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29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2009 年 12 月,頁 29-54.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張秀雲. *. 摘要 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已逐漸成為亞洲經濟的重心、全球的 經濟大國。兩岸經貿歷經三十年的發展,形成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台灣的經濟 利益已經繫於中國大陸,不可能失去中國大陸市場與商機。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 融風暴,台灣倖免於難,然而,受制於閉鎖政策,2002年開始,台灣在四小龍中 反而屈居劣勢。2008年5月,台灣總統馬英九上任後,兩岸從過去防堵的經濟思 維,改為採取開放自由的經濟政策,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階 段。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對於台灣原本已不景氣的經濟而言,無異是雪上 加霜,台灣的因應之道為何?關鍵之鑰──建立「兩岸共同市場」 ,將是兩岸「和 平發展、互利共生」的重要契機,並藉以舖設一條展望未來,全球布局的康莊大 道。 關鍵詞:全球金融危機、亞洲金融風暴、兩岸共同市場、兩岸關係、經濟解嚴. * 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投稿日期:2008.12.15;送審日期:2008.12.18;採用日期:2009.02.12.

(2) 30 The Chinese Journal of Administration Number 81, December 2009, pp. 29-54. Create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Cross-strait Common Market Hsiu-Yun Chang. *. Abstract Giv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nation has become the center of Asian economies and one of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has formed an indivisibl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The latter’s economic benefit is connected with China and it cannot afford to lose th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that market. Although Taiwan was able to emerge unscathed from the Asian financial storm in1997, it was constricted by closed government policies. As a result, it has been in an inferior position among the Four Dragons since 2002. After President Ma Ying-jeou took office in May 2008, Taiwan has transformed from preventive economic thinking to one that adopts opening and liberalizing economic policies. Taiwan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phase. However, the global financial turmoil in 2008 has no doubt added insult to injury since the nation is already entering a recession. How should Taiwan respond to this challenge? The key to the problem – establish a cross-strait common market, which will represent the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parties across the strait to “peacefully develop and co-survive with mutual benefits.” Also,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 common market, a high road to future prospects and globalization strategies could be designed. Keywords: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sian financial storm, cross-strait common market, cross-strait relations,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 Ph. D. Student,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Manuscript received: 2008.12.15; Revised: 2008.12.18; Accepted: 2009.02.12.

(3)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31. 壹、緒論 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台商密不可分,台灣經濟也高度依賴中國大 陸。在投資方面,中國大陸是我國廠商對外投資金額最大的地區,1991年至2007 年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累計總金額達648億美元,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金額比重 55.4%。在貿易方面,中國大陸是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二 大進口來源及貿易順差最大來源地。從兩岸的經貿發展來看,台灣的經濟利益已 經繫於中國大陸,兩岸早已經形成了難分難解的經濟共同體,台灣不可能失去中 國大陸市場與商機。因此,如何有智慧地處理兩岸的問題,將是台灣突破經濟困 境的關鍵問題。 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金融風暴,漫延了亞洲的主要地區,台灣在此風暴中, 展露出強勁體質,終能倖免於難,未受影響,備受矚目。然而,台灣受制於本土 化意識型態,對中國大陸採取防堵的閉鎖政策,近年來台灣經濟反而屈居劣勢, 導致2002年開始,「台灣為四小龍之首」的美譽拱手讓人。因此,如何突破當前 的經貿困境?值得我們深思。 2004年11月東協和中國大陸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而日本與南韓也已積極與東 協磋商,希望將東亞經濟整合成為「東協十加三」,依據該協定,將在2010年廢 除區域內所有關稅,建立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經過此貿易協定後,估計中國 大陸和東協將廢除超過1,000億美元的關稅(〈東協十加三〉,2007)。2008年10月 23日,新加坡和中國大陸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009年起,新加坡出口到中國 大陸85%的商品,將開始享受零關稅,2010年起新加坡在中國大陸享受零關稅的 商品將增加到95%,2012年的比例將提高到97.1%(〈新加坡‧新中簽署自貿協 定‧85%輸中貨品明年免關稅〉,2008)。 海峽兩岸之間由於政治立場的看法歧異,使更具有語言、文化和地理位置優 勢的台灣,卻因為兩岸複雜的特殊情勢,反而被區隔在區域經濟整合體制之外, 台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當「東協十加三」及新加坡各國,可以享受免關稅 的自由貿易,對於經濟已經不佳的台灣而言,將會受到更大的打擊。2008年發生 前所未有的國際性金融危機,面對此空前嚴重的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對於台灣原 本已不景氣的經濟而言,無異是雪上加霜,台灣能否再次安然度過如此怵目驚心 的金融風暴?本研究的目的主旨在於探索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下,台灣 如何突破當前的經貿困境?如何再創兩岸經貿發展的榮景?.

(4) 32.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貳、文獻探討 一、區域經濟整合 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從最早發展的歐洲區域經濟 整合,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簽署,而後則是亞洲區域經濟之整合。歐、美、亞 洲三大區域之經貿活動已主宰全球的主要商品市場,2000年,西歐、亞洲和北美 「區域內出口」即已占全球商品出口比重的二分之一,未來可預見歐、美、亞洲 三大區域內貿易將隨著區域整合愈趨緊密而更深化(張平沼,2004)。. (一)歐洲聯盟 1951年由德、法、義三國組成煤鋼共同體,1956年荷、比、盧三國再加入形 成歐洲共同市場,1993年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 EC)更名為歐盟 (European Union, EU),成員有十二國,1995年成員增至十五個,2004年十個中 東歐國家入盟,使歐盟成員國增加到二十五個,2007年歐盟的成員擴張為二十七 國。由於歐盟的成功,帶動了全球區域整合的熱潮,美國開始組織北美自由貿易 區,接著又成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2000年以來東協加速整合,也朝歐盟模式邁進。. (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於1992年 簽署,並於1994年生效,係北美地區三個國家:加拿大、美國及墨西哥為成員之 區域性經貿組織。依據美國對外貿易統計資料顯示,美、加、墨三國自1994年成 立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成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以來,至2000年,美國與其餘兩國 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每年均呈現顯著成長,其中美、墨兩國之間更因北美自由貿 易協定使得墨西哥出口至美國受惠最大。. (三)東南亞國協 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於1967年成 立,會員國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汶萊、泰國、越南、寮國、 柬埔寨、緬甸十國,是東亞地區最早之區域整合組織。2004年中國大陸與東協簽 署「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朝推動自由貿易區(東協十加一)的 方向推進,雙方自2005年開始,針對部分貨品開始協商免稅,逐漸擴大到2010年 時達到全面免稅的目標。日本與韓國也自2005年開始,與東協十國協商自由貿易.

