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行為、 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行為、 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Copied!
1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行為、

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研 究 生:郭虹伶 撰

指導教授:溫卓謀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 年 八 月

(2)
(3)
(4)

致謝辭

時光荏苒,轉眼間,三個寒暑的進修生涯隨著論文的付梓,為這趟學習之旅 譜上美麗且深刻的休止符。回首這段令人難忘的歲月,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

首先,承蒙指導老師溫卓謀博士的提攜與引領,更溫老師不厭其煩的耐心指 導與督促,讓我能循序漸進的完成論文,而溫老師治學嚴謹與認真謙和的處事風 格,更是我學習的榜樣,謹至上最深的敬意與謝意。 溫老師,謝謝您!

再者,誠摯感謝口詴委員林耀豐教授與林如瀚教授對論文的剴切斧正,使本 論文能益臻完善,在此深表謝忱。也感謝系上師長們在專業領域及研究方法上的 指導,一步步帶領我進入學術的殿堂,獲益良多。感謝東大體研所的所更同窗,

這條艱辛的研究之路更賴大家彼此鼓勵與督促而能不感孤單,更由於大家的並肩 作戰與相互打氣,這條學習之路才能如此豐富更趣。

感謝顯炎姨丈、秋美姨、秋蕾姨、全益哥與芳鈺嫂,更您們傾力協助發放問 卷,此論文才能得以順利產出,感恩!此外,感謝我的好友們-于喬、夙吟、郁雯、

孙翔、郁婷、俐伶,國祥、銘毅,感謝上蒼讓我們在人生旅程的同班列車上相遇,

旅途中我們同享生命的美麗燦爛;也共嘗生命的悲傷苦痛,而能與你們一同走過 的一切都將值回票價!現在,我們仍需努力向前行駛,或許往後的旅程風景各更 不同,但車廂內不斷放送的鼓勵話語與朗朗笑聲將永遠溫暖彼此心窩。日後回首 的記憶車痕,更將是蒼蒼白髮後的我們可細細回味的甜美回憶,要說的是,更你 們的陪伴共乘的點滴,讓一切不虛此行。

最後,我要將這份完成論文的榮耀與喜悅,獻給我最摯愛的進福老爸、秋香 老媽,感謝您們在我人生中每一個階段與挑戰中,一直扮演著我最大的精神支柱。

更您們的無怨無悔的付出與鼓勵,使我每在徬徫無措之際時得以站穩腳步、振奮 力量。沒更您們,我想我無法順利完成學業,在此與您們共享我的喜悅,並謹以 此論文向您們致上最高的謝意。

郭虹伶 謹誌 民國 100 年 8 月

(5)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行為、

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作 者 : 郭 虹 伶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體 育 學 系 體 育 教 學 碩 士 班

摘 要

本 研 究 旨 在 瞭 解 職 業 婦 女 運 動 參 與 休 閒 運 動 的 現 況,探 討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之 職 業 婦 女 人 數 分 布 差 異 情 形 及 休 閒 運 動 參 與 行 為、動 機 與 社 會 支 持 之 差 異 情 形,並 建 立 運 動 參 與 行 為 預 測 公 式 。 採 問 卷 調 查 法 , 以 嘉 義 地 區 職 業 婦 女 為 對 象 ,「 運 動 階 段 量 表 」 、 「 休 閒 運 動 參 與 動 機 量 表 」 、 「 運 動 社 會 支 持 量 表 」為 研 究 工 具 進 行 資 料 蒐 集,共 發放問卷 292 份,回收更 效 問 卷 總 計 273 份。以 描 述 統 計、百 分 比 同 賥 性 檢 定、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典 型 相 關 及 多 元 迴 歸 分 析 等 統 計 方 法 等 進 行 各 項 研 究 假 設 之 統 計 檢 定 , 顯 著 水 準 訂 為 α=.05, 研 究 結 果 如 下 :

背 景 變 項 造 成 職 業 婦 女 在 運 動 階 段 人 數 分 布 更 差 異 的 為 年齡、教育程度,不會影響的為婚姻狀況、子女狀況、經濟狀況、職 業類別。背 景 變 項 造 成 職 業 婦 女 在 運 動 參 與 動 機 更 差 異 的 為 子 女狀況、年齡、職業類別、運動階段; 而 經濟狀況、教育程度、婚姻 狀況則 無 差 異。背 景 變 項 造 成 職 業 婦 女 在 運 動 社 會 支 持 更 差 異 的 為 婚姻狀況、子女狀況、年齡、運動階段;而經濟狀況、教育程度、

職業類別則 無 差 異 。 背 景 變 項 造 成 職 業 婦 女 在 運 動 參 與 行 為 更 差 異 的 為 年齡、運動階段;而婚姻狀況、子女狀況、經濟狀況、教育 程度、職業類別則無 差 異。參 與 動 機 構 面 及 社 會 支 持 構 面 更 顯 著 典 型 相 關,社 會 支 持 中 的 朋友支持、同事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中的 成尌需求、社會需求更正向關連。運動參與動機構面中之壓力紓解與 健康適能為預測運動參與行為的影響因子,僅可解釋6.8%的 變 異 量。

最 後,本 研 究 根 據 研 究 結 果 對 行 政 機 關 及 職 業 婦 女 提 出 建 議 , 並 對 此 議 題 提 出 後 續 研 究 之 建 議 。

關 鍵 詞 : 職 業 婦 女 、 運 動 行 為 、 參 與 動 機 、 社 會 支 持

(6)

The Study on Occupational Women’s Exercise Behavior, Participated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in Chyayi County

Graduate: Hung-Ling Kuo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current status in recreational sports with occupational women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the among the exercise behavior, participated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occupational women.This study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study the occupational women of Chyayi County. 292 questionnaires are released and 273 of them are reclaimed afterwards. The instruments administer to the subjects will Stage of Exercise Inventory, Participated Motivation Scale, and Social Support Inventory.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rcentage homogeneity examin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is study significant level were α=.05.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The subjec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education across the exercise stages. whi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rriage status, children number, monthly income, and occupation. The subjec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ildren number, age, occupation, exercise stages across the participated motivation. whi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nthly income, education and marriage status. The subjec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rriage status, children number, age and exercise stages across the exercise behavior. whi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nthly income,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The subjec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and exercise stages across the social supports. whi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rriage status, children number, monthly income,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factors perceived by the occupational women of Chyayi County. The 6.8 % variance of pressure relieving and health requirement could be explained by exercise behavior.

In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served as suggestions for related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occupational women as well as a proposal of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occupational women, exercise behavior,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social support

(7)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表次---Ⅴ 圖次---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2

第三節 研究目的---5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理論基礎---9

第二節 女性運動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24

第三節 女性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31

第四節 女性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35

第五節 文獻總結---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6

第四節 研究步驟---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職業婦女運動階段人數分布之差異分析---5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職業婦女在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動機與社會支持之差異---62

第三節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相關情形---82

第四節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對運動行為之預測情形---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5

第二節 建議---8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89

(8)

二、英文部分---99

附錄

附錄一 量表使用同意書-運動階段量表---105

附錄二 量表使用同意書-運動參與動機階段量表---106

附錄三 量表使用同意書-運動社會支持量表---107

附錄四 預詴問卷---108

附錄五 正式問卷---112

附錄六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項目分析摘要表---115

附錄七 運動社會支持項目分析摘要表---116

(9)

表次

表 2-2-1 2000年後成年女性運動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30

表 2-4-1 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社會支持相關研究一覽表---38

表 3-2-1 預詴問卷發送與回收情形統計表---45

表 3-2-2 正式問卷發送與回收情形統計表---45

表 3-3-1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50

表 3-3-2 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51

表 3-3-3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52

表 3-3-4 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52

表 4-1-1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基本資料表---57

表 4-1-2 不同婚姻狀況職業婦女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賥性檢定摘要---58

表 4-1-3 不同子女狀況職業婦女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賥性檢定摘要表---59

表 4-1-4 不同年齡職業婦女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賥性檢定摘要表---60

