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廖靜嫻、江澤群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廖靜嫻、江澤群"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廖靜嫻、江澤群

E-mail: 374653@mail.dyu.edu.tw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之現況,並分析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之 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採集群抽樣方式,以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總計抽取縣立國民小學 10所學校,共發放540 份問卷,回收 512 份,剔除資料不全及無效之問卷,有效問卷共 492 份,回收有效率為94.8%。資 料處理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 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 學童之運動涉入、人際關係屬中上程度。 二、 男生學童之運動涉入高於女生。 三、 學童之 人際關係,會受到性別、家庭型態及父母教育程度的影響。 四、 學童之運動涉入愈高,人際關係愈好。 五、 學童之運動 涉入能有效預測人際關係。 最後,根據研究的結論,提出各項建議,以供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 : 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涉入、人際關係

目錄

封面內頁...................... 簽名頁......................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 Ⅲ 目錄...................... Ⅴ 圖目錄..................... Ⅶ 表目錄..................... 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涉入.......

......... 7   第二節 人際關係................ 24   第三節 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

..........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 四節 研究流程............... 4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3 第六 節 預試結果分析.............. 46 第七節 資料處理...............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資料分析......... 51   第二節 信度、效度分析........

... 53   第三節 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現況描述..... 57   第四節 不同背景學童在運動涉入差異分析..

. 60   第五節 不同背景學童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 65 第六節 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之關係...... 71 第七節 運動涉入對人際關係之影響......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77   第二節 建議................ 79 參考文獻.................

... 82 附錄  研究問卷.................. 100 圖 目 錄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 37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42 表 目 錄 表 2- 1 休閒涉入量表....

............ 20 表 3- 1 正式問卷樣本數量表................ 41 表 3- 2 運動涉入量表.

............... 44 表 3- 3 人際關係量表................ 45 表 3- 4 運動涉入項目分 析摘要表................ 47 表 3- 5 人際關係項目分析摘要表............ 48 表 3- 6 信 度分析表..................... 49 表 4- 1 學童背景資料分析表..............

.. 53 表 4- 2 運動涉入因素分析表................ 55 表 4- 3 人際關係因素分析表........

........ 56 表 4- 4 運動涉入現況表................ 57 表 4- 5 運動涉入各構面現況表...

............. 58 表 4- 6 人際關係現況表................ 59 表 4- 7 人際關係各構面現 況表............ 60 表 4- 8 不同性別學童在運動涉入之t檢定摘要表..... 61 表 4- 9 不同年級學童在 運動涉入之t檢定摘要表..... 62 表 4- 10 不同家庭型態學童在運動涉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 63 表 4- 11 父母不同教育程度之學童在運動涉入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

........... 64 表 4- 12 父母不同職業之學童在運動涉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 64 表 4- 13 不同性別之學童在人際關係之t檢定摘要表.... 66 表 4- 14 不同年級之學童在人際關係 之t檢定摘要表.... 67 表 4- 15 不同家庭型態與人際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68 表 目 錄 表 4- 16 不同父母教育程 度在人際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69 表 4- 17 不同父母職業與人際 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70 表 4- 18 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表....... 72 表 4-19 運動涉入對人際關

(2)

係之迴歸分析表....... 73 表 4- 20 運動涉入各構面對人際關係之迴歸分析表.... 73 表 4- 21 運動涉入各構面 對同儕關係之迴歸分析表.... 74 表 4- 22 運動涉入各構面對師生關係之迴歸分析表.... 75 表 4- 23 運動涉入各構 面對親子關係之迴歸分析表.... 7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宗吉(1992)。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縣永和市:銀禾文化。 王明月、劉季諺、潘義祥(2010)。性別差異對運動精進信 念與涉入傾向之影響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5(2),116-123。 王明月、紀俊安、劉季諺、潘義祥等人(2011)。健康適能自我知覺與運動 涉入傾向之關聯性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5(3),116-127。 方進隆(1995) 。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62-69。 江良規(1995

)。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市:台灣商務。 李明憲(2002)。國中小學童角色楷模、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之關係探討。慈濟護理雜誌

,1(1), 46-55。 李真玲(2005)。公立體育場域民眾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以台中縣為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中市。 李駱遜(2005)。兒童的同儕關係:老師怎麼說。刊於林錦英編。 道德與健康: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69-79。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中市。 伍連女、黃淑貞(1999)。臺北市高職學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之研究。學生衛生,35,1-32。 沈慧聲(1998)。

