching),為 教師 有 創 意,展 現 生 動 活潑 的 教 學 方 式 , 其 目 的 不 一 定 在 培 養 學 生 的 創 造 力 ; 而 創 造 思 考 教 學(Teaching for creativity)的 主 要目 標 在 激 發、助 長 學 生的 創 造 力 , 兩 者 顯 然 有 所 不 同 , 但 能 相 輔 相 成,教 師 教 學 有 創 意,學 生 也 學 到 創 造 力, 相 得 益 彰(陳 龍 安 、 朱 湘 吉 , 2000)。 本 文 期 望 透 過 教 師 積 極 、 正 向 的 教 學 活 動 , 培 養 學 生 創 造 力 及 實 際 應 用 的 能 力 , 如 此 讓 學 生 具 創 造 力 又 樂 於 創 造 。 在 美 國 國 家 科 學 基 金 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1983) 之 報 告 《Educating Americans for 21st Century》 中 , 明 白 指 出 批 判 思 考 技 巧 為 科 學 素 養 的 一 部 份 , 且 應 是 科 學 教 學 的 目 標 。 更 早 在 美 國 教 育 研 究 學 會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NSSE], 1932) 一 九 三 一 年 年 鑑 中 即 指 出 科 學 教 學 的 內 容 包 含 事 實(facts) 、 概 念 (concepts) 及 思 考 (thinking),而 思考 包 含 有 批判 思 考(critical thinking)、建 構思 考(constructive thinking) 及 創 造 思 考(creative thinking)三 種 , 而 其 中 批 判 思 考 是 測 試 暫 時 形 成 的 假 說 是 否 具 有 正 確 性 的 心 理 活 動 , 符 合 本 文 的 想 法 , 透 過 批 判 思 考 幫 助 學 生 修 正 教 學 活 動 之 創 意 成 品 , 不 只 具 有 新 穎 與 獨 創 的 產 品 , 更 期 待 產 品 能 具 有 合 理 與 實 用 的 價 值 , 藉 由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的 培 養 使 學 生 能 學 習 如 何 去 學 習(Learning how to learn)。

創 造 力 是 提 昇 國 民 素 養 及 日 後 增 加 國 民 競 爭 力 的 重 要 關 鍵 之 一 , 而 培 養 學 生 創 造 力 極 需 發 展 不 同 的 教 學 模 式 來 進 行 , 以 期 培 養 出 有 創 造 力 及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的 學 生 , 進 而 能 把 創 造 力 及 批 判 思 考 應 用 到 實 際 的 生 活 上 。

二、研究目的

由 上 述 可 知 , 本 文 將 創 意 教 學 應 用 在 國 民 小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的 教 學 上 , 並 在 教 學 活 動 中 另 結 合 批 判 思 考 的 活 動 討 論 歷 程 , 引 導 及 訓 練 學 生 思 考 技 巧 , 讓 創 造 力 從 空 泛 的 想 法 變 為 生 活 上 實 用 的 產 品 , 由 此 編 寫 出 創 意 與 批 判 思 考 教 學 模 組 。 因 此 本 文 之 目 的 有 三 項 如 下 : (一)探 討 CCT 教 學 模 組 對 國小 學 生 自 然 科 學 習 動 機 、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及 科 學 創 造 力 之 影 響 ;(二 )探 討 學 生 在 自 然 科 學 習 動 機 、 自 然 科 批 判 思 考 及 科 學 創 造 力 方 面 改 變 的 原 因 ;(三 )探 討 研 究 者 對 教 學 歷 程 之 專 業 成 長 。

貳、文獻探討

一、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

創 造 是 個 體 或 群 體 生 生 不 息 的 轉 變 過 程 , 以 及 智 情 技 三 者 前 所 未 有 的 表 現 。 表 現 的 結 果 使 自 己 、 團 體 、 或 該 創 造 的 領 域 進 入 另 一 更 高 層 的 轉 變 時 代(郭 有 遹 , 1992)。人類 知 識經 過 長 時 間累 積,往 往需 要 前 所 未 有 的 創 造 力 , 創 造 出 劃 時 代 的 改 變 , 知 識 才 能 不 斷 的 發 展 下 去 。 創 造 力 是 具 有 相 當 多 向 度 的 概 念 , 可 概 分 為 創 造 能 力 方 面 、 創 造 性 行 為 方 面 及 創 造 心 理 歷 程 方 面 。 創 造 能 力 方 面 認 為 創 造 力 是 能 力 的 一 種 , 包 括 綜 合 、 分 析 、 應

(3)

用 的 能 力 等 , 為 達 到 問 題 解 決 的 能 力 ; 創 造 性 行 為 及 創 造 心 理 歷 程 方 面 則 著 重 在 引 起 創 造 的 人 格 特 質 、 創 造 過 程 中 創 造 力 的 表 現 、 創 造 思 考 及 問 題 解 決 的 歷 程 (Kris, 1952; Maslow, 1970; Guilford, 1967;張 世 彗 ,2003; 毛 連塭 等 ,2000; 陳 李 綢、郭 妙 雪,1998;郭 有 遹,1992)。 總 合 上 述 , 研 究 者 認 為 創 造 力 不 同 於 一 般 智 能 的 研 究 , 發 生 的 原 因 、 運 作 的 機 制 及 包 含 的 因 子 仍 有 很 多 未 知 的 地 方 。 創 造 力 不 應 只 是 著 重 在 個 人 能 力 、 個 人 特 質 、 創 造 過 程 及 創 造 結 果 , 而 更 包 括 一 個 創 造 的 過 程 , 即 由 創 意 的 想 法 到 產 品 呈 現 的 思 考 歷 程 。 洪 文 東(1999)認 為 所 謂 科 學 創 造 力 是 指 科 學 的 創 造 者 憑 藉 個 人 科 學 素 養 , 運 用 適 切 思 考 方 法 , 經 由 歸 納 、 演 繹 、 假 設 之 邏 輯 推 理 歷 程 , 理 性 而 客 觀 地 進 行 實 驗 探 究 與 驗 證,然 後 發 現 新 事 實,發 明 新 理 論, 或 形 成 概 括 性 結 論 , 而 從 中 表 現 出 獨 特 的 科 學 創 造 力 。 在 此 將 科 學 創 造 力 視 為 連 續 且 具 有 高 度 程 序 性 、 結 構 性 、 思 考 性 及 客 觀 性 的 發 明 創 造 歷 程 , 從 理 論 的 察 覺 形 成 到 結 果 的 分 析 審 察 , 皆 是 科 學 創 造 力 的 範 疇 。 龔 信 宏(2002)認 為 「 創 造 力 」 與 「 科 學 創 造 力 」 大 部 份 是 相 通 的 , 因 此 科 學 創 造 力 也 是 需 要 流 暢 性 、 變 通 性 、 獨 創 性 與 精 進 性 , 只 是 「 創 造 力 」 的 範 圍 較 大 。 雖 未 提 及 科 學 創 造 力 所 具 有 獨 特 的 程 序 和 結 構 性 , 但 從 創 造 傾 向 方 面 可 知 , 各 領 域 所 表 現 出 的 創 造 力 皆 具 有 許 多 相 同 點 , 如 新 穎 、 獨 創 、 具 社 會 及 個 人 的 價 值 性 。 邵 瑞 珍、皮 連 生(1989) 指 出不 少 心 理 學 家 企 圖 從 創 造 力 思 考 的 本 質 上 , 一 舉 揭 開 創 造 的 奧 秘 。 鑒 於 創 造 力 與 人 格 特 質 有 關 , 心 理 學 家 又 編 製 了 人 格 的 問 卷 。 國 內 目 前 用 以 鑑 別 學 生 創 造 力 工 具 的 有 吳 靜 吉 的「 拓 弄 思 語 文 創 造 力 測 驗( 乙 式 )」及「 拓 弄 思 圖 形 創 造 思 考 測 驗 ( 甲 式 )」、 劉 英 茂 的 「 托 弄 斯 創 造 思 考 測 驗 ( 語 文 甲 式 )」、 王 木 榮 修 訂 的 威 廉 斯 (F. E. Willams) 的 「 創 造 力 評 量 組 合 測 驗 」。由 諸 多 學 者 的 論 述 中 , 皆 可 推 知 科 學 創 造 力 在 本 質 上 和 創 造 力 有 許 多 相 類 似 的 地 方 , 因 此 本 文 對 科 學 創 造 力 進 行 評 鑑 時 , 亦 將 參 考 不 同 的 創 造 力 測 驗 , 將 範 圍 限 定 在 科 學 的 意 涵 內 , 以 求 對 科 學 創 造 力 作 更 全 面 的 呈 現 。