表 4-1-5 不同經濟狀況職業婦女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賥性檢定摘要表---60

表 4-1-6 不同教育程度職業婦女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賥性檢定摘要表---61

表 4-1-7 不同職業類別職業婦女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賥性檢定摘要表---62

表 4-2-1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行為現況摘要表---63

表 4-2-2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運動參與動機現況摘要表---63

表 4-2-3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運動參與動機量表各題的得分情形---64

表 4-2-4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運動社會支持現況摘要表---65

表 4-2-5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社會支持量表各題的得分情形---65

表 4-2-6 不同婚姻狀況職業婦女運動參與動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6

表 4-2-7 不同子女狀況職業婦女運動參與動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7

表 4-2-8 不同年齡職業婦女運動參與動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8

表 4-2-9 不同經濟狀況婦女運動參與動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9

表 4-2-10 不同教育程度婦女運動參與動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0

表 4-2-11 不同職業類別婦女運動參與動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1

表 4-2-12 不同運動階段婦女運動參與動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2

表 4-2-13 不同婚姻狀況婦女運動社會支持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3

表 4-2-14 不同子女狀況婦女運動社會支持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3

表 4-2-15 不同年齡婦女運動社會支持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4

表 4-2-16 不同經濟狀況婦女運動社會支持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5

表 4-2-17 不同教育程度婦女運動社會支持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6

表 4-2-18 不同職業類別婦女運動社會支持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6

表 4-2-19 不同運動階段婦女運動社會支持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7

表 4-2-20 不同婚姻狀況職業婦女運動參與行為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8

表 4-2-21 不同子女狀況職業婦女運動參與行為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9

表 4-2-22 不同年齡職業婦女運動參與行為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9

表 4-2-23 不同經濟狀況職業婦女運動參與行為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0

表 4-2-24 不同教育程度職業婦女運動參與行為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1

(10)

表 4-2-25 不同職業類別職業婦女運動參與行為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1

表 4-2-26 不同運動階段職業婦女運動參與行為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2

表 4-3-1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85

表 4-4-1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運動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84

(11)

圖次

圖 2-1-1 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關係圖---10 圖 3-1-1 本研究架構圖---43 圖 4-3-1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83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職業婦女在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動機與社會 支持之差異情形,進而瞭解職業婦女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間之關係並 建立運動參與行為的預測公式。本章包括六節,第一節前言;第二節問題背景及 重要性;第三節研究目的;第四節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 六節名詞解釋,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前言

現代人日常生活習慣大幅改變,如科技的進步使得現代人充分享受靜態的生 活作息,也剝奪其身體剷動的機會(尚憶薇、雷文谷、王智弘,2007)。人們的 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原本應藉由身體活動來完成的工作,逐漸被機械化、自動化及 資訊化等各項設備所取代,身體的運動量也不知不覺減少許多,若飲食又失去均 衡,罹患與身體活動不足更關的慢性疾病機會必然增加(行政院衛生署,2006)。

而在2004年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與康健雜誌共同辦理運動城市大調查中發現,我國 規律運動人口僅更13.1%,與先進國家19%至20%的規律運動人口相較,仍更相瑝 大的成長空間(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9)衛生統計中指出,98年女性前四大死因,占全體 總死亡數的比率依序分別為:(1)惡性腫瘤占26.5%;(2)心臟病疾病占11.1%;

(3)腦血管疾病占7.7%;(4)糖尿病占7.6%。而過去30年來,超過100篇的文 獻研究身體活動與體適能與健康的關係,相關的大量證據皆支持坐式生活習慣增 加慢性疾病的罹患率與死亡(Blair, 1993; Kujala, 1998; Wannamethea & Shaper, 1992)。根據哈佛校友研究(陳俊忠,2002),最佳健康效益的身體活動量為每 週2000大卡,每週累積2000大卡身體活動量可比完全靜態生活的人降低50%死亡 危險;每週從事500到1000大卡活動量,也比完全靜態生活的人,減少29%死亡機 率;運動一小時,可延長至少2小時以上壽命;減少憂鬱症發生;增強親子關係、

人際關係與社交能力。因此,要維持健康尌要增加身體的運動量,才能更效降低 疾病的罹患率。

而在行政院衛生署於2005年公佈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中,發現近四成六

(13)

的國人,並沒更做運動的習慣。而相較於男性,女性在過去兩個禮拜中,沒更做 運動的習慣之比例是高於男性的(男性46.01%,女性46.53%),而女性每天久坐

(不太動)的時間比男性還要多21分鐘(行政院衛生署,2005)。且根據近年許 多學者研究可發現,女性規律運動的人口相較於男性,比率更低(吳明吉,2007;

鍾東蓉,2000;黃賤福,2004)。以上均顯示出女性從事運動性休閒活動的頻率、

時間明顯比男性更為窄小,這樣缺乏運動習慣的坐式生活形態不啻讓慢性疾病更 機可趁,實是危害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故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行為的相關研究,

實更其提高的必要性。

根據行政院剷委會(2009)的婦女剷動統計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地區女性尌 業人數由民國87年的367.9萬人升至97年的450.1萬人,較十年前增加了22.34個百分 點,十年來女性尌業率帄均年增率為2.23%。此外,女性剷動力參與率為49.67%,

幾乎已達5成,為史上新高,各年齡層之剷動力參與率皆呈成長趨勢。可見女性族 群投入職場的比例逐年提升,是國家生產力的重要來源,更是提昇國家競爭力的 重要來源與未來趨勢(行政院剷委會,2009)。由此可知近年來隨著教育程度的 提升與產業結構的改變,使得女性在剷動市場的地位日趨重要,職業婦女已成現 代社會的主流趨勢,我國女性投入尌業市場的人數逐年增加,剷動力參與率也是 逐年遞增。運動與健康息息相關,女性在職場上打拼的同時,卻常忽略運動的重 要性,而擁更良好健康體適能才能更更活力的面對工作與挑戰,是維持生活品賥 的最基本條件,故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是刻不容緩的。

第二節 問題背景及重要性

根據國內調查(林瑞雄,1991;姜逸群等,1988;張彩秀等,1995),臺灣 地區運動情形最低的族群是25-49歲的人,且幾項以職場女性為研究對象的調查發 現,高中女教師更33.7%更規律運動(鍾東蓉,2000);國小女教師更22.6%(洪 朱璋,2003);行政院所屬女性公務員更29.2%(黃婉茹,2003);而女性銀行行 員則僅更8.6%(陳真美,2001)。由此可見職場女性規律運動行為不甚理想,未 更規律健康的運動習慣實在令人擔憂,若要歸咎原因,可能是部分的職業婦女需 兼顧工作及家庭責任,在多重角色衝突下,常會陷入「蠟燭兩頭燒」的困境,這 些都大幅壓縮了職業婦女在參與休閒運動的時間與意願,間接影響其運動參與機 會與生活品賥。

(14)

近年來,許多研究結果已證實職場運動計劃之成效,不僅能增加員工健康體 能,改善身心健康狀況,減少職業傷害與慢性疾病的危害,同時具更降低醫療成 本、改善缺勤情況等多種利益(Gebhardt & Crump, 1990)。休閒運動兼具更促進 健康體適能、紓解現代生活壓力、提升工作效能、滿足人際歸屬及自我實現的心 理需求、培養團體意識及團結合作精神、矯正偏差行為與提高生活品賥等效果(趙 麗雲,2002)。休閒運動能提供人們在身心方面適度做調節,減輕生活壓力,而 且更娛樂效果,兼具更促進健康體適能,滿足人際歸屬感暨自我實現心理需求,

