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教育隱喻分析及華語教學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語教育隱喻分析及華語教學應用"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漢語教育隱喻分析 及華語教學應用 Educational Metaphors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ir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指導教授:蕭惠貞 博士 研 究 生:葉雯瑾.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六月.

(2)

(3) 漢語教育隱喻分析及華語教學應用 中文摘要 關鍵字:概念隱喻、教育隱喻、LIVAC 語料庫、翻轉課程。 本論文旨在探究現代漢語教育文本中教育隱喻是以何種語言形式存在, 分析其映射來源域的種類以及隱喻背後的認知過程,進而從中討論教育隱喻 所反映的社會情況,並提出適合概念隱喻特性的教學應用。 本文之理論架構為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以天 下雜誌教育主題文章以及大學校長演說內容等教育文本為分析對象,透過 LIVAC 語料庫工具進行研究。結果發現:(1)在語言層次上,現代漢語中 教育隱喻最常取用的來源域為「植物」、「產業」、「旅行」、「建築」、以及 「戰爭」概念域。形成如「教學是培養」 、 「學生是產品」 、 「學習是旅行」、 「知識是建築」 、 「學習方法是戰略」等的映射,表現在「培養、品質、前 進、架構、策略」等隱喻詞。 (2)在概念層次上,來源域的某些顯著特徵在 概念化的過程中映射到目標域,反映在相應隱喻使用的高詞頻 (token frequency)及多詞種(type frquency)上,如: 「植物」生長的自發性、外力. 輔助生長的有效性; 「建築」的創造性、建造過程順序性; 「產業」的工作過 程效率、成果品質重要性等等。 (3)在社會文化層次上,比較天下雜誌 1991 年至 2015 年各來源域的教育隱喻數量後發現,「植物」域隱喻詞使用頻率 保持最高,這是由於因為植物生長過程兼具了內在自身力量及外力重要性, 符合人們自然經驗且維持教育的積極意義,較易為大眾接受。其高頻隱喻詞 「培養、培育」亦具規約化傾向,教育域義項較基本義強勢。而以「產業」 作教育詞彙的來源域則日漸普遍,是受到科技發展、資本主義以及教育政策 如教育經費編列的影響,重視量化的教育成效。另一方面,校長演說文章則 傾向利用「建築」域隱喻來描述學校發展,一是為強調前人的貢獻,二則 是增加話語的說服力,藉由「奠基、建造」等詞激發人們對於整個建造事件 以及完工的想像,為將要執行的計畫添增穩定感。 最後, (4)在教學應用上,根據本文研究教育隱喻映射原則顯著性成果, 並考慮個別詞彙的教育隱喻潛能,提出一善用隱喻認知性、系統性以及文化 性的翻轉課程教案,希冀能有效應用於語言教育中。 i.

(4) ii.

(5) Educational Metaphors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ir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Abstract Key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educational metaphor, LIVAC Synchronous Corpus, flipped classroom.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kinds of language patterns that compose educational metaphors in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analyses the type of the source domain mapped by these metaphors, and discusses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underlying them. How educational metaphors reflect aspects of society is then discussed, followed by a proposal for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educational texts, the main objects of analysis being educational articles from Common Wealth Magazine and speeches by presidents of Taiwanese universities. The synchronous LIVAC (Linguistic Variation in Chinese Speech Communities) corpus tool was applied to process and analyze the texts. Research findings: (1) The most frequent source domains of educational metaphors in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are PLANT, BUILDING, TRAVEL, INDUSTRY and WAR. Forming mapping principles as, for instance, EDUCATION IS NURTURE, STUDENTS ARE PRODUCTS, LEARNING IS A JOURNEY, KNOWLEDGE IS A BUILDING, THE WAY OF STUDY IS WAR, which are expressed in metaphorical vocabulary like nurture, quality, going forward, structure, and strategy. (2)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certain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domain are mapped to the target domain during the conceptualization process, for example, the spontaneity of growth,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xternal assistance on the growth of a PLANT; the creativity and construction sequence iii.

(6) of a BUILD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labor proces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duct quality of in INDUSTRY. These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high token frequency and high type frequency of the use of corresponding metaphors. (3) At a societal and cultural level, a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metaphors in every source domain of Common Health Magazine from 1991 until today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the PLANT metaphor remained the highest. The reason being that the growth of plants has an inner motivation, while simultaneously relying on outer forces to provide a favorabl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us incorpo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both inner and outer forces. Moreover, the high frequency metaphors NURTURE and CULTIVATION indicate conventionalization, their senses when used in an educational domain are already greater than their fundamental meaning. However, source domains of educational vocabulary that use INDUSTRY have become gradually more common, this i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apitalism,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such as the preparation of educational budgets, increasingly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the quant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ul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peeches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tended to employ BUILDING metaphors to describe the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contributions of predecessors and to strengthen the persuasiveness of their words, aiming to increase the feeling of security conc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plans. In conclusion, (4) adopting cognitive teaching models and employing aforementioned analysis results, this study will propose a metaphorical vocabulary teaching plan that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mapping principles and the potential of educational metaphors. It will exploit the cognitiveness, systematicity, and culturality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which hopefully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in language education.. iv.

(7) 目錄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目錄 ............................................................................................................................... V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解釋 .................................................................................... 4 一、研究範圍 .......................................................................................................... 4 二、名詞解釋 .......................................................................................................... 5 第四節 本文架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概念隱喻 ............................................................................................................. 7 一、概念隱喻的基本特性 ................................................................................. 7 二、本體隱喻與空間隱喻 ............................................................................... 10 第二節 概念隱喻的識別與界定 ............................................................................. 11 一、概念隱喻映射原則的界定法 ................................................................. 12 二、語篇中識別概念隱喻詞的方法 ............................................................ 17 第三節 隱喻反映之社會訊息 .................................................................................. 19 一、隱喻的凸顯與隱藏 .................................................................................... 19 二、隱喻與褒貶情態 ......................................................................................... 20 v.

(8) 三、隱喻與意識形態 ......................................................................................... 20 第四節 教育與教育隱喻 ............................................................................................ 22 一、教育的定義及基本概念 .......................................................................... 22 二、哲學為基礎的教育隱喻研究 ................................................................ 23 三、語言為基礎的教育隱喻研究 ................................................................ 25 第五節 符合認知目標的教學法 ............................................................................. 27 一、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 ................................................................ 27 二、翻轉教室與學思達教學法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31 第二節 研究工具 .......................................................................................................... 32 一、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 32 二、大學校長上任演說文本 .......................................................................... 33 三、LIVAC 分詞系統及泛華語區共時語料庫 ........................................ 3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 35 一、天下雜誌群文章篩選標準 ..................................................................... 35 二、大學校長上任演說篩選標準 ................................................................ 36 三、小結 ................................................................................................................. 37 第四節 語料分析步驟 ................................................................................................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5 第一節 隱喻來源域概念分佈 .................................................................................. 45 第二節 教育概念隱喻映射 ....................................................................................... 53 第三節 教育隱喻的歷時變化 .................................................................................. 62 一、植物域隱喻最為常見 ............................................................................... 63 vi.

(9) 二、產業域隱喻的漸增 .................................................................................... 64 第四節 校長演說中隱喻的選用促因 .................................................................... 66 第五節 個別詞彙的教育隱喻潛能 ........................................................................ 70 第六節 社會因素對隱喻詞的使用影響 ............................................................... 75 一、社會地區間的隱喻使用差異——以「填鴨」為例 ..................... 76 二、隨時間變化的隱喻詞彙使用——以「頂尖」為例 ..................... 78 第五章 華語教學之應用 ..................................................................................... 81 第一節 教育隱喻詞彙的教學處理 ........................................................................ 81 第二節 課堂教案設計 ................................................................................................. 84 一、設計依據 ........................................................................................................ 84 二、設計架構 ........................................................................................................ 84 三、教學時機 ........................................................................................................ 85 四、課程內容 ........................................................................................................ 88 第六章 結論 ............................................................................................................. 99 第一節 研究結果總述 ................................................................................................. 9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100 參考文獻 ................................................................................................................. 101 附錄 .......................................................................................................................... 107 附錄一 校長演說語料來源明細 .......................................................................... 107 附錄二 概念隱喻映射語料 .................................................................................... 108 附錄三 教育改革發展重要政策表 ..................................................................... 114 附錄四 高等教育發展重要政策表 ..................................................................... 115. vii.

