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雙虛實對研究
盧盛江
南開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 教授摘要
初唐到皎然提出對屬虛實問題,將傳統思想和審美的虛實觀運用於對偶,但唐人對屬論 以形象的有形和無色為標準,考慮的是詩歌語詞所表現的形象,而不是一般的語言學及詞彙 學。皎然提出景、風、心、色等,可以對虛,亦可以對實,發展了初唐的異類對,考慮的是 創作實踐中虛實對屬的複雜情況和詩歌抒情寫意的需要,也與強調氣格、自然及詩意的文學 思想有關。皎然提出雙虛實對,吸收了當句對的某些特點,有著互成對的某種啟示。從創作 實踐看,從初唐到皎然,人們對這一對屬形式經歷了朦朧認識到有意探求的過程,皎然提出 雙虛實對,可以看作是這種自覺探求的規範和總結。 關鍵詞:王昌齡、《文鏡秘府論》、皎然、雙虛實對 通訊作者:盧盛江,E-mail: lushj5898@126.com 收稿日期:2012/06/11;修正日期:2012/11/15;接受日期:2012/12/05。 doi: 10.3966/207451922013035801001《文鏡秘府論‧東卷‧第廿四雙虛實對》:「詩曰:『故人雲雨散,空山來往疏。』此 對當句義了,不同互成。」(《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803)1這是皎然(720?~798?) 的雙虛實對。此外,《東卷‧第一的名對》、《東卷‧第廿三偏對》和《東卷‧第廿八疊韻 側對》,以及《南卷‧論文意》還有皎然關於對屬虛實問題的一些論述,都與雙虛實對有 關。這當中,有很多問題需要探討。
壹、值得注意的對屬虛實問題
對屬虛實的問題,還在初唐就提出來了。《文鏡秘府論‧東卷‧第廿八疊韻側對》引 崔融(653~706)說:「夫為文章詩賦,皆須屬對,不得令有跛眇者。跛者,謂前句雙聲, 後句直語,或複空談。如此之例,名為跛。眇者,謂前句物色,後句人名;或前句語風空, 後句山水:如此之例,名眇。何者?風與空則無形而不見,山水則有蹤而可尋,以有形對無 色:如此之例,名為眇。」(《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815-816))後來王昌齡(698?~ 756?)也有論述。《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引王昌齡說:「夫語對者,不可以虛無 而對實象。若用草與色為對,即虛無之類是也。」(《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1355)從王 昌齡的論述看,崔融所說的風與空則無形而不見,山與水則有蹤而可尋,以有形對無色,實 際談的就是對屬的虛與實的問題。皎然提出之雙虛實對,本文便以《東卷‧第一的名對》、 《東卷‧第廿三偏對》和《東卷‧第廿八疊韻側對》,以及《南卷‧論文意》所引皎然之 說,將對偶虛實之說更為詳盡的論述。 對屬虛實問題的提出,是值得注意的一種現象。它應該反映了古代傳統思想和審美的 虛實觀。古代傳統思想裡,就有自己的虛實觀。老莊的道,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是 虛,以老莊看來,道與萬物的關係,就可以看作是虛與實的關係。道為無、為虛,因此體道 要致虛極,守靜篤。就審美來說,六朝繪畫就提出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的問題。在詩歌創作 中,則往往以寫景為實,抒情為虛。皎然提出但見情性,不睹文字。後來宋范晞文《對床夜 語》引《四虛》序云:「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要化景物為情思。」2而事實上,六朝 《文心雕龍》就已提出擬容取心(《文心雕龍注》,卷8,603)。3所謂取心,就是注意精神 層面,擬容是實,取心則可以說是虛。 就一般語言學及詞彙學來說,也有虛詞與實詞的劃分。《爾雅》卷「釋親第四」以下, 1本文所引《文鏡秘府論》,均據日人遍照金剛,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市:中 華書局,2006),以下隨文注明頁數,其餘文繁不另注。 2【宋】范晞文:《對床夜語》,《歷代詩話續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冊上,421。 3本文所引《文心雕龍》,均據【南朝梁】劉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 社,1958),以下隨文注明卷次頁數,其餘文繁不另注。釋親、宮、器、樂、天、地、丘、山、水、草、木、蟲、魚、鳥、獸、畜等,都是實體性的 詞。前三篇的一些詞則不同。如「釋詁第一」的伊、維、郡、臻、仍、迺、侯、乃、逮、 及、暨、與,皇皇、穆穆、關關,「釋言第二」的遏、遾、逮、爽、差、肅、噰,「釋訓第 三」的明明、斤斤、悄悄、慘慘、居居、究究等,或是發語詞,或是介詞性質的詞,或表示 連接,表示狀態,相對於「釋親第四」實體性的詞,都有虛一些。4就是說,《爾雅》在按內 容給詞分類的時候,就多少注意到了詞的虛實之分,虛詞多見於「釋詁」、「釋言」及「釋 訓」篇。《文心雕龍‧章句》:「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 者,乃劄句之舊體;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文心雕龍注》,卷7,572)例 舉之詞,都是一類。宋人明確提出虛字、實字之說,清人對虛詞有更多深入的研究。後來的 歸類,大抵是以有實義的詞為實詞,而以助詞、語氣詞、嘆詞等為虛詞。 但是,唐代人們對屬論上的虛詞實詞之說,又有著自己的特點。何為虛實,有自己的界 定。 他們論及一些詞。崔融論文章詩賦屬對的跛與眇,說到雙聲、直語、空談、物色、人 名、風空、山水(文已見前引)。雙聲似不必細說,但這裡所說「雙聲」,似應泛指聲類 詞,既指雙聲,也指疊韻,甚至可能包括聯綿詞。與雙聲相對,直語應該是不借助包括雙聲 之類修飾性語詞,直接敘寫的語詞。如《文心雕龍‧書記》就稱諺語為直語(《文心雕龍 注》,卷5,460)。後來殷璠(生卒年不詳,生活於開元天寶年間)《河嶽英靈集‧敘》也 說曹劉詩多直語。5空談,從字面看,應該是無須實證,直接說理的語詞。直語是直接抒情敘 事,空談則是直接說理。物色,《文心雕龍》有專門的〈物色〉篇,是描寫自然景物之詞。 人名不用說,就是人的名字。風空是無形而不見,風應該早就是自然界的風,空就是天空。 上官儀(607?~664)〈奉和潁川公秋夜〉「泬寥空色遠」(《全唐詩》,卷40,506),6 宋之問(656?~712)〈麟趾殿侍宴應制〉「空外有飛煙」(《全唐詩》,卷52,632), 李嶠(644~713)〈燕〉:「玄衣澹碧空」(《全唐詩》,卷60,720)的空。王昌齡說到草 與色。草自然是花草的草,應該是泛指各種自然的有形的景物。關於色,後述再解釋。皎然 論對偶虛實,也論及一些詞。《文鏡秘府論‧東卷‧第廿三偏對》皎然為說明「但天然語, 今雖虛亦對實」,前引「春豫過靈沼,雲旗出鳳城」二句,後說:「如古人以『芙蓉』偶 『楊柳』,亦名聲類對。」,而「春豫過靈沼」二句:出自沈佺期(656~716?)〈昆明池 侍宴應制〉(《全唐詩》,卷97,1044),雲旗指畫有熊虎圖案的大旗,指物。「春豫」, 4【東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 5《文鏡秘府論‧南卷‧定位》引殷璠《河嶽英靈集‧敘》:「至如曹劉詩,多直語,少切對。」 (《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1506) 6本文所引唐人詩作,均據【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市:中華書局,1960)。以下隨 文注明卷次、頁數,其餘文繁不另注。
