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 社會支持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 社會支持之研究"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暑期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論文

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 社會支持之研究

研 究 生: 黃淑婷 撰

指導教授: 魏俊華 先生

(2)
(3)
(4)
(5)
(6)
(7)

謝 誌

論文的完成承蒙許多人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在絕望與失落之際又重燃起一絲希 望。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魏俊華老師,在論文撰寫期間不斷的給予指導和督 促,提供精闢見解,使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還有百忙之中撥冗前來指導論文的 口試委員侯松茂教授和范熾文教授,在專業學術領域上不吝給予指教,使論文內 容得以更完整周詳,您的意見與指正,讓我受益匪淺,在此表示深摯的謝忱。

再來要感謝許多的教育同仁,尤其是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校之主任與體育組長 們的鼎力相助,讓問卷的發放與施測工作可以順利進行,並取得完整資料,真是 令人萬分感動!感謝兩年來一起研究與切磋的同窗好友玉娟和慧玲,所給予的扶 持與鼓勵,尤其是著手進行統計分析時,不厭其煩從旁的協助與指點,讓我順利 克服諸多困難,繼續論文研究之路。而密集緊湊的暑期碩士班學分課程,感謝慧 炫同學百忙中仍不忘抽空陪伴我們遊山玩水,走訪臺東這塊瑰寶,讓緊張的情緒 可以適時獲得舒緩,讓研究所生活變得更多采多姿。

最後還要感謝默默支持我的家人,有你們的關懷與肯定,讓我在求學過程中無 後顧之憂,能專心致力於研究並取得碩士學位。此刻,將完成論文的這份喜悅與 榮耀,獻給我最摯愛的家人、朋友們,還有那些曾默默幫助過我的人,謝謝你們!

(8)
(9)

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黃淑婷

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一、瞭解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 之現況。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三、比 較不同背景變項之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四、分析桃園縣國小棒球隊 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方法使用問卷調查法,以九十 九學年度全國國小棒球聯賽之桃園縣參賽學校為研究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463 份,所得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 及皮爾遜積差相關分 析等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得分情形屬於中上程度,參與動機各構 面中以技術需求得分最高,刺激避免得分最低。

二、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得分情形屬於中上程度,社會支持各構面中 以隊友支持得分最高,級任老師支持得分最低。

三、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的運動參與動機因年級、練習時數、學業成績之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

四、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的社會支持度因年級、練習時數、最高比賽層級之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有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

(10)
(11)

A Study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on Elementary School Baseball Team Players in Taoyuan County

Shu Ting Huang

Master Program of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Graduate School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aimed to(1)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in elementary school baseball teamplayers in Taoyuan County. (2)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various background factors of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for these young participants . (3)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various background factors of the social support for these young participants .(4)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se young baseball team players. The study was planned and conduc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Players of national elementary school baseball league match in Taoyuan County in 2010 were selected and answered the survey form.

Four hundred sixty-thre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i Correlation.

These results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whole score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baseball team play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is above the average. Among factors of motivation , the highest score is i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 while the lowest one is in avoiding stimulation.

2. The whole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of these match players in Taoyuan County is above the average. Among factors of social support, the highest one is in teammate support,

(12)

while the lowest is teacher’s support.

3. There wer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mong the grade, training tim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4. There wer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cial support among the grade, training time, and match type.

5.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were considerably positive related.

Keywords : Baseball team players , Participant Motivation , Social Support

(13)

目次

摘要………i

Abstract………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6

第四節 名詞詮釋 ...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參與動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社會支持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 31

第三節 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 ...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9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2

(1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受試背景變項基本資料分析 ... 53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現況分析 ... 5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 58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 68

第五節 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情形 ...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 89

二、西文部分 ... 94

附 錄

附錄一 桃園縣九十九學年度國小棒球聯賽報名球隊之概況... 97

附錄二 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調查問卷... 98

附錄三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101

(15)

表次

表 2-1 國內學者研究運動者動機因素相關彙整表 ...20

表 2-2 不同年級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摘要...23

表 2-3 不同年資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摘要...25

表 2-4 不同練習時間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摘要 ...27

表 2-5 不同比賽層級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摘要 ...28

表 2-6 不同學業表現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摘要 ...30

表 2-7 運動參與者之社會支持相關研究結果彙整表 ...35

表 2-8 不同年級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摘要...37

表 2-9 不同年資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摘要...38

表 2-10 不同練習時間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摘要...39

表 2-11 不同比賽層級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摘要...40

表 2-12 不同學業表現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摘要...41

表 2-13 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摘要...42

表 3-1 問卷發放學校單位與問卷數量摘要表...48

表 4-1 受試背景變項基本資料分析統計表 ...53

表 4-2 運動參與動機各構面與整體現況之分析結果 ...55

表 4-3 社會支持各構面與整體現況之分析結果...56

表 4-4 不同年級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59

表 4-5 不同年資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1

表 4-6 不同練習時間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3

表 4-7 不同比賽層級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5

表 4-8 不同學業表現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7

表 4-9 不同年級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摘要表...69

表 4-10 不同年資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1

表 4-11 不同練習時間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3

(16)

表 4-12 不同比賽層級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5 表 4-13 不同學業表現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7 表 4-14 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相關摘要表 ...78 表 4-15 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相關摘要表……… 81

(17)

圖次

圖 2-1 內外在動機的產生及其相互作用影響圖...13 圖 3-1 研究架構圖...45 圖 3-2 研究流程圖...50

(18)
(1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的關係,進 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研究假設;第四節為名詞詮釋;第五節 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問題背景

台灣之光王建民在美國大聯盟獲得最多勝投,黃金女雙詹詠然與莊佳容 在四大滿貫賽屢獲得佳績,選手們優異的表現不僅為臺灣在國際上增加許多 曝光度,在國內也大大地影響了國人對於體育運動的觀點,更成為青少年參 與體育運動的良好模範(王智賢,2008)。近年來國際各國也越來越重視國 民體育和健康的發展,特別是各國都努力在學校教育上開始著手,試圖從學 校體育上鼓勵學生積極運動,學習體育技能,進而喜愛體育並從中獲得生活 樂趣(教育部體育司,2009)。我國政府相關機構,為順應國民對運動、健 康 與 休 閒 生 活 之 需 求 , 亦 積 極 推 展 各 項 運 動 的 發 展 策 略 (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2000)。而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就是希望能增進國民運動健身的觀念,養 成人人運動、時時運動、處處運動之健康、快樂的生活型態;鼓勵各縣市政 府、社區、學校及各單項運動協會尋求企業贊助,結合社會資源辦理各項休 閒運動,提升運動風氣,讓更多民眾實際參與運動,養成運動融入生活中之 習慣,落實「運動生活化」之理想(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

學 校 體 育 是 社 會 體 育 的 搖 籃 , 亦 是 推 展 國 家 體 育 的 基 礎 , 其 推 展 之 良 窳,對於台灣地區體育運動的發展,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洪嘉文,2000)。

但根據「學校運動團隊暨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中,發現各級學校規律運 動 人 口 , 每 週 至 少 運 動 三 次 的 比 例 僅43.65%, 其 中 國 小 為 60.41% 、 國 中

(20)

