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民眾統獨偏好的持續與變遷之研究---測量與應用(I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民眾統獨偏好的持續與變遷之研究---測量與應用(II)"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台灣民眾統獨偏好的持續與變遷之研究:測量與應用(第 2

年)

研究成果報告(完整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4-031-MY2 執 行 期 間 : 99 年 08 月 01 日至 101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計 畫 主 持 人 : 游清鑫 共 同 主 持 人 : 劉義周、鄭夙芬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正偉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信安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李青璇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黃苡嵐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黃郁岑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信安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林涵柔 博士後研究:蕭怡靖 報 告 附 件 :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公 開 資 訊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07 月 30 日

(2)

中 文 摘 要 : 有關台灣與大陸在未來關係的模式將如何發展,學術界在此 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成兩大主主軸,一條主軸是從經驗調 查的角度,直接討論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對於未來兩岸關 係的政治安排究竟是應當走向統一、獨立、或者是維持現 狀,以及與此一立場偏好相關的各種兩岸互動與政策走向。 另一條主軸則是從歷史、文化與政治發展的角度論述台灣民 眾的國家認同問題,也包含哲學思考中的國家、民族、族群 等概念,引伸出社群共同體意識、民族主義與國家角色的討 論。然而,雖然在學術討論上可以粗分成此兩大主軸,實際 上此兩條軸線並非各自發展而不相干,相反的,兩題軸線具 有密切的互動關係,其互動關係更隨著台灣內外政治局勢的 變動而有所不同,本計畫即在於重新檢視台灣民眾統獨立場 的偏好,尤其是如何解讀為數眾多的「維持現狀」之內涵。 透過國家認同文獻與統獨立場的檢討之後,藉由結合量化的 電話訪問調查與質化的焦點團體訪談之混合研究策略,進一 步瞭解台灣民眾在統一、獨立、與維持現狀背後具有的各種 意涵,並提供本主題此量研究之參考。 中文關鍵詞: 統一、獨立、維持現狀、台灣

英 文 摘 要 : There have been two streams of studying futur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aiwan's academic community. One is empirical perspective discussing people's preference on the issue of 'unification vs. independence.' It concerns about people's preference on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and maintaining status quo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policies. The other is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s on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based on history,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Concepts such as state, nation, ethnicity, and community consensus are included in the discourses. Yet, the contents and concerns of the two streams are closely related, even mutually reinforced, in spite of different emphases. This project intends to carry a thorough review of people's preference on the issue of 'unification vs. independence.' In particular, to decode the most-supported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item on the issue of 'unification vs. independence.'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s of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3)

the issue of 'unification vs. independence' is reformulated in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other hand, by way of a mixed method research approach, this project combines telephone surveys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o provide deeper interpretations of people's preference on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and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will also be implemented in the re-design of measurement of survey questions.

英文關鍵詞: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Taiwan

(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台灣民眾統獨偏好的持續與變遷之研究:測量與應用

計畫類別:

ˇ

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8

2410

H

004

031

MY2

執行期間:2009 年 08 月 01 日至 2011 年 07 月 31 日(延長期限至 2012/07/31)

計畫主持人:游清鑫(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

共同主持人:劉義周(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教授

鄭夙芬(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究員)

計畫參與人員:

陳陸輝(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

蔡佳泓(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俞振華(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光輝(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劉嘉薇(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

蕭怡靖(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專兼任研究助理群約 18 人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ˇ

完整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ˇ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

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

ˇ

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執行單位: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1

0

1

7

3

0

(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成果報告

中文計畫名稱:台灣民眾統獨偏好的持續與變遷之研究:測量與應用(第 1 年) 英文計畫名稱:Continuity and Change of People’s Preference on the Issue of “Unification vs.

Independence” in Taiwan: Measurements and Implications(the First Year)

計畫編號:NSC98-2410-H-004-031-MY2 執行期間:2009 年 08 月 01 日至 2012 年 07 月 31 日 主持人:游清鑫(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 共同主持人:劉義周(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 鄭夙芬(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中文摘要 有關台灣與大陸在未來關係的模 式將如何發展,學術界在此方面的研 究主要可以分成兩大主主軸,一條主 軸是從經驗調查的角度,直接討論台 灣民眾的統獨立場,對於未來兩岸關 係的政治安排究竟是應當走向統一、 獨立、或者是維持現狀,以及與此一 立場偏好相關的各種兩岸互動與政策 走向。另一條主軸則是從歷史、文化 與政治發展的角度論述台灣民眾的國 家認同問題,也包含哲學思考中的國 家、民族、族群等概念,引伸出社群 共同體意識、民族主義與國家角色的 討論。然而,雖然在學術討論上可以 粗分成此兩大主軸,實際上此兩條軸 線並非各自發展而不相干,相反的, 兩題軸線具有密切的互動關係,其互 動關係更隨著台灣內外政治局勢的變 動而有所不同,本計畫即在於重新檢 視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偏好,尤其是 如何解讀為數眾多的「維持現狀」之 內涵。透過國家認同文獻與統獨立場 的檢討之後,藉由結合量化的電話訪 問調查與質化的焦點團體訪談之混合 研究策略,進一步瞭解台灣民眾在統 一、獨立、與維持現狀背後具有的各 種意涵,並提供本主題此量研究之參 考。 關鍵詞: 統一、獨立、維持現狀、台灣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two streams of studying futur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aiwan’s academic community. One is empirical perspective discussing people’s preference on the issue of “unification vs. independence.” It concerns about people’s preference on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and maintaining status quo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policies. The other is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s on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based on history,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Concepts such as state, nation, ethnicity, and community consensus are included in the discourses. Yet, the contents and concerns of the two streams are closely related, even mutually reinforced, in spite of different emphases. This project intends to carry a thorough review of people’s preference

(6)

independence.” In particular, to decode the most-supported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item on the issue of “unification vs. independence.”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s of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the issue of “unification vs. independence” is reformulated in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other hand, by way of a mixed method research approach, this project combines telephone surveys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o provide deeper interpretations of people’s preference on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and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will also be implemented in the re-design of measurement of survey questions.

Key Words: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Taiwan

研究目的與緣起 不論從實務層次或是從理論層次來 看,統獨問題都是影響過去、現在與未來 台灣政治發展的重要議題(徐火炎,1996; 陳文俊,1995, 2003;Rigger, 2000; Hsieh, 2005)。相關的研究指出,過去十多年來, 台灣民眾在統獨立場的偏好上同時展現出 持續以及變遷的特性,其中,「維持現狀, 以後再決定」一直是多數受訪民眾的最多 選擇,且過去十多年來持續與其他選項保 有明顯的差距。其次,「儘快統一」與「維 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兩個選項呈現逐 漸減少的趨勢,相對來講,「儘快獨立」與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兩個選項則 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另一個值得注意的 趨勢則是有相對穩定的「永遠維持現狀」 的民眾居於其中。如以時間的縱貫角度來 看,台灣民眾在統獨立場的偏好,如簡單 後走向統一)、獨立(「儘快獨立」與「維 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與維持現狀(「維 持現狀,以後再決定」與「永遠維持現狀」) 的分佈來看,過去十多年來的分佈還算穩 定。 然而,對研究者來講,這樣的理解是 不夠的,因為其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及其重 要影響遠遠超過這些表面數字上差異所能 提供,同時也要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究 竟這些數字背後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意涵 又是如何?尤其是當受訪民眾的回答是台 灣要與大陸統一,或是台灣要獨立時,統 一與獨立究竟是何種狀態?而統獨之外的 維持現狀究竟是什麼意思?以及不同時期 受訪民眾的回答是否會有所改變?更進一 步來講,就算不管實際的內涵差異,統一 或是獨立兩個選項的選擇,在方向上相對 比維持現狀來得清晰,但維持現狀的選項 因為方向上的模糊而持續受到研究者的關 注,甚至認為此一選項應當被進一步併入 統一或是獨立兩者之一,以減少選擇維持 現狀的比例。 本計畫的目的即在於處理前述各項問 題:如何解讀台灣民眾在統一、或是獨立、 或是維持現狀背後的意涵。除了一方面重 新檢視這些數字背後的差異性之外,藉由 量化的方法瞭解各種統獨偏好的民眾所具 有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特性;另一方面也 要藉由不同的質化研究策略來瞭解民眾對 統獨立場各個選項的想像,以及探索其選 擇特定立場的前因後果。 文獻探討 本計畫從兩方面探索民眾統獨立場, 一方面是統獨問題本身的測量與應用,另 一方面則是統獨問題與認同問題的關連 性。在測量方面,檢閱幾個主要的測量題 組,包含吳乃德(1992; 1993; 1996; 2005) 利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二 期第四次調查(問卷Ⅱ政治文化組)所開 啟的條件式統獨討論;劉義周(1998)在

