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被歧視與反擊:一位阿美族親密殺人者的生命敘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被歧視與反擊:一位阿美族親密殺人者的生命敘說"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被歧視與反擊:一位阿美族親密殺人者的生

命敘說

邱獻輝

*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 通訊作者:邱獻輝 通訊地址:621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 168 號 E-mail: crmhhc@ccu.edu.tw 投稿日期:2014 年 4 月 接受日期:2014 年 6 月 摘 要 國內原住民親密暴力頗為嚴重,雖然已受到學者的關注,但仍缺乏殺妻心理歷程 的探究,亟待補強。不同的原住民文化可能對殺妻心理歷程產生不同的機制,故 探究此議題時宜區辨出特定的族群;本研究以臺灣人數最多的阿美族作為探究對 象,透過敘事研究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工作,邀請一名阿美族男性親密殺人 者E 參與研究,接受五次訪談。研究結果共獲得四個階段主題,包括:在忽略脈 絡下力圖獨立、弱勢族群奮鬥歷程中的疏離與紓解、婚暴的惡性循環、期待返回 原鄉尋找寧靜。綜觀受訪者的生命歷程,可發現其自幼成長於忽略與種族歧視的 環境下,雖然力求自我調適,然其抒發管道之一的酗酒噬鬱,卻也讓他在遭遇親 密困境時產生惡性循環,最後促發了殺妻行徑;此外,妻子染毒、女性密友的協助、 原生家庭的互動亦是E 殺妻心理脈絡中應該留意之因素。綜而言之,為了深度理 解受訪者殺妻的心理機制,有必要融入阿美族社會文化變遷與種族歧視的考量。 關鍵詞:文化考量、原住民、酗酒、親密暴力

(2)

Facing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Backlash: An Amis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s Life Narrative

Hsien-Huei Chio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 Corresponding author: Hsien-Huei Chiou

Address: No. 168, Daxue Rd., Min-Hsiung Township, Chiayi County 621, Taiwan (R.O.C.) E-mail: crmhhc@ccu.edu.tw

Received: April, 2014 Accepted: June, 2014

Abstract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s hav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mechanics in each aboriginal ethnic group. Although this issue has been identifie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s lacking and needs to be compiled. In order to study this issue in detail, I have invited a male convicted of homicide, who comes from the Amis group -- the largest aboriginal tribe in Taiwan --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This study utilizes a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The results can be synthesized into four psychological process themes, namely: a strike for independence under an ignored context, detached life and

catharsis because of minority group, a vicious cycle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finally, expecting to return to the tribe and have a peaceful mind. From inspecting the interviewee’s life narrative, it was found that he grew up in a disadvantaged environment and continually experienc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He struggled to adjust to all of these challenges. However, as one way of his catharsis, alcohol abuse made his marital conflicts trend toward a vicious cycle, and ended in the murder of his wife. Additionally, other important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cluding his wife’s drug abuse, a closed female friend’s help, and interactions with his original family. To sum up,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his psychological process and mechanic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mis cultural changes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3)

情境因素與結果(王珮玲,2012a)。這 個三層面的因素雖可視為臺灣殺妻者的概 念性應然論述,若欲更清晰具體的理解實 然的現象,則可再加入真實案例的敘說描 述;最近邱獻輝與葉光輝(2012,2013, 2014)雖曾就華人文化的角度進行殺妻 者心理歷程的探究,但是尚缺乏相關文獻 針對深具文化特徵的原住民族群殺妻者細 究;考量親密暴力深具文化意涵(Shaw, 2013; Wu, 2009),實應盡速補強此一議 題的探究。

二、親密暴力的文化考量

親 密 殺 人 心 理 歷 程 具 有 濃 厚 的 文 化 意涵。相關文獻可茲佐證:首先,不同種 族的危險因子不同,例如白人與拉丁裔 女性被殺害的危險因子為自殺意圖的男 性伴侶 前伴侶 同居者;非裔女性的 危險因子則為親密關係不佳、伴侶在30 ~ 39 歲之間及曾因暴力被逮捕(Block & Christakos, 1995)。其次,不同種族的殺 妻心理機制可能不相同,例如Wu(2009) 發現集體效能(collective efficacy)能有 效解釋亞裔親密殺人數據,但是無法解釋 非亞裔的親密殺人數據;相對的,反擊假 說(the backlash hypothesis)能有效解釋 非亞裔的親密殺人事件,但無法解釋亞裔 的親密殺人資料。再者,文化因素在殺妻 歷程中可能會產生機制作用,例如邱獻輝 與葉光輝(2012,2013)發現傳統華人的 貞節、面子、家內性別角色期待等深具文 化意涵的價值信念,在殺死伴侶的遠因、 近因與爆發當下,可能會分別與相關因子 產生交互作用而促發暴力。既然種族文化 在親密殺人歷程可能產生作用,因此探討 阿美族的親密殺人心理歷程就應有文化敏 感度,以檢視阿美族男性的文化與伴侶生 活特徵、及其對親密殺人歷程的影響。

壹、緒論

研 究 者 在 諮 商 實 務 上 發 現 原 住 民 的 親密殺人者思維與行為有其特殊之處,在 檢視相關文獻時,發現臺灣原住民親密暴 力比例明顯高於其他族群(衛生福利部保 護 服 務 司,2014);目前此議題雖已受 到關注,但仍未針對親密殺人的心理進行 釐清。為了深化此議題的探究,本研究意 識如下:首先,考量親密暴力兩造通常立 場迥異,而本研究結果擬作為施暴者諮商 介入之參考,故擬從施暴者角度切入,以 釐清其主觀現象場的經驗。其次,臺灣原 住民各族皆有特殊的文化價值體系,故宜 針對單一族群進行研究,以免混淆結果; 本研究擬先以人數最多的阿美族人作為研 究對象。其三,親密暴力的範圍極廣,不 同的暴力程度可能有不同的心理機制與脈 絡,本研究以殺妻行為作為探究標的。

一、親密殺人的基本概念

親密殺人(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 意旨殺死現任或過去親密伴侶,乃為極 致之親密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 美 國 法 務 部 的 資 料 顯 示 此 類 案 件 在 每 十 萬 人 的 發 生 率 是4.8 件(Fox & Zawitz, 2007), 約 佔 所 有 謀 殺 案 的 16.3%(Cooper & Smith, 2011),且受害 者多為女性,以2005 年為例,女性受害 者有1,187 人,男性受害者有 329 人(Fox & Zawitz)。臺灣的親密殺人案件也雷 同, 加 害 者 以 男 性 居 多, 佔 此 類 案 件 的 71.8%(侯崇文,1999)。 男性親密殺人具有複雜的因素,至少 涉及三個層面:其一,加害人與被害人之 個人特殊因素;其二、伴侶雙方長期相處 與親密暴力循環遠因、以及案發前雙方衝 突之近因;其三、 害伴侶的動機、方法、

(4)

三、阿美族男性的社會文化與變遷

阿 美 族 為 臺 灣 最 大 的 原 住 民 族 群。 2013 年時臺灣原住民共 53 萬餘人,阿美 族 就 佔19 萬 7 千餘人,約 37.1%;其以 花東平原作為傳統居住地,因此99.45% 的阿美族人為平地原住民(內政部統計 處,2014); 其 常 與 漢 人 雜 居, 促 其 成 為漢化最早、最深的臺灣原住民族群(田 哲 益,2001; 李 景 崇,1998)。 傳 統 阿 美族部落的社會特徵有二:其一是母系 繼嗣,其二是男性年齡組織與會所制度 (黃宣衛,2005a;達西屋拉灣.畢馬, 2001)。

(一)母系繼嗣脈絡下的伴侶生活

傳 統 阿 美 族 為 一 夫 一 妻 的 母 系 繼 嗣 社會,故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高於男 性,其有兩項特徵: 首 先, 招 贅 從 妻 居。 在 從 妻 居 過 程 中,男子在年老生病或妻亡時,就須返回 原生家庭或從子女居,因其認為男性是母 親所生、血緣在本家,與妻子僅止於婚姻 關係,所生子女亦屬妻子血統;唯有妻子 病死時丈夫才可攜子女入贅別家。不過當 家族無女嗣時亦會採行男子娶婦、以承宗 祀。此外,阿美族重貞操,若丈夫不貞, 女家得將其驅逐,再行招夫;若妻子不貞, 則男性可要求離婚,並獲取女方部分家產 作為罰金,待返回自家即可自由再婚(李 景崇,1998;阮昌銳,1994)。 其 次, 女 方 在 求 愛 過 程 的 主 動 權 較 大。男女相識過程雖然皆可主動,但男方 常需透過心儀對象的女性友人代為邀約, 女性則可直接邀請男性出遊。此外,阿美 族議婚場所通常在女家,並多由女方家長 提親;但亦有男女相互求婚,即男方先到 女家徵得岳父母與舅子的首肯,再由女方 托媒到男家求婚(李景崇,1998)。 但不宜將阿美族簡化為母系社會,理 由有三:其一,阿美族財產繼承以留在家 中的子女為對象,且財產分配以母舅意見 為主(陳文德,1987),故未必獨厚女性。 其二,家內女權高於男權是「男主外、女 主內」角色分派的結果;亦即婦女掌理家 務,故家中權力較高(達西屋拉灣.畢馬, 2001),男性則參與家庭外的年齡組織以 處理部落事務,婦女對此則無法置喙(黃 宣衛,2005a)。其三,族舅在娘家掌司 祭、重大勞務(如水田引水工程、蓋屋)、 家族會議,仲裁親族糾紛等職(達西屋拉 灣.畢馬);可見男性在阿美族社會亦有 重要職權。

