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南亞新移民女性文化適應之經驗歷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東南亞新移民女性文化適應之經驗歷程"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Journal of 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Healthcare & Management No.7 June 2009

0 5 5

壹、前言

隨 著 我 國 與 世 界 各 地 經 濟 、 貿 易 、 社 會 、 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使國人眼界逐漸與世界接 軌,促成跨國聯姻的情形日益增加。根據內政部 2008年統計台灣地區2001至2005年國人與外籍結 婚登記數每年都超過一萬人,截至2007年底,

國人與外籍、大陸人民結婚登記計24,700對,占 全年總結婚對數之18.3%,外籍配偶合法在臺居 留人數共有86,233人,其中女性配偶79,176人占 91.82%,國籍方面以越南籍70.48%為最多,依居 住縣市看,93~96年間皆以北縣最多。故本次訪

問對象以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為主。跨國婚姻如同 國際移民一樣是一種生活的壓力事件,移民者面 對新文化時,將會造成人際關係、個人角色、語 言以及生活型態等改變,亦影響移民者的健康,

包含適應壓力、語言與文化隔閡、取得相關醫療 資訊與健康照護利用困難(王、楊,2002;張,

2003;Carrasquillo, Carrasquillo, & Shea, 2000)。

因此,社區護理人員為第一線接觸新移民女性的 醫療人員,而在社區實務過程中因雙方文化的差 異,造成語言溝通等障礙,使社區護理人員不易 了解她們真正的需求,造成實務工作者執行其業 務的困境(孫,2003)。有鑑於此,在新移民女

東南亞新移民女性文化適應之經驗歷程

The Experience of Acculturation of New Immigrant Females from East-South Asia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講師 ◎ 呂靜妮 Lu Ching Ni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講師 ◎ 李怡賢 Li I Hsien*

摘要

目的在了解新移民女性在雙重文化環境下身、心所面臨的轉變。以修訂現象學研究法,採立意取樣居住北縣新店

市共20位新移民女性,以半結構性開放方式進行3-4次訪談,每次30-90分鐘,分析資料產生主題。結果:移民女性在

雙重文化環境下身、心所面臨的轉變可歸納為:夢想期、風暴期、紮根期、萌芽期、綻放期。夢想期:期待台灣文化 產生夢想;風暴期:現實文化衝突產生身、心健康問題;紮根期:子女誕生促使她們根留台灣;萌芽期:家人、社會 環境與醫療體系支持是關鍵;綻放期:能表達內心需求與願意走出來協助更多新移民女性適應台灣生活。結論:新移 民女性面對台灣坐月子文化,影響產後身、心狀況,應引導家人了解、尊重其原生文化。社區護理人員應鼓勵家庭成 員彼此分享,提供資源、轉介,協助文化適應;最後新移民女性在文化適應需家人、社會、相關醫療工作者共同努 力,期提供多元化的資訊,增進身心健康。

關鍵詞:新移民女性、跨文化照顧、文化適應

*通訊作者:李怡賢

23143台北縣新店市民族路112號

(2)

性來台後處於雙重文化之下與面對身體、心理巨 大改變,更需要護理人員的關注,故進行此項研 究。

貳、文獻查證

一、 Leininger文化照顧之日出模式:

國外學者Leininger於1965年創立文化照顧理 論的概念架構,認為「關懷照護」與「文化」

應融合在一起,以主觀及客觀立場得到的價值 觀、信仰及表達方式,幫助人們維持幸福及健 康,或協助他們去克服疾病、殘障及死亡(柯,

2002;Leininger, 1991;Labun & Evelyn, 2001)。

Leininger於2002年將修正後的日出模式做為文化 照顧評估,應用在護理學其探討重點在所有人群 的健康照顧,而人類學探討人群的社會、文化與 行為的相關性,這兩個學門整合而成為「護理人 類學」,此一解釋模型可視之為詮釋護理活動的 理論基礎,也針對不同國籍的當事人去發展適合 的照護模式,更可當作跨文化研究的指引。日出 模式主要分為兩部份,在上半部主要項目有:世 界觀、教育因素、經濟因素、政治與法律因素、

