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巴黎協定》後的氣候談判與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巴黎協定》後的氣候談判與發展 "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COP23―來自波昂的第一手報導:

《巴黎協定》後的氣候談判與發展

文 / 詹詒絜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氣候與能源專員/COP23 特派員)

 COP23 緣起:氣候談判前情提要

談到構成《巴黎協定》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答案通常是「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過去,《京都議定書》白紙黑字明訂已開發國家需要減 排多少溫室氣體,採取的是一種「由上而下」(top-down)的統一減量承諾管制。但《巴黎 協定》反其道而行,採行「由下而上」(bottom-up)的減量及調適架構,改由所有國家各 自主動提報未來將欲落實的氣候目標及行動,統稱為「國家自主貢獻」。

國家自主貢獻減排不足 建立檢核機制

根據今年聯合國環境總署(UNEP)在第 23 屆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3)所公布的《2017 年排放差距報告》,若將目前各國提交的國家自主貢 獻內容付諸實行,全球還是會在本世紀末相較於前 工業時期升溫高達 3-3.2°C,並且預估到了 2030 年,

相較於 2°C 溫控目標路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 會多出 110-135 億噸,顯然目前國家自主貢獻仍不 足以遏止氣候變遷的危害速度。

建立一套國際通用的規範制度,以要求各國在執行國家自主貢獻的過程和進度時,必須公 開透明。同時,會透過促進對話性機制(Facilitative Dialogue),每五年進行一次全球定期 盤點(Global Stocktake),檢討各國落實貢獻的影響和成果。目前第一次的檢視時間點,押 在 2018 年召開的第 24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4),而如何建立《巴黎協定》內的各 項透明化、檢核、財務機制等,即是 2016-2018 年期間,每屆氣候變遷會議中討論的重點。

配合《應用地理上》第7章 全球暖化

火車站的 COP23 指示板(詹詒絜攝)

(2)

2

COP22:突破美國退出的困境

2016 年第 22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2)於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由於當時各國對於 如何設計各項機制,仍停留在集思廣益的發想階段,因此該屆只是指派大會底下的子會議,各 自認養不同機制設計的工作。然而,該屆會議進行至第二周時,現今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當選,

並宣稱要退出《巴黎協定》。為了防止美國的退出動搖各國信心,會議最後甚至決議只要是聯 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締約方,即使還沒批准《巴黎協定》,都得參與協定內工 作計畫的討論。這項決議顛覆了以前《京都議定書》的作法:過去非《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的 國家,即使是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方,在議定書的例行會議只是「觀察員」(observer)

角色,不具參與任何相關討論的義務,而這項決議顯然是要把所有締約方與《巴黎協定》綁在 一起,任何一國不能拒絕參與和討論。

 承前起後:COP23 的主要內容

2017 年的 COP23 波昂氣候大會,是破天 荒首次由太平洋島嶼國家主持,在開發中國家 握有會議主導權的情況下,整體討論、決議產 出和周邊氛圍上都與以往不同。首先,大會主 席斐濟總理將《巴黎協定》內的促進對話性機 制更名為 Tanaloa Dialogue,”Tanaloa”一 詞在斐濟語中具有「非排他性」(inclusive)、「參 與式」(participatory)和「透明化(transparent)

等意義,主要期盼即將在 2018 年舉行的對話能 夠廣納各方觀點,包含開發中國家以及非國家

角色(non-state actor)的意見,並且全程公開進行,讓整個氣候社群能夠一起監督、檢討 各國目前實行國家自主貢獻的進度。而此對話會搭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明 年針對地球升溫 1.5°C 之後續影響所釋出的科學報告,要求各締約方反思三大問題:「我們 現在走到哪裡?」、「我們希望到達何處?」、「我們如何到達?」,並於 COP24 前提交自 己的期望,以助未來對話順利進行。

已開發國家承諾不足 開發中國家施壓

2012 年在卡達杜哈所通過的《杜哈修正案》,旨在延長各國在《京都議定書》的承諾,

以銜接國際在 2020 年《巴黎協定》正式實行前的氣候行動,然而過了長達五年之久,全球只 有 90 餘國批准,距離需要 144 國批准的生效門檻,仍有一段長路要走。這意味在 2020 年前,

國際上是缺乏一個管理氣候行動的權威性條約。而世界排放大國像是美國、歐盟、日本等皆未

COP23 會場(詹詒絜攝)

(3)

3

批准,已開發國家在此過渡期中的氣候承諾顯然不足,不禁讓開發中國家擔憂 2020 年前行動 缺口無法填平。因此,為促進各國在 2020 年前的氣候野望(Pre-2020 Ambition),開發中 國家在 COP23 爭取到在接下來 2018 年和 2019 年的氣候會議上,需各進行一次全球盤點,

受清點的除了有國家自主貢獻外,還有各國 2020 年前的具體行動。

另外一項開發中國家最擔心的議題,是已開發國家的氣候資金承諾,也是今年 COP23 談 判中,國家之間最爭執不下的焦點。《巴黎協定》確認已開發國家每年要提供 1,000 億美元,

投入支援開發中國家進行氣候行動的綠色氣候基金(GCF)。但自從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

後,美國政府即不再投入資源於氣候資金上,不僅讓綠色氣候基金的財務來源沒有著落,也連 帶減少調適基金 (Adaptation Fund)和 IPCC 做研究的資金來源。因此,開發中國家在本屆 會議強力主張已開發國家要每兩年固定報告其氣候資金承諾,但此舉因涉及已開發國家的內政,

