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臺灣中部地區的農業發展(1950-201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後臺灣中部地區的農業發展(1950-2010)"

Copied!
2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博士學位論文. 戰後臺灣中部地區的農業發展(1950-2010)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idlands of Taiwan in Postwar, 1950-2010. 指導教授:黃秀政. Xiu-Zheng Huang. 孟祥瀚. Hsiang-Han Meng. 研 究 生:張孟秋. Meng-Chiu Chang.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七月.

(2)

(3) 摘要 農業在戰後臺灣的經濟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提供糧 食、工業原料、獲取外匯、低糧價、低工資勞動力等方面支援了工業 化。犧 牲 農 業 為 工 業 化 積 累 了 資 本,「 低 價 格 」與「 高 成 本 」的 雙 重 擠 壓 下,農 業 在 國 民 經 濟 中 的 比 重 逐 年 下 降。隨 著 國 際 貿 易 自 由 化,2002 年 加 入 世 界 貿 易 組 織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農 產 品 產 銷 遭 受 嚴 重 衝 擊,國 內 外 市 場 的 競 爭 更 趨 激 烈;臺 灣 農 民 的 商 業 化 程 度 高 , 無利可圖,將致使農民離農,或改循其他經營方式。政府為維持農民 收益,保護農業發展,藉政策施行擴大農業的功能性,除提供「物質 生 產 」,更 又 涵 蓋「 服 務 提 供 」。「 休 閒 農 業 」成 為 農 民 離 農 外 的 另 一 選 擇。 中部地區是臺灣最良好的農業區域,自清朝時已為重要的糧食產 區 , 可 供 米 糧 輸 出 中 國 ; 1950 年 本 區 所 產 的 農 產 品 價 值 約 占 全 臺 農 產 總 值 的 27% , 許 多 作 物 的 產 量 均 列 全 臺 第 一 、 二 名 。 戰 後 , 政 府 有 意 識的使農工部門發展不平衡,雖中部地區農業生產持續成長,但農民 所 得 與 非 農 民 所 得 相 較 低 廉,不 可 避 免 的 農 業 勞 動 力 轉 移 至 工 業 部 門。 再者,農工部門相爭土地資源,水田屢屢轉作廠房、住宅之用,農牧 業 則 轉 往 山 坡 地 發 展 。 1999 年 發 生 921 集 集 大 地 震 , 之 後 陸 續 的 颱 風 肆虐,造成中部地區山坡地流失。在資源遭受破壞的情況下,為求恢 復 農 業 生 機,農 民 再 次 配 合 政 府 的「 振 興 重 建 」計 畫,從 事 農 業 轉 型 。 本 研 究 藉 由 農 業 復 原 期( 1945-1953)、 農 業 成 長 期( 1953-1968)、 農 工 並 重 發 展 期( 1969-1981)、 農 業 結 構 調 整 期( 1982-1991)、 三 生 農 業 並 重 期 ( 1992-2010) 等 五 期 的 呈 現 , 說 明 中 部 地 區 的 農 業 發 展 受 到 國家政策、國際局勢與市場的影響,因國家整體農業發展的趨勢,連 結帶動區域農業的走向。除此之外,各區域因應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 的不同,而呈現多元的農業風貌。 關鍵字:中部地區、農業發展、休閒農業. i.

(4) Abstract Agri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after postwar. Agriculture supports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provision of food and industrial raw materials, access to foreign exchange, low food prices, and low wages. Agriculture has accumulated the capital of industrialization under the double squeeze of "low price" and "high cost".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decreased year by year. With the liber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aiwan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 2002. Taiwan'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ales suffered a serious impact, and the competition in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is geeting intenser and intenser. Taiwanese farmers have a high degree of commercialization, and when there are no profits farmers will leave agriculture or switch to other modes of opera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farmers' income and protect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expands the function of agricultyre by implementing.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material production", it also covers "service delivery". "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nother choice for farmers to leave agriculture. The central Taiwan is the best area for agricultural. Since the Qing Dynasty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area to cultivate crops and it can provide rice to China. In 1950, the value of farm produce in this area accounted for about 27% of the total agricultural output in Taiwan, and the output of many crops wasranked at the first and second. After postwar , the government deliberately led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Although the agriculture in central Taiwan continued to grow,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non-farmer is relatively low. Inevitably, it forced the agricultural workforce transferred iii.

(5) to the industrial area. In addition, the agriculture and the industry compete for land resoutce paddy fields are often used as plant or residential use. And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s turned to be operated in the hillside. On September 21, 1999, Taiwan w a s b a d l y h a r m e d b y a 7 . 3 - m a g n i t u d e s e v e r e q u a k e . Furthermore, there are many typhoons attacked Taiwan successively in each Summer and Autumn, resulting in the soil loss of hillside in the central Taiwan. In the case of the destruction of resources,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vitality of agriculture,. farmers. are. once. again. follow. the. Government's. "revitaliz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ogram to engage i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is study was presented by five periods: Agricultural recovery period, Agricultural growth period,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common development. period,.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period,. Production-ecology-life oriented agriculture common attention period, indicating that 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Taiwan is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policy,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market. Due to the country's overal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e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e changes. In addition, the region in respons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iti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presents a variety of agricultural style.. Key word: central Taiwa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iv.

(6) 目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目 次 ...................................................................................... v 圖 次 .................................................................................... vii 表 次 ..................................................................................... ix 第 一 章 緒 論 .................................................................... 1 第二章 資源與發展背景. ................................................ 15. 第 一 節 農 業 資 源 .................................................... 15 第 二 節 農 業 發 展 背 景 ............................................. 32 第 三 章 農 業 復 原 期 ( 1945-1953) ................................. 61 第 一 節 土 地 改 革 .................................................... 62 第 二 節 充 裕 軍 糧 民 食 ............................................. 82 第 四 章 農 業 成 長 期 ( 1953-1968) ................................. 97 第 一 節 增 加 農 業 生 產 ............................................. 98 第二節 以農業培養工業. ....................................... 122. 第 五 章 農 工 並 重 發 展 期 ( 1969-1981) ........................ 129 第 一 節 提 高 農 業 所 得 ........................................... 130 第 二 節 農 工 部 門 競 爭 ........................................... 139 第 六 章 農 業 結 構 調 整 期 ( 1982-1991) ........................ 149 第 一 節 市 場 導 向 .................................................. 149 第 二 節 農 業 轉 型 .................................................. 151 第 七 章 三 生 農 業 並 重 期 ( 1992-2010) ........................ 157. v.

(7) 第一節 貿易自由化. .............................................. 157. 第 二 節 休 閒 農 業 .................................................. 165 第 八 章 結 論 ................................................................ 181 附錄. ............................................................................ 185. 參考書目. ..................................................................... 199. vi.

(8) 圖次 圖 2-1-1 中 部 四 縣 市 行 政 區 圖 ......................................... 16 圖 2-2-1 臺 灣 耕 地 變 化 趨 勢 圖 ......................................... 60 圖 3-1-1 三 七 五 減 租 歌 ................................................... 72 圖 3-2-1 中 部 地 區 耕 地 變 化 趨 勢 圖 ................................. 86 圖 3-2-2 1951 年 中 部 地 區 農 業 生 產 產 值 比 重 .................. 92 圖 4-1-1 1954 至 1968 年 中 部 地 區 耕 地 ......................... 109 圖 4-1-2 1954 至 1968 年 中 部 地 區 農 戶 數 ..................... 113 圖 4-1-3 1954 至 1968 年 中 部 地 區 農 業 人 口 .................. 113 圖 4-1-4 1953 至 1968 年 臺 灣 農 作 物 種 植 面 積 變 化 ....... 116 圖 4-1-5 1953 至 1968 年 臺 灣 家 禽 家 畜 養 殖 數 變 化 ....... 118 圖 4-1-6 1953 至 1968 年 農 林 漁 牧 生 產 結 構 變 化 ........... 119 圖 4-1-7 1954 至 1968 年 農 作 物 生 產 結 構 變 動 .............. 120 圖 4-2-1 農 業 成 長 期 臺 灣 就 業 人 口 趨 勢 ........................ 124 圖 4-2-2 1954 至 1968 年 各 產 業 國 民 生 產 毛 額 .............. 125 圖 5-2-1 1969 至 1981 年 各 產 業 國 民 生 產 毛 額 .............. 139 圖 5-2-2 1969 至 1981 年 中 部 地 區 稻 米 產 量 變 化 ........... 145 圖 5-2-3 1969 至 1981 年 中 部 地 區 甘 藷 產 量 變 化 ........... 145 圖 5-2-4 1969 至 1981 年 中 部 地 區 香 蕉 產 量 變 化 ........... 146 圖 5-2-5 1969 至 1981 年 中 部 地 區 鳳 梨 產 量 變 化 ........... 146 圖 6-1-1 1982 至 1991 年 各 產 業 國 民 生 產 毛 額 .............. 151 圖 6-2-1 1982 至 1991 年 中 部 地 區 稻 米 收 穫 量 趨 勢 ....... 152 圖 6-2-2 1982 至 1991 年 中 部 地 區 甘 藷 收 穫 量 趨 勢 ....... 153 圖 6-2-3 1982 至 1991 年 中 部 地 區 小 麥 收 穫 量 趨 勢 ....... 153 圖 6-2-4 1982 至 1991 年 中 部 地 區 小 麥 收 穫 量 趨 勢 ....... 154 圖 6-2-5 1982 至 1991 年 中 部 地 區 落 花 生 收 穫 量 趨 勢 ... 154 圖 6-2-6 1982 至 1991 年 中 部 地 區 落 花 生 收 穫 量 趨 勢 ... 155 vii.

(9) 圖 6-2-7 1982 至 1991 年 中 部 地 區 甘 蔗 收 穫 量 趨 勢 ....... 155 圖 6-2-8 1982 至 1991 年 中 部 地 區 落 花 生 收 穫 量 趨 勢 ... 156 圖 6-2-9 1982 至 1991 年 中 部 地 區 香 蕉 收 穫 量 趨 勢 ....... 156 圖 7-1-1 1992 年 至 2010 年 農 林 漁 牧 業 生 產 產 值 變 化 ... 159 圖 7-1-2 中 部 地 區 農 林 漁 牧 業 就 業 人 口 變 化 ................. 159. viii.

