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趣的牽制數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有趣的牽制數列"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金門地區第 61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作品說明書

科 別:數學科 組 別:高中組

作品名稱:有趣的牽制數列

關 鍵 詞:費氏數列、盧卡斯數列、遞迴關係式

編 號:

(2)

1

摘要

原始的問題:找出「𝑎2 − 5 是𝑏的倍數,𝑏2− 5 是𝑎的倍數」的正整數解(𝑎, 𝑏),其解恰 為Lucas(盧卡斯) 〈𝐿𝑛〉的偶數項,即滿足(𝑎, 𝑏) = (𝐿2𝑛, 𝐿2𝑛+2)。於是,我們將原問題依序改 成「𝑎2 − ℎ 是𝑏的倍數,𝑏2− ℎ 是𝑎的倍數」→ 「𝑎2+ ℎ 是𝑏的倍數,𝑏2+ ℎ 是𝑎的倍數」,

若將前者的首項設為ℎ − 1,則其正整數解(𝑎, 𝑏)會構成一數列且滿足

a

n2

 ( h  2) a

n1

a

n; 若將後者的首項𝑎1設為1,第二項𝑎2為ℎ + 1或是ℎ + 1的因數(1 除外),則第三項以後的數字 可由遞迴式𝑎𝑛+2 = (ℎ + 𝑥)𝑎𝑛+1− 𝑎𝑛導出,其中𝑥 =𝑎3+𝑎1

𝑎2 − ℎ。

另外,前者的解數列對應一個廣義的費氏數列

b

n2

h

4

b

n1

b

n的偶數項,而後者的 一組解數列恰好是其奇數項。無獨有偶,後者的解數列也對應一個廣義的費氏數列

𝑏𝑛+2 = √ℎ𝑏𝑛+1+ 𝑏𝑛的奇數項,而前者的一組解數列也恰好是其偶數項。

壹、研究動機

在「科學研習月刊」有定期刊出「森棚教官的數學題」,老師推薦我們研究其中一道數 學題目--互相牽制,我們很感興趣,便上網查了相關資料,發現已經有人研究出部分結果,

竟然與盧卡斯數列相關,剛好高一也有數列的課程,著手試算後,我們決定繼續推廣他們的 研究,看能否有更多不一樣的發現。

貳、研究目的

一、將[𝑎2− ℎ 是𝑏的倍數,𝑏2− ℎ 是𝑎的倍數]的正整數解(𝑎, 𝑏)寫成數列〈𝑎𝑛〉,並觀察其規 律性(ℎ為任意正整數)。

二、依據上述問題在ℎ = 5時的解數列恰為盧卡斯數列的間格項,試著找出與其它解數列

〈𝑎𝑛〉相對應的廣義費氏數列〈𝑏𝑛〉及其關聯性。

三、將[𝑎2+ ℎ 是𝑏的倍數,𝑏2+ ℎ 是𝑎的倍數]的正整數解(𝑎, 𝑏)寫成數列〈𝑎𝑛〉,並觀察其規 律性(ℎ為任意正整數)。

四、找出[𝑎2+ ℎ 是𝑏的倍數,𝑏2+ ℎ 是𝑎的倍數]的解數列〈𝑎𝑛〉相對應的廣義費氏數列〈𝑏𝑛〉及 其關聯性。

五、找出[𝑎2+ ℎ2是𝑏的倍數,𝑏2+ ℎ2是𝑎的倍數]的解數列〈𝑎𝑛〉之間的關係,並觀察其規律 性(ℎ為任意正整數)。

(3)

2

參、研究設備及器材

紙、筆、計算機、Excel

肆、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方法

(一)原題:小智跟小定在抽上台報告的順序,一個抽到 4 號,另一個抽到 11 號。小定說 :「這兩個數字很有趣,你看,42− 5 是 11 的倍數,而且112− 5 是 4 的倍數」

小智說:「你也想太多了吧?這種數應該非常多才對,一點都不奇怪啊。」那你

可以找到多少組正整數對(𝑎, 𝑏)滿足{𝑎2− 5 是𝑏的倍數 𝑏2 − 5 是𝑎的倍數? (二)文獻探討:

1. 費氏數列與Lucas(盧卡斯)數列 (1)費氏數列〈𝐹𝑛〉:

費氏數列〈𝐹𝑛〉:1,1,2,3,5,8,13,21, ⋯,前兩項相加會等於下一項,即

{

𝐹1 = 1 𝐹2 = 1

𝐹𝑛+2 = 𝐹𝑛+1+ 𝐹𝑛(𝑛 ≥ 1)

