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當前農業人力資源面結構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當前農業人力資源面結構之探討"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農業推廣. 當前 農業人力資源面結構之探討 農試所技服組 吳惠卿. 一、前言. 二、農業人力供給面的現況. 國際農業環境快速轉動且競爭激. 農業人力資源是否能獲得充分的有. 烈潮流中,增強國家農業科技政策之規. 效運用,誠為我國農業發展未來得以生. 畫發展及國家競爭力,除需有整體科技. 存的重要憑據。就我國當前農業人力供. 發展目標外,農業人力資源為國家科技. 給面的現況與展望而言,目前農業人力. 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從我國當前農業. 供給的數量、結構以及素質,與過去的. 內在環境中,以農業人力資源的角度觀. 發展趨勢已有相當大的變化,此可由下. 察,並就行政院主計處之1990 年、1995. 列觀察得知:. 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6. (一)農業人口負成長的趨勢. 次的農業普查統計資料作為研究對象,. 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 採關聯表陳述的方式,用以歸納出有助. 2010年以及2015年6次台灣地區人口的普. 於解析當前農業人力資源發展的情勢,. 查結果,發現台灣地區的人口結構有成. 並期能供為農業人力資源相關研究的參. 長的趨勢,但從事農業的人口結構卻呈. 考依據。. 負成長的現象,包括農家戶數和農家人. 近年來有關我國農業人力資源發. 口數的負成長 ( 表一 )。農家戶人口數由. 展之研究,主要是以政府農業普查之摘. 430萬減至271萬人,顯示農業人力不足,. 要分析為主,但其使用間隔 25 年前後的. 農業勞動力常出現季節性、區域性缺工. 比較,缺乏有效性的深入探討。而國內. 問題,產業經營發展因而受限。. 專家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則偏向於理. (二)農事指揮者年齡結構趨向高齡化. 論、地區性或組織發展等範圍的探討。. 根據1985 台灣地區農漁業調查農戶. 對於總體人力統計資料,本文分別從供. 人口年齡結構分析顯示,農村高齡人口. 需面人口、年齡、教育、需求面之行業. 比 已達全農戶人口之 6.9%,1990 同項. 別、職業別等結構因素,進行個別趨勢. 調查顯示,農村高齡化情形更加嚴重,. 比較進行研究探討。. 農村高齡人口佔全農戶人口之9.2%(該年 台灣地區之高齡人口佔總人口之5.8%), 台灣省16個縣的高齡人口比率是7.15%, 比當 都市 5. 9 4 % 的高齡 人口比 率高出. 作 者:吳惠卿助理研究員 連絡電話:04-23317463. 36. 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2019年6月.118期. 1.21%,顯示鄉村高齡人口比率高出都市. 甚多。.

(2) 年調查時人數已增為1990 年10 倍以上,. 構趨向,顯示年齡層在25~64歲是主要的. 顯示當前農事指揮者的教育素質明顯有. 農業勞動力來源,其中,15~24歲及25~49. 普遍的提升(表三)。. 歲勞動力年齡結構呈遞減現象,而50~64. 農業推廣. 當前農事指揮者15歲以上年齡的結. 三、農業主要經營行業之趨勢. 歲及 65 歲以上的勞動力年齡結構呈遞增 的情形(表二)。而這種農事指揮者年齡結. 當前農業人力資源的需求,主要是. 構的分佈,顯示台灣的農業就業人口趨. 受到農業行業結構轉變以及農業經濟情. 於高齡化的現象。. 勢變化轉向的影響。整體而言,農業行. (三)農事指揮者教育素質提昇. 業結構是以稻作經營為主,農業經濟情. 當前農事指揮者15歲以上教育程度. 勢則以兼業為主,並且保持此種發展趨. 的結構趨向顯示,整體而言,國小以下. 勢。. 及國小的教育結構呈遞減現象,而高中. (一)農業主要經營行業之趨勢. 與大專以上的教育結構呈遞增情形,國. 當前農業主要經營行業的結構趨. 中的教育結構則呈不穩定狀態。在 2005. 向,顯示栽培前3種作物分別為稻作、蔬. 年 前 國 小 以 下 及國 小 的 教 育 程 度 佔 多. 菜與果樹;而特用作物方面則呈現衰減. 數。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之人數最少,2015. 現象,主要來自於菸草契作自2000 年後. 表一、農業人口結構之變動 年度別. 總戶數(戶). 農家戶數(戶). 百分比(%). 總人口數(人). 農家人口數(人). 百分比(%). 1990. 5,093,098. 859,772. 16.88. 20,352,966. 4,309,787. 21.18. 1995. 5,805,286. 792,120. 13.64. 21,304,181. 3,947,686. 18.45. 2000. 6,662,192. 724,645. 10.88. 22,216,107. 3,688,885. 16.60. 2005. 7,263,739. 771,579. 10.62. 22,689,774. 3,417,572. 15.06. 2010. 7,902,440. 780,388. 9.88. 23,054,815. 2,975,523. 12.91. 2015. 8,427,842. 778,930. 9.24. 23,346,728. 2,710,680. 11.61. 資料來源:1. 整理自行政院主計處,1990~2015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普查報告。 2. 聯合國以65歲以上人口有達到7%的比例,視為高齡化人口的劃分標準。. 表二、農事指揮者年齡結構之變動(農戶內15歲以上者). 單位:人. 年度別. 15~24歲. 25~49歲. 50~64歲. 65歲以上. 合計(人數). 1990. 757,915. 1,456,149. 695,546. 338,124. 3,247,734. 1995. 628,098. 1,394,758. 667,875. 431,943. 3,122,674. 2000. 467,848. 1,042,267. 844,399. 573,848. 2,928,362. 2005. 388,372. 991,216. 829,529. 633,201. 2,842,318. 2010. 296,387. 757,426. 778,082. 571,970. 2,403,865. 2015. 283,817. 654,366. 783,275. 588,220. 2,309,678. 資料說明:1. 資料整理自行政院主計處,1990~2015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普查報告。 2. 聯合國以65歲以上人口有達到7%的比例,視為高齡化人口的劃分標準。. 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2019年6月.118期. 37.