人際傳播。新北市:揚智。 吳萬福(2003)。新運動心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 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修廷、廖主民(2010)。運動領域中同儕關係的概念與測量。中華體育季 刊24 (3),131-140。 吳佩琪(2010) 給大腦喝雞精的好方法。 2012 年 2月 26日取自 http://www.jtf.org.tw/health/Show.asp?This=1341 何秋 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臺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巫喜瑞、梁榮達(2006)。職業棒球觀眾運動涉入、球隊評價及贊助效益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4),345-369。 巫喜瑞、梁榮達

(2008)。觀眾個人態度與球隊贊助關係之認知因素對運動贊助效益之影響:運動涉入之干擾效果。戶外遊憩研究,21(4),1-26。 呂 小?(2008)體育運動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研究。湖北體育科技,27(5),523-524。 呂翠夏(譯)(2002)。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 縣:桂冠。Charles A. Smith 著。 周宏室(2006)。運動活化校園。教師天地,141,35-38。 周煥臣(1996)。如何尋求學習資源與支持 網絡。成人進修指南大專篇,55~62。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中心。 林崇德主編(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榮 欽(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新北市:揚智文化。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雅君、熊婉君(2009)。運動線上遊戲與運動涉入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4,103-114。

林炳勳、湯慧娟、宋一夫(2010)。 大專游泳選手運動團隊價值觀與運動涉入之研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13, 1-15。 林孟輝(2004)。國 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啟禎 (2012) 運動與勞動。2012年3月2 日取自 http://ortho.clmed.ncku.edu.tw/~cjlin/othernote/004.html 卓俊辰(1999)。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師大書 苑。 卓旻怡 (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桃園縣。 卓俊伶、陳鵬仁

(2005)。兒童身體活動量與同儕關係。臺灣運動心理學報,7,103-113。 邱淑媞(2011)。學生健康體衛教戰手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 健康局。 姚代平(2005)。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益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 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志軒。 徐元民(2003)。體育 學導論。台北市:品度。 徐立德(1968)。人群關係與管理,台北市,中華企管中心。 郭朝慶(2009),台北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 運動參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定雄 (1990) 。以休閒啟發運 動興趣奠定全民運動基礎。全國社會體育會議綜合結論報告。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 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慧玲、林安庭(2011)。登山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與幸福感知相關研 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1),25-50。 陳美華、李晨鐘(2008)。青少年運動涉入在自我知覺上的差異。 大專體育學術專刊

,419-425。 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春安、楊平安、江昱仁(2009)。路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 之研究。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 陳玉蘭(2009)。馬祖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銘 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皎眉、鍾思嘉(1996)。人際關係。台北市:幼獅。 許義雄(1983)。體育的理念。

台北市:現代體育出版社。 許志錠(1992)。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警學叢刊,22(4),65-83。 許誌誠(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 我概念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存惠(2009)。專科學生體型、身體 意像與運動行為之關係研究 。康寧學報,11,127-143。 呂翠夏(譯)(2002)。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縣:桂冠。Charles A.

Smith 著。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兒童發展。新北市:揚智。Philip, Barbara Newman著。 張春興 (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 市:東華。 張妙瑛、呂香珠、盧俊宏、闕月清、黃月嬋、邱靖華、林明宏、黃憲鐘(2004)。運動健康管理。台北市:全華。 張宏文、邱 文芳(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台北市,商鼎。 張魁風、林靈宏(2009) 。消費者行為學。台北市:五南。 張景祥(1995)。國民小學男性 學童年齡、身高、體重與基本運動能力關係之研究。大專體育,18,102-107。 張長芳(1982)。大一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其自我觀念及歸因 特質的關係。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1-16。 張靜儀(2007)。國小學童內在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體驗相關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 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彭臺臨(2006)。臺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其政策意涵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 曾建勝(2002)。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15(1),131-138。 程紹同、江澤群、黃煜、彭小惠、呂佳霙(

譯)(2009)。運動行銷學。台北市:藝軒圖書。(原著出版年: 2000)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

(3)

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黃金柱(2002)。孩童身體活動參與的內在動機策略。研習資訊,19(4),55-61。 黃奕清(1998)。 排灣 族與漢人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子之探討。八十六學年度台灣區國民小學體育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24-36),台北。 黃德祥、

李介至(2002)。青少年同儕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163-195。 葉合倩(2007)。嘉義縣國小 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錦登(2001) 人際關係 的相關理論之探討。國教輔導,38(5),45-51。 楊志欽(2007)。基隆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運動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鎮榮(1996)。運動 100 分。台北市:日康企業。 楊玲慎