二、批判思考

由 相 關 文 獻 中 發 現 學 者 對 批 判 思 考 的 定 義 , 各 家 說 法 不 一 , 某 些 學 者 從 邏 輯 推 理 和 價 值 判 斷 的 取 向 來 看(Ennis , 1962; Garrison, 1991; 王 克 先 , 1987; 陳 儀 璇,1996);某 些 以 評 鑑和 問 題 解 決的 取 向 來 說 明(Carroll,1981;Watlers,1986; 張 玉 成,1993);某 些 則 以 多層 面 的 綜 合取 向 來 定 義(Brookfield , 1987 ; Norris & Ennis , 1989 ; 葉 玉 珠 , 1991 ; 鄭 英 耀 , 1992); 有 些 以 消 除 偏 見 的 取 向 (劉 雅 筑 , 2000)。因 此,綜 合國 內 外 的相 關 文 獻,批 判 思 考 的 定 義 可 從 價 值 判 斷 取 向 、 評 鑑 取 向 、 問 題 解 決 取 向 、 消 除 偏 見 取 向 和 多 層 面 取 向 來 界 定 批 判 思 考 。

(4)

學習動機

外在動機

(為 達 到 某 種 目 的 而 投 入 活 動 中 )

內在動機

(為 了 活 動 本 身 的 目 的 而 投 入 活 動 中 ) 由 此 可 歸 納 出 批 判 思 考 在 問 題 的 發 生 、 確 認 進 而 解 決 問 題 的 連 續 過 程 中 , 以 客 觀 的 證 據 、 審 慎 的 態 度 及 依 循 一 定 的 標 準 對 事 物 作 出 價 值 的 判 斷 , 並 能 從 爭 議 中 辨 識 及 排 除 偏 見 , 可 見 批 判 思 考 為 一 高 層 次 的 思 考 方 式 , 是 生 活 中 問 題 解 決 的 重 要 關 鍵 。 Ennis(1987)的 看法,批 判思 考 是 著 重 在 決 定 何 者 應 當 相 信 與 何 者 應 當 去 做 的 反 省 性 、 合 理 性 思 考 。 因 此 , 一 個 善 於 批 判 思 考 者 , 不 但 要 具 備 批 判 思 考 的 意 向 、 能 力 , 同 時 還 需 具 備 必 要 的 知 識 , 如 此 才 能 靈 活 地 應 用 批 判 思 考 技 巧,以 解 決 問 題。 批 判 思 考 的 傾 向 和 能 力 兩 者 是 相 互 輔 助 , 無 法 作 細 分 , 亦 即 批 判 思 考 傾 向 會 讓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發 揮 更 大 效 用 , 在 培 養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的 方 面 , 也 是 學 生 是 否 會 投 入 時 間 精 力 的 關 鍵 ; 而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和 批 判 思 考 的 知 識 不 可 能 單 獨 存 在 , 兩 者 皆 能 幫 助 察覺問題的敏銳度,而增強批判思考傾向。

三、學習動機和思考能力

張 春 興(1996)認 為 動 機 是 指 引 起 個 體 活 動 , 維 持 已 引 起 的 活 動 , 並 導 引 該 活 動 朝 向 某 一 個 目 標 的 內 在 歷 程 ; 學 習 動 機 (motivation to learn)是 指 引 起 學 生 學 習 活 動 , 維 持 學 習 活 動 , 並 導 引 使 該 學 習 活 動 趨 向 教 師 所 設 定 目 標 的 內 在 心 理 歷 程 。 學 習 動 機 一 般 可 分 為 內 在 動 機 和 外 在 動 機 , 外 在 動 機 指 的 是 為 達 到 某 種 目 的 而 投 入 活 動 中 ; 相 反 的 , 內 在 動 機 指 的 是 為 了 活 動 本 身 的 目 的 而 投 入 活 動 中 , 見 圖 一 。

Pintrich, Smith, Garcia & Mckeachie (1991) 所 編 輯 的 學 習 動 機 量 表 (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以 社 會 認 知 論 的 學 習 作 為 動 機 的 模 式 , 主 張 動 機 的 內 在 來 源 是 個 人 的 信 念 , 是 從 外 在 的 日 常 生 活 經 驗 不 斷 累 積 而 來 , 不 論 信 念 正 確 與 否 , 這 種 看 法 都 能 引 發 個 人 的 行 為 及 感 受 。 因 此 Pintrich 等 人 認 為動 機 有 主 要三 個 因 子 :

(5)

價 值 的 成 份(value component)、 期 望 的 成 份(expectancy component) 及 情 緒 的 成 份 (affective component)。 所 謂價 值 的 成 份就 是 學 生 認 為 此 學 習 過 程 值 不 值 得 ; 期 望 則 代 表 學 生 對 自 己 能 力 的 肯 定 ; 最 後 情 緒 就 是 學 習 過 程 中 感 受 到 的 情 緒 波 動 。 可 知 Pintrich 等 人 不 只 將 動 機 限 於 內 在 動 機 及 外 在 動 機 , 另 外 考 量 許 多 影 響 兩 者 的 因 素 , 以 求 更 詳 盡 地 解 釋 學 習 歷 程 。 在 思 考 能 力 方 面 , 張 玉 成(1993)認 為 思 考 的 要 素 錯 綜 複 雜 , 但 不 是 神 秘 或 虛 幻 , 其 認 為 思 考 的 組 成 至 少 可 分 成 三 個 主 要 成 分 : 心 智 運 作 活 動 、 知 識 、 和 情 意 態 度。Good & Brophy(1999,李 素卿 譯)指 出 教 導 思 考 技 能 的 傳 統 取 向 將 不 能 推 論 得 很 完 整 , 因 為 它 們 沒 有 充 分 地 注 意 到 有 關 決 定 使 用 某 一 程 序 的 時 機 和 原 因 所 涉 及 的 程 序 性 知 識 和 啟 發 法 。 因 此 , 為 了 教 導 學 生 思 考 , 教 師 應 該 強 調 取 得 及 應 用 學 科 知 識 所 涉 及 的 歷 程 。 惟 有 兼 顧 心 智 技 能 、 思 考 傾 向 及 知 識 三 者 , 方 能 訓 練 出 有 優 越 思 考 的 學 生 。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