(7)

態度之變遷:一九九七年調查計畫」對統 獨問題的測量;劉義周與田芳華(2000) 透過質化訪談的統獨測量;Niou(2005) 提供四個條件式的統獨問法。在統獨與認 同問題的關連上,關照統獨立場所具有的 實質內涵(Wachman, 1994;王家英、孫同 文,1996;Chen, 1997;Wang and Liu, 2004 ; Chang and Wang, 2005 ; Huang, 2005;),包含江宜樺(1998)有關台灣 國家認同的三(四個)個內涵與 Wu(2004) 強調大陸因素的重要性,以及前述吳乃德 (1992;1993;1996;2005)、Niou(2004; 2005)等論述將民眾的統獨立場對照於國 家認同的問題。事實上,有關國家認同的 相關論述,所涵蓋的內涵遠非民眾在統一 或獨立的偏好選擇可以完全回應。因此, 透過這些論述卻是研究者在解讀民眾的統 一、維持現狀或是獨立偏好時,必須詳細 斟酌的。 從一個綜合的觀點來看,這些文獻似 乎可指出維持現狀者並非沒有政治主張, 維持現狀者對其理想中的政治主張有相當 的堅持(即便不是很清楚),即使講不清 楚自己要什麼,但至少已經講清楚現階段 不要什麼;偏向統一或是偏向獨立的民 眾,可能也是因為歷史血緣的原生關係加 上社會建構的操作而有所不同(偏好統一 者認為台灣與大陸有斬不斷的原生關連, 同樣的,偏好獨立者則強調台灣與大陸的 原生關係並不重要、甚至沒有想像中密 切),這些推論的內容都有待不同方法的 使用才能進一步的檢證。 研究方法 經過檢視現有的文獻之後可以發現, 就方法而言,相對上比較多數的文獻對此 議題的探索主要是透過量化的研究策略, 而比較少採取質化的研究策略,使得研究 結果傾向注重在民眾統一/維持現狀/獨立 立場影響因素的看法,或者民眾的統一/維 持現狀/獨立立場如何影響其政治參與,但 是對於民眾是否瞭解統一/維持現狀/獨立 各自的意涵,以及民眾如何認知這些量化 研究常用的變數名稱,則相對來講需要更 多的討論。因此,在方法取向上,如何更 為妥善使用量化與質化的特性,是本計畫 在方法上的出發點。 在兼顧質化與量化的混合方法研究觀 點下,本計畫的研究方法同時兼採文獻分 析法、焦點團體訪談法與電話訪問調查用 於研究。三種研究方法著重在相互間的補 充,亦即透過文獻檢閱的方式,瞭解現階 段與民眾統獨立場相關的各種論述,作為 進一步量化與質化研究的背景基礎,量化 的調查訪問與質化的訪談兩者更是交替運 用,相互檢證,並於最後設計最適合的問 卷測量形式,取得最貼近真相的調查結 果,如此才能真正善用混合方法的優點。 計畫的進程為期兩年,第一年的工作 目標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在於探索台灣 民眾在統獨立場更為深刻的圖像,包含民 眾各種政治與社會人口上的特性,另一方 面在於重新解讀各種有關台灣民眾統獨立 場的論述,並將這些論述操作化成為電話 訪問素材,以瞭解民眾對這些測量的認知 與反應。第二年則以第一年的量化結果所 得,進一步透過焦點團體訪談的結果分析 台灣民眾台灣統獨立場的內涵,並進而將 這樣的分析結果重新整合入電話訪問內容 當中,形成更為完整的統獨測量內涵。 結果與討論 本計畫第一年的主要工作在於文獻檢 閱與透過電話訪問瞭解民眾的統獨立場, 前者是持續進行的工作,瞭解統獨問題的 研究與內涵,並作為後者的依據;後者則 是嘗試利用不同的題目設計,同時檢驗統 獨的問卷測量以及民眾對統獨問題的立

(8)

場。因此,第一年的工作除了相關的文獻 檢閱之外,主要的成果在初步完成電話問 卷調查。以下為本調查之初步成果與發現: (一)並經過研究團隊的密切討論,於 2010 年 4 月 7 日~13 日於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 心完成電話調查,由於問卷內容數量多, 且考量進行比較分析,將問卷分成 A、B 兩 卷進行,其中兩份問卷皆有統獨相關題目 作為共同核心,但仍舊在其他題目部分保 有不同的重點,並分別完成 1077 與 1072 份,共計完成 2149 份,詳細方法與調查結 果請參照附錄一。 (二)鑑於多數民眾傾向類似「維持現狀」 的統獨立場,且具有相當高的穩定度,因 此,研究團對首先處理一個問題:統獨議 題對民眾來講是不是一個政治上的急迫且 重要的議題?或者可能是因為媒體或是政 黨在選舉中的操作而來?在問卷內容的設 計上,採用三段論式的設計,逐次探索台 灣民眾是否認知到統獨問題的急迫性?以 及政黨可以替這些差異進行代言?是否感 受到因為此一問題而造成彼此的差異?初 步的調查結果顯示,相較於其他社會問 題,統獨並不是目前台灣最為急迫的問 題,但是民眾卻也認知到此一問題在民眾 之間有相當高的差異性,以及都有不同的 政黨來為這些不同利益做代言。此一結果 透露出統獨議題本質上雖然不是需要破且 解決的問題,但卻具有較高的政治性,且 會有政黨從中扮演類似「活化」的角色, 使其成為選舉過程,或是政治過程中的重 要問題。 (三)參照相關文獻及其啟發,有關民眾 的統獨立場測量上,除了原有統獨六分類 的題目之外,再加上一組包含兩岸在經濟 水平、生活習慣、思想觀念、政治制度等 四個面向的接近程度,並以類似固特曼量 顯示,在統獨六分類上,台灣民眾仍舊具 有相當高的比例選擇「維持現狀,以後再 決定獨立或統一」,以及「永遠維持現狀」; 相對的,「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與 「儘快統一」的民眾比例則有稍微減少的 趨勢,而「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與 「儘快宣佈獨立」的比例也還算穩定;四 個面向的統獨測量則發現台灣民眾可以接 受與大陸統一的條件依照經濟、生活、思 想與政治等層次而增加,也就是說因為雙 方經濟條件接近而贊成統一的比例低於生 活習慣的接近性,而因為雙方生活習慣接 近而贊成統一的比例低於思想觀念的接近 性,而因為雙方思想觀念接近而贊成統一 的比例低於政治制度的接近性。 (四)將傳統六分類的統獨與其他調查題 目進行各種條件式統獨的分析時,如武力 衝突問題、文化問題相似程度問題、經濟 發展預期問題、民主發展預期問題等進行 交叉分析後,發現這些結果與多數條件式 統獨的分析相似,亦即這些因素接會造成 民眾在統獨立場上的改變。 (五)相對於傳統六分類與條件式統獨的 問法,統獨立場四個面向的測量來講,四 個面向彼此之間也顯現出台灣民眾與大陸 統一意願的高低,或者說是透露出台灣民 眾願與大陸統一的條件層次,最困難者為 政治制度,次為思想觀念,再次為生活習 慣,而經濟生活水準則居末位。這一結果 相當程度顯現出民眾統獨測量的簡潔性。 (六)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個面向的統獨 測量當中,既使在兩岸都是民主政治的體 制,贊成台灣與大陸統一的民眾比例仍然 只有三成八左右,支持獨立者雖然比例少 於前面三個面向的支持獨立者,但仍有四 成二左右。這一結果透露出兩個初步待檢 驗的可能性:(1)當民眾接受訪問時,如

(9)

