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地區上市櫃銀行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進行盈餘管理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地區上市櫃銀行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進行盈餘管理之研究"

Copied!
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台灣地區上市櫃銀行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 進行盈餘管理之研究. 研究生:沈文華 撰 指導教授:張瑞當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三 年 六 月 0.

(2)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審定書 本校 企業管理學系 研究所 碩士班 研究生 沈文華 (學號:9141674) 所提論文 台灣地區上市櫃銀行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 進行盈餘管理之研究. 經本委員會審查並舉行口試,符合碩/博士學位論文標準。. 學位考試委員 (召集人). 簽. 章. 黃. 北. 豪_ _. 廖. 源. 星. _. 張. 瑞. 當. _. _. _. _. 指導教授. 系主任/所長. i.

(3) 博碩士論文授權書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版本 93.2.6)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本人在_國 立 中 山_大學(學院) 企 業 管 理 學 空白. 系所. 組_九十二_學年度第_二_學期取得_碩_士學位之論文。. 論文名稱:_台灣地區上市櫃銀行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進行盈餘管理之研究_ □同意. _. □不同意 (政府機關重製上網)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全文資料,授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 術資料中心(或其改制後之機構)、國家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得不 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微縮、光碟或數位化等各種方式重製後散布發行或 上載網路。. 本論文為本人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未申請者本條款請不予理會) 的附件之一,申請文號為:______,註明文號者請將全文資料延後 半年再公開。 ------------------------------------------------------------------------□同意 □不同意 (圖書館影印)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全文資料,授予教育部指定送繳之圖書館及本 人畢業學校圖書館,為學術研究之目的以各種方法重製,或為上述目的再 授權他人以各種方法重製,不限地域與時間,惟每人以一份為限。 上述授權內容均無須訂立讓與及授權契約書。依本授權之發行權為非專屬性發行 權利。依本授權所為之收錄、重製、發行及學術研發利用均為無償。上述同意與不同意 之欄位若未鉤選,本人同意視同授權。 指導教授姓名: 張瑞當 博士 研究生簽名:. 學號:9141674. (親筆正楷). (務必填寫). 日期:民國. 年. 月. 日. 1. 本授權書 (得自 http://sticnet.stic.gov.tw/sticweb/html/theses/authorize.html 下載 或至 http://www.stic.gov.tw 首頁右下方下載) 請以黑筆撰寫並影印裝訂於書名頁之次頁。. 2. 授權第一項者,請確認學校是否代收,若無者,請個別再寄論文一本至台北市(106-36)和平 東路二段 106 號 1702 室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黃善平小姐。(本授權書諮詢電 話:02-27377606 傳真;02-27377689). ii.

(4) 論文提要 學年度:92 學期:2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中):台灣地區上市櫃銀行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進行盈餘管理之 研究 論文名稱(英):The study of earnings management via manipulation of discretionary loan loss provisions by banks in Taiwan. 學位類別:碩士 語言別:中文 學 號 : 9141674 論 文 頁 數 : 84 研 究 生 (中 )姓 名 : 沈 文 華 研 究 生 (英 )姓 名 : Wen-hua Shen 指 導 教 授 (中 )姓 名 : 張 瑞 當 博 士 指 導 教 授 (英 )姓 名 : Ruey-dang Chang 口 試 委 員 (中 )姓 名 : 黃 北 豪 博 士 、 廖 源 星 博 士 口 試 委 員 (英 )姓 名 : Pei-how Huang、 Yuan-xing Liao. iii.

(5) 摘. 要. 對於銀行管理當局績效的衡量,除了盈餘表現外,逾放比率與資本適足率高 低也是兩項主要的觀察指標。在眾多的盈餘操弄項目中,壞帳提列是唯一可能同 時影響銀行盈餘、逾放比率及資本適足率的會計科目。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 銀行管理當局在提高盈餘、降低逾放比率及提升資本適足率的要求下,利用裁決 性壞帳提列所為之盈餘管理與銀行壞帳提列前盈餘、逾放比率、資本適足率、資 產規模、放款成長率及催收款項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另外依銀行業務屬性,將樣本銀行區分為商業銀行及其他類別銀行兩 組;依銀行設立時間為區分標準,分為新銀行與舊銀行兩組;並依銀行董事長是 否由官股選派,分為官股掌控銀行及非官股掌控銀行兩組,以了解在不同分類標 準下,不同組別的管理當局其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所為之盈餘管理,是否有顯著 的差異。最後,本研究以年度別為區分,以瞭解銀行管理當局利用裁決性壞帳提 列所為之盈餘管理,是否有年度別上的差異。 根據台灣經濟新報社之資料庫,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1)壞帳提列前盈餘、 資產規模、催收款項等三項變數與銀行管理當局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所為之盈餘 管理有關,且當壞帳提列前盈餘越高、資產規模越大、催收款項越高時,銀行管 理當局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所為之盈餘管理程度也會越大。(2)無法證實逾放比 率、資本適足率、放款成長率與銀行管理當局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所為之盈餘管 理有關。(3)官股掌控與非官股掌控銀行之管理當局,其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所 為之盈餘管理,在統計檢定上,具有顯著的差異,其中又以官股掌控銀行,其盈 餘管理的程度較大。(4)商業銀行與其他類別銀行之間及新銀行與舊銀行之間, 其管理當局利用裁決性壞帳提列所為之盈餘管理,在統計檢定上,並無顯著差 異;且年度別之差異對管理當局之裁決性壞帳提列也無顯著影響。 【關鍵詞彙】:裁決性壞帳提列、逾放比率、資本適足率、盈餘管理 iv.

(6) Abstract For the evaluation of banks’performance, non-performing loans ratio and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re the two major indicators other than earnings performance. Among the various tools for earnings manipulation, loan loss provisions may be the only one that could affect bank’s earning numbers, non-performing loans ratio and capital adequacy ratio simultaneously.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need to increase earnings and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nd to decrease non-performing loans ratio, banks may have motivation to conduct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hu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by using the discretionary loan loss provisions and the earnings before loan loss provisions, non-performing loans ratio,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sset size, loan growth rate, and loans uncollect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divides the sample banks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1) commercial banks versus others, (2) new banks versus old banks (based on the time the bank was founded), and (3) state-run versus non-state-run (based on whether the president of the bank is appoin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study also intends to examine whether earnings management conducted by the bank’s management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various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from the Taiwan Economics Journal (TEJ) database, the study found: (1) the three variables of earnings before loan loss provisions, asset size, and loans uncollected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by using discretionary loan loss provisions, and the higher the three variables,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2) non-performing loans ratio,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nd loan growth rate are not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by using discretionary loan loss provisions; (3) state -run banks have conducted more earnings management than non-state -run banks; and (4)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sult found in other analyses for other categories. Keywords: Discretionary Loan Loss Provisions, Non-Performing Loans Ratio, Capital Adequacy Ratio, Earnings Management. v.

(7) 誌謝詞 大學畢業十年後,能夠重新回到西子灣再當一次學生,感覺真的很不相同, 尤其是再回到以前上課的地方,看著以前為我們上課的老師,站在台前依然努力 認真,心裡總是會浮上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感覺。老師們的年紀雖然比以前多了 些,但是教學熱忱卻是絲毫不減當年。兩年的時間─很快,快到讓我在這裡清楚 地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在記憶還未淡忘之前,我 要好好地記下這種幸福而雀躍 的感覺。 本論文承蒙指導教授 張瑞當 博士悉心指導,舉凡論文格式、研究方法、內 容及架構的確立,直到論文最後的完成,莫不諄諄詳詢,且在百忙之中仍然時時 叮囑,不厭其煩地為我們排憂解惑。老師不僅博學多聞,且又循循善誘,能夠受 業其中,真是如沐春風。對於恩師,除了滿心感佩之外,更有著滿懷的謝意。師 恩浩蕩,溢於言表,謹銘在心。 此外,口試期間承蒙口試委員 黃北豪 博士及 廖源星 博士撥冗賜教,提供 很多寶貴的建議,讓本論文內容更加完整,在此特別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沈 文 華. 謹識於西子灣. 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三十日. vi.

