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遇見福爾摩斯:以中國晚清時期與日本明治時期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遇見福爾摩斯:以中國晚清時期與日本明治時期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為例"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東亞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Education for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遇見福爾摩斯: 以中國晚清時期與日本明治時期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為例 Meeting Sherlock Holmes: Translations of Sherlock Holmes Stories in Late-Qing China and Meiji Japan. 余玟欣 Wenhsin Yu. 指導教授:鄭怡庭博士 Dr. Yiting Ethan Zheng. 中華民國 102 年 2 月 Feb. 2013.

(2) 目錄. 目錄...................................i 碩士論文通過合格證明書..........................iii 誌謝...................................iv 摘要...................................v Abstract.................................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4 一、學位論文.............................4 二、期刊論文.............................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4 第二章 晚清與明治的翻譯背景.......................16 第一節 中國翻譯歷史概況........................16 第二節 晚清時期譯介背景........................19 第三節 日本翻譯歷史概況........................23 第四節. 明治時期譯介背景........................28. 第五節. 小結..............................31. 第三章 翻譯手法比較...........................34 第一節 晚清與明治時期的福爾摩斯探案..................34 第二節 晚清與明治福爾摩斯探案篇名及情節翻譯..............38 一、晚清篇名與情節翻譯特色......................38 二、明治篇名與情節翻譯特色......................53 三、晚清與明治篇名翻譯特色比較....................66 第三節 小結..............................68 i.

(3) 第四章 翻譯特徵比較...........................72 第一節 人物形象與道德情感.......................72 一、福爾摩斯與華生..........................72 二、道德...............................77 三、情感...............................81 第二節 制度文化............................84 一、政治背景.............................84 二、教育特徵.............................91 三、宗教信仰.............................95 第三節 物質文化............................96 一、日常生活.............................97 二、服裝...............................104 三、交通工具.............................110 四、建築風景.............................111 第四節 小結..............................119 第五章 結語...............................123 參考文獻.................................127 附錄一 中國晚清與日本明治福爾摩斯探案系列翻譯對照年表..........133 附錄二 日本福爾摩斯探案翻譯史......................151. ii.

(4)

(5) 誌謝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深深的體會到學術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同樣的事件 有各種面向的呈現,當找到的資料愈豐富、想寫的東西也就愈多,所以就在這裡 打住吧。 比起成熟的文學,過渡期的文學更充滿了未知的魅力,這也是我之所以選擇 晚清、明治當成研究背景的原因。而在研究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視野切入,反而 更能捕捉到時代的現況,當然有些為什麼不屬於那個時代的我可能永遠不會明 白,但是這段沉溺在晚清、明治時期的時光,著實令人回味無窮。 感謝我的父母、長姊鼓勵我走漢學這條路,雖然過程曲折,但總算走到了一 個段落,謝謝他們對我賦閒在家時的無限包容。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鄭怡庭教授對這個題目無條件的支持,並給我自由研究的 空間。在我三年多的碩士生涯中,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特別是提出問題的方 法,這一點不管是在研究過程或是生活中都使我獲益良多。 感謝黃美娥教授及潘少瑜教授在口試時提出的寶貴意見和指正,使我能有更 明確的思考方向,精闢的見解也讓我能夠完善最後的論文。 感謝我在國際漢學所中的同學們,翌倬、奕青、彥妤、宛鈞、舒妍、紫蘋、 慧玲、妵玄、玲瑜、欣雨,與大家一起鑽研學問的日子真的很愉快。以及臺大臺 文所的王品涵學姐費心對這篇論文提出問題思考,由衷感謝。 此外我還要感謝日本的小嶋小姐和松井小姐,雖然沒有辦法與兩位當面會 談,但是感謝她們給我學術之外的鼓勵。另外和大島小姐在日本的短暫會面也給 我相當的鼓舞,即使各自面對的挑戰不同,仍感激三位給予我心靈上的激勵和支 援。 一本論文的完成,是靠許多人的幫助。套句老話,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了, 所以就謝天吧!. iv.

(6) 摘要. 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無疑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偵探之一。這名由亞瑟. 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所創造的偵探,不僅在其誕生的英國 當地蔚為風行,他的事蹟更藉由翻譯在世界各地流傳長達百年。 十九世紀時,力求富強的東亞國家──中國與日本──受到當時以西方為首帝國主義的影 響,在直接或是間接感受到西方世界政經、文化和流行之後,利用各種方法將這些熱潮帶到 中國與日本。因而在晚清中國和明治日本歷史中產生大量翻譯小說,這不僅讓個別領域或目 的的讀者接觸到西方政經、科學等實用性知識,在大眾文學的貢獻上也不容小覷,更因此形 成了一股創作的熱潮,在這之中福爾摩斯探案翻譯尤其受到歡迎,而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的出 現更在日本引領出一種全新的文學類型。本文嘗試梳理同一時期兩國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的特 徵,同時借以管窺當時中日雙方的社會型態及翻譯的影響。 本文以兩國出現第一篇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的時期為基準,將中國晚清時期及日本明治時 代後期的 1893 年至 1912 年為時間背景,以當時常見於報章雜誌,柯南.道爾所撰寫的福爾 摩斯探案系列短篇為主,並輔以長篇作品作為參考,進行對照比較。第一章緒論說明論文研 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目前的研究概況;第二章以中國晚清和日本明治的翻譯背景為 主,針對翻譯小說的部分進行分析介紹,以說明過程中翻譯小說的演變和特徵;第三章承接 第二章,強調此時期偵探推理小說,也就是福爾摩斯探案在這段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從晚清 和明治對福爾摩斯探案篇名及情節的翻譯來看譯者的翻譯策略與特徵;第四章則著重作品內 容的文化層面,比對原作、晚清及明治時期福爾摩斯探案翻譯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制度、物 質,觀察之中的文化受容情形;第五章結語概括總結本論文。 關鍵字:福爾摩斯、比較文學、文化翻譯、晚清中國、明治日本. v.

(7) Abstract Sherlock Holmes is certainly one of the greatest fictional detectives known. The character created by 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 - 1930) is famous in the place of his birth,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ranslations of the novels also brought him and his cases overseas. In the 19th Century, China and Japan, while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imperialism, tried to follow the western trends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fashion. Therefore, translations of novels provided a crucial way to input information of western politics, economy and science for the readers. The translated novels even spudded the creation activities in Late-Qing China and Meiji Japan. Among all the translation genres, detective stories, especially Sherlock Holmes stories, were most popular, and the stories even induced a brand new genre of literature in Japan. The features of translated Sherlock Holmes novel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China and Japan were analyzed and the social patterns between Late-Qing China and Meiji Japan were characterized in this thesis. In this thesis, all short stories of Sherlock Holmes cases translated in Late-Qing China and Meiji Japan in the basis of time from 1893 to 1912 were compared. The research motivations, materials, purposes, and approaches of studies are outlined in Chapter One,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ranslated novels in Late-Qing China and Meiji Japan’s is introduced in Chapter Two. In Chapter Two, the translated titles and materials of the Sherlock Holmes stories are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creations to feature the strategies of Late-Qing China and Meiji Japan translators. And Chapter Four is focused on the personalities, emotion and social layer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ies to discover the cultural exchange obtained in these translations. In the end, a conclusion is made in Chapter Five.. Keywords: Sherlock Holmes, Comparative literary, Cultural translation, Late-Qing China, Meiji Japan. v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十九世紀在歐美科學、思想改革之下,萌生的帝國主義使之將版圖往亞洲發 展。作為當時的世界大國,英國不論在歐美或是其他地區都有相當的影響力,特 別是力圖求新求變、東亞國家中的中國與日本。曾經做為中央大國的中國與鄰近 的日本幾乎在同一時間接受了西方思潮的洗禮,自強運動與明治維新的結果反應 在中日甲午戰爭(日清戰爭)上,西方思想看來是勢在必行。在當時,兩個國家 都有留學生、或是以各種形式前往歐美學習見習的人士,他們將所見所聞帶回自 己的國家,使來自歐美的各種資訊滲透到時間、空間背景都相當類似的中國與日 本。這些乘載著西方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的訊息,在兩國有識之士的有心經營之 下以不同的方法進入到國家之內。 在明清之前,中國與西方的交流幾乎不曾超出亞洲範圍。長久以來自許為世 界中心的中國並未將西方世界放在心上,對外來事物始終採取閉關自守的態度, 但就在中國封閉的明清之際,西方歐美國家卻歷經了文藝復興運動、展現民主主 義的法國大革命、資本主義的產業革命和科學思想,過去被中國認為落後的西方 國家開始迅速超前,這樣的情況令中國不得不開始接觸西方。商人、傳教士、外 交官、文人學者,帶來了天文、曆算、數學、天主教義、鴉片……中國回應的指 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則給了西方歐美國家發展帝國主義的力量。1840 年鴉片戰爭、1895 年甲午戰爭、1900 年八國聯軍打破中國大門,面對這些武力、 文化的強勢入侵,中國人發覺以往的路已不再適合。中國一方面輸入歐美的輪 船、火車、槍砲,一方面也派遣留學生去日本及歐美學習政治、經濟、科技、文 教,這種物質與精神皆取自西方的情勢於是出現在此時代。如此情境之下中國「師 夷長技以制夷」的概念也順勢誕生。意識到了「求西洋之法,以譯書為第一義」 的中國,在高唱維新的情境下,翻譯各種外國作品也成為了一種手段。 而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力求西化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定義首先始於歐美白人 國家殖民其他地域如亞、非、太平洋島嶼的白人優位精神,他們認為自身有文明 1.