,其一般項為𝐹𝑛 = 1

√5[(1+√5

2 )

𝑛

− (1−√5

2 )

𝑛

]。

(2)Lucas(盧卡斯)數列〈𝐿𝑛〉:

Lucas(盧卡斯)數列〈𝐿𝑛〉:2,1,3,4,7,11,18,29,47,76,123,199,322,521, ⋯,

與費氏數列〈𝐹𝑛〉相似,前兩項相加會等於下一項,即

{

𝐿0 = 2 𝐿1 = 1

𝐿𝑛+2 = 𝐿𝑛+1+ 𝐿𝑛(𝑛 ≥ 0)

,其一般項為𝐿𝑛 = (1+√5

2 )

𝑛

+ (1−√5

2 )

𝑛

2. 李妙芸、張愷庭、李沛蓁。互相牽制─原來與 Lucas(盧卡斯)數列有關 (1)滿足「𝑎2 − 5 是𝑏的倍數,𝑏2 − 5 是𝑎的倍數」的正整數解(𝑎, 𝑏)恰為Lucas

(4)

3

(盧卡斯)數列〈𝐿𝑛〉的部分項,即(𝑎, 𝑏) = (𝐿2𝑛, 𝐿2𝑛+2),其中𝑛為自然數。

(2)原本只是一個小問題,沒想到竟然與Lucas(盧卡斯)數列〈𝐿𝑛〉有關,讓我們認識 了一個新的數列,進而對Lucas(盧卡斯)數列作進一步的觀察研究,得到以下三

個性質,而性質二、三與斐波那契數列〈𝐹𝑛〉有關,我們利用所學知識加以證明。

(ⅰ) 𝐿𝑛2− 5 = {𝐿𝑛−2∙ 𝐿𝑛+2,𝑛 = 2𝑘 + 1

𝐿𝑛−1∙ 𝐿𝑛+1,𝑛 = 2𝑘 ,𝑘為自然數

(ⅱ) 對於任意自然數𝑛,𝐿𝑛−1+ 𝐿𝑛+1 = 5𝐹𝑛。其中,斐波那契數列〈𝐹𝑛〉 (ⅲ) 𝐿2𝑛 − 𝐿2𝑛−2 = 5 ∙ 𝐹2𝑛−2,其中𝑛 ≥ 2且𝑛為自然數

(3)將原題的 5 改成完全平方數ℎ2 (ℎ 為自然數),討論並將滿足「𝑎2− ℎ2是𝑏的倍數,

𝑏2− ℎ2是𝑎的倍數」的正整數對(𝑎, 𝑏) = (𝑏𝑖, 𝑏𝑖+1)寫成數列 〈𝑏𝑛〉,其中𝑖 ≥ 1。

證明得到滿足條件的數列〈𝑏𝑛〉為等差數列,且𝑏𝑛 = 𝑘 + (𝑛 − 1)ℎ,其中 𝑘 + ℎ > 𝑘 > ℎ > 0,且 𝑛 、ℎ 、𝑘 為自然數,以及此數列〈𝑏𝑛〉有 ℎ 組。

3. 二階遞迴關係式的解法

[證明]

若以

a

n2

pa

n1

qa

n

 0

…的特徵方程式

x

2

px   q 0

的兩根為

  ,

, 則根據根與係數的關係:

     p

  q

故式可變形如下:

a

n2

 (    ) a

n1

  a

n

 0

…

二階遞迴關係式

a

n2

pa

n1

qa

n

 0

的解法

滿足遞迴關係式

a

n2

pa

n1

qa

n

 0

…、

a

1

a a ,

2

b

…的數列

a

n

的一般項為

(1)當

  

時,

a

n

b a  

n 1

b a  

n 1

   

 

 

 

…

(2)當

  

時,

a

n

a

n1

 

(

n

1)(

b a   

) n2 …

其中, 為的特徵方程式 的兩根。

(5)

4

然後將式變形成下面兩式: 2 1 1

2 1 1

( )

( )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將的兩式各自重複使用後可得

1 1

1 2 1

1 1

1 2 1

( ) ( )

( ) ( )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b a

a a a a b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當 

時,將的兩式相減得

  a

n

  a

n

 

n1

( b a    ) 

n1

( b a   )

a

n

b a  

n 1

b a  

n 1

 

 

 

 

 

(2)當 

時,由的第一式可得

a

n1

  a

n

 

n1

( ba  )