(8) 目. 錄.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審定書… … … … … .… … … … … … … … … … … … ...i 博碩士論文授權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 論文提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i 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v A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誌謝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 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i 表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x 圖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 第一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一節. 盈餘管理的理論基礎............................................................................7. 第二節. 盈餘管理相關研究議題… … … … … … … … … … … … … … … … … .18. 第三節. 銀行業盈餘管理文獻與假說發展… … … … … … … … … … … … …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32. 第二節. 研究期間與樣本選取… … … … … … … … … … … … … … … … … … .39. 第三節. 變數定義與衡量… … … … … … … … … … … … … … … … … … … … .40.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第一節. 壞帳提列之統計分析… … … … … … … … … … … … … … … … … … .48 vii.

(9) 第二節. 各項假說之實證結果… … … … … … … … … … … … … .… … … … … 54. 第三節. 其他實證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第一節. 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78.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79.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viii.

(10) 表 目 錄 表 2-1. 盈餘管理研究動機及盈餘操弄方向相關文獻彙總表… … … … … … … .19. 表 3-1. 本國銀行因營業稅、存款準備率降低所增盈餘及轉銷呆帳金額彙總 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表 4-1. 模型一敘述統計…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表 4-2. 模型一 Pearson 相關係數… … … … … … … … … … … … … … … … … … 49. 表 4-3. 模型一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表 4-4. 模型一變異數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49. 表 4-5. 模型一迴歸係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表 4-6. 模型二敘述統計…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表 4-7. 模型二 Pearson 相關係數… ..… … .… … … … … … … … … … … … … … .51. 表 4-8. 模型二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表 4-9. 模型二變異數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51. 表 4-10 模型二迴歸係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表 4-11 模型三敘述統計…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表 4-12 模型三 Pearson 相關係數… … … … … … … … … … … … … … … … … … 55 表 4-13 模型三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表 4-14 模型三變異數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55 表 4-15 模型迴歸係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表 4-16 ABS(DLLPt)與各變數間之預期與實際關係彙總表… .… … … … … … .57 表 4-17 ABS(DLLPt)與 EARNt (前 50% vs.後 50%)變異數分析....................58 表 4-18 ABS(DLLPt)與 EARNt (前 50% vs.後 50%)敘述統計量… … … .… … .58 表 4-19 ABS(DLLPt)與 BIS t (前 50% vs.後 50%)變異數分析… … .… … … … ..59 表 4-20 ABS(DLLPt)與 BIS t (前 50% vs.後 50%)敘述統計量… … … .… … … ..60 表 4-21 ABS(DLLPt)與 BIS t (前 25% vs.後 25%)變異數分析… … … .… … … ..61 ix.

(11) 表 4-22 ABS(DLLPt)與 BIS t (前 25% vs.後 25%)敘述統計量… … … … … … ..61 表 4-23 ABS(DLLPt)與 NPRt(前 50% vs.後 50%)變異數分析… … … … … … .62 表 4-24 ABS(DLLPt)與 NPRt (前 50% vs.後 50%)敘述統計量… … … … … … 62 表 4-25 ABS(DLLPt)與 NPRt (前 25% vs.後 25%)變異數分析… … … … … … 63 表 4-26 ABS(DLLPt)與 NPRt (前 25% vs.後 25%)敘述統計量… … … … … … 63 表 4-27 ABS(DLLPt)與 SIZEt(前 50% vs.後 50%)變異數分析… … … … … … .64 表 4-28 ABS(DLLPt)與 SIZEt (前 50% vs.後 50%)敘述統計量… … … … … … 64 表 4-29 ABS(DLLPt)與 GROWTHt(前 50% vs.後 50%)變異數分析… … … … 65 表 4-30 ABS(DLLPt)與 GROWTHt (前 50% vs.後 50%)敘述統計量… … … ..65 表 4-31 ABS(DLLPt)與 GROWTHt (前 25% vs.後 25%)變異數分析… … … ..66 表 4-32 ABS(DLLPt)與 GROWTHt (前 25% vs.後 25%)之敘述統計量… … ..66 表 4-33 ABS(DLLPt)與 NPLt(前 50% vs.後 50%)變異數分析… … … … … … ..67 表 4-34 ABS(DLLPt)與 NPLt (前 50% vs.後 50%)敘述統計量… … … … … … .67 表 4-35. 假說與實證結果彙整表… … … … … … … … … … … … … … … … … … … 68. 表 4-36 ABS(DLLPt)與樣本銀行業務類別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69 表 4-37 ABS(DLLPt)與樣本銀行業務類別之變異數分析… … … … … … … … ..69 表 4-38 ABS(DLLPt)與樣本銀行設立時間點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 … … ..70 表 4-39 ABS(DLLPt)與樣本銀行設立時間點之變異數分析… … … … … … … ..70 表 4-40 ABS(DLLPt)與官股/非官股 掌控銀行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 … ...71 表 4-41 ABS(DLLPt)與官股/非官股 掌控銀行之變異數分析… … … … … … ...71 表 4-42 ABS(DLLPt)與官股/非官股 掌控銀行之描述性統計量… … … … … ...71 表 4-43 ABS(DLLPt)與年度別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 … … … … … … … … ..72 表 4-44. ABS(DLLPt)與年度別之變異數分析… … … … … … … … … … … … … ..72. x.

(12) 圖 目 錄 圖 1-1. 研究流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圖 3-1. McNichols and Wilson(1988)壞帳提列評估模式路徑圖… … … … .… ..33. 圖 3-2. 研究架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xi.

(13)

(14)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財政部開放新銀行設立以來,國內的金融環境因銀行家數過多,過度競爭 的結果逐漸導致銀行間的業務競爭日趨白熱化,同時也將國內的金融市場逐漸由 賣方市場轉變成買方市場,銀行的授信品質也因此而逐漸惡化,經理階層所感受 到的壓力更是逐年增加,加上 1997 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造成信心危機,股匯市 大幅下跌的結果,造成國內問題企業陸續浮上? 面,銀行除了感受到同業間相互 廝殺的業務競爭外,也開始感覺到壞帳壓力沈重,整體行庫逾期放款比率(以下 稱逾放比率)居高不下。財政部遂於 1999 年提出「加速銀行打銷呆帳辦法」,規 定國內各銀行於 2003 年 7 月以前將逾放比率降為 2.5%,未能於規定期間完成 者,將透過增資或合併的方式來完成逾放比率降為 2.5%以下的目標,然而大部 份的國內銀行都無法在期限內完成這個目標。 近年來,財政部更持續不斷地推出各項降低銀行逾期放款措施,其目的在於 協助金融機構改善其財務結構與體質,重建金融體系之活力,並提昇我國金融機 構之競爭力。截至 2003 年 11 月底,本國銀行逾放比率為 5.01%,逾期金額為 7,169 億元,較 2002 年第一季歷年最高峰之 8.04%降低 3.03%,逾期放款金額 亦較 2002 年第一季 11,475 億元減少 4,306 億元;其中逾放比率低於 5%者計有 34 家,介於 5%~10%者有 9 家,10%以上者有 8 家。對於 92 年底前逾放比率 未降至 5%之銀行,未來將依「加速降低本國銀行逾期放款措施」之規定,視銀 行降低逾放比率、轉銷呆帳金額、備抵呆帳提列及資本適足情況等情形,衡酌採 取一項或多項限制處理措施,如糾正並限期改善、禁止新設國內外分支機構及一 般分行抵換簡易型分行、限制分配董監事酬勞金、限制分配盈餘、限制轉投資非 金融相關事業及限制新增加利害關係人授信或由利害關係人擔任保證人或提供 擔保品之授信等,可見降低逾放已成為當前銀行業者及政府當局最重視的課題, 1.

