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人口變遷談原住民體育政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人口變遷談原住民體育政策"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十期 96 年 11 月

淡 江 體 育

洪 洪建建智智//淡淡江江大大學學

摘要

原住民在體育運動方面的表現,向來一直有著極為傲人的成就,但原住 民運動的推展與原住民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卻普遍為人所忽視。從相關文獻 分析顯示,原住民在運動上確實有其獨特天賦,值得政府投入大量經費與人 力加以發展。 為因應未來少子化及高齡化原住民所可能面臨之問題,本文係針對原住 民人口變遷、優秀運動員與原住民及原住民參與運動的現況與困境趨勢等三 項議題加以探討,並提出多項建議,以供政府研擬相關體育政策與具體配套 措施之參考,以期達成日後原住民發展體育運動之願景與目標。 關鍵字:原住民、少子化、高齡化、體育政策

壹、前言

臺灣地區原住民依其族群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魯凱、卑南、 邵、賽夏、達悟、鄒、噶瑪蘭、太魯閣等十二族,散居在各縣市山地及平地 原住民鄉鎮。各族群在身材及生理條件有其差異性,例如阿美族天生具有強 大爆發力及速度,在田徑種類的天賦是全能項目及短跑;魯凱族的優異體質 較適合發展舉重及柔道. . .等(體育司,2003)。 自 1993 年國際社會將此年訂為國際「原住民年」開始,重視原住民文 化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在台灣地區,原住民一直處於不利的社會環境 和條件下生存,礙於傳統的歷史情結和種族因素,在以漢人為主體的政治文

(2)

專業論著 Professional Articles

原住民在體育運動方面的表現,向來一直有著極為傲人的成就,但原住 民運動的推展與原住民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卻普遍為人所忽視。從相關文獻 分析顯示,原住民在運動上確實有其獨特天賦,值得政府投入大量經費與人 力加以發展。 為因應未來少子化及高齡化原住民所可能面臨之問題,以下將就原住民 人口變遷、優秀運動員與原住民及原住民參與運動的現況與困境趨勢等三項 議題,並提出多項建議,以供政府研擬相關策略與具體配套措施之參考,達 成日後原住民發展體育運動之願景與目標。

貳、原住民人口變遷

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於民國 94 年 7 月 14 日所發佈之資料,民國 94 年 6 月底臺閩地區原住民人口數有 46 萬人,占總人口之 2.0%;原住民 人口十年來增加 24.3%,遠較總人口之增加 6.4%為高。原住民平均年齡為 31.0 歲,較總人口之平均年齡 35.5 歲少 4.5 歲。原住民之 65 歲以上老年 人口數占 5.9%,亦遠較總人口之 9.6%為低。原住民之老化指數為 23.5%, 僅為總人口 50.4%之半數,惟亦有逐年上升現象。 另外,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所發佈之資料顯示:原住民的總人口數 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由民國八十九年的 408,030 人增加到民國九十五年七 月的 470,217 人,增加了 62,187 人。其中 0~4 歲的總人口數則由民國八十 九年的 34,151 人逐年減少到民國九十五年七月的 31,993 人,減少了 2,158 人。而 65 歲以上的老人則由民國八十九年的 23,116 人逐年增加到民國九 十五年六月底的 27,140 人,增加了 4,024 人。由此可見;原住民亦已面臨 少子化及高齡化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值得相關單位予以重視。

(3)

第十期 96 年 11 月

淡 江 體 育

參、優秀運動員與原住民

原住民運動員由於遺傳因素與生活環境的關係,在台灣體壇上一直有著 非常優異的成績表現,從早期紅葉少棒隊自民國五十三年成立後每戰皆捷, 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紅葉少棒擊敗日本關西少棒聯盟和歌山調布 隊奪得世界少棒冠軍,為國爭光,這個好消息一傳出,震驚世界和台灣,同 時打開台灣少棒風氣。時至今日,已培育出許多位優秀原住民棒球選手,例 如郭源治、陳義信、王光輝、王光熙兄弟、陽介仁、孫昭立、陳金茂、羅世 幸、劉義傳、陳明德、張泰山、陳金鋒、曹錦輝等好手。1960 年羅馬奧運 會男子十項全能比賽,來自台灣阿美族原住民的楊傳廣獲得銀牌,成為第一 位在奧運會中奪得獎牌的中國人;亦開啟了優秀原住民在田徑運動方面的先 頁。林德生、吳春財、蔡成福、施阿勇、吳阿民、田阿妹、王英師、林月香 代表國家在二至六屆亞運中,共獲得 12 面的獎牌;古金水、鄭新福、林金 雄、曾孝生、蔡益成、陳淑珍、陳天文等優秀原住民選手,在近十年中,也 都有相當優異的成績表現。 在籃球方面,鄭志龍、朱自清、黃春雄、錢薇娟及林志傑等人皆入選國 手多年,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充分發揮其優異的條件和過人的身手,展現 出原住民優異的運動能力。在其他運動項目之中,亦不乏有原住民的優秀運 動選手,例如女壘王曉玲、舉重郭弈含、桌球白慧嬰等等,都曾是該項目中 的佼佼者。 中華職棒聯盟專任運動傷害防護員黃益亮曾經指出:原住民球員與一般 球員的身體結構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不同點在於原住民的肌肉比一般人長, 如同美國黑人肌肉比白人長,因此擁有較好的彈性、耐力、爆發力(李加耀,

