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程力学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工程力学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 4 章 平面任意力系 §4-1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一、力的平移定理 在研究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问题的基础上,本章将研究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问题,所谓平面任意力系,是各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 面内且任意分布的力系。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是以力的平移定理为基础的,因此,首先介 绍这个定理。 定理:作用在刚体上的力 F 可以平行移动到任一点 B,但必须同时附加一个 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来的力 F 对新作用点 B 的矩。 证明:设力 F 作用于 A 点,如图 4-1(a)所示,在刚体上任取一点 B,在 B 点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与力 F 平行的两个力 F ′ 和 F ′′ ,并使 F ′ = F ′′ = F ,如 图 4-1(b),显然,力系(F, F ′ , F ′′ )与力 F 是等效的,但力系(F, F ′ , F ′′ )可 看作是一个作用在 B 点的力 F ′ 和一个力偶(F, F ′ ),于是原来作用在 A 点的力 F, 现在被一个作用在 B 点的力 F ′ 和一个力偶(F, F ′′ )代替,如图 4-1(c)所示, 也就是说可以把作用于 A 点的力 F 的作用线平移到 B 点,但必须同时附加一力偶, 此附加力偶的矩为 M = Fd. 图 4-1. 而乘积 Fd 是原力 F 对于 B 点之矩,即 M B ( F ) = Fd.

(2) 因此得 M = M B (F ). 反之,根据力的平移定理可知,在平面内的一个力和一个力偶,也可以用一 个力来等效替换。 二、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与主矩 设刚体上作用一平面力系 F1、F2、…、Fn,如图 4-2(a)所示。在力系所在平 面内任选一点 O,称为简化中心。根据力的平移定理将各力平移到 O 点,于是得到 作用于 O 的力 F1′ 、 F2′ 、…、 Fn′ ,以及相应的附加力偶,它们的力偶矩分别是 M1=F1d1=MO(F1),M2=F2d2=MO(F2), L ,Mn=Fndn=MO(Fn) 这样,就把原来的平面力系分解为一个平面汇交力系和一个平面力偶系,如 图 4-2(b)所示然后再分别合成这两个力系。. 图 4-2. 平面汇交力系 F1′ 、 F2′ 、L 、 Fn′ 可按力多边形法则合成为一个合力 FR′ ,也作 用于 O 点,等于 F1′ 、 F2′ 、 L 、 Fn′ 的矢量和,因为 F1′ 、 F2′ 、 L 、 Fn′ 各力分别 与 F1、F2、 L 、Fn 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所以 FR′ = F1 + F2 + L + Fn = ∑ F. (4-1a). 平面力偶系可以合成为一个力偶,这个力偶矩 MO 等于各附加力偶矩的代数 和,即:. 第 章 4 平面任意力系. MO=M1+M2+…+Mn =MO(F1)+MO(F2)+…+MO(Fn) =∑MO(F) (4-2) 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 O 简化,可得一个 力和一个力偶。这个力 FR′ 等于原力系中所有各力的矢量和,称为该力系的主矢; 这个力偶的矩等于原力系中各力对 O 点之矩的代数和,称为该力系对于简化中心 的主矩。 由于主矢等于各力的矢量和,所以,它与简化中心的选择无关,而主矩等于各力 对简化中心的矩的代数和,取不同的点为简化中心,各力的力臂将有所改变,则各力. 39.

(3) 40. 对简化中心的矩也有所改变,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主矩与简化中心的选择有关。 现在讨论主矢 FR′ 的解析求法,通过 O 点作直角坐标轴 Oxy,如图 4-2(c)所 工程力学. 示,则有: FRx′ = Fx1 + Fx 2 + L + Fxn = ∑ Fx FRy′ = Fy1 + Fy 2 + L + Fyn = ∑ Fy. 于是主矢 FR′ 的大小及其与 x 轴正向间的夹角为: FR′ = ( FRx′ ) 2 + ( FRy′ ) 2 = (∑ Fx ) 2 + (∑ Fy ) 2 ⎫ ⎪⎪ (4-1b) ⎬ ∑ Fy tgθ = ⎪ ∑ Fx ⎪⎭ 下面利用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分析固定端约束及其反力的表示方法。 物体的一部分固嵌于另一物体所构成的约束称为固定端约束,例如,输电线的 电杆、固定在刀架上的车刀、夹持在卡盘上的工件等所受的约束都是固定端约束。 其简图如图 4-3(a)所示,这种约束不仅限制物体在约束处沿任何方向的移动,也 限制物体在约束处的转动,物体在固定端所受到的力是一复杂的平面任意力系,如 图 4-3(b)所示,将它们向 A 点简化得到一个力和一个力偶,如图 4-3(c)所示, 一般情况下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为未知量, 通常用两个正交分力 FAx 和 FAy 来表示, 如图 4-3(d)所示。. 图 4-3. 三、简化结果分析,合力矩定理 现在进一步讨论平面力系简化的最后结果。 (1)若 FR′ =0,MO=0,则力系平衡,将在下节讨论。 (2)若 FR′ =0,MO≠0,则原力系简化为一个力偶,其矩 M=MO=∑MO(F),此 时,不论力系向哪一点简化,力偶矩保持不变,即力系的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 无关。 (3)若 FR′ ≠0,MO=0,则 FR′ 即为原力系的合力,通过简化中心。 (4)若 FR′ ≠0,MO≠0,则力系仍然可以简化为一个合力,如图 4-4 所示, 将矩为 MO 的力偶用两个力 FR 和 FR′′ 表示,并令 FR′ = FR = − FR′′ ,于是可将作用于.

