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Hoklo∕Hohlo」的漢字名書寫形式與變遷:從歷史文獻與地圖地名的檢索來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Hoklo∕Hohlo」的漢字名書寫形式與變遷:從歷史文獻與地圖地名的檢索來分析"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地理研究 第 71 期 民國 108 年 11 月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No.71, November 2019 DOI: 10.6234/JGR.201911_(71).0003

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

Hoklo∕Hohlo」的漢字名書寫形式與變遷:

從歷史文獻與地圖地名的檢索來分析

The Chinese Writing Forms and Changes of the Minnan Ethnic

Group Name “Hoklo/Hohlo”: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Map Place Names

韋煙灶

a

李易修

b

Yen-Tsao Wei Yi-Hsiu Lee

Abstract

This paper searches through the literatures and map names, and explores the origin, change, using period and frequency of the Chinese writing forms and changes of the Minnan ethnic group name ‘Hoklo / Hohlo’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We also want to explore more powerful argument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ast in this issu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se Chinese writing forms all seem to originate from the ‘sound name’, and mainly from the Hakka ethnic group.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se ‘map names’ only appeared in Guangdong, and not in Taiwan or Fujian. Most map names are ‘Xuelao (學 老)’, and then ‘Helao (鶴老)’, but we could not find ‘Helao (河老)’ or ‘Heluo (河洛)’. In these Chinese writing forms, the earliest appearing are ‘Helao (河老)’ and ‘Helao (貉獠)’; the second earliest forms are ‘Helao (貉老)’ and ‘Helao (鶴老)’; the third is ‘Xuelao (學老)’; and later ‘Fulao (福老)’ appeared. The final forms that appeared are ‘Helao (鶴佬)’, ‘Xuelao (學佬)’ and ‘Fulao (福佬)’. They were widely recognized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This paper also speculates that self-proclaimed (‘Hohlo lang’) usage of the Minnan ethnic group in Hsinchu, should be influenced by the usage of emigrants in eastern Guangdong. And today, ‘Hohlo’ (sound name) and ‘Fulao (福佬)’ (Chinese name) become the customary names of Taiwan’s Minnan ethnic group.

Keywords: Minnan ethnic group, ethnos name from other ethnos, place name, Hohlo, sound name

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通訊作者(email: t24002@ntnu.edu.tw)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orresponding author.

b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助理

(2)

摘 要

本文從文獻檢索與地圖地名兩個面向切入,希望發掘指稱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Hoklo / Hohlo 漢字 名(河老、貉獠∕䝤、貉老、鶴老∕佬、學老∕佬、福老∕佬、河洛)用詞的起源、變遷、使用年代 與頻率,發掘更有力的論證,以突破過去在這方面議題探討的視野侷限性。研究發現,這些稱呼似乎 都是來自以音套字(音名),且很可能來自客家族群對閩南族群的他稱用法。這些「地圖地名」只出現 在廣東,不見於臺、閩。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學老」地名;其次為「鶴老」,未見「河老」與「河洛」 地名。「Hoklo / Hohlo」的漢字名中,最早出現的是河老與貉獠,貉老與鶴老可能稍晚一些;再來為學 老,再次為福老。鶴佬、學佬與福佬出現最晚,廣泛被認知應在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本文推測新 竹地區閩南人的「Hohlo lang」自稱用法,應是受粵東移民裔用法的影響。及至今日,「Hohlo」(音名) 與「福佬」(漢字名)已經成為臺灣閩南族群的慣用稱呼了。 關鍵詞:閩南族群、他稱族名、地名、福佬、音名

前 言

Hohlo是閩南話指稱閩南族群的音名;Hoklo則是以客家語及粵語指稱閩南族群的音名。過去學者 討論到Hoklo / Hohlo的河老、貉獠∕䝤1、貉老、鶴老∕佬、學老∕佬、福老∕佬∕狫、和老∕佬、賀 老、河洛等的漢字名,由於欠缺廣泛的文獻檢視,有時會流於過度推論。現今網路對各類文獻資料庫 的檢索功能很強,文本攤開來,不辯自明;其次,地理學者多了兩種檢驗方式,就是地圖及地名,地 理學者的優勢不言可喻。因此,本文擬從文獻檢索與地圖地名兩個面向切入,希望突破過去相關研究 的侷限,發掘更有力的文本證據。 本文在檢索中國閩、粵歷史文獻主要利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維 基文庫」等資料庫,並儘量核對所對應的紙本書類;臺灣文獻的檢索主要利用「漢籍電子文獻」、「臺 灣文獻叢刊資料庫」、「臺灣大學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地圖地名檢索所用的電子地圖為「Google Maps」與「百度地圖」;紙本地圖包括:《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第六冊、第七冊、第八冊)(譚 其驤,1996a;1996b;1996c;1996d)、《新世紀廣東省地圖集》(胡捷、何忠蓮編,2008)、《廣東省地 圖冊》(劉業華、葉雁玲編,2003)、《廣東省地圖冊》(張紅編,2016)、《福建省地圖冊》(林春敏編, 2010)、《福建省地圖冊》(石家星編,2019)等地圖冊及地圖集。而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的音名(sound name)Hoklo 及 Hohlo,係以「臺灣語言音標方案」(TLPA)拼寫,漢字名(Chinese name)則以華語 發音與「漢語拼音」拼寫。 1 䝤:古來母、效攝、上聲,今漢語拼音為 lǎo;獠:古來母、效攝、平/上聲,今漢語拼音為 liáo、lǎo,「䝤」字與老、 佬的韻調相符,「獠」字的上聲一讀,或當即是「䝤」之異體,而其平聲一讀,詞性上為形容詞,意為「兇惡貌」, 如「青面獠牙」,然此音韻地位終與本文論旨未侔,故據音韻條件看,本字或可做「貉䝤」,惟以下行文為配合歷史 文獻的寫法,均寫成「貉獠」,不再一一說明。感謝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言學系程俊源教授的指正與補充。

(3)

從河老到福老、福佬,再到河洛

《[萬曆]漳州府志》(成書於1573 年)〈徭人〉一文:「屬邑深山皆有之人,俗呼畲客。舊志不載, 今載之。徭種本出槃瓠,椎髻跣足,以槃、藍、雷為姓,自相婚姻。隨山散處,編荻架茅為居。植粟 種豆為糧,言語侏㒧弗辨。善射獵,以毒藥塗弩矢,中獸立斃,以貿易商賈。居深山,光潔則徙焉。 自稱狗王後,各畫其像,犬首人服,歲時祝祭。其與土人交,有所不合,詈毆訟理。一人訟,則衆人 同之,一山訟,則衆山同之。土人末敢為敵。國初,設撫徭土官,令撫綏之。」(羅青霄修纂,1573/2010: 377)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1613-1682),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約 1639-1682 年間成書):「猺人,楚、 粤爲盛,而閩中山溪高深之處間有之。漳猺人與虔、汀、潮、循接壤錯處,亦以槃、藍、雷爲姓。隨 山種插,去瘠就腴。編荻架茅爲居,善射獵,以毒藥塗弩矢,中獸立斃。其貿易商賈,刻木大小短長 爲驗。今酋魁亦有辨華文者,山中自稱狗王,後各畫其像,犬首人身,歲時祝祭。族處喜讐殺,或侵 負之,一人訟,則衆人同;一山訟,則衆山同。常稱城邑人爲河老,謂自河南遷來畏之,繇陳元光將 卒始也。」(顧炎武,2011:2991-2992)。據聞此文收錄郭造卿(1532-1593)〈防閩山寇議〉的記載; 又稱,郭文抄自[萬曆]《漳州府志》。然郭文究竟有無涵蓋後文之「常稱城邑人爲河老,謂自河南遷 來畏之,繇陳元光將卒始也。」,未得原文,乃未得知。若顧炎武之文轉引自郭文,則〈防閩山寇議〉 與〈徭人〉撰寫年代應相近。 康熙年間第二次修纂(康熙58 年,1719 年)之《[康熙]平和縣志》(知縣王相總纂)「閩省凡深 山窮谷之處,每多此種,錯處汀潮接壤之間(中略)。居無常所,視其山之腴瘠,瘠則去焉。(中略) 土人稱之曰客,彼稱土人曰河老」(王相總纂,1719/2000;引自施添福,2013:27)。指的是畲族被當 時漳州閩人稱為「客」,閩人被「客」稱為「河老」。且從《[萬曆]漳州府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康熙]平和縣志》相承的文脈來看,此處之「客」、「彼」乃指畲族人;至於是否指客家族群(含客家 化的畲族人),則未可知。2 大埔縣秀才溫廷敬(1869-1954)〈潮州福佬民系考〉:「福老初本名河老。《郡國利病書》云:漳猺 人與虔、汀、潮、循接壤雜處,中略。常稱城邑人為河老,謂自河南遷來,畏之繇陳元光將卒始也, 其後始訛為福老。蓋就其來自河南而言之,則名為河老;就其處於福建而言之,則名為福老。今漳、 泉人尚自稱為河老,而他省及客家則稱為福老,此可證其得名之由也。」(溫廷敬,2005) 郭造卿〈防閩山寇議〉與[萬曆]《漳州府志》文脈相承,但查[萬曆]《漳州府志》只錄「畲客」, 未錄「河老」,故可推定「河老」之詞確切錄於《天下郡國利病書》之中。閩地漢人曾經被畲族人稱為 2 本文初稿在 2019 年 11 月 9 日「第四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宣讀時,評論人洪惟仁教授認為在漳州客家話裡的 /-k/入聲韻尾有弱化為/-h/的現象,貉/hok8/>貉/hoh8/的讀音似如「河」,並寫成「河『佬』」,且因此「河老」地名就 不會出現在比較能保持/-p/、/-t/、/-k/等非喉塞入聲唸法的廣東客家區。對洪教授的說法,研究者持保留態度,其一、 從歷史文獻的文脈清楚可辨「河老」說法所對應的是漳州畲民。其二、是語音會隨時間產生變異,300-500 年前「貉」 讀/hok/而今讀/hoh/,或已轉讀平聲是不無可能的,若當時「貉」仍讀/hok8/,就未必會寫成「河」了。其三、300-500 年前漳州與粵東是否已成為客家話區不無疑問,明武宗時,王守仁掃蕩贛南及閩西土著勢力,並據此於正德13 年(1518) 奏請在漳州府增設平和縣;(林春敏編,2010:61)丘逢甲在 1899 年抵饒平縣舊縣城三饒訪友時寫下詩句:「舊俗仍 高髻,遺民半客音」(引自:韋煙灶,2014:1-29),高髻的梳頭方式是畲族婦女的表徵,半山客是指粵東半客家化 的畲民,半客音為半山客所說的語言。到清末,與漳州府接壤的潮州府饒平縣中北部,仍然畲、漢雜處的狀態,更何 況是在16 世紀之時。

