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質性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質性研究"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質性研究本質………2

壹、質性研究對科學知識的觀點………2

貳、質性研究的質性意義………2

第二章 質性研究設計………6

壹、質性研究方法論設計………6

貳、質性資料分析………7

參、質性研究的設計要點………8

第三章 質性研究的方法………10

壹、個案研究法………10

貳、個案研究法的特質與類型………11

參、實驗法………19

肆、調查法………24

伍、訪談法………25

陸、觀察法………33

柒、次級資料法………46

捌、內容分析法………49

玖、歷史文獻回顧法………51

參考書目………52

(2)

質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第一章 質性研究本質

壹、質性研究對科學知識的觀點

社會個體的行為,有其意義的自主性,當然也就有個別行為的代表的知識自足性,

所以科學知識不僅只是通則化(Generalized)的邏輯命題,也應容納個體行為所呈現的 歧異性知識。此外,對社會個體行為的真實瞭解,描述與解釋,應經由該個體的內部觀 點從事觀察,並由該個體的立場予以解釋。

社會個體行為的發生,必須與個體當時所處的情境狀況(Context),本身的特徵條件

(Characteristics)有關,因此各別個體的行為探索,不應忽略該行為的背景因素的影響。

所以對社會個體的研究探索,應是廣泛層面的觀察及內部一致性的解釋。

質性研究的質性意義

一、質性研究典範(Paradigm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所謂典範乃對社會探索所持的觀點(Perspective),由該觀點可建立自屬的知識系統,

及產生該知識的研究範疇、觀察管道與研究方法。而質性方法研究典範是對社會個體行 為的探索,應以個體為中心,從個體的立場去全面性體會個體行為當時的情境與立場需 求,尋求能建立個體內部一致性的理論體系,對社會行為本質的深入詮釋,是科學研究 的重要工作。

質性研究是一種避免數字、重視社會事實的詮釋。質性研究蘊含著不同的研究策略,

當這些研究策略具有下列幾項特質才可被視為是質性研究:

(一)在研究過程所收集的資料,是屬於人、地、和會談等軟性(soft)資料,且這些資 料有豐富描述(thick description)。

(二)研究問題並不是根據操作定義的變項而發展,相反的是在複雜的情境中逐漸形成 概念架構。

(3)

(三)整個研究的焦點可以在資料收集過程中逐漸清晰,而不是在研究開始就設定等待 研究者回答問題或等待研究結果驗證的假說。

(四)任何對研究現象或行為的理解,必須深入了解被研究者的內在觀點,外在可看見 的因素往往只是次要的。

(五)資料收集過程較偏重在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與被研究者做持久的接觸與 互動,從這些互動經驗中來收集全面式的資料。

從方法與策略層次來界定質性研究,可以看到質性研究所重視的是研究者自然的情 境下,透過個案研究、個人生活史、歷史回溯、訪談、觀察、互動或視覺等資料,來進 行完整且豐富的資料收集過程,進而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如何詮釋社會行為之意義。因此,

質性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必須充分理解社會現象是一種不確定的事實。通常,質性 研究者必須在自然的情境中,透過與被研究者密切的互動過程,透過一種或多種的資料 收集方法,對所研究的社會現象或行為進行全面式的、深入式的理解。

二、質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歸納詮釋性研究重視對研究個體之個別性觀察與探索,可幫助研究者觀察分析方 法如:

(一)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個案研究是以一獨特的個人、家庭、團體、機構、部落、社區為研究對象,深入案 例中,廣泛收集資料,徹底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提出適切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田野研究法(Field Work)

田野工作是文化人類學研究中最常採用的方法,直接進入研究情境,成為其中的一 份子,「參與」其生活及各項活動,在自然情境中「觀察」所發生的一切現象,不事先做 任何預想或假設,也不受周圍任何人士的干擾,所以呈現出來的景象不會受到扭曲,完 整的捕捉到所有觀察情境。

(三)紮根理論法(Grounded Theory)

紮根理論是指研究者由實際社會中去收集資料,以 資料中自然萌發出的屬性和類 別,再經由不斷驗證、測試、比較、交互作用、產生互動關係,這些關係的組合,築構 成理論基礎。

(4)

(四)自然方法(Natural Method)

指研究者不用變項分析,而在自然狀態下,保留研究情境,對事件發生的整體性做 深入、廣泛的了解,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走進研究社會,對社會現象有完整且真實的了 解。

(五)民俗誌(Ethnography)

民俗誌又稱為人種誌或民族誌,是一種質的研究方法,描述一個團體或一個種族的 互動行為或生活方式,敘述他們如何行動?如何交互作用?意義為何?如何詮釋?透過 這些過程了解成員的價值觀、信念、行為動機、發展和改變情形。民俗誌學者認為這種 研究方法最能掌握研究情境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六)歷史研究法(Historic Research)

是系統蒐集與客觀評鑑過去事實的資料,能考驗有關事件的因果、成效或趨勢,以 利了解現在過去及預測未來。因此它和其他研究方法同樣,必須透過嚴謹的分析來探究 過去事實的資料。

(七)評估研究法(Evaluational Research)

針對某一方案或計畫作計量或計質的研究以取得優先順序的一種研究方法。

(八)評鑑力評量(Evaluability Assessments)

釐清方案模式或行動的理論。使 用非正式的、質的資料蒐集,以決定方案是否 可用來作系統化、量的評鑑。

三、質性資料研究法

(一)訪談法(Interviewing)

研究者運用口語敘述的形式,針對特定對象或行動有全面式的了解。

(二)次級資料(Secondary Qualitative Study)

運用他人蒐集的資料而得的研究發現。

(三)觀察法(Observation)

分析人類如何透過對周遭世界的觀察來了解社會世界,就可發現並非直接透過現象

(5)

本身,而是透過關係脈絡及情境互動的感應,創造出觀察現象的意義之了解與詮釋。

(四)歷史法(Historic Research)

說明科學發現與不同學科間在發展過程中的相互影響。換言之,在不同學科的科學 知識還未發展到實證階段,採用歷史法做為暫時性做法。不過,一旦這些學科有了相當 進展(譬如步入實證階段),歷史法所呈現一連串的中間成果,反而變得更不切實際了。

(五)實驗法(Experimental Research)

係以控制各項變異來源以探究變項間因果關係的一種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質性研究設計

壹、質性研究方法論設計

一、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單一個案探索(Single Case Exploratory Inquiring):指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主 要是針對一個個體、家庭、團體或社區,進行與研究有關資料收集的工作。

多重個案研究(Multiple Case Research):指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同時針對幾 個個體、家庭、團體或社區,進行與研究有關資料收集的工作。當研究者同時針對二個 或二個以上的個案進行研究。

二、田野研究法(Field Study)

完全參與式觀察(Full Participart Observation Study):在實地參與觀察時,研究者或 觀察者的身分與其他人是一樣的,被觀察的人並不知道觀察者真實的身分,觀察者可以 自然地和被觀察者互動。

局部參與式觀察(Partial Participart Observation Study):研究者可以完全參與整個研 究場域或活動過程,不過需要對被研究對象表明研究者的身分;當然,身分的表明可能 影響互動過程使原貌失真。

三、歷史研究法(Historic Research)

(一)口述歷史研究(Oral History Study)

過去事件追溯研究

(二)學習歷史研究(Learning History Study)

進行中事件之記錄、分析與回饋。

四.植根研究法(Grounded Research)

(7)

對未曾探索過之事件現象,就實地資料的記錄與歸納分析,建立觀念與命題,形成 自屬理論的研究過程。

貳、質性資料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一、訪談法(Interviewing)