(4) 点 O 的力 FR′ 和力偶( FR , FR′′ )合成为一个作用在点 O′的力 FR ,如图 4-4(c)所 示。这个力就是原力系的合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主矢;合力的作用线在点 O 的哪 一侧,由主矢和主矩的方向确定;合力作用线到点 O 的距离 d,可按下式算得: M d= O FR′. 图 4-4. 由图 4-4(b)易见,合力 FR 对点 O 的矩为 M O ( FR ) = FR ⋅ d = M O 由力系向一点简化的理论知,原力系的各力(分力)对点 O 的矩的代数和等 于主矩,即: ∑ M O (F ) = M O 所以. M O ( FR ) = ∑ M O ( F ). (4-3). 这就表明:平面任意力系的合力对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同 一点的矩的代数和,这就是合力矩定理。 例 4-1 水平梁 AB 受三角形分布载荷的作用,如图 4-5 所示,分布载荷的最 大值为 q(N/m),梁长 l,试求合力的大小及合力作用线的位置。. 第 章 4 平面任意力系. 图 4-5. 解: 以梁轴线 AB 为 x 轴,在距 A 点 x 处取一微段 dx,由图 4-5 所示几何关系知, 41.

(5) 42. x 处的载荷集度为: 工程力学. x q l 则在 dx 长度上的合力的大小为 qxdx。于是整个梁上按三角形分布的线载荷的合力 F 的大小为 l l q 1 F = qx dx = xdx = ql 0 0 l 2 又设合力 F 的作用线距 A 端为 xC,则力 F 对 A 点之矩为: M A ( F ) = F ⋅ xC qx =. ∫. ∫. 根据合力矩定理 l. l. 0. 0. FxC = ∫ qx xdx = ∫. q 2 1 x dx = ql 2 l 3. 故. 将F =. xC =. ql 2 3F. xC =. 2 l 3. 1 ql 代入,则 2. §4-2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 由上一节讨论得知,当主矢 FR′ =0,主矩 MO=0 时,平面任意力系是平衡力系, 所以 FR′ =0、MO=0 是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分条件。 另一方面, FR′ 和 MO 如果有一个不为零,那么力系简化的结果就是力或力偶。 因而 FR′ =0,MO=0 也是力系平衡的必要条件。 因此,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力系的主矢和力系对于任意 点的主矩都等于零。 由(4-2)与(4-3)式得到 ⎫ ⎪ ∑ Fy = 0 ⎬ ⎪ ∑ M O (F ) = 0⎭ ∑ Fx = 0. (4-4). 即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是:力系中所有各力在两个任选的坐标轴中每一 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以及各力对于任意一点的矩的代数和也等于零, 式(4-4)称为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它有两个投影式和一个力矩式,共三个 独立的方程,因此根据它们只能求出三个未知量。 应该指出,投影轴和矩心是可以任意选取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适当选择矩.

(6) 心与投影轴可以简化计算,一般来说矩心选在未知力的交点,投影轴尽可能选取 与该力系中多数力的作用线平行或垂直。 此外,选择适当的平衡方程形式,也可以简化运算。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 程除了由简化结果直接得出的基本形式外,还有其他两种形式,即二力矩式和三 力矩式,其形式如下: ∑ Fy = 0 ⎫ ⎪ ∑ M A (F ) = 0⎬ (4-5) ⎪ ∑ M B (F ) = 0⎭ 其中 A、B 两点的连线不能与投影轴 X 轴垂直。 ∑ M A (F ) = 0 ⎫ ⎪ (4-6) ∑ M B (F ) = 0 ⎬ ∑ M C ( F ) = 0 ⎪⎭ 其中 A、B、C 三点不能选在一直线上。 读者可以根据简化理论自行论证。 在工程中还常遇到平面平行力系问题,所谓平面平行力系,就是各力的作用 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互相平行的力系。 平面平行力系是平面任意力系的一种特殊情况。设物体受平面平行力系 F1、 F2、 L 、Fn 的作用,如图 4-6 所示,若取 Ox 轴与诸力垂直,Oy 轴与诸力平行, 则不论平行力系是否平衡,各力在 x 轴上的投影恒等于零,即∑Fx≡0。因此平面 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为: ∑ Fy = 0 ⎪⎫ (4-7) ⎬ ∑ M O ( F ) = 0 ⎪⎭. 第 章 4. 图 4-6. 平面任意力系.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也可用两个力矩方程的形式,即 ∑ M A (F ) = 0⎫ ⎬ ∑ M B (F ) = 0⎭. (4-8). 其中 A、B 两点连线不能与各力的作用线平行。 平面平行力系只有两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因此只能求出两个未知量。 43.