(如「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獨立或統 一」、「永遠維持現狀」、「維持現狀以 後走向獨立」或是「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 一」),則整體有傾向統一的趨勢;(2) 整體而言,多數民眾的真正立場是傾向獨 立,即便兩岸有些相似條件,仍舊無法有 效吸引大多數民眾選擇統一。 (七)本調查除了兩組統獨立場的測量, 研究團隊同時還有增加現有文獻比較少觸 及的媒體作用,以及國家感情問題,初步 分析也顯示媒體對於影響民眾統獨立場的 作用,以及民眾對於台灣與中國感情的差 異會影響其統獨立場的選擇。 第二年檢討第一年的調查以及相關論 文撰寫時的思考,藉助焦點團體訪談理解 臺灣民眾在統獨偏好上的優先順序以及對 於統獨立場、國家認同、自我認同等相關 概念的關聯性,進一步將這些素材轉化整 合進入電話訪問,讓統獨測量的內涵更為 完整,焦點團體的訪問題綱,以及電話調 查結果分別如附錄二與附錄三。 其中,電話訪問自民國 100 年 4 月 30 日起,至 100 年 5 月 3 日止,由政治大學 選舉研究中心執行訪問。本電話訪問案的 問卷設計由計畫主持人游清鑫研究員召集 問卷草擬小組召開討論會議,針對研究主 題與問卷內容進行初步討論後,訪問預定 完成 1,100 個樣本,經實際訪問完成 1,130 個有效樣本。至於有關焦點團體訪談執行 與內容設計問題,有三點需要事前說明: 一是考量民眾的統獨偏好與其民眾的自我 認同有密切關係,因此在題目設計上除了 民眾的統獨偏好、國家認同以及政策效用 之外,還同時加上民眾自我認同的主題。 二是考量本研究的共同主持人鄭夙芬副研 究員不僅對焦點訪談深具經驗,鄭副研究 員同時期也有一個以認同為主題的國科會 計畫,並且會進行焦點團體訪談,其原有 的訪談設計也會納入民眾的統獨偏好問 題。三是本計畫執行調查與訪談的預算並 不充裕,為使本計畫研究設計更為完善並 且可以在有限的預算限制下圓滿執行,在 受訪者的選擇上選定了與鄭夙芬副研究員 相同的受訪者進行訪談。以下為本階段研 究初步成果與發現: (一)現階段以統獨立場六分類理解台灣 民眾的統獨偏好,大致上是以單一面向的 方式,將統一與獨立分置於面向的兩端, 直接詢問民眾的立場位置,此途徑雖然測 量語句相當簡潔,但結果卻有相當高比例 的民眾選擇「維持現狀」。對此,部分學 者提出「條件語句」的測量途徑,在「中 共武力犯台」及「兩岸政經落差」的條件 設定下,探詢民眾的統獨立場。此法不但 能有效拆解「維持現狀」者的真實偏好, 也得以釐清民眾在統獨偏好上「理念」與 「務實」的考量。但在測量執行與資料處 理上則較為複雜,且現實條件的設定極可 能隨不同時空環境而改變。對此,本文嘗 試在「保持單一面向」又能「有效拆解維 持現狀」的前提下,利用「正面追問」及 「反面探詢」的方式,重新建構民眾的統 獨立場。 (二)透過實際的經驗資料檢證,新統獨 六分量表不但比原有量表更能有效拆解 「維持現狀」者的統獨偏好,呈現出統獨 偏好的強弱遞移性,在測量效度的檢測 上,新量表也具有更佳的解釋力。在方法 論上,本文的嘗試有助於測量方法的改 進,在問題本質上,也得以更精確地理解 臺灣民眾的統獨立場。 (三)從焦點團體訪談資料中得知,民眾 選擇「維持現狀」可能是認為統獨問題不 是目前可以解決的問題;甚至是對兩種國 家選擇都不太有意見。也發現到,對這些 受訪者來講,「現狀」就是一種獨立的狀

(10)

態,只是沒有特別去宣佈獨立,相較之下, 現狀反而是與統一距離比較遠,而這些結 果也多在電訪資料中也得到印證。同時, 若將「維持現狀」拆成「維持現狀,看情 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和「永遠維持現狀」 兩個變項,可以發現統獨立場上最先選擇 「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較偏向認為自 己是臺灣人,在統獨第二偏好上,在扣除 「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之後,也較偏向獨立的立場。而相對在統 獨立場上最先選擇「維持現狀,看情形再 決定獨立或統一」的民眾,立場上較偏向 認為自己屬於「都是」(是臺灣人也是中國 人),在統獨第二偏好上,在扣除「維持現 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之後,則 較偏向統一的傾向。 (四)從焦點團體訪談資料中可得知,對 於「維持現狀」的民眾來講,統獨議題並 非臺灣目前最重要的問題,也不是可以立 即解決的問題,或者說,即使重要,但目 前的條件也還沒有成熟到可以處理統獨問 題。「維持現狀」的民眾之所以選擇「維 持現狀」,事實上可能是因為同時反對統 一與獨立,或是特別反對某一方,卻又對 另一方不感興趣,或者甚至是對兩種國家 選擇都沒有意見。反對獨立的原因包含經 濟因素、國力考量以及戰爭陰影;反對統 一的原因則包含磨合成本過高、文化差異 太大以及將失去台灣的自主性等。此外, 對這些受訪者來講,「現狀」就是一種獨 立的狀態,只是沒有特別去宣佈獨立,相 較之下,現狀反而是與統一距離比較遠。 (五)若將「維持現狀」拆解為「維持現 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和「永遠 維持現狀」兩類。對於「維持現狀,看情 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的民眾來講,未來 的兩岸關係是開放式的發展,具有多種可 統一或是獨立,而成熟條件最基本的要求 是不會影響現階段的生活,或者說,統一 或獨立會帶來更大的好處,包含大陸走向 民主導致兩岸統一的可能性。對於「永遠 維持現狀」的民眾來講,會選擇的主要原 因還是在於對統一所帶來的後果不確定, 以較小的臺灣和較大的大陸統一,臺灣會 吃虧。 (六)從電訪資料中也可呼應上述焦點團 體資料的發現,選擇「維持現狀」者,相 較於選擇統一或獨立者,有較高的比例認 為統獨議題並不是可以立即解決的問題; 在統獨選擇上,也較為容易傾向選擇無反 應的選項;對於「現狀」的認知,大多認 為臺灣跟中國都是獨立的國家。另外,對 於中國大陸的印象多半認為不好,但又覺 得跟中國大陸之間密切的經貿往來是有利 的,這也可看出「維持現狀」者矛盾的一 面。若將「維持現狀」拆成「維持現狀, 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和「永遠維持 現狀」兩個變項,可以發現統獨立場上最 先選擇「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較偏向 認為自己是臺灣人,在統獨第二偏好上, 在扣除「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 統一」之後,也較偏向獨立的傾向,最無 法接受的選擇則為走向統一。 (七)統獨立場上最先選擇「維持現狀, 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的民眾,立場 上較偏向認為自己屬於「都是」(是臺灣人 也是中國人),在統獨第二偏好上,在扣除 「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之後,則較偏向統一的傾向,最無法接受 的相較於「永遠維持現狀」來說,選擇「統 一」的比例也較低,在兩岸經貿利害評估 與兩岸現況認知間呈現出差異也較為接近 統一的立場。 (八)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存在一些隱性

(11)

