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 校 課 程 持 續 更 新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學 校 課 程 持 續 更 新 :"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7.12.2015 草 擬 本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聚 焦 、 深 化 、 持 續

概覽

課程發展議會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

(2)

前言

i. 香港學校課程正邁向持續更新發展的新階段 。我們鼓勵 學校根據學校情況,找出可持續、深化發展的領域,並着力於需 要發展的新焦點,切合未來需要。持續更新課程(又稱「學會學 習 2.0」),是一個課程發展的週期,以配合本地和全球多方面巨 大而且急劇的轉變,回應最新的教育趨勢、政策措施,以及更新 各個學習領域課程的需要。這是一個在未來五至十年更聚焦於推 動學會學習的持續旅程。

ii. 本概覽旨在闡明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背景、理念、 主導 原則和發展重點,須與其他課程更新簡介,包括《推動 STEM 教 育 — 發揮創意潛能》概覽,以及《學校課程持續更新:聚焦、

深化、持續》一系列的學習領域簡介,一併閱覽。至於更新的整 體學校課程及學習領域課程如何實施,將會於 2016 年推出的《小 學教育課程指引》、《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以及相關的學習領域 課程指引中作詳細闡述。

(3)

目 錄

背 景 1

學 校 課 程 為 何 需 要 持 續 更 新 ?

回 應 轉 變 2

取 得 的 成 就 2

2001 年 以 來 的 環 境 轉 變 3

學 校 課 程 持 續 更 新 的 主 導 原 則 是 甚 麼 ?

主 導 原 則 6

更 新 的 七 個 學 習 宗 旨 7

優 化 的 共 通 能 力 8

學 校 課 程 持 續 更 新 的 發 展 重 點 是 甚 麼 ?

推 廣 STEM 教 育 9

‧ 加 強 資 訊 素 養 9

‧ 加 強 跨 課 程 閱 讀 / 跨 課 程 語 文 學 習 10

‧ 推 廣 價 值 觀 教 育 10

‧ 電 子 學 習 12

最 新 發 展 : 更 新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指 引 及 相 關 文 件 13

常 見 問 與 答 14

優 化 的 共 通 能 力 詞 彙 釋 義 16

選 取 參 考 文 獻 18

(4)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聚焦、深化、持續

背景

1. 「學會學習」課程改革於 2001 年開始推行,推動課程和 教學轉變,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及提升學會學習的能力,從而達至 終身學習。在過去十多年間,學校通過實踐課程改革,已取得不 少成就。

2. 在為過去取得的成就而欣喜的同時,為了要保持香港的 競爭優勢,裝備我們的學生面對本地和世界各種轉變,「學會學 習」課程改革須進一步提升,既持續、深化已取得的成果,同時 定出課程發展的新焦點,邁向學校課程持續更新:聚焦、深化、

持續的新里程,以回應各種環境轉變。

(5)

學校課程為何需要持續更新?

3. 在 訂 定 學 校 課 程 持 續 更 新 的 方 向 時 , 有 下 列 的 考 慮 因 素:

3.1 回應轉變

自 2001 年課程發展議會提出香港課程發展路向報告《學 會學習 ─ 課程發展路向》以來,香港的教育面貌發生 了巨大的變化。回應這些轉變,我們必須建基於學校在 過去十年間取得的成就,繼續裝備學生邁向一個以 知識 為本、科技卓越並日趨全球化的世界。

3.2 取得的成就

2001 年推行的「學會學習」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中 心的取向,取得了不少備受本地和海外肯定的成就:

‧ 課程改革培育出一批更積極主動、學習能力更佳和具 更強可遷移能力的新一代學生;

‧ 新學制檢討顯示1,我們的學生擁有穩固的知識基礎;

‧ 香港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的表現卓越,備受 國際肯定;

‧ 課堂上實現了教學範式轉移,由教師主導轉變為以學 生為中心;

‧ 學校的評估文化改變,更着重「促進學習的評估」和

「作為學習的評估」;以及

‧ 校內或跨校的教師協作有所增加,有效提升學與教的

1 教育局新學制檢討專頁:http://334.edb.hkedcity.net/334_review.php

(6)

