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兒少家戶之貧窮: 貧窮兒少化假設的檢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兒少家戶之貧窮: 貧窮兒少化假設的檢視"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台灣兒少家戶之貧窮: 貧窮兒少化假設的檢視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2-2412-H-002-004- 執行期間: 92 年 08 月 01 日至 93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薛承泰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3 年 10 月 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台灣兒少家戶之貧窮:貧窮兒少化假設的檢視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92-2412-H-002-004

執行期間:民國 92 年 8 月 1 日至 93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薛承泰

執行單位: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處理方式:可立即對外發表

中 華 民 國 93 年 9 月 28 日

(3)

摘要

近五十年來台灣人口生育率的持續下降,不僅每位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減 少,第一胎生育比例也逐年上升。在此趨勢下,父母與政府也都比以往更為重視 兒童的福祉。然而西方國家曾因單親家庭的增加而出現「貧窮兒少化」現象,台 灣的單親家庭數量在 1990 年代之後因離婚率的上升而增加,本研究試圖檢驗「貧 窮兒少化」假設在台灣的情形,是否也存在?本研究採用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 1991-2002 年原始資料來分析,根據不同家戶的組成,先分析有兒少的家戶之貧 窮率趨勢,其次採用「貧窮比」來分析「有兒少家戶」相對於其他家戶之經濟狀 況。研究發現,過去 12 年間「有兒少的家戶」之貧窮率並未呈現上升趨勢;在 2000 年之前貧窮率最高者乃為「有老人家戶」,不過 2000 年之後單親戶貧窮率 上揚且超過「有老人家戶」。最後,研究發現有兒少生活在一起的女性戶長家戶, 不論是單親還是雙親家戶,都具有偏高的貧窮率;顯示女性戶長家戶的經濟弱 勢,並不只是「單親」而已,而且家戶貧窮率也與家戶兒少數成正比,愈多小孩 之家戶,落入貧窮的機會即愈高。 關鍵詞:貧窮 貧窮比 貧窮兒少化

Abstract

Taiwan has experienced dramatic decrease in fertility rates in the past 50 years, from TFR of greater than 6 to less than 1.3. Nowadays, parents had less children and more families had only one child.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was broadly concerned by parents as well as by social policy. Particularly when juvenilization of poverty had occurred in the Western World, this lead to the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risk of poverty for female-headed families with children. Due to the increases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in Taiwan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this research attempted to explore whether did juvenilization of poverty exist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examined the hypothesis by using the SFIE data of 1991-2002 waves. Although the hypothesis was not supported by the trend analysis of poverty ratios, children living with single parents were consistently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in poverty than those were with both parents. It is particularly striking that children living in households headed by females were economic worsen regardless whether children’s fathers were of presence or absence in the households.

(4)

一、前言:台灣地區少子化的趨勢 台灣在1950年代因為高出生率與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加很快,這種現象一 直延續到60年代初,人口成長速度因出生率的下降才明顯下滑;人口自然成長率 從1960年超過千分之三十,降到1990年千分之十左右。兩千年千禧龍年,粗出生 率回升到千分之13.8,粗死亡率為千分之5.7,自然成長為千分之8.1;社會成長 方面,遷入略多於遷出,達千分之0.2。可是,2000年之後粗出生率更降至千分 之12以下,人口自然成長率低於千分之八,去年(2003)粗出生率為千分之十, 自然成長率只有千分之四點三。以總生育率(TFR)來說,五十年來從超過6人 降到1.2人。 台灣人口在廿世紀前半呈現幼年化的情形(上窄下寬的金字塔型人口結 構),1980年代以後,金字塔形的底部逐漸縮小,頂部卻相對的擴大。換言之, 台灣地區經濟活動人口(15-64歲)、老人依賴人口(65歲及以上)和幼年依賴人口(15 歲以下)的比例已有明顯變化。例如,1963年時,老年人口只占總人口之2.55%, 幼年人口卻占了45.83%;到1993年底時,台灣的老年人口比率已突破百分之七, 正式進入「人口高齡化」社會。以2003年來說,台灣地區幼年(15歲以下)人口 佔19.8%,經濟勞動力人口佔71.0%,老人人口則佔9.3%,共210萬人。此外,根 據行政院經建會最近所發佈的中推計,台灣地區人口在民國107年65歲以上老人 人口數將超過15歲以下的兒童總數,而民國111年人口則將開始出現負成長的趨 勢 ( 行 政 院 經 建 會 2003 , 網 址 http://www.cepd.gov.tw/indexset/indexcontent.jsp?topno=1&linkid=8)。1 根據內政部所發布,去年(2003年)出生嬰兒約22萬7千人(男嬰118,984人、 女嬰108,086人,性比例為110),較2002年少了兩萬人,生育總量再創新低。此 外,婦女生育的胎次也明顯在減少,以2002年來說,在24萬8千個出生嬰兒當中, 為第一胎者有12萬3,767人占50.16%最多,第二胎者9萬544人占36.69%居次,第 三胎者2萬6,230人占10.63%再次之,第四胎以上者6,217人占2.52%,平均胎次為 1.66。與2001年比較,各胎次出生人數均下降,平均胎次下降0.03。 生母年齡的上揚與第一胎生育年齡的延後,象徵著生育期遲緩與壓縮,生育 率即會下降。以最近十年來看,生母年齡平均上升了一歲,尤其以35歲以下婦女 生育量明顯減少(見表一)。其實,早在1983年,育齡婦女人口的「淨繁殖率」

