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基本地形圖中地圖符號使用演變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基本地形圖中地圖符號使用演變之研究"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第十屆教學碩士論文. 臺灣基本 臺灣基本地形圖中地圖符號 基本地形圖中地圖符號 使用演變之研究 使用演變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哲銘 研 究 生:方照穆. 中華民國一 00 年一月.

(2) 摘要 地形圖是許多現代國家的基本圖,在地形圖繪製的過程中,地圖符號被使 用來表達空間中的地理資訊,而用圖者也透過地圖中的地圖符號來認識環境, 所以,隨著環境變遷,地圖符號的使用應該有所變化。本研究主要透過歷史研 究法途徑,歸納整理臺灣科學化製圖(1904 年)以來,普通地形圖中地圖符號的 使用情形,並以製圖綜合概念來探究、詮釋影響地圖符號使用的因素與製圖思 維,且進一步對近來地形圖中地圖符號的使用趨勢與機制加以討論。研究結果 如下:一、地圖符號在類別上由繁化簡,實際使用數量亦呈現減少的現象;二、 地圖符號使用差異主要受製圖目的、用圖需求、測繪技術、產銷觀念及傳統關 聯與標準化等因素的影響;三、內政部已對基本地形圖建置地圖符號標準化的 使用,主要透過學術單位研究調查與基本地形圖資料庫小組會議研議決定,這 將影響未來地形圖修測的內容與地理資訊的呈現。本研究建議如下:政府相關 單位可發展基本地形圖教育計劃,使基本地形圖易為民眾所了解、使用;得透 過網路互動式需求調查反映社會發展所需的地圖符號;促使國家基本地形圖內 容發展更具教育性、文化性。. 關鍵詞:地形圖、地圖符號、製圖綜合、地圖符號標準化. I.

(3) Abstract Topographic map is the basic map in many modern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topographic mapping, map symbols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geographic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and map users recognize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map symbols.. So, the use of map symbols should be. altered as changes 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is study collates and analyzes. map symbols in the general map since the scientific mapping of Taiwan(1904), investigates and interpret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se of map symbols and the subjective thought in mapping through the conception of cartographic generalization, and discusses the trends and mechanisms of the map symbol use in topographic maps in Taiwa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classification of map. symbols was simplified and the number used on maps was decreased actually. Second,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se of map symbols include the purpose of drawing, map use requirements, production and cost aspects, conventional associations and standardization, and geo-data characteristics.. Third,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has establishe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ap symbols on topographical map, main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ports of academic institution entrusted by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and the resolution at meetings of the working group of Basic and Topographic Map. That will affect revisions of topographic maps in the future and the map content and present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suggestions.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could develop. education programs of the basic topographic map for general public, every one can search and use maps more conveniently.. Reflect the map symbols needed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y interactive survey on web. Promote the content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basic topographic map mor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Keywords:topographical maps,. map symbols, cartographic generalization ,. standardization of map symbols.. II.

(4) 目錄 圖次 ............................................................................................................. IV 表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25 第二章 地圖符號的演變情形................................................................... 27 地圖符號的演變情形 第一節 臺灣地形圖的繪製與發展.................................................... 27 臺灣地形圖的繪製與發展 第二節 各時期地圖符號的使用情形................................................ 32 各時期地圖符號的使用情形 第三章 地圖符號使用變遷因素探討 ....................................................... 95 第一節 日治時期地圖符號特徵與製圖思維 .................................... 95 第二節 民國時期地圖符號特徵與製圖思維 .................................... 98 第三節 經建版地圖符號選取的因素與過程 .................................. 104 第四節 小結..................................................................................... 109 小結 第四章 地圖符號的使用趨勢與機制 ......................................................113 第一節 國外地圖符號的使用趨勢與機制 .......................................113 第二節 基本地形圖資料庫與地圖符號標準化 .............................. 130 第三節 地圖符號的修訂與內涵...................................................... 地圖符號的修訂與內涵 141 第四節 小結..................................................................................... 小結 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5 第一節 結論..................................................................................... 155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158 建議 參考文獻 ................................................................................................... 160 附錄 ........................................................................................................... 163 謝辭 ........................................................................................................... 165. III.

(5) 圖次 圖 1- 1:地圖符號................................................................................................................ 1 圖 1- 2:日本地圖符號使用變遷情形 ............................................................................. 2 圖 1- 3:Board 的資訊傳播模式........................................................................................ 5 圖 1- 4:Robinson 的地理資訊傳播模式 ......................................................................... 5 圖 1- 5:Kolacny 的地圖資訊傳播模式 ........................................................................... 6 圖 1- 6:地圖符號模式圖................................................................................................. 10 圖 1- 7:地圖符號關係圖................................................................................................. 10 圖 1- 8:地圖符號設計的八大要素 ............................................................................... 12 圖 1- 9:地圖符號設計的系統化步驟 ........................................................................... 14 圖 1- 10:地圖符號發展的五個步驟 ............................................................................. 14 圖 1- 11:本研究地圖符號概念圖.................................................................................. 21 圖 1- 12:研究概念圖 ....................................................................................................... 22 圖 1- 13:研究流程圖 ....................................................................................................... 24 圖 2- 1:臺灣堡圖中的地圖符號 …………………………………………………36 圖 2- 2:日治版地形圖中的地圖符號 .................................................................. 45 圖 2- 3:日治版地形圖西吉嶼圖幅中的地圖符號............................................... 60 圖 2- 4:臺灣省圖中的地圖符號.......................................................................... 64 圖 2- 5:聯勤軍用地形圖中海部相關地圖符號................................................... 67 圖 2- 6:聯勤軍用地形圖中的地圖符號(壽豐,第四版)..................................... 69 圖 2- 7:經建版(第一版)地形圖中的地圖符號 .................................................... 73 圖 2- 8:經建版(第二版)地形圖中的地圖符號 .................................................... 74 圖 2- 9:經建版(第二版)地形圖中的地圖符號 .................................................... 75 圖 2- 10:經建版(第三版)地形圖中的地圖符號 .................................................. 76 圖 2- 11:經建版(第四版)地形圖中的地圖符號 .................................................. 77 圖 2- 12:經建版(第五版)地形圖中的地圖符號 .................................................. 78 圖 3- 1:光復初期地形圖中圖例英文參照說明.........................................................99 圖 3- 2:地形圖編纂流程............................................................................................... 106. IV.

(6) 圖 4- 1:日本國土地理院組織沿革........................................................................114 圖 4- 2:國土地理院的權責與功能 ............................................................................. 115 圖 4- 3:日本彩色地形圖線上瀏覽 ............................................................................. 116 圖 4- 4:日本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中的地圖符號............................................... 117 圖 4- 5:「風車」地圖符號的使用................................................................................ 119 圖 4- 6:「老人安養院」地圖符號的使用................................................................... 119 圖 4- 7:日本地形圖中廢除之地圖符號..................................................................... 120 圖 4- 8:USGS 組織圖..................................................................................................... 121 圖 4- 9:USGS Maps 各尺度系列地圖 ......................................................................... 123 圖 4- 10:US TOPO 地形圖(Coffeyville East Kansas)................................................. 124 圖 4- 11:美國 1:24,000 地形圖中地圖符號............................................................ 126 圖 4- 12:國土資訊系統與九大資料庫 ....................................................................... 131 圖 4- 13:基本地形圖資料庫數值檔下載網頁.......................................................... 138 圖 4- 14:地形圖資料庫中地圖符號的決策過程與機制......................................... 139 圖 4- 15:地圖符號使用與地形圖修測後續發展...................................................... 140. V.

(7) 表次 表 1- 1 日本年齡結構統計百分比.......................................................................... 2 表 1- 2 Morrison 的符號語法結構........................................................................... 8 表 1- 3 Bertin 的符號結構 ....................................................................................... 8 表 1- 4 本研究範圍對象 ....................................................................................... 25 表 2- 1 日治時期實測臺灣地形圖一覽表…………………………………………28 表 2- 2 二萬五千分之一聯勤製圖一覽表 ............................................................ 31 表 2- 3 本研究之臺灣地形圖版本........................................................................ 32 表 2- 4 日治時期臺灣地形圖適用圖式版本對照表 ............................................. 33 表 2- 5 臺灣堡圖中地圖符號的類別與數量 ........................................................ 35 表 2- 6 日治版地形圖中地圖符號類別與數量..................................................... 41 表 2- 7 臺灣省圖中地圖符號的類別與數量 ........................................................ 63 表 2- 8 聯勤軍用地形圖中的地圖符號類別與數量(壽豐,第四版) ................... 68 表 2- 9 本研究經建版地形圖選取版本 ................................................................ 72 表 2- 10 經建版地形圖中地圖符號類別與數量變化情形 ................................... 80 表 2- 11 各時期地形圖地圖符號類別與數量差異情形 ....................................... 85 表 2- 12 臺灣地區地形圖中地圖符號使用變化情形一覽表................................ 87 表 3- 1 日治時期地形圖中軍事相關之地圖符號…………………………………97 表 3- 2 光復初期地形圖中軍事相關之地圖符號............................................... 101 表 3- 3 各時期地形圖中地圖符號使用影響因素差異比較 ............................... 110 表 4- 1 國家地理空間計劃測繪標準(NGP Standards)內涵……………………...129 表 4- 2 基 本 地形 圖 資 料 庫 地形 分 類 編 碼 表 (八 十 七 年 版 )........................ 134 表 4- 3 二萬五千分之一圖式規格中地圖符號類別與數量 ............................... 135 表 4- 4 地形圖資料庫調查單位對象屬性 .......................................................... 137 表 4- 5 經建版地形圖與基本地形圖資料庫地圖符號之比較............................ 140 表 4- 6 八十七年版基本地形圖圖式類別與數量............................................... 141 表 4- 7 九十六年版基本地形圖圖式類別與數量............................................... 142 表 4- 8 新、舊版基本地形圖圖式類別名稱與數量差異比較............................ 143. VI.

