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國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

總計畫(Ⅱ)

計畫類別: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2-2413-H-003-040-FB 執行期間: 92 年 08 月 01 日至 93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 甄曉蘭 共同主持人: 陳伯璋 計畫參與人員: 楊智喬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報告附件: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3 年 10 月 28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國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總計畫(II) A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Subject Area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I) 計劃編號:NSC 92-2413-H-003-040-FB 執行期限:92 年 8 月 1 日至 93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甄曉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共同主持人:陳伯璋 私立淡江大學 教育學院

壹、中文摘要

本整合型計畫以為期兩年的時間,針對人文社會科學學習領域(包括國語 文、英語、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教師的課程意識與其教 學實踐,進行深入的合作行動研究。第一年各個子計畫一起同步透過文獻探討、 訪談及問卷調查,來探討國中人文社會科學學習領域的教師,在實施九年一貫課 程實施過程中,所具備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知能;第二年各子計畫則進一步透 過合作行動研究方式,實際與合作學校的教師一起建構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改進 方案,供國中實務工作者參考。就此,第二年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一)瞭解 不同學習領域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結構重整的與因應策略;(二)瞭解目前國中 各領域教師因應課程結構重整的教學實踐現況,及其個人對各學習領域的課程意 識與教學的信念;(三)釐清各學習領域教師所需具備的普遍性課程意識與教學 實踐知能;(四)提供國中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教學改 進參考方案。本研究報告則特別著重第二年的研究成果的分享與省思,包括教師 課程意識與教學改進的合作行動探究發現,以及對合作行動研究方法應用的批判 反省等。 關鍵字:課程意識、教學實踐、九年一貫課程、教師信念、合作行動研究

貳、英文摘要

This two-year joi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subject area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ocial Studies,

Humanities and Arts, and Composite Activities. For the first year of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examine the required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pedagogical capabilit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ly restructured curriculum. Then, for the second year of study a cooperativ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ere applied to

(3)

instructional projects for enhancing pedag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for 7-9. With such attempts, the major purposes for the second year of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o underst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coping strategies toward the restructured curriculum framework. (2) To underst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dag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 various subject areas as well as their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and teaching beliefs. (3) To clarify the required common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and pedagogical capabilities of teachers teaching different subject area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4)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nstructional enhancement in implementing new curriculum to teachers teaching subject area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Basically, this report shar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second year of study, including the finding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curricular consciousness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 and the reflect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o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Pedagogical Practice, Curriculum for gr. 1-9, Teacher Belief

參、報告內容

一、研究目的 本整合型計畫「國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 針對國中階段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人文社會科學學習領域教師的課程意識與其 教學實踐,進行深入的合作行動研究,探討各學習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 的內涵、異同以及相互整合的潛能。研究的整合取向即在於各學習領域間的同步 探索,一方面透過交互討論,來釐清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轉化過程中,教師所需 具備的普遍性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知能,另一方面透過參照比較,來了解不同領 域所需開發的特有教學實踐方式為何。探究的範疇包括國語文、英語、健康與體 育、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等六個子計畫。(其中,子計畫四-社會領域 與子計劃六-綜合活動領域,第二年雖未獲得國科會補助,但仍然另覓資源參與 整體的研討座談,並且持續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 主要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釐清教師課程意識與其教學實踐的關聯性。 (二)瞭解在九年一貫課程的學習領域架構下,課程結構重整對國中教師教 學的衝擊。 (三)瞭解不同學習領域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結構重整的接受度與因應策 略。 (四)瞭解目前國中各領域教師因應課程結構重整的教學實踐現況,及其個 人對各學習領域的課程意識與教學的信念。

(4)