將式子兩邊同除以

n1後得

a

nn11

a

nn

b

2

a

(定值) 可知

a

nn

  

為等差數列,∴

a

nn

a ( 1)( b

2

a )

n

再將此式的兩邊同乘以

n,即可得到

a

n

a

n1

  ( n 1)( b a    )

n2。 二、研究過程

(一)[𝒂𝟐− 𝒉是𝒃的倍數,𝒃𝟐− 𝒉是𝒂的倍數] 的正整數解(𝒂, 𝒃)寫成數列〈𝒂𝒏〉,並觀察其 規律性 (𝒉為任意正整數)

1. 我們找出了一些數列,列成以下表格:

條件:(1) 𝑎2 > ℎ 且𝑎 ≠ 𝑏(只討論自然數) (2) 0 < 𝑎1 < 𝑎2 < 𝑎3

ℎ值 算式與數列

4

a=3

32 − 4 =(1)(5) b=5 52− 4 =(3)(7)

a=5 b=7

72 − 4 =(5)(9)

a=7 b=9

92 − 4 =(7)(11)

a=9 b=11

112 − 4 =(9)(13)

(6)

5

⋮ ⋮

〈3,5,7,9,11,13 ⋯ 〉

5

a=4

42 − 5 =(1)(11) b=11 112− 5 =(4)(29)

a=11 b=29

292 − 5 =(11)(76)

a=29 b=76

762 − 5 =(29)(199)

a=76 b=199

1992 − 5 =(76)(521) ⋮ ⋮

〈4,11,29,76,199,521, ⋯ 〉 6

a=5

52 − 6 =(1)(19) b=19 192− 6 =(5)(71)

a=19 b=71

712 − 6 =(19)(265)

a=71 b=265

2652 − 6 =(71)(989)

a=265 b=989

9892 − 6 =(265)(3691) ⋮ ⋮

〈5,19,71,265,989,3691 ⋯ 〉

7

a=6

62 − 7 =(1)(29) b=29 292− 7 =(6)(139)

a=29 b=139

1392 − 7 =(29)(666)

a=139 b=666

6662 − 7 =(139)(3191)

a=666 b=3191

31912 − 7 =(666)(15289) ⋮ ⋮

〈6,29,139,666,3191,15289 ⋯ 〉

2. 我們觀察以上數列發現了一些規律:

(1) 𝑎𝑛2− ℎ = 𝑎𝑛−1∙ 𝑎𝑛+1(ℎ ≥ 4才能找到相應的數列)。

(2) 因為 𝑎12− ℎ = 1 ∙ 𝑎2,所以我們假設𝑎0 = 1,如此一來,只需要再找一項𝑎1, 就能推出後面的數字,但因𝑎0− ℎ是負數,所以不排入數列中。

(7)

6

(3) 數列的首項𝑎1皆為ℎ − 1。

所以我們驗證得出:

[證明]

為了方便討論,我們定義:

n

m

的倍數

m n

(1) 因為

a

0

 1

a

1

  h 1

,則

a

02

      h 1 h ( h 1)

,所以

a

1

( a

02

h )

又因為

1 ( a

12

h )

,從而

a

0

( a

12

h )

。 (2) 因為

a

2

a

12

h

,所以

a

2

( a

12

h )

。又

a

22

  h

(

a

12

h

)2

  h a

14

2

ha

12

h

2

  h a

14

2

ha

12

ha

1,從而

a a

1

(

22

h )

。 (3) 因為

a

n2

  h a

n1

a

n1,所以

a

n1

( a

n2

h )

。又因為

a

n12

  h a

n

a

n2

所以

a

n

( a

n12

h )

,故

2

1 2

+1

n n

n n

a h a

a h a

 

 

 

為 的倍數

為 的倍數

3. 另外我們觀察所有數列𝑎𝑛、𝑎𝑛+1、𝑎𝑛+2、ℎ之間的關係,發現𝑎𝑛+2 = (ℎ − 2)𝑎𝑛+1− 𝑎𝑛 接著我們驗證這個遞迴式,結果成立,而有以下的定理:

[證明]

定理一 若數列

a

n

滿足

(1)

a

0

 1

a

1

  h 1

;(2)

a

2

a

12

h

;(3)

a

n2

  h a

n1

a

n1(

n

0)

a a h

1

,

2

,

為正整數時,則

2

1 2

+1

( 0)

n n

n n

a h a

n

a h a

 

 

 



為 的倍數

為 的倍數

定理二 若數列

a

n

滿足

(1)

a

1

  h 1

;(2)

a

2

a

12

h

;(3)

a

n2

 ( h  2) a

n1

a h

n

(  4, n  1)