(4)

專業論著 Professional Articles

肆、原住民參與運動的現況與困境趨勢

一、原住民參與運動的現況

根據原住民參與體育活動人口調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原 住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總人次為 117,604 人次,包括傳統體育(42,913)、 田徑(17,932)、球類(16,781)、表演活動(11,485)、趣味競賽(14,580)、 拔河(9,018)、民俗體育(3,891)、技擊項目(193)、其他(811)。 調查數據顯示直接運動人口總數,佔原住民總人數之 30.8%,可見原住民 運動風潮之鼎盛(王宗吉、黃緯強,2000)。 由 於 原 住 民 文 化 的 現 代 性 不 足 , 以 及 社 經 地 位 低 下 之 故 ( 蔡 守 浦 , 2004)。因此;即使原住民具有優越的體能,而且在運動場上有著優異的 成績表現,但是其在體壇上,仍然是處於弱勢的一群,故而需要政府相關單 位予以輔導。 為了延續楊傳廣等優秀田徑選手的傑出表現,教育部於民國 87 年 7 月 起,委託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學系研擬「培育原住民學生田徑人才計畫」, 以延續優異田徑選手人才的培育。此計畫乃是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研擬完整計 畫與步驟,來提升原住民學生田徑運動天賦之首例,也充分表達政府對開發 原住民學生運動稟賦之具體落實(洪嘉文、詹俊成,2000)。經過 4 年, 教育部於 92 年 4 月 9 日訂頒開始辦理「培育優秀原住民學生運動人才中程 計畫」。此計畫係自 92 年起至 96 年之五年計畫,其目的:1.藉由督訓工作, 促使原住民運動人才培訓正常化,並提供專業化之指導與訓練協助。2.為鼓 勵各重點學校積極發掘深具潛能之運動人才,使訓練工作具體落實,並避免 揠苗助長現象發生。本計畫經過多次專家學者會議討論,對於運動種類的篩 選係以個人項目、分級種類及亞奧運重點培訓項目為主;本計畫選出七個種

(5)

第十期 96 年 11 月

淡 江 體 育

當成就,且能充分發揮原住民體能特色。此七個種類分別為棒球、女壘、田 徑、體操、柔道、跆拳道、舉重等(體育司,2003)。此計畫期能早期發 掘及培養具有潛力之優秀原住民學生運動人才,進行有計畫的培育計畫,輔 助其參加國際比賽,爭取最佳成績,為國爭光,提升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

二、原住民參與運動的困境趨勢

在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由於數十年來漢族本位和漢化強制推行的結 果,不僅使台灣原住民文化受到壓抑,原住民的社群遭受巨大的衝擊,連原 住民的傳統社會體系也瀕臨解組的危機(魏春枝、張耐,2000)。原住民 的運動生活亦屬社會的一環,其發展亦受到整體社會變遷的影響。根據行政 院原住民委員會(1998; 2001)的調查,原住民社會發生人口外移、生活 壓力、就業狀況及觀念改變等社會變遷現象,已徹底改變了原住民原有的生 活形態,這些改變也徹底衝擊其運動生活與體育活動。 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以山地「平地化」的政策改變原住民的文化,造 成原住民在社會適應不良。另外,由於社會變遷及漢族文化強勢入侵,也造 成其教育上之困境(劉明松,1998)。尤其自從 1970 年代之後,隨著臺灣 社會的轉型,經濟的起飛,以及山林打獵活動的禁止,迫使許多原住民離開 原鄉部落,到都市中工作謀生。但是卻由於原住民的教育水準偏低、專業性 之就業能力不足,以致於謀生及競爭能力薄弱,遂淪落成為都市邊緣人,彼 等為求得三餐溫飽,帶著子女四處奔波,實在無力於子女的培育。更嚴重的 是,在政府開放外勞後,許多原本靠勞力為生的原住民同胞,便因此失去了 工作機會,對於原已生活困頓、貧窮的家庭生計,更是雪上加霜。因而導致 許多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原住民學生運動員,在國、高中就學期間,便被迫 得放棄學業,到處打工賺錢,以貼補家用並協助父母負起養家糊口的重擔。

(6)

