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余光中〈亦秀亦豪的健筆——我看張曉風的散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2余光中〈亦秀亦豪的健筆——我看張曉風的散文〉"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一 章 緒 論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綜觀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的發展:五 0 年代1 君的憶舊散文,描寫童年生活及故鄉風俗民情,表達她對故鄉、家人及師友的懷念,文 中充滿溫柔婉約的光輝;七 0 年代的張曉風以一隻「亦秀亦豪的健筆」2席捲文壇,她以 推陳出新的語言、豐富的想像、善變的風格,以及熱切的情愛,成為文壇閃耀的星光;

而九 0 年代最受矚目的女性散文家,我個人認為非簡媜莫屬。簡媜以「計畫性寫作」3 方式標示自己的創作歷程及文學創作的企圖心,她勇於嘗試,喜於實驗的性格,不斷求 新求變,使每本散文都有自己的主題,及配合主題衍生出來的修辭技巧和表現形式。從 早期的《水問》到近期的《天涯海角》,簡媜不斷尋找創作的高度,她翻新題材、挑戰創 作技巧,既不模仿別人,也不重複自己,因此,她結集的作品常標示散文創作的里程碑,

引起文壇的矚目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散文是最通行的文體,它在華人的書寫世界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有關散文的研究卻 不多見。

在各類的文學活動中,詩人籌組詩社,並分不同的流派,小說也有它的傳承,和標 榜的寫作技巧。但,散文作者像遊牧民族,也像孤獨的星球,更像一盤散沙,他們在自 己的領域中孜孜矻矻地創作,彼此之間缺少橫向交流和聯盟,專研現代文學的學者對詩

1 因為簡媜早期的出版以民國來紀年,近期的出版以西元來紀年,文章中如果提到民國紀年,會在後面換 算成西元紀年。如果沒有特別標示「民國」,就是西元紀年,如:「五 0 年代」,指的是 1950 到 1959 年,

以此類推。

2余光中〈亦秀亦豪的健筆——我看張曉風的散文〉。參見,張曉風,《你還沒有愛過》,台北:大地,1981,

的序文。

3參考林麗貞記錄整理,〈誤入散文「歧途」——簡媜談散文創作(上)〉《自由時報》,2001/6/18。簡媜說「採 取計畫性寫作,一定先有終極的關懷,有一個主題,很明確的想處理的題材,會去進行閱讀、思考,一個 架構的設立之後,再寫作。」

(2)

和小說特別青睞,很少對散文投以關愛的眼神,散文在現代文學的研究上經常被邊緣化。

簡媜的創作以散文為主,因為散文內涵很多實驗的可能性,允許不同的散文家捏塑 它的意義和價值,從中發展出一條獨特的路。

簡媜以生花妙筆呈現人生不同的風景,饜足枯窘的心靈,也溫暖哆嗦的靈魂。她的 語言精煉、意象繁複,又善用對話鋪排情節,表現人物的個性,甚至刻意以虛構的筆法 傳達幽微的心音,而且每一本書呈現不同的主題思想,不模仿別人,也不重複自己。何 寄澎認為簡媜「具備文學史的『典型』意義,足以昭示後起之秀、榮耀文學園囿」4

簡媜把書寫視為對生命的詮釋,藉創作來解釋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首先,她以文 字書寫建構自己的斷代史,在自傳體散文中探索記憶的版圖,並運用虛實交映的敘事風 格拓展散文的書寫空間;此外,她進一步探索女性的集體命運,勾繪時代女性的艱難處 境;近年來,她把女性散文從柴米油鹽、風花雪月的內容,帶往對身世的紀錄、探索、

反思,也提出女性對歷史事件的觀點,對社會現象的關心與批判,使女性散文在細膩的 描繪、豐富的感情之外,有更深沉的思想,也使女性散文漸漸走出柴米油鹽、人情倫理 的框架,有更大的書寫空間。

