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位國中學生解比例問題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位國中學生解比例問題之個案研究"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位國中學生解比例問題之個案研究

陳建州1 劉祥通 2 1 嘉義市北興國中 2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所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討剛升上國一的學生,在只接受過國小簡單的比例課程,且尚未 學習文字符號的代數運算前,對於比例問題的解題表現。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 工作單共有三題,是採用結構式工作單,內容涵蓋了比例與連比問題,而訪談的 問題是依照學生的回答適時調整。經由研究者的分析,個案解題成功的關鍵有以 下幾項因素:(一)以適當的圖形表徵題意。(二)正確的選擇基準量。(三)能以相同 的倍率(放大或縮小)表徵成比例的數。(四)適時的教學介入引發個案的再思考。 關鍵字:比例、連比、比例推理。

壹、 緒論

一、 研究背景

與比(ratio)相關的問題對中小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除了需具備完整的分 數概念之外,對於比(ratio)、比率(rate)及比例(proportion) 相關性質也要有所認 識。在中學數學課程裡,比及比例是重要的單元,對於往後數學的學習有關鍵性 的影響。事實上許多學者(Lamon, 1994;Lesh, Post, and Behr, 1988)也指出比例概 念的建立是學習高等數學的重要基石。缺乏對於比例概念的理解,不僅造成數學 概念基礎的不穩固,也關係到高等數學的學習。 對國中學生而言,通常只有明確的比例類型問題,才會想到用比例的方法求 解。例如「15:10=5: ,求 =?」x x ,至於沒有在題目中看到「:(比) 」的符 12 通訊作者:劉祥通 liust@mail.ncyu.edu.tw

(2)

號,往往不會想到用比例推理來解題,例如「某一天夜長是晝長的 5 3 ,請問這一 天夜長與晝長各有幾小時?」,處理這個問題,國中生習慣把晝長假設為 小時, 那麼夜長就是 x x 5 3 小時,依據題意列出 24 5 3 = + x x ,再求得 =15,所以晝長 15 小 時 , 夜 長 9 小 時 。 小 學 生 則 把 晝 長 當 成 1 ,再 利 用 當量 除 的 方 法 , 以 x 15 ) 5 3 1 ( 24÷ + = 來解題。然而有部分的小學生,會從夜長是晝長的 5 3 ,得出夜長: 晝長=3:5,再以分配的方式 9 5 3 3 24 = + × (小時), 15 5 3 5 24 = + × (小時),分別求 出夜長與晝長的時數。如此,利用比例推理來解題,有時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 果。 連比的問題也是探討比例推理能力不可或缺的,例如:如何把兩個比例式 , 結合在一起,而得到 等於多少?課本的作法是 將 兩 個 比 例 式 化 為 與 1 1: :b x y a = b:c =x2 : y2 a:b:c 2 1 2 1 : :b xx yx a = b:c = y1x2 :y1y2 , 接 下 來 就 可 以 得 出 。然而,對於初學比例的學生來說,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2 1 2 1 2 1 : : : :b c xx yx y y a = 一般認為學習比例相關課程應在國小高年級之後,但 Bar(1987)發現,以年 幼兒童的比例推理能力,可以解決某些簡單的比例問題。Lo 與 Watanabe(1997) 也認為學生不一定要先具備乘除法的概念,即可解比例問題。而某些學者(Schorn, 1989;Van den Brink, & Streefland, 1979;Clark, & Kamii,1997)也認為,年幼的孩 童亦能解決簡單的比和比例問題。由此可知,比例推理能力是人們早期就具備的 數學能力,然而年歲稍長,面對比例相關問題時,卻令學生感到棘手。另一方面, 學生的運算技巧提升之後,雖提供更有效的解題策略,但是卻失去了用比例推理 解題的簡潔與美感。 在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一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剛學過比例相關課程,對於含 文字符號的代數運算尚不熟悉,因此解比例問題的時候,應該會有其自發性解 法,這引發研究者進一步探討的興趣。

(3)

二、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工作單的寫作及訪談,觀察個案在比例問題方面的解題表現,以 瞭解底下兩項待答問題: 1、型如ax=byx+y =k的比例問題,隨著 與a b 所代表數字的不同, 與x y的倍數關係,個案是如何求出 與x y?(工作單第一題) 2、型如ax=bycy=dzx+ y+z=k的比例問題,這類較具有挑戰性的 連比問題,個案是如何求出 、x y與 ?(工作單第二、三題) z