《全唐詩》作「春仗」,指事,帝王出行之事。「芙蓉」偶「楊柳」指北齊蕭愨〈秋思詩〉 中句:「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北齊詩》,卷2,2279)7何以說這兩句是「聲類 對」,不太清楚。可能因為「芙蓉」一詞為聯綿詞,可能在唐人看來,非雙聲疊韻的聯綿詞 也稱作為聲類詞。崔融曾說,前句雙聲,後句直語。這裡的「楊柳」應該是直語,而「芙 蓉」是聯綿詞,可能指這種情況,皎然稱之為聲類對,不然無法解釋。《東卷‧第廿四雙虛 實對》皎然所舉例詩:「故人雲雨散,空山來往疏。」「雲雨」為名詞,來往則是動詞。 《東卷‧第一的名對》引皎然說:「又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有虛名實名,上 對實名也。」所謂「上對實名」,指的這兩句詩為實名對,而這兩句詩,日月對山河,正是 名詞與名詞相對。在這裡,他是以名詞為實詞,以動詞為虛詞。《東卷‧第廿八疊韻側對》 引皎然說:「景、風、心、色等,可以對虛,亦可以對實。」則是以景、風、心、色為虛。 所謂景風心色,南卷〈論文意〉引皎然說有解釋。皎然說: 夫境象不一,虛實難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聞而不可見,風也;雖系乎我 形,而妙用無體,心也;義貫眾象,而無定質,色也。凡此等,可以對虛,亦可以對 實。 景也就是影,日光之影;風即崔融所謂風空的風,自然界風;心,應該指各種心理現象、精 神現象、感情現象,包括所思所感等;所謂「色」,與王昌齡所說的草與色為對的「色」應 該一樣。色在佛教指可以感知的一切形質,但佛教同時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皎然這 裡說:「義貫眾象,而無定質。」這裡所謂「義」,筆者理解為佛教的存在的無實定性之 義,就是空。皎然詩中經常寫「色」。寫空界色或空色,如「咫尺空界色」(〈遙酬袁使 君高春暮行縣過報德寺見懷〉,《全唐詩》,卷815,9174),「空色清涼寺」(〈報德寺 從上人〉,《全唐詩》,卷816,9190)。寫色淨、翠色、霽色、靜色,如「色淨氛靄無」 (〈奉陪鄭使君諤遊太湖至洞庭山登上真觀卻望湖水〉,《全唐詩》,卷817,9199), 「虛空翠色分」(〈奉同盧使君幼平遊精舍寺〉,《全唐詩》),「霽色搖閒情」(〈酬烏 程楊明府華雨後小亭對月見呈〉,《全唐詩》,卷815,9176),「躡苔憐靜色」(〈答孟 秀才〉,《全唐詩》,卷815,9182),還有秋色、月色、春色等。還有不少色天,如「色 天夜清迥」(〈苕溪草堂自大曆三年夏新營洎秋及春彌覺境勝因紀其事簡潘丞述湯評事衡 四十三韻〉,《全唐詩》,卷816,9187),「月見色天重」(〈石橋寺效小謝體〉,《全 唐詩》,卷817,9199),「色天當上峰」(〈奉陪陸使君長源諸公游支硎寺),《全唐 詩》,卷817,9199〉,都是如他所說的「無定質」的形象。可見皎然所謂「色」,實是指 7本文所引魏晉南北朝詩,均據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
無具體形質,給人以空無感的東西。 涉及的這些語詞,有些未必有意劃分虛實,如物色與人名,只是說,物色和人名之對不 平衡,因此為眇。另一些劃分虛實的語詞,並沒有統一的界定,而且都與一般語言學與詞彙 學的虛詞實詞之說不同。「春豫過靈沼,雲旗出鳳城」,是以事為虛,以物為實。「芙蓉」 偶「楊柳」作為「聲類對」,是以聲類詞為虛,直寫為實。「雲雨」對「來往」,「日月」 對「山河」,是以名詞為實,以動詞為虛。而同為名詞,景、風、心、色又為虛,而山、 水、花、草之類詞又是實。他們在對屬論上對語詞的虛實有自己的界定。 之所以要有自己的界定,是因為他們考慮的不是一般語言學與詞彙學。崔融他們對語詞 虛實的解釋,是就詩學而言的,他們考慮的,是詩歌語詞所表現的形象,以及對形象描述的 方法。從詩歌表現的形象來說,動詞是虛的,名詞是實的。同是名詞,山、水、花、草是實 的,而景、風、心、色又是虛的。從形象描述的方法來說,直語是實的,而聲類是虛的。當 然,抽象的事是虛,具體的物是實。從一般語言學與詞彙學來看,這樣的界定是不規範的, 不科學的。但從詩學說,卻不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必要的。形象的創造是詩學的重要問 題,形象的虛實也同樣是對屬的重要問題。根據形象的虛實來區分語詞的虛實,也就是必要 的了。 因此可以說,對屬虛實問題的提出,是值得注意的一種現象。將一般審美的虛實觀念運 用到對偶問題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種文學思想,虛實問題的提出,在對偶認識史上有著 不可忽視的意義。
貳、初、盛、中唐對屬論和創作背景下的皎然雙虛實對
從論述材料來看,在對偶的虛實問題上,皎然與初唐乃至盛唐王昌齡的認識顯然不一 致。 崔融他們所說的一些情況,在皎然那裡都認為可以構成對偶。比如崔融說,前句雙聲, 後句直語,是為跛者。皎然則認為,像「芙蓉」偶「楊柳」這樣的聲類對作為偏對,以虛對 實是可以的;又如崔融和王昌齡都說不可以虛無而對實象,就是不可前句語風空,後句山 水,因為風與空則無形而不見,山與水則有蹤而可尋,不可以有形對無色,若用草與色為 對,即虛無之類。而皎然則說,景、風、心、色等,可以對虛,亦可以對實。 但是,從創作實踐看,這幾種虛詞與實詞的對屬的情況卻比較複雜。雙聲和直語有些特 殊的情況,需要另析。作為虛實對最具典型意義的是無形與有蹤,特別是景、風、心、色對 虛和對實的問題。本節主要分析這方面的情況。 從唐前看,自曹植開始,既有不少如清風對朱光,抱影對銜思,遠陰對異色這樣以虛對虛的對偶,8但也有不少如悲風對北林,方舟對離思,哀風對孤獸,野風對秋草,寒蘆對暮 色,朔風對寒鳥,雜影對花藤這樣的以虛對實的對偶。9或者可以這樣說,這時的人們,既沒 有有意追求以虛對虛,也沒有有意反對以虛對實,當然反之也一樣。他們已有意對偶,特別 是晉宋以後,但還沒有自覺考慮對偶的虛實問題。有論者以為虛實對偶主要是情句對景句, 並不確切,唐人關於虛實對偶有他們的看法。以為虛實對偶始於杜甫,也不確切。10在初唐 人看來,對偶之虛實實指形象之無形與實象而言,而且唐前即有虛實對偶,不過不一定自覺 而已。 自覺考慮對偶虛實問題的,是初唐人們。如前所述,初唐崔融提出前句語風空,後句山 水,有形對無色,名為眇。到盛唐,王昌齡也提出不可以虛無而對實象。從創作實踐看,初 唐人們和王昌齡確實比較注意對偶上的以虛對虛。崔融自己的詩作不多。我們可以初唐其他 詩人為例,可以景、風、心、色的對偶為例。比如,李嶠。李嶠的詩作存世比較多,且多用 對屬,比較有代表性。查檢李嶠之詩,用「景」(影)字對偶有38處,其中對虛32處,對實 僅6處,用「色」字對偶有29處,其中對虛22處,對實也僅7處。再檢查盛唐王昌齡詩。王昌 齡是盛唐提出過對屬論者,他的詩作對屬情況應該也有代表性。查王昌齡詩,「景」(影) 字對偶6處中,對虛5處,對實只有1處。這或者說明,初唐人們乃至盛唐王昌齡,在一些對 偶中,確實比較自覺追求以虛對虛,比較虛實問題。 但是,這只是問題的一面。問題還有另一面,即初唐那些詩人也有不少虛以對實的例 子。仍以李嶠為例,除去前面所說的「景」(影)字和「色」字對實各有6處及7處不算,其 詩「風」字對偶50處中,對虛25處,對實也有25處;「心」字對偶7處中,對虛3處,對實4 處。再看王昌齡,其詩用「風」字63處,對偶22處中,對虛12處,對實10處;「心」字對 偶12處中,對虛7處,對實5處;用「色」字對偶9處中,對虛7處,對實2處。王昌齡提出不 可以虛無而對實象。若用草與色為對,即虛無之類是也,查其詩用「草」字25處,對偶11處 中,對虛7處,對實4處。初唐其詩人,如虞世南、許敬宗、上官儀、宋之問、沈佺期等,這 幾位都是初唐代表性詩人,也有不少對偶虛以對實的詩例。11 8如曹植〈鬥雞〉:「揮羽邀清風,悍目發朱光。」(《魏詩》,卷7,450);陸機〈赴洛道中二首其 二〉:「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晉詩》,卷5,684);謝脁〈和宋記室省中〉:「行樹澄遠陰, 雲霞成異色。」(《齊詩》,卷4,1440)等。 9如曹植〈雜詩(高臺)〉:「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魏詩》,卷7,456);「方舟安可 極,離思故難任。」(《魏詩》,卷7,456);陸機〈赴洛道中二首其一〉:「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 前。」(《晉詩》,卷5,684);沈約〈留真人東山還〉:「寥戾野風急,芸黃秋草腓。」(《梁詩》,卷 6,1634);沈約〈詠雪應令〉:「思鳥聚寒蘆,蒼雲軫暮色。」(《梁詩》,卷7,1645);王融〈和南海 王殿下詠秋胡妻七章其四〉:「朔風櫩上發,寒鳥林間度。」(《齊詩》,卷2,1401);蕭綱〈詠煙〉: 「浮空覆雜影,含露密花藤。」(《梁詩》,卷22,1956)等。 10如齊文榜。〈虛實對偶與杜律變體〉,《鄭州大學學報》,6期(2007),116-120,即提出此一看 法。 11此段與前段所提之詩處,詳細內容皆詳見文後之附錄。