(7) 44. 工程力学. 例 4-2 图示悬臂式简易起重机,AB 是吊车梁,BC 是钢索,A 端为铰链支 座,已知重物重 P1=10kN,梁自重 P2=4kN, θ =30°,求钢索 BC 和铰链 A 的约 束反力。 解: (1)选取梁 AB 与重物一起为研究对象。 (2)画受力图。梁上除了受已知梁的重力 P2 和重物的重力 P1 外,还受钢索 拉力 FT 和 A 点铰链约束反力 FAx 和 FAy 作用。受力图如图 4-7(b)所示。. 图 4-7. (3)列平衡方程,取坐标轴如图所示。 ∑ Fx = 0, FAx − FT cos 30° = 0. ①. ∑ Fy = 0, FAy + FT sin 30° − P2 − P1 = 0. ②. ∑ M A ( F ) = 0, FT ⋅ AB ⋅ sin 30° − P2 ⋅ AE − P1 ⋅ AD = 0. ③. (4)求未知量。由式③可解得:. FT=17.33kN 将 FT 值代入①、②,可得. FAx=15.01kN FAy=5.33kN 例 4-3 试求图 4-8(a)所示悬臂梁固定端 A 处的约束反力,其中 q 为均布载 荷集度,即单位长度上的受力。设集中力 F=ql,力偶矩 M=ql2。 解: (1)取 AB 梁为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画受力图。AB 梁 A 端是固定端约束,其约束反力为 FAx、FAy 和 MA。 (3)取坐标如图 4-8(b)所示,应用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得: ① ∑Fx=0,FAx =0 ∑Fy=0,FAy+F–q ⋅ 2l =0 ②.

(8) ∑MA(F)=0,MA–q ⋅ 2l ⋅ l+M+F ⋅ 2l=0. ③. 图 4-8. (4)求未知量。由平衡方程解得: FAx=0,FAy=ql,MA= –ql2 MA 计算结果为负值,说明实际转向与图不相反,为顺时针。 例 4-4 绞车通过钢丝绳索引小车沿斜面轨道匀速上升。已知小车重 P=10kN, 绳与斜面平行,θ =30°,a=0.75m,b=0.3m,不计摩擦,求钢丝绳的拉力及轨道对 于车轮的约束反力。 解: (1)取小车为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画小车的受力图如图 4-9(b)所示。. ∑ Fy = 0, FA + FB − P cos θ = 0. ②. ∑ M O ( F ) = 0, 2 FB a − Pa cos θ − Pb sin θ = 0. ③. 平面任意力系. (3)选未知力 FT 与 FA 的交点 O 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 Oxy,列平衡方程。 ∑ Fx = 0, − FT + P sin θ = 0 ①. 第 章 4. 图 4-9. (4)求未知量。由式①及③可得 FT = P sin θ = 5kN 45.

(9) 46. FB = P 工程力学. 将 FB 之值代入②得. a cos θ + b sin θ = 5.33kN 2a. FA = P cos θ − FB = 3.33kN. 例 4-5 边长为 a 的等边三角形平板 ABC 在铅垂平面内,用三根沿边长方向的 直杆铰接,如图 4-10(a)所示,BC 边水平,三角形平板上作用一已知力偶,其力 偶矩为 M,三角形平板重为 P,略去杆重,试求三杆对三角形平板的约束反力。 解: (1)取三角形平板 ABC 为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画受力图如图 4-10(b)所示。. 图 4-10. (3)列平衡方程,由于三个未知力 FA、FB、FC 的分布比较特殊,其特点是 A、 B、C 三点分别是两个未知约束反力的汇交点,为避免解联立方程组,本题宜用三 矩式的平衡方程求解。 3 a × FC − M = 0 2 3 a ∑ M B ( F ) = 0, a × FA − M − P × = 0 2 2 3 a ∑ M C ( F ) = 0, a × FB − M + P × = 0 2 2 (4)求解未知量。分别解上述三个方程得: ∑ M A ( F ) = 0,. FC =. 2 3M 3 a. FA =. 2 3M P + 3 a 3. ① ② ③.