貳、 文獻探討

一、 比例問題相關研究

(一) 學童解比例問題需具備的數學知識 1、 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學生在解比例問題時,往往會用到因數與倍數的概念。Lo 與 Watanabe(1997) 強調因數與倍數是解比例問題的重要知識基礎。在劉祥通與周立勳(1999)的研究 中指出解比例問題往往先做除法再做乘法,亦即為解因數與倍數的問題,因此因 數與倍數的概念可說是比例概念的重要基石。 2、 熟悉乘除法情境 Vergnaud(1988)提出乘除法問題是比例問題的一個特例,例如「a 個披薩給 b 個人吃,那麼 c 個披薩可以給多少人吃?」這是一個比例問題。但是若改成「1 個披薩給 b 個人吃,那麼 c 個披薩可以給多少人吃?」這會是一個乘法的問題; 如果改成「a 個披薩給 1 個人吃,那麼 c 個披薩可以給多少人吃?」則又變成除 法問題了。由此可知解比例問題若能瞭解乘法與除法適用的情境,對解題是非常 有幫助的。

(4)

3、 分數概念的整體發展 許多學者認為比值和比率是包含在分數的概念當中,Kieren(1980)將分數分 成五個面向:部分-整體(part-whole)、商數(quotient)、測度(measure)、比值(ratio)、 運算子(operator)。 若對於分數的構念瞭解並不透徹,只停留在部分-整體的觀點,則無法用分 數表示彼此的倍數關係,甚至不瞭解可以用分數表示除不盡的概念(楊錦連, 1999)。由此看來,分數概念的不完整會影響學生解比例問題。 4、 相對的思考能力 相對的思考是解比例問題重要的能力之一,所謂「相對的思考能力」是指瞭 解情境中數量關係的相對性。舉例來說,第一段考數學成績小明考 80 分,小華考 60 分,經過幾個星期的努力,第二段考兩個人都進步了 10 分,若以絕對思考的 觀點來看,兩個人都進步了 10 分,好像進步的情況一樣;但是,若就相對的觀 點來說,小明進步的情況是原來的 8 1 ,而小華是 6 1 ,因為 6 1 > 8 1 ,所以應該說小 華進步的幅度比較大。因此,相對思考能力是解比例問題重要的基礎,亦是必要 的能力。 5、 單位化與基準化的能力 單位化的能力就是在解比例問題時,先求出單位量,在利用單位量解題。至 於基準化,Freudenthal(1983)提出一個例子,「將地球大小想成像一根針頭那樣大 (大約 1 公釐),然後根據這樣的定義,重新看待整個太陽系的大小。那麼太陽就 變成直徑只有 10 公分的球體,而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就只有 10 公尺。」像這樣, 以一個單位量來推算其他量的方法,就是一種基準化的過程。 (二) 比例問題的類型 比例問題的類型可分為比值型態、語意型態以及結構型態,以下分別說明之:

(5)

1、 比值型態 比例題目中,各項的比值關係影響學生解題的難易度,依據 Noelting(1980) 與林福來(1984)的研究,將比例式「 :b = : 」中數字的關係類型分為四種 型式: a c x 第一式:c 同時是 a 與 b 的整數倍。例如 3:4=12: x 第二式:只有b 是a 的整數倍。例如 2:6=7: x 第三式:只有c 是 a 的整數倍。例如 5:8=10: x 第四式:c 不是 a 或 b 的整數倍。例如 2:7=9: x 2、 語意型態 Lamon(1993)依語意型態將比例問題分為合成的測度(well-chunked measures)、部分-部分-整體(part-part-whole)、關聯的集合(associated sets)、擴大 與縮小(stretchers & shrinkers)等四種類型。而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1997)則依對 等關係的不同,將比例問題分為交換問題、組合問題、母子問題、密度問題、伸 縮問題等五種類型。 3、 結構型態 以問題結構型態來看,比例問題可分為單一比例、多重比例以及連比例三種 型態。所謂單一比例型如「 :b =c : x 」,而多重比例(multiple proportion)則 涉及三個度量空間,其類型如「 a 1 1 b a × : =c1 a2× : 」,這種問題的概念源自b2 於 Vergnaud(1983)的論述。至於連比則是三個以上數的比,把兩個比例式 , 結合在一起,得到 2 c 1 1: :b x y a = b:c= x2 :y2 a:b:c= x1x2: y1x2: y1y2是最基本 的連比型態。 (三) 比例問題的解題策略 一般學生面對比例問題所採行成功的解題策略不外乎單價法(between strategy)、倍數法(within strategy)、累加法(repeated addition)、數量分解法

(6)