則𝒂𝒏𝟐− 𝒉 = 𝒂𝒏−𝟏× 𝒂𝒏+𝟏,推知{𝒂𝒏𝟐− 𝒉為𝒂𝒏+𝟏的倍數

𝒂𝒏+𝟏𝟐 − 𝒉為𝒂𝒏的倍數,

a

n1

a n

n

(  1)

(8)

7

(1) 當

h

4時,

a

n2

 2 a

n1

a

n

a

n2

 2 a

n1

a

n

 0

,其特徵方程式為

x

2

 2 x   1 0

, 兩根

    1

。又

a

1

   h 1 3

a

2

a

12

    h 3

2

4 5

,所以

b a      

5 3 1 2。 從而

a

n

a

n1

  ( n 1)( b a    )

n2

  3 1

n1

    ( n 1) 2 1

n2

 2 n  1

推知

a

n1

 2( n    1) 1 2 n  3

a

n1

 2( n    1) 1 2 n  1

因此

a

n2

  4 (2 n  1)

2

  4 4 n

2

 4 n   3 (2 n  1)(2 n   1) a

n1

a

n1

所以

a

n2

  4 a

n1

a

n1

a

n1

( a

n2

 4)

,同理

a

n12

  4 a

n

a

n2

a

n

( a

n12

 4)

。 又因為

a

n1

a

n

 (2 n   3) (2 n   1) 2( n  1)

,所以

a

n1

a n

n

(  1)

(2) 當

h

5時,

a

n2

 3 a

n1

a

n

a

n2

 3 a

n1

a

n

 0

其特徵方程式為

x

2

 3 x   1 0

,兩根

3 5 , 3 5

2 2

   

,推知

    5

a

1

   h 1 4

a

2

a

12

  h 4

2

  5 11

所以

11 4 3 5 11 (6 2 5) 5 2 5 ba     2     

11 4 3 5 11 (6 2 5) 5 2 5

ba     2     

從而 1 1

5 2 5 3 ( 5 )

1

5 2 5 3 ( 5 )

1

2 2

5 5

n n n n

n

b a b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3 5 )

1

( 5 2)( 3 5 )

1

2 2

n n

 

   

推知 1

( 5 2)( 3 5 ) ( 5 2)( 3 5 )

2 2

n n

a

n

     

1

( 5 2)( 3 5 )

2

( 5 2)( 3 5 )

2

2 2

n n

a

n

  

  

(9)

8

因此 2

5 [( 5 2)( 3 5 )

1

( 5 2)( 3 5 )

1 2

] 5

2 2

n n

a

n

   

  

( 5 2) (

2

3 5 )

2 2

( 5 2) (

2

3 5 )

2 2

2 1 1

1

5

2 2

n n n

 

       

(9 4 5)( 3 5 )

2 2

(9 4 5)( 3 5 )

2 2

7

2 2

n n

 

    

1 1

2 2

3 5 3 5 3 5 3 5

[( 5 2)( ) ( 5 2)( ) ][( 5 2)( ) ( 5 2)( ) ]

2 2 2 2

n n

n n n n

a

a

   

      

( 5 2) (

2

3 5 )

2 2

( 5 2) (

2

3 5 )

2 2

1 1

2

[( 3 5 )

2

( 3 5 ) ]

2

2 2 2 2

n n n

   

       

(9 4 5)( 3 5 )

2 2

(9 4 5)( 3 5 )

2 2

1 1

2

[ 14 6 5 14 6 5 ]

2 2 4 4

n n n

   

       

(9 4 5)( 3 5 )

2 2

(9 4 5)( 3 5 )

2 2

7

2 2

n n

 

    

所以

a

n2

  5 a

n1

a

n1

a

n1

( a

n2

 5)

,同理

a

n12

  5 a

n

a

n2

a

n

( a

n12

 5)

。 又因為

1

( 5 2)( 3 5 )

1

[ 3 5 1] ( 5 2)( 3 5 )

1

[ 3 5 1]

2 2 2 2

n n

n n

a

a

 

      

( 5 2)( 3 5 )

1

( 1 5 ) ( 5 2)( 3 5 )

1

( 5 1 ) 0

2 2 2 2

n n

   

    

所以

a

n1

a n

n

(  1)

(3) 當

h

4時,

a

n2

 ( h  2) a

n1

a

n

a

n2

  ( h 2) a

n1

a

n

 0

其特徵方程式為

x

2

  ( h 2) x   1 0

,兩根

2 2

( 2) 4 ( 2) 4

2 , 2

h h h h h h

       