(一)結構式的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

指研究者在訪談過程,運用一系列預先設定的結構式的問題,進行資料收集的工作。

(二)無結構式的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s)

研究者在進行訪談過程,毋須預先設計一套標準化的訪談大綱作為訪談的引導指南。

二、觀察法(Observation)

(一)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研究者為了了解一特定之現象,運用科學的步驟,並輔以特定之工具,對所觀察的 現象或行為,進行有系統的觀察與記錄。

(二)非參與觀察法(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強調研究者不需要直接進入被研究者的日常活動場域,研究者置身於被觀察的生活 世界之外,從旁觀者或局外人(outsider)的角度與立場,來了解現象或行為的意義。

三、檔案文獻法(Documentation)

原始性檔案文件分析。

四、開放式問卷法(Open-ended Questionnaire)

它不強迫受訪者去適應預先所想好的答案。一旦受訪者瞭解問題的意圖,他們可以

(8)

自由地、自發地運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其想法。

五、次級資料法(Secondary Qualitative Study)

次級資料分析是運用他人蒐集的資料而得的研究發現。如:企業報告、簡介、政策 說明。

六、符號互動研究(Symbolic Interaction Study)

對企業或個人之行為訊息的觀察分析。人的姿態、語言、文字都直接或間接影響社 會的結構。把符號互動研究歸納為以下六點:

(一)自我和社會不是分裂的結構,而是人際符號互動的過程。

(二)語言是自我形成的主要機制,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能使用這種符號,人際符號 互動經由自然語言來實現,人透過語言這一機制認識他人。

(三)精神是社會過程的內化,這個內化過程實際是人的自我互動過程。

(四)行為是人在行動過程中自己設計的,並不是人對外界的機械反應,人在符號互動 過程中,逐漸學會在社會允許的範圍。

(五)一個人的行為受他人關於情境定義的影響。

(六)自我有客觀我和主觀我,人既是社會的人,又是具有獨立性的主體。

參、質性研究的設計要點

一、研究核心

質 性 研 究 在 於 深 入 探 討 特 定 問 題 及 藉 由 詮 釋 現 況 , 描 述 出 研 究 的 核 心 問 題

(Interpretive-descriptive Research)。

二、發現核心問題

(9)

事先沒有預定的研究核心或研究構想,從廣泛的接觸、收集新資料、質疑現況瞭解,

從過程中逐漸分析出研究問題,甚至設計研究方法(Emergent Design)。

三、立意性抽取研究樣本(A Purposive Sample)

質性研究通常是對特定個體或現象的好奇而進行研究,同時為了突顯該研究個體的 行為異同性,必須尋找另一個對立性個體;所有的樣本選取,均應符合研究者理論需求。

四、從自然狀態中收集資料(Data Collection in the Natural Seeting)

質性研究有與趣瞭解在時空情境條件下人的行為(People’sExperience in Context), 所以研究的資料以自然的狀態下的觀察為重。

五、強調研究者即研究工具(Emphasis on Human-as-instrument)

為求深刻正確的體悟研究現象,研究者不僅是資料收集者,也是資料意義的闡述者;

才能掌握當時情境之行為的內在意涵。

六、質性方法的資料收集(Qualitative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質性研究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以人的語言、行動為主要資料來源,亦即質性資料收 集,所以必然常常使用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群體晤談、文獻檔案。

七、先期且持續的歸納資料分析

質性研究特徵:

(一)持續性的研究活動,從研究過程中浮現出問題本質,擬出研究計劃。

(二)歸納性資料分析,從質性研究資料中,逐步歸納出同質現象建立觀念。

八、以個案研究為途徑的報導性研究成果

質性研究以特定個體的全盤性觀察為研究主體,必然以個案為研究單位。

(10)

第三章 質性研究的方法

在進行研究設計的同時除了需有理論架構,尚須決定研究所使用之方法。一般學生 在此極容易將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混為一談。當然,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間具有某種關 聯,二者並非獨立之兩種成分。相反的,二者還具有相當密切之關係,只是以不同的角 度來看待研究欲進行之過程。

依研究對象為少數單一個體或大量多數樣本,所有研究方法可區分為個案研究及多 案研究兩種。在個案研究中常採用之分析方法較特別之模擬法外,多案研究和個案研究 均可使用實驗法其它常用之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個案法或多案法)均包含工具設 計、抽樣設計之工作在內。以下分別介紹各種研究方法之大要。

壹、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Case Study)一般歸屬於描述研究(Descriptive Study),即類似於歷史研 究是描述和形容某些特殊事物和特徵的研究設計。更精確地說,個案研究特別專注於研 究探討有限數目的事件和情況及其相互關係。由於對少數樣本全盤性地、仔細地討論,

故可以作為決策和判斷相類似事物的主要參考。此外,必須強調的一點是個案研究特別 注重事件或情況發展的整個過程及其有關的因素。

採用各種方法,如觀察、訪談、調查、會談、測驗等以協助蒐集完整的資料,並了 解事件的情境脈絡與意義,深入分析真相、解釋導因、解決或改善其中的難題,它具有 特殊、描述、啟發、歸納、探索和解釋等特性,強調過程而非結果,重視情境脈絡而非 特定變項,在乎發現什麼而非驗證什麼,整體有意義地呈現真實脈絡中的事件並建立豐 富的概念系統。

「個案」(Case)就是一個有界限的系統,通常是指一個對象而非過程,當然,這個 對象可能是一個個體,也可以是一個群體、一個機構,或一個社區。通常研究者可以由 兩個因素來判斷:第一、個案必須是指一個有界線的系統;第二、這個系統存在某種行 為類型,我們也可以藉由這些行為類型,來了解系統的特性。

「個案研究」是指:「以某一個社會單元作為一個整體所從事的研究,而所從事研究 之單元可能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機關、一個社區、一個地區或一個國 家。」不過,並非個案研究的對象只能是一個,研究者視研究問題與目的,作為單一個 案(single-case)或多重個案(multiple-case)選擇的參考依據。具有歸納整合、經驗理

(11)

解、獨特性、厚實描述、啟發作用,和自然類推的特性。

個案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在探討一個個案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活動特質,以了解它 的獨特性和複雜性;對個案研究者而言,研究的興趣在於了解過程,而不在結果;在於 了解脈絡、而非一個特定變項。個案研究經常被視為是研究者對研究策略的。最常出現 的是,在討論探索式的研究時,作者往往會用數行不等的文字,蜻蜓點水般的交代個案 研究,甚或將個案研究等同於人類學的民族誌或參與觀察法。為了釐清大多數人對個案 研究的迷思,將個案研究定義為:研究者透過多重資料來源,對當前真實生活脈絡的各 種現象,所做的一種探究的方式。

總而言之,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為一種個別的、深度的、描繪的、且 偏向質的一種研究方法,期望對個案深入的了解,來探究其與全體的相同與相異點。所 以我們可以說個案研究法,是一種探索及分析社會單位生活過程的方法。以事實的收集、

精密診斷、適當處理、正確記錄為步驟。其所指單位,不一定以個人為限,可以擴展至 家庭、機構、文化團體,甚至整個社區。其研究範圍則自我形成背景、發展過程到組織 內容做全面的、詳盡的、深入的研究。其所收集資料,原始的與次級的均無不可,惟必 須依賴歸納、分析、問卷、會談來定取拾。

貳、個案研究法的特質與類型

個案研究法之特質

個案研究法之特性如下:

(一)在自然情境下探究問題

個案研究法與其他研究方法最大的不同,在於研究者能夠進入被研究對象的生活場 域,在不干擾被研究對象的自然情境下,進行有關研究現象或行動的觀察,並透過豐富 資料的收集過程,對研究現象進行概念建構的過程。

(二)深入式的研究

個案研究法主要是運用全方位的研究策略,針對單一研究對象,透過多重方式來進 行有關研究現象或行動意義的了解,所以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不僅要深入探究被 研究對象的生活複雜面,同時也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其內在念與行動的互動關係。

(12)

(三)重視脈絡的觀點

個案研究法的運用主要是能夠讓研究者,對某一特定現象的發展歷程與生活模式,

進行長時期的檢視,研究者可以從歷史發展脈絡的觀點,深入了解觀察的現象與政治、

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等的關聯。

(四)建構理論

個案研究法主要是運用歸納邏輯思維來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所收集到的豐富資 料,研究者將會運用歸納、比較、對照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最後發展出新理念或新思 維,並作為建構理論的基礎.

