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How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Behaviors Contribute to Other Workplace Behaviors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How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Behaviors Contribute to Other Workplace Behaviors"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DOI: 10.6245/JLIS.2016.421/684

資訊及資訊行為如何對其他工作場域行為

產生貢獻

李宗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E-mail:bigyes@gmail.com 關鍵字:職場學習;資訊通訊科技;職場霸凌;資訊行為

【摘要】

「我們形塑了工具,工具也形塑了我們。」,資訊通訊科技(ICT)快速的進展更迭,除了 對工作場域及其資訊生態帶來了改變,同時也對職場資訊行為研究帶來挑戰與機會。在 2015 年

「歐洲網路工作資訊研究網」(European Network for Workplace Information)會議中,有數篇

研究提到職場資訊行為(workplace information behavior),特別是關於職場學習(workplace

learning),其中也提到一個關於資訊行為的黑暗面-職場霸凌(workplace bullying)的研究議 題。本文將逐一介紹各篇之研究內容,並加以比較、論述。

前言

「我們形塑了工具,工具也形塑了我們。」是社會學家暨媒體理論學家馬歇爾.麥克魯 漢經常被引用但其引用來源卻備受爭議的一句話,姑且不論這句話是否真為麥克魯漢所言, 憑藉其不斷地被當代報章媒體引用及轉述的程度,可表示這句話某種程度已貼切地描述人類 社會與科技互動的真實面貌。人類社會的確會被工具形塑,我們甚至利用「工具」來定義某 個時代區間的社會與生活型態,例如: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當社會發展得更複雜多元, 已難以使用單一類型工具來定義區別時,我們開始轉而利用「工作」或「職業」等類型來定 義某個時代區間,就像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來到了資訊時代,這些都說明了工 具與社會是互相形塑的。然而,在資訊時代發展出來的資訊通訊科技(ICT)其實就是許多 「工具」的集合,工作或職業類型會隨著ICT 的進展更迭,除了對工作場域及其資訊生態帶 來了改變,同時也可能改變了個人、團體或組織的資訊行為。 資訊行為研究主要在探索及了解使用者如何去執行識別資訊需求、搜尋資訊、使用資訊 及交換資訊等行為(Wilson,2000)。相關研究也已經被廣泛地在各種情境脈絡下執行,特別 是醫療、研究及資訊科技等專業領域(Wilkinson,2001)。資訊行為及個人所需要的資訊能力

(2)

在生活、職場、學術等不同的脈絡下都有所不同(Ferran-Ferrer, Minguillón, & Pérez-Montoro, 2013)。職場研究(Workplace Studies)主要在了解包括:電腦、網路、數位通訊…等科技, 如何滲入並從根本地改變現代社會工作的組織及人際間的特質,同時,職場研究者相信透過 直接檢視觀察工作的社會流程(social process)對於了解介於科技與使用者之間的問題是亟重 要的,職場研究也與資訊社會學(social informatics)共享許多在研究方法或關注議題上的特 質(Garcia, Dawes, Kohne, Miller, & Groschwitz,2006)。隨著資訊社會學近年在資訊科學領 域發展成為顯學,有關職場資訊及資訊行為的研究也逐漸受到資訊學者的重視與討論。

「歐洲職場資訊網絡」(European Network for Workplace Information,以下簡稱 ENWI)

創立於2011 年,其成立目的主要在探討工作環境中的資訊相關議題。第四屆會議在 2015 年

9 月 29 至 30 日,於瑞典約特堡舉辦,由丹麥 P. Borlund 教授、德國 T. Mandl 教授、法國 E. Thivant

博士、英國E. Toms 教授、芬蘭 G. Widén 教授,以及任教於挪威和瑞典的 K. Byström 教授共

同發起舉辦,這次會議聚焦在憑藉職場數位工作場域資訊生態的改變,對資訊創造、發現、 分享等造成的挑戰與機會。本文挑選四篇在ENWI 2015 年會議與職場資訊行為有關的會議文 章,進行摘譯、分析及探討如何藉由資訊及資訊行為研究的方法,幫助我們去理解其他職場 行為,並實際為職場行為帶來改善。