(15) 而逾放比率的考量也成為影響銀行盈餘認列的重要因素之一。 1992 年 4 月財政部參酌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 (The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988 年 7 月所發布之「銀行自有資 本之計算與自有資本標準之國際通例」(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訂定「銀行自有資本與風險性資產之範 圍、計算方法及未達標準之限制盈餘分配辦法」,藉以衡量銀行資產負債表內表 外之信用風險交易項目。其後並根據 1996 年 1 月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銀行監督 管理委員會新發布之「資本協定涵蓋市場風險修正案」(Amendment to The Capital Accord to Incorporate Market Risks),規定自 1998 年 12 月底起,本國 銀行應依「銀行自有資本與風險性資產計算說明之規定,計算信用風險與市埸風 險」。 國外文獻中有很多針對公司管理當局盈餘管理議題之研究,由過去的文獻整 理,一般公司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可歸納成三大類,即資本市場的誘 因,包括管理者買回、首次公開發行、現金增資、盈餘預測及損益平穩化等;契 約的誘因,如獎酬契約、債務契約、經理人員異動等;法令的管制誘因,如進口 管制、產業特殊法規、反托拉斯條款等(Healy and Wahlen, 1999)。只要有代理 問題存在,就存在利害關係人間的利益衝突,而動機的強弱及利益衝突的大小也 就決定了公司管理當局操弄盈餘的程度。對於銀行的管理當局而言,如同其他產 業的管理者,一樣存在盈餘管理的動機,只是因為行業特性不同,操弄的方式也 略不相同。劉啟群(1999)即針對我國銀行業損益操弄項目季別現象進行分析,目 的在於了解銀行管理當局如何於各季(特別是第四季)利用損益操弄工具(即買賣 票券利益、買賣票券損失、處分投資利益、處分投資損失、壞帳費用、提列其他 損失準備、處分資產利益及處分資產損失)達成盈餘管理的目的,其研究結果顯 示銀行管理當局有延後認列損益操弄項目至第四季,造成第四季比例及其變異程 度有顯著高於其他三季的現象,此結論也間接證實本國銀行的管理當局確實有運 2.

(16) 用損益操弄工具進行盈餘管理的現象。Collins et al. (1995)針對個別銀行七種提 高資本方式的選擇,與估計資本、盈餘及稅賦間的關係進行研究,分別建立證券 利得及損失、放款損失提列 1(loan loss provision,以下皆以壞帳提列稱之)、放 款沖銷、資本證券、普通股、特別股及股利等七種函數,以估計資本(期初資本 加計當年度證券利得及損失認列前、壞帳提列認列前、異常項目認列前之稅前損 益)、非裁決性盈餘(當年度證券利得及損失認列前、壞帳提列認列前、異常項目 認列前之稅前損益)及邊際稅率等三個控制變數進行分析,發現非裁決性盈餘與 壞帳提列呈現正相關;Clinch and Magliolo (1993)的研究也發現銀行經理人有利 用裁決性收入認列來進行盈餘管理的現象;Shrieves and Dahl (2003)則發現日 本國內銀行會利用短期證券收入及壞帳提列來達成盈餘平穩化的目的。另外,在 資本管理的議題上,Ahmed et al. (1999)研究發現壞帳提列被銀行界用於資本管 理;Beatty et al. (1995)發現壞帳提列、壞帳沖銷及新股發行等裁決性項目通常 會被經理人同時用於幫助資本目標達成,以遂行資本管理,且壞帳提列與資本比 率(capital ratio)呈現負相關。對國內的銀行管理當局而言,良好的經營績效是其 能否繼續留任,並取得優渥薪酬及紅利的主要因素。銀行管理當局經營績效的優 劣 , 除 了 以 盈 餘 作 為 積 極 的 評 估 指 標 外 , 逾 放 比 率 及 資 本 適 足 率 (capital adequacy ratio)也是評估其經營績效時的重要考量因素。在盈餘、逾放比率及資 本適足率的壓力下,在紅利報酬與職業聲望的誘因下,也在工作保全前提下,銀 行管理當局都可能藉由各種損益操弄工具來調整當年度盈餘之認列,以達到其特 定的目的。在眾多的損益操弄工具中,壞帳提列會影響盈餘的認列,且在備抵壞 帳提列後,可藉由壞帳沖銷來降低逾放比率,同時也因備抵壞帳可作為第二類資 本而有提高資本適足率的效果,加上銀行以放款為主要業務,壞帳提列為銀行放 註 1:大多數銀行皆以從事放款工作為主要業務及收入來源,在國外的文獻中,對於銀行業放款損失提列的相關研究很 多,而所謂的放款損失提列(loan loss provision)係屬於銀行壞帳提列的最主要組成份子。在國內的文獻中,對放 款損失提列的代表意義,劉順仁(1995)稱之為銀行壞帳費用之提列,劉啟群(1999)以壞帳費用稱之,陳育成(2002) 亦以壞帳費用稱之,本研究則稱之為壞帳提列。. 3.

(17) 款後依債權可否收回的程度所為之提列,此一提列行為為例行性之作業,並不同 於其他損益操弄工具。故本研究特別針對銀行管理當局的壞帳提列情形進行分 析,並以裁決性壞帳提列(discretionary loan loss provision, DLLP)作為盈餘管理 的代理變數,分別檢驗壞帳提列前盈餘、資本適足率、逾放比率、資產規模、放 款成長率及催收款項等變數與盈餘管理之關係。. 4.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由國內外文獻可發現,企業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除了基於企業整體利益及 管理當局自身利益的考量(沈維民,1997)外,降低政治成本、降低資金取得成本、 獎酬計劃之考量、避免或遞延違約成本、保持經營權及傳達公司之未來預期等, 皆為公司經理人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銀行的管理當局可能會為了達成特定目 標,利用裁決性項目中可操縱的科目,如壞帳提列、票債券買賣收入、短期投資 收入與其他收入(如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收入等)之認列,達到盈餘操弄的目的。 本研究主要參考 McNichols and Wilson (1988)的壞帳估列模型,利用模型 中的誤差項,探討台灣地區上市櫃銀行裁決性壞帳提列之狀況。並以該模型為基 礎,發展本研究之模型。為進一步瞭解銀行管理當局之裁決性壞帳提列,是否與 銀行之壞帳提列前盈餘、資本適足率及逾放比率有關,本研究在模型中加入了資 產規模、放款成長率及催收款項等三項變數作為控制變數,以可裁決性壞帳提列 作為盈餘管理的代理變數,透過變異數分析檢定可裁決性壞帳提列與壞帳提列前 盈餘、資本適足率、逾放比率、資產規模、放款成長率、催收款項等變數間的關 係。並以可裁性壞帳提列的絕對值大小,作為盈餘管理程度的指標,以探討銀行 管理當局之盈餘管理行為,是否與上述六項變數有關。 另外,本研究也分別以銀行業務屬性、設立時間點及董事長是否官派作為區 分標準,進行實證研究,以瞭解商業銀行與其他類別銀行間、新銀行與舊銀行間、 官股掌控銀行與非官股掌控銀行間,透過裁決性壞帳提列所為之盈餘管理是否有 顯著的差異。最後再檢驗民國 90 年度及 91 年度兩年內,銀行管理當局透過壞 帳提列所為之盈餘管理行為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5.