(10) 2 3M P − 3 a 3 例 4-6 图 4-11(a)是桥式吊车简图。重物重量 P1=30kN,横梁 AB 为工字钢, l 横梁单位长度重 q=4.2N/cm,l=5m。试求当 x = 时,A 与 B 支座的约束反力。 4 解: 根据题意,桥式吊车可以简化为如图 4-11(b)所示的情况。 FB =. 图 4-11. (1)选横梁为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画受力图。梁的重力为均布载荷,其合力大小为 P2=ql,作 用在梁的中点。由于无水平方向的主动力,所以属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问题。 (3)列平面平行力系平衡方程。 ① ∑ Fy = 0,FA + FB − P1 − P2 = 0 l ∑ M A ( F ) = 0,FB ⋅ l − P2 ⋅ − P1 ⋅ x = 0 2. Px 1 1 30 ql + 1 = × 0.42 × 5 + = 8.55kN l 2 2 4. 平面任意力系. FB =. 第 章 4. (4)求未知量。 由式②解得:. ②. 将 FB 值代入式①得: FA = P1 + P2 − FB = 30 + 0.42 × 5 − 8.55 = 23.55kN. 47.

(11) 48. §4-3 物体系统的平衡 工程力学. 一、静定与静不定问题. 从前面讨论中可以看到,每一种力系平衡方程的数目都是一定的,平面任意 力系有三个,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平行力系各有两个,平面力偶系则只有一个。 因此,对每一种力系来说,能求解的未知量的数目也是一定的,如果所研究的问 题的未知量的数目等于对应的平衡方程的数目时,则未知量就可全部由平衡方程 求得。这类问题称为静定问题。前面列举的各例都是静定问题。在工程实际中, 有时为了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坚固性,常常增加多余的约束,因而使这些结构的未 知约束反力的数目多于平衡方程的数目,这类问题就称为静不定问题,对于静不 定问题,必须考虑物体因受力作用而产生的变形,列出补充方程才能求解。静力 学中把物体抽象成为刚体,略去了物体的变形,显然静不定问题已超出刚体静力 学的范围,将在后面的材料力学部分讨论。如图 4-12(a)、 (c) 、(e)所示,未知 约束反力的数目等于平衡方程的数目,是静定问题;如图 4-12(b) 、 (d)、(f)所 示,未知的约束反力的数目多于平衡方程的数目,因此是静不定问题。. 图 4-12. 二、物体系统的平衡. 前面我们研究了单个刚体的平衡问题,但在工程实际中常需要解由若干刚体.

(12) 通过约束所组成的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这时,既可选系统整体为研究对象,也 可选局部或单个刚体为研究对象,既可以求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也可以求 出系统所受的未知外力。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系统中的每个刚体,都可以写出三个平衡方程,若物体 系由 n 个刚体组成,则可写出 3n 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因而可以求解 3n 个未知量, 如果未知量多于 3n 个时,那就是静不定问题了,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的理论力 学部分所出现的问题均属静定问题。 在求解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时,研究对象的确定和平衡方程的选择都比较灵 活,为避免求解联立方程,应使每个平衡方程中的未知量尽可能地少,最好只含 一个未知量。 下面举例说明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的解法。 例 4-7 AC 杆和 BD 杆在 O 点用铰链连接,如图 4-13(a)所示,已知圆柱重 P=100N,∠AOB=60°,AE=EO=OC=BF=FO=OD,不计杆重和摩擦,求 A、B 两点 的反力和绳子 EF 的拉力。. 图 4-13. 第 章 4 平面任意力系. 解: 首先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4-13(a)所示,为一平面平行力系。列平 衡方程有 ∑Fy=0,FA + FB – P=0 ① AB ∑ M A ( F ) = 0,FB ⋅ AB − P ⋅ =0 ② 2 由式②得 P FB = = 50N 2. 49.