(5)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33. 區談判,以做為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東協十加三)的起步(〈東南亞國協〉 ,無 日期)。 台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大部分的企業都是以國際貿易為生存之道,當 東協十加三之間可以享有免關稅的自由貿易,台灣產品卻要支付關稅,那麼我們 可以大膽預測,未來會有更多廠商前往中國大陸或東協國家投資設廠生產,以規 避關稅。對於經濟已經不佳的台灣而言,將會因為國內投資減少而受到更大的打 擊。因此到2010年之前時,若台灣不加入任何形式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屆時台灣 將是東亞國家中唯一被排擠在區域自由貿易區之外的國家,未來台灣經濟被邊緣 化的危機可能難以避免(林祖嘉,2005)。. 二、區域經濟合作 區域經濟合作是指某一個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維護共同的經 濟利益,實現專業化分工,而採取共同的經濟政策,以實行某種形式的經濟聯合 或組成區域性經濟團體。區域性經濟合作是世界經濟生活愈來愈國際化的產物和 表現,它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生活國際化發展的歷史趨勢,有其深刻的現實基礎 和客觀必然性,近年來區域經濟合作呈現以下特點(〈區域經濟合作〉 ,無日期):. (一)區域經濟合作發展迅速擴張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成立以來,區域經濟合作發 展加快,依據WTO的統計,WTO成立之前,世界上每年大約成立三、四個區域 經濟合作組織;WTO成立後,平均每年成立十五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二)跨區域合作成為經濟合作新焦點 依據WTO統計,1990年代下半期以來,約有三分之一的區域貿易發生在跨 洲、國家之間。如歐盟與墨西哥達成了自由貿易協定、與南非簽署了貿易發展與 合作協定,以及美國和約旦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三)多邊區域經濟合作影響力愈來愈大 歐盟從十五個成員國增加至二十七個會員國,市場規模高達五億人口,對外 貿易額占世界貿易額的20%,GDP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 力也愈來愈大,在美國的推動下,三十四個美洲國家在2005年成立美洲自由貿易 區,共同打擊洗錢、毒品走私和貪污;東協從最初的五國,擴大到十加三國,人 口達十九億,大約是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其經濟規模非常可觀。.

(6) 34.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四)亞洲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新焦點 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西歐、北美起步較早,發展較快,而亞洲則起步較晚。 依據WTO統計,2002年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貿易的56.5%和61.6%是透過區域 內貿易實現,而亞洲的比例不足10%,潛力巨大。近年來中國大陸快速發展,促 成亞洲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益加重要,亞洲迅速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新焦點。. (五)區域內貿易和投資出現「內斂」的趨勢 區域性經濟合作內部貿易與投資,呈現一種排他性的「內斂」趨勢。如歐盟 對外投資的三分之一是在成員國之間進行,美國和加拿大都互為最大的投資對象 國和產業轉移國,美國對外投資的五分之一集中於加拿大,加拿大對外投資的三 分之一則集中於美國。因此,未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國家,在國際貿易和國 際直接投資的競爭中,可能陷入被邊緣化的危險。. 三、兩岸共同市場 共同市場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經濟體達成某種協議,不僅實現了自 由貿易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還實現了服務、資本和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國際經濟 整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無日期)。Scitovsky與Deniau分別從「小市場」和 「大市場」的角度分析大市場理論的經濟效應,Scitovsky認為,「小市場」的經 濟會出現「惡性循環」,因此建立共同市場之後,大市場的經濟會出現「良性循 環」;Deniau則認為大市場建立後,「經濟就會開始滾雪球式的擴張」(梁雙陸、 程小 軍,2007)。 「全球化」是1990年以來的世界經濟新趨勢,台灣未來的發展與兩岸關係的 互動,不能自外於這種全球發展趨勢,否則台灣會被邊緣化。 「全球化」的同時, 我們也看到區域合作取代政治對抗,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協等區域合作機 制都在發展中。「全球化」與「區域合作」這兩大趨勢,為兩岸關係困境提供了 一個出路──兩岸共同市場(蕭萬長,2004)。兩岸共同市場對台灣而言是因應 東亞經濟快速整合下的一劑良藥,不但提供了台灣免於被邊緣化的機會,也為台 灣的未來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大方向(林祖嘉,2008)。.

(7)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35. 參、兩岸經貿發展現況 一、中國大陸經貿發展現況 就投資方面而言,1980年中國大陸採取開放改革政策後,經濟快速崛起,出 現外資巨額投資,2000年至2007年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在中國大陸的實際投資金額總計高達5,070億美元,2007年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大 陸的實際投資金額高達783.4億美元(國家統計局,2008),中國大陸逐漸取代美 國的地位,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就貿易方面而言,中國大陸挾其經濟的高度發展、低廉勞動力成本優勢,以 及不斷改善的投資環境,成為東亞生產基地及東亞國家出口的主要吸納市場。由 圖一及表一可知,中國大陸2000年貿易總金額為4,743億美元,每年持續上升,至 2007年貿易總金額達21,738億美元,貿易總額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德國。 其中,出口金額在2000年為2,492億美元,持續上升至2007年達12,180億美元(八 年成長488.76%) ,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德國;進口金額從2000年2,251億美元, 持續上升至2007年達9,558億美元(八年成長424.61%),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 美國、德國。 單位:億美元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出口. 2,492. 2,662. 3,256. 4,384. 5,934. 7,620. 9,691. 進口. 2,251. 2,436. 2,952. 4,128. 5,614. 6,601. 7,916. 9,558. 貿易總額. 4,743. 5,098. 6,208. 8,512. 11,548. 14,221. 17,607. 21,738. 圖一. 2005年 2006年. 中國大陸進出口貿易統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007年 12,180.