(decomposing methed)以及公式法(formula strategy),茲分述如下: 1、 單價法(between strategy) 在解比例問題的過程中,先求出單位量,再將單位量乘以單位數,這樣的解 題方式稱之為單價法。 2、 倍數法(within strategy) 在比例問題「模型飛機加 40 毫升的油可飛行 70 分鐘,那麼加 120 毫升的油 可飛行幾分鐘?」中,120 毫升是 40 毫升的 3 倍,因此 120 毫升的油可飛行時 間也是 40 毫升的油可飛行時間的 3 倍,所以 3×70=210(分鐘)。此種解比例問題 的方式是以倍數來思考,而民 82 年版的數學新課程則稱這樣的解題策略為倍數 策略。 3、 累加法(repeated addition) 累加法是兒童與青少年解比例問題時經常使用的策略(何意中,1988;陳英 傑,1992;Lamon,1993)例如在「買 3 個氣球花 2 元,那麼買 24 個氣球花多少 元?」的題目中,買 3 個氣球花 2 元,那麼買 6 個氣球花 4 元,買 9 個氣球花 6 元,如此繼續推算下去,最後可得到買 24 個氣球花 16 元。 4、 數量分解法(decomposing method) 將問題數量在計算過程中分解為兩個以上的數量,分別計算之後再加以組 合,此種解題策略稱為數量分解法。Vergnaud(1983)的研究指出,有些學生在解 比例問題時會採用此方法。事實上數量分解法也可視為學生的自發性解題策略之 一。 5、 公式法(formula strategy)

Langrall & Swafford(2000)的研究指出,利用比例式來解比例問題是屬於形式 的比例推理階段,此階段的學生能將比例情境的題目,列出比例式或是運用比值

(7)

的相等來解題,此等學生對於比例推理才有全面的瞭解。

(四) 比例推理相關研究

Langrall & Swafford(2000)將學生比例推理的解題策略分為非比例推理策略 (nonproportional reasoning)、非形式的比例推理(informal reasoning about

proportional situations)、數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形式的比例推理(formal proportional reasoning)等四個階段。

Hannah(2000)認為,探討學生的比例推理能力,要利用各種不同的題材。 Miller & Fey (2000)則指出,若能從生活情境中建構比例推理的概念,學生會比 較容易接受,而學生常常會運用單位比率來思考這些問題,亦即將其視為比值的 方式來處理。

二、 連比問題相關研究

關於連比的研究相當少,國中數學課本(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6)在連 比這個單元主要探討將 與 寫成 、連比例式 以及 比例分配的相關問題。前者課本的作法是利用比的前後項同乘或除一個不為 0 的數,讓共同項b 成為一樣的數,例如在 b a : b :c a:b:c x: y:z=a:b:c 1 1: :b x y a = ,b:c= x2 :y2這兩個比例 式中,將a :b的前後項同乘x2(x2 ≠0),即a:b= x1x2: y1x2,而將 的前後項 同乘 ( ),即 ,如此一來兩個比的共同項b 都是 ,這 樣就可以將 與 連結起來寫成 c b : 1 y y1 ≠0 b:c= y1x2 :y1y2 y1x2 b a : b :c a:b:c =x1x2 :y1x2 :y1y2

參、 研究方法與設計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探討個案在比例問題方面的解題表現,個案研究(case study)是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以蒐集有效的完整資料,對單一的個人或社會單位

(8)

作縝密而深入研究的一種方法(郭生玉,2002)。採用個案研究可以深入瞭解個案 在比值及比例問題方面的解題表現,在訪談時根據個案的回答,適時調整提問的 方式。然而,為避免在研究過程中,因個人主觀因素而有所偏差,資料來源及研 究人員在分析資料方面必須進行三角校正,力求研究結果的客觀性。 Goldin(1998;2000)的論述中提及結構式工作單晤談(structured, task-based interviews)的技巧,亦即工作單的問題是結構式的,而訪談的問題是依照學生的 回答適時調整。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者個人教學經驗,同時參酌共同研究者的建 議,設計此結構式工作單,兼顧數據的變換以及情境與措辭的調整,以瞭解個案 能在不同情況之下的解題表現。在工作單的填寫上,要求個案儘量將心中的想法 用不同的表徵方式呈現出來,訪談時則進一步引導個案將更深層的想法或是再一 次將表達不清楚的地方重新說明白,最後再根據所蒐集到的資料整理與分析。.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個案的選擇上是採取立意抽樣,研究之初,小含是國小六年級的 學生,而目前是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就讀之國中及國小皆位於嘉義市,班上成績 約在前 20%,並未在校外參加數學科補習。解題時能夠詳細的將過程寫下來,訪 談時則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於單一比例問題能夠採取單價法及倍數法解 題,至於多重比例方面,亦能運用單價法的方式成功解題, 但是,若運用倍數法解題,不同項目的倍數關係無法有效的連結,以致解題 不成功,例如「4 個太空人 3 天吃了 24 顆食物丸,那麼 8 個太空人 6 天吃幾顆 食物丸?」(圖 1) 圖1 多重比例解題結果(解題錯誤)

(9)