個案研究法歸納出六項特色:

(一)整體性

基本上,個案研究法反對量化研究的化約主義,希望從較為完整情境脈絡中,充分 掌握研究的現象;同時,個案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不是在案例之間或現象之間的相互 比較,而是在對研究對象進行通盤的了解。

(二)經驗理解

個案研究法反對研究者運用客觀、中立的立場來進行研究,強調研究者在整個研究 過程,必須充分了解研究現象的複雜關係,同時也必須要深入了解被研究現象或行動背 後,所隱藏的意義與價值,研究者必須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場,深入同理被研究現象與行 動之意義,並將研究所收集的訊息與理解之意義傳達給讀者。

(三)獨特性

個案研究法非常重視每個個案的獨特特質,強調每個被研究的現象或行動,都有其 獨特性,所以研究者必須深入解被研究情境、事件、方案和現象,背後所呈現之意義為 何,而不主張將研究現象推論到其他情境。

(四)豐富描述

個案研究法不同於其他量化研究方法,對研究結果的呈現,主要是透過厚實描述

(thick description)的方式,對研究現象的意義加以描述與詮釋,而非經由統計數據來呈 現現象之意義。

(五)啓發作用

(13)

個案研究法是透過研究過程來闡明研究的現象,除了擴展讀者對研究現象的了解與 洞察之外,同時也發展出對社會現象與問題的敏銳觀察力。

(六)自然類推

個案研究法強調研究結困是將個人的經驗,融入對研究現象或行為的理解,並對日 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習慣,重新理解、重新詮釋,進而對己經存在的通則進行修正。

基本上,個案研究法主張每個研究對象都是一個獨特個體,每個獨特個體都有獨特 特質,而個案研究法就是要透過多面向的方式,深入了解被研究對象的經驗世界。通常,

研究者必須是在自然的情境下,對被研究對象採取全面式、深入的了解,並透過厚實的 描述過程,再現被研究者的生活體驗。

個案研究法之類型

其實,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相當多元的;不過,每一種研究方法本身都有它的優點 與缺點。對於具有豐富經驗的研究者而言,要為研究選擇一種適當的研究方法,可能不 是很困難的事;但是,對於一位初入門者或新手而言,到底應該選擇哪一種研究方法來 進行資料收集,這可是一項很大的挑戰了.

(一)個案研究法判定的參考指標 指標一:研究問題的類型

通常,我們可以將研究問題劃分為:誰(who)、什麼(what)、什麼地方(where)、

如何(how),和為什麼(why)等幾種研究問題的類型。首先,研究者必須要仔細辨識 研究的問題,到底是屬於上述哪一種研究類型。一般而,「什麼」的問題,是比較適合運 用探索性的研究策略,而「如何」與「為什麼」的問題,卻是比較適合運用解釋性或描 述性的研究策略。

指標二:對行為與事件的控制力

其次,研究者必須思考自己對研究現象或行為控制程度如何。雖然歷史、個案或實 驗方法,同時都適用於「如何」和「為什麼」的研究問題;不過,三者因為對研究現象 的控制力不同,而在運用上有相當大的差異。通常,歷史研究法是運用在非控制性的過 去事件的研究;個案研究法則較偏重於對當前事件的研究,但強調研究者不能對研究現 象或行為有任何的操控行為;實驗研究法不僅強調對當前現象或行為進行研究,同時研 究者也必須對研究現象進行操控,並透過精確、系統化的研究過程,來了解研究的成效。

指標三:著於實際發生或歷史事件

(14)

最後,研究者可以進一步根據被研究現象或行為是屬於當前或過去事件,作為研究 方法選擇判斷之基礎。通常,個案研究法是被運用在對目前正在發生的事作或行為的探 究,如果被研究的現象或行為是屬於過去歷史事件或行為,那麼研究者就比較不適合運 用個案研究方法來進行相關資料之收集了。

如果進一步將這三項指標與各種研究方法交織分析,那麼可以歸納出哪些情境比較 適合運用個案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資料的收集工作可以看出,研究者探討的問題比較是 著重在自然情境下,探討研究的現象、事件或行為,在當下或實際是「如何」(how)或

「為什麼」(why)發生時,就比較適合運用個案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資料收集的工作。

當然,並非所有的「如何」與「為什麼」的問題,都是適合運用個案研究法。舉例來說,

同樣是「如何」與「為什麼」的問題,如果研究是強調對研究情境的控制,那麼可能比 較適合運用實驗法;而同樣是「如何」與「為什麼」的問題,但是研究目的著重於對過 去事件或現象的探究,那麼歷史研究法可能比個案研究方法,更適合用來收集研究資料,

以便回答研究問題。

(二)以研究對象之數量區分

將個案研究法進一步區分為單一(Single)與多重個案研究(Multiple Case Study)

兩種類型。

1.單一個案研究

所謂「單一個案研究」是指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主要是針對一個個體、

家庭、團體或社區,進行與研究有關資料收集的工作。研究者在進行資料收集之前,

就必須要思考到底要進行單一或多重個案之研案。當研究的目的是著重於單一個 案,且研究者僅針對單一個案進行研究時,就稱之為單一個案研究。在進行單一個 案研究時,研究者應該盡量降低可能的錯誤詮釋,並讓個案相關資料的收集能達到 最大程度。因此,研究者在選擇研究的個案時,有三項原則可供參考:

(1)關鍵個案(critical case)

此一個案可以滿足所有條件,並且支持理論的前提假設。

(2)獨特性個案(unique case)

此一個案呈現出一些獨特特性,可讓研究者詳盡的了解個案的本質。

(3)啟示性個案(revelatory case)

此一個案可透露出許多訊息,並且可以提供研究者深入觀察和分析

(15)

單一個案研究又可依其是否有次要分析單元,而區分為兩種類型:

(1)全方位的個案研究(Holistic Case Study)

主要從理論觀點出發,從全方位的觀點來了解個案本質,因而個案本身就是 分析單元,而整個研究過程並無次要的分析單元。全方位的個案研究雖有助於全 面式的了解個案,不過其主要的缺點有二:

A.個案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建立在抽象層次的理解,往往缺乏對具體資料清楚的 測量。

B.研究的本質往往隨著研究過程而改變,使得原來的研究設計,未必能回答研 究問題。

(2)深度式的個案研究(Embedded Case Study)

個案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回答全面式的或廣泛的問題,而試著重於分析次單 元層次時,則適合運用深度式的個案研究方法。