效能。

3.3 2001 年以來的環境轉變

自 2001 年以來,本地社會及全球均發生了不少轉變,並 帶來挑戰。這對香港的學校課程,帶來許多重大的影響。

i. 經濟方面

全球化使我們的世界, 聯繫日益緊密,而且彼此相互依 存,也因此帶來商業、工作和環境上 許多轉變和競爭。

相比昔日,社會的經濟增長與數碼科技的改進息息相關,

創新與科技知識因而更受重視。在地區層面,一些新的 發展方向(包括「一帶一路」),帶來了經濟機遇和令人 振奮的前景;本地方面,電子商貿和中小企業2甚至微企 業都在迅速增長。回應上述的轉變,學校教育有需要培 養學生具備企業家精神3,才能讓他們享受到這些轉變帶 來的最大益處。

ii. 社會文化方面

就觀察所見,香港的人口組成差異愈見明顯 ,隨着更多 學生來自內地及其他地區,帶來不同文化和 多元生活模 式(包括各持份者對教育的不同期望);另一方面,有些 研究指出,青年人在社會上較缺乏流動機會4。面對這些

2 在2015年3月,香港有約320 000家中小企業,佔全港商業單位總數逾98%,就業人數佔私人機 構總就業人數約47%。更多相關數據可參閱工業貿易署中小企業支援與諮詢中心網站。

http://www.gov.hk/tc/about/abouthk/factsheets/docs/trade%26industry.pdf https://www.success.tid.gov.hk/tc_chi/aboutus/sme/service_detail_6863.html

3 香港青年協會:青少年問題研究系列(四十六) 之創業起頭難—香港青年創業研究

http://yrc.hkfyg.org.hk/news.aspx?id=2661d8c1-4046-40df-a7c1-4ad221eb9953&corpname=yrc&i=2527

4 政務司司長辦公室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秘書處:《集思港益:人口政策公眾參與活動》,頁 22。

(7)

轉變,我們有需要加強學校課程的價值 觀教育,例如自 尊、相互尊重和包容, 讓他們明白到生活和工作時,怎 樣與人融洽相處。

iii. 社會政治方面

隨着學生社會政治意識的提升,而且,我們有需要深化基 本法教育, 增強學生認識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身 份、地 位,以及與內地的關係。

iv. 學校環境與科技的影響

科技的發達改變了學與教的面貌,在這瞬息萬變的數碼和 知識型世紀,學校有需要改善資訊科技基礎 設施,加強 學習過程和校園生活中的師生、生生互動 ,改善教師運 用 電 子 教 學 的 能 力 和 教 學 策 略 , 以 照 顧 學 生 的 不 同 需 要。

v. 本地與全球最近的發展趨勢

在制訂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藍圖時,亦參考了本地與全球 最近的發展趨勢:

公平性

經 濟 合 作 與 發 展組 織 (OECD)以 公 平 性 和 包 容 性 兩個 維度,來定義一個社會的教育制度是否公平合理5。根 據這兩個指標,香港憑十二年免費教育,取得很高的 成績。然而,我們仍須進一步照顧學生(包括非華語

5 Field, S., Kuczera, M., & Pont, B. (2007). No More Failures : Ten Steps to Equity in Education. Paris:

OECD Publish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keepeek.com/Digital-Asset-Management/oecd/education/no-more-failures_9789264032606

(8)

學生、資優學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的不同需要和 興趣。持續更新課程著重繼續提供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確保課堂學習策略有效,以協助所有不同能力和背景 的學生盡展所長。

電子學習

為配合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6的目標,學校課程持 續更新,亦着力提升教師理解和掌握電子學習的教學 造詣,包括建立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策略、發展學生 資訊素養,以及推動「促進學習的評估」和「作為學 習的評估」。

3.4 上述提及的環境和系統性轉變,印證了 2001 年「學會學 習」課程改革走在正確的方向。然而, 為了回應種種轉 變,我們有需要開展新 一階段的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聚 焦、深化、持續 ,以確保我們的學生能迎 接二十一世紀 的挑戰。

6 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http://ite4.fwg.hk:8080/ite4/Chin/content/index.html

(9)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主導原則是甚麼?

4.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與 2001 年「學會學習」課程改革一 樣,都是以促進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標,切合學生的需要,