(1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 研究目的與動機. 文獻蒐集與探討. 發展假說. 樣本資料蒐集. 研究模型建構. 模型確立. 實證研究.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 6. 變數定義與衡量.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假說發展. 第一節. 盈餘管理的理論基礎. 一、何謂盈餘管理 Schipper(1989)所認為的盈餘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主要係指財務報 表提供者在獲取私人利益之意圖下,有目的地介入外部財務報導的過程,所進行 之「揭露管理」,在此定義下盈餘管理的重點不在盈餘本身,而在於把這些會計 數字當作資訊來看待。所以盈餘管理可以在任何財報外部揭露的過程中出現,而 且可用許多不同的形式進行。管理當局可以在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下,利用會計方 法的選擇,或於現有會計方法內,以特定的方式(如改變固定資產的可用年限)來 操弄盈餘。在此定義之下,盈餘管理又可依觀察的角度區分為資訊層面及經濟所 得層面(又稱實質所得)兩部份,在經濟所得層面下,有些會計數字可經由盈餘操 弄的手段加以扭曲(如經濟所得),而在資訊層面下,盈餘所代表的只是可被用以 幫助決策制定的眾多信號之一。 另外根據Healy and Wahlen(1999)之定義,所謂盈餘管理是指管理當局 利用會計實務上具有彈性之裁量權與對會計交易認列之選擇權利,企圖改變財務 報表上之列報盈餘,其操弄盈餘的目的,則以誤導利害關係人對公司實際經營績 效的認知,或藉由操弄盈餘的結果,影響以會計數字為決策基礎的契約結果。 二、盈餘管理的動機 由於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在應用上的彈性,導致管理當局在合法的範圍內,存 有操縱會計資訊的機會。由學者對盈餘管理的定義可知,盈餘管理為管理當局基 於私人利益考量所形成的操弄盈餘行為。Watts and Zimmerman(1978)認為 管理當局基於自利,會對會計原則制定的團體進行遊說,研究中說明管理當局可 由公司取得的報酬,包含薪資、獎勵性報酬(如現金紅利、股票或股票選擇權)、 非金錢性的報酬(如特權)等。對管理當局而言,可以藉由提高股價或獎勵性報酬 7.

(21) 來增加財富,不過有五項因素會間接地影響到管理者財富的取得,分別為稅賦、 法規管制、政治成本、資訊成本(又稱簿記成本)及獎酬計劃等,其中因政府介入 所產生的成本對公司的影響最大,公司為了避免政府介入,可能會選擇低風險的 投資,以減少因高報酬而招來政府介入的機會,故而產生管理當局盈餘管理的現 象。依此理論,可知管理當局從事自利的會計選擇行為,主要乃基於契約成本和 監督成本的考量。 Healy and Wahlen(1999)認為盈餘管理的動機有資本市場動機(capital market motivation)、契約動機及主管機關規定和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 等三種。由過去文獻的研究,在資本市場動機方面,又可分為管理者買回 (management buyouts )、首次公開發行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 現金增資(seasoned equity offer)、企業購併(mergers)及盈餘預測(forecasts) 等動機。由於財務報表所呈現的盈餘數字是市場投資人對公司投資價值評估的 參考,公司管理當局為了符合市場對公司經營績效的預期、維持股價及保住經 營權等動機,可能有進行盈餘管理的行為。就管理者買回動機而言,主要的論 述在於管理者為了要進行管理者買回,所以在交易進行前,有降低公司盈餘的 動機,以減少其買入價格。DeAngelo (1986)曾對管理者買回與盈餘管理間 之關係進行研究,以美國1973年至1982年64家在紐約及美國證交所上市且經 管理者買回之公司為樣本,研究這些公司之內部管理當局,是否會因自身利益 與股東利益間的衝突,對外部的投資人隱蔽對公司有利的資訊,往下操縱盈餘, 以壓低收購價格。該研究對於管理當局在進行管理者買回時,是否會有系統地 運用應計項目,往下調整盈餘之研究,其研究結果雖不顯著。但由Perry and Williams(1994)以1981年至1988年175家經管理者買回之公司為樣本所做的 分析結果顯示,在管理當局公開其有買回及控制公司的意圖前,有顯著的證據 顯示,管理當局有將裁決性應計項目往預期方向操弄的情形,亦即公司盈餘會 有減少的現象。兩項研究之所以有不同的實證結果,Perry and Williams(1994) 8.

(22) 認為主因在於樣本之不同,而非方法上有所不同,也再次肯定了管理者買回確 實為促使管理當局盈餘管理的動機之一。另外,對於辦理首次公開發行或現金 增資動機方面,Friedlan(1994)探討了新上市公司在上市前,是否會利用裁 決性應計項目來增加盈餘。其研究結果指出,首次公開發行公司會在公開說明 書所涵蓋之最近財務報表內,運用會計方法選擇之彈性來操縱盈餘。當公開說 明書未包含期中財務報表,而僅列示最近年度之年度財務報表時,管理當局在 最近年度之年度財務報表內,會利用裁決性應計項目來增加其列報盈餘,以取 得較佳的承銷價格;Teoh et al.(1998a)對於首次公開發行公司使用折舊和 備抵壞帳科目操縱盈餘的現象進行研究,發現相較於其他公開發行公司,首次 公開發行公司於申請之當年度,會使用折舊與提列壞帳等會計方法使盈餘增 加。此乃因公司在公開發行前,並無相關市場價格可以評估發行股票之承銷價, 會計資訊便成為評估承銷價的重要因素之一,且為了通過證管(期)會之審查, 公司管理階層會有美化報表的動機。另外Teoh et al.(1998b)亦發現上市公 司之裁決性應計項目在辦理現金增資前有成長趨勢,並於現金增資當年度達到 最高,而在現金增資後開始衰退。比較同規模之非現金增資公司和辦理現金增 資公司的淨利及裁決性應計項目,可以發現有現金增資公司之淨利及裁決性應 計項目較高,但在增資後其淨利及裁決性應計項目都減少,顯見管理當局有從 事盈餘管理的行為。亦即上市公司除了在上市前會企圖操弄盈餘,藉以提高上 市股票之承銷價格外,在上市後辦理現金增資前,也會為了抬高新股價格或符 合政策管制規定,而產生操弄盈餘的動機與誘因。Erickson and Wang(1999) 以1985年至1990 年55家完成購併行為的公司進行研究,對於企業購併行為 中,主併公司是否會在股權購入前企圖提高自身公司的股價,以降低買入被併 公司股權時之成本。研究結果發現主併公司在購併契約簽訂及宣布之前,會以 應計項目往上操弄公司盈餘,以提高公司股價及降低購併成本。同時,該研究 也發現主併公司往上操弄盈餘的程度與購併規模的相對大小有正向的關係。對 於盈餘預測方面,Kasznik(1999)在研究中假設管理當局在當期盈餘低於管理當 9.

(23) 局的盈餘預測時會從事增加盈餘的會計決策,反之在當期盈餘高於管理當局的 盈餘預測時會從事降低盈餘的會計決策。實證結果發現,44%的樣本公司其管 理當局高估了公司盈餘,在這些公司的財報中有明顯的正裁決性應計項目存 在,且有盈餘預測年度之裁決性應計項目金額,明顯高於無盈餘預測之年度。 該研究認為管理當局會操弄盈餘,使報導盈餘向盈餘預測的位置移動,而且認 為預測誤差是造成裁決性應計項目的主因。另李建然(2000)以卜瓦松迴歸模型 分析影響自願性盈餘預測頻率的因素,其實證結果顯示,當公司經營績效越好 及管理當局擁有好消息時,較會揭露盈餘預測,且當公司與債權人間的代理問 題越嚴重,管理當局也會傾向揭露盈餘預測。 在契約動機方面,由於會計資訊常被用於輔助監督管理當局、股東及債權人 之間的契約關係,當管理當局對部份會計政策具有裁量空間時,用以衡量管理當 局績效的會計數字,就有可能被管理當局操縱。Watts and Zimmerman(1978) 認為管理當局具有自利的動機,且可由公司取得薪資、獎勵性報酬(如現金紅利、 股票或股票選擇權)及非金錢性的報酬(如特權);Watts and Zimmerman(1990) 認為契約成本發生於市場交易(如發行新股或增加新債務產生的規費及承銷費 用)、公司內部交易及政治運作(如避免法規管制的遊說成本)的交易過程中,且除 了交易成本外、代理成本、資訊成本、談判成本及破產成本等,都是可能發生的 契約成本。管理當局基於契約成本的考量,便可能產生操弄盈餘的動機。一般而 言,引起管理當局盈餘管理動機的契約,可分為紅利契約(bonus contracts)、 債務契約(debt contract)及工作保障(job preservation)契約等三大類。紅利契 約乃是基於代理問題的考慮,其目的是避免管理當局因自身利益考量而犧牲股東 利益。公司所有者為了表達對管理當局經營績效的重視,與 管理當局間會訂立紅 利契約,除了平時應給付的薪資外,另訂紅利獎酬計劃,以此期待管理當局努力 為股東及公司創造更高的利益。當企業的盈餘目標達成率越高時,管理當局可獲 得之紅利金額也會越高。因此管理當局在追求自身利益極大化的前提下,便可能 10.