(10) viii.

(11) 表目錄 表 二-1 「人生是一趟旅程」系統映射 ...................................................................... 9 表 二-2 概括隱喻「複雜抽象系統即建築」 ............................................................. 12 表 二-3 「想法即建築」隱喻的分析模式 ................................................................ 13 表 二-4 以哲學為基礎的教育隱喻 ................................................................................. 24 表 二-5 以語言為基礎進行的教育隱喻研究 ............................................................. 26 表 二-6 新版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 ................................................................................. 28 表 三-1 本研究之語料來源整理 ...................................................................................... 37 表 三-2 教育各次概念對應之詞彙表 ............................................................................ 39 表 三-3 從隱喻詞彙分類得出「建築」來源域 ........................................................ 43 表 三-4 來源域詞頻與詞種 ............................................................................................... 43 表 三-5 LIVAC 系統所統計之詞頻列表 ........................................................................ 44 表 四-1 1991-1995 年天下教育隱喻映射分佈 ......................................................... 46 表 四-2 1991-1995 年天下教育隱喻詞 ........................................................................ 47 表 四-3 2001-2005 年天下教育隱喻映射分佈 ......................................................... 47 表 四-4 2001-2005 年天下教育隱喻詞 ........................................................................ 48 表 四-5 2011-2015 年天下教育隱喻映射分佈 ......................................................... 48 表 四-6 2011-2015 年天下教育隱喻詞 ........................................................................ 49 表 四-7 校長演說語料所含之教育隱喻詞頻詞種統計表 ..................................... 50 表 四-8 天下雜誌中教育隱喻詞頻和詞種統計 ......................................................... 54 表 四-9「培養」的詞義 ...................................................................................................... 56 表 四-10 來源域映射過程之顯著概念特徵及目的 ................................................. 61 表 四-11 天下雜誌各來源域教育隱喻詞頻分佈 ...................................................... 62. ix.

(12) 表 四-12 「產業」概念的要點 ....................................................................................... 64 表 四-13 校長演說詞頻列表 TOP100 ............................................................................ 67 表 四-14 校長演說關鍵信息 ............................................................................................. 67 表 四-15 天下 1991-2015 語料關鍵信息 ................................................................... 68 表 四-16「教育即建築」在校長演說中的映射情形 ............................................. 68 表 四-17 Fabiszak 統計“attack”詞彙的義項分佈 ............................................... 71 表 四-18 教育隱喻詞彙潛能分級 ................................................................................... 71 表 四-19 LIVAC 中教育隱喻詞彙的詞頻信息-填鴨、幼苗 .............................. 72 表 四-20 LIVAC 中教育隱喻詞彙的詞頻信息-灌溉 ............................................. 73 表 四-21 LIVAC 中教育隱喻詞彙的詞頻信息-方向、主帥 .............................. 73 表 四-22 LIVAC 中教育隱喻詞彙的詞頻信息-藝術家 ........................................ 74 表 四-23 香港、臺灣「填鴨」的教育潛能比較 ..................................................... 77 表 四-24「頂尖」在三地的分佈比例 ........................................................................... 79 表 四-25「頂尖」在三地後接教育類名詞的分佈比例 ......................................... 79 表 五-1 教育隱喻詞彙種類 ............................................................................................... 82 表 五-2 自學階段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 ....................................................................... 85 表 五-3 課堂中引導達成的學習目標 ........................................................................... 85 表 五-4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教材中的有關生詞表 ................................................... 86. x.

(13) 圖目錄 圖 一-1 教育的六個次概念 ................................................................................................ 4 圖 二-1 概念隱喻的映射模式 ............................................................................................ 8 圖 二-2 「思想即建築」概念隱喻的映射模式 ........................................................ 14 圖 二-3 概念隱喻「思想為食物」的映射模式 ........................................................ 14 圖 二-4 以建築為來源域的概念隱喻分析 .................................................................. 15 圖 二-5 批判隱喻分析法三步驟 ...................................................................................... 21 圖 三-1 研究流程 ................................................................................................................... 31 圖 三-2 天下雜誌群知識庫首頁 ...................................................................................... 32 圖 三-3 LIVAC 分詞系統頁面 ............................................................................................ 34 圖 三-4 LIVAC 語料庫搜尋頁面 ....................................................................................... 34 圖 三-5 LIVAC 語料庫共現詞雲圖,以 2010-2015 年「邁向」一詞為例 ... 35 圖 三-6 天下雜誌知識庫搜尋系統頁面 ....................................................................... 36 圖 三-7 純文字格式語料 ..................................................................................................... 38 圖 三-8 LIVAC 系統切詞後語料 ....................................................................................... 38 圖 三-9 隱喻詞「種子」在中文詞彙網路中的搜索結果 ..................................... 41 圖 三-10 隱喻詞「綻放」在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中的共現詞結果 .......... 41 圖 三-11 「植物」在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中的共現詞搜尋結果 ............... 42 圖 四-1 本體性隱喻分析圖 ............................................................................................... 51 圖 四-2 空間方位隱喻圖示 ............................................................................................... 52 圖 四-3 「汲取、灌輸」隱喻分析圖 ............................................................................ 53 圖 四-4 「頂尖」隱喻 ......................................................................................................... 53 圖 四-5「植物-教育」概念隱喻映射 .......................................................................... 56. xi.

(14) 圖 四-6 「建築-教育」概念隱喻映射 ........................................................................ 57 圖 四-7 「旅行-教育」概念隱喻映射 ........................................................................ 58 圖 四-8 「產業-教育」概念隱喻映射 ........................................................................ 59 圖 四-9 「戰爭-教育」概念隱喻映射 ........................................................................ 59 圖 四-10 「工藝-教育」概念隱喻映射 ..................................................................... 60 圖 四-11 「表演-教育」概念隱喻映射 ..................................................................... 61 圖 四-12 天下教育隱喻詞頻分佈變化折線圖 .......................................................... 62 圖 四-13 產業隱喻詞頻比率與教育大事年表對照圖 ........................................... 65 圖 四-14 天下雜誌中教育隱喻詞頻和詞種分佈比率 ........................................... 70 圖 四-15 1995-2015「填鴨」在臺灣的 CSI 共現詞雲圖 ..................................... 76 圖 四-16 1995-2015「填鴨」在香港的 CSI 共現詞雲圖 ..................................... 77 圖 四-17「頂尖」在三地的分佈比例 ........................................................................... 79. xii.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本文以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作為理論架構,透 過 LIVAC 泛華語區共時語料庫工具,對天下雜誌教育主題文章以及大學校 長演說內容等教育文本進行分析。旨在探究現代漢語中教育隱喻是以何種語 言形式存在,進而從中討論教育隱喻所反映的社會情況。本章第一節將概述 相關研究背景並闡明研究動機;第二節點明本文研究問題;第三節則為本研 究範圍及相關名詞釋義;第四節則將簡述本論文架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Lakoff & Johnson(1980)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1一書中,以生活 語料中蒐集到的隱喻,展現隱喻使用其實是個日常普遍的現象,挑戰過去傳 統隱喻理論將隱喻當作一種特殊的、雅文學性的語言修飾手段。更進一步將 此語言現象上升到思維現象的層次,認為隱喻所反映的,是人類認知的本質 以及概念化的過程,可視為一種更基本、更深層的存在(Lakoff & Johnson, 1980, 2003; Lakoff, 1987, 1993, 2002; Johnson, 1987; Lakoff & Turner, 1989; Fauconnier & Turner, 1994)。這般足具特色的語言現象吸引各領域學者們開 始從不同理論角度切入研究,有的從心理語言學視角探討隱喻的處理歷程, 如 Chang, Lin & Ahrens(2015)利用跨模式詞彙促發作業探討隱喻多義詞處 理歷程,發現隱喻義強勢詞彙,僅隱喻詞義能在相容語境中被激發。支持 Ahrens(1998)詞彙語意理論,認為屬於「顯著」的字面詞義並無法充分在 偏向隱喻義的語境中激發、詞義層次的詞彙語意不能共存與同一語境之中。 有的學者則針對特定概念進行隱喻的語言表面形式映射分析,以瞭解隱喻是 如何反映人們的認知系統,如 Hiraga(2008)研究發現日本諺語裡, 「學習」 概念會以「學習是一場戰爭」隱喻來表達,凸顯學習的急迫感、競爭性, 相較之下英文諺語就少有類似的用法。這正是由於隱喻所反映的是人們思維 模式,因此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持相異看法時,也會表現在其語言中隱喻 的使用上,概念隱喻可以說是種具概念性、文化性,重思想的語言形式。. 1. 書名原文為 Metaphors We Live By,中文書名由周世箴教授翻譯。 1.