(9) 化的使命(civilizing mission),讓其他(未開化的)人種、民族可以成為開化民 族,特別是當時的大英帝國確有如此野心。而做為世界上唯一非白人帝國主義國 家日本,因為明治維新以後朝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文明開化國邁進後,不僅成 為亞洲唯一獨立又成功西化的國家,並在甲午(日清)、日俄(日露)戰爭勝利 後殖民臺灣等地,而延長了其帝國主義政策的推進。日本的帝國主義更加入了日 本天皇制思想,這樣的思想結構中可見特別關心軍事、家族,並有豐富的尚武精 神的文學家,由此呈現在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帝國主義特徵,也可發現日本確實受 到歐美──英國影響深遠。 根據中國《泰西著述考》 、 《增版東西學目錄》等近代譯書目錄中所收錄的書 目,主要的類型仍以實用、專業為主,尤其注重科學原理與發展軍備的書籍為大 宗。然而其中也出現了小說一種,1且在 1902 年梁啟超發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 係〉一文後,市面上便出現了大量的翻譯小說,而在日本也有相當類似的理由, 像是當時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中村正直等人譯介推薦西方文明和學 術,令明治時代的日本人──特別是青年人──對西方事物心生嚮往。此時歐美 流行的偵探推理類型文章、小說也成為受到歡迎的翻譯題材。正是因為如此,作 為知名偵探的代表人物之一、來自英國的福爾摩斯就此滲透到中國與日本人民的 生活中。福爾摩斯在中國和日本引起廣大迴響,甚至成為當時中國最知名的人物 之一。 英國醫生亞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在執 業之外好從事寫作,在他的創作生涯中有知名作品無數,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正是 開始於 1880 年代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 無疑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偵探之一,雖然連載於雜誌上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在發 表第一部作品、也是第一部長篇的《暗紅色研究》(A Study in Scarlet, 1886)時 並不受到重視,第二部長篇《四個人的簽名》 (The Sign of Four, 1889)市場反應 也平平。但柯南.道爾在行醫與寫作的抉擇中仍不願放棄後者,終於在新刊雜誌 1. 王韜、鄭燮光等編:《近代譯書目》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年),頁 606-615。 2.

(10) The Strand Magazine 上連載系列短篇(後收於系列第一本短篇集《福爾摩斯辦案 記》 (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1892))時造成了轟動,一時之間英國倫 敦充滿了對福爾摩斯的狂熱。而他的事蹟不只在其誕生的英國引發熱潮、更藉由 各種印刷出版和影音媒體管道在世界各地流傳長達百年。2 有關福爾摩斯探案系列的印刷出版品可說族繁不及備載,除了由不同出版 社、不同譯者不斷再版或推出新版本的原作選集或全集,還有改寫而成為兒童文 學的版本。此外也有許多延伸自原作,從原作基礎中創新的作品也都藉福爾摩斯 之名登上文字市場。甚至許多原創的偵探推理小說、漫畫作品,都可以見到這些 作者向柯南.道爾及福爾摩斯致敬的影子。 在影音媒體方面,最早在 1915 年就有德國製作的福爾摩斯電影上映、1985 年也在日本播出福爾摩斯的電視劇(Granada Television Sherlock Holmes Series in Japanese, 1985)。除了過去曾有的電影及影集之外,在 2009 年到 2012 年現在, 全新的福爾摩斯電影、電視劇更陸續登場。先是 2009 年小羅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和裘德.洛(Jude Law)主演的電影《福爾摩斯》 (Sherlock Holmes, 2009) 、2011 年由原班人馬再度出演的電影續集《福爾摩斯 2:鬼影遊戲》 (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 2011)以及 2010 年英國 BBC 將福爾摩斯探案從十 九世紀搬到二十一世紀,推出兩季迷你電視劇《神探夏洛克》(Sherlock, 2010; 2012) ,一時之間福爾摩斯熱潮又再度席捲全球,而美國也在 2012 年底推出全新 福爾摩斯影集 Elementary、最近更有以福爾摩斯為名的歌曲在華語市場出現。 這些作品不論是印刷出版或是影音媒體皆有佳評和創新之處,可見福爾摩斯 的魅力至今不減、一直都是相當熱門的發揮題材。 雖然在資訊傳播大量且快速的現在,獲得這些文字或影像都非常容易,不只 是電視電影,有關於福爾摩斯的原文本、翻譯本等出版品也羅列在實體或虛擬的 店面供人選擇。但誠如上述,在距今百年以上、福爾摩斯甫誕生的十九世紀,就. 2. 約翰.狄克生.卡爾著,王知一譯:《柯南.道爾的一生》(臺北:臉譜文化出版:城邦文化 發行,1999 年)。 3.

(11) 有一批人士將福爾摩斯的故事和魅力帶往英國之外。福爾摩斯探案系列中典型英 國人形象及字裡行間介紹的各種百科知識,也令視西化為「進步」而追求「現代 化」的中國及日本讀者如獲至寶。然而這些資訊不只讓求新求變的改革者接受到 政治文化上的衝擊,更讓中國和日本的作者及讀者認識一種全新的文類和寫作方 式,使之和柯南.道爾其他政治、歷史俠義類型的作品不同,除了涉及當代西方 的政經社會外,福爾摩斯探案系列的普及與對偵探推理類型的創作和大眾文學傳 播產生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的。 然而在如此龐大的作品翻譯量及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受歡迎的程度之下,相關 的研究似乎不足與之相應。雖然世界各地皆有專門研究福爾摩斯的組織、俱樂部 等團體機構,對原作本身的研究成果豐碩、多元,但是對翻譯,特別是關於將福 爾摩斯譯介到國外,做為先驅的晚清和明治時期翻譯的研究卻較少,在這樣的情 況之中而有了針對此點進行研究的想法。當然,晚清和明治時期的翻譯必然不若 現今那樣精準,讀起來也有些拗口,但其中蘊含的意義在時代背景下卻能比現今 市面上可見精確、漂亮的譯文來得更深刻。而且以當時翻譯小說在中國和日本的 流行,也許稱不上厥功甚偉但對當代社會也有多少貢獻、更枉論後來在日本文學 界蓬勃發展的偵探推理小說,有極大部分源自於翻譯福爾摩斯的出現。光是這些 點,就值得提筆為它們作一篇論文。雖然在臺灣、中國和日本各有分別研究晚清 和明治翻譯福爾摩斯探案系列的論文,但尚未見到將二者與原作進行比較的作 品,在此以本文試開先河,嘗試這方面的研究。.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一、學位論文 1、Journey to Modernity: The Ideology of Chinese Detective Fiction. 本文強調西方偵探小說中「私家」偵探的形象,比對中國傳統的公案小 說,延伸出中國本土的偵探:程小青筆下的霍桑。霍桑的出現開啓了大眾小. 4.