39.98%、高中25.95%、高職23.56%、大專20.24%,學齡越高則規律運動人 口比率卻有降低趨勢(教育部體育司,2003)。國小學童正處於成長階段,

可塑性極高,在學校的學習過程當中,運動經驗的獲得對其將來的身心發展 和運動習慣的養成與運動技能的培養,有著深遠的影響(黃月嬋,2005)。

換言之,學齡階段的運動習慣將會一直延續到成年階段,且對於成年階段的 健康有顯著的影響(Riddoch & Boreham,2000)。

知名劍橋大學划船校隊、美國芝加哥大學籃球校隊等,這些來自於學校 大力發展的體育校隊,都成為學校對外展示課外活動教育的特色與成果,標 示當地社區的文化認同,甚至成為國家職業體育的重要人才來源。基於此,

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即擬透過職業體育等民間專業團隊的 協助輔導、進駐學校授課教練,來協助各校發展出不同特色的團隊,例如籃 球校隊、足球校隊、棒球校隊、體操隊等體育校隊,讓各校發展出學校的體 育重點特色,進一步帶動整體學校課外學習參與的風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 員會,2002)。其中「一人一運動」計畫之推動就是藉由學校體育教學及活 動的實施,培養學生運動能力與參與運動的習慣,透過快樂的學習,促進健 康、展現活力;另外「一校一團隊」計畫之推動就是藉由普遍運動社團的組 成 、 多 元 體 育 活 動 競 賽 的 推 動 、 學 校 特 色 體 育 的 發 展 以 及 運 動 代 表 隊 的 組 訓,廣泛地提供全體學生加入運動團隊、參與團體性體育活動的機會,以及 涵養群己互動及在競合關係中溝通品格(洪嘉文,2002)。

「 棒 球 」 是 亞 洲 運 動 會 競 賽 項 目 之 一 , 也 是 台 灣 在 亞 運 奪 標 的 運 動 主 項,由於世界棒球經典賽的舉辦,國際棒壇活動也日益競爭激烈,如何強化 並 發 展 棒 球 運 動 , 是 我 們 未 來 推 展 競 技 運 動 的 重 要 課 題 之 一 ( 教 育 部 體 育 司,2010)。另外,隨著優秀運動員成就年齡的提前,而欲培養高水準成效 的運動員,又得花八至十年的時間,故應儘早從兒童或少年中選擇,使具有 運動潛能的孩童能參與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有目標的培養,才能訓練 成為優質運動員,爭奪奧亞運獎牌。因此,運動員先天條件的發掘,就更顯 得重要而突出(許樹淵,2005)。再者,參與運動訓練可培養球隊學童對課 業的興趣,建立學童的責任感、成就感和團隊精神等未來社會所需的技能;

(21)

可以提供其體能訓練的機會,激發對身體活動的興趣;可以發展學校特色或 精神象徵,有助校園意識和凝聚力的強化;還可以促進學生家長、校友與社 區民眾對學校活動的支持;最後,給予學生對於社會所認同的活動中發展和 表現技能的學習情境等,其功能價值頗高(Coakley,1994)。最重要的是,

學童也會因參與運動代表隊、運動社團等校園體育活動,而有較高比例的規 律運動行為(龍炳峰,2000)。

貳、研究動機

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賽推動迄今已二十多年,不但奠定了台灣棒球穩固 基礎,也儲備了國家優秀棒球選手,更是國內外職棒球團球員的重要來源。

為落實國家體育政策及施政計畫,促進學生基礎棒球運動之發展,教育部於 2003年公佈推行「改善學生棒球運動方案」四年計畫。除改善學生棒球運動 並擴大推展外,更輔導「中小學棒球運動聯賽籌備委員會」轉型為社團法人 民間學生運動團體,成立「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受託辦理學生棒 球聯賽工作。緊接著2009年又繼續推動「促進優質學生棒球運動方案」,主 張小學玩棒球、國中學棒球、高中練棒球、大學愛棒球,以追求邁向優質永 續經營之學生棒球運動(教育部,2009)。可見,國家在培養優秀競技運動 員的步驟應考量:國小、國中生乃運動選材階段,高中生則為選材的延續,

進 入 大 專 後 才 是 成 材 的 優 勢 時 代 , 然 後 代 表 國 家 參 與 各 項 國 際 賽 會 ( 許 樹 淵,1999)。換言之,基層球隊的發展將關係著臺灣棒球運動整體未來的發 展動向。

此外,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並維持此項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 程(盧俊宏,1996)。無動機指的是自我決定程度最低的動機,也就是說當 運動員認為自己是不得己、非發自內心的參加運動,並且找不到任何理由來 接受運動訓練及參加比賽時,即可能會停止訓練,甚至於退出該項運動(周 泓諭,2004)。而球員離開之動機大致約可歸納為三個層面:在生理因素上,

當球員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不適合持續練球、技術達到瓶頸或訓練壓力,會 造成參與動機的消退;在心理因素上,當球員對自己沒有自信、害怕得不到 未來及打球的成就感消失,即造成人員的流失;在社會因素上,球員因打不

(22)

出 預 期 成 績 或 家 長 不 支 持 或 導 師 的 不 配 合 等 , 也 會 加 強 球 員 離 開 動 機 的 產 生。球員一旦發生上述其中一種動機時,就有離開球隊的可能性。反之,若 能 從 運 動 參 與 中 得 到 樂 趣 , 是 可 以 促 進 運 動 參 與 者 對 於 參 與 身 體 活 動 的 堅 持,因而樂此不疲、努力不懈(何育敏、張庭彰、何國龍、陳禾青,2008)。

其實透過動機的了解能幫助我們找出兒童們真正的需求(張榮勳,1998)。

因此藉由運動參與動機的探討,以瞭解棒球隊學童的真正需求,以提供適切 的學習指導與訓練方案,使之更熱衷於棒球運動,乃本研究動機之一。

社 會 支 持 亦 是 影 響 行 為 的 另 一 個 重 要 構 面 , 它 主 要 以 兩 種 方 式 影 響 行 為,一是以直接方式影響行為,如鼓勵、提供訊息及增強物,刺激個人行為 和保持行為;二是間接修正影響行為的中介因子,如自尊或自信心的獲得;

運 動 社 會 支 持 亦 屬 一 種 外 在 刺 激 , 對 於 運 動 行 為 扮 演 著 重 要 的 角 色

(Forster,1989)。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個體在心理上抵制不協調的外在訊息,

強化並維持動機,社會支持的力量愈大,抵制外來不良的影響也愈大,成為 行為背後的促進動力;反之,缺乏社會支持,不僅個體行為在現實環境遭受 挫折,更容易導致適應困難,引發態度和學習情意的改變(Sallis&Nader,

1987)。因此藉由社會支持的探討,以瞭解棒球隊學童身邊之重要他人的支 持與協助,如何發揮其正向功能,以促成其更積極參與棒球運動,乃本研究 之動機二。

為提升校園運動風氣,研究者任教之學校除致力於推廣民俗體育重點運 動 項 目 外 , 對 於 運 動 性 社 團 營 隊 的 經 營 更 是 不 遺 餘 力 。 在 民 俗 體 育 之 推 廣 上,全校以學年為單位,分別進行呼拉圈、跳繩、毽子、飛盤、有氧運動和 扯 鈴 等 六 項 民 俗 體 育 教 學 活 動 。 而 校 內 運 動 性 社 團 營 隊 之 項 目 更 是 琳 瑯 滿 目,諸如:跆拳道、劍道、現代舞、獨輪車、桌球、田徑隊和棒球隊等,為 本校學童提供且營造了多元、適性化的運動學習環境。本研究以棒球校隊為 對象,欲探討縣內報名參加九十九學年度中小學棒球運動聯賽之國小棒球隊 學童,其加入球隊或持續其運動行為之主要參與動機為何?而部分選手為何 於訓練過程中萌生了退意或選擇退出球隊,其影響運動行為持續與否之社會 支持因素又為何?希望藉由參與動機和社會支持研究結果的發現,以提供棒

(23)

球隊教練或老師於訓練時,能更清楚掌握或瞭解選手內外在心理、環境等因 素的影響,以提供有效之訓練或學習方法策略,使棒球隊學童更樂於投入棒 球運動中。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 動機及社會支持之關係。故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

四、分析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情形。

貳、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待答問題,以作為調查研究及分析之 依據,茲分述如下:

一、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之差異為何?