這是怎麼回事? 有些虛實相對的詞本屬同一類。比如,風和雨、露、雪,同屬天文之部。這在當時編 的類書如《藝文類聚》、《初學記》都是這樣歸類的,按照初唐元兢與上官儀的同對與同類 對,這是可以相對的,而同屬天文的詞中,風是無形的,雨、露和雪是有形的。他們的對屬 說之間本有矛盾。 詩歌抒情寫意的需要。作為一般的原則,提出不可以虛無以對實像是對的。特別是對於 初學者來說,提出這樣的要求,有助於他們嚴格的對偶訓練。筆者推測,初唐崔融他們的對 偶虛實之說,很多是針對初學者而言。王昌齡人稱詩夫子,不論在江寧還是後來被貶龍標, 相信都有不少士子從之學詩。對這些人,也要強調對偶虛實之說。但就他們自己作詩,實際 上就要考慮詩歌抒情寫意的需要。他們不願犧牲詩歌情和意,而一味講究虛以對虛。比如王 昌齡〈聽彈風入松闋贈楊補闕〉:「松風吹草白,溪水寒日暮。」(《全唐詩》,卷140, 1423);〈宿京江口期劉眘虛不至〉:「風靜夜潮滿,城高寒氣昏。」(《全唐詩》,卷 142,1440);楊炯〈送臨津房少府〉:「階樹含斜日,池風泛早涼。」(《全唐詩》,卷 50,613);楊炯〈途中〉:「客心殊不樂,鄉淚獨無從。」(《全唐詩》,卷50,614); 李嶠〈露〉:「夜警千年鶴,朝零七月風。」(《全唐詩》,卷59,701);〈劉侍讀見和 山邸十篇重申此贈〉:「暫依朱邸館,還暢白雲心。」(《全唐詩》,卷61,728);虞世 南〈詠螢〉:「的曆流光小,飄颻弱翅輕。」(《全唐詩》,卷36,475);杜審言〈春日 懷歸〉:「花雜芳園鳥,風和綠野煙。」(《全唐詩》,卷62,734);宋之問〈詠笛〉: 「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驚。」(《全唐詩》,卷52,643);風對水,對城,對樹,對 鶴;心對館,對淚;草對日,光對翅,色對花,煙對鳥,雖然都是無形以對實象,虛實相 對,但也工整,從抒情表意來說,並無不妥。 這就可以來看皎然關於景、風、心、色等,可以對虛,亦可以對實的思想。可能就是 考慮到創作的實際情況,考慮到詩歌抒情寫意的需要,皎然提出景、風、心、色等,可以對 虛,亦可以對實。其實,從皎然的詩歌創作來看,他倒是比較注意避免無形以對實象,避 免虛實相對。查皎然詩,「景」(影)字對偶38處中,對虛29處,對實9處;「風」字對偶 76處中,對虛50處,對實26處;「心」字對偶68處中,對虛59處,對實9處;「色」字對偶 45處中,對虛38處,對實7處。他的詩,大量的是夕景、片景、圓景、修景、清景、曉景、 芳景、秋景、奔景對秋空、秋聲、清想、遠飆、煩暑、風流、暄風、柔風、炎氣、疎陰、馳 齡,還有雲影、幡影、月影、碎影、素影對履聲、鐘聲、泉聲、寒聲、蟾光。還有野風,春 風、涼風、悲風、東風、秋風、含風、暄風、柔風、東風、早風、生風、勁風、寒月、悲 風、細風對山月、正月、暑氣、月色、素月、幽月、涼夜、落日、積翠、清陰、清景、曉 月、芳景、曉角、北極、春日、秋水、清月、背日、殘月、清笛,還有禪心、山心、棲心、 雲外心、有心、君心、道心、齋心、看心、道心、客心、歸心對高月、琴語、證性、松中
韻、無事、春色、法語、聖慮、行道、月色、離思、遠思,還有石色、柳色、樹色、空色、 月色、峰色、寒色、草色、水色、海色、秋色、暮色、松色、行色、山色、陣色、雨色對泉 聲、鶯聲、池心、秋聲、涼風、道心、松聲、潮聲、春暉、花聲、松聲、林瘴、遠情、水 聲、春情、殘霞、磬聲、清晨、晴空、山光、翠陰、水涼。他還是比較注意虛以對虛的。但 他應該也看到了,從對偶工巧、美的勻衡考慮,應該虛以對虛;從創作實踐考慮,從詩歌抒 情需要考慮,以虛對實卻是難以避免的。 就初唐來說,總的傾向是強調對屬的均衡與工巧。就皎然來說,更為講氣格,強調自 然,強調詩意。《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引皎然說,古人之病不在儷詞,「但古人後 於語,先於意。因意成語,語不使意,偶對則對,偶散則散。若力為之,則見斤斧之跡。故 有對不失渾成,縱散不關造作,此古手也。」又說:「律家之流,拘而多忌,失於自然。吾 常所病也。」皎然《詩式》,卷1〈鄴中集〉評曹植之詩說:「不拘對屬,偶或有之,語與 興驅,勢逐情起,不由作意,氣格自高,與〈十九首〉其流一也。」12強調詩意、自然和氣 格,因此反對俗對下對,也因此以為可以不拘對偶,偶對則對,偶散則散。另外,皎然以景 風心色為虛,包含色即是空的思想,既然色即是空,那麼,實也就是虛。在這樣的思想基礎 上,提出虛可以對實,是很自然的。 事實上,初唐人們提出異類對,其中就有虛實對偶。比如,說上句安風,下句安樹,引 例:「天清白雲外,山峻紫微中。」又引例:「風織池間字,蟲穿葉上文。」從詞性來說, 是異類,從虛實來說,風、天為虛,而樹、山、蟲為實,是虛實相對。現在看到初唐提出異 類對的有《筆劄華梁》、《文筆式》和元兢《詩髓腦》。異類對承認虛實可以相對,而崔融 則以為不可以有形對無色,亦或者初唐人們在這一問題上就有不同看法。因而皎然的景、 風、心、色可以對虛也可以對實之說,或者可以看作是初唐異類對之說的細化和發展。 在對偶虛實問題上,皎然與初唐乃至盛唐王昌齡的認識不一致。自覺考慮對偶虛實問題 的,是初唐人們。皎然之所以提出景、風、心、色可以對虛,也可以對實,發展了初唐的異類 對,考慮到了創作實踐中虛實對屬的複雜情況,考慮到詩歌抒情寫意的需要,這也與皎然強 調氣格,強調自然,強調詩意的文學思想有關。這是我們對皎然虛實對偶之說的一點認識。
參、雙虛實對:皎然的探索與創造
提出雙虛實對,應該是皎然的一個探索或說創造。 雙虛實對,與一般的虛實相對有些不同。《東卷‧第廿四雙虛實對》皎然舉例:「故 人雲雨散,空山來往疏。」從舉例看,前句「雲雨」為名詞,為有形之物,為實,後扣「來 12【唐】皎然,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110。往」為動詞,為無形之動作,為虛。這與一般的以景、風、心、色為虛有所不同。 名詞和動詞,一般是不會相對的,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有時也有名詞與動詞相對。前 代詩歌偶而可以找到例子。比如,南齊謝脁(464~499)〈和徐都曹出新亭渚〉:「宛洛佳 遨遊,春色滿皇州。結軫青郊路,迥瞰滄江流。」(《齊詩》,卷4,1442)遨遊是動詞, 而與皇州相對,路是名詞,而與流相對。沈佺期〈餞遠〉:「撰酌輟行歎,指途勤遠心。」 (《全唐詩》,卷95,1022)歎為動詞,而與心相對。不過這裡的動詞實際上已經名詞化 了,所指是事,而不是動作,所以在句中反而受前面的動詞修飾,成為前面的動詞的賓語。 比如,許敬宗(592~672)〈奉和宴中山應制〉:「一舉氛霓靜,千齡德化流。」(《全唐 詩》,卷35,466)舉是動詞,而與齡相對;沈佺期〈送喬隨州侃〉:「拜恩前後人,從宦 差池起。」(《全唐詩》,卷95,1022)人是名詞,而與起相對;沈佺期〈昆明池侍宴應 制〉:「水同河漢在,館有豫章名。」(《全唐詩》,卷97,1045)在是存在動詞,而與名 相對。 但是,皎然所論,並非一般的名詞與動詞相對。他所論是雙虛實對,就是說,兩個動詞 並例(所謂雙虛)與兩個名詞(所謂雙實)並列相對。這就既與一般的虛實相對不同,也與 一般名詞與動詞相對不同。 這應該吸收了當句對的某些特點。皎然舉例:「故人雲雨散,空山來往疏。」上句 「雲」與「雨」對,下句「來」與「往」對,所以皎然解釋說:「此對當句義了」,所謂 「當句義了」,就是雲和雨同,來和往當句成對。 又可能有互成對的某種啟示。我們看互成對之例:「天地心間靜,日月眼中明」,第一 句之中,「天地」一處;第二句之中,「日月」一處。再看雙虛實對之例:「故人雲雨散, 空山來往疏。」同樣可以說,第一句之中,「雲雨」一處,第二句之中,「來往」一處。稍 作比較不難發現,皎然所謂雙虛實對的句式,與互成對有某些近似之處。當然,雙虛實對是 虛實相對,互成對從舉例來看,都是名詞與名詞相對,就是說,都是實詞對實詞。可能因此 皎然說雙虛實對「不同互成」。他是要把雙虛實對和互成對區分開來,之所以強調區別,就 因為二者句式有相似之處,思路上有某種聯繫。 從創作實踐看,這樣的雙虛實對,唐前偶而能找到一點例子。如謝靈運〈夜發石關 亭〉:「鳥歸息舟楫,星闌命行役。」(《宋詩》,卷3,1177)前句舟與楫兩個名詞並 列,後句行與役兩個動詞並列。這可以算作是雙虛實對。但唐前可以找到的這樣的例子太 少。初唐詩中也能找到一些例子。比如,沈佺期〈枉繫二首〉其一:「臣子竭忠孝,君親惑 讒欺。」(《全唐詩》,卷95,1025)前句忠與孝,後句讒與欺;沈佺期〈和常州崔使君 寒食夜〉:「行遊晝不厭,風物夜宜看。」(《全唐詩》,卷96,1036)前句行與遊,後 句風與物;沈佺期〈和上巳連寒食有懷京洛〉:「行樂光輝寒食借,太平歌舞晚春饒。」 (《全唐詩》,卷96,1043)前句光與輝,後句歌與舞;李嶠〈雁〉:「往還倦南北,朝夕