(10)

9

推知

    h

2

 4 h

。又

a

1

  h 1

a

2

a

12

   h ( h 1)

2

  h h

2

 3 h  1

所以

2

2 ( 2) 4

( 3 1) ( 1)

2

h h h

b a    hh     h  

2 2 2 2

2 ( 3 2) ( 1) 4 ( 3 ) ( 1) 4

( 3 1)

2 2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        

    

2

2 ( 2) 4

( 3 1) ( 1)

2

h h h

b a    hh     h  

2 2 2 2

2 ( 3 2) ( 1) 4 ( 3 ) ( 1) 4

( 3 1)

2 2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        

    

從而

2 2 2

1 1 1

2

2 2 2

1 2

( 3 ) ( 1) 4 ( 2) 4

[ ]

2 4 2

( 3 ) ( 1) 4 ( 2) 4

[ ]

2 4 2

n n n

n

n

b a b a h h h h h h h h

a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知

2 2 2 2 2 2

1 2 2

( 3 ) ( 1) 4 ( 2) 4 ( 3 ) ( 1) 4 ( 2) 4

[ ] [ ]

2 2

2 4 2 4

n n

n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a

h h h h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1 2 2

( 3 ) ( 1) 4 ( 2) 4 ( 3 ) ( 1) 4 ( 2) 4

[ ] [ ]

2 2

2 4 2 4

n n

n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a

h h h h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

2 2 2

2 1

2

2 2 2

1 2 2

( 3 ) ( 1) 4 ( 2) 4

{ [ ]

2 4 2

( 3 ) ( 1) 4 ( 2) 4

[ ] }

2 4 2

n n

n

h h h h h h h h

a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      

  

      

 

(11)

10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 3 ) ( 1) 4 ( 2) 4

[ ] [ ]

2 4 2

( 3 ) ( 1) 4 ( 2) 4

[ ] [ ]

2 4 2

( 3 ) ( 1) ( 4 ) ( 2) ( 4 )

2 [ ]

4( 4 ) 4

n

n

n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 3 ) ( 1) 4 ( 2) 4

[ ] [ ]

2 4 2

( 3 ) ( 1) 4 ( 2) 4 1

[ ] [ ] 2 1

2 4

2 4

n

n n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 3 ) ( 1) 4 ( 2) 4

[ ] [ ]

2 4 2

( 3 ) ( 1) 4 ( 2) 4 1

[ ] [ ] ( 4 2)

2 4

2 4

n

n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 3 ) ( 1) 4 ( 2) 4

[ ] [ ]

2 4 2

( 3 ) ( 1) 4 ( 2) 4

[ ] [ ]

2 4 2

1 ( 2) 4 ( 2) 4

1 {[ ] [ ] }

4 2 2

n n

n

n

n

a a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 3 ) ( 1) 4 ( 2) 4

[ ] [ ]

2 4 2

( 3 ) ( 1) 4 ( 2) 4 1

[ ] [ ] ( 4 2)

2 4

2 4

n

n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a

n2

  h a

n1

a

n1

a

n1

( a

n2

h )

,同理

a

n12

  h a

n

a

n2

a

n

( a

n12

h )

(12)

11

又因為

2 2 2 2

1

1 2

( 3 ) ( 1) 4 ( 2) 4 ( 2) 4

[ ][ ] [ 1]

2 2

2 4

n

n n

h h h h h h h h h h h

a a

h h

         

  

2 2 2 2

1 2

( 3 ) ( 1) 4 ( 2) 4 ( 2) 4

[ ][ ] [ 1]

2 2

2 4

h h h h h h h h

n

h h h

h h

      

  

 

2 2 2 2

1 2

( 3 ) ( 1) 4 ( 2) 4 ( 4) 4

[ ][ ] [ ]

2 2

2 4

h h h h h h h h

n

h h h

h h

      

  

 

2 2 2 2

1 2

( 3 ) ( 1) 4 ( 2) 4 ( 4) 4

[ ][ ] [ ]>0

2 2

2 4

h h h h h h h h

n

h h h

h h

      

  

 

所以

a

n1

a n

n

(  1)

(二)依據𝒉 = 𝟓時的解數列為盧卡斯數列的部分項,找出與其它數列〈𝒂𝒏〉相對應的廣義費氏數 列〈𝒃𝒏〉及其關聯性。

已知:

ℎ=5 的數列〈𝑎𝑛〉 𝑎0 𝑎1 𝑎2 𝑎3

費氏數列 (盧卡斯) 〈𝑏𝑛

𝑏1 𝑏2 𝑏3 𝑏4 𝑏5 𝑏6 𝑏7 𝑏8

2 1 3 4 7 11 18 29

𝑏8 = 𝑏7+ 𝑏6 = 2𝑏6+ 𝑏5 = 3𝑏6− 𝑏4 則:𝑎3 = 3𝑎2− 𝑎1

所以我們得知ℎ = 5符合遞迴式:𝑎𝑛+2 = (ℎ − 2)𝑎𝑛+1− 𝑎𝑛,代表只有ℎ = 5的數列

〈𝑎𝑛〉,可以從前兩項相加等於後一項的費氏數列中,間隔找到數列〈𝑎𝑛〉的值。

我們猜測其它數列也會與廣義費氏數列〈𝑏𝑛〉有關:當ℎ = 5時,𝑏8 = 1 ∙ 𝑏7 + 𝑏6,若𝑏8 = 2 ∙ 𝑏7+ 𝑏6是否會符合ℎ等於其它數字的數列?

(13)

12

ℎ=? 的數列〈𝑎𝑛〉 𝑎0 𝑎1 𝑎2 𝑎3

廣義費氏數列〈𝑏𝑛〉 𝑏1 𝑏2 𝑏3 𝑏4 𝑏5 𝑏6 𝑏7 𝑏8

𝑏8 = 2𝑏7+ 𝑏6 = 5𝑏6+ 2𝑏5 = 6𝑏6− 𝑏4 則 𝑎3 = 6𝑎2− 𝑎1

得 ℎ = 8,代表ℎ = 8可以從兩倍前一項加前二項等於後一項的遞迴數列中找到數列〈𝑎𝑛〉 的值。

那麼ℎ等於其它數字時,相對應數列〈𝑏𝑛〉的規律性為何?

數列〈𝑎𝑛〉 𝑎0 𝑎1 𝑎2 𝑎3

廣義費氏數列〈𝑏𝑛〉 𝑏1 𝑏2 𝑏3 𝑏4 𝑏5 𝑏6 𝑏7 𝑏8

假設 𝑏𝑛+2 = 𝑥 ∙ 𝑏𝑛+1+ 𝑏𝑛

則 𝑏8 = 𝑥𝑏7+ 𝑏6 = (𝑥2+ 1)𝑏6+ 𝑥𝑏5 = (𝑥2+ 2)𝑏6− 𝑏4 推知 𝑎3 = (𝑥2+ 2)𝑎2− 𝑎1

依公式得知:ℎ − 2 = 𝑥2+ 2,ℎ − 4 = 𝑥2。 所以我們列出下表:

𝑥 廣義費氏數列規律

ℎ = 1 X X

ℎ = 2 X X

ℎ = 3 X X

ℎ = 4 X X

ℎ = 5 𝑥 = 1 𝑏𝑛+2 = 1𝑏𝑛+1+ 𝑏𝑛

(14)

13

ℎ = 6 𝑥 = √2 𝑏𝑛+2 = √2𝑏𝑛+1+ 𝑏𝑛 ℎ = 7 𝑥 = √3 𝑏𝑛+2 = √3𝑏𝑛+1+ 𝑏𝑛 ℎ = 8 𝑥 = 2 𝑏𝑛+2 = 2𝑏𝑛+1+ 𝑏𝑛 ℎ = 9 𝑥 = √5 𝑏𝑛+2 = √5𝑏𝑛+1+ 𝑏𝑛 ℎ = 10 𝑥 = √6 𝑏𝑛+2 = √6𝑏𝑛+1+ 𝑏𝑛 ℎ = 11 𝑥 = √7 𝑏𝑛+2 = √7𝑏𝑛+1+ 𝑏𝑛 ℎ = 12 𝑥 = √8 𝑏𝑛+2 = √8𝑏𝑛+1+ 𝑏𝑛 ℎ = 13 𝑥 = 3 𝑏𝑛+2 = 3𝑏𝑛+1+ 𝑏𝑛

可得:

[證明]

b

n2

xb

n1

b h

n

(  5, n  1)

,則

b

3

xb

2

b

1

b

4

xb

3

b

2

b

5

xb

4

b

3。 推知

b

5

x xb

( 3

b

2)

  b

3 (

x

2

1)

b

3

xb

2

(

x

2

1)

b

3

(

b

3

b

1)