(12) 說的流行,進而有了鴛鴦蝴蝶派的出現甚至影響了五四的文學。3 2、《日治時期臺灣偵探故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 論文強調偵探敘事在臺灣文學場域的發生和形成,指涉了一種新興通俗 文類的移植及開展、深化及轉化的現象。因此主要探討偵探敘事作為一種通 俗文類是如何進入臺灣的文學?進而發生、形成?同時臺灣又是如何接受、 消化、吸收?文中說明偵探敘事生成的社會及文學脈絡,並且由外緣和內緣 組織媒體、文化、新聞、偵探敘事形成的關連;接著實際考察當時偵探敘事 的寫作以及譯介的情況,再延伸改寫、創作,最後探究偵探敘事生成中所呈 現的文化意義,包括殖民性、現代性、通俗性在文本之中的展現。4 3、《中國偵探小說及其比較研究》 論文以時間為線索,結合中國社會變動及偵探小說翻譯、創作,將中國 偵探小說的歷程分為四個階段:近代的發生、現代的發展、五十至七十年代 的特殊表現形態、改革開放之後的全面繁榮。並且從外來影響、民族傳承、 社會變遷和社會思潮來思考個階段偵探小說的發展情形。論文以中國偵探小 說為研究核心,兼論公案小說和外國偵探小說。5 4、《中國偵探小說研究:以 1896-1949 上海為例》 這篇論文主要在探討清末民初時期,偵探小說作為一種全新、外來的小 說類型,如何在中國社會因翻譯而快速崛起,並帶動中國作家針對這個新小 說類型的模仿和嘗試。論文分成外部、內部二個部份:外部由分析偵探小說 在中國上海地區的傳播,包括方式、通路、引介者;內部以偵探小說的樂型 特徵為主,首先介紹偵探小說類型的特色與形成之條件,然後用實際創作文 本比對西方偵探小說。而論文的內容也清楚的區分了中國偵探小說的歷史分. 3. Clement Ho, “Journey to Modernity: The Ideology of Chinese Detective Fiction” (M. A., University of Alberta, 1996). 4 呂淳鈺: 《日治時期臺灣偵探故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 (臺北:國立政 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 5 李世新:《中國偵探小說及其比較研究》 (四川: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6 年)。 5.

(13) 期、傳播與創作,並且提示重要的譯者及作者。6 5、《程小青偵探小說中的上海文化圖景》 程小青的《霍桑探案》最為民初新興的偵探文類,內容交會著地理、都 市、社會、新聞、犯罪、心理、科學及醫學,文中強調「偵探、文本、都市 文化」間的緊密關係。《霍桑探案》取材自上海,觀察當代社會現象,其近 現代中國政潮起伏、社會局勢交替、民心動蕩的視野,成為文章的主要著力 點。論文整體以文學研究,偵探理論及文化研究為輔,分成地理空間、文化 記憶、傳媒消費和醫學層面探論,勾勒出一幅民初的上海圖景。7 6、Translation, Popular Imagination and the Novelistic Reconfiguration of Literary Discourse, China: 1890s-1920s. 清末民初的翻譯小說對於中國文化語文學產生影響。文中強調語言和目 的語言以及文化、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對中西文化交流有相當重要的 作用。8 7、《清末民初的偵探小說翻譯及其對中國原創偵探小說的影響》 清末民初的翻譯小說在中國翻譯史上乃至中國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 位,而偵探小說翻譯對於國民了解和認識外部世界,促進中國文學和社會的 現代化。論文以依塔馬.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 1939-)的多元系 統理論為基礎,關注翻譯在文化生成和發展互相影響中的表現。9 8、《跨國文本脈絡下的臺灣漢文犯罪小說研究(1895-1945)》 論文以討論臺灣小說類型的角度出發,介紹過去鮮為人知的日治時期犯 罪小說以及梳理此時期犯罪小說脈絡,建構後續臺灣通俗小說史及其討論。. 6. 謝小萍: 《中國偵探小說研究:以 1896-1949 年上海為例》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6 年) 。 7 賴奕倫: 《程小青偵探小說中的上海文化圖景》 (臺北:國立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年) 。 8 Li Li Peters, “Translation, Popular Imagination and the Novelistic Reconfiguration of Literary Discourse, China: 1890s--1920s”(Ph. 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7). 9 張明:《清末民初的偵探小說翻譯及其對中國原創偵探小說的影響》 (四川:四川大學外國語 學院,2007 年)。 6.

(14) 文內首先勾勒犯罪小說生成的場域及跨國脈絡,並以歐美、日本及中國的犯 罪小說創作情形為參照,指出臺灣本地的現象,同時舉出日本明治、大正、 昭和時代分期舉列代表作家及作品加以討論,指出三階段的變化與跨國文本 的連接狀況。最後文中指出日治時期臺灣犯罪小說,是處於前偵探小說過渡 到偵探小說的期間。10 這些論文主或以翻譯小說傳達西方知識的功能為主、或以翻譯小說產生的空 間場域出發,並且探討翻譯偵探小說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此外也強調政治經 濟之外這些翻譯偵探小說在中國發展「中國的偵探小說」時所受到的啟發。各篇 論文在本文的撰寫背景,以及關於某些細節問題上的釐清有所提示,例如《跨國 文本脈絡下的臺灣漢文犯罪小說研究(1895-1945)》清楚的犯罪小說歷史脈絡, 以及《程小青偵探小說中的上海文化圖景》對程小青《霍桑探案》的研究,補足 了本文未論述的晚清之後中國偵探推理小說的發展。. 二、期刊論文 1、〈以通俗小說為教化工具:福爾摩斯在中國〉 孔慧怡教授這篇文章全篇以福爾摩斯在中國的翻譯作為教化工具出 發,從歷史背景開始說明福爾摩斯的翻譯如何建立文學的新標準,包括一、 提倡新標準的人享有的社會和文化地位;二、以別國的文化為己用;三、借 取舊傳統裡有利新標準的成分。接著福爾摩斯在中國提綱挈領和顯示文化差 異的翻譯模式,使之成為小說改良社會的教材,而文中也強調中國的福爾摩 斯之所以有許多刪節,乃是因為文化差異之故。11 2、〈エドガー.アラン.ポー「モルグ街の殺人」ノート〉 吉田司雄教授的〈探偵小説翻訳史稿〉共有三篇,首篇〈エドガー.ア. 10. 王品涵: 《跨國文本脈絡下的臺灣漢文犯罪小說研究(1895-1945) 》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 11 孔慧怡:〈以通俗小說為教化工具:福爾摩斯在中國〉,《翻譯、文學、文化》 (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1999 年),頁 19-30。 7.

(15) ラン.ポー「モルグ街の殺人」ノート〉一開頭就以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的「漫遊者」來解釋偵探做為都市中一種職業的特徵。而被認 為是偵探推理小說原點的〈莫爾格街凶殺案〉中登場的偵探也具備這樣的特 徵,文章便以此為基調說明這第一篇偵探推理小說譯介自日本的情況以及這 樣的翻譯是如何確立日本偵探推理小說的形式。再者,明治時代的翻譯手法 除了翻案也喜歡利用「事實譚」方式呈現,讓譯者和讀者更貼近這些翻譯的 作品、同時滿足讀者獵奇的目光。文章最後用〈莫爾格街凶殺案〉出現的動 物的翻譯情況,以及對「動物園」 、 「植物園」 、 「博物館」這些地方的描述, 來分析其背後帝國、殖民主義如何滲透到日本。12 3、〈還以背景,還以公道──論清末民初英語偵探小說中譯〉 1890 年代後期,小說被視為救國的工具而在中國流行。晚清的翻譯小 說活動強調著譯者的使命:在面對少數菁英分子外,也面對廣大的讀者群。 而偵探小說之所以受到歡迎,乃是因為:偵探小說不論內容和刑事都是新奇 的;它是西方受過教育的人所偏好的讀物;之中載有新科技;偵探小說與現 代生活緊密結合;且偵探小說長於故事結構,也補足了中國傳統小說的弱 點。並且偵探小說讓讀者得到的心理滿足,也讓讀者在不安定的環境中找到 穩定感。再來文中針對譯文的敘事方式、文字調整、文化干預進行討論,認 為對於晚清的翻譯評價似乎有待商榷,就算以目前的眼光來看,晚清的翻譯 小說的確有缺陷,但仍無法否定這些翻譯作品在特定歷史下擔任文化轉移中 介人的功勞。13 4、〈コンナ.ドイル「唇のねじれた男」ノート〉 本文是吉田司雄教授〈探偵小説翻訳史稿〉的第二篇。文章以明治時代 第一篇翻譯福爾摩斯探案、同時也是在明治時期多次被翻譯的〈歪嘴的人〉. 12. 吉田司雄:〈エドガー.アラン.ポー「モルグ街の殺人」ノート-探偵小説翻訳史稿(1)〉 , 《工学院大学共通課程研究論叢》第 37-1 号(東京:工学院大学,1999 年) ,頁 105-92。 13 孔慧怡:〈還以背景,還以公道──論清末民初英語偵探小說中譯〉,收於王宏志《翻譯與 創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88-117。 8.