以學生為中心,並基於以下的主導原則作考慮:

i. 課程發展的大前提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應以學生為 本,以學生學習的最大效益,以及回應不斷變化的大 環境作考慮;並採用多元的學與教和評估策略,以切 合學生的不同需要和興趣,協助他們達成課程目標。

ii. 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應享有課堂內外的基要學習 經歷。

iii. 學校的發展策略必須建基於學生、教師、學校和整體 香港環境的優勢,參考香港、內地,以及海外課程所 提供的實證、過往的課程改革經驗和最新發展趨勢。

iv. 課程實施,必須兼顧不同目的、利益和觀點的平衡,

如課程宗旨在學術、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平衡、多元的 學與教策略的平衡。學習、教學和評估的目的與模式 也必須互相配合。

v. 在符合中央課程要求的情況下,學校可以彈性制訂校 本課程和相關政策(如評估、家課政策),以切合學 生的不同需要和各校的獨特情況。

vi. 課程發展須視作持續不斷的改進過程,正向思維、求 同存異和珍視小成,均有助學生學得更好。

vii. 通過不斷的研究、評鑑和蒐集持份者的回饋意見,持 續檢討和反思,以決定下一步的做法和方向。

(10)

更新的七個學習宗旨

5. 課程發展議會根據教育目標 和整體學校課程發展目標,

制定了七個學習宗旨,旨在讓學生能達至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

從不同渠道得來的回饋,學校普遍認同七個學習宗旨,認為仍切 合二十一世紀學生的學習需要。

6. 在持續更新學校課程的主導原則下, 七個學習宗旨 的焦 點,仍然着重於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提升終身學習能力。然而考 慮了社會上的轉變,以及學校課程和學習領域層面所取得的課程 改革經驗,作出了更清晰的闡述。

中學教育更新的七個學習宗旨 (2016)

i. 掌握兩文三語,有利更好學習和生活。

ii. 獲取和建構廣闊而穩固的知識基礎,能夠理解當今 影響學習者個人、社會、國家及全球日常生活的問 題。

iii. 綜合發展和應用共通能力,成為獨立和自主的學習 者 ,以利未來進修和工作。

iv.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 備世界視野,持守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珍視中華文 化和尊重社會上的多元性。

v. 靈活、有效和合乎道德地運用資訊和資訊科技。

vi. 了解本身的興趣、性向和能力,因應志向,為未來 進修和就業,發展和反思個人目標。

vii.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體藝活動,並懂得 欣賞運動和藝術。

(11)

優化的共通能力

7. 共通能力是聯繫課程架構的重要成分,是幫助學生掌握、

建構和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課程發展議會在 2001 年「學會學習」課程改革中,確認了對二十一世紀學校課程和學 生學習至為重要的九項共通能力。建基於過去課程改革的實踐經 驗、社會的轉變,以及最新的研究,為了更易於理解和綜合運用 共通能力,現按性質把九項共通能力歸納為三組,即: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個人及社交能力。學校在規劃全校和學習領域課程時,

應從整體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以發展學生 的共通能力。至於各組之下的不同能力,則宜通過課堂活動和學 習經驗,讓學生可以適當和有效地加以應用。(請參閱第十六頁

「優化的共通能力詞彙釋義」有關優化的共通能力的定義」。)

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7 自我管理能力

數學能力* 創造力 自學能力*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協作能力

備註:*此三項共通能力在《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 ─ 終身學習 全人 發展》(2001)分別稱為運算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研習能力。

7 Critical thinking 過去在課程及評估指引內譯作「批判性思考」。2015 年起,建議使用「明辨性 思考」作為 critical thinking 的中譯,以強調其要義是謹慎思考,明辨分析。為保持課程文件用 語的一致性,所有於 2015 年或以後更新的中、小學課程文件均會相應更新。我們理解其他華語

地區的教育專業部門及群體多採用「批判性思考」或「批判思維」,我們將按需要予以註明。

(12)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是甚麼?

8. 全球和本地產生的轉變,對「學會學習」課程改革(2001) 帶來正面的影響和難得的經驗。以下介紹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 點,目的在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最終達至終身學習。學校宜把發 展重點列入整體課程規劃之內,再通過適切的學習、教學和評估 活動及全方位學習,落實學習領域或學科的發展方向。

推廣 STEM 教育

9. STEM 是 代 表 科 學 (Science) 、 科 技 (Technology) 、 工 程 (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各英文譯寫的首字母縮略詞。

在本地課程中,STEM 教育是透過科學、科技和數學教育學習領 域推動。我們期望學生緊貼以上學科的改變,建立穩固的知識基 礎,同時加強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從而培養創意,以 及創新、協作和解決問題能力,而這些都是二十一世紀必須具備 的基本技能和質素。STEM 教育的學習活動亦幫助學生發展與企 業家精神相關的基要質素。此外,STEM 教育將有助培育學生成 為科學和科技領域方面的人才,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並讓本 港在國家發展的重要項目(例如「一帶一路」)作出貢獻。

