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開放近用的陰暗面:掠奪型出版商及其問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開放近用的陰暗面:掠奪型出版商及其問題"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開放近用的陰暗面:掠奪型出版商及其問題

The Shady Side of Open Access:

The Emergence of Predatory Publishers and Its Problems

林 奇 秀

Chi-Shiou Lin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E-mail: chishioulin@ntu.edu.tw

賴 璟 毅

Ching-Yi Lai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生

MA Student,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E-mail: r02126003@ntu.edu.tw

【摘要 Abstract】

學術期刊的開放近用將期刊出版的成本由訂閱者移轉至作者身上,然而,近年來,作者付費出版制 度卻繁衍出以牟利為目標的掠奪型出版商,該類出版商僅以收取高昂出版費為目標,對論文審查草率, 並以欺瞞與悖離學術出版倫理的方式出版論文,嚴重破壞學術秩序與信任,並可能對知識發展帶來負面 影響。本文介紹掠奪型出版商的崛起與成因、營運手段與可疑行為,並討論掠奪者對學術發展帶來的影 響與挑戰。

Open access (OA) movement shifts the cost of journal publishing from subscribers to authors. The author-fee model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however, has unexpectedly fertilized a new type of unethical for-profit publishers that predate on unaware authors. The predatory publishers lure unknowing scholars into costly traps by deceptively advertising their journals and often publish papers with loose or even no peer review. The corruptive conducts of the predators seriously challenge the existing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the trust 6:2=85(Nov ’14)1-21 ISSN 1023-2125

(2)

within the academia.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spawning undesirable phenomenon, the roots and symptoms of such unscrupulous practices, and its problems and threats to scholarship.

關鍵詞 Keyword

掠奪型出版社 掠奪型學術期刊 開放近用

(3)

壹、前言

學術期刊的開放近用(Open Access)運動約在 1990 年代中期崛起(Poynder, 2004,轉引自陳亞 寧,2006),圖書館與學術社群面臨期刊價格高漲 且學術出版逐漸被大型出版社壟斷的危機,開始尋 求新的學術傳播模式。1998 年,美國研究圖書館 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RL)與 其 他 改 革 倡 議 者 組 成 SPARC(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 聯 盟,以擴大研究資源的公開取用為主要訴求,推動 學術期刊的開放近用運動。進入廿一世紀後,歐美 學術社群在 2002 至 2003 年間提出開放近用的「3B 宣言」(布達佩斯、貝塞斯達、與柏林宣言),確立 開放近用發展方向,也促使各國科研經費補助單位 與大學研究機構透過強制或鼓勵政策來促成學術 資訊的開放近用(毛慶禎,2007)。 學術資訊的開放近用有兩種主要途徑:「自我 典藏」(self-archiving)與「開放近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簡稱 OA 期刊),前者鼓勵學者將 學術成果的電子檔案公開於機構典藏、學科典藏 (subject repositories)、或個人網站上,供大眾全文 取閱;後者鼓勵學者將學術論文投稿至新興的 OA 期刊,這類期刊不對讀者收取任何費用,論文在接 受刊登之後,全文即可透過網際網路提供大眾免費 使用,讀者可自由閱讀、下載、複製、傳播、列印、 檢索、或進行其他合法使用(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2002)。OA 期刊的經營模式有別 於傳統學術期刊,因為其營運成本不再由訂戶的訂 閱費用來支援,因此,開放近用社群主張改以作者 付費(author fee)的營運模式來維持學術出版機制 的運作,在過去十年間,無論是新興的 OA 期刊或 既有的學術期刊出版社,也已發展出多種向作者或 經 費 補 助 單 位 收 費 的 OA 出 版 模 式 (Willinsky, 2006)。 然而,作者付費的 OA 期刊營運模式也帶來一 個非預期且令學界不樂見的結果,那就是掠奪型 OA 期刊出版商(predatory open access publishers)的 出現。這些出版商挾開放近用浪潮出現,以唯利是 圖、罔顧學術倫理與出版倫理的惡質手段,出版品 質堪慮的期刊,期刊營運目的僅是藉由作者付費的 出版模式來牟利(Stratford, 2012)。這類出版商會將 自身包裝得宛如正式的學術出版商,對外提出冠冕 堂皇的學術使命與組織宣言,但事實上僅圖斂取高 昂的出版費用,對於論文的學術內涵與編輯品質毫 不在意,且其編輯過程常悖離傳統學術出版習慣, 例如在未經嚴謹的同儕審查或完全未經同儕審查 的狀況下,即快速接受論文刊登,因此,其公開刊 登的論文可能不符科學原理,稿件編輯品質也粗糙 不堪。有些期刊甚至會以幾近詐欺的網站或電子郵 件廣告來吸引不知情的作者投稿,例如謊稱自身被 收錄在知名資料庫或宣稱自己被收錄在某個根本 不存在的資料庫中、謊稱自身期刊具有卓越的評鑑 指標表現(如 impact factor 值)或虛構完全不存在或 混淆視聽的期刊指標、盜用知名學者的名義來成立 不實的期刊編輯委員會、捏造知名學者推薦等;有 些期刊還會以不實或不存在的地址來混淆視聽,例 如宣稱其出版總部位於歐美先進國家,但事實上該 址並無公司存在等(Beall, 2012b, 2012c; Stratford, 2012)。這些現象不僅擾亂了學術出版的秩序,也 逐步衝擊著數位環境中的學術資訊傳播與取用制 度,而在這幾年間,掠奪型出版商數量的快速孳 長,也已構成學術生態的隱憂,其負面影響實值得 關注。 本文首先說明掠奪型出版的發展背景及其近 年急遽擴張的狀況,續介紹該類出版者常見行為與 可疑特徵,接著再討論此類缺乏誠信且違反倫理的 出版方式對學術傳播與開放近用運動構成的問題 與挑戰,期能提高學術社群警覺,共同尋找有效的 防制策略。

(4)

貳、掠奪型期刊的孳生

一、從開放近用到掠奪性出版

開放近用指的是作者僅保有適當的著作權,讓 讀者基於非商業目的,無償閱讀、傳佈與再創造學 術作品,以降低學術傳播的成本,排除知識交流的 障礙(Björk, 2004; Suber, 2013)。開放近用運動於 1990 年代崛起(Poynder , 2004),但在千禧年之後才 逐漸受到國際重視。2002 年,影響深遠的「布達 佩斯開放近用宣言」(The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確立了「自我典藏」與「出版開放 近用期刊」為實踐開放近用的兩大具體途徑(毛慶 禎,2009;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2002); 2003 年的《貝塞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2003)及《柏林 宣 言 》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2003)更 強調了各科學領域透過國家與機構政策與國際合 作來推動開放近用的立場(毛慶禎,2007)。 開放近用何以受到學界的全面重視?最主要 的理由是期刊危機(serial crisis)的衝擊。學術期刊 的出版一直以來是學術傳播很重要的工具,藉由期 刊的出版,學者們可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學科的發 展趨勢與最新研究動態,也可投稿回應他人意見, 透過學術期刊和其他學者進行溝通與交流。然而, 學術期刊的營運、內容與編輯品質需靠大量人力與 經費維持,使得學術期刊的訂購費用逐年增長,且 漸由大型出版社壟斷(吳紹群、吳明德,2007)。例 如,1986 至 2003 年間,美國研究圖書館的期刊訂 購價格增加了 283%(吳紹群、吳明德,2007),近 年來電子期刊價格仍不斷飆漲,以 EBSCO 公司對 美國研究圖書館的銷售為例,2008-2012 年的漲幅 仍達 24.12%(EBSCO, n.d.)。期刊每年刊價的漲 幅,再加上經濟衰退致使圖書館經費減縮,圖書館 無力對抗訂費漲勢、購買力受到侵蝕,只能被迫縮 減訂購的期刊種類,同時也壓縮到建置其他館藏與 資源的經費(吳紹群、吳明德,2007;陳亞寧,2006; 邱炯友、蔣欣樺,2005),在這個危機衝擊下,開 放近用的呼籲也應運而生。 另一個影響因素則是電子期刊的授權與使用 模式。在出版電子期刊時,商業學術出版社經常要 求作者以排他授權的方式,將著作權轉讓給出版 社;這雖有利於出版社在出版、傳播時提供加值服 務,但卻讓作者失去自己公開、傳播自身著作的權 力(邱炯友、蔣欣樺,2005);另一方面,圖書館「購 買」電子期刊的方式也和以往不同,身為期刊訂購 者的圖書館,並未實際擁有一份屬於圖書館的館 藏, 僅擁 有使 用電 子期 刊 的「 使用 權」 (access right)(毛慶禎,2004)。在此狀況下,圖書館僅能在 合約期間使用該電子期刊,一旦訂購合約到期,或 有軟硬體設備等限制,讀者便無法繼續取用該期 刊。為了保有期刊使用權,圖書館與讀者只能受制 於期刊訂費漲幅,付出高額訂購成本以掌握學術研 究動態。許多學術論文作者與圖書館對這種授權與 使用模式都不滿意,也覺得不合理,進而投身後來 的開放近用運動。 如前所述,在開放近用運動中,出版 OA 期刊 是促成學術資源開放的主要手段,在營運經費來源 方面,有的期刊是由大學或專業學會自籌經費出 版;有的期刊是向被接受的文章收取手續費,由作 者或是作者的所屬機構或雇主支付,也有期刊透過 廣告或學術服務收入來支援期刊出版。近年西方世 界的 OA 期刊收費,可介於 1,000 元到 3,000 美元 之間(Ware & Mabe, 2009);部分大型電子期刊出版 商如 Springer、Taylor & Francis、Elsevier 及 SAGE 等也開始採用複合式開放近用(hybrid OA)模式,亦 即在同一份期刊中,容許部分文章在作者付費的前 提下實施開放近用,目前這些出版商向作者收取的 費用,大多介於美金 2,500 元到 3,000 元之間 (Elsevier, 2013; SAGE, 2013; Springer, n.d.; Taylor

