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Rgrgyax Hlahuy-解殖山林:大霸尖山視野下泰雅族人的空間重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Rgrgyax Hlahuy-解殖山林:大霸尖山視野下泰雅族人的空間重構"

Copied!
2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第二十四屆博士論文 . Rgrgyax Hlahuy-解殖山林 大霸尖山視野下泰雅族人的空間重構 Rgrgyax Hlahuy-Decolonizing forested mountains: Tayal people’s spatial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Mt. Papak Waqa Rgrgyax Hlahuy-Ptbqyun bnhun:Tminun phaga qnxan cinbwanan Tayal nqu zik Papak waqa. 指導教授:汪明輝博士 研 究 生:蕭世暉 中華民國一○五年七月.

(2) 謝. 辭. 僅將本論文獻給 在天上的母親蕭李婉美女士、mrhuw Twaw Yukih 及 mama Icyeh Sulong。     感謝編織生命的主!感謝人生伴侶桂芳(Hana)的耐心不棄嫌,也感謝所有在我生 命中交會的所有山上及山下,乃至於海外的家人、師長、親朋好友們,幫助、鼓勵、督 促、支持我完成這一階段學習的旅程。這些珍貴的緣份,我無法在此一一細數,僅再提 出山上山下亦師亦友的老師們,作為致謝代表:達利老爹(Tali Behuy) 、Atung Yupas、 Masay Sulung,Masa Twahuy、Watan Tanga、Pagung Tomi、鄭光博(Watan Kahat) ,來 自另一山的指導教授汪明輝(Tibusugu Vavayana)及影響我從事地理學的林益仁老師。 沒提到的人,真的可以來大罵我一頓,我會跟論文一樣繼續補充下去! 這個博士學位花了我很長的時間,年紀一大把,卻能在師大享受與青年學子共學 的特權,我會珍惜,將這段時間所學所思,在人生的下一階段旅程中,盡力分享,為著 我們一起追求更好的這編織世界(Cinnunan Cinbwanan),孕育著一切,衷心所繫的原 住民族、台灣,我們都是一家人在當中的山林大地與文化。 從大霸尖山(Papak Waqa)的泰雅族親友開始,在與原住民糾纏不清的生命路程 裡,我捲入了原住民族權利倡議運動,期望透過學術研究訓練,讓我能成為這個運動的 「御用學者」(Atung Yupas 語),而這份無法達成許多師友們期待的論文,我盡力呈現 山上老師所代表的部落族人們,特別是 Cinsbu 與 Smangus 令人敬佩與驚嘆的努力,當 中實實在在,卻蘊涵永恆的意義與價值,而我目前所能呈現者,極為有限,只是初步的 成果發表,還得繼續努力,還請繼續指導,要彼此分享與督促呀! 泰雅族人相信,對別人慷慨大方的人,神靈(utux)也會對他慷慨大方,如今我帶 著這份獵物,也得把自己從神靈所獲得的一點福氣(qoyats),往前去分享(mmbiq)。 Mhuway simu balay!Lokah ta kwara!感謝大家,給力!. 蕭世暉(Pasang Tali) 2016.7.31  .  . i  .

(3) Rgrgyax Hlahuy─解殖山林:大霸尖山視野下泰雅族人的空間重構 Decolonizing forested mountains: Tayal people’s spatial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Mt. Papak Waqa Rgrgyax Hlahuy-Ptbqyun bnhun: Tminun phaga qnxan cinbwanan Tayal nqu zik Papak waqa                                                      . 摘     要  . 台灣北部山林地區為泰雅族傳統生活領域,在現代國家的勢力侵入,納入其治理 空間範圍之後,泰雅族主體性空間逐漸衰微,對於生活週遭環境地理的知識與權利,逐 漸被現代國家及社會所信靠的科學知識與權力所排除與取代。族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實 踐傳統知識,並在當代生計生活的需求下,進行傳承、調適與轉化,遊走在國家治理的 時空縫隙中,繼續以所信靠的傳統環境地理知識,行使傳統生活領域農耕、狩獵、採集 等權利,發展現代生態產業經濟,實踐在外來國家保育/開發之外的山林環境知識。 本文以大霸尖山視野下泰雅族部落族人,在中華民國時代重返祖傳山林,在其山 林生活實踐當中,如何因應國家山林治理,進行傳統領域權利、知識文化傳承與主體性 空間重建的努力為例,探討解殖化的環境知識與權利實踐,並反思國家與原住民族如何 建構解殖化的山林治理。 在國家山林治理與泰雅族人生活實踐之間所發生的衝突當中,被壓抑的知識與權 利現身。國家所仰賴援用的現代科學知識之普同性與治理權的排他性,合理化了殖民知 識與權力霸凌在地,族人則運用長期與在地環境互動的傳統知識,融合現代知識與經濟, 建構解殖化的知識與權利及其空間。 原住民族被納入國家治理以來,往往被迫從殖民國家的他者所繪製的地圖來認知 所身處的空間,並被迫從統治者的角度來定位及再現自身,形構著殖民文化景觀。當代 原住民族在還我土地及文化復振運動中,體認到,要定義並定位原住民族自己的生活空 間,就必須由族人來繪製自己的地圖,近年來興起部落繪製地圖的一股風氣。部落繪製 地圖不但是一種提出土地權利訴求的方式,同時也是建構解殖民文化景觀的實踐。地圖 作為再現地景的工具,除了政治權力的角力之外,如何繪製,也包羅了文化差異與競爭 在當中。本文同時也以致力於以泰雅族傳統吟唱方式,來進行泰雅族傳統領域地圖繪製 的實踐行動為例,來探討其解殖民文化景觀建構的意涵。 在國家民主轉型,社會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殖民所包含的族群不平等議題逐漸 淡化。從泰雅族 gaga 的文化觀念來理解殖民與解殖民,族群社會文化壓迫的意涵也逐 漸轉化為以關注治理性及其所關聯的人地關係的差異衝突為主,而是指原住民族生活空 間的 gaga 治理規範被外來國家 gaga 治理規範凌駕、取代,與加以解除,回歸原住民族.  . ii  .

(4) 自主治理。當代泰雅族人也在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求解殖民之道,從稱為 sbalay 和解修好 的儀式實踐中重新獲得力量,透過這個教育/療癒/和解的過程,進行著一種主體性空間 及社會建構的象徵行動,為實際面對國家殖民治理的解殖行動蓄積能量,而其內容也必 包括 sbalay 所指的尋求真相,釐清責任,賠償贖罪,進行和解,恢復平等互惠關係。也 就是關於修復國家與原住民族空間的、社會的及歷史的不平等權力關係的轉型正義實 踐。   關鍵詞:解殖化、主體性、空間重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泰雅族、山林、gaga(泰雅 族規範與文化).  . iii  .