加強資訊素養

10. 資訊素養是指具備有效使用資訊的能力和在使用態度上 符合道德操守。目的是幫助學生能夠:i) 辨識對資訊的需要;ii) 尋找、評鑑、提取、整理和表達訊息;iii) 創造新的意念;iv) 應

(13)

付資訊世界的變化;以及 v) 避免作出缺德的行為,如網絡欺凌 和侵犯知識產權。期望學生能有道德、靈活而有效地使用 資訊和 資訊科技,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和終身學習者。四個關鍵項目,

即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以及運用資訊科 技進行互動學習的規劃和實施,將會為學生提供在有意義的情境 下培育和應用資訊素養的機會。

加強跨課程閱讀/跨課程語文學習

11. 讀寫能力是指能有效閱讀和寫作 ,以達成預期的目標 及

/或成果,同時增進個人知識和發展潛能。在學校層面,培養學 生掌握讀寫能力,是語文學習的核心。在適當的情況下,不同學 習領域可創設有意義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情境,以推展「跨課程閱 讀」,提供機會讓學生拓寬學習領域上的知識基礎,並能應用和 鞏固語文課堂所學的閱讀技巧和策略。同樣地,不同學習領域亦 可推動「跨課程語文學習」,通過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 運用讀寫能力來建構知識,達至終身學習。

推廣價值觀教育

12. 「價值觀教育 」是學校課程的 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各學 習領域、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跨課程學習活動和全方位學習 經歷中進行。根據 2008 年課程發展議會提出的德育及公民教育 課程架構,列出了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反映香港這個 被譽為「中西交匯」的國際城市,具備中西文化和價值觀共存共 融的獨特性。這些價值觀和態度對學生的全人發展,以及配合個

(14)

人以至社會需要,均為重要。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是:

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 愛。我們建議學校採納全校參與模式,推行價值觀教育,培養學 生於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各個層面的正面的價值觀和 態度;學校亦可根據辦學團體的辦學理念、學校的抱負和使命,

以及學校的獨特情況,加入培育其他價值觀。

13. 《基本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以法律文 件的形式闡明「一國兩制」的重要理念,表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部分;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 度自治。同時,《基本法》亦保障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同政策的落 實。教育局將繼續依循「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策略,加強《基 本法》教育,以提升中、小學學生對《基本法》中「一國兩制」

概念的認識,以及了解《基本法》與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以 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包括國民身份認同,以及為社會 和國家貢獻而努力。

14. 鼓勵學生了解《基本法》,並非只限於豐富他們對本地、

國際和全球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他們的價值觀和態度的掌握,

包括法治、公義、國民身份認同、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和理 性。對《基本法》的認識,有助學生成為積極、富責任感的公民,

對社會、國家,以至全世界的福祉作出貢獻。教師將根據現行課 程(如小學常識科,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通識教育科,德育、

公民及國民教育)、學生的前備知識、學齡和學習需要,繼續教 授《基本法》,並提供學習機會,讓學生明白、實踐和反思有關 內容。

(15)

電子學習

15. 「電子學習」是一種開放、靈活的學習模式,藉應用電 子媒介(包括數碼資源及通訊工具)以達到學習目的。電子學習 的精髓在於提高學與教效能,以及協助培養學生在二十一世紀必 備的質素,例如自主學習。教師可藉電子學習發展其教學造詣,

提升、轉化並完善現有的學與教策略,甚或在教學法上開創新天。

此外,我們更鼓勵學校憑現有的優勢和條件,繼續推動電子學習,

以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

(16)

最新發展:更新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及相關文件

16. 為配合學校課程持續更新,《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

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已於 2014 年中完成修訂;《中學教 育課程指引》及相關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亦會在完成諮詢後 , 將於 2016 年提供予全港學校參考。我們鼓勵學校以促進學生自 主學習能力,作為持續、深化、聚焦的基要項目,並因應學校情 況、教師的準備程度和學生的需要,考慮把這些課程更新項目置 於整體課程規劃之內。

17. 下列的更新課程指引及相關文件,將於 2016 年起提供予 學校參考:

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 《中學教育課程指引》

 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 中國語文教育

‧ 英國語文教育

‧ 數學教育

‧ 科學教育

‧ 科技教育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 藝術教育

‧ 體育

 學科指引/補充資料

(17)

常見問與答

1. 學會學習 2.0 是甚麼?