(五)釐清各學習領域教師所需具備的普遍性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知能提 供國中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教學改進參考 方案。 二、研究的重要性 當前所推動之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徹底地挑戰了傳統的課程概 念與教學實踐方式,對習慣於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而言,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值 此重大變革之際,無論是處理課程理念的調適或教學實務的改革,都亟需有一嶄 新的課程思維來重新檢視過往「視為當然」的課程實務與「習焉不察」教學實踐, 以激發「課程意識」(curricular consciousness)、促進「教學覺醒」(pedagogical awareness),使得課程改革的訴求生根落實於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甄曉蘭,2000)。 近年來有關教師思考與決策的研究指出,教師對課程的詮釋與實踐身受其學科知 識與信念的影響,使得許多教育學者開始關注到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和課程 意識間的關係(甄曉蘭,2001/2002;Clandinin & Connelly, 1986)。不少研究指出, 教師的信念系統會影響教師對課程的覺知及其在教室內的教學計畫與教學行 動,教師的信念不但左右教師的課程思考、主導教師的教學計畫,更影響到教師 對現實世界的表徵方式以及教師所採用的教學策略等(Clark & Peterson, 1986)。 無可否認地,教師信念是教學行動的意向,含涉理性的思維判斷與情意的選擇認 定,常與課程意識交互作用而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行為表現(甄曉蘭,2003),持 有不同教學信念、懷抱不同課程意識的教師,所展現出來的課程構想與教學策略 自然會有所差異。換言之,課程的教學實踐與轉化過程中,教師的課程意識是最 關鍵的影響因素,教師如果要發展較周全的教學計畫與實踐,就必須透過與情境 的互動,發展敏銳深刻的課程意識。 根據筆者早期的分析(甄曉蘭,2000),所謂教師的課程意識,包括教師對 課程本質的認識、學科內容的掌握,以及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學生如何學習等方 面的信念,其間涵蓋了教師對種種課程與教學實務的想法,包括:課程目標的訂 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組織的方式、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教學的活動流程與 方法、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教學成效的評估等層面。由於課程的教學實踐並非 只限於傳遞知識的技巧,或組織知識系統的形式,而是要注意到教師、學生、學 習材料與資源,以及教學環境間「獨特的互動情境」關係。再則,課程並非一套 待實施的計畫,而是一系列透過主動的實踐歷程而構成的行動,整合了「計畫」、 「行動」與「評鑑」於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動反應出其個人的 課程構想,教師進行教學實踐時,必須具備敏銳的課程洞察力,以釐清「課程目 的」與「教學手段」的適切性,反省教學方案與教學決策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透 過課程意識的覺知,教師得以深入的了解知識是如何被組織的,如何被安排在課 程中或被捨棄於課程之外的,也得以覺知語言、符號在課程中是如何被使用,其 意涵、指涉與用法又為何,然後再根據個人的課程構想,考慮教學現場的實際學 習狀況,透過課程的慎思籌畫過程,進而構作出最佳的方案抉擇,擬定較理想的

(5)

教學實踐策略,創建教室運作課程中的教學轉化智慧。因此,本整合型研究計畫 的第二年特別與參與合作行動研究的國中教師,一起進行改善課程與教學實務的 探討,以期確實描繪國中教師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所碰到的問題與改進策略,並且 藉之深層理解國中教師教學實踐背後所反應的課程意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兩年期研究,第一年重點在探討國中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客觀條件 與教師預備度,每個子計畫將藉由文獻探討與實地訪視方式,瞭解台北地區國中 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實際運作情況,並且將透過問卷調查分析方法,瞭解國中人 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看法,藉以釐清國中教師的九年一貫課程 的課程概念與教學實踐上的因應對策,並研擬出各領域教學改進方案。第二年的 研究則根據第一年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各子計畫各自尋找一至三所國中,以合作 行動研究為途徑,採質的研究方法,實際與合作學校教師建構、改進九年一貫課 程的教學實踐方式,並在合作過程中,持續評估分析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信念改 變的情形。 就第二階段的研究任務而言,各子計畫第二年探究焦點在於與國中各學習領 域中深具課程意識的教師進行合作行動探究,以深入了解其課程意識對教學轉化 與課程實踐的關聯性,除了與鎖定合作學校的教師組成教學研究對話團隊,進行 每月一次焦點小住討論會議之外,並進行深度訪談,同時也進入其教室中參與觀 察其實際的教學,以理解其信念與行動之間的轉化,同時輔以教室對話分析了解 其課程實踐的過程,並以學生學習成效評鑑,從學生的角度評估教師課程意識對 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一)焦點小組訪談:研擬出適 合國中教師提昇課程意識、改進教學實踐的策略方案後,各自以一所至三所合作 國中的領域教師,組成教學研究對話團隊,透過實際運作以及每月一次的焦點小 組訪談討論,實際檢視、修正課程與教學方案,並且評估其方案的實施成效與限 制。(二)深度訪談:為探究深具課程意識的個別教師,其課程意識如何影響其 教學實踐,透過深度的訪談,瞭解教師所持的課程本質、學科知識內容、課程信 念等課程意識,其中涵蓋了教師對種種課程與教學實務的想法,包括:課程目標 的訂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組織的形式、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教學的活動流 程與方法、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教學成效的評估等層面。(三)參與觀察:為 實際了解教師的課程意識如何在教學時間中運作,了解教師如何在考量課程與教 材的組織架構、教學流程、活動內容、情境等技術層面因素,並顧及師生雙方的 能力、行動、思想的因素,以及師生彼此間的互動因素之下,課程意識與課程實 踐的關聯、轉化與落差,透過「身歷其境」的參與觀察,有助於掌握實務現場的 狀態。(四)教室對話分析:整個教學過程以錄影、錄音的方式紀錄下來,以便 進行對話分析,以更進一步從師生對話的語料中,分析教師如何詮釋課程內容, 以及教師是否敏銳地自覺與洞察其所使用的語言與符碼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