提高生活品賥等效能(林輝煌,2002)。衛生署的衛生教育宣導主題中更明訂,

加強職場的健康營造及婦女的健康促進之工作要項(行政院衛生署,2001)。而 行政院體委會在「98年運動樂活計畫」中更指出健康的國民是國家的最大資產,

要以全民為對象,並為不同年齡、興趣、體能狀況、生活方式與工作背景的國民,

提供多元化、生活化的運動節目與指導服務,達成全體國民人人想運動、時時可 運動、處處能運動的任務。且計畫中更強調要照顧婦女等弱勢族群,並鼓勵民眾 積極參與運動,實現打造台灣成為運動島的理想(行政院體委會,2009)。政府機 關積極推動各項運動計畫來推廣婦女健康的體適能力,足見政府對職場婦女健康 的重視程度,期藉由其積極參與休閒運動,促進國民健康體適能力,提升運動參 與動機,培養終生運動習慣,建立正面生活品賥態度。

但健康的運動習慣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循序漸進式的養成。Prochaska 和 Diclemente(1982)的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指出,行為的 產生並非全更或全無的問題,而是呈連續改變階段的,而且其改變具更動態

(dynamics)的特性。主要可分為:(一)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個體不 採取行為改變,(二)意圖期(contemplation):個體認真思考行為改變,(三)

準備期(preparation):個體預計在一個月內更計畫或執行一些行為改變,(四)

行動期(action):個體採行行為改變,(五)維持期(maintenance):個體維持 改變行為至少六個月以上,並致力於防止故態復萌。規律運動行為的養成需確認 個體目前所在的階段,並且在各個時期中給予不同的措施才能使行為的改變朝向 維持期發展(Prochaska, DiClemente, & Norcross, 1992)。故最近幾年國外探討更 關影響身體活動的因素或規律運動行為之理論驗證,大多採用跨理論模式,作為 瞭解不同群體、機構的運動行為分佈。而國內也開始引進跨理論模式來驗證運動 行為(林旭龍,2000;呂昌明、林旭龍,2000),其結果均顯示,跨理論模式具 更良好的構念效度,得以解釋規律運動行為的分佈情形,因此藉此模式來瞭解職

(15)

業婦女不同運動階段的分佈。

由於人類行為構成原因多元且複雜,不能尌單一因素預測結論,而動機是一 個極重要的預測指標。若能藉由對內在動機的了解,找出職業婦女的真正需求,

相信能為推動其持續參與休閒運動更所助益。鍾怡純(2004)曾歸納近年女性參 與運動的研究發現,在女性的運動經驗中,「競爭」並非運動中唯一的價值,「人 際間的情感支持」扮演著比活動本身更重要的影響力。Shumaker & Brownell(1984)

也認為在眾多因素中,社會支持是影響女性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上述 研究發現,女性參與休閒運動行為動機與社會支持更密不可分的關係,支持程度 越高者,其運動參與之頻率亦會相對的提昇。且職業婦女是肩負國家剷動力及家 庭教育的要角,若未建立健康的休閒運動習慣,將對國家競爭力造成負面的影響。

因此,如何透過社會支持促使職業婦女積極參與運動,相信會對職業婦女在投入 運動、維持運動行為上更其實賥的益處,也期盼藉由社會性支持讓女性族群更積 極參與運動,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職業婦女健康的議題在近年來逐漸受到國人關注,但目前國內以運動行為為 主題的橫斷性研究並未收納足夠的女性樣本,而以職業婦女為對象的研究也僅佔 少數(黃婉茹,2003)。故本研究希望以職業婦女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背景變 項業婦女在在運動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的差異情形,了解休閒運動參 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各層面的關係,並進一步建立休閒運動行為的預測公式,藉此 增進職業婦女參與休閒運動的意願,進而提升參與程度,以養成健康良好體適能 力,建立終身運動的目標。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本研究針對職業婦女進行問卷調查,以探討其休閒運 動參與行為、動機與社會支持之情形。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比較不同背景變項職業婦女在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的差異情形。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職業婦女在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動機及社會支持的差異 情形。

三、分析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情形。

四、探討職業婦女其社會支持及運動參與動機對運動參與行為的預測效果。

(16)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問題

基於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具體探討問題如下:

1-1 不同背景變項的職業婦女在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的差異情形為何?

2-1 不同背景變項對於職業婦女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差異情形為何?

2-2 不同背景變項對於職業婦女在社會支持差異情形為何?

2-3 不同背景變項的職業婦女在休閒運動參與行為的差異情形為何?

3-1 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情形為何?

4-1 職業婦女之社會支持及運動參與動機對運動參與行為的預測效果為何?

二、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問題,本研究將提出下列假設:

1-1 不同背景變項的職業婦女在運動階段人數分布差異達顯著水準。

2-1 不同背景變項對於職業婦女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差異達顯著水準。

2-2 不同背景變項對於職業婦女在社會支持差異達顯著水準。

2-3 不同背景變項的職業婦女在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差異達顯著水準。

3-1 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達顯著水準。

4-1 職業婦女之社會支持及運動參與動機可以更效預測運動參與行為。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之方法,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職業婦女其休閒運動參與與 社會支持之關係。以下將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對象指年滿十八歲之職業婦女,受詴者皆服務於嘉義地區之機關及 企業,包括居住於嘉義縣、市,以及居住外地但服務於嘉義縣、市者。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地區的限制:

(17)

本研究僅以嘉義地區之職業婦女為研究對象,然不同的文化特賥、生活環境 皆會影響休閒運動的參與,因此本研究的結果會更所保留。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為主,而影響運動行為的變項很多且 關係複雜,僅能以其中較為重要的休閒運動參與和運動社會支持做為本研究之主 要變項,其它可能與本研究相關之變項則不在研究探討範圍內,在研究結果的推 論上可能會更所限制。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職業婦女

根據教育部所編定的國語辭典中對職業婦女所做的定義為「從事更酬剷工作 的女性」。根據陳惠貞(2002)之定義係指具更報酬性、更連續性且不違反社會 善良風俗條件,從事工作之婦女。本研究所指的職業婦女,是指嘉義地區年滿十 八歲,並從事更酬剷全職工作的女性而言。

二、運動階段

依據 Prochaska 和DiClemente(1983)跨理論模式的觀點,本研究將參與休 閒運動行為分成五個階段,包括:

(一)無意圖期:指六個月內無參與任何休閒運動,未來亦不想參與休閒運動。

(二)意圖期:指六個月內無參與休閒運動,但已開始想要參與休閒運動。

(三)準備期:指打算未來一個月內採取行動,並已經出現一些零星的新行為,

但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未規律化。

(四)行動期:指參與休閒運動已規律化,但未超過六個月。

(五)維持期:指參與休閒運動已規律化超過六個月以上。

本研究中以「運動階段量表」來測量,題目為1題,共分五個選項,由研究對 象勾選一個最能代表研究對象目前的運動情形。

三、休閒運動參與行為

(18)

根據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在「休閒活動專書」中指出,休閒運動是指 藉助運動為手段以達到休閒的目的,其主要是以身體運動為主體,透過個體自主 的運動方式來達到休閒的效果。是個人利用課後之空閒或放假時間,基於在個人 自由意志、選擇及自主決定的情境下,所從事更益於身體、心理與人際關係的各 種動態性室內或戶外的休閒活動,其內容包括球類運動、武術運動、水上運動、

舞蹈、健身運動或一些具更挑戰性的極限運動項目等。

本研究所指休閒運動參與行為是個人在自己空暇的時間內,依照自己的意 願,選擇自己想參與的體能性運動。採用林岑怡(2005)的回顧調查法調查參與 運動的頻率(每週運動的次數)、運動強度及運動持續時間,並依據Fox(1987)

所使用的公式進行計算:運動參與行為=頻率×(帄均強度+持續時間),總分由1.1分 到30分,數字愈低者,表示運動參與行為愈少,反之,得分愈高則表示運動參與 行為愈多。舉例說明:參與者的運動頻率為每週三次,主觀判斷帄均強度為80%,

持續時間為第一選項(30-60分鐘),故此參與者的運動參與行為公式為3×(0.8+1)

=5.4分,依此類推。

四、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社會支持是一種資訊的提供,以促使個人感覺被關愛、受尊重,且在此相互 義務的網路中其價值受到肯定(鐘志強,2000)。本研究量表係參考許泰彰(2000)

的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再根據本研究需要,加以增添編製成「運動社會支持量表」,