(24) 利用會計基礎中的選擇彈性來窗飾或美化企業盈餘狀況,以期在現在或未來獲取 更多紅利報酬的機會。同時也因紅利獎酬的衡量標準通常與會計資訊所呈現的訊 息內容有關,因此管理當局便可能為了取得較高的紅利獎酬,而發生盈餘操弄的 行為。Healy(1985)認為管理當局的紅利計劃,通常會訂定紅利上限和目標盈餘。 當發生當期盈餘未能達到目標盈餘,或可得紅利已超逾紅利上限時,管理當局反 而會傾向壓低當期的盈餘數字。其目的是將該盈餘保留到下一年度,以期增加下 一年度達到目標盈餘的可能性。反之,若盈餘超過最低盈餘標準,但未能達到目 標盈餘時,管理當局會提高當期盈餘以達成目標盈餘,使當期紅利金額提高。 Holthausen et al.(1995)延伸Healy(1985)的研究,由兩家人力資源諮商公司 取得公司CEO機密的紅利資料,研究結果發現,當管理當局的盈餘績效超過紅 利上限時,會往下操弄盈餘,以增加由紅利計劃取得報酬之現值。不過當其盈餘 績效低於紅利計劃下限時,並無證據顯示管理當局會再往下操弄盈餘,其原因可 能是盈餘績效差的經理人有被替換的危機,故 反而選擇不往下操弄盈餘,以免工 作不保。而債務契約所代表的意義乃是,債權人於放款行為前,應先對放款對象 之會計資訊進行評估,以了解其財務狀況,作為是否提供融資的決策依據。當債 權人同意放款後,基於債權保障,於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所簽訂之債務契約中, 通常會以某些會計資訊為基礎來設定限制條款。例如,對債務人所經營的企業之 年度純益率或負債比率等財務比率有某些程度或範圍上的限制。當債務人之年度 純益率低於契約所定之要求標準或負債比率高於契約所定之要求標準時,債權人 便可依照債務契約之規定,禁止債務人所經營之企業繼續發行公司債,或是禁止 公司於當年度對股東發放現金股利等(沈維民,1997)。而這些限制條款乃為避免 公司管理當局從事損及債權人利益之行為,從而避免因違反這些條款而必須付出 額 外 的 違 約 成 本 , 此 亦 成 為 管 理 當 局 盈 餘 管 理 的 動 機 之 一 。 DeFond and Jiambalvor(1994)利用時間序列(time-series)及橫斷面(cross-sectional) 模型進行正常應計項目之估計,研究發現在兩個模型中,違反債務契約限制條款 的樣本公司,在違反債務契約前一年,都有利用異常應計項目提高盈餘的現象, 11.

(25) 此一結果證實了債務契約假說認為管理當局會因債務契約產生操弄盈餘的動 機。至於在工作保障方面,DeAngelo(1988)針對管理當局進行工作保障合約 與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證實公司管理當局在工作職位受到威脅時,確實可能會 運用會計上裁量權來提高盈餘,且 現任的管理當局在面對經營權之爭(proxy fight) 時,會企圖避免盈餘下降,這亦與現任管理當局會利用會計上之裁決項目避免在 董監事選舉期間報導公司虧損的假說一致。 至於主管機關規定和反托拉斯法所造成的盈餘管理動機,如同Watts and Zimmerman(1978)所提出的「政治成本」,認為公司規模越大,其政治成本越 高,受到的法規限制也越多。政治成本所代表的意義是當企業的規模越大,會被 要求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且容易引起政府的關心與介入。管理當局為避免主管 機關制定不利於公司未來發展的規範,很可能會對規範制定的團體進行遊說,因 此也將支付若干政治成本。而政治成本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公司規模的大小,公 司越大社會責任越大,面對反托拉斯法的管制與控訴的機會也越高,管理當局為 了避免成為主管機關關切的目標,會傾向於利用會計應計基礎下所提供的會計選 擇彈性,選擇降低公司帳列盈餘,以規避可能的政治成本。Moses(1987)認為規 模越大的公司,越容易引起主管機關的注意,因此管理當局愈可能存在盈餘平穩 化的動機。尤其當公司盈餘大幅增加時,會被認為有壟斷市場之嫌,而當盈餘大 幅滑落時,則可能表示其經營已出現問題(Ronen and Sadan,1975),此兩者都 會造成所謂的政治成本。Jones(1991)究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推行限制進口方案時,在汽車、 碳鋼、不銹鋼、銅及鞋業等五個產業內受影響的23 家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探討 限制進口的產業在ITC調查期間,其管理當局是否會以應計項目的操弄,降低當 期盈餘,以期獲得進口補貼或降稅優惠。該研究以總應計項目中的裁決性應計項 目,作為盈餘操弄行為的衡量變數。實證結果顯示,因為進口保護政策受益的國 內生產廠商,在ITC調查期間,會採用會計上的選擇來降低報導盈餘,亦即管理 12.

(26) 當局有顯著操控盈餘之現象。Cahan(1992)以反托拉斯法調查對公司盈餘的影響 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公司在接受調查期間,其裁決性應計項目會較未接受調查期 間低,盈餘也會比未接受調查期間少。這種因為政策或法律規範所引發的盈餘管 理動機,可稱之為管制誘因(regulations motivation)。在台灣由於沒有反托拉斯 法,政府對於一般產業很少介入管制,保險與銀行等金融產業是受到政府主管機 關最多法規限制的行業,由於金融產業對國內資本市場及貨幣市場的穩定與金融 秩序的維持,有著很大的社會責任,因此相較於其他產業也受到較多約束。銀行 管理當局為了避免違反管制條款及產生被調查的風險,便有可能從事盈餘管理, 以避免成為主管機關特別注意的焦點。Collins et al.(1995)研究銀行管理當局 是否會為了達成最適資本要求,而從事盈餘管理。結果發現資本誘因會影響銀行 壞帳提列、壞帳沖銷、資本票據發行、普通股、特別股及股利發放政策,但與買 賣有價證券損益之間的關係較為薄弱。同時,該研究亦顯示銀行會透過認列異常 的利得以避免違反規定。此外,也有部份研究發現,已瀕臨最低資本規定之銀行 會高估備抵壞帳,低列壞帳沖銷且認列異常的證券出售利益。(Moyer, 1990; Scholes et al., 1990;Beatty et al., 1995;Collins et al., 1995)。 除上述所提的盈餘管理動機外,國內學者(陳錦村、葉雅薰 2002)也歸納盈 餘操縱的主要動機有實際盈餘低於管理當局之預測盈餘、為提高管理者自身之紅 利、外部融資需求強度、內部人股票交易熱絡程度、為降低管理者之收購價格、 為促使限制進口的法案被通過、首度公開發行公司擬提高發行價格、避免違反債 務契約及降低政治成本等,但基本上仍脫離不了資本動機、契約動機與管制動機 等三大類。當然,管理當局亦可能想藉由盈餘管理的操作,來傳達公司對未來展 望之預期,以達到提高股價及繼續維持經營權的目的。Burgstahler and Dichev (1997)的研究探討盈餘變動方向和盈餘管理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在所觀察的樣本 公司中,有小幅盈餘減少及小幅虧損的公司之次數,較小幅盈餘增加及小幅正盈 餘的公司要少很多。研究證實管理當局傾向利用正向盈餘操縱,以增加實際列報 13.