(10) 表次 表 2-1-1 2010 年 中 部 地 區 地 形 概 況 ................................ 19 表 2-1-2 大 安 溪 流 域 概 況 表 ............................................ 24 表 2-1-3 大 甲 溪 流 域 概 況 表 ............................................ 24 表 2-1-4 烏 溪 流 域 概 況 表 ................................................ 25 表 2-1-5 濁 水 溪 流 域 概 況 表 ............................................ 25 表 2-1-6 2010 年 中 部 地 區 水 庫 營 運 概 況 ......................... 26 表 2-1-7 彰 化 縣 地 層 下 陷 ................................................ 28 表 2-1-8 1981-2010 年 臺 中 氣 象 站 氣 候 資 料 統 計 表 ......... 30 表 2-1-9 1981-2010 年 梧 棲 氣 象 站 氣 候 資 料 統 計 表 .......... 31 表 2-1-10 1981-2010 年 日 月 潭 氣 象 站 氣 候 資 料 統 計 表 .... 31 表 2-2-1 清 代 臺 灣 府 各 縣 廳 田 園 面 積 .............................. 39 表 2-2-2 清 代 彰 化 縣 物 產 ................................................ 42 表 2-2-3 臺 中 州 埤 圳 灌 溉 面 積 ......................................... 45 表 2-2-4 臺 中 州 水 利 組 合 灌 溉 面 積 .................................. 46 表 2-2-5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各 地 區 耕 地 面 積 .......................... 51 表 2-2-6 臺 中 州 農 戶 耕 地 分 配 比 例 ................................. 52 表 2-2-7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各 地 區 農 家 戶 數 及 人 口 數 ............ 53 表 2-2-8 臺 中 州 農 業 人 口 ................................................ 53 表 3-1-1 1945 年 農 牧 業 產 值 估 算 表 ................................ 63 表 3-1-2 臺 灣 日 治 時 期 自 耕 地 與 佃 耕 地 面 積 表 ............... 68 表 3-1-3 1946 年 臺 灣 公 有 耕 地 分 類 狀 況 表 ...................... 68 表 3-1-4 1947 年 全 臺 及 中 部 地 區 農 業 戶 口 與 人 口 數 ....... 69 表 3-1-5 南 投 縣 三 七 五 減 租 後 佃 農 購 地 戶 數 及 面 積 ........ 74 表 3-1-6 南 投 縣 公 地 放 領 成 果 ......................................... 76 表 3-1-7 1953 年 底 實 施 耕 者 有 其 田 徵 收 放 領 耕 地 面 積 及 承 領 戶 數 ................................................................ 78 ix.

(11) 表 3-1-8 1949 年 至 1953 年 臺 灣 農 業 之 投 入 與 產 出 指 數 .. 80 表 3-2-1 1947 年 至 1953 年 臺 灣 農 業 生 產 成 長 率 ............. 85 表 3-2-2 中 部 地 區 1947 年 稻 米 種 植 面 積 與 收 穫 量 .......... 87 表 3-2-3 中 部 地 區 1951 年 稻 米 種 植 面 積 與 收 穫 量 .......... 87 表 3-2-4 1947 年 中 部 地 區 主 要 農 作 物 收 穫 量 排 序 ........... 88 表 3-2-5 1951 年 中 部 地 區 主 要 農 作 物 收 穫 量 排 序 ........... 89 表 3-2-6 中 部 地 區 1947 年 農 業 生 產 總 產 值 ..................... 90 表 3-2-7 中 部 地 區 1951 年 農 業 生 產 總 產 值 ..................... 91 表 4-1-1 第 一 期 至 第 四 期 經 濟 建 設 計 劃 農 業 成 長 率 ...... 102 表 4-1-2 臺 中 、 彰 化 海 埔 地 開 發 ................................... 109 表 4-1-3 1954 至 1968 年 中 部 地 區 水 田 旱 田 比 例 ........... 110 表 4-1-4 1953 至 1968 年 中 部 地 區 稻 田 變 更 為 非 農 業 使 用 土 地 .................................................................... 111 表 4-1-5 1955 至 1965 年 臺 中 市 農 民 結 構 變 化 .............. 114 表 4-1-6 1955 至 1965 年 臺 中 縣 農 民 結 構 變 化 .............. 114 表 4-1-7 1955 至 1965 年 彰 化 縣 農 民 結 構 變 化 .............. 114 表 4-1-8 1955 至 1965 年 南 投 縣 農 民 結 構 變 化 .............. 115 表 4-1-9 1953 年 至 1968 年 臺 灣 主 要 農 作 物 收 穫 量 ....... 116 表 4-1-10 1954 年 至 1968 年 中 部 地 區 稻 米 生 產 情 況 ..... 120 表 4-2-1 農 業 成 長 期 臺 灣 經 濟 成 長 率 ............................ 125 表 4-2-2 農 業 成 長 期 臺 灣 農 戶 專 兼 業 分 ........................ 126 表 4-2-3 1953 至 1968 年 臺 灣 各 產 業 就 業 人 口 .............. 127 表 5-1-1 農 業 政 策 目 標 與 行 政 機 構 目 標 ........................ 130 表 5-1-2 專 兼 業 別 農 戶 數 .............................................. 133 表 5-1-3 農 林 漁 牧 生 產 結 構 .......................................... 137 表 5-1-4 農 作 物 生 產 之 結 構 變 動 ................................... 138 表 5-2-1 農 業 投 入 結 構 變 化 .......................................... 140 表 5-2-2 農 工 並 重 發 展 期 臺 中 市 水 田 旱 田 面 積 及 比 例 .. 141 表 5-2-3 農 工 並 重 發 展 期 臺 中 縣 水 田 旱 田 面 積 及 比 例 .. 141 x.

(12) 表 5-2-4 農 工 並 重 發 展 期 彰 化 縣 水 田 旱 田 面 積 及 比 例 .. 141 表 5-2-5 農 工 並 重 發 展 期 南 投 縣 水 田 旱 田 面 積 及 比 例 .. 142 表 5-2-6 農 工 並 重 發 展 期 臺 中 市 農 業 戶 數 及 人 數 .......... 142 表 5-2-7 農 工 並 重 發 展 期 臺 中 縣 農 業 戶 數 及 人 數 .......... 143 表 5-2-8 農 工 並 重 發 展 期 彰 化 縣 農 業 戶 數 及 人 數 .......... 143 表 5-2-9 農 工 並 重 發 展 期 南 投 縣 農 業 戶 數 及 人 數 .......... 143 表 5-2-10 1970 年 編 定 工 業 用 地 明 細 表 ......................... 144 表 7-1-1 2005、 2010 年 臺 灣 中 部 地 區 農 牧 戶 人 數 ......... 160 表 7-1-2 2000、 2010 年 中 部 地 區 農 林 漁 牧 生 產 結 構 ..... 161 表 7-1-3 2000、 2010 年 臺 灣 各 區 農 牧 業 產 值 ................ 161 表 7-1-4 1995 年 底 中 部 地 區 農 業 產 銷 班 班 數 ................ 162 表 7-1-5 2000 年 底 中 部 地 區 農 業 產 銷 班 班 數 ................ 163 表 7-1-6 2005 年 底 中 部 地 區 農 業 產 銷 班 班 數 ................ 163 表 7-1-7 2010 年 底 中 部 地 區 農 業 產 銷 班 班 數 ................ 164. xi.

(13) 第一章 緒論. 農業在戰後臺灣的經濟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初期由於 人 口 急 遽 增 加,政 府 大 力 鼓 勵 稻 米 的 生 產,農 業 提 供 了 軍 糧 民 食。1950 年代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改革措施,而後 又實施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在為求「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 業 」的 目 標 下,將 出 口 農 產 品 所 獲 得 的 外 匯 轉 而 進 口 工 業 原 料。同 時 , 為抑制通貨膨脹、強化農業對經濟成長的功能,政府刻意壓低糧價, 以 抬 高 工 業 及 其 附 屬 產 品 價 格,如 肥 料 換 穀 措 施。 1 農 業 從 提 供 糧 食 、 原料、獲取外匯、低糧價、低工資勞動力,以及農民剩餘價值等各個 方面全盤支援了臺灣工業化,農業轉變成培養工商業發展為主。. 2. 對. 此,戰後臺灣農業發展被經濟學家視為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奇蹟, 亦為開發中國家推動農業計畫的成功典型。. 3. 然而,臺灣農業部門的. 所得,在「低產品價格」與「高生產成本」的雙重積壓下,逐漸處於 不利的地位;. 4. 在工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發生改變之際,農業在國. 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進入長期停滯狀況,走向衰退。. 5. 隨 著 國 內 政 治、經 濟 環 境 的 轉 變,以 及 全 球 化( Globalization)6 的 1. 廖 正 宏 、 黃 俊 傑 、 蕭 新 煌 ,《 光 復 後 臺 灣 農 業 政 策 的 演 變 : 歷 史 與 社 會 的 分 析 》 ( 臺 北 市 : 中 央 研 究 院 民 族 學 研 究 所 , 1993 年 ), 頁 64。. 2. 蕭 國 和 ,《 臺 灣 農 業 興 衰 四 十 年 》 ( 臺 北 市 : 自 立 晚 報 社 文 化 出 版 部 , 1991 年 ), 頁 30-31;吳 田 泉, 《臺灣農業史》 ( 臺 北 市:自 立 晚 報 社 文 化 出 版 部,1993 年 ), 頁 376-383; 毛 育 剛 ,〈 臺 灣 農 業 發 展 對 工 業 成 長 之 貢 獻 〉, 收 錄 於 毛 育 剛 主 編 , 《臺灣農業發展論文集》 ( 臺 北 市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1994 年 ), 頁 303-346; 劉 進 慶 、 凃 照 彥 、 隅 谷 三 喜 男 著 ; 雷 慧 英 、 吳 偉 健 、 耿 景 華 譯 ,《 臺 灣 之 經 濟 - 典 型 NIES 之 成 就 與 問 題 》( 臺 北 市 : 人 間 出 版 社 , 2003 年 ), 頁 59。 余 玉 賢 主 編 ,《 臺 灣 農 業 發 展 論 文 集 》( 臺 北 市 : 聯 經 出 版 社 , 1975 年 ), 頁 1。 許 文 富, 〈臺灣的農產品價格水準與農業所得〉 , 《 農 業 經 濟 論 文 專 集 4》 ( 1969.12), 頁 55。. 3 4. 5. 6. 以 1952 年 、 2003 年 的 數 據 相 較 , 農 業 生 產 佔 國 內 生 產 毛 額 的 比 例 從 32.22% 降 至 1.8% ; 農 業 就 業 人 口 佔 總 就 業 人 口 的 比 例 從 56.1% 降 至 7.27% ; 農 產 品 出 口 值 佔 總 出 口 值 的 比 例 從 95.5% 降 至 2.25% 。 由 此 可 知 , 農 業 失 去 提 供 主 要 就 業機會與作為國家外匯主要來源的地位,在國民生產中已不是重要的產業。 紀 登 斯 (Anthony Giddens)認 為 全 球 化 是 範 圍 廣 闊 的 進 程 , 它 受 政 治 力 與 經 濟 力 的 聯 合 推 動,除 了 建 立 國 際 間 新 秩 序 與 力 量 對 比 外,也 改 變 人 們 的 日 常 生 活 。 1.