文獻摘記

本文挑選ENWI 2015 年會議中的四個主題,分別為:(一)在改變中的醫療照護環境下 之資訊通訊技術與學習:執業醫師的挑戰與機會;(二)醫院中新進護理師的工作場域學習與 實務中的資訊行為;(三)「無辦公室之工作者」在「無人辦公室」環境中的資訊取用與工作 場域學習:以數位工作場域發展為建議之研究;(四)人們在工作場域中的資訊行為黑暗面: 職場霸凌者資訊行為之研究邀請。以下依序摘譯如下: 在改變中的醫療照護環境下之資訊通訊技術與學習:執業醫師的挑戰與機會(ICT and

Learning in a Changing Healthcare Landscap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hysicians at Work),報告者:Helena Vallo Hult

在與職場資訊行為相關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聚焦於資訊以及相關的行為對於職場行為之 影響。在不斷變遷的醫護產業環境中,Helena Vallo Hult 特別針對執業醫師進行研究,其文中 指出醫護專業人員往往需要透過接受訓練及終身學習,以確保病患的安全及醫療的品質。醫 生們除了要能掌握最新的醫學知識,還必須能夠面對不斷數位化的工作場域。面對推陳出新 的資訊通訊科技、已更瞭解醫療選項的病人,以及隨手可得且不斷激增的知識,在在都對資 訊的傳播與學習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會。醫護專業人員之所以缺少持續接受訓練,

(3)

的關注,此外,在醫護專業發展過程中如何融合ICT 的角色,及改善 ICT 技能的建議,也被

提出作為醫護專業人力發展的優先項目。在醫療照護環境下的ICT 整合,像是透過平板電腦

或智慧型手機,快速且便利地去獲取目前最新的資訊,可以被應用在很多層面,包括:資訊 管理、決策管理、醫療訓練及電子病歷存取(Boruff & Storie,2014;Sclafani, Tirrell, & Franko,

2013;Ventola,2014)。其他研究也顯示對社群媒體的瞭解,及線上資訊分享與協同合作工具

的使用,對於在醫護專業人員之間的支援訓練及終身學習,都可以是一個有用的方法(Brown, Ryan, & Harris,2014;Kind & Evans,2015)。在資訊行為相關研究中,近來有許多研究對於 醫療專業人員有興趣,特別是關於線上資訊尋求(Case,2012;Younger,2010)及近用健康 資訊是如何對醫生及病患的的傳統角色形成挑戰(Higgins, Sixsmith, Barry, & Domegan,

2011)。雖然ICT 的應用已被證實對於支援持續訓練及數位學習是有幫助的,但有關醫療專業 人員之工作情境中的非正式學習,ICT 所能扮演的角色及發揮的潛力則較少被關注。此篇質 化面談研究的目的便是在於探索住院醫師如何與資訊相關活動進行互動,以及ICT 在各種不 同管道下如何支援工作上的日常學習(everyday learning)。 這個研究是依據對15 位瑞典住院醫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所得的結果。訪談大綱依據主題 由開放、探索式的問題所組成,目的在鼓勵回答者能針對研究主題暢所欲言。每一場訪談大 約進行一個小時並進行錄音。訪談內容都謄稿並利用質化資料分析軟體NVivo 10 進行分析。 整個訪談結束後發現「醫療專業發展」,特別是在正式訓練方面的內容幾乎都沒有出現在訪談

對話中。然而,當提到專業發展,醫師們特別強調「在工作中學習」(learning on the job),例

如:臨床經驗、治療病患的過程,及非正式的同儕交流,被視為是最重要的。研究發現也提 到近幾年崛起的實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之發展趨勢,此一取徑似乎可以與臨床 工作整合的很好。醫生們的資訊尋求行為,及資訊來源的選擇與行為當下,多半是與在進行 確認,及事實檢核時所需要的資訊類型有關,而且他們也會針對跟手上的病患或工作任務有 關的特定的問題,尋求一些簡短快速的答案。 使用科學資料庫進行系統化的資訊搜尋,在臨床實務中並不常見。這類科學資料庫的檢 索被視為是重要的,但是應該與日常工作區隔開來,另外視為一項專業任務。雖然同儕間的 互相學習被特別指出為重要的,但仍有些意見表示,相較於從工作上的同儕或專家得到的主