(3) 農業推廣. 陸續到期後不再續約;加上因應國際糖. 展情勢。因農業收入較少且不穩定因素. 價下滑,國內製糖甘蔗轉作其他作物之. 下,造成兼業農戶佔多數,對於兼業農. 故,2015年起調查資料併入特用作物類。. 戶將農業視同副業,投入經營時間、精. 我國糧食自給率長期偏低,榖物供應進. 力相對較少,影響農業生產效率(表五)。. 口比率近 8 成。面對我國潛在的糧食危 頻傳,政府各部門對於提升糧食自給率. 四、當前農業人力發展面臨的 問題與對策. 積極投入,行政院農委會於 2011 年舉行. 就農業人力資源供需的探討結果,. 「全國糧食安全會議」決議,期盼活化. 發 現 農 業 人 力 資 源 的 供 給 量,並 不 因. 機,加上極端氣候影響,重大農業災害. 14 萬公頃休耕地種植進口替代作物,以. 總人口的增加而有所影響,反呈遞減現. 期我國糧食自給率於2020年提升至40%目. 象,此乃顯示農業人力資源在供給量的. 標;近年來設施栽培政策大力推動有密. 發展上出現萎縮的情形,但在供給素質. 切關係(表四)。. 上的發展卻明顯有提升的情勢。其次,. (二)農業經濟情勢趨向兼業化. 當前農業人力資源的需求,包括供給面. 當前農業經濟情勢的專兼業結構趨. 的農業人口減少、勞動力高齡化等問題. 向,顯示兼業化仍是主要的農業經濟發. 以及需求面的稻作經營居多、兼業化未 表三、 農事指揮者教育結構之變動(農戶內15歲以上) 年度別. 國小以下(人). 國小(人). 國中(人). 高中(人). 大專以上(人). 合計(人). 1990. 1,817,179. 1,134,376. 141,675. 109,110. 45,394. 3,247,734. 1995. 1,800,381. 990,544. 166,929. 97,746. 67,074. 3,122,674. 2000. 1,280,592. 976,896. 241,413. 178,049. 251,412. 2,928,362. 2005. 908,643. 811,236. 478,797. 251,354. 392,288. 2,842,318. 2010. 207,239. 618,596. 428,881. 683,259. 465,890. 2,403,865. 2015. 160,999. 535,512. 413,822. 685,101. 514,244. 2,309,678. 資料說明:1資料整理自行政院主計處,1990~2015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普查報告。. 2.資料內容不包括漁、牧業。. 表四、農戶主要經營行業結構之變動. 單位:戶. 年度別. 稻作 栽培業. 雜糧 栽培業. 特用作物 栽培業. 蔬菜 栽培業. 果樹 栽培業. 食用菇菌 栽培業. 甘蔗 栽培業. 花卉 栽培業. 其他農作 物栽培業. 1990. 358,487. 58,752. 112,337. 88,591. 150,695. 1,482. 31,713. 5,023. 8,462. 1995. 321,399. 44,236. 90,550. 101,396. 141,009. 1,718. 25,985. 6,331. 5,737. 2000. 316,784. 26,489. 74,944. 101,133. 136,987. 833. 8,823. 6,399. 4,672. 2005. 334,473. 34,064. 32,861. 112,863. 180,614. 977. 2,788. 6,599. 6,122. 2010. 304,963. 31,848. 36,119. 128,038. 188,490. 1,103. 1,670. 5,930. 7,923. 2015. 265,097. 59,029. 33,917. 141,841. 185,424. 1,290. . 5,189. 13,350. 資料說明:1資料整理自行政院主計處,1990~2015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普查報告。. 38. 2.資料內容不包括漁、牧業。. 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2019年6月.118期.