(14) 影 響,臺 灣 原 本 以 小 農 經 濟 為 主 的 集 約 式 農 業. 7. 受 到 極 大 的 衝 擊,出. 現經營規模效率不足與現代化技術效率無從發揮,農業的生存與發展 遭 遇 了 嚴 峻 的 挑 戰。2002 年 臺 灣 加 入 世 界 貿 易 組 織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8. 以後,開放進口與降低關稅,農產品產銷更遭受嚴重. 衝 擊 , 如 稻 米 原 係 管 制 進 口 , 加 入 WTO 後 採 進 口 配 額 , 進 口 量 最 高 可 為 基 期 年 消 費 量 的 8% ; 且 國 人 飲 食 習 慣 改 變 , 稻 米 消 費 減 少 , 而 增加稻米進口,將使得國內水田必須轉作,或是造成休耕面積增加。 9. 7. 8. 9. 國 內 外 農 產 品 市 場 的 競 爭 更 趨 激 烈 ,「 適 者 生 存 、 不 適 者 淘 汰 」 的 參 見 安 東 尼 ‧ 紀 登 斯 (Anthony Giddens) 著 , 鄭 武 國 譯 ,《 第 三 條 路 — 社 會 民 主 的 更 新 》 (臺 北 市 : 聯 經 出 版 公 司 , 1999 年 ), 頁 33-39。 貝 克 ( Ulrich Beck) 認 為 全 球 化 是 可 經 歷 的 日 常 生 活 行 為 的 疆 界 瓦 解,這 些 行 為 發 生 於 經 濟、資 訊 、 生 態 、 技 術 、 跨 文 化 衝 突 和 公 民 社 會 等 面 向 , 也 就 是 「 距 離 的 消 失 」; 而 資 本 主 義 是 全 球 化 的 發 動 機 。 參 見 伍 爾 利 希 ‧ 貝 克 ( Ulrich Beck) 著 , 孫 治 本 譯 ,《 全 球 化 危 機 》( 臺 北 市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1999 年 )。 在 現 代 世 界 體 系中,發生在世界某端的事件、決定和活動,會對世界另一端的個人和社區有顯 著 性 影 響 , 如 1970 年 代 歐 美 國 家 推 崇 自 由 市 場 的 新 自 由 派 興 起 , 到 處 推 行 自 由 化、私有化的政策,認為自由市場是解決經濟問題、促進成長的最佳機制;然 而當美國(霸權)國內的生產力停滯,貿易赤字大幅成長,其對策是運用霸權 地位,在國內採取更多保護措施,在國外以貿易制裁為威脅,要求貿易對手國 進行自由化,開放產品及金融市場。後進國(臺灣、南韓等東亞國家)被迫開 放 市 場 , 接 受 產 品 輸 入 。 參 見 宋 興 周 ,〈 全 球 化 : 論 述 、 迷 思 、 或 典 範 〉, 收 錄 於 顧 長 永 主 編, 《 全 球 化 與 區 域 化:臺 灣 的 觀 點 》 ( 臺 北 市:翰 蘆 圖 書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 2003 年 ), 頁 38; 瞿 宛 文 ,《 全 球 化 下 的 臺 灣 經 濟 》 ( 臺 北 市 : 唐 山 出 版 社 , 2003 年 ), 頁 1-22。 集約式農業係指在人口密集地區,因為土地面積有限,為供應較多農產品,必 須 利 用 各 種 方 法 ( 如 除 草 、 施 肥 、 噴 灑 農 藥 、 灌 溉 等 ), 在 單 位 面 積 土 地 上 增 加 農 產 品 的 農 作 經 營 方 式 。 參 見 姜 善 鑫 、 陳 明 健 、 鄭 欽 龍 、 范 錦 明 編 著 ,《 經 濟 地 理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2004 年 ), 頁 21。 世 界 貿 易 組 織 (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 稱 WTO) 成 立 於 1995 年 1 月 1 日 , 前 身 為 關 稅 暨 貿 易 總 協 定 ( The General Agreementon Tariffsand Trade, 簡 稱 GATT)。 其 目 的 在 於 確 保 自 由 貿 易 , 透 過 多 邊 諮 商 , 建 立 國 際 貿 易 規 範 , 降 低各會員間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為各會員提供穩定及可預測的國際貿易 環 境 。 臺 灣 於 2002 年 1 月 1 日 正 式 成 為 WTO 第 144 個 會 員 國 。 臺 灣 加 入 WTO 的 諮 商 結 果 , 主 要 為 調 降 關 稅 稅 率 、 關 稅 化 開 放 進 口 , 削 減 國 內 農 業 支 持。開 放 進 口 將 面 臨 農 產 品 進 口 量 增 加,連 帶 致 使 國 內 農 產 品 價 格 下 跌 , 產 量 減 少 ; 而 臺 灣 政 府 承 諾 削 減「 平 均 支 持 金 額 」20% , 即 減 少 對 稻 米 與 雜 糧 、 蔗 糖 契 作 之 保 證 價 格 收 購 制 度 的 補 貼 金 額,以 致 農 民 收 入 減 少。參 見 吳 明 敏, 〈加 入 WTO 對 臺 灣 農 業 的 衝 擊 和 我 國 的 農 業 施 政 對 策 〉,《 財 團 法 人 臺 灣 智 庫 農 業 論 壇 九 十 年 度 報 告 - 臺 灣 農 業 的 挑 戰 與 對 策 》( 臺 北 市 : 財 團 法 人 臺 灣 智 庫 , 2002 年 ), 頁 15-16; 陳 希 煌 ,〈 加 入 WTO 對 農 業 的 衝 擊 與 對 策 〉,《 臺 灣 農 業 永 續 發 展 策 略 》( 臺 北 市 : 中 華 經 濟 研 究 院 , 2006 年 ), 頁 204; 劉 健 哲 、 黃 炳 文 ,〈 加 入 2.

(15) 現象浮現檯面,臺灣許多的農民則被迫離農。 在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下,因應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等情勢的影響, 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隨著現代化的腳步,勞力與資本逐 漸集中在都市,都市內集中大量的人口、商業及工業活動,而農村被 賦予提供都市糧食的任務,是生產糧食及衣物的地方,其發展特色是 持 續 的 現 代 化 與 工 業 化,並 以 追 求 經 濟 成 長 為 目 標。. 10. 但經發展後,. 農業的功能性擴大,除了糧食衣物生產的初級功能之外,農業活動亦 可形塑景觀、提供環境利益、可更新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及生物多樣 化,及有益於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活力。農業發展從原先僅重視「物 質 生 產 」, 進 而 轉 變 成 提 供「 物 質 生 產 」與「 服 務 提 供 」。 12. 政機關. 11. 臺灣的農. 為解決農業所面臨的問題,著手調整農業結構,朝生產企. 業化、生活現代化、生態自然化邁進,其結合傳統農業與觀光產業, 輔 導 農 民 轉 型 經 營「 休 閒 農 業 」 。休 閒 農 業 泛 指 農 業 與 休 閒 遊 憩 相 結 合 的事業,以農業生活化為主軸,兼顧生產事業活動性和生態環境相容 性 功 能 的 農 業 經 營;. 13. 依「 農 業 發 展 條 例 」第 三 條 之 定 義 則 係 指 利 用. 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 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以提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對農業及 農 村 體 驗 為 目 的 的 農 業 經 營。. 14. 就 農 民( 生 產 者 )的 立 場,發 展 休 閒. 農業是擴大農場經營的既有規模與範圍,涵蓋農業生產、加工及服務 業的領域,三者相加的事實,更有加乘的效果,資源更可獲得有效的 利用。. 15. 有 鑑 於 此 , 江 榮 吉 將 休 閒 農 業 稱 之 為 「 六 級 產 業 」, 即 包 含. WTO 後 臺 灣 農 產 貿 易 之 變 遷 與 課 題 〉,《 中 華 農 學 會 報 》 8: 1( 2007 年 ), 頁 30。 李 承 嘉 ,《 農 地 與 農 村 發 展 政 策 - 新 農 業 體 制 下 的 轉 向 》( 臺 北 市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2012 年 ), 頁 26。 11 李 承 嘉 ,《 農 地 與 農 村 發 展 政 策 - 新 農 業 體 制 下 的 轉 向 》, 頁 47。 12 農政機關為主管農林漁牧、糧食、農村發展,以及農民福利組織教育等公共事 務 的 政 府 行 政 機 構 。 參 見 吳 聰 賢 ,《 農 業 行 政 學 》( 臺 北 市 : 明 文 書 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1997 年 ), 頁 49。 10. 13. 黃 光 政 著, 《農村發展規劃要素與管理推廣休閒農業》 ( 臺 北 市:著 者 自 印,2009 年 ), 頁 113。 14 「 農 業 發 展 條 例 」 於 1973 年 9 月 3 日 總 統 ( 62) 臺 統 ( 一 ) 義 字 第 4031 號 令 制 定 公 布 , 全 文 38 條 , 尚 未 有 「 休 閒 農 業 」 之 概 念 。 後 歷 經 多 次 修 正 公 布 , 於 2000 年 1 月 26 日 總 統 ( 88) 華 總 ( 一 ) 義 字 第 8900017370 號 令 修 正 後 , 正 式 將「休閒農業」納入條例中。 15 邱 湧 忠 ,《 休 閒 農 業 經 營 學 》( 臺 北 市 : 茂 昌 圖 書 有 限 公 司 , 2000 年 ), 頁 13; 3.