(6)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為達到有效的研究整合,在研究過程中總計畫除了負責研究方法的設計與訓 練、研究手冊的編定、問卷大綱的研擬、觀察與分析架構的規劃、以及研究進度 與研究品質的掌控,也於第一年完成了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關係的理論架構 分析(參見甄曉蘭,2003),提供各子計劃進入實際教學情境進行研究之先備基 礎,好讓各子計劃藉以融入各自所負責之學習領域的課程知識內容和教學要領, 進行連結和詮釋分析,另外,也透過研究團隊每月諮詢例會的安排與設計(例如 分享討論九年一貫時師現況、問卷設計與實施要領、質性研究的訪談原則與技 術、問卷資料分析要領、訪談分析要領、質性資料分析、研究報告撰寫要領等議 題,以及舉辦課程實務行動研究工作坊等),建立同儕學習組織運作模式,讓各 個子計劃能充分交流討論研究相關議題,一起獲得專業成長,建立對課程與教學 相關議題的敏銳度與判斷力。在第一年報告中已完成各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 實踐方案的參照比較與彙整,提出國中實施九年一贯課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 所遭遇的困難、因應策略,而在第二年的研究中也特別辦理了國中教師研習會與 研究成果發表會,提供實務工作者實施具體的教學策略建議,並與學界分享研究 成果。 基本上,在第二年的合作行動研究過程中,每一個子計畫在研究方法的設計 上,均大同小異,除了參照圖一的課程行動探究流程與圖二的合作行動探究循環 進行研究流程規劃外,各子計畫在資料蒐集方面,也都透過了每月一次教師成長 團體運作方式,來幫助教師專業發展、尋求教學改進策略,並且同時進行進行焦 點小組訪談。另外,各子計畫也都透過教室教學觀察實際瞭解教師教學情形,並 且輔以深度訪談來瞭解教師對課程與教學的深層想法。當然,也有部分子計畫, 也會透過訪談學生來瞭解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解讀。因為每一個子計畫都是依合作 教師的實際課程與教學實務需求,來進行相關研究規劃,因此在實務改進議題的 選擇以及教師成長團體討論內容的安排,都有極大的差異,以致於各個子計畫的 合作經驗與研究發現,也都大不相同。以下茲就各子計畫第二年的合作行動研究 經驗與發現,整理如下: 子計畫一:國語文組 國語文組的三位研究計畫主持人,各自尋訪了一個合作學校進行第二年的研 究,並且各自在合作學校中邀請了三位國文教師,一起進行國語文教學實務改進 的行動探究。一般而言,教學時間與考試壓力乃是左右國中各領域教學模式的重 要因素。就國語文科而言,當前的「一綱多本」政策尤其引發了國文教師極大的 焦慮,在廣度有餘而深度又略嫌不足的情況下,學生的語文能力產生了極大的落 差,再加上教學時數的緊縮,更是直接衝擊國語文教學,教師很難有多餘的時間 實施經典的導讀及寫作的練習,許多學生不但在閱讀理解上有困難,在作文能力 方面亦逐年下降。三位計畫主持人在評估國文科教學問題與實際需求之後,決定 以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策略作為行動探究的目標,透過每月一次教師成長團體的