(二)部落社會生活:男子年齡組織

傳統阿美族根據男子年齡進行編組, 通常每3 ~ 4 歲為一級組,有一個級名; 每級有特定的地位與社會責任;年齡組織 以會所為中心,為男性專有組織,旨在掌 理部落事務,具有教育、軍事、政治、法 律、社交、經濟、宗教等功能。阿美族分 布頗廣,各個部落的年級組織或有差異, 但基本型態可分為馬蘭型、南勢型、或混 搭 兩 種 基 本 型。 試 以 馬 蘭 型 為 例: 男 子 11 ~ 15 歲準備入組,在 16 ~ 19 歲第一 次成年禮後升為預備服役組;20 ~ 22 歲 第二次成年禮後即為服役期,此為新組, 此時男子可以結婚。爾後自新組以上的八 個組都稱壯丁組,其有服役部落之責;第 10 ~ 14 組為管理階層,其中第 10 組掌招 待、第11 組分配酒食、第 12 組掌會所事 務、 第13 組 為 部 落 副 主 管、 第 14 組 為 主管兼祭司、第15 組侍奉退休長老、第 16 組以上為長老(達西屋拉灣.畢馬, 2001)。在嚴明的年齡組織的氛圍下,阿 美族強調幼尊長、長愛幼的倫理德行(李 景崇,1998;黃宣衛,2005b)。

(5)

(三)

殖民脈絡下的阿美族社會文化之

變遷

近 四 百 年 來, 阿 美 族 文 化 是 逐 漸 弱 化的。隨著荷蘭、漢族、日本的入侵、屯 墾與統治,阿美族傳統年齡組織的「部落 管理」逐漸轉變成「國家制度」,這使得 阿 美 族 社 會 產 生 了 重 要 的 變 化: 首 先, 自荷蘭、明鄭官派頭目後,雖與傳統會所 領袖並行共理部落,但頭目有國家靠山, 故在清末與日治之後即凌駕在會所領袖之 上,官方思維亦逐漸取代傳統部落觀點。 其次,臺灣光復後村里單位劃分並未考量 部落界線,以致部落首長可能旁落漢人, 更加速傳統文化的流失。其三,光復後政 府要求原住民改以漢氏姓名,使得阿美族 的母系親屬規範受到漢族父權體制的嚴重 衝擊。其四,日治之後,臺灣從農業社會 轉型成工商業社會,許多花蓮阿美族人遷 往臺北、基隆、桃園等地,臺東阿美族人 則遷往高雄,進入漢人為主的都會也促 其弱化既有的部落習俗與思維(李景崇, 1998;黃宣衛,2005b)。

四、

從文化變遷的心理困境來理

解阿美族的親密殺人

阿美族文化劇烈的變遷可能對親密殺 人的心理機制產生影響,以下試從心理防 衛、飲酒、法難入家門等層面來思考:

(一)

心理防衛:文化認同的心理衝突與

轉移

阿 美 族 人 受 漢 人 與 日 本 人 統 治 的 情 感是複雜的,一方面體認到漢、日生活水 準優於自身(尤其是日本),因此阿美族 文化的變遷具有改善生活的正向意義(例 如 以 水 稻 取 代 小 米 的 種 植 )( 黃 宣 衛, 2005b)。但是阿美族人對漢、日開山撫 番與統治亦頗多抱怨,並曾發生加禮宛、 七腳川、林東涯等嚴重衝突與傷亡事件 (李景崇,1998;潘繼道,2008),加深 其被殖民與迫害的烙印。 尤其當「部落管理」被「國家制度」 逐次取代後,阿美族男性的傳統男性角色 功能被嚴重剝奪與壓迫,迫其既有的社 會、 政 治、 經 濟、 乃 至 家 庭 等 自 我 認 同 受到嚴酷的挑戰。此可能對親密暴力產 生促發作用,亦即當原住民男性內化主 流社會對種族與女性的歧視後,再混雜自 我被壓迫的憤怒,就可能將家外喪失權 力的挫敗感轉而宣洩在伴侶身上、並藉 此 找 回 自 我 的 權 力 感( 沈 慶 鴻,2013; Brownridge, 2008; Shaw, 2013), 此 種 轉 移(displacement) 的 心 理 防 衛 機 轉 (Corey, 2013),是否也是促發阿美族親 密殺人的關鍵機制之一?值得探究。

(二)

飲酒文化的變質:從文化特色變成

宣洩出口

雖然酒精使用是親密暴力的重要因子 (王珮玲,2012b;林明傑,2011),但 是原住民的酒精使用與親密暴行的具有關 聯(Brownridge, 2008; Jones, 2008), 卻是令人遺憾的。酒是原住民與祖靈、社 群相互連結的重要媒介,具有尊榮、愉悅 的意涵;傳統原住民僅在祭祀或慶典時 才釀酒,並嚴格規範飲用行為(田哲益, 2001; 夏 曉 鵑,2010); 然 時 至 今 日, 臺灣整體原住民過度飲酒者已高達59.7% (Wang et al., 2014),以阿美族為例, 人在漢化過程中的焦慮與適應困境,容易 促 其 以 酒 精 作 為 因 應 媒 介( 任 金 剛 譯, 1986),顯示「文化衝擊」是原住民飲酒 問題的重要原委之一(夏曉鵑,2010), 倘若又加上生活壓力事件、無法工作、人 際 爭 執 時, 則 更 可 能 借 酒 抒 發 鬱 悶, 或 伴侶規勸不慎而令男性感到丟臉,亦容易

(6)

招致暴力相向(沈慶鴻,2013;Wang et al.)。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臺 灣 原 住 民 不 僅 是 男 性施暴者有酗酒問題,女性受暴者也常有 酗酒問題,以致加劇伴侶衝突與親密暴行 (沈慶鴻,2013),此與一般僅有男性飲 酒促發親密暴行的情況不同。

(三)法難入家門

臺 灣 頒 布 家 暴 防 治 法 已 逾 十 年, 但 公權力至今仍難入原住民部落,此可能肇 因 於 原 鄉 的 偏 遠 與 集 體 效 能(collective efficacy)不彰之故。 1. 部落偏遠弱勢,公權力難逮 原 住 民 部 落 常 深 處 偏 遠 區 域, 以 致 經濟、政治、教育資源相對缺乏;不僅容 易隱藏親密暴力、公權力也難觸及(沈慶 鴻,2013;Jones, 2008),阿美族雖然多 居在平原,但是其位處花東,仍屬相對社 會不利的區域。 2. 部落的集體效能未能展現 面 對 飲 酒、 就 業、 家 暴 問 題, 不 僅家人無力處置,族人也怕受牽連而裹 足 不 前; 即 使 有 心 想 相 助, 也 常 礙 於 自 身 亦 有 相 同 的 適 應 困 境, 而 缺 乏 介 入 的 立 場( 沈 慶 鴻,2013), 此 種 部 落 集體效能不彰的窘境,將促使親密暴力 (Sampson, 2002),親密殺人的機率會 增加(Browning, 2002),尤其亞裔族群 更明顯(Wu, 2009)。

五、研究問題

為了深度理解阿美族男性親密殺人行 為的心理機制,本研究以受訪者的生命敘 說為文本、阿美社會文化變遷為脈絡進行 探究。研究問題有二: (一) 阿美族文化背景在受訪者生命歷程 有何重要意涵? (二) 阿美族文化背景在受訪者殺妻事件 中的意義為何?

貳、研究方法

敘事研究是以個體生命敘說為文本, 抽取持續鮮明呈現的議題,用以理解受 訪者自我認同的核心,展現個體內在的 意 義 體 系 與 思 維 架 構(Hiles & Čermák, 2008; Lieblich, Tuval-Mashiach, & Zilber, 1998),因此敘事研究頗為契合本研究所 需,在多元實在(reality)的科學思維架 構中,透過開放、好奇、尊重的態度,對 阿美族背景的男性殺妻者進行生命經驗的 理解,以詮釋其殺妻心理的歷程與相關因 素之機制作用。

一、研究參與者

(一)受訪者

受訪者以E 做為代稱,其為阿美族男 性,40 餘歲,共受訪五次,每次兩小時; 其妻亦為阿美族。受訪者曾目睹妻子在染 毒後以性交易換毒,爾後夫妻衝突日重, 在一次酒後將妻子打死,被判20 年定讞。 其 在 監 表 現 良 好, 已 服 刑 超 過 十 年。 受 訪者頗能袒露其長期酗酒與夫妻衝突的隱 私,且涉及判決書、社工訪談之內容都頗 為相符,故推測受訪內容可信度高。

(二)訪談者

本 研 究 訪 談 由 研 究 者 執 行。 研 究 者 40 餘歲,為諮商心理學博士、諮商心理 師高考及格、臺灣諮商心理學會認證之督 導,目前致力於多元文化之親密暴力諮商 研究與實務工作。研究者目前在大學任 教,授課科目包括親密暴力諮商專題研 究、多元文化與華人諮商專題研究、質性 研究等。研究者認同多元文化諮商理念, 認為在探究親密殺人議題時應有文化敏感

(7)

度,透過受訪者的文化背景經驗與價值思 維來理解其生命經驗、及其對親密殺人心 理歷程的影響與意義。

(三)協同分析者

本研究的兩位協同分析者年約25 歲, 為犯罪防治所碩一與碩二的女性,分別畢 業於心理系與諮商系;兩位皆曾修習多元 文化與華人諮商專題研究、質性研究、諮 商心理學專題研究等課程,且都以親密暴 力作為論文主題。由於協同分析者與研究 者的性別、年齡世代不同,故得以在分析 過程中與研究者進行不同立場的對話、澄 清、辯證,藉以實踐知識生產的社會建構 歷程(Guba & Lincoln, 2005)。

二、資料蒐集與分析

(一)訪談大綱

為了深究阿美族文化經驗對親密殺人 心理歷程的意義,研究者參考McAdams (1993)的自我敘說訪談綱要,修整成適 用於本研究的訪談大綱: 1. 若將您的生命過程分成數個階段,您會 如何劃分? 2. 請描述每個階段的重要生命經驗,以及 阿美族身分的影響。 3. 請描述您與伴侶相識、交往、婚姻過程 的互動情況。 4. 請詳述殺妻的來龍去脈。 5. 您對殺妻事件做了那些反思? 6. 作為一位阿美族人,您哪些生命經驗與 殺妻事件有關聯? 7. 您對未來有何期待與規劃?