本 文 為 準 實 驗 研 究 , 仿 所 羅 門 四 組 設 計(Solomon four-group design)( Verma & Mallick, 1999; 黃 萬 居 , 1997)所進 行 之 四 組 實 驗 設 計 。 研 究 架 構 圖 見 圖 二 。 本 文 以 國 民 小 學 九 十 三 學 年 度 , 台 北 市 中 正 區 DM 國 小 五 年 級 為 研 究 之 母 群 體 , 研 究 樣 本 採 方 便 取 樣 由 該 國 小 五 年 級 班 級 中 隨 機 選 取 四 個 班 級 做 為 研 究 對 象 並 分 配 至 各 組 中 , 樣 本 人 數 及 實 驗 設 計 見 表 一 , 以 下 將 根 據 實 驗 設 計 作 兩 部 份 的 說 明 , 描 述 如 下 : 圖 二 、 研 究 架 構 圖

影響

研究結論

與建議

依變項

國小自然科創意教學

自然科學習動機

自然科批判思考能力

科學創造力

處理變項

(6)

(一 ) 自 然 科 學 習 動 機 及 自 然 科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之 實 驗 設 計 表 一 、 四 組 實 驗 設 計 表 組 別 前 測 教 學 處 理 後 測 實 驗 組 E1(34 人 ) T1 X1 T2 實 驗 組 E2(35 人 ) — X1 T2 控 制 組 C1(35 人 ) T1 Y T2 控 制 組 C2(34 人 ) — Y T2 X1:表 接 受 「CCT 教 學 模 組」 之 實 驗 處理 。 Y :表 接 受 「 一般 教 學 」 之實 驗 處 理 。 T1:表示 實 驗 前所 實 施 的 前測,即 本 文中 的 自 然 科學 習 動 機 量表 及 自 然 科批 判 思 考 能 力 測 驗 。 T2:表示 實 驗 後所 實 施 的 後測,即 本 文中 的 自 然 科學 習 動 機 量表、自 然 科批 判 思 考 能 力 測 驗 。 (二 ) 科 學 創 造 力 之 實 驗 設 計 科 學 創 造 力 的 量 化 研 究 採 二 組 實 驗 組 與 二 組 控 制 組 的 前 測— 後 測 控 制 組 設 計 。 於 教 學 處 理 前 ,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皆 進 行 威 廉 斯 創 造 力 測 驗(CAP), 以 分 析 教 學 前 各 組 創 造 力 之 情 況,考 量 在 進 行 CAP 後 短 時 期 內 又 進 行 科 學 創 造 力 測 驗(SCE)而 造 成 相 互 影 響 , 本 文 為 求 簡 約 性 及 避 免 學 生 同 時 接 受 太 多 測 驗 影 響 研 究 結 果 , 以 兩 測 驗 相 關 性 高(相 關 係 數 為 .62, 達 顯 著 水 準)的前 提 下,本 文 即 以 CAP 作 為 SCE 分 析 時 之 共 變 量 進 行 共 變 數 分 析 。

二、實驗教學設計

CCT 教 學 配 合 施 教 學 校 之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學 進 度 , 進 行 實 驗 教 學 教 案 之 改 編 , 教 學 時 間 為 九 週(93 年 10 月~93 年 12 月 底 ), 課 程 單 元 包 含 有 植 物 狂 想 曲、多 樣 的 花 果 實 種 子、所 羅 門 王 的 指 環、 動 物 的 行 為 密 碼 、 聰 明 的 漢 斯 、 動 物 大 富 翁、物 狂 想 曲-奇異 的 鳥 及 和水 循 環 賓 果等 單 元 。 實 驗 組 教 學 內 容 採 用 創 新 、 多 樣 之 教 材 , 以 活 潑 多 元 的 方 式 進 行 教 學 , 活 動 討 論 的 架 構 是 以 批 判 思 考 教 學 模 式 為 主 幹 , 教 學 的 流 程 為(1)教 師 引 起 動 機 ; (2) 教 師 說 明 與 示 範;(3)教 師 發問;(4)小 組互 動 討 論 製 作 創 意 作 品;(5)學生 發 表 創 意作 品 與 辯 論;(6)教師 回 饋。每 單 元皆 會 有一 個 創 意 競 賽 的 主 題 , 讓 學 生 發 揮 創 意 進 行 成 果 設 計 。 參 考 創 意 教 學 及 批 判 思 考 教 學 之 相 關 研 究 後 , 歸 納 出 數 點 特 性 , 研 究 據 此 有 以 下 相 異 和 創 新 的 地 方 : (1) 上 課方 式:本 文 之創 意 教 學 模組 進 行 創 意 作 品 之 構 想 與 修 正 時,以 批 判 思 考 模 式 進 行 分 組 合 作 的 討 論 活 動,讓 學 生 以

(7)

批 判 思 考 的 方 式 對 自 己 組 內 的 創 意 作 品 進 行 修 正,並 在 創 意 作 品 發 表 後,小 組 間 再 對 彼 此 的 作 品 以 批 判 思 考 的 方 式 進 行 意 見 的 提 供 。 (2) 特 殊例 子:本 文 之創 意 教 學 模組 使 用 一 般 課 本 中 沒 有 的 有 趣 例 子 進 行 教 學,如 「 聰 明 的 漢 斯 」單 元 中 以 真 實 發 生 的 動 物 行 為 實 驗 作 為 教 學 單 元 的 主 軸,引 出 學 生 的 興 趣 並 刺 激 學 生 的 思 考 。 (3) 創 新教 具:本 文 之創 意 教 學 模組 使 用 研 究 者 自 製 的 創 新 教 材 進 行 教 學 活 動,如 在「 動 物 大 富 翁 」單 元 有 自 製 的 遊 戲 掛 圖、機 會 命 運 卡、大 骰 子 及 行 為 權 卡 , 「 水 循 環 賓 果 」單 元 有 自 製 的 紙 牌 及 活 動 圖,配 合 研 究 者 自 創 之 活 動 方 式 和 規 則 , 以 遊 戲 的 方 式 進 行 學 習 活 動 。

肆、研究工具

一、相關研究工具

(一 ) 自 然 科 學 習 動 機 量 表 (Science Learning Motivation Progressing Questionnaire, SLMPQ) 本 文 以 鄭 可 偉(2001)所 編 制 的 「 自 然 科 學 習 動 機 量 表 」 進 行 資 料 收 集 , 此 量 表 乃 依 據 吳 靜 吉、程 炳 林(1992)修訂 自 1991 年Pintrich、Smith 和 McKeachie 的 動 機量 表(MSLQ)改 編,包 含 七個 分 量 表:「 內 在 目 標 導 向 」、「 外 在 目 標 導 向 」、「 工 作 價 值 」、「 學 習 的 控 制 信 念 」、「 學 習 的 自 我 效 能 」、「 期 望 成 功 」和「 測 試 焦 慮 」。此 量 表 之 總 量 表 之Cronbach′s α 係數 為 0.94,分 量 表 之 α 係 數 在 0.94~0.95 之 間 。 (二) 自然科批判思考能力測驗(Science Critical Thinking Examination, SCTE) 本 文 以 蘇 明 勇(2004)所 編 制 「 國 小 自 然 科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測 驗 」 進 行 資 料 收 集 , 內 容 根 據 國 小 高 年 級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所 編 寫 , 經 施 測 後 , 由 專 家 審 核 及 統 計 方 法 確 認 工 具 之 信 效 度 。 此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測 驗 內 容 包 括「 釐 清 問 題 」、「 判 斷 可 信 度 」、 「 確 認 假 設 」、「 演 繹 歸 納 」及「 綜 合 評 鑑 」 五 個 向 度 。 各 試 題 難 度 原 平 均 值 0.47,修 訂 後 平 均 值 0.51,鑑 別 度 原平 均 值 0.33, 修 訂 後 平 均 值0.39。總 測 驗之 Cronbach′s α 值 為.9639,代 表 內部 一 致性 足 夠,具 有 適 當 之 信 度 。 (三 ) 威 廉 斯 創 造 力 測 驗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本 測 驗 依 據 F.E. Williams 編製 的 創 造 力 評 量 組 合 測 驗 , 林 幸 台 、 王 木 榮(1994) 所 修 訂 編 製 。 本 文 為 確 定 四 組 受 試 者 在 創 造 力 上 的 一 致 性 , 採 用 創 造 性 思 考 活 動 來 進 行 測 驗 , 以 瞭 解 學 生 未 受 接 受 實 驗 處 理 前,是 否 各 組 間 存 有 差 異 在。並 將 以 CAP 得 分 作 依 據 , 來 建 立 SCE 的內 容 效 度 。 (四 ) 科 學 創 造 力 測 驗 (Scientific