狀的臺灣民眾已是當下臺灣社會的主流價 值,因此對於這群臺灣主流民意的背景認 識,是不可或缺的,當然,本研究只是拋 磚引玉,試圖初步探討過去往往容易被忽 略,卻一直是臺灣主流價值的「維持現狀」 者,以引發學界更多的關注與研究。從政 治參與的角度來看,統獨議題也是區隔民 眾政黨選擇的重要分歧點,從歷次的選舉 當中可以發現,民眾的統獨偏好與其投票 決定有密切的關聯性。但是,在本計畫的 執行過程中卻也發現,民眾的統獨偏好固 然會影響其政黨支持,但是其間的關係卻 是雙向的,意即民眾的統獨偏好與政黨偏 好是相互影響的,民眾的政黨偏好也會影 響其統獨偏好。由於兩個因素之間具有內 生性(endogenous)的關係,使得實證分 析中的因果關係難以認定。在這樣的認知 下,如何從政黨操作民眾統獨偏好的角度 切入,瞭解統獨偏好的影響力則是一個重 要的方式。在一方面,從本研究的調查可 以發現,民眾對於臺灣與大陸的未來(統 獨關係)要如何安排並沒有太高的急迫 性,更重要的,多數民眾也認知到目前無 法取得一個有足夠說服力的兩岸關係模 式,可以讓民眾有所依循,因此,不強調 統一或是獨立的維持現狀選項仍舊是多數 人的選擇,此時民眾統獨立場雖有差異, 此種差異卻也有維持現狀作為共同的交叉 點,從此一角度來看,民眾彼此間的統獨 差異似不應該如同許多文獻中認定統獨偏 好為臺灣民眾「最重要」或是「唯一」的 政治分歧,而是一種「異中有同或同中有 異」的存在狀態。在另一方面,從過去幾 次的總統選舉中可以發現,候選人經常在 選舉中模糊化其本身或是所屬政黨的統獨 立場,但是,從資料中卻也顯示,民眾對 於這些政黨或是候選人在統獨立場上的確 有特定的偏好方向,因此,儘管候選人或 是政黨刻意將及原有統獨偏好往中間位置 的「現狀」移動,民眾似乎也會有既有的 認知,不會因為候選人或是政黨的選戰策 略而改變其認知,在相當程度上,政黨或 是候選人的統獨偏好在全國性的選舉當 中,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常態因素」,意 即不論政黨或是候選人如何包裝其立場, 民眾仍舊有其定見,所以問題的重點在於 民眾是否會在選舉中真的以候選人或是政 黨的統獨立場偏好作為最重要的考量因 素?還是在不同的選舉中還會有其他因素 也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分析過去幾次的總 統選舉結果後顯示,民眾各自的統獨立場 仍舊重要,但是在每次選舉當中總有其他 的問題對民眾的投票決定產生影響力,例 如在 2000 年總統選舉時的國民黨的分裂與 政治改革(或民主化)問題、2004 年總統 選舉時族群動員問題,以及 2008 年總統選 舉時的民進黨執政表現與政治清廉問題 等,這些個別時期的問題,對選舉的影響 力仍有不容忽視的地位。瞭解到這樣的情 勢之後,本研究的結果也傾向不刻意強化 民眾的統獨立場在選舉當中所具有的「決 定性」地位,而是需要同時考量當民眾對 於統獨偏好的分佈相當穩定之下,如何對 特定政治議題的解讀的重要性。 (九)在民眾有穩定統獨偏好的認知上, 本計畫進一步推敲這樣的態度分佈的政治 效應(political implications)。從近 期兩岸關係中比較受到討論的大陸簽署和 平協定、參與國際社會使用的名稱、以及 「一中各表」等問題的態度,從附錄表三 的資訊可以得知。 第一,簽署和平協定(大陸保證不攻 打臺灣,臺灣也保證不宣佈獨立)的內涵 基本上與「維持現狀」的內涵極為相近, 調查結果也與民眾偏好「維持現狀」的比 例相差不遠,都有六成左右,也呼應了簽

(12)

署和平協定如同將「維持現狀」制度化的 說法。 第二,在國際參與方面,民眾對於我 國的名稱偏好則是「臺灣」優先於「中華 民國」,但如果「臺灣」與「中華民國」 都無法使用時,則有相對多數的民眾選擇 使用「中華台北」的名稱,此一結果直接 驗證本研究之前焦點團體所討論的民眾對 於現狀的看法,以及自我認定的說法,強 調以目前的狀態來進行國際參與,但值得 注意的是,對許多民眾來講,「臺灣」與 「中華民國」兩者雖然名稱有別,但可相 互替代的程度卻也是相當高,意即當民眾 選擇兩者其中一個時,對另外一個卻也是 「不滿意但可接受」心態,至於「中華台 北」的名稱,已經有相當比例的民眾無法 接受,但仍舊可以被視為在「臺灣」或是 「中華民國」之外的選擇底線,而中國大 陸最常加諸在臺灣國際參與的名稱「中國 臺灣」幾乎沒有太多民眾可以接受。 第三,馬英九總統所力主的以「九二 共識」或是「一中各表」與大陸政府進行 互動的基本主張,初步的結果看來,略高 於五成的民眾支持總統的此項主張。此種 支持當然與馬英九總統兩岸政策的正當性 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對於「一中 各表」的支持確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因為 當民眾進一步被詢問中國大陸是否對馬英 九總統的「一中各表」有任何善意的回應 時,卻也有超過五成以上的民眾表示大陸 政府並沒有依據「一中各表」的原則來處 理兩岸關係,這樣的態度分佈不僅可能弱 化馬英九總統兩岸政策的正當性,也顯示 民眾仍舊對於大陸的不信任,對於大陸更 為積極的交往都抱持謹慎的態度。 計畫成果自評 對於本計畫如何採用量化與質化交互應用 混合策略的建議,除了相干文獻討論之 外,更分別從電話訪問調查、焦點團體訪 談交互的方式,瞭解民眾統獨偏好的測量 問題以及進一步的應用情形。整體而言, 為期兩年的研究計畫執行完畢之後,從客 觀自評的角度來看,可以得到以下幾項成 果、限制檢討與未來建議: (一)研究成果 一、整個研究結束之後,針對民眾的統獨 偏好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包含民眾對 於統、獨以及現狀的解讀,統一或是獨立 的各項可能條件、偏好順序,統獨立場與 政治支持的關聯性,以及統獨立場與其他 重要的相關概念如自我認同、兩岸關係的 政策偏好等問題,都是從民眾的統獨偏好 出發而得到一個比較周延的關係。整體而 言,已經達到原有研究計畫所預期的研究 目標。 二、本研究核心課題之一乃是解讀民眾對 統一、獨立、維持現狀的各項內涵與彼此 間的差異,這一部分經過電話訪問以及焦 點團體訪問的論述,發現民眾對於統一與 獨立兩者的偏好差異雖然存在,但如果進 一步探索其統一及獨立的內涵,卻發現彼 此間的內涵差異並沒有一般所認知的大。 換言之,在許多情形下,民眾對於統一的 偏好與獨立的偏好都是具有條件的,對偏 好獨立的民眾來講,獨立的前提仍舊是要 在可以確保臺灣的政治民主、經濟發展、 人權保護等條件下,獨立則是一個可欲的 目標;相對的,對於偏好統一的民眾來講, 統一的形式並不是現今兩岸在政治、經濟 與社會仍舊存在差異之下的統一,而是要 在這些條件都接近的情形下才來統一。仔 細來看,這些有條件的偏好獨立或是有條 件的偏好統一的民眾所列出的條件考量同

(13)

一,有一個前提是獨立或是統一的結果是 要比現狀還要好,而現狀就是臺灣目前的 政治民主、經濟發展與人權保障的現有價 值。同樣重要的,這些論點也是那些抱持 維持現狀的民眾所具有的想法。就抱持維 持現狀的民眾來講,其維持現狀基本上是 一種「在現狀之下等待更好的改變」的心 態,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則維持現狀本 身就不會改變,儘管不同的民眾可能會有 不同的內涵與比重。這要的結果也在筆者 的相關論文中提出,目前也在整理出版當 中(Yu, 2010a; 2010b) 三、本研究透過調查結果瞭解民眾對於兩 岸在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等面向的互 動關聯性,以及這些關聯性如何影響其統 獨偏好,並透過類似固特曼量表(Guttman scale)的測量方式,瞭解臺灣民眾針對統 一或是獨立的各項條件限制,除了具有固 特曼量表的特色之外,此一調查設計另一 個不同於傳統「統一導向」(例如兩岸在 各項條件皆相當下,是否支持統一?)或 是「獨立導向」(例如臺灣宣佈獨立不會 引起戰爭下,是否支持獨立?)的單面問 法最大差異在於同時間皆詢問民眾統一或 是獨立兩個選項的偏好。結果發現在各項 有利兩岸統一的條件中,政治條件(即同 樣是民主開放的狀態下)比經濟、生活、 思想等條件對民眾支持統一的誘因最大, 但是即便如此,在兩岸政治條件相當時, 會嘗試與中國大陸統一的民眾比例仍然不 到四成,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的 條件下,民眾支持獨立的比例也只有略高 於四成,顯然民眾對於是否要與大陸統一 或要自行宣佈獨立兩方面,都沒有超過半 數的支持。這些論點也已經由本計畫的協 同研究老師藉由 2010 年臺灣政治學會年會 當中發表,目前正處於期刊送審過程中的 「修改後再審」階段(俞振華、林啟耀, 2010)。 四、本研究進一步區辨出民眾統獨偏好的 重要順序,透過「正向詢問」(詢問其統 獨第二偏好,即先問其一般的統獨立場, 隨即詢問其第二個可以接受的統獨立場) 以及「反向追問」(詢問其最不能接受的 立場,即先問其一般的統獨立場,隨即詢 問其第二個可以接受的統獨立場,再反向 追問其最不能接受的立場),這些測量方 法可以有效拼湊出民眾統獨偏好的圖像。 筆者目前也已經與其他學者(蕭怡靖、游 清鑫,2011)共同針對將此主題在研討會 中發表,之後並已經改寫成期刊論文,投 稿至臺灣政治學會的官方期刊審查,目前 進度是在「修正後送審」的階段。 五、本研究透過焦點團體訪談的方式瞭解 維持現狀民眾對此一偏好的認知內涵與偏 好強度,從訪談當中得知,民眾心目中的 「維持現狀」如同前述第二點的內容,臺 灣目前的現狀:政治上使屬於民主政治的 狀態、經濟上使屬於自由經濟並且要有相 當的成效、國際參與上則需要有一定的空 間,此種「現狀」的認知在相當程度上就 是臺灣各項狀態的寫照。進一步詢問此種 現狀與統獨立場的關係時,則發現「維持 現狀」的民眾如果必須在統一與獨立當中 選擇一個比較接近的立場,則如同前述利 用「正向詢問」與「反向追問」的結果, 是比較傾向獨立而不傾向統一的立場。此 一發現也已經寫成論文(游清鑫、陳信安, 2011)在 2011 年的臺灣政治學會年會中發 表,目前正在進行改寫工作,以便投稿到 學術期刊發表。 (二)檢討與建議 一、在統獨測量的研究方法部分,雖然四 面向的統獨調查似乎比傳統統獨六分類的 測量更具簡潔性,但傳統的六分類測量對 民眾來講顯然比較能夠理解,其無反應比