(8) 第 81 期. 36. 中國行政. 表一. 2007 年世界主要貿易國排名 單位:十億美元 出口. 進出口. 進口. 排名. 金額. 比重 (%). 成長率 (%). 排名. 金額. 比重 (%). 成長率 (%). 德國. 1. 1327. 9.5. 20.0. 2. 1059. 7.5. 17.0. 中國大陸. 2. 1218. 8.8. 26.0. 3. 956. 6.7. 21.0. 美國. 3. 1163. 8.4. 12.0. 1. 2017. 14.2. 5.0. 日本. 4. 713. 5.1. 10.0. 4. 621. 4.4. 7.0. 法國. 5. 552. 4.0. 11.0. 6. 613. 4.3. 13.0. 荷蘭. 6. 551. 4.0. 19.0. 8. 491. 3.5. 18.0. 義大利. 7. 492. 3.5. 18.0. 7. 505. 3.6. 14.0. 英國. 8. 436. 3.1. -3.0. 5. 617. 4.3. 3.0. 比利時. 9. 432. 3.1. 18.0. 9. 416. 2.9. 18.0. 加拿大. 10. 418. 3.0. 8.0. 10. 390. 2.7. 9.0. 國家. 資料來源: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n.d.).. 就經濟成長率方面而言,由表二可知,2000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為8%, 尚落後於台灣的9.6%、南韓的8.9%,以及新加坡的8.5%。然而,2003年至2007 年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均維持在二位數字的高度成長,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 表二. 全球主要國家之經濟成長率. 年. 世界 美國. 歐元 中國 新加 馬來 菲律 香港 台灣 南韓 泰國 日本 區 大陸 坡 西亞 賓. 2000. 4.0. 3.7. 3.7. 2.4. 8.0. 5.8. 9.6. 8.5. 8.9. 4.8. 5.4. 4.5. 2001. 1.5. 0.8. 1.9. 0.2. 7.5. -2.2. -2.0. 3.8. 0.3. 2.2. 3.8. 3.0. 2002. 1.9. 1.6. 1.2. 0.3. 9.1. 1.8. 4.6. 4.2. 7.0. 5.4. 5.3. 4.4. 2003. 2.7. 2.5. 1.3. 1.4. 10.0. 3.0. 3.6. 3.8. 2.8. 5.8. 7.1. 4.9. 2004. 3.9. 3.6. 2.5. 2.7. 10.1. 8.5. 6.1. 9.3. 4.6. 6.8. 6.3. 6.4. 2005. 3.5. 3.1. 2.0. 1.9. 10.4. 7.1. 4.7. 7.3. 4.0. 5.3. 4.6. 5.0. 2006. 4.1. 2.7. 3.2. 2.0. 11.6. 7.0. 5.4. 8.4. 5.2. 5.8. 5.1. 5.3. 2007. 4.0. 2.1. 2.9. 2.3. 13.0. 6.4. 5.9. 7.8. 5.1. 6.2. 4.9. 7.1. 2008. 1.9. 0.4. 0.8. -0.7. 9.0. 2.4. 0.7. 1.1. 2.2. 4.6. 2.5. 3.8. 2009(f). -2.0. -2.5. -4.0. -5.3. 8.5. -2.5. -2.5. -2.1. 0.1. -2.2. -3.0. 1.4. 註:(f)為預測值。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37.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在金融實力上也迅速累積,由圖二顯示,2000年外匯存 底為1,656億美元,2003年為4,033億美元,2006年為10,663億美元,首度超過日本, 高居世界第一。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國大陸外匯存底已累積高達19,460億美元, 仍是排名世界第一。 單位:億美元.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億美元. 1,656. 2,122. 2,864. 圖二. 4,033. 6,099. 8,189. 10,663. 15,282. 19,460. 中國大陸外匯存底累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台灣對中國大陸經濟依賴程度 就投資方面而言,台灣1991年至2007年對外投資總件數為47,630件,對中國 大陸投資為36,538件,占我國對外投資件數76.8%。對外投資總金額為1,170.9億 美元,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為648.7億美元,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金額比重55.4%。 就貿易方面而言,由圖三、圖四及圖五可知,2000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為 2,883.3億美元,對中國大陸(含港澳)貿易總額為439.6億美元,比重為15.2%。 其中我國出口總額為1,483.2億美元,對中國大陸出口為355.5億美元,比重為 24.1%。我國進口總額為1,400.1億美元,對中國大陸進口為84.1億美元,比重為 6%。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為4,660.7億美元,對中國大陸貿易總額為1,330億 美元,比重為28.5%。其中,我國出口總額為2,467.2億美元,對中國大陸出口為 1,004.6億美元,比重為40.72%;我國進口總額為2,193.5億美元,對中國大陸進口 為298.4億美元,比重為13.6%。 由圖五可知,我國對中國大陸(含港澳)貿易比重由2000年的15.2%快速持.

(10) 38.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續上升至2007年達28.5%。其中,我國對中國大陸(含港澳)出口額比重由2000 年24.1%快速持續上升至2007年達40.72%;進口額比重由2000年6%快速持續上升 至2007年達13.6%。由上述分析顯示,兩岸經貿交流規模持續擴大,同時也不斷 提高台灣對中國大陸經貿的依賴程度。 單位:億美元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883.3 1,483.2 1,400.1. 貿易總金額 出口金額 進口金額. 2,342.8 1,263.1 1,079.7. 圖三. 2,485.5 1,353.1 1,132.4. 2,786.0 1,505.9 1,280.1. 3,511.1 1,823.6 1,687.5. 3,810.3 1,984.2 1,826.1. 4,267.1 2,240.1 2,026.9. 4,660.7 2,467.2 2,193.5. 台灣對外貿易統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單位:億美元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 貿易總金額 出口金額 進口金額. 圖四.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439.6 415.6 533.7 666.9 883.5 998.8 1,158.5 1,303.0 355.5 434.9 537.6 692.4 891.9 1,004.6 336.1 776.8 84.1 79.5 98.8 129.3 191.0 222.0 266.6 298.4. 台灣對中國大陸(含港澳)進出口貿易統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1)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39. 單位:%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貿易總額比重%. 15.2. 17.7. 21.5. 23.9. 25.2. 26.2. 27.2. 28.5. 出口比重%. 24.1. 26.6. 32.1. 35.7. 38.0. 39.1. 39.8. 40.72. 進口比重%. 6.0. 7.4. 8.7. 10.1. 11.3. 12.2. 13.2. 13.6. 圖五. 台灣對中國大陸(含港澳)貿易比重統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就進出口產品結構而言,由圖六可知,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的前四大產品 中,電機設備及其零件是台灣對中國大陸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 31.6%提高至2006年的39%,至2007年小降至38.7%。另外,比重呈快速上升趨勢 的有光學照相及零附件,由2000年2.3%上升至2007年15.9%。由於此二類產品屬 於高科技產品,因此,此一趨勢是屬於出口結構的良性發展,也顯示台灣高科技 產品的發展成效。 單位:%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3. 2.7. 4.1. 8.8. 12.6. 13.5. 14.7. 15.9. 塑膠及其製品. 10.5. 9.9. 9.0. 8.5. 8.9. 9.3. 8.8. 9.1. 機械用具及其零件. 15.9. 15.9. 15.8. 13.7. 11.7. 10.1. 9.4. 8.2. 電機設備及其零件. 31.6. 32.4. 37.3. 36.7. 36.8. 37.4. 39.0. 38.7. 光學照相及零附件. 圖六. 台灣對中國大陸(含港澳)出口前四大產品比重結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2) 40.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由圖七可知,台灣對中國大陸進口的前四大產品,電機設備及其零件是台灣 對中國大陸最重要的進口產品,進口比重由2000年高達34.4%,至2007年小降至 33.4%。另外,比重呈上升趨勢的有光學照相及零附件,由2000年2%上升至2004 年5.8%,至2007年為5.6%。由於此二類產品屬於高科技產品,顯示兩岸貿易中以 高科技產品最為重要,而兩岸高科技產品突飛猛進的原因,即是台商在兩岸投資 設廠的結果。 單位:%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光學照相及零附件. 2.0. 2.3. 2.3. 4.3. 5.8. 5.4. 5.7. 5.6. 鋼鐵. 7.4. 3.1. 2.4. 2.9. 7.9. 7.4. 7.8. 7.5. 機械用具及其零件. 10.7. 13.6. 18.7. 20.7. 18.3. 16.3. 13.9. 14.4. 電機設備及其零件. 34.4. 35.4. 35.4. 33.9. 31.2. 33.7. 34.8. 33.4. 圖七. 台灣對中國大陸(含港澳)進口前四大產品比重結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另一方面,假如沒有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台灣自1993年以來的整體對外 貿易已呈現赤字,由表三可知,200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為188億美元, 而台灣整年的對外貿易順差僅有112億美元,換言之,如無對中國大陸的順差, 台灣將出現76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如果沒有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彌補的話,台灣 自2000年到2007年間,每年貿易逆差,八年來已累積9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顯 示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持續擴張,聚集了龐大的貿易順差,已成為台灣經濟成長 的重要動能。 綜合上述分析,台灣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程度不斷提高,1991年至2007 年在投資方面,中國大陸占我國對外投資件數76.8%,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金額比 重55.4%;在貿易方面,中國大陸是我國廠商對外投資金額的最大地區、我國第 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及貿易順差最大來源地,而且 兩岸貿易的產業中都是以電子產品最為重要。兩岸已形成了「電子產業共同體」,.