Creativity Examination, SCE) 參 考 國 內 外 對 創 造 力 之 研 究 , 發 現 大 部 份 創 造 力 的 研 究 非 專 對 於 科 學 方 面 , 故 無 法 完 全 表 現 出 科 學 創 造 力 的 內 容 及 特 性 , 由 文 獻 中 可 知 科 學 創 造 力 有 兩 個 主 要 的 看 法 , 其 一 認 為 是 創 造 力 的 一 種 , 只 是 範 圍 較 小 , 因 此 參 考 常 見 創 造 力 測 驗 之 圖 形 聯 想 方 式 , 嘗 試 對 科 學 創 造 力 進 行 測

(8)

驗 ; 其 二 認 為 科 學 創 造 力 具 有 獨 特 之 創 造 歷 程 , 因 此 在 測 驗 內 圖 形 聯 想 上 另 加 入 設 計 性 、 事 物 預 測 及 解 決 之 圖 形 聯 想 。 題 目 內 容 以 圖 形 及 字 詞 聯 想 三 個 向 度 作 為 主 要 的 方 向 。 本 文 測 驗 發 展 編 製 的 過 程 可 分 為 數 個 階 段 :1 、 參 考 林 幸 台 與 王 木 榮 (1994) 修 訂 之CAP 及 陳龍 安(1986)修定 之 陶 倫 士 創 造 思 考 測 驗(TTCT)的 測 驗 架 構 ; 2、 製 訂 本 文 之 SCE 初 稿及 擬 定施 測 方 式 ;3、 商 請 資 深 教 師 修 正 測 驗 內 容;4、第 一 次預 試— 探 討 學 生 受 測 反 應 及 測 驗 施 測 可 行 性;5、專 家 審 查測 驗 內 容 及施 測 方 式;6、 第 二 次 預 試;7、進 行 信 效 度校 正 及 建 立學 生 答 題 反 應 資 料 庫;8、完 成正 式 測 驗 及累 積 受 試 者 得 分 資 料 庫 。 在 試 題 內 容 的 部 份 , 本 測 驗 含 十 二 題 試 題 , 每 題 皆 有 一 未 完 成 的 圖 形 , 讓 學 生 依 題 目 所 需 完 成 圖 畫 , 再 寫 下 自 然 科 方 面 的 字 詞 聯 想 。 本 測 驗 圖 形 分 成 三 種 聯 想 圖 形:(1)構 圖:受 試 者利 用 題本 上 未 完 成之 線 段 , 加 上 線 條 完 成 有 意 義 的 圖 畫 ;(2) 設 計 圖 : 受 試 者 利 用 題 本 上 之 圖 形 , 畫 出 自 行 設 計 之 玩 具 ;(3)事 物 預測 、 解 決 圖: 受 試 者 利 用 題 本 上 之 事 物 , 畫 上 題 目 所 需 之 解 答 , 以 上 均 見 圖 三 範 例 。 本 測 驗 以 團 體 施 測 方 式 進 行 , 作 答 時 間 約 二 十 分 鐘 。 於 施 測 前 先 進 行 約 三 分 鐘 之 講 解 。 計 分 方 式 依 據 各 項 計 分 方 式 , 在 流 暢 力 是 以 答 題 反 應 的 數 量 作 為 評 分 依 據 , 計 算 完 成 圖 形 數 量 及 字 詞 聯 想 數 目 總 合 ; 開 放 性 是 以 圖 形 是 否 封 閉 及 圖 形 內 外 有 無 進 行 聯 想 變 通 力 以 圖 形 及 字 詞 聯 想 反 應 可 分 為 幾 類 作 為 計 分 的 依 據 , 分 類 方 式 依 變 通 力 分 類 表 進 行 ; 獨 創 力 以 答 題 反 應 的 稀 有 度 作 為 依 據 , 給 分 依 獨 創 力 分 數 表 進 行 ; 精 密 力 以 圖 形 是 否 對 稱 作 為 依 據 ; 科 學 性 以 字 詞 聯 想 是 否 為 科 學 方 面 字 詞 及 解 決 問 題 時 是 否 符 合 科 學 方 法 或 邏 輯 , 字 詞 聯 想 之 計 分 依 據 非 科 學 字 詞 表 , 以 上 圖 形 計 分 均 依 據 編 製 時 之 反 應 資 料 庫 進 行 。 信 度 與 效 度 方 面:(1)信 度:不 同評 分 者各 項 分 數 之 相 關 係 數 介 於 .625~ .976 之 間, 其 值 均 達 到 顯 著(p<0.01); 一 致 性 係 數 介 於 .7687~ .9877,不 同 評 分 者所 評 分 數 具 有 令 人 滿 意 之 相 關 性 及 一 致 性 ; 重 測 前 後 之 相 關 係 數 介 於 .4645 ~ .6963 , 相 關性 皆 顯 著 於 .001;(2)效 度:採 用 的 效 度 為效 標 關 聯 效 度 , 並 以 同 一 學 期 之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成 績 、 威 廉 斯 創 造 力 得 分 作 為 效 標 。SCE 與 自 然 科 成 積 之 相 關 係 數 為 .358, 具 中 度相 關 ; SCE 與 CAP 總分 之 相 關 係 數 為 .621, 具 中 度相 關 。

伍、結果與討論

一、CCT 教學成效

(一 ) CCT 對 國 小 學 生 自 然 科 學 習 動 機 之 影 響 CCT 對 國 小 學 生 自 然 科 學 習 動 機 統 計 分 析 方 式 , 考 慮 前 測 經 驗 是 否 會 對 後 測 產 生 影 響 , 而 使 用 仿 所 羅 門 四 組 設 計 的 方 式 。 實 驗 組 E1 前 測之 平 均 數為 116.12 分 且 標 準 差 13.67, 後測 之 平 均 數 137.82 且

(9)

構 圖 聯 想 植 物 生 物

自 然 科方 面 的 字 詞聯 想 自然 科 方 面 的字 詞 聯 想 設 計 圖 聯 想 玩 具 自 然 科方 面 的 字 詞聯 想 事 物 預 測 、 解 決 圖 聯 想 磁 鐵 讓 水 消 失 自 然 科 方 面 的 字 詞 聯 想 自 然 科 方 面 的 字 詞 聯 想 圖 三 、 科 學 創 造 力 測 驗 題 目 範 例

(10)