(Net Reproduction Rate) 就已達到替換水準,目前人口絕對數量的增加,主要是 受到育齡婦女人口數量偏高的影響,在生育率下降的情形下,每年所生的人口數 仍超過死亡人口數。人口數量的變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或許是人口年齡結構的 改變;尤其是少子化襯托出台灣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老人照顧所需增加的福利 以及未來經濟勞動力人口的萎縮,將會是台灣最大的挑戰! 1 中推計乃依據民國 110 年總生育率(TFR)為 1.215 人為前提。

(5)

表一、臺閩地區嬰兒出生人數按生母年齡分(人) 民國 合 計 20 歲 未滿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 歲 以上 平均生母年齡 81 年 321,405 15,283 82,712 140,963 67,037 13,929 1,414 67 27.28 86 年 324,980 14,987 71,962 132,310 83,029 20,368 2,228 96 27.94 91 年 246,758 10,545 55,974 91,994 66,394 19,284 2,461 106 28.22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 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若以「老化指數」(index of aging)和「依賴比」(dependency ratio)來說,老化 指數從 1963 年的 5.57 人上升至 2003 年的 46.6 人(內政部 2001)。也就是說,相 對於一百個幼年人口老人的數量,三十年間增加為七倍,而且上升的速度越來越 快。若以經建會的中推計,老人人口持續上升,將於西元 2018 年左右和幼年人 口數量相當,各佔總人口之 14﹪左右(經建會 2003)。由於在過去三十年間, 幼年人口減少的數量較老年人口增加的數量為多,使得總人口的依賴比(或稱為 扶養比)一直在下降,例如四十年前依賴比超過了 90,近年來降至歷史新低, 約為 42,也就是每一百個經濟勞動力人口扶養的依賴人口數;值得注意的是, 這個趨勢即將因幼年人口減少趨緩,而老年人口增加加快的情形下,轉而成為上 升的趨勢。 二、貧窮兒少化 所謂的「兒少」乃為 18 歲以下未婚人口,由於兒童在法定上並未具備經濟 生產力,兒童的經濟生活其實是指所依附的家庭之經濟狀況。換言之,觀察兒童 的貧窮即是以所居住的家戶作為對象。俗言:「兒童是國家未來主人翁」,兒童成

長環境的良窳攸關國家未來的發展。根據美國普查局(Bureau of the Census)「當 代人口調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2000 年關於貧窮人口的報告,18 歲以 下人口貧窮率為 16.2﹪,明顯高過於 18-64 歲人口的 10.2﹪以及 65 歲以上人口 的 9.4﹪。值得注意的是,三個年齡組貧窮率的趨勢,自 1960 年代末期開始,

18-64 歲人口貧窮並沒有明顯的起伏,「老年人口」卻是從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貧窮

率一路下滑。至於「兒少人口」的變化則較多,基本上是從百分之十五開始上升, 1980 年代初至 1990 年代中維持在至少百分之二十的貧窮率,至晚近幾年才略為 下降(U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01)。