「學會學習 2.0」是自 2001 年實行「學會學習」課程改 革以來的課程持續更新,以回應本地及全球在經濟、科學、科技、

社會及政治方面的環境變化。為讓本地學校教育與時並進,並保 持本地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我們有需要為香港學校課程開展下一 個週期的更新行動,其目的是以深化和持續已獲得的成果,並聚 焦在「學會學習 2.0」下有關課程規劃可行的發展範圍。我們通 過不同渠道邀請持份者持續參與討論,以制定持續課程更新的發 展方向。

2. 如何在學校和系統層面有效實施持續更新的學校課程?

我們鼓勵學校因應學校情況和考慮以下策略,有效實施 持續更新的學校課程:

i. 加強六年的整體和全校課程規劃,分別在小學和中學 階段,實施並作評鑑,以達成七個更新的學習宗旨;

ii. 將建議的發展重點整合於學校課程之內,提供更理想 和有彈性的跨課程及學科間聯繫、建立知識基礎、發 展優化的共通能力,以及加強學習階段之間的銜接;

iii. 加強四個關鍵項目與七個更新的學習宗旨和優化後 的共通能力的聯繫,以提升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準 備下一個學習階段的學習;

iv. 提升教師運用教學策略的造詣,以推動以學生為中心

(18)

的學與教,電子學習和自主學習文化;

v. 提高評估素養,提升不同學習領域更新課程的學與教 成效;

vi. 在學校和學習領域層面上,照顧和欣賞學習者的多樣 性,特別在有特殊學習需要、資優教育及非華語學生 教育方面;以及

vii. 提高教師的專業能量,推動學習社群和網絡、與學科 團體的夥伴協作,以及校內的分散式課程領導。

教育局將會繼續為學校提供跟進支援,提高學校領導、

中層管理人員及教師的專業能量,幫助他們掌握不同學習領域課 程的持續更新情況。跟進支援包括:舉辦專業發展課程,提供專 業交流機會、校本支援服務、學與教資源,以及優質教育基金資 助等。

3. 如何檢視持續更新的學校課程?

為培育我們年青一代學會學習,社會上各持份者在學校 課程持續更新上都擔當着一個角色。在現有的機制下,教育局將 會繼續進行恆常的課程發展委員會會議、學校探訪和焦點小組面 談,以檢視課程持續更新的實施情況,並蒐集不同持份者的意見,

用以改善支援策略,以及監察課程的順利實施與成效。

教育局會持續推行研究和發展項目,包括意見調查、種 籽計劃及評鑑等,以了解措施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影響,作為 未來課程發展的參考。

(19)

優化的共通能力詞彙釋義 基礎能力

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是指人與人在交往(包括面對面或虛擬等不 同情境)的過程中,通過文字或非文字去傳遞和接收信 息,以期達成既定的目標或預期成果的能力。要有效 溝通,學習者應學習如何有效地聆聽、說話、閱讀和 寫作,既要準確、有條理和得體地表達,亦需了解、

尊重別人的觀點和期望,又能因應目標、情境和對象,

採用適合的資料和表達方式,繼而評估成效,找出需 要改善之處,以期達至最佳效果。

數學能力8

數學能力,包括能進行不同形式的數學運算和估算、

描述物件的空間關係、進行量度、處理數據、運用邏 輯推理作有效的推論,以及運用數學概念來解決不同 情境產生的問題。

運用資訊科技 能力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是指以審慎的態度使用資訊科 技,搜尋、篩選、分析、管理和分享資訊。掌握資訊 科技能力,將有利於協作學習、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

思考能力 明辨性思考

能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是指從現有數據或說明文字中歸納 出語意,審視、質疑其準確性和可信性,從而建立出 自己的看法,並評估自己和別人的論點。

創造力

創造力,通常會藉嶄新的意念、行為或製成品呈現出 來;通過擴散性和聚斂性思考,自然或深思熟慮產生 出來。創造力會把一般或特定範疇的知識,整合成有 意義的目的,並帶來改變或蛻變。

解決問題能力

解決問題,是指運用各種技能去解決難題,過程包括 探究問題、整合資料、提取意念,制定出最合適的行 動方案,學習者需要調整和評估解難策略,並總結經 驗以建構知識。

8 共通能力中的「數學能力」是指在不同的學習領域及科目中應用數學的能力,所應用的概念和 技能只是數學科中能普遍應用於不同學科的部分。

(20)

個人及社交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理想的個人 質 素,例如保持穩定的情緒、衡量決策和克己自律。自 我管理能力,有助學習者面對個人或團隊的挑戰。