標 準 差 15.01; 實 驗 組 E2 後 測 之 平 均 數 137.85 分 且 標 準 差 16.88;控 制 組 C1 前 測 之 平 均 數 為 117.51 分且 標 準差 13.66,後 測 之 平 均 數 117.03 分且 標 準差 14.26;控 制 組 C2 後 測 之平 均 數 117.53 分且 標 準差 12.00 。 統 計 方 法 以 二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two-way ANOVA)分 析 前 測與 否 對 後 測成 績 是 否 產 生 差 異 , 由 表 二 發 現 有 無 加 參 加 前 測 , 與 前 測 與 教 學 處 理 交 互 作 用 兩 者 均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 可 知 本 文 之 結 果 不 受 前 測 經 驗 的 影 響 。 將 四 組 學 生 之 SLMPQ 得分 分 析 後,發 現CCT 教 學 學 生之 科 學 學 習動 機 明 顯 提 升 , 且 顯 著 高 於 一 般 教 學 學 生 (F=.025, P>.001),可 知 CCT 教 學 對 國 小 學 生 的 自 然 科 學 習 動 機 具 有 正 向 的 幫 助 。 在 SLMPQ 各 分量 表 的 部 份, 可 發 現 在「 外 在 動 機 」分 量 表、「 學 習 的 控 制 信 念 」 分 量 表、「 期 望 成 功 」分 量 表、「 測 驗 焦 慮 」 分 量 表 的 得 分 , 顯 著 高 於 一 般 教 學 的 學 生,且CCT 的 二組 學 生 和 一般 教 學 的 二組 學 均 達 顯 著 差 異 ; 在SLMPQ「內 在 動 機 」 分 量 表、「 學 習 的 自 我 效 能 」分 量 表,顯 著 高 於 一 般 教 學 的 學 生,但 僅 第 二 組 CCT 教 學 學 生 和 一 般 教 學 的 二 組 學 生 達 顯 著 差 異;在 SLMPQ「 工作 價 值」分 量 表,未 顯 著 高 於 一 般 教 學 的 學 生 。 (二 ) CCT 對 國 小 學 生 自 然 科 批 判 思 考 之 影 響 在 總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方 面 , 實 驗 組 E1 前 測 之 平 均 數 為 7.91 分 且 標 準 差 2.93,後 測 之 平均 數 8.88 且 標 準 差 2.82; 實 驗 組 E2 後 測之 平 均 數 8.30 分 且 標 準差 1.99;控 制 組 C1 前 測 之 平均 數 為 8.06 分 且 標 準 差 3.12,後 測 之 平 均 數 8.69 分 且標 準 差 2.51; 控 制 組 C2 後 測之 平 均 數 8.39 分 且 標 準 差 1.76。CCT 對 國小 學 生 自 然科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統 計 分 析 後 , 由 表 三 可 以 看 出 有 無 加 參 加 前 測 , 及 前 測 與 教 學 處 理 交 互 作 用 兩 者 均 未 達 顯 著 性 水 準 , 有 無 前 測 對 後 測 得 分 的 影 響 無 顯 著 差 異 , 可 知 本 文 之 結 果 不 受 前 測 經 驗 的 影 響 。 將 四 組 學 生 之 自 然 科 批 判 思 考 測 驗 得 分 進 行 統 計 分 析 後,發 現 接 受 CCT 的 學 生,其 在 自 然 科批 判 思 考 測 驗 後 測 的 得 分 , 未 顯 著 高 於 一 般 教 學 的 學 生 。 其 在 自 然 科 批 判 思 考 測 驗 各 向 度 後 測 的 得 分 , 皆 亦 未 顯 著 高 於 一 般 教 學 的 學 生 。 表 二 、「SLMPQ」 之 二 因子 變 異 數 分析 摘 要 表 變 異 來 源 SS df MS F 有 無 參 加 前 測 4.42 1 4.42 .021 教 學 法 14117.07 1 14117.07 65.87* * * 有 無 前 測 * 教 學 法 3.83 1 3.83 .018 誤 差 28074.70 131 214.31 校 正 總 合 42221.66 134 * * * P<.001

(11)

綜 合 而 言,以 量 的 結 果 來 說 CCT 教 學 模 組 對 學 生 的 自 然 科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的 提 升 並 未 有 顯 著 的 提 昇 , 但 在 批 判 思 考 的 研 究 (Bailin, 2002)認 為 批 判 思 考 不 只 具 有 思 考 過 程 , 更 包 括 情 意 的 部 份 , 如 態 度 或 傾 向 等 。 但 此 測 驗 主 要 針 對 思 考 能 力 方 面 , 因 此 無 法 得 知 情 意 的 面 向。CCT 教 學 模 組是 以 批 判 思 考 教 學 的 理 念 作 為 由 創 意 想 法 到 創 意 作 品 的 修 正 工 具 , 並 作 為 學 生 對 其 他 人 的 創 意 作 品 提 供 意 見 時 的 輔 助 討 論 工 具 , 讓 批 判 思 考 成 為 學 生 討 論 思 考 的 工 具 , 雖 然 在 教 學 的 過 程 中 ,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未 能 有 顯 著 提 昇 , 但 批 判 思 考 的 理 念 對 於 討 論 活 動 的 進 行 仍 扮 演 很 重 要 的 輔 助 角 色 。 (三 ) CCT 教 學 對 國 小 學 生 科 學 創 造 力 之 影 響 在 SCE 總 分 平 均數 與 標 準 差方 面,實 驗 組E1 前測 之 平均 數 為 65.21 分且 標 準 差 16.47 , 後 測 之 平 均 數 100.29 且 標 準 差 21.27;實 驗 組 E2 前 測 之 平均 數為 76.15 分 且 標 準 差 21.99,後 測 之 平均 數 118.24 分 且 標 準 差 24.45;控 制 組 C1 前 測 之 平均 數 為 77.20 分 且標 準 差 17.50,後 測 之 平均 數 94.51 分 且 標準 差 16.73; 控制 組 C2 前 測 之 平 均 數 為81.10 分 且 標準 差 81.10,後 測 之 平 均 數 100.00 分且 標 準差 14.91。根 據 表 四 科 學 創 造 力 總 分 與 威 廉 斯 創 造 力 總 分 之 組 內 迴 歸 係 數 同 質 性 檢 定 摘 要 表 結 果 , 表 示 兩 組 之 間 的 迴 歸 線 斜 率 不 相 同 , 亦 即 兩 線 不 平 行 , 不 符 合 共 變 數 迴 歸 係 數 同 質 性 假 定,因 此 研 究 者 改 以 詹 森-內 曼法 (Johnson-Neyman method)來 找出 交 叉 點 與 差 異 顯 著 區 。 表 三 、「SCTE」 之 二 因子 變 異 數 分析 摘 要 表 變 異 來 源 SS df MS F 有 無 參 加 前 測 6.40 1 6.40 1.19 教 學 法 .09 1 .09 .02 有 無 前 測 * 教 學 法 .697 1 .697 .13 誤 差 701.92 131 5.36 校 正 總 合 709.08 134 * P<.05 表 四 、SCE 總 分 與 CAP 總 分 之 組 內迴 歸 係 數 同質 性 檢 定 摘要 表 變 異 來 源 SS df MS F 組 間 (迴 歸係 數 同 質 性) 1500.69 1 1500.69 4.49 * 組 內(誤 差) 43136.70 129 334.39 * P<.05

(12)