(14)

例遠低於四面向的調查,這一問題也點出 了六分類測量的優點,另一方面,四面向 的統獨測量,由於是新的設計題目,初步 發現民眾對其無反應的比例偏高,需要進 一步探索這些無反應民眾的基本特性,挖 掘出這些無反應是不是真的沒有意見或者 是隱藏其意見。而題組應該進一步多做試 驗,檢驗其效度與信度的成分,甚至透過 質化的調查方式,對這些題目進行探索與 修正。 二、不論是傳統六分類的統獨測量,或是 四面向的統獨測量,都不可避免的面對到 「何謂統一」、「何謂獨立」與「何謂維 持現狀」等問題,且民眾的統獨立場也受 到各種條件的影響,這些條件如何影響民 眾的統獨選擇過程同樣也是在未來需要同 時納入討論的重要主題。同樣重要的,對 於這樣的測量需要更多更可靠的信度與效 度檢定工作,這一部分有賴研究過程中除 了針對統獨偏好的測量,還需要再加上民 眾一些兩岸關係態度問題,或是本研究所 嘗試的兩岸政策的政治效應問題,或者將 本研究的所得進一步分享給學術社群使 用,透過這些學術同儕的使用,發掘、強 化相關問卷題組的適用性,如此交叉檢證 才得以強化其信度與效度。 三、與民眾統獨偏好相關的重要概念,如 自我認同、國家認同等,甚至是民眾的政 黨認同等,經常與民眾的統獨偏好糾結不 清,這一部分可能在量化處理上比較吃 力,必須相當程度仰賴質化的探索,才比 較容易得到清楚的理解。因此,對於這一 問題的處理,一個建議是持續藉由質化訪 談的內容,轉化成量化的調查問卷,並且 經過多次的改良與修正,才有機會建立彼 此之間的相互關係。 四、整體而言,本計畫為期兩年,但在計 計畫得到的結果與疑問,進一步可以導引 出更為深入的重要議題。因此,本計畫可 以視為研究民眾統獨偏好的一個重要參 考,但是絕對不是一個提供統獨問題權威 性詮釋的來源,相對的,本研究必須很謙 遜的定位:提出一部份問題的解答,如現 階段民眾對統一、獨立、維持現狀的內涵, 民眾統獨測量方式的新嘗試,以及如何從 民眾的統獨偏好解讀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 看法;引伸出一些重要的研究課題:持續 演化的兩岸關係(例如在李登輝總統主政 時期、陳水扁總統主政時期、以及馬英九 總統主政時期)如何影響民眾對統獨立場 的偏好,如民眾的政黨認同與統獨立場彼 此之間的影響關係,以及如何廣泛的驗證 新測量方式的效度與信度。因此,如何在 既有的成果上面對隨之而來的研究挑戰, 也將是下一階段民眾統獨偏好研究的重 點。 五、在研究相關問題之外,本計畫同時帶 進為數相當多的碩士研究生助理共同參與 研究,在這一個過程當中,研究生助理可 以和本計畫的研究成員共同討論研究主 題,甚至進而成為其論文寫作的題目,不 僅在學術傳承上具有功效,同時也有助於 研究生的學習生涯。另一個值得鼓勵的發 展乃是本研究在第一年及將屆滿之際,開 始考量以本計畫名義聘請博士後研究人員 進入本計畫,一方面可以對本計畫提供執 行上的協助,另一方面也讓本計畫的各個 面向以及學術論點討論有更多的人力可以 照應,此一人力的進入對本計畫同時兼具 行政與研究的助益。當然,該博士後研究 人員也趁此機會進行相關論文寫作,充實 自己往後的就業能力,並在研究期間結束 之後順利取得大學教職的工作。這一模式 對於培育學術心血有相當大的鼓勵作用,

(15)

---, 2003 士後研究人員多多投入既有研究人員的研 究計畫當中。 〈藍與綠-台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型態 初探〉。《選舉研究》,第 10 卷,第 1 期,頁 41-80。 參考文獻 游清鑫、陳信安,2011 (一)中文部分 〈統獨的第三條路-初探統獨立場中 「維持現狀」的臺灣民眾〉。論文發 表於 2011 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辛 亥百年與兩岸政治發展」學術研討 會,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主辦, 2011 年 11 月 11~13 日,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 王家英、孫同文,1996 〈國族認同的解體與重構-台灣當前 的主體經驗〉。《政治科學論叢》, 第 7 期,頁 321-354。 江宜樺,1998 〈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29 期,頁 163~229. 蕭怡靖、游清鑫,2011 〈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再理解〉。論 文發表於「選舉與民主發展—台灣與 香港、澳門的經驗」學術研討會,政 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辦, 2011 年 9 月 24 日,台北: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 心。 吳乃德,1992 〈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 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1993 〈省籍意識、政治支持與國家認同〉, 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 同》:27-51。台北:業強。 劉義周,1998 〈從概念到問卷設計:以統獨態度的 測量為例〉。論文宣讀於「調查研究 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台北:中 研院調查研究工作室與中山人文社 會科學研究所。 ---,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 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 灣政治學刊》,1: 5-39。 ---,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 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 9(2): 5-39。 劉義周、田芳華、游清鑫等,2000 〈台灣民眾主要政治認同概念之研 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計畫,NSC89-2414-H-004-049。 徐火炎,1996 〈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 為 1991 至 1993 年間的實證研究結 果〉。《台灣政治學刊,第 1 期,頁

85-127。 (二)英文部份 Chang, Andy G. and T. Y. Wang, 2005 俞振華、林啟耀,2010 Taiwanese or Chinese? Independence

or Unification? Analysis of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1/2): 29-49. 〈模稜兩可的選擇?在論臺灣民眾統 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論文 發表於 2010 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 「重新思考國家:五都之後,百年前 夕」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主辦, 2010 年 12 月 4~5 日,台北: 東吳大學。 Chen, Wen-chun, 1997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Taiwan: A Study of the Problem of Democratization in a Divided Country. Issues & Studies, 33(4): 1-44.

陳文俊,1995

〈統獨議題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 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之分析〉。《選

(16)

Measuring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n Taiwanese Independence. The China quarterly, 181: 158-168. Huang, Chi, 2005

Dimensions of Taiwanese/Chinese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A Laten Class Analysis.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1/2): 51-70.

Niou, Emerson M. S. 2004

Understanding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sian Survey, 44(4): 555-567.

---, 2005

A New Measure of Preferences on the Independence-Unification Issue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1/2): 91-104. Rigger, Shelly, 2000

Social Science and National Identity: A Critique. Pacific Affairs, 72(4): 537-552.