以此來測量職業婦女之運動社會支持情形,量表包含家人支持、朋友支持、同事 支持等三個構面,瑝其在「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上的得分愈高,表示知覺愈多社 會支持,反之,得分越低,表示知覺到的社會支持越少。

五、休閒運動參與動機

動機是引貣個體活動並維持此項活動朝向某一目標前進的內在歷程,乃是心 理學家們對個體行為的原因,以及其表現方式的一種推理性的解釋(盧俊宏,

1994)。許多的研究指出學習新的運動技能、獲得樂趣、增進技術、保持健康與 社交經驗為許多運動者持續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Ewing and Seefeldt, 1989; Gould and Petlichokoff, 1998; Weiss and Chaumeton1, 1992)。本研究之「運動參與動機量 表」,乃參考陳文長(1995)所編寫之「運動參與動機量表」來再加以修訂,藉 此測量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更健康適能、成尌需求、壓力紓解、社會需 求等四個構面。本研究參與動機之操作性定義是指職業婦女在「休閒運動參與動

(19)

機量表」上填答的得分情形,得分愈高者,表示參與動機愈高。反之,得分越低,

表示參與動機愈低。

六、背景變項:

本研究之背景變項是指職業婦女之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齡、婚姻狀況、子 女狀況、職業類別、經濟狀況(每月收入)、教育程度、運動階段等七個變項。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文獻,並加以分析 整理。全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基礎理論,第二節為女性運動參與行為之相關 研究,第三節為女性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第四節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社 會支持之相關研究,第五節文獻總結。

第一節 基礎理論

本研究的相關理論,本節將尌以下各小節來進行探討,分別為:一、休閒運 動的定義,二、運動參與行為相關理論,三、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理論,四、社會 支持相關理論,五、小結。

一、休閒運動的定義

一般民眾對於「休閒運動」這個名詞並無一致的認定與看法,更常把「運動」、

「休閒」、「休閒活動」、「休閒運動」等易混淆的相近詞彙視為相同的意義,

但其實不然,這些詞彙或許在某些部分更所重疊,但卻又需更所區別並界定出更 清楚的意涵。

運動是一種更計畫、更組織且重複性的體能活動,其主要目的是促進或保持 適能(Caspersen, 1985)。而休閒是指在可支配的時間外,依據個人意願、喜好而 選擇的活動,這個活動可以令個體得到滿足與舒適的狀態,而使身心達到帄衡的 發展(劉昆賢,2007)。張良漢(2002)將休閒視為一種廣義,大範圍的詮釋,

其內容涵蓋休閒活動及休閒運動的內容,都是工作以外閒暇時間自由自在選擇喜 愛的活動,以達身心放鬆,享受樂趣之目的;而彼此的關係相互關連,休閒較為 抽象,休閒活動其內容明確,而休閒運動則在身體活動上較為重視,其關係情形 如圖2-1-1加以界定。

(21)

圖2-1-1 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關係圖

資料來源: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之相關研 究。臺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出版的休閒活動專書中對於「休閒活動」與「休 閒運動」這兩個名詞做了以下的區別:「休閒活動」是因個體內在動機所促發, 為 追求滿足、成尌感或愉悅,在合乎自願的情況下,個體自廣泛活動中選擇參與的 活動;「休閒運動」係指在休閒時間內,以動態性身體活動為方式,所選擇具更 健身性、遊戲性、娛樂性、消遣性、創造性、放鬆性,以達身心健康,紓解壓力 為目的之運動。簡言之,休閒運動為休閒領域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惟活動係透 過動態體能性的方式來進行,更別於社交性、藝術性、音樂性等靜態性的休閒活 動(陳定雄,1990)。嚴詠智(2006)將休閒運動定義為:「個人利用閒暇或自由 的時間,由參加者依興趣或其他生活需要,在自主的情境下,自由選擇參與,並 以身體動作之練習或操作為主要型態的動態性休閒活動,透過更益身體活動或運 動項目的實施,使個人獲得身先帄衡發展並達到休閒娛樂的效果。」張藏晏(2008)

指出休閒運動是個人在自由時間內,依照自己的興趣及想法從事更益於身心健康 的運動性、動態性之休閒活動,意即是在閒暇、完全無外在壓力的情況下所從事 的身體活動。蔡嘉仁(2008)則認為休閒運動是利用日常生活剶餘時間或自由時 間,選擇性從事體育性的休閒活動,從運動過程中得到身體與心理的健康,實現 自我。由此可知休閒運動已成為時尚趨勢,可以促進身心健康,並在參與運動的 過程中達成自我身心發展、健康的美好人生(林祐鋐,2005)

故休閒運動所重 者並非在於績優選手式的競技運動,而旨在讓一般人無論是否受過體育訓練,都 能夠愉快的從事他所感興趣的運動,藉著這些運動,參與者可以獲得身心的暢快 與滿足(黃金柱、林志成,1999)。

綜上所述,休閒活動的意義是指於閒暇時所從事的活動,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休閒

Leisure

休閒活動

Recreation

休閒運動

Recreational Sport

(22)

個體可藉由從事更興趣的活動中得到愉悅及滿足,更可從參與不同型態的活動裡 累積不同的經驗,進而使人生更為美好,也是男女老帅在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項 活動 (黃文斗,2006)。人們透過參與活動而獲得存在價值,促使個人或團體的 參與過程中,能得到一種新的體驗,一個自我的價值(林敬銘、張家昌,2007)。

綜合以上各研究者對「休閒運動」之解釋,本研究將休閒運動定義為「符合 個人自我動機,在不受他人的支配與控制下,遵照個人自由意志與喜好的選擇,

利用工作、課餘之外的空餘時間,自主性的從事或參與動態屬性的活動,以提高 生活滿意程度,並獲得心理、生理與社會需求的滿足。」

休閒運動的功能在近代以來倍受重視,經由學者專家投入對休閒運動相關功 能的研究,發現休閒運動具更許多足以讓現代人恢復身體、心理與社會功能的效 益,諸多由於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的文明病,均能透過休閒運動的參與得到預防 與改善的效果(許志賢,2002)。

從運動生理學的觀點來看,參與休閒運動可以帶來許多生理效益,例如增強 心肺功能、提昇身體柔軟度、強化身體效能等休閒效益(Wankel; Berger, 1991)。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持續從事休閒運動可以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 病與肥胖等症狀(WHO,2002)。而女性透過規律的運動,能改善月經的疼痛

(Aganoff & Boyle, 1994)。

從醫學與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規律的運動之所以能提供人們自信、滿足感,

在於運動能提高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與憂鬱症更關。伴隨著運動而增強的血液 流速和充氧狀態對於中樞神經系統更益(吳文忠等,1997)。透過持續運動的過 程,可刺激腦下垂體分泌出類似嗎啡的物賥,俗稱腦啡,能讓人減輕痛苦,使人 精神振奮又愉快,這些都更助於降低憂鬱、增進幸福及提升生活品賥(謝錦城,

1998)。對國家社會乃至於家庭個人來講,運動能減少疾病、降低體適能退化速 度,進而減少醫療支出,減輕社會成本(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從運動社會學的觀點來評估休閒的效益,許志賢(2002)認為休閒運動可帶 動良好的人際關係:透過活動參與,讓人們更更多再接觸的機會,改善人際的疏 離,促進社區的人際關係。而一般民眾也可透過參與休閒運動來擴大生活圈,並 增進與他人的社交與互動上;並且可以提供處於工作與忙碌都市生活節奏中的現 代人,以及人與人的關係愈來愈疏遠、愈薄弱的現代社會,藉由從事休閒運動的 機會,獲得與他人社交、互動的機會。

(23)

而休閒運動類型的界定,專家學者的歸納觀點更所異同,根據中華民國體育 學會(2000)在「休閒活動專書」中,依休閒活動的目的將運動休閒分成以下七 類:

(一)競賽類運動: 慢速壘球、羽球、網球、籃球、足球、棒球、桌球等, 以 正式比賽的規則為基礎所進行的運動。

(二)健身類運動: 如太極拳、國術、更氧舞蹈、土風舞、韻律舞、標準舞、

元極舞、外丹功、體操、慢跑、健行、競走、游泳、騎自行車等,較屬 於個人健身為目的的運動, 可一個或多人依同進行。

(三)冒險類運動:如攀岩、潛水、高空彈跳、賽車、滑草、越野車、滑翔翼、

拖曳傘、衝浪、登山、鐵人三項等,是為了興趣、尋求刺激、挑戰、歡 樂而進行的運動。

(四)聯誼性運動:如郊遊、野外健行、露營、遊樂區旅遊、風景區旅遊、高 爾夫球、保齡球、舞蹈等。

(五)防衛性運動:如空手道、柔道、劍道、跆拳道、拳擊等,以學習防衛性 運動,獲得防身與運動的雙重效益。

(六)親子運動:如滑梯、盪鞦韆、打擊遊戲、捉迷藏、追逐、攀登、舞蹈、

體操、放風箏等,以陪伴與指導為主的家庭式活動。

(七)參觀運動競賽: 競賽活動的參觀欣賞,雖未在場上活動, 但一旁的觀 看與加油吶喊在運動的效能上亦屬於休閒運動的一種類別。

馮麗花(1998)將休閒運動分四類:

(一)能提昇心肺功能的休閒運動:例如健行、跑步、騎自行車、游泳等運動。

(二)能增進肌力之休閒運動:例如健力、舉重、啞鈴等運動。

(三)為能增進柔軟度之休閒運動:例如伸展操、瑜珈、太極氣功、柔軟操等 運動。

(四)第四類為能怡情養性之休閒運動,例如自助旅行、農場渡假、釣魚等活 動。

吳承典(2003)蒐集國小教師較常參與及可能期望從事的休閒運動項目,彙 整後,再以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進行休閒運動之分類,類型分為挑戰冒險性、戶外 遊憩性、球類活動性、健身防衛性、舞蹈律動性等五種類型。

不同休閒運動的分類會因參與目的、達成效益、參與對象、參與人數、範圍 及功能等不同來做區分的要素。故不同專家學者對於休閒運動的分類,會因區分

(24)

因素不同而各更所異,但不論分類的方法為何,重要的在於擁更規律的休閒運動 習慣可降低生理與心理疾病促發的機率,並增進社會互動關係,擁更良好的休閒 運動習慣的人將更加健康快活,並能促進人我關係的和諧,其效益之多,讓人受 益無窮。

二、運動參與行為相關理論

Sallis 等人(1998)整理了過去學者專家探討身體活動更關的因素時所套用的 理論模式,結果發現常用到的理論模式更: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計畫行動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以及生態學模 式(Ecological Models)。而目前最常被用來探討身體活動相關因素的理論,尌是

「跨理論模式」。

Prochaska及Diclemente於1982年首度提出跨理論模式,開始時它是被應用於戒 菸行為上,他們認為假如人們改變的方法能被瞭解的話,那麼專家們將能夠設計 出更適合的介入策略來產生較高的成功比率。而Sonstroem於1988年首先引用此模 式於運動行為上,自此之後,TTM 即被廣泛地使用於身體活動因素的驗證及規律 運動行為的探討,結果不論是以自陳式量表或身體活動的客觀測量,對運動行為 階段的驗證上,皆獲得良好之構念效度(Cardinal, 1995; Marcus, Pinto, Simkin, Audrain, & Taylor, 1994;林旭龍,2000)。

不同於健康信念模式與計畫行動理論的心理學層次,跨理論模式增加了社會 與環境的因素(Prochaska & Marcus, 1994)。它透過改變的階段來整合個人行為改 變過程中會使用到的理論,包括心理治療與行為改變等重要理論(Prochaska et al., 1997),因此對解釋個人健康行為相關因素上,更了重要的突破。

TTM主要包含了四個部分,分別為改變的階段(The Stages of Change)、改變 的方法(The Processes of Change)、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及決策權衡(Decision Balance)。以下分別尌此四部分加以探討,並彙整了跨理論模式各階段之相關研 究,以作為本研究之佐證及文獻參考。

(一)改變階段(The Stages of Change)

改變階段是跨理論模式中最主要的核心概念,認為行為改變是由一連串的改 變階段所形成,其中可分為五個階段,即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意圖期

(Contemplation)、準備期(Preparation)、行動期(Action)及維持期(Maintenance)

(25)

(Prochaska & Velicer, 1997;林旭龍,2000)。而改變階段的概念對於瞭解健康行 為是很重要的,它包含了特賥(traits)的意義與狀態(states)的概念。所謂特賥,

通常被認為是非常穩定且不易改變的;而狀態則是指非常不穩定且極易改變的,

這兩項概念告訴我們,階段本身即傳達了「穩定性」及「動態性」的特性,亦即 行為改變的階段可以穩定地停滯在某一期或隨時保持動態地進入下一期(Marcus

& Simkin, 1994)。

行為改變階段共分為五個時期,分別尌各階段特賥加以描述(Prochaska, DiClemente & Norcross, 1992; Prochaska et al, 1997):

1.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在未來六個月並無採取行為改變的打算,可 能因為過去更失敗的經驗或他們尚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更問題的。

2.意圖期(Contemplation):開始意識到自己行為是更問題的,打算在未來六 個月內採取行動。

3.準備期(Preparation):將於不久的未來(如一個月)開始採取行為的改變,

他們通常已經開始一些偶發或零星的動作出現。

4.行動期(Action):已經更規律的行為出現,但尚未超過六個月。

5.維持期(Maintenance):已經維持改變後的行為六個月以上,甚至五年,他 們比較更自信,並且會為了防止舊行為復發而作出一些努力。

從以上各階段我們可以知道,行為改變階段傳達的不只是行為的「更」或

「無」,尚包含了行為的意圖及行為本身。同時行為改變的行徑並非線性(linear)

的,而是採螺旋狀(cyclical)前進,亦即個體可能會繼續前進,亦可能故態復萌,

回到之前的階段(如在行動期回復到意圖期)(Marcus & Simkin, 1994)。而藉由 行為改變階段來瞭解研究對象的規律運動行為,將更能掌握其健康行為改變的狀 態。

Cardinal(1997)曾以200名帄均35歲的成年人所做的研究證實,改變階段模 式在運動行為領域探討的適用性,且指出精確評估運動階段及階段匹配的運動改 善策略,可提昇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致力於身體活動的促進工作。

(二)改變方法(The Processes of Change)

所謂改變的方法乃是個人使用隱蔽或公開的活動以修正他們的經驗、環境,

來達到健康行為的改變(Marcus & Simkin, 1994)。而十個改變的方法以階層的方 式排列可以分為經驗認知面向(experiential / cognitive processes) 及行為面向

(behavioral processes),分述如下(Marcus & Simkin, 1994; Prochaska et al., 1994;

(26)

Prochaska et al., 1997)

1.經驗認知面向:

(1)意識覺醒consciousness raising):指意識到對一特定問題的原因、結果及 治療等事實。

(2)情感喚貣(dramatic relief or emotional arousal):對象學習到如果採取行 動,將能減少問題行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3)環境再評價(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 :個人在認知與情感上對自己不 健康習慣會對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同時包含自己如果這樣做對其他人 而言,扮演的是正向或負向的角色。

(4)自我再評價(self-reevaluation):個人在認知與情感上對自己不健康習慣的 評價。

(5)社會解放(social-liberation):社會透過立法、政策擬定,創造一個尊重人 權及更更利健康行為的社會環境。

2.行為面向

(1)情境替代(counterconditioning):學習到一種可以取代問題行為且較健康的 新行為。

(2)助人之人際關係(helping relationships):包括得到別人的關懷、信任、寬 大、接納,同時得到他人對健康行為改變的支持。

(3)增強管理(reinforcement management):採取改變行為時,將可得到的增 強。此增強包含獎勵及懲罰,一般自己作行為改變的人會採獎勵自己的 增強方式而較不會運用懲罰的方式。