Danziger和Gottschalk(1985) 解釋1960年代後兒少貧窮率的上升,認為這和 女性單親家庭的快速成長有關,而女性單親家庭落入貧窮機會到1980年代時仍明 顯 增 加 , 且 相 對 於 雙 親 家 戶 , 經 濟 劣 勢 也 是 呈 現 加 深 現 象 。 Garfinkel 和 McLanahan(1986)曾指出美國單親媽媽家庭當中約有一半落入貧窮線以下,雙親 家庭落入貧窮線以下者卻只有十分之一。在此情形下,和女單親一起生活的兒少 不僅數量增加,處於貧窮的機會也相對提升;而家庭實質收入沒有成長以及政府 經濟移轉的減少,也會造成貧窮兒少人口的上升。此外,1980年代之後,未婚生 育所形成的單親戶快速增加,到2000年時其數量已僅次於離婚的單親戶,這對於 今後單親以及其子女的經濟生活都會帶來衝擊。針對此趨勢,許多研究針對此成

(6)

長環境來探討對兒少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健康,教育成效與升學機會,以及未 來的職業成就(Hill and Duncan 1987; Sewell and Hauser 1975)。

既然兒少的經濟生活和其家庭結構有關,若從兒少成長的期間來觀察,落入

不完整家庭(non-intact families),尤其是單親家庭的機會與時間究竟如何?根據

Bumpass(1984)以及 Castro Martin and Bumpass(1989)的推估,於 1990 年代出生的 美國兒童,有半數在他們成年之前將會經歷一段或長或短的單親家庭生活。 Duncan and Rodgers (1988)採用 PSID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資料,追蹤 1968 年時四歲以下的小孩,並分析其後 15 年生活於貧窮家庭的情形;研究發現 將近一半兒童在 15 歲之前,至少有一次機會生活在經濟弱勢環境。他們也比較 這些孩童所屬之各類家庭類型,發現單親家庭落入貧窮的時間平均為 7.2 年,而 雙親家庭為 0.8 年。簡言之,從這些研究中指出,美國「貧窮兒少化」的主因, 在於單親兒少比率的不斷增加,因為單親家庭落入貧窮機率高,使得兒少在成長 期間有較高的機會成長於貧窮環境。

除 了 美 國 之 外 , Mcfate, Smeeding, & Rainwater(1995) 根 據 Luxembourg Income Study 資料計算歐美各國(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西德、荷蘭、 瑞典七個國家)家戶在 1979 年與 1986 年左右貧窮率的情形。2 按家戶平均所得 中位數之一半作為貧窮門檻。兩個年份都顯示,在這七個國家當中,單親家戶相 較其他家戶類型,貧窮率在各國都是最高的。以 1979 年來說,單親家戶貧窮率 超過 50﹪的國家,有美國(52.3﹪)、加拿大(50.8﹪)、英國(52.3﹪)、與荷蘭(77.0 ﹪)。到 1986 年左右,單親家戶的貧窮率在七個國家中只有荷蘭與瑞典下降,其 餘五個國家都是增加的,其中又以英國與西德增加最快,貧窮率分別為 72.0﹪與 38.1﹪。這些數據在在說明著先進工業國家單親家庭經濟的劣勢,和單親一起生 活的兒少不僅數量增加,而且陷入貧窮的機會也有偏高的可能。本研究採用「相 對貧窮」概念作為貧窮的測量,以「平均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之一半」為門檻,再 用「等成人單位」來加權調整。至於檢驗「貧窮兒少化」所採用的測量,包括了 檢視歷年落入貧窮的兒少人口數量與比率,以及歷年來相對於其他人口(尤其是 老人人口)之貧窮比(poverty ratio)的變化(McLanahan, Sorenson & Watson