另外,在分數的概念發展方面,小含習慣用小數表示,例如「8÷3」,這是除 不盡的,結果她用循環小數表示,但是不曾計算過含有循環小數的乘法,所以 7 6 . 2 × 就不知該如何表示,如圖 2,但經過引導之後,能夠正確的運用分數來計 算,如圖 3。 圖2 小含的小數表徵方式 3小含的分數表徵方式 在學習方法方面,小含沒有在校外補習,不會有提前學習的現象,解題時較 容易產生自發性解法;在課程學習方面,從比例相關課程的教學前到教學後,解 題上會呈現不同的風貌;而在成長的歷程方面,經由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一年級, 跨越了不同的學習階段。為了能夠長期且深入的綜觀個案在比值與比例相關問題 的解題表現,因此選擇小含為研究對象。

三、 研究工具

(一) 研究者與共同研究者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即為研究工具(Guba & Lincoln, 1981),其所扮演的角色 相當重要,因為研究者必須客觀的蒐集資料,同時在多變的質性研究過程中,需 隨時調整腳步,以順應研究情境。劉祥通(2004) 認為研究者也應從教學者的角 色去了解與分析學生的解題表現,此即研究者即教學者(researcher as teacher), 換句話說,研究者訪談時應發揮教學者的角色,透過教學互動,才能更深入瞭解 研究個案的想法。而研究者即模型的建造者(researcher as model builder),必須 不斷地修正與建立自己對受試者解題的看法(Cobb & Steffe, 1983)。參與本研究

(10)

的成員包含研究者及共同研究者,茲分述如下: 1、 研究者 研究者目前在國中任教,教學年資約 20 年,根據文獻探討以及教學經驗設 計相關工作單,解題時請小含盡量把作法寫得詳細,可以用算式、畫圖或文字描 述來表徵。訪談時耐心的引導其將書面表達不清楚的地方,能完整的說出來。因 此從解題表現裡,可以發現其思考模式,而從訪談中則能夠進一步瞭解其深層想 法。除了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分析,研究者需掌控研究流程,使研究工作能順利進 行。 2、 共同研究者 共同研究者一位數學教育師資培育者。在本研究中,對於工作單上題目的 設計,提供許多優質的建議;在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上,與研究者共同檢驗分析的 合理性,儘量顧及人員的三角校正;而在研究流程的掌控方面,時時提醒研究者 做適切的修正,使整體研究工作能夠更完善。 (二) 工作單 本研究在探討小含比例相關問題的解題表現,工作單是採用結構式工作單, 共有三題,內容涵蓋了連比問題。第一題必須從 的 倍與 的b 倍相等,找出 與 的比例關係,再利用給定的 與 的和求出 與 的值。而第二題與第三題 是連比的問題,在 , x a y x y x y x y by ax= cy=dz這兩個等式中,求出 、 與 的比例關係, 再利用給定的 、 與 的和分別求出 、 與 的值。在第二題中, ,因 此比較容易;而第三題 ,此時需以 與 的公倍數為橋樑,將 , 這兩個等式,連接成 x y z x y z x y z b=c c bb c ax=by cy=dz bdz bcy acx= = ,進而求出 、 與 的比例關係,這是比 較有挑戰性的問題。對於只學過國小簡單的比例課程且未學過代數解法的 x y z 小含來 說,研究者可以從小含解工作單的表現,觀察其解題策略與自發性解法。

四、 資料蒐集與分析

(11)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必須要同時進行,且持續不斷的一 直到研究將近完成(黃瑞琴,1991),因此所蒐集到的資料勢必十分龐雜,必須做 有系統的分類以及編碼,才能有效的運用所蒐集到的資訊。工作單上有小含的解 題表現,而原案則包含訪談逐字稿及資料分析,訪談編碼為四位阿拉伯數字及一 位英文字母,前兩位數字代表原案編號,末兩位數字是訪談流水號,英文字母T 代表研究者說的話,S則是小含的話,例如 0103T,表示原案一訪談的第三句話, 是研究者說的話。 為了研究的客觀性,研究人員對資料來源將進行三角校正,在研究人員方面 分為兩部分,首先把研究者與共同研究者對小含解題表現的看法互做比較;其次 是從小含的解題表現中,研究者自己認為小含可能的想法,與訪談之後小含實際 的想法之間的比較。在資料來源方面則包含了工作單上的解題表現以及訪談。

肆、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的題目類型包括了比例及連比相關問題,比例問題是型如 , 的題目,隨著 與b 所代表數字的不同, 與 彼此的倍數關係,或是 整數,或是分數。而連比方面的問題是型如 by ax= k y x+ = a x y by ax= ,cy=dz, ,這 類的題目。連比問題因為牽涉到三個量之間的比例關係,對於小六到國一的學 生,是比較具有挑戰性的,尤其是 、 、 的係數變得複雜時,更不好處理。 底下就三個原案來探討 k z y x+ + = x y z 小含在比例問題(原案 1)及連比問題(原案 2、3)的解題表 現。

一、 比例問題解題分析

原案 1 題目:兩位姊妹有儲蓄的好習慣,每月存款的總和為 7800。已知大姊存款的 2 倍是二姐存款的 3 倍。請問大姊每月存款有多少元?