2.多重個案研究

所謂「多重個案研究」則是指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同時針對幾個個體、

家庭、團體或社區,進行與研究有關資料收集的工作。當研究者同時針對二個或二 個以上的個案進行研究,就稱之為多重個研究。相較於單一個案研究,多重個案研 究有其優、缺點。單一個案研究對於研究對象的選擇,主要是建立在獨特性、關鍵 性,或啟示性等選擇原則的基礎;然而,當研究者在進行多重個案研究時,往往需 要耗費更多的時間,收集更廣泛的資料,因此,研究者必輕忽之。多重個案研究對 於研究對象的選擇主要是建立在可替代性(replication)的原則。

(三)以研究目的區分

將個案研究方法區分為三種類型:本質型(intrinsic)、工具型(instrumental)、及集 體型個案研究(collective case study)。下列逐一說明這三種個案研究法的特性與目的:

1.本質型個案研究

當研究者想要對特定的研究對象,進行較深入與完整的了解時,比較適合運用 此種方式來收集資料。本質型個案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不在於發展出理論的建構,

而是深入解研究現象的本質;因此,不適合運用在對一般社會現象的探討,反而較 適合運用於對特定現象或特殊事件之了解。

(16)

2.工具型個案研究

對於工具型個案研究而言,研究者主要是透過特定案例的研究過程,深入了解 議題或現象本身的意義;換句話說,個案本身往往不是研究興趣之所在,案例往往 只是扮演支持性角色,在研究過程中催化研究者能進一步了解現象,所以個案選的 決定基準,在於必須是有助於研究者進一步深入了解現象本身。

3.集體型個案研究

集體型個案研究強調研究者必須運用多重個案研究,透過對多重個案的比較分 析過程,深入了解研究現象本身的異同之處,如此,才能還原研究現象的本質。

(四)以研究目的與個案數量交叉區分

研究問題之類型包括:

1.探索型的個案研究

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著重於對問題的界定,或是決定研究步驟的可行性。探索型 的個案研究,常被用來作為先驅性的研究(pilot study)。

2.描述型的個案研究

研究目的主要是對研究現象的脈絡,進行詳盡的、完整的探討。

3.解釋型的個案研究

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針對研究資料,進行因果關係的確認與解釋。

個案研究法之研究設計

就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每一種研究方法在研究設計過程,都有其應注意事項與內涵。

「研究設計」就是一項工作計畫(workplan),透過這項工作計畫,引導研究者如何收集 資料、分析資料及詮釋資料。「研究設計」也可以說是一種行動計畫(action plan),研究 者從研究開始的研究問題,透過相關文獻與資料收集的過程,逐漸發展成具體的結論,

並作為研究者回答研究研究問題的依據。

(一)研究問題

研究者在著手進行研究設計之前,應思考研究問題(study’s questions)是屬於何種 類型的問題。到底研究者透過研究,企圖回答的是如何、為什麼、還是什麼的問題;一

(17)

般而言,有關「如何」及「為什麼」的研究問題,比較適合用個案研究方法。

(二)研究假設

當研究者釐清了研究問題,讓研究的方向更形聚焦之後,就必須針對研究問題發展 出研究假設(study propositions)。雖然,研究假設與研究主題的範圍有關;不過,並非 所有的研究都需要有研究假設。通常,探索型的個案研究只需要描述研究的目的就可以 了,不需要進一步針對研究問題提出假設。一般而言,個案研究所關心的是個案的獨特 性和複雜性,所以研究假設的提出,往往會減少對個案所處的情境脈絡的了解,所以大 多數個案研究者都會建議,以研究議題(issues)來取代研究假設。

(三)資料收集

對個案研究而言,所有與研究有關的資料收集工作,都必須是在研究問題提出之後,

才能夠著手進行。這種研究問題與資料收集直線發展的方式,非常適合新手,這種方式 往往可以幫助研究者而言,避免在研究過程過度失焦;相反的,對於資深的研究者而言,

這種直線式的發展路徑,並不見得適用。

(四)分析單元

在資料收集之後,首先研究者必須界定資料分析的單元(unit of analysis)為何,才 開始著手進行資料分析的工作。往往資料分析單元,是與個案研究者如何界定「個案」

有著密切關聯。有部份研究者對於「個案」可以輕易界定之;然而,也有些研究者卻無 法輕鬆界定個案。

一般而言,本質型個案研究的分析單元會是研究個案本身,而且資料分析進行前,

就己經決定了資料分析的單元。由於工具型個案研究,研究者的興趣往往不在個案本身,

所以研究者不會以個案為研究資料分析的單元。對於集體型個案研究而言,研究者主要 是透過多重個案研究過程,深入比較不同特質個案的相同與相異之處,所以研究者必須 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個案。

(五)資料的邏輯思考與詮釋

從事個案研究過程,研究者在面對經由訪談、觀察、或文件等不同資料收集方式,

所收集到的龐雜資料時,往往會有力不從心的無力感。最常被運用於個案研究過程的資 料分析方式,是「類型配對」(pattern-matching)中的「時間序列模型」(time-series pattern)。 研究者在進行個案資料分析與詮釋的過程,可先對被研究對象之特性或發生之事件,進 行描述性說明。其次,研究者再根據配對結果,對研究資料進行詮釋。研究者在對研究 資料進行詮釋過程,應盡量做好對照式的分析,依據資料的差異性作為區隔類型的基礎。

(六)研究報告撰寫

(18)

在撰寫研究報告過程,研究者首先必須釐清「誰是讀者?」讀者是誰,往往影響研 究者如何下筆撰寫研究報告。

四、個案研究法之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的技巧:

技巧一:問問題 技巧二:傾聽

技巧三:適應力與彈性 技巧四:議題掌握 技巧五:降低偏見

整體而言,個案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在呈現個案的真實生活的情境;不過,由於 個案研究較為耗時耗力,研究結果又無法進一步推論,所以社會科學研究社群大多不主 張運用個案研究方法來採究研究現象。面對來自社會科學研究社群的批判,也有部份研 究者主張可以透過下列幾種策略,來確保個案研究的有效性與可信度。

策略一:被研究者共同檢核 策略二:三角檢定法

策略三:長期參與

策略四:情境脈絡之了解 策略五:同儕討論

結論

整體而言,個案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針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度的了解,而不是在對研究 現象進行假設檢驗。個案研究對象可以是一個人、團體、組織或社區,也可以是兩個或 兩個以上的個案、團體或組織,端看研究的問題是什麼。通常,個案研究的目的,可以 是對研究現象全面式的了解,也可以作為修正理論的參考依據;不過,研究品質的好壞 卻有賴研究者的經驗與能力,是否能充分掌握整個研究過程中的各個研究步驟,並能充 分將研究成果與被研究者共同分享。

(19)

參、實驗法(Experimental Research)

一、 定義

實驗法其主要性質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對象的變化,從而發現並確定其變化的因 果關係,再者有人認為是由實驗者操弄一個(或以上)變數,以便衡量一個(或以上)

結果,或認為是決定變數間彼此是否有關聯,以及其關係究竟如何的一種研究方法。

近幾十年來,社會科學家也越來越認識到實驗對科學發展的重要。社會科學中研究 現象之間相互關係的方法有兩種:實驗法和相關分析法。後者主要限於對過去的統計資 料進行處理,它一般對研究環境很少控制。實驗法則是在研究現場中進行,資料蒐集與 研究過程同步,它對研究環境實行一定的控制,因此實驗不僅可以根據原因去預測結果,

而且還可以藉由控制原因去發現預期的結果。實驗法的主要特徵就是控制情境和變量為 研究社會行為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以建立變量間的因果閞係。

根據實施場所的不同,可以將實驗分為兩大類:

(一)實驗室實驗

限於在有專門設備的實驗室中進行,並對實驗的條件、控制以及實驗設計都有嚴格 的規定。

(二)實地實驗

一般在實際場所中進行,它的實驗設計並不很嚴格。根據對變量的控制以及實驗設 計的嚴格程度還可以將實驗區分為純實驗和準實驗。這兩種實驗在基本原理上並沒有很 大區別,只不過純實驗對情境和變量的要求更嚴格而已。

二、功能

(一)使實驗變異量為最大。

(二)控制無關變異量 1.去除或保持恆定。

(20)

2.隨機化。

3.配對。

4.共變量分析。

(一)使誤差變異量為最小。

三、實驗研究的內在效度

(一)定義: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二)影響因素:

1.歷史。

2.成熟。

3.測驗。

4.工具。

5.統計迴歸。

6.選擇。

7.受試者流失。

8.選擇與成熟的交互作用。

四、實驗研究的外在效度

(一)定義:實驗結果可推論至未參與實驗者的正確性。

(二)影響因素:

1.測驗的反作用效果。

2.選擇偏差與實驗變項的交互作用。

3.實驗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21)

4.重複實驗處理的干擾。

五、基本實驗設計

無論是在自然科學中,還是在社會研究中,大部分實驗通常都包括三個主要的組成 部分:自變量和依變量、實驗組和控制組、前測和後測。

(一)自變量和依變量

實驗的中心目標是理解因果關係,其基本內容是檢驗自變量對依變量的影響。通常 自變量是實驗中的刺激因素,是有待檢驗的、引起依變量變化的原因。因此自變量應該 是能夠引起某種變化的。同時,必須經過嚴格定義和操作化,如此才便於在實驗中進行 測量。

依變量是一種應該由自變量所引起的狀況,它是研究的關鍵點,是要被解釋的現象。

這種依變量應該在狀況上與實驗前有所變化,也應該在接受自變量刺激的對象和未接受 這種刺激的對象之間有所不同。實驗者應該盡可能讓依變量處於自然的狀態中被觀察和 測量。同時,依變量也同樣應該是經過操作化處理的,這種操作化處理包括一系列具體 的測量方法。應該注意的是,一項實驗的自變量,可能成為另一項實驗中的依變量。

(二)實驗組和控制組

在實驗研究中,我們把接受自變量刺激的一組對象叫做實驗組,而把不接受自變量 刺激的一組叫做控制組。

設置控制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研究本身(如前測和後測)對實驗對象的影響,

與實驗刺激(即自變量)的影響區分開來。為了達到這種目的,就要求在實驗開始前,

實驗組與控制成員的各方面條件和狀況都相差無幾,即基本上不存在大的差別。這就導 致下面我們將討論的消除外部影響和控制無關變量的方法問題。

(三)前測和後測

任何實驗的關注點都是在於實驗刺激(即自變量)的效果,所以證明這種刺激的確 產生了某種效果,就是至關重要的了。正是這種證實刺激在產生效果中的中心地位的需 要,使得前-後測設計在實驗中如此重要。實際上,實驗者所尋求的並不是刺激後的結 果,而是依變量的變化──從刺激前的某個時間點到刺激後的某個時間點的變化。在實 施實驗刺激以前對實驗對象(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的測量稱為前測。而在實施實驗刺 激後對他們的測量稱作後測。

在對實驗對象進行前測和後測過程中,也可能產生一定的問題。實驗對象可能會對

(22)

測量問題的形式由不熟悉變得比較熟悉,對研究的目的由不了解變得比較了解,因而可 能在後測中有意改變他們的回答,以迎合研究者的意圖,或故意與之唱反調,從而影響 到實驗結果的客觀性。同時,兩次測量可能會使一部分對象感到厭煩,因而缺乏積極合 作的意願。此外,兩次測量之間其他一些因素(如實驗對象個人的生活經歷、環境等)

可能發生變化,也可能出現一些突發事件,因而導致兩次測量的差別不能完全歸於實驗 刺激。

六、實驗的基本程序

實驗研究的程度與其它方法大致相同。可分為準備、實施和資料處理三個階段以及 若干步驟:

(一)準備階段

1.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查閱理論文獻,確定研究價值及其可行性。

2.論假說和工作假說。選擇和分析各個有關的變量,將變量分類並建立變量間的因 果模型。

3.實驗場所、設備、測量工具、確定實驗進程、控制方法、觀測方法等。

(二)實施階段

1.選取實驗對象,採用隨機、指派法等手段進行分組 2.實施實驗

控制情境、引入(或改變)自變量、仔細觀察、做測量記錄。

(三)處理階段

1.整理分析資料

對觀測記錄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實驗結果,檢驗假說,提出理論解釋和推論。

2.研究報告

七、三項基本工作內容

上述各個步驟中,有三項基本工作內容其它方法差別較大。也可以說它們是具體實

(23)

施一次實驗的三項基本工作內容。這三項基本工作內容是:變量的選擇和分類、變量的 控制、變量的測量。

(一)變量的選擇和分類

在用實驗法研究某個問題時,首先要把研究課題有關的各種因素挑選出來,然後分 析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建立因果模型。

(二)變量的控制

對自對量的控制就是要有計劃地、系統地安排實驗刺激的情境和程度,使其作用於 依變量。

對所有外部變量(或無關變量)的控制原則是:使他們在實驗中保持不變或較少變 化;如有可能應盡量把它們排除,使其不致影響或混淆自變量與依變量的因果關係。控 制外部影響因素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隨機法

隨機法是以隨機分派的方式將受試驗者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或各個不同的 實驗組)。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在理論上也是最有效的控制影響變量的方法。因為按 照隨機抽樣的原則,各個組的成員構成、條件都是均等的;受試者的年齡、教育程 度、性別比例等等都基本相同,外部因素對他們的影響也是同等的。即使會出現一 些差異,也只可能是由抽樣誤差造成的,而不會是系統誤差。

2.配對法

這種控制變量的方法是找出兩個各種條件都完全相同的人,將其中一人分派到 實驗組,另一個人分派到控制組,這樣一對一地分派所形成的兩個組在理論上是完 全相同的,但在實務上卻很難做到。因為世界上很難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如果 要使兩個人的各種條件都相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為克服這種困難,可採用不太 嚴格的配對法(次數分佈配對),使兩個組在各種特徵上的比例大致相同;或者在某 一主要影響變量的分佈和變異程度上大致相同。但是它們不能消除其他未控制因素 的影響。因此,配對法常常結合隨機法一起運用,而很少單獨使用。

3.排除法

這種方法是在實驗之前把其他影響因素排除在外。例如,測量不同年齡的學生 的智力水準時,性別、家庭背景也可能會對智力水準有影響,為排除這些影響,可 以只對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男學生進行實驗。不過這種實驗結果不能推論到女學 生和其它家庭出生的學生。因此排除法在實驗中不常使用。

(24)

4.納入法

納入法是把其它主要的影響變量也當作自變量引入到實驗中,同時對幾個自變 量進行操作、測量和檢驗。這就需要較複雜的實驗設計,並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考 察各個自變量的影響和它們的相互作用。

(三)變量的測量

實驗所要求的觀測記錄應當是量化的數據。因為自變量對依變量的影響只能透過量 化的指標才能加以評定。自變量(實驗刺激)可以是定類的。

對變量的測量一般採用問卷、量表和儀器等工具。測量工具的選用首先要保證它的 內在效度和信度,即測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其次,要注意測量對受試者的影響。

八、實驗法的優點

(一)建立因果關係。

(二)控制。

(三)縱剖面分析。

九、實驗法的缺點

(一)人工環境。

(二)實驗效應。

(三)缺乏控制。

(四)樣本大小問題。

肆、調查法(Survey Research)