(5) Abstract. The mountain areas of northern Taiwan belong to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y for living of the Tayal people. Since the invasion by the modern state forces, it has been included within the boundary of the national state governance. The autonomous spaces of the Tayal people have gradually declined. Their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and geographical knowledge about their living surroundings have gradually been excluded and replaced by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power that the state and society rely on. The Tayal people maintain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conduct their inheritance, adap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or needs of contemporary daily life including modern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uarding knowledge and its spatiality of indigenous traditional territory beyond the foreign national conservation/development, they move in time-space slit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continue to exercis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territory rights such as hunting and gathering while relying on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In this paper, I will take the Tayal peoples’ struggl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autonomous spaces in the basin of River Papak Waqa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how to practice decolonizing knowledge, rights and spatialities, and do reflect on how national state, society and indigenous peoples could construct decolonizing spaces, as well as their correspondent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s. xample, to ethe nation state governance is attempt to integrat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of fixed spatiality that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distinct by functional zoning, and to incorporate and erase indigenous diversified and dynamic spatialities of traditional territory, Tayal people have been engaging in re-adapting local sustainable knowledgies generated from long-term human-land interactions. Thus the decolonizing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its spacialities have been created. Betwee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of forests and mountains, and the daily life practice of Tayal traditional territory, many conflicts occur. When this happens, the oppressed knowledge and rights appear, shaping the spaces of resistance for Tayal people. The universality of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exclusivity of the powers of nation-state governance have been constructing the colonizing knowledge and powers are used to rationalize the bullying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rights. Since indigenous peoples have been assimilated into nation state governance, they are often forced to recognize their own living spaces from maps 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lonial powers. They are also forced to place and represent themselves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vaders. Thus has the configuration of colonial cultural landscape been shaped.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movements about land and cultural restoration, indigenous peoples realize that, they must make their own maps in order to redefine and relocate their own living spaces. In recent years, indigenous community mapping has been prevalent. Indigenous community mapping is not only a way to appeal the land rights, but also a way to decolonize cultural landscapes. As mapping having been a tool of landscape representation, how to do that,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power struggle, but also include struggling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mpetition. This paper will also take a Tayal people’s traditional territory mapping action as an example that are committed to the Tayal traditional way of mapping by chanting, to explore the decolonization implications of 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by indigenous mapping..  . iv  .

(6) In the era of the democratic nation state transformation and increasingly frequent social contact, colonial ethnic inequalities gradually fade. From cultural thinking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colonization and decolonization, the Tayal people recognize the ethnic meaning of social and cultural oppression have transformed into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on governance and its associated human-land relationship. But rather refers to indigenous living space governance practices be overridden and substitution by foreign state governance. This situation must return to autonomous indigenous governance. Contemporary Tayal people are looking for the solutions for the way toward decolonization us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The ritual practice called sbalay (reconciliation) could find a way to regain power through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healing/reconciliation, performed with a subjective constructed symbolic action to accumulating energy for the actual decolonizing action at the nation state colonial governance. And its contents shall include within the meaning of truth seeking, responbility clarification, compensation, reconciliation, equality resto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relationship. That is about repairing the unequal pow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te and indigenous peoples, the practices of transformative justice about the issues of spatiality, historicity, and sociality.. Keywords: decolonizing, subjectivity, spatial reconstruction, indigenous traditional territory, Tayal people, forested mountains, gaga(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orms of Tayal people).    .  . v  .

(7) 目. 錄. 辭  .  .......................................................................................................................................  i  . 摘     要  .  .....................................................................................................................................  ii  . 目. 錄  .  ....................................................................................................................................  vi  . 圖     錄  .  ..................................................................................................................................  viii  . 表     錄  .  ..................................................................................................................................  viii  . 謝.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7   第三節   研究理論與方法  .....................................................................................................................  30   第四節   研究策略  ...................................................................................................................................  54  . 第二章   抵抗與磨合中的山林:從司馬庫斯櫸木案談起  .....................................  59   第一節   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的發生  .................................................................................................  60   第二節   抗爭及與行政及司法部門互動  ........................................................................................  63   第三節   產生風倒櫸木的生態政治  .................................................................................................  72   第四節   在風倒櫸木上相遇的部落與國家  ...................................................................................  75   第五節   小結  .............................................................................................................................................  81  . 第三章   接續殖民的山林:在抵抗中求生存的空間  ...............................................  85   第一節   驅離山林:保留地/林班地劃設與集團移住  .............................................................  86   第二節   回歸山林:前山/後山與山地/平地的空間性生產  .................................................  93   第三節   土地測量登記所排除的傳統山林空間  .........................................................................  99   第四節   中華民國侵佔破壞的山林空間  .....................................................................................  108   第五節   殖民、求生存與抵抗的空間  .........................................................................................  118   第六節   小結  ..........................................................................................................................................  122  . 第四章   會吟唱的地圖─泰雅族傳統山林空間的追尋與重建  ........................  123   第一節   地圖先於領土  .......................................................................................................................  123   第二節   尋找傳統領域地圖  .............................................................................................................  127   第三節   訴求回復殖民前的領土與主權  .....................................................................................  132  .  . vi  .

(8) 第四節   泰雅族傳統山林空間再認識  .........................................................................................  139   第五節   運用現代地圖再現與主張傳統領域空間與權利  ..................................................  145   第六節   Lmuhuw 吟唱製作泰雅族傳統領域圖  .......................................................................  156   第七節   小結  ..........................................................................................................................................  163  . 第五章   解殖化的空間性翻轉與主體性山林空間的重新建構  ........................  166   第一節   山林是泰雅族傳統的存在空間  .....................................................................................  167   第二節   開發與保育的國家山林空間  .........................................................................................  170   第三節   土地權屬制度阻撓互助分享的空間社會  .................................................................  175   第四節   傳統山林知識價值與空間性翻轉  ................................................................................  179   第五節   空間規劃與山林環境治理的轉型正義/不正義  ......................................................  185   第六節   和解的邀約與轉型正義實踐  .........................................................................................  189   第七節   小結  ..........................................................................................................................................  196  . 第六章   結論  ..........................................................................................................................  198   第一節   解殖化空間實踐與反思對話  .........................................................................................  199   第二節   沒有完成式的解殖化空間  ..............................................................................................  206   第三節   附論:從空間社會看殖民與解殖民現代性  ............................................................  208  . 參考文獻    ................................................................................................................................  211   附     錄  .  ................................................................................................................................  227  . 附錄一   原住民族基本法  ..................................................................................................................  227   附錄二   《Tayal 民族土地宣言》中文版  .................................................................................  232   附錄三   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及秀巒村原住民族採取森林產物作業要點  ................  233   附錄四   Gaga na mlahang rgyax qyunam Tayal Mrqwang . Mknazi  .................................  235   泰雅族馬里光、基那吉傳統領域守護管理規範  ..................................................  237   附錄五   泰雅語群的發展表  .............................................................................................................  240   附錄六   泰雅族傳統領域疆域確認提案  .....................................................................................  242   附錄七   原住民族與台灣政府新夥伴關係再肯認協定  .......................................................  248  .  . vii  .

(9) 圖     錄  . 圖 1.1 大霸尖山下泰雅族部落傳統領域形勢圖…………………………………………..22 圖 1.2 「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及秀巒村原住民族採取森林產物作業要點」附圖…….23 圖 1.3 泰雅族馬里光、基那吉傳統領域守護管理規範附圖……………………...……..24 圖 1.4 《Pqwasan Tayal Qalang Smangus:司馬庫斯泰雅學校》繪本頁 4-5………….26 圖 1.5 《Pqwasan Tayal Qalang Smangus:司馬庫斯泰雅學校》繪本頁 2-3………….26 圖 1.6 原住民研究議程…………………………………………………………………….36 圖 1.7 空間性的三元辯證………………………………………………………………….40 圖 1.8 存有的三元辯證…………………………………………………………………….40 圖 1.9 四種交換模式關係圖……………………………………………………………….47 圖 4.1 司馬庫斯與碧雅婻部落 Sbalay 和解會議………………………………………..125 圖 4.2 泰雅爾族民族議會成立大會所使用標示傳統領域之地圖…………………...…128 圖 4.3 移川子之藏泰雅族移動地圖………………………………………………….…..141 圖 4.4 Atung Yupas 手繪泰雅爾族傳統領域 Papak Waqa 中心河川分佈圖………….157 圖 4.5 泰雅族傳統領域大遷徙路線骨幹圖……………………………………………...159 圖 4.6 泰雅族水系流域疆域全圖………………………………………………………...163. 表     錄  . 表 1.1 本研究所使用的泰雅語拼音法…………………………………………………….58 表 2.1 守護管理規範與採取作業要點差異比較…………………………………………..71 表 3.1 Smangus 司馬庫斯與 Cinsbu 鎮西堡部落及遷住部落集團移住前後戶口統計….88 表 3.2 大霸尖山下泰雅族部落抵抗空間類型案例…………………………………...…118 表 4.1 泰雅族流域群領域日治蕃地與中華民國山地/平地鄉編制對照表…………..…136.  . viii  .