(16) 農 業( 一 級 )、 加 工 業( 二 級 )、 服 務 業( 三 級 )的 產 業 。. 16. 休閒農業. 結合產業特性、環境景觀、地方特色及文化教育,無法被進口農產品 所取代,可減少受到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衝擊。 臺灣中部地區的東半部屬中央山脈西麓之丘陵地區,西半部為平 原及盆地。丘陵地區頗富水利、森林及觀光遊憩資源,平原及盆地則 為臺灣的主要作物地區。臺灣中部擁有良好的農業環境,有適宜的地 形、充分的雨水與灌溉水源,非常適合種植稻米,其中彰化平原有穀 倉之稱;冬半年乾旱,也適宜甘蔗的生長,中部地區為臺灣重要的農 業 生 產 區 。 然 而 , 1999 年 發 生 的 921 集 集 大 地 震. 17. 讓臺灣 中部 受. 創嚴重,之後的碧利斯颱風、桃芝颱風、納莉颱風、敏督利颱風、辛 樂克颱風等. 18. 更 是 造 成 山 坡 地 流 失。在 農 業 資 源 遭 受 破 壞 的 情 況 下 ,. 政 府 為 振 興 重 建 災 區 農 業,恢 復 地 方 經 濟 活 力,推 動「 整 合 農 業 資 源 , 發展重建區休閒農業」計畫,協助中部地區的農業從事轉型,休閒農 業成長而多元化。休閒農業的農業經營除了農業生產外,另具備農業 林 詩 音, 《台灣的休閒農業》 ( 臺 灣 臺 北:遠 足 文 化 事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2005 年 ), 頁 17。 16. 江 榮 吉 ,〈 休 閒 農 業 之 發 展 〉,《 臺 中 區 農 推 專 訊 》 114( 1991 年 )。 921 集 集 大 地 震 係 指 1999 年 9 月 21 日 凌 晨 1 點 47 分 , 臺 灣 發 生 芮 氏 規 模 7.3 的 強 烈 地 震 。 震 央 位 於 南 投 縣 日 月 潭 西 方 12.5 公 里 處 , 全 臺 多 處 受 創 , 災 情 慘 重 。 據 行 政 院 重 建 會 統 計 , 共 造 成 2,455 人 死 亡 、 50 人 失 蹤 、 11,305 人 受 傷 ; 房 屋 全 倒 38,935 戶 、 半 倒 45,320 戶 。 此 次 地 震 對 中 部 地 區 的 傷 害 最 為 嚴 重 , 全 臺 地 表 崩 塌 2,365 處 ( 面 積 14,347 公 頃 ), 南 投 縣 有 1,401 處 ( 面 積 4,274 公 頃 )、 臺 中 縣 有 540 處 ( 面 積 7,817 公 頃 ); 截 至 同 年 10 月 4 日 止 , 臺 中 縣 的 農 林 漁 牧 業 損 失 高 達 34 億 4664 萬 元 , 南 投 縣 損 失 20 億 2,767 萬 元 。 參 見 黃 秀 政 ,〈 緒 說 〉, 收 於 黃 秀 政 總 主 持 ,《 九 二 一 震 災 災 後 重 建 實 錄 ( 摘 要 本 )》( 臺 中 市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2005 年 ), 頁 2; 石 瑞 彬 撰 輯 ,〈 第 五 章 產 業 方 面 〉, 收 於 林 金 田 總 編 輯 ,《 九 二 一 集 集 大 地 震 救 災 紀 實 - 附 一 ○ 二 二 嘉 義 大 地 震 ( 上 )》( 臺 灣 南 投 : 臺 灣 省 文 獻 委 員 會 , 2000 年 ), 頁 401-402。 18 2000 年 的 碧 利 斯 颱 風 造 成 全 臺 多 處 地 區 積 水 、 溪 水 暴 漲 及 山 區 土 石 流 , 農 業 損 失 達 47.4 億 , 以 花 蓮 、 臺 中 兩 縣 受 創 最 鉅 。 2001 年 的 桃 芝 颱 風 為 中 部 山 區 及 花 蓮 帶 來 豪 雨 , 造 成 南 投 及 花 蓮 等 地 區 嚴 重 之 土 石 流 災 害 。 2001 年 的 納 莉 颱 風 , 全 臺 各 地 爆 發 多 起 土 石 流 災 害。2004 年 的 敏 督 利 颱 風 引 發 中 部 山 區 嚴 重 土 石 流 , 包括臺中縣和平鄉博愛村、達觀村,東勢鎮慶福里;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埔 里 鎮 南 村 里 等 地 。 2008 年 辛 樂 克 颱 風 豪 雨 重 創 中 部 地 區 , 尤 以 南 投 最 為 嚴 重 , 造 成 后 豐 斷 橋 、 豐 丘 山 崩 及 廬 山 溫 泉 區 飯 店 倒 塌 等 災 情 。 中 央 氣 象 局 ,「 颱 風 資 料 庫 」, http://rdc28.cwb.gov.tw/, 瀏 覽 時 間 2010 年 4 月 20 日 ; 土 石 流 防 災 資 訊 網,http://246.swcb.gov.tw/debrisClassInfo/typhoon/typhoon1.aspx, 瀏 覽 時 間 2014 年 5 月 12 日 。 4 17.

(17) 生活、農業生態的特性,讓農業兼顧生態平衡與休閒遊憩的功能,並 提供田園景觀、農家生活、農村文化、生態旅遊來滿足休閒需要。臺 灣中部的農業從一級產業活動升級為三級產業活動,如南投縣「以農 立 縣 」的 形 象 轉 而 成 為「 觀 光 立 縣 」。在 這 產 業 活 動 變 遷 的 過 程 中,戰 後臺灣中部農業如何受到自然環境與人文條件的限制?又是否一定朝 休閒農業發展?對照臺灣整體的農業發展,中部地區是否有其特殊之 處?以上所提的問題,若能進一步對臺灣中部農業作全區的研究,當 能說明其農業發展的過程與其意義。 本文以戰後臺灣中部四縣市. 19. (臺中市、臺中縣、彰化縣、南投. 縣 ) 的 農 業 發 展 為 研 究 主 題 。「 戰 後 」 原 指 1945 年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結 束 後,以 該 年 做 為 整 體「 臺 灣 」研 究 的 時 間 斷 限,不 論 在 政 治、經 濟 、 社會、文化均有其重要意義。然而,若是做縣市研究,則因不同時期 的 行 政 區 域 劃 分 有 所 差 異,而 無 法 直 接 以 1945 年 作 為 時 間 斷 限。臺 中 市 的 行 政 區 域 是 1947 年 將 臺 中 縣 的 西 屯、南 屯、北 屯 三 個 屯 區 劃 入 其 轄 區 內 而 成;臺 中 縣、彰 化 縣、南 投 縣 的 區 域 範 圍,則 是 在 1950 年 將 臺中縣連同彰化市重新劃分而成。. 20. 再 者 , 相 關 統 計 資 料 是 自 1950. 年 後 才 開 始 以 新 劃 的 行 政 區 編 製,因 此 在 研 究 的 時 間 上 限 擇 定 為 1950 年 。 2010 年 12 月 25 日 隨 著 臺 中 縣 、 市 合 併 為 直 轄 市. 19. 21. ,中 部 地 區 的. 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劃定的綜合開發區域,依都心區域為主,同質區域 為輔的概念,劃分為七個區域,中區區域位於臺灣地區之中部,包括臺中市、 臺 中 縣 、 彰 化 縣 、 南 投 縣 。 參 見 行 政 院 經 濟 建 設 委 員 會 住 宅 及 都 市 發 展 處 ,《 臺 灣 地 區 綜 合 開 發 計 畫 》( 臺 北 市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 1978 年 ), 頁 38。 20 戰 後 初 期( 1945~ 1950), 臺 灣 中 部 的 行 政 區 除 臺 中 市 外 , 尚 還 包 括 臺 中 縣 、 彰 化市。臺中縣轄彰化、大屯、豐原、東勢、大甲、員林、北斗、南投、新高、 能 高 、 竹 山 十 一 區 , 縣 治 設 員 林 鎮 。 臺 中 市 轄 東 、 西 、 南 、 北 、 中 五 區 ; 1947 年 2 月 5 日 臺 灣 省 行 政 長 官 公 署 核 定 將 大 屯 區 的 北 屯、西 屯、南 屯 三 鄉 改 為 區 , 劃歸臺中市,市政府仍設在中區,臺中市乃由五區增為八區。彰化市轄彰西、 彰 南 、 彰 化 、 大 竹 四 區 , 市 政 府 設 在 彰 南 區 。 1950 年 臺 灣 實 施 地 方 自 治 , 為 便 於自治之實施,行政區劃撤銷區署,改採中縣制。原臺中縣與彰化市合併劃分 為臺中、彰化、南投三縣。臺中縣設治於豐原鎮、彰化縣設治於彰化市、南投 縣 設 治 於 南 投 鎮 。 參 見 劉 寧 顏 總 纂 , 王 世 慶 編 纂 ,《 重 修 臺 灣 省 通 志 》 卷 七 政 治 志 建 置 沿 革 篇 ( 臺 灣 南 投 : 臺 灣 省 文 獻 委 員 會 , 1991 年 ), 頁 350。 21 〈 內 政 部 令 : 發 布 「 臺 北 縣 改 制 計 畫 」、「 臺 中 縣 ( 市 ) 合 併 改 制 計 畫 」、「 臺 南 縣( 市 )合 併 改 制 計 畫 」及「 高 雄 縣 市 合 併 改 制 計 畫 」, 自 98 年 9 月 1 日 生 效 ; 自 99 年 12 月 25 日 , 臺 北 縣 改 制 為 新 北 市 , 臺 中 縣 ( 市 ) 合 併 改 制 為 臺 中 市 , 5.

(18) 行 政 區 劃 再 次 調 整,惟 符 合 以 原 先 之 中 部 四 縣 市 為 題,則 以 2010 年 作 為研究下限。 「 戰 後 臺 灣 中 部 的 農 業 發 展( 1950~ 2010)」此 一 研 究 課 題,就 農 業 而 言,廣 義 的 說 可 涵 蓋 森 林、畜 牧、蠶 桑、池 塘 養 魚 或 其 他 水 產 物 , 以及農藝和園藝等各部門,也就是人類利用天然資源以從事農、林、 漁、牧 生 產,以 供 人 類 生 活 必 需 物 質 的 生 產 事 業。. 22. 而農業發展指的. 是增進農家生產效率,提供優良農產品和服務,以提高國民生活水準 和 增 進 社 會 福 祉 的 一 種 連 續 變 遷 過 程。. 23. 由 於 此 課 題 過 於 廣 泛,為 避. 免無法完全掌握資料,掛一漏萬,以及能明確論述中部地區農業的發 展脈絡,本文乃以狹義的農業做為研究對象。狹義的農業指的是在可 耕 地( arable land)上 耕 種 , 以 培 植 普 通 作 物 , 也 就 是 縮 小 為 農 藝 、 園 藝 兩 部 門,及 用 耕 地 種 植 飼 料 以 飼 養 禽 畜。. 24. 林業及漁業不在本研究. 的範疇內。另外,農業課題多元,如農業經營、農耕技術、農業文化 等,本文主要針對農業經營模式,而農業發展係指農業生產的成長, 以及農業資源的配合利用與生產力的變化。 關於農業發展之內容,政府機關為掌握政策執行情形,以瞭解整 體 農 業 概 況,每 年 皆 收 集 與 彙 編 農 政 統 計 資 料。官 方 的 統 計 資 料 有《 臺 灣 農 業 年 報 》( 後 改 名 為 《 農 業 統 計 年 報 》)、《 臺 閩 地 區 農 林 漁 牧 業 普 查報告》 、 《臺中市統計要覽》 、 《臺中縣統計要覽》 、 《彰化縣統計年鑑》 ( 後 改 名 為 《 彰 化 縣 統 計 要 覽 》)、《 南 投 縣 統 計 要 覽 》. 25. 等,其表列. 臺 南 縣( 市 )合 併 改 制 為 臺 南 市 , 高 雄 縣 市 合 併 改 制 為 高 雄 市 〉,《 行 政 院 公 報 》 15: 170( 2009 年 9 月 4 日 ), 頁 26448-26668。 22 農藝部門包括食用作物、工藝作物、飼料作物與綠肥作物;園藝部門包含果樹 園藝、蔬菜園藝、花卉園藝、造園園藝與觀賞樹木。參見張德粹編著,許文富 修 訂 ,《 農 業 經 濟 學 》( 新 北 市 : 正 中 書 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2012 年 ), 頁 5; 劉 欽 泉 、 徐 姣 姣 ,〈 總 論 〉, 收 於 鄭 詩 華 、 柯 勇 主 編 ,《 農 業 概 論 》( 臺 灣 臺 北 : 藝 軒 圖 書 出 版 社 , 2004 年 ), 頁 1。 23 吳 聰 賢 ,《 中 國 農 業 發 展 》( 臺 北 市 : 中 央 文 物 供 應 社 , 1984 年 ), 頁 363。 24 25. 張 德 粹 編 著 , 許 文 富 修 訂 ,《 農 業 經 濟 學 》, 頁 6。 臺 灣 省 政 府 農 林 廳, 《臺灣農業年報》 ( 臺 灣 南 投:臺 灣 省 政 府 農 林 廳,1949-1999 年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 農 業 統 計 年 報 》( 臺 北 市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 2000-2010 年 ); 行 政 院 主 計 處 ,《 臺 閩 地 區 農 林 漁 牧 業 普 查 報 告 》( 臺 北 市 : 行 政 院 主 計 處 , 1982、 1992、 2002、 2012 年 ); 臺 中 市 政 府 主 計 室 ,《 臺 中 市 統 計 要 覽 》( 臺 中 市 : 臺 中 市 政 府 主 計 室 , 1956-2010 年 ); 臺 中 縣 政 府 主 計 室 ,《 臺 中 縣 統 計 要 覽 》( 臺 灣 臺 中 : 臺 中 縣 政 府 主 計 室 , 1950-2010); 彰 化 縣 政 府 主 計 6.