文化價值觀、血親和社會文化、宗教與哲學因 素、科技因素、社會結構、文化,經由語言、民 族歷史和環境背景影響;而下半部為不同醫療照 顧系統包括:傳統民俗醫療照顧體系、護理照顧 實務體系、專業醫療實務體系、及文化一致性護 理照顧模式。可以將當地文化照護做三種不同層 次的處理,一是保存與維持,二是適應與調和,

三是重建與重塑,也就是跨文化護理人員可以視 當地的照護情況做一些必要的調合,甚至重構 (Reynolds & Leininger, 1995;Leininger, 2002)。

而護理人員可採傾聽、同理心的態度,不做任何 偏見看法及治療,並期望能配合病人文化背景、

社會地位、宗教信仰之不同給予不同之護理措施 (Leininger, 1991)。因此,護理照顧由關懷為出發 點,藉著文化的評估使個案得以"全人"的被照護

(Leininger, 2002)。

二、文化差異對新移民女性身心健康之影響 國內有關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的研究中,吳美 菁(2004)指出,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婚後常被 要求「婚後隨夫」,以及相當程度的在地化,以 符合夫家的種種生活作息與台灣文化的習慣。由 於國際移民要比境內移民的過程更困難,跨國婚 姻如同國際移民是一種生活的壓力事件,移民者 面對新文化時,將會造成人際關係、個人角色、

語言以及生活型態等的改變,面對各種改變,也 影響移民者的健康;包含適應壓力、語言與文化 隔閡、取得相關醫療資訊與健康照護利用困難

(王、楊,2002;Carrasquillo, et al, 2000),包括 調適的壓力、無力感、生活習慣改變等,都是影 響健康的危險因子(王、楊,2002 ;Ramakrishna

& Weiss, 1992)。

三、跨文化照護能力之重要性

目前台北縣衛生所有關新移民女性的業務有 兩大類,第一以新婚與未滿二歲子女生育進行 管理期望達優生保健之目的;第二在健康檢查 方面,以三年內未接受過台北縣新住民婦女健 康篩檢者為主,並針對異常個案提供就醫轉介 服務能與追蹤(呂、黃,2006)。而社區護理 人員為第一線接觸新移民女性與家庭的醫療人 員,在實際接觸經驗中發現,新移民女性無法適 當表達與解釋她們的需求,同時亦無法完全了社 區護理人員的指示,相對的跨文化的差異造成雙 方語言溝通、文化等障礙,導致社區護理人員也 不易了解她們真正的需求,造成實務工作者執行 業務的困境。當新移民無法明確了解如何自我照 護時,將間接影響其個人之健康狀態(王、楊,

2002;呂、黃,2006;李、蘇、許,2004;孫,

2003;)。有鑑於此,女性新移民已是台灣現今 及未來的一種國際化面貌,讓我們對多元的文化 有更多的認識,獨自在異鄉新移民女性婚姻不只 是居住國的遷移,更重要的是必須面對文化衝

(3)

Journal of 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Healthcare & Management No.7 June 2009

0 5 7

突,處於雙重文化之下與面對身體、心理巨大改 變會造成她們被社群隔離及成為健康照護弱勢 者,除了亟待社區第一線護理人員關注外,這現 象更讓我們省思醫療人員在面對新移民女性與家 庭,是否具備跨文化照護能力來滿足新移民女性 健康需求,而文化融合性的照護就是依據文化照 護的理念,實務工作者需要不斷從文化層面的反 思,增進文化敏感度與具備跨文化照護的能力,

以提供完善的照護服務包括東南亞新住民與家庭 的文化價值觀、信仰及生活方式互相融合的護理 措施,以促進新移民女性身心健康。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進行。在取得20位參與 者的同意後並填下訪談同意書,以半結構性開放 的訪談指引進行3-4次個別訪談,每次30-90分鐘,