而遭到強力反對,各國未來的財務資源分配和提供皆難以保證。會議結果在此議題上,各國並 沒有達成共識,並且拖延本屆會議直至原定結束時間的隔日清晨才結束。而專門協助開發中國 家進行調適行動的氣候基金,在 2016 年馬拉喀什會議時,被認定為《巴黎協定》內其中一項 計劃資金,對已開發國家而言,無疑是加重了肩上的負擔,因此調適基金會籌募進度一直不是 很好,大多還是依靠歐盟幾個發展較好的國家苦撐著。今年會議,開發中國家再度提出調適基 金財務動員議題,但在各國立場分歧下,仍難以突破困境,最後只決議讓基金續留巴黎協定,

但錢應來自自願捐贈,或是強迫已開發國家做出挹注承諾,下一屆氣候變遷會議才會進行最後 確認。

法德出頭 氣候談判的政治版圖移轉

總體而言,本屆在資金議題上的談判結果不甚理 想,美國的退出也確實造成各項氣候基金存有大缺口,

但仍有一些已開發國家持續承諾資金投入,甚至加碼 挹注。於 COP23 的高階會議(High-level Segment), 法國總統馬克宏便鼓勵歐盟成員站出來,一起動員氣 候資金,以填補川普政府不挹注的鴻溝,甚至公開表 示會財務支援 IPCC 的研究工作,協助國際社群掌握 更精確的科學論述。而德國總理梅克爾則重申將額外 挹注調適基金 5000 萬歐元的承諾,同時宣稱 2020 年時要加倍投入氣候基金。兩國的宣示皆讓全球氣候 社群非常期待看到未來氣候領導角色和政治版圖的移

轉。 法國總統馬克宏與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大會上

發言(詹詒絜攝)

(4)

4

周邊會議:民間、弱勢族群發聲 議題多元化

至於 COP23 的周邊會議(Side Event),相較於過去多屆氣候會議,議題面向不僅多元,

也有更多 氣候 脆弱族 群( Vulnerable Groups)的聲音 和面孔 , 最顯著的 即是 島國移 居

(Settlement)議題,討論未來島國國土淹沒後,該如何安置這些島嶼國家居民。這種較冷 門的題材,過去極度罕見於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但本屆在島嶼國家掌握主導權下,顯然是 個讓議題曝光的好機會。此外,過去幾年也鮮少將「廢除化石燃料」議題單獨列出來討論,但 今年光是周邊會議就多達七、八場,會議場外的「去煤」抗議行動也不斷此起彼落,在大會開 幕前更是有數千人響應氣候變遷議題,佔領波昂城市附近的煤礦場,包圍 10 層樓高的機具。

「脫碳者聯盟」

而於 COP23 第二周發表的《2017 年全球碳預算》報告(Global Carbon Budget 2017)

也明確指出,全球由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在今年不減反增,來 到一個紀錄高峰;《2017 年排放差距報告》更是強調,要縮小 110-135 億噸溫室氣體的排放 差距,未來全球需有 80%到 90%的煤炭儲量必須停止被開採和使用。自《巴黎協定》通過後,

諸多西方已開發國家如:加拿大、法國、荷蘭、芬蘭、英國、葡萄牙等,輪番公開未來停止燃 煤火力發電廠的時間表,但今年會議主辦方德國,卻一直沒有給予確切時間表,總理梅克爾在 高階會議上的演說,態度則顯得曖昧不明,僅表示會重新思考煤炭的經濟上可行性,卻未實際 給予「去煤」的方向和途徑,讓當地公民團體及國際氣候社群大失所望。而曾經公開國家去煤 計畫的英國和加拿大,在會議中帶頭創立「脫碳者聯盟」(The 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

目標希望在下屆氣候變遷會議前募集超過 50 個國家加入去煤行列。短短兩周,便有超過 20 個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入,未來指望能如滾雪球般地持續壯大。

 結語:由下而上的趨勢

縱觀今年談判的成果實質上並未有太多產出,反倒是非國家角色的參與,和多元議題焦點 越加發光發熱。當然,在整體氣候會議中,國家行為者依舊是談判主體,只是當國際談判腳步 越來越遲緩時,企業、公民社會與地方城市的氣候行動會越顯得重要,這也是《巴黎協定》另 一層「由下而上」的意義,並賦予不具有聯合國會員身分的臺灣,在每年政府官方代表、城市 決策者、企業和民間組織諸如: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永續能源基金會等的參與下,更有發揮 的空間。

 建議授課方向

全球暖化已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且持續發展中,本文可作為「應用地理(上)」全球 暖化單元中,對 2015 年巴黎協定後續的延伸補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G: 嗯, 在開始的時候我是被 Henry McKean 14 論文中的一個想法所啟發, 他在文中提示動力 學可能可以與不可壓縮的 Navier-Stokes 方程連結。 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曾根教授 15 在這

 目前,歐美日韓等已開發國家的美容美髮行業發展已進入了規

四十年代以前, 香港並沒有培養出有份 量的數學家。 中國數學發展的舞台在北方。 五 十年 代初, 政局動蕩, 南下學者不少, 其中包 括年輕的數學家陳國材 (K. Wang ) 等。 香港海隅, 非他們

兩次全球化的顯著差異,主要是跨國公司的商業活動,和這些企業對開發中國家日益增加的 直接投資,導致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貿易型態發生了變化。請問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為 何? (15 分)

[r]

「2016 年至 2020 年國家發展規劃」 ,祭出 500 億美元及 12 項公共工程,如 Boundiali 棉花生質燃料電廠、Gagnoa 可 可生質燃料電廠、天然氣輸送、工業區開發等計畫,以推動 經濟成長,預期在 109

另美國將重新檢視低度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名單,排除部 分國家適用美國 WTO 「普遍優惠關稅措施」(GSP)承諾,且

在重工業方面,由於國家經濟的巨幅變化,亞 塞拜然的工業發展在 1995 至 2008 年之間取得重大 成就,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