(4)

「河老」的脈絡已經清晰了,3且《天下郡國利病書》及《康熙平和縣志》所載兩文之文脈來看,「河 老」一詞應是源自畲人稱呼閩人的用詞,到了〈潮州福佬民系考〉一文認為「河老」已轉為閩南人的 自稱族名了。 至於「福老∕佬」一詞出現年代,目前可考以年代以溫廷敬〈潮州福佬民系考〉最早。歐榘甲 (1870-1911)〈新廣東〉一文揭示當時之廣東族群語言分類及使用情形:「……。廣東言語約分三種: 一客家,二福佬,三本地。……。福佬之族,則據福建一省,而連潮州一府,其形勢與客家相近,亦 與客家雜居為多,本地則罕有之。……。」《鳳山縣采訪冊》(1894)「粵稱閩人曰福老,謂福建人也。」 (盧德嘉編,1894/1961:427)《臺灣通史》(1920)「稱粵籍曰『客人』,粵人則呼閩籍曰『福老』」。(連 橫,1962:560)故可推定「福老∕佬」一詞 19 世紀中後期已為當時的臺、粵人士所認知。 連橫曾用「河洛」來對應「ho11 lo53」一詞(引自:洪惟仁,1985:131-132);而開始用「河洛 話(語)」一詞來指稱閩南話,似起於1955 年吳槐發表於《臺北文物》第 4 卷 3 期的〈河洛語(閩南 語)中之唐宋故事〉一文:「顧現在之河洛語(閩南語)中尚存許多歷代典故」(吳槐,1955:67-75), 文中未具體論證依據。其後在〈河洛話叢談〉一文以:「閩南語,俗謂之河洛話。書之者或作河老或 作福老,學老,間至有書老作佬作狫者。由涵義而言,由造語而言,竊以為莫愈 4於河洛二字。不獨 音諧而意賅,且為數千年來之成語。洛古時音近老,今語言仍然。」(吳槐,1958:1-19)來論證Hoklo / Hohlo是源於「河洛」的諧音;《臺北文物》第 7 卷 3 期有三篇以「河洛」為主題。吳槐(1958-1967) 在《臺北文物》及《臺灣風物》等期刊共登載了11 篇〈河洛話叢談〉5,但上述文章未見有以語音學 角度論證者。以當時的政治社會氛圍下,「閩南語即是河洛話」當屬非常「政治正確」,持異議者的 聲音相對微弱,加上「河洛」與「河老」、Hoklo / Hohlo的音感確實頗接近,因此這種在特定年代被 特定人士製造出來的說法,就廣為流傳迄今。然而這些文章都是以漢字訓詁、歷史文獻或漢人南遷「史 實」來作論證依據,只要稍具漢學基礎的人都能洋洋灑灑提出一番說法,這種類似先射箭再畫靶的論 證方式實不足為訓。 將Hoklo / Hohlo解釋為源自「河洛」的諧音,以及將「河」的地理區位解讀為「河南」或「河洛」, 目前臺灣語言學者概以「聲韻俱疏」加以否定,其最大的論據基礎是目前Hoklo / Hohlo的首音節「貉、 鶴、學、福」在閩、客話均讀入聲,就常民語言接觸而產生語音變異的規律而言,由入聲轉非入聲易, 由非入聲(河)轉入聲難;6其次,將與次音節「洛」聲韻相同的詞彙進行排比,在目前閩、客話均仍 讀入聲,未見轉為上聲(-lo的唸法)者;再者,漢字地名的書寫,會由音譯與粗鄙趨向寓意與文雅, 如高雄市內門:麻漢文∕bun∕→羅漢門∕bun∕→羅漢內門→內門∕bun∕,由「河洛」轉寫成「貉老、 鶴老∕佬、學老∕佬、福老∕佬」卻違反這種地名流變的規律。 研究者透過歷史地理的視角來補充論證,Hoklo / Hohlo 認為是來自「河洛」的諧音,或將「河」 3 從文脈來看,本文在此處所稱的「漳州地區的漢人」帶有不同地域社群的相互稱呼,未必全然是指說閩南話的特定族 群。 4 研究者按:「愈」為「逾」之誤。 5〈河洛話叢談〉~〈河洛話叢談之十一〉,其中在《臺北文物》所刊登的「河洛話叢談」,在第8 卷第 4 期與第 9 卷第 1 期均使用〈河洛話叢談(五)〉,共 10 篇(1958-1960);登載於《臺灣風物》第 17 卷第 5 期為〈廣雅中的河洛語 釋詁:河洛話叢談之十一〉(吳槐,1967:72-79),未見〈河洛話叢談(十)〉。 6 人類語言變化的共性,總體上是傾向「弱化」的,亦即從有入聲的形式轉讀為無入聲的形式,是較為「無標」(unmarked) 的,也就是較為自然;反之,從本非入聲的形式變讀為具入聲的形式,則份屬「有標」(marked),毋寧較不自然, 也較不普遍。是故,倘將「河」字設定為閩、客語hok/hoh 之來源,毋乃違背語言發展的共通性。

(5)

的地理區位解讀為「河南」或「河洛」,結果也是傾向於否定的看法: (一) 唐代陳政、陳元光(開漳聖王)父子,以及五代閩國開閩王(王審知)三兄弟的祖籍地所在之 光州固始縣(今河南東南部與安徽中西部交會之地),唐代的光州屬河南道(包括今山東省、 江蘇省北部、河南省洛陽以東之地)(譚其驤,1996a)。如果說「河老」來自畲族聽到城裡的 人「謂自河南遷來」,似乎說得通,但以唐代的光州或固始縣均在淮水之南,為何不自稱「自 淮南遷來」。 (二) 唐代的「河南道」屬於虛級的監察區而非實級的行政區,加上宋代的監察區──「路」並未有 命名為「河南路」者,元代的行省中也無「河南省」(譚其驤,1996b;1996c),故以「河南」 作為中原區域的代稱,未必為唐、五代、宋、元時人所認知並進一步作為認同的人文區域範圍。 (三) 「河南」相當於今河南省的概念,則是在明代設河南布政使司(河南省)之後才具體化,(譚 其驤,1996c)故本文認為「河老,謂自河南遷來」這樣的思維,乃明朝以後文人(如郭造卿、 顧炎武等)的「後設認知」(meta cognition)所衍生的概念。7其次,「老∕佬」也不是閩人自 稱或稱人的習慣用法。 (四) 方圓五百里的郡級行政區(即唐宋的州、明清的府)是過去漢人作為區隔彼此的地理區單元, 具體的證據是清代臺灣漢族姓氏在標示其追遠原鄉的空間符號──「堂號」,多數(約70%) 以郡級行政區為堂號名,固始縣應屬汝南郡(兩漢)或光州(隋唐)。(韋煙灶、張智欽,2002: 12-28) (五) 四百餘年前以當時閩南地理資訊傳播閉塞的情況下,畲族民人如何具備對千公里之遙的河南 (中原)之區位與區域的認識?然則這些歷史文獻(已經轉譯成漢語文獻),呼應前述第3 點, 「河老」一詞若出自深受「中原文化」薰陶的文人手筆,「雅化巧飾」並非不可能。 (六) 以「河」作為河流通名,不是閩人的習慣詞彙(多慣以「江」或「溪」稱呼)(韋煙灶,2016a: 91-113),因此「河老」就不會是閩南、粵東常民口語慣用的稱呼。 Hoklo / Hohlo 轉化成漢字名的過程,是採取「以音套字」(音名)來書寫,還是「以義套字」,或 者是「音義俱達」呢?我們認為「以音套字」最為可能,否則不會有河老、貉獠、貉老、鶴老、學老 等音相似,而形不同、義不連的用詞出現。