以資料分析以主題,主要目的在深入了新移民女 性文化適應之經驗歷程背後的本質。

二、研究對象的選擇

本研究經研究者長期參與新店市衛生所各項 活動,建立關係後從中尋找出20位東南亞新移民 女性為研究對象,國籍方面:越南有6位、印尼有5 位、柬埔寨有4位、泰國有3位、菲律賓有2位,共 計五個國家。取樣的來源有兩種方法:第一.以立 意取樣:源自新店市戶政事務所知會衛生所有關 目前轄區結婚登記的情形。第二.採滾雪球法:是 由熟識或參與活動的新移民女性介紹累積而成,

為使研究結果能豐富呈現,選樣條件如下:

(一)配偶國籍為台灣。

(二)意識清楚、具有國語與台語基本會話能 力。

(三)無精神疾病史。

(四)同意參與本研究、接受訪談與同意錄音 者。

三、倫理考量

本研究基於對參與研究者的人權尊重及研 倫理考量之下,遵循下列原則:

(一)訪談前經過參與者同意並簽立同意書,並 說明研究目的、內容、參與者可隨時決定 停止錄音或退出研究的權利。

(二)為了讓每一位參與研究對象能瞭解本研究 之目的,將研究同意書、資料收集工具

(個案基本資料、半結構式問卷的訪談指 引)。

(三)所收集之問卷採匿名編號方式處理,受訪 者的資料一律保密不外洩,資料內容僅供 學術研究,以保護研究對象之隱密性。

(四)於訪談過程中若參與者有需要且同意,研 究者將適時提供轉介及健康保健服務,參 與訪談的個案,贈送精美小禮品一份,表 達對參與者之謝意。

四、資料收集

為求資料取得過程的一致性,由研究者本人 擔任資料收集者,以個案基本資料、半結構式問 卷的訪談指引為工具,訪談過程採一對一及面對 面的深度訪談,配合半結構式、不引導及暗示的 方式進行訪談,例如:「請談談妳來台後的生活 經驗?」…等。若參與者說話中有不清楚或遺漏 處,則請求澄清,以「然後呢…?」等溝通技巧 來引導參與者做更深入的描述,訪談結束時間以 個案說話內容一再重複無新的資料出現為止,本 研究雖然在訪談至第10位時,訪談之中已經不 再有新的資料出現時,考慮研究對象包括五個國 家,為求資料嚴謹度,各國籍再多訪談1-2位對 象,共計20位。

五、資料分析

本文採主題分析法,依高淑清 (2001) 的分析 架構為基礎,主題分析亦即從諸多的文本與資料 中,並非線性進行,而是不斷的以「整體-部份-整 體」的方式循環去尋找共同主題。以下分為文本

(4)

的建立與文本的分析來敘述: 一.文本的建立:

透過個別訪談,於訪談24小時內經過整理打字,

謄成逐字稿。二.文本的分析:共搜集20份逐字 稿,並從文本中找出共同的主題,包括:(一)資料 文本的抄謄、(二)文本的整體閱讀、(三)發現事件 與脈絡視框、(四)再次閱讀文本、(五)分析意義的 結構與經驗重建、(六)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以及 (七)研究協助夥伴的檢證與解釋。

六、研究的嚴謹度

(一)真實性(Credibility):在取得建立信任關係 後說明研究目的,訪談過程中徵求家人與參與者 的同意,在訪談過程中,引導參與者完整的呈現 個人的生活經驗,並觀察個案自發性語言、非語 言行為表現,不限制時間,至個案重複出現相同 的資料為止。研究者皆會主動先自我介紹。同儕 的辨證方面,於分析資料過程中邀請相同背景的 研究者,共同參與檢視每份文本與錄音帶內容是 否一致,且至少核對三次,並共同分析文本中的 意義單元、討論與歸納等步驟使內容達一致性,

減少過程中的盲點並提醒研究者的疏忽。

(二)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訪談所有內容 以文字忠實的呈現在文本裡,對研究步驟有詳盡 的描述且不加入研究者個人的主觀成見,完整的 保留所有資料增加研究的可轉移性。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資料收集由研究 者一人親自進行深度訪談、錄音後所收集的資 料,訪談後24小時內,再逐字轉錄成文字資料,