圖 四 、CAP 與 SCE 組 內 迴 歸 線 相 交點 及 差 異 顯著 區 由 圖 5-1 亦 可 判讀 出 實 驗 組與 控 制 組 的 迴 歸 線 相 交 於 教 學 前 之 CAP 得 分 1.31 分 處 , 差 異 顯 著 區 在 教 學 前 之 CAP 得 分 51.37 分 以 上,-24.65 分 以下。由 常 理可 知 測 驗 得 分 數 值 不 會 出 現 低 於 零 分 的 情 況 , 故 研 究 者 不 用 考 慮 差 異 點 左 側 之 情 形 , 亦 控 制 組 學 生 不 可 能 出 現 SCE 得 分 顯 著 高 於 實 驗 組 的 情 況 。 各 分 量 表 經 共 變 數 分 析 後 , 流 暢 力(F=5.27 , P<.05) 、 開 放 性 (F=4.93 , P<.05) 、 變 通 力 (F=16.99 , P<.001)、 精 密 力(F=12.35 , P<.01)及 科 學 性(F=4.40, P<.01),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各 分 項 皆 達 顯 著 差 異 。 根 據 許 多 研 究 皆 指 出 創 造 力 是 需 要 基 礎 知 識 為 背 景 , 才 能 發 揮 創 造 的 能 力 , 如 此 創 意 的 作 品 才 能 有 創 新 和 實 用 性 , 但 因 本 文 以 學 習 動 機 、 批 判 思 考 及 創 造 力 的 影 響 為 主 , 未 採 用 學 生 知 識 方 面 的 成 績 差 異 作 控 制 項 , 因 此 可 能 造 成 兩 組 教 學 組 中 學 習 成 績 較 低 落 的 組 別 產 生 差 異 , 此 部 份 仍 有 待 後 續 之 研 究 , 以 進 一 步 釐 清 。 創 造 力 不 只 是 能 力 的 表 現 , 更 是 需 要 長 時 間 潛 移 默 化 的 一 種 思 考 傾 向 , 因 此 實 驗 組 學 生 部 份 分 量 表(如 獨 創 力 )雖 未 與 控 制 組 達 顯 著 差 異 , 如 教 學 的 時 間 能 拉 長 , 並 再 長 期 觀 察 學 生 的 學 習 反 應 , 結 果 可 能 會 更 加 顯 著 。

二 、 在 質 性 資 料 分 析 方 面

—教 學 歷

程中學習之反應

為 輔 助 量 的 分 析 結 果 討 論 , 本 文 以 學 生 教 學 歷 程 中 的 學 習 與 思 考 反 應 記 錄 作 質 性 資 料 的 輔 助 , 從 中 瞭 解 學 生 在 教 學 過 程 中 和 教 學 的 互 動 , 及 其 思 考 的 反 應 。 根 據 教 學 時 的 錄 影 資 料 及 教 學 日 誌 , 對 實 驗 組 學 生 課 堂 表 現 觀 察 及 紀 錄 , 歸 納 出 學 生 在 進 行 教 學 時 的 一 些 反 應 。 以 植 物 狂 想 曲 作 為 分 析 上 的 範 例 : 此 教 學 活 動 會 以 一 個 主 題 進 行 , 各 組 在 特 定 的 環 境 下 , 設 計 出 植 物 的 適 應 特 徵 , 並 發 表 自 己 的 創 意 作 品 — 特 殊 植 物 圖 , 接 受 同 學 的 批 判 , 而 後 作 修 正 。 以 下 面 的 例 子 作 說 明 :

(13)

學 生 回 答 : 像 有 些 植 物 就 會 說 要 加 刺 的 莖 , 然 後 要 有 食 人 花 , 然 後 有 些 同 學 是 說 讓 他 自 己 有 一 層 保 護 的 話 , 有 些 同 學 就 比 較 不 會 畫 這 些 刺 或 是 食 人 花 呀 !如 果 可 以 的 話 , 就 是 看 別 人 的 意 見 , 如 果 大 家 需 要 的 話 , 就 把 這 兩 個 都 加 上 去 。 上 例 符 合 創 造 思 考 表 現 型 的 反 應 有 :(1)會 考 慮 其 他 人 不 同 的 想 法 , 或 (2) 面 對 不 同 意 見 時 , 不 作 辯 護 , 會 提 出 另 一 種 想 法 。 以 下 將 總 合 的 結 果 分 為 兩 個 部 份 作 說 明 : 第 一 部 份 為 對 組 內 創 意 成 品 的 產 生 時 的 反 應 , 第 二 部 份 為 對 其 他 組 創 意 成 品 的 批 判 , 各 反 應 整 理 如 下 : 第一部份 對組內創意成品的產生時的反應 (一) 未 表 現 出 批 判 思 考 及 創 造 思 考 的 反 應:(1)易 接 受 組 內 所 提 出 意 見 ; (2) 未 觀 察 到 創 意 作 品 細 節 ;(3)對 其 他 組 提 出 之 意 見 , 無 法 針 對 問 題 作 回 應 。 (二) 創造思考表現型的反應:(1)組內討 論 時 會 提 供 想 法 ;(2)會 考 慮 其 他 人 不 同 的 想 法 ;(3)常 常 提 出 問 題 , 但 不 常 主 動 思 考 ;(4)面 對 不 同 意 見 時 , 不 作 辯 護 , 會 提 出 另 一 種 想 法 。 (三) 批判思考表現型的反應:(1)主動對 組 內 提 供 不 同 想 法 , 並 解 釋 理 由 ;(2) 可 由 組 內 討 論 結 果 , 進 行 作 品 的 完 成 ;(3)會 發 現 作 品 的 細 節 , 再 重 新 修 正 作 品 ;(4)發 表 作 品 時 會 將 細 節 作 出 解 釋 ;(5)對 其 他 組 的 意 見 提 出 解 釋 和 質 疑 。 第 二 部 份 對 其 他 組 創 意 成 品 的 批 判 (一) 未 表 現 出 批 判 思 考 及 創 造 思 考 的 反 應 :(1)不 易 發 現 其 他 組 作 品 構 造 不 合 理 的 地 方 ;(2)提 出 的 問 題 限 於 表 面(圖形)上 。 (二) 創造思考表現型的反應:(1)發現其 他 組 作 品 , 不 合 理 的 地 方 ;(2)易 接 受 其 他 組 的 回 答 和 解 釋 ;(3)會 主 動 解 釋 其 他 組 創 意 成 品 的 想 法 。 (三) 批判思考表現型的反應;(1)會主動 觀 察 其 他 組 ;(2)對 其 他 組 的 解 釋 作 出 懷 疑 和 批 判 ;(3)會 提 出 較 深 入 的 問 題(功能 和 型 態)。 本 文 思 考 反 應 的 紀 錄 不 難 發 現 在 各 教 學 階 段 學 生 表 現 出 的 思 考 反 應 差 異 十 分 大 , 造 成 學 習 效 果 上 亦 出 現 很 大 的 差 異 , 同 樣 對 創 意 作 品 作 修 正 , 部 份 學 生 已 可 觀 察 到 許 多 可 供 再 修 正 之 處 , 或 更 一 步 提 出 修 正 的 方 法 。 但 因 為 起 點 能 力 不 同 還 是 有 些 學 生 只 能 對 作 品 表 面 的 問 題 提 出 意 見 , 進 行 遊 戲 的 教 學 亦 有 相 同 的 問 題 , 像 教 學 中 讓 學 生 進 行 遊 戲 秘 訣 及 修 正 時 , 不 會 針 對 遊 戲 主 體 的 規 則 或 架 構 提 出 想 法 , 因 此 如 果 要 學 生 的 思 考 反 應 能 變 為 批 判 思 考 或 創 造 思 考 的 反 應 , 教 學 的 設 計 宜 考 慮 學 生 的 起 點 能 力 , 提 供 完 整 的 教 學 及 討 論 內 容 架 構 以 彌 補 學 生 能 力 的 不 足 , 內 容 最 好 包 括 進 行 創 造 思 考 和 批 判 思 考 的 內 容 , 讓 不 同 思 考 方 式 的 學 生 皆 能 有 機 會 以 自 己 的 方 式 進 行 學 習 , 並 讓 批 判 思 考 和 創 造 思 考 相 互 輔 助 。