(10) 第一章   緒論.  .   原住民最大的危機就是:我們是主人,但是我們卻不能做主人的樣子! ~Smangus(司馬庫斯)Ikwang Yusyo(伊光.優秀)1(原住民族電視台,2014a) 外來的勢力把所有原住民的獵場跟土地佔為己有,…⋯我們想說能夠並肩作 戰,手牽手,守護我們祖先留下來的這片土地。 ~Smangus(司馬庫斯)Masay Sulung(馬賽.酥龍)(南投新聞,2014) 就近在對面山的這片森林,從小就進出在裡面生活,現在說是林務局的,不准去、 要取締,好像自己的母親,卻不能盡情擁抱2。 ~Cinsbu(鎮西堡)Atung Yupas(阿棟.優帕司)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原住民族(indigenous peoples)如何實現做主人的樣式3,守護祖傳土地,盡情擁抱如 同母親般孕育生命與文化的山林,就是我博士論文研究的動機,也是我盼望達到的目 的。 2014 年初,台灣中部濁水溪上游丹大林道入口部落的布農族人4,因為不滿林務局 長年管制族人自由進出祖居地,為了向政府以及林務局宣示布農族進出丹大林區的主權 與合理性,結合了五大社群的代表5,集體進入林區內的舊部落,以布農族語「Qanituan加年端」設立傳統部落名稱地標6,並舉行主權宣示儀式,要求政府能重視、回復原住 民族傳統領域權利,也呼籲更多的族人站出來,一起來守護自己的傳統領域。                                                                                                                 1. 本文為了尊重當今原住民族正名訴求,原住民族地名與人名皆以「族語先行」的方式呈現。詳細呈現方 式及說明,於本章第四節中交代。 2 作者 2002 年底與阿棟.優帕司在他鎮西堡家前面,面向隔 Heibon 溪對面山林的談話。 3 「原住民族」是一個集合名詞,在行文中,可指涉所有原住民族、個別原住民族、社群、部落或原住民 個人,或是其集合。 4 以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為主,該村多為從丹大林區部落移住者。 5 布農族五大社群:丹社、卡社、卓社、巒社、郡社。 6 活動召集人特別表示:「一定要恢復我們自己布農族的語言(地名),…這裡真正的地名是 Qanituan,絕 對不是什麼二分所、三分所(丹大林道上的地點)。」(原住民族電視台, 2014a).  . 1  .

(11) 7. 這場宣示主權的活動,大霸尖山下司馬庫斯部落的泰雅族人也應邀特地前往聲援 。 前兩句話是司馬庫斯部落的長老與現任 mrhuw 在接受原住民族電視台記者訪問時所說8, 後面那句話,是在 2001 年馬告國家公園爭議沸沸揚揚之時,鎮西堡部落的一位從事原 運者所說。 恢復傳統地名,有宣示主權,表明自己才是這塊土地主人的強烈意涵,是 1980 年 代興起的當代原住民族權利(indigenous right)運動所標舉的「正名、自治、還我土地」三 大訴求當中,正名運動的一環。關乎「我是誰」的正名運動,發揮了強大的原運象徵動 員力量,其實包括正族名、正人名、正地名三個部份。正名運動藉由更正殖民統治加諸 的命名,表達了解除殖民,恢復原來主人尊嚴、地位與權利的願望9,其中以正地名與 空間解殖最直接相關。正地名,或說光復地名,聯結著空間解殖化(蕭世暉,2015) 。 鄒族學者汪明輝就指出,原住民族所爭取之生存空間,非僅是實質生態領域空間,更是 象徵與符號空間,需要在國家地圖中呈現代表原住民文化智慧之地名,這即是空間解殖 運動(吳信政、汪明輝,2003)。 近年來,原住民族及其部落宣誓傳統領域主權的行動,愈來愈多,常藉著各種山 林土地抗爭事件的場合來進行。2013 年底發生的太魯閣族銅門部落「守護山林,拒絕霸 林」事件,部落也表達了長期被林務局欺壓的不滿。在該事件中,林務局仍然強調森林 為「國有財產」 ,林務局絕對有權加以處分。 (王錦義,2013)這樣的說法,以及其所服 膺的國家法令制度,似乎再次證明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被國家侵佔掠奪的狀態,不斷激發 著原住民反抗的意志。   對許多原住民而言,時至今日,祖傳土地仍然處於被外來勢力侵佔的狀態,原本 身為土地的主人,卻被管制、壓迫與驅逐,山林資源被侵奪破壞,不能成為主人的樣子。 可以說,原住民族仍然處於被殖民宰制的處境10。就泰雅族而言,這樣的殖民狀態,自 20 世紀初,日本統治政權以武力侵略才真正開始11,日本政權離開後,中華民國承繼, 迄今百年以上。雖然歷經政權變革,甚至在中華民國轉型民主化,並增修憲法而本土化 之後,殖民宰制的基本狀態,很多原住民族人仍能清楚地認知與感受12。顯然地,殖民 仍然是現在進行式,祖傳山林成為被殖民支配的空間13。然而,這些族人並不打算放棄                                                                                                                 7. 大霸尖山為台灣北部最大河川發源處,該水流自大霸尖山向北方流出,在台北盆地與其他河川匯流,從 淡水出海。「大霸尖山下」泰雅語為 zik Papak Waqa,為當地泰雅族人描述其所在空間位置的用詞,詳細 解釋,將於本章第二節後述。 8 mrhuw 是泰雅語「領袖」之意,清治日治以來,習用「頭目」一詞,但今日原住民多不喜歡該詞有著由 官方掌控、任命的意味在其中。泰雅爾民族議會已過世耆老團長 Sehu Tana(李永平)曾就此提出說明,請 參考舞賽(2007)。 9 已過世的好友 Twaw Yukih 向作者所做的闡釋。 10 國際間對於原住民族的定義論說,常強調其被殖民的共通性處境,見本章第二節敘述。即使在沒有明 確定義原住民族的國際規範中,亦如是強調。《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前言第 6 段就提出:「關注 原住民族在歷史上因殖民統治(colonization)和自己土地、領土和資源被剝奪(dispossession)等原因, 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致使他們尤其無法按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行使發展權」(United Nations, 2008) 11 清國統治末期,雖然發動「開山撫番」戰爭,侵犯泰雅族領土,但是並沒有成功佔領與控制。 12 這裡再舉前述丹大林區布農族宣示主權活動,當地布農族人向記者表達的素樸話語為例:「把這個山 林,從我們祖先手上,變成是政府的,…希望政府跟林務局尊重我們,不要再用政府的條法壓迫我們, 不要再用政府的行動把我們自己山區的原住民再踢出去了!」(南投新聞,2014) 13 原住民要表達被侵奪控制的傳統領域空間,並沒有「殖民支配的空間」這一類的抽象辭彙,以生活在 山林地區原住民族而言,常常就以外來勢力劃設的「林班地」來表達這個意思。或者會說,被國家的法 令壓制,不自由。.  . 2  .