簡媜在散文創作上的成就有目共睹,激起筆者對她的興趣,想藉由探求簡媜的成長 背景和文學創作觀,再進而探討簡媜自傳體散文的主題,以及自傳體散文的書寫策略,

以了解她創作不輟,風格多變的原因。

第二節 探討相關研究成果

簡媜的散文題材廣泛、風格多變、寫作技巧不斷創新,這些特質讓她的散文散發一 股迷人的風采。歷年來不乏評論簡媜散文的作品,有的是評介、賞析的短文;有的是深 入研究的論文。這些散見在報紙、期刊的的短評或論文,都有獨到精闢的見解,但簡媜

4 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聯合文學》19 卷 9 期,2003 年 7 月,頁 62。

(3)

的散文題材多變、筆法鋒利,且能不斷跳脫窠臼,為散文領域開拓新的題材、創造新的 技巧、展現新的風格。上表所列的短評或論文,似乎無法完整地呈現簡媜散文的特色及 創作脈絡。近年來先後有兩位研究生完成「簡媜的散文研究」5:林玉薇的論文分:簡媜 生平與創作基調、簡媜散文的主題內涵、簡媜的散文創作觀、簡媜的散文藝術表現等章 節探討分析。張偉萍的論文分:簡媜散文創作背景、簡媜散文創作原則、簡媜散文的主 題意蘊、簡媜散文的藝術表現等章節探討分析。她們對簡媜的生平與創作基調、散文創 作觀和藝術表現都有一番闡述,本論文擬從前人的研究基礎上,以「簡媜的自傳體散文 研究」為題,把研究的重點放在「簡媜自傳體散文的主題」和「簡媜自傳體散文的書寫 策略」,以看出簡媜的思想情感和創作雄心。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簡媜以散文創作享譽文壇,從一九八五至今,已出版十四本散文集,且廣獲專家學 者的讚譽,也獲得讀者的喜愛,她的散文作品可說是「叫好又叫座」。本文擬以《水問》

(台北:洪範,1985)、《只緣身在此山中》(台北:洪範,1986)、《月娘照眠牀》(台北:

洪範,1987)、《七個季節》(台北:時報,1987)、《私房書》(台北:洪範,1988)、《浮在 空中的魚群》(台北:漢藝色研,1988)、《下午茶》(台北:大雁,1989) (台北:洪範,1994)6

《夢遊書》(台北:大雁,1991)、《空靈》(台北:漢藝色研,1991)、《胭脂盆地》(台北:

洪範,1994)、《頑童小番茄》(台北:九歌,1997)、《女兒紅》(台北:洪範,1996)、《紅 嬰仔》(台北:聯合文學,1999)、《天涯海角》(台北:聯合文學,2002)這十四本散文集 為研究的文本7,再參考簡媜其他未結集的作品8、演講訪談等紀錄,從中拼湊簡媜成長

5詳見參考書目。

6 本論文將以大雁版的《下午茶》為主要的文本。但是洪範版的《下午茶》收有合集《一斛珠》的部分作 品,這部分將採用洪範版的《下午茶》。

7 簡媜在大陸出版了十二本散文集,但都是在台灣出版過的舊文,因此僅以台灣出版的散文集為討論的文 本。

8 簡媜未結集的作品,只是沒有合適的地方加以收納,這些文章仍有討論的價值,詳見「參考書目」

(4)

背景和創作的關係;再根據她所出版的書劃分創作歷程,以看出簡媜每個階段的創作成 就,及她為散文創作所建立的里程碑;接著,綜合簡媜的創作文本,分析歸納其中反覆 出現的題材,以了解簡媜自傳體散文的主題;再來就是剖析她的文學觀點,了解一個散 文作者對文學的評價,對散文的定義,以及她的創作理念;最後分析簡媜自傳體散文的 書寫策略,以看出她如何以散文建構個人斷代史,如何從自我生命史擴展到對女性集體 命運的思索,如何以女性的觀點詮釋先祖渡海墾拓的歷史、抗日史和近代台灣社會的變 遷史。