(19) 農業人口、土地及其利用、農作物生產、家禽畜、農業勞動、肥料及 農藥等項目,可提供臺灣中部農業統計資料,就其內容編製農業生產 的趨勢表,以做為分析農業發展的依據。 在研究成果部分則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針對臺灣農業作分析的著 作,段 樵《 臺 灣 農 業 部 門 經 營 之 分 析 》、余 玉 賢 主 編 的《 臺 灣 農 業 發 展 論 文 集 》、 毛 育 剛 主 編 的 《 臺 灣 農 業 發 展 論 文 集 》, 以 及 廖 正 宏 、 黃 俊 傑、蕭 新 煌 合 著 的《 光 復 後 臺 灣 農 業 政 策 的 演 變:歷 史 與 社 會 的 分 析 》、 蔡 宏 進 的《 臺 灣 農 業 與 農 村 生 活 的 變 遷 》 、蔡 培 慧 的〈 農 業 結 構 轉 型 下 的 農 民 分 化( 1980-2005)〉、楊 振 榮 的〈 臺 灣 耕 地 利 用 變 遷 之 研 究 〉。. 26. 段樵、余玉賢、毛育剛的書屬於農業發展的綜合論述,其內容包含農 業發展策略的探討、農工部門關係的分析、農業發展問題之研究,說 明臺灣農業生產、所得分配、收入與支出、市場運銷、經營方法等, 可 作 為 理 解 中 部 地 區 農 業 發 展 脈 絡 的 背 景。 《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 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一書,從政策面來看農業發展之因素,主要 以土地改革最為重要,佃農變成自耕農,小農結構更為穩固;因壓擠 式的農業政策,農業發展面臨農工競爭,促使農村與農民的本質從同 質性轉化為異質性,著重單一作物種植轉變為多元化發展。蔡宏進的 研究在於探討分析臺灣農業系統與農村生活的演變過程,從投入、產 出的概念下,細分農地、勞動力、技術、設施等主題,分別研究對農 業 與 農 村 的 影 響 。 蔡 培 慧 的 博 士 論 文 則 在 探 討 1980 年 代 至 2005 年 臺 灣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說明國際局勢、國家職能、市場等因 素影響農民的經營模式,並對臺灣的農業政策有絕對性的影響力,同 室 ,《 彰 化 縣 統 計 要 覽 》( 臺 灣 彰 化 : 彰 化 縣 政 府 主 計 室 , 1961-2010 年 ); 南 投 縣 政 府 主 計 室 ,《 南 投 縣 統 計 要 覽 》( 臺 灣 南 投 : 南 投 縣 政 府 主 計 室 , 1946-2010 年 )。 26 段 樵 ,《 臺 灣 農 業 部 門 經 營 之 分 析 》 (臺 北 市 :臺 灣 銀 行 經 濟 研 究 室 , 1983 年 ); 余 玉 賢 主 編 ,《 臺 灣 農 業 發 展 論 文 集 》( 臺 北 市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 1975 年 ); 毛 育 剛 主 編 ,《 臺 灣 農 業 發 展 論 文 集 》( 臺 北 市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 1984 年 ); 廖 正 宏 、 黃 俊 傑 、 蕭 新 煌 ,《 光 復 後 臺 灣 農 業 政 策 的 演 變 : 歷 史 與 社 會 的 分 析 》 ( 臺 北 市 : 中 央 研 究 院 民 族 學 研 究 所 , 1993 年 ); 蔡 宏 進 ,《 臺 灣 農 業 與 農 村 生 活 的 變 遷 》(臺 北 市 :中 華 民 國 農 民 團 體 幹 部 聯 合 訓 練 協 會 , 1997 年 ); 蔡 培 慧 , 〈 農 業 結 構 轉 型 下 的 農 民 分 化 ( 1980-2005)〉(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生 物 產 業 傳 播 暨 發 展 學 系 博 士 論 文,2009 年 );楊 振 榮, 〈臺灣耕地利用變遷之研究〉 , 《人 與 地 》 212/213( 2001 年 ), 頁 44-50。 7.

(20) 質 性 的 農 民 已 然 分 化 。 楊 振 榮 則 是 分 析 1990 年 至 1999 年 臺 灣 耕 地 利 用變遷情形,作物種植總面積與耕地總面積逐年遞減,且兩者之遞減 幅 度 以 作 物 種 植 總 面 積 較 大,顯 示 耕 地 利 用 程 度 日 趨 下 降。從 廖 正 宏 、 黃俊傑、蕭新煌、蔡宏進、蔡培慧等人的研究,清楚指出戰後臺灣農 業發展制約於國家力量的控制,農民為延續農產業之生命,也為維持 自 身 生 計, 「 農 民 分 化 」勢 必 不 可 逆。楊 振 榮 的 研 究 則 指 出 臺 灣 農 業 的 困境,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農業經營利潤下降、農村勞力與資金外流 及 農 業 就 業 人 口 老 化 等。另 外,曾 鼎 甲 的《 戰 後 臺 中 縣 的 農 業 發 展( 1950 ~ 1999)》. 27. 對臺中縣農業發展做全面的研究,農業資源的投入與農. 業生產力的產出,可提供臺中縣農業發展的內容,且其分析方法與概 念可運用於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 第二類是就臺灣中部地區農業所作的期刊論文,有楊明憲的〈中 部 地 區 農 業 發 展 與 農 業 轉 型 規 劃 之 分 析 〉、 陳 憲 明 的 〈 臺 灣 青 果 運 銷 的區域結構:東勢卓蘭兩產地市場的例子〉、戴登燦的〈臺中區花卉 蔬 菜 產 銷 班 調 查 研 究 〉、 陳 美 珠 的 〈 彰 化 地 區 花 卉 產 業 發 展 〉、 薛 雅 惠 與張育瑞合作的〈轉型中的田尾花卉園藝業〉、張淑君與劉怜均所撰 寫的〈農村地方文化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彰化縣埔鹽鄉永樂社區 為 例 〉 、 邱 湧 忠 的 〈 南 投 縣 農 業 與 休 閒 產 業 復 建 策 略 〉, 以 及 張 淑 君 及龐佑欣寫的〈南投縣鹿谷鄉茶產業發展之探討—以文化創意產業為 例〉等. 28. ,這些文章已跳脫出從前農業研究的框架。除了探討在地. 重要農作物的發展外,同時重視農業的各種區位因素、聚集因素及背 27. 曾 鼎 甲, 《 戰 後 臺 中 縣 的 農 業 發 展( 1950~ 1999)》 ( 臺 灣 臺 北:稻 鄉 出 版 社,2007 年 )。 28 楊 明 憲, 〈中部地區農業發展與農業轉型規劃之分析〉 , 《 農 業 金 融 論 叢 》50( 2004 年 ), 頁 133-178; 陳 憲 明 ,〈 臺 灣 青 果 運 銷 的 區 域 結 構 : 東 勢 卓 蘭 兩 產 地 市 場 的 例 子 〉,《 臺 灣 師 大 地 理 研 究 報 告 》11( 1985 年 ), 頁 101-125; 戴 登 燦 ,〈 臺 中 區 花卉蔬菜產銷班調查研究〉 , 《 臺 中 區 農 業 改 良 場 研 究 彙 報 》48( 1995 年 ) ,頁 25-35; 陳 美 珠 等, 〈彰化地區花卉產業發展〉 , 《 臺 灣 花 卉 園 藝 》4( 1994 年 ) ,頁 42-49; 薛 雅 惠、張 育 瑞, 〈轉型中的田尾花卉園藝業〉 , 《 社 會 科 教 育 研 究 》8( 2003 年 ), 頁 49-68; 張 淑 君 、 劉 怜 均 ,〈 農 村 地 方 文 化 產 業 行 銷 策 略 之 研 究 — 以 彰 化 縣 埔 鹽 鄉 永 樂 社 區 為 例 〉,《 中 華 農 學 會 報 》 7: 4( 2006 年 ), 頁 414-427; 邱 湧 忠 , 〈 南 投 縣 農 業 與 休 閒 產 業 復 建 策 略 〉,《 農 政 與 農 情 》 92( 2000 年 ), 頁 28-34; 張 淑 君、龐 佑 欣, 〈南投縣鹿谷鄉茶產業發展之探討—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 , 《農 林 學 報 》 53: 3( 2004 年 ), 頁 211-218。 8.