(12) 在自己的土地上做主人的願望,甚至將之視作為祖傳的責任與使命。解除殖民、恢復原 住民族傳統領域、在祖傳土地上當家做主,是當代原住民族權利運動所追求的目標14。   這些近年來不斷發生的立碑正名、宣示主權的作為,正是 Said 所說的文化抗拒的方 法,具有強烈地解殖意涵: 文化抗拒的首要任務之一便是重申(reclaiming)主權,重新命名(renaming)並重 新定居(re-habitizing)於土地之上。伴隨此而來的,為一整組更進一步的肯定、收 復和認同。(Said, E./蔡源林,2000:422-423) 我於 1988 年因緣際會地認識了泰雅族兩位原運人(indigenous activist),Twaw Yukih 與 Atung Yupas(阿棟.優帕司),不久之後,就被他們帶去參加當年的「還我土地」運動, 走上街頭,之後,便懵懵懂懂地被捲入原運之中,從跟班、幫手,到成為所謂的「幕僚」、 「協力者」,從無知地跟隨,到自己的認同與參與,當更深入地體會與瞭解原住民文化 的價值,並帶著反省地學習後,甚至成為主動涉入其中的「倡議者」與「行動者」。 Atung Yupas 把我帶到他的部落─Cinsbu(鎮西堡),安排我住到接待家庭─Tali Behuy (達利.貝夫宜)家,也就是我山上的 Yaba 家開始15,我有了另外一個名字:Pasang Tali, 並與 Cinsbu 及其隔 Tkzin(塔克金)溪相望的姻親 Smangus(司馬庫斯)部落的泰雅族人,有 更深入的交往。我的第二故鄉,就是 Cinsbu,和分不開的 Smangus 部落,而也由此更常 接觸到泰雅族人,無論到哪個泰雅部落,都有說不出的親切,一種同胞感。 由於涉入原運,參與了相關的政治行動及社會服務,特別是於 1996 年開始加入另 一位泰雅原運人 Payan Taru(巴燕.達魯)擔任立法委員時的國會辦公室的機緣,我跑過不 少原住民族部落,接觸、感受到許多原住民失去土地的議題與苦痛,都一直以「拔尚」 (我所使用的 Pasang 漢字)為名,很多朋友並不知道我身份證上的,第一名字,原生家庭 給的漢名,也有一些朋友,用原住民發明的「熟漢」概念來理解我16,這種角色認知, 遠比歷史上的「番割」 、 「通事」這類的角色,更具原住民式的反諷翻轉幽默意趣,卻對 當事人提供很好的自我定位省思,不會讓我覺得僭越,也不會覺得不被接納,讓生熟原 漢糾纏不清的生命經驗,有個立足點來省視。           我從原住民操弄漢語所進行「生/熟漢」這樣的反諷翻轉思維方式當中,所獲益學 習的,不僅是對自己身份的反省與對原住民處境心聲的明白,其翻轉原意之挪用手法對 於辯證思考能力的提昇,對於看似誤用,實則顛覆,又具反諷的巧妙讚嘆,之外,還有 更深刻佩服的,原來那種極負面的貶損、排斥意涵,卻轉化為正面的接納、包容與鼓勵,                                                                                                                 14. 已過世的好友 Twaw Yukih 曾經向我解釋,由於「解放」「殖民」這類的字眼,在幾十年威權、同化、 反共教育下的台灣社會,包括原住民社會本身,不免會引起恐慌,因此當時就用「爭取應有的權利」這 樣的概念來命名與倡議運動。但是他認為以「原住民族解放運動」、「從殖民壓迫中解放」這樣的概念 來展開行動,才不會被體制收編,或是「權利」的意義被混淆,落入福利依賴,也就是他的後繼者所說 的「福利殖民」情境當中。而原運所標舉的三大訴求:正名、自治、還我土地,雖然原初倡議是和「從 殖民壓迫中獲得解放」相關,但也被統治機構以放寬姓名登記、低層級地方自治、增劃編保留地等方式 替換掉,進行轉型殖民。 15 Yaba,泰雅族語的爸爸之意,我的乾爹。 16 以原住民文化標準的角度,衡量漢人原化的程度,用生/熟漢來分類較進化的、與較落後的漢人,這是 反諷式地,挪用歷史上漢族政權對原住民是否較順服統治,也意謂漢化程度,較正式的說明,請參見孫 大川(2008)。.  . 3  .

(13) 一種不一樣的,對待異己的態度,特別是所對待的,還是歧視你、壓迫你,掌握權力的 異己。這樣顛覆性地挪用、甚至有點改造他者語言,不但沒有貶損他者與自己的語言文 化及其主體性,還對仍然處於對異己陌生、不願想懂的他者提出挑戰與邀約,就像「我 如此會懂你的語言文化,而我還是一樣做我自己,妳/你們也可以呀!17」我的論文主題 之一,就是原住民如何向殖民國家及其主流族群提出挑戰與邀約,一起來參與解殖民的 計劃,一起來建構解殖化的山林空間,並在其中來轉化自身的族群文化,以及國家治理 所仰賴的知識與文化,再次重構「國家」與「國土」的性質。           由於這些機緣,我因而可能瞭解局內人(insider)的解殖心聲,願助其、也助己,活 出其文化獨特的意義與價值;我可反省自己的身份地位,願以適切的局外者(outsider)角 色來從事行動研究18,促其實現。我更從 Soja 與原住民知識探討相對話所揭示的,超越 二元對立的「生三成異」(Thirding)知識本體論,瞭解自己已混淆,或自我貼金地說, 跨越了「局內」(insider)「局外」(outsider)角色之分,非局內亦非局外,或是既是局內 亦又是局外者的覺察,不希望是廉價地遊走兩邊,而是探索自己空間/社會/時間的存在, 敞開心胸地學習,並促進局內與局外之間真誠而不斷地對話,這就必須有個相應的知識 實踐。 在空間解殖方面,還我土地運動最大的轉折是 1993 年第三次還我土地街頭行動所 提出的「傳統領域」及「自然主權」概念19,相較於建立在土地私有與登記制下的「保 留地」概念,傳統領域的概念更能彰顯原住民族傳統社會文化當中的祖傳土地,即是原 住民族傳統生活空間的觀念,因而漸成為還我土地的核心內涵與價值。而「自然主權」 概念的提出,是為了要與現代國家主權作區分,表達原住民族基於自然法20,先於現代 國家及國際法存在,相當於其他國家原住民族所使用的「固有權利」 (inherent right)之 意21,也與國際原住民族權利倡議,作為原住民族自決權一部份的「原住民族對其自然                                                                                                                 17. 不過這裡也要指出,這種對他者語言的進出、顛覆與改造,是立基於自身語言文化思維,前提是自身 語言的存在與活力,如果完全以他者語言來進行,而非自身語言先行,其顛覆性的基礎就會完全消失。 汪明輝老師就指出:族語曾是原住民知識與理念存在的唯一形式(汪明輝,2009: 11),所以沒有原語文學 的原住民漢語文學是不存在的。泰雅族作家瓦歷斯‧諾幹(1999:131)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到「台灣原住 民族文學產生的基礎是賴語言(母語)是無以割除的起點。以口授相傳接續傳遞的神話、傳說、故事、歌謠...... 視為原住民文學之母。」關於原住民族文學家使用漢語書寫來進行文學創作時,就如後殖民論述者所提 出的文化再殖民觀點,意味著台灣原住民族尚未擺脫漢文化的支配與宰制,劉得興(2013)做了詳細地 考察分析,並指出,原住民族文學家在發展漢語文學,告訴他者「我是誰?」的同時,必須更能透過母 語文學來告訴自己的族人「我們是誰」,也呼應了汪明輝所提出的,族語先行才可能發展出,具有主體 意識的,原住民族漢語文學的見解。 18 局內人(insider)與局外人(outsider)是 Smith(1999&2012)所使用的辭彙。 19 「傳統領域」的概念是 Yohani Iskakavut(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等原運人士從參與在瑞士所舉辦的聯 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工作組會議(Workung Group on Indigenous Populations),取得「1993 年聯合國原住民族 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World's Indigenous People)」相關訊息當中獲得,是來自 traditional territory 的翻 譯。其實當時鄒族地理學者汪明輝(1992)已經從地理學的思考,提出了這個概念,但是當時的原運界 並不知悉。作者遲至 10 年後,開始從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調查計畫,才在計畫撰寫時的文獻探討當中發 現,影響後來選擇到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跟隨他學習。 20 自然法被認為是對與錯的終極標準,是正直的生活或「合於自然的生活」之模範,被視為是「不證自 明的」(self-evidance)(d’Entreves,李日章譯,1984:1),這與泰雅族對其作為終極標準的 Gaga 觀 念,是不謀而合的,其他原住民族也有類似的觀念。 21 「固有權利」(inherent right)一詞,出現在 2007 年 9 月 13 日聯合國大會所通過的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的前言第 7 段:「認識到亟需尊重和促進原住民族因其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及其文化、精神傳統、歷史和思想體 系而擁有的固有權利,特別是對其土地、領土和資源的權利,」(United Nations, 2008)關於自然主權概.  . 4  .