(5)

& Francis, n.d.)。如上所示,OA 期刊論文的出版收 費普遍而言都不低,因此引發了掠奪者的覬覦。

作者付費制度(author-pay 或 author fee)是 OA 期刊與先前學術期刊營運模式差異最大之處。過去 學術期刊多為讀者付費訂閱,但 OA 期刊將營運成 本轉嫁到投稿者,以使讀者免於期刊訂價的限制, 藉 以 促 進 學 術 傳 播 與 交 流 ( 吳 紹 群 、 吳 明 德 , 2007)。然而 OA 期刊的倡議者在主張作者付費制 度時,也並非指由作者從私囊中支付出版費用,而 是由研究補助機構或任職機構出資,容許研究者以 研究計畫經費支付出版費用(劉聰德等人,2010)。 這個制度立意雖好,但執行上卻有一定的挑戰性, 其一,收費金額究竟多少堪稱合理?學術期刊的營 運、品質、加值服務、乃至創新服務,都需要人力 與資金,許多學術期刊出刊頻率不高,刊登文章數 量也不多,其營運費用攤分至作者方時,價格便非 常高昂,但許多作者願意支付的額度通常低於出版 成本(吳紹群、吳明德,2007),要如何在高品質期 刊出版成本與作者願意支付的額度之間取得平 衡,是一個困難的挑戰。 再者,作者付費制度也往往並未考量到學科與 地區差異。如前所述,開放近用期刊要求作者支付 的費用,通常交由研究計畫、任職機構出資。然而, 研究計畫通過、執行數量、經費額度本身便有學科 間的差異,研究者也不可能每年都擁有高額的研究 經費。一旦研究計畫與研究者所屬機構無力支付出 版費用,則研究者便無法投稿至 OA 期刊,作者付 費制度也成為幻影。另一方面,各國依其經濟發展 狀況、學術蓬勃程度,對於研究者的經費支持程度 亦有不同。如開發中國家與歐美各國間,便有頗大 的研究經費差距。此時,OA 期刊若將不同地區的 作者一概而論,收取同額費用,一方面有失公允、 二來也成為學術傳播的另一種障礙,無法達成促進 國際學術傳播的目的(King, 2010; Papin-Ramcharan & Dawe, 2006)。 然而,對於本文而言,開放近用倡議者主張並 擁護的作者付費制度,最大的問題是在出版者與作 者之間創造出一種過去不存在的交換關係,使得掠 奪型出版商得以出現(Beall, 2012b, 2013d)。在過去 的學術期刊出版制度中,期刊的營運經費主要來自 於圖書館或其他讀者的訂購費用,因為訂戶會擇優 採購高品質期刊,因此,出版社須以嚴謹的審查制 度來提高期刊品質,吸引訂戶持續訂閱;但在作者 付費制度中,期刊的營運經費改來自作者付費,在 這種情況下,出版商只要接受愈多稿件,便可以有 愈高的營收(Vardi, 2012)。正派的 OA 期刊經營者 雖不見得會因此犧牲審稿品質,但唯利是圖的出版 商便可能趁機遂行牟利之實,事實上,連知名大型 學術期刊出版商 Elsevier、Wolters Kluwer 與 Sage 等,在採納複合式 OA 出版的模式後,都曾經有接 受 偽 論 文 刊 登 的 不 良 紀 錄 (Aldhous, 2009; Bohannon, 2013)。作者付費制因為創造了過去未有 的學術期刊營利機會,才促成掠奪型出版商的孳 生。 其次,因為電腦網路設備普及,網站技術多元 簡化,因此創立 OA 期刊的門檻也變低了。過去期 刊出版無論是紙本或電子形式,均需較多設備與技 術,因此,經營期刊的成本比較高,但如今網站建 置的技術與財力門檻都降低了,有心人士甚至僅用 免費的部落格平台與電子郵件等,便能宣稱從事期 刊出版服務,這導致掠奪型 OA 期刊如雨後春筍般 出現,許多掠奪者的網站都非常簡陋粗糙(Beall, 2012c; Butler, 2013)。 另一個導致掠奪型 OA 期刊出現的因素,是肇 因於學術界不良的績效評估制度導致的惡性出版 風氣,Vardi(2012)認為學界中「不出版就失業」 (“publish or perish”)的現象,逼使學者必須拼命發 表論文,尤以發表在國際性期刊為佳,藉以證明表 現並爭取後續科研經費。但並不是所有學者皆有能 力發表在出色的期刊中,求快求多的論文評量方式

(6)

也會促使學者背離正道,以投機取巧的方式設法快 速增加自己論文數量,尤其在開發中國家,學者在 績效與經費的壓力下,常汲汲競逐更快也更易刊出 的國際論文發表(Truth, 2012),這也給了掠奪型 OA 期刊孳生的機會。

二、掠奪出版行為的出現

學界大約在 2009 年才開始意識到掠奪型 OA 期刊的行為及其負面影響,當年最有名的例子是康 乃爾大學研究生 Philip Davis 試驗性的惡作劇。當 時,Davis 連續接獲 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 這 家出版商的垃圾郵件廣告,該公司宣稱旗下有兩百 多種學術期刊,其廣告信件除了邀稿,也邀請信件 接收者擔任不相關領域的期刊編輯委員,Davis 對 其垃圾郵件轟炸的宣傳手法與經營作風起疑,便故 意以電腦程式捏造了一篇不知所云的論文,投稿至 該 公 司 旗 下 的 電 腦 領 域 OA 期 刊 —The Open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結果該刊的回覆竟然

是稿件通過審查,接受刊登,並向 Davis 索取 800 美金的刊登費用。這個案例在學術網路社群中經多 方傳播報導,也使學術界開始關注作者付費出版制 度引發的亂象(Aldhous, 2009)。 後續幾年間,其他學者也陸續在學術社群中交 換了與可疑期刊出版商交手的不愉快經驗,其中多 因期刊收費資訊不透明、提供欺瞞資訊、或其他悖 離學界習慣的手法而引發爭議,例如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的傳播學者 Amy L. Reynolds 曾收 到一份名為 Journal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刊物的邀稿信,因為看到該刊網頁所列 的編輯委員中有她認識的朋友與同事,因此將該刊 邀稿信轉寄給研究生參考,某位博士生因而投稿, 孰料該刊接受稿件後,向博士生索取 1,800 美元的 投稿費用,該生因收費過高,決定撤稿,但該刊仍 逕行將其稿件刊登在其網頁上,且刊出稿件版面大 亂,意圖使讀者認為該博士生抄襲他人作品。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的 Thomas J. Johnson 也 曾被同一份期刊的作風困擾過,他因在該刊所列的 編委名單中看到認識的學者,也接受邀請加入編輯 委員會,在加入後,他發現該刊的收費制度不夠透 明誠實,決定辭職,但一直在寄出三封信件之後, 才使該刊撤掉他列於網頁上的編委身份(Michael, 2012)。

Science 期刊的記者 John Bohannon 也曾報導

過奈及利亞生物學家 Aline Noutcha 的經驗。服務 於 University of Port Harcourt 的 Noutcha 將研究論 文投至 Scientific & Academic Publishing 這家公司 (以下簡稱 SAP)旗下的 Public Health Research, SAP 在其官方網頁中並未說明刊登須收取任何費 用,卻在接受稿件後,要求 Noutcha 支付 150 美金, Noutcha 最終透過美國學界友人付了一筆出版費, 但此經驗卻引發學術社群對 OA 期刊收費資訊透 明度的質疑。Bohannon 在得知這個案例後,對 SAP 進行調查,發現這家宣稱出版 200 多種期刊的公司 相 當 可 疑 , 例 如 , 它 旗 下 有 一 名 為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的期刊,其官網的描述根本是抄襲