(13)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表三. 41. 台灣對中國大陸及全球貿易順差統計 單位:億美元 台灣對全球 可能之逆差*. 年. 台灣對中國大陸 之貿易順差. 台灣對全球 之貿易順差. 2000. 188. 112. 76. 2001. 197. 183. 14. 2002. 235. 221. 14. 2003. 273. 226. 47. 2004. 321. 136. 185. 2005. 362. 158. 204. 2006. 385. 213. 172. 2007. 462. 274. 188. 合計. 2,423. 1,523. 900. 註:*假如沒有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台灣對全球可能之逆差。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我們可以採用歐盟的漸進發展模式,即兩岸共同市場的第一步可以從兩岸電子產 業整合開始(林祖嘉,2006)。. 肆、亞洲四小龍及中國大陸之經貿比較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漫延了亞洲的主要地區,台灣在此風暴中,展 露出「疾風知勁草」的強勁體質,未受影響。然而,2000年至2007年間,台灣受 制於本土化意識型態影響,對中國大陸採取防堵閉關政策,導致2002年開始「台 灣為四小龍之首」之美譽已拱手讓人,相關分析如下敘述:. 一、亞洲四小龍及中國大陸之進口成長比較 由圖八可知,2000年的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率高達27.7%為最高,台灣出口成 長率為22%,雖然落後中國大陸,但仍為亞洲四小龍之冠,新加坡20.3%居第二, 韓國19.9%居第三,香港16.7%居第四。2007年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率25.7%仍然最 高,韓國成長率14.1%居亞洲四小龍之冠,台灣、新加坡成長率為10.1%居第二, 香港成長率8.4%居末位。由圖八顯示:(一)2000年至2007年中國大陸出口成長 率持續以二位數高速成長(除了2001年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外) ; (二)韓 國自2002年開始,新加坡自2003年開始,出口成長已遠超越台灣。.

(14) 42.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單位:% 40 30 20 10 0 -10 -2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台灣出口成長率. 22.0. -14.8. 7.1. 11.3. 21.1. 8.8. 12.9. 10.1. 韓國出口成長率. 19.9. -12.7. 8.0. 19.3. 31.0. 12.0. 14.4. 14.1. 新加坡出口成長率. 20.3. -11.7. 2.9. 27.9. 24.2. 15.5. 18.4. 10.1. 香港出口成長率. 16.7. -5.7. 5.7. 13.3. 16.1. 10.0. 10.4. 8.4. 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率. 27.7. 6.9. 22.2. 34.7. 35.4. 28.4. 27.2. 25.7. 圖八. 2007年. 亞洲四小龍及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亞洲四小龍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比較 由圖九可知,亞洲四小龍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的占有率,2000年台灣占有率 達11.33%居冠,韓國占有率10.31%居第二,香港占有率4.19%居第三,新加坡占 有率2.25%居末位。2003年、2004年及2005年韓國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有超高的 成長率,為51.01%、44.3%、23.66%,超越我國的29.62%、31.19%、15.28%,因 此,2005年韓國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達11.64%,開始超越台灣。2007年韓國在 中國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10.88%仍然居冠,我國占有率10.56%居第二,新加坡 1.83%居第三,香港1.34%居末。由圖九顯示:(一)在中國大陸市場,韓國與台 灣為兩大最主要產品占有國;(二)2004年之前,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為 亞洲四小龍之冠,然而2005年起至2007年,韓國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已超越我 國。. 三、亞洲四小龍及中國大陸在東協進口市場比較 由圖十可知,2000年新加坡在東協進口市場占有率10.10%居冠,台灣占有率 5.14%居第二,韓國占有率4.91%居第三,中國大陸4.50%居於末位。然而,中國 大陸2000年至2007年在東協進口市場成長率,每年都以超高成長率成長,因此, 中國大陸在東協市場占有率,2005年開始超越新加坡。2007年中國大陸在東協市 場占有率11.45%仍然居冠,新加坡占有率9.28%居第二,台灣4.7%稍微超過韓國 4.55%。由圖十顯示:(一)2000年至2007年中國大陸在東協市場占有率扶搖直.