(16) 為主,同樣用相同各篇翻譯的比較,來闡述帝國、殖民主義的特徵,其中特 別提出該篇中對吸食鴉片的描述,從鴉片窟守衛的國籍到吸食鴉片產生的副 作用來分析當時社會對鴉片的特度。14 5、〈漢訳コナン・ドイル研究小史〉 樽本照雄先生研究漢譯偵探推理小說的切入點主要由「翻譯偵探推理小 說是中國文學史忽略的一環」來發展。本文從 1940 年代之前至現代,中國 文學史中國於翻譯偵探推理小說的介紹和研究來說明偵探推理小說在中國 流行的情況、以及為何中國對偵探推理小說的翻譯比日本要早且數量也更 多,但是在相關的專題研究卻比日本少且晚。除了年代階段的分別,本文作 者也利用不同學者的觀點來分析此問題。15 6、〈中国におけるコナン.ドイル〉 本文作者指出中國翻譯偵探推理小說的時間和速度雖然都比日本早、 快,但是因為中國本身並未發展出一套「偵探推理小說」的文體,因此與擁 有自己偵探推理小說體系的日本相比,對於偵探推理小說這一類的專題研究 要少得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偵探推理小說的翻譯」在清末民初時期雖 然引發了熱潮,但是在中國文學史上卻不受到重視的緣故。繼而從中國觀於 偵探推理小說的翻譯手法及內容把握來討論當時翻譯偵探推理小說熱潮時 作品的優劣。16 7、〈清末民初偵探小說翻譯熱潮探源〉 晚清時期,偵探推理小說的大量傳入和翻譯受到了社會、文化和文學傳 統的影響,在此之前中國並未出現與之類同的小說體裁,就算是傳統的公案 小說也在本質上與之有所差異,因此偵探推理小說的傳入亦是一種新式文體. 14. 吉田司雄: 〈コンナ.ドイル「唇のねじれた男」ノート-探偵小説翻訳史稿(2)〉, 《工学院大 学共通課程研究論叢》第 38-1 号(東京:工学院大学,2000 年) ,頁 185-179。 15 樽本照雄:〈漢訳コナン.ドイル研究小史〉, 《大阪経大論集》51(5)(大阪:大阪経済大学, 2001 年) ,頁 175-203。 16 樽本照雄:〈中国におけるコナン.ドイル〉, 《清末小說》第 24-28 號(2001 年 12 月至 2005 年 12 月) 。 9.

(17) 的引進和移植。雖然清末民初的偵探小說熱潮(包括翻譯)在文學史上並不 被重視,但是本篇作者嘗試透過小說篇內篇外的特徵,將這股熱潮解釋成一 種「動態的跨文化交際現象」。從篇內特徵而言,這些翻譯偵探推理小說為 讀者提供了不同以往的閱讀經驗,歸化譯法也使讀者更能接受、進入故事, 並且小說中提供大量西方科學知識;篇外特徵則是由於當時的社會處於混 亂,上位者無暇控制,出版業者紛紛崛起,提供了翻譯的商業利益。且此時 文學界尚無一確立的文學系統,加上清末民初小說的地位突然提高,因此本 篇作者利用述釋學的理論應證其提出的討論,說明這些因素如何對此依熱潮 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17 8、〈福爾摩斯在中國〉 李歐梵教授這篇文章首先從(英國)福爾摩斯的成書開始介紹,包括柯 南.道爾的生平背景。維多利亞時代理性科學的實證精神加上哥德式小說的 特徵,從中誕生的福爾摩斯和他的案件不僅體現了當代氛圍,也實際展示了 英國通俗小說的黃金時代,而後福爾摩斯被譯介到中國,帶給中國知識份子 所欠缺的東西,「諭教育於小說」與文章通俗,讓福爾摩斯在短時間風靡流 行,受歡迎之程度彷彿福爾摩斯就是中國人所期待的、理想中的仿效對象, 然後中國出現了「本土的福爾摩斯」。而福爾摩斯作為一名(私家)偵探, 代表了當時的「現代」和「都市」,但隨著戰亂鄉村於是取代都市,偵探也 不敷存在。18 9、〈清末における日本近代文学作品の翻訳と紹介〉 翻譯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環節,在清末民初時期大量 的翻譯小說進入中國,除了歐美的翻譯作品之外,由於當時許多學者流亡日 本,因此來自日本的翻譯作品同樣也對這段時期產生影響。從清末開始傳入 的翻譯小說種類、內容開始研究,擴展到時代的社會背景因素做全面的考 17. 李德超、鄭靜:〈清末民初偵探小說翻譯熱潮探源〉,《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第 10 卷第 2 期(2003 年),頁 1-6。 18 李歐梵:〈福爾摩斯在中國〉 ,《當代作家評論》第 2 期(2004 年) ,頁 8-15。 10.

(18) 察。日本做為一個將部分翻譯作品(歐美)傳入中國的橋梁或窗口,不只是 將當時代所必需的知識傳入、也對中國現代文學的促進以及介紹外國作品給 中國讀者產生貢獻與價值。19 10、〈論清末民初偵探小說翻譯熱之原因〉 在翻譯偵探推理小說的熱潮發生的二十年間(1896-1916) ,小說的地位 也在熱潮的影響之下因而提升。本篇作者利用「多元文化理論」對此現象展 開討論,其中特別強調依塔馬.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 1939-)翻 譯觀點中「文學的轉折期、危機期和真空期」理論對翻譯偵探推理小說熱潮 的影響。而翻譯偵探推理小說的譯者多、作品大量範圍廣、以及翻譯速度迅 速也同樣產生關聯,並且這種熱潮也為出版機構、譯者(評論家)和讀者之 間的共同作用所促進。20 11、 〈データから見る清末民初と明治の翻訳文学〉 本文利用統計資料來說明清末民初各國小說傳入中國和日本的情況,以 及後續發展的翻譯活動、翻譯外國小說的目的和種類。顯示當時最主要被翻 譯的語言是英語(或是經由日譯本再翻譯成中文的小說),最受到重視的體 裁則是政治小說。而這些小說被翻譯的原因,主要仍是以啟迪民智為出發點 來考量。21 12、〈從安德烈.勒菲佛爾的理論看清末民初偵探小說的翻譯〉 清末民初偵探推理小說大量被譯介,但其中的內容卻遭到刪修、改編, 使得當時的譯者受到了對原作「不忠實」的批評。本文作者以安德烈.勒菲 佛爾(André Alphones Lefever, 1945-1996)的三因素理論來解釋此現象。三 因素理論包括了意識形態、詩學和贊助人,分別從社會文化、文學和商業集 19. 康東元: 〈<原著論文>清末における日本近代文学作品の翻訳と紹介:日本文芸の中国にお ける受け入れ方(1)〉 , 《図書館情報メディア研究》第二卷第一號(筑波: 「図書館情報メディ ア研究」編集委員会,2004 年) ,頁 1-12。 20 張昀:〈論清末民初偵探小說翻譯熱之原因〉,《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0 卷 第 2 期(2006 年),頁 73-76。 21 王虹: 〈データから見る清末民初と明治の翻訳文学〉, 《多元文化》v.7(名古屋:名古屋大学 国際言語文化研究科国際多元文化専攻,2007 年) ,頁 151-165。 11.

(19) 益者的經濟面來說明翻譯偵探推理小說受到的影響和背景。本文作者也強調 雖然當時的翻譯手法在現今看來確實有缺陷,但實際考量當時的社會背景, 這些手法無疑也推動了翻譯偵探推理小說的普及與西方知識的傳入。22 13、〈林紓與柯南.道爾其他小說的翻譯〉 本文主要強調林紓譯介,柯南.道爾所著偵探推理小說以外的作品。 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在清末民初翻譯偵探推理小說的熱潮中 有一定的影響力,而當時的翻譯大家林紓更在柯南.道爾諸多的作品中發掘 出「偵探推理小說(福爾摩斯探案系列)」之外的佳作,並將之譯介。林紓 認為翻譯偵探推理小說最大的貢獻在於「西方律法制度」的介紹,林紓譯本 中迅速抓住偵探推理小說的藝術特徵使他的(唯一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翻 譯)《歇洛克奇案開場》在其他譯本中獨樹一格。本文後半則敘述林紓翻譯 柯南.道爾社會小說《蛇女士傳》的內容、手法即在當時產生的影響。23 14、〈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日本書籍の翻訳と紹介〉 翻譯作為社會之間交流的手段之一,對不同文化間的互相影響有極大功 用。近代中國(清末民初)受到西方列強的衝擊,而有了維新的觀念,因此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對中國而言無疑是一種鼓舞,加上許多學者流亡日本, 而使此時大量的日本翻譯作品傳入中國。本文除了說明來自日本的翻譯作品 如何引起中國的共鳴之外,也對當時各別譯者進行分析,藉以佐證近代中國 對日本翻譯書籍的受容。24 15、〈明治期の『緋色の研究』、四人のシャーロック.ホームズ〉 〈探偵小説翻訳史稿〉第三篇作品將主題轉往明治時代的四篇《暗紅色 研究》翻譯。這四篇翻譯各有特色,從翻案、改譯、到直譯,呈現了明治時 22. 趙亮:〈從安德烈.勒菲佛爾的理論看清末民初偵探小說的翻譯〉,《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 5 期(2009 年),頁 359-360。 23 郝嵐:〈林紓與柯南.道爾其他小說的翻譯〉,《清末小說》第 32 號(2009 年 12 月),頁 74-84。 24 張迪: 〈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日本書籍の翻訳と紹介―19 世紀末から 20 世紀初頭の概況とその 特徴―〉 ,《言葉と文化》 v.10(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際言語文化研究科日本言語文化 専攻,2009 年) ,頁 197-209。 12.