(16) 第一章 緒論. 隱喻具普遍性,真實而廣泛地存在於生活中(Reddy,1979; Lakoff & Johnson, 1980) 。筆者所就讀的「積穗國小」 ,其名便是將學童喻作稻米、經 過學校教育後得以結穗豐收之意:校園內六棟主要教學樓依稻作栽培的過程 命名,低年級教室位於「神農樓、育苗樓」 ,中年級「耕耘樓、栽培樓」 ,最 後,經過幾年的學習成長,高年級學生結成飽滿稻穗,得以進入「積穗樓、 豐收樓」,將孩子六年生涯比喻為稻作的起源與過程,畢業後滿載而歸。 關於教育,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曾親身經歷過的集體記憶,細節與感受 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或有不同。歐陽教教授曾舉〈蛙教書〉隱喻論教育 (林逢祺、洪仁進,2013): 「有畜蛙為戲者,攜一木匣,中有一大蛙,及數小蛙。開匣,則大者先出,小 者隨之,大者居中外向,小者旁列。大者鳴一聲,小者亦鳴一聲,大者鳴兩三 聲,小者亦鳴兩三聲。其後,大者迭鳴不已,小者亦然。及畢,則仍如出時次 序,自入匣中,謂之蛙教書。」. 清.徐珂《清稗類鈔.蛙戲》. 故事中一位街頭賣藝者表演蛙戲,他從小盒裡拿出了幾隻青蛙,或大或 小。不知用什麼方法訓練,他先讓大青蛙叫幾聲,再讓小青蛙們和幾聲,大 蛙呱呱叫,小蛙也呱呱叫,而這齣戲名就叫做「蛙教書」。將學生比喻成只 會依樣畫葫蘆的小青蛙,學習即是純然的模仿過程,單向接受老師說的話, 且照單全收,並沒有自己的看法或主張。這個隱喻乍看之下覺得有趣,令人 會心一笑,再看則無奈之情油然而生,畢竟在我們的學習生涯裡, 「蛙老師、 蛙學生」還真不少見。這樣用青蛙比喻成人類的類比方式雖然新穎,但這個 隱喻蘊涵的概念可說是已根深蒂固地存在我們的語言與文化中,表現在成語 「鸚鵡學舌」 、還有書報雜誌裡可見的隱喻詞2「灌輸、填鴨、囤積」上,提 醒了我們這般教學場景在周遭社會裡的普遍性。 教與學是我們的切身議題,現今華語課程所涵蓋的範圍逐漸開展,教學 對象族群以及學習者學習型態不如以往單一。語言課程重點除了提升學生的. 2. 這些隱喻詞的實際語料如: 灌輸:「老師們,你是灌輸學生價值觀,或引導他們思考價值觀?」 填鴨: 「老師教學採用填鴨,必然忙著趕進度,學生到底聽懂了沒有?老師根本不知道。」 囤積: 「在囤積式教育下,人性逐漸喪失,意識受到蒙蔽,教育變成一種囤積的活動。」 2.

(17) 第一章 緒論. 語言水平之外,也需要重人文內涵、發展其他學科知識、提升認知思維能力 的綜合性學習。從學習者年齡層的變化來說,有向下紮根的趨勢,各地中小 學教育廣泛將中文納入第二語言課程,根據美國教育部統計,超過百分之 60 的美國中學提供大學學分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AP);歐洲地 區如荷蘭也在 2015 年將中文增列為第二外語選修科目。面對這些身心仍在 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單一地講授語言知識與操練無法滿足其需求,而是 在知、情、意三方面3都需要華語教師們投入心力,誠如美國蒙特雷國際研 究生院戴金惠教授近年來在臺、美兩地盡心推廣的生態語言教育觀——就是 要讓課堂更人性、更人文,從「華語教學」走向「語言教育」。 因此,筆者希望藉由以概念隱喻作為理論框架、以教育主題作為內涵, 探討漢語中教育概念隱喻的語言形式及映射情形,並從教育語言形式深化討 論其背後可能的文化促因以及意義。最後,應用教育隱喻分析成果,設計出 以隱喻引導的教學設計,讓漢語二語學習者在學習相關詞彙的同時,也能夠 理解隱喻下的深層思維、對自己學習歷程進行反思;另一方面,同時也提供 教師參考,重新檢視課堂的「意義」,注重個體與行動、環境三者的相適應 關係,並作為課堂語言的揀擇依據。.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本文將以教育主題文章作為主要分析對象,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一、 在語言層次上,現代漢語中的教育隱喻常取用哪些概念作為來源域? 表現在哪些隱喻詞上? 二、 在概念層次上,教育隱喻是哪些顯著來源域特徵在概念化過程中映射 到目標域? 三、 在社會文化層次上,不同時期、不同來源的教育文章選用來源域的情 形為何?又,個別隱喻詞彙使用情形是否也有所不同? 四、 在教學應用層次上,如何善用概念隱喻的特性,並考慮到個別隱喻詞 彙的教育隱喻潛能,將教育隱喻研究成果應用於華語課堂中?. 3. 「知、情、意」意指認知、情感以及意志,即知識的接受與理解、處理訊息過程的心理 情緒,與維持這些行為的動力。 3.

(18)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解釋 一、 1.. 研究範圍. 時空範圍: 本研究以 1991 至 2015 年在臺灣所使用的漢語語料為主4。在論及個別. 詞彙的使用變化時,則輔以 1995 年至 2015 年間北京、香港以及臺灣三地之 語料進行比較與討論。 2.. 主題範圍: 教育是一個複合的複雜概念,為了在研究過程中辨別教育主題的語料,. 我們參考過去教育學理論中對於教育的觀點(歐陽教,2002;黃光雄,2004), 從核心概念「教」與「學」出發,得教學的主體「教師」及「學生」;教學 的客體為「知識」 ;教學的環境包括「學校」與「社會」 。本研究將教育範圍 限定在教育及六個相關次概念:教、學、教師、學生、知識、學校所涉及的 活動,如下圖所示: (社會環境) 6 學校 ○ 5 ○ 知 識. 1 教 / ○ 2 學 ○ 3 ○ 教 師. 4 ○ 學 生. 圖 一-1 教育的六個次概念 (圖示參考 Hsieh, 2012 繪製). 4. 部分語料因內容需求收入了翻譯語料,如引用外籍學者觀點或採訪外籍人士的內容。 4.

(19) 第一章 緒論. 二、. 名詞解釋. 1. 概念隱喻: 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相對於傳統文學上對隱喻的界定, 強調隱喻與人類認知間的連結,如「時間是金錢」隱喻是由具體的來源域 (source domain)「金錢」和抽象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時間」,透過 兩概念域之間的成分對應而形成。在本文中,為區別概念與詞彙層次之不同, 中文概念將以粗體加引號表示;英文部分則以大寫字母作為辨識。 2. 教育隱喻: 即以教育概念域作為目標域的隱喻。本文從教育的具體內涵定義教育隱 喻,凡以教、學、教師、學生、知識、學校等六個教育次概念作為目標概念 的語料都定義為教育隱喻。 3. 教育隱喻潛能: 教育隱喻潛能是以詞彙層面而言,描述一特定詞彙同時符合(1)作隱 喻詞使用以及(2)映射至教育概念 的可能性,求得方法為:計量目標詞彙 總語料中有多少筆語料作教育域隱喻使用,詳見本文第四章第五節處。 4.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 又譯為「翻轉課堂、顛倒教室」,為一種相對於過去傳統課程的新課程 設計概念,指課堂時間分配或師生角色的翻轉,是將課堂重點擺在學習成效 高、需要運用高思維能力的部分,而將講述內容留給學生自學。一般認為 2007 年美國高中教師強納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n)為最先將此模 式有計畫地運用於教學現場,並驗證成效、加以推廣之人。. 第四節 本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各章節內容說明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闡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問題與範圍,並陳述本研 究相關名詞釋義,以及章節架構。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回顧與本研究相關之概念隱喻理論、隱喻映射研究 5.

