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臺閩日佛教的互動看尼僧在臺灣的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臺閩日佛教的互動看尼僧在臺灣的發展"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ISSN: 1017-7132

從臺閩日佛教的互動看尼僧在臺灣的發展

釋慧嚴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提要

臺灣的佛教史走到二十世紀末葉時,尼僧在臺灣社會無論是推動教育、慈善、環 保 方 面 都 有 傑 出 的 表 現 , 這 是 因 為 尼 僧 的 教 育 、 素 養 的 水 準 , 均 達 到 社 會 要 求 的 標 準。然而如此的水準,固然是奠立在臺灣當前的教育普及上,但亦不得忽視其歷史背 景。臺灣的佛教雖說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在紀元 1895 年日本治臺為止,臺灣並 沒出現過偉大的僧侶。或許這是因為與臺灣不需要有高僧的環境有關,但也是與當時 的臺灣佛教界尚無傳戒的道場,僧侶必需至福建鼓山受戒,才能取得僧侶身份,加上 當時的中國佛教界是相當衰頹有關。

不過日本治臺以後,致力於教育,又大正 6 年的臺灣佛教中學林、大正 10 年的 南瀛佛教會相繼成立,以培養臺灣佛教界僧侶、齋友為目的,還有臺灣寺院也能獨立 傳起戒來。因此拙文從如此的角度來探討,此一時代臺閩的佛教交流,即臺灣佛教僧 侶赴鼓山受戒的情形;明治 42 年之後,臺灣寺院傳戒的情況、大正 8 年比丘尼的出 現,隨之三大尼僧道場的成立,以及尼眾的發展等的課題。

關鍵詞:1.外江僧 2.本地僧 3.臺灣尼僧初現 4.臺灣傳戒 5.三大尼僧道場

(2)

前 言

有一次與臺北市善導寺故董事長妙然長老敘談,言及臺灣佛教的未來時,妙公 說 : 「 日 後 的 臺 灣 佛 教 , 將 是 尼 眾 的 天 下 。 」 妙 公 的 看 法 , 筆 者 認 為 可 能 性 是 很 大 的 。 放 眼 看 今 日 的 臺 灣 佛 教 界 尼 僧 的 人 數 , 雖 因 無 確 實 的 調 查 , 不 敢 遽 下 斷 言 , 不 過 如 果 從 每 年 受 三 壇 大 戒 比 丘 、 比 丘 尼 人 數 的 比 例 大 約 是 一 比 四 ( 依 據 淨 心 長 老 的 說 法 ) , 就 可 知 道 在 人 數 上 比 丘 尼 四 倍 於 比 丘 。 除 人 數 之 外 , 比 丘 尼 教 育 素 質 不 亞 於 比 丘 , 其 中 大 學 、 研 究 所 畢 業 的 , 也 不 在 少 數 , 現 在 於 各 大 學 就 讀 或 留 學 國 外 者 亦 有 ; 其 為 教 奉 獻 的 悲 願 也 不 讓 鬚 眉 , 吃 苦 耐 勞 的 精 神 更 是 一 般 比 丘 所 不 及 。 加 上 臺 灣 社 會 的 多 元 化 , 男 女 平 等 的 觀 念 , 影 響 尼 僧 在 臺 灣 的 社 會 , 可 憑 著 一 己 的 學 歷 、 經 歷 以 及 對 社 會 回 饋 的 熱 忱 , 取 得 社 會 人 士 的 尊 重 。 其 中 , 如 曉 雲 尼 師 創 辦 了 屬 於 臺 灣 佛 教 界 的 第 一 所 大 學 ─ ─ 華 梵 大 學 ; 證 嚴 尼 師 領 導 著 聞 名 國 際 的 慈 濟 功 德 會 , 其 相 關 事 業 有 慈 濟 醫 院 、 慈 濟 大 學 等 ; 還 有 悟 因 尼 僧 的 香 光 尼 僧 團 。 此 外 , 尼 僧 在 一 般 非 屬 佛 教 界 經 營 的 大 學 任 教 者 , 有 臺 灣 大 學 的 恒 清 尼 師 , 以 及 拙 者 也 服 務 於 中 央 、 清 華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 如 此 尼 僧 在 臺 灣 的 社 會 , 受 到 某 種 程 度 的 認 定 , 改 變 一 般 人 對 出 家 人 的 刻 板 印 象 , 筆 者 認 為 形 成 如 此 情 況 , 應 該 有 其 時 空 背 景 才 對 , 因 此 在 拙 文 中 , 筆 者 將 就 此 時 空 背 景 作 一 探 討 。 為 了 解 此 時 空 背 景 , 不 得 不 將 觸 角 伸至紀元 1895 年,也就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所簽定的馬關條約,當時的滿清政府將臺 灣 割 讓 給 日 本 , 從 此 開 啟 了 臺 灣 、 日 本 佛 教 界 的 交 流 。 在 此 之 前 , 也 就 是 明 鄭 以 來 閩南人陸續移民到臺灣,閩南佛教隨著移民也被傳入臺灣,如此紀元 1895 年之後,

臺 閩 日 的 佛 教 產 生 了 互 動 , 臺 灣 佛 教 在 傳 自 閩 南 的 傳 統 佛 教 與 日 本 現 代 化 的 佛 教 界 中 激 盪 , 其 結 果 臺 灣 佛 教 界 也 逐 漸 現 代 化 , 特 別 是 尼 僧 的 出 現 , 以 及 其 人 數 的 倍 增,教育水準的提昇,形成尼僧獨立自主的局面,這是臺灣佛教的特色之一。為了解 在如此的時代變局中,尼僧的成長因素,拙文將從臺閩日佛教界在此時代的互動情形 來作探討,包括了當時臺灣總督府的政策,人員的交流如經由受戒、傳戒、留學所帶 來 的 影 響 力 。 其 順 序 為 臺 閩 日 佛 教 的 交 流 ; 朝 向 獨 立 自 主 的 臺 灣 佛 教 ; 三 大 尼 僧 道 場;尼眾的發展。在此須先置一言的是關於臺閩日佛教的交流,筆者自紀元 1996 年 至 1998 年先後於《中華佛學學報》發表了題為〈明末清初閩臺佛教的互動〉、〈西 來庵事件前後臺灣佛教的動向─ ─ 曹洞宗為中心─ ─ 〉,及〈日本曹洞宗與臺灣佛教 僧侶的互動〉的三篇論文,請讀者參考之。

一、臺閩日佛教的交流

談到臺灣佛教的源流,依據諸種資料,如大正 8 年(紀元 1919)三月臺灣總

(3)

督 府 出 版 的 《 臺 灣 宗 教 調 查 報 告 書 》 第 一 卷 ( 以 下 簡 稱 《 報 告 書 》 ) 、 增 田 福 太 郎 氏 《 東 亞 法 秩 序 序 說 、 南 島 寺 廟 探 訪 記 》 ( 以 下 簡 稱 《 探 訪 記 》 、       社、昭和 17 年紀元 1942 年 4 月 30 日)、《臺灣本島人 宗教》(臺南州衛生 課 、 昭 和 12 年 紀 元 1937 年 ) 、 《 南 部 臺 灣 誌 》 ( 臺 南 州 共 榮 會 編 、 1934 年 9 月 、 南 天 書 局 於 1994 年 9 月 複 印 ) 、 〈 臺 灣  於   宗 教  概 要 〉 ( 《 南 瀛 佛 教》11 之 3)、李添春氏〈臺灣佛教 特質上、下〉〈《南瀛佛教》18 之 8、9〉

的 話 , 可 以 知 道 閩 南 佛 教 是 臺 灣 佛 教 的 源 流 之 一 , 這 是 上 述 諸 資 料 的 一 致 說 法 , 在 此舉二、三例來作說明。

《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云:

然 臺 灣 佛 寺 皆 屬 福 州 鼓 山 末 流 , 而 鼓 山 湧 泉 寺 以 禪 的 寺 統 混 和 淨 土 思 想 者 。

(頁 21.自譯)

《南部臺灣誌》中云:

本島的佛教,傳自福建鼓山、西禪二叢林。康熙、乾隆年間奉佛的官紳建立寺 剎,延請二叢林道德崇高的出家人到臺灣住持寺剎。嘉慶以後,禪規大弛僧綱 落 地 , 窮 夫 寒 貧 之 徒 , 剃 髮 法 衣 , 作 度 日 之 計 。 佛 燈 頓 滅 , 大 寺 巨 剎 或 廢 或 存。其存者頹廢荒寥,徒留亡教之遺。(頁 469.自譯)

《臺灣本島人 宗教》亦云:

臺灣寺院大抵為南支的鼓山湧泉寺或怡山長慶寺等的末徒所開拓,皆屬禪宗,

但非如內地禪宗純乎,而是混合淨土的教義。(頁 20.自譯)

由 以 上 資 料 , 我 們 可 以 清 楚 地 知 道 臺 灣 的 佛 教 , 自 明 鄭 時 期 至 清 朝 末 葉 為 止 , 大 都 傳自福建的鼓山湧泉寺及怡山長慶院即西禪。1 不過基於史料的不足,在此時代往 來 臺 閩 的 僧 侶 無 法 確 認 其 生 平 , 但 在 同 治 以 後 有 史 料 可 考 的 , 倒 是 不 少 , 今 將 之 敘 述於下:

 、開元寺系統者

 榮 芳 師( 紀元 ? ~1882) 字 達源 ,臺 灣 鳳山 縣人 氏 ,生 道光 間 ,自 幼出 家 , 詣 鼓 山 湧 泉 寺 授 戒 , 後 到 嵩 山 少 林 寺 修 禪 學 武 , 故 精 拳 法 , 通 禪 理 。 … … 前

1 參考拙文〈明末清初閩臺佛教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第 9 期,頁 219~221,民 國 85 年 7 月)。

(4)

清同治間歸臺,為開元寺住持。2

 玄精師(紀元 1875~1921)俗姓蔡名漳,鹽水港布袋嘴(新營)的人,生於 光緒元年(紀元 1875),資性俠直,精通法術,世人稱為蔡真人。二十一歲 歸 依 龍 華 佛 教 , 師 事 西 港 庄 信 和 堂 的 黃 普 宗 , 後 投 開 元 寺 成 為 傳 芳 師 的 弟 子,不久渡鼓山受戒,於明治 36 年(紀元 1903)成為開元寺的住持。3  傳 芳 師 ( 紀 元 1855~ 1918) , 字 清 源 號 布 聞 , 出 生 於 咸 豐 乙 卯 ( 5 年 紀 元

