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路在嘴上,路在腳下, 夢想在未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路在嘴上,路在腳下, 夢想在未來"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明道文藝 465

54

我曾經主持一個廣播節目,叫「愛 作夢的人」。每一集都會邀請知名人物 來 到 電 臺 , 暢 談 自 己 的 夢 想 。 那 段 時 間,我也隨身帶著錄音器材,只要在街 頭巷尾、生活周遭、旅行途中邂逅有趣 之人,二話不說,馬上錄上一段他們的 夢 , 剪 輯 、 配 樂 後 , 在 節 目 中 穿 插 播 出。

此節目頗受歡迎,聽眾紛紛反應希 望能開放call in,加入「說夢」的行列。

在順應民意之下,我又特別開闢「夢想 大家說」單元,每次設定一個主題,例 如,夢想的廚房、夢想的旅行、夢想的 伴侶、夢想中的房間、夢想的校園、夢 想的未來等等,每個人都可以打電話進 來,向全世界分享心中那塊流著奶與蜜 的甜美之地。

總是都還沒宣布開始call in,錄音 室電話就已滿線,控音板的四塊接線方 格小燈此起彼落,閃啊閃,像發亮的星 星。嘟嚕嚕、嘟嚕嚕、嘟嚕嚕,接過一

通,馬上又有人遞補進來。整個節目充 滿了玫瑰色,有時即使碰觸到敏感或沉 重的議題,也因「夢想」兩個字,而有 了輕盈的力量。

路在嘴上

那段時間,主持節目是件超開心的 事 , 透 明 大 玻 璃 隔 音 板 外 的 音 控 工 程 師,有時甚至會忍不住推門進來,想搶 麥克風插上幾句話,嗨到不行。下了節 目,電臺辦公室裡瀰漫著意猶未盡的話 頭,說個不停。

多年後,某次電臺同事聚會,聊起 昔 日 總 總 , 突 然 有 人 十 分 好 奇 地 問 :

「當年空中編織的那些夢想,實現的到 底 有 多 少 ? 」 這 句 話 觸 動 了 我 的 記 者 魂,往後只要遇到曾上過節目的朋友,

都會追問一下結果。

夢想太多,我大半已經淡忘,但編 織 者 可 都 記 得 一 清 二 楚 , 事 隔 多 年 提 及,仍閃爍著七彩泡泡,興奮非常。

路在嘴上,路在腳下,

夢想在未來

◎林奇伯

(廣播節目主持人,趨勢作家)

(2)

55

U.F.O.聊天室

經過一番「有緣相遇才提問」的調 查後,我發現自認已實現夢想者居然高 達一半!而這一半的人有個共同點:時 常把自己想完成的事掛在嘴上,不斷地 描 述 和 規 畫 ; 當 模 糊 的 想 像 化 成 字 句 後,等於在為自己繪製一張地圖,隨時 紀錄調整。然後,當地圖清晰了,實踐 時就很有方向感,且步步踏實,不會走 入茫然無知的迷霧裡。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剛轉跑道創辦 行銷公司的記者同業,夢想以創意手法 將臺灣城市推上國際新聞舞臺。後來她 果真辦了一個號召民眾共同製作全世界 最 長 三 明 治 的 活 動 , 申 請 金 氏 世 界 紀 錄;當時我旅居紐約,在電視上看到這 個來自臺灣的新聞,感動到打開窗戶對 街上來往人群大吼大叫。

此後,臺灣也興起一陣以「打破金 氏世界紀錄」為號召的活動熱潮。

永遠做夢,意味著永遠沉睡

未實現夢想的另一半人,則又分成 兩 種 , 一 種 無 怨 無 悔 , 一 種 是 追 悔 滿 懷。

無怨無悔者常是在逐夢過程中,探 觸到從未想像到過的新境地,進而投入 其中,反而發現無限風景。人生愜意,

無非如此。

追 悔 滿 懷 者 , 則 再 往 下 區 分 成 三 類:

一、夢想太過高遠,即使盡了力,也很 難做到。例如,想著競選公職、創 立大公司、得諾貝爾獎。這些都沒 什麼不好,甚至是好極了!然,世 間權貴能有幾人?我總告訴他們,

若想得通,只要萃取出這些大事業 背後所隱含的價值,戰兢實踐它,

不當總統也可以成就比總統偉大的 事。

二、目標務實,且盡力追求了,卻仍不 可得,終身懸念。例如,考律師、

考公職、考醫學院,一考再考,總 考不上。對於此類人,我一般會勸 告:「都已經盡力了,或許非你天 命,非你擅長,不如暫且放下,待 他日或有良機。」

我周遭許多法律系畢業者,在 學校以執照或公職考試為單一價值 核心的教學薰陶下,往往將律師和 法官視為人生必得的勳章。若得不 到,心上就埋了根刺,過段時間總 不時扎痛你,即使人生功成名就,

也老是覺得生命不完整。

然而,就如《聖經》中〈傳道 書〉所言:「我又轉念,見日光之 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 得 勝 ; 智 慧 的 未 必 得 糧 食 ; 明 哲 的 未 必 得 資 財 ; 靈 巧 的 未 必 得 喜 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 會。」

(3)

明道文藝 465

56

時機會決定一些事。過去律師 考試的試卷不會附上法條,考生得 把六法全書背了個熟透,還不一定 考得上。近年,改重視測驗理解與 見解,考題會附上法律條文讓學生 引用,省卻讀死書的時間。我的一 位社長好友,居然在四十五歲時動 念參考,就考過了。當年,不善背 誦的他為了考這個試不工作,在家 苦讀好些年,屢戰屢敗,結果時代 的機遇到來,該他的也還是他的。