有完整的研究過程,內容方面則有婦幼照護護理 背景的資深醫護人員兼研究生共同檢視核對三 次,以提高文本與錄音帶的吻合度。

(四)可證實性(Confirmability):本研究將所有 研究對象的原始資料包括錄音筆、會談文本、隨 身筆記和資料分析記錄等完整的妥善保存,作為 日後查證及運用時參考之依據。

肆、結果分析

本研究歸納出新移民女性在異鄉文化適應之 歷程:分別為:夢想期、風暴期、紮根期、萌芽 期及綻放期,內容分述如下:

一、夢想期

能在台灣生活對新移民女性來說是一件驕傲 的事情,越南來台近一年七個月的瑞絲表示:

「我爸爸說能嫁給台灣男孩子,家鄉的人都很羨慕,爸 爸媽媽說很有面子。」;由印尼來台三年的萱萱對這裡 異鄉的新生活充滿了嚮往:「我很想來台灣,我爸爸說 來台灣生活會很好,叫我要好好地服侍阿爸阿母,這樣 阿爸阿母就會很疼我。」,受訪者甚至期望能成為台灣 人,甫由柬埔寨到台灣七個月的小潔談到:「在台灣生 活幾年就,可以拿到身分證了。」;為了能快快融入多 采多姿的新生活,她們積極的學習語言,從菲律賓嫁到 台灣一年的瑪莉表示:「大概半年都應該會說國語可以 溝通了,慢慢的也會習慣在台灣的生活。」

二、風暴期

新移民女性離開了熟悉的家園,面對一切都 是陌生的台灣生活,初期衝擊最大的莫過於語 言、氣候與飲食文化關係,對於台灣的生活不太 能適應。越南來台近一年的貝貝表示:「只有一個 人在這裡,心裡會害怕,不會說話,字看不懂,生活很 不一樣。」,泰國來的小喬提到:「國語說的不是很 好,出去買東西,覺得台灣的人都會一直看妳,很不自 在很難受。」,而印尼來的安娜對氣候還是不適應:

「最不習慣是太冷了,因為我很怕冷,我手和腳皮膚會 癢癢的有一粒一粒的東西很多很不舒服,常常冷得頭 暈和頭痛」。家鄉在柬埔寨的莉亞,即使已來台二 年三個月對這些文化的衝擊,尤其飲食習慣,在 坐月子期間表現的更為明顯,她說:「我們那邊不 吃中藥和麻油雞,我生完小孩我婆婆每天都煮中藥和麻 油雞,我不敢吃真的很難受。」;而越南來將近三年 的小安提到先生不支持她哺餵母乳的狀況:「我 們那邊餵母奶很普遍的,我想要餵母奶,可是我奶不

(5)

Journal of 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Healthcare & Management No.7 June 2009

0 5 9 多,先生不讓我餵,先生說吃母奶,小孩會吃不飽會長

不大,所以先生說不要就不要。」。

除了上述影響,更深層的如他人眼光、視新 移民女性婚姻為買賣的思想等,才是影響至深的 根源,即使來台多年,她們提出面臨到的問題仍 是社會歧視,印尼來南十一個月的艾麗:「哎…公 (指市公所)上課老師好像也搞不清楚我們的情況,

老師覺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買來的,說買來感覺很不 舒服。」,泰國來快二年的玲玲努力的學習語言,

希望轉變國人對買賣婚姻的看法:「我其實很希望 台灣人真的能多多瞭解我們,多認識我們一些,真的很 不喜歡被人看不起的感覺,就是這樣我才會很努力學中 文。」。

三、紮根期

隨這時間的流逝,這些新移民女性對於台灣 的生活也漸漸的習慣,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 與想法,在台灣有了全新的生活,讓她們更喜歡 更願意的待在台灣。參與識字班也讓她們有更寬 闊的視野,在菲律賓有著大學學歷的蘇珊提到:

「我很喜歡去學校,有很多朋友,大家可以說說話,去 學很多東西,回家也可以跟先生說我學到東西,我覺得 這樣很好,生活比較快樂,大概半年都應該會說國語可 以溝通了,慢慢的也會習慣在台灣的生活。」;生活 的擴展,和夫家成員的關係也日益熟絡,越南來 台九個月的曼曼分享:「婆婆知道我怕冷,會在冬 天時煮一些中葯給我吃,我在越南沒有吃過,吃了真的 身體會熱一點,覺得不錯;先生會買我喜歡麵包給吃,

真的很好吃,我來台灣胖了5公斤。」。

四、萌芽期

生活適應後,隨著新生兒的到來,對這些新 移民女性而言生活更有動力,「家」的感覺逐漸 成型,有三個月大寶寶,印尼來的小娃提到:

「有小寶寶就是比較不會很無聊啦!(笑)有一個人 了,也有人可以陪我了,也可有人跟我一直講話啊,

日子過得比較快樂啊!」,原本初來台灣時候是非 常念家思鄉的雅婷,如今因為有了孩子改變了想

法:「剛來時半年回去一次,後來懷孕生小孩後,有 回去過一次,共兩次,不過我覺得我現在過的很好,比 較不會想要回去了 (指柬埔寨)。」;除了孩子,工

作的收入讓她們更加有活力,印尼來台已二年二 個月的琳琳,「很無聊,朋友介紹的附近有一家在作 手工,我叫先生就去拿一些手工來做,是我自己想要做 的,我懷孕時候開始做,到現在還在做,小孩在旁邊我 有空就一邊做手工,做一個5角,做3小時會有500元,

我覺得很好賺。」;最後同儕的交流與支持也使 她們有抒發情感的空間,像住家附近的小公園也 成為她們交友與談心的天堂,來自越南的雪莉說 道:「下午我們都會到公園去,所以就認識了,有很 多有大陸的,有印尼的,有越南的,我們會一起聊帶小 孩啊!說說話!」。

五、綻放期

歷經轉換環境初期的不適應,隨著語言能力 增加、與夫家成員的熟絡、新生兒的到來及工作 的擁有等,這些新移民女性充滿活力、綻放欣欣 向榮光彩,除了自身的滿足外,她們甚至期望能 為同樣由外地初來台灣的新移民女性貢獻力量,

來自越南,嫁到台灣已經三年的娜娜:「我希望現 在也可以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她們,有機會我很想幫幫 我的姊妹。」;但能力有限,所以她們也期待未來

在台灣也有『她們的娘家』,成為她們永遠不變 的支持力量,泰國來台二年一個月的麗絲談到:

「雖然來台灣這麼多年了,但生活難免會碰到不快樂的 地方,如果有一個讓姊妹們可以在一起的地方,會很不 錯。」。

伍、討論

一、文化適應之脈絡

新移民女性擁抱夢想的過程,有許多不為人 知的一段奮鬥歷程,歷經五個時期,分別為夢想 期、風暴期、紮根期、萌芽期、綻放期。夢想期 因為對台灣文化感到期待所產生夢想;風暴期因 現實的文化衝突產生身、心健康問題;紮根期子

(6)

女的誕生讓促使她們根留台灣;萌芽期家人、社 會環境與醫療體系支持是關鍵;綻放期能表達內 心需求與願意走出來協助更多新移民女性儘早適 應台灣生活。國外學者 Black & Mendenhall於跨 文化適應研究中,提出四個階段的U型適應理論 包括蜜月期(honeymood stage)、幻滅期或是文化衝 擊期(disillusionment or cultural shock stage)、調適 (adjustment stage)與精進期(mastery),與結果歸 納出歷經五個時期相同。有鑑於此,文化的隔閡 如同「冰山」,一般看見露出水面的「冰山」顯 見的文化,如:語言、飲食習慣等是容易用我們 的五官來分析,但是水面以下的「冰山」隱性的 文化,如:態度、價值觀與信念,是無法用五官 來詮釋的,新移民女性都會有一段挫折過程需要 長時間關懷,陪同她們度過。因此,醫療工作者 當務之急需要深入瞭解與尊重新移民女性之原生 文化的脈絡 (Black & Mendenhall, 1991)。