1855) 2 月 15 日 , 俗 姓 陳 名 春 木 , 臺 南 府 上 橫 街 人 。 光 緒 7 年 ( 紀 元 1881) 二 十 七 歲 , 得 榮 芳 師 的 介 紹 , 投 禮 鼓 山 湧 泉 寺 維 修 師 出 家 , 得 戒 於 怡 山 長 慶 寺 的 復 翁 師 。 返 回 湧 泉 寺 後 , 初 隱 舍 利 窟 修 禪 , 繼 而 遊 興 化 , 歷 住 泉 州崇福、承天兩寺後,復返湧泉寺。迨至紀元 1913 年應開元寺監院成圓師之 請,返臺任該寺住持之職。4 傳芳師圓寂之後開元寺的住持是成圓師(大正 8 年《開元寺同戒錄》)。

 義敏師(紀元 1875~1947),俗姓周名春木,童年投臺南開元寺,依妙諦上 人祝髮出家,二十一歲(即紀元 1895 年)求戒於鼓山湧泉寺。歸臺後,駐錫 臺南開元寺弘法有年。於民國前 4 年(紀元 1908 年)率領其高足永定和尚 等,振錫於大崗山,5 中興大崗山佛教聖地,重建超峰寺等數處道場,此為 大崗山本山法派之由來也。6

 本圓師(紀元 1882~1947)俗姓沈,基隆市人。十六歲時(紀元 1897 年)

拜基隆清寧宮住持釋元精為師,紀元 1898 年善智、妙密二師回臺於清寧宮弘 法 , 本 圓 與 善 慧 二 師 同 時 親 近 之 。 1900 年 得 戒 於 鼓 山 湧 泉 寺 振 光 老 和 尚 座 下;1908 年返臺;1910 年臺北五股觀音山凌雲禪寺寶海師圓寂,接任凌 雲 寺住持,後發展成北臺灣三大道場之一。7

2 鄭卓雲氏〈臺南開元禪寺沙門別傳〉(《南瀛》卷 9 之 8,昭和 6 年 9 月 15 日)。

3 前揭鄭氏文

曾景來氏《臺灣宗教 迷信陋習》〈開元寺物語〉,臺灣宗教研究會,昭和 13 年 11 月 5 日。

曾氏此文原載於臺灣時報昭和 12 年 4 月號,後又以〈開元禪寺記略〉發表於《南瀛》

卷 15 之 12,昭和 12 年 12 月 1 日。

4 前揭鄭氏文。

參考陳聖璋氏〈福州鼓山湧泉寺與臺灣佛教寺院之關係〉(《福田雜誌》107 期,民國 84 年 5 月 15 日)。

5 請參考注 1 拙文,該期學報頁 229。

6 《慈恩拾穗》頁 177〈義敏上人行化記〉、高雄弘法寺民國 65 年 11 月 20 日。

7 請參考注 1 拙文,該期《學報》頁 230。又臺北觀音山凌雲禪寺大正 12 年(紀元 1923)同戒錄。

(5)

 得圓師(紀元 1882~1946)字印如,俗姓魏,名松,嘉義縣店仔馬稠後人。

光緒 25 年(紀元 1899)18 歲歸依龍華佛教,同 38 年(紀元 1905)禮開元 寺住持玄精師為剃度師,翌年紀元 1906 年與捷圓師同往鼓山湧泉寺得戒於妙 蓮老方丈。住湧泉寺 1 年,後遊學於泉州崇福寺,宣統元年(紀元 1909)回 臺,大正 10 年(紀元 1921)8 月,繼任開元寺住持。8

 捷圓師(紀元?~1948),俗姓周名獅,臺南市安南區海尾人。13 歲禮玄精 師 出 家 , 紀 元 1906 年 與 得 圓 師 同 往 鼓 山 湧 泉 寺 受 戒 , 宣 統 2 年 ( 紀 元 1910)回臺之後,於大正 5 年(紀元 1916)任臺南竹溪寺住持。9

 照圓師俗名楊庭,二十五歲時,往福建省閩侯縣鼓山湧泉寺出家。昭和 6 年 11 月回臺。(《南瀛》卷 11 之 4,頁 49)

 、靈泉寺系統者:

 善智師字常慧(紀元 1852~1906)俗姓胡名阿紅,基隆市草店尾人,三十八 歲 以 前 , 仍 拜 在 基 隆 當 地 龍 華 教 派 掌 教 , 也 就 是 代 明 宮 源 齋 堂 張 太 空 普 漢 為 引進。光緒 17 年(紀元 1891)39 歲,與同參參妙(妙密?)同往福建鼓山 湧泉寺受具足戒,禮景峰老和尚為師。……紀元 1898 年相偕回臺灣,駐錫基 隆市玉田街奠濟宮(俗稱聖王公廟)的後殿清寧宮。紀元 1904 年,帶善慧、

善性等多人往福建鼓山湧泉寺受妙蓮老和尚之具足戒。10

 善慧師(紀元 1881~1945)俗姓江名清俊,基隆市人。紀元 1896 年,隨其 母歸依龍華佛教,拜基隆市代明宮源齋堂張太空普漢為引進 紀元 1904 年二 十 四 歲 , 由 善 智 師 引 導 至 鼓 山 , 禮 景 峰 和 尚 出 家 , 法 名 常 覺 , 並 受 具 足 戒 , 嗣 即 返 臺 , 弦 開 法 化 , 與 善 智 師 同 受 時 人 譽 為 臺 疆 二 甘 露 門 。 善 智 師 圓 寂 後,負起興建靈泉寺之責,後使靈泉寺成為北臺灣三大佛教道場之一。11  德馨師(紀元 1882~1952),俗姓邱名媽盛,基隆市人,紀元 1900 年 18

8 同注 7,《學報》頁 231。

9 同注 8。

10 李添春氏〈臺灣佛教史資料上篇曹洞宗史〉(《臺灣佛教》卷 25 之 1 頁 4,民國 60 年 11 月 30 日)。

闞正宗氏〈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上〉(《菩提長青》314 期,民國 84 年 6 月 20 日)。

11 參考拙文〈日本曹洞宗與臺灣佛教僧侶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第 11 期頁 133~

143;民國 87 年 7 月)

《臺灣佛教名剎後部》頁 29。

前揭李添春氏文

關於善慧師的受戒,若依《敕賜鼓山湧泉寺同戒錄》,是於光緒 21 年(紀元 1905)得 戒和尚是妙蓮老和尚。

(6)

歲 時 依 善 智 師 出 家 , 紀 元 1906 年 得 戒 於 鼓 山 湧 泉 寺 妙 蓮 老 和 尚 。12 大 正 15 年(紀元 1926)10 月 10 日繼前住持林妙元之後就任臺北寶藏寺住持,

昭和 5 年(紀元 1930)任靈泉寺住持之職,昭和 7 年(紀元 1932)為基隆 市寶明寺副住持,同 10 年(紀元 1935)為汐止街靜修院主任,13 年(紀元 1938)兼任士林街啟明堂管理。13

 德融師(紀元 1884~1977)俗姓沈名阿番,紀元 1900 年十六歲時皈依龍華 齋教,為源信堂的信徒。1907 年依善慧師出家,該年赴鼓山湧泉禪寺受具足 戒 。 因 精 通 日 文 , 故 為 靈 泉 寺 善 慧 師 與 日 本 總 督 府 或 在 臺 曹 洞 宗 溝 通 的 橋 樑。1908 年赴日留學,1909 年入曹洞宗第一中學林讀書,可惜因靈泉寺的 需 要 , 中 途 輟 學 返 臺 , 輔 助 善 慧 師 在 臺 灣 佛 教 中 學 林 的 校 務 推 廣 等 的 工 作 , 貢 獻 很 大 。 昭 和 13 年 ( 紀 元 1938) 奉 日 本 曹 洞 宗 管 長 之 命 , 任 靈 泉 寺 住 持。14

 、法雲寺系統者:

 妙 果 師 ( 紀 元 1884~ 1963) 派 名 騰 悟 , 號 西 來 , 中 壢 郡 安 平 鎮 人 , 紀 元 1902 年十九歲依覺力師披剃出家,二十九歲大正元年(紀元 1912)4 月 8 日得戒於鼓山湧泉寺的振光老和尚,大正 2 年(紀元 1913)迎請鼓山的覺力 師來臺,共創苗栗大湖郡下法雲禪寺,大正 5 年(紀元 1916),創建圓光寺 於中壢。15

 妙吉師(紀元 1903~1930)派名騰照,號瑞祥,新竹州人,大正 6 年(紀元 1917)出家於法雲寺禮覺力師為剃度師,大正 10 年(紀元 1921)得戒於鼓 山振 光老 和 尚。 後遊 學 於閩 南佛 學 院, 華嚴 大 學, 大 正 14 年 (1925)畢 業 返臺,旋赴東京參加東亞佛教大會,返臺後熱衷於各地從事演講。16

12 前揭李添春氏文。

13 《臺北州下 於 社寺教會要覽》寶藏巖、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昭和 8 年 3 月 15 日。

14 前揭李添春氏文。

15 昭和 3 年的《觀音山法雲禪寺菩薩戒同戒錄》。

《臺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創建圓光寺是在 7 年,而禪慧師《覺力禪師年譜》則作 6 年。

16 前揭法雲禪寺昭和 3 年同戒錄。

羅妙吉〈東方籌建佛教唯心大學校序〉:「妙吉童年遊學中華,去年(大正 14 年)大學 畢業皈臺,旋復赴東京東亞佛教大會。」(《南瀛佛教會會報》卷 4 之 4,頁 28,大正 15 年 7 月)

〈有志僧歷遊海外〉:去年於支那某佛教大學畢業皈臺之羅妙吉氏,前開全臺第一回佛

(7)

 真常師(紀元 1900~?)派名今圓,新竹關西人,大正 4 年(紀元 1915)

十六歲投大湖法雲寺覺力長老門下,禮達聖師出家,大正 8 年(紀元 1919)