苦風霜。」(《全唐詩》,卷60,719)前句往與還,後句朝與夕;李嶠〈梅〉:「雪含朝 暝色,風引去來香。」(《全唐詩》,卷60,718)前句朝與暝,後句去與來;李嶠〈倡婦 行〉:「夜夜風霜苦,年年征戍頻。」(《全唐詩》卷61,頁725)前句風與霜,後句征與 戍,都是一句兩個名詞並列,一句兩個動詞並列。都可以算作是雙虛實對。初唐這樣的詩例 稍多一些。沈佺期與李嶠這些詩人,在倡導近體詩律的同時,也在探討詩句對屬。初唐那些 對屬就多是這群詩人提出來的。他們在創作實踐可能在作各種嘗試,這嘗試就包括這類對 屬。不過他們還只是提出了互成對和同類連用,別事方成。前面舉例,行遊與風物相對,光 輝與歌舞相對,往還與朝夕相對,朝暝與去來相對,風霜與征戍相對,他們可能把這樣的例 子看作是互成對,看作同類連用,別事方成。而事實上,這些句例與互成對和同類連用有聯 繫,卻並不一樣。初唐詩人在對屬的探討過程中,比較多地接觸到了這類對屬句式,但他們 並未將它作為一種對屬句式提出來。 從創作實踐看,皎然詩中這類對屬比較多。比如〈送唐贊善遊越〉:「田園臨漢水,離 亂寄隨關。」(《全唐詩》,卷819,9232)前句田與園兩個名詞並列,後句離與亂兩個動 詞並列;〈送李道士〉:「常隨山上下,忽限江南北。」(《全唐詩》,卷819,9234)前 句上與下,後句南與北;〈京口送盧孟明還揚州〉:「暮客去來盡,春流南北分。」(《全 唐詩》,卷819,9236)前句去與來,後句南與北;〈尋天目徐君〉:「逢人不道往來處, 賣藥還將雞犬行。」(《全唐詩》,卷877,9209)前句往與來,後句雞與犬;〈送鄔傪之 洪州覲兄弟〉:「久別經離亂,新正憶弟兄。」(《全唐詩》,卷818,9219)前句離與 亂,後句弟與兄;〈武源行贈丘卿岑〉:「縱橫計出皆獲全,士卒身先每輕死。」(《全唐 詩》,卷821,9267)前句縱與橫,後句士與卒;〈晚秋登佛川南峯懷裴例〉:「世故東西 客,山空斷續猿。」(《全唐詩》,卷816,9192)前句東與西,後句斷與續,都是一句兩 個名詞並列,一句兩個動詞並列,和他所舉例子「故人雲雨散,空山來往疏」句式,這些都 應該是雙虛實對。如果說初唐人們還對雙虛實對還只有朦朧的意識,皎然創作中出現那麼多 的雙虛實對句式,則說明皎然已是有意識地探求,他所提出的雙虛實對,應該是這種自覺探 求的規範和總結。 對屬虛實的問題,還在初唐就提出來了。初唐到皎然提出對屬虛實問題,是值得注意的 一種現象。它應該反映了古代傳統思想和審美的虛實觀,但唐人對屬論的虛詞實詞之說,又 有自己的特點和界定。他們以形象的有形和無色為標準,他們是就詩學而言的,他們考慮的 是詩歌語詞所表現的形象,以及對形象描述的方法,而不是一般的語言學與詞彙學。在對偶 的虛實問題上,皎然與初唐乃至盛唐王昌齡的認識並不一致。皎然提出景、風、心、色等, 可以對虛,亦可以對實,發展了初唐的異類對,考慮的是創作實踐中虛實對屬的複雜情況和 詩歌抒情寫意的需要,這也與強調氣格、強調自然與強調詩意的文學思想有關。提出雙虛實 對,應該是皎然的一個探索或說創造。從詩例句式看,雙虛實對吸收了當句對的某些特點,
又有互成對的某種啟示。從創作實踐看,從初唐到皎然,人們對這一對屬形式經歷了朦朧的 認識到有意的探求的過程,皎然提出雙虛實對,可以看作是這種自覺探求的規範和總結。這 是我們對皎然雙虛實對及唐人對偶虛實之說的一點認識。
參考文獻
【東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0)。 【南朝梁】劉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唐】皎然,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宋】范晞文:《對床夜語》,《歷代詩話續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冊上。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市:中華書局,1960)。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 遍照金剛,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 齊文榜。〈虛實對偶與杜律變體〉,《鄭州大學學報》,6期(2007):116-120。附錄
一、李嶠詩「影」(景)字對偶
38 處中,對虛 32 處,對實 6 處
(一)「影」(景)字對虛32處: 〈秋山望月酬李騎曹〉:「淡雲籠影度,虛暈抱輪回。」(《全唐詩》,卷57,686) 〈雲〉:「錦文觸石來,蓋影淩天發。」(《全唐詩》,卷57,689) 〈酬杜五弟晴朝獨坐見贈〉:「影低藤架密,香動藥闌開。」(《全唐詩》,卷58,694) 〈二月奉教作〉:「日豔臨花影,霞翻入浪暉。」(《全唐詩》,卷58,696) 〈三月奉教作〉:「蝶影將花亂,虹文向水低。」(《全唐詩》,卷58,697) 〈月〉:「清輝飛鵲鑒,新影學蛾眉。」(《全唐詩》,卷59,700) 〈雨〉:「斜影風前合,圓文水上開。」(《全唐詩》,卷59,701) 〈雪〉:「逐舞花光動,臨歌扇影飄。」(《全唐詩》,卷59,702) 〈野〉:「蒼梧雲影去,涿鹿霧光通。」(《全唐詩》,卷59,702) 〈箭〉:「影隨流水急,光帶落星飛。」(《全唐詩》,卷59,707) 〈旗〉:「桂影承宵月,虹輝接曙雲。」(《全唐詩》,卷59,708) 〈旌〉:「影麗天山雪,光搖朔塞風。」(《全唐詩》,卷59,708) 〈弓〉:「遙彎落雁影,虛引怯猿聲。」(《全唐詩》,卷59,709) 〈銀〉:「思婦屏輝掩,遊人燭影長。」(《全唐詩》,卷60,711) 〈綾〉:「馬眼冰淩影,竹根雪霰文。」(《全唐詩》,卷60,712) 〈竹〉:「白花搖鳳影,青節動龍文。」(《全唐詩》,卷60,715) 〈菱〉:「影搖江浦月,香引棹歌風。」(《全唐詩》,卷60,716) 〈松〉:「百尺條陰合,千年蓋影披。」(《全唐詩》,卷60,717) 〈柳〉:「列宿分龍影,芳池寫鳳文。」(《全唐詩》,卷60,717) 〈桐〉:「春光雜鳳影,秋月弄圭陰。」(《全唐詩》,卷60,718) 〈梨〉:「鳳文疏象郡,花影麗新豐。」(《全唐詩》,卷60,718) 〈烏〉:「日路朝飛急,霜臺夕影寒。」(《全唐詩》,卷60,719) 〈軍師凱旋自邕州順流舟中〉:「岸回帆影疾,風逆鼓聲遲。」(《全唐詩》,卷61, 727) 〈晚秋喜雨〉:「穴蟻禎符應,山蛇毒影收。」(《全唐詩》,卷61,728) 〈五月奉教作〉:「綠樹炎氛滿,朱樓夏景長。」(《全唐詩》,卷58,697) 〈六月奉教作〉:「養日暫徘回,畏景尚悠哉。」(《全唐詩》,卷58,697)〈屏〉:「山水含春動,神仙倒景來。」(《全唐詩》,卷60,714) 〈人日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鳳城景色已含韶,人日風光倍覺饒。」(《全唐 詩》,卷61,723) 〈王屋山第之側雜構小亭暇日與羣公同遊〉:「弋林開曙景,釣渚發晴霓。」(《全唐 詩》,卷61,726) 〈夏晚九成宮呈同寮〉:「一枰移晝景,六著盡宵鐘。」(《全唐詩》,卷61,727) 〈劉侍讀見和山邸十篇重申此贈〉:「朝游極斜景,夕宴待橫參。」(《全唐詩》,卷61, 728) 〈晚秋喜雨〉:「炎威振皇服,歊景暴神州。」(《全唐詩》,卷61,728) (二)「影」(景)字對實6處: 〈同賦山居七夕〉:「石類支機影,池似泛槎流。」(《全唐詩》,卷58,694) 〈雲〉:「官名光邃古,蓋影耿輕埃。」(《全唐詩》,卷59,701) 〈池〉:「煙散龍形淨,波含鳳影斜。」(《全唐詩》,卷59,705) 〈戈〉:「曉霜含白刃,落影駐雕鋋。」(《全唐詩》,卷59,709) 〈雁〉:「望月驚弦影,排雲結陣行。」(《全唐詩》,卷60,719) 〈送駱奉禮從軍〉:「琴尊留別賞,風景惜離晨。」(《全唐詩》,卷61,726)