Schubert, Gunter, 2004

Taiwan’s Political Parties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e Rise of an Overarching Consensus. Asian Survey, 44(4): 534-554.

Wachman, Alan, 1994

Taiw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 Armonk: M. E. Sharpe.

Wang, T. Y. and I-chou Liu, 2004 Contend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Survey, 44(4): 568-590.

Wu, Yu-shan, 2004

Taiwa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Testing the Worst-Case Scenario.” Asian Survey, 44 (4):614-25.

Yu, Ching-hsin, 2010a

To Be or Not To Be? An Examination

Independenc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ing Governance for Civil Society organized by Center of Civil Society, Keio University Tokyo, Japan, March 5~6, 2010

----, 2010b

Partisan Engineered Identity? An Examination of Identity Issue in Taiwan’s Elections. Paper delivered at the Conference Group of Taiwan Studies at the 2010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USA, Sept. 3~6.

(17)

附錄一 台灣民眾統獨偏好的持續與變遷之研究:測量與應用(第一年) 電話訪問過程與結果 壹、問卷設計 本計畫以台灣民眾的統獨偏好為研究主軸,以電話訪問方式進行,自民國 99 年 4 月 7 日起,至 99 年 4 月 13 日止,由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執行訪問。 本電話訪問案的問卷設計由計畫主持人游清鑫研究員召集問卷草擬小組討論會 議,針對研究主題與問卷內容進行初步討論後。執行分成兩個主要部分:A 卷與 B 卷。A 卷自民國 99 年 4 月 7 日開始至 99 年 4 月 13 日止,共七天,共計完成獨 立樣本共有 1,077 個成功樣本;B 卷自民國 99 年 4 月 7 日開始至 99 年 4 月 13 日止,共七天,共計完成獨立樣本共有 1,072 個成功樣本,如以下表一所示。本 研究問卷設計的原則,主要是 A 卷和 B 卷有共同之核心題目,即統獨偏好的測量 題目。而兩者不同之處在於 A 卷有國家情感的題目, B 卷則有媒體使用的題組。 A 卷與 B 卷在正式執行前,皆對問卷內容先進行試測,在問卷檢討會議做增刪修 改後定稿,而每波調查的總題數以三十六題為上限。 表一:訪問內容、時間、完成個數 日期 主題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訪問型態 A 卷每日訪問至少 100 通成功樣本 B 卷每日訪問至少 100 通成功樣本 大陸經驗(3) 兩岸現狀認知(5) 條件式統獨(8) 經濟情況(4) 大陸犯台(2) 大陸未來預測(2) 國家情感(3) 媒體使用(2) 基本問題(12) 問卷題目數 35 35 35 35 35 35 35 36 36 36 36 36 36 36 成功樣本數 150 185 199 132 147 122 142 163 179 161 175 152 99 143 累計成功樣本數 150 335 534 666 813 935 1077 163 342 503 678 830 929 1072

(18)

貳、調查訪問之抽樣方法與樣本檢定 以台灣民眾的統獨編好為研究主題,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ATI)進 行全省電話訪問來蒐集資料。訪問樣本分為 A 卷和 B 卷。A 卷和 B 卷樣本實際進 行訪問的對象是以設籍於台灣且年滿二十歲,居住於住宅或住商混合電話之成年 民眾為訪問母群。抽樣方法以「中華電信住宅部 97-98 年版電話號碼簿」為母體 清冊,依據各縣市電話簿所刊電話數佔台灣地區所刊電話總數比例,決定各縣市 抽出之電話數比例,以等距抽樣法抽出各縣市電話樣本後,為求涵蓋的完整性, 再以隨機亂數修正電話號碼的最後二碼或四碼,以求接觸到未登錄電話的住宅 戶。電話接通後再由訪員按照(洪式)戶中抽樣的原則,抽出應受訪的對象進行 訪問。為使樣本具有代表性而符合母體結構,本研究針對樣本之「性別」、「年 齡」、「教育程度」及「地理區域」分佈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若樣本代表性檢 定未通過,即利用上述四個變數採取「多變數反覆加權法」(raking)進行加權, 直到樣本分佈與母體分佈(台灣地區年滿二十歲以上的成年民眾)無顯著差異為 止。

(19)

參、次數分配表(按題目順序) 請問您平時對兩岸之間(台:台灣和大陸之間)的消息注不注意(台:咁有注意)?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注意 186 8.6 8.6 8.6 不注意 669 31.1 31.1 39.8 注意 887 41.3 41.3 81.0 非常注意 329 15.3 15.3 96.3 無反應 79 3.7 3.7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請問您和您的家人有沒有打算到大陸讀書、工作、做生意或定居(台:去那住)?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有 129 6.0 6.0 6.0 可能會有 96 4.4 4.4 10.5 沒有 1898 88.3 88.3 98.8 無反應 27 1.2 1.2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整體而言,請問您對大陸的印象是好還是不好?(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好 308 14.3 14.3 14.3 不好 741 34.5 34.5 48.8 好 668 31.1 31.1 79.9 非常好 40 1.9 1.9 81.8 無反應 392 18.2 18.2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20)

有關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內容,請問您認為是完全相同,大部分相同,大部分不同,還是完全不同? (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完全相同 97 4.5 4.5 4.5 大部分相同 1061 49.4 49.4 53.9 大部分不同 500 23.3 23.3 77.2 完全不同 312 14.5 14.5 91.7 無反應 179 8.3 8.3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跟社會上其他問題比起來,請問您覺得台灣的統一和獨立的問題,是不是目前最急迫(台:最要緊) 需要解決的問題?(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絕對不是 622 28.9 28.9 28.9 可能不是 688 32.0 32.0 60.9 可能是 237 11.0 11.0 72.0 絕對是 298 13.9 13.9 85.9 無反應 304 14.1 14.1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請問您覺得台灣民眾對統一和獨立問題的看法,是非常不一樣,不太一樣,還是差不多?訪員請注意: 本題是問一般民眾之間的差異,而非受訪者與其他民眾的差異)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一樣 571 26.6 26.6 26.6 不太一樣 798 37.1 37.1 63.7 差不多 556 25.9 25.9 89.6 無反應 225 10.4 10.4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21)

請問國民黨與民進黨哪一個政黨的主張比較接近您的想法?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國民黨 746 34.7 34.7 34.7 民進黨 641 29.8 29.8 64.5 都沒有 408 19.0 19.0 83.5 無反應 355 16.5 16.5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關於未來台灣和大陸的關係,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看法:1.儘快統一 2.儘快宣布獨立 3. 維持現狀,以 後走向統一 4.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 5.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6.永遠維持現狀。請 問您比較偏向哪一種?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儘快統一 15 .7 .7 .7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 260 12.1 12.1 12.8 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866 40.3 40.3 53.1 永遠維持現狀 369 17.2 17.2 70.2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 379 17.6 17.6 87.8 儘快獨立 149 6.9 6.9 94.8 無反應 112 5.2 5.2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如果台灣和大陸的經濟水準相當(台:差不多時),您認為台灣應該和大陸統一還是獨立?(訪員追 問強弱程度時,請用「非常支持」或「普普通通」來作追問)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支持統一 122 5.7 5.7 5.7 支持統一 353 16.4 16.4 22.1 支持獨立 692 32.2 32.2 54.3 非常支持獨立 523 24.3 24.3 78.7 維持現狀 48 2.2 2.2 80.9 無反應 411 19.1 19.1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22)

如果台灣和大陸人民的生活習慣接近(台:差不多時),您認為台灣應該和大陸統一還是獨立?(訪 員追問強弱程度時,請用「非常支持」或「普普通通」來作追問)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支持統一 142 6.6 6.6 6.6 支持統一 412 19.2 19.2 25.8 支持獨立 566 26.3 26.3 52.1 非常支持獨立 567 26.4 26.4 78.5 維持現狀 45 2.1 2.1 80.6 無反應 417 19.4 19.4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如果台灣和大陸人民的思想觀念接近(台:差不多時),您認為台灣應該和大陸統一還是獨立?(訪 員追問強弱程度時,請用「非常支持」或「普普通通」來作追問)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支持統一 174 8.1 8.1 8.1 支持統一 462 21.5 21.5 29.6 支持獨立 530 24.6 24.6 54.2 非常支持獨立 535 24.9 24.9 79.1 維持現狀 38 1.8 1.8 80.9 無反應 411 19.1 19.1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如果台灣和大陸的政治制度都是民主制度,您認為台灣應該和大陸統一還是獨立?(訪員追問強弱程 度時,請用「非常支持」或「普普通通」來作追問)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支持統一 319 14.8 14.8 14.8 支持統一 506 23.6 23.6 38.4 支持獨立 423 19.7 19.7 58.1 非常支持獨立 473 22.0 22.0 80.1 維持現狀 37 1.7 1.7 81.8 無反應 391 18.2 18.2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23)