從貉獠到貉老

《臺灣閩南語辭典》詞條「河洛話」:「ho5 lok8 ue7,臺灣光復後所出現之誤稱,原字作『貉獠話 hoh8 lo2 ue7』,為中原人士對福建、廣東一帶語言之稱呼,後改稱為『貉佬話』、『福佬話』。作『河洛 話』者,聲韻俱疏,乃中國沙文主義者有意竄改歷史事實之誤稱」。「福建和廣東之原住民,舊稱閩越 人與南越人。例:貉佬人hoh8 lo2 lang5。(本為『貉獠人』、後來變成『貉僚人』,最後才稱為『貉佬 人』;現在亦有人稱為『福佬人』,或作『鶴佬人』。)」(董忠司總纂,2001:415、417)其內容言簡意 賅,但作為研究者難免會有所保留,思索其論據基礎為何?因此企圖再溯其本源。

7 「後設認知」是指「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能夠掌握、控制、支配、監督與評鑑的一種知識;是在已有知識之後

(6)

古代中國稱東北方的一支外族為「貉」,《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 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林尹註譯,2005:344)。《孟子.告子下》:「欲輕之於 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朱熹,1983:346)。《荀子.勸學》:「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 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王先謙,1988:2)。後來似逐漸轉為中原人對南方人的輕蔑稱呼。如 裴松之所著之《三國志.關羽傳.注》中記載關羽篾罵孫權為:「貉子敢爾」(陳壽、裴松之注,1971: 942)。《晉書.陸機傳》記載,西晉時南人陸機(西晉吳郡人)任河北大都督,引起了北人攻訐,爭執 中,北方將領孟超譏諷陸機:「貉奴能作督不!」(房玄齡,1974:1480)。顯示「貉」這個字在漢字裡 用來篾稱外族由來已久的,後來語意似逐漸轉為以中原人自居者篾稱南方人的用詞。 「貉獠」之地名出現在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引廣東《[萬曆]永安縣志》(知縣葉春及總 纂,萬曆14 年,1586):「上鎮黄花北近藍能、大小逕,東出程,揭貉獠坪、南嶺,南通螺溪、馬公寨、 黄峒、新村、捲蓬,南𢕸𢕸、松坑、碗窰。」(顧炎武,2011:3201;引自謝重光,2002:126)。《古今 圖書集成》:「貉老坪 在南嶺社,與歸善界」。8貉老坪水之地名出現在《廣東新語》:「自南來者,一 出磜頭,一出黃坑,合流至小鱉,合貉老坪水。9」17 世紀後半葉至 18 世紀初,惠州府永安縣貉老坪、 貉老坪水或貉獠坪之地名已為當地官府所知、所載。 雖有些地名也取自動物,山豬湖、蜈蜞窩、鹿場、熊空等,似乎只是反應自然生態。然就字面義, 「貉獠」、「貉老」為歧視字眼是殆無疑問的。貉老坪(貉獠坪)這個地名歷史悠久,是以歧視字眼成 文,或許是以中原人自居的廣東客家人借用此詞,來貶抑閩南人是犬科動物!以研究「歷史記憶與歷 史失憶」著稱的歷史學者王明珂,在《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一書中以提到「我們可將族 群分為『自稱族名』與『他稱族名』,……,當一群人以一些『他稱族名』稱呼其他人群時,這些族名 常有『非人類』或卑賤含意」(Wolfram Eberhard, 1968: 2;引自王明珂,1997:72),可提供閩南族群 被套用「貉獠」、「貉老」這些他稱族名的概念基礎。 從歷史上漢人文獻一貫對「中原」周邊少數民族帶有貶抑稱呼的漢字書寫形式,以及閩粵地區的 區域發展歷程來看,以本文所提出的證據顯示,最早出現的 Hoklo / Hohlo 漢字書寫形式與洪惟仁 (1986:125-129)推斷的「貉獠」相符,也接受洪教授的漢字語源學論據。但若將「貉獠」漢字的書 寫形式直接視為貉老、鶴老∕佬、福老∕佬的語源,是否適切?其次,Hoklo / Hohlo 最原初(或可能 來自畲語之音譯)的語義為何?「貉獠」與「河老」的語源關係又如何說明?再者,尚有疑問未解:「貉」 字形、字義均比較冷僻,客家平民大眾會用嗎?貶抑或詈罵人時,一般是希望對方能真正感受到,否 則就達不到貶抑或詈罵的作用,古代文盲畢竟是佔絕大多數。這是否為初編纂地方志者,僅聽居民發 音(或輾轉聽到),而以音套字置入「貉」於地名中。但換一個角度來看:一般平民雖然未必看的懂, 但族群的傳統領導者往往是知識份子,他們會用「較高級」的方式傳答對其他群體觀感,並傳布社會 大眾,或許貉獠、貉老用語是有意為之! 8《古今圖書集成》初稿完成於康熙45 年(1706),雍正 4 年(1726)校成。本處節錄自該書〈方輿彙編.職方典.惠州 府部.彙考.惠州府山川考一〉。(陳夢雷、蔣廷錫,1726/2003)。 9《廣東新語》係清初廣東人屈大均編纂的筆記類書,成書於康熙 17 年(1678),本處節錄自該書〈第四卷水語.永安 五江〉。(屈大均,2006:170-171)

(7)

鶴老、鶴佬、學老、學佬

本文找到最早出現以「鶴老」來他稱閩南族群的文獻是在1626-1642 年間,由西班牙道明會神父 與馬尼拉閩南人(唐人)合作編寫《西班牙─華語辭典》:「頁666:『鶴老』hoʔ 8 lo2 閩南族群的通稱」。 繼之美國漢學家衛三畏於同治甲戌年(1874 年)所編輯的《漢英韻府》收錄「Hoklo」一詞。(引自張 屏生,2019:33、48)顯示在 17 世紀初「Hoklo」這個他稱族名已被用來稱呼「福建閩南來的」族群 (當時移居馬尼拉的漢人以福建閩南籍占絕大多數)。 施添福(2014)引康熙 28 年(1689)《東莞縣志》〈卷二.風俗〉:「邑至六七都,無物產,土瘠人 寠,歲一種稻即止。田事之隙,搏鹿射虎,捕逐鷓鵠,狐狸與犭艾猺雜居,言語侏離(按:㒧之誤), 衣服鄙陋。……。如涌口之民,間為東語(閩泉鄉語)。七都所操亦雜鶴音(犭艾猺曰鶴),所謂方言也。」 (李作楫,1994:62-63;引自施添福,2014:44-45),施添福認為「『鶴』或『鶴音』亦可視為福老 或福老話的原型」。根據其研究,在廣東粵語區,可將以「鶴」稱呼Hoklo / Hohlo 人的年代推至 1689 年以前,且由「犭艾猺曰鶴」,可知「鶴」是帶有貶抑的他稱用法。在廣東話「犭艾」唸成 /ngaai/(根據 艾之唸法推測)、「猺」唸 /jiu/、「鶴」唸 /hok/,三者的聲韻調俱疏,很難想像與發音有連結關係。 然而,不免讓人聯想,「貉」與「鶴」可算是聲韻調俱同,同樣是帶有貶抑的用詞,彼此交替使用, 似在合理可解之中。 約作於1880 年的〈新界九約竹枝詞〉:「……。馬頭涌過宋皇臺,鶴佬村前玩一回,行向沙埗醫院 過,疑魂打鼓嶺中催。……。」(詹伙生、鄭嬌,2018;葉德平編,2019)。顯示至少在 19 世紀末廣 東已經使用「鶴佬」這個他稱族名。 至於在臺灣,從「臺灣大學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檢索到兩筆「鶴老」,找不到河老∕佬、 貉老、福老∕佬、學老∕佬等用詞。「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只檢索到上述兩筆「福老」及一筆「鶴 老」(同THDL所檢索到的「鶴老庄」),找不到河老∕佬、貉老、福佬、學老∕佬等用詞。「臺灣文獻 叢刊資料庫」找到一筆「學老」(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102),找不到河老∕佬、貉老、福老 ∕佬、學佬等用詞。10 研究者整理族譜資料時發現,新竹縣芎林鄉新鳳村鍾姓祖籍記載:潮州府揭陽縣半山鶴,據此推 斷「半山鶴」應位於潮州府揭揚縣(今揭陽市榕城區、揭東區或揭西縣)境內,推測該鍾姓渡臺移居 新竹年代約為1810 年前後。(莊吳玉圖總編,2004:世系 456;索引 103)。半山鶴係與半山客對稱, 或許該鍾姓是福老化的粵東畲族家族後裔,半山鶴也未必然是個地名,但我們卻可據此推知在18 世紀 末至19 世紀初,臺灣的粵東移民已有他稱閩南族群為「鶴」的用法。 「仝立石牌人大排竹鶴老庄等,蓋聞萬物本乎天,人民賴乎神,其由來也久矣。奉祀福德爺,建 置廟宇,欲隆廟祀者,必先建置田業以為春秋,享祀之資,故自此鄉村報祈有定,從茲歲月享祀無窮, 今將建置香煙田壹段開列于左欉。……。」(標題:福德爺香燈碑;作者:董事楊營生(等);成文日 10 研究者找到另一則「鶴老」,因為不是典型的證據,故以註釋方式呈現:「……。初五日。許憲丹兄班頭去艮十員。 為出罵頭陳克正稟水案。郭先生交。鶴老兄轉交。鄉保長去紅包辦貳百。為十八庄之事。著正交手。……。」(標題: 文武衙門簿;成文日期:乾隆34 年 10 月 11 日至 12 月 25 日;出處:岸裡大社)見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歷史數位圖 書館》,檔名:〈cca110001-od-al00956_008_01-u.txt〉。