知 名 期 刊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的 敘 述 (Bohannon, 2013)。 Bohannon 進一步在 2013 年 1 至 8 月間,以虛 構的作者與研究機構身份,對 304 個 OA 期刊寄出 一份「只要有高中化學程度並能看懂基本資料圖表 的人就能看出錯誤」的偽科學論文,結果居然有 157 個期刊接受該文刊登。在這場對 OA 期刊的考 驗中,Bohannon 指出約有 60%的受測期刊並沒有 執行真正的同儕審查,某些期刊的所謂審查,只是 要求作者調整排版或修改與實質內容無關的文 字,全部樣本中,僅有 36 個期刊在審查意見中明 確指出該文謬誤。此外,在該次的受測期刊中,大 多數出版商都遮蔽或謊報出版社的真實位置,根據 可辨線索,約有三分之一來自印度,其中有 64 家 接受該文刊登,15 家拒絕;在美國的期刊則有 29

(7)

個接受,26 家拒絕。然而,更令人驚愕的結果, 是這 304 個 OA 期刊中,不乏列名於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裡的期刊,甚至在出版 巨擘 Elsevier、Wolters Kluwer 與 Sage 旗下某些接 受 OA 出版模式的期刊,也接受了該文的刊登,這 顯示出傳統中把守學術品質的同儕審查制度,在開 放近用的世界裡已經大幅鬆動了,這對學術傳播與 科學發展不啻為一大警訊(Bohannon, 2013)。 Bohannon(2013)在選擇受測期刊時,是參考了 一份名為Beall’s Lists 的嫌疑期刊名單,測試結果 也顯示,列於Beall’s Lists 的期刊,有 82%接受刊 登該文,顯示這個清單在辨識掠奪型出版者上,有 相當高的準確性。Bealls’ Lists 是由 University of Colorado-Denver 的副教授級圖書館員 Jeffrey Beall 所彙編整理的,Beall 從 2009 年便開始觀察形跡可 疑、四處散發垃圾郵件的 OA 期刊出版商,2010 年 起 , 他 開 始 用 「 掠 奪 型 出 版 商 」 (predatory publishers)一詞來指稱這類以營利為目的、破壞學 術倫理與出版制度的惡質業者,並在個人部落格中 公布了一份掠奪型出版商清單,當時約有 20 多家 出版商名列其中。這份清單在當時尚未引起學界廣 泛注意,但他仍持續觀察這個不利於正派開放近用 發展的現象。在 2011 年 12 月,Beall 公布了第二 版清單(即目前的 Beall’s Lists),並從 2012 年起經 營一個名為 Scholarly Open Access 的網站(以下簡 稱 SOA,http://scholarlyoa.com/),持續發佈掠奪型 OA 期刊名單與相關評論報導。

目前,Beall’s Lists 在 SOA 網站中持續更新, 它實際上包含了兩份清單:一份是具有掠奪嫌疑的 OA 期 刊 出 版 商 清 單 (List of Publishers)(Beall, 2013a),被收錄的出版商絕大多數都出版了一種以 上的期刊,有些出版商甚至宣稱出版數百種期刊; 另一份則是具有掠奪嫌疑的單一 OA 期刊清單 (List of Standalone Journals)(Beall, 2013b),這個清 單收錄的,是沒有明顯出版商隸屬資訊,但具有掠

奪嫌疑的個別期刊。兩份清單收錄對象原則上不重 複。

自從 Beall 開始彙編 Beall’s Lists 以來,掠奪 出版商在過去幾年之間大幅成長,以出版商清單來 說,在 2010 年,僅收錄 18 個出版商,到 2011 年 增至 23 個,在 2013 年已經超過了 225 個。2013 年 12 月初,Beall’s Lists 中共有 463 個出版商與 288 個單一期刊(Beall, 2013a, 2013b),而根據本文作者 在 2013 年 12 月 27 日的清查結果,又增長至 473 個出版商與 302 個單一期刊,可見掠奪型 OA 期刊 孳生速度迅速,且本文在逐一檢視出版商清單連結 後,發現 473 個出版商共宣稱出版了 9613 筆期刊, 與單一期刊數量加總後,共有 9915 筆具掠奪嫌疑 的 OA 期刊,數量相當驚人。 根據 Beall 的觀察,2012 年是掠奪型 OA 期刊 快速孳長的一年(Beall, 2013c),自該年起,掠奪型 出版商的問題也引發學界高度關注,幾個知名的學 術 傳 媒 如 Nature 、 Science 、 Communications of

ACM、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均以專文或社

論 報 導 了 這 個 新 興 負 面 現 象 (Beall, 2012b; Bohannon , 2013; Butler, 2013; Gilbert, 2009; Stratford, 2012; Vardi, 2012)。不少大學也開始提醒 師生注意掠奪型期刊的問題,例如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n.d.)、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n.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n.d.) 、 University at Buffalo Libraries (2012) 、 University of Victoria Libraries (2013)、York University Libraries (2013) 等,國內的臺灣大學及成功大學也都曾對師生示警 (成功大學,2013;臺灣大學圖書館,2013)。

参、掠奪型出版的病徵

掠奪型出版商向作者收取的出版費通常不 低,而且最為人詬病的是它在網站中常未說明收費 要求,不知情的學者在投稿並獲得接受後,它才要 求作者付出高額費用,而一旦作者拒絕付費,它會

(8)

宣稱依其投稿合約規範擁有該文章著作權,阻止或 恐嚇作者不得將該稿件改投至其他刊物,許多作者 受制於此,往往只得放棄該文章,或是忍痛付費 (Beall, 2012b)。更嚴重的狀況是如前段所述案例, 作者在拒絕付費出版後,其文章仍被逕行刊出,且 出版商疑似惡意刪改其文章內容,使其看起來品質 低 劣 且 狀 似 抄 襲 , 造 成 作 者 名 譽 損 害 (Michael, 2012)。 掠奪型出版商除對投稿者造成危害之外,亦會 對協助審查的不知情學者造成名譽傷害。例如許多 掠奪型出版商會以廣告郵件遊說各領域的學者擔 任期刊編輯委員,一旦獲得不知情學者的首肯,便 立即將其姓名職銜列在期刊官網中,作為宣傳,但 實際上可能完全不讓受邀學者參與期刊編輯審查 工作,或是敷衍了事,Bohannon(2013)的報導便指 出曾有學者接受期刊派發的文章審查工作,發現文 稿素質低落到他們「以為是在開玩笑」,但最後出 版商不理會他們的審查意見,照樣接受刊登。更惡 劣的是某些期刊在完全未獲學者同意的情況下,便 擅自將之列成期刊編輯委員(Butler, 2013),且如前 述 Michael(2012)報導過的個案,許多學者,不管 是自願或非自願,一旦被列為掠奪型期刊的編輯委 員,想要辭掉該職位時通常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與 工夫,得強烈要求出版商回應,才可能將自己的名 字撤除。 掠奪型出版商不見得有明顯與絕對的外在特 徵,因為學者可能要真的跟一個出版商有實質互動 時,才能得知該出版者是否投機或有違學術出版倫 理,但目前有關掠奪出版的相關報導與討論中,指 出掠奪型出版商最常見的可疑外顯特徵大致有下 列這幾種: 1.期刊網站資訊不全(如缺乏投稿須知、費用 資訊、合約規範、編輯團隊資訊等)或是具 有 上 述 資 訊 , 但 係 抄 自 其 他 同 性 質 期 刊 (Beall, 2010a; Butler, 2013; Callan, 2013;

Kolata, 2013)。

2.期刊名稱冠上國際、州別、或歐美先進國家 字 樣 ( 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 European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等,企圖使 人 誤 認 該 刊 是 世 界 級 期 刊 (Beall, 2012d; Butler, 2013 ; Millard, 2013)。

3.期刊名稱包含兩個以上學科名稱,或是包含 的主題過於廣大,企圖吸引更多潛在投稿 者,例如 European Journal of Dentistry and

Medicine(Beall, 2010a; Michael, 2012; Millard, 2013)。

4.期刊網站包含不實的宣傳資訊,例如謊稱自 己在 Web of Science 的 Impact Factor 表現, 或是虛構一些名稱唬人但沒有意義也不存 在的指標(如 view factor 等字樣),或是謊稱 自己被知名資料庫或虛構資料庫收錄(Beall, 2010a, 2012d; Callan, 2013; Millard, 2013)。 5.期刊網站缺乏聯絡資訊,或提供不實資訊, 特別是虛構的實體地址。許多掠奪型出版商 在提供聯絡資訊時,會聲稱其位於歐美先進 國家,但透過伺服器位置查詢,會發現該出 版社實際上是位於開發中國家,例如巴基斯 坦 、 印 度 、 奈 及 利 亞 等 (Beall, 2012b; Bohannon, 2013; Liesegang, 2013)。 6.期刊網站可能會放置一些與期刊主題相關 的學術性連結,例如其他專業學會的網址或 研討會資訊,意圖讓學者以為該刊與其他受 連結的網站有學術上或合作上的關連,有時 候,連其宣稱合作的學術研討會,都是意圖 對 學 者 斂 財 的 騙 局 (Beall, 2012d; Kolata, 2013; Wilson, 2013)。 目前,Beall 在 SOA 網站上公布有一份「掠奪 型 出 版 商 判 斷 標 準 」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Predatory Open Access Publisher, 2nd Edition),其中 條列了更多掠奪者可能會展現的行為病徵(Beall, 2012a)。根據這份文件說明,Beall 在鑑別一個出 版商是否具有掠奪者嫌疑時,會先對該出版商的出