(2000)。快快樂樂運動—如何發達運動神經。台北市:創造力。 楊珮茹(2003)。消費者購物動機、涉入與心流經驗者為例關係之研 究─以百貨公司女性消費。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劉佩伶(2003)。長期照護機構住民身體活動對自尊心及人際關係 互動影響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金花(1999)。兒童道德品質的發展。台北市。五南書局。 蔡 巧玲(2005)。休閒潛水者性別角色與休閒涉入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廖昶甯(2003)。大 學生之情緒智力與運動參與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俊賓 (2011)。國中生特定運動涉 入及認同形成對運動參與和觀賞意願的影響。 亞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盧敏、殷恒嬋、郭建富(2008)。人際關係在運動影 響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應研究。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4(6),654-658。 盧蘇偉、湯惠珠(1998)。父母成長DIY。台北市:師大書 苑。 賴介洪(2011)。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生運動餐與與人際關係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賴美淑

(2000)。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流行病學與生理機轉。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蕭媚蓮(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人際關係對校園 霸凌行為之影響。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 民體育季刊27(2)。20-26。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體育學報,29,81-91。 國小高年級學 生「運動樂趣」因素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教育部(1999)。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 計畫)。國民體育季刊,28(1)

,147-156。 教育部體育司(2007) 。快活計畫。2012年3月2日取自

http://140.122.72.62/policy/index?id=5e039fe52c41ba4595168aa08bc5575f4726b1e853ec8 香港衛生署。運動。2012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health/health_pe/health_pe_ekf.html 二、英文部分 Antil, J. H. (1984). Conceptual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03-209. Belk, R.W. (1975). Situational variables and consumer behavior.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157. Bloch, P. H. (1982). Involvement beyond the purchase : Concepture Issues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9, Editedby Andrew Mitchell, & Ann Arbor :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413-417. Bloch, P. H. (1986). The product enthusiasm: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strategy.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3, 51-62. Berndt, T. J. (1998).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Friendship Qualit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W.M.Bukowski, A.F.Newcomb, and W.W.Hartup (Eds.),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in Childhoodand Adolescence. New York: Cambridge. Buckworth, J., & Dishman, R. K. (2002). Self-esteem. In J. Buckworth & R. K. Dishman (Eds.), Exercise psychology. 155-156 .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aspersen, C. J., Christenson, G. M., & Powell, K. E. (1985). 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 related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 131-146. Corbin, C.B.&Lindsey, R.(1993).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Dubuque,IA:Wm.C. Brown Publishers. Capella, M. E. (2002). Measuring sports fans involvement:The fan behavior. Questionnaire. Southern BusinessReview , 27(2), 30-36. Csikszentmihaly,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erndt, T. J. (1998).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Friendship Qualit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W.M.Bukowski,

A.F.Newcomb, and W.W. Hartup (Eds.), The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New York:Cambridge. Day, G. S.

(1970). Buying attitude and brand choice. New York, NY: TheFree Press. Dimanche, F., & Samdahl, D. M. (1994). Leisure as symbolic

consumption: A conceptualization andprospectus for future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6, 119-129. Dong, Q.,Weisfeld, G.,Boardway, R. H.,Shen, J.(1996).Correlates of social statu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27,476-493. Frey, J. H., & Eitzen, D. S.

(1991). Sport and socie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7,503-522. Greenwald, A.G. & Leavitt, C. (1984). Audience involvement in advertising:

Four Level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1,581-592. Garrahy, D. A. (2001). Three third-grade teachers, gender-related belief and behavior,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2,81-94. Houston, M. J., & Rothschild, M. L.(1978).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Educators’Proceedings,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184-187. Havitz, M. E. & Howard, D. R. (1995). How enduring in enduring Involvement?Aseasonalexamination of three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4, 255–276.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7).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Conceptualconundrums andmeasurement adva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 245-278.

Havitz, M. E., & Mannell, R. C. (2005). Enduring involvement, situational involvement,and flow in leisure and non-leisure activi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2),152-177. Homans,G.C.(1974)。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New 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

Houston, M.J. & Rothschild, M.L. (1978). Conceptual and methodol Ogicalperspectives oninvolvement. Research Frontiers in Marketing,184-187.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0). Propositions for guiding the empirical testing ofTheinvolvement construct in recreational and tourist contexts. Leisure Sciences, 12, 179-196. Kyle, G., & Chick, G. (2002). The social natur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4, 426-448. Kyle, G.. T.,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 (2003).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among hikers along the Appalachian trai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5(3), 249-273. Kim, S.K., Scott, D. & Crompton, J.L.