(二)資料蒐集程序

1. 成員招募 研究者經任職系所辦公室發文給某家 暴專監,經其同意後請其承辦人篩選無前 科,且犯罪紀錄、社工訪談紀錄中無慣性 暴力與情緒不穩定者,並有受訪意願的阿 美族親密殺人者進行造冊,再由研究者覆 核,最後邀請到一名符合資格的受訪者。 為了減少研究者與獄方的關連、而影響其 受訪的開放度,事前已與獄方協調,戒護 人員除了引導受訪者至訪談室,避免再因 本研究事務與受訪者接觸。 2. 正式訪談 本 研 究 根 據 訪 談 大 綱 進 行 半 結 構 深 度訪談,並採取建構主義在多元文化諮 商 研 究 的 訪 談 策 略( 邱 獻 輝、 葉 光 輝, 2012)、 漏 斗 式 訪 談 程 序(Corbin & Strauss, 2008)、追蹤訪談等原則蒐集受 訪者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他人、生命事件、 自我概念等訊息,並隨時檢視與其阿美族 背景、殺妻事件之關聯。 第一次訪談時為了暖身,故先詢其基 本資料、獄中生活,再導入訪談大綱。為 了讓後續訪談立基於先前訪談文本分析的 結果、並澄清先前文本意旨模糊之處,研 究者皆在完成前次逐字稿分析後,才進行 下一次訪談;每次訪談約間隔4 ~ 6 週。 3. 文本整理 每 份 訪 談 逐 字 稿 繕 打 完 成 後 先 由 研 究者校對,再交由協同分析者分析。逐字 稿中的每個意義段落均以5 個數字指稱, 第1 個數字指訪談次數,第 2 ~ 5 個數字 指受訪者在該次訪談的發言序次;例如 4:1414 意指該段文本引自第四次訪談中受 訪者第1414 次的發言。 為了排除E 可能淡化與否認的素材, 研究者與協同分析者在分析前會先比對訪 談內容與判決書、社工訪談紀錄;契合可 信的資料才會成為分析材料。在比對時僅 有一處與刑事偵查事項稍有出入;考量本 研究旨在深究E 殺妻的心理歷程,且基

(8)

於詮釋現象學尊重個體主觀現象場的原則 (Ivey, 2013),在 E 重申其經驗感受、 並經研究者與協同分析者認可其合理性 後,本研究採信其所述;此外,由於此差 異屬刑事偵查範圍,且不納入本研究報 告,故此差異應不影響本研究結果。

(三)資料分析

1. 團隊分析規則 本研究採取團隊分析,規則如下:其 一,全程採團隊分析。所有分析者都需細 聽每份訪談錄音、閱讀逐字稿、撰寫整體 概念;每份逐字稿先由一位協同分析者進 行意義單位的劃分與命名、概念整併,並 將每週分析進度交由另一名協同分析者檢 核,意見分歧處,就交付團隊討論。其二, 研究者主持討論時旨在催化協同分析者表 達分析意見,並彙整出共識。其三,讀書 會。考量分析者具有為師生關係,為了減 少研究者的權威、並提升協同分析者的對 話能力,故在本研究執行的八個月期間也 同時辦理讀書會,使分析者具備研究議題 的基礎知識。 2. 分析程序 本研究參酌Lieblich et al.(1998)的 「整體─內容」分析步驟,並根據本研究 所需進行調整。 (1) 阿美族生命經驗的疏離感受與酒 精抒發對殺妻的意義浮現 本研究初步發現E 的生命經驗持續有 疏離、被忽視的現象。首先,E 幼年喪父 寄居叔父家,疏離感促其想建立自身的生 活場域;其次,E 在漢人社會就業常有寄 居非我文化脈絡的疏離感;再者,妻子染 毒後彼此不信任感再次深化其疏離感。酒 精雖能短暫抒發生命的疏離感,但也讓夫 妻衝突惡性循環、導致殺妻憾事。 (2) 撰寫受訪者生命歷程的整體印象 兩位協同分析者針對E 的生命經驗、 阿美族背景、殺妻事件的始末,各自撰寫 600 字的描述文,同時留意模糊與矛盾之 處;寫好後交由研究者彙整,作為後續分 析的參考架構。隨著分析工作的進展,此 一描述文也隨之修整。 (3) 決定本研究分析的焦點 Lieblich et al.(1998)在此步驟並未 說明具體作法。本研究則參酌詮釋循環與 開放編碼的概念與步驟進行分析:其一, 在 概 念 上 遵 循 詮 釋 循 環 的 觀 點, 將「 整 體」的詮釋植基於「部分」的理解,同時 也將「部分」置於「整體」脈絡中,以掌 握 較 適 切 的 意 義( 陳 向 明,2002)。 其 二,在具體操作上,由於前兩個步驟已初 步掌握「整體」的意涵,故此時即可據此 整體印象,根據紮根理論的開放編碼原則 (Corbin & Strauss, 2008)進行細部資料 的分析,將逐字稿中有意義的內容段落進 行劃記與命名(參見圖1)。 (4) 主題的呈現 本 研 究 在 此 步 驟 是 根 據 紮 根 理 論 開 放編碼的原則進行概念的抽取。例如在分 析資料時,發現「社會生活:尊女敬老的 母系部落脈絡」、「家庭生活:被忽略下 的成長經驗」、「學校生活:校園疏離」 等 三 者 可 以 群 聚, 並 以「 被 忽 略 的 幼 年 經驗」描述此三者的共同意涵,構成副範 疇。以此類推,逐次將所有概念由下而上 進行整併,逐步歸納出E 的生命主題,並 根據整體印象連結各個主題。 在 此 分 析 過 程 中, 研 究 者 總 是 反 覆 細讀逐字稿文本,並運用自身長期在親密 暴力諮商處遇的研究與實務經驗、文獻與 理論閱讀心得、以及自我的生命歷練作為 分析與詮釋的基礎,以期提升分析歷程

(9)

的 理 論 觸 覺(theoretic sensitivity)( 參 見Corbin & Strauss, 2008)。 此 外, 為 了避免受到個人主觀偏誤的影響,研究者 除了自我戒慎於默會的觀念與既有的理論 框架,每次聚會討論時,總是催化分析團 體進行對話、辯證的氛圍,鼓勵協同分析 者對研究者的分析思維提出挑戰,以實踐 「搖紅旗」(waving the red flag)的分析 作為(參見Corbin & Strauss)

(5) 彙整與強化 隨著結果雛形的浮現,為了檢視各個 主題連結的邏輯性,研究者不斷交叉比對 研究結果與逐字稿,檢視各個事件的時間 點與其對E 的意義。基本上這五個分析步 驟是循環遞升的歷程,只要有需要就會回 到先前的步驟進行檢視,以獲取更細緻的 分析結果。

三、研究品質

本 研 究 品 質 檢 核 包 括 信 實 性( trus-tworthiness)(Lincoln, 1995)與研究倫理:

(一)信實性

試述本研究信實性的檢核內涵如下: 1. 可確信性(credibility) 本研究提升可確信性的做法有四:首 先,採取團隊分析以降低研究者的偏誤; 其次,研究者長期投入親密暴力與多元文 化諮商的研究與諮商實務,此有助於深化 本研究議題分析的細緻度;再者,採取詮 釋循環分析策略,反覆在「整體」概念與 「部分」文本之間交相檢證,藉由「思想 互構」的歷程將巨觀概念與微觀細節予以 整合(陳向明,2002)。最後是成員檢核, 完成分析後請E 檢視逐字稿與結果,確認 無誤後才投稿。 2. 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 為 了 提 升 讀 者 對E 親密殺人的主觀 現象場經驗之理解、共鳴、甚至調整對阿 美族文化與其脈絡下的殺妻概念基模, 本 研 究 在 結 果 中 引 用 豐 厚 的 文 本(thick description),以深描各個主題概念的內 涵與脈絡。 3. 可靠性(dependability) 本研究清楚說明資料蒐集工具、歷程 與分析程序,包括訪談大綱、訪談程序、 資料彙整、團隊分析規則、分析步驟,並 應用摘記、圖表強化事件與主題的連結, 以便讀者得以稽查研究結果源自文本資料 之歷程。 4. 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為了確認從資料抽取出來的概念具有 邏輯性,本研究以協同分析、成員檢核、 遵循編碼程序、研究摘記等策略來強化可 確認性。 徸⫿䧧 ␥⎵ 847 姒婯侭烉ぐ婒⮷㗪῁ᶵ゛ᶲ⬠炻㗗⚈䁢ɃɃ 848 ⍿姒侭烉⚳⮷ᶱ⸜䳂⊿ᶲ␴㻊Ṣ䔞⎴⬠炻⇘Ḽ⸜䳂怬Ṍᶵ⇘㚳⍳炻 䎕ᶲ⎒㚱ㆹᶨᾳ⍇ỷ㮹炻ᶨ䚳⇘⯙伝ˬ䔒Ṽ˭炷劎䪹炸炻⾶湤䔞㚳⍳烎 ℕ⸜䳂㗪㚱ᶨḴᾳ惘⯭㚳⍳炻恋㗗ㆹ≇婚㚨⤥䘬㗪῁烊Ữ⚳ᷕ⼴Ṍ⇘ ⢆㚳⍳⯙攳⥳価婚炻ㆹ檀ᶨᶲ⬠㛇⾝Ḯᶱ㫉炻悥㰺⾝⬴⯙ẹ⬠Ḯ烊ㆹ ゛↢⍣ⶍἄ岢拊炻⯙⃰ㇻⶍɃɃ ⬠㟉䓇㳣烉㟉 ⚺䔷暊 圖1 意義段落劃記與命名示例