(13) 50. 代入式①得 工程力学. P = 50N 2 再以圆柱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4-13(b)所示,为一平面汇交力系,列平衡 方程,有 ∑ Fx = 0,FD′ cos 30° − FC′ cos 30° = 0 ③ ∑ Fy = 0,FD′ sin 30° + FC′ sin 30° − P = 0 ④ FA =. 由式③、④联立解得: FC′ = FD′ = P = 100N. 最后以 AC 杆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4-13(c)所示,为一平面任意力系,因 仅需要计算绳子 EF 的拉力 FT 值,选力矩方程如下: ∑ M O ( F ) = 0,− FC ⋅ OC + FT ⋅ EO ⋅ cos 30° − FA ⋅ ( AE + EO) ⋅ sin 30° = 0 ⑤ 由式⑤解得 FT=173.2N 例 4-8 如图 4-14(a)所示,水平梁由 AC 和 CD 两部分组成,在 C 处用铰 链相连,梁的 A 端固定在墙上,B 处由活动铰支座支承。已知:P2=10kN,P1=20kN, 均布载荷 p=5kN/m,在 BD 段受线性分布载荷,在 D 端为零,在 B 处达最大值 q=6kN/m,试求 A 和 B 处的约束反力。. 图 4-14. 解: 选整体为研究对象,水平梁受力如图 4-14(a)所示,注意到三角形分布载荷 1 1 的合力作用在离点 B 的 BD 处,它的大小等于 q × 1 。列平衡方程有: 3 2 ∑ Fx = 0,FAx = 0 ① 1 ∑ Fy = 0,FAy + FB − P1 − P2 − p × 1 − q × 1 = 0 ② 2 1 1 ∑ M A ( F ) = 0,M A − FB ⋅ 3 − P1 × 0.5 − P2 × 2.5 − p × 1× 1.5 − q × 1× (3 + ) = 0 ③ 2 3 以上三个方程包含四个未知量,故再选梁 CD 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4-14(b) 所示。列平衡方程如下:.

(14) 1 1 ∑ M C ( F ) = 0,FB × 1 − q × 1× (1 + ) − P2 × 0.5 = 0 2 3. ④. 解得. FB=9kN 代入前面三个方程,解得: FAx=0,FAy=29kN,MA=25.5kN·m 如果需要,可由∑Fx=0 和∑Fy=0 两个平衡方程求出 C 处的铰链反力 FCx 和 FCy。 例 4-9 如图 4-15(a)所示结构,由不计重量的直杆铰接组成(在工程上称 为平面桁架) 。已知各杆长度都等于 1m,在节点 E 和 G 上作用载荷 F1=10kN, F2=7kN。试计算杆 1、2 和 3 的内力。. 图 4-15. 解: 先求桁架的支座反力。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4-15(a)所示,列出平 衡方程,即 ∑ Fx = 0,FAx = 0 ①. ∑ Fy = 0,FAy + FB − F1 − F2 = 0. ②. ∑ M B ( F ) = 0,F1 × 2 + F2 × 1 − FAy × 3 = 0. ③. 解得 FAx = 0,FAy = 9kN,FB = 8kN. 平面任意力系. 3 × 1 − FAy × 1 = 0 2 ∑ Fy = 0,FAy + FDE sin 60° − F1 = 0. ∑ M E ( F ) = 0,− FCD. 第 章 4. 为求杆 1、2 和 3 的内力,可作一截面 m-n 将三杆截断。选取桁架左半部为研 究对象,假定所截断的三杆都受拉力,则这部分桁架的受力图如图 4-15(b)所示, 列平衡方程,即 ④ ⑤. 51.

(15) 52. 1 3 ∑ M D ( F ) = 0,F1 × + FEG × × 1 − FAy × 1.5 = 0 2 2. ⑥. 工程力学. 解得 FCD = −10.4 kN(压力) , FDE = 1.16kN (拉力) , FEG = 9.8kN (拉力). 如选取桁架的右半部为研究对象,可得同样的结果,上述方法称为截面法。 计算桁架杆件内力亦可以逐个地取节点为研究对象,称为节点法。下面举例说明 节点法的方法和步骤。 例 4-10 平面桁架的尺寸和支座如图 4-16(a)所示,在节点 D 处受一集中 载荷 P=10kN 的作用,试求桁架各杆件所受的内力。. 图 4-16. 解: 首先求支座反力。以桁架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4-16(a)所示。列平衡 方程。即 ∑ Fx =0,FBx =0 ∑ M A ( F ) = 0,FBy × 4 − P × 2 = 0 ∑ M B ( F ) = 0,P × 2 − FA × 4 = 0. 解得 FBx = 0,FA = FBy = 5kN. 其次,求各杆内力。 为求各杆内力,应设想将杆件截断。取出每个节点来研究。桁架的每个节点 都在外载荷、支座反力和杆件内力的作用下平衡。因此,求桁架的内力就是求解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可逐次按每个节点用两个平衡方程来求解。解题时一 般先假定各杆都受拉力,各节点的受力图如图 4-16(b)所示。 为计算方便,最好逐次列出只含两个未知力的节点的平衡方程。 在节点 A,杆的内力 F1 和 F2 未知,列平衡方程,即 ∑ Fx = 0,F2 + F1 cos 30° = 0.