四、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間相關如何?

(2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提出本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

1-1 不同年級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運動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

1-2 不同年資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運動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

1-3 不同練習時間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運動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

1-4 不同比賽層級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運動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

1-5 不同學業表現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運動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

2-1 不同年級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年資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練習時間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

2-4 不同比賽層級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

2-5 不同學業表現之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存在相關。

第四節 名詞詮釋

本 研 究 旨 在 了 解 桃 園 縣 國 小 棒 球 隊 學 童 運 動 參 與 動 機 及 社 會 支 持 之 關 係,以下就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等名詞分別加以界定。

壹、國小棒球隊學童

國小棒球隊是指各校經由選拔或志願參加,具有棒球運動潛能之學童,

由學校外聘或內聘具有棒球專長之教練或教師,進行經常性之訓練,以提升

(25)

學童棒球技術水準,並代表學校對外比賽之團隊。本研究所指「國小棒球隊 學童」係報名參加九十九學年度「中小學學生棒球運動聯賽」之桃園縣國小 棒球隊學校學童。

貳、運動參與動機

運動參與動機是指吸引個體從事活動並繼續維持活動強度的原因,其決 定因素包括個體生理上的原始驅力,以及個體對社會與週遭環境獲得回應與 需求的所有動機(林岑怡,2004)。本研究之運動參與動機共分為:健康適 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刺激避免、技術需求等五個構面。茲將各構面釋 義如下:

一、健康適能:係指參與棒球隊的學生為了增進健康、加強體能和強化身體 適應能力的需求。

二、成就需求:係指參與棒球隊的學生為了自己的興趣、建立自信心和獲得 成就感等需求。

三、社會需求:係指參與棒球隊的學生為了結交朋友、擴展社交領域和獲得 親友的鼓勵,讓自己在團體中感受到歸屬感的需求。

四、刺激避免:係指參與棒球隊的學生為了減輕課業壓力、放鬆心情和忘記 生活中的不愉快等需求。

五、技術需求:係指參與棒球隊的學生為了展現運動能力、學習運動技能和 培養運動習慣等的需求。

本研究採用許碧章(2006)所編製之「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 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調查問卷」其中之二、「運動參與動機」部分,來瞭 解 桃 園 縣 國 小 棒 球 隊 學 童 之 運 動 參 與 動 機 。 各 分 量 表 題 目 採 李 克 特 氏

(Likert-type)五點量表,填答者得分愈高,表示其運動參與動機愈高,反 之則愈低。

(26)

參、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透過與其他人或團體之間的互動,而獲得家人、同儕或其 他重要他人在實質與情緒上的幫助(黃俊勳,2001)。本研究之社會支持共分為:

家人支持、同學支持、隊友支持和級任老師支持等四個構面。茲將各構面釋義如 下:

一、家人支持:係指參與棒球隊的學生能得到來自家人所給予的關懷、督促、

鼓勵等的支持行為。

二、同學支持:係指參與棒球隊的學生能得到來自班上同學所給予的關心和 鼓勵等的支持行為。

三、隊友支持:係指參與棒球隊的學生能得到來自同隊隊友所給予的鼓勵、

肯定和建議等的支持行為。

四、級任老師支持:係指參與棒球隊的學生能得到來自班級級任老師所給予 的提醒、關心和肯定等的支持行為。

本研究採用許碧章(2006)所編製之「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 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調查問卷」其中之三、「社會支持」部分,來瞭解桃 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之社會支持。各分量表題目採李克特氏五點量表,填答 者得分愈高,表示運動社會支持度就愈高,反之則愈低。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現況調查與差異分 析為主要問題,茲將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提出說明。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及對象

本研究係以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校為研究範圍,報名參加九十九學年度「中

(27)

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所主辦之「中小學學生棒球運動聯賽」的桃園縣國小 棒球隊學童為主。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透過文獻蒐集與相關資料的閱讀、整理和歸納,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 礎,並採問卷調查法來分析處理資料,探討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 及社會支持之關係。本研究以學童背景變項為自變項,包括年級、年資、練習時 間、比賽層級、學業表現等;以運動參與動機(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

刺激避免、技術需求)及社會支持(家人支持、隊友支持、同學支持、級任老師 支持)為依變項。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地區及對象

由於研究人力和時間的限制,本研究係以報名九十九學年度中小學棒球運動 聯賽之桃園縣參賽學校棒球隊學童為研究母群體,研究結果只能代表桃園縣國小 棒球隊的現況,是否適用其他地區及對象之推論,仍待進一步研究。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將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界定為: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會 需求、刺激避免、技術需求;社會支持則以家人支持、隊友支持、同學支持和級 任老師支持為研究範圍,無法涵蓋所有的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指標。而問卷 調查法雖可得到大量的資料,但問卷所得結果受限於研究者所探究的範圍,加上 受試者於填答時,心理可能受到情緒、態度、情境之影響,而造成結果與實際有 誤差的情形。

(28)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藉由歸納整理與本研究內容有關的理論及實證研究,以作為本研究 之理論基礎。內容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運動參與動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節為社會支持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相 關之研究。

第一節 運動參與動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Scanlan與Lewthwait(1986)認為,樂趣是選手持續運動的重要指標之 一,與選手感到厭煩與退出運動有很大的相關;Scanlan與Simons(1992)也 認為,好玩、有趣是提升學童參與運動的內在動機,成功的運動經驗也會產 生正面的情感反應,如愉快、喜歡和好玩。另外,Keller(1983)也表示,

人類的行為是受動機驅使而引導出來的。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許多行為的 發生都必須先有動機,才會再有進一步的行為產生。

壹、運動參與動機之理論

動機是促進運動員學習的驅力,在運動心理學領域裡有關於動機的探討 包括:參與動機(探討個體開始、持續或中斷某一行為的原因);內外在動 機(反映出運動員的挑戰與樂趣,對於個體所引發的行動慾望或好奇心,或 外來的獎賞、鼓勵所引起的行動動機);目標設定取向(強調工作導向或自 我導向所引起的動機之間的對照)等內容(韓大衛、郭正煜,2002)。

ㄧ、動機的定義

張 春 興 (1987)認為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 起的活動,並導使該一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在此所言的活動是指 行為;維持活動並朝向某一目標,是指個體行為的表現方式。因此,動機只 是根據個體的行為和行為的表示方式,去對該行為的內在原因,做假設性的

(30)