(9)

版內容、行為與網站進行分析,檢視其表現是否符 合 OASPA(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 、 COPE(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 與 STM(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這三個 學術出版協會所公布的專業行為倫理原則(Code of Conduct),在分析過程中,他會聯繫出版商,並尋 找與該出版商具有互動經驗的讀者,以瞭解出版商 是否有展現下列掠奪行為:  在編輯人員方面 • 出版社的擁有者身兼所有旗下期刊的主 編 • 沒有列出期刊主編 • 沒有列出編輯委員會或審查委員會 • 沒有提供主編、編輯人員、編輯/審查委 員會成員的學科背景資訊(如隸屬機構) • 有充分證據顯示主編或審查委員不具有 合理審查該學科領域稿件的學術能力 • 兩個以上的期刊共用一個編輯委員會 • 期刊編輯委員會人數不足、捏造委員名 字、未經學者允許擅自將之列入委員 會、委員會中雖包含知名學者卻未讓其 參與期刊編輯運作  在營運作法方面 出版商行為 • 出版流程不透明 • 對出版稿件沒有數位典藏的政策或實際 作法 • 除了作者付費之外,沒有其他支援永續 經營的營運經費來源 • 一開始營運時就發行大量期刊,通常會 用相同的網頁樣版來大量製作每個期刊 的網站 • 隱匿作者付費資訊或完全未提供,在發 送稿件刊登後才告知作者要付費 誠信方面 • 期刊名稱與期刊使命宣言不一致 • 期刊名稱包含不恰當的地理指涉(例如 在期刊名稱中加上 Canadian 或 Swiss, 但實質上期刊與這兩個國家沒有關係) • 謊稱自身有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或捏 造各種誤導視聽的評鑑指標 (如 view factor)來誇大國際影響力 • 寄發垃圾郵件給學者,邀請他們審查不 符合其專業領域的稿件 • 謊稱自家期刊收錄在知名正當的索引摘 要資料庫 • 對投稿者的不當行為沒有任何防範措 施,導致期刊內容實質上有抄襲、自我 抄襲、資料造假等問題。 • 請稿件的通訊作者推薦審稿人選,爾後 未經妥善查證就直接邀請被推薦人選來 審稿(這個作法給予作者機會偽造多重 身份以審查自身稿件)  其他方面 • 重複刊登在其他學術管道已經出版過的 稿件且未給予適當標註 • 宣稱自己是「業界首屈一指的出版商」 (leading publisher)但實際上是新成立的 出版商 • 營運地點位於西方國家,實際上是供發 展中國家學者自費出版的出版商(vanity press) • 對 稿 件 幾 乎 或 完 全 沒 有 進 行 編 修 (copyediting) • 刊登非學術稿件,例如一般大眾所寫的 文章或明顯是偽科學(pseudo-science)的 論文 • 在網站上的聯絡資訊頁僅提供問題提問 的表格,完全未揭露出版社的實際地點 (Beall, 2012a) 此外,Beall 在收錄標準中還提出以下觀察要 點,期刊如有下列這些狀況,雖未必能證明其為掠

(10)

奪者,但也顯示其品質堪憂,建議作者投稿前三 思: • 出 版 社 的 作 者 寫 作 指 引 (authors guidelines)完全抄襲其他出版社(或僅作 少數不重要的更動) • 出版社的聯絡資訊不充分,例如沒有明 確說明出版社本部的實體位置或蓄意提 供誤導位址(例如該地址僅是一個收信 地址而無辦公室) • 期刊學科涵蓋範圍過廣(例如 Journal of Education),可能是為了要吸引更多稿件 來收取更多作者出版費 • 期刊涵蓋多種學科且這些學科通常不會 並列收錄(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 • 出 版 社 要 求 作 者 將 文 章 的 著 作 權 (copyright)完全移轉給該刊,或稿件尚在 投稿階段,便要求作者移轉著作權 • 出版社的網站維護不善,例如包含失效 連結、明顯錯字、文法錯誤等。 • 出版社在網站上使用未經授權的影像 • 出版社使用大量的垃圾郵件來徵稿或徵 求編輯委員 • 出版社使用網路上免費可申請的電子郵 件帳號作為官方通訊使用 • 出版社對稿件授權缺乏清晰的政策說 明,或是明顯對開放近用授權模式缺乏 理解 • 出版社沒有明確的撤稿政策說明,或有 未經公開說明即撤除出版稿件的事實, 此外,出版社對於稿件出版後的勘誤作 業缺乏明確程序 • 出版社沒有申請期刊 ISSN、DOI 號碼、 或是濫用這些標準號碼 • 出 版 社 在 其 名 稱 中 使 用 Network 、 Center、Association、Institute 等字樣, 但實質上並不具備這些字樣指涉的組織 意涵 • 出版社的網站廣告太多,已到達干擾網 站瀏覽與資訊查找的程度 • 出版社未列名於出版業界協會中,且其 行為蓄意違反產業標準 • 出版社刻意在網站中提供各種合法知名 學會或會議連結,藉以拉抬自身正當性 • 出版社強調可以快速出版或以超乎尋常 的速度完成同儕審查 • 出版社的網站訴求對象過度聚焦在作者 與作者出版費的收取,相對忽略對期刊 讀者的服務(例如提供 RSS 或相關資源 連結等) • 出版社由單一個人來操作多種期刊的出 版,且這個個人不具有營運某些期刊的 專業能力 • 出版社與其出版期刊未被收錄在有公信 力的期刊指南或圖書館購買的資料庫 • 出版社抄襲或模仿其他出版社知名刊物 的名稱 • 出版社直接剪貼其他出版社網站上對開 放近用運動的介紹,並宣稱自身追求開 放近用運動的目標與宗旨 • 期刊編輯委員會的成員從來沒有在該刊 中發表過文章(Beall, 2012a) 上述判斷標準列出了許多掠奪者常見的行為 特徵與網站資訊特徵,有利學術社群辨識潛在掠奪 型出版商,也可以用來宣導並提醒學者。然而,目 前 Beall 並未在 Beall’s Lists 中說明每個出版商及 每份單一收錄期刊是因為吻合哪些判斷條件而被 收錄的。而且,有些判斷標準並不是個別學者都有 充分能力能驗證的,例如出版商的聯絡資訊與編輯 團隊是否為實,但有些提示確實是學者稍加留意即 能用以辨識潛在掠奪者的依據,例如先觀察陌生期 刊已經刊出論文的學術品質與編輯品質,或查核刊 物所宣稱的期刊表現指標、資料庫收錄、與其他專

(11)

業學會的關係等。

肆、掠奪型出版商舉隅

2009 至 2010 年間,掠奪型出版商開始出現, 數量還不像今日這麼多,Beall 當時即曾對幾個具 有掠奪嫌疑的出版商進行系統性的觀察,也把結果 發 表 在 The Charleston Advisor (http://www. charlestonco.com/)這份以資訊專業人士為對象的 網路產品深度評論雜誌。Beall 在觀察這些出版社 時,均注意五個層面:出版狀況、收費狀況、論文 內容、檢索媒介、合約內容(Beall, 2009; 2010a; 2010b):

一、Bentham Open

1.出版狀況

Bentham Open 是 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 的子公司,據其自述,是一間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 國的非營利公司,在美國、歐洲以及亞洲也有其分 公司駐點。Bentham Open 宣稱旗下共有 236 種同 儕審查的 OA 期刊,學科範圍涵蓋科學、科技、醫 學與社會科學,大多數的期刊開頭都有「The Open」 字樣,大多都是從 2007-2008 年開始出版的年刊, 多數期刊所列出的編輯委員都具有相當的人數。 2.收費狀況 Bentham Open 對作者的收費是以文章類型區 分,作者另可繳交會費,擁有會員資格的投稿者, 依其會費高低,每次投稿可享不同程度的出版費折 扣(如表一),對開發中國家學者,費用則以五折計 價。會員制度看似在減輕作者付費壓力,但 Beall 計算後發現,平均每人需要在 Bentham Open 投稿 至少 40 篇文章才能與會費打平,因此,這種折扣 僅是口惠而實不至。

表 1

Bentham Open 文章計費與會員折扣模式

文章類型 價格 個人會員費/機構會員費 折扣 信件 600 1,600/2,200 5% 研究文章 800 2,400/4,400 10% 短篇評論文章 600 3,200/6,600 15% 評論文章 900 4,000/8,800 20% 書評 450 4,800/11,000 25% 單位:美元 3.檢索媒介