得戒於鼓山振光老和尚。後留學於閩南佛學院,昭和 8 年(紀元 1933)為臺 中后里毘盧寺的囑託教授,著有《佛學淺要》一書。17

以 上 列 舉 諸 師 往 鼓 山 湧 泉 寺 受 戒 及 往 閩 南 佛 學 院 留 學 的 史 實 , 其 前 往 鼓 山 的 年 代,約在妙蓮地華至振光古輝任方丈,紀元 1854 年至 1924 年,18 正值清末民初 的 時 期 , 而 諸 師 前 往 鼓 山 的 目 的 , 可 說 大 都 是 為 了 受 戒 取 得 僧 侶 的 身 份 , 為 什 麼 ? 因 為 此 時 臺 灣 佛 教 界 還 沒 出 現 有 足 夠 條 件 傳 戒 的 道 場 。 關 於 這 一 點 , 《 報 告 書 》 中 云:

然元來臺灣無傳法授戒的大道場,凡本島僧侶之上乘者,皆以遊鼓山而彼等亦 不致敢想說法布教,只依樣於龕前看經禮拜而已。然彼等多數嚴守持齋,不娶 妻,慎嫖賭,不違戒律這些方面是遠在內地(指日本)僧侶之上。(頁 72.自 譯)

又云:

想記述臺灣僧侶,到福州鼓山接受戒牒的狀況。臺灣人而想成為有相當地位的 僧侶者,必定要赴福州鼓山受戒,得到僧侶的資格。這在現時的制度裡,身為 臺灣僧侶,是因非得要這樣資格的公認不可,不如此的話,難以得到世間一般 信徒的信賴,留錫鼓山者三年為一期。一年沙彌戒,二年比丘戒,三年而成菩 薩戒。修行無過失者,慣例是一年進一階,三年滿時允許退山。三年後授戒圓 滿 者 , 稱 之 為 和 尚 , 取 得 住 持 的 資 格 。 還 有 想 成 為 大 和 尚 者 , 不 可 不 再 進 一 級。授戒費約要四、五十圓,其時期定為每年陰曆四月八日及十一月十七日二 次,豫先於鼓山湧泉寺廣告之,所有的初出家僧等參集之。授戒行狀日數是七

教講演後,常在自寺,讀習經文(前揭會報,頁 39)。

妙吉師圓寂於昭和 5 年《南瀛》卷 8 之 5,頁 34,昭和 5 年 5 日 1 日)。

達虛師(海濱日記四):其中為求學問而來,既畢業於佛學院的則有真常、達玄、妙 吉、恒懷、真實、覺耀、眼淨、玄妙諸師(《南瀛》卷 14 之 3,頁 30,昭和 11 年 3 月 1 日)。

17 前揭法雲禪寺昭和 3 年同戒錄。

注 16 之達虛師(海濱日記四)。

《南瀛》卷 11 之 2、頁 47「雜報、后里毘盧寺新刊《佛學淺要》欲分贈全島」,昭和 8 年 2 月 1 日。

18 請參考拙文〈明末清初閩臺佛教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第 9 期,頁 235~238,

民國 85 年 7 月)

(8)

日,而於此間,教導僧侶該有的行為二百五十戒。最後一日稱為授戒記,於頭 頂上點了三個乃至十二個炙。……還有在授戒中,想當戒元及都戒元者,必須 招待同期的受戒者。又想作大和尚者,必須公布奉獻五百圓的淨財。因為不堪 於負擔其費用的緣故,得此等稱號者,極為稀少。(頁 72~73.自譯)

此《報告書》是出版於大正 8 年(紀元 1919)3 月,而此《報告書》是因大正 4 年

( 紀 元 1915) , 臺 灣 發 生 了 西 來 庵 事 件 。 由 於 此 事 件 與 在 家 佛 教 即 齋 教 有 密 切 關 連 , 因 此 臺 灣 總 督 府 對 臺 灣 舊 有 的 宗 教 , 實 施 全 面 的 調 查 而 作 成 的 《 報 告 書 》 。19 因 此 《 報 告 書 》 的 內 容 , 實 足 以 反 映 大 正 時 代 以 前 臺 灣 宗 教 的 實 況 , 當 然 也 包 含 佛 教 在 內 。 依 據 《 報 告 書 》 的 話 , 可 以 知 道 當 時 臺 灣 尚 無 傳 法 授 戒 的 道 場 , 臺 灣 僧 侶 想 取 得 僧 侶 的 身 份 , 只 有 選 擇 到 鼓 山 去 受 戒 。 不 用 說 , 這 些 到 鼓 山 去 受 戒 而 回 臺 灣 的 僧 侶 , 其 身 份 地 位 自 然 與 眾 不 同 , 除 了 較 易 取 得 社 會 大 眾 的 信 賴 之 外 , 也 是 能 身 居 住 持 地 位 的 保 證 。 曾 景 來 氏 在 《 臺 灣 宗 教  迷 信 陋 習 》 開 元 寺 物 語20 中 說 :

「據聞大正 7 年釋傳芳師辭退住持的職務為止,開元寺的歷代住持都是於福建省閩縣 鼓山湧泉寺受戒修學的。」(頁 330.自譯)

又 從 筆 者 上 述 所 列 舉 的 諸 師 略 歷 來 看 , 傳 芳 師 時 代 以 後 的 開 元 寺 歷 代 住 持 以 及 與 開 元 寺 有 聯 絡 的 重 要 寺 院 如 大 崗 山 超 峰 寺 、 竹 溪 寺 的 住 持 , 都 是 到 鼓 山 受 戒 的 。 此 外 靈 泉 寺 、 法 雲 寺 當 然 也 不 例 外 。 不 過 在 此 值 得 注 目 的 , 是 如 此 的 情 況 正 也 告 訴 我 們 , 當 時 臺 灣 佛 教 僧 侶 並 不 是 人 人 出 家 之 後 , 都 能 經 歷 戒 場 生 活 的 。 一 趟 鼓 山 之 遊 , 除 了 要 旅 費 之 外 , 尚 須 四 、 五 拾 圓 的 受 戒 費 , 當 時 四 、 五 拾 圓 可 不 是 小 數 目 , 可 能 不 是 一 般 出 家 僧 侶 能 負 擔 得 起 的 。 或 許 是 如 此 的 情 況 , 形 成 臺 灣 佛 教 僧 侶 中 有 外 江 僧 、 長 毛 僧 、 香 華 僧 、 長 毛 僧 道 士 的 不 同 身 份 。 這 些 僧 侶 的 身 份 名 稱 , 是 代 表 什麼呢?在此先依增田福太郎氏21 的《探訪記》介紹於下:

臺灣僧侶中有外江和本地之別,外江僧侶者,是言在支那的大叢林裏修行過的 人,是住在寺廟,菜食無妻。但本地的僧侶者,是在臺灣修行的,可分為出家 僧 、 香 花 僧 、 長 髮 僧 。 長 髮 僧 普 通 也 叫 長 毛 僧 是 辮 髮 的 俗 人 , 參 與 喪 葬 儀 式

19 請參考拙文〈西來庵事件前後臺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中華佛學學報》

第 10 期,頁 280~281,民國 86 年 7 月)。

20 此文作者原載於臺灣時報昭和 12 年 4 月號,後以〈開元禪寺記略〉發表於《南瀛》卷 15 之 12,昭和 12 年 12 月 1 日。

《臺灣宗教 迷信陋習》,臺灣宗教研究會,昭和 13 年 11 月 5 日出版。

21 臺灣總督府 對臺灣舊有 宗教作第二 次調查,時 調查主任是 增田福太郎 ,助理是李 添 春,時間是昭和 4 年(紀元 1929)起五年計劃(《南瀛》卷 7 之 3,頁 57,昭和 4 年 5 月)。

(9)

者,肉食帶妻,住於市井,一名叫僧士,多屬漳州人系統。(頁 10.自譯)

又《報告書》中,也作了如下的介紹:

臺灣僧侶中,有外江和本地之別,云外江的僧侶者,是在支那大叢林修行過的 人,致於說本地的僧侶者是在臺灣修行的人。……長毛僧又叫長髮僧,或對沙 門而稱緇門,對道士叫僧士,多屬漳州人系統。(頁 96.自譯)

長髮僧住於市井,應眾庶之請託,行葬儀或當祭儀作當事者的補助。(頁 76.

自譯)

根 據 舉 《 報 告 書 》 及 《 探 訪 記 》 , 可 以 知 道 外 江 僧 者 , 是 指 的 曾 到 中 國 大 叢 林 參 學 過 的 僧 侶 , 不 過 實 際 上 是 指 的 到 鼓 山 受 戒 參 學 或 來 自 鼓 山 的 僧 侶 及 其 子 孫 而 言 。 依 據 李 添 春 氏 的 說 法 : 「 日 本 領 臺 前 後 , 來 自 對 岸 福 州 鼓 山 寺 的 僧 侶 , 頻 繁 地 來 往 於 臺 閩 之 間 , 現 在 散 住 在 全 島 各 地 的 僧 侶 , 大 部 份 是 在 此 時 渡 臺 僧 侶 的 子 孫 , 其人數約有三四百名之多。」22 再由李添春氏借用《南瀛》卷 5 之 4,頁 61,總 督府自大正 15 年至昭和元年調查結果的總計表,是專指外江僧來看,可以知道昭和 元年末的外江僧人數計有 409 位,而其分屬於五大寺院,即臺北凌雲禪寺、基隆靈 泉寺、新竹法雲寺、臺南開元寺、高雄超峰寺等,此都是福州鼓山的末派。23 至 於 長 毛 僧 、 香 花 僧 , 說 是 屬 於 本 地 的 僧 侶 。 所 謂 本 地 的 僧 侶 , 我 想 是 指 的 沒 有力量到對岸去受戒參學的人,其人數也依上述總計表的話,總計有 324 位。比外 江 僧 來 說 是 少 了 一 點 , 但 也 不 少 。 這 些 僧 侶 的 工 作 , 長 毛 僧 已 如 《 探 訪 記 》 、 《 報 告 書 》 中 所 述 , 至 於 香 花 僧 , 李 添 春 氏 介 紹 說 : 「 所 謂 香 華 僧 者 , 本 島 人 僧 侶 , 這 一 類 的 人 , 雖 住 寺 廟 , 但 基 於 寺 院 財 政 都 被 管 理 人 掌 控 , 出 家 人 在 衣 食 上 也 感 到 不 自 由 的 情 況 之 下 , 無 暇 研 鑽 佛 教 教 理 , 只 孜 孜 於 為 俗 人 祈 禱 引 導 , 遂 致 如 道 士 似 的 成 為 職 業 化 。 」24 依 李 氏 的 介 紹 , 香 華 僧 , 也 就 是 今 日 我 們 一 般 所 說 的 經 懺 僧 。 也 如 《 報 告 書 》 中 所 說 : 「 只 能 在 本 島 依 師 僧 讀 誦 《 禪 門 日 誦 》 或 《 日 課 便 蒙 》 之 文,學習普通儀式的本地僧。」(頁 74)。雖說外江、本地,而實際上的差別,只 是 在 於 有 否 受 戒 而 已 。 沒 有 能 傳 法 授 戒 的 道 場 , 這 在 臺 灣 佛 教 界 而 言 , 表 示 它 未 能 完 全 獨 立 , 必 須 仰 賴 鼓 山 而 生 存 , 當 然 發 展 也 受 了 影 響 。 不 過 如 此 的 情 況 , 到 了 大 正時期,出現了改觀的環境。這是由於大正 6 年曹洞宗臺灣佛教中學林的成立;臨 濟宗妙心寺派於大正 7 年也創辦了鎮南學林;淨土宗也在大正 8 年 4 月,開設臺南