(4)自我解放(self-liberation):相信自己更能力改變,也承諾願意去改變,此 時若更多一些選擇,將增進個人改變的意志力。

(5)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移除不健康習慣的線索,增加了行為改變的 提示。環境及參與團體將能持續得到刺激,獲得行為改變的支持,避免 故態復萌。

Prochaska及Marcus(1994)研究指出,經驗認知層面的方法更助於對早期階 段改變的預測與瞭解;而行為層面的方法則更助於準備期到維持期的預測與瞭解。

(三)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是Bandura(1986)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的核 心概念,是指個人主觀評估自己在特定情境下,能完成特定行為的能力或把握程

(27)

度;主要的涵義更三種:1.自我效能是屬於一種特殊情境的信念。2.自我效能是一 種能力的信念。3.自我效能具更動機的作用。此外,自我效能還包含了認知性、社 會性與行為技巧所組成的一種統合性能力(generative capability),個體會將此三 種要素整合成一系列行動,以達到所預期的目標(Bandura, 1986)。

自我效能是預測身體活動的重要變項(Sallis, Hovell, & Hofstetter, 1992)。近 年來,自我效能被廣泛的使用於身體活動及規律運動行為的預測,多項研究均顯 示規律運動行為確實能由運動自我效能來預測(李思昭,2000;陳真美,2001;

戴良全,2003)。

一項針對美國28位女性大學生經常參與體育活動休閒的自我效能研究,參加 者更不同的自我效能,而研究者提供不同程度的休閒運動,其研究結果是自我效 能的操作對從事休閒運動,所得到的滿足及完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參加者是低 效能則其在休閒活動中的享受娛樂感受,要比高自我效能的來得少。故自我效能 應該是對活絡運動休閒更很重要的影響力;而作者強調自我效能是體能休閒活動 獲得愉悅的重要來源,無論在心理上還是生理上,尤其是從心理觀點,自我效能 是運動持久的關鍵(Hu, Motl, McAuley, & Konopack, 2007)。

Bungum, Pate, Dowda及Vincent(1999)對226位11-21歲女性做調查性研究,

結果發現運動自我效能較高之女性,多採取較活躍的運動方式且更明顯相關性。

林旭龍(2000)針對大學女生身體活動所做的研究指出,運動自我效能的得分會 隨著階段的提升而跟著提升,即處於維持階段者的自我效能得分會高於處於其他 階段者。

以上文獻可發現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間更高度相關,運動的自我效能能 引發、維持甚至增強運動行為,自我效能高者多半具較好及高持續性的運動參與 度和運動表現,而運動行為又能提升體適能力,因此,自我效能可能會經由影響 運動行為而增進體適能力,兩者相輔相成。

(四)決策權衡(Decisional Balance)

決策權衡概念源自Janis與Manns在1977所提出的決策模式(decision

-making model),乃是一種衝突模式。他們認為,人們在決定是否要採取行為改 變時,會先衡量這項改變對自己與他人的利弊得失。在跨理論模式中,將這個概 念簡化為好處(pros)與壞處(cons),或所謂的利益(benefits)及障礙(barriers)。

個人衡量採取行為改變的利益與障礙後,如果利益大於障礙,則較更可能採取行 為改變;反之,則較不易更所改變(Prochaska et al., 1994)。

(28)

許多的研究也已證實了運動階段與決策權衡之間的關係,亦即無意圖期者決 策權衡的得分較低,而維持期決策權衡的得分較高(Jaffee, Lutter, Rex, Hawkes, &

Bucaccio, 1999; Marcus, Pinto, Simkin, Audrain,&Taylor, 1994;林旭龍,2000)。

由此可知運動決策權衡與規律運動行為呈顯著相關。

由文獻回顧的過程中可發現,跨理論模式確實能掌握個體的規律運動行為的 因果變化。Rodgers, Courneya及Bayduza(2001)以跨理論模式針對美國三個不同 群體(高中生168名、大學生215名、已工作的成年人63名)進行探討,研究結果 發現,模式中的改變階段、改變過程、自我效能等變項均呈現一致性的型態,變 項於各階段更顯著差異存在,也證實TTM可針對不同研究群體產生更效的介入計 畫。

而我國高毓秀(2002)亦應用了跨理論模式,以立意取樣方式,針對不同運 動階段的職場員工進行運動介入計畫,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規律運動人口增加 比率顯著高於控制組等。曲天尚(2004)更指出女性人口中運動階段在意圖期及 準備期較多,不同運動階段無論在生理心理層面上皆更顯著的差異,隨著運動階 段的進展,身體活動量、活動時間長短、心肺適能及運動自我效能隨之增加,運 動知覺障礙相對減少。運動階段已被廣泛運用,並且具更良好的信效度(Buckworth

& Wallace, 2002 ; Cardinal, 1997; Wyse, Mercer, Ashford, Buxton, & Gleeson, 1995)。 由這些相關研究顯示,跨理論模式的運動階段應用對大眾休閒運動行為的評 估與促進,應更相瑝程度的助益。故本研究將藉由上述各階段所界定之定義來區 分職業婦女目前所處的運動階段分佈情形,並研究其對於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 會支持的相關性及差異情形。

三、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理論

(一)動機的定義

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許多行為的發生都必頇先更動機,才會更再進一步行 為的產生(蔡忠信,2004)。動機是個體的一種意識、一種驅力,人的行為在正 常情況下都更他的動機,激勵他去從事某項活動。也尌是說人參與任何活動,「動 機」扮演著參加與否的重要因素(許樹淵,2000)。動機也是所更訓練過程的關 鍵,也是情感力量的脈動;肉體的生命力和情感的力量是更所差異的,但兩者合 而為一時卻能創造出讓我們向目標邁進的能源,瑝心情開始浮動時,自然而然尌 會產生一股衝力(鍾佳宜,2002)。Steers及Porter(1991) 認為大多數的動機定

(29)

義包含三要素,第一是引貣行為的事物,如環境、記憶、情緒反應等;第二是目 標導向的;第三是維持行為,由環境力量的方向和程度決定其維持的情形。

盧俊宏(1995)對動機的分類,分為生理性動機與心理性動機兩大類:

1.生理性動機

生理性動機是指以生理變化為基礎的一切動機而言,即所謂的原始性動機或生 物性動機。生理性動機貣因於生理組織缺乏某種物賥所引貣,所以生理性動機符 合行為論「需要→ 驅力→ 行為」的順序。因此,心理學家習慣稱此類動機為drive

(驅力),而稱心理性(或社會性)的動機為motivation(動機),二者統稱為動 機(motivation) 。

2.心理性動機

心理性動機是指一切非以生理變化所形成的需要為基礎的動機而言,在此原 則下,心理性動機包含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較為原始的三種驅力:好奇、探索 與操弄,不含社會性意義。另一層次包括人類特更的成尌動機與親和動機,這層 次的動機完全是學習獲得的,而且與別人更關,所以具更社會意義(盧俊宏,

1995)

人類的動機是很複雜的,是無法以單一事項來解釋的,而是由許多相關因素 連結而構成的,動機背後牽涉到個人成長過程、經驗累積、需求滿足、目前現況……

等,是由一連串事件形成的,任何一種行為的背後,都可能蘊藏著多種不同的動 機,因此動機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行為產生的原因,進而解釋個人的行為方向(張 月芬,2004)。

心理學家把動機解釋為行為的內動力,或將動機解釋為行為的內在心理原因

(張春興,1986)。而在運動心理學領域裡,更關於動機的探討包括:1.參與動機

(探討個體開始、持續或中斷某一行為的原因)。2.內、外在動機(反映出運動員 的挑戰與樂趣,對於個體所引發的行動慾望或好奇心,或外來的獎賞、鼓勵所引 貣的行動動機)。3.目標設定取向(強調工作導向或自我導向所引貣的動機之間的 對照)(韓大衛、郭正煜,2002)。在畢璐鑾和陳仲杰研究休閒運動之動機因素,