(8)

期:咸豐元年8 月;出處:臺南縣志稿(卷 10)附錄)11。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立找絕根契人蕭天生,有承曾祖父明買過蔡廷草地一所,坐落頭橋塗 樓、北勢學老厝下洋等莊,12帶田園、荒埔、壙地、埤堀、水圳、山畬、糖廍等業。東至白灰墓,西 至大路,南至溪底水邊,北至山腳圳溝,四至明白為界。(後略)。 即日同中收過找契內銀八十大元足訖,再炤。嘉慶元年十二月日 在場人堂叔捷元 為中人陳承 業 翁成魁 知見人嬸祖母吳氏 代書人陳宗敬 立杜找絕根契人蕭天生」(見於《臺灣私法物權編》, 〈第四七找絕根契字〉)。 以「鶴老」或「學老」來他稱「閩南族群」的用法,應在17 世紀初已出現。在臺灣,在乾隆 34 年(1769)之前已有以「鶴老」的稱呼;嘉慶元年(1796)之前已有以「學老」的稱,反推粵東地區, 「學老」這個詞的使用應更早。「鶴佬」用法則在19 世紀末已經出現。

地圖上的閩南族群他稱地名

臺灣的語言學者與族群研究學者對於清代臺灣粵籍移民之原鄉(如圖1 所示):潮州府九邑、嘉應 州五邑、惠州府海豐、陸豐兩邑等的閩、客的分布概況,已有所認知。(韋煙灶、程俊源、許世融,2016; 韋煙灶、程俊源,2018;洪惟仁,2019a;洪惟仁,2019b)粵東的閩、客族群分布呈現區域性的分布 型態,客家人分布於山脈以西北內陸地區,閩南人分布於沿海平原地區;族群交界地帶的客、閩族群 則呈犬牙交錯的分布型態。 較不為臺灣學者所熟悉的清代廣東省惠州府歸善、惠陽、河源、永安、博羅、龍川等縣(相當於 今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河源市之源城區與龍川、紫金兩縣)Hoklo / Hohlo 人的 分布,則呈現居城鎮及沿江的點狀分布(圖2)。(潘家懿、鄭守志,2010:145-165)1948 年編成之《博 羅縣志》就其境內閩人分布概況,有扼要說明:「(前略)大半又自閩來,為漳州語系。泰市瀛圖至水 北,剝折嶺,皆是也。」(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博羅縣志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1959/1988:156)。 11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檔名:〈ntu-0754345-0007900079-0000063.txt〉。 12 頭橋塗樓、北勢學老厝下洋等莊位於今嘉義縣民雄鄉興南村一帶。

(9)

1 清代臺灣漢人原鄉行政區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譚其驤,1996d:42-45。 上述兩個粵東Hoklo人分布區域,與相關閩南族群他稱地名的分布範圍具有區域的一致性。圖 3 的閩西南與粵東之客、閩方言界線與「語言弱界線」13,是參照韋煙灶等(2009:B3.1-22),以及韋煙 灶與程俊源(2018)等文的概念與附圖,再次修訂而得。在此,不再詳述其繪圖依據及過程。 從《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各類「福建省地圖冊」、「廣東省地圖集∕冊」與Google Maps、百度地圖的檢索(如圖 3 及表 1 所示);Hoklo / Hohlo他稱的地名有 29 個,都是在廣東找到的 (縣級以惠東縣最多),福建省及臺灣都沒有發現這些地名。14這些地名中以「學老∕佬」的比例最高 (83%,24/29),就絕對數量來看,已經可以認定是目前「學老∕佬」是粵東客家人「他稱」閩南族 群的最常見用詞。其次,為「鶴老∕佬」(10%,3/29),與「學老∕佬」之比例與數量均相差甚多, 但出現3 個(若加上未列入統計的香港鶴佬村為 4 個)已不算是孤例。和老、和佬各一,但未敢驟然 認定是指稱Hoklo,故未列入統計;未找到帶有賀老的地名。從「貉老坪」到「學老坪」或「鶴老」到 「學老」(惠州市惠東縣多祝鎮的鶴老山與學老兩地相當靠近,似有相互關聯)之地名轉換,似乎間接 提示某些「學老∕佬」或可能也是經歷這樣的地名演變過程。香港之「福佬村(道)」是在1920 年代 才出現,是屬孤例。以本研究的地圖地名統計為準,「福老∕佬」並非粵東客家人閩南族群慣用的地名, 13 美籍漢語學者羅杰瑞(Jerry L. Norman)認為大部分漢語分界線不是截然一分為二,而是有其過渡性,因此提出在語言 過渡帶上,仍然需要有一條界線,就稱為「語言弱界線」。(張惠英譯:168;王恩涌等,2008:221) 14 楊明璋先生 2013/03/20 提供苗栗市一個特殊地名:內麻二坪山「學老排」,但這個地名不見於臺灣的任何地圖中。該 聚落為楊姓家族所居,該楊氏祖籍: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柳陽鄉甫田村柳樹崁,被當地客家人視為閩南人。

(10)

也間接佐證這個用詞(地名)是較後起的。本研究運用的所有地圖,在臺、閩、粵三地均未真正檢索 到一個「河老」地名,〈潮州福佬民系考〉:「今漳、泉人尚自稱為河老」,卻未反映在地圖地名上,頗 值得推敲。 這些地圖上的閩南族群他稱地名,使用的區域均位於廣東(含香港),大多數位於成片的客家話區, 或是局部優勢的客家方言島(如汕頭市潮南區、博羅縣觀音閣鎮與香港新界),也就是說這些以閩南族 群他稱族名為名的地名,其所在的人文區位均屬於客家方言區中的閩方言島,表示當地客家族群占優 勢,閩南人相對處於弱勢,但卻是占少數閩南族群的群聚之地,具有地標性,而產生這些「他稱地名」。 另有2 個位於粵語優勢區(廣州市白雲區鐘落潭鎮學老庄、博羅縣園洲鎮學佬),數量雖少,卻也顯示 粵語區也有類似稱呼。 圖2 粵東閩南語的分片及分布區域 資料來源:整理自潘家懿與鄭守治(2010:145-165)。

(11)

1 地圖上檢索到的閩南族群他稱地名 地名詞 地名 今歸屬行政區 資料來源 貉老 貉老坪 河源市紫金縣南嶺鎮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 鶴老∕佬 鶴老坑 梅州市興寧市徑南鎮 《新世紀.廣東省地圖集》、Google Maps、百度地圖 鶴老山 惠州市惠東縣多祝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鶴老洋 河源市龍川縣黃布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佬 學老庄 廣州市白雲區鐘落潭鎮 百度地圖 學佬 惠州市博羅縣園洲鎮 《新世紀.廣東省地圖集》、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崗 惠州市博羅縣觀音閣鎮 百度地圖 學老窩 梅州市梅縣區桃堯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坑 梅州市梅縣區梅南鎮 《新世紀.廣東省地圖集》、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坑路 梅州市興寧市徑南鎮 百度地圖 學老池15 汕頭市潮陽區穀饒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東 揭陽市揭西縣坪上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壩 揭陽市普寧市梅林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麻洋 揭陽市普寧市高埔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坪 河源市紫金縣南嶺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為「貉老坪」雅化之地名 學老光 河源市紫金縣鳳安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灣 河源市紫金縣中壩鎮 《新世紀.廣東省地圖集》、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嶂 河源市紫金縣蘇區鎮 百度地圖 學老龍 汕尾市陸河縣河口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陂 梅州市豐順縣湯西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窩 梅州市大埔縣銀江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爐 惠州市惠東縣安墩鎮 《新世紀.廣東省地圖集》、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窩 惠州市惠東縣平山街辦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埔 惠州市惠東縣白花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頂 惠州市惠東縣白花鎮 百度地圖 學老 惠州市惠東縣多祝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壩 惠州市惠陽區澳頭街辦 百度地圖 學佬巷 香港長洲 Google Maps 福老∕佬 福佬村道 香港九龍九龍城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貉獠 貉獠坪 河源市紫金縣南嶺鎮。與前述之貉老坪為同一地點。資料來源:《天下郡國利 病書》引廣東《永安縣志》,非地圖地名,不列入統計,以下同。 貉老 貉老坪水 河源市紫金縣南嶺鎮。資料來源:《廣東新語》。 學老 學老窩 汕尾市海豐縣黃羌鎮。資料來源:《廣東省汕尾市:張氏族譜》。 15 扣除香港的福佬村(道),汕頭市潮陽區穀饒鎮街上講潮汕話,周邊小北山區講客家話,因此學老池應是屬於小北山 客方言區中的閩方言島。潮南區南部的大南山區是屬於客方言區,學老埔也應是其中的閩方言島。(參吳中杰,2016: 174-189;2019/04/20 與吳中杰教授私人通訊)。香港的福佬村(道)也應是被客家村落包圍的 Hoklo/Hohlo 村莊。