(21) 景條件,強調區位或聚集經濟要注意的事項,並且透過這些因素來分 析 農 業 形 成 的 原 因。此 外,研 究 的 重 心 已 經 逐 步 轉 向 多 元 產 業 的 研 究 , 現今的農業發展可被視為三級產業的一環。 第三類是以臺灣中部農業為主題的學位論文。有關臺中縣市農業 為主題的文章,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系作了一系列臺中地區作物生產、 農 家 經 營 的 研 究。. 29. 2000 年 以 後,臺 中 縣 市 農 業 發 展 的 研 究 以 休 閒 農. 業 為 題 者 日 益 增 加,如 李 明 郎 的〈 臺 中 縣 新 社 鄉 休 閒 農 業 的 發 展 〉3 0 說 明 新 社 鄉 有 67%的 居 民 從 事 農 業 , 在 農 產 品 價 格 下 跌 , 農 民 收 入 每 下 愈 況 的 情 況 下 , 2001 年 新 社 鄉 辦 理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的「 一 鄉 一 休 閒 農 漁 業 園 區 計 劃 」, 由 於 公 私 部 門 投 入 資 金 、 人 力 , 使 得 新 社 鄉 休 閒 農業逐漸成型。呂宇弘的〈都市農業與休閒農業發展之研究—以臺中 市為例〉. 31. , 以「 臺 中 市 都 市 計 畫 農 業 區 」為 例 , 研 擬 適 合 臺 中 市 農. 業與休閒農業整體發展的對策,期盼臺中市的農業能發揮高度的競爭 力,創造「優裕農民生活、優質農業生產、優美農園生態」的「三優 農 業 」。張 銘 政 的〈 臺 中 縣 休 閒 農 業 發 展 策 略 之 分 析 〉調 查 臺 中 縣 休 閒 農業發展現況及經營問題,進而研擬休閒農業發展策略,分別為成本 領導策略、差異化策略、價值創新策略。. 32. 有關彰化縣農業的論文,以花卉生產為主要研究範圍。陳世達的 〈地方產業發展之策略研究-以彰化縣田尾鄉花卉產業為例〉 、李 河 錫 的〈全球化對本土農企業影響之政策分析— 彰化 縣花卉產業個案研 究 〉、 曹 登 輝 的 〈 田 尾 鄉 花 卉 園 藝 產 業 變 遷 與 地 方 特 色 形 塑 之 研 究 〉、. 29. 郭 義 忠 ,〈 臺 中 地 區 稻 作 農 家 經 濟 變 動 之 分 析 〉( 臺 中 市 : 臺 灣 省 立 中 興 大 學 農 學 院 農 業 經 濟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66 年 ); 袁 丕 志 ,〈 臺 中 區 稻 作 農 家 經 營 之 分 析 〉( 臺 中 市 : 臺 灣 省 立 中 興 大 學 農 學 院 農 業 經 濟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62 年 ); 翁 炎 山 ,〈 臺 中 縣 市 稻 作 農 場 經 營 之 研 究 〉( 臺 中 市 : 臺 灣 省 立 中 興 大 學 農 學 院 農 業 經 濟 系 學 士 論 文 , 1966 年 ); 翟 明 ,〈 臺 中 香 蕉 產 銷 調 查 〉( 臺 中 市 : 臺 灣 省 立 農 學 院 農 學 系 園 藝 組 學 士 論 文 , 1953 年 )。 30 李 明 郎 ,〈 臺 中 縣 新 社 鄉 休 閒 農 業 的 發 展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地 理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005 年 )。 31 呂 宇 弘 ,〈 都 市 農 業 與 休 閒 農 業 發 展 之 研 究 — 以 臺 中 市 為 例 〉( 臺 中 市 : 國 立 中 興 大 學 農 村 規 劃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006 年 )。 32 張 銘 政 ,〈 臺 中 縣 休 閒 農 業 發 展 策 略 之 分 析 〉( 臺 灣 臺 中 :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休 閒 事 業 管 理 系 碩 士 論 文 , 2010 年 )。 9.

(22) 馮 瑞 菁 ,〈 田 尾 鄉 花 卉 園 藝 農 業 經 營 的 空 間 特 性 〉 文 章. 33. ,提供彰化. 縣花卉產業的沿革與發展,並說明農業發展與地方文化特色相結合, 得以提高經濟效益,促使農業結構升級。單純種植花卉的生產方式, 已升級成為花卉產銷的一環。另有徐文若〈臺灣小農的經營效益:以 彰化 玉樹村的農業經營策略為例〉與蔡和昌〈 農地重劃配合休閒農 業發展之研究-以田尾園藝特定區農業區為例 〉 。. 34. 前者以玉樹村的. 專業農戶為調查對象,發現農民因應土地細碎、人口外流的問題,進 而調整家庭農場的經營策略;後者探討農地重劃配合休閒農業發展之 關係,發現參與田尾園藝特定區農業區農地重劃、休閒農業發展者, 對於農地重劃及休閒農業發展的滿意程度均達到滿意以上,而且對休 閒農業發展的滿意度高於農地重劃,兩者間成正向相關性,農地重劃 對花卉園藝休閒農業發展有正面幫助,兩者同時朝生產、生活、生態 「三生一體」的永續農業向發展。 南投縣農業發展的論文有陳麗朱的〈農業區位研究—南投縣農業 生產區域類型之多變量解析〉. 35. ,該文探討南投縣農業生產體系的變. 遷 , 分 析 造 成 南 投 縣 農 業 生 產 區 域 性 差 異 的 因 素 。 1990 年 以 後 , 南 投 縣農業發展的課題更為複雜,有單純以茶竹為題的〈南投縣茶竹業史 之研究〉,區位選擇的〈南投縣茶葉生產區位選擇之研究〉,以及行 銷推廣休閒農業的〈整合行銷傳播在休閒農業形象推廣策略發展之研 究 — 以 南 投 縣 水 里 鄉 車 埕 村 為 例 〉。. 33. 36. 另 外,莊 振 成 的〈「 一 鄉 一 休 閒. 陳 世 達 ,〈 地 方 產 業 發 展 之 策 略 研 究 - 以 彰 化 縣 田 尾 鄉 花 卉 產 業 為 例 〉( 臺 灣 新 竹 : 中 華 大 學 建 築 與 都 市 計 畫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2004 年 ); 李 河 錫 ,〈 全 球 化 對 本 土 農 企 業 影 響 之 政 策 分 析 — 彰 化 縣 花 卉 產 業 個 案 研 究 〉( 臺 灣 嘉 義 :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政 治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004 年 ); 曹 登 輝 ,〈 田 尾 鄉 花 卉 園 藝 產 業 變 遷 與 地 方 特 色 形 塑 之 研 究 〉( 臺 北 市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地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005 年 ); 馮 瑞 菁 ,〈 田 尾 鄉 花 卉 園 藝 農 業 經 營 的 空 間 特 性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地 理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2009 年 )。 34 徐 文 若, 〈 臺 灣 小 農 的 經 營 效 益 :以 彰 化 玉 樹 村 的 農 業 經 營 策 略 為 例 〉 ( 臺 灣 新 竹: 國 立 清 華 大 學 人 類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005 年 ); 劉 照 弄 ,〈 彰 化 縣 二 林 地 區 葡 萄 產 業 與 文 化 產 業 結 合 策 略 研 究 〉( 臺 灣 彰 化 : 國 立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地 理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2006 年 )。 35 陳 麗 朱 ,〈 農 業 區 位 研 究 -南 投 縣 農 業 生 產 區 域 類 型 之 多 變 量 解 析 〉( 臺 中 市 : 國 立 中 興 大 學 農 業 經 濟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82 年 ) 。 36 林隆欽,〈南投縣茶竹業史之研究〉(臺北市: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10.

(23) 農漁園區」政策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南投縣六鄉鎮市為例〉則是說明 南 投 縣 參 與 「 一 鄉 一 休 閒 農 漁 園 區 計 畫 」, 以 「 農 業 結 合 旅 遊 」「 農 業 結 合 教 育 」、「 農 業 結 合 休 養 」 的 方 式 , 提 昇 農 業 產 業 之 經 營 層 次 , 減 少 因 加 入 WTO 對 農 業 所 造 成 之 衝 擊 。. 37. 李國煌〈休閒農業的永續發. 展:以南投為例〉的研究發現,為解決臺灣農業經營困境,因應方向 乃以發展休閒農業最具潛力;休閒農業要永續經營,必要有其自身特 色或品牌,並發展休閒農業策略聯盟;而輔導經營休閒農業政策規畫 要有前瞻性、連續性與週延性等。. 38. 農 業 相 關 資 料 甚 廣 , 農 政 機 關 志 《 臺 灣 省 政 府 農 林 廳 志 》、 官 方 政 策 《 農 地 利 用 綜 合 規 劃 計 畫 方 案 》、《 農 業 綜 合 調 整 方 案 》、《 農 業 政 策白皮書》 、 《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 、 《 邁 進 二 十 一 世 紀 農 業 新 方 案 》, 出版品《耕耘臺灣農業大世紀農業紀實》臚列農業政策法令,亦呈現 政策施行成果。. 39. 農 業 相 關 雜 誌 期 刊 , 如 〈 農 政 與 農 情 〉( 原 名 〈 農. 情 月 刊 〉)、〈 豐 年 〉、〈 鄉 間 小 路 〉等 , 宣 導 農 政 、 報 導 農 情 等 。. 40. 《臺. 文 , 1996 年 ) ; 林 逸 軒 , 〈 南 投 縣 茶 葉 生 產 區 位 選 擇 之 研 究 〉 ( 臺 灣 屏 東 : 屏 東 科 技 大 學 農 企 業 管 理 系 碩 士 論 文 , 2001 年 ); 余 長 原 ,〈 整 合 行 銷 傳 播 在 休 閒 農 業 形 象 推 廣 策 略 發 展 之 研 究 — 以 南 投 縣 水 里 鄉 車 埕 村 為 例 〉( 臺 灣 臺 中 : 臺 中 健 康 暨 管 理 學 院 休 閒 與 遊 憩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2004 年 )。 37 莊 振 成 ,〈「 一 鄉 一 休 閒 農 漁 園 區 」 政 策 執 行 成 效 之 研 究 — 以 南 投 縣 六 鄉 鎮 市 為 例 〉 (臺 中 市 : 東 海 大 學 公 共 事 務 碩 士 學 程 在 職 進 修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 2002 年 )。 38 李國煌,〈休閒農業的永續發展:以南投為例〉(臺灣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 學 公 共 行 政 與 政 策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論 文 , 2006 年 ) 。 39 財 團 法 人 豐 年 社 編 ,《 臺 灣 省 政 府 農 林 廳 志 》( 臺 灣 南 投 : 臺 灣 省 政 府 農 林 廳 , 1998 年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 臺 灣 省 政 府 農 林 廳 合 編 ,《 農 地 利 用 綜 合 規 劃 計 畫 方 案 》( 南 投 縣 : 臺 灣 省 政 府 農 林 廳 , 1987 年 )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 農 業 綜 合 調 整 方 案 》( 臺 北 市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1991 年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 《 農 業 政 策 白 皮 書 》 ( 臺 北 市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 1995 年 )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 跨 世 紀 農 業 建 設 方 案 》( 臺 北 市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 1997 年 )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 邁 進 二 十 一 世 紀 農 業 新 方 案 》 ( 臺 北 市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 2001 年 );耕 耘 臺 灣 農 業 大 世 紀 編 輯 委 員 會 策 劃,財 團 法 人 豐 年 社 執 行 製 作, 《耕 耘 臺 灣 農 業 大 世 紀 農 業 紀 實 》 ( 臺 北 市 : 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 2012 年 ) 。 40 〈 農 政 與 農 情 〉原 為〈 農 情 月 刊 〉, 是 農 委 會 的 文 獻 刊 物 , 提 供 讀 者 國 內 外 農 業 動 態 及 政 府 各 項 農 施 措 施 ; 精 省 後 整 合〈 台 灣 農 業 〉、〈 農 業 專 訊 〉 〈 糧 訊 報 導 〉。 1951 年 7 月 15 日 發 行 的 〈 豐 年 〉, 是 由 美 國 經 濟 合 作 總 署 中 國 分 署 、 美 國 新 聞 處、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籌設的豐年社所發行,是為推廣農業及農民教育 之用,主要在介紹農業新知,改進農業生產,後來隨經濟結構及農村社會的改 變,內 容 除 強 調 生 產 外,也 注 重 生 活 與 生 態 的 問 題。豐 年 社 於 1991 年 另 發 行〈 鄉 間小路〉 ,是 以 生 活 雜 誌 的 型 態 所 發 行,內 容 以 節 令 蔬 果、養 生 保 健、環 境 生 態 、 11.