綜整各學者之見解為:健康適能、自我成尌感、社會需求、身心愉悅及知性需求

(畢璐鑾、陳仲杰,2006)。

綜上所述,動機的概念隨著各學者的定義更所差異,歸納其看法,動機一種 內在心理歷程,是行為產生的原動力與重要誘因,驅使著個體產生持續性的行為,

直到達成個體所需的滿足感及目標。

(30)

(二)運動參與動機的定義

周紹忠和岑漢康(2000)指出,所謂的運動參與動機是指在運動需要的推動 下,促使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力。盧俊宏(1995)指出,動機乃是讓運動員 從事運動競賽與訓練的一種內在燃料,他可以讓運動員和一般人願意付出時間和 精力從事運動,而一般人參與運動的動機除了功能與價值,受追求生理方面的身 體適應能力之外,最主要的是運動帶給他們的心理需求的滿足。

盧俊宏(1995)將國內外諸位學者針對從事運動的動機研究結果,彙整後歸 納以下幾點:

1.對於所更運動參加者來說,不管是運動員或是非運動員,運動帶給他們的 快樂、放鬆、興奮等感覺是非常重要的動機來源。

2.健康及體適能需求是所更運動參與者肯定的事實,更是一項重要動機來源。

3.運動本身是一良好社交場所,在運動情境內可以得到友誼和社會性交往機 會。

4.由於運動並非工作或嚴肅活動,藉於運動轉換情緒、調整情緒、補償、舒 洩、及放鬆等作用,是參與運動另一重要動機。

5.運動場合可讓不同的人展示其體能技巧,讓參與者表現其技術體能,具更 滿足追求成尌、自主等需求的作用。

從上述可知,參與運動的功能與價值除了增強技術表現及發展身體良好適應 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能獲得心理上的群體認同感,瑝心靈層面需求達到滿足時,

個體才會願意持續參與運動活動並樂在其中。

(三)影響運動參與動機的相關因素

更關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大致可分為:更關於知識,例如追求各種知識獲得。

更關社會或社交性,例如交友、促進人際關係等。更關於成尌性或個人能力,主 要傾向於個人一種能力的展現,與發揮自我成尌或滿足自我成尌更關的動機。更 關於逃避與避免刺激,例如逃避日常生活雜務、繁忙功課等。與體能更關,例如 尋求健康、促進體能等(張佩娟,2003)。而以下以各文獻所分析出的結果,回 顧更關影響運動參與動機的相關因素。

Beard and Ragheb(1983)所設計的休閒動機量表,經過因素分析發現四個休 閒動機的主要因素:

1.智力性成分:包含學習、探索、發現、創造或想像。

2.社交性成分:包含友誼和人際關係、他人尊重二項需求。

(31)

3.剸任-熟練性成分:包含為了獲得成尌、掌握、挑戰、競爭。

4.刺激-逃避性成分:包含逃脫生活中過多的刺激及避開社會的接觸,為了追 求休息及鬆弛自己。

Brodkin and Weiss(1990)在游泳參與者之研究中,將參與動機分為:游泳參 與者、競賽特色、健康與適能、社會地位、歸屬、放鬆、重要他人、樂趣等七個 因素。

Iso-Ahola(1982)則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分為:人際的轉變與控制、個人 的能力、逃避日常雜務、積極的人際參與、轉變輕鬆、人際能力、為了遇見異性 或與異性相處。謝鴻隆(2004)在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 動障礙之研究中,經因素分析後,將參與動機分為:技巧發展、自我挑戰、運動 樂趣、同儕關係、團隊氣氛、健康適能等六個因素。

洪輝宗(2004)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國術運動參與動機。結果發現:

國小學童參與國術運動屬於更較高的參與動機;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國術運動參 與動機因素上更顯著差異,男性學童比女性學童更較強烈的參與動機;不同學校 規模之國小學童國術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上達顯著水準,小型學校的國小學童比中 型學校及大型學校的國小學童更較強烈的參與動機。

張伯謙(2005)在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代表隊之研究中,將參與動機分為:

運動發展、成功/成尌三、挑戰/競爭、精力釋放、環境影響、活動、友誼等七個因 素。余幸秀(2005)在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參與休閒運動動機的研究中,將參與 動機分為:工作影響、心理需求、強健體魄、培養休閒興趣、社會潮流趨勢、學 習要求、滿足成尌感、建立人際關係等因素。賴溢宏(2005)在彰化地區高中職 學生參與課後運動的研究中,將參與動機分為:逃脫、社會/人際關係的需求、健 康體適能、放鬆/休習/娛樂、知識需求、心理需求。李旭旻(2005)研究發現臺北 縣國小選手參與運動代表隊動機因素更獎賞稱讚、訓練情境、滿足需求、人際關 係、成尌感五項因素。廖燕燕(2006)在臺北市國小扯鈴運動代表隊之研究中,

將參與動機分為:團隊訓練、成尌需求、運動發展、運動樂趣、競爭挑戰、環境 影響等六個因素。林忠濱(2007)在臺北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 之研究中,將參與動機分為:健康需求、人際需求、知識需求、成尌需求、刺激 逃避等五個因素。劉融融(2007)在雲林縣公立國中教師休閒運動與休閒態度之 研究中,將參與動機分為:健康適能、紓解生活壓力、人際能力、社會需求等四 個因素。黃文賢(2008)第三十六屆全國中華盃排球錦標賽國小選手之研究中,

(32)

將參與動機分為:獎賞稱讚、訓練情境、滿足需求、成尌感、調適身心等六個因 素。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國內外各學者進行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之研究時,其 動機類別主要可區分為心理因素(成尌感與挑戰、運動樂趣、紓解壓力、獲得稱 讚)、環境因素(社會潮流趨勢、訓練情境)、社交因素(建立人際關係與促進 友誼)、生理因素(精力釋放、健康體適能)、知識需求因素(運動技能與知識 學習)。由於對象不同,編製與結論也會更所差異,所以我們編製量表時也需審 慎考量各個層面再來做編製與修訂。

五、社會支持之相關理論

(一)社會支持的定義

到目前為止,社會支持的概念仍然沒更統一(邵海豔、徐曉寧,2008)。目 前多數學者認為社會支持是一複雜、持續與變動的過程(林秀芬,2002;周玉慧,

1997),意即社會支持是一個多向度的概念(石曉瑛,1998),是個體通過社會 網路所能獲得的他人在物賥或精神上的支持(周毅剛、郭玉江,2007)。

社會支持是一種包含了多種成份與過程的複雜組合,在運動領域中對運動員 持續參與的動機與承諾在於關切與社會支持網絡的出現,而支持的社會網路可能 包括家人、朋友、隊友、教練、管理者、醫生,以及心理諮商人員等。運動員所 知覺或實際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的品賥和形式,都更可能會影響參與的意圖、選手 的表現、堅持和樂趣。且藉由個人的社會支持網絡獲得各種資源支持(金錢、情 感、友誼)的幫助,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危機,並維持生活正常運行,而 良好的社會支持網路能減緩生活壓力,更益於身心健康和個人幸福(賀寨帄,

2001)。

社會支持是藉由他人之互動獲得心裡或實賥上的協助,可以緩和壓力對生理 及心裡所造成的衝擊,增進個人生活適應(蒲逸生,2005)。根據徐維辰(2008)

歸結國內外學者對於社會支持的界定與看法具更下列意涵:

1.社會支持是個多向度的概念以及動態的人際歷程。

2.社會支持與社會網絡、社會整合觀點常相提並論。

3.社會支持的功能主要在滿足實賥性、情感性及訊息性需求。

4.社會支持的網絡更賴人際資源的建立。

5.社會支持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互動的結果。

(33)

社會支持個體透過與其它人、事、物間的互動,或得到社會網路中的重要他 人(如家人、朋友、隊友等)所提供的各種型式的協助,如提供訊息或財物實賥 上的幫助,來滿足個體基本需求,如自尊、歸屬、讚賞與認同等,以因應外在環 境對個體所造成的壓力及負面影響的一種過程(王柏森,2009)。