二、李嶠詩「色」字對偶
29 處中,對虛 22 處,對實 7 處
(一)「色」字對虛22處: 〈秋山望月酬李騎曹〉:「色帶銀河滿,光含玉露開。」(《全唐詩》,卷57,686) 〈扈從還洛呈侍從群官〉:「瑞色抱氤氳,寒光變蕭飋。」(《全唐詩》,卷57,687) 〈寶劍篇〉:「龜甲參差白虹色,轆轤宛轉黃金飾。」(《全唐詩》,卷57,689) 〈春日侍宴幸芙蓉園應制〉:「年光竹裏遍,春色杏間遙。」(《全唐詩》,卷58,692) 〈游禁苑陪幸臨渭亭遇雪應制〉:「拂樹添梅色,過樓助粉妍。」(《全唐詩》,卷58, 693) 〈和周記室從駕曉發合璧宮〉:「野色開煙後,山光澹月餘。」(《全唐詩》,卷58, 695) 〈十二月奉教作〉:「蘭心未動色,梅館欲含芳。」(《全唐詩》,卷58,698) 〈日〉:「雲間五色滿,霞際九光披。」(《全唐詩》,卷59,700) 〈煙〉:「桑柘迎寒色,松篁暗晚暉。」(《全唐詩》,卷59,701) 〈霧〉:「涿鹿妖氛靜,丹山霽色明。」(《全唐詩》,卷59,701) 〈山〉:「古壁丹青色,新花綺繡紋。」(《全唐詩》,卷59,702) 〈海〉:「樓寫春雲色,珠含明月輝。」(《全唐詩》,卷59,703)〈河〉:「德水千年變,榮光五色通。」(《全唐詩》,卷59,703) 〈銀〉:「色帶長河色,光分滿月光。」(《全唐詩》,卷60,711) 〈萱〉:「色湛仙人露,香傳少女風。」(《全唐詩》,卷60,716) 〈梅〉:「雪含朝暝色,風引去來香。」(《全唐詩》,卷60,718) 〈兔〉:「漢月澄秋色,梁園映雪輝。」(《全唐詩》,卷60,722) 〈人日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鳳城景色已含韶,人日風光倍覺饒。」(《全唐 詩》,卷61,723) 〈素〉:「妙奪鮫綃色,光騰月扇輝。」(《全唐詩》,卷60,712) 〈梨〉:「色對瑤池紫,甘依大穀紅。」(《全唐詩》,卷60,718) 〈鳳〉:「九苞應靈瑞,五色成文章。」(《全唐詩》,卷60,719) 〈皇帝上禮撫事述懷〉:「雲散天五色,春還日再中。」(《全唐詩》,卷61,725) (二)「色」字對實7處: 〈安輯嶺表事平罷歸〉:「春色遶邊陲,飛花出荒外。」(《全唐詩》,卷57,688) 〈三月奉教作〉:「銀井桐花發,金堂草色齊。」(《全唐詩》,卷58,697) 〈笛〉:「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驚。」(《全唐詩》,卷59,710) 〈席〉:「佇將文綺色,舒卷帝王宮。」(《全唐詩》,卷60,713) 〈藤〉:「色映葡萄架,花分竹葉杯。」(《全唐詩》,卷60,716) 〈菱〉:「日色翻池上,潭花發鏡中。」(《全唐詩》,卷60,716) 〈瓜〉:「欲識東陵味,青門五色瓜。」(《全唐詩》,卷60,717)
三、李嶠詩「風」字對偶
50 處中,對虛 25 處,對實 25 處
(一)「風」字對虛25處: 〈秋山望月酬李騎曹〉:「寒催數雁過,風送一螢來。」(《全唐詩》,卷57,686) 〈寶劍篇〉:「風霜凜凜匣上清,精氣遙遙鬥間明。」(《全唐詩》,卷57,689)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門率成〉:「雄風乘令節,餘吹拂輕灰。」(《全唐詩》,卷58, 694) 〈清明日龍門遊泛〉:「衍漾乘和風,清明送芬月。」(《全唐詩》,卷57,689) 〈和杜學士江南初霽羇懷〉:「霧卷晴山出,風恬晚浪收。」(《全唐詩》,卷58,695) 〈餞駱四二首〉其一:「星月懸秋漢,風霜入曙鐘。」(《全唐詩》,卷58,696) 〈三月奉教作〉:「韶光愛日宇,淑氣滿風蹊。」(《全唐詩》,卷58,697) 〈十月奉教作〉:「霜待臨庭月,寒隨入牖風。」(《全唐詩》,卷58,698) 〈井〉:「向日蓮花淨,含風李樹熏。」(《全唐詩》,卷59,704) 〈旗〉:「日薄蛟龍影,風翻鳥隼文。」(《全唐詩》,卷59,708)〈琴〉:「風前中散至,月下步兵來。」(《全唐詩》,卷59,709) 〈金〉:「向日披沙淨,含風振鐸鳴。」(《全唐詩》,卷60,711) 〈席〉:「桂香浮半月,蘭氣襲回風。」(《全唐詩》,卷60,713) 〈帷〉:「明月彈琴夜,清風入幌初。」(《全唐詩》,卷60,713) 〈扇〉:「禦熱含風細,臨秋帶月明。」(《全唐詩》,卷60,714) 〈酒〉:「臨風竹葉滿,湛月桂香浮。」(《全唐詩》,卷60,715) 〈荷〉:「風來香氣遠,日落蓋陰移。」(《全唐詩》,卷60,716) 〈菱〉:「影搖江浦月,香引棹歌風。」(《全唐詩》,卷60,716) 〈烏〉:「聯翩依月樹,迢遞繞風竿。」(《全唐詩》,卷60,719) 〈鵲〉:「危巢畏風急,繞樹覺星稀。」(《全唐詩》,卷60,719) 〈鶯〉:「聲分折楊吹,嬌韻落梅風。」(《全唐詩》,卷60,720) 〈馬〉:「蒼龍遙逐日,紫燕迥追風。」(《全唐詩》,卷60,721) 〈牛〉:「在吳頻喘月,奔夢屢驚風。」(《全唐詩》,卷60,721) 〈送光祿劉主簿之洛〉:「他鄉千里月,岐路九秋風。」(《全唐詩》,卷60,711) 〈人日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鳳城景色已含韶,人日風光倍覺饒。」(《全唐 詩》,卷61,723) (二)「風」字對實25處: 〈安輯嶺表事平罷歸〉:「風生丹桂晚,雲起蒼梧夕。」(《全唐詩》,卷57,688) 〈和周記室從駕曉發合璧宮〉:「風長笳響咽,川迥騎行疏。」(《全唐詩》,卷58, 695) 〈和杜侍御太清臺宿直旦有懷〉:「庭虛麥雨潤,林靜蕙風薰。」(《全唐詩》,卷58, 695) 〈二月奉教作〉:「和風泛紫若,柔露濯青薇。」(《全唐詩》,卷58,696) 〈四月奉教作〉:「潤浮梅雨夕,涼散麥風餘。」(《全唐詩》,卷58,697) 〈六月奉教作〉:「竹風依扇動,桂酒溢壺開。」(《全唐詩》,卷58,697) 〈八月奉教作〉:「黃葉秋風起,蒼葭曉露團。」(《全唐詩》,卷58,697) 〈露〉:「夜警千年鶴,朝零七月風。」(《全唐詩》,卷59,701) 〈雨〉:「斜影風前合,圓文水上開。」(《全唐詩》,卷59,701) 〈檄〉:「曹風雖覺愈,陳草始知名。」(《全唐詩》,卷59,706) 〈旌〉:「影麗天山雪,光搖朔塞風。」(《全唐詩》,卷59,708) 〈舟〉:「相烏風際轉,畫鷁浪前開。」(《全唐詩》,卷60,713) 〈萱〉:「色湛仙人露,香傳少女風。」(《全唐詩》,卷60,716) 〈松〉:「鶴棲君子樹,風拂大夫枝。」(《全唐詩》,卷60,717)
〈桃〉:「山風凝笑臉,朝露泫啼妝。」(《全唐詩》,卷60,718) 〈梅〉:「雪含朝暝色,風引去來香。」(《全唐詩》,卷60,718) 〈雁〉:「往還倦南北,朝夕苦風霜。」(《全唐詩》,卷60,719) 〈燕〉:「差池沐時雨,頡頏舞春風。」(《全唐詩》,卷60,720) 〈奉和幸長安故城未央宮應制〉:「莫辨祈風觀,空傳承露杯。」(《全唐詩》,卷61, 724) 〈奉和幸望春宮送朔方總管張仁亶〉:「露下鷹初擊,風高雁欲賓。」(《全唐詩》,卷 61,724) 〈和杜學士旅次淮口阻風〉:「迎風欲舉棹,觸浪反停橈。」(《全唐詩》,卷61,726) 〈送駱奉禮從軍〉:「琴尊留別賞,風景惜離晨。」(《全唐詩》,卷61,726) 〈奉和幸韋嗣立山莊侍宴應制〉:「樹宿摶風鳥,池潛縱壑魚。」(《全唐詩》,卷61, 725) 〈倡婦行〉:「夜夜風霜苦,年年征戍頻。」(《全唐詩》,卷61,725) 〈夏晚九成宮呈同寮〉:「風煙遠近至,魚鳥去來逢。」(《全唐詩》,卷61,727)
四、李嶠詩「心」字對偶
7 處中,對虛 3 處,對實 4 處
(一)「心」字對虛3處: 〈奉和幸長安故城未央宮應制〉:「宸心千載合,睿律九韶開。」(《全唐詩》,卷61, 726) 〈早發苦竹館〉:「徒憐野心曠,詎惻浮年小。」(《全唐詩》,卷57,688) 〈奉和杜員外扈從教閱〉:「神心體殷祝,靈兆葉姬祥。」(《全唐詩》,卷61,727) (二)「心」字對實4處: 〈墨〉:「長安分石炭,上黨結松心。」(《全唐詩》,卷59,707) 〈十二月奉教作〉:「蘭心未動色,梅館欲含芳。」(《全唐詩》,卷57,698) 〈簫〉:「參差橫鳳翼,搜索動人心。」(《全唐詩》,卷60,710) 〈劉侍讀見和山邸十篇重申此贈〉:「暫依朱邸館,還暢白雲心。」(《全唐詩》,卷61, 728)五、王昌齡詩「景」(影)字對偶
6 處中,對虛 5 處,對實 1 處