Bentham Open 的期刊可在 Google Scholar 中 查得,許多圖書館也將之納入館藏紀錄中,DOAJ 裡也列有部份 Bentham Open 的期刊,某些醫學領 域的期刊甚至也收錄在 PubMed 中。在其網站中提 供刊名瀏覽,並用 Google 的搜尋功能作為站內的 檢索機制。 4.論文內容

Beall 認為 Bentham Open 出版的論文品質參差 不齊,例如其旗下期刊常刊出一些與主流學術思想 抵觸,無論投至任一有聲譽的期刊皆會被拒絕的主 題,或是可能會誤導讀者的偽學術內容。雖然學術 應該多元並尊重不同觀點,但 Beall 認為 Bentham Open 所出版的某些論文已經逾越了「不同觀點」的 容許範圍,因此顯現該社的學術審查是有問題的。

(12)

5.合約內容 在期刊內容的合約規範上,Bentham Open 針 對其已出版的內容採用創用規範,亦即所有的文章 皆可以合理地被轉載。另一方面,文章的作者在其 文章出版後,仍保有該文章的著作權(Beall, 2009)。

二、Academic Journals

1.出版狀況:Academic Journals 在 2010 年時, 網站上共列有 106 份線上期刊,主題分布在醫學、 社會科學、生物學、物理學、教育學、法學、與其 他領域。期刊皆列有 ISSN,沒有 DOI。該出版社 的聯絡地點顯示為奈及利亞及肯亞,但伺服器的註 冊位置卻在美國伊利諾州。此外,該社旗下期刊雖 宣稱為同儕審查期刊,但多數並無編輯委員會,當 Beall 在審視這家出版社狀況時,該社網站形同無 人管理,某些頁面之中還包含些許與學術無關的政 治性內容。 2. 收 費 狀 況 : 該 社 對 作 者 收 取 每 篇 文 章 550-750 美元出版費。 3.檢索媒介:該社僅在網站上提 供 期 刊 A-Z 排序的瀏覽清單,可用 Google Custom Search 執行站內檢索。

4.論文內容:許多期刊裡實質上是空刊,部分 有刊出兩三篇論文,但品質都相當低劣。

5.合約内容:根據該自述,該社對其出版論文 採用創用規範(Beall, 2010a)。

三、Academic Journals, Inc.

1.出版狀況:這個出版社與前者名稱相似,卻 不相同,當 Beall 進行檢視時,它宣稱出版 53 種 同儕審查線上期刊,皆列有 ISSN 與 DOI。主題涵 蓋範圍以醫學與一般科學為主,另有商業與資訊科 學的期刊,但資訊科學刊物當時也已失效。此外, 該社聲稱其聯絡位址在紐約,但其伺服器註冊位址 實際是在巴基斯坦。網站內沒有提供任何有關編輯 者的資訊。 2.收費狀況:網站沒有提供任何相關資訊。 3.檢索媒介:該社宣稱自家期刊被 Scopus 與 ISI 兩大資料庫收錄,但經 Beall 查證,兩大資料 庫中並沒有那些期刊;該社的期刊也無法透過 Google Scholar 檢得,站內也未提供任何查詢功 能,讀者僅能瀏覽刊名。 4.論文內容:許多期刊都是空刊,且都使用相 同的版型,少數有刊出內容者,論文品質並不出 色。 5.合約內容:網站上沒有提供任何相關資訊 (Beall, 2010a)。

四、ANSINetwork

1.出版狀況:ANSINetwork 宣稱出版 31 種醫 學與科學期刊,皆顯示有 ISSN 與 DOI。某些期刊 從 1998 年起每年出版 24 期,至 Beall 檢視時均未 中斷,表現狀似穩定,但其網頁沒有提供出版社與 主編的聯絡資訊。該社的網站伺服器註冊位置在巴 基斯坦。Beall 發現它疑似與 Academic Journals, Inc. 同屬一家公司。 2.收費狀況:出版社沒有提供任何相關資訊。 3.檢索媒介:網站未提供任何檢索功能。 4.論文內容:該社其下少數刊物運作看似良 好,其餘期刊內容皆差。 5.合約內容:無詳細說明,但出版社強調保有 刊出論文著作權(Beall, 2010a)。

五、Dove Press

1.出版狀況:Dove Press 宣稱出版 76 種同儕審 查期刊,主題多為生物醫學與科學,期刊都具有 ISSN,但沒有 DOI。期刊頁面中有提供編輯團隊 資訊,公開的聯絡地點在英國與田納西,但是伺服 器的註冊位置在紐西蘭。

(13)

2.收費狀況:對不同國家作者收取不同的出版 金 額 , 對 美 國 與 加 拿 大 作 者 , 每 篇 文 章 須 收 1527-1679 美元。 3.檢索媒介:網站提供簡易搜尋功能,但運作 狀況不良。 4.論文內容:Beall 認為該社旗下期刊的論文 內容品質還不錯,但 Beall 對該社的質疑之處,在 於期刊的出版速度為何可以非常快速。 5.合約內容:網站上無明確說明,但出版社宣 稱保有論文著作權(Beall, 2010a)。

六、Insight Knowledge

1.出版狀況:Insight Knowledge 出版 15 種期 刊,但所有期刊都沒有 ISSN,亦未公布編者與編 輯團隊。每份期刊的創刊號皆為 2010 年第一卷第 一期,但是絕大多數都是空刊。該社聲稱其聯絡位 址在英國,但伺服器的位置是在巴基斯坦。該期刊 還宣稱有同步出版紙本期刊。 2.收費狀況:網站上未提供任何出版費用說 明。 3.檢索媒介:網站上有提供搜尋功能,但實際 上找不到任何東西。 4.論文內容:檢視當時,大多數期刊皆為空刊。 5.合約內容:網站上未提供任何說明(Beall, 2010a)。 Beall 對上述幾個掠奪型出版商的持續觀察與 分享引起社群共鳴,也開始收到其他熱心同儕通報 有 掠 奪 嫌 疑 的 出 版 社 。 他 在 2010 年 , 又 在 Charleston Advisor 向學術社群通報了三個新的可 疑出版商:Medwell Journals、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s、與 OMICS Publishing Group。首先,Beall 發現 Medwell Journals 與前述 ANSINetwork 應該系 出同源,都是巴基斯坦的 Science Alert 這家公司所 創設,其策略似乎是想用不同公司的名號來混淆視

聽 , 擴 大 獲 稿 與 營 收 機 會 ; 無 獨 有 偶 的 ,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s 也 應 該 是 前 述

Academic Journals, Inc. 變 換 名 義 另 行 創 設 的 公 司,它們在網頁上都沒有提供具體的聯絡資訊,但 Beall 根據網站線索追查,推測其根據地應該是在 非洲奈及利亞。Beall 也指出這兩個新出現的掠奪 者,都展現出典型的特徵,例如其宣稱出版的期 刊 , 刊 名 的 範 疇 都 過 於 廣 闊 ( 如 The Social Sciences),會同時出版兩份學域高度重疊的期刊 (例如 Medwell 既出版 Botany Research Journal,又 出版 Plant Sciences Research) ,而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s 的網頁設計拙劣程度,遭到 Beall

毫不留情的嘲弄:「這是我看過的『偽期刊』中最 不像專業期刊的假期刊商…哪有『心智正常』的人 會想投稿給它呢?」(Beall, 2010b)

至於 OMICS Publishing Group,則是一家後來 引發學界軒然大波,目前仍有高能見度與爭議性的 大型出版商。根據 New (2013),該社約成立於 2007 年,Beall 在 2010 年鎖定它並深入檢視其出版狀 況,當時,該社宣稱出版 68 種同儕審查期刊,大 多屬健康科學領域,但許多期刊都是空刊。Beall 根據其於網頁上提供的電話,判斷該社位於印度。 OMICS 與當時其他多數掠奪型出版社較不一樣的 地方,是它在網站設計上頗費心思,相較於其他掠 奪者,看起來似乎更專業細緻,且它在網站中大力 描述並頌揚開放近用的理念,藉以提高自身的正當 性,同時,也在網站上提供許多與各學科專業學 會、學術研討會、以及開放近用推動協會的連結, 製造自身的學術說服力,Beall 指出,這類新興手 段都是在操弄印象,藉由仿真的學術網站設計或刻 意製造與學界團體的聯繫,來誘使不知情作者落入 陷阱(Beall, 2010b)。 OMICS 至今依然活躍,且該社在 2014 年已宣 稱出版 400 多種期刊,領域包羅萬象(OMICSGroup, n.d.)。其近期網站不僅明列收費標準,也列有由各

(14)