解釋。王克先(1987)亦從心理學的觀點指出,動機是有機體內的一種生理 或心理的需慾(need)或驅力(drive),因為有了需慾,進而對環境中相關 的目標或刺激,產生了有效的活動,務必想要達到目標,其有機體活動才會 暫停。單繩武(1994)也認為,動機是由於需要或刺激所引起的一種內趨力,

它促使個人產生活動並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直到滿足為止。

盧俊宏(1996)指出,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至維持此活動朝向某一個 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是個體一種內在的原動力;這種內在的原動力會不斷 驅使個體去做某件事,能量用完,活動也就停止。而林生傳(1994)則認為 動機是一種假設性構念,用來解釋引發個體表現有目標導向之行為的起點、

方 向 、 強 度 持 續 等 現 象 的 內 在 狀 態 , 它 是 促 使 個 體 從 事 各 種 活 動 的 內 在 原 因。許樹淵(2000)也提出動機是一種意識、一種驅力,人的行為在正常情 況下都有動機,激勵他去從事某項活動。也就是說人參與任何活動,動機扮 演著參與與否的重要因素。楊明賢(2002)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人的動 機和行為是相互關聯著的,動機是推動和維持人們進行某種活動的內部原因 和外在動力;且是需求的具體化,視需求和行為的中介,轉換成行為後,利 用結果來滿足動機的需要。葉重新(2006)也表示動機是引發並且維持個體 活動,以及促使該活動朝向某目標進行的原動力;動機是看不見的,只能由 個人的行為表現來推估其動機。而溫世頌(2007)則指出動機是一種驅動力,

它引起並維持活動直到該活動達到目標為止;可見動機包括驅力、活動、目 標三部份。

馬啟偉與張力為(1996)指出,動機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 或內部動力;動機是個體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結果。而動機 的作用(基本功能)有三類:

(一)始發作用:動機可引起和發動個體的活動。

(二)指向或選擇作用:動機可以指引活動向某一目標進行或選擇活動方向。

(三)強化作用:動機是維持、增加或制止、減弱某一活動的力量。運動員 在參與運動的動機上是受到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交互作用的影響,如圖2-1。

(31)

圖2-1 內外在動機的產生及其相互作用影響圖

資料來源: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頁34。

綜上所述,動機是引起個體行為的內在原因或驅力,是激勵個體從事某 項 活 動 的 原 動 力 或 燃 料 , 對 運 動 參 加 者 來 說 一 旦 有 了 這 股 自 發 性 能 量 的 驅 使,個體便較能持續表現其運動行為或繼續維持其運動強度,以努力達成其 目標。

二、動機的分類

動 機 的 種 類 或 因 不 同 的 分 類 標 準 而 有 所 差 別 , 根 據 馬 啟 偉 、 張 力 為

(1996)的分類,動機可分為五類:

(一)生物性和社會性動機及物質性和精神性動機:根據需要的種類來分,

如饑餓、口渴屬生物性動機,成就、交往動機屬於社會性動機,如根 據動機追求對象可分為物質性和精神性動機。

(二)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根據興趣的特點來分類,以直接興趣為基礎,

指向活動過程本身的動機屬直接動機,如以活動結果的動機則屬於間 接動機。

(32)

(三)缺乏性動機和豐富性動機:以排除、避免、逃避等特徵屬於缺乏性動 機,以經驗享樂、獲得滿足、尋找新奇、有所成就等屬於豐富性動機

(或享有動機)。

(四)無意識動機:指人沒有覺察自己的需要、意向和目的,沒有意識到自 己行為真正理由而無意識去獲取成功以達到無意識的目的動機。

(五)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動機來源若從客觀外部原因屬外部動機,以社 會性需求為主,通過某種活動獲得相應的外部獎勵;來源從主觀內部 原因則屬內部動機,以生物性需求為主,通過積極參與某種活動,應 付挑戰,從中展示自己能力,實現自我價值。

盧俊宏(1996)將動機分為生理性與心理性動機兩大類別,分項說明如 下:

(一)生理性動機:生理性動機是指以生理變化為基礎的一切動機而言,即 所謂的原始性動機或生物性動機。生理性動機起因於生理組織缺乏某 種物質所引起,所以生理性動機符合行為論「需要→驅力→行為」的 順序。因此,心理學家習慣稱此類動機為drive(驅力),而稱心理性(或 社會性)的動機為motivation(動機),兩者統稱為動機(motivation)。

(二)心理性動機:心理性動機是指一切非以生理變化所形成的需要為基礎 的動機而言。此原則下之心理性動機包含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較為 原始的三種驅力:好奇、探索與操弄,不含社會性意義。另一層次包 括 人 類 特 有 的 成 就 動 機 與 親 和 動 機 , 這 層 次 的 動 機 完 全 是 學 習 獲 得 的,而且與別人有關,所以具有社會意義。

Weiss與Chaumenton(1992)則認為可從內、外兩個層面來探討動機;

由外來說,動機是人和社會環境交互作用後產生的產物,它會影響個體是否 繼續從事目前活動的行為;就內而言就回到運動心理學領域中所探討的動機 行 為 , 例 如 參 與 動 機 主 要 就 是 探 討 個 體 從 開 始 、 持 續 或 中 斷 某 一 行 為 的 原 因。林寶山(1998)就指出動機的本質極為複雜,通常可分為兩方面來探討:

第一類是指個人內在的驅力(drive),此種驅力迫使個體表現各種活動,這 就是所謂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第二類動機是指外在事務

(33)

具有誘因而使個體去從事各種活動,此即「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動機是看不見的,只能由個人的行為表現來推估其動機,包括驅力、活動、

目標三部份而言。

Deci 與 Ryan(1985)指出三種決定參與運動行為的動機形式,分別為內在 動機、外在動機和無動機(amotivation)三大類。相關內容如下:

(一)內在動機:指在無任何外在酬賞的情況下,仍對該項運動表現出興趣、樂

趣和滿意,通常運動員會從自我決定和勝任能力來決定內在動機的強度。

而 Stipek(1993)也表示,內在動機是維持運動員持續從事運動的主要動力,

當一個人的學習是基於內在理由時,其學習的效果是最好的。

(二)外在動機:指個體的非自我決定的行為,維持個體運動參與的動機,主要 來自外在事件的影響。

(三)無動機:動機既不是內在動機亦不是外在動機,而是產生勝任能力的消失 及缺乏控制感,當運動員處於此狀況時就找不到好的理由驅使個體繼續參 與運動。

綜上所述,動機的種類因學者專家觀點的殊異,而產生各種不同的分類方式。

可依照動機來源而分類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另外也有根據需要的種類而 分為生物性(原始性)和社會性(心理性)動機之類別。而且當學習行為是出自 於個體內在的動機理由時,將能帶來最佳的學習成果,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動機相關理論

動機之相關理論包括:心理分析論、行為論、認知論、需求層次理論等,以 此做為本研究有關動機理論的探討依據。茲將其分類說明如下:

(一)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的始祖 Frued,以性和攻擊兩種本能的衝動解釋人類一切行為的根 源。其理論中動機的概念有二:均衡作用與唯樂主義。均衡作用是行為的主宰,

唯樂主義則是行為的目標(林生傳,1994)。

(34)