(一)「景」(影)字對虛5處: 〈出郴山口至迭石灣野人室中寄張十一〉:「景開獨沿曳,響答隨興酬。」(《全唐詩》, 卷140,1424) 〈獨遊〉:「林臥情每閑,獨游景常晏。」(《全唐詩》,卷141,1431)〈段宥廳孤桐〉:「虛心誰能見,直影非無端。」(《全唐詩》,卷141,1435) 〈謁焦煉師〉:「爐香淨琴案,松影閑瑤墀。」(《全唐詩》,卷142,1440) 〈東溪玩月〉:「澄清入幽夢,破影抱空巒。」(《全唐詩》,卷142,1441) (二)「景」字對實1處: 〈九日登高〉:「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全唐詩》,卷142,1441)
六、王昌齡詩「風」字對偶
22 處中,對虛 12 處,對實 10 處
(一)「風」字對虛12處: 〈從軍行二首〉其一:「向夕臨大荒,朔風軫歸慮。」(《全唐詩》,卷140,1421) 〈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全唐詩》,卷140,1422) 〈留別伊闕張少府郭大都尉〉:「日晚勸趣別,風長雲逐開。」(《全唐詩》,卷140, 1427) 〈東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全唐 詩》,卷140,1427) 〈洛陽尉劉晏與府掾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人房〉:「道安風塵外,灑掃青林中。」(《全 唐詩》,卷141,1432) 〈山行入涇州〉:「徙倚望長風,滔滔引歸慮。」「所嗟異風俗,已自少情趣。」(《全唐 詩》,卷141,1434) 〈失題〉:「赤風蕩中原,烈火無遺巢。」(《全唐詩》,卷141,1435) 〈贈宇文中丞〉:「秋清寧風日,楚思浩雲水。」(《全唐詩》,卷141,1436) 〈胡笳曲〉:「聽臨關月苦,清入海風微。」(《全唐詩》,卷142,1438) 〈夏月花萼樓酺宴應制〉:「汾陰備冬禮,長樂應和風。」(《全唐詩》,卷142,1441) 〈東溪玩月〉:「光連虛象白,氣與風露寒。」(《全唐詩》,卷142,1441) (二)「風」字對實10處: 〈從軍行二首〉其一:「百戰苦風塵,十年履霜露。」(《全唐詩》,卷140,1421) 〈聽彈風入松闋贈楊補闕〉:「商風入我弦,夜竹深有露。」「松風吹草白,溪水寒日 暮。」(《全唐詩》,卷140,1423) 〈齋心〉:「朝飲花上露,夜臥松下風。」(《全唐詩》,卷141,1431) 〈趙十四兄見訪〉:「客來舒長簟,開閣延清風。」(《全唐詩》,卷141,1433) 〈琴〉:「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全唐詩》,卷141,1435) 〈和振上人秋夜懷士會〉:「白露傷草木,山風吹夜寒。」(《全唐詩》,卷142,1439) 〈宿京江口期劉眘虛不至〉:「風靜夜潮滿,城高寒氣昏。」(《全唐詩》,卷142,1440) 〈殿前曲二首〉其一:「貴人妝梳殿前催,香風吹入殿后來。」(《全唐詩》,卷143,1444) 〈從軍行二首〉其二:「長風金鼓動,白露鐵衣濕。」(《全唐詩》,卷145,1421)
七、王昌齡詩「心」字對偶
12 處中,對虛 7 處,對實 5 處
(一)「心」字對虛7處: 〈送韋十二兵曹〉:「跡在戎府掾,心遊天台春。」(《全唐詩》,卷140,1427) 〈岳陽別李十七越賓〉:「平明孤帆心,歲晚濟代策。」(《全唐詩》,卷140,1428) 〈段宥廳孤桐〉:「虛心誰能見,直影非無端。」(《全唐詩》,卷141,1435) 〈沙苑南渡頭〉:「秋霧連雲白,歸心浦漵懸。」(《全唐詩》,卷142,1439) 〈夏月花萼樓酺宴應制〉:「土德三元正,堯心萬國同。」(《全唐詩》,卷142,1441) 〈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簷外含山翠,人間出世心。」(《全唐詩》,卷 142,1441) 〈送郭司倉〉:「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全唐詩》,卷143,1443) (二)「心」字對實5處: 〈聽彈風入松闋贈楊補闕〉:「寥落幽居心,颼飀青松樹。」(《全唐詩》,卷140,1423) 〈別劉諝〉:「一尊廣陵酒,十載衡陽心。」(《全唐詩》,卷140,1428) 〈九江口作〉:「水與五溪合,心期萬里遊。」(《全唐詩》,卷141,1434) 〈奉贈張荊州〉:「魚有心兮脫網罟,江無人兮鳴楓杉。」(《全唐詩》,卷141,1437) 〈送譚八之桂林〉:「客心仍在楚,江館復臨湘。」(《全唐詩》,卷143,1443)八、王昌齡詩「色」字對偶
9 處中,對虛 7 處,對實 2 處
(一)「色」字對虛7處: 〈少年行二首〉其二:「高閣歌聲遠,重門柳色深。」(《全唐詩》,卷140,1421) 〈送韋十二兵曹〉:「寒夜天光白,海淨月色真。」(《全唐詩》,卷140,1427) 〈和振上人秋夜懷士會〉:「郭外秋聲急,城邊月色殘。」(《全唐詩》,卷142,1439) 〈客廣陵〉:「秋色明海縣,寒煙生裏閭。」(《全唐詩》,卷142,1439) 〈巴陵送李十二〉:「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全唐詩》,卷143,1449) 〈出郴山口至迭石灣野人室中寄張十一〉:「既見萬古色,頗盡一物由。」(《全唐詩》, 卷140,1424) 〈諸官遊招隱寺〉:「金色身壞滅,真如性無主。」(《全唐詩》,卷141,1431) (二)「色」字對實2處: 〈緱氏尉沈興宗置酒南溪留贈〉:「林色與溪古,深篁引幽翠。」(《全唐詩》,卷140, 1423)〈箜篌引〉:「顏色饑枯掩面羞,眼眶淚滴深兩眸。」(《全唐詩》,卷141,1436)
九、王昌齡詩「草」字對偶
11 處中,對虛 7 處,對實 4 處
(一)「草」字對虛7處: 〈緱氏尉沈興宗置酒南溪留贈〉:「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陰地。」(《全唐詩》,卷140, 1423) 〈次汝中寄河南陳贊府〉:「明湖春草遍,秋桂白花發。」(《全唐詩》,卷140,1425) 〈江上聞笛〉:「何當邊草白,旌節隴城陰。」(《全唐詩》,卷141,1433) 〈靜法師東齋〉:「春盡草木變,雨來池館清。」(《全唐詩》,卷142,1439) 〈擊磬老人〉:「誰識野人意,徒看春草芳。」(《全唐詩》,卷143,1443) 〈甘泉歌〉:「乗輿執玉已登壇,細草沾衣春殿寒。」(《全唐詩》,卷143,1446) 〈旅望〉:「白草原頭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全唐詩》,卷143,1451) (二)「草」字對實4處: 〈從軍行二首〉其一:「邊聲搖白草,海氣生黃霧。」(《全唐詩》,卷140,1421) 〈聽彈風入松闋贈楊補闕〉:「松風吹草白,溪水寒日暮。」(《全唐詩》,卷140,1423) 〈秋興〉:「苔草延古意,視聽轉幽獨。」(《全唐詩》,卷141,1430) 〈和振上人秋夜懷士會〉:「白露傷草木,山風吹夜寒。」(《全唐詩》,卷142,1439)十、皎然詩「景」(影)字對偶
38 處中,對虛 29 處,對實 9 處