(

x

2

2)

b

3

b

1。 所以

b

5

(

x

2

2)

b

3

   b

1

a

3 (

x

2

2)

a

2

a

1,和

a

3

 ( h  2) a

2

a

1比較係數,

推得

x

2

    2 h 2 x

2

  h 4

,故

xh

4(

h

5), 從而

b

n2

h

4

b

n1

b h

n(

5,

n

1)。

(1)

h

5時,

b

n2

b

n1

b

n

因為

b

4

  a

1 4,

b

6

a

2

42

 

5 11,所以

b

5

     b

6

b

4

11 4 7

定理三 若數列

b

n

的偶數項形成一數列

a

n

,且

(1)

a

0

 1

,

a

1

  h 1

;(2)

a

2

a

12

h

;(3)

a

n2

 ( h  2) a

n1

a h

n

(  5, n  1)

b

n2

h

4

b

n1

b h

n(

5,

n

1)且𝒃𝟏 = 𝟐

√𝒉−𝟒。

(15)

14

推知

b

n

 2,1,3, 4, 7,11,18, 29, 47, 76,123,199, 

為盧卡斯(Lucas)數列。

此時

a

n

 4,11, 29, 76,199, 

且𝑏1 = 2

√1。 (2)

h

6時,

b

n2

2

b

n1

b

n

因為

b

4

  a

1 5,

b

6

a

2

  

52 6 19,所以 5 6 4

19 5 14 7 2

2 2 2

b b

b  

   

推知

b

n



2,1, 2 2,5, 7 2,19, 26 2, 71,97 2, 265,362 2,989,

, 此時

a

n

 5,19, 71, 265,989, 

且𝑏1 = 2

√2。

(3)

h

7時,

b

n2

3

b

n1

b

n

因為

b

4

  a

1 6,

b

6

a

2

  

62 7 29,所以 5 6 4

29 6 23

3 3 3

b b

b     

推知

2 3 5 3 23 23 23 23

,1, , 6, , 29, 29 3,139, 168 3, 666, 834 3, 3191,

3 3 3 3 3 3

b

n

     

此時

a

n

 6, 29,139, 666,3191, 

且𝑏1 = 2

√3。

(4)

h

8時,

b

n2

 2 b

n1

b

n

因為

b

4

  a

1 7,

b

6

a

2

72

 

8 41,所以 5 6 4

41 7 17

2 2

b b

b     

推知

b

n

 1,1,3, 7,17, 41,99, 239,577,1393,3363,8119, 

, 此時

a

n

 7, 41, 239,1393,8119, 

且𝑏1 = 2

√4。 從中我們發現:(ⅰ)

b

n2

h

4

b

n1

b

n且𝑏1 = 2

√ℎ−4。

(ⅱ)

hm

2

 4

時,

b

n2

h

4

b

n1

  b

n

mb

n1

b m

n( 為正整數 。 )

(16)

15

因此,我們想找出除了ℎ=5 之外,其他完整數列〈𝑏𝑛〉的𝑏1和𝑏3值:

ℎ=5 的數列〈𝑎𝑛〉 𝑎0 𝑎1 𝑎2 𝑎3

費氏數列 (盧卡斯) 〈𝑏𝑛

𝑏1 𝑏2 𝑏3 𝑏4 𝑏5 𝑏6 𝑏7 𝑏8

2 1 3 4 7 11 18 29

ℎ=6 的數列〈𝑎𝑛〉 𝑎0 𝑎1 𝑎2 𝑎3

廣義費氏數列 〈𝑏𝑛

𝑏1 𝑏2 𝑏3 𝑏4 𝑏5 𝑏6 𝑏7 𝑏8

√2 1 2√2 5 7√2 19 26√2 71

ℎ=7 的數列〈𝑎𝑛〉 𝑎0 𝑎1 𝑎2 𝑎3

廣義費氏數列

〈𝑏𝑛

𝑏1 𝑏2 𝑏3 𝑏4 𝑏5 𝑏6 𝑏7 𝑏8 2

√3

1 5

√3

6 23

√3

29 110

√3

139

ℎ=8 的數列〈𝑎𝑛〉 𝑎0 𝑎1 𝑎2 𝑎3

廣義費氏數列

〈𝑏𝑛

𝑏1 𝑏2 𝑏3 𝑏4 𝑏5 𝑏6 𝑏7 𝑏8

1 1 3 7 17 41 99 239

並發現當〈𝑏𝑛〉關係為𝑏𝑛+2= 𝑥𝑏𝑛+1+ 𝑏𝑛 時,若𝑥 = √ℎ − 4,則𝑏1 = 2

√ℎ−4。 理由如下: 因為 𝑏3 = (√ℎ − 4)𝑏2 + 𝑏1,𝑏4 = (√ℎ − 4)𝑏3+ 𝑏2,所以 𝑏3 = 𝑏4−𝑏2

√ℎ−4

推知 𝑏4−𝑏2

√ℎ−4 = (√ℎ − 4)𝑏2+ 𝑏1,將𝑏2 = 1、𝑏4= ℎ − 1 代入公式 得 (ℎ−1)−1

√ℎ−4 = (√ℎ − 4) + 𝑏1

⟹ ℎ − 2 = (√ℎ − 4)2+ 𝑏1√ℎ − 4,故𝑏1 = 2

√ℎ−4。

(17)

16

(三)[𝒂𝟐+ 𝒉是𝒃的倍數,𝒃𝟐+ 𝒉是𝒂的倍數]的正整數解(𝒂, 𝒃)寫成數列〈𝒂𝒏〉,並觀察其規律 性(𝒉為任意正整數)。

1. 我們一樣列成表格:

條件:(1) 𝑎2 > ℎ 且𝑎 ≠ 𝑏(只討論自然數) (2) 0 < 𝑎1 < 𝑎2 < 𝑎3

ℎ值 算式與數列

1

a=1

12 + 1 =(1)(2) b=2 22+ 1 =(1)(5)

a=2 b=5

52 + 1 =(2)(13)

a=5 b=13

132 + 1 =(5)(34)

a=13 b=34

342 + 1 =(13)(89) ⋮ ⋮

〈1,2,5,13,34,89 ⋯ 〉 2

a=1

12 + 2 =(1)(3) b=3 32+ 2 =(1)(11)

a=3 b=11

112 + 2 =(3)(41)

a=11 b=41

412 + 2 =(11)(153)

a=41 b=153

1532 + 2 =(41)(571) ⋮ ⋮

〈1,3,11,41,153,571 ⋯ 〉 3

a=1

12 + 3 =(1)(4) b=4 42+ 3 =(1)(19)

a=4 b=19

192 + 3 =(4)(91)

a=19 b=91

912 + 3 =(19)(436)

a=91 b=436

4362 + 3 =(91)(2089) ⋮ ⋮

a=1

12 + 3 =(2)(2) b=2 22+ 3 =(1)(7)

(18)

17

a=2 b=7

72 + 3 =(2)(26)

a=7 b=26

262 + 3 =(7)(97)

a=26 b=97

972 + 3 =(26)(362) ⋮ ⋮

〈1,4,19,91,436,2089 ⋯ 〉

〈1,2,7,26,97,362 ⋯ 〉 4 〈1,5,29,169,985,5741 ⋯ 〉

〈2,4,10,26,68,178 ⋯ 〉 5 〈1,6,41,281,1926,13201 ⋯ 〉

〈1,2,9,43,206,987 ⋯ 〉

〈1,3,14,67,321,1538 ⋯ 〉

〈2,3,7,18,47,123 ⋯ 〉 6 〈1,7,55,433,3409,26839 ⋯ 〉 7 〈1,8,71,631,5608,49841 ⋯ 〉

〈1,2,11,64,373,2174 ⋯ 〉

〈1,4,23,134,781,4552 ⋯ 〉 8 〈1,9,89,881,8721,86329 ⋯ 〉

〈1,3,17,99,577,3363 ⋯ 〉

〈2,6,22,82,306,1142 ⋯ 〉 9 〈1,10,109,1189,12970,141481 ⋯ 〉

〈1,2,13,89,610,4181 ⋯ 〉

〈1,5,34,233,1597,10946 ⋯ 〉

2. 我們觀察以上數列發現了一些規律:

(1) 𝑎𝑛2+ ℎ = 𝑎𝑛−1∙ 𝑎𝑛+1(ℎ ≥ 1就能找到相應的數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七條 第四條第二款所定修習課程,如以遠距教學方式修習,取得國外學校學歷者,應 在符合第四條第一款規定之學

第 11 條

大約 1994 年,衛道中學一位同事跟我說,想要指導學生證明等周長定理:

第 11 條 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在聘約有效期間內,有本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

第 11 條 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在聘約有效期間內,有本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

三、另為明定接受補助 單位無 正當 理由拒 絕接受 委託 或協助 辦理相 關活 動之處 分, 將 原第 一項後 段文字 移列 至 第二 項,以臻明確。.

第 11 條

第 11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