22 李添春氏(臺灣佛教 特質上)(《南瀛》卷 18 之 8,頁 10,昭和 15 年 8 月 1 日)。

23 同注 22。

24 李添春氏〈臺灣佛教 特質下〉(《南瀛》卷 18 之 9,頁 14,昭和 15 年 9 月 1 日)

(10)

學堂於臺南,對臺灣僧侶實施宗門的教育(《報告書》頁 75)。這三所宗門學校在 日 後 , 雖 有 鎮 南 學 林 合 併 於 臺 灣 佛 教 中 學 林 , 而 且 中 學 林 也 改 制 , 逐 漸 成 為 以 一 般 人 民 子 弟 為 對 象 的 學 校 , 但 其 創 校 初 期 所 發 揮 的 功 能 , 委 實 不 能 忽 視 。25 還 有 南 瀛 佛 教 會 成 立 之 後 , 在 各 地 舉 辦 的 講 習 會 , 也 是 提 昇 臺 灣 佛 教 僧 侶 素 質 的 要 素 之 一 , 這 些 因 素 促 使 臺 灣 所 謂 五 大 寺 院 , 逐 漸 有 能 力 應 時 舉 辦 傳 戒 大 會 。 這 也 就 是 說 , 在 日 本 領 臺 之 前 , 臺 灣 僧 侶 中 稍 具 有 知 識 身 份 者 , 除 了 少 數 的 例 外 之 外 , 均 是 受 戒 於 福 州 鼓 山 湧 泉 寺 或 是 來 自 鼓 山 的 , 如 法 雲 寺 的 開 山 祖 覺 力 師 。 雖 然 這 類 人 數 並 不 多 , 但 在 日 本 領 臺 之 後 , 由 於 他 們 經 常 與 日 本 佛 教 界 人 士 接 觸 , 進 而 合 作 , 加 上 他 們 與 鼓 山 的 關 係 也 似 不 錯 , 以 至 於 有 能 力 在 臺 灣 當 地 傳 戒 。 茲 依 相 關 史 料 , 將 當時五大寺院傳戒的年代及相關事宜,簡述於下。

二、朝向獨立自主的臺灣佛教

 、臺南開元寺:

大正 6 年(紀元 1917)12 月 17 日開授戒大會。26

大正 8 年(紀元 1919)11 月開四眾戒大會。傳戒大和尚:傳芳和尚字清源,

號布聞。(大正 8 年《開元寺同戒錄》)

昭和 9 年(紀元 1934)冬,開元寺落成授戒。(開元禪寺授戒會記錄)

臺南開元禪寺去冬為彌勒殿及大講堂等改備落成,所建七天傳戒大法會。……

12 月 16 日(舊曆 11 月 10 日)至 24 日(舊曆 18 日)戒壇設在三寶殿後的法 堂,堂中正面列傳戒大和尚及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三大帳座,左右列尊證 席位,下敷各戒子位的蒲團,壇前左邊掛一片大紅牌上面寫的是法務時間及戒 師芳名。……

經普淨書記點名,比丘三十一人、比丘尼八十三人、優婆塞三十人、優婆夷一 百零六人、四眾合計二百五十名,由專圓當家師及復妙知客師引率,送進禪堂 交開堂師領入安定位次。……27

慧雲師〈大崗山龍湖庵萬年簿序〉云:甲戌冬(紀元 1934)臺南開元寺落成

25 參考注 19 的拙文(《中華佛學學報》第 10 期,頁 304~307)。

26 《臺南開元寺奉迎日皇牌位並受戒大會紀念集》,臺南開元寺。

27 《南瀛》卷 13 之 2,頁 41,昭和 10 年 2 月 1 日。

(11)

授戒法會,走函邀余同助戒會乃得重遊臺灣之緣。28

 、臺北觀音山凌雲禪寺

大正 12 年 11 月 11 日首傳三壇大戒,受戒者七百之眾。(臺北觀音山凌雲禪 寺同戒錄序)

爰以大正 12 年癸亥之冬 11 月 11 日,開設一週開四眾戒壇,十方男女虔誠頂 禮,同來受戒者七百之眾。

傳戒大和尚:真空字本圓,得戒鼓山振光老和尚。

說戒大和尚:策堂,臺北圓山護國禪寺住持。

羯磨阿闍黎:巖西字聖恩,福州鼓山湧泉寺老和尚。

教授阿闍黎:宏悟字圓瑛,浙江寧波接待寺住持。

導戒阿闍黎:露堂字善慧,基隆靈泉寺住持。

證戒阿闍黎:復願字覺力,新竹大湖法雲寺住持。

尊證阿闍黎:閒雲字妙禪,新竹獅山金剛寺住持。

尊證阿闍黎:釋承薰,花蓮港東臺寺住持。

尊證阿闍黎:鈴木雪應,臺北北投鐵真院住持。

尊證阿闍黎:印如字得圓,臺南開元寺住持。

尊證阿闍黎:伊東大器,基隆仙洞最勝院住持。

尊證阿闍黎:印心字照圓,廈門雷音寺住持。

尊證阿闍黎:印定字捷圓,臺南竹溪寺住持。29

據筆者統計時,受戒弟子中,比丘八十三位,比丘尼五十八位。

 、基隆月眉山靈泉寺

明治 42 年(紀元 1909)9 月 23 日首次傳在家戒。30

大正 3 年春,舍利殿完成後,再為在家二眾舉辦第二屆傳戒大會。31

28 慧雲師〈大崗山龍湖庵萬年簿序〉(《南瀛》卷 14 之 3,頁 54A,昭和 11 年 3 月 1 日)。

29 大正 12 年《臺北觀音山凌雲禪寺同戒錄》。

30 民國 44 年《曹洞宗靈泉寺同戒錄》李添春序靈泉禪寺沿革:先是前年(指宣統元年紀 元 1909)9 月 23 日開第一次傳戒會,僅限於在家二眾,來山求戒者三十餘人,此為臺 灣傳戒之發端,而且空前之盛舉。

31 同注 30 李添春序。但李添春氏〈臺灣佛教史資料上篇曹洞宗史〉作民國 2 年,應是錯 誤。

(12)

大正 7 年,舉辦第三屆傳戒大會,亦限於在家二眾。32

大正 15 年陰曆 4 月 4 日─ 8 日,靈泉寺 20 週年記年授戒會。33

昭和 7 年(紀元 1932)陰曆 3 月 14 日起至 19 日止,於同寺開授三皈五戒法 會。34

昭和 15 年(紀元 1940),正逢善慧師六十花甲,為還曆紀念開四眾戒壇,時 出家眾中,比丘 16 位,比丘尼 41 位。

傳戒大和尚:常覺字善慧,曹洞宗靈泉寺開山。

羯磨阿闍黎:即體字本圓,觀音山凌雲寺住持。

教授阿闍黎:演揚字德馨,曹洞宗寶藏寺住持。

尊證阿闍黎:常盛字善昌,曹洞宗法華寺住持。

尊證阿闍黎: 字覺淨,西雲岩住持。

尊證阿闍黎: 字雪凝,曹洞宗湧光堂住持。

尊證阿闍黎:演滿字德林,曹洞宗中禪寺住持。

尊證阿闍黎:寬悟字普覺,曹洞宗興隆寺住持。

尊證阿闍黎:寬懷字普提,曹洞宗靈泉寺監院。35

昭和 17 年(紀元 1942)為第二代住持德馨師還曆紀念開四眾戒壇。36

 、苗栗大湖觀音山法雲寺

大正 7 年首次傳戒 大正 8 年是秋再傳戒法

大正 9 年,三傳,受皈依眾 大正 10 年,第四次傳戒 大正 15 年,又傳第五次戒法 昭和 2 年,續開第六次傳戒 昭和 3 年 2 月,第七次傳戒37

昭和 3 年《觀音山法雲禪寺菩薩戒同戒錄》

32 同注 30 李添春序文。

33 《南瀛》卷 4 之 3,頁 36(大正 15 年 5 月 20 日):爰于陰曆 4 月 4 日起至 8 日止,

開二眾之戒,演三聚之戒,備有衣具結緣。

34 《南瀛》卷 10 之 4,頁 59,昭和 7 年 5 月 1 日。同卷 10 之 6,頁 43,昭和 7 年 7 月 1 日。

35 同注 30,李添春序文。又昭和 15 年《曹洞宗靈泉寺同戒錄》。

36 同注 30,李添春序文。

37 《苗栗大湖法雲寺沿革》頁 2。

(13)

傳戒大和尚:復願字覺力號圓通,得戒鼓山本忠大和尚。

說戒大和尚:騰悟字妙果號西來,得戒鼓山振光老和尚。

證戒大和尚:騰照字妙吉號瑞祥,得戒鼓山振光老和尚。

羯磨阿闍黎:今振字達玄號清源,得戒九華山永泉大和尚。

教授阿闍黎:今圓字真常,得戒鼓山振光老和尚。

菩薩戒弟子參裔序:

昭和 3 年(紀元 1928)2 月為本山覺力大和尚傳受菩薩戒法之期。……方諸戒 友之來本山也,異地相逢欣然二週,其間共聽戒法,同參禪理者,不可謂為偶 然矣。……吾同戒友數百人。