國學者所擔任的主編名單,單從網站公開資訊來 看,似乎具有很高的權威度,且資訊揭露顯得非常 主動,但其公開資訊是否與事實吻合,則非常值得 懷疑。事實上,美國政府在 2013 年就將 OMICS 所出版的所有期刊都列為 PubMed Central 的拒絕 往來戶,因為 OMICS 先前在未經本人與機構允許 的 狀 況 下 , 擅 自 將 任 職 於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與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等政府研究機構 的學者,列成其學刊主編,美國政府因其侵權與違 反出版倫理行為,要求 OMICS 爾後不得將政府相 關機構及其員工列在它的網站與出版物中(Kaiser, 2013)。且 OMICS 與作者之間的收費爭議仍時有耳 聞,Beall 在 2014 年 8 月就又公布了三封讀者投 書,皆與 OMICS 廣告邀稿、高價收費與對作者意 志不尊重的處理作風有關(Beall, 2014)。 上 述 介 紹 的 幾 個 爭 議 出 版 商 案 例 , 除 了 OMICS 之 外 , 前 述 Bentham Open 、 Academic Journals, Inc.、ANSINetwork、Dove Press、Insight Knowledge、Medwell Journals 等出版商,目前都還 存在(雖全名略有更迭),它們的網站在設計上雖繁 簡有別,但也都愈來愈精進,足以使不知情作者相 信它們是專業的學術開放近用出版社(Academic Journals Inc., n.d.; Asian Network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n.d.; Bentham Open, n.d.; Dove Medical Press, n.d.; Insight Knowledge, n.d.; Medwell Publishing, n.d.)。這些案例舉隅說明了掠奪者不僅 在快速孳生繁衍,且影響漸鉅。以下續探討掠奪型 出版對學術傳播與開放近用的威脅與影響。

伍、掠奪型出版的影響與挑戰

一、掠奪者對學術期刊的負面影響

掠奪型 OA 期刊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會相當 深遠。首先,掠奪型 OA 期刊可能會誤導學術研 究,甚至連帶影響社會發展。Beall(2012c, 2013d) 指出掠奪型期刊刊登品質低落,甚至刊出完全不符 合科學原理的論文,這些偽科學知識(bogus science 或 pseudoscience)萬一被漫不經心的後續研究者引 用,就可能會影響正規學術發展;Millard(2013)進 一步指出偽科學也可能會影響到其它社會決策,例 如需要科學基礎的法務、醫療、或政府公共決策, 因此,萬一未來網路上流通的 OA 期刊文章缺乏嚴 格品質把關,其負面效應是不可小覷的。 其次,掠奪型 OA 期刊會破壞學術倫理。因為 這類期刊唯利是圖,並不把守文章品質,一旦學者 發現只要付錢就可以快速增加自己作品的產量,便 可能會出現不負責任、甚至不符合學術倫理的行 為,例如將一份研究惡意拆解成多篇文章投稿、自 我剽竊、剽竊他人作品、重複投稿等,事實上, Beall 所 觀 察 的 掠 奪 型 期 刊 已 有 以 上 情 事 發 生 (Beall, 2013c, 2013d)。 再來,掠奪型期刊還可能會排擠正規期刊的經 營。Robinson-Rechavi(2013)與 Millard(2013)指出, 當開放近用學術資源日漸豐沛,讀者可能會傾向使 用這些免費且唾手可得的論文,圖書館也會斟酌減 少期刊購置,萬一掠奪型 OA 期刊造成資源豐沛的 假象,圖書館訂購減量便可能間接排擠到高品質學 術期刊的生存。

二、辨識掠奪者的困難

Beall’s Lists 是目前辨識掠奪型 OA 期刊的唯 一參考依據,它在學術社群中獲得不少正面迴響, 許多大學圖書館也在網頁上提供Beall’s Lists 連結 來提醒研究人員注意。但Beall’s Lists 並非毫無爭 議,例如,有些人認為部分被收錄其中的期刊其實 是正派經營且具相當品質的,也有人認為 Beall’s Lists 的篩選條件對於在開發中國家成立的新興出 版商不利(Butler, 2013)。Beall’s Lists 最大的問題在 於其判斷標準多以出版商網站的外顯特徵來論 斷,但這些外顯特徵其實都僅是情境性證據,真正

(15)

展現出版者掠奪意圖者,多是不易事前觀察、需要 接觸才會判斷的行為,例如欺瞞或其他悖離學術倫 理 的 作 風 。 OASPA(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的主席便指出,Beall 最大的 缺點,是在於缺乏直接與出版商互動的經驗證據 (Butler, 2013)。

Beall 在 SOA 網站中有提供一「申覆」(Appeal) 區,其中不乏讀者對 Beall 的質疑,例如,有留言 化名 joy macdermid 的讀者(據本文查證與加拿大 McMaster University 復 健 醫 學 院 教 授 Joy MacDermid 同名)認為 Bentham Open 旗下的 Open Orthopedics 是正派經營的好期刊,該刊也被收錄 在 PubMed 資料庫中,不應被視為掠奪型期刊(joy mcdermid, 2013, June 20) ; 又 如 某 留 言 化 名 為 Godfrey 的 讀 者 認 為 Americ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不應被視為掠奪型期刊,因 為他曾經投稿給該刊,審稿狀況良好,且該刊所列 的審委資訊是正確的,但當 Beall 留話請其提供進 一步資訊時,該留言者並未繼續回覆,因此該案也 就不了了之(Godfrey, 2013, July 3)。偶而確有讀者 提供紮實資訊,當 Beall 檢視後認為證據具說服 力,的確會移除某些原本被收錄的對象,例如留言 化名為 T Singh 的讀者對 Ind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s 提出許多有力的佐證資訊,之

後 Beall 亦同意將之移除(T Singh, 2013, May 3)。 申覆區中許多留言是要求 Beall 提供特定期刊 被收錄的理由,因為 Beall’s Lists 並未對個別出版 者或個別期刊提供充分的收錄原因。作為當前學界 唯一能引以為參考的掠奪者辨識名單,Beall’s Lists 對個別出版商與期刊的收錄原因解說不夠充分,資 訊不夠透明,大概是目前最需要改進之處。然而, 學術社群在面對申覆區裡各種對個別出版者或期 刊辯護的言論,或是各種對 Beall 質疑或抨擊的言 論,也同樣需要保持警覺,因為,在完全開放且匿 名的網路環境中,掠奪者也可謊冒知名學者名義, 以各種言論策略來削弱 Beall’s Lists 的可信度與權 威性。事實上,在開放近用論壇中,已有幾起掠奪 者盜用知名學者名義對 Beall 發動黑函攻擊的案例 (Beall, 2013d)。Beall’s List 本身資訊不夠充分,加 上網路言論真偽難辨,都使學術社群不容易準確辨 識與掌握掠奪出版者。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瞭解:掠奪型 OA 期刊 所刊出的論文不全然等同劣質論文,因為作者可能 基於不知情而投稿給掠奪型期刊。然而,因為掠奪 者旨在牟利,對稿件可能來者不拒,因此不管在論 文的內容品質、文章編排、資訊加值、乃至於文稿 是否有違反學術倫理或科學原理等情事,都可能比 較不在乎(Beall, 2012b, 2012c, 2013c, 2013d;),因 此,掠奪型期刊內容整體而言良莠不齊的可能性非 常高,作者萬一誤投掠奪型期刊,即使文章本身品 質良好,也會造成自身聲譽受損。 面對當前紊亂的 OA 期刊環境,Beall 認為學 者必須具備「學術出版素養」(scholarly publishing literacy),也就是能辨識掠奪者的手段並避免陷入 掠奪出版的陷阱,對科學、工程、與醫學等領域(俗 稱 STM)而言,這個技能更是重要,因為 STM 正 是多數掠奪者鎖定的出版領域。對 Beall 而言,知 道掠奪型出版商的存在,並瞭解它們常有的行為特 徵與期刊特徵,是建立學術出版素養的第一步 (Beall, 2013c, 2013d)。換言之,學者應該具有觀察 可疑徵兆並多方查證的技能,例如:具有區辨各種 期刊表現指標真偽的能力、具有查證期刊收錄事實 的能力、具有確認各種期刊識別碼真偽的能力(如 出版者宣稱的 ISSN、DOI 或其他識別號碼,是否 真確、具有登錄效力、或者是出版商為混淆視聽而 自行捏造的各種假識別碼,雖然具備 ISSN 或 DOI 等期刊識別資訊不見得就等於正派經營,但或可藉 以過濾部分偽造作假的掠奪者)。 隨著掠奪出版行為的揭露,掠奪者也會演化出 新的欺瞞伎倆,例如前述幾個個案出版社,在網站

(16)

或電子期刊介面上的設計,都愈來愈專業化,未來 可能會愈來愈難藉由外顯特徵來辨識掠奪者,這對 學術社群的新手或某些網絡較疏離的學術社群而 言,格外不利,因為辨識與預防掠奪者最可靠的方 式,就是透過社群網絡來交換經驗證據。本文認為 學術出版素養的另一層面,是培養學者積極參與學 術社群交流的能力與習慣,特別是國際學術社群, 學者應能區辨哪些資訊交流管道值得信靠,在投稿 至陌生期刊時除了要能主動提問,也應能積極分享 新興 OA 期刊的投稿經驗,如此或能減少誤觸羅網 的機會。