(8) 表 4- 9 九十六年版基本地形圖持續使用之地圖符號 ....................................... 145 表 4- 10 九十六年版基本地形圖持續使用之「文字註記」圖式...................... 147 表 4- 11 九十六年版基本地形圖圖式中刪除之地圖符號 ................................. 148 表 4- 12 九十六年版基本地形圖圖式中刪除之「文字註記」圖式 .................. 148 表 4- 13 新、舊版基本地形圖圖式中修改之地圖符號 ..................................... 149 表 4- 14 九十六年版基本地形圖圖式規格表中新增之地圖符號...................... 151 表 4- 15 各國地圖符號制定與標準之差異比較................................................. 153.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文對臺灣地形圖中地圖符號使用演變情形、因素、機制與影響進行探究。 本章分四節,分別為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流程及研究範圍 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圖 1- 1:地圖符號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日本國土地理院 日本國土地理院, 國土地理院,2010) 地圖是地表環境的縮影,在地圖繪製的過程中,真實環境的地理資訊被簡 化、選取並以地圖符號(map symbol)的形態表現在地圖上,因此,隨著環境變遷 與用圖需求差異,地圖中所使用的地圖符號理當有所異同。 圖 1-1 的地圖符號所代表的是「老人安養院」 ,此地圖符號並非出現在臺灣 經建版地形圖上,而是出現在日本國土地理院所繪製的兩萬五千分之一國家基 本地形圖上。國土地理院是日本政府組織交通省下之一部會,其主要之任務是 在繪製國家基本地圖及推廣地圖教育,在日本國土地理院的網站上,詳盡介紹 了該國的地圖發展與現況,同時也將其國家基本圖中所使用之地圖符號放置在 網站上供民眾瀏覽,甚至轉印成摺頁文宣、手帕等物品讓民眾有更多的機會認 識與接觸。在教育推廣上,除上述媒介與平台外,對於地圖符號之解說皆配合 赴實地拍攝之照片加以說明,以幫助讀圖者能體會出符號語意的真義,產生較 符合實際地貌、地物的意像,建立閱讀地圖的基本知識;在地圖繪製及地圖符 號使用發展上,除了紀錄自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以來地圖符號使用情形外(如 圖 1-2),對於近年來社會環境發展與變遷,在地圖符號使用上也有所增減與創 新,如上圖 1-1 地圖符號的設計使用便是一例。 由下表 1-1 之日本人口年齡統計數據可知,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了總人 口的 25.2%,可見高齡化情形甚重,而此「老人安養院」地圖符號的使用,明顯. 1.

(10) 表達了國家對社會環境發展的關切。除此之外,日本於平成九年(1997)之後所 新頒行之地圖符號尚有:「電子基準點」 、 「風車」 、 「圖書館」 、 「博物館」等。由 此可見,日本不僅在地圖符號發展、使用及教育上皆「與民親近」 、 「逾時俱進」 , 亦可看見日本製圖單位對修測基本地形圖的思維。. 圖 1- 2:日本地圖符號使用變遷情形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日本國土地理院, 日本國土地理院,2010). 表 1- 1 日本年齡結構統計百分比 年齡 男性 22.5 65 歲以上. 女性 19.8. 15-64 66.1 62.1 0-14 14.1 12.8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統計局(2009/05/01 日本總務省統計局(2009/05/01) (2009/05/01) 2. 總計 25.2 64.0 13.4.

(11) 反觀臺灣,目前較為人所知的地形圖是由內政部委託國防部聯勤四 0 一廠 繪製的經建版地形圖,此經建版地形圖在都市地區已修測至第五版,自民國六 十年代以來,經建版地形圖已成為國家社會發展的基本圖,時至今日,臺灣社 會經濟發展快速,地物、地貌之變化可謂甚劇。在地圖修測更新時程緩慢與社 會環境劇變的情形下,地圖符號除了作為紀錄地理環境的客體外,地圖符號系 統的發展也體現了製圖者的主觀思維。相較於日本的基本地形圖,在臺灣基本 地形圖中並沒有「老人安養院」此一地圖符號,然而,臺灣社會正面對人口高 齡化及少子化的現象與問題,此一地圖符號或許正是將來臺灣社會所需要的地 圖符號! 許哲明(1992)曾將民國七十八年(1989)繪製的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中 的地圖符號,與日本地圖中心發行之地形圖圖式1做比較,並提出地圖符號發展 相關建議。然而,該文至今已經過二十多年,地物、地貌又再次歷經二十多年 的變遷,隨著社會變遷,國家製圖單位對製圖目的是否有不同的思維呢?國家 基本圖中的地圖符號是否有新的變化呢?這些問題尚缺乏系統性的闡述說明。 因此,有關國家基本圖製圖思維、資料選取、符號化等問題便有待進一步 的探討。究竟,臺灣自科學化製圖以來在基本地形圖上出現了哪些地圖符號呢? 影響地圖符號使用與改變的原因究竟為何呢?這些地圖符號使用到現在出現了 什麼變化與趨勢呢?是否有新的需求呢?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的釐清。.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要探討、解決的問題如下: 一、了解科學化製圖以來臺灣基本地形圖中地圖符號的使用情形為何。 二、分析不同時期地形圖中影響地圖符號使用與變遷的因素。 三、探討現階段國內、外地形圖中地圖符號的使用趨勢與機制發展。. 1. 日本以「圖式」一詞稱「地圖符號」. 3.

(1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本節針對本研究之目的與問題進行文獻探討,分別就地圖傳播理論、地圖 符號性質、功能與設計及過去相關研究進行回顧與討論。. 壹、相關理論回顧 地圖是一種傳遞地理資訊的方法與工具,而地圖符號則是表達地圖內容的 手段,適當運用地圖符號是地圖的基本特性。地圖學的理論研究旨在增強製圖 者與用圖者的傳播效果,徐聖謨(1984)與 Robert(2001)皆指出地圖傳播理論 (cartographic communication)與地圖符號化理論(map symbolization)是當代地圖 學研究的二大主流。依本研究之目的,對地圖傳播理論、地圖符號化理論、地 圖符號的性質、功能與設計等概念予以闡明: 一、地圖傳播理論與模式 關於地圖傳播理論模式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說法與見解, Robinson(1976)在<The Nature of Map>一書中對地圖符號所具有的傳播功能 有詳盡的介紹;徐聖謨(1984)曾歸納近代地圖學者的討論並以線型、三角 形、方型與矩型(范氏圖解)等形態加以說明;許哲明(1988)則以基本傳播模 式、羅賓遜傳播模式、地圖資訊傳播模式、范氏圖解傳播模式來說明;林怡 先(2009)則另外指出,自 1970 年代起,因為電腦興起以及科技的發展,伴 隨認知觀點在地圖傳播理論中的運用,興起視覺化理論的研究。這些研究觀 點與模式都著重地圖的傳達功能的討論,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因此,本研究 不再另訂指標加以分類,僅就其中具普遍代表性的三種來說明: (一)Board 的資訊傳播模式: 英國學者 Board(1967)認為,地圖製作將真實世界作為地圖資料的來 源,製作過程的符號化為編碼器,符號為訊號,眼睛為接受器,心智為解 碼器,讀者有效閱圖則為最後目的(林怡先,2009)。其傳播模式如下:. 4.