 、中壢圓光寺

昭和 11 年 9 月 27 日起至 10 月 3 日(陰曆 8 月 12 日起至 8 月 18 日止)傳授 四眾戒法及諸律儀。

傳戒大和尚:法雲寺、圓光寺住持妙果師。

說戒大和尚:島田弘舟師。

羯磨大和尚:法雲寺副住持妙清。

教授大和尚:南瀛佛教會講師真常。38

如以上所述,自明治 42 年(紀元 1909)起至昭和 17 年(紀元 1942)止,臺 灣佛教界傳戒次數多達二十次,此外尚有大正 13 年(紀元 1924),由善慧師、覺 力師、德馨師等所率領,出家眾人數多達 58 人,其中比丘 8 人,比丘尼 50 人的受 戒團體,遠赴鼓山湧泉寺受戒的情形。39 據中華民國 13 年《敕賜鼓山湧泉禪寺同 戒錄》,我們可以知道此次的傳戒,其三師如下:

傳戒大和尚:古智字善慧,臺灣基隆郡人,得戒本山妙蓮老和尚。

羯磨阿闍黎:復願字覺力,福建惠安縣人,得戒本山本忠老和尚。

教授阿闍黎:演揚字德馨,臺灣基隆郡人,得戒本山妙蓮老和尚。

一 見 就 可 知 道 , 此 三 師 是 來 自 靈 泉 寺 派 及 法 雲 寺 派 。 關 於 這 次 的 傳 戒 , 若 根 據 《 南 瀛》卷 2 之 3、頁 22(大正 13 年、5 月)所云:

大正 13 年春,江善慧受振光和尚之聘,赴鼓山傳戒。

38 〈中壢圓光寺授戒法會〉(《南瀛》卷 14 之 9,頁 43,昭和 11 年 9 月 1 日)

39 民國 13 年《敕賜鼓山湧泉禪寺同戒錄》。

(14)

又云:

振光大和尚聘為今春戒會,忝列傳戒之任,忽憶落髮亦經二十載之紀念,偶題 一絕。

又《南瀛》卷 2 之 5.頁 19「善慧方丈蒞閩宣講佛教」(大正 13 年 10 月 13 日)

中云:

鼓山、怡山兩寺住持,敦請臺灣月眉山靈泉寺住持兼臺灣佛教中學林校長善慧 方丈蒞閩,宣講佛教真理,連日三句鐘起,假座于山大士殿為講堂。查善慧方 丈玄學淵深,明徹佛理,所辨(辦?)之切(功?)德林佛化社及青年覺社,

頗著成績,歷遊各地,均為各界所歡迎,故于山道上聽講者絡繹不絕。

上述是大正 13 年,善慧師及覺力師率團赴鼓山授戒一事的相關史料。由此史料 可 知 此 次 臺 灣 人 僧 侶 五 十 八 人 的 鼓 山 授 戒 , 顯 示 出 臺 閩 佛 教 因 傳 戒 所 促 成 的 交 流 情 形 。 此 交 流 的 關 鍵 人 物 是 善 慧 師 及 覺 力 師 。 善 慧 師 所 住 持 的 靈 泉 寺 , 先 後 在 紀 元 1909 年第一次傳在家二眾戒時,請鼓山湧泉寺聖恩師前來教導叢林行事法節儀式及 佛事道場唱誦;40 紀元 1917 年,因慶祝新建的三塔落成而舉行水陸法會,為此法 會 請 來 中 國 七 塔 寺 前 住 持 岐 昌 老 和 尚 即 水 月 師 及 其 徒 靈 意 師 及 改 革 現 代 中 國 佛 教 的 太 虛 大 師 主 持 , 法 會 中 太 虛 大 師 除 了 主 壇 之 外 , 也 從 事 弘 法 布 教 , 並 參 訪 臺 灣 佛 教 中 學 林 , 且 南 到 臺 中 參 觀 佛 教 寺 院 , 還 有 與 日 本 人 僧 侶 相 敘 交 流 , 暸 解 當 時 臺 灣 的 佛 教 及 日 本 的 佛 教 。 因 此 , 筆 者 雖 不 敢 斷 言 太 虛 大 師 的 此 趟 臺 灣 遊 , 對 他 日 後 的 改 革中國佛教有多巨大的影嚮,但我想也不能說沒有吧!41

至 於 覺 力 師 , 他 是 來 自 鼓 山 湧 泉 寺 的 和 尚 , 在 來 臺 之 前 , 就 已 任 過 鼓 山 監 院 之 職 , 輔 助 古 月 方 丈 即 振 光 古 輝 和 尚 , 遠 赴 南 洋 諸 島 、 菲 律 賓 募 款 , 並 且 到 過 日 本 神 戶,在華僑界說法傳教六個月。紀元 1912 年,在弟子妙果師禮請下第二次來臺,並 與 妙 果 師 共 創 法 雲 寺 , 後 來 法 雲 寺 成 為 北 臺 灣 三 大 佛 教 的 重 鎮 之 一 , 而 且 法 雲 寺 派 成 為 臺 灣 佛 教 四 大 派 之 一 。 還 有 因 苗 栗 與 新 竹 地 緣 的 關 係 , 新 竹 香 山 一 善 堂 的 齋 姑 拜他為師者不少。紀元 1925 年覺力師為她們爭取南贏佛教會在一善堂,開辦女眾特 別講習會,從 4 月 15 日起為期六個月。又紀元 1928 年(昭和 3 年)法雲寺第七次 傳 戒 , 根 據 同 戒 錄 , 時 有 二 百 十 七 位 戒 弟 子 , 其 中 女 眾 弟 子 就 多 達 一 百 九 十 七 位 ,

40 參考拙文〈明末清初閩臺佛教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第 9 期,頁 230,民國 85 年 7 月)。

41 參考拙文〈日本曹洞宗與臺灣佛教僧侶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第 11 期,頁 138

~頁 140,民國 87 年 7 月)。

(15)

而 一 善 堂 出 身 的 有 三 十 八 位 。 又 在 法 雲 寺 內 設 有 女 眾 修 行 的 研 究 院 ,42 如 此 在 同 一 個 寺 院 道 場 , 允 許 男 女 眾 共 修 共 住 的 情 形 , 是 否 鼓 山 就 有 , 目 前 不 得 而 知 ? 不 過 當 時 覺 力 師 為 女 眾 開 啟 了 學 佛 的 大 門 , 是 承 受 了 相 當 的 壓 力 。 在 原 本 是 男 眾 僧 侶 天 下的臺灣佛教界而言,這是難以避免的,因為一直到大正 7 年底為止,臺灣一直是 無比丘尼存在似的,據《報告書》說:

在 本 島 俗 稱 尼 寺 , 有 過 著 尼 僧 生 活 的 婦 女 居 住 之 , 然 而 這 些 都 是 齋 姑 住 的 齋 堂,而非認可的尼院尼僧。凡照之清律的僧尼者,不可不皈依佛教,受其戒,

剃髮著僧衣,如新竹淨業院,具備寺院的格局,就是如在住的老婦,亦具尼僧 的條件,可是其尚未落髮。總之臺灣可說無尼僧。(頁 76.自譯)

大正 8 年 3 月出版的《報告書》,對臺灣佛教界有齋姑即菜姑無尼僧存在的情 形,作了如上的報告。據此報告,可以知道大正 7 年底以前,臺灣縱有帶髮修行的 菜 姑 , 但 卻 無 落 髮 受 具 足 戒 的 尼 僧 , 應 該 是 史 實 吧 ! 在 此 值 得 注 目 的 , 是 如 此 的 現 象, 閩 南也 是相 同 。43 不過 到 了大 正 8 年 11 月( 紀 元 1919) 臺灣 方 面有 了 改 變,根據大正 8 年《開元寺同戒錄》可以發現當時受比丘尼戒者有 79 位,由此可知 1919 年臺灣佛教界已出現了比丘尼。又昭和六年(紀元 1931),任職在新竹州內 務部長的中島覺之氏〈佛教家使命就〉(《南瀛》卷 9 之 5.頁 5)一文中 說:

特別可說是本島的特色,是尼僧很多的事,此事與本島社會狀況照合,而有需 要大大注意的地方。……(頁 5.自譯)

在本島女子出家而為尼僧,又食菜人是非常的多,可是說到如此多數的人出家 的事,我想不正好是說明女人的地位,實際上是那樣悲慘的事嗎?(頁 11.自 譯)

上 述 中 島 覺 之 氏 之 文 , 告 訴 我 們 尼 僧 很 多 是 臺 灣 佛 教 的 特 色 , 而 臺 灣 尼 僧 多 、 菜 姑 多 , 正 是 反 映 女 子 在 家 庭 社 會 遭 遇 悲 慘 的 史 實 。 在 此 先 來 談 尼 僧 很 多 的 層 面 , 根據上揭的史料(頁 258~261),整理如下:

A 紀元 1919 年開元寺傳戒時,比丘八十四位,比丘尼七十九位。

B 紀元 1923 年觀音山凌雲禪寺傳戒時,比丘八十三位、比丘尼五十八位。

42 參考注 41。

43 《弘一大師集.文鈔篇》〈梵行清信女講習會緣起〉(臺灣蓮因寺,民國 83 年 7 月 20 日)。

南閩無比丘尼,常人謂為憾事……。

(16)

C 紀元 1924 年鼓山湧泉寺傳戒時,比丘八位、比丘尼五十位。

D 紀元 1934 年開元寺傳戒時,比丘三十一位、比丘尼八十三位。

E 紀元 1940 年靈泉寺傳戒時,比丘十六位、比丘尼四十一位。

從 以 上 的 數 據 來 看 , 臺 灣 尼 僧 的 成 長 速 度 是 很 快 , 而 其 成 長 的 背 景 , 是 否 如 中 島 氏 說 的 , 是 女 子 在 家 庭 社 會 的 悲 慘 命 運 所 導 致 , 在 此 暫 且 不 論 。 不 過 當 時 在 臺 灣 佛 教 界 有 三 座 尼 僧 的 道 場 , 它 們 是 大 崗 山 的 龍 湖 庵 、 臺 中 后 里 的 毘 盧 禪 寺 及 臺 北 石 壁湖山的圓通禪寺。

三、三大尼僧道場

 、大崗山龍湖庵

上 述 三 尼 僧 道 場 , 首 先 就 龍 湖 庵 來 作 介 紹 , 根 據 中 國 南 普 陀 寺 比 丘 慧 雲 撰 ( 大 崗山龍湖庵萬年簿序)的話,是這樣的:

予 作 應 法 沙 彌 時 , 即 聞 臺 灣 大 崗 山 之 名 … … 己 已 夏 ( 紀 元 1929) 年 來 遊 臺 南 , 掛 搭 開 元 寺 , 會 真 常 法 師 來 訪 後 , 同 遊 屏 東 諸 佛 剎 , 途 中 巡 禮 經 大 崗 山 ……迨 入 龍 湖 庵 , 見 莊 嚴 之 氣 象 , 知 為 女 眾 清 修 道 場 , 禪 誦 殷 懃 , 器 畢 無 聲,恍然如入江南名寺,海外道場,實為甚難希有,不禁讚歎不置。歸國後忽 忽六年,其印象猶依稀未失也。甲戌冬(紀元 1934 年)臺南開元寺落成授戒 法會,走函邀余同助戒會乃得重遊臺灣之緣。值戒期完畢,龍湖庵諸道友,殷 殷 約 遊 , 行 腳 往 返 , 及 於 四 次 , 與 予 之 因 緣 , 不 圖 為 此 之 深 也 。 … … 聞 初 創 時, 僅有女眾數人而已,今也食指千餘,為臺灣女眾最大之道場,遠近善女 人 之 聞 風 來 皈 者 , 心 悅 誠 服 如 水 之 就 下 。 … … 大 崗 山 龍 湖 庵 建 於 明 治 42 年

(紀元 1909 年)春時永定上人卓錫超峰寺,未久,頻慮女眾無相當清修之所,

乃於山南綠林幽處擇就勝地,築數間茅庵,暫作女眾棲身之所。越二年明治 44 年 ( 紀 元 1911 年 ) , 乃 就 山 石 改 築 佛 殿 , 惟 庵 舍 粗 略 , 僅 住 女 眾 四 、 五 而 已。至大正 7 年(紀元 1917 年)春,來者漸眾,永定上人乃募集相當緣金,

全 部 改 築 寺 貌 , 頓 然 一 新 , 時 住 眾 已 及 三 十 餘 人 矣 。 大 正 9 年 ( 紀 元 1920 年),由永智師渡華恭請會泉法師來山指導一切,智師旋即西逝,同年復由會 公 歸 華 , 邊 請 會 機 法 師 同 來 , 就 新 大 殿 講 經 , 及 指 示 修 禪 念 佛 儀 式 , 禪 林 之 制 , 始 成 雛 形 , 乃 設 早 晚 五 堂 功 課 儀 軌 , 女 眾 道 心 , 益 見 精 進 。 大 正 13 年

(紀元 1924 年),以發心者眾,乃議定同住清規三十條,立安單之制,為女眾

(17)

終身寄託之常住。44

又高執德於〈高雄州下巡迴講演記〉中云:

(昭和 11 年紀元 1936 年)2 月 21 日一行三名(指高氏、洪池氏及精道師),

往大崗山參詣。……有名的尼寺田仔湖龍湖庵是有好評。……又寺是在大崗山 的山腰,視野很好的地方。站在庵前一看的話,可以看到右是鹿耳門,左是舊 城半畔山(半屏山),前是海,實在是好地方。……十幾年前認識的義敏大和 尚聽到我們的來訪,而不顧微恙的法體立刻出來接待我們,實是不勝惶恐。此 處是純女人修行的道場,有一百四十名修行者,平常就有好評的寺院。一日五 堂功課,課誦三堂,念佛坐禪二堂,總計五堂,是相當忙碌。念佛與坐禪一起 修行者,是純中國式的,當然此大崗山從前就經常有支那的法師在此處講經。

良達法師啦、會泉法師啦、以及慧雲法師等多位法師來過。而因為皆以純支那 式 指 導 的 緣 故 , 現 在 仍 然 照 樣 實 行 者 。 … … 此 方 法 是 宋 朝 時 代 禪 僧 的 修 行 方 法,直到今日其流弊未絕。特別是如臺灣,因皆吸收中國的餘波的緣故,對此 更 是 無 判 斷 力 。 因 為 從 只 要 是 支 那 形 式 , 什 麼 都 無 所 謂 , 就 直 接 輸 入 的 緣 故。……(自譯)45

還有曾景來氏〈臺灣佛教資料,大崗山 超峰寺〉中云:

還有與福州湧泉寺是無本末的關係,可是直到領臺前為止,本寺在住的僧侶,

一定一度往湧泉寺受戒,經二、三年間的修行,而再回來。一方面與臺南的開 元寺是處於親密的關係,兩寺的僧侶相互往來,特別是祭典法會的場合,是相 互合作。距離本寺南方三町的地方,有稱之為龍湖庵的尼寺,遠離俗塵的尼僧 及 優 婆 夷 住 在 此 處 者 , 現 在 有 百 二 十 名 , 日 夜 五 堂 功 課 , 於 佛 前 讀 經 誦 經 禮 拜,只管精進修行,實在是很殊勝。……遂於明治 43 年(紀元 1910 年)將之 改築為煉瓦造瓦,受到寺廟建立的認可而為齋堂。46

總合以上慧雲師、高執德師以及曾景來氏三人的見聞,再參考其它的史料,我們 可以了解龍湖庵的成長情況及臺閩日佛教的交流。龍湖庵是永定師於紀元 1908 年任 超峰寺住持47 後,為安置女眾而於紀元 1909 年,選擇了大崗山山腰建立的。之後

44 《南瀛》卷 14 之 3,頁 54,昭和 11 年 3 月 1 日。

45 《南瀛》卷 14 之 4,頁 22,昭和 11 年 4 月 1 日。

46 《南瀛》卷 16 之 12,頁 24~26,昭和 13 年 12 月 1 日。

47 參考拙文〈明末清初閩臺佛教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第 9 期,頁 229,民國 85

(18)

1910 年得到寺廟建立的許可,1911 年就山石改築佛殿,時龍湖庵女眾僅四、五人而 已 。 時 至 1917 永 定 師 才 募 到 相 當 的 金 額 將 之 改 建 , 當 時 住 眾 有 三 十 多 人 , 而 到 了 1936 年人數增加到一百四十位(一說是一百二十位曾景來氏文),其中有比丘尼及 優婆夷,可以說是座臺灣最大的女眾道場。如此眾多女眾的道場,應有其吸引人來此 修行的條件,慧雲師說:「迨入龍湖庵,見莊嚴之氣象,知為女眾清修道場,禪誦殷 懃,器 無聲,恍然如入江南名寺。」這是紀元 1929 年,慧雲師自中國來遊臺灣時 的 感 言 , 又 高 執 德 師 之 文 也 告 訴 我 們 龍 湖 庵 在 當 時 的 臺 灣 是 有 好 評 的 , 而 如 此 的 好 評,主要是來自她們的修行生活很有規律的緣故,這個規律,是一天五堂功課。這五 堂功課,可能是除了早、晚、午供三堂之外,加上念佛坐禪二堂吧!而此念佛坐禪,

應是指的宋朝以來的禪淨雙修。又如此的修行生活,是受到來自閩南的會泉、會機二 師的指導。會泉師(紀元 1874 年~1943 年)是福建同安人,名明性,別號印月,自 署華滿,晚稱蓮生道人。48 民國 13 年任改制後(即改選賢制度的十方叢林)的閩 南廈門南普陀寺的第一任住持,後與轉逢師於民國 14 年創辦閩南佛學院並任院長,

致力於僧侶人材的培育。49 至於會泉師與臺灣佛教界的關係,是指導了上述龍湖庵 女 眾 的 修 行 作 息 , 但 說 不 定 大 崗 山 超 峰 寺 的 功 課 , 也 是 接 受 了 他 的 指 導 吧 ! 除 此 之 外,他與月眉山靈泉寺也有些關係,釋東初師在他的《中國佛教近代史》中說:

民元應臺灣佛教人士邀請,赴基隆靈泉寺講《金剛經》。(頁 814)

由此可見會泉師與臺灣佛教界的關係,是始見於紀元 1912 年,直至 1920 年其 關係仍然不斷,值得吾人注目的,是他在民國 14 年(紀元 1925 年)創辦了閩南佛 學 院 , 而 此 學 院 與 臺 灣 留 學 僧 的 關 係 是 很 密 切 的 , 不 過 關 於 此 課 題 , 筆 者 將 留 在 下 一 節 再 來 探 討 。 話 說 閩 南 的 僧 侶 曾 來 過 龍 湖 庵 , 但 有 史 料 可 考 的 , 尚 有 良 達 師 、 慧 雲師等。關於良達師,乃中國興化人,為福州鼓山湧泉寺僧,曾於大正 8 年來臺任

年 7 月)。

48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釋會泉,頁 814、東初出版社、民國 73 年 6 月再版。

49 達虛師〈求學一週年的回顧〉(《南瀛》卷 13 之 7,頁 31,昭和 10 年 7 月 1 日)。

南普陀自民國 13 年,轉逢和尚倡改選賢制度的十方叢林,于閩南僧界中富有聲譽的會 泉法師當選為第一任住持。此二公都有多年參學的經驗,深悉時代的潮流,非辦教育 不得提高僧格,振興佛教,於是熱心提唱,致力籌劃,到民國 14 年秋季舉行開學典 禮,公推常惺、會泉二法師為院長,閩南佛學院由此正式成立了,自創立迄今計有 11 年的歷史,住持及院長承讓,由會泉法師、太虛法師而至現任常惺法師。

釋東初師《中國佛教近代史》,釋會泉,頁 814 云:「民 13 協助轉逢和尚,改南普陀為 十方道場,……仿天童寺選賢法制,旋當選首任住持……創設閩南學院自任院長,聘 常 惺 法 師 為 副 院 長 。 … … 民 16, 南 普 陀 任 後 , 恭 請 太 虛 大 師 繼 任 住 持 兼 佛 學 院 院 長。」

(19)

臺南開元寺四眾戒壇的羯磨阿闍黎(大正 8 年《開元寺同戒錄》)。年七十餘,昭 和 7 年(紀元 1933 年)渡臺,曾掛錫臺中市寶覺寺,與施斌宗師、蔡均師同臺布 教 。50 至 於 慧 雲 師 應 是 閩 南 佛 學 院 出 身 的 人 , 他 與 中 妙 師 是 同 學 ( 《 南 瀛 》 卷 6 之 3,頁 48.林慧雲〈黃中妙大師事略〉、昭和 3 年 5 月 1 日)。他的來臺,是在 紀元 1929 年(或是在 1928 年的夏天51 )及紀元 1934 年。1929 年的造訪臺灣,