(14)

陸、結論與建議

本 文 之 創 意 教 學 為 增 進 學 生 的 創 造 力 , 使 用 創 新 的 教 學 方 式 和 融 入 批 判 思 考 的 理 念。從 CCT 的 編 寫 到 實 際進 行 九 週 的 教 學 , 研 究 者 的 理 念 即 是 營 造 出 一 個 安 全 、 自 由 且 充 滿 創 意 的 學 習 環 境 , 以 創 意 的 教 學 吸 引 學 生 的 注 意 力 , 進 而 主 動 投 入 學 習 的 活 動 中 , 提 供 許 多 學 生 發 揮 創 意 的 機 會 , 除 了 創 意 想 法 的 激 發 , 在 教 學 活 動 中 還 能 將 其 轉 化 有 創 意 的 成 品 , 透 過 學 生 彼 此 分 享 創 意 作 品 的 想 法 和 意 見 , 進 行 批 判 思 考 , 讓 創 意 作 品 可 以 成 為 學 習 環 境 中 的 楷 模 , 引 起 更 多 創 意 想 法 。 根 據 研 究 歷 程 中 , 研 究 者 對 於 創 意 教 學 模 組 進 行 反 思 , 以 提 供 教 師 或 未 來 研 究 者 進 行 創 意 教 學 時 的 原 則 和 方 法 , 茲 將 各 要 項 分 述 如 下 : 1、 提 供 學 生 發 揮 創 意 的 教 學 內 容 創 意 教 學 除 了 能 刺 激 學 生 創 造 思 考 , 還 要 讓 學 生 能 將 所 思 考 的 內 容 變 為 實 際 的 產 品 , 因 此 在 教 學 的 設 計 上 應 該 提 供 學 生 發 揮 創 意 的 機 會 , 安 排 可 以 讓 學 生 設 計 製 作 的 教 學 單 元 , 鼓 勵 學 生 以 不 同 的 方 式 呈 現 自 己 的 作 品 , 處 處 有 讓 學 生 發 揮 想 像 力 的 空 間 。 2、 營 造 創 意 的 教 學 環 境 創 意 教 學 需 要 營 造 發 揮 創 意 的 正 向 教 學 環 境 , 讓 學 生 在 創 意 的 教 學 環 境 中 , 可 以 觀 察 發 現 彼 此 的 創 意 , 相 互 激 發 更 多 的 創 意 。 因 此 在 教 學 過 程 中 , 讓 優 良 的 創 意 作 品 可 以 成 為 學 生 的 典 範 , 對 於 營 造 合 適 的 創 意 教 學 環 境 將 會 有 很 大 的 幫 助 。 3、 自 由 輕 鬆 師 生 關 係 創 意 教 學 很 大 的 部 分 是 以 討 論 的 方 式 進 行 , 教 師 不 是 知 識 的 傳 授 者 , 而 是 求 取 知 識 的 輔 助 者 。 且 教 師 上 課 的 情 形 較 為 民 主 , 教 師 本 身 亦 會 參 加 討 論 的 活 動 , 在 討 論 中 和 學 生 共 同 找 出 答 案 , 而 不 是 由 教 師 提 供 正 確 的 答 案 , 因 此 學 生 會 更 踴 躍 提 出 想 法 , 激 出 更 多 創 意 的 火 花 , 而 更 投 入 於 學 習 當 中 。 4、 創 意 教 學 與 批 判 思 考 教 學 模 式 作 融 合 創 意 教 學 可 以 融 入 批 判 思 考 教 學 的 精 神 , 使 用 批 判 思 考 的 討 論 方 式 , 讓 學 生 能 對 自 己 及 同 學 創 意 作 品 作 討 論 , 從 討 論 中 去 發 現 作 品 中 的 問 題 , 及 瞭 解 如 何 進 行 修 正 。 5、 注 重 過 程 和 作 品 欣 賞 的 評 量 方 式 創 意 教 學 使 用 創 新 的 教 學 方 式 , 包 括 教 材 及 教 學 方 式 等 , 且 其 教 學 的 目 標 更 包 含 創 造 力 的 培 育 , 因 此 紙 筆 的 測 驗 無 法 有 效 地 將 學 生 學 習 的 成 果 作 評 量 , 因 此 教 師 宜 以 更 多 元 的 評 量 方 式 , 才 能 深 入 地 瞭 解 學 生 學 習 的 情 況 。 教 學 評 量 中 , 除 教 師 對 學 生 的 創 意 作 品 進 行 的 評 量 外 , 可 參 酌 學 生 間 的 互 評 分 數 , 鼓 勵 學 生 觀 察 欣 賞 同 學 的 作 品 , 從 中 發 現 同 學 的 創 意 與 創 作 的 過 程 , 充 實 自 己 創 意 的 想 法 及 增 加 創 作 的 動 力 。

參考文獻

王 克 先(1987)。 學 習 心 理 學 。 台 北 : 桂 冠 圖 書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毛 連 塭、郭 有 遹、陳 龍 安、林 幸 台(2000)。 創 造 力 研 究。台 北 市:心 理 出 版 社。

(15)