(13) 訊息. 編碼訊息. 編碼訊息. 資料 來源. 編碼器. 訊息. 信號. 信號. 傳送者. 接收者. 解碼器. 目的. 噪音. 圖 1- 3:Board 的資訊傳播模式 (修改自 Robinson,1976 ). (二)Robinson 的地理資訊傳播模式: 美國地圖學者 Robinson(1976)以著重地理概念觀點,將地圖傳播概念 加以簡化,建立更接近理想化資訊處理系統的模式。其模式概念如下:. C1 真實 世界 Real world. C2. C3. 製圖者的概念 Cartographer’s conception. 地圖 Map. C4 知覺者的概念 Percipient’s conception. 圖 1- 4:Robinson 的地理資訊傳播模式 (修改自 Robinson,1976) 圖中 C2 表至製圖者經過選擇所得到的真實世界概念,即是要傳播的訊息, 地圖(C3)是密碼化的信號,知覺者的概念(C4)即是所收到的訊息,箭頭表 示各階段的轉變過程(徐聖謨,1984)。. (三)Kolacny 的地圖資訊傳播模式: 捷克地圖學者 Kolacny(1968)主張製圖與用圖應互相緊密結合,在地圖 傳播過程中,不應僅僅是傳遞地圖內容(map content)而已,真正傳播的應 該是地圖資訊(cartographic information)。地圖內容是用圖者感官所能見到 的全部符號,是具體可見的,而用圖者不參加任何意見;地圖資訊則是抽 象的意義,是製圖者與用圖者結合在一起時才能產生的,亦是地圖傳播的 真正內容(許哲明,1988)。其著重地圖資訊的傳播模式如下:. 5.

(14) U U1. U2. (7). (1) 和( 2). S1. (3). L. (4). M. (5). L. (6). S2. 圖 1- 5:Kolacny 的地圖資訊傳播模式 (修改自 Robinson,1976 ) 在 Kolacny 的傳遞模式中,前半段為製圖過程,後半段為用圖過程。U 是指 真實世界;U1 是指製圖者所見之真實;U2 是指用圖者所見之事實;S1 是 製圖者的智識;S2 是用圖者的智識;L 是地圖語言;M 是地圖。地圖資訊 的傳播過程有七個階段(許哲明,1988): (1). 製圖者以其具有之智識與能力,依特定目的選擇觀察到資料. (2). 製圖者收受已選擇的資料(Is),此時仍為三度空間狀態之資料. (3). 將三度空間的資料(Is)轉換為平面形式,成為地圖資料(Ic). (4). 用地圖符號表示地圖資訊,成為地圖原稿. (5). 透過地圖將地圖資訊傳給用圖者. (6). 用圖者獲得地圖資訊增進知識與經驗. (7). 用圖者依據所得到的地圖資訊在腦中重建立體的真實世界. 由上述地圖傳播理論模式可以歸納得知,在資訊的傳播過程中,從製圖者 到用圖者之間,歷經一連串選擇與判讀的過程,此過程中用圖者所重建的形象 世界必與真實的世界發生差異。這些差異一部分是編碼方法與解碼方法上的差 異,另一部份則是來自製圖者與用圖者對事物觀察的扭曲(distorted)。也就是說, 地圖在無法以等比例方式表現的情況下,製圖者必須把地物資料區分類別與層. 6.

(15) 級,選取重要的、共有的或對用圖者有意義之地物與地理特徵,將其餘不重要 的地物符號刪除,這一過程就是地圖「製圖綜合」 ,亦即是地圖簡化,是評估、 選取、強調的過程(聞祝達,1995)。可見,在地圖資訊傳播過程中,地圖內容 及地理資訊與製圖者的主觀性、符號編碼方式有密切的關係。. 二、地圖符號化理論 地圖具有傳播地理資訊的功能,為了提高傳播的效果,有許多學者便 不斷地探討研究是否能建立共同的地圖語言的可能,以利於讓製圖者與用 圖者能共同了解,並提高地理資訊的傳播效果。地圖語言領域的研究乃是 借用符號語言學(semiotics)的概念與方法,從語法學(syntactics)、語意學 (semantics)、語用學(pragmatics)三方面來探討。語法學在研究符號的分 類、組合以及符號與符號間系統的關係;語意學則是研究地圖上符號的意 義以及符號與其所代表事物間的關係;語用學則是研究符號與使用者之間 的關係(林惠娟,1984)。MacEachren(1995)在<How maps work>一書中對 如何利用語法、語意與語用的原則來增進地圖符號的傳播效能有詳盡的解 釋,其中,在地圖符號化理論研究的學者中,以美國學者 Morrison 及法國 學者 Bertin 最具系統性: (一)Morrison 的符號語法論: Morrison 於 1976 年提出一套地圖符號語法的初步理論架構,其指出 符號具有八種向度:即大小(size)、形狀(shape)、色彩之色相(hue)、明度 (value)、彩度(intensity or chroma),以及花紋(patten)之結構(texture)、排 列(arrangement)與定向(orientation)。此八種圖形要素可以表示出地圖資訊 四種不同量測尺度層級的關係:類別(nominal)、級序(ordinal)、間距 (interral)、比率(ratio)。Morrison 利用八種圖形要素與四種量測尺度所建 立的語法結構,提供了地圖符號化時一項合乎邏輯之基本法則(許哲明, 1988)。. 7.

(16) 表 1- 2 Morrison 的符號語法結構 符號向度. 相配合的測量尺度. 大小. 級序+. 形狀. 類別. 色彩之色相. 類別. 色彩之明度. 級序+. 色彩之彩度. 級序+. 花紋之結構. 級序+. 花紋之排列. 類別. 花紋之方向. 類別. 符號向度. 相配合的測量尺度.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許哲明, 許哲明,1988 (級序+表示尚包括間距及比率量度) (二)Bertin 的符號語法論: Bertin(1983)認為一個心像(image)的圖形要素有六種,即大小、明度、 結 構 、 色 彩 、 方 向 與形 狀 , 此 六 種 圖 形 要素 均 分 別 含有 一 定 的知 覺 (perception)特性,計有聯合(Association)、選擇(Selective)、級序(Ordered) 與定量(Quantitative)等四種,同時依照六種圖形要素所含知覺特性之多 寡,排成一結構層次(如下表 1-3),其中所包含的知覺特性愈多的,則差 異層次也就越高(許哲明,1988)。 表 1- 3 Bertin 的符號結構 大小 明度. ≠. ○. ≠. ○ ○. 結構. ≡. ≠. 色彩. ≡. ≠. 方向. ≡. ≠. 形狀. ≡. ≡聯合. ←限於點符 號與線符號. ≠選擇. ○級序.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許哲明, 許哲明,1988. 8. 定量.

(17) 上述 Morrison 及 Bertin 的符號語法論為地圖中地理資訊、地圖符號、量測 尺度的配合提供了一套具有邏輯與系統的規則,透過這些規則作適當的配合, 將有利於地圖傳播的效果。可見,一旦地圖符號化的語法結構與語用結構得以 建立,則地圖符號的語意規則即不難推演而出(徐聖謨,1984)。 地圖符號化理論為地圖符號的使用體系提供了一個基礎,而透過地圖中地 圖符號語意、語用的分析則可進一步了解製圖者由符號體系所欲傳達的概念與 思維,亦即製圖的主觀性(subjectivity)。. 三、地圖符號的性質與功能 由上述地圖傳播理論與地圖符號化理論的討論可知,地圖符號在地圖 簡化(cartographic generalization)的過程中被設計與使用以表達現實世界的 地理資訊,地圖符號是地圖重要的構成要素;地圖透過地圖符號在圖面上 的組合產生關連,進而傳達空間地理資訊,因此,地圖符號可以說是地圖 的語言,了解地圖符號就可以瞭解地圖上所傳達的訊息。石慶得(1991) 亦認為,地圖的製作是以符號來做空間資訊的代表,故在讀圖時,首先須 了解各種符號之意義,以達到正確的判讀。 地圖符號系統與地圖的主題、內容、比例尺及其用途有關,所以,不 同類型的地圖有其不同的地圖符號系統。是故,地圖符號是客觀世界對象 的人工指示物,又是製圖者思想表達的工具,也就是說,地圖符號可作為 將客觀內化為主觀的手段而融合在認識活動中,又可以作為將主觀外化為 客觀中介物活耀於實踐活動中。所以,地圖符號是具有象徵性、空間性、 準確性、被操控性與支配性等特點(劉承洲,1998)。 茲就地圖符號的性質與功能概述闡明: (一)地圖符號的性質 劉承洲(1998)曾以地圖符號模式圖來說明地圖符號的性質,其認為地 圖符號所表達的不只是事物和名稱,更是一種概念和物質形象,要能表達 各種對象的本質與特徵,因此,製圖者必須對製圖對象進行綜合分析和抽 象。是故,地圖符號包含了兩項要素的心理反映:一是經過製圖綜合抽象 9.