(15)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43. 單位:% 14 12 10 8 6 4 2 0 台灣占有率 韓國占有率.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11.33. 11.23. 12.9. 11.95. 11.55. 11.31. 11.01. 10.56. 10.31. 9.68. 10.45. 11.09. 11.64. 11.34. 10.88. 2.39. 2.54. 2.5. 2.5. 2.23. 1.83. 3.65. 2.7. 2.1. 1.85. 1.36. 1.34. 新加坡占有率. 2.25. 9.61 2.11. 香港占有率. 4.19. 3.87. 圖九. 亞洲四小龍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單位:% 15 10 5 0 台灣占有率 韓國占有率 新加坡占有率 香港占有率 中國大陸占有率. 圖十.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5.14 4.91. 4.82 4.7. 4.76 5.2. 4.37 4.92. 4.86 4.64. 4.64 4.37. 4.77 4.9. 4.7 4.55. 10.1 2.25 4.5. 8.7 2.16 5.25. 8.97 2.4 7.02. 8.67 2.22 7.77. 8.71 2.13 8.68. 9.53 1.96 9.88. 9.52 1.99 10.7. 9.28 1.97 11.45. 亞洲四小龍及中國大陸在東協進口市場占有率. 註:本研究所稱東協,以東協四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為計算基礎。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上;(二)2002年與2003年我國在東協市場占有率落後韓國,2004年至2007年我 國與韓國在東協市場占有率則互有消長。 綜合上述比較結果顯示:(一)2000年至2007年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率都以二 位數字一路遙遙領先亞洲四小龍,而韓國自2002年,新加坡自2003年,出口成長 率開始超越台灣; (二)在中國大陸市場,韓國與台灣為兩大最主要產品占有國, 在2004年之前,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為亞洲四小龍之冠,然而從2005年開 始,韓國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已超越台灣;(三)中國大陸在東協市場占有率 自2005年開始領先亞洲四小龍,另一方面,2002年至2007年我國與韓國在東協市.

(16) 44.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場占有率互有消長。由上述分析顯示,2000年之前「台灣居於亞洲四小龍之首」 的經濟優越實力,自2002年開始已被新加坡及韓國取代,值得我們深思。. 伍、台灣突破經貿困境之因應策略 根據前述分析得知,近年來,中國大陸已成為亞洲經濟的重心、全球的經濟 大國。海峽兩岸經貿歷經三十年的發展,形成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中國大陸是 我國廠商對外投資金額的最大地區、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二大 進口來源及貿易順差最大來源地。台灣的經濟利益已繫於中國大陸,不可能失去 中國大陸市場與商機。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台灣能倖免於難,然而受制 於閉鎖政策,2002年起台灣在四小龍中反而屈居劣勢。面對東亞局勢的變遷,我 們意識到,若不順應趨勢整合經濟,將無法躋身世界經濟舞台。兩岸應該秉持互 惠互利的原則,發展出互惠雙贏的互動模式──建立兩岸共同市場。雖然我們不 能期望兩岸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共同市場的整合目標,然而,雙方擱置爭議,以 漸進、理性、務實的態度互動,在經濟上攜手合作共同創造雙贏,是兩岸刻不容 緩的課題。面對兩岸共同市場的定位與實施,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思維方向。. 一、從鬆綁進階到兩岸經濟合作 台灣總統馬英九、副總統蕭萬長自2008年5月20日上任後,將兩岸的經貿策 略從「防堵、防衛」的經濟思維策略轉變到「主動、積極、開放」的基調和定位。 2008年7月4日開放「兩岸三通直航」,接著同年7月17日宣布「財經法規鬆綁方 案」 ,鬆綁範圍既深且廣,被形容為「經濟解嚴」 。2008年12月20日,國共兩黨在 上海舉行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008年12月31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提出, 兩岸可以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 。2008年海協會和海基會舉行了兩次會談, 第三次陳江會談將在2009年上半年登場。馬總統上任不滿一年,兩岸三通直航, 為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帶來契機,而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更為兩岸和平發展奠 定更為紮實的基礎,提供更為強大的經濟動力。. (一)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海會議 2006年以來,國共兩黨先後舉辦三屆論壇,積極研討兩岸經濟合作議題,形 成了許多重要共識,引導兩岸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於2008年12月20日在上海召開,以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為目標,研討兩 岸金融及服務業合作、促進兩岸雙向投資、構建兩岸經濟交流制度化等議題。此.

(17)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45. 次上海會議通過十項經濟合作協議,從長遠來看,不但對兩岸或對整個東亞地區 都可能是一個福祉。. (二)胡錦濤的「六點主張」 2008年12月31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三十週年座談 會上發表講話,綜合六點胡錦濤的對台政策大綱包括:1.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 治互信;2.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3.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4. 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5.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6.結束敵對狀 態,達成和平協議(張亞中,2009)。兩岸經濟合作方面,胡總書記提出,兩岸 實現三通後,可以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 機制。馬英九在競選時,胡錦濤主張兩岸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這其實就是 胡錦濤針對馬英九所曾提過最直接的善意回應。. (三)江陳會談 2008年5月20日馬政府上任後,秉持「協商代替對抗」與「和解代替衝突」 的態度,恢復中斷近十年的制度化協商機制;海協兩會先後在2008年6月、11月 分別於北京、台北舉行二次「江陳會談」,第三次「江陳會談」兩會敲定 2009年上半年舉辦,雙方並預計,針對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共同打擊犯罪、避免雙重課稅、投資保障協議、兩岸空運. 定期航班,以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六項議題啟動技術性協商。三次江陳會談都是 關於兩岸通郵、通航及通商,方便兩岸人民貨物資金的往來,促進兩岸的產業優 勢互補,增進兩岸經濟的共同成長,其具有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關係台灣全球 區域經濟的定位與發展,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指標意義。. 二、打破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 (一)東協十加三加不到台灣 「東協十加三」已漸趨成熟,它將是全球區域經貿區塊中最具潛力的地區。 預期在2010年開始實施以後,這個自由貿易區將成為人口超過18億、經濟總值高 達24,00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而其經濟規模則將直追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成 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區域性經濟集團(李國雄,2005)。二十一世紀全球貿易及 投資更趨自由化與國際化,全球區域性經濟的形成是大勢所趨,若不順應此一趨 勢的發展,只有邊緣化遭淘汰的後果(童慧玲,2004)。參與亞洲經濟整合,是 台灣經濟發展命脈,珍惜目前兩岸發展契機,建立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並.