(24) 灣 的 地 形 景 觀 》、《 臺 灣 地 誌 》、《 臺 灣 的 土 壤 》 等 書. 41. ,可從氣候、. 地 形、土 壤 等 農 業 環 境 來 分 析 臺 灣 中 部 農 業 活 動 的 變 化。 《臺灣農業年 報》及其他的統計可瞭解臺灣中部的農業結構,見其農業人口與農業 生 產 的 演 變 , 並 且 對 照 《 臺 灣 農 業 的 過 去 與 現 在 》、《 臺 灣 農 業 興 衰 四 十 年 》、 《 臺 灣 農 業 經 營 》、 《臺灣農業史》. 42. 等階段性或專論性的書配. 合文獻資料來觀察其農業特色。 隨著休閒農業活動的興盛,相關研究隨之增加,除了有《發展觀 光 農 園 結 合 農 村 規 劃 研 討 會 專 集 》、《 休 閒 農 業 經 營 學 》、《 休 閒 農 業 概 論》. 43. 等 書 面 資 料 外,更 有 農 政 機 關 的 電 子 資 料,以 作 為 瞭 解 中 部 地. 區農業現況,並提供詳實與完整的分析基礎。 本文的研究方法以運用文獻史料的整理、統計資料的分析為重, 實地的調查法則屬輔助作用。在資料蒐集與分析方面,著重縣級單位 的統計數據,嘗試以統計分析的結果作出圖表,俾便清楚了解臺灣中 部四縣市農業發展的變化。本文期待藉由運用文獻史料,以建立戰後 中部地區農業發展的相關資料,提供日後經濟研究的指標;亦希望藉 由此研究,不僅觀察臺灣中部農業發展的歷程,同時將中部地區農業 置於臺灣農業發展的脈絡,透過區域與國家的比較,加以分析,探討 影響臺灣中部農業發展的因素,以及找出其農業發展的特色。. 生 活 園 藝 及 鄉 村 旅 遊 為 主 要,向 消 費 者 推 薦 高 品 質 的 三 生 農 業。參 見 陳 希 煌, 〈祝 賀 農 政 農 情 100 期 〉,《 農 政 與 農 情 》 100( 2000.10);「 豐 年 半 月 刊 簡 介 」, http://www.harvest.org.tw/Articles/MagazineIntro?unitId=193, 瀏 覽 時 間 2016 年 9 月 20 日 ;「 鄉 間 小 路 月 刊 簡 介 」, http://www.harvest.org.tw/Articles/MagazineIntro?unitId=193, 瀏 覽 時 間 2016 年 9 月 20 日 。 41 王 鑫 編 ,《 臺 灣 的 地 形 景 觀 》( 臺 北 市 : 渡 假 出 版 社 , 1980 年 ); 陳 正 祥 著 ,《 臺 灣 地 誌 》( 臺 北 市 : 南 天 書 局 , 1993 年 ); 陳 尊 賢 、 許 正 一 ,《 臺 灣 的 土 壤 》( 臺 北 市 : 遠 足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 2002 年 )。 42 邱 家 文 編 著, 《臺灣農業的過去與現在》 ( 臺 北 市:渤 海 堂 文 化 公 司,1988 年 ); 蕭 國 和 著 ,《 臺 灣 農 業 興 衰 四 十 年 》; 林 月 金 、 鍾 維 榮 編 ,《 臺 灣 農 業 經 營 》( 臺 灣 彰 化:臺 灣 省 臺 中 區 農 業 改 良 場,1991 年 ) ;吳 田 泉, 《臺灣農業史》 (臺北市: 自 立 晚 報 社 文 化 出 版 部 , 1993 年 )。 43 中 華 鄉 村 發 展 學 會 編 印 ,《 發 展 觀 光 農 園 結 合 農 村 規 劃 研 討 會 專 集 》( 臺 北 市 : 中 華 鄉 村 發 展 學 會 , 2001 年 ); 邱 湧 忠 ,《 休 閒 農 業 經 營 學 》( 臺 北 市 : 茂 昌 圖 書 有 限 公 司 , 2003 年 ); 陳 昭 郎 ,《 休 閒 農 業 概 論 》( 臺 灣 臺 北 : 全 華 圖 書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2009 年 )。 12.

(25) 本文包括緒論與結論,共分為 8 章。各章節大要說明如次: 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相關研究成果, 以及研究方法,並建立本文研究的主要架構。 第二章「農業資源與發展背景」在說明臺灣中部的農業資源與人 文條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首先從臺灣中部的地理環境來說明農業發 展的優勢;其次就人文歷史背景等因素說明農業結構的變化,進而論 述農業發展的脈絡。 第 三 章 「 農 業 復 原 期 ( 1945-1953)」 主 要 說 明 戰 後 初 期 的 臺 灣 面 對戰禍的破壞,以及國共內戰後大批來臺的軍民,成為了「糧食提供 者」 、 「反共復興基地」 ,重 建 復 原 是 此 時 期 最 重 要 的 工 作。第 一 節 說 明 政府為達成此目標,採行一連串土地改革政策,此舉除了促進農業生 產力提高,連帶也帶動工業發展。第二節說明農作物生產快速恢復到 日治時期的高峰,在軍糧民食充裕的情況下,政府掌握糧源,採取低 糧價,亦有助於工業發展。中部地區作為臺灣重要的糧食生產區,配 合 政 策 之 執 行 後,農 業 生 產 持 續 增 加;然 而 同 樣 面 對「 農 業 剩 餘 移 轉 」 的問題,為往後農業發展帶來隱憂。 第 四 章 「 農 業 成 長 期 ( 1953-1968)」, 歷 經 復 原 重 建 後 , 隨 著 農 業 政策與美援的引導,農業生產有大幅的成長。首先說明在「以農業培 養 工 業 」的 策 略 下,推 動 四 期「 經 濟 建 設 計 畫 」,依 循 計 畫 內 容 開 發 農 業資源、增加生產,農產外銷賺取外匯,得以進口工業發展所需原料 與 資 本,奠 定 工 業 化 的 基 礎。工 廠 與 工 業 區 的 開 發,耕 地 資 源 被 掠 奪 , 中 部 地 區 為 因 應 經 建 計 劃 的 工 作 內 容,轉 向 開 發 山 坡 地 與 海 埔 地,以 期帶動畜牧業的發展。積極開發山坡地有助於耕地的擴張,但未能注 重水土保持,為往後土石流之遠因。 第 五 章 「 農 工 並 重 發 展 期 ( 1969-1981)」 說 明 在 社 會 經 濟 結 構 改 變後,農業成了黃昏產業,為保護農業,政策從過去的擠壓逐漸走向 平 衡。「 提 高 農 民 所 得 」取 代 了 原 先「 提 高 農 業 生 產 」的 政 策 目 標,政 策不再只是鼓勵增產,而是開始著重農村經濟建設,並制定「農業發 展條例」 。在 農 工 部 門 競 爭 資 源 的 情 況 下,農 業 部 門 無 力 抵 擋 工 業 化 的 衝擊,為了不讓都市與農村之發展日漸拉大,乃規劃區域計畫,期以 13.

(26) 能促進土地及天然資源的保育利用、人口及產業活動之合理分布,加 速並健全經濟發展。中部地區的農業結構在此時期已然開始進行產業 分化,配合農業專業區發展畜牧業、果品作物,奠定休閒牧場、觀光 果園的基礎。 第 六 章 「 農 業 結 構 調 整 期( 1982-1991)」。 由 於 農 工 部 門 所 得 差 距 逐年加大,農村青年離農不留農的情況致使農業勞動力老化。政府實 施多項提高農民所得的方案,欲以改變農業生產結構;農業政策從原 先 的「 計 畫 經 濟 」轉 變 為「 市 場 經 濟 」,重 視 市 場 導 向;農 業 經 營 模 式 隨之改變。中部地區的農業轉型依據前期所奠基的結果,選擇採行精 緻農業、休閒農業,從而發展區域內的特色,得以延續其農業生機。 第 七 章 「 三 生 農 業 並 重 期( 1992-2010)」。 面 對 國 際 農 貿 自 由 化 之 衝擊,不論在國際市場或國內市場,臺灣之農產品面臨其他國家農產 品 的 競 爭,時 有 減 農 或 滅 農 危 機。政 府 面 對 加 入 世 界 貿 易 組 織( WTO) 後的農業情勢,持續調整生產結構,鼓勵推廣改變農業經營模式,並 注 意 環 境 保 護 功 能,逐 漸 重 視「 農 業 生 產、農 民 生 活、農 村 生 態 」 。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嚴重傷害中部地區之生機,在資源遭受破壞的情況 下,為求恢復農業生機,農民再次配合政府的「振興重建」計畫,休 閒 農 業 成 了 農 民 願 意 投 入 的 經 營 模 式, 「 以 農 立 縣 」的 南 投 縣 進 一 步 成 為 了 「 觀 光 大 縣 」。 第 八 章 「 結 論 」, 臺 灣 中 部 地 區 的 自 然 環 境 適 合 農 耕 活 動 , 伴 隨 著開墾、水利建設、政策的施行,以及國內農業運銷與國外農業貿易 的變化。農業已從單純的農產品生產進展到提供服務,一級產業的生 產,得以結合服務業,成就三級產業活動,中部地區現已成為臺灣最 重 要 的 觀 光 地 區。政 策、國 際 市 場、天 災 等 可 預 期、不 可 預 期 之 因 素 , 仍可影響中部地區的農業發展。對此,深思農業之未來,應以農業經 營者為主體,發展本區之特色,並朝永續之經營。. 14.