(18) 的製圖對象,稱為「所指」 ;另一則是符號的視覺形象,稱為「能指」 。 「寫 出」是指當人們創造概念和運用地圖符號時,將一個概念轉換為形象,並 賦予一定的定義時,符號所能產生的作用; 「讀取」則是指當人們閱讀地圖 符號時,能把物質表象轉換為相應的概念,是逆向於寫出的過程。換句話 說,地圖符號的「能指」構成了表達面,符號的形式可以被視覺感覺到形 象,符號是具有一定意義的資訊載體;地圖符號的「所指」則構成內容面, 意指可以被推知或理解的內容,這個內容是納入人的知識範圍,能被人的 思維所控制。. 讀取. 寫出. 概念 視覺形象. 圖 1- 6:地圖符號模式圖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劉承洲, 劉承洲,1998). 此外,Jan(2004)亦曾引下圖 1-7 來說明地圖符號的性質與功能之關係: 解釋. 意識、意義 (sense). 概念. 表達. 事物 指示對象. 符號載體 指涉、委託 (reference). 圖 1- 7:地圖符號關係圖 (資料來源: ,2004) 資料來源:Jan,. 10.

(19) Jan 指出地圖符號內在本身具有代表事物、表達形體與製圖概念的內 涵,而外在則具有指涉、委託(reference)與傳達意識、意義(sense)的雙 向關係,而這雙向關係亦是地圖符號學所關切的議題。 可見,人的思想成為聯繫地圖符號和製圖對象之間的紐帶,思想反映 客觀對象所具有的能動作用會轉移到符號身上,表達出符號的內在本質、 抽象共性。 (二)地圖符號的功能 經由上述對地圖符號性質的討論,可以發現地圖符號具有以下幾個功 能(劉承洲,1998): 1.地圖符號是表達空間事物的手段,也是直接認識事物的工具: 製圖者將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思維的結果加以抽象化,用地圖符號在地 圖上展現說出;用圖者接觸、判讀各種符號所指稱的事物,了解地圖中的 地理資訊。 2.地圖符號可以作為思維操作的工具: 符號的操作活動亦是思維活動,表現在各種符號單元的擴充、分解、組合 等過程。地圖符號的形成與發展,就是對符號形象的分析、綜合、歸納、 演繹以及將形象加以類比和推測的持續性結果。 3.地圖符號可以作為一種文化模式: 地圖符號體系乃對應著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地圖符號所指稱的不單是人 們所知的客觀環境,更是納入人的認知範疇,其指涉的具體對象能夠表現 出人的觀念意識。地圖符號系統一旦建立,此規範就能支配和掌握製圖者 與用圖者,人們在此系統規範的深度和廣度下去觀察地圖上的事物及認識 製圖的對象。 由上述地圖符號性質與功能的的討論可知,地圖符號具有客觀、主觀的二 元性。地圖符號的選取與使用反映了製圖者的主觀思維,也某種程度局限了用 圖者的認知識覺,而透過不同時期地圖符號的分析與探討,也就可以進一步瞭 解客觀環境的變遷與製圖者主觀思維的差異。. 11.

(20) 四、地圖符號設計 地圖符號設計是地圖設計整體的重要一環。Bos(1984)曾提出較為完善 的系統化設計概念(如圖 1-8),其認為地圖符號設計包含八個要素(石慶得 等,1991):. 地圖 內容 地理資 料特徵. 產銷 觀念. 需求之 視覺認 知階段. 符號 設計. 視覺 變量 心理-生 理定律. 用圖 需求. 傳統之關 聯與標準 化. 圖 1- 8:地圖符號設計的八大要素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石慶得等, 石慶得等,1991). (一)用圖需求(map use requirements):控制地圖內容的主要因素,因用圖 目的不同,則地圖內容與符號設計方式將大幅改變。 (二)地圖內容(map content):符號設計所要考量的項目,內容資料的選取 必須由用圖需求來決定,不過編圖者之主觀看法也是一項影響因素。 (三)地理資料特性(geo-data characteristics):內容決定後,要將所需要的地 理資料加以分析,可從四個層面分析: A.平面特徵(planimetric):點、線、面符號 B.量度標準(measurement):可分類別、級序、間距與比率等四個層次:. 12.

(21) C.組織結構(organization):將相似的資料依組織加以區分,如水稻田、 棉田…。 D.其他特性:實線、虛線、色彩等。 (四)視覺變數(visual variables):過去利用點、線、面、圖像、幾何、 文字之區分辨別;較佳的方式利用視覺變量(Visual variables)來區分: 大小、明度、結構、色彩、形態、定向、位置等七項,作為符號設計 之依據。需搭配視覺認知階段做搭配。 (五)製圖資料之視覺認知階層(required visual perception levels):相 同的資料用不同的方式表現時,即造成不同之認知。關聯認知、選擇 認知、級序認知、計量認知。 (六)心理-生理定律(psycho-physical perception laws):認知的恆定 (constancies)與對比(contrast)。如形底觀念中,黑底與白底之認知差 異。 (七)傳統之關連與標準化(conventional associations and standardization):地 圖符號正如語言發展一樣,有其歷史背景,也就是慣例用法必須要儘 量配合,如藍色線條代表河川。符號標準化是地圖國家化與國際化的 趨勢,標準化的符號雖然阻礙了符號設計之發展,但卻可提高用圖之 效率,因此權衡之下,雖有必要宜加以侷限在較特殊需求之部分,如 地質圖、地形圖、主題圖。 (八)產銷之觀念(production and cost aspects):經費充裕度、生產時間緊迫 度等條件。 再者,祝國瑞(2004)亦指出符號設計可參考的系統化步驟,如下圖 1-9 所示,其認為符號設計首先應從地圖使用要求出發,對地圖基本內容及其 地圖資料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擬定分類分級原則,其次是確定各項內容 在地圖整體結構中的地位,並據以排定他們所應有的感受水平,然後選擇 適當的視覺變量及變量組合方案。進入具體設計階段,要選擇每個符號的 形象素材,在這個素材的基礎上,概括抽象形成具體的圖案符號。常常需 要經過局部的試驗和分析評價,作為反饋信息重新對符號進行修改。掌握 了符號設計的要求和步驟,剩下的就是設計的藝術構思和繪製技巧了。 13.

(22) 分析傳統習慣和 標準符號. 反饋. 分析評價. 設計符號. 選擇視覺變量. 確定感受水平. 分析地理資料. 熟悉地圖內容 類型、比例尺. 分析地圖要素 的作用. 確定地圖要素 感受水平. 分析地圖使用要 求 圖 1- 9:地圖符號設計的系統化步驟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祝國瑞, 祝國瑞,2004) John、Jerome、Stephen 與 Matthew (2008)則指出,在發展地圖符號 設計時,可以利用如下五個步驟與過程加以評估與修正: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評估現行 地圖符號. 發展地圖 符號標準. 發展初稿 草圖. 地圖符號 質量評估. 修訂 地圖符號. 圖 1- 10: 10:地圖符號發展的五個步驟 (修改自 John et al, ,2008) 聞祝達、石慶得、鄒永龍(1992)等人在討論地圖設計時亦指出,在地圖 資料之選取上應以製圖目的為依歸;在地圖符號設計上,應依選取之資料 為依據,再參酌製圖區域之自然與人文環境背景以及用圖需求來設計;在 實際簡化作業上,必須以完善的符號系統為基礎,以製圖目標為依歸,來 進行簡化,以增加內容之一致性與完整性。. 14.

(23) 貳、相關研究回顧 地圖學是一門研究科學、技術與藝術的學科,地圖領域的研究極廣,大致 上可以分為古地圖的探討、投影、地圖設計與傳播、繪圖技術及製圖程式研發 等領域,因此,本研究先回顧近來國內地圖學研究的趨向,再進一步對地圖符 號相關研究進行討論。. 一、國內近年來地圖學研究的趨向 高慶珍(1999、2007)、張春蘭(2004),曾探討臺灣近年來在地圖學教 育與研究方面的發展。高慶珍(1999)蒐集 1969~1999 年間發表於國內地理 期刊有關地圖研究的文章,以此為指標探討當時臺灣地圖學發展的趨勢, 同時以每十年為一個年代,將文章分成傳統地圖、航測與遙測地圖、電腦 地圖、地理資訊系統、地圖應用與其它等五大類來闡述說明地圖研究趨勢, 其研究指出 1969-1979 年間,航測與遙測和傳統地圖之論述為當時地圖學 主要的發展趨勢,1980 年以後,地理資訊系統席捲全球,也影響臺灣地理 學界有關地圖的研究。 張春蘭(2004)以全國博碩士地圖相關的論文為對象,蒐集 1977-2003 年間有關地圖研究之論文進行分析,以探討台灣本土地圖學術研究的發 展,其研究指出,以年代別來分析,可發現地圖類別的發展以 GIS 地圖、 電腦地圖、認知地圖和地圖教育等相關課題有增加的趨勢,學位論文以 GIS 地圖最高,其次為電腦地圖、傳統地圖、RS 地圖、地圖教育和古地圖等, 同時,除地理領域外,資訊相關領域亦有地圖研究論文發表。 高慶珍(2008)更進一步透過國內、外期刊閱讀對照,探討當前臺灣地 圖學的研究取向,其研究內容指出,國外研究取向從對認知、標準化新概 念的提出探討,再到藉由視覺實驗來對認知因素加以驗證,而後延續實驗 研究熱潮提出對在螢幕上進行地圖設計所要重視的要點與根據。反觀國內 研究的取向,早期多停留在對影像與地圖做定性式介紹,並無共同的研究 議題,但是,在地理資訊系統的引入後激發有關地圖技術層面的研究,而 後因地圖會刊的出版,使地圖相關研究大量出現,唯議題多圍繞在河流簡 化、地名選取以及技術層面的探討,但已略有有關認知的研究。. 15.