(18) 46.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由此擴大至其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以避免台灣被邊緣化。. (二)CEPA 形成大中華區經濟圈 中國大陸與香港先後於2003年、2004年、2005年及2006年簽訂了四份更緊密 的經貿安排協定(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中、港兩地 間經貿關係較以往來得緊密及頻繁。短期而言,部分台商將以香港做為進軍中國 大陸市場的跳板。中長期而言,中國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將大幅增加中國大 陸、港、澳的整合,進而形成大中華區經濟圈。台灣若不能在這一過程中取得合 理的定位及參與的機會,經濟勢必遭到「邊緣化」。. (三)新加坡與中國大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2008年10月23日,新加坡和中國大陸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2009年1月1日起,新加坡出口到中國大陸85%的商品,將開始 享受零關稅,2010年起,新加坡在中國大陸享受零關稅的商品將增加到95%,2012 年將提高到97.1%(〈新加坡‧新中簽署自貿協定‧85%輸中貨品明年免關稅〉, 2008)。截至目前為止,新加坡已與十三個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其中包括美 國、澳洲、印度、日本、加拿大及墨西哥等國,並與巴基斯坦正進行自由貿易談 判當中。反觀台灣,目前尚未與亞洲任何國家簽署相關協定,台灣應該利用與中 國大陸經濟合作的機會,提升台灣進入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 (四)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是 介於FTA與CEPA間,被馬英九總統定義為兩岸經貿互動可走的「第三條路」,一 方面規避國與國的爭議,另一方面也避免「主權被矮化」的聯想,而其主要基本 構想還是著眼於取消兩岸間包括關稅、經貿、投資等相關障礙,逐步構築一個自 由化的共同市場(林建甫,2009)。從全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視野來看,兩岸經 濟的合作與整合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契機。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兩岸之間的經貿 關係已經非常緊密,兩岸之間簽署一個綜合性的經濟合作協議,是一條必然要走 的路(林祖嘉,2009) 。Roland-Horst、Reinert與Shiells(1992, 1994)證實,當小 型經濟區域與大型經濟區域整合,雙方皆可獲利,而且小型經濟區域獲利更多。 由此看來,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台灣最有利。亞洲目前沒有任何國家與 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議,我們可藉由兩岸簽署ECFA協議,推動經濟合作制度化, 逐步建構一個自由化的「兩岸共同市場」。.

(19)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47. 三、採取「遠親不如近鄰」的思維 過去,兩岸由於政治立場的看法歧異、齟齬不斷,使更具有語言、文化和地 理位置優勢的台灣,卻因為兩岸複雜的特殊情勢,被區隔在區域經濟體之外。如 今,兩岸已「三通直航」、「財經法規大鬆綁」、「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兩岸關 係正邁向全面正常化。以全球經濟體系而言,目前台灣的經濟實力和地位不應採 取像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大陸等大國般的全球布局及全面區域經濟戰略,台 灣首先應該要以「遠親不如近鄰」的思維,採取「近」、「局部」、「集中」及「絕 對優勢」的「走向地區」政策,才能擁有相對優勢(宋鎮照,2001)。因此,建 立兩岸共同市場,將是兩岸互利共生的重要契機,也是一條展望未來全球布局的 康莊大道。. 四、因應全球金融風暴危機 2007年以來,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帶來的金融風暴威力迅速擴散,導致2008年 有多個國家面臨危機,冰島、韓國、巴基斯坦、烏克蘭、哈薩克和阿根廷等國, 都傳出瀕臨破産邊緣的訊息。金融危機暴露了發達經濟體金融體制的一系列缺 陷,美國將可能失去在全球金融系統中的強國地位。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 發表評論認為,中國大陸的力量非常重要,能協助世界經濟恢復穩定。「德國之 聲」(Deutsche Welle)網站文章指出,金融危機對世界的改變之一,就是人民幣 將成為國際經濟領域能與美元比肩的「硬通貨」。美國金融家G. Soros甚至認為, 中國大陸將是當前金融危機的最大贏家(〈美國金融風暴對大陸的影響逐漸顯 現〉,2008)。 這場金融危機對中國大陸而言,帶來的不僅僅是風險和困難,也可能成為中 國大陸未來快速發展的大轉機。然而,在全球經濟危機之下,中國大陸以出口為 導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也受到嚴重衝擊,造成大批工人失業、民工回鄉回流的效 果,中國大陸官方公布的2008年底失業率為4.2%。台灣2008年底失業率更是創下 歷史新高,達到5.03%。兩岸共同市場若能實施,這不僅是中國大陸吸引台商的 最大利基,也是台灣開拓中國大陸資源及市場的有利因素。兩岸共同市場若能實 施,兩岸經濟資源的配置就愈自由,則資源的使用效率就會愈高,經濟資源的使 用愈有效率,則其經濟成長率就會高,兩岸失業率自然就會降低。 在全球金融風暴的變革中,中國大陸既有挑戰更有機會,也可能成為穩定全 球經濟的重要角色。而台灣目前尚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居民和企業負債與槓桿水 準也不高,這些因素對於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提供了良好的應變條件,因此,我們.

(20) 48.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在透過激烈的財政措施刺激股票市場、擴大公共政策提振內需、發放消費券刺激 消費及 搶救失業潮 的同時,不如在風暴期間多花點精力思考,可以讓兩岸經濟長 治久安的長期策略,並採取兩岸經濟優勢的互補性,以務實、穩固、漸進的方式 推動兩岸共同市場。. 陸、建立兩岸共同市場 一、兩岸共同市場的進程 區域經濟整合的形式,依據階段性的深化程度可區分為優惠性貿易協定、自 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及經濟同盟等五種,各階段的學理定義及其主要 差異分述如下(Panagariya, 1994):. (一)優惠性貿易(preferential trade) 一國單方面授予另一國特定部門別產品優惠貿易待遇,且不將此項待遇授予 其他國家,例如普遍優惠關稅待遇(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 GSP),美 國片面授予中美洲國家之「加勒比海盆地法案」。. (二)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自由貿易區內之會員國相互同意消除彼此間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但會員 國仍可保有其各自對外之關稅及貿易政策,亦即自由貿易區成員並無共同對外關 稅及貿易政策。. (三)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 關稅同盟會員國除相互同意消除彼此間貿易障礙之外,另一方面更相互協議 採取共同對外關稅及貿易政策。. (四)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 會員國除彼此允許貨物自由流通及採取共同對外關稅及貿易政策外,並允許 其他生產要素(如人員、資金、勞務、商品)之自由流動。. (五)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 會員國除達到前述共同市場全面自由流通之各項要素外,尚須彼此協商,制 訂共同經濟及貨幣政策。.