(27) 盈餘,藉以避免盈餘下降及產生虧損。此外,該研究也發現,營運活動現金流量 及營運資本的改變是兩項被用以達成提高盈餘的工具。另外,當公司發生財務危 機時,管理者本身亦可能會因此遭受重大損失,為了避免被撤換,管理當局可能 會企圖掩飾公司的財務困境(Gilson, 1989;林嬋娟 et al., 1997),工作保全(Job Preservation) 便成為最重要的考量。因此,在保全工作的誘因下,財務因難公 司的管理當局,可能會企圖增加公司的會計盈餘,以掩飾其財務困境。Degeorge et al.(1999)則歸納出盈餘管理的三個門檻(thresholds),首先,門檻一乃為了 避免發生虧損;門檻二則是當盈餘為正時,為了維持每季盈餘的成長趨勢;門檻 三則是當盈餘成長後,為了達成分析師之盈餘預測。研究結果顯示,管理當局只 在盈餘低於門檻時才會從事盈餘操縱,若距離門檻很遠,則不會有盈餘操縱行為。 雖然由文獻中,可知管理當局從事盈餘管理的動機各有不同,其中可能只有 單一的操弄動機存在,也可能同時混合多種動機,到最後才造成盈餘管理的結 果,而動機的強弱也會影響到管理當局盈餘操弄的深度。由於個別公司的狀況並 不相同,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也會有所差異,於是便可能產生增加盈 餘、降低盈餘及盈餘平穩等三種不同的盈餘管理策略。而有關管理當局企圖增加 盈餘或降低盈餘之研究,Healy(1985)認為若管理當局覺得當期盈餘水準過低 時,會傾向將所有不利的事項或交易全部提前至當期予以認列。其研究證實當公 司所制定的紅利計劃有上下限,且公司當期利用裁決性應計項目調整前的盈餘高 於上限或低於下限時,管理當局會選擇以可減少盈餘之應計項目來降低盈餘,其 目的在於將不利於本期淨利的項目或交易提前在當年度認列,並希望次年度會有 好的盈餘表現;而當公司當期利用裁決性應計項目調整前盈餘介於紅利規定上下 限之間時,管理當局會選擇能提高盈餘的應計項目來增加盈餘。至於有關損益平 穩化的研究,Fudenberg and Tirole(1995)認為在工作保障的前提下,管理當局 在考量當期盈餘及未來盈餘相對表現時,會產生盈餘平穩化的動機,其主要的假 設是:「差勁的盈餘表現會增加管理當局被撤換的機會,而且當年度好的盈餘表 14.

(28) 現並不能彌補未來不佳的盈餘表現。」Defond and Park(1997)也證實當本期盈 餘較差,而預期未來盈餘較佳時,管理當局會從未來年度「借用(borrow)」盈餘 至本期;相反地,若本期盈餘較佳,而預期未來年度盈餘較差時,管理當局則會 「保留(save)」本期的盈餘以備未來年度之需要。而穩定的盈餘除了可降低經營 績效的波動性外,同時也可縮短盈餘報導和盈餘預測之間的差距,提高盈餘預測 的可信度,也有助於傳達及預測有關未來的盈餘狀況,減少管理當局被撤換的風 險。 三、盈餘管理的工具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制定,主要乃為防止企業在財務報導過程中可能之造假 與操弄的行為。但因會計規範本身乃具有彈性,管理當局仍然可以在合乎會計規 範的範圍內合法操弄會計資訊,特別是與管理當局經營績效有關的盈餘資訊。從 文獻中可歸納出管理當局進行盈餘操弄的工具可分為三類,分別為會計方法的選 擇、交易時點的控制及裁決性應計項目的運用。其中應計項目可以反映所有會計 政策對盈餘之影響,以此方法探討管理當局之盈餘管理行為時,其效果較佳,故 大多數學者是以應計項目的相關研究來探討盈餘管理現象是否存在 (Healy 1985)。至於所稱的應計項目可用二分法區分為裁決性應計項目 (discretionary accruals)及非裁決性應計項目(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兩種,裁決性應計項 目指的是管理當局在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認可的範圍內可以自由裁量的部份,亦可 自由調整損益認列的時點;而非裁決的應計項目則通常與公司營業活動有關,且 為因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而必須強制配合的會計調整結果(Jones 1991;Teoh et al. 1998a)。以下分別針對三種常用的盈餘管理工具進一步說明: (一)、會計方法的選擇 由於會計準則中有許多會計方法之選擇可由管理當局自由裁量,因此一般學 界認為管理當局會透過會計方法的選擇來達到盈餘管理的目的。會計方法的選擇 15.

(29) 係指企業管理當局在應計基礎下,對於某些會計科目在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 條件下,合法選擇使用適當的會計方法,例如固定資產折舊及存貨評價等方法, 進行盈餘操弄以影響會計利潤。會計方法選擇之研究,主要是探討若企業具有選 擇會計方法的彈性時,那些因素會影響管理當局的決定。這些研究約可分為二 類,即單一會計方法之研究如Dhaliwal et al.(1990)與多項會計方法組合之研究, 如Zmijewski and Hagerman(1981)。Moses (1987)也歸納出可利用的會計方法 選擇,例如存貨計價方式、攤銷及耐用年限的變動、費用化及資本化政策的變動、 退休金方法或假設的變動、非存貨及非退休金方法的變動、同期間各種會計方法 的變動等,其中以存貨計價方式變動最多,而攤銷及耐用年限的變動最少被採 用。不過管理當局通常為了維持會計資訊一致性,且符合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 要求,一旦公司選用某種會計方法後,在變更時必須在財務報表上揭露該變動之 內容與理由,同時也必須揭露該變動對公司盈餘的影響。因此,在實務上,會計 方法選用較少成為管理當局的盈餘管理工具。 (二)、交易時點的控制 管理當局可透過控制實際交易發生的時點來進行盈餘管理,例如出售投資或 固定資產等。因為在會計原則下,除非出售該項資產,持有之利得在未實現前無 法認列收益,故管理當局可選擇出售資產的時機,以交易時點的控制來決定認列 利得的時點。且因外界並無法得知何時為公司資產處分的最佳時點,透過交易時 點的控制即可達到管理當局操弄盈餘的目的。Bartov(1993)針對公司管理當局 利用長期性資產出售時點的控制進行損益操弄的研究,其結果顯示管理當局出售 長期性資產之行為確實具有盈餘管理的考量。劉啟群(1999)針對我國金融業會計 損益項目,探討季別結構差異,結果亦顯示管理當局有延後認列損益操弄項目至 第四季,造成第四季比例及其變異程度顯著高於第三季之現象,其實證分析傾向 接受管理當局有盈餘管理的行為。 (三)、裁決性應計項目的操縱 16.