(7)

討論,來提升教師國文教學知能,也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並且也各自與合作 學校的教師一起研擬促進閱讀思考的教學方案,例如有以「聲音鐘」、「空城計」 或「油麻菜籽」之教材內容作為設計的課程方案,也有以「閱讀百分百」活動, 來補強學生的課外閱讀等。實施結果,發現雖然時間多寡仍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因 素,但教師多少已透過互動分享激發出一些教學構思,願意走出既有的教學模 式,而且在嘗試新的課程方案中,經驗到多元的教學方法能引起較高的學習動 機,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不過,計畫主持人對教師的課程意識方面也共同發現, 國中國文老師對大環境的限制與學生的特質有極高的敏銳度,對教材選擇與教學 實施策略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判斷方法,但對個人的課程決定與教學設計,卻無法 有深刻的批判反省,而且對理論知識方面也沒有太大的興趣。 子計畫二:英語組 根據英語組第一年的研究分析,九年一貫英語科課程的實施,最大的挑戰在 於授課時間不足,學生程度參差不齊、中小學教材銜接及城鄉差異問題。因為英 語教學的城鄉差異很大,英語組的三位計畫主持人,特別以四所城鄉不同的學校 (台北市中心、台北市郊區、台北縣郊區、台北縣偏遠鄉鎮各一所),作為第二 年合作行動探究的案例學校,一方面瞭解城鄉學校英語教師在情境分析、課程方 案構思、教學策略及成效評估上的異同,另一方面也檢視城鄉學校英語教師的課 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的異同。研究發現,國中英語教師大多認同課程改革的精神與 方向,但在課程理想與教學實踐層面的意識上存有一些落差。基於學校的生態條 件不同,學生程度參差的現象出現都會區較偏右峰,大部分學生都在中上程度, 而偏遠地區學校則剛好相反,多偏左峰,只有一兩位學生較佳、中間少數、大部 分學生程度不佳,因此參與合作行動研究的英語老師所意圖要推動的行動方案主 題有所差異,而對課程與教學議題的覺知層面也不盡相同。例如說都會地區學校 教師因為家長壓力與基本學力測驗的影響,對課程與教學的覺知較集中在學生、 教材、家長層面,因為教學的繁重壓力而心力交瘁,未能與研究者經歷完整的行 動探究流程;兩所郊區的教師的課程意識覺知層面,雖然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學 生、教材、內容知識、教學知識及自我覺知等有關,但所關心的教學改進議題則 以班級經營為主,較不涉及英語科的課程方案與教學策略;至於偏遠鄉鎮學校的 英語教師因為學生學業競爭壓力較小,所探究的問題反而能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方案連結,教師間的合作分享關係也較佳,並且能完整地經歷九個月的英語課程 方案的規劃與實施,其中所牽涉的教學議題層面與課程意識覺知層面也較廣,教 師也能超越課堂教學層次之上,進行課程改進方案的整體省思,也較能符合行動 研究的精義。 子計畫三:健康與體育領域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並未真正整合,大都還是採分 開教學方式,基於實務現場的教學現況,第二年健康與體育領域的行動探究並無 法一起進行,因此健康教育側重於探討基本學力測驗考試方式的改變對健康教育 教學實務的影響,而體育則側重於探究建構取向的體育教學的學習成效。就健康

(8)