(12)

題目分析: 這兩題是ax=byx+ y=k的類型。在此 的係數是 2,x y的係數是 3,無 法直接看出 與x y兩者的比例(或倍數)關係。 學生初始解題分析: 小含利用畫線段圖的方式,將大姊存款的 2 倍與二姐存款的 3 倍當成 1,所 以大姊的存款是 2 1 ,二姐的存款是 3 1 ,因此大姊的存款與二姐的存款的比是 3: 2,由此可知小含不僅具備「部分-整體」的概念,也能用比的方式表徵。兩人的 存款和是 7800 元,比是 3:2,再利用比例分配的概念可知大姊有 4680 5 3 7800× = (元)。 圖4 原案 1小含的解題表現 訪談: 0101T:這一題你是如何進行的呢? 0102S:看題目的意思把圖畫出來。 0103T:從題目的意思如何把大姊及二姐畫出來? 0104S:先畫兩條一樣長的線段,因為大姊的 2 倍是二姐的 3 倍,所以大姊那一 條線段分 2 等份,其中一等分是大姊,而二姐那一條線段分 3 等份,其

(13)

中一等分是二姐。 0105T:再來呢? 0106S:兩人的和是 7800,所以其中一等份合起來是 7800。 0107T:那 2 1 : 3 1 是什麼? 0108S:其中一等份分別是 2 1 與 3 1 ,所以大姊比二姐是 3 比 2。 0109T:為什麼要乘以 5 3 呢? 0110S:因為大姊比二姐是 3 比 2,大姊佔 3 份,二姐佔 2 份,總共佔 5 份,所 以大姊佔全部的 5 3 ? 0111T:你還有驗算? 0112S:想確定一下,有沒有做對。 0113T:很好。 訪談後分析: 小含還是先利用畫線段圖來做這個題目,看到他的解法,猜測他能有效運用 基準量且具備「部份-整體」的概念,在訪談時為了確認她的想法,特地再問那 2 1 : 3 1 是什麼?(00107T)以及 為什麼要乘以 5 3 呢?(0109T)。他將大姊存款 的 2 倍與二姐存款的 3 倍當作基準量 1,且能以 2 1 表示大姊的存款所佔的份量、 3 1 表示二姐的存款所佔的份量(行號 0104S)。除了之外,也能夠將代表大姊與二 姐的部份以比的方式呈現(行號 0108S),同時能將兩者的存款按照 3:2 的比例適 當的分配(行號 0110S),由此可知,小含對於比例的運用有所瞭解。

二、 連比問題解題分析

前一節討論的是兩個量之間的關係,本節增加一個量,所要討論的是型如

(14)

by ax= , , ,這類的比例題目。因為牽涉到三個量的比例關 係,我們稱之為連比,這類題目必須從兩兩間的關係,擴充到三者的比例關係, 對於小六到國一的學生,是比較具有挑戰性的,尤其是 dz cy= x+y+z=k x、 、 的係數變得複 雜時,更不好處理。 y z 原案 2 題目:三位姊妹有儲蓄的好習慣,每月存款的總和為 7800。已知大姊存款的 2 倍是二姐存款的 3 倍,二姐存款的 3 倍是小妹存款的 4 倍。請問大姊每月 存款有多少元? 題目分析: 本題是型如ax=byby =dzx+y+z=k,這類的比例題目。從 , ,這兩個式子中,以by 為橋樑,找出 by ax= dz by= x、 、 三者的比例關係。 y z 學生初始解題分析: 學生將三人的關係用線段畫出來,同時可以用比的形式表示,最後能按比例 方式將 7800 做分配。 圖5 原案 2小含的解題表現 訪談: 0201T:這一題你是如何進行的呢?

(15)

0202S:看題目的意思把圖畫出來。 0203T:為什麼要畫線段圖呢? 0204S:畫線段可以比較清楚。 0205T:從題目的意思如何把大姊、二姐及小妹畫出來? 0206S:先畫兩條一樣長的線段,因為大姊的 2 倍是二姐的 3 倍,所以大姊分 2 份,二姐分 3 份。因為二姐的 3 倍是小妹的 4 倍,所以再畫一條一樣長 的線段,把它分 4 份,就是小妹的了。 0207T:那 2 1 : 3 1 : 4 1 是什麼? 0208S:因為大姊 2 份、二姐 3 份與小妹 4 份都一樣長,大姊是 2 1 、二姐是 3 1 , 而小妹是 4 1 。 2 1 : 3 1 : 4 1 就是三人的比。 0209T: 2 1 : 3 1 : 4 1 是如何化成 6:4:3? 0210S:可以同時乘以 12。 0211T:12 是 2、3、4 的什麼? 0212S:最小公倍數。 0213T:為什麼要乘以 13 6 呢? 0214S:因為 6:4:3 總共分 13 份,大姊佔 6 份,所以大姊佔全部的 13 6 。 0215T:你還有驗算? 0216S:想確定一下,有沒有做對。 0217T:很好。 訪談後分析: 用畫線段圖的方式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可以比較清楚的呈現彼此的關係 (行號 0204S)。將大姊的 2 倍、二姐的 3 倍及小妹的 4 倍當作 1,具備了基準量