(12)

學老 學老埔 汕頭市潮南區(似在臚崗鎮)。資料來源:〈潮陽行政區劃〉(光緒年間), 《Wikiwand》。

鶴佬 鶴佬村16 香港(疑在新界大埔)。資料來源:〈新界竹枝歌〉。

和老∕佬 和老塘 Google Maps:河源市連平縣繡緞鎮之地名,未確定是指 Hoklo。 和佬麵館 珠海市香洲區之地標名,未確定是指Hoklo。

河佬 河佬人商行 Google Maps:東莞市茶山鎮之地標名,未確定是指 Hoklo。

3 地圖上的閩南族群他稱地名 資料來源:表1。 16 鶴老村地名來約自作於1880 年的〈新界九約竹枝歌〉詩句:「鶴佬村前玩一回」,為香港沙田本地的兩位客籍人士許 永慶及羅文祥所作。(葉德平編著,2019)推測「鶴佬村」位於今香港新界大埔、沙田一帶的沿海地區。九龍城之福 佬村(福佬村道),當地原本無人居住,約在1920 年代以後才有來自福建及海、陸豐閩南人聚集居住,因此稱為福佬 村。(維基百科,n.d.)故鶴老村與福佬村應當非同一地點。

(13)

綜合討論

從上述的歷史文獻與地圖地名的呈現,我們至少可確定的是,廣東客家人曾以貉獠、貉老、鶴老 來他稱閩南族群是具體存在的。此外,間接的佐證是閩南話將這個詞彙唸成 Hohlo,其唸法比較接近 「河老」,較帶有閩南人自稱族名的意涵;Hoklo 是客家話的唸法,但漢字名貉老、鶴老∕佬及福老∕ 佬,若依照閩南話唸法,均應唸成Hoklo,與閩南話的 Hohlo 唸法相似卻不相同。這樣的演變乃因為, 其一越古老的唸法與寫法越接近源初型態,越後期的唸法與寫法越趨向簡化、雅化、通用化、標準化、 政治化的影響;其二,地名的讀音會比漢字書寫形式更接近地名源初意涵。在臺灣地名中可以到如「沙 鹿」唸成 /Sualak/(來自對沙轆 /lak/ 社〔Salach 社]的稱呼)而非閩南話從字形直唸的 /Salok/ 或 /Sualok/。 許極燉(1990:35)認為: 有些人不解「福佬」的由來,而有意無意地把它曲解或誤解為:「河洛」、「河佬」或「鶴 佬」,是缺乏根據的。……。「福佬」一詞是客家人對閩南人的稱呼,它的含義是「福建人仔」 的意思,但是,如上述,並非泛指所有福建人。 吳守禮(1996)述及: 連同前五十年的日治時代,筆者除了在圖書館的雜誌架上,瞥見美國的世界地理雜誌, 有關福建民俗報導文中出現「鶴佬」一詞以外,一直不再見到有人用「鶴佬」二字來表達〔ho7 lo2 e3〕。 謝重光(2002:123-127): 我們認為,從「福佬」一詞的使用情況來看,就像客家本是他稱一樣「福佬」也是他稱, 是客家人對於閩南和潮汕人的一種帶有貶義的稱號。……。「福佬」之「佬」,應是由「獠」 字轉化而來,作為他稱,帶有輕篾和侮辱的意味,或可無疑。 至於「福』字,似指這一部份「獠」是從福建來的,「福佬」者,乃福建「夷獠」也。 不過,在客家方言中,「福佬」之「福」讀如「貉」,「貉」與「獠」字相配,貶義更強烈, 蔑視的程度更深。 最後,閩南人和潮汕人也接受了這種稱呼,不過排斥了「貉字,選定了「福」字,並把 「佬」字另加詮釋,解為長老之老,或乾脆稱為「福老」。 吳坤明(2008:54-73)討論: 將「福佬話」、「河洛話」、「貉獠(鶴佬)話」併在一起討論,是從語音可以清晰認出「河 洛話」、「貉獠(鶴佬)話』都是由「福佬話」衍生出來者。……。「貉獠(鶴佬)話」,此名

(14)

稱係以「臺灣閩南語」是「百越語」之認知,並針對「hoh8 lo2」之音而衍生出來者,幸好, 與事實不合。17 洪惟仁(1986:125-129;1988:1-2)認爲: 我將閩南人自稱的ho̍ h-ló 一詞由「河佬」改為「鶴佬」,這是由方言比較中認定 ho̍ h 為入聲,其同音字當是「鶴」,不是「河」(hô)。……。如果我們要取族民或地名的字,那 麼只有「貉獠」二字最適當,獠、佬、狫是同義字。……。但這兩個字太刺激了,所以我們 採用廣東人習用的比較不具色彩的同音字「鶴佬」來表示。 洪惟仁(2010): 筆者早期有多篇文章考證Ho̍ h-ló 的本字應當是「貉獠」二字,……。而「貉」字當為 自古中國對夷狄的篾稱,客家人稱閩南人為「貉獠」,以「貉」形容「獠」,含有「野蠻的獠 族人」之意。因為客家人自稱是中原人,而閩粵地區在唐代以前仍是蠻地,因此以「貉獠」 二字稱呼其鄰族的閩南人是可以理解的。……。接受Ho̍ h-ló 這個名稱並沒有什麼不好。我 也曾經有這樣的主張,但是仔細思考仍然認為不妥。第一是Ho̍ h-ló 的原始意義本來就含有 歧視的意味,第二是並不是每一個閩南人都樂意接受,……,所以最近我已經很少使用「鶴 佬」這個名稱。 本文所考據的河老、貉獠、貉老、鶴老∕佬、學老∕佬等稱呼都在歷史文獻或地圖地名上實實在 在出現過的,且透過文獻文本與地圖地名的爬梳,這些用詞出現的年代脈絡,隱約浮現。因此,針對 這些文章看法,以洪惟仁(1988;2010)的論據與本文所提出的新證據最能契合,因為 Hoklo / Hohlo 是他稱的語彙,漢字名的書寫形式並無對錯,只有適切與否。謝重光(2002)前半段說法與洪惟仁相 近,後半段的推論少了語言學論證的基礎,顯得有些過度推論。吳守禮(1997)與吳坤明(2008)二 文篇,則是囿於未全面檢視歷史文獻與地圖地名的情況下所作的過度推論之說。 另外,上述論文都未檢視到「老」、「佬」在歷史文獻出現的先後順序與地圖文本的寫法,將「老」 訛寫成「佬」,18謝重光(2002)更是倒果為因的將「老」誤認為是「佬」的雅化寫法。還原文本,「老」 才是諸多歷史文獻所書寫的漢字形式,這部分在施添福(2013;2014)兩文則都已注意到。 河老或許有指稱閩南族群「來自河南(中原)」的意涵,貉獠、貉老、鶴老∕佬、學老∕佬等對閩 南族群的稱呼,都是「以音套字」的他稱族名,其中更以「貉獠」最不懷好意!福老∕佬可勉強算是 自稱用法。然而不管Hoklo / Hohlo的漢字名如何書寫,語源如何!至少證明上述用法與客家人篾稱閩 南人有關。如同臺灣客家社會俚語:學老嫲∕福佬嫲喻為:情婦,小三有關,19有異曲同工之妙。至 於宣稱Hoklo / Hohlo是源自「河洛」的說法,是後起的特定時代所衍生的政治化用詞,前面已有說明, 就不再贅述了。 17一篇討論臺語文的網路文,在2010 年 06 月 28 日張貼,署名魚美人(2010)提到:「至於什麼賀佬,鶴佬,貉獠,全 是學者虛誕之新創詞,徒增加混亂而已。」由於該文非以學術論文形式表現,因此置於附註,作為旁證。 18 本處所稱的「訛寫」係指歷史文獻之文本的漢字書寫形式,而非指涉「正字」考據的討論。 19 詞條見:徐兆泉編著(2001:264)。

(15)