(20) 第一章 緒論. 方法以及教育隱喻文獻。 第三章研究方法,將說明本文研究材料的蒐集來源、篩選方式,並提出 從語料中進行隱喻分析的步驟。 第四章呈現語料分析結果,並進行討論。第一、二節描述在現代漢語中 以教育作為目標域的概念隱喻及其映射情形。第三、四節探究在不同時期、 不同語料來源中的隱喻使用差異及可能的深層社會文化促因。第五、六節則 針對個別教育隱喻詞彙,分析其隱喻潛能以及隨地區、時間而產生的差異。 第五章為華語教學應用,從本研究結果,針對常用的教育隱喻,提出在 課堂中可實際使用的教學模式。 第六章將綜述本研究之分析成果與貢獻,並提出研究之限制與未來進一 步研究發展之展望。. 6.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第一節將敘述概念隱喻的基本特性以及隱喻概念域間的映射機制。 第二節則回顧隱喻詞界定以及映射原則判定的相關研究方法。第三節討論隱 喻使用在不同情境中所欲凸顯或隱藏的訊息,以及不同隱喻面向可能反映出 的思想、褒貶情態與社會文化。第四節則以教育為主軸,比較過去以哲學為 基礎、以及以語言為基礎的教育隱喻研究。第五節則回顧與認知發展、教學 有關理論,作為本研究發展教學應用模式的依據。. 第一節 概念隱喻 Lakoff 與 Johnson 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Lakoff & Johnson, 1980, 2003; Lakoff, 1987, 1993, 2002; Lakoff & Turner, 1989; Johnson, 1987)與傳統隱喻 理論對隱喻的定位不同,不再將隱喻視為一種文學上的修飾、或者知識份子 在文學作品中才使用的寫作手法。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材料裡找出了隱 喻與人類認知的強力連結,指出“Metaphor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language, but more importantly a matter of thought. (Lakoff & Johnson, 2003: 3)認為隱 喻的探討應從語言層面延伸到思想層面,將其視為一種反映人類思維的模式 與概念體系的思考途徑,為認知語義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一、. 概念隱喻的基本特性. Lakoff 所闡述的概念隱喻,是由來源域(source domain) 、目標域(target domain)、映射(mapping)、以及映射域(mapping scope)這四個要素所描 述的範疇間對應關係。來源域和目標域皆為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 一個概念域是跟語意相關的本質、特性和功能之集合(Ahrens, 1999) 。其中 來源域是種具體、簡單、可從與環境互動經驗而瞭解的範疇,比方說「建 築」 ;而目標域則是相對抽象、複雜、難以從身體經驗歸納理解的範疇,比 方說:「知識」。而透過兩領域間映射,即來源域成分與目標域成分之間的 概念對應,以描述概念隱喻,如下圖二-1。. 7.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映射域 Mapping Scope. 來源域 Source Domain (SD). 目標域 Target Domain (TD) 映射 Mapping. 圖 二-1. 概念隱喻的映射模式,改繪自 Lakoff & Johnson(1980). 人們便可借助熟悉的來源域來認識、述說目標域的概念(Lakoff & Johnson, 1980; Lakoff & Turner, 1989: 135) ,如「知識是建築」 ,即是將抽象 的知識概念具體化為一棟建築物,有了「學數學得在初級就打好基礎,才不 會越學越覺得挫折。」 、 「老師上課有條有理,把整個理論架構解釋得很清楚。」 的說法。在這樣的概念映射中:需要先學習的知識內容,就成了蓋房子初期 所奠下的地基、礎石;而知識內部的系統,就如同建築物建造時的鋼骨架構, 成一種結構性概念隱喻。 綜觀 Lakoff 與 Johnson(1980)對概念隱喻之闡述,張敏(1998:90-91) 及周世箴(2006)將概念隱喻特性歸納成(1)普遍性、 (2)系統性以及(3) 概念性三種;而 Saeed(2000)在 Semantics 一書中更進一步從語義學角度 觀察隱喻特性,認為隱喻是通過「相似性5聯想」而產生了語義的轉移,除 了系統性以外還可歸納出其(4)約定俗成性、 (5)非對稱性以及(6)抽象 性等特徵。綜合梳理上述學者的意見,得概念隱喻的基本特性如下: 1.. 普遍性: Reddy(1979)曾指出,英語中 70%的表達方式是隱喻性的,隱喻具有. 日常普遍性,它不只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修辭手段,而是一種語言的常態。經 過長期約定俗成而進入日常語言,是一種人們習以為常的表達方式(Lakoff & Johnson, 1980:3)。Low, Littlemore & Koester(2008)亦計算了英式英文 學術口語英文語料庫(British Academic Spoken English Corpus;BASE Corpus) 中的隱喻,發現隱喻使用約佔其百分之 10 至 13,都指出隱喻在多種場合中 5. 中文翻譯參考伍謙光(2012:229-231)所編之《 新編語義學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8.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都作為一種普遍的語言使用現象。 2.. 系統性: 隱喻所建構的不只是我們的語言,也包括我們的思想與態度。因此隱喻. 不是個別地、隨意地製造出來的,而是基於我們的經驗,有系統地存在於我 們的文化中。 (Lakoff & Johnson, 1980:37-40)也就是說,一個隱喻常可能包 含來源域和目標域的各種特徵,而不單在一個點上進行比較。這個隱喻會系 統性地延伸,或者自成一內部邏輯。例如 Lakoff & Turner(1989:3-4)「人 生是一趟旅程」(LIFE IS A JOURNEY)隱喻,兩域間系統性映射列舉如 下表: 表 二-1 「人生是一趟旅程」系統映射,引自 Lakoff & Turner(1989:3-4). a. b. c. d. e. f. g. h.. 3.. LIFE IS A JOURNEY The person leading a life is a traveller. His 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 The means for achieving purposes are routes. Difficulties in life are impediments to travel. Counsellors are guides. Progress is the distance travelled. Things you gauge your progress by are landmarks. Choices in life are crossroads.. 概念性: 概念隱喻理論強調身體經驗在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大部份的概念體系. 本質上是隱喻性的,是隱喻建構了我們觀察事物、思維、行動的方式,也就 是說,思維過程本身就是隱喻性的,因此隱喻往往不限指其語言表面形式, 更是指體現在語言表達中的隱喻概念。 4.. 約定俗成性(conventionality) 又作「規約性」,側重指出隱喻是人們在語言的長期運用中所構成的。. 5.. 非對稱性(asymmetry) 隱喻的映射是有一定方向的(directional) ,也就是從來源域引申到目標. 域,反之則行不通。例如: 「人生是一趟旅程」 (LIFE IS A JOURNEY)這 個隱喻是成立的,我們會說「畢業後,他不知道該做什麼,迷失了方向,無 9.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法前進。」這樣的句子,但幾乎沒人會反過來說成「一趟旅程是人的一生」 (A JOURNEY IS LIFE),如例句(1)、(2),我們不以「出生」來指班機 「抵達」,也不說「死了」 隱喻船已經「開走了」。 (1). *我們的班機提早幾分鐘出生了。 *Our flight was born(i.e. arrived)a few minutes early.. (2). *我們到那兒的時候,船已經死了。 *By the time we got there, the boat has died(i.e. gone). (Saeed, 2000). 6.. 抽象性(abstraction) 與前項提到隱喻的映射是非對稱的有關,一個典型的隱喻往往是以一個. 較具體的事物作為來源域,來描述一個較抽象的目標概念。. 二、. 本體隱喻與空間隱喻. 以上所描述的是結構性隱喻的特性,除了這一類型的隱喻外,受到 6 Reddy(1979)導管隱喻(conduit metaphor)的啟發,Lakoff & Johnson(1980). 也提及了本體性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與空間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這兩種基本隱喻主要奠基於人類身體與自然界環境、實體物質 的互動經驗。 1.. 本體性隱喻: 本體性隱喻是以物理世界中的實體物質作為理解抽象經驗的依據。將抽. 象無形的事件、感覺、想法、動作行為具體化、有形化,因此有了實體才具 備的特徵,如質料、重量、邊界、可傳遞性、可攜帶性、可塑造性…等等。 根據特徵側重點的不同,這類型的隱喻也可分類成實體隱喻、容器隱喻及導 管隱喻。在本研究的目標概念域「教育」域中,教師、學生、學校等個體 所共同觸及的核心「知識」就是一個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因此本體隱喻在此 為一個關鍵要素,例如:. 6. Reddy(1979)指出人們常以管道隱喻表述的語言溝通過程,體現在: a. IDEAS(OR MEANINGS)ARE OBJECTS.(想法是物件) b. LINGUISTIC EXPRESSIONS ARE CONTAINERS.(語言表達是容器) c. COMMUNICATION IS SENDING.(溝通是傳遞)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學校將提供最精緻的教育給予需要的學生。. 例句(3)使用「提供」、「給予」等詞彙,描述教育行為,即是將無形 的教育內涵(知識)物化為一種可傳遞且質量佳的物品。 2.. 空間方位隱喻: 空間方位隱喻是借助人類長期對於所處世界空間方位感知所累積的經. 驗,包含上下、左右、前後、內外、中心-邊緣等等。舉例而言,往往在心 情沮喪、難過時,人們的肢體動作傾向縮頭垂肩,眉眼也垂下閉闔;而快樂、 興奮時則會仰首、挺胸、揚眉。因此會有「快 樂 是 向 上 ; 難 過 是 向 下 」 (HAPPY IS UP ; SAD IS DOWN)的隱喻(Lakoff & Johnson, 1980:14-21), 如例(4)、(5): (4). I’m feeling up. (我情緒高漲。). (5). I’m feeling down. (我情緒低落。). 第二節 概念隱喻的識別與界定 隱喻的界定以及識別並不容易,在 Steen(2007)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 一書中便明指隱喻的定義有一定難度,認為其複雜性以 及多種可能面臨的難題早已是「惡名昭彰」。早期 Lakoff 與 Johnson 的研究 專注在揭露一般性的隱喻映射原則,而沒有詳盡描述其原則是如何透過語言 表達、沒有實例細則佐證(instantiating),且概念隱喻並不是和特定詞彙綁 定,也並不是包含所有目標域的詞彙,所以在搜尋上不可能自動回召全部的 隱喻詞,難以找出全面性映射關係。 學界根據為了解決這些隱喻,嘗試提出一個標準化的詞彙辨識步驟,以 從文本裡有效找出隱喻詞(Cameron,2003; The Pragglejaz Group, 2007)。隱 喻映射原則的定義也從初期單靠內省法(introspective method) 、直覺聯想法 (intuition-based)發展到使用語料庫輔助、以量化隱喻映射的出現頻率作為 映射成立與否的分析依據(Kövecses,1998 ,2000; Ahrens,1999 ,2002; Ahrens, Chung & Huang, 2004; Stefanowitsch, 2006; Gong et al., 2008) 。這些方法提供 了一個隱喻詞彙識別的基礎模式架構,各有其優勢與合適的使用時機:. 11.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 1.. 概念隱喻映射原則的界定法. Kövecses(1998, 2000)內省模式(Introspective method) Kövecses(1998)研究語言中表達生氣、害怕、快樂等情緒概念的使用。. 從所有蒐集到表達的情緒語言材料中,進行來源域辨識。例如: (6). She is boiling with anger.(HOT FLUID IN A CONTAINER). (7). I was struggling with my anger.(OPPONENT IN A STRUGGLE) (Kövecses,1998:128). 透過直接觀察語料,從例句(6)的“boiling”(怒氣沸騰)一詞得出隱 喻的來源域概念是一容器裡的滾燙液體;而(7)句使用“struggle with”(與 怒氣拼搏)則是將怒氣比喻為競爭對手。這樣的方式可以得到較為人們所注 意到的隱喻使用,但過程需要逐一鑑定。 Kövecses(2000:81)也分析來源域「建築」 ,提出一概括性隱喻「複雜 抽 象 系 統 即 建 築 」,是捕捉到建築的建造(creation)、穩定性(stability) 兩大特徵,從而在建築物本身、建造者、建造過程都形成系統性的兩域映射。 發展複雜系統的基礎,就像是建造一棟建築物時的地基;而這個系統的組織 架構,就像是房屋的結構,房屋結構越穩定、強度越強,意味著該系統也就 越穩定。如下表所示: 表 二-2 概括隱喻「複雜抽象系統即建築」,翻譯自 Kövecses(2000:83) 來源域 Source. 目標域 Target. (a). 建築物. à. 複雜系統. (b). 建造. à. 創造與發展. (c). 房屋地基. à. 系統基礎. (d). 房屋建造者. à. 系統開創者. (e). 房屋強度. à. 系統穩定度. (f). 房屋結構. à. 系統的(抽象)架構. 12.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 Ahrens(1999)概念映照模型(conceptual metaphor model) Kövecses(1998)概括隱喻僅提供我們一個整體的概念性框架,尚需進. 一步看具體概念域對應,才得以解語言層次的映射情形。