本論文也將參酌台灣近三、四十年來重要的散文集,以看出簡媜在當代散文創作上 的特色、成就以及重要性。

第四節 自傳體散文概述

簡媜的創作題材來自生活體驗和省思,從《水問》到《天涯海角》,簡媜以文字書 寫紀錄成長的歷程,每一本書都是她生活的驛站、思想的結晶。她說:「我的確願意尊重

《水問》為我個人的『斷代史』」 (《水問》,頁 3),何寄澎也認為「簡媜筆耕十餘年,

成果十餘本,殆亦如其所言:每部散文集皆是『斷代史』9。因此,我們可以把每本書 都視為簡媜的「自傳體散文」,她透過文字呈現個人的斷代史,從文本中可窺探簡媜生命 中的重要事件,也可了解她的情感思想和創作意旨,並看到作者自己最關心、最想讓讀 者看到的那個形象。

張瑞德把自傳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是「告解型」的自傳,作者用寫自傳來消 除心理上的罪惡感;第二種是「自我辯護型」的自傳,作者用寫自傳的方式來為自己的 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一特殊行動辯護;第三種是「自剖型」自傳,作者用寫自傳來剖析自 己的行為模式;最後一種是「好為人師型」的自傳,作者寫下自己的生平經歷供他人參

9何寄澎,〈一半壯士一半地母——論簡媜《女兒紅》《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

頁 400。

(5)

考、借鏡,或與他人分享10。促使一個人寫自傳的動機有很多種,簡媜以散文書寫自己 生命中的經驗,是為了「要把自己的生命解釋權掌握在自己手裡」11,她認為自我生命 的解釋權會影響到生活中的判斷,生命的走向,因此,每個人都是自身的大法官,可以 解釋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她透過書寫來詮釋自己的生命經驗,用筆記錄鄉間的成長 記憶,用文字表達她對親情的省思,並抒發她在情愛上的欣喜與挫折,以及表達她的生 活美學和對創作的執著。

自傳的魅力來自於真實,傳統上,自傳被視為另一種形式的歷史,其價值在於它所 呈現的真相──有關作者的身分、生平或歷史事實的真相。事實上,自傳作者並無法將 真實人生呈現在傳記作品中。因為自傳作者所依賴的往往是記憶,但是作者不可能鉅細 靡遺地敘述過去的記憶,他必須從龐大的記憶資料中選擇適合傳記的元素,透過這些事 件的敘述,型塑他所要表現的自我。再說,記憶是一種虛構,書寫是一種虛構,文字也 是一種虛構,作者根據「記憶」去書寫「過去的事」,其中保有多少真實的面貌呢﹖而且,

年久日深,記憶常會遺漏、省略、錯誤,甚至修改。在某些狀況下,作者會隱瞞實情:

「遺忘」不是自傳藉以改變真實面孔的唯一方法。另一個方法是:心智對於任何不 滿意的事物會施加完全自然的壓制。至於另一種壓制的形式是由一種羞恥感所導致 的。很少人有勇氣說出關於自己性生活的事實。而且我們有一種完全正當的慾望,

想在我們所描寫的事件中保護我們的同伴。12

這段話說明自傳作者心中有所忌諱,不可能和盤托出事實,所以很難在傳記中讀到百分 之百的史實。

張瑞德認為「自傳中的材料極為主觀,且不盡真實。自傳既然是由一己的經驗出發,

10 參考張瑞德,〈自傳與歷史──代序〉,《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台北:龍文,1989,原書沒有標頁碼。

11 林玉薇,〈文學不為熱鬧而來──專訪簡媜女士〉,《文訊雜誌》,2003 年 2 月,頁 83。

12廖卓成,《自傳文研究》,台大博士論文,1992 年 6 月,頁 112。他在論文中引用法國著名作者莫洛亞

(Maurois)的觀點。

(6)

偏見自然是無法避免的,而且隱己之短,稱己所長,也是人之常情」13。自傳寫的是個人 的生平,自然無法避免偏見,基於人之常情,難免隱己之短,稱己所長。萬一自傳的內容 牽涉到周遭的親友,一般人基於為尊者諱、為親者諱和為賢者諱的規範,要說實話並不容 易。鄭明娳研究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父親形象,所得到的結論是:「事實上,女作家 面臨介紹自己的父親時,都有著尊重、或者美化父親的壓力,以致於寫不出父親的真貌」