調查研究法是對某一樣本的受訪者進行問卷的測試,而受訪的樣本是從一些母體上 抽選出來的,這也是社會研究中相當普遍的一套方法。社會研究特別適合對一大群人進 行描述性的研究,當然,調查的資料也可以作為解釋性的目的。

(25)

調查研究法是在蒐集初級資料方面相當普遍的方法。經過調查研究所蒐集的資料,

經過分析之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們的信念、感覺、過去的行為、現在想要做的行為、

知識、所有權、個人特性及其他的描述性因素(Descriptive Terms)研究結果也可以提出 關聯性(Association)的證據(例如:對於商品的了解與購買有關)。但是不能提出因果 關係的證據(例如:對商品的了解,是或不是造成購買的原因)。

調查研究法(簡稱「調查法」又稱「實地調查研究法」)(Field Survey Research), 它是透過嚴格的抽樣設計來詢問並記錄受訪者的反應,以探討社會現象諸變數之間的關 係。這種研究法可套用於大大小小的各種群體,它是透過母體中選取其有代表性樣本予 以研究,旨在發現社會及心理學諸多變數彼此間相互影響的情況、分配狀況,及相互關 係。換言之,調查法是一種與研究對象實質接觸、溝通,以蒐集相關原始資料之研究方 法。故回收資料的品質非常依賴受訪者的合作程度、能力及意願。

訪談法(Interview)

所謂的訪談法, 是一 種人與人間的相互溝 通 ,藉著這種交互的 作用 , 訪問者

(Interviewer)可得到所需要的資料、透過訪問之過程,可以知道他人的觀念、信仰、意 見之看法。訪談法是人們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一種基本方法,這種方法是依照一定的 調查目的,根據調查主題,藉由訪談調查員面對面地訪問與調查課題有關的當事人,而 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訪談法與觀察法一樣也是訪問者直接與受訪者(Interviewer)進行 接觸,蒐集資料的一種調查方式。訪談法與觀察法不同的是,觀察主要是用眼看、用耳 聞,訪談則主要口問耳聞。所以在訪談調查有其特點與分類,在使用訪談法一定要掌握 原則與技巧,所獲得的資料才會可靠。有人將訪問解釋變成一種面對面會議(Meeting),

藉此種會議,訪問者對受訪者提出問題同時記錄其所獲得的反應。簡單的說訪談法是一 種訪問者與被訪問者透過接觸,這個接觸有可能是人與人親自對談、或者透過電話對談、

或者藉用問卷,透過有目的的談話,藉此過程尋求研究資料的方法。

訪談法是一種最古老、最普遍的搜集資料的方法,也是社會研究上最重要的調查方 法之一。訪問的過程實際上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雙方面對面的社會互動過程,訪問資料 正是這種社會互動的産物。

訪談因研究的目的、性質或物件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例如,根據訪問中 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交流方式,可分爲直接訪問和間接訪問,前者是訪問雙方面對面的 交談,後者則是透過電話進行的交談。根據一次被訪問的人數,訪問又可分爲個別訪問 與集體訪問。目前社會研究中廣泛採用的是按照對訪問過的控制程度進行的分類,按照 這一分類方式,訪問分爲結構式與無結構式訪談和半結構式訪談。

(26)

一、 結構式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

結構式訪談又稱標準化訪談 (Standardized Interview)或「正式訪談」(Formal Interview)。它是一種對訪談過程高度控制的訪問。這種訪談的訪問物件必須按照統一的 標準和方法選取,一般採用機率抽樣。訪問的過程也是高度標準化的,即對所有被訪問 者提出的問題,提問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對被訪者回答的記錄方式等是完全統一的。爲 確保這種統一性,通常採用事先統一設計、有一定結構的問捲進行訪問。通常這種類型 的訪問都有一份訪問指南,其中對問卷中有可能發生誤解問題的地方都有說明。

不難看出,結構式訪談的最大優點是訪問結果方便量化,可作統計分析,它是統計 調查的一種。與另一種統計調查-自填問卷相比,結構式訪談的最大特點是能夠控制調 查結果的可靠程度。另外,結構式訪談的另一大特點是回收率高,一般的結構式訪談回 收率可以達到 80%以上,而且回收了的問卷其應答率也高。另外,結構式訪談的應用範圍 也更廣泛,可以自由選擇調查物件,也能問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並可選擇性地對某些 特定問題作深入調查,因而大大擴展了應用的範圍。

此外,結構式訪談能在回答問題之外對被訪問者的態度行爲進行觀察,因此可獲得 自填問卷無法獲得的有關訪問物件的許多非語言訊息。

與自填式問卷相比,結構式訪談費用高,時間長,因而往往使調查的規模受到限制。

對於敏感性、尖銳性或有關個人隱私的問題,它的效度也不及前者。結構式訪問是由訪 問員進行的。因此訪問員的態度、素質、經驗等對訪問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訪問員往 往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主觀意見或偏見帶到訪問過程中,使得調查結果産生偏差。因 此,在進行結構式訪談時,應當嚴格挑選訪問員。

結構式訪談常常用在大規模的社會調查,需要訪問員數量較多,這時訪問員的素質 往往難以確保,而且,衆多的訪問員之間對問題的理解與處理方式上難以保持一致,而 影響訪問的信度,因此,在進行結構式訪問時,必須事先對訪問員加以訓練。透過訓練 使訪問員在訪問前做好心理、技術、物質以及相關知識的準備。實務證明,這些準備對 於成功的訪問是不可或缺的。

結構式訪談除採取個別訪問的方式外,還可採用集中訪問的方式,即將調查物件集 中起來同時作答。具體作法是將被調查物件集中起來後,由一個調查員提出問題,並給 調查物件提供一個回答公式,告訴他們如何記錄自己的回答。同時,還應有兩三名調查 員在訪問中間巡視,以便隨時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這種方法經濟、客觀,容易從教育 程度低的人獲得資料,而且有調查員在場,可對理解上的疑問加以回答,並可在收回答 案紙時對答案進行檢查,因而效度較好,回收率和應答率較高,在實際調查中較受歡迎。

缺點是衆多人在一起作答,若管理不好,一些調查物件互相商量,開玩笑或發生爭論,

就會影響調查的品質。此外,這種方式還存在所謂團體壓力問題。

(27)

結構式訪談要使用統一的問卷和表格進行調查,這種統一的問卷和表格顯然無法包 括事件的全部,故而只能從中選取幾個方面進行調查,如此就使這種類型的訪問很難觸 及到社會生活的深層及其變化過程,難以綜合性地、多層次地把握問題,使研究流於表 面化。對於某些統計結果,因爲不知道有關的社會背景情況,而無法進行恰當深入的解 釋。此外,結構式訪談不能像參與觀察那樣,提供對研究物件在其中生活和行動的生活 環境的感覺,雖然因與被訪人有一定的交往而有某種程度的感性體驗,但嚴格的標準化 程式使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正面促進作用難以發揮,這種感性體驗無法深刻。因此,在 實際調查中,往往與另一種訪談方法-無結構式訪談結合使用。

二、無結構式訪談(Unstandardized Interviews)

無結構式訪談又稱非標準化訪問(Unstandardized Interviews),它是一種半控制或無控 制的訪問。與結構式訪談相比,它事先不預定問卷、表格和提出問題的標準程式,只給 調查者一個題目,由調查者與被調查者就這個題目自由交談,調查物件可以隨便地談出 自己的意見和感受,而無需顧及調查者的需要,調查者事先雖有一個粗略的問題大綱或 幾個要點,但所提問題是在訪問過程中邊談邊形成,隨時提出的。因此,在這種類型的 訪問中,無論是所提問題本身和提問的方式、順序,還是被調查者的回答方式、談話的 外在環境等,都不是統一的。