(24) 由上述學者的研究結果可知近來有關地圖方面的研究有二個趨勢: (一)隨地理資訊系統與地圖數值化發展的精進,如何提升技術、精度成 為學者關注的焦點。 (二)地圖如何能更有效傳播與被認知,此回饋式議題的研究亦受到關 注,這些皆與地圖符號有關。 地圖符號是地圖設計的要素(elements),屬於地圖設計與傳播此地圖學研究 領域的一部份,因此,本研究進一步就國內、外近年來地圖符號相關之研究做 一回顧與討論。. 二、地圖符號認知與設計 蘇永生、石慶得(1997)就兒童對地圖符號的認知情形曾做一探究分 析,其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採變異數分析的方法,探求兒童對地圖符號 中定性符號與定量符號認知上的差異。 林惠娟(1984)以符號語言學之理論為依據,引用其主要部門—語法、 語意、語用,來探討地圖符號中圖形符號的設計原則、使用方法與中外地 圖集中符號使用現況,並以大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符號設計品 質優劣與主題地圖表示法的好惡偏向。在其問卷調查中所選取的 65 個地圖 符號,主要來自當時聯勤測量署出版的各類圖式,而調查的結果指出,需 重新設計的符號包括:警察局、加油站、銅像;有待改進的符號包括:孔 廟、陵墓、紀念碑、古蹟、燈塔、運動場、關隘、山口、高速公路休息站 等。 高慶珍(2000;2002a;2002b)曾探討觀光地圖上地圖符號的認知問 題,其對取樣的地圖符號進行偏好研究與認知程度探討,同時也對氣象報 導中常用的地圖符號進行認知與語意分析,其研究指出地圖符號語意對認 知與傳播的影響,並以此對地圖符號設計提出建議。 賴逸書(2005)探討基本地形圖中等高線品質的差異,其研究發現,隨 著測量與繪圖技術的提升,誤差值是逐漸在遞減當中,其重點在檢視繪圖 技術的精度差異情形。. 16.

(25) Shurtleff 與 Geniselman(1986)曾以大學生為對象,選擇地形圖上包含 點、線、面特徵的十七種地圖符號,對四十名地圖使用初學者進行地圖符 號的認知研究,其研究指出由形狀特徵來建立地圖符號系統對地圖使用初 學者是較有效益的,並據此建議在地圖符號發展與評估上應著重考量使用 者的感受與反應。 Richard、Brian、Eiichi、John、Stephen、Graham 與 Piers(1990)對路塹 (cutting)及路堤(embankment)的地圖符號進行認知研究,他們在地圖上設立 包含現行地圖符號在內的五組地圖符號讓中學生接受測試,研究結果指出 替代性的地圖符號較現行符號有更高的指涉程度且較能傳遞地理特徵。該 研究指出了製圖專家在從事地圖符號設計時忽略了地圖初學者的意興,而 這是在新地圖符號設計時可以考慮的。. 三、地圖符號內涵研究 夏忠平(1996)將臺灣地圖史分成歐殖、清代、日治三時期,以文化歷 史地理學的觀點詮釋地圖文化意涵,藉由山形符號為觀察對象,以觀念、 技術、工具三方角度來解明各時期的文化意涵,其指出地圖是地圖思維下 的產品,文化人以不同的觀點繪製地圖,如果空間觀點不同,就會產生不 同的空間概念,由山形符號製圖法的進步可以看出不同時期文化群的世界 觀點,文化群有不同的世界觀、空間觀,象徵著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夏忠 平的詮釋研究僅就一地圖符號來探討,雖然未對其他地圖符號討論,但是 指出了各時期製圖技術、文化群思維的差異是會影響地圖符號的表現。就 時間而言,夏忠平僅探討到日治時期,時至今日已過六十餘年,政權亦有 遞嬗,那麼近代文化群的製圖思維是否又有不同?是否可以透過不同地圖 符號的型態變化來觀察討論呢?有待進一步探討。 劉承洲(1998)闡述地圖符號在人的表達、認知、思維、文化和美學 方面的多重功能。他指出研究地圖符號是研究地圖學的基本問題之一。地 圖符號作為地圖語言,其性質與功能不僅表現在實用技術上,而且也表現 在思想、文化、哲學和美學的意境裡。他認為,除了繪製的技術之外,也. 17.

(26) 必須有美學的根基才能設計出一個具有高度傳達資訊的地圖符號。 洪明宏(1998)曾對國內市面上民間繪製、販售的單張式半開版臺灣 省縣市地圖的內容規劃與視覺符號的設計、內容加以分析研究。此調查研 究的資料,乃蒐集自不同出版社出版之地圖,總抵而言,這些地圖符號在 系統性、準確性、空間性上皆有缺失,可見製圖之不嚴謹,但是,符號類 型與符號增加的現象,則顯示了地表上地物、地貌之變化,適時增加符號 得以使地圖之地理資訊更充實、更具代表性,然而,這也反映了製圖者必 須面對類化與內容目的取捨之問題。在研究對象上,民間出版的地圖內容 比較容易各自為政、各自表述,只要地圖製作符合地圖出版規範即可,因 此,各版本地圖有各自的利益考量與製圖思維,這方面的議題並未談及討 論。此外,尚需注意比例尺度的問題,不同尺度地圖的簡括化程度不同, 也會影響內容的承載。 洪明宏(2003)探討分析清朝的康熙、乾隆時期的臺灣輿圖、日據的 臺灣堡圖和鳥瞰圖、民國的軍民用地圖的地圖形式,並以視覺符號為分析 依據測論各時期的環境觀。其研究認為一般人較為著重於地圖的呈現,忽 略了更重要的人文景觀的探討,因為地圖繪製的結果除了受到製圖者本身 技術與涵養的牽制外,當時代的社會背景和風俗民情也能達到一定程度的 影響。洪明宏的研究指出了庶民社會的可能影響。但是,就技術層面而言, 清朝與日治時期之繪圖技術差異甚大,在科學化製圖中,許多人文景觀被 簡化、符號化,地圖符號呈現的本身就是一種「選擇」 。因此,承續科學化 繪圖技術的官方機構,其所繪製地形圖中的人文景觀--地圖符號是否有受 庶民社會的影響呢?有待進一步討論。 朱瑪瓏(2004)以 GIS 分析結果為基礎來重新解讀日治時期地圖中地圖 符號差異的意涵,其認為地圖符號在時間數量上、分布差異上,如鐵路、 電線、郵政等建設基礎的符號記錄體現了殖民政府在臺灣的具體成就,此 外,其更指出在這兩套地圖上隱藏的議程是透過記載少數、忽略多數,以 降低或消除異質性所造的現代空間,這似乎掙回了殖民地圖自身的地位。. 綜合上述文獻回顧,本研究發現,無論是以地圖設計原則來探討地圖符號 18.