(16) ∑ Fy = 0,FA + F1 sin 30° = 0 代入 FA 的值后,解得:. F1= –10kN(压力) F2=8.66kN(拉力) 在节点 C,杆的内力 F3 和 F4 未知,列平衡方程,即: ∑ Fx = 0,F4 cos 30° − F1′cos 30° = 0 ∑ Fy = 0,− F3 − ( F1′ + F4 ) sin 30° = 0 代入 F1′ =F1= –10kN 值后,解得:. F4= –10kN(压力) F3=10kN(拉力) 在节点 D,只有一个杆的内力 F5 未知,列平衡方程,即 ∑ Fx = 0,F5 − F2′ = 0 代入 F2′=F2 值后,得. F5=8.66kN(拉力). §4-4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摩擦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机械运动中的自然现象,人行走、车行驶、机械运转 无一不存在摩擦。但是前面几章所讨论的平衡问题均未考虑摩擦,即假设物体之 间的接触是完全光滑的,这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理想化。然而在工程实际中,摩 擦力对物体的平衡与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机床的卡盘靠摩擦带动夹紧的 工件,制动器靠摩擦刹车等,都是依靠摩擦力来进行工作的,这是摩擦有利的一 面。另一方面由于摩擦的存在给各种机械带来多余的阻力,从而消耗能量,降低 效率。我们研究摩擦,就是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而减少其不利的一面。本节仅 研究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这不仅是对前述理想约束的一种补充,也是平 面力系平衡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应用。 一、滑动摩擦. 第 章 4 平面任意力系.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产生了相对滑动或者有相对滑动趋势时, 在接触面之间就产生了彼此阻碍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称为滑动摩擦力。 1.静滑动摩擦力 图 4-17(a)所示实验,物体重为 P,放在水平面上,并由绳子系着,绳绕过 滑轮,下挂砝码,显然绳子对物体的拉力 F 的大小等于砝码的重量,从实验中可 以看到,当砝码重量较小时,物体并不滑动,仍处于平衡状态。这时阻止物体滑 动的力 Fs,就称为静滑动摩擦力,简称静摩擦力。它的方向与物体滑动趋势方向 相反,大小可根据平衡方程求得,如图 4-17(b)所示。由∑Fx=0 可得 Fs=F。. 53.

(17) 54. 工程力学. 图 4-17. 2.最大静摩擦力 如果逐渐增加砝码重量,即增大力 F,当力 F 增加到某个值时,物体处于将 动而未动的临界状态,这时摩擦力达到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以 Fmax 表示。 静滑动摩擦定律:大量实验证明,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法向反力成正比。即 Fmax=fs FN (4-9) 式中比例常数 fs 称为静滑动摩擦系数,fs 的大小与接触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 程度等情况有关,其值可在机械工程手册中查到。 由上述可见,静摩擦力随着主动力的不同而改变,它的大小由平衡方程确定, 介于零和最大值之间,即 0≤Fs≤Fmax 3.动滑动摩擦力 显然,当力 F 增加到略大于 Fmax 时,最大静滑动摩擦力已不足以阻碍物体滑 动,物体相对滑动时出现的摩擦力,称为动滑动摩擦力,它的方向与两物体间相 对速度的方向相反,由动滑动摩擦定律知,其大小为: F′ = f N (4-10) 式中 f 称为动滑动摩擦系数,在一般工程中,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可近似认为动摩 擦系数与静摩擦系数相等。 二、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举例. 求解考虑摩擦的物体平衡问题与求解忽略摩擦的物体平衡问题,基本方法是 相同的,即都必须满足力的平衡条件。不同的是,对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进行 受力分析时,要画上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在解题 过程中,除了列出平衡方程外,可考虑临界平衡状态,增加补充方程 Fmax=fs FN。 下面结合例题进行讨论。 例 4-11 用绳拉一重 P=500N 的物体,拉力 F=100N,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系 数 fs=0.2,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θ =30°,如图 4-18(a)所示。 试求:(1)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摩擦力 Fs 的大小;.

(18) (2)如使物体产生滑动,求拉动此物体所需的最小力 Fmin。. 图 4-18. 解: (1)取物体为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受力图如图 4-18(b)所示。由于物体有向右滑动趋势,所 以摩擦力 Fs 的方向向左,FN 为法向反力。 (3)列平衡方程,求未知量。 ∑ Fx = 0,F cos θ − Fs = 0. 可得此时摩擦力的大小为. Fs=F cosθ = 100×cos30°=86.7N 为求拉动此物体所需最小力 Fmin,需要考虑临界平衡情况,按图 4-18(c)列 平衡方程及摩擦定律关系式: ∑ Fx = 0,Fmin cos θ − Fmax = 0 ① ∑ Fy = 0,Fmin sin θ − P + FN = 0 Fmax = f s FN. ② 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解得 fs P 0.2 × 500 = = 103N Fmin = cos θ + f s sin θ cos 30° + 0.2sin 30°. 第 章 4 平面任意力系. 例 4-12 制动器的构造和主要尺寸如图 4-19(a)所示,制动块与鼓轮表面间 的摩擦系数为 fs,试求制动鼓轮转动所需的最小力 F。 解: 先取鼓轮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图 4-19(b)所示,鼓轮在拉力 FT 作用下, 有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因此摩擦力 Fs 向左。为保持鼓轮平衡,应满足方程: ∑ M O ( F ) = 0,FT ⋅ r − Fs ⋅ R = 0 ①. 解得 r r FT = P R R 再取杠杆 OAB 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图 4-19(c)所示,可列力矩方程 ∑ M O1 ( F ) = 0,Fa + Fs′c − FN′ b = 0 Fs =. ② 55.