(20) 期譯者在同樣的文本上不斷嘗試改變的現象。25 這些論文、期刊多以晚清中譯或是漢文偵探推理小說(犯罪小說)為主,特 別是李歐梵教授和孔慧怡教授在文章中提出多點發人省思的問題。在〈福爾摩斯 在中國〉中,李歐梵教授除了呈現十九世紀英國通俗小說的流行和翻譯福爾摩斯 在中國的複雜外況外,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一、福爾摩斯原名 Holmes 中的 Ho 音節,是從何時由「霍(呵)」音變為「福」音?就像教授在文中所說,這個問 題還是需要交由語言學家考證為佳,但是應還是語方言問題脫離不了關係;二、 福爾摩斯所代表的維多利亞時代,到底有多少程度能為中國讀者所接受,究竟中 國人想從福爾摩斯的身上得到什麼?;三、華生在福爾摩斯探案終到底扮演了什 麼角色?以及孔慧怡教授對原作與翻譯中對福爾摩斯吸毒的描述,納之為晚清中 國社會常規的解釋方法,也讓本文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更多思考的空間。 而日本學者樽本照雄先生長期研究晚清時期漢譯福爾摩斯,相關著作包括收 錄在《漢訳ホームズ論集》(2006)中的數篇文章、另外也有相關研究文章發表 於《清末小説》,如〈中国におけるコナン.ドイル〉(《清末小説》第 24-28 號 連載,2001.12.1-2005.12.1)等系列文章。樽本照雄先生這一系列的研究都以「翻 譯小說是(中國)文學史中失落的一環」為基調,並以當時在中國廣泛流行的偵 探推理小說為例說明,中國翻譯偵探推理小說的速度雖然要比日本快速、數量也 更多,但是因為中國本身並未發展出一套「偵探類型」的文體,因此與擁有自己 偵探推理小說體系的日本相比,對此的專題研究要少得多。樽本照雄先生認為這 個現象,是由於偵探推理小說的翻譯雖然在晚清時期引起熱潮,但是在中國文學 史上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之故。而樽本照雄先生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以研究當時 翻譯手法及內容把握的方式,來討論晚清時期翻譯偵探推理小說作品的優劣。另 外他根據中國各個年代的文學史中關於翻譯偵探推理小說的介紹和研究來說明 當時的流行情況,並利用不同學者的觀點來分析相關問題,這些成果也對本文的. 25. 吉田司雄: 〈明治期の『緋色の研究』 、四人のシャーロック.ホームズ-探偵小説翻訳史稿(3)〉, 《工学院大学共通課程研究論叢》第 48-2 号(東京:工学院大学,2011 年) ,頁 69-62。 13.

(21) 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背景基礎。 另外在研究日本明治時代翻譯小說有〈データから見る清末民初と明治の翻 訳文学〉 (2008)利用統計資料說明各國小說在當時傳入中國和日本的情況,以 及後續的翻譯活動、翻譯的目的和種類。而吉田司雄教授一系列的〈探偵小説翻 訳史稿〉中,也針對明治的福爾摩斯翻譯提出看法:一、文中帝國主義、殖民主 義的滲透;二、重視華生在福爾摩斯探案中扮演的角色。而這裡提到的第二個問 題與李歐梵教授等人提出的問題剛好相對,雙方也有不同的解釋,也是一個值得 探究的問題。.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中國和日本的第一篇福爾摩斯探案翻譯都出現在 1890 年代,此時正值中國 清朝(1644-1912)以及日本的明治(1868-1912)時代。在這段期間,中國和日 本不但都經歷了西方衝擊,兩國之間的交流也由於甲午戰爭的結果愈趨多樣,而 且此時兩國也都開始翻譯西方科學、文學作品,此時各種報刊雜誌出現,短時間 內達到高度的發展。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在中國及日本翻譯都相當早且數量大。加 上福爾摩斯探案系列主要以短篇小說著名,因此在文本選擇方面,將以兩國出現 第一篇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的時期為基準,將中國晚清時期及日本明治時代後期的 1893 年至 1912 年為時間背景,以當時常見於報章雜誌,柯南.道爾所撰寫的福 爾摩斯探案系列短篇為主,並輔以長篇作品作為參考,以完整內容。其中包括福 爾摩斯探案系列短編小說集《福爾摩斯辦案記》(Adventure of Sherlock Holmes, 1892)、《福爾摩斯回憶記》 (Memoirs of Sherlock Holmes, 1894)與《福爾摩斯歸 來記》(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 1905)中收錄的作品以及長篇作品《暗紅 色研究》 (A Study in Scarlet, 1886) 、 《四個人的簽名》 (The Sign of Four, 1889) 、 《巴 斯克村獵犬》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1902) ,以文本對照的方式對英、中、 日三種語言的《福爾摩斯辦案記》作探討,追蹤晚清時期和明治時期中國與日本 的翻譯情況。 14.

(22) 研究方法以文本比較為主,輔以晚清與明治歷史、文學、文化背景的考察。 文本的詳細比較對照從晚清與明治的翻譯輸入背景及策略出發,檢討福爾摩斯探 案對兩國的影響,特別是以對讀者「目的性」為鋪陳重點,強調兩國的譯者為何 對原本加以刪改、添加、改寫或是不作任何改變,看中國及日本如何揀選外國文 本,並將外國的思潮、文化與生活引介到自己的國家且加以利用受容及發展。 為了架構起整個福爾摩斯探案的翻譯歷程,第二章將以中國晚清和日本明治 的翻譯背景為主,針對翻譯小說的部分進行分析介紹,以說明過程中翻譯小說的 演變和特徵;第三章承接第二章,強調此時期偵探推理小說,也就是福爾摩斯在 這段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從晚清和明治對福爾摩斯探案篇名及情節的翻譯來看譯 者的翻譯策略與特徵;第四章則著重作品內容的文化層面,比對原作、晚清及明 治時期福爾摩斯探案翻譯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制度、物質,觀察之中的文化受容 情形;第五章則是全文的結語。. 15.

(23) 第二章. 晚清與明治的翻譯背景. 第一節 中國翻譯歷史概況 中國最早的翻譯出現在周代,但當時只有口譯,尚未有文字的記載。到了唐 宋時期才開始對佛教經典的大規模文字翻譯,這些經典翻譯雖然對唐宋文學創作 有相當的影響,不過經典翻譯本身並非文學。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 伴隨著宗教教義他們帶來各種西方科學知識,同時為了宣揚天主教,也曾在他們 所著的中文著作中引用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26但這些仍與翻譯文學或文學 有距離。到了約 1740 年的乾隆時期,中國出現譯印西洋小說,然而雖稱為譯印, 但實則根據聖經中的故事重新寫作,已算是自撰而非翻譯。同時期還有些西洋的 見聞、雜技等等被翻譯,但是似乎還不足以稱為翻譯文學。直到鴉片戰爭前的 1837 年至 1840 年,出現由外國人翻譯的作品,但尚未有中國人自行翻譯的作品。 1840 年,鴉片戰爭的砲火打開了中國封閉已久的大門,來自西方的帝國主 義、殖民主義順式踏上中國土地。即便在此之前,許多士大夫已認同西方的船堅 砲利、機器製造等科技與科學的造詣,對西方的政治、法律等社會科學也抱持興 趣,不過對於西方的小說卻還不甚了解。直到鴉片戰爭伴隨而來的不平等條約、 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與此同時更多的傳教士、商人紛紛來到中國設立教堂、 商行、學校、報社,如此情勢變化下,中西文化交流於是展開,作為這場交流重 要手段載體的翻譯活動也應運而生。 這時首先發揮功用的是延續著明代徐光啟(1562-1633) 、李之藻(1565-1630) 等人與西方傳教士合作譯介的天文、曆算、數學等自然科學的書籍,除了科學技 術外,還有為數可觀的哲學、政治、法律、教育、史地方面的翻譯,可見中國在 鴉片戰爭失敗之後,一直在追尋富國強兵之道,而展開了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 不僅在外務省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成立了培養翻譯人才的同文館為附屬 機構,另一方面也設置如造船廠等各種工廠,鋪設道路、派遣留學生至外國留學, 但效果卻不如預期,中國仍在甲午戰爭中徹底敗北。 26. 最早的《伊索寓言》翻譯出現在利瑪竇的《畸人十篇》和 Didaeus de Pantoja 的《七克》中。 16.