曾 掛 錫 於 臺 南 法 華 寺 及 開 元 寺 , 並 在 真 常 師 的 相 陪 下 , 遊 錫 屏 東 諸 佛 剎 , 大 崗 山 超 峰 寺 、 龍 湖 庵 等 。 此 次 慧 雲 師 來 臺 , 在 開 元 寺 與 林 秋 梧 師 同 住 一 寮 房 , 曾 就 思 想 方 面 做 討 論 一 事 ,52 是 值 得 注 目 的 。 因 為 林 秋 梧 師 是 位 留 學 日 本 駒 澤 大 學 , 且 很 有 思想見解的人物,詳細情形,留待下面一節再作介紹。至於 1934 年的來臺,是應開 元 寺 落 成 授 戒 法 會 之 請 , 此 次 來 臺 除 了 幫 助 開 元 寺 傳 戒 外 , 並 為 龍 湖 庵 寫 下 了 萬 年 簿序,名之為〈大崗山龍湖庵萬年簿序〉。53

 、臺中后里毘盧禪寺

其次談到臺中后里毘盧禪寺,慧菴在〈毘盧禪寺概況〉中,作了如下的敘述:

昭和 2 年夏,從事建築,遠近聞其義舉皆慕而捐助之,行將三載,本殿及附屬 宿舍悉概告竣,材堅式勝,實開臺灣寺院建築一大新記錄。觀夫覺滿老人發心 之偉,妙塵姊妹繼志之勇,豈獨為山寺哉。……毘盧寺之大雄寶殿中,獨奉釋 迦,擯棄在來寺院雜信之故習,表示信仰單純之精神,此是其崇信之特色也。

朝 晚 依 自 新 編 毘 盧 誦 本 而 作 大 眾 公 課 , 斯 是 其 行 持 之 特 色 也 。 復 觀 其 寺 之 概 覽,知其之組織,純為學術研究及教育之機關,養成闡揚佛學、利世人才為鵠 的,非徒結香火因緣者,此是其宗旨之特色也。據其現在之實況,既先以指導 研究制,定員二十名,昭和八年度,研究課程如次:一、四分律學二、雜阿含 大 意 三 、 印 度 佛 學 史 四 、 因 明 論 理 學 五 、 唯 識 學 六 、 大 乘 禪 學 七 、 西 洋 哲 學 八、中國文學等。此項課程,為順序研究起見,特分二半期教授。然佛學世學 兼習者,能圖堅固根本學問,以備進出社會隨機說法,斯是抱漸進發展之計劃 也。54

在 這 個 時 代 , 毘 盧 禪 寺 是 為 臺 灣 八 大 叢 林 之 一 , 座 落 於 七 星 山 麓 , 即 廣 福 村 寺 山 路

50 《南瀛》卷 11 之 2,頁 48,昭和 8 年 2 月 1 日。

51 中華慧雲〈記憶林秋梧和尚〉(《南瀛》卷 13 之 1,頁 28,昭和 10 年元月 1 日)。

52 同注 51。

53 《南瀛》卷 14 之 3,頁 54,昭和 11 年 3 月 1 日。

54 《南瀛》卷 11 之 2,頁 37,昭和 8 年 2 月 1 日。

(20)

1000 號。創立於昭和 2 年(紀元 1927 年),歷經三年大殿及其宿舍均悉告竣。此毘 盧 禪 寺 的 建 寺 緣 起 , 是 因 臺 中 縣 神 岡 鄉 的 望 族 筱 雲 山 莊 的 呂 氏 家 族 呂 厚 庵 之 妻 林 淑 媛 ( 法 名 覺 滿 ) , 晚 年 感 慨 臺 灣 佛 教 的 興 學 , 僅 僧 伽 居 士 之 所 有 , 而 女 子 志 欲 修 心 深 悟 , 以 助 揚 聖 教 者 , 全 島 無 一 適 當 之 處 , 因 此 發 弘 願 , 布 施 鉅 產 , 建 大 伽 藍 , 為 女 子 修 學 之 院 , 在 歷 經 二 年 的 堪 查 尋 地 , 終 於 在 太 平 山 半 腰 得 此 現 址 , 興 建 之 。55 但 此 時 林 覺 滿 卻 因 腦 疾 而 往 生 , 幸 有 其 女 妙 塵 、 妙 觀 、 妙 識 、 妙 湛 及 其 姪 女 妙 本 、 妙偏,秉承遺志繼續興建,歷經三載即昭和 5 年(紀元 1930 年)而完成。妙塵等 禮請其師覺力和尚為開山祖。56 且於昭和八年(紀元 1933 年)時,實踐了覺滿老 人 的 心 願 , 在 此 成 立 了 教 育 機 構 , 定 員 二 十 名 , 以 真 常 師 為 屬 託 教 授 ,57 課 程 設 有 四 分 律 學 、 雜 阿 含 大 意 、 印 度 佛 學 史 、 因 明 論 理 學 、 唯 識 學 、 大 乘 禪 學 、 西 洋 哲 學、中國文學等。

與 臺 灣 佛 教 界 傳 統 寺 院 建 築 風 格 迥 異 的 毘 盧 禪 寺 , 是 覺 滿 為 臺 灣 女 眾 得 有 一 研 究 教 義 的 道 場 而 興 建 的 。 在 開 山 祖 師 覺 力 和 尚 的 指 導 , 囑 託 教 授 真 常 師 的 協 力 下 , 當時毘盧禪寺可能是臺灣女眾修行、研究教義的好去處。再看昭和 8 年(紀元 1933 年 ) 6 月 開 山 祖 覺 力 和 尚 圓 寂 後 , 第 二 代 住 持 妙 塵 師 、 第 三 代 妙 本 師 、 第 四 代 正 定 師 、 第 五 代 正 容 師 。 以 上 諸 師 中 , 覺 力 和 尚 來 自 鼓 山 湧 泉 寺 , 其 與 臺 灣 佛 教 界 的 關 係,已如頁 262 及拙文〈日本曹洞宗與臺灣佛教僧侶的互動〉所述,又真常師是留 學 閩 南 佛 學 院 ( 見 頁 255) ; 第 三 代 的 妙 本 師 也 曾 參 訪 過 澳 、 法 、 歐 、 美 等 國 ,58 第 四 代 的 正 定 師 , 則 是 留 學 日 本 名 古 屋 市 關 西 尼 學 林 的 。 此 時 在 關 西 尼 學 林 留 學 , 隸 屬 於 毘 盧 禪 寺 的 , 尚 有 聖 光 師 , 正 果 師 以 及 屬 於 臺 北 州 海 山 郡 圓 通 禪 寺 的 達 賢 師、蓮舟師。59

 、臺北石壁湖山圓通禪寺

談 到 圓 通 禪 寺 , 它 與 毘 盧 禪 寺 同 是 苗 栗 法 雲 寺 派 , 開 山 祖 妙 清 師 與 妙 塵 師 等 姊 妹 也 都 是 覺 力 和 尚 的 弟 子 。 此 寺 座 落 在 海 山 郡 中 和 庄 中 坑 字 牛 埔 石 壁 湖 山 的 半 腰 , 海 拔 四 百 尺 , 是 當 時 臺 灣 有 名 的 女 眾 道 場 , 也 是 尼 僧 修 行 的 大 叢 林 之 一 。 是 開 山 祖 妙清師於昭和 2 年(紀元 1927 年)2 月開始興建,直至昭和 9 年(紀元 1934 年)

55 同注 54。

56 《臺中縣的佛寺》頁 56,毘盧禪寺,臺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 87 年 6 月。

57 《南瀛》卷 11 之 2,頁 47(雜報,后里毘盧寺新刊「佛學淺要」,昭和 8 年 2 月 1 日。)

58 同注 56。

59 《南瀛》卷 14 之 12,頁 52〈本島尼僧 內地留學〉(昭和 11 年 12 月 1 日)。

(21)

大 殿 才 落 成 , 時 住 眾 有 二 十 餘 名 ,60 其 中 高 等 女 學 校 畢 業 的 , 有 二 、 三 位 。 她 們 是 計 劃 要 在 圓 通 禪 寺 設 立 尼 僧 學 院 , 俾 使 將 來 能 革 新 臺 灣 的 尼 僧 教 團 。61 其 開 山 祖 妙 清 師 俗 姓 林 , 名 塗 , 是 新 竹 市 人 , 二 十 二 歲 時 体 悟 世 間 無 常 , 遂 歸 依 佛 門 , 於 新 竹 州 香 山 一 善 堂 修 行 , 經 歷 三 年 , 常 以 臺 灣 在 來 佛 教 界 的 不 振 為 遺 憾 , 為 了 期 待 將 來 的 布 教 及 尼 僧 的 教 養 能 更 上 一 層 , 遂 難 以 抑 止 興 建 一 宇 的 念 頭 。 在 與 覺 力 和 尚 商 討 後 , 卜 現 在 的 靈 地 , 得 到 創 立 委 員 陳 吳 氏 貞 、 黃 老 、 蔡 江 煙 、 林  灶 、 劉 蘭 亭 、 趙 登 旺 、 信 徒 總 代 吳 昌 才 、 林 麟 、 俞 英 、 林 海 青 、 黃 文 慶 、 何 清 風 等 諸 氏 的 協 力 贊 助 , 蒙 曹 洞 宗 大 本 山 及 監 督 宮 廳 的 許 可 。 原 本 豫 定 二 年 能 完 工 , 但 為 了 經 濟 不 景氣,募款不如預期順利,不得已在昭和 5 年(紀元 1930 年)6 月 21 日向臺灣總 督提出寺院建立延期的許可,而昭和 7 年(紀元 1932 年)蒙臺灣總督許可寺院建 立建物設計的變更,從當初的設計縮小規模,改樓式為平屋,在昭和 8 年大殿除了 屋 瓦 未 蓋 , 幾 近 完 工 。 雖 然 興 建 過 程 , 如 此 波 折 , 但 在 這 段 時 間 內 , 圓 通 禪 寺 仍 然 舉 辦 了 女 教 師 大 會 或 修 養 會 。 此 時 住 眾 二 十 餘 名 中 , 尼 僧 有 十 五 名 、 齋 友 五 名 , 皆 嚴守戒律,格勤寺務。62