(二)行為論

以 Whiting and Child 等人為代表,認為人類動機是經由學習而來的,成人的 動機是由幼稚期基本需要分化演變而來。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對於動機的基本理念 是:行為是由趨力所促動的,而趨力則因生理上需求而產生。例如行為改變技術 中,提供正增強能強化保留該行為的再現。所以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所秉持的動機 理論在性質上是外控的,屬於外在動機(張春興,1991)。

(三)認知論

認知論認為動機是因個體對自我的了解,也就是個體的行為是按其事先的設 想與計畫,向預定目標進行的,即所謂動機認知論(cognitivetheory of motivation)。

個體除了對自己所作所為了解外,並依照抱負水準及預期價值來引導自己達成目 標。「抱負水準」指個人從事某種實際工作之前,估計自己所能達到的成就目標。

而預期目標又稱「目標導向行為」或「目標尋求行為」,是人類預期某種事物的 將來價值,而引導自己的行為朝該目標前進的過程(盧俊宏,1996)。

(四)需求層次論

人本心理學家 Maslow 認為,人類動機是因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各 種需求有先後順序及高低層次之分,低一層的需求獲得滿足後,高一層的需求才 會產生。Maslow 的需求階層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尊 嚴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認知需求、審美需求,前四層是較低層次的基本需求(basic needs),因生理或心理缺失而導致,一但獲得滿足,需求強度就會降低,是成長 需求的基礎。後三層是較高的成長需求(growth needs),對基本需求有引導作用,

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強度會隨滿足而增強(黃光雄,1996)。

Alderfer 衍生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而提出ERG需求理論,主要核心理念是生存

(existence)、關係(relatedness)、成長(growth)等三種個人需求。生存需求 是指各種物質及生理上的慾望,相當於 Maslow 需求理論中的生理和安全需求;

關係需求是指與重要的他人建立關係的需求,相當於 Maslow 需求理論中的社會 和自尊需求;成長需求是指個人在自身及環境上促成創新或豐富的結果,相當於 Maslow 需求理論中的自我實現需求。此需求理論說明個人追求需求層次的滿足並 非如 Maslow 所言,只是單向的由下而上,不易同時並存,他認為個體可以在同

(35)

一時間追求一種以上的需求,而且沒有優先順序之分,各需求可以同時存在,且 同時具有激勵作用;此外,需求的階層可上可下,端視追求滿意的成功或挫敗而 改變(引自黃李祥,2001)。

綜上所述,人類的各種行為皆是由需求所引起的,個體可以在同一時間追求 一種以上的需求;各種需求是可以同時存在,且同時具有激勵作用的。動機就是 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動機來自於學習,透過增強、次增強、消弱、類化等原 理來影響或改變個體之行為,使按其事先的設想與計畫努力不斷,以成就其目標。

四、參與動機的意義

依據 Maslow 的需要層次理論發現,大多數人參與運動的需求可歸為以下三 類(馬啟偉、張力為,1996):

(一)追求樂趣的需要

體育運動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鮮明的挑戰性及趣味性,並使身心集於一體。

它是樂趣的,但同時它也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從樂趣式的轉變為工作式的。如果 課程的安排設計枯燥乏味,將會降低運動員的運動動機,因此體育教師和教練應 設法增加訓練內的趣味性,滿足運動員追求運動樂趣的需要,才能有效激發運動 動機。

(二)歸屬的需要

可能所有的運動員都有歸屬的需要(即屬於一個團體的需要),甚至有少數 人,參加體育運動就是希望成為運動團體的一員,他們需要歸屬於一個能為自己 增添色彩的團體。歸屬於他人,為他人所接受就是這些人的主要參與運動的動機。

(三)展示才能與自我價值需要

感到自己有價值(能力與成功)的需要是體育運動中最普遍、最強烈的需要。

可以根據歸因的特點將運動員分為成功定向的運動員(successorientied athlete)和 失敗定向的運動員(failureoriented)。無論對於哪類運動員來說,自我價值感

(perception of self value)都可能是他們最珍惜和細心保護的精神財產。展示才能 並使他人承認自己的價值,或者不必得到他人的尊重而只需自認為有價值、有能

(36)

力,都可以滿足這種需要。

而對於所有運動參加者來說,運動帶給他們快樂、放鬆、興奮等感覺就是運 動參與動機,另外藉由運動轉換情緒和調整情緒、紓洩等作用亦是參與運動的重 要動機(盧俊宏,1996)。參與動機是指吸引個體從事活動並繼續維持活動強度 的原因,其決定因素包括個體生理上的原始驅力,以及個體對社會與週遭環境獲 得回應與需求的所有動機(林岑怡,2004)。其實,人們在表現運動行為之前就 有著各式各樣的運動動機,不同的運動需求,便帶著不同的目去參與各種體育活 動。運動動機是在運動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當運動需要達到一定的強度時,才 能成為推動個人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動力。所以,運動參與動機是指在運動需要 的推動下,促使人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動力(周紹忠、岑漢康,2000)。

綜上所述,人們在表現各種運動行為之前,就有著各式各樣的運動動機存在。

運動員能藉由運動來追求健康的體能、提升其運動技術或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另 外亦可從成功的運動經驗中肯定自我價值或紓解生活壓力,這些原因或需求都足 以引起運動行為之表現,並促使運動員持續其運動強度,而繼續朝其目標方向努 力。

五、參與動機相關理論

參與動機相關理論主要有: Harter 的能力動機理論、Smith 的社會交換理論 和 Nicholls 的成就目標取向理論,以此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茲將其分述如下:

(一)Harter的能力動機理論(Competence motivation theory)

Harter(1978)認為個體傾向在能力較強的領域,努力表現自己所長和他人比 較,同時在參與的過程中增進技能,如此一來,表現成功就會帶來自我效能和正 面的肯定,使得個體參與動機增強。個體之所以感覺到較強烈的自我效能和表現 的控制,乃源於正面的情感和動機。一個高自我效能且為內在、控制歸因的人,

會表現出較努力,願意持續追求成就。此理論認為人們被激發感到有價值或有能 力是動機的主要決定者,同時亦主張運動員的控制知覺和自尊、能力評價一起造 成影響他們的動機。但是這些感覺不會直接影響動機,而是他們影響情感或情緒 的狀態(如樂趣、驕傲、羞愧和焦慮),進而影響動機(引自蔡佳和,2009)。

(37)

(二)Smith的社會交換理論(Smith’s conceptual model of sport with drawl)

Smith 將 Thibaut 和 Kelley(1959)提出的社會交換理論重新以認知、情感 的模式加以架構這個理論,主張社會行為受到擴大正面經驗和縮小負面經驗的驅 使,只要結果是個體所想要的,行為便可能持續(引自林曉怡,2005)。Smith(1986)

認為行為的動機是希望正面經驗的機會達到最大,而負面經驗的機會減至最小。

如果正面經驗的機會逐漸減少,那退隊的行為就會出現(引自王智賢,2008)。

(三)Nicholls的成就目標取向理論(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theory)

Nicholls(1984)認為,在獲取成就的情境中,個人成就行為的目標主要在展 現自我高能力,而避免自我低能力的出現。而成就目標取向理論可分為兩種,一 種為「工作涉入」,是透過和自己比較的方式,展現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技術若 較以前進步或精熟,表示能力提高,便能知覺到成功。工作涉入對成功的定義便 是努力付出而進步或學習到新的技能。另一種為「自我涉入」,是透過與他人比 較的方式,展現自己的能力,若表現超越他人或打敗他人,表示具有高能力,使 知覺到成功,自我涉入對成功的定義為勝過他人或優於他人。傾向工作涉入狀態 的特質稱為「工作取向」,若傾向自我涉入狀態的特質稱為「自我取向」,二者 合稱目標取向。成就目標會與個人的能力知覺交互作用,進而影響成就動機過程 與相對應的結果(引自趙鋅國,2010)。