(21)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49. 二、簽訂兩岸貿易互惠協定 2005年蕭萬長先生發表對於兩岸與台灣發展的看法:思考台灣的出路、經濟 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的風潮及參考歐盟模式,希望在兩岸經貿根本長期的制度 問題,尋求一個溝通、合作、協調、達成共識、建立規範的平台,為此,其提出 兩岸共同市場「一個前提,三步到位」的主張。一個前提是指「九二共識一中各 表」,三步到位包括三通直航、簽訂經貿互惠協定、關稅同盟與貨幣同盟(蕭萬 長,2005)。目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與三通直航已順利就位,接下來就是簽 署兩岸貿易互惠協定。本文針對兩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提出下列幾個具備的基 本條件。. (一)兩岸關係快速融冰 2008年5月20日台灣總統馬英九上任後,從過去防堵、防衛的經濟思維,改 為採取開放自由的經濟政策;2008年7月4日兩岸「三通直航」 ,緊接著於2008年7 月17日宣布「財經法規鬆綁方案」,鬆綁範圍既深且廣,被形容為「經濟解嚴」。 2008年12月20日,國共兩黨在上海舉行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008年12月31 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提出,兩岸建立經濟合作機制。2008年海協會和海基會舉 行了兩次會談,第三次江陳會談將在2009年上半年登場。過去,兩岸之間由於政 治立場的看法歧異、齟齬不斷,使具有語言、文化和地理位置優勢的台灣,卻因 為兩岸複雜的特殊情勢,被區隔在區域經濟體之外。如今,兩岸關係快速融冰, 台灣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將進入新階段的開始。. (二)人文地理同質性 企業的經濟發展過程,往往是以心理距離近的國家先進行,再逐漸向外發展 (Johanson & Vahlne, 1977)。大部分的經貿組織都是先由相同區域的國家所組 成,台灣隔海與中國大陸最近的距離為135公里,台灣與中國大陸有共通的語言、 歷史、文化等背景。而且,兩岸人民同根、同族、同血脈和同語言,容易解出最 大的公約數,有利於削減經濟整合的阻力,並且是一個溝通、合作、協調、達成 共識的最佳條件組合。. (三)經濟結構互補性 台灣產業及貿易基礎實力雄厚、管理經驗紮實,與國際品牌大廠建立良好的 策略聯盟關係,與全球供應鏈緊密結合,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之一環。中國大 陸擁有廣大的市場與勞動力、未開發的豐富資源,以及頗具規模的科技實力,但.

(22) 50.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卻缺乏企管與經商人才;台灣則有相當多的資金與商業人才,惟缺乏原料市場、 大規模生產基地和重工業的技術人才。兩岸人才、資金、管理及自然資源等具高 度互補性,經濟整合可互利互惠。. (四)社會回饋與交流 經濟不一定僅靠經貿投資和技術合作關係的加強而已,也可以透過社會回饋 和社會交流方式來增強雙邊或多邊關係,有良好的社會或民間外交,才能有效提 高雙邊的經濟關係。2008年5月12日,中國大陸四川發生了八級大地震,是中國 大陸三十年以來最為嚴重的地震災害。天災無情人有情,台灣不分朝野上下對四 川震災捐款共逾45億元,並於第一時間組成搜救大隊與救援組織赴四川震災,此 類善舉,讓兩岸關係頓時拉近,對於之後兩岸的諸多協商,勢將更加順利。. 三、台灣應有的策略思維 (一)多一分經濟、少一分政治 經濟是區域內動力的主軸,沒有經濟實力將很難提升國際地位,對台灣來 說,沒有經濟實力就沒有政治地位可言。台灣位於亞太地區的中心位置,既然無 法脫離與中國大陸的緊密關係,因此,唯有緊密結合中國大陸,才是台灣立足亞 太的基礎。兩岸必須以「多一分經濟、少一分政治」做為兩岸經濟圈構想的原則 與立場,在政、經分離的原則下才有可能建構──兩岸共同市場。. (二)讓台灣成為人才及科技匯集中心 二十一世紀是屬於知識經濟的時代,誰掌握知識,誰就擁有經濟優勢。透過 知識優勢,才能順應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科技化的發展,知識經濟的發展必須藉由 教育的支持來創造知識資源,才可以增高人力素質,因此,「教育」應該是最佳 的經濟政策。讓教育鬆綁解禁,藉由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刺激台灣學生的競爭力, 讓台灣成為人才匯集中心(李承宇,2008)。. (三)讓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 1993年7月1日,政府公布實施「振興經濟方案」,將「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 運中心」,1995年1月5日,行政院院會通過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發展台灣成為亞 太營運中心正式成為政府施政的重心。1996年9月14日,因李登輝提出「戒急 用忍」政策而功虧一簣。2000年陳水扁總統擱置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將政策改為 「綠色矽島」。我們要超越競爭對手,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建立「兩岸共同.

(23)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51. 市場」的同時,也要讓台灣成為全方位大格局的──「亞太營運中心」。 2003年12月,中國大陸民航總局和上海市政府分三階段推進上海浦東航空樞 紐建設:2005年至2007年打好航空樞紐建設的基礎,2007年至2010年建成亞洲最 大的貨運樞紐,2010年至2015年全面確立上海航空樞紐地位,要讓上海成為最 大、最高的國際型航空樞紐港。在我國發展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之際,上海浦東新 區是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台灣雖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做後盾,然而,響亮的 口號本身不具任何意義,香港的高度自由化條件,早已使其成為亞太金融中心, 而新加坡亦以其穩定的政治環境、高行政效率、低稅率等自由化政策,成為各國 大企業設立亞太營運中心之首選。當此之際,我們要超越競爭對手,除了持續兩 岸經貿關係的穩定發展,並在國際上找到台灣的新定位,才有可能掌握先機拔得 頭籌,走出他人所無可取代的特色。. 柒、結論 近年來,台灣對於中國大陸經濟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在投資方面,中國大陸 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金額比重55.4%,是我國廠商對外投資金額最大地區;在貿易 方面,中國大陸是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及貿 易順差最大來源地。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台灣終能倖免於難,然而,受 制於台灣意識型態防堵、防衛的閉鎖政策,2002年開始台灣在四小龍中反而屈居 劣勢。 2004年11月,東南亞國家協會和中國大陸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而日本與南韓 也已積極與東協磋商,希望將東亞經濟整合成為「東協十加三」,依目前東協十 加三的進程,將在2010年廢除區域內所有關稅,並謀求政治、安全、軍事、運輸 和觀光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以建立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2008年10月23日,新 加坡和中國大陸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根據協定,2009年1月1日起,新加坡出 口到中國大陸85%的商品,將開始享受零關稅;2010年起,新加坡在中國享受零 關稅的商品將增加到95%;2012年,這個比例將提高到97.1%(〈新加坡‧新中 簽署自貿協定‧85%輸中貨品明年免關稅〉,2008)。 面對兩岸難分難解的經濟共同體,以及內外日益嚴峻的經濟情勢,加以2008 年再度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對於台灣原本已不景氣的經濟而言,無異是雪上加 霜。台灣如何突破當前經貿困境?如何開創兩岸經貿發展榮景?兩岸問題的關鍵 之鑰──建立「兩岸共同市場」 ,將是兩岸「和平發展、互利共生」的重要契機, 可藉以打開兩岸機會之窗,舖設出一條展望未來,布局全球的康莊大道。.