(1997).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social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behavioral involvement, commitment, and futureintentions inthecontext ofbird watch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9 (3),320-341. Laurent, G., & Kapferer, J. N. (1985). 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 41-53.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 21, 167-179. McIntyre, N., & Pigram, J. J. (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campers.

(4)

Leisure Sciences, 14, 3-15. Meier, K.V. 1981. “On the Inadequancies of Socilogical Definitions of Spor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s Sociology, 6(12):79-102. Meenaghan, T. (2001). Understanding sponsorship effects.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18(2), 95-122. Mittal , B., & Myung –soo Lee(1989). A Casual Model of Consumer Involvemnet , Journal of Economice Psychology ,10 , November, 363 - 89 . Mullin, B. J., & Hardy, S.(1993). Sport marketing. USA: United graphics. Norman, A., & Bente, W. (1992). Parental and peer influences o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in young adolescents. Research Quarterly and Sport, 63(4), 341-348. Rothschild, M.L. (1979). Advertising Strategies for High and Low InvolvementSituations.Altitude Research Plays for High Stakes. 74-93. Rothschild, M. L. ( 1984). Perspectives on involvrmmt: 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s.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16-217. R. R., Maccoby, E. E., & Levin, H. (1957). A study of child rearing.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 New York: Row, Peterson.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Slama,M.E. &

Tashchian,A.(1985).Selected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urchas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49(winter),72-82. Selin S. W., & Howard, D. R. (1988). Ego involvement and leisure behavior: A Conceptualspecific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 237-244. Streitmatter, J. (1994). Toward gender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 Everyday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chutz,W.(1966)。The Interpersonal Underworld。Palo Alto,Calif: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 Standeven, J., & Knop, P. D. (1999). Sport tourism. Champaign, Ill.: HumanKinetics.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 involvement, social attitudes and identifications. New York: Wiley. Thibuat,J.W.& Kelley,H.H.(1978)。Interpersonal Relations:A Theory of Interpendence。New York:Wiley。 Tyebiee, T.T. (1979). Response time, conflict, and involvement in brand choice.Journal ofConsumer Research,6,295-304. Wellman, J. D., Roggenbuck, J. W., & Smith, A. C. (198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norms ofdepreciative behavior among canoeis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323-340. Watkins, M. (1987). The influence of involvement and information search on consumers' choice ofrecreation activiti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International, 47(09), 3560. (UMI No. 8629593) Westre, K. R., & Weiss, M. R.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s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5, 41-54.

Wiley, C. F. E., Shaw, S. M., & Havitz, M. E. (2000). Men's and women's involvement in sports: Anexamination of the gendered aspects of leisure involvement. Leisure Sciences, 22, 19-31. Venkartaman, M .P. (1990) . Opinion leadership , enduring Involvemen-tand characteristi cofopinion leaders : A moderating or mediatingrelationship ? In E . M . Goldberg . ,G . Gerald . ,&W. P . Richard ( Ed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 l (17) , 60- 67. Provo,UT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341-352. Zillman, D., & Paulus, P. B. ( 1993). Spectators: Reactions to sports events and effects on athleticperformance. In R. N. Singer, M. Murphey & L. K.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sportpsychology, 600-619. New York, NY: MacMilla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私立大成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廖晁偉 1 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陳昭儒 1 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王為 2 國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37

45 機器人 2 張皓鈞 苗栗縣私立君毅高級中學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 瑞明系統 科技有限公司. 45 機器人 2 林義峰

A02 臺北市立實踐國民中學 翻「閱」時空,悅「讀」人生 A03 桃園市立建國國民中學 流動的饗宴-讀出建國真滋味 A05

37 造園景觀 張浩穎 1 國立龍潭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林蔓妮 2 國立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鄭雅玲 2 國立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The Service Provider Switching Model SPSM: A Model of Consumer Switching Behavior in the Services Industry. „Migrating‟ to New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ttempt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ervice quality, product involvement, perceive risk on purchase intention.. For affected consumer’s major factor in

“ Consumer choice behavior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upermarkets: the effects of brand name, price, and other search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In order to partition the GPS market into different segments, this paper used purchase motives, product attributes and consumer lifestyle as the variables for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