三、OA 出版秩序的混沌

掠奪型出版商的出現,也衝擊了發展中的開放 近用運動,雖然開放近用的支持者多認同 Beall 的 揭弊行為與理念,但某些運動人士卻不完全認同 Beall 的標準,認為 Beall’s Lists 會使新興 OA 期刊 染上臭名,部分新興期刊只是缺乏經驗,或者是急 於行銷自己,於是在宣傳手法上就比較誇大躁進, 但不見得有掠奪意圖,但可能就因此被 Beall 收錄 在 名 單 中 (Butler, 2013) 。 而 有 些 批 評 者 則 認 為 Beall’s Lists 可能會流於一家之言,如果透過學術 社 群 來 協 力 合 作 , 辨 識 可 能 會 更 公 平 與 完 善 (Millard, 2013)。 面對上述批評,Beall 的回應是公布前面介紹 過的判斷標準(Beall, 2012a),並在 2013 年提出一 套出版商申訴抗辯辦法,如出版商對自身被收錄有 異議,Beall 會邀請四位學者專家共同審議,決定 是否從清單中移除。Beall 宣稱他在評估每份期刊 時,都會試圖與出版商聯絡,不會僅以網站資訊為 唯一判斷依據,但許多出版商對他的提問是毫無回 音(Beall, 2013d)。面對 Beall’s Lists 可能扼殺新興 期刊的說法,Beall 認為他的目的是要剔除意圖詐 騙的期刊,而不是在蓄意打壓新興期刊,特別是在 開發中國家發行的期刊,他的目的是要鼓勵充分的 資訊揭露與合乎學術倫理的出版行為,只要期刊與 出版商的出版流程透明,在網頁提供正確可信的資 訊,便不會被視為掠奪者(Millard, 2013)。但未來 掠奪者的辨識,是否能發展出更具公信力的執行策 略,並由超越個人的層次來執行,目前還有待觀 察。 被Beall’s Lists 視為掠奪者的出版社也有反擊 行為,而這些反擊行為也將使開放近用出版秩序更 加混沌難辨。例如,某些出版社已經對 Beall 提出 法律訴訟,例如 Canadian Center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因旗下三份期刊被 Beall 收錄,便向法院 提訴,要求索取一萬美金的賠償費用(New, 2013); 前述 OMICS Group 也對 Beall 提出訴訟,並要求 十 億 美 金 的 天 價 賠 償 (Butler, 2013; Jack, 2012; Millard, 2013)。針對上述進行中訴訟,學界的評論 者多認為期刊商的提訟目的不在獲得高額賠償 金,而是在造成學界裡的寒蟬效應,且萬一法院判 決有利於這些期刊商,他們便能進一步確立自身合 法性,這對學術發展與言論自由都將會是一種嚴重 的侵犯(New, 2013; Millard, 2013)。 除了提訟之外,掠奪者的反擊行為也包含黑函 或化名攻擊,例如曾有人假冒 Beall 的名義,向列 名於 Beall’s List 上的出版商索求五千元美金,宣 稱付款後 Beall 就會重新評估其收錄,某些被列名 的出版商還特地張貼大量網頁宣傳這封「來自

Beall 的黑函」,藉以貶抑 Beall 的可信度(Beall,

2013d)。除了 Beall 之外,也有其他學者的名義被 假冒,例如,在 Beall 經營的 SOA 頁面底下,常 出現大量抨擊 Beall 的言論,知名的開放近用運動 者 Peter Suber 的名字就曾經在批評人士之列,但 Suber 本 人 後 來 親 自 澄 清 他 並 未 留 言 批 評 過 Beall,且這類學者被冒名來相互抨擊的狀況並非 個案,Ponyder(2013)曾對於這些假冒 Beall 與 Suber 名義的事件進行調查,但只能查出這些化名攻擊信 件是由某些寄發廣告信件的網路公司轉發的,實際

(17)

寄件人無從考證。上述例子顯示,掠奪者也積極在 分化開放近用社群與學術社群的方式,企圖在紛擾 的論辯中影響輿論方向,營造對自身較有利的局 勢。

陸、結論與省思

面對掠奪型出版商這個新興負面現象,學界的 疑慮與問題很多。例如,掠奪型 OA 期刊目前的發 展狀況為何?規模有多大?對哪些學科領域的影 響最嚴重?掠奪型 OA 期刊出版的論文品質不 佳,甚至違反科學與學術原理,但它們在網際網路 上唾手可得,這對學術資源造成的污染與誤導有多 嚴重?哪些學者實際投稿到掠奪型 OA 期刊?這 些學者投稿前,是否知道他們所投稿的對象是掠奪 型期刊?如果知道,那麼這些學者的投稿動機或投 稿理由為何?在這些投機期刊中的論文發表為他 們帶來什麼效益?掠奪型 OA 期刊違反學術倫理 的狀況有多嚴重?具體而言,有哪些違反學術倫理 的形態?哪些是最常見且可提早預警的?最重要 的是我們應如何區辨正派經營的 OA 期刊與掠奪 型期刊?學術社群目前對掠奪型 OA 期刊存在的 認 識 與 警 覺 有 多 高 (Beall, 2012b, 2012c, 2013c, 2013d; Butler, 2013; Stratford, 2012)?以學術傳播 的角度看,這些問題都亟需系統性的科學研究來解 答,但在現有文獻中,尚無研究者對這些問題進行 科學性的實徵分析,探討這個議題的文章皆為現象 報導或意見評論,這些文章雖含有些許經驗證據, 卻缺乏具體的數據可供後續政策制訂參考。 事實上,掠奪型 OA 期刊作為一個研究主題, 某些提問的研究難度非常高,例如作者的投稿動機 或投稿效益,因為事涉負面情況,很難以介入性 (obtrusive)方法如訪談或觀察來進行研究(例如作 者投稿時知情,亦即投稿本身是投機行為,或雖因 不知情誤投,卻會顯示自身判斷力不足而迴避受訪 等)。此外,研究者也甚難仰賴掠奪型出版商的公 開資訊來進行客觀分析,因為這會遭遇與 Beall’s Lists 判斷基礎的類似問題,亦即公開資訊可能包 含不實內容,作為資料基礎可能是無法反映事實 的。最重要的是,出版商的掠奪行為往往展現在幕 後的投稿與收費過程,但這個過程甚難窺知,也很 難用大規模且定時定序的研究設計方式來執行。 但未來研究仍可能透過某些非介入方法來瞭 解掠奪型出版的影響。例如,以Bealls’ Lists 為基 礎對掠奪型出版商與期刊進行書目計量分析,藉以 瞭解其成長狀況、數量變化、學科分布等書目特 徵,進而推估其影響學術資訊的程度。此外,未來 研究也或可對具有掠奪嫌疑的出版商進行網站內 容的分析研究,藉以歸納掠奪型出版商的網路形象 (Web presences)及其變化,理論上,因為掠奪型出 版商是藉由成本低廉的網路出版在牟利,因此多數 掠奪者應會避免做太多前置投資,而網站內容與功 能的建置都需要投入成本與資源,因此以牟利為目 的的出版商,相較於正派經營的開放近用出版者, 應會盡量減少各種投資支出。但如前所述,網站表 現或其他外顯特徵,還受到其他情境條件影響,因 此,究竟哪些外顯特徵比較能有效協助學者辨識潛 在掠奪者,也有待系統性分析來解答。 從資訊科技社會的角度來看,掠奪型出版商的 崛 起 , 正 是 資 訊 科 技 發 展 誘 發 的 非 預 期 結 果 (Sawyer & Eschenfelder, 2002),網路出版的技術躍 進使得從事出版的投資門檻下降,開放近用運動促 成的作者付費出版模式也衍生出投機掠奪的契 機,未來在持續推動開放近用並防堵掠奪型出版者 的時候,也宜以全觀的角度考量學術傳播體系中複 雜糾纏、唇齒相依的社會科技結構,如同時考量電 子期刊技術、學術獎酬制度、出版經濟模式等面向 的變遷及其交互影響關係,藉以周延政策方向,引 導開放近用學術出版朝著光明面變遷。 (收稿日期:103 年 8 月 14 日)

(18)

作者註

本文為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MOST 103-2410-H-002-164-)之文獻回顧成果。

參考文獻

毛慶禎(2004)。開放近用學術文獻資源。上網日期:2014 年 10 月 9 日,檢自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oainf.htm 毛慶禎(2007)。開放近用運動的真諦,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3(2),1-14。 毛慶禎(2009)。開放近用運動的發展。上網日期:2014 年 10 月 9 日,檢自 http://sites.google.com/site/maolins/teaching/openaccess/dvofoa 吳紹群、吳明德(2007)。開放資訊取用期刊對學術傳播系統之影響。圖書資訊學研究,2(1),21-54。 邱炯友、蔣欣樺(2005)。學術出版傳播之 Open Access 模式。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4,165-183。 陳亞寧(2006)。開放式資訊取用對館藏發展與服務的衝擊。圖書與資訊學刊,57,61-73。

國立成功大學人類研究倫理治理架構(2013)。Scientific Articles Accepted (Personal Checks, Too)。上網日期:2014 年 10 月 9 日,檢自 https://rec.chass.ncku.edu.tw/tidings/1543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13)。小心學術有「詐」--您不可不提防的「學術詐騙」。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訊,電子 版109期。 劉聰德、張朝欽、梁晉嘉、謝青宏、任孝祥、林聖勇、…蔡艾玲(2010)。開放近用的機會與展望【電子書】。上網日 期:2014 年 10 月 9 日,檢自 http://thinktank.stpi.narl.org.tw/Chinese/WWS/Documents/%E9%96%8B%E6%94%BE%E8%BF%91%E7%94%A 8%E7%9A%84%E6%A9%9F%E6%9C%83%E8%88%87%E5%B1%95%E6%9C%9B.pdf

Academic Journals Inc. (n.d.).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academicjournalsinc.com/ Aldhous, P. (2009). CRAP paper accepted by journal. New Scientist.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17288-crap-paper-accepted-by-journal.html#.UsIwj_QW3FA. Asian Network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n.d.).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ansinet.com/ Beall, J. (2009). Bentham Open. The Charleston Advisor, 11(1), 29-32.