Ahrens(1999, 2002) 便使用直覺分析(intuition-based analyses)和語料庫分析(corpora-analyses) 進行研究,從實體(entity) 、性質(quality)及功能(function)等三個面向 出發,比較母語者在真實世界中對來源域的知識,以及語言表達裡實際上存 在於兩概域之間的關聯。 以「想法是建築」的映射原則為例,在真實世界裡對建築的知識豐富, 舉凡建築物各部件像是「地基、門、屋頂」或者材質「水泥、石頭」、性質 「堅固、脆弱、高」等,到建築過程與功能「建構、成形、遮蔽…」詞彙繁 多,不勝枚舉。而在語言表達形式中存在的兩域關聯有如「根基、鬆散、結 構…」等等。這些「想法即建築」關聯詞彙是 Ahrens(2002)從母語者所 同意為約定俗成的隱喻的例句中擷取,例如:(1)你的論點根基是什麼? (2)這個理論架構很鬆散。 (3)我們想辦法去解構這個理論。其分析模式 以及結果如下表: 表 二-3 「想法即建築」隱喻的分析模式,整理自 Ahrens(1999:8-13; 2002:280-282) 「想法即建築」 真實世界對來源域的知識 (a) 實體 (b) 性質 (c) 功能. 地基、結構、水泥、磚、鋼筋、. 語言表達裡實際存在之關聯 根基、基礎、模型、格局。. 石頭、工人、格局、門、裝潢… 高、短、強、弱、動搖、鬆散… 保護、防禦、遮蔽、居住、建立、 拆除、建構、解構、成形…. 鬆散、動搖。 解構、拆解、整修。. 與 Lakoff 概念隱喻理論不同的是,由於三面向分析模式強調檢測來源 及目標概念域之間在語言上的關聯,一經比較,便發現語言表達裡實際存在 的詞彙比對人們來源域的知識少得多,以「想 法 是 建 築 」隱喻為例,「想 法」僅取用來源域「建築」其結構的概念化意象,並沒有包括其他部分, 這可用以說明為什麼一個目標域選擇不同的來源域,即是映照限制原則 13.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Ahrens, 2002)。茲修改 Lakoff & Johnson(1980)的概念隱喻圖示,描繪 Ahrens 從三面向出發的映射模式如下圖: 映射域 Mapping Scope. 1.實體. 來源域 建築. 目標域. 2.性質. BUILDING. 想法. IDEA. 3.功能. 三面向映射 Mapping 圖 二-2 「思想即建築」概念隱喻的映射模式,整理自 Ahrens(2002:286). 除了從語義層面切入,Su(2002)也能看出映射原則與隱喻詞彙詞類之 間在語法層面具有對應關係,以中文裡「思想為食物」 (THOUGHT AS FOOD) 為例,此隱喻在中文大抵經由四個不同的概念映射原則7所建構。而符合這 些 隱 喻 原 則 的 詞 彙 在 語 法 範 疇 中 , 也 具 有 相 對 應 句 法 表 現 ( syntactic manifestations),如原則「思想內容是食物原料」(THE CONTENT OF THOUGHT IS THE INGREDIANT OF FOOD)中,來源域食物的「原料」 映射至目標域思想的「內容」,產生「這場演講很有料。」的隱喻用法, 兩詞彙在語法範疇中詞性相同、皆屬於名詞。其他原則也可見形容詞性關係 「味道、質量」、動詞性關係「製作、形成」的對應,如下圖: 映射域 Mapping Scope. 來源域 食物 FOOD. 1 材料 2.味道 3.製作 4.消化. -名詞- -形容詞- -動詞- -動詞-. 內容 質量 形成 理解. 目標域 想法 IDEA. 圖 二-3 概念隱喻「思想為食物」的映射模式,整理自 Su(2002:605) 7. 原文將其定義為命題結構(proposition-schema)。 14.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這些基於內省與直覺聯想的方式描述了兩域間的基本對應關係,也從這 些模式中看出概念隱喻間的結構性特徵。 3.. Ahrens, Chung & Huang(2004)及 Gong, Ahrens & Huang(2008) 搭配詞頻率方法(Frequency-based collocational approach) 然而隱喻映射原則是否成立,尚需足夠證據支持。Ahrens et al.(2004). 便曾在概念映照模型基礎上,考量該研究所用之語料庫規模及隱喻詞搜尋結 果,具體地列出研究中映射原則存在的兩個量化標準:一是在目標語料庫範 圍內需至少有 10 筆隱喻使用(隱喻詞頻>10) ,二是一個映射中最高頻詞其 詞頻比例需佔全部的 30%以上。如 ECONOMY IS BUILDING 映射,總詞 頻為 102,其中最高頻詞「建設」佔 39 筆,即 38%,兩項標準皆符合、確 立為一以建築作為來源域的映射。Gong et al.(2008)也在中文詞彙速描系 統及建議上層共用知識本體(Suggested Upper Merged Ontology;SUMO) 的輔助下,使用搭配詞頻率判別法 (Frequency-based collocational approach) , 計算在漢語語料庫中,同一筆語料內有兩域詞彙共現的語料筆數8,以量化 頻率高低驗證映射原則的存在。以建築作為來源域隱喻為例,得出七個映射 原則的存在,目標域分別為「關係、想法、問題、人生、心靈、聲譽、 尊嚴。」映射原則如: 「想法是建築」 、 「人生是建築」 。一個目標域在語料 庫所查得的語料數越多,映射的強度越強、隱喻約定俗成度也就越高,如下: 想法 問題. 關係. 建築 人生. 尊嚴. 心靈. 聲譽. 圖 二-4 以建築為來源域的概念隱喻分析,整理自 Gong et al.(2008:10-15). 8. 該實驗使用 GigaWord Corpus,為一中文語料庫,含有臺灣中央社新聞語料約 7.35 億字, 以及中國新華社新聞語料 3.8 億字,總計約 11 億兩千萬字。 15.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Stefanowitsch(2006)MPA 隱喻語言形式分析法: Stefanowitsch(2006)提出的 MPA 隱喻語言形式分析法(Metaphorical. Pattern Analysis)是一種目標域導向、以語料庫為本進行的隱喻研究法。其 目的在於從自然語言中根據特定隱喻映射其詞彙在語料庫中的出現頻率,以 定義出概念隱喻、並可量化該隱喻映射的顯著程度。與過去內省式相比9, 使用 MPA 尋找隱喻映射的成效高(Stefanowitsch, 2006: 90) ,且能找到更全 面的映射詞彙。所謂的隱喻語言形式(Metaphor Pattern)便是同時包含來源 域及目標域詞彙的語料,以「論辯即戰爭」(ARGUMENT IS WAR)以及 「愛情即戰爭」(LOVE IS WAR)為例,可說明如何從隱喻語言形式界定 概念隱喻映射,以及其優勢: (8). (9). 「論辯即戰爭」(Lakoff & Johnson, 1980:4) a.. Your. claims. b.. His. c.. He shot dowm all of my. criticisms. are indefensible. are right on target. arguments. .. 「愛情即戰爭」(Lakoff & Johnson, 1980:49) a.. He is known for his many rapid conquests.. b.. He fled from her advances.. c.. He is slowly gaining ground with her.. 從例句(8a.~ c.)都可清楚找出語料中的論辯(目標域,字框處)以及 戰爭(來源域,粗體底線處)詞彙。再搭配語料庫裡的頻率作證,便可以可 以清楚地界定出「論辯即戰爭」這個映射原則,還可以從頻率反映其在一 個語言裡約定俗成的程度,也就是這條隱喻映射原則的顯著性。相反的,若 語料裡只有來源域、不含目標域詞彙,如例句(9a.~ c.)就不能確定該句所 討論的框架,只能看到主語“He” 以及有關人士“her” 等線索,但是這句話 究竟是反映了「愛情即戰爭」還是「欲望即戰爭」,則難以界定出確切的. 9. Stefanowitsch(2006:70)與 Kövecses(1998)Are there any emotion-specific metaphors? 一文裡對於情緒隱喻詞彙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認為後者所能辨識出的隱喻數量只有 MPA 的 14.3%。但這也與兩者對於隱喻的界定有關,在 Kövecses 的研究中除去了大部分 基本的隱喻,例如事件結構、狀態、改變等等隱喻。 16.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上層概念。 本研究在映射原則確立的過程,參考了上述以統計共現詞頻率為基礎的 分析法,先從語料中找出「教育」概念有關的關鍵詞,再進一步分辨該句 是否存在隱喻使用。. 二、 1.. 語篇中識別概念隱喻詞的方法. Cameron(2003)VIP 隱喻界定法: VIP(vehicle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隱喻界定法,是一種從語篇中找. 出隱喻詞的方法、是針對單一個詞彙、句子進行判定,步驟如下: a.. 初期觀察整體的協調性以及一致性,找出在文本中和上下文語意不 協調的語言形式。這些語言形式的範圍較廣,可能是隱喻、轉喻、 諺語或者其他種象徵性語言形式(figurative language). b.. 從中找出和主題範疇不一致的詞或句。. c.. 找出這個主題不一致的原因,例如通過析解出該詞(或句子)的意 義轉移。. d.. 2.. 判斷是否為隱喻還需要其他的依據,要看不同的語體、主題或文本 形式等等變素,例如術語(technical language)。. The Pragglejaz Group(2007)MIP 隱喻界定法: MIP 隱喻界定法(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簡稱 MIP10) ,也是. 從語篇中辨識隱喻詞的標準化步驟,然而與 VIP 有些不同, VIP 在界定過 程著眼在更大的語言單位上,而 MIP 則更著重於單一個詞彙,其辨識文本 中隱喻詞彙存在的五個步驟如下: a.. 先閱讀整個段落,理解文意。. b.. 確認文本中的詞彙單位。. 10. The Pragglejaz Group 所提出的 The Pragglejaz Procedure 是一種能用來找尋真實語料中 隱喻使用的程序方法,由 Gerard Steen 等六人在 2006 年的 6th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 (RAAM) Conference 中發表,是一個綜合十位隱喻研究學者成果進而發展出 來的隱喻界定法,Pragglejaz 即由十位學者各取其名之第一個字母而成。 17.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c.. 決定需界定之目標詞彙。. d.. 考慮詞彙上下文後,定義詞彙在該段落中的語境義(contextual meaning) ,並觀察是否另有其他可能的基礎義(basic meaning) 。根 據 Pragglejaz Group (2007: 3) ,基本義一般來說具以下五點特徵: 較具體、所激發的概念更為容易想像或感知、與身體動作有關、更 為精確(相對于模糊)、在歷史上較早出現。然而基本義與其出現 頻率並沒有絕對關聯,有時候基本義反而少被使用。. e.. 如果目標詞彙另有一基礎義,則看看是否可藉由對照基本義來理解 語境義,如果可以,即判斷這個詞彙是具隱喻性的。. 以目標詞彙 fit 為例:. 3.. a.. 閱讀段落“For years, Sonia Gandhi has struggled to convince Indians that she is fit to wear the mantle of the political dynasty into which she married, let alone to become premier.“. b.. 決定需界定之目標詞 fit。. c.. 考慮目標詞 fit 語境義“indicates suitability to play a particular role”. d.. 定義目標詞 fit 的基礎義為“being healthy and physically strong“, 與語境義進行比較後發現兩者不同,判定在此“fit”是隱喻性詞彙。. 孫亞(2011)適應中文特性的 MIP 隱喻界定法: 前述方法提供了隱喻識別的研究架構,也有許多人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 針對語言特性進行修改。如孫亞(2011)進行中文教育公平話語的隱喻分析, 根據漢語的特性、加入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成果調整了 Pragglejaz Group(2007) MIP 隱喻界定法,先對其進行切詞及詞類分析,才觀察詞間語義關係、尋 找語義衝突和語義轉移動,以識別目標隱喻詞彙。其界定隱喻步驟如下: a.. 閱讀整個語篇以了解其整體文意。. b.. 使用漢語切詞系統切分標注語料。. c.. 發現指稱異常或是搭配異常的詞。. d.. 確定該詞的基本意義與語境意義、並確定兩者是否存在差別。. 18.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e.. 考察該詞從基本義到語境義是否具體化、擬人化、非擬人化11。如 果是,該詞可能是隱喻。. f.. 考察該詞的基本義以及語境義指稱對象之間是否存在相似性關係, 如果是,該詞為隱喻。. 無論是使用 MIP 或 VIP 方式尋找語料,都需要閱讀整個語篇、從文意 整體的協調性以及一致性來協助找出和上下文語意不協調的語言形式。前者 注重在詞彙上、後者則著重在較大範圍的語言單位,本研究是以詞彙為單位 進行隱喻搜索,因此將採用 MIP 的界定方法,從目標句中辨別出隱喻詞彙。. 第三節 隱喻反映之社會訊息 過去研究欲解讀隱喻傳遞的訊息,發現來源域不但可以反映了目標域在 該文化裡的角色(Su, 2002),也會因人們對該目標域的褒貶態度不同,而 選擇不一樣的映射路徑(Gong et al., 2008),更可以藉由隱喻分析了解語言 使用者所流露的思想與意識。(Charteris-Black, 2004, 2005; Chiang & Chiu, 2007;Lu & Ahrens, 2008). 一、. 隱喻的凸顯與隱藏. 隱喻的系統性對應幫助我們借助某一關係相對密切的經驗概念、去了解 另一陌生概念,與此同時,卻也使我們受到這種規律的引導、聚焦在某特定 面向,達到了凸顯的效果(Highlighting),而忽略或隱藏(Hiding)了同一 事件中的其他面向。如「論辯即戰爭」概念隱喻: (10) 立法委員們在會中砲轟市長辦事不力。. (聯合知識庫). (11) 面對輿論抨擊,他將召開記者會加以澄清。. (聯合知識庫). 在例句(10)、(11)裡,「砲轟、抨擊」等隱喻表面形式(詞彙)引導 我們注意到論辯事件的激烈性、攻擊性,卻沒注意到論辯其實也是一溝通行 為,隱藏了雙方合作的這一面特質(Lakoff & Johnson, 1980)。 除此之外,Su(2002:597-604)研究中文裡以「婚姻」作為目標域的隱 喻,探討隱喻是如何反映其不同的社會訊息。研究結果顯示,婚姻隱喻最常 11. 根據 Charteris-Black(2004),具體化、擬人化、非擬人化常是語義轉移的表現形式。 19.