(24) 雖然遭遇甲午戰爭失敗的打擊,但中國並未放棄翻譯這個手段。於是甲午戰 爭後,更擴大了翻譯規模。此時也是繼唐宋佛經翻譯後、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二個 高潮,緊接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翻譯,文學翻譯也來到中國,其中以小說一 類最受到注目。這段翻譯的繁盛期,就以翻譯小說的表現最為突出。由上述可知 中國晚清在鴉片戰爭後的翻譯歷程可以歸納成三階段:自然科學的翻譯、社會科 學的翻譯、文學的翻譯。 鴉片戰爭的敗北,使中國人親身經歷了西方人的軍事能力,加上清朝政府腐 敗,急需一股改革的力量,首先魏源在林則徐「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想法上提 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策略,主張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及機器製造,即對西 方自然科學的「格物致知」。此時出現的譯書有算學、測量、機器製造、水陸兵 法、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等。 自然科學之後則是社會科學的輸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國開始派遣留學生 至歐美留學,隨著與西方人的交往,這些使節、留學生親身體驗到西方國家之所 以強盛,不只是器物及自然科學上的發達,他們的制度與文化才是造成強盛的主 因。例如議會的設立、民主選舉、新式學校、自由平等的概念都令中國人心生嚮 往,因此對西方政治、法律、教育、歷史產生興趣並著手翻譯。其中嚴復所翻譯 的《天演論》,深刻表現出對西方社會科學翻譯的自覺,了解西方科學的精華不 僅在格致自然科學。 雖然文學的翻譯也起步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不過要到甲午戰爭之後,才是 文學翻譯的全盛時期。1896 年張坤德翻譯四篇柯南.道爾的偵探推理小說,並 在《時務報》上刊登;1899 年林紓與王壽昌合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正式出 版,這部愛情小說在中國造成轟動,在它之後,翻譯文學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冒 出。 1898 年梁啟超的〈譯印政治小說序〉以及在《巴黎茶花女遺事》問世後, 1902 年發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的同年也創刊《新小說》 ,主旨為師法域外 文學。先是翻譯日本、歐美的政治小說,後來逐漸融入中國文學,促成晚清到民 17.

(25) 初一系列的文學變革。此處之所以也強調日本文學,是因為甲午戰爭的失敗也讓 中國人看見了日本師法西方的成功經驗,於是有識之士也判斷「日本翻譯的西洋 書物有利改革」,此時不僅留學歐美、前往日本留學的學生也激增。梁啟超計畫 將小說作為改良群治、提高民德、民治、民力的工具,翻譯小說結合譯者感念國 家存亡之際強烈的民族情感,展現出啟蒙主義文學觀及「小說救國論」的反映。 這些帶有政治思想宣傳目的的作品,使政治小說首先成為翻譯大宗。雖然政治小 說中推提倡的政治運動、啟迪民智的理想和現實及實踐必然有所差距,但是這段 期間時代的文學風尚、文壇的發展趨勢、作家的創作傾向以及讀者的成立都有助 於理解這段小說界革命及新小說成立的歷史。而梁啟超、嚴復及夏曾佑等人,特 別是梁啟超之所以力挺小說,也許並非因為小說真的有什麼神奇的功用可以救中 國,但是中國確實因為這種西方國家以小說立國的神話,而提高了翻譯和小說的 地位。雖然以小說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並不高明,也為後來的創作投下陰影,但 是確實提升了小說的地位,並且吸引有才華的文人從事創作。即便後來對政治的 熱情消退,寫作、翻譯小說變成自娛娛人的活動,小說本身也回雅向俗、商品化, 但這個時期所成立的翻譯小說特徵仍成為後世創作發展的指標,並且持續的改良 進步。 同時對科學小說的翻譯也成為輸入科學知識和啟蒙的手段。科學小說是隨西 方科學發展出現的新題材,最早譯介到中國並且廣受歡迎的就是法國作家儒勒. 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 1828-1905)的作品。這些充滿真實性與大膽幻想的 故事結合了現實主義及浪漫主義,不僅滿足了中國讀者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豐 富人們天文、地理、生物、歷史知識,也讓讀者享受到愉快的閱讀經驗。 回顧這段翻譯小說的歷程,雖然在 1853 年中國就有由外國傳教士翻譯的西 方長篇小說,27第一本由中國人翻譯的小說《昕夕閑談》28也在 1873 年於《瀛寰 瑣記》上連載,待《巴黎茶花女遺事》甫出版人們爭相閱讀,「一時洛陽紙貴,. 27 28. 美傳教士 William Burns 譯 John Bunyan 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譯英國作家 Edward Bulwer Lytton 作品《夜與晨》 (Night and Morning)。 18.

(26) 風行海內外」的魅力對之後翻譯文學發展、甚至文學界發展都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文學上《巴黎茶花女遺事》的出版也改變了中國人──特別是士大夫階級── 認為西方只有自然科學、政治制度方面優秀,但文學方面仍比不上中國傳統文學 的想法,並且在作品流傳、帶來更多西方的翻譯小說後,打破中國固有的章回體 敘事模式及結局,最重要的是《巴黎茶花女遺事》實際提高了小說的地位,讓之 後政治小說、科學小說等「小說救中國」主體的傳播更為容易且深植人心。. 第二節 晚清時期譯介背景 回顧晚清的翻譯歷史,可見起始於政治小說的譯介,而且當時報刊雜誌即承 載資訊的主體,晚清時期也因此出現了出版鼎盛的狀況。這種報刊出版配合著翻 譯作品續出的情景,構成了晚清「諭教育於小說」的社會圖像。面對晚清政治腐 敗、變法失敗的現實,1897 年《國聞報》刊登了嚴復與夏曾佑的《本館附印說 部緣起》,其中指出小說對於啟蒙社會的優勢:. 本館同志,知其若此,且聞歐、美、東瀛,其開化之時,往往得小說之助。 是以不憚辛勤,廣為採輯,附紙分送。或譯諸大瀛之外,或扶其孤本之微。 文章事實,萬有不同,不能預擬,而本原之地,宗旨所存,則在乎使民開化。. 這篇文章可說是晚清「文學救中國」意識的濫觴,可惜的是未能實行。 而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流亡日本,在眾人的協助之下創刊《清議報》, 其中提到為文明進步,國民應跟進,主旨欲喚醒國民共赴變法。他所提出的方法 就是文學啟蒙,手段為翻譯小說。同時梁啟超也在《清議報》上發表翻譯自日本 政治家、小說家,筆名東海散士的柴四朗的作品《佳人之奇遇》,以及做為輔助 的是〈譯印政治小說序〉以提倡政治小說。文中道:. 在昔歐洲各國變革之始,其魁儒碩學,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經歷,及 19.

(27) 胸中所懷,政治之議論,一寄於小說。於是彼中輟學之子,黌塾之暇,手之 口之,下而兵丁,而市儈、而農氓、而工匠、而車夫馬卒、而婦女、而童孺, 靡不手之口之。往往每書出,而全國之議論為之一變。彼美、英、德、法、 奧、義、日本各國政界之日進,則政治小說為功最高焉。英某名儒曰:「小 說為國民之魂」,豈不然哉!豈不然哉!. 強調了改革與(政治)小說的關係。而梁啟超對《佳人之奇遇》中的立憲意識也 相當關心,他認為若能成功以小說喚起民眾改革意識,那麼柴四朗筆下的美好憲 政也能在中國實現。這樣的理念持續到他創立的《新民叢報》中,而同年創刊的 《新小說》標題也直接引用日本雜誌,這本最初以中國人為目標的讀者的小說專 門誌是在橫濱印行,更說明了中日在清末時複雜的關係。然後他又發表了對此時 小說界來說相當重要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 ,晚清於是掀起了「小說界革命」 的熱潮。綜合以上梁啟超在變法失敗後的經歷和考量,也證明了這樣的變革並非 中國的獨自改變,而是受到外國影響的梁啟超的小說界革命。而小說界革命中的 「革命」二字也是借日本的新詞,與過去革命的意義已經不同。其主要的目的在 於對現狀不滿,希望求新求變。而有詩文代變的情況,這是晚清期望借助進化, 也就是域外文學的標準,對中國文學在域外文學的衝擊下進行結構性調整,重新 評估,甚至有意識促成某種文體。此時梁啟超仍然堅持立憲立場,他反對民族主 義革命並有所批判,但是 1903 年「拒俄義勇軍事件」及「蘇報案」兩個事件讓 民眾對清朝徹底失去信心,清廷立憲的主張幾乎已不可行,這使得原本立憲思想 轉向了革命,同時政治小說的走向也往虛無黨小說靠攏。29 自從梁啟超等人基於政治目的建構起文化場域,會發覺這是個以刊物為中心 的時代,來自外國的訊息、新聞當然還有文學作品、小說都是先在報刊雜誌上發 表、連載,若得到一定的回響則有機會出版。在晚清時期,出版的中心地很大部 分因為梁啟超等人的原故,首先在日本、有許多外國租界的上海,之後才轉向北 29. 趙稀方:《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 (臺北:秀威資訊,2012 年),頁 65-76。 20.