(14) 資源的永久主權」 (Indigenous peoples 他 permanent sovereignty over natural resources) (特 別報告員埃麗卡-伊雷娜·澤斯夫人,2004)高度相關。也因為原住民族站住先在主權 者的地位,可以訴求擁有最高等級的民族自決權,享有能選擇任何自治型式的權利。 原運訴求的自治,不能沒有土地空間,自主性的土地空間也無法沒有自主自治的 支持,而地名是土地空間自治的言說,這都涉及當代地理學知識。我因而進入台灣師範 大學地理學系博士班,從事原住民地理學(indigenous geography),期盼透過對地理學知 識的進一步學習與研究,能有助於恢復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目標,這也必然要與原住民 族自治同時推進。 地理學作為為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生產無論是物質性及象徵性殖民空間的學科, 有著極不光采的學科歷史。澳洲人文地理學者 Richard Howitt,於 2014 年應邀來台師大 地理學系主講原住民地理學系列講座,為從事原住民地理學作了一番新的定位,強調原 住民地理學並非研究原住民的地理學,而是為了原住民、與原住民一起從事的(for & with indigenous people)地理學。澳洲地理學會所主導的原住民地理學網站(Indigenous Geography Website) (IPKRC, 2010),其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指出,地圖早已經就 是殖民世界(colonize the world)的主要工具,但也一樣能作為解殖民的工具(the way that the world is decolonized),原住民地理學者認為,地理學應該是為了、並由(be done for and by)一特定區域的人民來從事。   為了與原住民一起為「還我土地」奮戰而來從事原住民地理學,我嘗試與自己在 參與許多議題行動當中,所共同學習成長的泰雅族人,特別是鎮西堡及司馬庫斯部落族 人,一起來從事。他們所期盼達到的總目標,就是能作自己土地的主人,依照祖傳 gaga 訓示22,追隨先輩腳蹤努力過生活,好好地守護土地與文化,懂得與人 mmbiq 分享23, 生生不息,代代傳承。泰雅族人所要守護的土地與文化,就是 qyunam na Tayal 傳統領 域,就是祖傳 rgrgyax hhlahuy 山林,以及在山林傳統生活領域裡,所傳承遵循的 Gaga na Tayal-泰雅族信仰、規範與文化的整體。現時他們所關切的,無非是當代部落生存發展 所遭遇,包括來自國家治理、資本主義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種種挑戰,特別是與山林 空間相關聯的,當代一整套對待、管理土地及資源的體制,能否加以突破,才能大步向 總目標邁進。我從事的原住民地理學,是企圖結合行動與研究,嘗試運用地理學知識, 協同族人一起面對挑戰,進行論述與實踐,向族人期盼的目標前進。 鎮西堡及司馬庫斯部落絕非把自己孤立,追求獨善其身的部落發展。他們深知己 身部落與同流域的 Knazi(基那吉) 、Mrqwang(馬里光)群,大壩尖山周邊,整個泰雅 族,乃至於所有台灣原住民族的命運密切相關,甚至於與整個台灣國家社會息息相關。 部落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經濟生活,在台灣加入 WTO 之後,已更緊密地與整個台灣農業 轉型發展相聯結。而另一方面,部落居於台灣北部涵養水源與土壤,也就是生命重要的 山林地帶,在氣候變遷與環境災害加劇情勢下,特別是與山林保育密切相關的水土災害 頻頻發生,使得原住民族生活空間與台灣國土保安的前景更加緊密相聯。站在以「上帝                                                                                                                                                                                                                                                                                                                                                           念的國內討論脈絡,第四章第四節還會作更詳細敘述。 gaga 為泰雅文化的核心概念,已有累積有許多深入探討論述,本論文不再特別討論。基本上,作者依 使用中最常指涉者,就採用「宇宙萬事萬物的法則、規範」這樣的意思,在行文間,依行文脈絡中的意 思,加註中文。 23 「分享」是泰雅族重要的文化觀念,有很多細緻分類類型,mmbiq 是最一般性、使用範圍最廣的用詞。 其字面意思是「互相贈予」。 22.  . 5  .