(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以「商 業 」(BUSINESS)作來源域,在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12裡佔 所有婚姻隱喻的 59.3%,如: (12) 婚姻是可以經營的。 (13) 男人在婚姻市場上比女人佔優勢。. 因為商業概念包含人事、管理、製造、品管、行銷、會計等等,因此可 推知「婚姻是一種商業行為」隱喻是將婚姻概念化為一種有價商品,因此 我們可以討論它的質量、價值;需要投資、經營;兩夫妻之間有著如商場上 的合夥關係,共同承擔行銷利益與虧損,如例(14)、(15): (14) 婚姻的品質要好,這段關係才能長久。 (15). 想要擁有成功的婚姻,一定要投入心力、用心經營。 (改自 Su, 2002). 二、. 隱喻與褒貶情態. 除了選用不同來源域的詞彙外,Gong et al.(2008)也發現根據隱喻所 凸顯的目標事件不同,映射時取用的詞彙情態也會有所不同。例如以「建 築」作為來源域的隱喻研究中,「心靈是建築」(SPIRIT IS A BUILDING) 以及「聲譽是建築」(REPUTATION IS A BUILDING)隱喻,在漢語平衡 語料庫中,同樣使用建築作為來源域,前者在 592 筆與「心靈」共現的語料 中有「重建、窗戶、門窗」等中性偏積極意涵的建築詞彙,而與聲譽共現的 354 筆語料含「受損、毀損、損毀、損壞、毀壞」等,這些詞彙都有負面的 意涵,相較起來,可發現在中文裡使用建築隱喻表示有關聲譽的事情時,常 會聯繫到負面結果。. 三、. 隱喻與意識形態. Charteris-Black(2004, 2005)提出批判隱喻分析法(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是一種可以研究隱喻的模式,目的在於中討論語言使用者的隱喻 使用意圖,以及其所持的意識形態。分析步驟主要包含隱喻的識別、描述及 解釋三部分,即從目標語料中辨別出隱喻使用,並藉由歸納分析這些隱喻以. 12. 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Sinica Corpus),含一千多萬目詞的帶標記平衡語料。所 蒐集的語料為 1981 年到 2007 年之間的文章。語料庫共有一萬九千篇文章,一千七百多 萬個字。 20.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描述語料中隱喻映射的類型(如:POLITICS IS A JOURNEY) ,最後參考該 語料的外部知識,以解釋隱喻使用目的。 識別隱喻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描述隱喻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解釋隱喻 Metaphor Explanation. 圖 二-5 批判隱喻分析法三步驟(Charteris-Black, 2004). Charteris-Black(2004)多應用此方法進行政治領域的語言研究,他在 分析英國政治語料時,發現建築隱喻是政治上常被使用的隱喻來源域,原因 在於「建築」所激發出來其他語義特徵會令人聯想到「邁向長遠社會目標的 過程」,具有很強的正面意涵,起了耐心、合作兩種特質的呼籲作用。 而 Chiang & Chiu (2007)同樣運用了批判隱喻分析法,對中華民國憲 法裡「國家」一詞,以及美國憲法中“state”作為研究目標,分析並比較兩者 的隱喻使用及其背後訊息。結果發現:「國家」在中華民國憲法中,多比喻 為一種「保護者、設/建立者、獎勵者」的擬人化角色;另一方面,而美國 憲法裡“state”中作「擁有者、握有者」。顯示了兩國對於「國家」這個概念 的代表意義、所持的態度不同。 Lu & Ahrens(2008)研究 1954 年到 2006 年間四位臺灣總統在元旦以 及雙十所發表演說中的「國家是一座建築」 (A COUNTRY IS A BUILDING) 隱喻,包含慣用隱喻以及新穎隱喻。結果發現,有一類建築隱喻可被稱為回 溯型隱喻(RETROSPECTIVE BUILDING) ,其多指涉過去的事情(back-ward looking) ,對應到的主語也常是以先賢、國父(建國之人)等。四位總統中 以蔣中正總統使用了最多此類建築隱喻,而陳水扁總統則使用的最少,推論 是由於此種回溯型隱喻特徵,多會考慮到國家在歷史層面的重要聯結,與蔣 以及其所屬國民黨之國籍認同有關;另一方面,陳所屬之民主進步黨為強調 以臺灣為根、斷開兩岸聯結,所以兩方演說中在此類型的隱喻使用數量上有 明顯差距。. 21.