如 上 述 , 此 時 圓 通 禪 寺 的 住 眾 有 二 十 多 名 , 其 中 高 等 學 校 即 今 日 的 高 中 畢 業 者 有二、三位,此二、三位可能達賢師與蓮舟尼就是其中之一。二位在昭和 11 年(紀 元 1936 年),留學於位在名古屋市的關西尼學林,而蓮舟尼林氏金蓮則是妙清師養 女,63 在民國 44 年(紀元 1955 年)11 月 29 日妙清師因肝癌往生後,為圓通禪 寺第二代住持。64 她在昭和 10 年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即今 臺北市中山女中,11 年就赴日本關西尼學林留學,同年寒假回臺渡假中,蒙曹洞宗 臺 北 別 院 第 十 一 代 院 主 兼 布 教 管 理 島 田 弘 舟 的 剃 度 , 授 與 法 名 為 淨 海 蓮 舟 尼 ,65 預定昭和 12 年(紀元 1937 年)4 月,進入東京駒澤大學就讀。66

四、尼眾的發展

走 筆 至 此 , 我 們 可 以 知 道 尼 僧 在 這 個 時 代 , 不 但 在 人 數 上 持 續 增 多 , 又 因 這 個

60 《南瀛》卷 12 之 10,頁 42〈圓通禪寺沿革〉,昭和 9 年 10 月 1 日。

61 曾景來氏〈巡迴隨錄〉(《南瀛》卷 7 之 3,頁 64,昭和 4 年 5 月)。

62 《臺北州下 於  社寺教會要覽》、〈石壁湖山圓通禪寺〉,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昭 和 8 年 3 月 15 日。

63 一說是妙清師的親生女兒(《達進法師八十自述》頁 127 云:妙清師父出家前育有一女 俗名金蓮,自小送人做養女,長到十三歲才由師父接回寺中撫養。

64 同上書,頁 132。

65 但戰後法名改為達禪(同上書,頁 133)。

66 〈本島尼僧的內地留學〉(《南瀛》卷 14 之 12,頁 52,昭和 11 年 12 月 1 日)。

(22)

時代的臺灣民眾的教育普及率,如兒童就學率已高達 92.5%的情況下,67 高學歷 出 身 的 僧 侶 的 出 現 , 也 是 很 自 然 的 事 , 或 許 是 如 此 的 時 空 環 境 , 而 促 使 尼 僧 自 我 成 長 的 意 識 提 高 , 也 就 是 說 覺 悟 到 身 為 僧 侶 , 研 究 教 義 、 弘 法 布 教 是 當 然 的 事 , 毘 盧 禪 寺 及 圓 通 禪 寺 的 創 立 , 就 是 最 好 的 例 證 , 這 與 四 十 年 前 出 家 僧 侶 只 要 學 會 念 經 , 而 不 懂 教 義 也 無 所 謂 的 情 況 是 大 不 相 同 的 。 這 從 南 瀛 佛 教 會 專 為 女 眾 辦 講 習 會 的 事 例,也可以得到證明。其事例如下:

 如頁 262,紀元 1925 年,於新竹香山一善堂間辦為期六個月的女眾特別講習 會。

 昭和 15 年(紀元 1940 年)7 月 1 日起,為期六個月,於大崗山蓮峰寺開辦 佛教(尼眾)講習會。此次講習會的緣起及內容如下:

透過全島各地,過著尼寺生活,所謂齋姑,也就是內地(指日本)的的尼僧,

已達多數。但因為從來就無內地人尼僧教師的緣故,幾乎對她們沒實施過佛門 的專門教育。這回因為臨濟宗大本山京都妙心寺,派來東海昌道、澤木弘道兩 尼僧教師駐在大崗山有名的尼寺的緣故,臨濟宗教務所遂於蓮峰寺,主辦了從 7 月 1 日起為期六個月的佛教講習會。講習生是從各地選拔推薦,公學校(小 學校)畢業以上,有國語(指日文)能力的尼眾,齋姑達二十名,藉此來累積 尼 眾 修 道 的 訓 練 。 學 科 是 修 身 ( 國 民 道 德 ) 、 教 義 、 國 語 、 佛 教 史 、 法 式 誦 經、裁縫等,每日分配五個鐘頭來教授,早晚的功課座禪等,依內地尼眾道場 的標準而累積訓練,特別是用意於國民精神的涵養和素質的提昇,教養教界有 為的人材是為目的。68 (自譯)

除 了 專 為 女 眾 開 辦 講 習 會 外 , 女 眾 參 與 一 般 佛 教 的 講 習 會 , 而 有 明 確 史 料 記 載 的,有如下二列:

 昭和 11 年 10 月 31 日起五天,於新竹州新竹寺舉行的講習會,講習生有四 十 三 名 ( 男 子 二 十 名 , 女 子 二 十 三 名 。 女 子 二 十 三 名 者 為 李 氏 妙 航 、 陳 氏 達 光 、 張 氏 如 學 、 李 氏 善 治 等 ) 。 科 目 是 寺 廟 新 竹 州 令 、 日 本 各 宗 概 要 、 佛 教 心髓、禪學概要、淨土論、神道一般、佛教教理、般若心經及座禪。69  〈靈泉寺主催曹洞宗講習會〉:

昭和 14 年正月 15 日起為期六個月,於基隆市月眉山靈泉寺舉行,講習員三

67 伊藤潔氏《臺灣》,頁 116。中公新書,紀元 1993 年 8 月 25 日。

68 《南瀛》卷 18 之 8,頁 33,昭和 15 年 8 月 1 日。

69 《南瀛》卷 14 之 12,頁 46,昭和 11 年 12 月 1 日。

(23)

十六名(男子三十二名、女子四名,皆國語理講解者)。70

由 以 上 南 瀛 佛 教 會 所 主 辦 的 講 習 會 相 關 資 料 來 看 , 可 以 發 現 其 參 與 的 講 習 生 所 受 的 教 育 水 準 , 大 都 在 小 學 以 上 , 能 了 解 日 文 日 語 的 人 。 在 此 值 得 注 目 的 , 是 東 海 昌 道 、 澤 木 弘 道 兩 尼 師 , 奉 臨 濟 宗 妙 心 寺 派 之 命 , 駐 錫 在 大 崗 山 有 名 的 尼 寺 。 這 是 日 本 尼 師 駐 錫 臺 灣 的 事 例 , 而 且 所 駐 錫 的 尼 寺 , 可 能 就 是 龍 湖 庵 吧 ! 因 為 龍 湖 庵 與 隸 屬 曹 洞 宗 的 毘 盧 禪 寺 、 圓 通 禪 寺 不 同 , 龍 湖 庵 是 屬 臨 濟 宗 的 聯 絡 團 体 , 而 且 是 擁 有 眾 多 尼 眾 的 修 業 道 場 , 雖 然 有 同 住 清 規 三 十 條 及 安 單 之 制 , 住 眾 亦 有 極 為 優 秀 的 人 材 , 但 卻 沒 有 教 育 機 關 、 專 門 的 指 導 教 師 來 教 育 她 們 , 令 人 有 感 到 不 足 的 地 方 。 雖 然 龍 湖 庵 的 五 堂 功 課 , 同 住 清 規 等 修 行 生 活 , 是 受 閩 南 佛 教 的 影 響 , 但 因 龍 湖 庵 也 是 日 本 臨 濟 宗 的 聯 絡 團 体 , 相 信 在 教 育 上 必 須 接 受 妙 心 寺 派 的 指 導 , 可 能 是 無 法 拒絕的吧!正如頁 270(注 68)中所說的早晚的功課坐禪依日本尼眾的標準而行,

特別是用意於國民精神的涵養和素質的提昇。

還有一值得注意的,是昭和 11 年 10 月 31 日起在新竹市所舉行的講習會講習 生中的張氏如學,她應該就是民國 33 年任碧山岩的住持、開創臺北法光寺,先後開 辦 南 光 女 眾 佛 學 院 、 法 光 佛 教 文 化 研 究 所 , 迎 請 美 國 威 斯 康 辛 大 學 博 士 恆 清 尼 師 為 所長的如學法師。據于凌波氏〈創辦法光佛研所的如學禪師〉中云:

釋 如 學 , 俗 家 姓 張 , 名   月 , 出 家 後 承 法 曹 洞 宗 開 臺 第 一 代 祖 師 覺 力 禪 師 派 下 , 法 名 如 學 , 字 道 宗 。 她 是 臺 灣 省 新 竹 縣 人 , 出 生 於 民 國 2 年 ( 紀 元 1913) 的 2 月 17 日 。 如 學 七 歲 啟 蒙 , 入 新 竹 女 子 國 民 公 學 就 讀 ( 民 國 8 年),十三歲畢業(民國 14 年),考入新竹高等女校(民國 19 年)十八歲自 新竹高女畢……。到她二十歲那年即民國 21 年(昭和 7 年)正月間……毅然 到新竹青草湖的一同寺,依玄深禪師剃度出家。……一同寺原名一同堂,創建 人是玄深的祖母覺明優婆夷,後來覺明皈依了覺力禪師,乃改堂為寺。……民 國 21 年的秋天赴日留學。……如學抵日後,先就讀於名古屋女學校,名古屋 女 學 林 是 一 所 五 年 制 的 佛 教 專 科 學 校 , 然 後 進 入 東 京 駒 澤 大 學 佛 教 科 就 讀……。71

從 于 凌 波 氏 文 中 所 敘 述 的 , 可 以 知 道 如 學 師 是 覺 力 和 尚 派 下 的 子 孫 , 一 生 是 接 受 了 現 代 化 的 教 育 , 也 是 留 學 日 本 的 尼 僧 之 一 , 只 是 她 留 學 日 本 的 年 代 , 可 能 是 在 民國 25 年即昭和 11 年的秋天,而不是在民國 21 年的秋天吧!因為昭和 11 年 10

70 《南瀛》卷 17 之 2,頁 51,昭和 14 年 2 月 1 日。

71 《法光》第 65 期,民國 84 年 2 月 10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pace, this paper only deals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by referring to the `sutras` and

The research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discussing the special connotation of the śūraṃgama-samādhi, and based o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reatises discussing th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al purpose of this important work,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both Dau-shr'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Buddhist and th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second question in this paper is raised from the first questio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ng Fo Guang Pure Land and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begi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