與結構式訪談相比,無結構式訪談訪問最大的特點是彈性大,能充分發揮訪問者與 被訪問者的正面促進效果。雙方可圍繞所給的題目,就有關的問題、事件、現象,從歷 史到今天,從原因到結果,從動機到行爲,從個人到他人及重大的社會環境等進行深入 廣泛交談與討論。在這種交談與討論中,被訪問者提供的許多想法和事情往往是調查者 所不曾料到的,因而給他以很大啓示,使之找到研究的新思路或提出新的研究問題。因 此,無結構式訪談常常被用於探索性的研究,特別是提出假說的建構理論。

與結構式訪談相比,無結構式訪談的另一大特點是訪問者能對問題作全面、深入的 瞭解。無結構式訪談的過程不僅是調查問題的過程,同時也往往是研究問題的過程,不 僅是搜集資料的過程,同時也往往是評價解釋資料的過程。它一般被用於深入瞭解只按 表面過程無法掌握的複雜事實,以取得證言與個人心理奧妙,如動機、態度、價值觀念、

思想等無法直接觀察的問題。

與結構式訪談相比,無結構式訪談比較費時,使得調查的規模受到很大的限制。訪 問過程是非標準化的。因此訪問的結果難以進行量化分析。而且訪問的結果更依賴訪問 員的素質、經驗和技巧,對訪問員的要求更高。

無結構式訪談雖然是無控制的訪問,但由於實施方式的不同,程度仍有差別,通常 又分爲下述幾類。

(28)

(一)重點訪談

又稱集中訪談,它是集中於某一經驗及其影響的訪問。這種方法可作爲一般性的訪 問方法,並在對大衆傳播,如廣播、電視、出版品、電影等社會及心理效果的研究中多 次使用這種方法。

重點訪談法的重點不是指對調查物件的重點挑選,而是訪問所側重的內容。它的具 體作法是:

1.選擇一定的情境,並將調查物件安排到這一預先設置好的情境裡,例如讓他們看 一場戰爭題材的電影,聽一段流行音樂,參加一次心理實驗或閱讀一篇文章,或 是選擇那些曾經歷這種情境的人作訪問物件。

2.然後對他們進行訪問,調查他們在情境當中的主觀經驗,即個人對情境的認識與 解釋,這種主觀經驗即是重點訪問的重點所在。研究者對被訪者的回答進行分析 與解釋。

重點訪談法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基礎之上的,即透過某種刺激,可使調查物件在 情境上産生特殊的反應。研究者從這些反應獲得訊息,再加以解釋。因此,研究人員們 需事先對情境本身進行研究,即對這一情境過程的主要因素、模式以及條件結構等進行 深入分析,從中得出關於研究問題的一套假說,並根據這些假說編制出有關訪問的問題,

然後根據這些問題進行訪問,搜集有關個人反應經歷或特殊情感的資料。因此,重點訪 談嚴格來說應當是半結構的,而不是完全無結構的,因爲訪問問題即使措詞沒有事先確 定,但問題的內容是事先就確定的。在實際調查中,研究者所預設的問題往往包括兩個 部分:一部分是標準化的問題,一部分是開放式的問題,由被調查者自由地陳述自己的 心理經驗與反應,訪問員可根據情況,隨時提出新問題,調整預設的問題。好的訪問員 運用特殊的訪問技巧能發掘出事先未曾預料的大量新資料。

重點訪談在分析特殊經驗所引起的態度變遷上,效果較大,因此常常被社會心理學 家用來研究大衆傳播的效果。這種訪問都是以一個預先的假設爲基礎,因此還常常被用 於證實以前有關人類情境行爲假說的正確程度。但在這種類型的訪問中往往搜集到的是 許多不可比較的材料,因而分析解釋工作難度較大。此外這一方法的運用需要高度的技 巧與想像力,這也給它的廣泛應用帶來困難。

(二)深度訪談

又稱臨床式訪談,它是爲搜集個人特定經驗(例如偷竊、吸毒、自殺等)的過程及 其動機和情感資料所作的訪問。最初常用在個案工作的調查、囚犯的調查和精神病人的

(29)

調查,其目的是作出臨床診斷,挽救罪犯和治療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人,後來廣泛用 於對一般人的個人生活史及有關個人行爲、動機、態度等的深入調查中。

對個人生活史的訪問是個人生活史研究中獲取資料的主要方法之一。生活史研究是 一種對人們的生活經歷進行詳細瞭解和分析的研究方式,它採用訪問、觀察或由被研究 者自己寫自傳等方式,對某一社區或某一群體中的全部或部分個體的生活經歷進行詳細 的瞭解,如實地記錄下研究物件生活經歷中各方面的情況,然後將不同個體的生活史進 行統一的整理和歸納,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並找出其中典型的個案作爲描述和解釋的 例證,以此來反映這一群體的社會生活狀況以及他們的心理、思想、態度和觀念等。

深度訪談與重點訪談相似,可以說是一種半結構式訪問,它選取研究問題的某些方 面向調查物件提出問題,訪問是機動或結構鬆散的,但仍有重點與焦點。

1.客觀陳述法

又稱非引導式訪談,最大特點是讓調查物件對他自己和他周圍的社會先作一 番考察,再客觀地陳述出來,即調查者鼓勵調查物件把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念、

行爲以及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客觀地加以描述。在這種類型的訪問中,調查者基 本上是一個聽衆,他所有的提問幾乎完全依賴盡可能中立的插問,這些問題通常 很簡短,如「爲什麽」、「是嗎」等等。這類訪問意義在避免訪問員的主觀性因素 對被訪者的影響,使回答者能自由地談出或流露出其最深層的主觀性的思想感 情,它可以引出甚至連回答者都不知道或對自己的都不願承認的感情,調查者從 調查物件獲得的不僅是資料,而且還有對資料的某種解釋。當然,這些解釋也許 會受到被調查者觀念的影響。爲了避免這一點,調查者必須對調查物件的背景、

價值觀念、態度有較爲深刻的瞭解,否則就無法判斷資料的真僞程度。此外,對 他的地位與處境亦應加以考察,如果他根本沒有機會去觀察你的研究物件,或沒 有能力去批判他的社會環境,就必須謹慎地考慮材料的可用性。

客觀陳述法是一種能讓被訪問者發表意見的方法,一種能使研究者直接接觸 被訪問人的信念、價值觀或動機一類抽象概念的方法。它常用在瞭解有關個人、

組織、團體的客觀事實及訪問物件的主觀態度。

2.座談會

座談會是一種無結構式集體訪問,即將調查物件集中起來進行共同討論。座 談會的最大特點是,訪談過程不僅是調查者與被調查者的社會互動過程,也是調 查物件之間的社會互動過程,座談會資料受到這兩種社會互動的影響。因此,要 使座談會成功,調查者不僅要完善地組織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的互動,而且要 組織調查物件之間的互動,這就要求調查者有更熟練的訪談技巧及組織會議的能 力。由此可見,座談會是較個別訪問層次更高,難度更大的調查方法。

(30)

參加座談會的人員應以研究爲目的的不同而做不同的選擇,但一般應是具有 代表性、瞭解情況、敢於發言,並且最好是相互信任,有共同語言的人。訪談前 應事先將訪問的具體內容、要求和到會人員的名單告訴參加座談會的全體與會物 件。正式訪問前,訪問者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擬定好詢問提綱。座談會可採用兩 種方式進行,一類是所謂的「腦力激盪法」,即會議主持者不說明會議的明確目的,