1989);這些測量本研究都加以採用,以描繪台灣地區近十餘年來兒少的經濟生 活。 三、台灣兒少家戶之貧窮:貧窮兒少化假設的檢視 (一)台灣貧窮兒少數量與比率 根據上述的「貧窮測量」,本研究先計算出貧窮家戶,再根據戶中未滿 18 歲 且未婚子女來認定「貧窮兒少」。「兒少貧窮率」即是根據該年「貧窮兒少數」相 對於所有兒少數量之百分比。伴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台灣地區兒少人口如預期從 1991 年 726 萬 6 千逐年下降至 2000 年的 620 萬 6 千,十年間少了一百萬人口。 兒童人數在 1999 年銳減,卻在 2000 年回升,此現象反映著傳統文化,期盼「龍 子」的興旺;於是在龍年之前有生育蟄伏的現象,龍年即呈現出生育突增,之後 又呈現萎縮的現象。同時,在 2000 年以前貧窮兒少數也是隨年下降,從 1991 年 2 由於各國提供的資料,在時間上有些出入,但大致上可作為 1979 年與 1986 年左右的比較。

(7)

將近 60 萬人口逐步降至 1999 年的 33 萬 2 千人,卻在 2000 年時回升至 41 萬 8 千人,2002 年更達 47 萬人(見圖一)。 從圖一所顯示,貧窮率曲線和貧窮兒少數具有相似的變化,貧窮率從 1991 年 8.1﹪降至 1999 年的 5.3﹪,然後回升至 2000 年的 6.7﹪,2002 年更達 7.6﹪。 由於兒少貧窮率計算自於兒少貧窮人口與兒少總人口之百分比,1991 至 1999 年 間呈現下降,意味著貧窮兒少人口減少快過於整體兒少人口減少;兩千年之後則 呈相反方向發展。無論如何,從近十年趨勢來看,台灣地區兒少所處的經濟環境, 至少到 1999 年不僅沒有變壞,且呈現好轉現象;可是,兩千年開始的三年間卻 出現了兒童貧窮率的上升,值得注意未來發展。 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600000 70000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 6 199 7 19981999200020012002 人 0.000 0.020 0.040 0.060 0.080 0.100 貧窮率 貧窮兒童數 貧窮率 圖一 台灣地區貧窮兒童數量與貧窮率:1991 年-2002 年 若以家戶為單位來分析貧窮,比較「有兒少家戶」與「有老人家戶」,發現 前者落入貧窮的機會雖比總家戶平均略高,卻明顯低於後者。十二年來台灣地區 總家戶平均貧窮率其實變化不大(介於 4.5%-6.5%),從 1991 至 1999 年間大致 為下降趨勢,2000 年之後回升,並略超過以前的水準。「有兒少家戶」在 1991 至 1999 年間也呈現略降的情形,但 2000 年之後的回升大致上維持 1998 年以前 的水準,所以出現 2001 至 2002 年幾乎和總家戶具有相同的貧窮率。至於「有老 人家戶」的貧窮率,其變化比較大,可以看出 1991-1993 呈現上升,1993 年甚至 高達 19%,1993-1997 貧窮率快速下降,1998 略為回升,一直到 2002 年保持在 百分之十左右的貧窮率(見圖二)。 0 5 10 15 2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 單親戶 總家戶 兒少 老人

(8)