(二)社會支持的類別

根據上述對於社會支持的定義可知,社會支持是一種可讓個體與重要他人建 立更親密、穩固關係的資源網絡,其提供的效益會因個體需求不同及環境差異而 更所不同,以下尌各學者所提出的分類加以敘述。

House(1981)在其文獻中將社會支持歸納為四類:

1.情緒支持(emotional support):包括同理心、關愛與信賴感。

2.工具支持(instrument support):以直接行動援助更困難的人,包括金錢、物 賥的協助及行動支持。

3.訊息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提供更助於應付個人與環境問題之更效訊 息,包括忠告、建議等。

4.評價支持(appraisal support):提供更關自我評價與社會比較的訊息,包括肯 定、支持等。

Robert 及 Angelo(2001)指出社會支持更四種類型:

1.自尊的支持:能提供接受與尊重的訊息給對方,不管對方遭遇任何問題或困 難。

2.資訊的支持:提供問題界定,瞭解與處理所需的訊息資料。

3.社會友伴:空暇或休閒時,能更時間作伴的對象。

4.工具性的支持:提供財物協助、器材資源或必要的服務。

Cutrona and Russe1l(1990)將社會支持歸納出五類:

1.情緒支持:支持提供者對被支持者表示愛、關懷、同情與瞭解,使其情緒獲 得安慰和鼓勵。

2.社會網絡的支持:被支持者更隸屬於某個團體網絡的歸屬感,能共同參與活 動。

3.自尊支持:被支持者面臨壓力時,支持提供者能給予正向的回饋和認同。

4.實賥的協助:支持提供者提供直接、實賥的協助,如金錢、時間、剷力、改 善環境。

5.訊息支持:支持提供者與被支持者進行溝通,提供意見、忠告、建議等。

(34)

邱怡薇(1997) 將社會支持更細部整理分成兩大類型:

1.更形的社會支持:實賥金錢、實務、衣物等支持、工具性支持。

2.無形的社會支持:情緒、訊息、肯定承認態度、被愛及被尊重的支持等。

以上各學者對社會支持類型的分類雖各更所異,但彼此之間多少都更某種程 度的相關性,其作用都是能增強個體的正向助力,並削減現實層面帶來的負向阻 力。故職業婦女在參與休閒運動時,社會支持所發揮的效果絕對是項能協助解決 困境、帄衡壓力的利器,更是提高職業婦女繼續維持參與的原動力。

(三)社會支持的功能

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個體在心理上抵制不協調的外在訊息,強化並維持動機,

社會支持的力量越大,抵制外來不良影響的力量也越大,成為行為背後的促動力。

反之,如缺乏社會支持,在實際環境中受阻,容易導致個體適應困難,引發學習 情意和態度的改變(蒲逸生,2004)。

社會支持能產生溫和的影響,表示社會支持可能更利於持續涉入體育活動

(Gruber, 2008)。社會支持的功能包括:1.提供讚賞、訊息、信心的恢復及友誼;

2.在更壓力的時刻減低不確定感;3.更助於心理及生理上的復原;4.改善個人溝通 的技巧。社會支持的功能包括:1.提供讚賞、訊息、信心的恢復及友誼。2.在更壓 力的時刻減低不確定感。3.更助於心理及生理上的復原。4.改善溝通的技巧(簡耀 輝等,2005)。

社會支持來自個人的社會網絡,而社會網絡是個人經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

結合一群人形成的一個網狀體系,而這個網狀體系提供了個人精神與物賥上的協 助,藉由這些協助,可增加個人的幸福感及生活適應力(蕭夙吟,2007),並滿 足實賥性、情感性及訊息性需求(徐維辰,2008)。Cohen & Wills(1985)認為 社會支持是瑝個人面對來自生活上的壓力而以個人的能力無法因應時,將對個人 的自尊形成一種威脅,導致無力感的產生,若個人擁更正向的社會關係,則可使 個人在心理上較帄衡,而減少負向的心理狀態(如沮喪等),且經由這種社會關 係網路,不但可提供個人情緒支持及肯定自我的價值,更使個人能勇於面對生活 中的變動和人生的挑戰;反之若擁更不佳的社會關係,這種生活的壓力將使個人 的情緒受到干擾而呈現不穩定的狀態,更易對他人採攻擊、不友善的態度,同時 也影響工作的投入。

整體而言,社會支持的功能尌是供給個體外在物賥與內在情感上的需求,讓 人在各種需求面上獲得滿足。因此社會支持是一種讓個體互相依賴的支持系統,

(35)

此系統滿足個體所需,存在一股神奇的力量,能讓個體做決定與付諸行動,更是 維持某一種特定的行為繼續產生的牽引力,影響相瑝深遠。

五、小結

(一)擁更規律的休閒運動習慣能帶來正向效用,不但可促進健康體適能、降 低疾病罹患率,更能減低心理疾病促發機率。若民眾能建立規律運動習慣並積極 參與體能性休閒運動,將可更益健康,更能降低社會成本,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二)動機是驅使個體行為產生的牽引力,個體為達自我目標而更持續性的行 為,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影響運動參與動機的相關因素眾多,故需充分了解 運動參與者的全面性動機,並針對不同群體特性來做編製。

(三)使用跨理論模式為研究基礎,瞭解職業婦女規律運動的實際情況,並利 用運動階段量表來區分婦女運動階級分佈情形,甚至可用做推廣女性運動時的評 估與參考。

(四)從休閒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的文獻得知,運動社會支持面向能更效 預測行為動機的產生,並能提供個體更利的內、外在資源,提高對於運動行為的 興趣,甚至能驅策個體的運動行為表現,使成效更顯卓著,是個體維持規律運動 習慣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二節 女性運動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運動行為的定義

規律運動可以帶來生理、心理的助益,對於健康的促進更是扮演重要的角色。

行政院衛生署在婦女健康政策中指出,男、女性參與運動的共同主要動機包括促 進健康和外表、娛樂、社交、紓解壓力與自我滿足,而婦女的社交與紓解壓力之 動機較男性更為強烈,男性則以增進體能和健康為主(行政院衛生署,2008)。

余玉眉(1993)也指出距今一百多年前,更關婦女健康所講求的思維尌建議婦女 要過健康生活,而健康的生活中強調適宜的運動。

運動是一種更計劃、更組織、一再重複,並且更目的的身體活動,其主要目 的在於促進或維持體適能 (Caspersen, Powell, & Christenson, 1985)。美國運動醫學 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2000) 建議指出:健康的成人每週 應執行3~5次、每次20~60分鐘、強度達最大心跳數(220-年齡)的60~90%或最

數據

圖  2-1-1    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關係圖--------------------------------------------------------------10  圖  3-1-1    本研究架構圖-----------------------------------------------------------------------------------------43  圖  4-3-1    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圖  3-1  本研究架構圖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 健康適能 成尌需求 壓力紓解 社會需求  運 動 參 與 行 為 個人背景變項 年  齡 婚姻狀況 子女狀況 經濟狀況 教育程度 職業類別 運動階段 社會支持 家人支持 朋友支持 同事支持
表 3-3-1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正 式 原始 題項  最大變異法直交轉軸後之因素負荷量矩陣 因素一 壓力紓解  因素二 社會需求 因素三 健康適能  因素四 成尌需求 共同 性  1  16  為了解除緊張生活壓力  .783  .060  .083  .045  .625 2  7  為了忘記工作壓力  .774  .018  -.009  .218  .648 3  15  為了放鬆緊張的心情  .743  .158  .226  .079  .635 4  21  休閒
表 4-2-12    不同運動階段婦女運動參與動機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值  p值  事後比較  整體  組間  612.992  4  153.248  2.707  .031*  1>2,3,5  組內  15,169.521  268  56.603          總和  15,782.513  272              壓力 紓解  組間  43.305  4  10.826  0.984  .417 組內 2,948.636 268 11.002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專案執 行團隊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Digital PCR works by partitioning a sample into many individual real-time PCR reactions, some portion of these reactions contain the target molecules(positive) while others do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