對於兩岸(台:台灣和大陸)應該統一或獨立的問題。有人主張:「如果台灣宣布獨立後,仍然(台: 猶原)可以和大陸維持和平的關係,則(台:哪安捏)台灣應該成為一個新國家」。請問您同不同意 (台:咁有同意)這種主張?(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214 9.9 9.9 9.9 不同意 268 12.5 12.5 22.4 同意 715 33.3 33.3 55.7 非常同意 707 32.9 32.9 88.6 無反應 245 11.4 11.4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有人主張:「就算台灣宣布獨立後,會引起大陸攻打台灣,台灣還是應該成為一個新國家」。請問您 同不同意(台:咁有同意)這種主張?(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671 31.2 31.2 31.2 不同意 528 24.6 24.6 55.8 同意 363 16.9 16.9 72.7 非常同意 325 15.1 15.1 87.8 無反應 263 12.2 12.2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有人主張:「如果大陸和台灣在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的條件相當,則(台:哪安捏)兩岸應該統 一」。請問您同不同意(台:咁有同意)這種主張?(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469 21.8 21.8 21.8 不同意 564 26.2 26.2 48.0 同意 581 27.0 27.0 75.1 非常同意 244 11.3 11.3 86.4 無反應 292 13.6 13.6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24)

有人主張:「就算大陸和台灣在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的條件差別相當大,兩岸還是應該統一」。 請問您同不同意(台:咁有同意)這種主張?(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1022 47.6 47.6 47.6 不同意 659 30.6 30.6 78.2 同意 173 8.0 8.0 86.3 非常同意 58 2.7 2.7 89.0 無反應 237 11.0 11.0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請問您覺得大陸未來可不可能(台:咁有可能)變成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可能 420 19.6 19.6 19.6 不太可能 447 20.8 20.8 40.4 有可能 745 34.7 34.7 75.0 非常可能 256 11.9 11.9 86.9 無反應 281 13.1 13.1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請問您覺得大陸未來的經濟可不可能(台:咁有可能)比台灣還要好?(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不可能 52 2.4 2.4 2.4 不太可能 110 5.1 5.1 7.5 有可能 654 30.4 30.4 38.0 非常可能 976 45.4 45.4 83.3 現在已經比台灣好 131 6.1 6.1 89.4 無反應 227 10.6 10.6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25)

請問您家庭每個月總收入大約是?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36000元以下 502 23.4 23.4 23.4 36001元~47000元 139 6.5 6.5 29.8 47001元~58000元 143 6.6 6.6 36.5 58001元~65000元 121 5.6 5.6 42.1 65001元~78000元 108 5.0 5.0 47.1 78001元~88000元 86 4.0 4.0 51.1 88001元~108000元 123 5.7 5.7 56.8 108001元~138000元 140 6.5 6.5 63.3 138001元~158000元 52 2.4 2.4 65.7 158001元以上 172 8.0 8.0 73.7 無反應 565 26.3 26.3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在國民黨、民進黨、新黨、親民黨跟台聯黨這五個政黨中,請問您認為您比較支持哪一個政黨?(回 答「選人不選黨」者,請追問「非選舉時期」整體而言較支持哪一個政黨)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國民黨 707 32.9 32.9 32.9 民進黨 583 27.1 27.1 60.0 新黨 21 1.0 1.0 61.0 親民黨 56 2.6 2.6 63.6 台灣團結聯盟 21 1.0 1.0 64.5 中立及看情形 722 33.6 33.6 98.1 無反應及其他政黨 40 1.9 1.9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26)

政黨認同 3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泛藍政黨 783 36.5 36.5 36.5 泛綠政黨 603 28.1 28.1 64.5 中間選民 762 35.5 35.5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政黨支持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非常支持國民黨 175 8.1 8.1 8.1 普通支持國民黨 490 22.8 22.8 30.9 偏國民黨 41 1.9 1.9 32.9 非常支持民進黨 185 8.6 8.6 41.5 普通支持民進黨 360 16.8 16.8 58.3 偏民進黨 37 1.7 1.7 60.0 非常支持新黨 4 .2 .2 60.2 普通支持新黨 17 .8 .8 61.0 非常支持親民黨 21 1.0 1.0 62.0 普通支持親民黨 33 1.5 1.5 63.5 偏親民黨 1 .1 .1 63.6 非常支持台聯 4 .2 .2 63.7 普通支持台聯 16 .7 .7 64.5 偏台聯 1 .0 .0 64.5 中立無反應 762 35.5 35.5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台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 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台灣人 1087 50.6 50.6 50.6 都是 908 42.3 42.3 92.9 中國人 94 4.4 4.4 97.2 無反應 59 2.8 2.8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27)

年齡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20 至 29 歲 440 20.5 20.5 20.5 30 至 39 歲 453 21.1 21.1 41.5 40 至 49 歲 459 21.3 21.3 62.9 50 至 59 歲 383 17.8 17.8 80.7 60 歲及以上 397 18.5 18.5 99.2 無反應 18 .8 .8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受訪者教育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小學及以下 416 19.3 19.3 19.3 國、初中 308 14.3 14.3 33.7 高中、職 633 29.5 29.5 63.1 專科 291 13.6 13.6 76.7 大學及以上 493 22.9 22.9 99.6 無反應 8 .4 .4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父親教育程度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小學及以下 1062 49.4 49.4 49.4 國、初中 338 15.7 15.7 65.1 高中、職 348 16.2 16.2 81.3 專科 83 3.8 3.8 85.2 大學及以上 143 6.7 6.7 91.9 無反應 175 8.1 8.1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28)

父親省籍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本省客家人 262 12.2 12.2 12.2 本省閩南人 1531 71.2 71.2 83.4 大陸各省市人 260 12.1 12.1 95.5 原住民 24 1.1 1.1 96.6 外籍人士 7 .3 .3 97.0 無反應 65 3.0 3.0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職業五分類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高、中級白領 878 40.8 40.8 40.8 中低、低級白領 492 22.9 22.9 63.7 農林漁牧 154 7.2 7.2 70.9 藍領 574 26.7 26.7 97.6 其他 51 2.4 2.4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職業八分類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軍公教人員 234 10.9 10.9 10.9 私部門管理階層及專業人員 508 23.6 23.6 34.5 私部門職員 362 16.8 16.8 51.4 私部門勞工 405 18.8 18.8 70.2 農林漁牧 135 6.3 6.3 76.5 學生 102 4.8 4.8 81.2 家管 388 18.0 18.0 99.3 其他 15 .7 .7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29)

地理區域 7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大台北都會區 465 21.6 21.6 21.6 北縣基隆 179 8.3 8.3 30.0 桃竹苗 306 14.2 14.2 44.2 中彰投 406 18.9 18.9 63.1 雲嘉南 322 15.0 15.0 78.1 高屏澎 353 16.4 16.4 94.5 宜花東 96 4.5 4.5 99.0 無反應 22 1.0 1.0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性別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男性 1072 49.9 49.9 49.9 女性 1077 50.1 50.1 100.0 有效的 總和 2149 100.0 100.0

(30)

附錄二 台灣民眾統獨偏好的持續與變遷之研究:測量與應用(第二年) 焦點團體訪談實施過程與訪談題綱 壹、訪談實施過程 依照民眾的統獨立場以及自我認同進行分類,共分成並依照北部與南部區 域分別舉行四場訪談,共計八場訪談,各場次時間與類別分別如下: 第一場: 時間: 1/12(三)晚間七點~九點 地點:台北選研焦點訪談室 主持人:鄭夙芬老師 受訪者統獨立場與族群意識:「都是」且「維持現狀,再看情形」,人數九人。 第二場: 時間: 1/13(四)晚間七點~九點 地點:台北選研焦點訪談室 主持人:游清鑫老師 受訪者統獨立場與族群意識:「都是」且「永遠維持現狀」,人數六人。 第三場 時間: 1/15(六)早上十點~十二點 地點:高雄中山民調中心訪談室 主持人:游清鑫老師 受訪者統獨立場與族群意識:「都是」且「偏向獨立」,人數七人。 第四場 時間: 1/15(六)早上十點~十二點 地點:高雄中山民調中心訪談室 主持人:鄭夙芬老師 受訪者統獨立場與族群意識:「台灣人」且「永遠維持現狀」,人數四人。 第五場 時間: 1/15(六)下午兩點~四點 地點:高雄中山民調中心訪談室 主持人:鄭夙芬老師 受訪者統獨立場與族群意識:「台灣人」且「偏向獨立」,人數七人。 第六場