(27) 設計的好壞,或是透過電腦實驗設計來驗證地圖符號認知程度的高低,亦或是 資料簡化程度等論題的研究,過去有關地圖符號的研究所呈現的特徵如下: (一)在研究內容上: 多著重地圖符號的「認知」、「傳播」等效果、功能的討論,以及地圖符號 設計注意要點的建議,也就是多放在地理資料符號化與繪製(plotting)的討 論,對於資料處理後簡化(simplification)的「選取」討論較少。且這些研究 問卷與實驗所取樣之地圖符號皆來自各民間出版地圖中現有之地圖符號, 研究結果雖有建議地圖符號設計時應注意語法、語意、語用之重要性,但 是,未討論地圖符號的系統性演變問題,且對官方出版之地圖亦甚少將其 視為討論的對象。雖然,林惠娟(1984)的研究指出官方出版地圖中所用地 圖符號在語用上的落差,時至今日,這些出現在官方繪制地圖上的地圖符 號是否有所改變?亦或是持續使用這些「語意」不清的符號呢?許哲明 (1992)亦曾就日本地圖中心發行之地形圖圖式(symbols)與我國兩萬五 千分之一地形圖(民國七十八年,聯勤版)的圖式作分析比較,並提出相 關地圖符號繪製的建議,然而該文至今已久,當時之建議不知是否有被製 圖單位採納?地物、地貌歷經十多年的變遷,地圖符號是否有新的變化? 至今亦未有人闡述說明,可見地形圖中地圖符號之使用與變遷值得再進一 步探究。 (二)在研究取向上: 多是從「應用」的角度來探討地圖設計與地圖符號,缺少以「需求」角度 來探討。除了測繪技術的進步會影響地圖內容外,不同時期製圖單位的製 圖目的、環境識覺等差異亦會影響地圖內容的呈現,這也反映在地圖符號 的設計與使用上。可見,由地圖符號的增減情形與符號機能的擴充可以測 論,各時期地圖符號類別與數量的需求與人民環境意識及製圖者的思維密 切相關,此一議題尚待系統化的整理討論。. 19.

(28)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為釐清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藉歷史研究法之途徑來探究問題。經文獻回 顧後發展研究概念、方法與流程如下:. 壹、 研究概念 在探討製圖的過程與議題中,為了處理地理資訊,使地形圖上的自然及人 文地理現象的特性與分布得以被均衡的呈現,發展出「製圖綜合」此一概念(祝 國端,2004)。 聞祝達(1995)認為「製圖綜合」是一個評估、選取、強調的過程,亦即是 地圖簡化,是地圖在無法以等比例方式表現的情況下,製圖者必須把地物資料 區分類別與層級,選取重要的、共有的或對用圖者有意義之地物與地理特徵, 將其餘不重要的地物符號刪除。 祝國端(2004)則進一步指出此概念包括了兩個層面: 「選取」與「簡化」 。 「選 取」又稱為取捨,指選擇那些對製圖目的有用的訊息,把他們保留在地圖上, 不需要的訊息則被捨掉,實施選取時,要確定何種訊息對所編地圖是必要的, 何種訊息是不必要的,這是一個思維過程,在思維過程中「取」和「捨」是共 存的,但最後表現在地圖上的是被「選取」的訊息; 「簡化」指的是對製圖物體 的形狀、數量和質量特徵的化簡,其中,質量特徵概括則表現在製圖表象分類、 分級的減少。可見,「選取」是一種整體性的考量,「簡化」則是進行細部的合 併。地形圖中所呈現的地圖符號便是製圖者對製圖對象的第一次綜合,也就是 說,各時期的製圖者或單位在「思維」過後目的性地「選取」了其認為重要的 訊息,這些訊息以地圖符號呈現在地圖上。 可見, 「製圖綜合」是一連串製圖思維的過程,其面對的首先問題在於要「選 取」什麼?如何「選取」?這影響了地圖符號的語意,因此在分析上需要建立 構面來討論,是故,本研究綜合上述有關地圖符號研究之討論後認為,符號向 度、量測尺度與視覺變量之認知關係主要反應在地圖符號的語法系統建立上, 反而是製圖目的、用圖需求、地圖內容、傳統關聯與標準化等因素反應了地圖 符號的語意,這與本研究目的關係密切,所以,本研究以 Bos(1984)所提地圖 符號設計之用圖需求、地圖內容、傳統關聯與標準化、地理資料特徵及產銷觀. 20.

(29) 念來建立分析構面,這些構面成為「製圖綜合」此一影響地圖符號語意差異的 變遷因素與內涵。 因此,本研究發展、修改地圖符號概念圖如下圖 1-11,並以地圖符號所具 備的性質與功能出發,以「用圖需求」 、 「地圖內容」 、 「傳統關聯與標準化」 、 「地 理資料特徵」及「產銷觀念」為內涵的「製圖綜合」觀點,來分析、探討自日 治時期以來臺灣地區基本地形圖中所「選取」之地圖符號的類型與變化情形, 並進一步對背後的原因加以分析,以釐清地圖符號使用情形的脈絡與國家製圖 單位製圖思維的脈動(如下圖 1-12)。最後,透過與國外地區地圖符號使用差異 的比較,對地圖符號發展趨勢與機制加以討論。 地圖符號性質與功能 + 寫出. 用圖需求 製圖綜合 製圖者思維. 地圖內容. (. 概念. 語意. 能指. ). 視覺形象. 讀圖者. 所指. 製圖綜合內涵與分析構面. 傳統關聯與標準化 地理資料特徵 產銷觀念. 讀取 圖 1- 11: 11:本研究地圖符號 本研究地圖符號概念 地圖符號概念圖 概念圖 (修改自劉承洲 修改自劉承洲, 劉承洲,1998) 1998). 21.

(30) 時間 日治時期 民國 0 6 ~ 0 4. 年代. 0 9 0 6. 年代 年代. 0 9. 演變. 圖 1- 12: 12:研究概念圖. 22.

(31) 貳、 研究方法 為探究與釐清研究問題,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途徑如下: 一、 文獻分析:蒐集相關研究文獻、檔案文獻、歷年出版之地形圖圖式、 圖資等資料,進行文獻閱讀與分析。 二、 內容分析: 以時間為經,地圖符號為緯,針對地圖符號內容及類別進行歷時性的 變遷分析,探究、歸納出其地圖符號可能的變遷規律,並進一步從文 獻、訪談等資料分析其變遷因素。 三、 訪談法: 輔以訪談法,對相關製圖單位及繪圖人員進行訪談,以瞭解製圖之決 策過程與未來發展,以此作為論證之輔助解釋。. 23.

(32) 參、 研究流程 在研究流程上,本研究首先針對研究論題分別進行相關文獻閱讀與分析, 並蒐集各時期圖資上的地圖符號加以歸納整理,再者,參照訪談與文獻分析所 得對研究發現進行解釋,最後撰寫研究結果。研究流程如下:.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文獻回顧. 臺灣地形圖. 地圖傳播、地圖符 號化等理論. 研究整理. 研究解釋. 研究結果與建議. 圖 1- 13: 13:研究流程圖. 24. 相關文獻、研究. 訪談.

(33)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在考量我國製圖發展、使用情形及比例概括化的影響下,本研究在地圖類 別上,以尺度為兩萬五千分之一官方編繪之普通地形圖為對象,探究此一比例 尺下地形圖中地圖符號的變化情形。 本研究探討之地圖範圍與地圖符號對象如下表: 表 1- 4 本研究範圍對象 研究範圍對象 地圖類別. 基本地形圖. 地區. 臺灣地區. 時間. 以日本在臺灣正式實施三角測量後所繪製之地形圖為對象. 尺度. 版本. 研究對象. 以 1:25000 為基礎,雖然臺灣堡圖為 1:20000,但因其重 要性與尺度相近,亦納入本研究範圍。 臺灣堡圖、日治版地形圖、臺灣省圖、聯勤版地形圖、經 建版地形圖(一~五版) 對上述各版本地形圖上之地圖符號做一普查,討論地圖符 號類別(Nominal)量度增減變化之情形. 貳、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在地圖符號的討論上,林惠娟(1984)曾以定性符號(Qualitative symbols) 與定量符號(Quantitative symbols)來討論符號的設計與使用,而在一般普 通地形圖中,地圖符號主要是表達自然地貌形態與人文地物環境等地理資料空 間位置的關係,而這些資料大部分為類別量度(Nominal)的資料,亦即為定性 符號。因此,為了探討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以較能反映社會變遷之地物、地 貌等類別量度之定性符號為觀察對象,對選定版本之地形圖中所出現的地圖符 號做一普查,並釐清地圖符號使用增減變化之情形,最後解釋、討論其原因與 機制。. 25.

(34) 26.