綜上所述,動機乃複雜而多元的,是個人內在的需求與外在的社會勢力,兩 變項間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個體從運動中所獲致的正向樂趣、經驗和情感越多,

且能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或有能力時,那麼其參與動機便會隨之增強,因而持續 努力表現並繼續維持其運動強度,以成就其目標。

貳、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一種行為的背後可能隱藏許多不同的動機,而同樣的行為可能出自不同的動 機,同類的動機亦可能引發不同的行為;也就是說,人們對於參與的動機可能不 只一個,彼此之間同時有共同和獨特的動機(Weinberg & Gould,2000)。以下將 針對運動參與者之動機因素構面和不同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分別闡述。

(38)

一、運動參與者之動機因素

參與動機是多元而廣泛的,且人們從事運動的原因往往不只一個,常伴隨著 多種以上的需求,亦即各種需求和動機有可能同時並存。茲將國內有關運動參與 者動機因素之相關研究,歸納整理如表2-1:

表2-1 國內學者研究運動者動機因素相關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動機因素

王智賢

(2008)

臺北市國小田徑隊 運動發展、運動樂趣、人際關係、

成就需求、環境影響 江幸容

(2009)

雲林縣國中小木球運動者 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會需求、

成就需求 李旭旻

(2005)

臺北縣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 人際關係、獎賞稱讚、成就感、

滿足需求、訓練情境 吳筱真

(2006)

臺北縣國小排球代表隊 自我實現、滿足需求、成就需求、

心理利益、壓力避免、心理需求、

獎賞稱讚 林建興

(2009)

國小巧固球運動學童 健康適能、技術需求、成就需求、

社會需求、刺激避免 林新枝

(2011)

臺北市國小運動社團參與學童 學習興趣、心理需求、成就需求、

社會需求 林曉怡

(2005)

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 健康適能、技術需求、成就需求、

社會需求、刺激避免 洪輝宗

(2004)

國小國術運動參與學童 知識需求、社會需求、健康適能、

成就需求、刺激避免、心理需求 張伯謙

(2003)

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 運動發展、成功/成就、挑戰/競 爭、精力釋放、環境影響、活動、

友誼 張淑惠

(2008)

高雄市國小桌球代表隊 技術需求、健康需求、成就需求、

刺激避免、社會需求 張惠宴

(2010)

南投縣國小民俗體育參與者 成就需求、友誼、健康適能、

技巧發展、運動樂趣 張豐盛

(2004)

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 運動需求、友誼與知性追求、自 我成就、他人建議與鼓勵、刺激 避免

(39)

表2-1(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動機因素

郭威聖

(2009)

全國中等學校輕艇水球隊選手 技術需求、成就需求、健康適能、

社會需求、刺激避免 許碧章

(2006)

臺北縣國小手球隊學童 健康適能、技術需求、刺激避免、

成就需求、社會需求 陳慶宜

(2011)

臺北市高年級參與樂樂棒球學童 運動發展、教師教學、滿足需求、

環境影響 黃文賢

(2007)

國小排球隊選手 滿足需求、調適身心、訓練情境、

成就感、獎賞稱讚 黃玉青

(2010)

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 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 黃建智

(2007)

國小八人制拔河運動選手 運動發展、成功&成就、

挑戰&競爭、精力釋放、

環境影響、活動、友誼等 楊紋貞

(2005)

臺中縣國小跆拳道校隊 健康適能、技術需求、刺激避免、

社會需求、成就需求 廖燕燕

(2006)

臺北市國小扯鈴運動代表隊選手 團隊訓練、成就需求、運動發展、

運動樂趣、競爭挑戰、環境影響 蔡佳和

(2009)

基隆市國小運動團隊學童 心理需求、健康適能、生理效益、

成就需求、人際需求 蔡宗信

(2004)

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 滿足運動需求、自我成就需求、

友誼與知性追求、刺激避免、

他人建議與鼓勵 鄧瑞芳

(2008)

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 運動樂趣、教練領導、友誼獲得、

運動發展、重要他人、滿足需求、

環境影響 謝文隆

(2010)

南投縣高年級運動性社團學生 健康需求、成就需求、技術需求、

心理需求、社會需求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所述,學生運動參與之動機因素大致可歸類為:精力釋放或健康體能等 生理因素構面;追求成就&成功、挑戰&競爭、獲得獎賞稱讚、學習興趣、運動 樂趣、壓力釋放、刺激逃避等心理因素構面;訓練情境、教練領導和教師教學等

(40)

環境因素構面;同儕支持、友誼關係等社會因素構面;運動技能與知識學習等因 素構面。而經由文獻整理發現,多數研究者其參與動機內容較偏重於健康適能、

技術需求、刺激避免、社會需求和成就需求等因素構面來探討(林建興,2009;

林曉怡,2005;洪輝宗,2004;張淑惠,2008;郭威聖,2009;許碧章,2006;

楊紋貞,2005;蔡佳和,2009;蔡宗信,2004;謝文隆,2010)。所以,本研究 擬從健康適能、技術需求、刺激避免、社會需求、成就需求等五個動機構面,來 探討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在不同背景變項下,其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

根據以上相關研究,研究者依本研究背景變項之分類:年級、年資、練習時 間、比賽層級、學業表現,將相關文獻歸納整理如下:

(一)不同年級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不同年級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整理如表2-2。李旭旻(2005)在臺北縣國 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參與者在獎賞稱 讚、訓練情境、滿足需求等達顯著,且年紀較小者,參與動機高於年紀較大者。

而相同的結果也出現在江幸容(2009)、林新枝(2011)、張伯謙(2003)、張 淑惠(2008)、張惠宴(2010)、郭威聖(2009)、許碧章(2006)、黃玉青(2010)、

廖燕燕(2006)、蔡宗信(2004)、鄧瑞芳(2008)等研究中。但林建興(2009)、

陳慶宜(2011)、蔡佳和(2009)卻表示,年級越高則參與動機越強。另外,王 智賢(2008)指出,不同年紀之國小田徑代表隊選手,在參與動機上無顯著差異,

其推論應該是高年級正值青春期,身體發展相差不多,對田徑訓練的負荷量皆能 接受,因此,年紀小者與年紀大者,參與動機沒有很大的差異。而相同結果也出 現在林曉怡(2005)、洪輝宗(2004)、黃文賢(2007)、楊紋貞(2005)等的 研究中。因此,本研究擬探究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是否因就讀年級的不同,

而在參與動機上的表現有所差異。

(41)

表2-2 不同年級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摘要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王智賢

(2008)

臺北市國小田徑運 動代表隊

不同年級在參與動機無顯著差異 江幸容

(2009)

雲林縣國中小木球 運動參與者

三、四、五年級參與動機大於國中生 李旭旻

(2005)

臺北縣立國小運動 代表隊選手

在獎賞稱讚、訓練情境、滿足需求等達顯著差 異,年紀較小者參與動機較高

吳筱真

(2006)