(30) 所謂會計應計項目,係指公司基於權責基礎(accrual basis),依收入認列原 則(revenue recognition)及收入費用配合原則(matching),對於尚未產生實際現 金流入或流出之交易事項,予以估計入帳(劉啟群,1999)。Healy(1985)研 究紅利計劃是否會引發公司管理當局利用應計項目來操弄盈餘,該研究將應計 項目定義為會計盈餘與營運活動現金流量之差額,並將應計項目分成裁決性應 計項目與非裁決性應計項目兩部分。其中非裁決性應計項目是隨著企業營運狀 況變動的項目,非管理當局所能控制,而裁決性應計項目所指的是在符合一般 公認會計原則規定的範圍內,管理當局可自由調整的部份。此後有很多盈餘管 理的相關研究,延續了Healy(1985)的研究方式,以應計項目來檢測管理當局的 盈餘管理行為。例如,DeAngelo(1986)即以應計項目進行管理者買回公司 之管理當局是否會運用應計項目實行盈餘操弄的研究。裁決性應計項目的運用 係指管理當局利用應計基礎中可自由裁決的選擇彈性,藉由會計決策之選擇, 來達到盈餘管理的目的。同時,也由於管理當局與外部投資人間具有資訊不對 稱的特性,管理當局操縱盈餘之意圖,並不易為外界所察覺。換言之,管理當 局可以透過裁決性應計項目,自由調整損益認列時點,來達成盈餘管理的目的 (Jones, 1991;Teoh et al., 1998a)。Subramanyam(1996)發現裁決性應計項 目與公司同期的股價、未來盈餘及現金流量有關,管理當局會利用應計項目增 加會計盈餘的資訊性。而Jones(1991)所建立評估應計項目的模型則與Healy 的模型不同,其模型先利用固定資產及銷貨變動來估計非裁決性應計項目,再 以總應計項目減掉非裁決性應計項目,即可求得裁決性應計項目。Dechow et al. (1995) 評估五種常用的裁決性應計項目估計模型(即Healy Model、DeAngelo Model、Jones Model、Modified Jones Model及Industry Model)在偵測盈餘管 理的檢定力方面之實證發現,當模型應用於隨機樣本時,這五種模型皆能有效 偵測個別企業的盈餘操弄現象。但當模型應用於財務績效成兩極之公司時,這 五種模型都可能會導致錯誤判斷。至於在盈餘管理的檢定力方面,則以Dechow et al.(1995)所提出的Modified Jones Model最佳。 17.

(31) 第二節. 盈餘管理相關研究議題. 管理當局從事盈餘管理的動機,基本上可分為資本動機、契約動機與管制動 機等三大類,文獻上對於盈餘管理現象的探討,大體上也都圍繞著這些議題。相 關的研究除了盈餘操弄的動機外,操弄的方向、工具與時點也都是文獻探討的重 點。由文獻研究的結果可知管理當局進行盈餘操弄的工具,以裁決性應計項目居 多,而所謂的應計項目,依Healy(1985)的定義,為會計盈餘與營運活動現金流 量之差額,此差額可再依管理當局能否操控,區分為裁決性應計項目與非裁決性 應計項目兩部分。非裁決性應計項目會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管理當局並 無法隨意操弄。對於管理當局可以自由裁量的部分就稱之為裁決性應計項目。而 文獻上對於裁決性應計項目與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又可概分為二種類型,一種 是利用所有應計項目的組合作為盈餘管理的指標,如Jones (1991);另一種則是 以單一的應計項目來探討盈餘管理現象,如McNichols and Wilson (1988)。 McNichols and Wilson (1988)的研究聚焦於單一的應計項目,以壞帳提列模 型中的誤差項,來代表管理當局可自由裁量的壞帳提列,並藉以推論管理當局的 盈餘管理現象。研究中亦檢驗了損益平穩化假說及紅利計劃假說。損益平穩化的 假說認為管理當局會選擇應計項目的運用,來降低報導盈餘的波動性,尤其是當 盈餘異常提高時,管理當局會利用可降低帳面盈餘的應計項目來抑制盈餘。相反 地,當盈餘不尋常偏低時,管理當局會利用可增加帳面盈餘的應計項目來提高盈 餘;紅利計劃假說則認為,若公司報酬計劃的目標界限較低,當計劃已無可紅利 可發時,管理當局會有提高可裁決應計費用金額的動機,其操弄盈餘的目的在於 增加下一期達到紅利下限的機率(Healy,1985)。因此,當盈餘有不尋常偏低或偏 高的現象時,管理當局都會選擇可以降低盈餘的應計項目來進行盈餘管理。 McNichols and Wilson(1988)研究結果支持紅利假說的結果,當公司盈餘有不尋 常偏高或偏低現象時,管理當局會利用可降低盈餘的裁決性應計項目來降低盈 餘,而壞帳提列即是其中一項。但並不支持損益平穩化假說,因為當公司盈餘不 18.

(32) 尋常地偏低時,管理當局仍會利用降低盈餘的裁決性應計項目來進行盈餘管理。 在探討盈餘管理相關議題的文獻中,學者們對於盈餘管理的動機及工具有很 多不同的解讀,也做了很多相關研究。管理當局操弄盈餘的方向,大致可區分為 提高盈餘、降低盈餘及損益平穩等三種。學者們也分別在各種不同動機及管理情 境的假設下,研究管理當局在代理理論的立論基礎上,如何運用盈餘操弄的手 段,在自身利益與股東權益間的代理關係中取得平衡。表2-1為本研究對盈餘管 理動機及操弄方向相關文獻所做的簡單分類。 表2-1 盈餘管理研究動機及盈餘操弄方向相關文獻彙總表 操弄方向 動機 研究議題 增加盈餘 管理者買 回. 降低盈餘. 平穩盈餘. Perry and Williams (1996). 首次公開 Friedlan(1994) 發行 Teoh et al. (1998a) 資本 現金增資 Teoh et al. (1998b) 動機 Erickson and 企業購併 Wang(1999) Kasznik (1999) 盈餘預測 Degeorge et al. (1999) 紅利契約. Healy(1985) Holthausen (1995). Kasznik(1999) Healy(1985) Holthausen (1995). Gaver et al. (1995) Moses(1987). 契約 DeFond and 債務契約 動機 Jiambalvor(1994) 工作保障. 管制 動機. DeAngelo(1988). DeFond and Park (1997). Gilson (1989). 政治成本 法規管制. Moses(1987) Jones(1991) Cahan(1992) 19.

(33) 第三節. 銀行業盈餘管理文獻與假說發展. 一、銀行業盈餘管理相關文獻 過去文獻對盈餘管理的研究,有針對管理者盈餘操弄動機之時點,直接測試 該動機是否會影響管理當局行為的研究設計,例如:增加處分投資利益(Barto v, 1993);Healy(1985)檢驗紅利計劃與管理者會計選擇等,皆可稱之為「直接測試 法」 。而另一種方法則稱為「間接測試法」 ,劉啟群(1999)以台灣地區銀行業為樣 本,直接比較第四季損益操弄項目之季別比例與變異程度,是否異於其他三季, 此類型研究稱為間接測試法,這種盈餘管理測試可免除損益項目裁決性及非裁決 性之複雜度及可能衍生的問題(Kang and Sivaramarishnan, 1995;劉啟群, 1999)。有關銀行業盈餘管理研究之文獻,其重心多圍繞在盈餘管理的動機或盈 餘管理工具的實證研究上。 由於銀行業的行業特殊性,造就了銀行業者快速的會計作業效率,在所有的 產業中,還沒有任何一個產業能夠像銀行業一樣,可以每天軋平所有帳務,也沒 有任何產業可以在月底日的隔天即可公布當月份的損益。所以相較於其他產業, 銀行業的財務資訊透明度及效率皆相對較高。在這樣的環境下,對銀行的管理當 局而言,可以操弄會計數字的空間相對有限。不過在實務上,基於各種盈餘管理 的動機,管理當局仍然可能藉由盈餘管理工具的操弄來達成其目的。其運用的手 段仍不外乎會計方法的選用、交易時點的認列或裁決性應計項目的運用等,其中 又以交易時點的認列與裁決性應計項目的運用可能性最高。在交易時點的認列方 面,可運用短期投資利益實現的認列時點來影響損益金額,例如買賣票券及證券 利益的實現;而在裁決性應計項目的運用方面,壞帳提列一直也都被用來衡量銀 行管理當局的盈餘管理行為。Ahmed et al.(1999)即認為銀行壞帳提列的主要目 的在於調整銀行壞帳準備,以反映未來在銀行放款組合中所預期發生的損失。其 他學者們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及面向,來檢驗各種盈餘管理動機的假說,並檢驗 銀行業的壞帳提列科目是否與盈餘結果有關。Collins et al.(1995)研究即發現壞 20.