(27) 第二章 資源與發展背景 農業是世界上最重要且最古老的基本產業,最早人們對土地投放 勞力和資本、配合土地而培植動植物,提供大部分的食物來源;今日 伴隨產業升級,農業不僅是生產事業,也是生活方式,更具有生態保 育功能,是一種兼具生產、生活與生態等多項功能的產業。. 1. 農業從. 原先利用自然生產力為主及人力為輔的初級產業,升級為跨越農業生 產、農產加工及農業服務業等三級產業。. 2. 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農業結構受到內部環境(自然環境)與外 部競爭(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各地區的農業發展步調不一。 本章主要透過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因素的認識,說明臺灣中部的農業 資 源 與 人 文 條 件 對 農 業 發 展 的 影 響,各 因 素 如 何 影 響 農 業 結 構 的 改 變, 以呈現今日臺灣中部地區的農業面貌。. 第 一節 農 業 資 源 中 部 地 區 含 括 臺 中 市、臺 中 縣、彰 化 縣、南 投 縣,東 屏 中 央 山 脈 , 西 臨 臺 灣 海 峽 , 面 積 約 7,395.7 平 方 公 里 , 占 全 臺 灣 地 區 總 面 積 的 21 % 。 其 中 以 不 濱 海 之 南 投 縣 為 最 大 , 為 4,106.4360 平 方 公 里 , 就 行 政 區 面 積 是 全 臺 第 二 大 , 占 中 部 地 區 總 面 積 的 55.6% ; 其 後 依 序 為 臺 中 縣 2,051.4712 平 方 公 里 , 彰 化 縣 1,074.40 平 方 公 里 , 臺 中 市 163.4256 平 方 公 里 。 本 區 的 地 理 位 置 極 東 在 東 經 121 度 27 分 00 秒 , 即 臺 中 縣 和 平 鄉 南 湖 大 山 東 方 ; 極 西 在 東 經 120 度 16 分 00 秒 , 即 彰 化 縣 大 城 鄉 的 下 海 墘 厝;極 南 在 北 緯 23 度 28 分 00 秒,即 南 投 縣 信 義 鄉 的 尖 山 ; 1. 2. 張 德 粹 編 著 , 許 文 富 修 訂 ,《 農 業 經 濟 學 》( 新 北 市 : 正 中 書 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2012 年 ), 頁 4; 蕭 景 楷 撰 ,〈 農 業 資 源 〉, 收 在 農 業 委 員 會 臺 灣 農 家 要 覽 增 修 訂 再 版 策 劃 委 員 會 編 著 ,《 臺 灣 農 家 要 覽 綜 合 篇 ( 企 劃 與 輔 導 )》( 臺 北 市 : 財 團 法 人 豐 年 社 , 1995 年 ), 頁 1; 江 榮 吉 ,〈 休 閒 農 漁 業 的 經 營 管 理 〉,《 臺 灣 農 業 經 營 管 理 學 會 會 訊 17( 1998 年 ), 頁 8。 陳 昭 郎 ,《 休 閒 農 業 概 論 》( 臺 灣 臺 北 : 全 華 圖 書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2009 年 ), 頁 25。 15.

(28) 極 北 在 北 緯 24 度 26 分 00 秒 , 即 臺 中 縣 大 甲 鎮 船 頭 埔 北 方 。. 3. 圖 2-1-1 中 部 四 縣 市 行 政 區 圖 在產業生產的過程中,農業比其他產業更依賴自然資源,如任何 作物生產都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影響農業發展之自然因素有地形、 氣候、土壤與水文等,其中以地形為最重要。地形可直接或間接影響 農業。直接影響指的是地勢坡度越大,農具的使用、肥料及作物等的 運 輸 會 越 困 難 , 如 高 度 在 海 拔 200公 尺 以 下 , 傾 斜 角 度 小 於 5度 者 最 適 宜 進 行 農 耕 ; 角 度 大 於 15度 者 不 利 機 器 耕 田 ; 角 度 超 過 20度 者 雖 可 用 人 力 鋤 耕 , 但 須 闢 為 梯 田 ; 角 度 大 於 30度 者 因 開 墾 所 需 投 入 之 成 本 甚 大,不符合經濟原則,故不易發展農業。此外,坡度越大越容易造成 土壤流失,土層削薄而使得土力轉為貧濟,且植物之根不易深入。間 接影響則係指地勢高低造成氣溫變化,地勢越高越寒冷,且風越強, 致使蒸發量大,限制了農作物的生長。. 4. 本區地處中央山脈西側,地勢變化由東向西漸緩,東半部高山延 綿,西半部為平原、盆地,其間有丘陵、臺地相間。以東半部南投縣. 3. 4. 南 投 縣 政 府 編 印 ,《 中 華 民 國 99 年 南 投 縣 統 計 要 覽 》( 臺 灣 南 投 : 南 投 縣 政 府 , 2011 年 ), 頁 1-1; 臺 中 縣 政 府 編 印 ,《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臺 中 縣 統 計 要 覽 》( 臺 灣 臺 中 : 臺 中 縣 政 府 , 2011 年 ), 頁 2; 彰 化 縣 政 府 主 計 室 編 印 ,《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彰 化 縣 統 計 要 覽 》( 臺 灣 彰 化 : 彰 化 縣 政 府 , 2011 年 ), 頁 1; 臺 中 市 政 府 主 計 室 編 印 ,《 中 華 民 國 99 年 臺 中 市 統 計 要 覽 》( 臺 中 市 : 臺 中 市 政 府 , 2011 年 ), 頁 1-1。 王 洪 文 、 王 蜀 璋 ,《 南 投 縣 農 業 》( 臺 灣 南 投 : 南 投 縣 文 獻 委 員 會 , 1970 年 ), 頁 1。 16.

(29) 為 例 , 境 內 共 擁 有 41 座 超 過 3,000 公 尺 的 山 峰 , 山 地 約 佔 縣 轄 面 積 的 83% , 而 盆 地 及 平 原 地 形 所 占 面 積 約 25% ; 以 西 半 部 彰 化 縣 為 例 , 平 原 約 佔 90% , 而 臺 地 約 為 10% 。. 5. 區內水系發達,分佈有大安溪、. 大 甲 溪 、 大 肚 溪 ( 烏 溪 )、 濁 水 溪 , 均 由 東 向 西 流 。. 一、地理形勢 中部地區的地形由西向東可分為平原區、盆地區、丘陵區、臺地 區、山地區。平原區有大甲扇狀平原、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彰化隆起 海 岸 平 原、濁 水 溪 沖 積 扇 平 原、清 水 溪 河 谷 平 原。盆 地 區 有 臺 中 盆 地 、 埔里盆地、魚池盆地、日月潭盆地。丘陵區包括東勢丘陵、新社河階 群、豐 原 丘 陵、南 投 丘 陵 跟 竹 山 丘 陵。臺 地 區 有 后 里 臺 地、大 肚 臺 地 、 八卦臺地、坪頂埔臺地、觸口山臺地。山地區包括中央脊樑山脈、雪 山山脈、玉山山塊、頭嵙山地等。. 6. 以下就中部地區四縣市的地形作. 說明: 臺中市東部為頭嵙山地所盤結,分佈於北屯區東半部,平均高度 約 400 公 尺;中 部 為 臺 中 盆 地,南 北 長 約 為 48 公 里,被 沖 積 層 厚 覆 ; 西 部 為 大 肚 臺 地,北 自 大 甲 溪 南 岸,南 達 大 肚 溪 北 岸,全 長 約 20 公 里 , 寬 7 公里。. 7. 臺中盆地為臺中市的精華地域,由於周圍的大小溪流攜. 帶泥沙沖積入盆地而形成平原,沖積土壤肥沃,是臺灣最重要的農業 土壤。. 8. 臺中縣轄域東西狹長,由東向西依次為山地區、丘陵地區、中部 盆 地 區 ( 臺 中 盆 地 )、 西 部 臺 地 區 ( 包 括 后 里 臺 地 、 大 肚 臺 地 )、 海 岸. 5. 6. 7. 8. 南 投 縣 政 府 編 印 ,《 中 華 民 國 99 年 南 投 縣 統 計 要 覽 》, 頁 1-1; 張 勝 彥 ,《 南 投 開 拓 史 》( 臺 灣 南 投 : 南 投 縣 政 府 , 1984 年 ), 頁 2-3; 楊 貴 三 、 范 舜 侑 ,《 好 山 好 水 - 彰 化 自 然 地 理 》( 臺 中 市 : 晨 星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 2008 年 ), 頁 45; 連 慧 珠 主 持 , 楊 貴 三 、 黃 文 樹 、 李 孟 芬 撰 稿 ,〈 概 說 〉,《 新 修 彰 化 縣 志 卷 二 地 理 志 . 自 然 地 理 篇 》( 臺 灣 彰 化 : 彰 化 縣 政 府 , 2014 年 ), 頁 1。 陳 國 川 主 持, 《 臺 中 市 志.地 理 志 》 ( 臺 中 市:臺 中 市 政 府,2008 年 ) ,頁 26-27; 張 勝 彥 總 編 纂 ,《 續 修 臺 中 縣 志 . 卷 首 》( 臺 灣 臺 中 : 臺 中 縣 政 府 , 2010 年 ), 頁 31; 楊 貴 三 、 范 舜 侑 ,《 好 山 好 水 - 彰 化 自 然 地 理 》, 頁 45-57; 陳 哲 三 ,〈 史 略 篇〉 ,黃 耀 能、陳 哲 三 總 纂, 《 南 投 縣 志.卷 首 》 ( 臺 灣 南 投:南 投 縣 政 府 文 化 局 , 2010 年 ), 頁 31-32。 洪 敏 麟 ,〈 地 理 環 境 〉, 收 入 東 海 大 學 歷 史 系 特 約 編 纂 ,《 臺 中 市 發 展 史 -慶 祝 建 府 百 週 年 紀 念 》( 臺 中 市 : 臺 中 市 政 府 , 1989 年 ), 頁 5-21; 陳 國 川 主 持 ,《 臺 中 市 志 . 地 理 志 》, 頁 26-27。 王 鑫 編 ,《 臺 灣 的 地 形 景 觀 》( 臺 北 市 : 渡 假 出 版 社 , 1980 年 ), 頁 178。 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the Opium War, Britain occupied Hong Kong and began its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Hong Kong has also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trading port. In a society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Continue to serve as statements of curriculum intentions setting out more precisely student achievement as a result of the curriculum.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