(一)「景」(影)字對虛29處: 〈妙喜寺達公禪齋寄李司直公孫房都曹德裕從事方舟顏武康士騁四十二韻〉:「歲駐若木 景,日餐瓊禾屑。」(《全唐詩》,卷815,9174) 〈奉酬袁使君高寺院新亭對雨〉:「浮煙披夕景,高鶴下秋空。」(《全唐詩》,卷815, 9175) 〈酬烏程楊明府華雨後小亭對月見呈〉:「凝弦停片景,發詠靜秋聲。」(《全唐詩》,卷 815,9176) 〈晚冬廢溪東寺懷李司直縱〉:「清想屬遙夜,圓景當空林。」(《全唐詩》,卷816, 9188) 〈答豆盧居士春夜遊東園見情懷〉:「開襟寄清景,遐想屬空門。」(《全唐詩》,卷 816,9188) 〈夏日集李司直縱溪齋〉:「修景屬良會,遠飆生煩襟。」(《全唐詩》,卷817,9201) 〈夏日集裴錄事北亭避暑〉:「一室煩暑外,眾山清景中。」(《全唐詩》,卷817,9206) 〈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湯衡海上人飲茶賦〉:「風流高此會,曉景屢裴回。」(《全唐詩》,卷817,9207) 〈春日陪顏使君真卿皇甫曾西亭重會韻海諸生〉:「暄風眾木變,清景片雲無。」(《全唐 詩》,卷817,9208) 〈奉陪顏使君真卿登峴山送張侍御嚴歸臺〉:「留賞景不延,感時芳易歇。」(《全唐 詩》,卷818,9214) 〈春日又送潘述之揚州〉:「柔風吹楊柳,芳景流郊甸。」(《全唐詩》,卷818,9215) 〈新秋送盧判官〉:「入座炎氣屏,為君秋景清。」(《全唐詩》,卷818,9215) 〈送王居士游越〉:「野性配雲泉,詩情屬風景。」(《全唐詩》,卷818,9223) 〈惜暮景〉:「疎陰花不動,片景松梢度。」(《全唐詩》,卷820,9246) 〈雜寓興〉:「奔景謂可致,馳齡言易流。」(《全唐詩》,卷820,9251) 〈奉酬於中丞使君郡齋臥病見示一首〉:「澄澹秋水影,用為字人心。」(《全唐詩》,卷 815,9170) 〈奉酬顏使君真卿見過郭中寺寺無山水之賞故予述其意以答焉〉:「履聲知客貴,雲影悟身 閑。」(《全唐詩》,卷815,9175) 〈賦得啼猿送客〉:「斷壁分垂影,流泉入苦吟。」(《全唐詩》,卷815,9177) 〈兵後早春登故鄣南樓望昆山寺白鶴觀示清道人並沈道士〉:「鐘聲在空碧,幡影搖蔥 蒨。」(《全唐詩》,卷815,9181) 〈勞山憶棲霞寺道素上人久期不至〉:「泉聲稍滴芙蓉漏,月影才分鸚鵡林。」(《全唐 詩》,卷815,9175) 〈和閻士和望池月答人〉:「光浮空似粉,影散不成眉。」(《全唐詩》,卷816,9193) 〈宿山寺寄李中丞洪〉:「寂寂孤月心,亭亭圓泉影。」(《全唐詩》,卷816,9197) 〈夏日題桐廬楊明府納涼山齋〉:「席上落山影,桐梢回水容。」(《全唐詩》,卷817, 9201) 〈宿道士觀〉:「影殿山寂寂,寥天月昭昭。」(《全唐詩》,卷817,9202) 〈奉同盧使君幼平遊精舍寺〉:「影剎西方在,虛空翠色分。」(《全唐詩》,卷817, 9202) 〈送陸侍御士佳赴上京〉:「伊鬱瑤瑟情,威遲花驄影。」(《全唐詩》,卷818,9213) 〈隴頭水二首〉其一:「碎影搖槍壘,寒聲咽幔軍。」(《全唐詩》,卷820,9241) 〈賦得石樑泉送崔逵〉:「天晴虹影渡,風細練文斜。」(《全唐詩》,卷820,9243) 〈溪上月〉:「蟾光散浦漵,素影動淪漣。」(《全唐詩》,卷820,9250) (二)「景」(影)字對實9處: 〈酬姚補闕南仲雲溪館中戲題隨書見寄〉:「寺溪臨使府,風景借仁祠。」(《全唐詩》, 卷816,9192)
〈九日和於使君思上京親故〉:「霽景滿水國,我公望江城。」(《全唐詩》,卷817, 9200) 〈哭吳縣房聳明府〉:「心悲空林下,淚灑秋景前。」(《全唐詩》,卷820,9248) 〈酬秦山人系題贈〉:「出齋步杉影,手自開禪扉。」(《全唐詩》,卷815,9175) 〈同裴錄事樓上望〉:「桐花落萬井,月影出重城。」(《全唐詩》,卷815,9177) 〈南樓望月〉:「纖雲溪上斷,疎柳影中秋。」(《全唐詩》,卷815,9177) 〈居示靈澈上人〉:「乍削柳枝聊代劄,時窺雲影學裁衣。」(《全唐詩》,卷815,9183) 〈靈澈上人何山寺七賢石詩〉:「夜倚月樹影,晝傾風竹枝。」(《全唐詩》,卷820, 9245) 〈早春書懷寄李少府仲宣〉:「脫身投彼岸,吊影念生涯。」(《全唐詩》,卷816,9195)
十一、皎然詩「風」字對偶
76 處中,對虛 50 處,對實 26 處
(一)「風」字對虛50處: 〈杼山禪居寄贈東溪吳處士馮一首〉:「野風吹白芷,山月搖清軫。」(《全唐詩》,卷 815,9171) 〈妙喜寺高房期靈澈上人不至重招之一首〉:「言笑形外阻,風儀想中覿。」(《全唐 詩》,卷815,9171) 〈答豆盧次方〉:「風教淩越絕,聲名掩吳趨。」(《全唐詩》,卷815,9172) 〈答蘇州韋應物郎中〉:「忽觀風騷韻,會我夙昔情。」(《全唐詩》,卷815,9172) 〈冬日遙和盧使君幼平綦母居士游法華寺高頂臨湖亭〉:「天曉才分剎,風傳欲盡鐘。」 (《全唐詩》,卷815,9175) 〈陪盧使君登樓送方巨之還京〉:「春風潮水漫,正月柳條寒。」(《全唐詩》,卷815, 9176) 〈同裴錄事樓上望〉:「水竹涼風起,窗幃暑氣清。」(《全唐詩》,卷815,9177) 〈酬烏程楊明府華將赴渭北對月見懷〉:「風襟自瀟灑,月意何高明。」(《全唐詩》,卷 815,9181) 〈奉和裴使君清春夜南堂聽陳山人彈白雪〉:「變態風更入,含情月初歸。」(《全唐 詩》,卷815,9182) 〈兵後經永安法空寺寄悟禪師〉:「後夜池心生素月,春天樹色起悲風。」(《全唐詩》, 卷815,9182) 〈勞山憶棲霞寺道素上人久期不至〉:「滿地雲輕常礙屣,繞松風近每吹襟。」(《全唐 詩》,卷815,9184) 〈酬薛員外誼苦熱行見寄〉:「捧玩煩袂滌,嘯歌美風生。」(《全唐詩》,卷816,9186)〈酬薛員外誼見戲一首〉:「文彩盈懷袖,風規發詠思。」(《全唐詩》,卷816,9186) 〈苕溪草堂自大曆三年夏新營洎秋及春彌覺境勝因紀其事簡潘丞述湯評事衡四十三韻〉: 「東風吹杉梧,幽月到石壁。」(《全唐詩》,卷816,9187) 〈寄崔萬芳夔〉:「風搖蒼琅根,霜剪荍遙心。」(《全唐詩》,卷816,9188) 〈同諸公奉侍祭嶽瀆使大理盧幼平自會稽回經平望將赴於朝廷期過故林不至〉:「清風門客 仰,佳頌國人聽。」(《全唐詩》,卷816,9190) 〈山中月夜寄無錫長官〉:「湖上涼風早,雙峰月色秋。」(《全唐詩》,卷816,9191) 〈和裴少府懷京兄弟〉:「涼夜多歸夢,秋風滿故園。」(《全唐詩》,卷816,9192) 〈奉酬袁使君送陸灞卻回期道寺院〉:「高歌風音表,放舟月色間。」(《全唐詩》,卷 816,9194) 〈贈和評事判官〉:「春風憶酒烏家近,好月論禪謝寺幽。」(《全唐詩》,卷816,9195) 〈述祖德贈湖上諸沈〉:「世業相承及我身,風流自謂過時人。」(《全唐詩》,卷816, 9196) 〈晚秋宿李軍道所居〉:「落日休戎馬,秋風罷射鵰。」(《全唐詩》,卷816,9197) 〈同顏使君真卿李侍御萼遊法華寺登鳳翅山望太湖〉:「積翠遙空碧,含風廣澤秋。」 (《全唐詩》,卷817,9199) 〈夏日題桐廬楊明府納涼山齋〉:「放懷涼風至,緩步清陰重。」(《全唐詩》,卷817, 9201) 〈九日陪顏使君真卿登水樓〉:「風文向水疊,雲態擁歌回。」(《全唐詩》,卷817, 9204) 〈新秋同盧侍御薛員外白蘋洲月夜〉:「氣奪滄浪色,風欺汗漫流。」(《全唐詩》,卷 817,9205) 〈夏日與綦母居士昱上人納涼〉:「涼日暑不變,空門風自清。」(《全唐詩》,卷817, 9207) 〈春日陪顏使君真卿皇甫曾西亭重會韻海諸生〉:「暄風眾木變,清景片雲無。」(《全唐 詩》,卷817,9208) 〈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陸處士羽新宅〉:「素風千戶敵,新語陸生能。」(《全唐詩》,卷 817,9209) 〈夜過康錄事造會兄弟〉:「月在詩家偏足思,風過客位更多情。」(《全唐詩》,卷 817,9211) 〈集湯評事衡湖上望微雨〉:「雲送滿洞庭,風吹繞楊柳。」(《全唐詩》,卷817,9211) 〈霅溪館送韓明府章辭滿歸〉:「曉月離館空,秋風故山晚。」(《全唐詩》,卷818, 9214)
〈春日又送潘述之揚州〉:「柔風吹楊柳,芳景流郊甸。」(《全唐詩》,卷818,9215) 〈送鄭孝廉淮西覲省〉:「春風生楚樹,曉角發隋城。」(《全唐詩》,卷818,9217) 〈送王居士游越〉:「野性配雲泉,詩情屬風景。」(《全唐詩》,卷818,9223) 〈今上初登極歲送皇甫孝廉赴選〉:「北極天文正,東風漢律新。」(《全唐詩》,卷 819,9228) 〈送烏程李明府得陟狀赴京〉:「為政移風久,承恩就日行。」(《全唐詩》,卷819, 9235) 〈送潘秀才之舒州〉:「楚水清風生,揚舲泛月行。」(《全唐詩》,卷819,9237) 〈送道契上人之越覲大夫叔〉:「秋風別李寺,春日向柯亭。」(《全唐詩》,卷819, 9237) 〈送沙彌長文遊京〉:「邁俗多真氣,傳家有素風。」(《全唐詩》,卷819,9237) 〈秋日送擇高上人往江西謁曹王〉:「齋容秋水照,香毛早風輕。」(《全唐詩》,卷 819,9237) 〈送吳馮遊京〉:「清月思淮水,春風望國門。」(《全唐詩》,卷819,9238) 〈賦得石樑泉送崔逵〉:「天晴虹影渡,風細練文斜。」(《全唐詩》,卷820,9243) 〈詠敡上人座右畫松〉:「翠陰疑背日,寒色欲生風。」(《全唐詩》,卷820,9244) 〈靈澈上人何山寺七賢石詩〉:「夜倚月樹影,晝傾風竹枝。」(《全唐詩》,卷820, 9245) 〈寒竹〉:「蒼翠搖勁風,嬋娟帶寒月。」(《全唐詩》,卷820,9246) 〈擬長安春詞〉:「春信在河源,春風蕩妾魂。」(《全唐詩》,卷820,9247) 〈題餘不溪廢寺〉:「殘月生秋水,悲風起故臺。」(《全唐詩》,卷820,9248) 〈戞銅椀為龍吟歌〉:「寥亮掩清笛,縈回淩細風。」(《全唐詩》,卷821,9260) 〈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爛疑朝日照已舒,含似春風吹未坼。」(《全唐詩》,卷 821,9261) (二)「風」字對實26處: 〈答豆盧次方〉:「別來秋風至,獨坐楚山碧。」(《全唐詩》,卷815,9172) 〈奉酬袁使君高寺院新亭對雨〉:「法界飄香雨,禪窗灑竹風。」(《全唐詩》,卷815, 9175) 〈送秘上人遊京〉:「暖瓶和雪水,鳴錫帶江風。」(《全唐詩》,卷815,9177) 〈宿吳匡山破寺〉:「蔓草緣空壁,悲風起故臺。」(《全唐詩》,卷815,9178) 〈答孟秀才〉:「物外好風至,意中佳客尋。」(《全唐詩》,卷815,9182) 〈奉酬李中丞洪湖州西亭即事見寄兼呈吳馮處士時中丞量移湖州長史〉:「山火照書卷,野 風吹酒瓶。」(《全唐詩》,卷816,9187)