而只就某一方面的總議題,請到會者自由發表意見,而且必須針對別人的意見展 開批評與評價,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座談會上要避免讓某些權威人士的發言 左右其他人的發言,或受座談會主持人的意見左右,而要使各種意見都能得到充 分發言。座談會最好使用「半結構式」的訪問,這樣才能把握重點,否則容易流 於空談,而且一旦爭論起來,訪問員有可能不知如何控制局面。

座談會是調查人員和調查物件之間、調查物件相互之間的多層次互動,因此 由它所獲得的資料較其他訪談的訊息更廣泛,而且可以互相啓發、補充與核對修 正。同時訪問若干人,因而能節省人力、時間,並較快獲得社會狀況的有關情況。

此外,座談會常常將調查與研究集於一身,因而會獲得一些意外的收穫。但這種 訪問也容易産生一種「團體壓力」,使個人順從多數人的意見,而不敢表示意見。

因此,對於某些敏感的問題,不宜使用這種訪問方法。與個別訪問相比,它難做 深入細緻的交談。

三、半結構的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半結構式的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又稱為「半標準化的訪談」(Semi-

standardized Interviews)或「引導式的訪談」(Guided Interviews)。半結構式訪談是介於 結構式與非結構式的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收集方式,研究者在訪談進行之前,必須根據 研究的問題與目的,設計訪談的大綱,作為訪談指引方針。不過在整個訪談進行過程,

訪談者不必根據訪談大綱的順序,來進行訪問工作。通常,訪談者也可以依實際狀況,

對訪談問題做彈性調整。

半結構式訪談假設,雖然訪談的問題相同,但由於受訪者對於問題本身的認知及個 人生活經驗不同,往往導致受訪者的反應會有很大差異。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不太像結構 式訪談大綱一樣,需要對每個討論議題預先設計非常清楚的問題,反而是以半開放方式 詢問問題。對採半結構式訪談的研究者而言,訪談大綱的設計只是為了要讓訪問進行得 更流暢,所以在引導式的問題之後會緊隨著開放說明式的問題,用以詢問受訪者的感受。

與上述兩種訪談法相較,半結構式的訪談具有下列幾項優點:

(一)對特定議題往往可以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來進行資料收集工作,當研究者運用半 結構式的訪談來收集資料時,經常會有意外的收穫。

(31)

(二)當受訪者在訪談過程受到較少限制時,往往會採取較開放的態度來反思自己的經驗。

(三)當研究者的動機是要深入了解個人生活經驗或將訪談資料進行比較時,半結構式的 訪談可說是非常適合運用的方式。

四、訪談的程式與技巧

如前所述,訪問是一種社會交往過程,訪問中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社 會互動關係,訪問資料正是透過這種社會互動得到的。因此,訪問的成敗,在很大程度 上取決於調查者對這種社會互動過程組織的良窳,調查者只有在這種互動中,與調查物 件建立起基本的信任與感情,並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進行訪談,才能使被訪問者積極提 供資料。被調查者一般是陌生地方的陌生人,他們又往往不樂意主動提供資料,此外,

這些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心理活動的個性化的人,因此這種組織工作並非易事,

它要求訪問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訪談技能,並能掌握和靈活運用訪談的各種技巧。一般來 說,訪問大體可分爲訪問準備,進入訪問,訪問過程的控制、結束訪問等幾個階段。下 面是結合每一階段的特點,介紹詳細的訪問技巧。

五、訪談法的特點

訪談法的最大特點在於,訪問是一個面對面的社會交往過程,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 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貫穿調查過程的始終,並對調查結果產生影響。這就是說,一方面 訪問者蒐集的資料,形成的意見看法等要受到被訪問者的看法與想法的影響。訪問的這 種特徵是其他調查方法不具備的,這就使訪問法不僅能蒐集到其他調查方法所能蒐集到 的資料,而且還能獲得其他調查方法所不能獲得的資料,這一種資料正是透過訪問者與 被訪問者相互刺激與互動得到。訪問既然是一種面對面的社會交往,因此交往成功與否 將決定於調查品質的好壞,這也使訪問具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即它常常取決於訪問者 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訪問技巧的熟練程度以及對訪談過程的有效控制。因此,訪問法 一方面能較其他調查方法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社會情況,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種較其他 社會調查方法更複雜,更難以掌握的社會調查方法。

訪談包括結構式訪談、非結構式訪談和半結構式訪談三種方式,這也使得它既能用 於量化研究,也可以用於質性研究;既可以用於大規模調查,又可以用於小規模研究;

既可以瞭解主觀動機、感情、價值方面的問題,又可以瞭解客觀問題;既可以瞭解現時 資料,又可以瞭解歷史資料,即長的歷史發展和短的歷史變化;既可以用在驗證某種假 說或理論,又可以用在提出假說和理論;既可獲得語言提供的訊息,又可以獲得大量非 語言提供的訊息;既可以用於教育水準高的調查對象,又可以用於教育水準低的調查對 象。因此,與其他調查方法相比,訪問可以獲得的資料更豐富,實行起來也更靈活,彈 性更大,應用範圍更廣泛,且有利於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32)

此外,環境可控制性高是訪問法的另一大優點,當訪問對象對問題不理解或誤解時,

訪問者可及時引導和解釋,當被訪問者的回答不完備或不準確時,訪問者可以當面追問,

當回答出現明顯錯誤時,可以當場進行糾正,而且可以確保訪問者獨立回答問題不受干 擾。因此,訪問法可提高調查工作的可靠性,並可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效度和信度的評估,

當將兩種訪問結合使用時,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信度,且可以提高其效度。

訪談法還可以充分發揮研究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訓練和培養他們的想像力、人 際交往能力以及對事物的洞察力,激發他們對問題的新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訪談是一個訪問者與被訪問者互動的過程,雙方具有不同的價值觀、社會經驗、社 會地位及思想方式,這些主觀因素會導致訪問誤差,因為雙方都無法做到完全客觀,互 不影響。

對於敏感性問題、尖銳問題和隱私問題,被訪問者一般不願當面回答,或者不作真 實回答,這些都會對訪問結果產生不利影響,有關此類問題不宜用訪問法進行調查。

需要指出的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經驗、情感過程,如同情、厭惡、迴避等,以及 許多人的互動資料、心理經驗、身體的動作以及場所與速度的變化等社會測量的資料都 不宜或無法用訪問法獲取,而需要用觀察法或其他調查方法獲得。

此外,與其他調查方法相比,訪問調查的費用較高,費時較長,需要的人力較多,

因而限制了它的規模,這些都是訪談法的缺點。

觀察法(Observation)

觀察法是一社會調查方法體系中最基本的調查法,卻也是資料蒐集的一個重要方 法。當其針對一互動或現象發生時,不僅僅是要「看」而己,我們要做的是要用一種嚴 謹的眼光及經過思考的頭腦來觀察,並將所得資料以具目的性、系統性及選擇性等方式 處理,然後做出客觀的記錄,並加以分析以獲得結論。這種觀察才算是科學的觀察。

另一方面,觀察法也是了解非語言行為的基本技術。雖然觀察法涉及到視察化的資 料蒐集,但是研究者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例如:用聽的、用摸的等來蒐集資料。

一、觀察法

既然觀察法是人類最常用來認識與了解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那麼這種觀察又隱含 著什麼意含呢?「觀察」一詞其實是包含著「看」與「想」兩個動作;也就是說,觀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然而另一方面,蒙古人的統治,相對其他文化而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