教育的行動探索而言,研究發現,許多教師憂心健康教育的認定會漸由自然科轉 變為藝能科,而且會因為不再是考試科目而被邊緣化。但也有教師認為新的制度 並不會影響個人的教學,仍會堅持專業素養,認為不考試後反而更能發揮自我的 教學創意。在行動研究過程中,合作的老師一致認為應加強健教教學的活潑性及 生活化,以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開創健康教育的 新境界。經過六週實施三個貼近生活實務的教學方案,學生產生了相當正向的學 習態度與學習結果,參與教師認為創意、活潑及生活化的課程與教學方案,可吸 引學生學習興趣,替代健康教育考試制度轉變的衝擊,並且讓健康的習慣及價值 觀真正落實在學生的生活中。就體育教學的行動探索而言,為了探討建構取向體 育教學的可行性及其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者特別與合作教師一起依建構 理念,共同規劃足球教學方案,除了透過焦點團體運作方式提供教師理論基礎、 教學設計實例及足球專業知識外,也一起進行建構取向體育教學策略分享,企圖 讓學生在完整、接近真實的情境中學習運動技巧與戰術戰略,結果發現,教師對 建構導向體育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成效都持肯定的態度,認為學生在技能、觀 念、比賽的認知等方面的學習,都可以在學校體育課程計畫中逐漸加入,合作教 師也體察到,其實建構教學中的有些精神、做法,在教學現場中早已有所嘗試, 只是透過合作探究過程而更有體會,雖然許多體育教師在教學、研究上仍存有所 多的困境,例如兼任行政職務、工作負荷過重、體育學習環境不佳等,但整個合 作行動研究經驗,無論是研究者或參與的教師,都對教學現場有新的認知和體會。 子計畫四:社會領域 社會領域結合了舊課程中的「地理」、「歷史」、「公民與道德」三科之內容, 因此「社會領域」教師面臨的挑戰極大,在課程中教師扮演「課程創造者」的角 色,其實務知識、信念、態度和價值對課程發展與實施具有關鍵性影響。社會領 域在第二年雖未獲得國科會補助,但仍在總計畫的少額經費勻支之下,與台北市 文教區的一所大型國中社會領域老師合作,勉力完成第二年的研究,除了透過行 動研究協助教師提升課程意識、強化其課程結構重整的教學實踐能力外,也深入 探索不同科目的社會領域老師如何合作發展統整教材。研究發現,該校社會領域 教學研究會原本就已經展開統整教材發展與編寫的工作,也鼓勵實施統整課程的 教學,而該校學生對社會領域老師所發展出來的統整教材,及多元的教學方式反 應相當良好,不同任教科目教師間也因為編製統整教材而增加互動機會,轉變了 過去各科各自教學的現象。就參與合作行動研究的經驗而言,參與的老師認為透 過觀看自己的教學光碟以及參加焦點座談的討論,都有助於進一步發現自己的缺 失和有待改進之處,同時也給自己很大的反省空間以及探究自己教學意識的機 會,其中年輕的教師對九年一貫統整課程採較開放的態度,大多積極、正向、且 充滿活力地迎接挑戰,而部分年長的教師雖說較為保守,但仍能提供豐富的經驗 判斷,在教學研究會中扮演領導者和推動者的角色。因為教師的「意識覺醒」是 教師建立主體性、發展自主性的重要關鍵,社會領域研究小組在行動研究過程 中,看到了國中教師為因應課程改革,在課程意識上已經逐漸有所轉變。

(9)