(28) 京為中心,這三個地方創刊的定期刊物占了當時全體的百分之七十,並從空間看 來是一個雜誌的三角形。除此之外,此時許多的刊物是由外國人出資成立的,像 是英國人創刊的《申報》、《新聞報》以及發行人為日本人的《時報》。而當時編 印了多種書籍的商務印書館是由基督教徒的中國人集資創立,除了印刷與教會和 經濟相關的書籍外,也編輯出版英語教科書及小學國文教科書。之後與日本的金 港堂合併使商務印書館業績飛躍成長,但之後受到攻擊批判、加上金港堂失去利 用價值,雙方才走上分離之路。之後有廣智書局成立,而後小說林社的加入更刺 激商務印書館大量刊行翻譯小說(說部叢書),1908 年小說林社變為改良小說 社,1911 年後又有群學社的活躍。顯示了如此文學時代下中國與外國的互動學 習。 而場域之下則有人的存在。面對不安的政局,清廷起用了臨時招募的經濟特 科,其中李伯元、吳趼人都在其中,他們以媒體人的身分賺取金錢,展現了當時 一種新的經濟型態。並且因為這些官方或非官方的招募並且提供稿費的情況下, 出現了小說家這一種職業,成為中國知識份子在科舉之外的另一種選擇,像李伯 元創刊的《遊戲報》 、 《世界繁華報》上除了文藝性強的小新聞外,還在後者上連 載了長篇小說《官場現形記》,商務印書館創刊的《繡像小說》也邀請李伯元擔 任主編。而且在 1905 年廢科舉之後,這些無法出仕的文人便將原來的政治願望 轉向寫作,有些曾在清朝官辦的同文館、翻譯局或是外國在華的譯書機構學習過 外語的人也投身於翻譯活動。此時期的譯者有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他們都處於 時代變化與傳統根基動搖的情境之下,他們的思想、情感根植於傳統,但在社會 變化下接受了外來語言、觀念,而具有成為譯者的先決條件。在對傳統仕途的棄 絕和從業觀念下,這些文人也投入翻譯成為譯者,而且這些譯者對傳統的不同情 感也都變為翻譯,融入他們的譯作之中。 聚集了譯者和被稱為「新小說家」作家們的晚清,進入了一種新的文學時代, 順應著這樣刊物與文學結合的社會氛圍,許多當時的小說家也都親自創辦過或編 輯過小說雜誌。而這種文學現象也帶動了創作理論的提出與發展,首先是翻譯小 21.

(29) 說的部分,雖然晚清初期的翻譯格式仍採用中國說部體制,像是梁啟超翻譯自日 譯本的《十五小豪傑》。此外也可以看出晚清譯者和新小說家的特徵,他們一方 面反叛傳統,但是又呈現傳統;另一方面皈依傳統,但又在字裡行間出現西方影 響。這是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作者介於古今中外的特殊之處,而這些知名度高 的域外小說翻譯,政治小說不僅讓作者與讀者知道小說可以發議論,也動搖了小 說中情節中心的地位;言情、偵探小說除了講有趣的故事之外,也讓作者讀者認 識倒裝、第一人稱等敘事方式。這一時期的翻譯文學突出近代中國人與外界交往 初期的階段性特徵,與其過度時代的社會氛圍相關。並且此時出現的林譯小說開 啟了對外國的窗,雖然他的翻譯方法受到現在批判,但是不可否認林譯小說對當 時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除了林紓共譯的方法外,還有經日譯本而來的翻 譯,可見晚清翻譯的興盛景況。 晚清時期的翻譯與創作、作家和譯者、出版業者的共存,可以說是這段歷史 階段的成果,也正是因為這群人的結合,加入當代的作家開眼看世界的熱情,以 及以域外小說為榜樣改造中國小說的膽識,的確使後面幾代作家受益無窮。 綜合以上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近代翻譯的發韌,起於列強入侵與經世致用 思潮興起。人們渴望正視現實生活、揭露時弊、盛倡改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 們希望可以了解夷情,睜眼看世界。而這樣的情況也揭示了近代翻譯的特徵:一、 面對過去的翻譯,做為世界中心的中國對外來的作品態度是消極的,但是晚清遭 遇了外來事物的入侵,意識到不得不改變的中國態度終轉為積極;二、在這樣的 情況之下,晚清一方面派遣留學生與官員往外,另一方面也接受外國人來到中國 經商、辦報、投資,在這樣的互動之下也展開雙向的文化交流;三、而且翻譯的 目的也不是過去以傳教為主的譯書,而是有意識的吸收、學習外國的科學、科技、 制度與文化;四、過去中國的翻譯主體以僧侶翻譯佛點為主,後有傳教士義基督 教經典,但是晚清時期有大量的文人參與翻譯,熟悉晚清政局的文人譯者可說掌 握了這個時代的文學風潮。 於是這些文人譯者逐漸帶動了自己的翻譯特點,他們研發出的近代翻譯理論 22.

(30) 出現,譯者對以往翻譯實踐的反思與總結,像是譯名就是翻譯中概念即專有名詞 (造新字、新詞),並且提出了翻譯標準如信、達、雅的發展漸趨成熟;翻譯的 方法也從意譯到直譯;譯者的組合也從集體到個人,受機構操縱愈來愈小,譯品 自由;翻譯的文字由白話取代文言,翻譯小說也走入了百姓家。 更由於晚清的創作與翻譯同步,此時的創作強調由於域外小說的輸入,刺 激、啟迪中國小說使其發生變化;另一方面中國小說從文學結構的邊緣向中心移 動,移動過程中持續吸收傳統,於是兩者合力之下便產生了新小說。新小說家從 啟蒙角度,對民主、自由、獨立、權利的渴望,依序注重主題意識、情節類型、 小說題材和敘事方式,可見小說形式由外部向內部轉移的過程。而為了主題意識 (政治)的傳達,在各種類型的小說中都加入了政治議論。新小說家的意識、自 覺在於如何克服中化、西化這種簡單化的傾向;通過轉化而非認同或決裂傳統來 實現小說藝術的革新和發展;創作新的小說文體和敘事方式以更準確有效表達審 美感受。由域外小說證明傳統小說的價值的情況,使通俗小說的存在及其價值, 對新小說的影響不容低估。最後變呈現了「新小說界」文白並用的景致,而支持 這種新小說現象的就是印刷出版組織的出現及新聞雜誌,特別是大量小說專門誌 的創刊。於是整個晚清的翻譯、創作和出版就形成了一個相生的情況。. 第三節 日本翻譯歷史概況 日本歷史上被稱為近世的 1573 年至 1868 年已有西洋文學進入日本的先蹤, 早在 1593 年就有《伊索寓言》、《魯賓遜漂流記》等活字化書籍的傳入。到了明 治時期,也就是 1868 年至 1912 年,與外國文學的接觸形成了外國文學傳入的集 大成。 在日本幕府崩壞後的十年間此時日本翻譯文學的背景有二:一是啟蒙書的流 行、二是新技術的導入。流行於當時的包括被稱為西洋文學的作品、西洋立志傳 以及各種歷史、啟蒙書集中可見的西洋文學家的傳記等等,當時代的關鍵字就是. 23.