觀意見,轉向值得信賴的網路資源,也就是代表「常見的專業知識」(the comm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或許才真的是較好的選項。另外,對於病患使用 Google 以取得關於他們自身病 症相關的資訊,這樣的行為並不被認為是特別有問題的。但有好幾位醫師反映在醫療專業上 醫師與病患的關係已產生轉變,醫師們已更趨向於教學或顧問的角色。

對於ICT,這些住院醫師們有雙重看法。醫師們闡明了在工作上與 ICT 有關的問題,但同

(4)

方面。他們指出科技的發展及在醫療實務上產生的重大影響,並指出現在已經難以想像在電 腦及網際網路誕生前醫師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社群媒體及協同合作的數位工具,在訪談中鮮 少被主動提及,而且也不被視為與工作有關,即使如此,還是可以明顯發現醫師們會閱讀社 群媒體上的醫療相關資訊,並參與其中,同時也會在工作之餘談論與工作有關的內容。此外, 當在評論ICT 時,他們傾向於討論關於在醫療照護上的科技進展,更勝於討論 ICT 在工作場域 學習時的應用,像是利用平板電腦來是呈現解剖圖,或傳遞圖片來取得專家的直接意見。部分 醫師也評論科技本身就是個障礙,擋在與病患的最佳晤談(optimal patient meeting)討論途中。 但,另一方面,有些醫師則會與病患共同搜尋(co-searching),並一起討論他們所知所聞。 這個研究闡明了實證醫學實務、健康相關 ICT,及工作與學習上的數位化如何改變醫療 照護及醫師們的角色。醫師們必須能悠遊於他們的既有知識(實務和理論的)、正式的指引及 法規、病人的偏好及同儕間的學習,並從中取得平衡。因此,挑戰並不只肇因於時間及資源 的不足,同時也與對驅動學習的整體多元觀點而產生的顧忌與焦慮有關。整體而言,這個研 究顯示,將資訊相關活動整合進醫生每天工作實務上是有需要的,而ICT 若好好被利用,也 有作為支援工作場域學習的有效工具的潛力,然而現今ICT 並沒有如此被好好地使用。 不論是對研究或實務來說,這項研究結果都有其意涵,並引發一些思考,包括:我們該 如何找到,或發展更友善的工具,來支援工作上非正式的學習?ICT 可以如何更妥善地幫助 資訊尋求、知識分享,及讓臨床實務能跟上時代潮流?我們該如何將分享及儲存經驗與知識 的工具整合進日常工作中?即便新技術與新系統通常意味著更多的學習,但是它們很可能就

是整體解決方案的一環。Helena Vallo Hult 相信支援 ICT 的新時代必定是植基於臨床實務的工

作與學習情境,並且主張這樣的ICT 解決方案,必定會去適應及整合進日常工作中,節省時

間外也涵蓋學習的可用性。

醫院中新進護理師的工作場域學習與實務中的資訊行為(Workplace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s of Newly Qualified Nurses in a Hospital),報告者:Anita Nordsteien

與Helena Vallo Hult 的研究類似,此研究同樣以醫療工作場域為背景,但 Anita Nordsteien

選擇針對新進護理師的資訊行為進行研究,其文中指出每年醫院都會聘僱不少職員,其中以 護理師為大宗,新進的護理師被寄予厚望能夠在複雜的資訊環境中操作各種專業設備,並能 處理各種類型的資訊需求以維護病患生命。因此,從學生到專業護理師身份的轉換極具挑戰 性,同時也令人怯步。此研究以挪威一所醫院處於受訓期間的新進護理師為對象,研究其資 訊需求以及各種常見實務上的資訊行為。觀點奠基於以實務為基礎之理論(Nicolini,2012; Schatzki,2001;Wenger-Trayner,2015),了解研究對象在特定社會環境中生理、心理、認知、 知識等狀態之改變,對於各種知識載體性質之研究觀點,如顯性、隱性知識等,以及與工作

(5)