(15) 的部落」來實踐基督耶穌大愛奉獻世人的信仰立場與自我期許24,部落定位自身為上帝 透過前輩祖先以 gaga(道理)編織在此地,被賦予以 Tayal(泰雅人)獨特受造的身份, 負起守護山林,分享生命與文化的責任。愛護山林與世人,是一切生存奮鬥的價值目標, 如同耆老所說:   klahang rgyax, tnaq nuxy ta mgalu squliq.(守護山林,就如同關懷扶持世上的人)(拉 互依,2008:84)   要成就這樣的使命,必要守護、傳承土地與文化,並非少數一兩個部落所能,特 別是在當今 Gaga  ru  Rhzyal  na  Tayal(泰雅族的土地與文化),仍處於持續殖民的情境, 面臨不斷流失的威脅,必須泰雅族人團結起來,共同面對與承擔。進一步,還應串聯其 他原住民族,以及結合台灣社會願意接納、認同此一理念的團體與人士,共同努力,才 能創造良性互動的環境,彼此真誠地分享與互助。已故前司馬庫斯 mrhuw,mama Iceh (倚岕叔)在 2010 年司馬庫斯櫸木事件上訴案25,獲得最高法院勝訴判決後,心中充 滿感激,特別交代要代他向所有在整個案件發展過程當中,關心、協助與支持的所有朋 友。他認為要回報這些友人們的關愛,部落對於朝向既定理想與目標,必須更加努力實 踐,不吝付出與分享。當前首要的,還是如何幫助搶救泰雅族的土地與文化26。   部落族人如何詮釋何謂「做土地的主人」?舉司馬庫斯部落優勞.依將所經常公 開分享的話語為例,他在一次泰雅族教會聚會的場合中回憶,部落在最窮困之際,先後 面臨新竹縣打出改善就業旗幟,協商蓋國民會館,以及財團開價 5000 萬欲收購部落土 地,但已過世 mrhuw Iceh 堅不低頭,強調「再多的錢也無法為族人種植出小米及地瓜, 但土地可以。」沒有土地,無法傳承泰雅文化(林家鴻,2016:6) ;在一次向大學生演 講的場合中,他勉勵同學應該「當土地的主人,而不是做土地的傭人」,他期許同學們 能夠瞭解腳踏實地的重要性。他更向同學表示,希望生長於台灣這片土地的人,都要用 心來守護這塊地方,讓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充滿更多的善良與美好(文化資產 創藝學系,2015)。 因此,實現當家作主、做自己土地的主人的願望,不僅是取回支配土地空間的權 力,而是恢復人與人、人與土地原本應有的正確和好關係,從泰雅族的角度來看,這是.                                                                                                                 24. 司馬庫斯部落於 2004 年開始正式實施 Tnunan Smangus(司馬庫斯部落共同體)的制度,並標舉「上帝 的部落」作為自我期許。但是「上帝的部落」並非司馬庫斯所專屬,鎮西堡亦早有此抱負,其他以基督 宗教信仰為主的原住民族部落,不乏這樣的自我期許。司馬庫斯「上帝的部落」稱號的由來,是在 1999 年部落急欲開展觀光產業,在關渡基督書院協助下,因應重建市場識別的需要,加以命名,而當時自由 時報以〈上帝的部落 要到台北圓夢〉為題的專題報導,對外宣傳了這個名號(張育燕,2013:65)。然 而,就在自由時報該篇報導的同一版面,並置同一記者另一篇以〈黑色部落 原味生活〉為題的報導,顯 見當時司馬庫斯的形象,尚未扭轉(張育燕,2013:66)。 25 Iceh 的全名為 Iceh Sulong(倚芥.蘇龍),mama 是伯叔舅舅之意,相當於英文的 uncle,因為他是作者 yaba(乾爹)的 yanay(妹婿),因此稱呼他為叔叔。 26 mama Iceh 過世前交代司馬庫斯教會,他有一個心願,以部落發展民族教育的需要,在教會主任牧師之 外,增聘一位教育牧師,邀請積極從事泰雅族土地與文化傳承工作的 Atung Yupas 牧師擔任。mama Iceh 的想法,並不是要將 Atung 牧師留在部落,只為司馬庫斯服務,而是認為部落有能力為 Tayal 多負擔一位 牧師的生活,讓 Atung 牧師可以專心從事土地與文化傳承的工作,利益整個泰雅族。這自然也會利益司 馬庫斯。.  . 6  .

(16) 由 Gaga(普世真理),由 Utux(最大的神靈)所定義的關係27。           就研究對我個人的意義而言,與其說企圖對這個族群/空間的解殖運動有所貢獻, 不如說被原住民族那種具有生命力,必然包括人與人的人地互動關係所挑戰、感染而捲 入,以致於必須面對己身生命更新的問題。    .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一、問題意識 rgrgyax(山)及 hlahuy(森林)聯結成為 rgrgyax hlahuy(山林),是泰雅族主體 性的空間。說到、看到、想到 rgrgyax (山) ,立刻會聯結到 hlahuy (森林,複數型為 hlhlahuy) ; 反之亦然,說到 hlhlahuy(森林),立刻會聯結到 rgrgyax(山)。rgrgyax 是 rgyax 的複 數型,指群山,山裡的一切,所謂的「山地」,口語中的「山上」,正確完整的用詞法, 應用複數型 rgrgyax,但平常就直接簡化使用單數型的 rgyax。 rgyax 山與 hlahuy 森林,在泰雅族人的認知與生活經驗裡,是 rakis nya 本然為一 體的 。而 hogal 平地是沒有 hlahuy 森林的,只有 qqhoniq(樹林,qhoniq 樹木的複數型), 沒有 qnahi(野地) 、rgyax(山嶺) 、zizik hluhiy(凹谷) 、llyung ru gong(溪水) 、silung ru pitung(湖泊) 、sbqiy(泉源) 、qsinuw, qqhoniq ru kkman(野生動植物)等所構成的真正 的 hlahuy(森林) ,也是其字根 lahuy,眾物匯聚的意思。而(qsinuw)獵物之豐盛與否, 就是 hlahuy(森林)狀況是否良好,是否宜為人居的重要指標。因此,當一群人來到一 片山林地區,建立部落,就必需擁有一個與其他部落有 qais(界線)劃分的地域,在這 個空間範圍內,經營依存山林的生活,並嚴格地 mlahang(守護)之。這個有強烈擁有 意識,不容侵犯破壞的地域空間及山林資源,即所謂「領土」 ,就是族人所稱 qyunam(傳 29 統(生活)領域) ,是部落先祖已劃分,經代代相傳,並依 gaga(規範),其界線或 共享區域,不斷地與相鄰部落人群 sbalay(和好立約)再肯認者30;由於是狩獵活動的 28.                                                                                                                 27. 有關於大寫的 Gaga 與 Utux 的詮釋,本論文參考採用布興.大立(2007:29-44)的論說。許多泰雅族 文化論說,都把 utux 翻譯為祖靈,事實上,在泰雅族語的使用中,Utux na Mrhuw(最大的神靈)及 utux (na) bnkis(祖靈)是分得很清楚的,單獨講 Utux 神靈,就是指 Utux na Mrhuw,布興.大立翻譯稱為「大 靈」─「最大的神靈」,並與基督宗教「上帝」的觀念聯結,而稱為「上帝的大靈」。在祖靈祭或特別 指稱祖靈的場合,必須區分清楚說 utux (na) bnkis 或 utux na mrhuw raral(過世的領袖) ,不能單獨說 utux。 作者的經驗,平常聽到族人提及祖靈,常常就是用 kotas(過世的先祖),或 bnkis raral(過世的長輩) 稱之。Mknazi(基那吉群)的祖靈祭,就稱作 pslkotas,字面意思是崇敬過世的先祖。 28 rakis 是「自然、天然、原始」的意思,中文可翻成「自然」或「自然生態」。 29 族人對於 qyunam 傳統領域的定義,是包括空間及其所有生物非生物在內,並充滿祖靈及超自然靈性的, 見附錄三:〈泰雅族馬里光、基那吉傳統領域守護管理規範〉第 1 條。 30 sbalay,泰雅族語,重建、恢復良好的、有倫理的關係的一個過程及其儀式,原意是歸於真實美好;由 於 balay 也有平原美地的意思(例如「苗栗」地名由來即為原住民族語「平原」音’Ba-Lay’),sbalay 常 用於把不平的(人與人的爭端)修復為平,即化解爭端的意思,一般中文是以「和解」來對譯,與英文.  . 7  .