14

此外,自傳被當成一種文學的形式,文學的構成往往虛實參半,有時為了增加文章的 趣味性和可讀性,有些作者會加入一些虛構的情節。簡媜說:「寫作就是一種回憶方式,

是把已發生過的事透過想像構思而成的故事」15,簡媜把寫作當成凝結時光、保留回憶的 方式,但筆下的故事並非全是作者現實生活的經驗,而是把已發生的事透過想像構思而成 的。吳潛誠也認為:「在自傳裡,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自傳的主角是一個敘述 聲音所要建構的角色,他被創造出來,談論著他自己的過去」16,也就是說,自傳體散文 是虛構的文本,我們與其說自傳的主角是作者自己,不如說這是作者所設想、經營、建構 的另一個自我,是一個理想的自我(ideal self),是作者最關心,最希望別人看到的那個角 色。

總之,自傳作者可以選擇敘事材料,去蕪存菁、避重就輕,塑造出想要呈現的自我 形象。李有成藉羅蘭巴特的理論17來描述自傳:「自傳中所敘述的生平其實是現在視角所 創造的,是自傳計畫的產物」18。一般人假定:「生平產生自傳」,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

我們也可以說:「自傳內容也可以決定生平」,因為一個人一生中所做的事很多,作者在

13張瑞德,〈自傳與歷史──代序〉,《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台北:龍文,1989,原文無標頁碼。

14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父親形象〉《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 卷 2 期,頁 100。

15 張灼祥,〈簡媜:人性是最迷人的也因此是最重要的〉,《作家訪問錄》,香港:素葉出版社,1994 年 12 月,頁 170。

16 吳潛誠,〈詩人少年時的一幅畫像──楊牧的虛構自傳散文〉,選自李瑞騰等編選《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

──台灣 1989~2003 評論卷(一)》,頁 410。

17 羅蘭巴特談到文學描述時,曾經這麼說過:「每一個文學描述都是一個視域。我們可以說,在描述之前,

說話者是站在窗前,倒不是要看什麼,而是要利用窗框確定他所看到的一切:窗框創造場景。」詳見李有 成,〈論自傳〉《當代》56 期,1990 年 12 月,頁 56。

18李有成,〈論自傳〉《當代》56 期,1990 年 12 月,頁 56。

(7)

寫自傳時必須選擇適當的材料來呈現個人的生平,依此而論,世間不可能存在一本能夠 完整呈現傳主生平的自傳,因為,不論在理論上或在實際撰寫上,自傳都是充滿選擇性 的,所以,「自傳」是計畫性的產物,選擇性的成果。

而自傳體散文的書寫目的旨在表現自我、詮釋自我的生命意義,它是以現實經驗為 經,想像力為緯,交編出來的作品。也就是說,「自傳體散文」是以文學的筆法,描述自 己的故事,作者以現今的視角書寫過去的生活,藉著書寫回顧成長歷程,從中剖析自己 的生命密碼、闡釋自己的人生理想,進而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可將「自傳體散文」視 為一種自我省思追尋的文體。換言之,「自傳體散文」未必是寫實的,它是選擇性的結果、

計畫性的產物。並不會將生平經歷鉅細靡遺地寫出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事先畫設計稿的方式明顯減少了孩子們對於 未知的恐慌,不過卻發現大多數人的成品都

,增加生活的新意;有人把碗盤碎片巧妙安排,變 成美麗的壁畫……。只要多留心生活事物,運用想 像力,你也會成為創意大師。.. 「歸納

惠能是主張自性清淨、眾生皆能成佛的思想,強調不需要像過去那樣經過反覆形式的修

透過線上繳交作業,省時、環保。亦 能透過線上觀看作業批改結果,增進 英文寫作及翻譯能力。.. 第一次進入時,請先 註冊.. 點選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

本校教師亦會透過不同形式的評估,如校內的中文

理論,則認為人的情緒不是單純由事件本身引發的,更多是由當事人對事件的 理解或看法而引起的。ABC 理論的 A 是指誘發事件 (Activating

中文科 宗教教育科 文化/社會層面 個人層面 文化知識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