臺北縣國小排球隊 成就需求動機上六年級比四年級好;壓力避免 上四年級比五年級好

林建興

(2009)

國小巧固球運動參 與學童

六年級在整體、健康適能高於五年級;四、六 年級刺激避免高於五年級

林新枝

(2011)

臺北市國小運動社團 學童

五年級學童參與動機高於六年級 林曉怡

(2005)

臺南市國小游泳團 隊學童

不同年級學童在整體運動參與動機上及各構面 上沒有顯著差異

洪輝宗

(2004)

國小國術運動參與 學童

四、五、六年級學童在國術運動參與動機各構 面的強度大致相同

張伯謙

(2003)

臺北市國小學校運 動代表隊

中年級比高年級在成功/成就、精力釋放及環境 影響持較高的認同

張淑惠

(2008)

高雄市國小桌球代 表隊

不同年級在社會需求上未顯著,其餘各構面四 年級、五年級均高於六年級

張惠宴

(2010)

南投縣國小民俗體 育運動參與者

中年級在友誼、成就需求、健康適能構面上顯 著高於高年級

郭威聖

(2009)

全國中等學校輕艇 水球隊選手

八年級在整體運動參與動機、健康適能、成就 需求、技術需求上高於十一年級;在刺激避免 上無顯著差異

許碧章

(2006)

臺北縣國小手球隊 學童

在健康適能、社會需求和技術需求上四年級高 於六年級學童

陳慶宜

(2011)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 學童

高年級學童在運動發展構面高於教師教學、滿 足需求及環境影響等

(42)

表2-2(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黃文賢

(2007)

國小排球選手 不管五年級或六年級其參與動機都相當高

黃玉青

(2010)

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 隊選手

五年級選手社會需求之參與動機高於六年級

黃建智

(2007)

國小室內八人制拔河 選手

運動發展構面中,六年級大於五年級;環境影 響構面中,四年級大於五年級;在精力釋放、

活動、友誼構面中,四、六年級大於五年級 楊紋貞

(2005)

臺中縣國小跆拳道選 手

在整體及各構面上沒有顯著差異 廖燕燕

(2006)

臺北市國小扯鈴代表 隊選手

在團隊訓練、運動發展、運動樂趣、競爭挑戰、

環境影響等構面上,四年級皆高於五、六年級。

蔡佳和

(2009)

基隆市國小運動團隊 學童

六年級健康適能大於四年級;五、六年級成就 需求大於四年級

蔡宗信

(2004)

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 團隊學童

四、五年級學童對於參與動機中滿足運動需求 及自我成就需求構面之慾望或需求,比六年級 學童高

鄧瑞芳

(2008)

國小排球代表隊選手 在運動動機、環境影響、重要他人之動機上達 顯著,四年級高於五、六年級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二)不同年資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不同年資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整理如表2-3。楊紋貞(2005)針對臺中縣 國小跆拳道選手的研究,指出不同團隊年資的學童在整體運動參與動機上及分構 面健康適能、成就需求、刺激避免、技術需求上達顯著;參加校隊年資較久之選 手在運動參與動機有高於參加年資較少選手的趨勢。而相同的結果也出現在王智 賢(2008)、林新枝(2011)、張伯謙(2003)、張惠宴(2010)、郭威聖(2009)

、陳慶宜(2011)、黃文賢(2007)、黃玉青(2010)等研究中。但江幸容(2009)、

李旭旻(2005)、吳筱真(2006)、洪輝宗(2004)、張淑惠(2008)、廖燕燕

(2006)、鄧瑞芳(2008)等研究,卻表示參加年資越短者其參與動機會愈高。

(43)

而林建興(2009)、林曉怡(2005)和蔡佳和(2009)則進一步表示,團隊年資 1~2年之學童在社會需求構面上動機較高。另外黃建智(2007)卻指出,不同參加 年資的國小拔河運動團隊選手,在參與動機上是無顯著差異的。因此,本研究擬 探究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是否會因不同的參加年資,在參與動機上有不同的 表現。

表2-3 不同年資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摘要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王智賢

(2008)

臺北市國小田徑 運動代表隊

年資1年以上~未滿2年的選手在運動發展上的 動機高於未滿一年的選手

江幸容

(2009)

雲林縣國中小木 球運動參與學童

年資1年~2年在生理需求大於2年~3年者 李旭旻

(2005)

臺北縣立國小運 動代表隊選手

在訓練情境達顯著差異,未滿1年者高於參加時 間2年以上者

吳筱真

(2006)

臺北縣國小排球 隊

年資1年和2年的選手,心理利益之動機較高;而 1年的選手在壓力避免表現大於4年的選手 林建興

(2009)

國小巧固球運動 參與學童

健康適能、成就需求、技術需求無顯著差異;整 體參與動機、刺激避免、社會需求有顯著差異,

年資在1~2 年的選手有較高的社會需求 林新枝

(2011)

臺北市國小運動 社團學童

2年以上~未滿3年在學習興趣因素構面上皆高於 其他參與時間

林曉怡

(2005)

臺南市國小游泳 團隊學童

整體參與動機各組無顯著差異;健康適能、成就 需求、刺激避免、技術需求無顯著差異;年資 1~2 年之學童在社會需求構面上高於年資未滿1 年及 4 年以上者。推測年資未滿 1 年的學童可能是對 游泳運動好奇或健康適能而加入團隊;年資4 年 以 上 可 能 因 運 動 成 績 的 進 步 而 維 持 運 動 的 動 機;年資1~2 年已漸適應團體生活,與隊友間相 處已有默契

洪輝宗

(2004)

國小國術運動參 與學童

在健康適能、心理需求、刺激避免、社會需求、

知識需求皆未顯著;1年拳齡比4年以上拳齡在成 就需求構面上有強烈的參與動機

(44)

表2-3(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張伯謙

(2003)

臺北市國小學校運 動代表隊學童

在友誼動機構面有顯著差異,參加時間中期者 比短期者持較高認同

張淑惠

(2008)

高雄市國小桌球代表 隊

在整體參與動機、成就需求、社會需求、刺激 避免、技術需求等構面均未達顯著差異;未滿1 年組健康需求構面顯著高於3年以上組

張惠宴

(2010)

南投縣國小民俗體 育運動參與者

4年以上年資的學童在技巧發展、運動樂趣的參 與動機高於其他參與年資學童

郭威聖

(2009)

全國中等學校輕艇 水球隊選手

整體運動參與動機和成就需求、社會需求、技 術需求上,3年以上高於2年以上未滿3年者 陳慶宜

(2011)

臺北市高年級參與 樂樂棒球學童

接觸時間越久,對樂樂棒球有一定認識,有實 際比賽經驗,對規則也較熟悉,會想追求更好 的技術與更多的知識

黃文賢

(2007)

國小排球選手 2年~2年6個月在獎賞稱讚因素構面之參與動機 高過1年6個月~2年組別

黃玉青

(2010)

國小躲避球運動代 表隊選手

整體參與動機年資2年以上者高於年資不到1年 者;年資1~2年之間者,其健康適能參與動機高 於年資不到1年者;年資2年以上者,其成就需 求高於年資不到1年者;年資在2年以上者,整 體參與動機高於年資不到1年者

黃建智

(2007)

國小拔河運動團隊 選手

在運動發展、成功&成就、挑戰&競爭、精力 釋放、環境影響、活動、友誼等無顯著差異 楊紋貞

(2005)