(17) 最大空間範圍,言說中,qyunam 常常指涉「獵場」,來加以認知。 因此,在泰雅族語的言說表述中,無論是將 rgyax 與 hlahuy 單字分別使用,或是 合為 rg(rg)yax hlahuy 一詞使用,乃至於使用具有「領域」(territory)意涵的 qyunam 一 詞,皆可以指涉中文所說的「山林」。山林孕育萬物,是泰雅族「生活的依據」、「文化 的根」、「生命開始的地方」31,必需以生命來加以守護32,成為泰雅族人的天職。 山地占全臺灣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覆蓋著綠色森林,因而,山林作為台灣 重要的代表性景觀,已深植人心。連橫的《台灣通史》序,從外來拓殖者的角度,談台 灣的開發,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33。然而,也就在外來拓殖開發之下,19 世紀 中,西方外交官 Swinhoe(郇和)在他 1862 年訪問泰雅族奎輝部落的遊記中,已觀察到, 原住民勢力範圍內外,一邊樹林茂密,另一邊卻是已被漢人開墾光亮禿的山區,形成強 烈對比(陳政三,2008:68)。從 1896 年起,將近 20 年時間走遍台灣山地部落,進行 深度踏查的森丑之助,在他 1913 年一次題為「關於臺灣蕃族」的演講當中提到: 假設漢人移入臺灣的時代,島上根本沒有生蕃,那麼今日的臺灣絕對不是現在這 個狀態。我們看到與臺灣只有一衣帶水的福建、廣東諸地,其山區幾乎都是少有 草木的禿山。如果沒有生蕃,那麼漢人會自由地到處開墾山地,結果會造成和對 岸一樣,到處都是禿山的結果。…… 臺灣因有「野蠻的生蕃」居住,在歷史上防止了移墾臺灣的漢人湧入山區濫伐、 濫墾土地,結果臺灣的大自然受到保護,國土沒有受到戕害。(森丑之助/楊南郡 編譯,2000:524-­‐25) 森氏肯定原住民的存在,嚇阻了台灣山林水土免受漢人開發破壞。這個觀點也影響了 1918 年來台進行植物調查的英國植物學家與探險家 Wilson,認為正是這些原住民讓臺 灣的森林得以保存下來,讓臺灣能成為東方之珠。在其 1922 年關於臺灣木本植物相的 文章中,Wilson 是這樣總結的: 由原住民族群的獵頭習俗而保存下來、免於被功利性的漢人破壞的森林,我誠摯 地希望不會被進步的日本人破壞。 (Preserved from the utilitarian Chinese by the head-hunting custom of the aboriginal population, it is sincerely to be hoped that these                                                                                                                                                                                                                                                                                                                                                           的 reconciliation 意思接近。但是 sbalay 不一定要雙方有明顯爭端才能進行,在泰雅族的觀念裡,人與人 之間或多或少都有潛在的不平,包括來自前輩先人、同宗族或生活中不經意的不良互動,積累潛藏在心 理,只要有需要讓雙方確認進入彼此和好、信任、尊重、平等相待的狀態,例如小到一起上山工作,大 到雙方立約,都可執行此儀式。sbalay 凸顯泰雅族紛爭解決的目標,不是應報式正義(Retributive Justice) 的應得刑罰報應,而是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的關係修復和好,可以說是泰雅族最重要的司法 正義觀念與實踐,許春金(2008)即從這個角度進行了泰雅族傳統正義觀與現代司法的比較研究。gaga 在這邊可作為規範、倫理的意思。 31 這些話語都是出自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2002)與馬告林區周邊部落合作拍攝,介紹該地區山林與 原住民部落自然人文生態的短片《生命開始的地方》 。該標題來自影片結尾的一句話: 「Baha hmswa qyanux tsqani rgyax ru kwara qu kinbahan ana knwan krryax. 因為這片山林是 Tayal 生命開始的地方」。 32 這是司馬庫斯部落在分享部落發展經驗時,所經常強調的,例如優繞‧依將、拉互依‧倚岕(2008)。 33 在中文古典用法中,「山林」不僅是地景的描述,也引申作為「草昧未開」之地的意思。劉翠溶(1999: 2)認為該詞在中文文獻上常用於指涉與生態或自然資源有關的物質條件和現象,為文加以探討。但也指 出,在象徵的意義上,「山林」或「川澤」也用於指涉那些隱退之士的居處所在。.  . 8  .

(18) forests may not be destroyed by the progressive Japanese.)(轉引自洪廣冀(2014) ) 「山林」在漢文化中,不僅是自然地景的描述,也引申作為「草昧未開」之地的 象徵地景,常表徵著原住民族所生存居住的空間。在外來統治政權建立的四百年當中, 直到近百年來的山林開發之前,被外部認知是處於「原始」的面貌,居住在山區的原住 民族,亦是在近百年來,才能為現代國家型式統治政權所控制,期望其逐漸脫離「原始」 而進入「文明」,或者使用「生活改進」 、「山地平地化」這類的口號發起改造運動,與 全球原住民族所共同經歷的「現代化」包裝下的傳統殖民主義十分類似。從政治層面來 看,傳統解殖民運動是為了「國族重構」與「民族自決」等目標的實現,這也是原住民 族迄今仍然持續奮鬥中的議程。然而,從文化層面來看,如同 Said 與 Fanon 所指出的 「後殖民(postcolonial)現象」,即使政治層面的解殖民獲得很大的進展,甚至經由民族 自決而獨立建國,但是在文化層面上,仍然處於殖民狀態。當今臺灣原住民族所面對的 殖民情況,政治與文化層面雜揉,在解殖運動推展中,強調「文化抵抗」(cultural  resistance) 的「後殖民論述」34,對於處在抵抗傳統殖民主義,又面臨後殖民主義下文化殖民新情 況的原住民族而言,也是重要的解殖論述武器。   「原住民族」這樣的概念,原本就具有強烈的空間性(spatiality)意涵35,是包括台 灣在內,全世界有著被殖民共通經驗的原住族群為團結彼此,爭取自決權的一種言說策 略。它已非純粹的觀念或言論,而是原住族群社會、人地關係再結構的一股力量。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關於原住民族定義的說明文件上(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2013) ,特別強調原住民族與其土地、領域及自然 資源的關係,是定義原住民族的要素,包括: 與入侵前和/或殖民前在其領域上發展的社會之歷史連續性;     Historical  continuity  with  pre-­‐invasion  and/or  pre-­‐colonial  societies  that   developed  on  their  territories;   有決心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社會制度和法律體系,維護、發展和向其子孫後代 傳承他們祖先的領域和身份的民族;   A  determination  to  preserve,  develop  and  transmit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eir   ancestral  territories  and  identity  as  peopl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cultural   patterns,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legal  system.   與其領域和周邊的自然資源有緊密的聯結;     A  strong  link  to  territories  and  surrounding  natural  resources;     而聯合國原住民族永久論壇在其 2007 年全力爭取《原住民族權利宣言》通過的年會上 所預備的會議背景資料〈原住民族:土地、領域及自然資源〉 (Indigenous Peoples - Lands, Territories and Natural Resources)(United Nations Permanent Forum on Indigenous Issues, 2007)中,也提及:                                                                                                                 34. 意指「論述權」的爭奪,也就是歷史身份、主體表述、自我再現等等發言權、發音權的爭奪。見宋國 誠(2003)。 35 空間性是指不同的空間之間,藉以區別、界定彼此存在的關係之性質。關於空間性意涵的進一步解釋, 可參考 Cloke, P. et al./王志弘等(2006:XV,464)。詳細說明,請參見本章第三節研究理論(二)的部份。.  . 9  .