子計畫五:人文與藝術領域 根據第一年的研究結果,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認為九年一貫課程因為配套措 施不足,以致在實踐上難以落實,再加上統整課程的實施常常是教師身心壓力的 來源,雖然課程改革在理想上是有助於專業自主意識的提升,但實際上藝術與人 文領域教師卻感覺專業感反而是顯著的失落或降低。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研究小組 第二年特別邀請了一位美術老師和一位音樂老師一起參與研究,一起探討行動研 究的歷程,對藝術領域教師的課程意識及教學實踐的影響。根據藝術與人文領域 的研究小組的分析,兩位老師都表現出高度改善教學情境之意願,不但關切自身 的教學表現,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與成就,兩位老師透過反省所覺察到個人所 身處的教學困境包括:專門教育和普通教育孰輕孰重、專業理想的執著與妥協、 教學品質如何在重負和重複中存活、美育成效在邊緣化和人本情中掙扎及專業意 志在「消音系統」裡浮沈等問題。經過兩個學期的合作行動探究歷程,兩位老師 不但對研究的認知與態度有所轉變,也對藝術教育的目標有了新的體會與修正, 深刻的瞭解到不能以藝術專才的角度來觀看學生的藝術學習活動,而是要以學生 學習的處境來反觀教師自身的教學作為,在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意識概念 下,也使得兩位老師在教學知識、教學信念、教材覺知、自我覺知等層面,有了 新的轉化和提升。整個歷程,不但營造了相互信任尊重的氣氛,也透過理性的詰 疑與論辯,來形成共識,開展個人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對藝術與人文領域小 組而言,都是一種智識啟蒙的經驗。 子計畫六:綜合活動領域 綜合活動領域雖然沒有獲得國科會的研究經費補助,但也在總計畫勻支部分 研究經費的情況下,完成兩年的研究,增添了本整合型計畫的完整度。綜合領域 小組在第二年的研究探討重點是以禮儀教育為主題,透過行動研究過程,來瞭解 輔導、童軍和家政等三學科融入「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的教學實踐情形。 綜合活動領域研究小組發現,綜合活動領域教師普遍缺乏對於主題課程統整實施 過程的經驗,也缺乏與不同學科教師一起協同教學的親身體驗,另外,在進行活 動課程設計時,較無法兼顧活動目標與綜合活動及重要議題能力指標的連結。因 此,特別與台北市一所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合作,利用主題課程統整的規劃與 設計過程,幫助教師解讀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和重要議題(家政教育、人權教育, 以及兩性教育)的能力指標,並將之與活動目標結合,實際發展了一套禮儀教育 課程來進行教學實驗,一方面讓教師藉由教學實驗過程中的體驗,來進行教學反 思,並根據行動研究成果,改進個人的課程與教學習慣,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 另一方面則讓學生從活動課程中獲得具體經驗,從而建構知識,反思個人的行為 習慣,並且願意在生活中實踐所習得的知能。實驗教學結果發現,學生的反應和 表現遠比預期的好,而參與的教師們對統整課程設計和協同教學也有了新的實務 體認,教師們普遍對所發展的統整課程方案感到滿意,認為共同參與課程與教學 的設計和實施,不但有機會發揮各自的專長,而透過討論和對話,更有助於個人 的專業成長。雖然,有部分參與教師並非出於自願,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有些怨言,

(10)

但整體實施結果,看到學生正向的回饋,也激發了教師的專業自信,一致認為需 要更積極培養主動、溝通、協調的能力,以因應團隊合作的需求。 五、研究成果自評 根據本整合型研究的經驗與成果,應用合作行動研究的理念與方法於實務取 向的教育研究,應是相當具體可行的主張。對教師而言,為謀實際教學問題的解 決之道,必會在教學態度與教學方法上多加用心以求改進,藉著研究的功能與教 師的實際教學工作相結合,教師的研究技巧與思維習慣必會有所改進,間接地, 教師的專業知能也會得以提昇,專業精神也能藉以加強。就教育行政人員而言, 透過合作行動研究,可增進行政人員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並使行政人員瞭解問題 癥結,謀求改進之道,促進行政支援教學的效率與效能。當然,合作行動研究在 教育研究可應用的範圍很廣,例如學校的課程設計發展問題、課程與教學的評鑑 問題、視導與行政問題等有關問題,都可以合作行動研究法做為謀求革新與突破 的重要途徑。基於考量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本整合型研究各子計畫藉由持續性的 教師成長團體互動、參與觀察、批判性的辯證思考並循環性的交互對話,試圖協 調、結合研究者的「理論」與教師的「經驗」,藉以調整修正雙方認為理所當然 的理念。其動機是為增進雙方的溝通與認知,縮短理論與實際的差距,進而激發 出有效且具體的行動策略,以改進學校行政實務和教學實務;而其目的一方面是 為解決合作教師在課程、教學上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透過教師的教 學實踐探索深層瞭解教師的課程意識。 若就第一年總計畫與各子計畫研究者間的合作歷程,及研究執行情形與成果 來看,大致上都能符合本整合型研究計畫原訂的預期目標,每月的例會都藉由同 儕學習組織運作模式,安排研究方法的研習與討論,讓各個子計劃能充分交流討 論研究相關議題,一起獲得專業成長,建立對課程與教學相關議題的敏銳度與判 斷力;另外,總計畫也提供了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關係的理論架構,作為各 子計劃進入實際教學情境進行研究之參照架構,透過研究進度的掌控,各子計劃 都能按照進度完成問卷的設計與施測,以及實地的教師訪談等。然而,各子計畫 就各自所負責之學習領域的教師課程意識的調查結果分析方面,則有不同的詮釋 分析重點,資料的呈現方式與討論的焦點也不盡相同,以致總計畫企圖對不同學 習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進行參照比較時,產生了一些困難,一方面是各 領域的屬性不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各自所浮現的問題有極大的差異,另一方面 則是各子計畫的資料分析與議題呈現的重點,並未確實規範出一致的分析討論討 論架構。因此,總計畫要如何協助各子計畫針對研究過程中所浮現的議題進行深 入的探究,展現各子計畫的獨特性,另外,也不斷增進彼此間的合作默契、建立 研究分析討論基本架構、及資料詮釋與報告敘寫的品質。 就第二年各子計畫與合作教師所進行的合作行動研究歷程與結果來看,每一 個子計畫都有不同的經驗與體會,相信在今天下午各子計畫的成果報告中,必會 有精彩深刻的實務探索經驗分享。就本整合型的合作行動研究設計而言,理想上