(10)

(二)研究倫理

敘 說 研 究 主 張 主 客 一 元 論 (monism),因此研究關係攸關成果品 質(Hiles & Čermák, 2008)。 為 了 優 化 研究關係,本研究恪守倫理規範的作為如 下:其一,研究者持續進行理論與實務經 驗的反思,以提高訪談與分析時的敏感 度。其二,知情同意,訪談前讓E 清楚研 究目的與歷程、資料使用範圍、在研究結 果發表前可隨時退出研究、保密限制,並 在定稿前讓E 檢核研究結果。其三,相對 回報,除訪談小禮物,研究者秉持感激與 尊重的態度進行資料分析;而B 在研究結 束前亦表示獲得自我抒發、生命經驗的釐 清、協助他人的成就感,此亦屬互惠之實踐: 講一講會讓心情比較舒坦,也會邊想 自己究竟是怎麼回事,算是反省吧, 若 能 因 此 警 惕 別 人, 也 算 是 有 功 勞 啦!(5:1520)

參、研究結果

一、生命敘說中的重要主題

分析結果發現E 的生命歷程可分四個 階段:在忽略脈絡下力圖獨立、弱勢族群 的疏離與紓解、婚暴惡性循環、期待返回 原鄉尋找寧靜;試分述如下:

(一)在忽略脈絡下力圖獨立

E 將此生命階段命名為「就學期」, 此時的生活瀰漫著被忽略與種族歧視的疏 離感,促其以力圖獨力作為因應之道。 1. 被忽略的幼年經驗 E 幼年生活在阿美族部落中,父親過 世後寄居北部都會的叔叔家;其有強烈且 持續被忽略的感受,此可從社會、家庭、 學校等層面來理解。 (1) 社會生活:尊女敬老的母系部落 脈絡 E 所在部落的女性、長者權力位階 高,試舉數例如下: 部落裡女生負責家務廚房工作,在外 則 做 非 粗 重 工 作, 例 如 紡 織 女 工, 每 月 的 收 入 是 家 中 平 日 主 要 經 濟 來 源;男性則種田和水果與粗重工作, 一年半載才收入一次,所以媽媽權力 大,講就要聽,爸爸講的我們就愛理 不理(1:0116)……分家產時長女分 最 多, 其 他 子 孫 的 分 配 就 祖 母 決 定 (1:0192)……女生就就像董事長發 號 施 令, 男 生 像 總 經 理 要 執 行; 男 生 力 氣 雖 大, 但 仍 臣 服 女 生; 男 生 鬱 悶 就 會 在 工 作 後 約 著 喝 酒 抒 發。 (1:0365) (2) 家庭生活:被忽略的成長經驗 相對於姊姊們,E 在家裡感到不被父 母期待與疼惜;這可能是父親當時身體較 差之故,但E 的被忽略感卻是實在的。 我有三個姐姐,我媽想生四個女兒就 好,沒想到生到我這個男生(訪談者: 所以你不是在被期待中出生的?)對 啊!(5:0982)……我們家離學校很 遠,姐姐念的時候爸媽都會載,到我 就懶惰不載了,可能他身體較差,我 也愛玩亂跑不上課,爸爸常被老師約 談,我媽忙著餵豬不載我。但我就覺 得他們很懶、好像沒我這個兒子;等 他們要載我去,我也鬧脾氣不去,他 們就更懶得載了。(5:0276)

(11)

小學三年級時父親過世,E 北上寄居 叔叔家;其管教嚴格,E 常被責打,並且 作為堂弟們機會教育的借鏡: 當 時 老 師 很 兇 很 壞, 字 寫 不 好 就 打 電 話 給 叔 叔, 他 一 來 就 當 眾 打、 拉 我 耳 朵, 我 一 天 到 晚 被 打。 他 不 直 接 罵 我, 而 是 轉 身 跟 堂 弟 說: 不 要 學 你 哥 哥。 就 拿 我 當 教 他 兒 子 的 教 材(5:0542)……國二時我跟叔叔吵 架、負氣離家出走,三五天回來後, 他從此對我像空氣般,回去就只是吃 飯睡覺而已。(5:0572) (3) 學校生活:校園疏離 E 在校生活頗為疏離,課業表現不 佳、常遭老師指責與同儕的種族歧視。 國小三年級北上和漢人當同學,到五 年級還交不到朋友,班上只有我一個 原 住 民, 一 看 到 就 罵「 番 仔 」( 苦 笑),怎麼當朋友?六年級時有一二 個 鄰 居 朋 友, 那 是 我 功 課 最 好 的 時 候;國中交到壞朋友就開始翹課,我 高一上學期念了三次,都沒念完就休 學了。(5:0848) 2. 調適之道:力圖獨立 幼年面對社會、學校、家庭的忽略與 歧視,E 的調適之道包括與虞犯少年相濡 以沫、離家掙脫束縛。 (1) 脫離學校:與虞犯少年相濡以沫 忽略、疏離的環境促使E 找到相似心 境的虞犯少年相扶持、翹課,以求即時的 安適: 我很小就翹課了,國小三年級開始騎 機 車 上 學, 四 五 年 級 開 始 抽 菸、 喝 酒、吃檳榔,國中更嚴重,幾個同學 都是家庭破碎,大家相互聊心事、紓 解苦悶;當時也會被朋友慫恿一起翹 課,到操場抽菸吃檳榔、買飲料,去 撞球間和高中生打撞球,當時最快樂 的事就是翹課沒被抓!否則在教室裡 功課不會又要被罰。(5:0473) (2) 離家自主:掙脫束縛 在叔叔的權威教養下,E 備感束縛、 想掙脫,開始打工後就離開叔叔家了: 高一沒畢業是因為打工、想賺錢,有 提供住宿尤佳,就可離開叔叔家。忍 很久了,叔叔說我回家只是多一副碗 筷,很不在乎的樣子;我晚歸還會挨 罵、問我是否去吸毒或偷竊搶劫不敢 回家,很不自由,反正我長大了,就 乾脆離開。(5:0902)

(二)弱勢族群奮鬥歷程中的疏離與紓解

E 將此生命階段命名為「立業成家 期」。此時在漢人為主的臺灣北都會工 作,仍深刻經驗到疏離鄙視,但E 則逆來 順受。 1. 苦於漢人都會的疏離鄙視 離開校園後E 擔任載貨司機,勤奮工 作,每月淨收入可達三、四十萬: 從搬運工做起,然後考照開小貨車、 大貨車、拖板車;我服務好、客戶就 願意照顧。剛開始開公司的車,後來 自己買一個35 噸的車頭靠行接單。 (4:0026)

(12)

然而,身為原住民,E 觀察到漢人的 現實,讓他感到疏離: 同僚多是漢人,都是為了利益或想佔 便宜才往來;但我的原住民朋友都是 小學同學,偶爾相約喝酒聊天、互相 幫助、不談利益;我從未遇過這樣的 漢人朋友。(5:0185) E 也常遭到漢人歧視,尤其是酗酒的 刻板印象: 平地人會輕視叫我們「番仔」、「山 上來的孩子」,心裡當然不舒服,你 是人、我也是人啊!……我們在部落 裡各自喝酒、互不相干;但是在都市 跟平地人住同在社區,鄰居會說:那 個原住民又在喝酒了!等一下不知道 要做什麼?大家會有原住民愛喝酒吵 架的壞印象。(5:0051) 2. 調適之道:耐勞順應與藉酒抒發 面對疏離的環境,E 的抒發之道包括 逆來順受、心存感激與飲酒抒發,這讓E 在漢人都會中找到生存之道,並藉此獲取 豐厚的收入。 (1) 援用部落男性的低位階心態:隨 遇而安、逆來順受 E 對於被歧視並不陌生,在阿美族部 落時亦有此體驗與觀察,其早已以隨遇而 安、逆來順受的態度來因應: 被叫「番仔」雖然不舒服,但我個性 比較內向、逆來順受。(訪談者:你 覺 得 被 歧 視 嗎?) 習 慣 啦, 要 面 對 啊!(訪談者:這種想法這跟原住民 背景有關嗎?)我們是母系社會,男 生委屈慣了;反正我工作就是想賺你 的錢,委屈有什麼關係!隨遇而安、 逆來順受,吃苦慣了。(5:1228) (2) 心存感激、老天疼憨人 儘管E 一直生活在被忽略、歧視的環 境中,但仍秉持感恩的心,這可能是他獲 取適應的重要因素: 我把賺到的錢一半給我媽,生活費剩 下的就買啤酒去找我叔叔,跟他喝一 下、聯絡感情,他不要每次都罵我就 好,畢竟不能給他白養了四、五年都 沒回饋;我是感激他的,他其實很疼 我(5:0959)……把怨恨和計較輕輕 地放下,看別人對我們好的部分、不 要計較才可以賺錢;心存感激、天公 疼憨人啦。(5:1296) (3) 吃苦耐勞、收入頗豐 有 賺 錢 的 機 會, 加 上 吃 苦 耐 勞 的 特 質,促使E 有豐厚的收入: 買35 噸 的 車 頭 後, 月 入 可 達 三、 四十萬,少則十幾萬;南北跑很累, 打瞌睡就刺激自己來提神,檳榔一次 吃多顆或包多一點灰咬舌頭、用菸蒂 燙自己、搖下車窗熱一下、喝威士忌 加米酒辣一下……。(4:0042) (4) 抒發:小吃部飲酒唱歌 E 亦以喝酒來宣洩生活壓力:

(13)

去小吃部喝酒唱歌、虧女孩子。我們 有幾個司機跑相同路線,平時在車上 就會聊、約好下完貨到小吃部。(訪 談者:你常去嗎?花費多嗎?)常去, 四、五個朋友一晚二萬跑不掉,一手 啤酒就六百,貴是貴在洋酒,還有小 姐費、清潔費;我們輪流付,(訪談 者:怎麼喜歡去那邊?)工作、生活 辛苦要抒發,我太太也愛喝!原住民 哪個不愛喝!(4:0053 ~ 0057)

(三)婚暴的惡性循環

E 將此階段命名為「婚暴期」。此際 家庭混亂,妻子染毒賣身,E 則藉酒噬鬱, 親密暴行不斷惡化,最後打死妻子。 1. 婚暴脈絡:妻子染毒、藉酒噬鬱 隨著夫妻嫌隙日增、妻子賣身換毒, E 藉酒噬鬱,惡性循環後促發殺妻悲劇。 (1) 被動結婚、妻子展現阿美族女權 雖然E 先主動追求妻子,但結婚過程 卻是被動、甚至有被騙的感受;但E 仍隨 遇而安地接受,婚姻初期感情穩定: 她 也 是 阿 美 族 人, 當 時 在 小 吃 部 當 DJ,跟其他在那兒上班的女孩不同, 不管如何叫她或給小費,始終不出來 跟我們喝酒唱歌;追了好久,有一次 她說媽媽有緊急事故要我載她回家, 沒想到竟是親人介紹大會,感覺被騙 了!認識七個月後我喝醉被她帶回住 處,第一次性關係就懷孕了;隨後在 她父母的催促下結婚……我家根據阿 美族習俗,姊姊雖有招贅,但是生孩 子後就遷出,妹妹又尚未結婚,所以 我沒入贅;婚後我努力工作,她帶小 孩,沒事就去小吃部等我一起回家; 家裡就都是她在發號施令,我也樂得 輕 鬆, 下 班 小 喝 一 下, 回 家 沒 事 睡 覺。(1:1181) (2) 妻子染毒,以性換毒 生老二之後,妻子擔心他外遇,遂想 控制E 的經濟,雙方開始爭執: 生老二後就開始吵,她要我對她放尊 重一點,說我不聽她的話。以前她帶 一個孩子,可以一手拿酒杯、一手抱 孩子,後來帶兩個孩子不方便到小吃 部,又怕我找美眉,要我把在小吃部 的 花 費 都 繳 給 她, 我 不 肯、 就 開 始 吵、冷戰。(1:1081) 妻子這期間可能因為夫妻不睦、或在 家帶孩子會悶,竟染上毒癮: 當時她在家帶孩子順便做手工,沒想 到工頭是藥頭,引誘我太太吸毒;有 一次我回家發現臭味滿溢,我氣血汗 錢被毒花光,更氣得是讓小孩目睹且 吸二手毒氣!(2:0093) 更難接受的是妻子為毒賣身: 我假裝去工頭家買毒,在客廳等時有 人從房內出來,我便走進去,一上一 下。(訪談者:你太太跟一個男生做 愛?)(E 點頭)另一個女的在旁邊 吸,還問我要不要(性交易)?我太 太還在茫啊!我在旁邊看,心碎了! 我太太起來時看到我,傻了!那男的 還跟我說:「換你。」我跟我太太說: 「我今天不要鬧事,衣服穿一穿,要 吸的吸一吸就走了。」她承認上癮後 沒錢就跟工頭夫婦3P 換毒,隨後又 與其他男子性交易。(3:0488)

(14)

(3) 母子衝突 E 此期的另一個壓力是母子衝突,議 題有二,其一是E 酗酒: 我 媽 一 直 唸, 很 煩 啊! 她 唸 得 很 難 聽,我爸是酒醉騎車跌死的,她就罵 我:乾脆去田裡喝到死了沒人知道、 騎車或開車出去撞死、去喝農藥…… 她早年也愛喝,自己身體壞了就想勸 我戒酒。(1:0104) 其二是對E 妻的不滿: 她常為了我老婆沒顧好小孩、不會煮 飯 菜、 沒 上 班 又 整 天 喝 酒 而 唸 我。 ( 訪 談 者: 你 太 太 也 愛 喝 酒?) 我 們 都 愛 喝 啦, 原 住 民 哪 一 個 不 愛 喝?……我岳父岳母來,我就要掩護 我老婆,幫她煮飯炒菜,才不會讓她 漏 氣; 但 這 被 我 媽 知 道 了 又 會 唸。 (5:0106) 2. 因應失效:藉酒噬鬱、施暴宣洩 面對家庭的混亂,E 試圖協助妻子戒 毒, 受 挫 後 開 始 有 親 密 暴 力, 並 藉 酒 噬 鬱,夫妻嫌隙日增,最後在酒後酩酊狀態 打死妻子。 (1) 緊迫盯梢 基本上E 仍深情地想幫妻子戒毒,但 亦挫敗地放棄了: 為了救她,我一週五天帶著她和兩個 孩 子 一 起 送 貨, 我 也 沒 去 跟 朋 友 喝 酒,隨時盯著她;過了半年,她竟利 用沒跟我的那兩天吸完一週的毒,並 且開始走水路(靜脈注射),還性交 易換毒。我徹底失望了。(2:0078) (2) 決裂,藉酒噬鬱 E 目睹妻子嗜毒賣身之後,自己的痛 苦再也無法克制,開始嚴重酗酒: 她 染 毒 後 我 想 離 婚, 但 孩 子 一 個 六 歲、一個三歲,吵著要媽媽,我心軟 沒 離 婚, 但 此 後 就 各 過 各 的, 我 一 個月二萬給她,房租我付。看到她賣 身換毒後我無法再與她相處,就睡車 上、在公廁洗澡洗衣。(訪談者:你 怎 麼 紓 解 自 己 的 苦?) 就 找 朋 友 喝 酒,喝得很兇;原住民是很熱情,喝 酒 是 喝 快 樂 的, 但 是 當 時 卻 喝 得 很 苦,只想醉!(3:0419) (3) 施暴宣洩、逐漸加重 夫妻開始爭執後,E 就有親密暴行; 尤其在工作上被歧視,回家又受妻子壓迫 時,暴行更頻繁: 我們雖是母系社會,但妳講話令人聽 不 下 去, 我 當 然 反 駁; 她 又 拿 她 哥 哥、父母親來壓我,我火上來就打, 我 在 外 工 作 被 人 家 輕 視, 回 去 還 要 受妳的罪、頤指氣使的?就會小小發 洩一下。如果老婆家務做不好、我又 喝酒就會打得更嚴重(尷尬地笑); 老婆嘮叨我會忍,但大概只能忍五次 吧……很多原住民喝得起勁被老婆叫 回去,也很容易打老婆。(5:0155) 發現妻子染毒那兩年期間,E 的情緒 更難克制,暴力頻率與嚴重度與之遽增: 剛開始是小打,巴她、推她、把她甩 到沙發、摔角啊!漸漸地變成毒打, 甚至鄰居也會來勸。(3:0069)

(15)

目睹妻子賣身換毒後,妻子竟還找毒 友 來 勸E 不要離婚,令 E 更加憤恨,情 緒不斷累積;三週後某個夜晚,E 喝得爛 醉,一陣毒打後妻子身亡: 那天喝很多,回家後繼續喝,老實說 怎麼打得我也不知道,隔天醒來我睡 在浴缸,後來到房間去找她,看她還 在睡,整個房間打得亂七八糟,我就 去 上 班, 後 來 知 道 她 被 我 打 死 了。 (4:0653)

(四)期待返回原鄉尋找寧靜

E 將此階段命名為「服刑期」。其心 路歷程與適應之道如下: 1. 憂憤入監、佳人照料 陷入殺妻低潮的E,受刑期間憤恨難 平,也擔憂子女、手足對自己不諒解,內 心相當混亂;幸運的是有一名女性好友持 續幫他打理照料。 (1) 入監初期憤恨難平 E 受刑前八年心情低落,無法面對妻 子以身換毒、自己殺死妻子的難堪。 直到兩三年前我才能面對自己的所作 所為;服刑的前八年我怨恨難平,老 婆做出這種事、我打死老婆,怎麼面 對?情緒很不穩,跟牢友互動很容易 有敵意、覺得對方要找我麻煩,所以 很容易發脾氣(3:0713)。 (2) 擔心手足與子女不諒解自己 E 在監期間有兩項憂煩,其一是孩子 的照料及其能否諒解自己: 最 放 不 下 的 就 是 孩 子, 一 直 想 著 小 孩、想家(笑),擔心他們的生活, 擔心他們會不會諒解我?直到我被關 了兩年、能會客時,孩子探監跟我講: 爸爸早點回來。我才不擔心,知道他 們原諒我啦!(3:0746) 另一則是姊妹們對他仍是難以諒解: 我們原住民很重視家庭關係,原本我 跟姊妹們感情很緊密,但是我打死老 婆,她們很難原諒我,只丟一句話: 自作孽!現在即使陪我媽來探監,講 話也刻意迴避、不想理我。(4:0408) (3) 客家女不離不棄 幸運的是E 有一個對他不離不棄的客 家籍女性好友,未婚的她在這十幾年持續 關懷E 的家庭、並且每月固定探監: 我認識她早於我老婆兩個月,我們有 生意往來,她是某公司的會計,她父 親是我們一夥的司機;但我先和我太 太交往。我結婚時她還包了六萬元的 大 禮, 婚 後 她 是 我 們 的 家 庭 朋 友, 我 太 太 也 跟 她 不 錯, 孩 子 也 常 托 她 幫忙(1:0557)……我老婆從產房推 出來時,就是她在那兒迎接,我是隨 後才到的(3:0818)……我太太吸毒 那兩年,夫妻關係緊繃,在她父親同 意下,我們雖有感情的互動、一起送 貨,但仍保持距離,頂多只有牽手。 我太太過世後,孩子都是她在照顧; 她跟我媽媽和家人也很融洽,我被關 這十幾年,她每個月都來探監一次。 (3:0303)