(35) 第二章 地圖符號的演變 地圖符號的演變情形 演變情形 本研究目的之一在探討地形圖中地圖符號的使用變化情形,因此,在考量科 學化繪圖技術、時間序列、概括化等影響下,將討論同一尺度的地形圖。本章先 回顧整理臺灣地形圖的繪製發展,以釐清脈絡,再將各版地形圖中的地圖符號加 以擷取比較、分析,以描繪使用情形之差異變化。. 第一節 臺灣地形圖的繪製與發展 地圖是地理資訊的載體,地形圖是許多現代國家的基本圖,本章節先就臺灣 地區的地形圖發展作一整理,以建立本研究對象各地形圖的繪製環境脈絡,本文 依據政權分期加以討論。. 壹、日治時期的地形圖 鍾美淑(1995)曾對臺灣的地圖測繪史發展做一研究整理,該研究以臺灣地圖 測繪的事實為對象,以清代前、清代、日據、光復後等不同的政治時期為分野, 就地圖內容、測繪技術方法、比例尺等項目進行分析。清代傳統的臺灣地圖有兩 種,一為中國「山水畫式」的地圖;另一為「計里畫方」的地圖,但是,就精準 度而言,這兩種方法皆無法與現代科學測繪方法相比。若就測繪技術而言,這類 地圖可歸類為「古地圖」。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甲午戰爭後,日本人佔領臺灣,這一政治統治權力 的轉換使臺灣地圖的測繪有了改變。 三角測量、天文測量、基線測量、水準測量等現代技術的使用,可以說是日 本測製臺灣地圖的一大特色,此一測繪技術的改變,使得「地圖上的臺灣」呈現 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姿態。精密的三角測量方法和工具被引入到臺灣,透過精密 的測量、紀錄和有系統的投影轉換過程,臺灣的每一塊土地、每一個聚落、每一 片田園從地表被轉換到地圖上,就地圖與地理的層面而言,這也是臺灣地圖進入 現代化的年代(魏德文等,2008)。 施添福(1999)認為臺灣之有地形圖,始於日治時代。日本治台五十年,先後. 27.

(36) 調製六套的實測地形圖,作為鎮壓人民、管理土地、開發資源和改造社會的基本 藍圖。這些地形圖雖然測圖的機構、年代、方法、精密程度和目的皆有所不同, 但都是瞭解和研究日治時代臺灣歷史和地理的珍貴史料。 表 2- 1 日治時期實測臺灣地形圖一覽表 圖名 比例尺 調製張數 臺灣地形圖. 臺灣堡圖. 臺灣地圖. 五萬分一 85 以上. 二萬分一 466. 調製或製圖時間. 測圖機關. 明治 28~29 年. 陸地測量部臨時測圖. (1895~1896). 部. 明治 37 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含一覽圖) (1904). 十萬分一 36. 明治 38 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含一覽圖) (1905). 臺灣蕃地地 五萬分一 68. 明治 40~大正 5. 形圖. 年(1907~1916) 臺灣總督府蕃務本屬 二萬五千 177. 臺灣地形圖 分一. 四幅有名無. 昭和 3 年. 圖(173). (1921~1928). 五萬分一 117 臺灣地形圖. 大正 10 年~. 大正 13 年~.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屬. 陸地測量部. 陸地測量部. 昭和 13 年 (1924~1938).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施添福, 施添福,1996 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初,時係全台抗日,為應付軍事鎮壓和展開殖民統 治的需要,日本陸地測量部臨時測圖部於明治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間,匆促測繪 出五萬分一比例尺的臺灣地形圖,然此套圖並未依據正常順序作業,故雖屬實測 但對地物地貌的描繪精確度不足。待戰事告一段落,明治三十一年(1899)臺灣總 督府設立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著手實施土地調查,並將製作地形圖列為該局實 施土地調查的三大目的之一,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完成地形測量,調繪出比例 尺為二萬分一的地形圖,通稱「臺灣堡圖」 。臺灣堡圖不僅詳細描繪臺灣當時的地 物地貌,重要的是也影響臺灣西部土地管理與基層行政區劃。此後,日本有感於. 28.

(37) 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1895~1896)、臺灣堡圖(1904)、五萬分一臺灣蕃地地形圖, 皆因特殊狀況在臺灣正式實施三角測量前,即以較為簡便的測量方式完成地形測 量,精密程度或許有些不足,陸地測量部乃決定自明治四十二年(1909)起正式實 施三角測量,作為重新調製跟日本本土相同尺度之地形圖的基礎。大正末年至昭 和年間(1921-1945),日本帝國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完全比照日本本土的測圖程序 和方法,調製成二萬五千分之一和五萬分之一尺度的一般基本地形圖,此套圖不 僅原圖精確可以媲美日本本土的地形圖,而且也構成日本帝國基本地形圖的一 環,具體反映了日治後期台灣地表景觀的特色。此外,陸地測量部為協助使用者 判讀,除提供一份地形圖圖式外,並公開對外發行二幅圖式和具體地物對照的說 明書。地形圖圖式或圖式與實際地物說明書皆以日本帝國境內可能出現的地物地 貌為對象所作的統一設計,種類極為繁多,然而,實際上出現的每一幅地形圖中 的種類卻為數有限,因此,為了便於判讀,每一幅正式製版的地形圖,皆在其圖 廓的下方或左側直接附上該幅地形圖所使用的圖式符號。但因是假製版或二次大 戰列為密圖,因此,僅東吉嶼等四幅附有圖式符號。臺灣基本圖多以假製版方式 發行,除要塞地帶外,原本皆對外公開發行,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地形圖開始列 入管制,1934 年起不再發行,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以軍令宣布將部分要塞地帶 列為軍事密圖不得流通和使用,後更呼籲民間將家藏的各種地形圖和地圖繳回警 方集中燒毀(施添福,1996;1999)。. 貳、民國時期的地形圖 抗戰勝利初期,臺灣尚處在復健時期,地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受到嚴厲的拘束, 比例尺稍大的地圖,概視為禁品,使用地圖既無自由,編製地圖更難。當時軍方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依據美國陸軍製圖局(AMS)編印的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 地形圖,改編為二十五萬分之一、五萬分之一和二萬五千分之一等地形圖。但幾 乎全部供應軍用,列為密件,不提供私人機構使用,一般人很難看到,更不用說 是編製了(鍾美淑,1995)。由此可見,臺灣從日治後期到國民政府初期這段時間, 因為戰爭與政治控制的因素,使得臺灣的地形圖無法流通,擁有地形圖也被視為 一種禁忌,此段時期,可謂臺灣地形圖發展的黑暗期。. 29.

(38) 直到民國六十四年(1975),在內政部的主持下,政府開始實施「臺灣地區土 地測量計畫」,委由聯勤測量署執行「基本控制點檢測」工作,林務局農林航空測 量所測製大比例尺的像片基本圖,以及省市地政處測量總隊2繪製地籍圖。又各機 關應業務所需,也利用地形圖編製了各種主題地圖、行政圖及地圖集等(鍾美淑, 1995)。其中,由聯勤測量署測量隊所執行的基本控制點檢測工作,於民國六十九 年(1980)完成,此次的檢測工作不僅修復了因自然或人為因素而損失的三角點, 更使得臺灣本島與澎湖地區共同納入同一個投影帶,提高了地圖測繪的精度。 民國六十四年(1980)農林航空測量執行測繪「臺灣地區大比例尺像片基本 圖」 ,此次測量採用較新的正射投影技術,不僅測製迅速而且圖上地物的型態也相 當逼真,測圖精度也維持相當的水準。此一系列像片圖亦成為地形圖測繪的基礎。 民國七十四年至七十八年(1985-1989)間,由內政部主辦,農委會協辦,由聯 勤四 o 一廠根據五千分之一及一萬分之一像片圖及最新照片修測,實地調繪而成 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261 幅,並於民國八十三年(1994)完成第二版平地及山坡 地部份地形圖 165 幅。民國七十九年至八十年(1980-1981)間完成五萬分之一地形 圖 79 幅。兩地形圖均係五色地形圖,地貌以等高線及高程值表示,圖廓外包括圖 名、圖號、比例尺、測圖說明、圖幅接合表、圖幅位置、圖例等資料(鍾美淑,1995)。 而後,內政部分年分區辦理基本圖修測計劃,此一系列地圖被稱為「經建版」地 圖。賴逸書(2005)曾就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做一整理(如下表 2-3)。 由於都市地區建設的快速發展,地形、地物產生許多變遷,再加上地理資訊 系統的發展與需求,台北市政府乃自民國八十到八十四年(1991-1995)委託中華民 國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等單位,引進先進之航測方法重新測製一千分之一數 值地形圖,藉由電腦製圖系統之功能,將地形資料分類分層編碼測錄座標數值建 檔,使基本地形資料數化後便於利用電腦科技以建立資訊管理、應用、傳輸及更 新等作業之自動化體系,可提高工作效率增進使用便利,此數值地形圖之規格與 圖式仍多沿用舊有規定 (鍾美淑,1995)。 此一數值化地圖的作業與技術,也漸漸擴及到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的繪測 上,目前,國土資訊系統九大資料庫中的基本地形圖資料庫,已將經建三版的地. 2. 該單位幾經改制,現改為國土測繪中心,隸屬內政部。. 30.