將上述指涉Hoklo / Hohlo的漢字用詞,由閩、客方言的比較,大致上可判斷其「音韻地位」,首音 節字大抵是中古的「匣母」、「宕、江攝」、「入聲」;次音節字大致是中古的「來母」、「效攝」、「上聲」 字。「河」字在中古與現今的閩、客話均讀「平聲」;Hok-/Hoh-在現今的閩、客話大抵是讀「陽入」。「河」 在聲韻上的不對當(phonological correspondence),也間接提醒其出自文人之手「假借」的可能性,這 其實也從側面呼應了本文廣泛蒐羅相關地圖地名,卻未見「河老」、「賀老」與「河洛」地名。20 表2 指涉 Hoklo / Hohlo 的漢字用詞在中古聲韻來源表 首音節字 次音節字 字 聲韻 聲調 字 聲韻 聲調 貉 鶴 學 福 河 和 賀 匣母、宕攝 匣母、宕攝 匣母、江攝 非母、通攝 匣母、果攝 匣母、果攝 匣母、果攝 入聲 入聲 入聲 入聲 平聲 平∕去聲 去聲 老 佬 狫 䝤 獠 來母、效攝 來母、效攝 來母、效攝 來母、效攝 來母、效攝 上聲 上聲 上聲 上聲 平∕上聲 資料來源:程俊源教授整理提供(2019.11.15);《漢字古今音資料庫》檢索(2019.11.15)。 這些閩南族群的他稱族名,從對上述歷史文本及地圖地名的解讀來看,以「河老」與「貉獠」出 現的年代最早,起於16 世紀末葉之前。「貉老」與「鶴老」可能稍晚一些,均起於 17 世紀初以前。再 來為「福老」與「學老」,兩者當起於19 世紀下半葉以前,而「學老」一詞因為沒有「福建」之地理 區概念,完全是以音套字,廣泛使用年代應比福老更早一些,似介於「鶴老」到「福老」變遷的過渡 期(在臺灣,「學老」一詞至少在1796 年已經出現)。至於「鶴佬」、「學佬」與「福佬」出現年代最晚, 可能起於19 世紀末期之後,20 世紀以後才廣泛被認知,這一點從表 1 中也可發現「學老」地名數量 遠多於「學佬」;「鶴老」地名的數量也超過「鶴佬」頗多,可為證明。因為地名可視為語言的化石, 會殘留較多早期的讀音及書寫形式。 「福老∕佬」可視為進階版Hoklo / Hohlo 的雅化他稱族名,多少已經是帶有閩南族群的自稱族名 的意涵。原是「他稱」,透過字形及字義的轉換,逐漸由他稱轉為自稱,字形用法也就固定下來,只是 回溯語源已非文本原意了。至於「此名稱應是族群先人和客家先人都來臺灣以後,兩個族群共處一地, 才應分別彼此之需要而產生者。從其用『福』標示地方,用『佬』表示族群(人),可知係出客家人 士之手。」(吳坤明,2008:54-73),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臺灣)客家人士之手」說法仍是以偏 概全,由於有前述溫廷敬〈潮州福佬民系考〉一文為佐證,應當是以出自「廣東客家之手」較合理。 30 餘年前臺灣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南部地區)的臺灣漢人是不識「Hohlo lang」之意,只識「臺 灣人」(Taiuan lang)。研究者曾在 2009 年訪談一位廈門退休的小學校長(世居廈門市同安區新民鎮), 他也不識「Hohlo lang」之意,可見 Hohlo 也不是目前廈門地區閩南族群自稱的慣用唸法。研究者居住 於泉州閩南移民裔占絕對優勢(超過95%)的新竹沿海地區,(韋煙灶,2016b:84-123)從小就注意

(16)

長輩習慣的自稱「Hohlo lang」,而非自稱「臺灣人」。然而目前福建泉州地區的人卻是不使用 Hohlo 來作為族群自稱,故Hohlo 這一語彙對新竹地區閩南族群而言,應是借詞自客家族群稱呼閩南族群的 他稱族名。研究者曾經在廣東汕尾市海、陸豐地區閩南人訪談,當地人十分肯定「Hoklo / Hohlo lang」 是閩南人的「自稱」用法;也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州阿羅牙也縣馬接峇魯新村訪談一位祖籍海豐縣公平 鎮的蔡姓耆老(約20 世紀初期移民馬來西亞),自認為講的是「Hohlo」話(而非「福建話」),並以手 寫「學『佬』」。新竹內陸地區是清代廣東移民裔(含客家裔與閩南裔)聚集的區域,推測新竹地區閩 南人以「Hohlo lang」自稱,應是受粵東移民裔用法的影響。 在臺灣,目前許多人已經慣於以「Hohlo」(音名)與「福老∕佬」(漢字名)來指稱「臺灣閩南族 群」,「臺灣人」則仍維持原有「臺灣閩南族群」自稱的意涵;其次,「福佬」一詞已普遍見於臺灣的中、 小學教科書之中。然而蔣為文認為應使用「臺灣人∕語」(Taiwanese)替代具有源於「蛇種野蠻人」 的「閩南人∕語」(Southern Min)(Chiung, 2010: 1-29)。「閩南話」等用法係民國初年中國民族主義盛 行下,將國族地理學對境內地域、人群、語言的稱謂,套用於漢語「方言」的命名而成,王甫昌認為 Hohlo 與福佬的族群自稱,其實是本文前述 1950-1960 年代《臺北文物》一系列閩南人、福佬人(Hohlo)、 河洛人等論戰下一種「勉強的自我認同」(Reluctant Identity),即政治妥協下所選擇的稱呼。(Wang, 2014: 79-119)

結 論

本文從文獻檢索與地圖地名兩個面向切入,希望發掘閩南族群的他稱族名Hoklo / Hohlo 漢字名 (河老、貉獠∕䝤、貉老、鶴老∕佬、學老∕佬、福老∕佬、河洛)的變遷、使用年代及使用頻率, 發掘更有力的論證,以突破過去在這方面議題探討的視野侷限性。然而在此要聲明的是,本研究採取 文獻分析法,以歷史文獻與地圖地名檢索到文本,來討論其歷時性(最早出現的年代)與共時性(地 圖上分布的區域),擱置超越文本的詮釋。 檢索工具包括:中國閩、粵文獻的檢索主要利用各類中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漢籍電子 文獻資料庫」、「維基文庫」等文獻資料庫;臺灣文獻的檢索主要利用「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 刊資料庫」、THDL。電子地圖檢索為「Google Maps」與「百度地圖」;紙本地圖有各類「廣東省地圖 集∕冊」與「福建省地圖冊」,並將檢索結果彙整成表1 與繪製成圖 3。 討論內容包括:依據河老、貉獠∕䝤、貉老、鶴老∕佬、福老∕佬、學老∕佬等面向。研究發現: 這些稱呼除了「河老」或許帶有閩南族群自稱的意涵,其餘都是其他族群對閩南族群「以音套字」的 他稱族名,「河老」最早出現在成書於明末清初的《天下郡國利病書》,是畲族人對閩地漢人的他稱用 法。後來這些他稱族名成為客家人與廣府人對閩南人貶抑的稱呼。這些漢字名中,以貉獠與河老出現 最早,貉老與鶴老可能稍晚些,可能起於17 世紀初以前。再來為福老與學老,而學老應比福老更早一 些,兩者當起於19 世紀下半葉以前,在臺灣,「學老」一詞至少在 1796 年已經出現,來自客家人及廣 府人對閩南族群的他稱用法,兩者在字面上已經較無貶抑成分。鶴佬、學佬與福佬出現年代最晚,可 能在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才廣泛被認知。 在相關地圖上沒有找到河老與河洛這兩個地名,福老、貉老、鶴老∕佬、學老∕佬等地名,只出

(17)

現在廣東的相關地圖,不見於臺、閩的相關地圖。廣東的相關地名以學老∕佬,數量最多;其次為鶴 老∕佬,扣除20 世紀初葉出現的香港九龍「福佬村」,廣東客家區實則未見福老∕佬地名。 從文獻及地圖地名的檢索發現:這些Hoklo / Hohlo 的漢字名,在歷史文獻或地圖地名中實實在在 曾經出現過,並非如部分學者所認為是「虛構的新詞」。此外,本文推論,新竹地區閩南人自稱Hohlo lang 的用法,應是受當地粵東移民裔用法的影響。及至今日 Hohlo(音名)與福老∕佬(漢字名)已 經普遍用來指稱「臺灣閩南族群」。

謝 辭

本文為107 年度科技部整合型研究計畫「閩客研究的跨界調查比較:臺灣對應粵東潮州三陽與海 陸豐地區的調查比較-形塑廣東海陸豐地區客閩族群之地理環境與歷史過程探討(Ⅰ)(MOST: 107-2410-H-003-026-MY2)」的部分研究成果,特此致謝。承蒙兩位審稿人給予的建議與指正;另承洪 惟仁教授在「第四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擔任評論人,給予諸多寶貴的指教,謹此表達謝意;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程俊源教授提供語言學專業的諮詢,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葉高華教授的指 正,一併致謝。

引用文獻

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

Wang, X.Q. (1988). Collective annotations of Xunz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市:允晨文化公司。

Wang, M.K. (1997). On Chinese borderlands: Historical memory and ethnic identity. Taipei: Asian Culture.】

王恩涌、胡兆量、周尚意、赫維紅、劉岩(2008):《中國文化地理》。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Wang, E.Y., Hu, Z.L, Zhou, S.Y., He, W.H, and Liu, Y. (2008). Cultural geography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石家星編(2019):《廣東省地圖冊》。廣州市: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Shi, J.X. (Ed.) (2019). Atl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Guangdong Map Publishing House.】 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市:中華書局。

Zhu. X. (1983). Variorum of the Four Book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林春敏編(2010):《福建省地圖冊》。福州市: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Lin, C.M. (Ed.) (2010). Atlas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Fujian Map Publishing House.】

吳中杰(2016):〈粵臺潮陽人之閩客族群析辨〉,《第 15 次語言、地理、歷史跨領域研究工作坊》。 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頁174-189。

【Wu, C.C. (2016). Distinguishing Hoklo from Hakka among Chaoyang People in Guangdong and Taiwan.