圖二 台灣地區有兒少家戶與有老人家戶之貧窮率:1991 年-2002 年 (二)單親戶的貧窮 由於先進國家顯示單親戶有較高的貧窮率,且因為單親戶比例不斷升高,使 得和單親一起生活的兒童也難逃貧窮的處境。台灣地區單親戶數量在 1991-2000 年間也是呈現增加趨勢,1991 年時有 20 萬 7 千戶,2000 年升至 28 萬 1 千戶, 佔「有兒少家戶」的百分比也隨年增加,十年間從 6.1﹪升至 8.6﹪。3 2002 年單 親戶有 30 萬 4 千戶,佔「有兒少家戶」將近十分之一。單親戶在數量與比率都 呈現增加,可是單親戶落入貧窮的比率在 1991-2000 年之間,並沒有上升而是略 呈下降之不規則變化,貧窮率約在 6.3﹪至 9.2﹪之間;貧窮率上升主要發生在 2001 年與 2002 年,且都是 10.7%,甚至超過了「有老人的家戶」(見圖二)。從 單親戶本身的貧窮率來觀察,近兩年貧窮率的上揚是否能做出經濟惡化的結論? 再者,相對於其他家戶,單親戶是否具有較高的機會落入貧窮呢? 圖三即是以單親戶貧窮率來和其他家戶貧窮率比較,以所呈現出來的「貧窮 比」(poverty ratio)(即兩個貧窮率之比)來作圖。由於是以單親戶的貧窮率作為 分母,「雙親與子女均成年」家戶呈現最高的比值,表示其經濟狀況最好,其次 為「雙親與未成年子女」家戶,「單人戶」貧窮率則略低於單親戶。值得注意的, 「夫婦戶」經濟狀況在前面幾年是最差的,這可能因為內含相當部分處於「空巢 期」(empty nest)的老年夫婦(薛承泰 2001),但 2000 年的貧窮率稍降,已和單 親戶差不多,2001 年貧窮率就明顯低於單親戶。同樣地,2000 年時除了「雙親 與子女均成年」家戶一枝獨秀,單親戶經濟狀況和其他三類家戶差不多。可是, 2001 年與 2002 年情形對單親戶相當不利,倍數都明顯上揚。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貧窮率倍數 單人戶 夫婦戶 雙親與有未成年子女 雙親與子女均成年 圖三 台灣地區單親戶貧窮率相對其他家戶貧窮率之倍數:1991 年-2002 年 (三)兒少家戶的貧窮 由於本研究所關心的是兒少的貧窮,從圖三的分析,雖然知道單親戶相對於 雙親戶具有偏高的貧窮率,但除了最近兩年為例外,整體趨勢並沒有惡化。圖四 則進一步選擇「有兒少」的家戶種類(包括「雙親與有未成年子女家戶」與「單 親家戶」)並檢視不同性別戶長的貧窮率。本節的分析同樣以「貧窮比」來顯示, 3 2001 年單親戶為 268,057 戶比 2000 年略少。

(9)

不過這次是以女單親戶的貧窮率作為基準。分析結果,發現「女單親家戶」相對 於其他三類家戶之貧窮比,並沒有呈現任何趨勢;令人訝異的,女戶長不論是來 自單親或是雙親家戶均有較高的貧窮率,女戶長雙親家庭之貧窮率(除了 1997 年與 2001 年)甚至高過於女性單親家庭(「貧窮比」低於一),這是否因為前者 丈夫不是「主要經濟活動者」或甚至是「依賴者」,才導致「貧窮」?值得未來 進一步研究。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貧窮率倍數 雙親男戶長 雙親女戶長 單親男戶長 圖四 台灣地區女單親戶相對其他有兒童家戶貧窮率之倍數:1991年-2002年 (四)家庭兒少數與貧窮 根據以上的分析,台灣地區 1991 年至 2002 年之間單親戶雖然增加了,但是 兒少之貧窮率,至 1999 年為止大致上是呈現下降的趨勢,到 2000 年之後才回升; 即便是從「貧窮比」(和總家戶或「有老人家戶」)來觀察,「有兒少家戶」之貧 窮率也並未呈現相對惡化的趨勢。準此,我們無法證實台灣過去 12 年有「貧窮 兒少化」的現象。然前述的比較,乃根據戶長特性與家戶型態來說明;以下乃針 對戶中兒少的數量來呈現貧窮率。根據圖五,可以看出戶中兒少數越高貧窮率則 越高,尤其是戶中兒少數在三人或以上時,貧窮率明顯升高,五人或以上時貧窮 率最高。這個現象,除了 2002 年,呈現頗為一致的現象(見圖五)。4 0.000 0.050 0.100 0.150 0.200 0.250 0.3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貧窮率 0 1 2 3 4 5 圖五 台灣地區家戶貧窮率按孩童數分:1991年-2002年 四、結論 4 細究其原因,乃因為 2002 年樣本中出現「九位兒少」家戶,經過加權相當於 837 戶,使得分

(10)