〈兵後與故人別予西上至今在揚楚因有是寄〉:「淮上春草歇,楚子秋風生。」(《全唐 詩》,卷816,9189) 〈早秋桐廬思歸示道諺上人〉:「靜夜風鳴磬,無人竹掃墀。」(《全唐詩》,卷816, 9190) 〈酬姚補闕南仲雲溪館中戲題隨書見寄〉:「寺溪臨使府,風景借仁祠。」(《全唐詩》, 卷816,9192) 〈春日和盧使君幼平開元寺聽妙奘上人講〉:「春生雪山草,香下棘林天。」(《全唐 詩》,卷816,9193) 〈奉酬李員外使君嘉佑蘇臺屏營居春首有懷〉:「移家水巷貧依靜,種柳風窗欲占春。」 (《全唐詩》,卷816,9193) 〈同李洗馬入餘不溪經辛將軍故城〉:「高墉暮草遍,大樹野風悲。」(《全唐詩》,卷 820,9294) 〈奉和顏使君真卿與陸處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境新耳目換,物遠風煙異。」(《全唐 詩》,卷817,9198) 〈奉和袁使君高郡中新亭會張煉師晝會二上人〉:「傍簷竹雨清,拂案杉風秋。」(《全唐 詩》,卷817,9200) 〈晦日陪顏使君白蘋洲集〉:「堤月吳風在,湔裾楚客同。」(《全唐詩》,卷817,9205) 〈兵馬曹季良宅夜集〉:「露彩生筆硯,風音入庭除。」(《全唐詩》,卷817,9208) 〈晚春尋桃源觀〉:「山深有雨寒猶在,松老無風韻亦長。」(《全唐詩》,卷817,9212) 〈送梁拾遺肅歸朝〉:「束書辭東山,改服臨北風。」(《全唐詩》,卷818,9213) 〈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清在如江水。仁留是國風。」(《全唐詩》,卷818,9216) 〈同顏使君清明日遊因送蕭主簿〉:「高城戀旌斾,極浦宿風波。」(《全唐詩》,卷 818,9222) 〈送簡棲上人之建州覲使君舅〉:「氈花新雨淨,帆葉好風輕。」(《全唐詩》,卷818, 9223) 〈送李秀才赴婺州招〉:「綠水迎吳榜,秋風入楚詞。」(《全唐詩》,卷819,9230) 「南池雜詠五首」之〈溪雲〉:「有形不累物,無跡去隨風。」(《全唐詩》,卷820, 9246) 〈古別離〉:「孤舟畏狂風,一點宿煙島。」(《全唐詩》,卷820,9246) 〈同李洗馬入餘不溪經辛將軍故城〉:「高墉暮草遍,大樹野風悲。」(《全唐詩》,卷 820,9249) 〈若邪春興〉:「野煙迷極浦,斜日起微風。」(《全唐詩》,卷820,9254)
十二、皎然詩「心」字對偶
68 處中,對虛 59 處,對實 9 處
(一)「心」字對虛59處: 〈奉酬於中丞使君郡齋臥病見示一首〉:「性起妙不染,心行寂無蹤。」「澄澹秋水影,用 為字人心。」(《全唐詩》,卷815,9170) 〈贈李中丞洪一首〉:「伊昔避事心,乃是方袍客。」(《全唐詩》,卷815,9170) 〈妙喜寺高房期靈澈上人不至重招之一首〉:「馳心驚葉動,傾耳聞泉滴。」(《全唐 詩》,卷815,9171) 〈奉和薛員外誼贈湯評事衡反招隱之跡兼見寄十二韻〉:「庭有介隱心,得無雲泉誤。」 (《全唐詩》,卷815,9171) 〈答豆盧次方〉:「高月當清冥,禪心正寂曆。」(《全唐詩》,卷815,9172) 〈答蘇州韋應物郎中〉:「跡隳世上華,心得道中精。」(《全唐詩》,卷815,9173) 〈答鄭方回〉:「琴語掩為聞,山心聲宜聽。」(《全唐詩》,卷815,9173) 〈奉酬顏使君真卿見過郭中寺寺無山水之賞故予述其意以答焉〉:「證性輕觀水,棲心不買 山。」(《全唐詩》,卷815,9175) 〈酬李司直縱諸公冬日遊妙喜寺題照昱二上人房寄長城潘丞述〉:「心境寒草花,空門青山 月。」(《全唐詩》,卷815,9179) 〈杼山上峰和顏使君真卿袁侍御五韻賦得印字仍期明日登開元寺樓之會〉:「留客雲外心, 忘機松中韻。」(《全唐詩》,卷815,9180) 〈南湖春泛有客自北至說友人岑元和見懷因敘相思之志以寄焉〉:「心期無形影,跡曠成阻 修。」(《全唐詩》,卷815,9180) 〈兵後早春登故鄣南樓望昆山寺白鶴觀示清道人並沈道士〉:「擾擾陌上心,悠悠夢中 見。」「事外宜我心,人間豈予戀。」(《全唐詩》,卷815,9181) 〈答孟秀才〉:「虛名誰欲累,世事我無心。」(《全唐詩》,卷815,9182) 〈兵後經永安法空寺寄悟禪師〉:「後夜池心生素月,春天樹色起悲風。」(《全唐詩》, 卷815,9182) 〈春日杼山寄贈李員外縱〉:「黃鶴有心多不住,白雲無事獨相親。」(《全唐詩》,卷 815,9183) 〈釋裴循春愁〉:「江南春色共君有,何事君心獨自傷。」(《全唐詩》,卷815,9183) 〈白雲上人精舍尋杼山禪師兼示崔子向何山道上人〉:「世事花上塵,惠心空中境。」 (《全唐詩》,卷816,9185) 〈采實心竹杖寄贈李萼侍御〉:「實心去內矯,全節無外飾。」(《全唐詩》,卷816, 9186)〈苕溪草堂自大曆三年夏新營洎秋及春彌覺境勝因紀其事簡潘丞述湯評事衡四十三韻〉: 「應物非宿心,遺身是吾策。」「道心制野猿,法語授幽客。」「智以動念昏,功繇無心 積。」「匠心聖亦尤,攻異天見責。」「此中一悟心,可與千載敵。」(《全唐詩》,卷 816,9187) 〈答裴集陽伯明二賢各垂贈二十韻今以一章用酬兩作〉:「持此山上心,待君忘情友。」 (《全唐詩》,卷816,9188) 〈寄崔萬芳夔〉:「風搖蒼琅根,霜剪荍遙心。」(《全唐詩》,卷816,9188) 〈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外心親地主,內學事空王。」(《全唐詩》,卷816,9189) 〈同諸公奉侍祭嶽瀆使大理盧幼平自會稽回經平望將赴於朝廷期過故林不至〉:「聖慮多 肅,齋心合至靈。」(《全唐詩》,卷816,9190) 〈寄報德寺從上人〉:「看心水磬後,行道雨花前。」(《全唐詩》,卷816,9190) 〈題湖上蘭若示清會上人〉:「峰心惠忍寺,嵊頂謝公山。」(《全唐詩》,卷816,9191) 〈秋宵書事寄吳憑處士〉:「秋天月色正,清夜道心真。」(《全唐詩》,卷816,9191) 〈春日和盧使君幼平開元寺聽妙奘上人講〉:「法受諸侯請,心教四子傳。」(《全唐 詩》,卷816,9193) 〈早春書懷寄李少府仲宣〉:「跡與空門合,心將世路賖。」(《全唐詩》,卷816,9195) 〈貽李湯〉:「日服丹砂骨自清,膚如冰雪心更明。」(《全唐詩》,卷816,9196) 〈宿山寺寄李中丞洪〉:「寂寂孤月心,亭亭圓泉影。」(《全唐詩》,卷816,9197) 〈奉和崔中丞使君論李侍御萼登爛柯山宿石橋寺效小謝體〉:「永夜寄岑寂,清言滌心 胸。」(《全唐詩》,卷817,9199) 〈獨遊二首〉其二:「世事吾不預,此心誰得知。」(《全唐詩》,卷817,9203) 〈寒食日同陸處士行報德寺宿觧公房〉:「安心生軟草,灌頂引春泉。」(《全唐詩》,卷 817,9208) 〈兵馬曹季良宅夜集〉:「身高避事後,道長問心初。」(《全唐詩》,卷817,9208) 〈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陸處士羽新宅〉:「借宅心常遠,移籬力更宏。」(《全唐詩》,卷 817,9209) 〈同李著作縱題塵外上人院〉:「從遣鳥喧心不動,任教香醉境常冥。」(《全唐詩》,卷 817,9209) 〈題周諫別業〉:「昂藏獨鶴閒心遠,寂曆秋花野意多。」(《全唐詩》,卷817,9209) 〈同盧使君幼平郊外送閻侍御歸臺〉:「戀闕心常積,回軒日不閑。」(《全唐詩》,卷 817,9212) 〈奉陪顏使君真卿登峴山送張侍御嚴歸臺〉:「客心南浦柳,離思西樓月。」(《全唐 詩》,卷818,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