場域學習相關之研究亦有所探討。研究方法部分,此研究以18 位受訓期間的新進護理師為對 象,觀察他們在模擬中心參加實作、培訓課程以及事後分析的小組討論等活動,以及觀察這 些護理師在模擬病房中與培訓主管間的資訊互動;此外,也針對為同梯新進人員但未參與這 些活動的護理師進行焦點訪談,以釐清兩組間差異。 和過去研究相同,新進護理師透過實際操作以及前輩傳授學習各種知識,同時也積極搜 尋與病患相關的數位與紙本資料,而根據研究,新進護理師遇到問題時傾向查詢紙本資料而 非先請教前輩,且會以自身累積的知識挑戰前輩。而在病房觀察中,相較於和前輩相處,新 進護理師更常在電腦前解決問題。整體而言,醫院的工作環境超乎想像地資訊密集,護理師 需要在面對不同人員(病患與其家屬、同事、前輩)時查詢、使用、製造並分享眾多資訊, 以提供服務。依研究結果可知,新進護理師對於數位資訊的使用十分上手,也了解從哪裡可 以找到值得信賴的資訊。同時,Nordsteien 亦說明該研究因聚焦於特定受訓情境的護理師行 為,故無法適用於其他護理實務工作。未來研究建議可以工作場域學習為主,以期了解工作 經驗是否能成為更優質、足以滿足護理人員資訊需求與支援學習過程的資訊來源。 「無辦公室之工作者」在「無人辦公室」環境中的資訊取用與工作場域學習:以數位工 作場域發展為建議之研究(Information Access and Workplace Learning in “Peopleless Offices” by “Officeless People” Proposed Research Platform for Digital Workplace Development),報告者:Katriina Byström

Katriina Byström 以資訊徵集(information acquisition)以及工作場域中的學習行為為觀點 進行研究。Byström 認為,資訊行為研究之目的在瞭解人們如何使用資訊,並描繪取用相關 資訊的不可或缺性,因此在研究中從理論跨往實務之方向,藉由結構化理論(Gidden,1994)、 實務學習(Wenger-Trayner,2015)以及行動理論(Engeström,2000),審視在工作場域中與 資訊相關之活動,以強調其中任務與脈絡之關係。Byström 於文中明確指出,任何工作活動 所存在的社會性都反映出「學習」的概念,亦即一個人在特定工作場域中,透過參與去學習 如何做好工作,例如在不同的大學中(特定工作場域)擔任教授(工作),而在學習過程中, 週遭人物,就如同教學材料及知識物件,都是可供學習的資源,在學習當下如何做好工作的 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學習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未來的規劃。然而,社會認知架構並不是恆定的, 且無法與人類的行動劃清界線。在一個環境中,人們也可以選擇不去迎合既存之結構,進而 改變原有的環境。這就顯示出一個特點:在工作學習過程中,人們不僅是工作者,也是主動 的參與者,針對這個環境做出改變、發揮自我價值等。 而在這樣的社會實務中,「資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資訊相關的活動實務,伴隨 這工作實務相關的策略及目標被形塑出來(例如,資訊的需求、搜尋、評價、生產、組織、

(6)

使用及分享)。資訊徵集在工作環境中是眾人為完成日常任務或解決緊急問題,每天都會有的 行為,同時也連結個人和這個社會。當工作者因為特定目的、收集特定資訊、解決問題後, 其本身也將成為能夠滿足他人資訊需求的資源。因此,一個工作任務和資訊的使用,即便是 由一個人執行,也絕不會是一項孤寂的活動,而是會與其他過去、現在及將來的行動及工作 場域的人有關,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學習機會。 過去十年來,因為資訊科技的發展,許多工作的內涵和場域都有了劇烈變動,數位工作 場域(Digital Workplaces)逐漸興起,人們可以在數位式的環境中合力完成工作,而不須如 傳統工作型態在一特定實體空間中集合;同時,數位工作場域的出現也使工作者開始面臨各 種關於資訊系統操作、資訊流改變等問題。約莫40 年前,Toffler(1981)便提出無紙辦公室

的概念,在不久後的將來,無人辦公室(peopleless office)或無辦公室工作者(officeless people) 便能實現此一概念。而這樣的改變勢必影響傳統發生於工作場域中的學習行為,所以勢必思 考一些問題:1.資訊徵集的本質,區辨數位和傳統工作場域資訊徵集行為與共享程度的差異; 2.權威資訊來源,判斷誰是在解決不同任務中主要資訊提供者;3.資訊徵集的相關性,瞭解真 實的資訊需求。最後,Byström 在這篇文章中亦指出以工作為導向的資訊徵集和工作場域學習 行為有密切關係,而與這些連結有關的知識,都能夠作為未來設計數位工作場域的概念基礎。 人們在工作場域中的資訊行為黑暗面:職場霸凌者資訊行為之研究邀請(A Darker Side

of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in the Workplace: A Call for Research on Workplace Bullying Information Behavior),報告者:Diane H. Sonnenwald