(16)

的概念,而將大姊視為 2 1 、二姐視為 3 1 、而小妹視為 4 1 ,對於部分-整體的概念 也相當完備,同時也有能力把分數的比化為簡單的整數比(行號 0210S)。 原案 3 題目:三位姊妹有儲蓄的好習慣,每月存款的總和為 6600。已知大姊存款的 2 倍是二姐存款的 3 倍,二姐存款的 4 倍是小妹存款的 5 倍。請問大姊每月 存款有多少元? 題目分析: 本題是型如ax=bycy=dzx+y+z=k,這類的比例題目。從 , ,這兩個式子中,以 為橋樑,找出 by ax= dz cy= y x、 、 三者的比例關係。 y z 學生初始解題分析: 小含一開始不會做,無法將二姐不同的倍數,做有效的連結,經過介入教學 之後(行號 0303T至行號 0322S)才能處理,底下是小含經介入教學之後的解題表 現: :這一題不會做嗎? 不出來。 訪談: 0301T 0302S:想 圖6 原案 小含3 的解題表現

(17)

0303T:你覺得可以從什麼地方著手? 就會比較清楚,但是這裡有 4 條線段,你所 0306S: 那ㄧ個人著手? 示二姐的線段不一樣長。 二姐當橋樑,但是這兩條線又不一樣長,那該怎麼辦? 說跟他們之間的倍數有關係,那可不可以從倍數的關係來想想 0314S: 線段,在上面那一段有 3 份,下面那一段有 4 份,所以 0316S: ,下面那一段排 3 個。 示二姐的線段變成 4 倍,那 0318S: 妹的部分,如果表示二姐的線段變成 3 倍, 0320S: 、小妹的線段都一樣長了,今天先到這裡, 0304S:從他們之間的倍數關係。 0305T:如果 3 個人只畫 3 個線段, 畫的線段有哪個重覆? 二姐的線段。 0307T:所以我們可以從 0308S:二姐。 0309T:但是兩條表 0310S:是呀。 0311T:既然是要 0312S:…… 0313T:你剛剛 看,如何才能讓表示二姐的兩條線段變得一樣長。 不太知道耶。 0315T:表示二姐的兩條 兩段當然不一樣長,你可以試試看上面那一段排幾個,會跟下面那一段 排幾個一樣長? 上面那一段排 4 個 0317T:不錯,我們來看大姊與二姐的部分,如果表 大姊要怎麼辦才會跟二姐一樣長? 二姐 4 倍,大姊也要 4 倍。 0319T:很好,相同的方式,二姐與小 那小妹要怎麼辦才會跟二姐一樣長? 二姐 3 倍,小妹也要 3 倍。 0321T:很好,那這樣表示大姊、二姐 剩下的部分你再想想看。

(18)

0322S: (經過 3 嗎? 好。 日後…) 圖7 原案 3小含的解題過程 0323T:想出來了 0324S:這樣不知道可不可以? 0325T:我看看…,不錯喲, 8 1 、 12 1 、 15 1 分別是什麼意思? 一 、12 個二姐以及 0326S:表示大姊、二姐、小妹的線段都 樣長後,有 8 個大姊 15 個小妹。所以大姊就是 8 1 、二姐就是 12 1 、小妹就是 15 1 。 0327T:那大姊與二姐的比是多少? 0328S: 8 1 : 12 1 。 0329T:二姐與小妹的比又是多少? 0330S: 12 1 : 15 1 。 0331T:所以三個人的比就是……。 0332S: 8 1 : 12 1 : 15 1 0333T:那接下來的做法就跟上一題類似了。 訪談後分析: 0334S:是的。 這一題小含不會做,因此研究者期能以最少的引導介入教學(行號 0303T至 行號 0322S),從 4 條線段中小含能夠選擇重複的二姐著手(行號 0308S),亦即以

(19)

二姐的線段長當橋樑,連結表示大姊、小妹的線段。為了要處理表示二姐的兩條 不一樣長線段,小含分別畫成 4 倍長及 3 倍長(行號 0316S),如此一來這兩條表 示二姐的線段長度就一樣了,小含是運用公倍數的概念來處理這個問題。當表示 大姊、二姐與小妹的線段長都一樣之後,可以發現這個長度是大姊的 8 倍、二姐 的 12 倍以及小妹的 15 倍(行號 0326S),而兩個比,大姊:二姐= 8 1 : 12 1 以及二 姐:小妹= 12 1 : 15 1 ,也能將其表示成大姊:二姐:小妹= 8 1 : 12 1 : 15 1 ,此即