(4) 證課程理論,提供學員體驗作物栽培管. 力資源發展調整方向,應針對高齡化的. 理運作模式,以引導青年留農與返農措. 適切性和稻作經營為主的轉向等問題,. 施,為高齡農業注入活水,活絡台灣農. 進行因應對策的改善。. 業發展。透過人才培育,與農業產業鏈. (一)農業後繼人才培養-注入農業新活水. 各階段重要關鍵點的連接,對於農業缺. 人力是農業發展核心,當前農業勞. 工問題可獲得舒緩,農業產業價值鏈提. 動力高齡化已是既成的趨勢,無法以鼓. 升極具影響力。另針對青農、農二代進. 勵高齡農民離農作為改善的主要手段,. 行農場經營人才的培育,可研擬納入正. 因此,因應農業產業從業人口老化,培. 規的公費教育產學技術專班,經由農業. 育農業發展後繼人力是重要而刻不容緩. 學科教學和業界實習,於畢業前提交實. 之事,從農業人力培育等供給面的提升. 際運作營運企劃書,除學習農業生產技. 來著手,進行一系列農業教育暨職業訓. 術外、學習解決問題和農場營運規劃,. 練,設置農民學院短期而專業課程以教. 培育產業需求具技術縱深之專業技術生. 育農民,規劃農業終身學習訓練課程及. 產與經營管理中堅人力。. 實習介面,如農委會先後開辦「園丁計 畫」、「漂鳥計畫」及「新農業運動」,. (二)創建跨域研發成果整合應用服務平 台-高效能、數位服務. 並於民國100年整合農業研究、教育、推. 為 解 決 台 灣日益 嚴 重 從 業 人 口 老. 廣等資源成立農民學院,期望有系統的. 化問題,藉由生產省工栽培技術提升以. 農業知識教育訓練,規劃農業終身學習. 外,尚需導入智能農業,藉由資通訊科技. 管道,分別設立不同班別,如入門班(農. 分析、智能機具的開發、物聯網 (IoT) 等. 業通識教育,45歲以下為優先)、初階班. 技術,強化研發成果互享資訊交流、建. ( 初任農業經營者,從農1年以下 )、進階. 置跨域智慧農業資料平台,將豐沛之農. 班、進階選修班(農業專業人才,以經營. 業科技研發能量有效地擴散應用於產業. 管理課程為主)及高階班,透過授課講師. 界運用,以提升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落實. 實作引導,使學員體驗、實踐、創作及印. 產業之效能發展。. 農業推廣. 改善等的發展情勢。因此,今後農業人. 表五、農業人力專兼業結構之變動 年度別. 專業農. 兼業農. 合計(戶數). 高齡農. 非高齡農. 以農業為主. 以兼業為主. 1990. 27,877. 86,223. 149,568. 596,104. 859,772. 1995. 36,876. 66,135. 102,640. 586,469. 792,120. 2000. 58,950. 70,913. 65,030. 529,752. 724,645. 2005. 81,384. 84,672. 49,262. 556,261. 771,579. 2010. 98,026. 90,845. 46,280. 545,237. 780,388. 2015. 91,984. 89,735. 45,429. 551,782. 778,930. 資料說明:1資料整理自行政院主計處,1990~2015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普查報告。. 2.資料內容不包括漁、牧業。. 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2019年6月.118期. 39.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促進勞動供需平衡、協助國民充分就業、充分運用人力資源,基於「就業服

為促進勞動供需平衡、協助國民充分就業、充分運用人力資源,基於「就業服

為促進勞動供需平衡、協助國民充分就業、充分運用人力資源,基於「就業服

為促進勞動供需平衡、協助國民充分就業、充分運用人力資源,基於「就業服

為促進勞動供需平衡、協助國民充分就業、充分運用人力資源,基於「就業服

為促進勞動供需平衡、協助國民充分就業、充分運用人力資源,基於「就業服

為促進勞動供需平衡、協助國民充分就業、充分運用人力資源,基於「就業服

為促進勞動供需平衡、協助國民充分就業、充分運用人力資源,基於「就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