(16)

2. 調適之道:自省規劃與返家準備 目前E 已能靜下心來反躬自省,出獄 後擬回部落種水果,並與客家女成婚。 (1) 面對現實、反躬自省 E 在監的情緒能逐漸穩定,主要是來 自對牢友的觀察,促使自己面對現實: 新 同 學( 牢 友 ) 散 發 那 種 很 殺 的 氣 勢, 就 像 照 鏡 子 看 到 自 己, 讓 我 意 識 到: 既 然 被 關, 想 太 多 也 沒 用, 認 了 吧! 接 受 現 實 才 能 自 我 調 適。 (3:0730) 隨後E 覺察到酗酒是這一連串遺憾的 重要原委,促其勵志戒酒,並做出改變: 自己喝酒釀事、難辭其咎;現在知道 這麼好喝的東西會害死人、讓我肆無 忌憚;就算娘家不怪我,我也後悔! 所以我要戒酒,這麼多年沒喝也習慣 了;現在連菸都戒,牢友找我抽,我 也不要,甚至聞到煙、酒、檳榔味都 會頭痛……以前會跟壞朋友去打架, 現在脾氣收斂不少了。(5:1728) (2) 返回原鄉平靜種水果 E 規劃出獄後返回部落。他理解在都 會生活賺大錢只是虛幻,簡單平靜的部落 生活才是他的需要: 最親的人是我媽,她現在都固定來看 我;我叫她別再工作了,出獄後我想 回她那兒種水果,我們在部落還有四 甲地。(3:0785) (訪談者:開拖板車這麼好賺,出獄 後怎麼不想再開?)覺悟了啦!以前 猛賺錢是考慮有小孩、老婆,自己開 銷也大,但我現在發現不需賺這麼多 錢,像我被關、沒賺錢,孩子也過得 很好啊!出去如果我不喝酒,就沒有 甚麼花費,只要固定賺一些補貼家用 就夠了;而且我若假釋出獄,只要酒 駕就會被撤銷假釋又進來關!日子平 靜就好。(5:1617) (3) 懷念妻子 vs. 珍惜客家女 若非染毒,妻子仍是E 的首選伴侶: 假 如 她 不 吸 毒 我 會 再 娶 她; 她 胖 胖 的 身 材 讓 我 喜 歡, 我 們 二 個 談 得 來、 互 動 又 好, 感 覺 就 跑 出 來 了! (3:0757) 逝 者 已 去, 來 者 可 追; 客 家 女 友 的 付出早令他心動,並警醒自己不能辜負她 ─這亦是部落親屬對E 的共同期待。 我跟她也談得來,是感情平凡、互相 幫忙那種關係;孩子喜歡她、也聽她 的話,早叫她「媽媽」了,我媽也叫 她「媳婦」。我姊姊、叔叔、舅舅、 舅媽大家都說她的好話,全被她「收 買」了!(3:0303)……我媽要我出 去 後 娶 她; 我 在 監 缺 錢 只 要 寫 信 給 她,就匯給我;她也會督促我寫信、 賀卡給家人;從婚前到現在,她照顧 我十五年了。(4:0007)

二、

E 的生命敘說與殺妻心理歷程

E 的 生 命 與 殺 妻 心 理 歷 程 如 圖 2 所 示。圖左列出E 的四個生命階段與生命 歷程的重要事件;圖中則顯示身為阿美族 的E 置身漢人為主流的臺灣社會文化中的 生命議題,圖右則為其調適之道:首先,

(17)

E 早年就學階段的議題為「在忽略脈絡下 力圖獨立」,此時在父母師長、同儕互動 之際,累積諸多「被忽略的幼年經驗」, 促其以「力圖獨立」來減緩內心創痛。其 次,在立業成家期的議題為「弱勢族群奮 鬥歷程中的疏離與紓解」,E 此期仍「苦 於漢人都會的疏離鄙視」,促其以「順應 與戒酒抒發」來因應內心的苦楚。其三, 在婚暴期裡,E 身處「婚暴的惡性循環」 中,在「妻子染毒、婚姻變質」的脈絡下, E 呈現「藉酒噬鬱、施暴宣洩」的失功能 狀態,以致最後演變成殺妻悲劇。最後, E 目前處於「期待返回原鄉尋找寧靜」的 心境,在渡過「憂憤入監」但有「佳人照 料」的處境後,目前已能對過去與未來進 行「自省規劃與返家準備」。綜觀E 的生 命歷程,可發現其在每個階段都意識到強 烈的忽略、種族歧視、性別弱勢、憂憤等 負面生活經驗,然在此不友善情境中,仍 奮力謀取生存調適之道,期間雖曾因應失 效,所幸在服刑低潮之後,目前似有重構 新生之象。

肆、討論與建議

一、討論

E 的生命敘說來看,殺妻應是長期 被忽略與壓迫下的憤恨反擊,以下從其疏 44 㬚⟙`慳 42 㬚ㆺ厠烊㰢⭂ㆺ惺 42 㬚㚵↹⽫ね䨑⭂ ㄪㅌℍ䚋 ἛṢ䄏㕁 冒䚩夷∫冯 彼⭞㸾⁁ 㚵 ↹ 㛇 ⭊䯵⤛⍳⚢⭂㍊䚋ˣ䄏栏⬑⫸ 34 㬚䚖䜡⥣⫸岋幓㎃㭺ˣ㭢⥣ ġ ġ ġ ⨂㙜䘬ら⿏⽒䑘 㛇⼭彼⚆⍇悱⮳㈦⮏朄 32 㬚⋼≑⥣⫸ㆺ㭺⣙㓿 31 㬚侩Ḵ↢䓇ˣ⥣⫸㝻㭺ˣ堅 䨩急⡆ ⥣⫸㝻㭺 ⨂⦣嬲岒 ġ ⚈ㅱ⣙㓰烉 啱惺☔櫙 㕥㙜⭋㳑 30 㬚⥣⫸㆟⫽⛐⭞ ㇳⶍ 28 㬚䳸⨂ˣ⣏⃺⫸↢䓇 ⻙⊊㕷佌⤖櫍㬟䦳ᷕ䘬䔷暊冯䲻妋 27 㬚娵嬀⭊⭞⤛ˣ⣒⣒ 岤伖㜧干干柕炻㓞ℍ寸⍂ 㑼ả屐忳⎠㨇 劎㕤㻊Ṣ悥㚫䘬 䔷暊惁夾 枮ㅱ冯啱惺㈺䘤 䩳 㤕 ㆸ ⭞ 㛇 ᶱ⸜㴟映幵㕭䓇㳣 檀ᶨ⾝ᶱ㫉⼴䳸㜇㟉⚺䓇㳣 ġ ġ ⛐⾥䔍傰䴉ᶳ≃⚾䌐䩳 14 㬚冯⍼⍼堅䨩⼴価⭞ 10 㬚㍍妠厠ˣ惺ˣ㩛㤼ˣ㨇干 9 㬚䇞奒忶ᶾˣ⊿ᶲ⭬⯭⍼⍼⭞ 塓⾥䔍䘬 ⸤⸜䴻槿 ≃⚾䌐䩳 ⯙ ⬠ 㛇 ⷠ価婚ˣ䇞㭵ᶵ庱ᶲ⬠ 慵天䘬䓇␥ḳẞ 伖幓傰䴉⮵E 䘬シ佑 婧怑ᷳ忻 圖2 E 的生命敘說與殺妻心理歷程圖

(18)

離與壓迫的生命基調與其暴行的心理機制 進行討論。

(一)疏離與壓迫的生命基調

E 自幼及長都有濃烈被忽視與疏離 感,在未成年之前至少有幾個來源:其一, 從「社會生活:尊女敬老的母系部落脈絡」 可知:身為男性的E,從小就置身在女權 凌駕男性的部落氛圍中。其二,E 在「家 庭生活:被忽略下的成長經驗」中揭露其 隱微且深層的疏離痛楚,讓他苦於父母親 「好像沒我這個兒子」(5:0276);父親 過世後北上寄人籬下,叔叔的嚴格與差別 待遇更加重E 的疏離感。其三,在「學校 生活:校園疏離」中,E 提到被公開謔稱 「番仔」、「從山上來的孩子」,加上沒 朋友、課業不佳,其所受的壓迫與疏離感 可想而知。 立業成家、進入社會後,E 持續經驗 到種族歧視,此可見於「弱勢族群奮鬥歷 程中的疏離與紓解」原住民愛喝酒鬧事的 刻板印象、工作被輕視之事例。對阿美族 男 性 的E 而言,這是無奈且殘酷的,因 為當阿美族男性角色期待的「部落管理」 被「 國 家 制 度 」 取 代 後, 其 已 無 法 透 過 年齡組織與會所制度實踐傳統男性的自 我 認 同、 進 而 獲 取 社 會 地 位( 參 見 黃 宣 衛,2005a,2005b;達西屋拉灣.畢馬, 2001),取而代之的則是受苦於漢人為主 都會中的種族歧視。 如 相 關 研 究 所 述,E 也 如 一 般 原 住 民 般 被 種 族 歧 視( 沈 慶 鴻,2013; Brownridge, 2008; Shaw, 2013),但本研 究則更具體地指出其在文化認同的失根與 不確定性:在家庭外,他沒有實踐傳統阿 美族男性會所制度之自我認同的機會,取 而代之的是被漢人同儕謔稱「番仔」、或 賦予「原住民愛喝酒鬧事」的刻板印象; 在家庭內,他亦未具有漢文化的父權地 位,而是仍處於傳統阿美族男性在家相對 弱勢的窘境。促其在家內家外都淪於疏離 與被壓迫的窘境。