過去對於人們資訊行為以及工作場域的研究,多以個人、團體與組織為達成目標,如何 有效率地分享資訊這方向為主,也因此產生許多理論及模型,如資訊視域理論(Sonnenwald, 1998;Sonnenwald et al.,2003)即認為使用者所處環境、脈絡等,係影響其進行資訊行為的 重要因素,進而形成資訊視域。這項理論強調探索不同資源間關係的價值,以及社會角色、 脈絡、情境等對於資訊尋求行為的影響力。而在這方面的研究中,有一部分是較少為人討論、 卻實際存在的工作場域行為:「職場霸凌」。在這篇文章中,Diane H. Sonnenwald 表示希望透 過先前研究成果的累積,進一步發掘在工作環境中資訊分享行為將遭遇的挑戰,以及尋找解 決之道;然而,人們也應該要了解在工作場域中的資訊行為實際上隱含黑暗面,亦即為人所 知的「職場霸凌」(workplace bullying)。 職場霸凌係指「工作夥伴不以講理、客觀的態度對待特定人,甚至以羞辱、限制威脅等 方式損害他人財產、傷害自尊與自信」(bullyonline.org,2016),根據最近的調查(Grenny & Maxfield,2014),96%的受訪者表示都有過被職場霸凌的經驗。職場霸凌導致受霸凌者身心 上的創傷,也間接造成受霸凌者必須離開工作單位使得經濟上有所困頓的結果,同時也造成

(7)

組織必須重新聘僱他人所支出的額外成本。資訊行為在職場霸凌的情境中扮演極重要的角 色,因為霸凌者可以選擇性不分享資訊給受霸凌者,造成受霸凌者無法及時瞭解公司政策或 任務需求;或霸凌者刻意散播不正確的資訊使受霸凌者的名聲受損,而造成職場霸凌的結果。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Hasler, Ruthvan, & Buchanan,2014)發現受霸凌者會在線上新聞群組 尋求關於如何終止霸凌行為或是維護心靈健康等資訊。所以研究者認為若能將資訊行為研究 延伸至職場霸凌過程中的資訊行為,對於未來提供受霸凌者相關支援或降低職場霸凌行為將 有所幫助。 在研究方法方面,採用新的研究方法,或延伸既有的研究方法,或許都能幫助有效地探 究職場霸凌。受霸凌者在受保護的機密訪談中,往往更能有效傾述他們的故事,然而受害者 或許無法知道所有的霸凌行為及其背後的動機,而期待霸凌者,即使是在機密訪談中,公開 談論其霸凌行為卻也不切實際,因此建議可行的研究方式是以長時間且大量地訪談受霸凌者 為主,同時也收集旁觀者的訪談資料;此外,也可以從其他青少年族群收集訪談資料,如校 園霸凌。如此可將兩種場域訪談結果相比較,更深入了解不同族群和場域間霸凌行為的異同 性。本文作者在JASIST、LISR 等期刊以及 ASIST 年會會議論文中均未找到與職場霸凌的資 訊行為相關之文獻,更強化進行對此議題進行研究之必要,因此她大聲疾呼更多研究能量能 投注在此議題上。