(31) 西洋以及文明。這些書籍的流行透過福澤諭吉30〈西洋事情〉 、31〈文明論之概略〉 , 32. 還有中村正直33〈西国立志編〉 、34河津孫四郎〈西洋易知錄〉伴隨著人物略傳、. 史書等作品的傳播,使得西洋的立志傳成為當時翻譯的流行先驅。且這些作品之 所以流行,一方面也與幕藩體制的崩解有關。在幕藩體致崩解之後,社會階級開 始流動,同時透過西洋偉人的事蹟,讓人們抱持著超越階級出世的可能性,並且 西洋偉人順時應事、清楚時代變化參考他們的經驗得以構築西洋文明,同時在維 新之後,閱讀這些作品的人可以從中理解與日本傳統思想不同之處,以西洋名士 的思考、行動為模範。而新技術的導入則包括了印刷技術中的銅版畫與石版畫。 銅板化的技術在西元 1592 年就已經傳入,十八世紀末日本最初的銅版畫是司馬 江漢的〈三囲景図〉,因此在這個時期最重的變革是在於石版技術的普及,透過 梅村翠山於 1874 年成立了雕刻公司,石版印刷得以普及。明治十代後半到二十 代前半,大部分的出版品封面都採用石版印刷,不僅是日本藝術史上重要的一 環、銅版畫和石版畫的並用對當時書籍、雜誌的印刷出版亦有相當的重要性。 這個時期對外國文學受容上,一方面有學校英文學課程講義及明治時期原文 書進口狀況作為外國文學研究的起源、另一方面則有透過英語教學傳入的外國兒 童文學,這些外國兒童文學除了作為英語教科書之外,也成為日本近代兒童文學 的起點,也就是說,日本對外國兒童文學的受容,正是來自於英語教科書。那麼 30. 福澤諭吉(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1834-1901) ,日本思想家、教育家。與緒方洪庵學習 蘭學,並在江戶成立洋學塾。任職於幕府時,曾隨行前往歐美。維新之後未在政府任職而專心 於民間活動,1868 年(慶應 4 年)將洋學塾改名為慶應義塾。參加明六社。1882 年(明治 15 年)創刊《時事新報》。主張獨立自主與實學,政治上提出脫亞入歐、官民調合的理念。著有《西 洋事情》 、《世界国尽》 、《学問のすゝめ》、 《文明論之概略》、 《脫亞論》 、《福翁自伝》等作品。 31 福澤諭吉著。全十卷。內容以遊覽歐美的見聞和各種西洋書籍為基礎,詳細介紹西洋政治、 風俗、經濟、制度、文明的啟蒙作品。在刊行的 1866 年至 1870 年(慶應 2 年至明治 3 年)間廣 泛流行。 32 福澤諭吉著。全六卷。舉例說明西洋與日本的文明發達,並且解釋文明開化與個人自主獨力 作為國家獨立基礎的重要性。刊於 1875 年(明治 8 年)。 33 中村正直(中村正直,なかむらまさなお,1832-1891) ,號敬宇,出生於江戶,日本西洋學者、 教育家。常習儒學與英學,1866 年派遣渡英。組織日本最初的學術團體明六社,提倡政治、經 濟、宗教等問題的啟蒙,對當時啟蒙思想的普及有極大貢獻。曾任東大教授、貴族院議員。著 名的譯作有《西国立志編》、《自由之理》等。 34 中村正直譯。全十一冊。刊行於 1870 年至 71 年(明治 3 年至 4 年),英國人 Samuel Smiles (1812-1904)所著 Self Help 的日譯本。介紹數百名西洋古今人物的立志傳,解說西洋個人主 義,平易近人的內容鼓舞當時的日本青年,影響範圍廣泛。 24.

(32) 這些語教學相關的英文學、英語教學又對日本的翻譯史造成什麼影響呢?事實上 在日本最初的專門的文學教學講義,也就是英國人ジェームズ・サマーズ (1821-1891)所設計的課程中,35提出了諸如:詩與散文的不同之處、戲劇是什 麼、作家介紹等等問題與討論,將英文學的歷史概要順序鋪陳,作為一名外國文 學的傳道者,他開發了日本近代文學成立的必要環境,並且培養了學生們的文學 興趣。而英語教學中的外國兒童文學,也使得日本最初的英語教學就充滿了文學 性。福澤諭吉在〈訓蒙窮理図解〉36中強調「近代等於西洋」,也為明治初期的 翻譯文學目的下了重要的注解。 到了明治十年代,受到來自歐洲的教授所傳授的莎士比亞教學和坪內逍遙 (坪内逍遥,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1859-1935)〈小説神髄〉37的影響,這個時 候的日本開始了對文學的正式研究、日本大學自行出版的英語教科書、在教學上 對外國文學──兒童文學與詩──的受容以及各種外國文學的介紹。這些研究、 教科書、文學與詩呈現的明治時期英語學習,深刻影響了當時的知識份子。 最先點燃日本翻譯小說熱潮的是〈欧州奇話花柳春話〉(Ernest Maltravers, 1837)38這部英國才子佳人小說的翻譯,雖然翻譯的方式仍採舊文體,但卻開起 了明治期的翻譯潮。緊接才子佳人小說,支持著這個時期翻譯小說的主要題材是 西洋的奇譚、政治小說和科學小說。西洋的奇譚替對西洋抱持著好奇的讀者提供 參考,政治小說中有關自由民權運動的內容不僅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並且啟蒙 日本人民的政治思想與使之普及,這樣的功能令政治小說成為明治十年代翻譯小 說的代表,像是活躍於自由民權派的宮崎夢柳(宮崎夢柳,みやざきむりゅう, 1855-1889)就是代表的譯者之一。 而科學小說的翻譯則代表了廣義對文明的憧憬,因為在幕府體制解體之後, 35. 中川かず子: 〈ジェームズ・サマーズ:日本研究者、教育者としての再評価〉, 《北海学園大 学人文論集 41》 (2008 年 11 月 30 日) ,頁 95-112。 36 福澤諭吉著。全一卷。1868 年(慶應 4 年)刊。物理學的通俗解說書。參考原著為 Chamber’s Educational Course, Natural Philosophy, for Use in Schools, and for Private Instruction 及 A Natural Philosophy 等作品。 37 坪內逍遙:〈小説神髄〉松林堂刊行,1885 年至 1886 年。 38 Edward Bulwer-Lytton(1803-1873)Ernest Maltravers, 1837 25.

(33) 人們對日本之外的未知世界充滿好奇,科學小說便有了介紹新世界的功能,例如 〈パーレーの万国史〉 (Peter Parley’s Universal History on the Basic of Geography, 1872)以平易近人的文字介紹世界歷史,39此外凡爾納的作品也在此時流行。 到了明治二十年代日本文壇看見西洋文學中精緻思想而有了開發新文體的 念頭,在 1885 年以後的十多年間不斷嘗試。1891 年坪內逍遙發表〈早稲田文学 三号〉、 〈外国美文学の輸入〉中針對翻譯外文,指出翻譯作品應成為有創作才能 者的範本、並開發出新讀者,且確定了與新文學相應的文章形式。這樣的評價可 見翻譯文學在當時的地位不輸給創作文學。同一時期也是媒體崛起的時代。報章 雜誌上新聞小說欄的開設使郵便報知新聞大眾化、平易化。而發表於小說欄中的 作品也形成了良性的文才競爭。使用俗語、或是簡單莊重的文字這樣新聞大眾化 的方針轉換,使報紙不論男女都能讀;加上此時《国民之友》創刊,不僅成為當 時綜合雜誌的先驅,期大量發行的結果也介紹新文學、新思想,如人道主義、浪 漫主義等等,對西洋文學的普及有極大貢獻,特別是浪漫主義在十八世紀後半到 十九世紀前半深刻影響日本,這種重視人類原本個性和情感,抒發激情和苦惱的 創作理念,也使之產生了各種新式文學(感覺派)。此時期也出現了不少知名的 翻譯家,包括翻譯王森田思軒(森田思軒,もりたしけん,1861-1897),而森田 思軒的重要後繼者就是建立起偵探推理小說地位的黑岩淚香(黒岩涙香,くろい わるいこう,1862-1920)。因此明治二十年代可以說是新聞、雜誌以及翻譯文學 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翻譯者大多是媒體界的人士、非職業的翻譯家,他 們大多出身慶應義塾,分任於不同種類的翻譯。但到了二十年代後期,翻譯開始 專門化,到了三十年代,西洋文學的翻譯進入到一般人無法到達的學問研究境界。 而這個時候對外國文學主要的接受方式和明治十年代並無二致,依然以學校 文學講義為主。此時在東京專門學校教授的文學課程與翻譯文學的流行同步,正 好是日本開始進入文學本格研究的時期,在兩者的交會之下,日本文學的水準顯 39. 巴来万国史(パーレーの万国史)牧山耕平訳 Peter Parley’s Universal History on the Basic of Geography Nathaniel Hawthorne Samuel(1804-1864) Griswold Goodrich(1793-1860)明治 9 年 (1876 年)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After students have had ample practice with developing characters, describing a setting and writing realistic dialogue, they will need to go back to the Short Story Writing Task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中國春秋時期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in China) (770-476BC).. I am from the state of Lu in the Zhou dynasty. I am an official and over 60 years old. Her name is Yan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how Master Shandao’s ideology develops in Ja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Minds (the utterly sincere mind, the profound mind, a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