本文以台灣人口「少子化」為出發點,分析幾個台灣兒少的現象。首先, 因為生育率的續降,生育胎次逐年下降,隱含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其次,本文 將重點置於,在兒少數量減少的情形下,兒少所處的經濟生活在近十二年間是否 有變化?尤其是,西方國家因單親家庭的增加而曾出現「貧窮兒少化」現象,台 灣情形如何呢?本研究採用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1991 年至 2002 年原始資料 來分析,首先從「有兒少家戶」之貧窮率以及落入貧窮的數量來觀察,發現 2000 年之前兩者都呈下降趨勢,之後則均呈回升的現象;基本上即無法支持「貧窮兒 少化」的假設。在 2000 年之前的台灣,貧窮率最高者乃為「有老人家戶」,不過 2000 年之後單親戶貧窮率上揚且超過「有老人家戶」。最後,研究發現有兒少生 活在一起的女戶長家戶,不論是單親還是雙親家戶,都具有偏高的貧窮率;顯示 女性戶長家戶的經濟弱勢,並不只是「單親」而已,而且家戶貧窮率也與家戶兒 少數成正比,愈多小孩之家戶,落入貧窮的機會即愈高。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雖然台灣尚未出現「貧窮兒少化」現象,很可能是因 為台灣單親戶比例還不是很高,女單親和子女一起生活的情形也不像西方國家的 普遍;儘管單親戶貧窮率一直高過於雙親家戶,但差距在 2000 年之前呈現縮小。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戶長」家戶,不論單親或雙親家戶,經濟的相對弱勢較為 明顯。尤其是雙親家戶卻由女性作為戶長,其經濟狀況可能比女單親戶還差,因 為戶長的配偶可能是依賴人口,如果同住兒少人口又偏多時,這樣的家戶組成可 能是經濟狀況最為弱勢的情形。

(11)

參考文獻 行政院主計處 1992-2003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 80-91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行政 院主計處編印。 行政院經建會 2003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93年至140年人口推計》。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 畫處。 薛承泰 2001 「臺灣『頂客族』的形成與特質」。《人口學刊》22:19-48。台灣大學 人口研究中心。 Bumpass, Larry L.

1984 “Children and Marital Disruption: A Replication and Update.” Demography 21: 71-82.

Castro Martin, T. and L.L. Bumpass.

1989 “Recent Trends in Marital Disruption.” Demography, 26: 37-51. Danziger,Sheldon, and P. Gottschalk

1985 “How Have Families with Children been Faring?” Discussion Paper,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overt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Duncan, G. J., and W. L. Rodgers

1988 “Longitudinal Aspects of Childhood Pover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1007-1021.

Duncan, G. J., et al.

1995 “Poverty and Social-Assistance Dynam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Europe.” In Mcfate, Lawson, & Wilson (eds.), Poverty, Inequality,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 Policy: Western States in the New World Order.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Garfinkel, I. and S. S. McLanahan.

1986 Single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Washington, D.C.: Urban Institute Press.

Hill, Martha S., and G.J. Duncan

1986 “Parent; Family Income and the Socioeconomic Attainment of Childre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16:39-73.

Mcfate, Katherine, Timothy Smeeding, and Lee Rainwater

1995 “Market and States: Poverty Trends and Transfer Effectiveness in the 1980s.” Pp.29-66. in McFate, Katherine et al. eds., Poverty, Inequality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 Policy.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2)

1989 “Sex Differences in Poverty,18950-1980.” Signs 15:102-122. Sewell, William H. and R. M. Hauser

1975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Earnings: Achievement in the Early Caree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ownsend, Peter

1974 “Poverty as Relative Deprivation: Resources and Style of Living.” Pp.15-42 in Dorothy Wedderburn (ed.), Poverty, Inequa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參考網站資料

行政院主計處重要國情統計 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8/test/select-3.htm

行 政 院 經 建 會 人 力 規 畫 處 《 中 華 民 國 台 灣 地 區 民 國 93 年 至 140 年 人 口 推 計 》

http://www.cepd.gov.tw/indexset/indexcontent.jsp?topno=1&linkid=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於現代測繪科技之發展日新月異,地籍測量所用之儀器與方法

1.設籍本市年滿 2

摘要: 本文第一作者係台灣工業與應用數學會 (TWSIAM) 副理事長, 從事工程數 學教育二十餘年, 發現工程師不甚了解張量, 數學家不熟悉莫耳 (Mohr) 圓,

1.設籍本市年滿 3

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 5-17 歲兒童及青少年應在一星期內,累 積平均每天最少 60

 譬如孤獨女  住在貧窮舍   身懷轉輪王  而不自覺知   如彼貧窮舍  三有亦如是 

貧窮 世界銀行 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 以建立基礎建設/ 創造 就業機會.

兒童戲劇本來便屬於兒童文學的一環,從 兒童文學的故事著手,更容易貼近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