(二)

E 的親密暴力的心理機制

E 的親密暴力應是不當回應多重壓迫 與疏離所致,此可從轉移、捍衛舒緩情緒 管道、妻子賣身換毒、酒精濫用等層面來 理解。 1. 轉移的自我防衛機轉 文 獻 指 出: 原 住 民 男 性 內 化 主 流 社 會的種族與女性歧視後,再混以自我被壓 迫的憤怒,即可能對伴侶施暴,以找回自 我 權 力 感( 沈 慶 鴻,2013;Brownridge, 2008; Shaw, 2013)。此論述與本研究結 果有部分契合,但亦有需要再澄清之處: 首先,與先前文獻契合的是E 在「施 暴宣洩、逐漸加重」中提到:「我在外工 作被人家輕視,回去還要受妳的罪、頤指 氣使的?」(5:0155)可見 E 在工作時, 因為原住民的身分而被種族歧視、以致 回家後對伴侶「發洩一下」(5:0159)的 轉移防衛機轉現象是存在的(參見Corey, 2013)。 其 次, 需 澄 清 的 部 分 是E 可能尚未 內化主流社會對女性的歧視。E 在「被動 結婚、妻子展現阿美女權」中提到:「家 裡就都是她在發號施令,我也樂得輕鬆」 (1:1181)。可見 E 的暴行原委之並未涉 及阿美族文化變遷時對漢、日父權宰制的 認同。 2. 捍衛情緒抒發管道 在「妻子染毒,以性換毒」的內容中, 可發現另一個與阿美族文化有關的親密暴 力促發因素。E 表示夫妻衝突起因於妻子 帶兩個孩子不便與E 一起到小吃部喝酒唱

(19)

歌,因為擔心E 外遇,所以要求 E「把在 小吃部的花費都繳給她」(1:1081),遭 E 拒絕後開始衝突、冷戰。E 解讀此事時, 認為妻子想展現阿美族女性的家庭權力, 因為自己不從,其妻「就拿她哥哥、父母 親來壓我」(5:0155)。雖然其妻的要求 符合阿美族文化賦予女性的家庭權力,也 契合妻舅與夫妻衝突時的仲裁權責(陳文 德,1987;黃宣衛,2005a);但是這對 E 的生存與適應卻是威脅的!因為這將剝 奪E 用以舒緩種族歧視所引發的情緒之管 道,促其施暴以捍衛自我的調適方式。因 此這顯然不是要挽回男性既有的父權宰制 (White, Yuan, Cook, & Abbey, 2013), 因為E 本來就認同妻子在家中具有主導 權,恰如其所言:「家裡就都是她在發號 施令,我也樂得輕鬆」(1:1181)。 此一親密暴力的心理機制,應與傳統 阿美族的家庭母權文化較有關連,但可能 不適用於其他父權體系的原住民社會。 3. 妻子不貞促使 E 惡化親密暴行 根據阿美族的貞節規範:妻子不貞, 丈 夫 可 要 求 離 婚( 李 景 崇,1998;阮昌 銳,1994)。因此 E 遭逢妻子賣身換毒, 其內心的憤恨苦楚固可理解,但只需離婚 即可解決此問題,理應不至惡化成殺妻憾 事,為何悲劇還是發生呢? 研究者推測其中的原委蓋可溯及E 內 化傳統華人犧牲自己福祉、以成就子女福 祉之價值思維。此有兩個佐證:首先,E 在「妻子染毒,以性換毒」中提到:「我 回 家 發 現 臭 味 滿 溢, 我 氣 血 汗 錢 被 毒 花 光,更氣得是讓小孩目睹且吸二手毒氣」 (2:0093) 可 見 E 對 子 女 關 注 極 高。 其 次,E 在「決裂,藉酒噬鬱」提到:「我 想離婚,但孩子一個六歲、一個三歲,吵 著要媽媽,我心軟沒離婚」(3:0419)此 一情節並不像傳統阿美族將子女視為妻家 子嗣、並在離婚後留給妻家的習俗(李景 崇,1998;阮昌銳,1994),反倒極似邱 獻輝與葉光輝(2013)所描述:深受傳統 華人貞節信念影響的男性殺妻者,其在面 臨妻子不貞、想要離婚,但是礙於子女照 顧之需時,往往會優先顧及子女福祉而勉 強維繫家庭結構;然而當這些男性無法紓 解妻子背叛的憤恨與苦楚、加上秉持通姦 得以私刑的信念時,就可能在不斷衝突與 關係惡化的過程中,情緒爆發促發嚴重的 親密暴行。 4. 酩酊殺妻 有 關 酒 精 使 用 與 親 密 暴 力 的 關 聯, 本研究結果相似於相關文獻:首先,E 的 酒精濫用顯然與其親密暴行有關,此符 合相關文獻所述(王珮玲,2012a;任金 剛 譯,1986; 林 明 傑,2011;Cheng & Cheng, 1995)。 其 次,E 與 其 妻 皆 有 酒 精使用的問題,並因而加劇親密關係的衝 突 與 暴 行, 此 亦 與 沈 慶 鴻(2013)的研 究發現相吻合。再者,「文化衝擊」觀點 對E 的酒精濫用顯然頗具解釋力(參見 任 金 剛 譯,1986; 夏 曉 鵑,2010;Wang et al., 2014),例如 E 在「抒發:小吃部 飲 酒 唱 歌 」 提 到:「 工 作、 生 活 辛 苦 要 抒發」(4:0057);又如在「施暴宣洩、 逐漸加重」所言:「我在外工作被人家輕 視 …… 就 會 小 小 發 洩 一 下; 如 果 老 婆 家 務 做 不 好、 我 又 喝 酒 就 會 打 得 更 嚴 重」 (5:0155)。 以酒抒發負面情緒與親密暴力 殺人 似 乎 頗 有 關 聯, 恰 如E 在「施暴宣洩、 逐 漸 加 重 」 所 述:「 很 多 原 住 民 喝 得 起 勁被老婆叫回去,也很容易打老婆」(5: 0155);E 的情況也類似,飲酒不僅促其 有親密暴行,也在酩酊狀態下打死妻子,

(20)

此種酒後殺妻的情節,與邱獻輝與葉光輝 (2012)描述的殺妻案例相仿;顯示過 度使用酒精對親密暴力 殺人具有促發作 用,在各個種族之間是可能相似的。

(三)親密殺人脈絡中的重要他人

雖然從阿美族文化變遷的角度來看, E 殺妻行徑與其在壓迫、疏離等負面成長 經驗中所建構的不當適應模式頗有關連; 但除此之外,E 妻染毒、客籍女子的照顧 之情、原生家庭的涉入等,對E 亦有頗重 要的影響,試詮釋如下: 首 先,E 妻 染 毒 對 E 殺 妻 的 可 能 影 響。E 妻染毒的時間點是在老二出生後、 不便與E 到小吃部共飲同唱之際,彼時她 沒安全感,擔心E「找美眉」、要 E「把 在小吃部的花費都繳給她」(1:1081), 引發夫妻衝突;當時妻子整日在家做手 工,孤單苦悶、加上藥頭引誘染毒後,E 的譴責與施暴勢必更令妻子沮喪怨懟,致 使婚姻關係墜入惡性循環中,最後促發殺 妻悲劇。 其次,客籍女子的影響。此可從三個 角度來討論:其一,當E 極度低落之際, 身為家庭好友的客籍女子的情感陪伴、對 E 子女適時照顧,她應是 E 心理適應的一 個保護因子,讓E 在混亂中仍有些許心靈 慰 藉 與 稍 息 之 處; 惟, 就E 殺妻的心理 歷程來看,此一因子的復原效益顯然弱於 E 夫妻衝突的傷害,以致終究鑄成人倫慘 劇。其二,就「客家女不離不棄」、「懷 念妻子vs. 珍惜客家女」等內容來看,該 女的癡情與付出,則頗有助於E 服刑期間 的心理適應。其三,不可諱言的,對比該 女所為與E 妻所做,可能會強化 E 對妻 子的失望與怨恨,無形中讓E 更遠離妻 子。研究者雖曾猜測該女對E 的婚姻的可 能負面影響,但基於倫理考量,為了避免 影響E 與該女目前或將來的感情,故未進 一步探問此議題。 最後,E 未獲原生家庭的支持。在「母 子衝突」裡提到:E 母在其夫妻失和之際, 仍不斷數落其妻,對於深受母系繼嗣文化 影 響、 且 認 同 母 親 的E 而言,這應該會 有極大壓力,促其更難諒解妻子。此外, E 與其妻可能與岳家較生疏,以致 E 還得 「掩護」妻子不善煮菜之短,故可能不易 「揭露」夫妻衝突來獲取協助。

二、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根據一位阿美族男性的生命敘 說來探究其殺妻的心理歷程與機制。為了 周延並深化理解受訪者的現象場,本研究 秉持多元文化觀點,從阿美族社會文化變 遷的角度切入;研究結果將受訪者的生命 歷程分成四個階段主題,包括「在忽略脈 絡下力圖獨立」、「弱勢族群奮鬥歷程中 的疏離與紓解」、「婚暴的惡性循環」、 「期待返回原鄉尋找寧靜」。本研究結果 顯示親密殺人的成因頗為複雜,因此探究 阿美族男性殺妻現象時,除了要考量個人 的因素,也要顧及阿美族社會文化變遷對 個體的影響機制,才能夠深入理解種族歧 視、物質使用、不貞、工作壓力、夫妻溝 通、原生家庭、重要友人等與殺妻有關因 素的機制作用。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為單一受訪者的敘事研究,故 所得研究結果有以下限制: 其一,雖然受訪者配合度頗高、分享 過程亦能揭露諸多隱私,且與判決書等相 關法律文件所述無異,但其在案發當下可 能處於酩酊狀態,且其妻已不在人世,已 無法客觀驗證訪談內容的真偽,故本研究