臺中縣國小跆拳道 選手

在整體運動參與動機及健康適能、成就需求、

刺激避免、技術需求達顯著,年資3~4年之選手 健康適能之參與動機高於未滿1年者;社會需求 未達顯著

廖燕燕

(2006)

臺北市國小扯鈴運 動代表隊選手

運動發展、運動樂趣構面上,參加1~2年的選手 參與動機高於參加2年以上的選手;團隊訓練、

成就需求、競爭挑戰、環境影響等無差異 蔡佳和

(2009)

基隆市國小運動團 隊學童

年資2年以上有較高的心理需求、生理效益動 機;未滿1個學期與1~2年內的有較高人際需求 鄧瑞芳

(2008)

國小排球代表隊選 手

參加球隊時間越長的選手對教練領導的認同較 強烈;參加球隊時間較短的選手易受到環境及 重要他人的影響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45)

(三)不同練習時間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不同練習時間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整理如表2-4。陳慶宜(2011)對臺北 市高年級參與樂樂棒球學童的研究指出:不同練習時間在動機構面上達顯著差 異,且練習時間高量的學童,參與動機高於低量的學童。而相同的結果也出現在 王智賢(2008)、黃建智(2007)、廖燕燕(2006)、蔡佳和(2009)、鄧瑞芳(2008)、

謝文隆(2010)等研究中。但在林建興(2009)、張伯謙(2003)的研究卻指出,

訓練時間低量者其參與動機比高量者高。再者黃文賢(2007)對國小排球選手之 研究也指出,每週不同訓練總時數的選手其參與動機無差異。因此,本研究擬探 究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是否會因每週不同的練習時間,而在參與動機上有所 差異。

表2-4 不同練習時間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摘要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王智賢

(2008)

臺北市國小田徑運 動代表隊

每週訓練時數多的選手運動發展、成就需求、

運動樂趣、人際關係優於訓練時數少者 林建興

(2009)

國小巧固球運動參 與學童

健康適能、成就需求、刺激避免及技術需求上 未達顯著差異;每週訓練時間3小時以下之學童 社會需求動機高於3~6小時的學童

張伯謙

(2003)

臺北市國小學校運 動代表隊學童

在環境影響構面上有顯著差異,訓練時間低量 者比高量者持較高的認同

陳慶宜

(2011)

臺北市高年級參與 樂樂棒球學童

練習時間高量的學童其動機高於低量的學童 黃文賢

(2007)

國小排球選手 每週不同訓練總時數的選手在參與動機無差異 黃建智

(2007)

國小拔河運動團隊 選手

挑戰&競爭、活動、友誼等三個構面有顯著差 異;友誼構面中,121分鐘以上大於60分鐘以內 廖燕燕

(2006)

臺北市國小扯鈴運 動代表隊選手

在環境影響構面上達到顯著差異,訓練時間高 量的選手參與動機高於低量選手

蔡佳和

(2009)

基隆市國小運動團 隊學童

健康適能、成就需求、人際需求上未達顯著差 異;心理需求、生理效益兩構面達顯著水準,

每週練習3~6小時及6小時以上學童的參與動機 大於每週練習3小時內的學童

(46)

表2-4(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鄧瑞芳

(2008)

國小排球代表隊 選手

訓練時間高量的選手在教練領導之參與動機構 面上高於低量選手

謝文隆

(2010)

南投縣國小高年 級參與運動性社 團學生

在健康需求、成就需求和技術需求等構面均達顯 著差異,每週練習6小時以上均高於每週練習2小 時以內的同學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四)不同比賽層級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不同比賽層級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5。黃建智(2007)表示 國小拔河運動團隊選手是否有參加過全國性質比賽,在參與動機各構面上有顯著 差異。而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林建興(2009)、張淑惠(2008)、張惠宴(2010)、

楊紋貞(2005)、廖燕燕(2006)等人的研究中。但林曉怡(2005)卻指出,不 同比賽層級之游泳團隊學童在整體運動參與動機和各構面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因此,本研究擬探究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是否因不同最高比賽層級,而在參 與動機上有不同的表現。

表2-5 不同比賽層級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摘要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林建興

(2009)

國小巧固球運動參 與學童

在刺激避免分構面上為全國比賽與未參加正式 比賽之學童,其參與動機高於縣市參賽者 林曉怡

(2005)

臺南市國小游泳團 隊學童

不同最高層級比賽在整體運動參與動機各構面 上無顯著差異

張淑惠

(2008)

高雄市國小桌球代 表隊

在健康需求和成就需求上,市級比賽組及未曾 參加組均高於全國性比賽組;刺激避免、技術 需求構面上,參加市級比賽組參與動機高於全 國性組;在社會需求構面上未達顯著

張惠宴

(2010)

南投縣國小民俗體 育運動參與學童

在技巧發展構面上有顯著差異,在健康適能、

成就需求、運動樂趣與友誼等構面無顯著差異

(47)

表2-5(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黃建智

(2007)

國小拔河運動團隊 選手

在運動發展、成功&成就、挑戰&競爭、活動、

友誼等構面上有顯著差異,有參加全國比賽者 高於沒有參加者

楊紋貞

(2005)

臺中縣國小跆拳道 校隊

全國賽之選手在技術需求高於縣市比賽及未曾 參加正式比賽者;未參加正式賽之選手在刺激 需求高於縣市賽者。縣市比賽前三名在社會需 求動機高於未獲前三名;全國賽前三名在技術 需求高於縣市前三名及未獲前三名者

廖燕燕

(2006)

臺北市國小扯鈴運 動代表隊選手

乙類比賽選手的參與動機高於甲類選手,可能 乙類比賽選手已經習得基本動作,以甲類比賽 選手為表率,希望學習到更複雜,更精進的技 術,在團隊訓練、運動發展構面上達顯著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數據

表 4-12  不同比賽層級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5  表 4-13  不同學業表現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7  表 4-14  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相關摘要表 ................78  表 4-15  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相關摘要表………    81
圖 2-1  內外在動機的產生及其相互作用影響圖............................................................13  圖 3-1  研究架構圖..............................................................................................................45  圖 3-2  研究流程圖..............................
圖 2-1  內外在動機的產生及其相互作用影響圖  資料來源:馬啟偉、張力為, 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頁34。  綜上所述,動機是引起個體行為的內在原因或驅力,是激勵個體從事某 項 活 動 的 原 動 力 或 燃 料 , 對 運 動 參 加 者 來 說 一 旦 有 了 這 股 自 發 性 能 量 的 驅 使,個體便較能持續表現其運動行為或繼續維持其運動強度,以努力達成其 目標。    二、動機的分類  動 機 的 種 類 或 因 不 同 的 分 類 標 準 而 有 所 差 別 , 根 據 馬 啟 偉 、
表 2-2  不同年級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摘要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王智賢  (2008)  臺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  不同年級在參與動機無顯著差異  江幸容 (2009)  雲林縣國中小木球運動參與者  三、四、五年級參與動機大於國中生  李旭旻  (2005)  臺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  在獎賞稱讚、訓練情境、滿足需求等達顯著差異,年紀較小者參與動機較高  吳筱真 (2006)  臺北縣國小排球隊  成就需求動機上六年級比四年級好;壓力避免上四年級比五年級好  林建興  (2009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