(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上述研究的結果都共同指向概念隱喻與信息選擇、集體社會文化背景、 以及個人思想的強烈連結性。語言與社會概念隱喻是人類思維的體現,因此 各個文化中反映在隱喻上的訊息並非完全相同。本研究亦希望能從教育隱喻 語料中挖掘出使用者的意圖、與其身分或者社會生活有何連結。因此使用大 學校長的演說內容作為分析對象之一,希冀透過校長演說中隱喻使用的量化、 試圖瞭解這個群體對於教育的認識與所欲凸顯、傳達的訊息。. 第四節 教育與教育隱喻 本節將分別從教育學以及語言學的角度切入,探討教育的概念及教育隱 喻:第一部分教育的基本概念並指出教育與隱喻的關係,第二部分回顧以教 育哲學為基礎的隱喻,第三部分探討以語言學為基礎的教育隱喻研究文獻。. 一、. 教育的定義及基本概念. 教育是一種具規範性、功能性以及內涵性的歷程與結果。教育追求正向 價值、重視行動功能,且其意義會因時代及社會變遷而產生變化。美國教育 學者 Dewey(1965:36)曾從教育的內容來加以定義,指出教育就是「體、 智、德等正向經驗之發展13。」然而教育的概念無法僅從單一面向進行定義, 黃宣範(2004:3-29)中,從以下四點來加以分析其概念: 1.. 複合的概念(A complex concept) 教育的概念既抽象而又具體,非常複雜。其範圍很廣、所包含的因素也. 很多,如教導、學習、訓導、輔導、考試、課程、教材、教師、學生、學校 等等。許多概念並沒有明確的實質意義,因此很難清楚明確地界定。 2.. 爭議性的概念(A contested concept) 教育的概念是複合的、複雜的,因此容易產生歧義、引起爭議。持不同. 觀點的人們對教育的主張迥異,像是自由主義,認為應讓學習者自由地發展、 生長,不施予外力干擾;而保守主義,則主張應積極給予學習者一定的規矩、 框架,使其有所憑藉。這兩極端的哲學理論或政治意識形態,會衍生出截然 不同的教育概念及措施。 13. 原文為 Education=df as the right development of experiences, physically, morally and intellectually. 22.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多樣態歷程概念(A polymorphous process) 教育的歷程是多樣態的,舉凡教、學、訓導、考試、輔導、評鑑等等活. 動歷程,都包含在教育歷程中。即使其中一個環節,如: 「教學」這一概念, 也是多樣態的。只要其目的或效果合教育的要求,演講、討論、演算、實驗、 練習等活動都可以是教學的一種。 4.. 工作-成效的概念(A task-achievement concept) 教育的概念蘊含一套健全的工作歷程,也指此歷程應有的成效結果,是. 「工作」與「成效」兩方面兼指的。 從上述教育的四個概念,可推知教育學者之所以傾向使用隱喻來描述教 育活動,是因為(1)教育是複合的、複雜的抽象概念,因此需要使用隱喻, 藉著人們對來源域的熟悉度,來加以闡述較難的教育概念、並讓他人理解; (2)由於教育具有爭議性,不同制度或理論會各持自己的理念、使用不同 的隱喻。因此,教育隱喻映射形成的背後促因(motivation) 、來源域選擇的 理由、隱喻的理解以及運用原因推論成為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 (3)教育是 多樣態的,就如同多數的其他工作歷程一樣,像是藝術創作、農事、園藝、 產業發展都是,因此在教育歷程的各階段都有可能產生隱喻的映射;而且可 能會產生依照時間進展,產生順序性、結構性的隱喻。. 二、. 哲學為基礎的教育隱喻研究. 最早以哲學為基礎進行的教育隱喻討論可回溯到蘇格拉底(Socrates) 的產婆隱喻,他認為學生就像是待產的孕婦,在他的肚子裡有一定的內容, 但是需要透過產婆,也就是教師的引導,才可以順利地產下。這即是「教育」 (educate)的字源,有「引出」之義。而後在許多宗教學、哲學領域都曾 使用隱喻,試圖探討教育的本質、作用、目的。最系統性將教育的隱喻性語 言整理的是 Scheffler(1960)所出版的《教育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最有名的為生長隱喻、塑造隱喻以及藝術隱喻,整理如下:. 23.