(19) 56. 工程力学. 图 4-19. 此外有补充方程 ′ = f s FN′ Fmax ′ ′ 将 Fs 的值代入,注意到 Fs = Fs , FN = FN ,解得. ③. Pr ⎛ b ⎞ − c⎟ aR ⎜⎝ f s ⎠ 上面所解得的 F 值应为最小值,因为当 F 值增大时,闸块给鼓轮的正压力也随之 ′ 也增大。 增大,摩擦力 Fmax F=. 习题 4-1 矩形板受四个大小都等于 F 的力和一个力偶矩 M=Fa 的力偶作用,如题 4-1 图所示,试求这个力系向原点 O 的简化结果。. 题 4-1 图.

(20) 2 Fa 2 求题 4-2 图示刚架的支座反力,长度单位为 m。. ′ = 2 F ,MO= − 答: FRO. 4-2. 题 4-2 图. 答:(1)FAx=0,FAy=17kN,MA=33kN ⋅ m (2)FAx=3kN,FAy=5kN,MB= − 1kN ⋅ m 4-3 水平梁的支承和载荷如题 4-3 图所示,已知力 F、力偶矩为 M 的力偶和 强度为 p 的均布载荷,求支座 A 和 B 处约束反力。. 题 4-3 图. 第 章 4 平面任意力系. 1 M 1 M 答:(1) FAx = 0,FA y = − ( F + ) , FB = (3F + ) 2 2 a a 1 M 5 (2) FAx = 0,FAy = − ( F + − pa ) , a 2 2 1 M 1 FB = (3F + − pa ) a 2 2 4-4 简易起重机自身重 P1=10kN,可绕铅直轴 AB 转动,重物重 P2=40kN, 尺寸如题 4-4 图所示,求止推轴承 A 和向心轴承 B 处的约束反力。 答:FAx=31kN,FAy=50kN,FB= − 31kN 4-5 如题 4-5 图所示,发动机的凸轮转动时,推动杠杆 AOB 来控制阀门 C 的. 57.

(21) 58. 工程力学. 启闭,设压下阀门需要对它作用 400N 的力,θ=30°,求凸轮对滚子 A 的压力 F。 图中尺寸单位为 mm。 答:F=277N. 题 4-4 图. 题 4-5 图. 4-6 如题 4-6 图所示,梁 AB 长 10m,重 30kN,起重机重 50kN,其重心在铅 直线 CD 上。起重载荷 P=10kN 求当起重机的伸臂和梁在同一铅直面内时,支座 A 和 B 的反力。. 题 4-6 图. 答:FA=53kN,FB=37kN 4-7 如题 4-7 图所示,水平梁 AB 由铰链 A 和杆 BC 支持,在梁上 D 处用销 子安装半径为 r=10cm 的滑轮,有一跨过滑轮的绳子,其一端水平地系于墙上,另 一端悬挂有重 P=1800N 的重物,如 AD=20cm,BD=40cm,θ=45°,且不计梁、杆、 滑轮和绳的重量,试求铰链 A 和杆 BC 对梁的反力。 答:FBC=848N,FAx=2400N,FAy=1200N.

(22) 4-8 如题 4-8 图所示,三铰拱由两半拱和三个铰链 A、B、C 构成,已知每半 拱重 P=300kN,L=32m,h=10m。求支座 A、B 的约束反力。 答:FAx=FBx=120kN,FAy=FBy=300kN. 题 4-7 图. 题 4-8 图. 4-9 题 4-9 图示汽车地秤简图,BCF 为整体台面,杠杆可绕 O 轴转动,B、C、 D 均为光滑铰链,DC 杆处于水平位置,试求平衡时砝码的重量 P1 与被称汽车重 量 P2 之间的关系。 P a 答: 1 = P2 l 4-10 如题 4-10 图所示结构,已知 AB=BC=1m , DK=KE , P1=1732kN , P2=1000kN,各种重量略去不计,试求 A、E 点的约束反力。 答:FAx=0,FAy=2000kN,MA=3000kN·m,FEx=866kN,FEy=500kN. 平面任意力系. 题 4-10 图. 第 章 4. 题 4-9 图. 4-11 如题 4-11 图所示组合梁(不计自重)由 AC 和 CD 铰接而成。已知: F=20kN,均布载荷 q = 10kN/m , M = 20kN ⋅ m , l = 1m 。试求固定端 A 及滚动 支座 B 的约束力。 答:FAx=32.89kN,FAy= –2.32kN,MA=10.37kN·m 4-12 试求题 4-12 图示结构中 AC 和 BC 两杆所受的力,不计杆重,q=2kN/m。 59.