(18)

Yunlin: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吳守禮(1997):〈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語研究回顧〉,董忠司主編,《臺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頁6-7。新竹市:全民書局。

【Wu, S.L. (1997). Review on hundred years study o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Language. In Tung, C.S. (Ed.).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Presented at the Symposi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Languages (pp. 6-7). Hsinchu: Chuanmin Book Company.】

吳坤明(2008):〈臺灣閩南語之淵源與正名〉,《臺灣學研究》,5:54-73。

Wu, K.M. (2008). The Origin and Recertification of Taiwanese Southern Min Language. Research in

Taiwan Studies, 5: 54-73.】

吳槐(1955):〈河洛語(閩南語)中之唐宋故事〉,《臺北文物》,4(3):67-75。

Wu, H. (1955). Storie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in Heluo (Southern Min) Languages. Taipei Cultural

Relics, 4(3): 67-75.】

吳槐(1958):〈河洛話叢談〉,《臺北文物》,7(4):1-19。

Wu, H. (1958). Collected writings in Heluo Languages. Taipei Cultural Relics, 7(4): 1-19.】 屈大均(2006):《廣東新語(上)》。北京市:中華書局。

Qu, D.J. (1687/2006). New Discourses on Guangdong, vol. 1.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市:中華書局。

Fang, X.L. (1974). Book of Ji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林尹註譯(2005):《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Lin, Y. (2005). Contemporary notes and translations of the rites of Zhou.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林春敏編(2010):《福建省地圖冊》。福州市: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Lin, C.M. (Ed.) (2010). Atlas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Fujian Map Publishing House.】

施添福(2013):〈從「客家」到客家(一):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 研究》,1:1-56。

【Shih, T.F. (2013). From “The Guest” to the Hakka (1): “The Guest” under the Principle of Bon-Gwan in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Global Hakka Studies, 1: 1-56.】

施添福(2014):〈從「客家」到客家(二):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 客家研究》,2:1-144。

【Shih, T.F. (2014). From “The Guest” to the Hakka (2): The Emergence, Transformation, and Spread of the Term Hakka on the Eastern Guangdong. Global Hakka Studies, 2: 1-144.】

洪惟仁(1985):《臺灣河佬語聲調研究》。臺北市:自立晚報社。

Ang, U.J. (1985). A Study of Taiwanese Hohlo Tones. Taipei: Independence Evening Post Publishing Company】

洪惟仁(1986):《回歸鄉土;回歸傳統》。臺北市:自立晚報社。

Ang, U.J. (1986). Return to the Homeland; Return to the Tradition. Taipei: Independence Evening Post Publishing Company.】

(19)

洪惟仁(1988):〈談鶴佬語的正字與語源〉。《臺灣風物》,38(1):1-49。

Ang, U.J. (1988). Recertification and Etymology of Hoklo. The Taiwan Folkways, 38(1): 1-49.】

洪惟仁(2010):〈臺灣話?閩南話?鶴佬話?〉。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柯柏榮/沒有名 字的語言-洪惟仁李勤岸/10150437467522825/。2019.04.22 瀏覽。

【Ang, U.J. (2010). Taiwanese? Southern Min language? Hoklo?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柯柏榮/ 沒有名字的語言-洪惟仁李勤岸/10150437467522825/ (accessed 2019.04.22).】

洪惟仁(2019a):《臺灣語言地圖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Ang, U.J. (2019a). Language Atlas of Taiwan. Taipei: Avanguard Publishing House.】 洪惟仁(2019b):《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法》。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Ang, U.J. (2019b). Classific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f Languages in Taiwan: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Taipei: Avanguard Publishing House.】

胡捷、何忠蓮編(2008):《新世紀廣東省地圖集》。廣州市: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Hu, J., and He, Z.L. (2008). New Era Atl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Guangdong Map Publishing House.】

韋煙灶(2014):〈臺灣饒平裔原鄉之歷史語言及地理意涵探討〉,《環境與世界》,30:1-29。

【Wei, Y.T. (2014).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Geography about the Ancestral Home of Taiwan Raoping Offspring. Environment and Worlds, 30: 1-29.】

韋煙灶(2016 a):〈客、閩族群對河流通名之用法差異〉,《地理研究》,64:91-113。

【Wei, Y.T. (2016a).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general river names between Hakka and Min ethnic group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64: 91-113.】

韋煙灶(2016b):〈清末—日治初期新竹市居民祖籍之空間分析〉,《竹塹文獻雜誌》,62:84-123。 【Wei, Y.T. (2016b).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ancestral hometown of residents in Hsinchu City: Between the

lately Qing rule and the early Japanese rule. Hsinchu City Archives Quarterly, 62: 84-123】

韋煙灶、林雅婷、李科旻(2009):〈以地圖作為研究工具來解析臺灣閩、客族群分佈的空間關係—以 桃園新屋與彰化永靖的比較為例〉,《第十三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B3.1-22。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Wei, Y.T., Lin, Y.T., and Li, K.M. (2009). Using map as a tool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uthern Min and Hakka in Taiwan: A case study in Xinwu, Taoyuan between Yongjing, Changhua.

Proceeding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ference of Taiwan (pp. B3.1-22). Taipei: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韋煙灶、張智欽(2002):〈臺灣漢人之堂號—兼論閩南人與客家人堂號之差異〉,《宜蘭技術學報—人 文社會專輯》,9:12-28。

【Wei, Y.T., and Chang, C.C. (2002). A study on Han Family Temple nam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of the Southern Min and Hakka. Journal of National Il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manities and Social

Culture Special Issue), 9: 12-28.】

(20)

客家與族群研究研討會》。頁1-31。新竹縣: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Wei, Y.T., and Cheng, C.Y. (2018).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Hakka and the Hohlo in Hailufeng area of Guangdong.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national Hakka and Ethnic Studies (pp. 1-31). Hsinchu: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韋煙灶、程俊源、許世融(2016):〈「明代閩人遷陸豐;清代陸豐人渡臺」之關聯性初探〉。《2016 桃 園學研討會》。頁70-103。桃園市: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Wei, Y.T., Cheng, C.Y., and Hsu, S.R. (2016).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relevance of the clans of Fujian’s Hakka and Min Migrating to Guangdong Lufeng in Ming Dynasty period; the Lufeng clans migrating to Taiwan in Qing Dynasty Period. 2016 Conference of Taoyuanology (pp. 70-103). Taoyuan: Hakka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Taoyuan City Government.】

徐兆泉編著(2001):《臺灣客家話辭典》。臺北市:南天書局。

Hsu, C.C. (2001). A Dictionary of Taiwanese Hakka.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國立臺灣大學(2009):《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網址:http://doi.org/10.6681/NTURCDH.DB _THDL/Text/。 2019.04.22 瀏覽。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9). Taiwan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http://doi.org/10.6681/NTURCDH. DB_THDL/Text/. (accessed 2019.04.22).】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 中 央 研 究 院 資 訊 研 究 所 (2011):《漢字古今音資料庫》。網址: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2019.11.15 瀏覽。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2011). Chinese Character Readings Database.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accessed 2019.11.15).】

張屏生(2019):〈《西班牙-華語辭典》中的閩南話音系及其相關問題〉,《第 18 次語言、地理、歷史 跨領域研究工作坊》,頁33-58。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Wu, C.C. (2016). Distinguishing Hoklo from Hakka among Chaoyang People in Guangdong and Taiwan.

The 18th Workshop of Multiple-Discipline Study of Linguistics, Geography and History (pp. 33-58).