伍、 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個原案的分析,研究者分析以下的原因是解題成功的關鍵: (一) 以適當的圖形表徵題意 徵、溝通、解題、連結、推理)之一(NCTM,2000)。 而Fr 所謂的連比。 經過這三 表徵是五個數學過程(表 ancis(2001)也提到,表徵不只是一個過程,它也是教導數學以及學習數學的 途徑,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表徵幫助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認出共同的數學成 分,對思考而言,表徵是強而有力的工具,對反思而言,可以產生更具體且可利 用的數學概念。小含做這些題目的時候,剛升上國中一年級,對於文字符號的運 用,代數的運算,還沒什麼概念,因此在處理這類問題時,以畫線段的方式來處 理,不僅有助於理解問題,更能夠具體的呈現彼此間的比例關係。 (二) 正確的選擇基準量 的 2 倍是二姐存款的 3 倍」這種情況,一般會將大姊的 存款 遇到「大姊存款 當作 1,則二姐的存款是 3 2 ;或是將二姐的存款當作 1,則大姊的存款是 2 3 , 不管是哪一種情形,若要用畫線段的方式表徵,都不是很簡單。但是在原案一中,

(20)

小含將大姊存款的 2 倍與二姐存款的 3 倍當成 1,以此為基準量時,表示大姊存 款 2 倍與二姐存款 3 倍的線段是一樣長的。如此大姊的存款就是將此線段二等分 中的一份,也就是 2 1 ;而二姐的存款就是將此線段三等分中的一份,也就是 3 1 。 小含以畫線段的方式表徵大姊與二姐存款的關係,選擇大姊存款的 2 倍與二姐存 款的 3 倍當作基準量,是不錯的選擇。而在原案三中,更將大姊的 8 倍、二姐的 12 倍以及小妹的 15 倍當作基準量來解題,可見具備基準化的能力,在解比例問 題時是必要的。 (三) 能以相同的倍率(放大或縮小)表徵成比例的數 數,而不改變其比值,亦即 比的前項與後項可以同乘或同除一個不為零的 n b a mb ma: = : = , mn≠0。這個比的運算法則 n b a : 小含能夠充分的運用,在將 過程中,不僅兩個數的比能夠處理,三個數的比 也能運用得宜。 除了數字的運 分數的比化為最簡單的整數比的 算能有所掌握之外,為了表徵比例關係所畫的線段,也能運用 此原則,在原案三中,當表示二姐 3 倍存款的線段變成 4 倍時,表示大姊 2 倍存 款的線段也要變成 4 倍(行號 0318S)。由此可知,小含能夠有效的運用成比例的 數能以相同的倍率放大或縮小這個解題策略。 (四) 教學介入引發小含再思考三者的關係,進而獲得成功的解題。 注意到只能 給予 為了盡量呈現小含的解題想法,研究者有必要教學介入時,應該 最少的引導。在原案三中,大姊存款的 2 倍是二姐存款的 3 倍,二姐存款的 4 倍是小妹存款的 5 倍,因為二姐的倍數不同,小含一開始不會做。經過研究者 利用訪談的機會,教學介入提示應以誰為橋樑之後,小含因此能思考如何將表示 二姐的兩條不同長度的線段,運用公倍數的概念化成一樣長,再以此線段長當橋 樑,表徵出大姊、小妹的線段長。如此就能找出三者的比例關係,順利的解題。

(21)

二、 建議

本研究進行的時程,個案對於含有文字符號的代數運算還不熟練,至於國中 的比例課程也尚未接觸,因此無法探究 Langrall & Swafford(2000)所提出的形式 的比例推理(formal proportional reasoning)的解題策略。若能繼續探討學生在國中 比例問題的解題表現,相信從國小尚未學習比例相關課程,到國中運用代數解比 例問題,會有較完整的資料呈現,也真正符合九年一貫的課程銜接。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1997)。國民小學數學實驗課程教師手冊第十冊。台北: 研習會出版。 何意中(1988)。國小三、四、五年級學生比例推理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2, 387-433。 林福來(1984)。青少年的比例概念發展。科學教育月刊,73,7-26。 周筱亭、黃敏晃(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比(含線段圖)。台北:國立教育研 究院籌備處。 翁宜青(2003)。一位國小三年級學生解比例問題之研究。嘉義,台灣:國立嘉義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十八版)。台北縣:精華。 陳英傑(1992)。台南師院學生比例概念的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5,319-343。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建德(2005)。一位七年級學生解速率問題之研究。嘉義,台灣:國立嘉義大學 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錦連(1999)。國小高年級兒童解決比例問題之研究。嘉義,台灣:國立嘉義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2)

劉祥通、周立勳(1999)。國小比例問題教學實踐課程之開發研究。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數理學報,3(1)。 劉祥通(2004)。分數與比例問題解題分析―從數學提問教學的觀點。台北:師大 書苑。 魏宗明、劉祥通(2003)。兒童對數學比例問題的建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32,87-108。

Clark,F.B. & Kamii,C.(1997).Identification of multiplicative thinking in children in grade 1-5.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編:建構主義在國小

低年級和幼稚園數學教學的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師範

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外文部分

Bar,V.(1987).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atio concepts in two domains.Science Education,71(4),599-613.