(23) 60. 答:FAC=8kN,FBC=-6.93kN 工程力学. 题 4-11 图. 题 4-12 图. 4-13 气动夹具如题 4-13 图所示,已知气体作用在活塞上的总压力 F=3500N, θ=20°,A、B、C、O 处均为铰链,尺寸如图示,不计各杆自重,求杠杆压紧工件 的压力。 答:FD=8030N. 题 4-13 图. 4-14. 如题 4-14 图示铸工造型机的翻台机构,由翻台 CDB、曲杆 EOD 和连.

(24) 杆 AB 组成。已知:CD=OE=40cm,BD=30cm、OD=100cm,OD⊥OE,翻台重 量 P=500N,重心在点 C;曲杆 EOD 和连杆 AB 自重略去不计,在图示位置中杆 AB 铅直且 AB⊥BC,问保持平衡时力 F 应多大?并求连杆 AB 和铰链 D、O 处所 受的力。 答:F=1688N,FAB=667N,FD=1167N,FOx=1460N,FOy=323N. 题 4-14 图. 4-15 AB、AB、DE 三杆连接如题 4-15 图所示,DE 杆上有一插销 F 套在 AC 杆的导槽内,求在水平杆 DE 的一端有一铅垂力 F 作用时,AB 杆上所受的力,设 AD=DB,DF=FE,BC=DE,所有杆重均不计。 答:FAx=-F,FAy=-F,FBx=-F,FBy=0,FDx=2F,FDy=F 4-16 计算题 4-16 图所示桁架 1、2、3 杆的内力。 答:F1= –125kN,F2=53kN,F3= –87.5kN. 第 章 4 平面任意力系. 题 4-15 图. 题 4-16 图. 4-17 如题 4-17 图示屋架为锯齿形桁架。P2=P3=20kN,P1=P4=10kN,几何尺 寸如图所示,试求各杆内力。 答:F1=13kN,F2=-26kN,F3=17.3kN F4=–25kN,F5=–17.3kN,F6=30.3kN,F7=–35kN 61.

(25) 62. 工程力学. 4-18 梯子 AB 重 P1,上端靠在光滑的墙上,下端搁在粗糙的地板上,如题 4-18 图所示,摩擦系数为 f,试问当梯子与地面间之夹角 θ 为何值时,体重 P2 的 人才能爬到梯子的顶点? P + 2 P2 答: tgθ ≥ 1 2 f ( P1 + P2 ). 题 4-17 图. 题 4-18 图. 4-19 如题 4-19 图所示,在闸块制动器的两个杠杆上,分别作用有大小相等 的力 F1 和 F2。试问这些力应为多大,方能使受到力偶作用的轴处于平衡?设力偶 矩 M=160N·m,摩擦系数为 0.2,尺寸如图所示。 答:F≥800N 4-20 起重用的夹具由 ABC 和 DEF 两个相同的弯杆组成,并由杆 BE 连接, B 和 E 都是铰接,尺寸如题 4-20 图所示。试问要能提起重物 P,夹具与重物接触 面处的摩擦系数 f 应为多大? 答:f≥0.15. 题 4-19 图. 题 4-20 图.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通常在研究賽格威這類之平衡系統時在於機構之設計是十分的昂貴,本論文

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 程度的指标: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应该建立起软件系统的 行为模型。状态转换图 ( 简称为状态图 ) 通

微积分的创立是数学发展中的里程碑, 它的发展 和广泛应用开启了向近代数学过渡的新时期, 为研究 变量和函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运动物体的瞬

笛卡儿企图通过坐标系给几何引进新方 法, 他的成就远远超出他的期望. 坐标系是数 学中的双刃剑, 使得几何的目的可以通过代 数达到, 反过来,

这一类系统无论是 在电路理论还是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中 , 都占

欣赏有关体育运动 的图片,从艺术的角度 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这些 运动和画面的感受与理 解,并为这些图片设计

本章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用函数研究变化规律的过程 ,用反比例函数刻画具 有反比例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