Taichung,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張紅編(2016):《廣東省地圖冊》。北京市:中國地圖出版社。

Zhang, H. (Ed.) (2016). Atl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Beijing: SinoMap Publication House.】 張惠英(譯)(1995):《漢語概說》。北京市:語文出版社。(原著 J.L. Norman, 1992) 【Norman, J.L. (1995). Chinese. (Zhang, H.Y. tran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Press.】 莊吳玉圖總編(2004):《鍾氏大宗譜》。桃園縣:百族姓譜社。

Chuang-Wu, Y.T (2004). The Great Genealogy of the Chong Family. Taoyuan: Families’ Surname and Pedigree Publishing House.】

(21)

Hsu, C.D. (1990). Introduction to Taiwanese Language. Taipei: Taiwanese Languag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Lian, H. (1962). The General History of Taiwan. Taipei: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Bank of Taiwan.】 陳 李 綢 (2000 ):〈 教 育 大 辭 典 〉,《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辭 書 》。 網 址 : https://pedia.cloud.edu.tw/

Entry/Detail/?title=後設認知。2019.09.22 瀏覽。

Chen, L.C. (2000).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後設認知. (accessed 2019.09.22).】

陳壽撰、裴松之注(1971):三國志。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Chen, S., and Pei, S.Z. (Annotate) (1971).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Hong Kong: Chung Hwa Book Company (Hong Kong).】

陳 夢 雷 編 纂 、 蔣 廷 錫 排 校 (1726/2003):《古今圖書集成(標點版)》。http://skqs.lib.ntnu.edu.tw/ chinesebookweb/home/index.asp。2019.04.22 瀏覽。

Chen, M.L., and Jiang T.Y. (Eds.) (1726/2003). Complete Collection of Illustrations and Writings from the

Earliest to Current Times (with Punctuation marks). http://skqs.lib.ntnu.edu.tw/chinesebookweb/home/

index.asp. (accessed 2019.04.22)】

魚美人(2010):〈河洛?福佬?其真義〉,《寧靜兮革命》。網址:http://isilme0103.blogspot.com/2010/ 06/blog-post_6046.html/。2019.04.22 瀏覽。

Yu. M.R. (2010). Heluo? Fulao? Its True Meaning? Tranquil Revolution. http://isilme0103.blogspot.com/ 2010/06/blog-post_6046.html/. (accessed 2019.04.22)】

溫廷敬(2005):〈潮州福佬民系考〉,揭西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揭西縣志(1973-2003)》。廣州市: 廣東人民出版社。

【Wun, T.J. (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Fulao People in Chaozhou. In Chorography Compile Committee of Jiexi County (Ed.). Jiexi County Chronicle (1973-2003).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葉德平編著(2019):《沙田文化研究計劃:竹枝詞研究(沙田部分)》。香港:沙田文化藝術推廣委員 會。

Yip, T.P. (2019). Shatin 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The Study of Zhuzhici (in Shatin). Hong Kong: Shatin Arts & Culture Promotion Committee.】

董忠司總纂(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Tung, C.S. (Ed.) (2001). A Dictionary of Taiwan Southern Min. Taipei: Wu-nan Book Inc.】

詹伙生、鄭嬌(2018):〈新界九約竹枝詞〉,《維基文庫》。網址: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新界 九約竹枝詞/。2019.04.22 瀏覽。

【Zhan, D.S., and Zheng, J. (2018). Zhuzhici of New Territories’ nine village alliance (Kau Yeuk).

Wikisource.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新界九約竹枝詞/. (accessed 2019.04.22).】

(22)

Wikipedia (n.d.). Fuk Lo Tsun Road.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福佬村道. (accessed 2019.04.2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1):《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Bank of Taiwan (Ed.) (1991). Taiwanese Large Rent (Da Zu) in Qing

dynasty period. Nantou: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Commission of Taiwan Province.】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Bank of Taiwan (Ed.) (1963). Taiwan Private Law on Real Right. Taipei: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Bank of Taiwan.】

劉業華、葉雁玲編(2003):《廣東省地圖冊》。廣州市: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Liu, Y.H., and Ye, Y.L. (Eds.) (2003). Atl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Guangdong Map Publication House.】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博羅縣志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1959/1988):《博羅縣志》。博羅縣:博羅 縣志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Chorography Compile Committee Office of Boluo County (Eds.) (1959/1988). Boluo County Chronicle. Guang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History, Boluo: Chorography Compile Committee Office of Boluo County.】

廣東省汕尾張氏族譜編輯理事會(2008):《廣東省汕尾市:張氏族譜》。汕尾市:張氏族譜編輯理事會。 【Editorial Board of Genealogy of the Zhang Fami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2008). Genealogy of the

Zhang Family in Shanwe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anwei: Editorial Board of Genealogy of the

Zhang Family.】

潘家懿、鄭守治(2010);〈粵東閩南語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劃分〉,《臺灣語文研究》,5(1):145-165。 【Pan, J.Y., and Zheng, S.Z. (2010). Redistribution of Southern Min Dialect in Eastern Guangdong. Journal

of Taiwanes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5(1): 145-165.】

盧德嘉編(1894/1961):《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Lu, D.J. (1894/1960). Record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Fengshan County. Taipei: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Bank of Taiwan.】

謝重光(2002):《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Xie, C.G. (2002). A Brief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e People and, the Hakka, and the

Hohlo. Fuzhou: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羅青霄修纂(1573/2010):《漳州府志(上)》。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Luo, Q.X. (Ed.) (1573/2010). Zhangzhou Prefecture Chronicle, Vol. 1.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譚其驤主編(1996a):《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北京市:中國地圖出版

社。

Tan, Q.X. (Ed.) (1996a).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Vol.5. The Sui dynasty period, The Tang dynasty

period,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 Beijing: SinoMaps Press.】

(23)

Tan, Q.X. (Ed.) (1996b).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Vol.6. The Liao dynasty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y period, The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y period. Beijing: SinoMaps Press.】

譚其驤主編(1996c):《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元.明時期)》。北京市:中國地出版社。 【Tan, Q.X. (Ed.) (1996c).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Vol.7. The Yuan dynasty period, The Ming dynasty

period. Beijing: SinoMaps Press.】

譚其驤主編(1996d):《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北京市:中國地圖出版社。

Tan, Q.X. (Ed.) (1996d).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Vol.8. The Qing dynasty period. Beijing: SinoMaps Press.】

顧炎武(2011):《顧炎武全集:第 12-17 冊: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Gu, Y.W. (2011) The Complete Works of Gu Yanwu: Vols. 12-17.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ovinces and Prefectures all over the country.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Chiung, W.V.T. (2010). Taiwanese or Southern Min? On the Controversy of Ethnolinguistic Names in Taiwan.

The 16th 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pp. 1-29). Berkeley: UC Berkeley.】

Wang, F.C. (2014). A Reluctant Identity: The Development of Holo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5: 79-119.

投稿日期:108 年 10 月 11 日 修正日期:108 年 11 月 01 日 接受日期:108 年 11 月 12 日

(24)

數據

圖 1  清代臺灣漢人原鄉行政區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譚其驤, 1996d:42-45。  上述兩個粵東 Hoklo人分布區域,與相關閩南族群他稱地名的分布範圍具有區域的一致性。圖 3 的閩西南與粵東之客、閩方言界線與「語言弱界線」 13 ,是參照韋煙灶等( 2009:B3.1-22),以及韋煙 灶與程俊源( 2018)等文的概念與附圖,再次修訂而得。在此,不再詳述其繪圖依據及過程。  從《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 、各類「福建省地圖冊」 、 「廣東省地圖集∕冊」與 Google  Maps、百
表 1  地圖上檢索到的閩南族群他稱地名  地名詞 地名 今歸屬行政區 資料來源 貉老 貉老坪 河源市紫金縣南嶺鎮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 》 鶴老∕佬 鶴老坑 梅州市興寧市徑南鎮 《新世紀.廣東省地圖集》 、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鶴老山惠州市惠東縣多祝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鶴老洋 河源市龍川縣黃布鎮 Google Maps、百度地圖  學老∕佬 學老庄 廣州市白雲區鐘落潭鎮   百度地圖 學佬惠州市博羅縣園洲鎮 《新世紀.廣東省地圖集》 、 Google Map
圖 3  地圖上的閩南族群他稱地名  資料來源:表 1。                                                                16  鶴老村地名來約自作於 1880 年的〈新界九約竹枝歌〉詩句:「鶴佬村前玩一回」,為香港沙田本地的兩位客籍人士許 永慶及羅文祥所作。(葉德平編著, 2019)推測「鶴佬村」位於今香港新界大埔、沙田一帶的沿海地區。九龍城之福 佬村(福佬村道),當地原本無人居住,約在 1920 年代以後才有來自福建及海、陸豐閩南人聚集居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within a “systemic society.” In response to a legitimation crisis, Tiantai Buddhism in

中國春秋時期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in China) (770-476BC).. I am from the state of Lu in the Zhou dynasty. I am an official and over 60 years old. Her name is Ya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

南北朝至唐朝之間,佛教非常鼎盛。佛教徒在一些地方開鑿石窟。其中有三個石窟特別有名 (Buddhism flourished during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he Tang

During the period of Jin Dynasty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minorities migrated into Central Plain and established different regimes in north China. With the

This article is mainly to analyze the questions about biograph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n masters in literatures of Buddhist Monks' biographi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In particular, it utilizes various materials of the Tang, So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since the South Dynasty to describe in considerate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