(34) 帳提列與盈餘有正向的關係,其研究與管理當局會利用壞帳提列進行盈餘平穩化 的預期結果一致,但在利用壞帳提列進行資本管理方面,則未發現明顯證據。 Greenawalt and Sinkey(1988)及 Beatty et al.(1995)的研究結果亦同樣顯示壞帳 提列與壞帳提列前之盈餘具有正向的相關,亦即管理當局具有盈餘平穩化的動 機。當管理當局預期當期盈餘較低時,壞帳損失提列的金額便可能被故意低估。 陳育成(2002)以盈餘管理、資本管理及訊息發射效果來探究台灣金融業的壞 帳提列情形,並檢測可裁量壞帳與盈餘管理、資本適足性與次期營業績效之關 係,其實證結果顯示,商銀及企銀均有以壞帳費用作為盈餘管理工具的傾向,產 業銀行盈餘與資本管制壓力較輕,其以壞帳影響盈餘與資本適足性的現象並不明 顯,但產業銀行有以多提列壞帳向市場傳遞次期績效的傾向,商銀的測試結果則 與預期相反。 本研究以壞帳提列研究銀行業是否會利用壞帳提列科目之可裁決性進行盈 餘管理。由於壞帳提列在銀行會計實務中,一直被認為具有高度的可裁決性,所 以經常被學者用來作為檢驗管理當局是否具有操弄盈餘行為的重要衡量變數之 一。壞帳提列係反映在當期預期未來放款損失的增加水準,在控制未預期的不良 債權(non-performing loans)變動下,具有較高未預期的壞帳提列的銀行會有較高 的異常報酬(Wahlen, 1994)。若以會計科目的性質而言,壞帳提列為一項費用科 目,主要在反映現在預期未來的放款損失,所以其代表的是一項負面的訊息,但 也 有 很 多 的 文 獻 研 究 認 為 壞 帳 提 列 與 公 司 的股 價 有 正 相 關 (Beaver et al., 1989;Griffin and Wallach, 1991;Elliot et al., 1991),Beaver et al.( 1989)就建 議投資人正面看待公司壞帳提列增加的訊息。所以壞帳提列其實同時隱含著一好 一壞的訊息內容,壞訊息指的是,銀行管理當局預期可能有部份放款無法全數收 回,恐影響盈餘表現;好訊息則意謂著,管理當局雖面對未來可能有放款無法收 回的情形,仍願意開誠佈公地正視問題,不僅傳達了管理當局的善意,也有助於 未來盈餘的改善。Wahlen (1994) 以美國商業銀行的管理當局,是否會在未來現 21.

(35) 金流量預期增加的情況下,運用會計實務上的裁量權,增加列報壞帳之提列。其 研究結果證實,當銀行未來現金流量預期會增加時,銀行管理當局會增加裁決性 壞帳提列的金額,而且建議把增加之未預期的壞帳提列當作一項好消息,該研究 顯示壞帳提列與公司未來現金流量具有正向相關;Beaver et al. (1989) 研究顯 示提列較高備抵壞帳的銀行享有較高的市價/帳面比率,並認為投資者會將壞帳 提列的增加當成一種有利的訊號;而 Beatty et al. (1995) 也以銀行管理局可運 用的裁決項目,分別為壞帳提列、壞帳沖銷、退休金利得、其他利得損失及新股 發行等五個科目,用以探討銀行管理當局利用上述裁決性項目之操弄,遂行資本 管理及盈餘管理的目的;Collins et al. (1995)則以個別銀行利用買賣有價證券損 益、壞帳提列、壞帳沖銷、資本票據發行、普通股、特別股及股利等七種會計科 目之認列來增加資本,並探討這些科目認列之決策與資本、盈餘及稅賦之間的關 係。其研究結果發現資本誘因會影響銀行壞帳提列、壞帳沖銷、資本票據發行、 普通股、特別股及股利發放政策,但與買賣有價證券損益關係較弱,同時也發現 銀行盈餘與壞帳提列有很大的影響。Shrieves and Dahl(2003)以日本國內銀行在 財務束縛下的裁決性會計行為進行研究,發現在巴賽爾協定對資本適足率的要求 下,日本國內的銀行由於資本要求限制了日本國內銀行的放款行為,而且日本國 內銀行會利用短期證券收入及壞帳提列來達成盈餘平? 化及資本補充的目的,而 這個發現與日本國內銀行利用會計上之裁決性應計項目作為媒介進行盈餘管理 的想法一致。該研究也發現壞帳提列與非裁決性盈餘呈正相關,但短期證券收入 與非裁決性盈餘呈負相關,顯示壞帳提列與短期證券收入之間呈現強烈的替代關 係。這個發現也支持了日本國內銀行因經濟環境惡化,導致銀行壞帳提列金額增 加,也證實日本國內銀行利用短期證券收入及壞帳提列作為盈餘管理工具的現 象。 McNichols and Wilson(1988)以壞帳提列進行盈餘管理研究,該研究在一般 公認會計原則的基礎上,將帳列壞帳與應提列之壞帳間的差異當成裁決性應計項 22.

(36) 目,並且發展出該裁決性應計項目的代理變數,其方法不同於過去文獻以總應計 項目為中心來衡量盈餘管理的現象,而是用單一的應計項目(即壞帳提列)作為研 究核心,在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下發展其裁決性應計項目的代理變數。並以印刷 業、企業服務業及非耐用品批發業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支持壞帳提列是一項 當公司盈餘異常高或異常低時,會選擇減少盈餘的裁決性應計項目之假說,惟當 盈餘異常低時,管理當局會選擇減少盈餘的裁決性應計項目之結果與損益平穩化 假說並不一致;而在紅利假說部份則與 Healy(1985)的紅利計劃假說一致。此外, 該研究也發展出不同於過去文獻的壞帳提列衡量模型,並以該壞帳提列模型中的 誤差項作為管理當局的自由裁決量,其研究模型為 Provt =a+ß 1Bgblt+ß 2Write-offt +ß 3Write-offtt+1+resprovt ,其中 Provt 代表壞帳提列,Bgblt 為第 t 期期初備抵壞 帳,Write-offt 為第 t 期壞帳沖銷金額,Write -offt+1 為預期第 t+1 期壞帳沖銷金額, resprovt 為 誤 差 值 ( 指 管 理 當 局 可 以 自 由 裁 量 的 部 份 ) 。 McNichols and Wilson(1988)這種用單一裁決性應計項目研究盈餘管理的方法,若要取代過去以 總應計項目研究盈餘管理的方法仍有困難,但是卻可以視為一種檢驗盈餘管理現 象的補充方法(DeAngelo,1988)。 二、備抵壞帳、各項損失準備、轉銷壞帳相關法規 依照我國所得稅法第 49 條有關預計備抵呆帳的規定:「應收帳款及應收票 據之估價,應以其扣除預計備抵呆帳後之數額為標準。」「前項備抵呆帳,應就 應收帳款與應收票據餘額百分之一限度內,酌量估列;其為金融業者,應就其債 權餘額按上述限度估列之。」。在銀行實務上,對於授信資產主要乃依據「授信 資產風險評估作業要點」暨「授信資產風險分類標準」辦理評估,並按適當比率 提存呆帳。而有關銀行逾期放款及呆帳處理的法規最早可追溯至民國 59 年 3 月 18 日公布之「公營銀行逾期放款、收款及呆帳處理辦法」,其間經過 6 次部份 條文修正,於民國 88 年 6 月更名為「銀行逾期放款催收款及呆帳處理辦法」, 民國 91 年 1 月 22 日再修正,並更名為「銀行資產評估損失準備提列及逾期放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 Adds variables to the model and subtracts variables from the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F statistic. •

Mendenhall ,(1992),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alue Line enigma and post-earnings-announcement drif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Smaby, (1996),“Market response to an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