二、影響文化適應之要素

在移民的歷程中,文化的隔閡是必然的,新 移民面對遷入社會環境與文化的不熟悉、挑戰與 衝擊使移民者婚姻生活極具挑戰性,在生活適應 上有遍嚐驚惶失措、失落無奈、徬徨、無助的心 理歷程而陷入困頓與孤寂之中(柯,2003;高,

2004;Huang & Mathers, 2001)。本研究發現參與 者訴在說起初來台的無奈生活是一種難以言喻複 雜的心境,讓移民初期苦澀味留下永難抹滅的回 憶,初期文化衝擊是一般顯見文化包括語言、氣 候與飲食等文化。但新移民女性特質堅忍與自學 力,研究發現約半年時間已具備語言聽、說之能 力,但讀、寫之能力仍較缺乏,語言表達有助於 克服所面對文化衝擊,真正影響是來至於隱性的 文化衝擊,國人對她們的刻板印象、歧視與不尊 重,才是讓她們感到困擾的根源。

2008年,台北縣衛生局有關新移民女性的 政策,以新婚之及未滿二歲子女生育健康管理卡 期望達優生保健之目的,在健康檢查方面,以三

年內未接受過台北縣新住民婦女健康篩檢者,並 以新入境、或一年內曾依親(重返原生國)以及東 南亞國籍者為主,異常個案提供轉介服務包括:

有寄生蟲、肝功能異常者安排就醫與追蹤。孫麗 娟,2003年在公共衛生護士執行外籍新娘家庭計 劃管理之成效中也提到,面對新移民女性實務工 作者也會遇到雙方語言溝通、文化等障礙,導致 護理人員也不易了解她們真正的需求,造成實務 工作者執行其業務的困境。本研究也發現目前政 策推動中除了語言溝通困境之外,社區護理人員 對新移民女性仍存在刻板印象與對原生文化的不 瞭解,較無法了解她們真正的健康需求。但移民 者的壓力比一般人高,並可能發生語言問題、背 痛、焦慮、憂鬱等症狀,若發生調適困難時,壓 力就可能轉化成身心健康的問題(李、蘇、許,

2004;孫,2003)。本研究也發現,移民過程除 了移民壓力之外,為人母之後角色的改變與嬰兒 相照護關照護需求提高,若第一線社區護理人員 無充份文化敏感與照護能力,較無法協助新移民 女性之文化適應。顯然新移民女性的適應壓力增 減與社會支持、家庭支持及朋友的協助因素息息 相關,醫療工作者需要,善用翻議員與相關翻譯 之工具,進行衛生教育與護理指導,但如何具備 文化敏感與照護能力更顯重要,社區護理人員在 進行家訪時,應該積極地發現隱藏的健康問題及 家庭需求,鼓勵家庭成員間彼此的分享,加強提 供各項資源與轉介,協助文化適應。

三、多元種族下跨文化照護之省思

在遷移調適的最後歷程會涉及牽扯到「完全 同化」的議題,指涉兩種不同文化的融合,當部 份新移民女性欲追求同化,使自己生活融入台灣 本土時,社會大眾應以尊重對等的態度來看待,

鼓勵並接受她們也帶來母國文化,融合成為台 灣家庭與社會的一種新景象(Carrasquillo, et al., 2000)。本研究對象會不斷努力學習主流台灣社 會的文化與語言,也以會說流利的中文為榮,但

(7)

Journal of 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Healthcare & Management No.7 June 2009