(39) 形圖數化,供民眾下載使用。 表 2- 2 二萬五千分之一聯勤 二萬五千分之一聯勤製圖 聯勤製圖一覽表 製圖一覽表 測繪年代 圖幅名稱 1955. 臺灣省圖. 圖幅數 254 張. (民國 44 年). 註記 ●有三版 ● 聯勤彙整之前所有台灣. 套圖 ●舊圖幅經差. 6 分、緯差 4. 分 1959-1972. 臺灣地形圖. 297 張. (民國 48-61 年). ●平地最多七版 ● 偏遠地區有可能只有一. 版 1978. 1/25,000 圖. 最多 261 張. ●新圖幅經緯差. 臺灣經建版地形圖. 261 張. ●經建一版. 臺灣經建版地形圖. 261 張. ●經建二版. 聯勤軍圖. 約 261 張. ●軍用. 臺灣經建版地形圖. 約 263 張. ●經建三版. 7.5 分. (民國 67 年起) 1986-1987 (民國 75-76 年) 1992-1994 (民國 81-83 年) 1995 (民國 84 年) 1999-2001 (民國 88-90 年). ●都市地區有五版.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修改自賴逸書 修改自賴逸書, 賴逸書,2005. 31.

(40) 第二節 各時期地圖符號的使用情形 各時期地圖符號的使用情形 經由上述臺灣地形圖測繪發展的回顧與討論可知, 「臺灣堡圖」尺度為二萬分 之一,但是,此圖乃臺灣地形圖發展之基礎與先驅,且該尺度與現代國家基本地 形圖二萬五千分之一差異較小,故在其重要性考量下,本研究亦將「臺灣堡圖」 列為研究的對象。除了臺灣堡圖是兩萬分之一外,其餘皆以兩萬五千分之一的地 形圖為對象,年代版本如下表 2-3 所列。唯為了清楚分別地形圖版本之差異,本 研究分就六個版本的名稱加以定義,以利後續討論。 本節將各研究版本所列之地圖符號加以擷取比較,先簡述地圖符號的類別與 數量,再依時間脈洛加以彙整、說明地圖符號使用之情形。 表 2- 3 本研究之臺灣地形圖版本 地圖名稱 測繪年代. 1904. 1926. 1955. 1959-1972. 1986~1987. 1992~1994. 1996~2003. 臺灣堡圖. 比例尺. 出版. 本研究版本 名稱定義. 二萬分之一. 複刻版(1996). 臺灣堡圖. 遠流出版社 臺灣地形圖. 臺灣省圖. 二萬五千分之 複刻版(1999). 日治版地形. 一. 圖. 遠流出版社. 二萬五千分之 聯 勤 測 量 署 印 臺灣省圖 一. 臺灣地形圖. 製. 二萬五千分之 聯 勤 測 量 署 印 聯 勤 製 軍 用 一. 製. 地形圖. 臺灣地形圖經建版 二萬五千分之 聯 勤 測 量 署 印 經 建 版 地 形 (第一版). 一. 製. 圖. 臺灣地形圖經建版 二萬五千分之 聯 勤 測 量 署 印 經 建 版 地 形 (第二版). 一. 製. 圖. 臺灣地形圖經建版 二萬五千分之 聯 勤 測 量 署 印 經 建 版 地 形 (第三、四、五版) 一. 製. 32. 圖.

(41) 壹、臺灣堡圖中的地圖符號 臺灣堡圖異於一般地形圖的關鍵所在正是其展現出土地利用、聚落占地大小 及行政區劃境界等人文現象的調查與測量 (施添福,1996)。也就是說,在臺灣堡 圖中,除了三角測量、水準測量和圖根測量等科學化的繪測技術外,更使用了地 圖符號、文字等來表示地表上的重要地物,這些圖例日本以「圖式」一詞來稱之。 所以,圖中地圖符號的使用也就表示了有哪些地物被記錄了下來。 又根據施添福(1999)的研究,日本近代實測地形圖的圖式隨時間而幾經修 正,不同時期的臺灣地形圖所適用的圖式是不同的,經整理如下表 2-4: 表 2- 4 日治時期臺灣地形圖適用圖式版本對照表 日治時期臺灣地形圖適用圖式版本對照表 時間/版本 情形 明治二十四年 (1891 年). 適用版本. 首次訂定二萬分一地形圖式. 明治二十八年 (1895 年) 明治三十三年 (1900 年) 明治四十二年 (1909 年) 大正六年 (1917 年). 修正前期圖式後公布. 修正前期圖式後公布. 明治二 十九 年(1896) 完 成之 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 明治三 十七 年(1904) 完 成之 二萬分一臺灣堡圖 明治四十年~大正五年. 修正前期圖式後公布. (1907~1916)完成之五萬分一 臺灣蕃地地形圖. 修正前期圖式後公布. 大正末年~昭和年間之二萬五 分一及五灣分一臺灣地形圖.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修改自施添福 修改自施添福, 施添福,1999 由上述可知,就本研究尺度的地圖版本而言,二萬分一的臺灣堡圖與二萬五 千分一的臺灣地形圖,分別採用明治三十三年(1900)及大正六年(1917)修正後所 公布的地形圖圖式。 在 1996 年遠流出版社所複製的明治三十七年(1904 年)的「臺灣堡圖」中,除 了少部分文字有略作翻譯外,其餘內容皆保存原狀,不予異動。因此,本研究直 接將其「檢索地圖」中的圖式(明治三十三年版)以由上而下、由右至左的順序加. 33.

(42) 以整理,以釐清其分類系統,整理後如下表 2-5。 經本研究整理可知,在臺灣堡圖中主要的類別有十四類。又根據魏德文等人 (2008)研究指出,臺灣堡圖中如城廓、土圍、公共建物、民宅、道路等較重要的 地物會比原比例尺略放大繪入地圖中,其他如三角點、圖根點、水準點在圖幅中 均可找到,均標有數目字。另有形、無形而不易呈現的則設計特別的符號做為圖 例置入圖中,共有 109 種。 上述文獻所稱之臺灣堡圖中共有 109 種的說法,經本研究一一細數臺灣堡圖 中的圖式後發現,其計算之方式,乃是將有符號型態且有名詞者,方予計算一種, 如此計算才有 109 種地圖符號。因此,本研究在後續計算地圖符號數量時,亦以 此標準加以操作算計。若出現一地圖符號有二個(含)以上名詞或一個名詞有二個 (含)以上地圖符號時,仍採一種計算數量。. 34.

(43) 表 2- 5 臺灣堡圖中地圖符號的類別與數量 主類別. 符號種類. 數量. 一、市街. 市街. 1. 二、庄社. 庄社. 1. 神祠、寺廟、祠廟、西教堂、陸軍所轄、海軍所轄、陸軍 24 兵營、海軍兵營、廳、支廳、街庄役場、公署、監獄暑、 三、副記號. 學校、病院、憲兵屯所、警官派出所、法院及出張所、郵 便電信局、郵便局、電信局、測候所、郵便電信局出張所、 郵便局出張所. 四、小物體. 石燈、墳墓、紀念碑、獨立樹、孤竹、礦泉、採礦地、井、 12 三角點、三角圖根點、水準點、獨立標高點. 五、構圍. 城郭、上圍. 2. 六、境界. 廳、堡里澳鄉、街庄、地域、蕃地. 5. 七、道路 八、鐵路. 一等、二等、三等、小路、徑路、不明路、電線、除土、 9 積土 停車場、交叉部、交會部、建築中、道路卜交會部、墜道 6. 九、耕地及天 火田 地、田地、茶火田、草地、樹林、竹林、荒地、墓地. 8. 然地 十、起伏地及 崩落、頹岩、散岩、露岩、沙準、低下曲線. 6. 變形地 十一、埤圳及 被覆、堰、地上、地下、空間、河上、道路上. 7. 其附屬物體 十二、諸水. 湖池、沼、濕地、泥地. 4. 十三、河川及 嶮岩、礫地、沙地、細流、涸川、土堤、石堤、橋樑、鐵 13 其附屬物體. 製鐵道橋、木製鐵道橋、渡舩所、通舩、流水方向. 十四、海部及 嶮崖石磯、岩礁、沙濱、沙洲、防波堤、埠頭、鹽田、大 11 其附屬物體. 舩投錨所、小舩投錨所、燈臺、浮標 總計. 109. 35.

(44) 主類別 一、市街. 地圖符號(圖式). 二、庄社. 三、副記 號. (接下頁) 接下頁) 圖 2- 1:臺灣堡圖中的地圖符號. 36.

(45) 主類別 四、小物. 地圖符號(圖式). 體. 五、構圍. 六、境界. (接下頁) 接下頁). 37.

(46) 主類別. 地圖符號(圖式). 七、道路. 八、鐵路. 九、耕地 及天然地. (接下頁) 接下頁). 38.

(47) 主類別. 地圖符號(圖式). 十、起伏 地及變形 地. 十一、埤 圳及其附 屬物體. 十二、諸 水. (接下頁) 接下頁). 39.

(48) 主類別. 地圖符號(圖式). 十三、河 川及其附 屬物體. 十四、海 部及其附 屬物體. 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Map the elements of elective modules to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school- based Senior Secondary EL curriculum?. Adjust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learning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