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指學習者主動、規劃、實行、評估和調 整學習活動的能力。有高階自學能力的學習者,可以 為深層次學習選定或設計有效的策略。自學能力有助 提升學習表現和自我效能,亦是終身學習的核心。學 習者可以藉此獲取新的知識,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

協作能力

在小組內解決難題、規劃和決策,均需要協作能力。

協作能力包括溝通、欣賞、協商、妥協和勇於領導的 能力。具備這些能力的學習者,將能積極參與團隊,

發揮所長。

(21)

選 取 參 考 文 獻

課程發展議會(2001)。 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 ── 終身學 習 全人發展。香港:作者。

課程發展議會(2009)。 高中課程指引 ── 立足現在‧創建未 來。香港:作者。

課程發展議會(2014)。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 聚焦.深化.

持續(小一至小六)。香港:作者。

課程發展議會(2015)。 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 ── 發揮 IT 潛能 釋放學習能量:全方位策略。香港:作者。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教育局(2013)。新學制檢 討進展報告 新高中學習旅程 ── 穩步邁進。香港:作者。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教育局(2015)。新學制中 期檢討及前瞻報告 ── 持續優化,不斷進步 。香港:作者。

Barber, M., Donnelly, K., & Rizvi, S. (2012). Oceans of innovation: The Atlantic, the Pacific, global leadership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London: 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Research.

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 R. (Eds.).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Crick, R. D., Stringher, C., & Ren. K. (Eds.). (2014). Learning to lear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Abingdon, OX:

Routledge.

Education Commission. (2000). 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Hong Kong:

Education Bureau.

Field, S., Kuczera, M., & Pont, B. (2007). No more failures: Ten steps to

(22)

equity in education. Paris: OECD Publish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keepeek.com/Digital-Asset-Management/oecd/education/no- more-failures_9789264032606-en#page1.

Freeman, B., Marginson, S., & Tytler, R. (Eds.). (2015). The age of STEM: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across the world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NY: Routledge.

Gardner, R., Cairns, J., & Lawton, D. (2003). Education for values:

Morals, ethics and citizenship in contemporary teaching.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Gilbert, R. (2012). Curriculum planning in a context of change: A literature review. Victor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James, M., McCormick, R., Black, P., Carmichael, P., Drummond, M-J., Fox, A., …Wiliam, D. (2007). Improving learning how to learn:

Classrooms, schools and networks.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Kennedy, K. J. (2005). Changing schools for changing times: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Marginson, S., Tytler, R., Freeman, B., & Roberts, K. (2013). STEM:

Country comparison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Australian Council of Learned Academies (ACOLA). Retrieved from

http://www.acola.org.au/PDF/SAF02Consultants/SAF02_STEM_%20FI NAL.pdf.

Morris, P. (1995).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sues and policie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Morris, P., & Adamson, B. (2010). Curriculum, schooling and socie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Mourshed, M., Chijioke, C., & Barber, M. (2010). How the world's most improved school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 London: McKinsey & Co.

Retrieved from

http://mckinseyonsociety.com/how-the-worlds-most-improved-school-sys tems-keep-getting-better/

(23)

Rose, D., Martin, J. (2012). Learning to write, reading to learn: genre, knowledge and pedagogy in the Sydney school. Sheffield, UK: Equinox Publishing.

Secretariat for the Steering Committee on Population Policy, Chief Secretary for Administration’s Office. (2014). Thoughts for Hong Kong:

Public engagement exercise on population policy. Hong Kong: Author.

網頁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CD) http://www.ascd.org/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CER) https://www.acer.edu.a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ustralian Government https://www.studentsfirst.gov.a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K

https://www.gov.uk/government/organisations/department-for-educ a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http://www.iste.org/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http://www.mext.go.jp/engl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New Zealand http://www.education.govt.nz/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public of Korea http://english.moe.go.kr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http://www.moe.gov.sg/education

New Academic Structure (NAS) Web Bulletin (Hong Kong) http://334.edb.hkedcity.net/EN/334_review.php

(24)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Canada http://www.edu.gov.on.ca/eng/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CED) http://www.oecd.org/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ttp://www.ed.gov/

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bout learning theories (Hong Kong) http://kb.edu.hku.hk/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普通話科由 1998 年開始,成為香港中、小學核心課程之一。學

(2014) Press release: 42 Secondary Schools Offering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 (STEM ALP) Retrieved 12 October 2015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Press release: 42 Secondary Schools Offering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 (STEM ALP) Retrieved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和科學、科技和工程在國際上的急速發展,並根據各類調查

Educatio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Hong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Australian Council of Learned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