Behr, M. J., Lesh, R., Post, T.R., & Silver, E.A. (1983). Rational number concepts. In R. Lesh.,& M.landau(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pp.91-12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Chapin,S.H.,&Anderson,N.C.(2003).Crossing the Bridge to Formal Proportional Reason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8(8),420-425. Cobb,P.,& Steffe,L.P.(1983).The constructivism researcher as teacher and model

builder.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4(2).83-94.

Fennell, F. & Rowan, T.(2001).Representation:An important Proces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7(5).288-292.

Freudenthal, H.(1983).Didactical phenomenology of mathematical structures. Dordrecht, Holland: D. Reidel Publishing Co.

(23)

interviews. In A.R.Teppo(Ed.),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pp.40-62).Reston,V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Goldin,G.A.(2000).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on structured,tasked-based interviews,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In A.E.Kelly & R.A.Lesh(Ed.),Handbook of

Research Design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pp.517-545).Mahwah,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Guba, E. G. & Lincoln, Y. S.(1981).Effective evalution:Improving the usefulness of

evalution results through responsive and naturalistic approache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Hannah,S. (2000).Moving to proportional reason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6(1),58-60.

Hart, K. M.(1981).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pp.11-16).London:John Murray Ltd.

Kieren, T. E.(1980). Knowing rational numbers: Ideas and symbols. In M.

Lindquist(Eds.), Selected issu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Chicago: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and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Miller, J. L& Fey, J. T. (2000).Proporational reason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5(5),310-313.

Lamon,S. J.(1993).Ratio and proportion:Connecting content and children’s thinking.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4(1).41-61.

Lamon,S. J.(1994).Ratio and proportion:Cognitive foundations in unitizing and norming.In G. Harel and J. Confrey(Eds.),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icative

reasoning in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pp.89-120).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4)

T. Sowder,& B. P. Schappelle(Eds.),Providing a foundation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the middle grades(pp.167-198).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Langrall,Cynthia W., and Jane Swafford.(2000).Three Balloons for Two Dollars: Developing Proportional Reasoning.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6(4),254-261.

Lesh,R.,Post,T.,&Behr,M.(1988).Proportional Reasoning. In J.Hiebert & M.Behr(Eds.),Number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Grades(pp.93-118).Reston,VA:NCTM.

Lo,J.J.,&Watanabe,T.(1997).Developing ratio and proportion schemes:A story of a fifth grader.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8(2),216-236. Ma,Liping.(1999).Knowing and Teach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Fundamental Mathematic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Reston,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oelting, G. (1980).The development of proporational reasoning and then ratio concept:partⅠ-Differentiation of stage. Education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1,217-253.

Piaget,J.,&Inhelder,B.(1975).The origin of the idea of chance in children.New York:W.W.Norton.

Schorn,A.C.(1989).Proportional reasoning by young children.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Cornell University,Ithaca,NY.

Van den Brink,J., & Streefland,L.(1979).Young children(6-8)-ratio and proportion.

Educational 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grades(pp.141-161).Reston, VA:NCTM.

(25)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dures(pp.127-17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Vergnaud, G.(1988). Mutiplicative structures. In J. Hievert & M. Behr(Eds). Number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grades(pp.141-161). National Council

(26)

附錄

工作單

1、兩位姊妹有儲蓄的好習慣,每月存款的總和為 7800。已知大姊存款的 2 倍是 二姐存款的 3 倍。請問大姊每月存款有多少元? 2、三位姊妹有儲蓄的好習慣,每月存款的總和為 7800。已知大姊存款的 2 倍是 二姐存款的 3 倍,二姐存款的 3 倍是小妹存款的 4 倍。請問大姊每月存款有 多少元?

(27)

3、三位姊妹有儲蓄的好習慣,每月存款的總和為 6600。已知大姊存款的 2 倍是 二姐存款的 3 倍,二姐存款的 4 倍是小妹存款的 5 倍。請問大姊每月存款有 多少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This study primarily represent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in-service teachers in desig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developing history of mathematic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and Jorgensen, P.l.,(2000), “Fair Valuation of Life Insurance Liabilities: 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Guarantees, Surrender Options, and Bonus Policies”, Insurance: Mathematic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Australian Council of Lear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