0 6 1

產後文化的差異造成飲食不適應與無法繼續母乳 哺餵。根據Leininger文化照顧理論,本研究發現 新移民女性原生文化保存與調和方面較少看到,

重建與重塑的部分最多。因此,在這樣「同化」

的過程中,不考慮個人的差異與獨特的主張,否 認了她們的自由選擇權,要求新移民者「同化文 化」的衣服。

現今台灣面臨多元種族,需要迫在眉睫的必 須建立對多元跨文化的學習管道,希望在種族文 化多元的社會和交互依賴,本研究發現的新移民 女性在文化適應的過程是多面向的,處於雙重文 化衝擊,需要家人、社會、醫療工作者共同努 力,因此,需要省思我們是否具備文化敏感與照 護能力,是否真正了解新移民女性的原生文化、

尊重不同文化差異與、破除文化歧視、偏見與刻 板化印象。除了可以視當地的文化照護情況做一 些必要的調合,可提供原生文化之照護,以增進 新移民女性之身心健康。也期許醫療工作者能扮 演專業角色,替她們發言保存新移民女性的更多 的原生文化,期望能讓她們有尊嚴生活在這一片 土地。

陸、結論與建議

一、加強資源連結與轉介:社區護理人員在 進行家訪時,應該積極地發現隱藏的健康問題及 家庭需求,鼓勵家庭成員間彼此的分享,加強提 供各項資源與轉介,協助文化適應,因此,社區 護理人員需要熟悉新移民女性相關正式與非正式 組織。

二、強化以家庭為中心之照護:產後期的面 對不同台灣的坐月子的文化,會影響產後身、心 的恢復,在進行懷孕期衛生教育時,需要請家人 一起參與,讓家人瞭解彼此的文化差異,因引導 家人了解與尊重新移民女性的原生文化,共同討 論合宜的坐月子方式,共同協助新移民女性順利 渡過產後時期。

三、提升跨文化照護能力:新移民女性在文 化適應的過程是多面向的,處於雙重文化衝擊,

需要家人、社會、相關醫療工作者共同努力,期 望提供多元化的資訊與給予瞭解與尊重新移民女 性之原生文化的脈絡。因此,醫療工作者需要加 強跨文化照護相關能力,來增進新移民女性身心 健康。

四、未來研究發展:對醫療工作者跨文化照 護相關能力與新移民女性在文化適應之感受等議 題,可深入探究。

柒、研究限制

針對本研究不盡完善之處,研究者提出下列 限制:

一、研究對象與時間方面:本研究對象乃因 受到初來台灣新移民女性與家庭不易接觸,藉由 衛生所抄寫的新移民女性資料名冊,聯繫過程經 常被家屬拒絕訪視,使得對象來源受到很大的限 制,訪談時間為30分鐘,因在訪談過程家屬在 旁,訪談情境不易建立。

二、取樣方法方面:本研究僅限於新店市衛 生所收案管理的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因部分東 南亞籍新移民女性有無法克服的溝通障礙,所以 本次研究中未將其納入收案對象,故使研究結果 之推論有所限制。若在時間、人力及經費許可 下,可透過翻譯人員的協助進行訪談,並從更多 不同醫院層級或社區中尋求更多的個案,以驗證 研究結果之普遍性。

(8)

玖、參考資料

王玉女 (1998)‧Leininger文化照護理論‧長庚護 理 ,9 (4),70-77。

王秀紅、楊詠梅 (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健 康‧護理雜誌 ,49 (2),35-40。

內政部統計處 ( 2008,9 月 1 日)‧內政部通報 九十七年第三週‧2008 年 12 月 03 日取 自http://www.moi.gov.tw/stat/week.aspx 呂靜妮、黃玉珠 (2006)‧探討越南籍配偶於產後

之經驗歷程‧志為護理 ,5 (2),84-94。

李明憲 (2002)‧糖尿病衛生教育的文化能力培 養‧糖尿病衛生教育學會會訊 ,6,63-69。

李慧珍、蘇秀娟、許芷音 (2004)‧外籍新娘的健 康評估-以新店市為例‧護理雜誌,51 (4),

88-93。

吳美菁 (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 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 ‧未發表

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研究所。

柯凱珮 (2002)‧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 ‧未 發表的碩士論文,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多元文化研究所。

高淑清 (2001)‧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孫麗娟 (2003)‧公共衛生護士執行外籍新娘家庭 計劃管理之成效-以苗栗縣為例 ‧未發表的

碩士論文‧台北: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 所。

張鈺珮 (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 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 ‧未發

表的碩士論文‧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 元文化研究所。

Black, J. S., & Mendenhall, M. E. (1991). The U-curve adjustment hypothesis revisited: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2, 225-247.