(19) 原住民族與其傳統土地和領域的關係已被肯認是構成其身份認同和靈性的核心部 分,並深深植根於其文化和歷史當中。 除了強調原住民族與其土地、領域及自然資源的深刻聯結關係,也強調其「被殖民」的 處境,如果不是在其傳統土地上被殖民,就沒有而「原住民族」的問題。1989 年聯合國 所通過的國際勞工組織(ILO)在獨立國家中的原住民和部落民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Indigenous and Tribal Peoples in Independent Countries, 第 169 號) ,簡稱《原住 和部落人民公約》(Indigenous and Tribal Peoples Convention)當中,關於原住民族的界 定,也指出居處於一個國家所屬地理區域的人群被征服、殖民、地位不受尊重的要素: 獨立國家人民中哪些人應被視為原住民,是考慮到居處於此國家或該國所屬地理 區域的人群,在征服(conquest)、殖民(colonization)或建立目前國界(State boundaries)的時候,其法律地位不被尊重,卻仍保留一些自己部分或全部的社會, 經濟,文化和政治制度,這些人群的後裔。(ILO, 1989) 原住民族山林生存空間受到侵奪,始自大清帝國的「開山撫番」,1885 年台灣建 省後,發動侵略山地的戰爭,泰雅族首當其衝;經日本帝國武力先行的「理蕃」,全力 將原住民族的山林馴化為「帝國的山林」36;再經中華民國接續治理的「山地行政」 ,以 及「山林開發與保育」,台灣山林景觀的變遷,呈現著山林資源與山地原住民族的掌控 支配與經營管理,以及原住民族的抵抗與因應。1980 年代末期,台灣的搶救山林環境 運動與原住民族爭生存、還我土地運動各自而同時並起,再加上近二十年來,大規模水 土災害的發生,保育的山林景觀似乎將要取得優勢,卻在緩解 WTO 衝擊而產生的新一 波「農業上山」與「觀光上山」當中,以及在原住民「生存權益」的倡議中,無法獲得 全面性的主導地位, 「開發」景觀仍然局部擴張。 「災害」所聯結的是「不當開發」 , 「保 育」常聯結的是「恢復原始」,而原住民族所要爭取的山地「生存發展」權,以及在不 同時期與趨因(impetus)而「上山謀生」的人們,在政府的保育、開發利用與防災的環境 治理介入下,形成「開發」與「保育」 ,以及不在「開發/保育」對立範疇中的原住民家 37 38 園 ,山林景觀的多重競逐並存 ,交織著原住民族與外來人群支配與反支配,殖民與 解殖民的不同時空與社會組合。當中也呈現著複數的空間,多元並存的空間性39,並生 發相互交涉、競爭等關係。台灣山區原住民族當代所經歷的國家以開發與保育為名的山 林治理政治干預及資源掠奪,相當符合「生態殖民主義」 (Eco-­‐Colonialism)的定義40, 為「環境不正義」 (Environmental  unjustice)的一種殖民型式。因此,當前其所面對的 殖民空間性,有著多元的生態政治與文化空間競逐元素在當中。究竟在發展、環境生態 永續與原住民族的空間解殖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如何才能夠尋求解除「生態殖                                                                                                                 36. 這是台灣大學歷史系李文良教授對於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的博士論文(李文良,2001)標題。 原住民家園的概念,不限在住屋及聚落內,包括農耕漁獵採集區,整個部落的傳統生活領域。 38   例如近來相當熱門的「看見台灣」話題,引發的種種論辯與行動,記錄片拍攝者齊柏林表示: 「台灣從 空中遠看,的確很漂亮。」 「但美麗影像的背後卻隱含過度開發的問題,這才是我想透過影片告訴大家的。」 為了強調人們過度開發問題,齊柏林甚至說,台灣沒有人的地方最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齊柏林鳥目台灣-沒人的地方最美-20130816000897-260115) 但是,人不可能不進入山林,為了要調和生態旅遊的需求以及人進入山林一定帶進去的擾動,今日環境 教育界大力提倡「無痕山林」觀念。 39 人文地理學者 Doreen Massey (2005)提出將空間視為具有自發的多重性的觀點(view of space as simultaneous multiplicity)。 40 以環境保護或生態保育之名而實施政治干預或資源掠奪,見國家教育研究院(2002)。 37.  . 10  .

(20) 民主義」 ,實現「環境正義」 (Environmental  Justice) ,不但是我論述原住民族山林空間 解殖計畫所需面對,也是研究的其中一個關懷所在。   本世紀初的馬告國家公園爭議,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石門水庫集水區治理爭議, 都涉及或發生在我的第二故鄉,位在大霸尖山下的鎮西堡與司馬庫斯部落,我將以這兩 個部落在這幾個事件當中的行動與因應,以之溯及前因後果,他們在中華民國時期以來, 在集體動員的行動場域,以及在日常生活當中所進行的空間解殖實踐為主要探討對象 41。   在這些事件當中,耆老們反覆傳遞一個「祖傳 gaga 與土地不可棄」的堅持,深深 地感動著我的心。深信任何人群社會的發展,都應該要建立在對在地先人的努力,心存 感恩與敬意的基礎之上。在外來移民墾殖者到來之前,在地原住族群已與這塊土地建立 休戚與共的深厚關係,如果我們只是把它抹除掉,以自己所習以為常的加以取代,就是 不尊重這個地方,就是在毀壞創造的多元與美好,最終也會失去自己的根著。 然而, 「國土/區域計劃」在台灣,溯自日本統治時期引進的現代科學森林經營管理 的分區開發/保育邏輯,目前仍以資本主義經濟建構下的土地分區保育開發利用的規劃為 基調,甚至只是在產業區域分工的動力下來建置「保育利用」的環境治理措施,如此而 呈現的去在地族群歷史文化脈絡的保育/開發地景。 源自大霸尖山向北方流出的溪水,泰雅族人稱為 Llyung Papak Waqa(大霸尖山溪) , 42 外來名稱為大漢溪 ,所形成的流域,在當代被視作為下游治山防洪之「治山」及「供 水」之「水源區」而治理著,在「水資源開發保護」的標的下,關注水質與水量的維護。 莫拉克風災後,本區域與其他山地原住民鄉都再次被國家標定為「環境敏感」的「國土 保育區」,企圖以更強力的區域環境治理措施,來因應氣候變遷下,水土災害增加增強 與水資源不足等環境議題。 「水土保持」之外,野生動植物「生態保育」 ,也已成為社會 所關注的環境議題,逐漸被整合為「山林保育」的範疇。   環境治理對不同區位、不同社會文化族群產生不均等的衝擊,所導致的環境變遷 後果,涉及了環境正義的問題。環境地理的知識活動,若不是自我宣稱客觀地,描述去 族群歷史文化的自然地景,從而複製、建構、再生產既存族群文化宰制的殖民地景,那 麼,要如何進行涵納族群正義的環境正義實踐呢?本研究也嚐試從研究部落面對種種環 境治理政策措施中所涉及環境正義議題,特別是從每次大型風災後,重覆加強的保育治 理措施之推動,選擇對大霸尖山下泰雅族部落影響深遠的案例,當中部落族人的反應, 對殖民與解殖民空間性的影響來作探討。   空間解殖除了對殖民的空間支配進行抵抗之外,必會同時進行主體性空間的建構。                                                                                                                 41. 除了展開高強度集體動員,以及其他象徵性行動的特別場合之外,一般族人是以「求生存」「過生活」 的認知,在日常生活當中,抗拒、閃避或陽奉陰違地面對殖民的山林治理,在總會存在的,治理所無法 企及的時空縫隙中,尋找、開闢自主性的空間,而並非經常有計劃、有意識地進行空間解殖實踐。 42 大漢溪為 1967 年政府通令公告更名,以前稱為大嵙崁溪(維基百科「大漢溪」辭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漢溪。),因其音與泰雅族所稱匯流口 Gogan(音近「嵙崁」)相近,也是 對該匯流口下游段溪流的稱呼:Llyung Gogan,因此,相較於充滿大漢沙文主義意味的「大漢溪」之名, 族人較能接受「大嵙崁溪」的名稱。第四章第六節對於 Llyung Papak Waqa(大霸尖山溪)命名由來及正 名訴求有較詳細探討說明。.  . 11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