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分析"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分析

童振源 《和平論壇》 2003 年 8 月 12 日 台灣綜合研究院 主辦 http://www.peaceforum.org.tw 經過二十幾年的經濟改革,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巨大的轉變。除了市場已經 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另外一個重大特徵是中國已經從短缺經濟轉變成過剩 經濟。改革以來的經濟高增長,一直以旺盛的市場需求為前導,因為當時消費品 嚴重不足。但到 1990 年代中期以後,消費品短缺的時代已經結束,全面市場競 爭時代已經來臨。因此,造成大量生產過剩、或產能嚴重利用不足,形成過剩經 濟、通貨緊縮。 自 1997 年 10 月以來,中國即陷入通貨緊縮,目前仍深陷通貨緊縮的泥淖 中。1997 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 2.8%,1998 年 CPI 為-0.8%,1999 年 CPI 為-1.4%。2000 年及 2001 年的 CPI 增加分別只有 0.4%、0.7%。2002 年,CPI 同比下降 0.8%;至 2002 年 12 月份,CPI 已連續下滑 14 個月。2003 年 1-5 月,CPI 同比上漲 0.6%,但是上漲幅度仍然相當小,並沒有擺脫通貨緊 縮的陰影。 通貨緊縮的原因是供給過剩、需求不足。面對市場競爭加劇與供需結構轉變 為過剩經濟,中國只有成功地進行結構調整和加速技術進步,才能完成增長方式 的轉變,維持經濟增長。過去以數量擴展和價格競爭為主的方式必須轉換成提高

(2)

質量與技術進步。否則,低技術產品嚴重過剩和高質量、高技術產品供給不足的 結構性矛盾將無法解決。以下便從經濟增長因素的角度更進一步評估中國經濟增 長的前景。 在 1979-1999 年,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來自於生產要素的增加。根據 王小魯等人的估計,在 1979-1999 年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率為 8.3%,其中,生 產要素增加的貢獻率為 6.8%。資本投入的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比改革前提高 一倍,由 2.6%上升到 5.1%。其中,儲蓄率提高的因素帶動 1%,外資投入(不 包括生產力與外部效應)帶動 0.3%,投資效率提高帶動 1.2%。因此,資本累 積加速對增長的貢獻有一半是來自改革帶動的效益。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在改革前與改革時期都約在 0.8%。人力資本的累積在改革期間的平均增長速度 為 4.7%,比改革前降低 0.7%。1990 年代明顯放慢,增長率只有 2%。上述三 個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改革前提高 2.4%,但主要是儲蓄率與投資效率提高 的貢獻,勞動力與人力資本的貢獻正在逐年遞減。(見表一) 此外,1979-1999 年的全部要素生產力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起改革前增 加 1.6%。生產力的提升主要是生產資源優化配置帶動的結果,但是技術與管理 的因素愈來愈重要。在 1979-1999 年間,農村工業化(鄉鎮企業的發展)對於 經濟增長的貢獻平均為 0.8%,在 1979-1990 年期間為 1.1%,但到了 1991-1999 年只有 0.5%。在 1979-1999 年間,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平均為 0.5%,在 1979-1990 為 0.6%,但到了 1991-1999 年只有 0.4%。在 1979-1999 年間,其 他因素(技術與管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平均為 0.1%,在 1979-1991 年為-0.32 %,但到了 1991-1999 年為 0.9%。也就是說,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對經濟增長 的貢獻在 1980 年代相當大,但到了 1990 年代,這兩項因素的重要性正在遞減。 相反的,技術與管理的進步在 1980 年代的貢獻為負數,但到了 1990 年代成為 相當重要的因素。(見表一)

(3)

表一、生產要素的產出彈性和結構變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單位:% 1953-1978 1979-1999 1979-1990 1991-1999 GDP 增長率(未調整) 6.10 9.60 9.00 10.30 GDP 增長率(調整後) 4.30 8.30 8.50 8.10 資本 2.55 5.10 4.85 5.45 其中:儲蓄 (+1.0) 資本形成率 (+1.2) 外資 (+0.3) 勞動 0.84 0.81 0.99 0.48 人力資本 1.08 0.93 1.32 0.40 要素貢獻合計 4.47 6.84 7.16 6.33 農村工業化 0.40 0.83 1.09 0.49 城市化 0.17 0.50 0.57 0.40 其他 -0.74 0.13 -0.32 0.88 生產力貢獻合計 -0.17 1.46 1.34 1.77 資料來源: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王小魯、樊綱 編,《中國經濟增長 可持續性 — 跨世紀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頁 46。 王小魯等人、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胡鞍鋼、及解三明的研究結果非常 相近。根據王小魯等人的研究,在 1979-1999 年期間,資本投入對中國經濟增 長的貢獻接近 61%,生產力提高的貢獻為 18%,而勞動力總量擴張的作用只佔 10%左右。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在 1978-1997 年期間,資本投入 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接近 60%,生產力提高的貢獻為 30%,而勞動力總量擴 張的作用只佔 12%左右。1根據胡鞍鋼的研究,1978-1995 年間,資本投入對於 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大約為 55%左右,生產力提高的貢獻為 29.4%,勞動力總 量增加的貢獻為 9.5%。2根據解三明的研究,1978-1999 年間,資本投入對產出 增長的貢獻為 55%,生產力提高的貢獻佔 30%,勞動力總量擴張的作用為 15 1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課題組,《21 世紀初的中國經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頁 64-66。 2 胡鞍鋼,「當前我國經濟與社會建設發展形勢分析和若干建議」,《改革》,2002 年第 5 期,頁 12。