三、只是把夢想放在嘴巴上的「說說 人 」 , 凡 事 都 只 是 說 說 , 天 馬 行 空 , 終 日 像 是 在 作 夢 。 別 說 事 業 了,連在節目中提到的「夢想的旅 行」、「夢想中的房間」,也從來 沒真正動手實作過。

永遠作夢,意味著永遠沉睡。

過程與執念:我爬,故我在

日 前 與 作 家 兼 創 作 歌 手 鄭 華 娟 碰 面,聊著聊著,就提到《聖母峰》這部 好萊塢電影。

《聖母峰》劇情描述1990年代後半 段,因為登山專業顧問行業崛起,許多 人開始「跟團」攀登難度破表的世界第 一高峰喜馬拉雅山聖母峰。1996年登山 季 來 臨 時 , 基 地 營 居 然 擠 滿 了 爆 多 的 人 潮 , 大 家 必 須 錯 開 時 間 才 能 不 「 塞 車」,這讓過程平添不少變數。加上,

各個隊伍的攻頂執念與競爭心態,終於 釀成重大山難。

改編故事中,主角團隊選在一個適 當的日子往峰頂攀爬,愈近山頭,空氣 愈稀薄,氣壓讓人愈勞累。雖然聖母峰 看起來就在不遠處,但對即使是有經驗 的登山者,每一寸、每一尺都讓人舉步 維艱。

擔任領隊的男主角此時鼓勵他的隊 員,攻頂的關鍵階段千萬別只緊盯著山 頂,那會更消磨自己的意志和體力,最 終完成不了任務。最好的方式是,專注 在自己腳下的每一個腳步,踏踏實實、

細細緻緻地爬,不要出錯、跌跤,專注 在每一個呼吸裡,如此便不覺身體的辛 苦,最終達到目標。

「 看 到 這 段 時 , 我 突 然 想 到 , 對 耶!早年自助旅行時背著大背包,常常 看著車站就在前方不遠處,眼睜睜地,

但不知怎地,卻都走不到。反而是把目 光放到前方的路面上,走著走著,不知 不 覺 也 就 到 了 。 」 鄭 華 娟 說 , 看 著 電 影,印證自己的經驗,突然覺得真好!

自己在很年輕時就能領悟專注腳步、腳 踏實地的人生意境!

我們又聊到另一個面向,面對人生 夢想與目標,執著是好的,但卻不能一 味地執念。當天時、地利、人和不完全 站在自己這邊時,也沒有非要一舉達陣 不 可 。 有 時 我 們 所 需 要 的 就 只 是 放 輕

(4)

57

U.F.O.聊天室

鬆,不能凡事抱持「不成功便成仁」的 心態。否則不只自己過得太辛苦,也會 拖累周遭的人。

故 事 中 , 眼 見 著 天 氣 變 化 來 勢 洶 洶,但攻頂的兩個隊伍卻誰也不讓誰,

誰也不想放棄醞釀已久的機會。最後,

一 群 人 塞 在 小 徑 上 , 即 使 陸 續 攀 上 頂 端,但暴風雪瞬間來襲,同一個隊伍的 登 山 客 連 同 領 隊 , 下 山 時 遭 到 低 溫 襲 擊,永遠地凍結在 那人跡罕至之處。

尤其是,如果隨行之人還有媒體記 者,在爭目光、求表現的氛圍下,人更 會輕忽了自己的弱點,積極逞強,最後 造成難以彌補的錯誤。

心理素質健康的登山者,是不會逞 強一時的,因為他們深知自己收集的並 非那些數不盡的峰頂,而是「我爬故我 在」的登山歷程與信念。

自我預測:未來,讓我們謙卑

拜資訊科技之賜,「預測未來」已 是一門顯學,甚至是一門科學。尤其是 近年「大數據」領域技術日新月異,各

式各樣的海量訊息都可以被資料科學家 不斷收束,產生更精準的預測。每年歲 末年初,全球知名雜誌品牌也爭相推出 年度趨勢預測,其中最老牌的當屬《經 濟學人》了。

我最喜歡《經濟學人》的自我揭露 欄目。他們會老實坦承去年自己哪些面 向預測失準、什麼原因導致失準。也特 別 點 出 哪 些 趨 勢 是 完 全 吻 合 他 們 的 預 測、接下來還會怎麼走。

要一個人自我坦承錯誤很難,更何 況是一家具有公信力的媒體。然而,這 就是趨勢學和未來學的迷人之處:你可 以依據專業判斷來預測未來,但對於失 準之處也會讓你感到謙卑和反省。

趨勢是一門兼具智性與勵志的科學

(或成為藝術也行)。對於個人的夢想 與 未 來 , 我 們 也 可 養 成 自 我 預 測 的 習 慣。因為常保預測之心,會讓我們有目 標 、 更 理 性 , 深 知 生 命 雖 有 不 可 測 之 處,卻總是熱情而善意地追求。

關於未來與夢想,我想說的是:路 在嘴上,路在腳下,夢想在未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If he divided them equally into several groups, each group has the same number of pieces of blue paper and green paper respectively and no paper is

部首位置 在左 在右 在上 在下 在內

[r]

着學生閱讀第四部分的故事,然後探討夫婦,以至人與 人之間該如何相處,例如閱讀《瓷器的碎片》後,分析

李焯芬,地質及水利工程專家,曾任 香港大學副校長、香港大學專業進修

《大正藏》採用的校勘記寫法是校勘學上所說的「死校」 (只是一個術語,無 須做價值判斷)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