專業論著 Professional Articles

隊,期望日後孩子能有機會加入職棒,以便領取高額的簽約金及薪俸,造成 整個運動生態,產生發展不協調的現象。如此,不僅造成學童無法依照自己 的興趣適性發展,更容易造成某些運動項目(如田徑、足球等),由於無法 吸引到具有先天優異條件專項好手的加入,使得成績停滯不前。以去年曾經 榮獲世界盃青少年 15 歲組冠軍的花蓮美崙國中足球隊為例,隊中便有球員 為了協助母親維持家計、企業集團不願繼續提供牛奶等營養補給品,以及對 於國內並無職業足球隊,而感到沒有前(錢)途,因此退出自己熱愛的足球 隊。這些現象,的確需要有關單位謀求對策,予以改善。

伍、結語與建議

一、結語

原住民參與體育活動,在地理環境,民族特性,休閒活動及學習興趣占 有利因素,值得政府在政策支持發展這些優越的運動條件(鄭光慶,1995; 李加耀,1998)。原住民社會在運動文化與自然環境上有先天背景條件, 而生理亦有其運動的天賦,此乃學界公認之事實(王宗吉、黃緯強,2000; 吳騰達,1997),而如何發揮原住民先天運動天賦、文化背景條件,則成 為政府與社會各界最大期盼。期望政府能擬定原住民的體育發展長遠計畫, 並且成立專責擴展海外體育市場機構,以協助原住民選手到體育先進國家接 受訓練及加入職業球隊,進而培養他們成為世界級的頂尖選手。更期盼在不 久的未來,有更多的原住民同胞在國際體壇上綻放光芒。

二、建議

(一)對政府政策建議:1.培育原住民運動員,應有一貫的訓練計畫, 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長期的加以培訓,才能達到訓練的成效,並獲得 學生及家長的支持。2.政府相關單位應對於原住民優秀選手之生活、課業、

(7)

第十期 96 年 11 月

淡 江 體 育

運動應結合科學及專業化訓練,例如在選才、培訓上應應用現代先進訓練科 學,以提升訓練效果,在專業化亦應提供專業師資與教練,以達到最佳的訓 練績效。4.訂定「優秀原住民選手獎勵辦法」,以提供獎金及就業保障。5. 臺灣原住民的運動天份,不論從文化社會作深入探查,解剖學上的科學驗 證,或是生活環境的解析,在在都得到理論上的有力支持(王宗吉、黃緯強, 2000);單位人口原住民傑出選手的比例,雖缺乏詳實數據,但應該遠高 於非原住民族群,值得政府投入大量經費與人力加以發展。 (二)對未來研究建議:1.國內的運動學術單位,應該針對原住民各族 群的身體素質之特性,及各族運動天分、心理特質的特色,做深入的研究, 以作為體委會發展及培育優秀原住民的學理依據。2.將原住民各族群身體素 質的特性,予以建檔、整理、分析後,建立資料庫,以做為日後選才之參考。 (三)其他建議:政府應鼓勵企業集團出資或以提供獎助學金的方式, 長期培育、認養優秀原住民運動菁英,以期能展現原住民卓越的運動天份, 並在國內、外重要比賽中嶄露頭角。 (本文內容摘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2006 年版」 撰述計畫「人口變遷與體育」專題章節)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05)。內政統計通報。94 年第 28 週。台北:內政部統 計處。 王宗吉、黃緯強(2000)。臺灣原住民的現況與未來。學校體育雙月刊, 11(1),4-8。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8)。臺灣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87 年)。 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臺灣原住民參與體育活動人口調查。台北:

(8)

專業論著 Professional Articles

年)。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李加耀(1998)。提升原住民運動文化及身體素質的研究風氣。學校體育 雙月刊,8(2),55-57。 吳騰達(1997)。臺灣原住民鄉土體育調查研究。台東:中華民俗藝陣研 究社。 洪嘉文、詹俊成(2000)。落實培育原住民學生田徑人才計畫之策略。學 校體育雙月刊,11(1),31-37。 劉明松(1998)。臺灣原住民傳統文化保存與教育困境–以屏東古樓村排灣 族田野調查為例。臺灣教育,576,12-15。 劉照金、王建臺、邱金松(2004)。傳統文化與社會變遷對魯凱族長跑運 動之影響-以屏東霧台鄉聚落為例。南大學報,38(2)人文與社會類, 91-113。 鄭光慶(1995)。正視原住民學童的體育活動。學校體育雙月刊,5(3), 48-51。 魏春枝、張耐(2000)。都市原住民青少年的族群認同探討。師友,3,37-40。 體育司(2003)。培育優秀原住民學生運動人才計劃之介紹與展望。學校 體育雙月刊,13(4),4-1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生育功能的變遷 二、教育功能的變遷 三、經濟功能的變遷 四、保護功能的變遷 五、情感功能的變遷

具中華民國國民身分,年滿 20 歲以上,65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

第十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 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 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 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原住民、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家庭暴力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0960501957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0970503244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