(11)

是希冀在合作行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不再是擁有絕對威權的「控制師」,操作 掌控整個研究的進行,甚至於研究結果;教師也不再是消極被研究的「對象」, 對研究進行的步驟與方法毫無決定權,研究者與教師乃互為對方的「協同研究 者」,雙方共同磋商研究主旨與研究進行的方式,一起積極參與實際教育問題的 探究。但就部分子計畫與實務工作者的合作經驗而言,似乎很難擺脫「專家指 導」、「實務工作者配合」的心理期望與運作習慣,得花上好一陣子的溝通與磨合 功夫,才能慢慢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探究雛形。當中有許多教師不太習慣開放 性的問題探討方式,常常會期待有一份制式的規準供其參考遵行,或有一些教師 不容易放下「戒心」,或有一些教師「自信心」不夠,以致於在合作過程中不太 能夠與「教授研究者」產生自然、平等的對話,就突破「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 角色與關係的張力方面,對研究者與教師雙方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 針對每一位願意在繁忙教學工作之餘,願意撥冗參與成長團體,一起合作進 行教學實務探討,對本整合型研究而言,都是難能可貴,為研究團隊帶來極大的 鼓勵與祝福,因著他們直接地參與研究,自然會對問題付出較多的關懷。當中有 許多教師除了致力於個人教學實務問題的改善之外,還積極將其合作探索經驗完 整記錄,並且還敘寫下來參加行動研究徵文比賽呢!令人喜悅的是,許多教師表 達,在合作研究過程中,透過對自我教學的「觀看」與「省思」,對自己的教學 有更深刻的覺察與認識,在反思教學改進方面有很大的收穫;而透過與研究者的 合作討論,也促使自己能堅持完成有系統的研究探索,甚而也逐漸養成了敘寫反 省札記的習慣,以及積極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正向態度。當中最寶貴的是,透過 合作行動研究過程,有好些子計畫的研究者與實務教師發展出交互「啟蒙」的對 話關係,誠如子計畫五林逢祺教授與洪仁進教授在其合作研究歷程中,所親身感 知經驗到的康德啟蒙觀,「在參與對話中瞭解到別人對我們智識啟蒙的重要時, 同時也體會到對別人的『依賴』(尊重與信任),這種體會使我們更加謙遜,更能 傾聽,也更接近啟蒙」(林逢祺、洪仁進,2004),這樣的經驗感知,筆著認為不 也就是一種的意識的提升嗎! 參考文獻 林逢祺、洪仁進(2004)。從行動研究看藝術教師的智識啟蒙與轉化。課程與教 學行動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 44, 61-90. 甄曉蘭(2001/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元照/高教。 甄曉蘭(2003)。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1986). Rhythms in teaching: The narrative study

of teachers’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of classroom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4), 377-387.

Clark, C. M. & Peterson, P. 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 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maintained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mphasized too much on plane geometry and should incorporate exist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