吳 靜 吉 、 程 柄 林(1992)。 國 民 小 學 學 習 動 機 、 學 習 策 略 與 學 習 成 績 之 相 關 研 究 。 測 驗 年 刊 。

李 素 卿 譯(1999)。當 代 教 育 心 理 學。(原 作 者:Thomsa. L. Good & Jere Brophy) 台 北 市 : 五 南 出 版 社 。 林 幸 台 、 王 木 榮(1994)。 威 廉 斯 創 造 力 測 驗 手 冊 。 台 北 市 : 心 理 出 版 社 。 高 永 菲(2001)。 心 理 與 教 育 統 計 學 。 台 北 市 : 元 照 出 版 社 。 邵 瑞 珍 、 皮 連 生(1989)。 教 育 心 理 學 。 台 北 市 : 五 南 出 版 社 。 洪 文 東(1999)。 科 學 的 創 造 發 明 與 發 現 。 台 北 市 : 台 灣 書 店 。 教 育 部(2003)。創 造 力 白 皮 書 。2004 年 9 月 3 日 , 取 自 : http://news.creativity.edu.tw/thou/book.htm 張 世 彗(2003)。 創 造 力 —理 論 、 技 術 /技 法 與 培 育 。 台 北 市 : 張 世 彗 。 張 玉 成(1993)。思 考 技 巧 與 教 學。台 北 市 : 心 理 出 版 社 ,P.302。 張 美 玲(2000)。 以 專 題 為 基 礎 之 教 學 與 學 習 對 國 小 學 生 自 然 科 學 習 動 機 與 學 習 成 就 之 影 響 。 國 立 屏 東 師 範 學 院 國 民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張 春 興(1996)。教 育 心 理 學 : 三 化 取 向 的 理 論 與 實 踐。台 北 市:東 華 出 版 社。 張 春 興 、 林 清 山(1981)。 教 育 心 理 學 。 台 北 市 : 台 灣 東 華 書 局 。 郭 有 遹(1992)。 發 明 心 理 學 。 台 北 市 : 遠 流 出 版 社 。 葉 玉 珠(1991)。 小 學 生 批 判 思 考 及 其 相 關 因 素 之 研 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未 出 版 。 陳 李 綢 、 郭 妙 雪(1998)。 教 育 心 理 學 。 台 北 市 : 五 南 出 版 社 。 陳 儀 璇(1996)。 國 中 補 校 成 人 學 生 批 判 思 考 之 研 究 。 社 會 教 學 學 刊 , 25 , 253-272。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社 會 教 育 學 系 。 陳 龍 安(1986)。 陶 倫 士 圖 形 創 造 思 考 測 驗 (乙 式 )指 導 手 冊 。 台 北 市 立 師 範 專 科 學 校 特 殊 教 育 中 心 。 陳 龍 安 、 朱 湘 吉(2000), 創 造 與 生 活 。 台 北 : 五 南 出 版 社 。 黃 萬 居(1997): 概 念 構 圖 應 用 在 國 小 自 然 科 學 習 可 行 性 之 研 究 。 台 北 市 : 文 景 出 版 社 。 鄭 可 偉(2001)。 STS 教 學 對 國 民 小 學 學 生 科 學 本 質 觀 與 學 習 動 機 之 研 究 。 台 北 市 立 師 範 學 院 科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未 出 版 。 鄭 英 耀(1992)。 國 小 教 師 創 造 思 考 、 批 判 思 考 及 其 相 關 因 素 之 研 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 。 廖 佳 仁(1998)。 國 民 小 學 自 然 科 不 同 評 量 程 序 對 五 年 級 學 生 學 習 動 機 與 策 略 之 影 響 。 國 立 台 北 師 範 學 院 國 民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劉 雅 筑(2000)。 國 中 學 生 批 判 思 考 、 創 造 思 考 、 閱 讀 理 解 策 略 與 閱 讀 理 解 成 就 之 相 關 研 究 。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 蘇 明 勇(2004)。 蘇 格 拉 底 詰 問 模 式 對 六 年 級 學 生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與 傾 向 之 研 究 。 台 北 市 立 師 範 學 院 科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龔 信 宏(2002)。 兒 童 科 學 創 意 競 賽 活 動 種 子 教 師 研 習 成 效 之 評 鑑 研 究 。 國 立 台 中 師 範 學 院 自 然 科 學 教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Bailin, S. (2002). Critical Thinking and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

Education v.11 p.361-375.

Brookfield, S. D. (1987).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ers: Challenging adults to explore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Carroll, R. J. (1981). An examination of

conceptual problems in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at Chapel Hill.

Eggen, P. D. & Kauchak, D. (1999).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ndow on Classroom.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886 Third Avence New York, NY 10022. p.398~409.

Ennis, R. H. (1962). 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2(1), 81-111.

(16)

Ennis, R. H. (1987). A taxonomy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and abilities.

In J. B. Baron & R. J. Strtnnrth (Eds.)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heory and practice (pp.9-26). New York: Freeman.

Garrison, D. R. (1991). Critical thinkingznd adult education: A conceptual model for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adult lear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0 (4),

287-303.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 Graw-

Hill.

Kris, E.(1952). Psychoanalytic explorations

in ar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1983).

Educating Americans for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Board.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NSSE]. (1932). The thirty-first

yearbook: A Program for Teaching Science. Chicago, USA.

Norris, S. P., & Ennis, R. H. (1989).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 Pacific

Grove, CA: Midwest Publications. 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Garcia, T.,

& Mckeachie, W. J. (1991).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Ann Arbor,

Michigi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Watlers, K. S. (1986). Critical thinking in liberal education: A case of overkill?

Liberal Education, 72(3), 233-244.

Verma, G. K. & Mallick, K. (1999).

Researching Education : Perspec- tives and Techniques.

投 稿 日 期 :95 年 03 月 24 日 接 受 日 期 :96 年 07 月 14 日

(17)

Influence of the Creative and Critical Teaching

on Learning Motiv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 of the Fifth-grade Students

Wen-Lung Wu

1

Wan-Chu Huang

2

1G r a d u a t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 N a t i o n a l Ta i w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2G r a d u a t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 Ta i p e i M u n i c i p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d u c a ti o n

Abstract

T h i s s t u d y, i n t e g r a t i n g c r e a t i v e t e a c hi n g w i t h c r i t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mo d u l e ,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t h e i n f l u en c e o f t h e C r e a t i v e a n d C r i t i c a l Te a c h i n g ( CC T ) o n l e a r n i n g mo t i v a t i o n , c r i t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 a n d s c i e n t i f i c c r e a t i v i t y. R e f e r e n c e t o S o l o mo n f o u r- g r o u p d e s i g n , t h ere w e r e f o u r c l a s s e s s e l e c t e d f r o m f i f t h g r ad e o f D M Pr i ma r y S c h o o l i n Jh o n g j h e n g D i s t r i c t , Ta i p e i C i t y a n d as s i g n e d in t o t h e t w o ex p e r i me n t a l a n d t w o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s r an d o ml y. T h e q u an t i t a t i v e me t h o d u s e d f o u r d i ff e r e n t k in d s o f i n s t r u me n t s . T h o s e w er e S c i e n c e L e a r n i n g M o t i v a t i o n Pr o g r e s s i n g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S L M Q ) , S c i e n c e C r i t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E x a m i n a t i o n ( S C T E ) , S c i e n c e C r e a t i v i t y E x a m i n a t i o n ( S C E ) a n d Wi l l i a m c r e a t i v i t y a s s e s s me n t p a c k e t ( C A P ) . T h e q u a l i t a t i v e me t h o d s i n cl u d e d r e s e ar c h e r ’s t e a c h i n g r e co r d b o o k s , c l a s s r o o m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me mo , s e mi - s t r u c t u r e d i n t e r v i e w a n d t h e s t u d en t s ’ p ro g r e s s i n g p a p e r s. Th e r e su l t s f r o m t w o -w a y AN O VA a n d A N C O VA sh o w e d t h a t : 1 . T h er e 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e x p e ri me n t a n d c o n t ro l g ro u p a t S L M Q . 2 . T h er e 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f e r en c e b e t w e e n e x p e r i me n t a n d c o n t ro l g ro u p a t S C E , 、 、 、 i n c l u d i n g f lu e n c y o p en n e s s f l e x i b i l i t y p r ec i s i o n a n d sc i e n ce. 3 . T h e r e i s 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f e r en c e b e t w e e n e x p e r i me n t al a n d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t S C T E .

數據

圖 一 、 內 在 動 機 與 外 在 動 機 (Eggen &amp; Kauchak,1999)
圖 四 、CAP 與 SCE 組 內 迴 歸 線 相 交點 及 差 異 顯著 區   由 圖 5-1 亦 可 判讀 出 實 驗 組與 控 制 組 的 迴 歸 線 相 交 於 教 學 前 之 CAP 得 分 1.31 分 處 , 差 異 顯 著 區 在 教 學 前 之 CAP 得 分 51.37 分 以 上,-24.65 分 以下。由 常 理可 知 測 驗 得 分 數 值 不 會 出 現 低 於 零 分 的 情 況 , 故 研 究 者 不 用 考 慮 差 異 點 左 側 之 情 形 , 亦 控 制 組 學 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TEM education provides impetus for the choic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esign of learning

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 2 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數學能力 3

SSPA Secondary School Places Allocation (中學學位分配/中一派位機制) 3+3+4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2011).Linking learning to the 21st Century:Preparing all students for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participation.Boulder, CO: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Center.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which is not only observes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creativity, but also studies the role of instructor,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