(31)

時間: 1/19(三)晚間七點~九點 地點:台北選研焦點訪談室 主持人:俞振華老師 受訪者統獨立場與族群意識:「都是」且「偏向統一」,人數八人。 第七場 時間: 1/20(四)晚間七點~九點 地點:台北選研焦點訪談室 主持人:蔡佳泓老師 受訪者統獨立場與族群意識:「台灣人」且「維持現狀,再看情形」,人數六人。 第八場 時間: 1/21(五)晚間七點~九點 地點:台北選研焦點訪談室 主持人:蕭怡靖老師 受訪者統獨立場與族群意識:「中國人」且「偏向統一」&「中國人」且「維持 現狀,再看情形」,人數七人。 貳、訪談題綱 大家好!非常感謝各位抽空來參加今天這個小型的討論會。我是這一場的主 持人 ,目前在 (服務機構)擔任的職務 是 (職稱)。這個討論會是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做的 學術研究計畫的一部份,這個學術研究完全是中立的,跟任何政黨與利益團體都 沒有任何的關係。各位的意見,都只是我們用來作為學術研究的依據,絕對不會 提供給任何其他單位或個人。 在今天的討論會中,我們將討論一些有關「認同與統獨態度」的議題,所有 的議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對或錯的問題,我們主要只是想聽聽各位的意 見。這個討論會的進行方式,原則是先由我這裡提出一些主題,請大家來談談自 己的看法或經驗,也歡迎各位彼此交換意見及互相討論。我提出討論主題之後, 各位發言前不必舉手,大家就當作是在聊天,隨時可以發表意見。由於各位的任

(32)

何意見對我們都很寶貴,我們必須錄音記錄,為了避免聲音重疊,所以我們希望 大家發言時,最好一次一個人發言,這樣我們才不會遺漏任何各位寶貴的意見。 也因為各位都來自社會不同的角落,每一個人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如果 其他人的發言和您的意見或觀點不太相同時,也請大家保持禮貌,讓發言人講完 後,再提出您的看法來和大家分享及討論。另外,如果可能的話,想麻煩各位把 手機暫時關機或轉成靜音,謝謝! 我們現在正式開始,首先請每一位很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從我開始,我是 ( 姓 名 ) , 在 擔 任 (服務單位及職稱)請。 (本項預計 5 分鐘) 一、(發下第一張填答紙)社會上有人認為「台灣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但也有 人認為「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我們想請各位用畫圈圈 的方式,來表示您個人對「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之間關係的看法。兩個圈 圈之間可以各自分開,可以有交叉部分重疊,也可以完全重疊,也可以大的包住 小的。 現在大家都畫好了。我們就各位所畫的來請教。XXX 先生,您可不可以很 簡單地向大家說明您這樣畫的想法是什麼?(本項請受訪者直接就其所畫展示給 大家看,不必傳回給主持人。但本題討論結束後,請助理務必將所有填答紙回收 保管)請問是什麼原因讓您這樣認為?您的想法有沒有改變過? (追問: A. 成長經驗--請您回想一下,過去有沒有什麼特別的事物讓您覺得中華文 化和台灣文化之間有差別或有關係?有沒有受到課本、家庭、朋友或任 何特殊事件的影響?

(33)

B. 社經環境--就您和大陸的接觸(或是對大陸的印象),會不會讓您認為 台灣和大陸在文化上有差別或者是有關係? 您喜不喜歡大陸或大陸 人? C. 政治立場--請問您比較支持的政黨,對台灣和大陸之間歷史文化關聯性 的態度與立場,和您一不一樣?) (本項預計 15 分鐘) 二、在社會上,有人會說自己是「台灣人」,有人會說自己是「中國人」,有人 會說自己「兩者都是」,您覺得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兩者都是? 請 問是什麼原因(時候/情況)讓您這樣認為?您的想法有沒有改變過? (追問: A.世代經驗---就您自己成長的經驗,請問有沒有過什麼事情,讓您對 自 己是中國人或台灣人立場的造成影響,或者改變您的想法? B.社經環境---就您和大陸的接觸(或是對大陸的印象),有沒有讓您改 變您的想法?如果有機會的話,請問您會去大陸定居嗎? C.政治立場—請問您認為自己比較欣賞或支持的政黨,在這個認同的問 題上,和您的想法是否一樣?請問您在投票時,會不會考慮候選人或 政黨的認同立場和您相不相同? D.有人認為本省人比較會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外省人比較會認同自己是 中國人,請問您認為認同和省籍有沒有關係? (本項預計 15 分鐘) 三、(發下第二張填答紙)我們常常在說「國家」這兩個字,每一個人對它的想 法也可能會不同。現在各位手上都拿到一張上面有標示「第二張填答紙」。 紙上有四個名詞,分別是:「我們的國家」、「中國」、「中華民國」和「台 灣」。我們想請各位用畫圈圈的方式,來表示您個人認為這四個名詞彼此之

(34)

間的關係。這些圈圈之間可以各自分開,可以有交叉部分重疊,也可以完全 重疊,也可以大的包住小的(主持人同時在紙上畫圈示範)。 請利用您手上的四種色筆分別畫四個圈圈,每一個圈的顏色不同,各自代表 紙上所印的四種不同的名詞。「我們的國家」請用紅色表示,「中國」請用藍色 表示,「中華民國」請用綠色表示,台灣請用「黑色」表示(主持人讓受訪者進 行填答)。 現在大家都畫好了。我們就各位所畫的來請教。XXX 先生,您可不可以很 簡單地向大家說明您這樣畫的想法是什麼?(本項請受訪者直接就其所畫展示給 大家看,不必傳回給主持人。但討論會結束後請助理務必將所有填答紙回收保管) (本項預計 10 分鐘) 四、請問您覺得我們一般的臺灣民眾對於兩岸應該統一或是獨立的看法,是非常 不一樣,不太一樣,還是差不多? A. 請問您覺得是什麼原因讓大家對兩岸應該統一或是獨立有不同(或相似) 的看法?或是在什麼時候大家的看法會比較不一樣(相似)?(可以適 度提示:例如是因為大家個人背景不同,還是傳播媒體接觸影響,還是 受到政黨影響,還是受到選舉的影響等) Ba. 您覺得兩岸應該統一或是獨立是不是臺灣目前最重要的問題? Bb1.如果不是,為什麼您會覺得這一問題不是最重要的(或者問:那臺灣目 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Bb2.如果是,為什麼您會覺得這一問題是最重要的? (本項預計 10 分鐘) 五、(發下第三張填答紙)在我們社會上對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有人主張臺 灣與中國大陸應該儘快統一 ;有人主張臺灣應該儘快宣布獨立;有人主張 臺灣應該先維持現狀,以後再與中國大陸統一;有人主張臺灣應該先維持現 狀,以後再走向獨立;有人主張臺灣應該先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 統一;也有人主張臺灣應該永遠維持現狀。現在請您在第三張填答紙上回答 三個問題:您最偏向哪一個看法??其次是哪一個,以及最不能接受的是又 是哪一個?如果您認為這些看法無法用來充分形容您所主張的未來兩岸關 係,那麼請圈選「其他」,並寫明您的看法。(主持人讓受訪者填答,等受 訪者填答完畢後,主持人可以依選項分類詢問受訪者答案,並將之登錄在主

數據

Table 4 further addresses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tizen’s perception of issue imminence  and whether his/her views can be responded by political parties
Table 1: Key Features of Polling Primary (KMT vs. DPP)
Table 2 summarizes the number of candidates nominated by the kobo system and the number  of such nominees actually got electe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function is named after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Oliver Heaviside (1850–1925) and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n electric current that is switched on at time t = 0.] Its graph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