(4)

%左右。3綜合而言,資本累積是改革期間促進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約佔六 成;其次是生產力的提升,佔二成到三成;勞動力的貢獻只有一成。 展望未來,根據王小魯等人的估計,今後 20 年間,中國儲蓄率、勞動力的 增長率將下降,各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達到 4%,但比過去 20 年下降 2.8%。他們預測,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將可提高 0.9%的生產力,加速城市化的 貢獻為 1.5%,全要素生產力提高的貢獻可達到 2.4%。如此,中國將有平均 6.4 %的真實經濟增長速度。4以上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結果非常類似,各 生產要素的貢獻為 4.4%,生產力提升的貢獻為 2.8%,平均經濟增長 7.2%。5 也就是說,今後是否能繼續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主要取決於優化資源配 置、及提高技術與管理,以提高生產力。資源優化配置的方面包括農村工業化、 城市化、城鄉人口的流動、產業的調整、與非國有部門的成長。根據王小魯等人 的估計,如果投資效率不提高、城市化沒有加速、沒有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 的制度保障,今後 20 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將只有 3.8%。6 城市化可以說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目前,中國城市化率(城鎮人 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只有 30%,遠低於其他同等國家的 42-54%。城市,特別 是規模較大的城市,會產生明顯的群聚效應,帶來規模收益、更多就業機會、更 強的科技進步、和更大的經濟擴散效應。 由於市場競爭加劇,技術進步和創新將成為今後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技術 3 解三明,「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和經濟週期研究」,解三明 編,《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和經濟 週期研究》(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2001),頁 6。 4 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王小魯、樊綱 編,《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 性》(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頁 48-53。 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1 世紀初的中國經濟》,頁 69-71。 6 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頁 53-54。

(5)

進步將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勝,淘汰低效率產業、促進新興產業的成長,完成 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同時,面對中國資源短缺與環境生態嚴重惡化,唯有提高 技術水平與創新,才能降低資源消耗、保護環境生態,維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 展。 展望未來 10-20 年,如果沒有發生社會與政治動盪,中國經濟成長將保持快 速增長。表二是各項研究對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預測結果。整體而言, 2000-2020 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估每年平均大約在 3%-8%。 表二、對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預測 研究來源 預測結果(GDP 年均增長率)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2000-2015:6.3%-7.7%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鄒至莊教授 2000-2010:7%-7.9% 世界銀行 「2020 年的中國」研究 1995-2020:6.6% 亞洲開發銀行 1999 年國別報告 2000-2020:5%-6% 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 王小魯 2000-2020:3.8%-6.4% 高盛公司 胡祖六 2001-2025:6.8%-7.2% 雷曼兄弟公司

Alastair Newton and Robert Subbaraman

2001-2020:3.7%-6.2%

OECD Angus Maddison 1995-2015:5.5%

資料來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課題組,《21 世紀初的中國經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頁 78。

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王小魯、樊綱 編,《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頁 54。

Angus Maddison,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Paris: OECD, 1998), pp. 96-97.

Alastair Newton and Robert Subbaraman, “China: Gigantic Possibilities, Present Realities,” Lehman Brothers, Global Economics, January 21, 2002, p. 49.

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大的經濟因素是經濟改革與轉型是否成功,使資源 的配置更加有效率及生產力更加提高。因此,中國政府必須繼續推動市場導向的

(6)

改革:一、促進資源有效的配置,特別是健全資本市場與改造國有企業,以解決 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及創造一個公平而友善的企業經營環境;二、 提升生產技術,包括鼓勵技術創新、推動產業技術升級的制度環境、保護合法產 權與智慧財產;三、提高人力資本,包括增加教育投入與改革教育制度;四、完 善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同時保障市場機制的運轉。7 7 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頁 47-5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1 世紀 初的中國經濟》,頁 69-77。胡鞍鋼,「當前我國經濟與社會建設發展形勢分析和若干建議」, 頁 12-13。「IMF 建議中國脫離固定匯率機制」,《工商時報》,2002 年 9 月 28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內外經濟重挫。菲律賓2020年全年經濟衰退9.5%,創史上新低紀錄,主要因肺

長期以來白俄羅斯之政治、經濟文化深受主要貿易夥伴俄羅斯影 響。2017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

英國第四季經濟增長由第三季的 0.9%放緩至 0.4%,製造業及企業投資分別減少了 0.9% 及

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衝突未完全化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走緩,加上英國脫歐前景未明,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仍不利全 球經濟成長,多數經濟預測機構預估 2019

美國於 2005 年第一季經濟增長較預期遜色,本地生產總值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5.0%放緩 至 3.7% a ,季度變動率 b 只錄得 3.5%的增長。私人消費和企業投資則分別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儘管外圍景氣信心好轉,但歐元區經濟仍被僵化的勞動市場、強勢的歐元、以及緊縮的

美國自二零零二年第四季經濟明顯放緩,二零零三年第一季經濟增長只錄得 1.9% a 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