Beall, J. (2010a). “Predatory” open-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The Charleston Advisor, 11(4), 10-17. Beall, J. (2010b). Update: Predatory open-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The Charleston Advisor, 12(1), 50.

Beall, J. (2012a).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predatory open-access publishers (2nd edition). Scholarly open access.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scholarlyoa.com/2012/11/30/criteria-for-determining-predatory-open-access-publishers-2nd-edition/ Beall, J. (2012b). Predatory publishers are corrupting open access. Nature, 489(7415), 179.

Beall, J. (2012c). Predatory publishing. The Scientist.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the-scientist.com/?articles.view/articleNo/32426/title/Predatory-Publishing/

(19)

Beall, J. (2012d). Unethical practices in scholarly, open-access publishing. Journal of Information Ethics, 22(1), 11-20. Beall, J. (2013a). List of publisher. Scholarly open access. Retrieved December 1, 2013 from

http://scholarlyoa.com/publishers/

Beall, J. (2013b). List of standalone journal. Scholarly open access. Retrieved December 1, 2013 from http://scholarlyoa.com/individual-journals/

Beall, J. (2013c). Medical publishing triage- chronicling predatory open access publishers. Annals of Medicine and Surgery, 2(2), 47-49.

Beall, J. (2013d). Predatory publishing is just on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gold open access. Learned Publishing, 26(2), 79-83.

Beall, J. (2014). OMICS Publishing Group’s abuse of researchers: More evidence. Scholarly open access.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scholarlyoa.com/2014/08/07/omics-publishing-groups-abuse-of-researchers-more-evidence/#more-3999 Bentham Open. (n.d.).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benthamopen.com/

Björk, B.-C. (2004). Open access to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 An analysis of the barriers to change? Information Research, 9(2).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informationr.net/ir/9-2/paper170.html

Bohannon, J. (2013). Who’s afraid of peer review? Science, 342(6154), 60-65.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2002). Read the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org/read

Butler, D. (2013). Investigating journals: The dark side of publishing. Nature, 495(7422), 433-435. doi:10.1038/495433a Callan, P. (2013). Fake paper highlights predatory publishers. ABC science.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abc.net.au/science/articles/2013/10/04/3862443.htm

Dove Medical Press. (n.d.).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dovepress.com/

EBSCO. (n.d.). Five year journal price increase history (2009-2013).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ebscohost.com/promoMaterials/FiveYrJournalPriceIncreaseHistoryfinal.pdf Elsevier. (2013). Open access options.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elsevier.com/journal-authors/open-access/open-access-options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n.d.). Predatory Open Access Publishers.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scholarly.gmu.edu/?page_id=556

Gilbert, N. (2009). Editor will quit over hoax paper. Nature.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nature.com/news/2009/090615/full/news.2009.571.html

Godfrey. (2013, July 3). Appeals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scholarlyoa.com/other-pages/appeals/

Insight Knowledge. (n.d.).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insightknowledge.co.uk/ Jack. (2012). One response to I always thought you looked dodgy.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from

(20)

joy macdermid. (2013, June 20). Appeals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scholarlyoa.com/other-pages/appeals/

Kaiser, J. (2013, May 9th). US government accuses open access publisher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Science/AAAS.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orm

http://news.sciencemag.org/2013/05/u.s.-government-accuses-open-access-publisher-trademark-infringement King, D. W. (2010). An approach to open access author payment. D-Lib Magazine, 16(3/4).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dlib.org/dlib/march10/king/03king.html

Kolata, G. (2013, April 7th). For scientists, an exploding world of pseudo-academia.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13/04/08/health/for-scientists-an-exploding-world-of-pseudo-academia.html Liesegang, T. J. (2013) The continued movements for open access to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156(3), 423-432.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ac.els-cdn.com/S0002939413003097/1-s2.0-S0002939413003097-main.pdf?_tid=dc9803ce-43ea-11e3-b4a2-0 0000aab0f02&acdnat=1383416355_fcc68bbd7bf57ce817ad1477aac8dcef

Medwell Publishing. (n.d.).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medwelljournals.com/home.php

Michael, S. (2012). Predatory online journals lure scholars who are eager to publish.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chronicle.com/article/Predatory-Online-Journals/131047/

Millard, W. B. (2013). Some research wants to be free, some follows the bogus journals complicate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62(2), 14A-20A.

New, J. (2013). Librarians rally behind blogger sued by publisher over critical comment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chronicle.com/article/Librarians-Rally-Behind/137329/

OMICSGroup. (n.d.). About us.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omicsonline.org/about.php

Papin-Ramcharan, J. I., & Dawe, R. A. (2006). Open access publishing: A developing country view. First Monday, 11(6).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332/1252.

Poynder, R. (2004). Ten years after. Information Today, 21(9), 1, 23-24, 44, 46, 轉引自陳亞寧(2006)。開放式資訊取用對 館藏發展與服務的衝擊。圖書與資訊學刊,57,61-73。

Poynder, R. (2013). The OA interviews: Arshy Aly of Ashdin publishing. Open and Shut.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poynder.blogspot.com/2013/01/the-oa-interviews-arshy-aly-of-ashdin.html

Robinson-Rechavi, M. (2013). Predatory open access publishers: What’s the worst which can happen?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people.unil.ch/marcrobinsonrechavi/2013/02/predatory-openaccess-publishers-whats-the-worst -which-can-happen/

SAGE. (2013). SAGE choice.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sagepub.com/sagechoice.sp

Sawyer, S., & Eschenfelder, K. R. (2002). Social informatics: Perspectives, examples, and trends.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6, 392-425.

(21)

http://www.springer.com/open+access/open+choice?SGWID=0-40359-0-0-0

Stratford, M. (2012). ‘Predatory’ online journals lure scholars who are eager to publish.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7, A1-A8.

Suber, P. (2013). Open access overview.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overview.htm T Singh. (2013, May 3). Appeals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scholarlyoa.com/other-pages/appeals/

Taylor & Francis. (n.d.). Information for funders & institutions.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tandfonline.com/page/openaccess/funders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n.d.). Advice on predatory journals and publishers.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openaccess.manchester.ac.uk/checkjournal/predatoryjournal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n.d.). Vanity and predatory publishing.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www.library.uq.edu.au/research-support/vanity-and-predatory-publishing

Truth, F. (2012). Pay big to publish fast: Academic journal rackets. Journal for Critical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 10(2), 54-105.

University at Buffalo Libraries. (2012). Predatory online journal publishers – Be careful.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libweb.lib.buffalo.edu/blog/Faculty/?p=794

University of Victoria Libraries. (2013). Predatory online journals.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http://blogs.library.uvic.ca/index.php/sc/2013/01/09/predatory-online-journals

Vardi, M. Y. (2012). Predatory scholarly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55(7), 5.

Ware, M., & Mabe, M. (2009). The stm report: An overview of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journal publishing.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www.stm-assoc.org/2009_10_13_MWC_STM_Report.pdf

Willinsky, J. (2006). The access principle – The case for open access to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The MIT Press. Wilson, K. (2013). Librarian vs. (open access) predator: An interview with Jeffery Beall. Serials Review, 39(2), 125-128. York University Libraries. (2013). Open access publishing toolkit. Retrieved October 9, 2014 fro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學校網站 2.校系介紹 3.課程地圖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S08176 王輝明 一個亞太區、非隨機、開放性、第二期臨床試驗,用以評 估讓 KRAS 基因野生型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使用單

一、 依經濟部簡報及鋼鐵公會說明,國內鋼筋價格近期上漲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 3 年期計畫書撰寫格式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位於土耳其與伊朗北部的高加索山區,兩個國家在 1990 年代 就曾為了納哥諾卡拉巴克地區(Nagorny Karabakh)的主權問題開戰,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3   有關這一組石刻浮雕的圖解,參見楊泓《南朝的佛本行故事雕刻》,《現代 佛學》1964 年第 4 期,第 31-33 頁。轉刊氏著《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北 京: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