(24) 52.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2008年3月22日台灣總統選舉,馬英九、蕭萬長以7,659,014票,58.45%的高 得票率,當選為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在新政府的台灣經濟藍圖中,已全面展 開兩岸經貿協商,以構建兩岸互補、互惠的經貿合作關係。兩岸關係快速融冰, 馬總統且入選為美國《時代》(Time)2008年度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入選的原 因是他「有機會重新改寫一整個區域的命運」 (〈劉院長就「陸客來台與包機直航 的歷史意義」〉 ,2008) 。2008年4月12日,副總統蕭萬長出席博鼇亞洲論壇,對於 兩岸關係,馬英九親自提出「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十 六字箴言,獲得中國大陸主席胡錦濤的認同,這十六字箴言,將是未來發展兩岸 共同市場,以及解決兩岸所有爭端事務最好的指導原則(台灣競爭力論壇, 2008)。 總而言之,在全球化與區域整合的趨勢下,兩岸應極力在兩岸政治爭議與經 濟發展中求取平衡。在政治上,兩岸應擱置爭議,以務實漸進、相互尊重及體諒 的態度與對方往來;在經濟上,藉由雙方經濟優勢的互補與共識,兩岸同共市場 方能順利推展。我們相信藉由兩岸共同市場的成立,將可建構出具有互信、互惠 基礎的經濟合作交流環境,終能讓華人企業深耕兩岸、布局全球、創造雙贏。然 而,兩岸共同市場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其間還有很多可能招致的爭議,以及 必須克服的障礙,有待兩岸人們以更寬容的心,運用智慧和策略來共同化解。.

(25) 開創兩岸的經貿發展──兩岸共同市場. 53. 參考文獻 台灣競爭力論壇(2008)。建構兩岸共同市場之遠景。發表於桂台經濟科技文化 交流協會、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台灣) 、清 華大學台灣研究所共同主辦之「第三屆兩岸產業共同市場研討會暨第四屆桂 台經貿合作交流會」,廣西。 李承宇(2008,10 月 6 日)。馬總統:陸生不能考台證照。聯合報。2008 年 12 月 15 日,取自 http://city.udn.com/58058/3059631?tpno=35&cate_no=0 李國雄(2005)。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經濟分析。兩岸共同市場 基金會通訊,第 12 期,頁 14-19。 宋鎮照(2001)。台灣對於東亞經濟圈構想之期待及自我定位。2008 年 8 月 10 日,取自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TE-R-090-029.htm 東協十加三(2007) 。2008 年 10 月 15 日,取自 http://news.epochtimes.com.tw/7/6/ 7/57469.htm 東南亞國協(無日期) 。2009 年 1 月 2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 title=%E4%B8%9C%E7%9B%9F&variant=zh-tw 林祖嘉(2005) 。2010 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啟動,台灣邊緣化的開始。2008 年 11 月 10 日,取自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4/TE-R-094-002.htm 林祖嘉(2006)。兩岸共同市場應從電子電機產業開始。2008 年 11 月 20 日,取 自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5/TE-R-095-005.htm 林祖嘉(2008) 。從東亞經濟整合看兩岸共同市場。2008 年 11 月 13 日,取自 http:// www.npf.org.tw/post/3/4318 林祖嘉(2009)。兩岸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的進程與具體作法。2009 年 2 月 10 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2/5308 林建甫(2009)。兩岸簽署 CECA 的時代性與必要性。2009 年 2 月 10 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1/5314 美國金融風暴對大陸的影響逐漸顯現(2008,10 月 23 日) 。大陸情勢雙週報,1539 期。2008 年 12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kmt.org.tw/hc.aspx?id=44&aid=2069 張平沼(2004)。從全球區域經貿板塊發展看大中華經濟圈的發展與潛力。2008 年 10 月 15,取自 http://www.tcoc.org.tw/IS/Dotnet/ShowArticle.aspx?ID=4248 張亞中(2009)。胡六點目標──建立兩岸和平框架。2009 年 1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8/6/6/2/100866289.html?coluid=33&k indid=4372&docid=100866289&mdate=0217093819.

(26) 54. 中國行政. 第 81 期. 國家統計局(2008)。中國統計年鑑 2008。北京:中國統計。 梁雙陸、程小軍(2007)。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綜述。經濟問題探索月刊, 2007 年第 1 期,頁 40-46。 區域經濟合作(無日期) 。2009 年 1 月 2 日,取自 http://wiki.mbalib.com/w/index. php?title=%E5%8C%BA%E5%9F%9F%E7%BB%8F%E6%B5%8E%E5%90%8 8%E4%BD%9C&variant=zh-tw 童慧玲(2004)。臺海兩岸統合關係研究──以歐洲聯盟經驗為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新加坡‧新中簽署自貿協定‧85%輸中貨品明年免關稅(2008,10 月 24 日) 。星 洲日報。2008 年 11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sinchew.com.my/node/87462?tid=2 劉院長就「陸客來台與包機直航的歷史意義」 (2008) 。2009 年 1 月 2 日,取 自 http://www.ey.gov.tw/ct.asp?xItem=43452&ctNode=311 蕭萬長(2004)。 全球化與區域合作脈絡下的兩岸關係。2008 年 12 月 30 日,取 自 http://www.crossstrait.org/version1/subpage1/sp1-1b.htm 蕭萬長(2005)。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與實踐。2008 年 12 月 30 日,取自 http:// www.crossstrait.org/version1/subpage7/200603/sieweco_list.php?number=22 Johanson, J., & J. Vahlne (197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dies, 8(1): 23-32. Panagariya, A. (1994). East Asia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in World Trade. World Economy, 17(6): 817-839. Roland-Horst, D. W., K. A. Reinert, & C. R. Shiells (1992). Economy-wide Modeling of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an FTA with Mexico and a NAFTA with Canada and Mexico.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s Commission. Roland-Horst, D. W., K. A. Reinert, & C. R. Shiells (1994).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North American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J. F. Francois & C. R. Shiells (Eds.), Modeling Trade Policy: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Assessments of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pp. 47-82). 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n.d.).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7.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8, from 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its 2007_e/its07_toc_e.htm.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eywords: accuracy measure; bootstrap; case-control; cross-validation; missing data; M -phase; pseudo least squares; pseudo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 receiver

=> Cross-curricular vocabulary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cross-curricular reading.. => Cross-curricular vocabulary can best be taught through

(1988a).”Does futures Trading increase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63-69. “Futures Trading and Cash Market Volatility:Stock Index and Interest

The evidence presented so far suggests that it is a mistake to believe that middle- aged workers are disadvantaged in the labor market: they have a lower than average unemployment

The above information is for discussion and reference only and 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investment

Jesus falls the second time Scripture readings..

 Warrants are an instrument which gives investors the right – but not the obligation – to buy or sell the underlying assets at a pre- set price on or before a specified date.

Development plan: Promote production cooperation, support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and Maca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pport Macao banking institutions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