綜合分析

探究工作場域的資訊行為相關議題,是這四篇文章的共通特點,其中有三篇特別著墨在 職場學習的資訊行為,更有兩篇是共同選擇了醫療照護專業人員的工作場域作為研究之背景 脈絡。在第一篇文章中,Helena Vallo Hult 針對 15 位瑞典住院醫師的訪談研究,發現他們在 職場學習的資訊行為特徵是比較非正式、著重同儕溝通,醫師們對於資訊通訊科技更是存有 正反兩造不同的觀點,有些醫師認為這些科技阻礙了與病人的直接溝通,但也有醫師樂於與 病人共同利用這些工具分享資訊,就工具本身而言,是客觀中立的,端看使用者所抱持的角 度、所處的環境脈絡,對其產生不同的主觀看法,這個結果也符合Sonnenwald 所提的資訊視 域理論的觀點,即便如此,研究者最終仍是選擇了比較樂觀的角度看待 ICT,認為這些解決 方案就要去適應使用者所處的工作場域,從社會的科技建構論(SCOT)的角度觀之,沒有從 使用者觀點去設計,及沒有符合使用者真正需求的科技,終究會在社會形塑的建構過程中被 市場自然淘汰。 第二篇文章,同樣以醫療照護的工作場域為研究背景,但Anita Nordsteien 在這篇文章是 選擇以護理師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的採用也有所不同,這篇文章是採用直接觀察法觀察 18 位新進護理師在模擬中心所呈現的資訊行為,並採用焦點訪談法對同梯新進人員但未參與

(8)

病房活動的護理師進行焦點訪談。和第一篇文章研究結果有很大不同之處在於,這批新進護 理師更傾向於透過紙本資料或在電腦前解決問題,而非向醫師們一般偏好透過同儕溝通的方 式交流學習,另一方面,不同於醫師們對ICT 有正反雙重觀點,護理師們並沒有提出對資訊 通訊技術的負面看法,並由觀察中得知護理師們在醫院的工作是十分資訊密集的,他們對於 數位資訊的使用不但熟捻,也了解值得信賴的資訊來源。會有這樣的差異,除了可能肇因於 住院醫師與護理師工作業務本身的差異外,住院醫師通常是完成較長的專業訓練,並經過實 習醫師的歷練,一般而言年齡上是比新進的護理師要年長許多,也離開學校這樣的正規學習 環境較久,這些是否是造成兩者在職場學習的資訊行為有差異,值得後續研究再進行探詢與 比較。 相較於前兩篇文章都進行實證研究,後兩篇文章都是由於作者觀察到職場資訊行為中值 得研究的議題或框架,呼籲大家進行更多相關研究。Katriina Byström 在第三篇文章中,延伸

了Alvin Toffler 於 1981 年提出無紙辦公室的概念,提出無人辦公室(peopleless office)或無

辦公室工作者(officeless people)。在強調大數據與雲端運算的現在,遠距工作(remote work)

已經蔚為潮流,除了早期的SOHO 族、個人工作室外,許多名列《財星》雜誌(FORTUNE) 500 大企業已逐漸讓部分員工採行遠距辦公模式(李筑音,2014)。而這些採行遠距辦公模式 的員工也就是無辦公室工作者,Byström 並提及近十年來數位工作場域逐漸興起,工作的內 涵及環境相較於傳統工作場域都產生劇烈的改變。作者從資訊近用及資訊徵集的角度,去探 討職場學習的資訊行為中值得探究的議題,包括:在職場中資訊徵集的本質、權威資訊來源 的判斷、資訊徵集與真實資訊需求的相關性等問題。作者主張職場中的資訊徵集與職場學習 是相關並迭代並行,找出這些關聯的知識將有助於設計未來的數位工作場域。 不同於前三篇文章主要關注在職場學習的資訊行為,在最後一篇文章中,Sonnenwald 揭露了一個鮮少被提及的資訊行為議題,也就是關於職場霸凌的資訊行為研究。這些行為包 括:利用資訊不對稱去造成受霸凌者無法及時瞭解公司政策或任務需求,進而犯錯蒙羞,或 由霸凌者散播不正確的資訊中傷被霸凌者,不論是哪種情況,都會造成受霸凌者身心創傷, 這些都是屬於資訊行為的黑暗面。作者建議運用我們現有對資訊行為的知識,去探究職場霸 凌的資訊行為,並設計新的工具與實務運作流程,去支援受害者及為職場實務行為帶來改 善。作者除了建議幾項用來探究職場霸凌的資訊行為可行的研究方法外,更遍尋了JASIST、 LISR 及 ASIST 年會會議論文等圖書資訊科學的核心文獻,均未找到與職場霸凌的資訊行為 相關之研究,因此極力呼籲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能量投注在職場霸凌的資訊行為研究上。職 場霸凌除了對被霸凌者個人造成傷害外,對整個組織乃至於社會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因 此響應作者的呼籲,除了對人類知識的進展有貢獻外,也有助於維護人權及善良社會之基本 價值。

(9)