(21)

結果僅能視為E 對殺妻心理歷程主觀敘說 之意義探究。 其二,阿美族文化變遷乃為巨觀的文 化系統層次之概念,殺妻心理與行為則屬 個人與社會文化互動的微觀歷程;雖然受 訪者的敘說頗能透過文化變遷與適應的角 度進行殺妻心理的詮釋,但考量同一文化 脈絡下仍有個別差異,因此若欲將受訪者 殺妻的心理歷程與機制應用至其他阿美族 男性的親密暴行,應謹慎為之。 其三,殺妻涉及複雜因素,雖然本研 究主要從阿美族文化變遷的角度切入,但 並無意將此視為受訪者殺妻的唯一因素; 因為就其生命敘說來看,其他重要涉入的 因素還包括妻子染毒與性交易、原生家庭 的互動、客籍女性友人的協助等,此皆為 應用本研究結果時,尚須考量之處。

(三)建議

1.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親密殺人富含文化的意涵,本研究阿 美族殺妻男性的心理歷程就涉及該族文化 變遷與母性親屬制度的作用。臺灣另有泰 雅、排灣等諸多原住民族群,若有殺妻事 件,則其脈絡與心理機制可能亦有特殊之 處,若有合適的案例,亦應秉持文化敏感 度深入探究。 本研究為親密殺人心理歷程研究,此 僅為親密暴力的一環;其他另有較輕微之 身體、語言、忽略等形式的親密暴行尚待 釐清,考量臺灣原住民親密暴力的發生率 高、且介入資源相對較少,故有必要投入 更多的研究進行相關議題的深究。 2. 對實務工作的建議 阿 美 族 是 臺 灣 最 大 的 原 住 民, 其 傳 統部落文化迥異於漢族與現代個人主義思 維,雖然該族已有相當程度的漢化,但是 就本研究受訪者的心路歷程來看,其仍保 有某種程度的傳統觀念;因此對深受傳 統阿美族文化影響的殺妻男性諮商時,仍 應具備文化的敏感度與介入考量(Sue & Sue, 2008);細查案主適應困境與文化認 同的關聯,並留意處理種族歧視的創傷。 在 原 住 民 戒 酒 處 遇 中, 或 許 可 從 文 化觀點出發,重新將酒精倡議成神聖尊榮 之傳統文化特色,使原住民以戒慎的態度 使用酒精,避免讓酒精淪為壓力逃避的工 具,則理應能減少因酒精促發的親密暴 力、甚至殺妻之憾事。

謝詞

感 謝 兩 位 匿 名 審 稿 委 員 在 本 文 審 稿過程提供的寶貴意見,對本文的品質 提 升 深 具 助 益; 並 感 謝 科 技 部 對 本 研 究 執 行 的 經 費 補 助( 計 畫 編 號MOST 103-2410-H-194-043-MY2)。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14)。103 年第 7 週內政統 計通報(102 年底原住民人口概況)。取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 aspx?sn=8128 王珮玲(2012a)。親密伴侶殺人案件之分析: 以男性謀殺女性案件為例。中華心理衛生 學刊,25(2),231-266。 王珮玲(2012b)。臺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 估表(TIPVDA)之建構與驗證。社會政策 與社會工作學刊,16(1),1-58。 田哲益(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臺北市:武陵。 任金剛(譯)(1986)。南勢阿美族人的飲 酒 問 題( 原 作 者: 林 憲 )。 載 於 黃 應 貴 (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691-701 頁)。臺北市:聯經。

(22)

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臺北市:師 大書苑。 沈慶鴻(2013)。親密關係暴力之特性與形 成脈絡:原住民族受虐婦女觀點。載於黃 源協(主編),部落、家庭與照顧:原住 民族生活經驗(104-134 頁)。臺北市:雙 葉。 阮昌銳(1994)。臺東麻老露阿美族的社會 與文化。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林明傑(2011)。矯正社會工作與諮商:犯 罪防治的有效要素。臺北市:華都。 邱獻輝、葉光輝(2012)。從傳統華人貞節 觀 念 探 討 男 性 殺 妻。 本 土 心 理 學 研 究, 38,43-100。 邱獻輝、葉光輝(2013)。失根的大樹:從 文化觀點探究親密暴力殺人者的生命敘 說。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7,89-124。 邱獻輝、葉光輝(2014)。臉面在教唆殺妻 歷程的心理意涵:華人臉面理論的應用。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6(3),483-523。 侯崇文(1999)。殺人事件中犯罪者與被害 人關係研究。載於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 心(主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 (二)(23-60 頁)。臺北市:法務部。 夏曉鵑(2010)。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 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臺灣社會研 究季刊,77,5-58。 陳文德(1987)。阿美族親屬制度的再探討: 以胆(月曼)部落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集刊,61,41-80。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 北市:洪葉文化。 黃宣衛(2005a)。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 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 民族學研究所。 黃宣衛(2005b)。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 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臺 北市:南天。 達西屋拉灣.畢馬(2001)。臺灣的原住民: 阿美族。臺北市:臺原。 潘繼道(2008)。光緒初年臺灣後山中路阿 美族抗清事件之研究。臺灣原住民研究論 叢,3,143-186。 衛 生 福 利 部 保 護 服 務 司(2014)。97 年至 103 年 1 月 -6 月家庭暴力事件被害人籍別 及案件類型。取自http://www.mohw.gov.tw/ cht/DOPS/DM1_P.aspx?f_list_no=806&fod_ list_no=4620&doc_no=43629

Block, C. R., & Christakos, A. (1995).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 in Chicago over 29 years.

Crime and Delinquency, 41(4), 496-526. doi:

10.1177/0011128795041004008

Browning, C. R. (2002). The span of collective efficacy: Extending 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to partner viole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4), 833-850. doi:

10.1111/j.1741-3737.2002.00833.x

Brownridge, D. A. (2008). Understanding the elevated risk of partner violence against aboriginal women: A comparison of two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of Canada.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3(5), 353-367.

doi: 10.1007/s10896-008-9160-0

Cheng, T. A., & Cheng, W. J. (1995). Alcoholism among four aboriginal groups in Taiwan: High prevalenc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19(1), 81-91. doi: 10.1111/

j.1530-0277.1995.tb01474.x

Cooper, A., & Smith, E. L. (2011). Homicide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2008.

Retrieved from http://bjs.ojp.usdoj.gov/ content/homicide/intimates.cfm

Corbin, J., & Strauss, A. (200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Corey, G. (2013).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9th ed.).

Singapore: Cengage Learning.

Fox, J. A., & Zawitz, M. W. (2007).

(23)

Retrieved from http://www.bjs.gov/index. cfm?ty=pbdetail&iid=966

Guba, E. G., & Lincoln, Y. S. (2005). Paradigmatic controversies, contradictions, and emerging confluence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pp. 191-215).

Thousand Oaks, CA: Sage.

Hiles, D., & Čermák, I. (2008). Narrative Psychology. In C. Willig & W. Stainton-R o g e r s ( E d s . ) , T h e s a g e h a n d b o o 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pp. 147-164). London, UK: Sage. doi: 10.4135/9781848607927.n9

Ivey, J. (2013). Interpretive phenomenology.

Pediatric Nursing, 39(1), 27.

Jones, L. (2008).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domestic violence victims in a native American community.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3(2), 113-118. doi: 10.1007/

s10896-007-9132-9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Lincoln, Y. S. (1995). Emerging criteria for quality in qualitative and interpre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Inquiry, 1(3), 275-289. doi: 10.1177/107780049500100301

McAdams, D. P. (1993). The stories we live by:

Personal myths and the making of the self.

New York, NY: Guilford.

Sampson, R. J. (2002). Organized for what? Recasting theories of social (dis)organization. In E. J. Waring & D. Weisburd (Eds.), Crim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Vol. 10, pp. 95-110).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Shaw, C. (2013). The contours of family

vio-lence i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The preva-l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nitiatives imple-mented to address indigenous family-based viol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mcgill.

ca/isid/files/isid/pb_2013_02_shaw.pdf Sue, D. W., & Sue, D. (2008). Counseling the

culturally diverse: Theory and practice (5th

ed.).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Wang, M. H., Lee, C. H., Lai, C. Y., Chueh, K. H., Yen, C. F., & Yang, M. S. (2014). Harmful alcohol use among aboriginal people in southern Taiwan: The prevalence, correlates, and adverse drinking effects.

Journal of Addictions Nursing, 25(1), 41-47.

doi: 10.1097/JAN.0000000000000021 White, J. W., Yuan, N. P., Cook, S. L., &

Abbey, A. (2013). Ethnic minority women’s experiences with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Using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to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Sex Roles,

69(3-4), 226-236. doi:

10.1007/s11199-012-0237-0

Wu, B. (2009). Intimate homicide between Asians and non-Asians: The impact of community context.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4(7), 1148-1164. doi: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ntribute to the global LMS community and inform about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executing computer- based assessment using the LMS platform in Hong Kong secondary

questions and we are dedicated to are dedicated to are dedicated to are dedicated to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you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you th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The closing inventory value calculated under the Absorption Costing method is higher than Marginal Costing, as fixed production costs are treated as product and costs will be carried

It provides ethnic minority parent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parents”) with useful information including Hong Kong’s education system, major education policies

We hope to engage and collaborate with stakeholders in the community to explore the many possibilities of aging through creative workshops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3. We hope

•親密伴侶暴力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虐待長者

 To address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0 to 5 years)..  An integrated community-based child and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