(3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 生長隱喻(Scheffler, 1960:49-50) 生長隱喻說明了對教育權威的反抗(Black Max, 1944)因為成長中的兒. 童與生長中的植物,以及教師與園丁之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兩者在發展 中的經歷並不依賴教師或園丁的力量,雖然他們可以提供良好的環境、促使 兒童或者植物發展,但他們成長的關鍵還是在於「養分與知識」 。也就是說, 其實在植物與兒童的生長過程裡,園丁和教師並不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沒有 他們的幫助,植物和兒童仍然具有自身的內在動力,可以繼續生長、成熟。 所以他們只是一個協助者的角色,在依照自然法則的前提下,提供最有利的 條件。 2.. 塑造隱喻(Scheffler, 1960:50-51) 老師的主動性、力量、責任是明顯的焦點。因為學生是黏土,沒有既定. 形狀也沒有獨立生長過程,不會選擇也不排斥歷程,最後成形的樣子完全是 教師選擇模具時的責任。就身心發展而言,塑造隱喻不適合;但就文化個性 道德發展而言,塑造隱喻更能反映出這種發展是取決於成人社會環境的。 3.. 藝術隱喻 (Scheffler, 1960:52) 如雕刻隱喻,將學生比喻為石頭,其內在本質結構各不相同,而老師是. 藝術家,要針對每塊石頭的容受和限制加以研究,而且藝術家的構想在過程 中會不斷地修改、經學習而創造。但是雕刻家完成以後,這顆石頭就停止變 化了,不像植物離開園丁後還會持續發展。 表 二-4 以哲學為基礎的教育隱喻 教育隱喻. 學生角色. 教師角色. 教育即生長. 植物. 園丁. 教育即塑造. 泥土 陶土 金屬. 陶藝家 冶煉家. 教育即藝術. 原石 原木. 雕刻家. 24. 特徵 學生具有生命力,能有主動生 長的內在動力和活力。 學生本質都一樣,是一批相同 原料、可被外在力量塑造成型 的物品。 學生本質具有差異,因個別差 異而得到不同教師雕琢成不 同的成品。.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從上表對比的隱喻特徵也可以看出,不同的隱喻類型所隱含的教育價值 和功能有些許不同:以「教育即生長」和「塑造」來看,前者強調的是不同 個體內在動力的發揮、積極地自由發展;而後者則看清每個人的異質性、強 調教育作為一股外力施加改造的過程和有限結果,屬於消極的被動成型。不 過從正向的觀點來看,其實塑造隱喻肯定了教育之於每個人的功能、無論本 質好壞,透過教育皆可以達到一樣品質的成品。可以看出每個隱喻使用的選 擇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端看使用者的價值觀或是目標而定。而且,隨著時間 及社會的變遷,教育隱喻不再僅是一種闡述教育過程的工具,也可以作為一 種有目的性地號召、或是批判的功能。這也呼應了前述的如教育學者 Freire (1970)從另一個角度指出「囤積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的現象, 認為整個教育過程,就如同人們上銀行存錢一般:教師是存放者、學生是存 放處。教師單方面將錢存放進去,而學生只能被動溫順地接受教師所講的一 切。 總的來看,在教育哲學中,這些教育隱喻的發展是有順序性的,教育學 者企圖找出比前一個隱喻更適當描述教育過程的隱喻,然而若我們從語言的 角度來看,就知道隱喻本身是有目的性、有限制的,是為了凸顯某一些特徵 且隱藏某些訊息,因此不可能全面性地對應到所有情境。. 三、. 語言為基礎的教育隱喻研究. 本部分將整理過去以語言為基礎對於教育概念進行的隱喻研究,回顧其 範圍、語料來源特徵以及初步結果。 教育的概念複雜,大部分的相關研究決定擇取其中的幾個概念做精細分 析,像是 Ho-Abdullah(2008)以馬來語新聞語料庫分析了馬來語裡表示「教」 概念的五個詞彙(ajar, didik, ash, bimbing, latih) ,其翻譯成中文分別是「教、 引導、培養、指引、訓練」,探討這些詞彙是如何塑造語言使用者對「教」 的理解及看法。結果指出:「教」是之中的原型詞,也是唯一具有互補概念 (學)的詞,通常與較正式的情境連結,比方說教某個學科。至於其他隱喻 詞則各自有側重的特徵以及表達情態,如: 「引導」 ,與「教」相比是較整體 性而綜合的作法,聽起來也比較委婉,會讓教師角色較受尊敬而有聲望。另 一個表示教學概念的詞彙「訓練」,從搭配詞來看,比起知識或正式教育,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paper, we would like to characterize non-radiating volume and surface (faulting) sources for the elastic waves in anisotropic inhomogeneous media.. Each type of the source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 Register, tone and style are entirely appropriate to the genre and text- type.  Tex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