結論

資訊社會一直處於持續不斷變動的狀態,這不只影響著什麼樣的資訊技能是職場上的專 業人員所需,也影響著今天在學校教的課程要如何滿足明天職場上的需求(Deng, Thomas, & Trembach,2014)。往往今日學校所教的內容,當學生畢業投入職場後就已經過時,所以,更 多的情況是,在工作場域中學習,也就是職場學習。本文共綜整 2015 年 ENWI 會議中發表 的四篇文章,其中三篇文章是關於職場學習,在兩篇以醫療照護背景為研究脈絡的實證研究, 得到的部分研究結果是有出入的,另一篇則從資訊徵集的角度對職場學習提出幾個大方向的 問題,回答這些問題所得到的知識將有助於設計未來的數位工作場域。 除了關於職場學習的三篇文章,另一篇文章則是關於職場霸凌,這類資訊行為黑暗面的 研究係屬鮮少被圖書資訊學門提及但確實存在,相關研究仍如麟毛鳳角,但關於資訊行為的 理論與方法已發展得羽翼漸豐,不論是運用這些已發展成熟的理論,或是站嶄新的研究方法 去探究職場霸凌的資訊行為,都將有助於改善職場環境。 綜上所述,不論是職場學習或職場霸凌的資訊行為研究,都會隨著職場環境、內容、實 務及科技的轉移而變遷,整個人類社會是由各式各樣的工作與職業驅動及形塑,爰此,值得 號召更多研究持續投注在這些議題上,以繼往開來,探索矛盾與未知,除了改善我們的工作 場域,並能為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實質貢獻。

參考文獻

Deng, L., Thomas, A., & Trembach, S. (2014). Shaping the 21st-century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A convergence of technical and “soft” skills for workplace success.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1(1), 1-4. doi: 10.1002/meet.2014.14505101128

Ferran-Ferrer, N., Minguillón, J., & Pérez-Montoro, M. (2013). Key factors in the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related competencies between academic, workplace, and daily life contex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4(6), 1112-1121. doi: 10.1002/asi.22817

Garcia, A. C., Dawes, M. E., Kohne, M. L., Miller, F. M., & Groschwitz, S. F. (2006). Workplace studies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0(1), 393-437. doi: 10.1002/aris.1440400117

Wilkinson, M. A. (2001). Information sources used by lawyers in problem solving: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3(3), 257-276. doi: http://dx.doi.org/10.1016/S0740-8188(01)00082-2

Wilson, T. D. (2000).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ation Science, 3, 2.

李筑音(2014)。雲端時代,如何管理遠距工作者?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171。取自 http://www.cheers.

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2853

Zhu-Yin, Li. (2014). Yunduan shidai, Ruhe guanli yuanju gongzuozhe? Cheers kuai le gongzuoren zazhi,171.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2853

(10)

How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Behaviors

Contribute to Other Workplace Behaviors

Tsung-Yeh Lee

PhD Candidate,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bigyes@gmail.com

Keywords: Workplace Learning; ICT; Workplace Bullying; Information Behavior

Abstract】

“We shape our tools, and thereafter our tools shape us.” The rapid shif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has  not  only  changed  the  landscape  of  workplace  and  its  information ecosystem, but also brough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studies of workplace  information behaviors. In 2015, there were several studies which explored workplace information  behaviors in the symposium of European Network for Workplace Information, which are especially  associated  to  workplace  learning.  Among  these  studies,  a  darker  side  of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which is commonly known as workplace bullying, was also mentioned. The author will  introduce each of them and make som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研究以取自石門水庫地區之低塑性黏土為研究對象,以浸水直

本研究以 2.4 小節中之時程延遲分析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針對 Global Impact Technique、Net Impact Technique、As-Planned Expanded Technique、Collapsed

謝函亘﹝32﹞以衣夾為研究對象,採用 TRIZ 創新之方法,結合綠色設計(Green

歷史文獻回顧法又稱史學方法、史學研究法、歷史法或歷史研究法。歷史文獻回顧 法的英文名稱除了 Historical Method 之外,亦有 Historical Research、Historical Study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吸取更多課本以外之課外知識。基於此,本研究希望可以透過實際觀察、焦 點訪談的研究過程當中去發現學生學習之情況及態度,探討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