Carrasquillo, O., Carrasquillo, A., & Shea, S. (2000).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of immigrant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Difference by citizenship and countr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0 (6), 917-923.

Huang, Y. C., & Mathers, N. (2001). Postnatal depression – biological or cultural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stnatal women in the UK and Taiwa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3 (3), 279-287.

Labun, E. & Evelyn, M (2001). Cultural discovery in nursing practice with Vietnamese client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5 (6), 874-881.

Leininger, M. M. (1991). Culture care diversity and university-A theory of nursing. NY: McGraw-Hill.

Leininger, M. M. (2002). Transcultural nursing : concepts, theor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NY:

McGraw-Hill.

Ramakrishna, J., & Weiss, M. G. (1992). Health, illness and immigration: East Ind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stern Journal of Medicine (SpecialIssue), 157 (3), 265-270.

Reynolds, C. L., & Leininger, M. (1995). Madeleine Leininger: Cultural care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theory. In C.M. McQuiston & A.A Webb (Eds.), Foundations of nursing theory:

Contributions of 12 key theorists (pp. 369-414).

Thousand Oaks, CA: Sage.

(9)

Journal of 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Healthcare & Management No.7 June 2009

0 6 3

The Experience of Acculturation of New Immigrant Females from East-South Asia

Instructor, 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Healthcare & Management ◎Ching-Ni Lu Instructor, 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Healthcare & Management ◎I-Hsien Li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Taiwanese new immigrant females’ lived experience of acculturation. Research method: Modify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was used and total of 20 new immigrant females who lived in Sindian Ctiy, Taipei County were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Semi-structured open ended interview was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Each participant was interviewed three to four times and interviews ranged in length from 30 to 90 minutes.

Themes were emerged by data analysis. Findings:The shift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us of the immigrant female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ive stages: the dream-building stage, the storm stage, the grounding stage, the germination stage, and the bloom stage. At the dream-building stage, the new immigrant females form various expectations toward Taiwan society.

Then at the storm stage, these immigrants suffer from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problems due to cultural conflicts. The birth of their children leads them into the grounding stage. At the germination stage, support from their family, society and medical system is important. Finally comes to the bloom stage, during which they can express innermost demands and are willing to assist other immigrant females in adapting to new living environment. Three conclusions are made below. First, pregnancy health education needs to focus on guiding their family members to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ir original cultures in order to providing proper postpartum care. Second, community nursing staff should encourage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new immigrant females, discover demands, provide resources and case transfer to facilitate cultural adaptation.

At last, adequate information provision, respect for their original cultures, as well as support from immigrants’ family members, the society and related medical workers are vital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cultural adaptation.

Key words: new immigrant females, cross-culture care, cultural adapt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 I-Hsien Li

No.112, Min-Zu Rd., Sin-Dian City,Taipei 23143,Taiwan

(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世界銀行(World

Location:Penghu Maker Base (Integrated Practice Building 5F, No. 63, Minzu Rd., Magong City, Penghu County). Content:Teach the trainees how to use the layer technique of Decoupage to

Location:Penghu Maker Base (Integrated Practice Building 5F, No. 63, Minzu Rd., Magong City, Penghu County).

With the proposed model equations, accurate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on a mapped grid using a standard method, such as the high-resolution wave- propagation algorithm for a

The five-equation model system is composed of two phasic mass balance equations, the mixture momentum equation, the mixture total energy equation, and an evolution equation for

Roles of English language (ELTs) and non- language teachers (NLTs)3. General, academic and technical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The Composite CPI for June 2009 increased by 0.39% month-to-month, with the price indices of Transport; Clothing & Footwear; and Food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rising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