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題目:競爭力重要性認知與執行層面之差異性
分析—以台灣中小企業為例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 Between Recognition of Importance And Level of Implementation on Competitiveness
―An Example of Taiwan’s SMEs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D09003007 王 明 郎 指導教授:田 效 文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競爭力重要性認知與執行層面之差異性分析 – 以 台灣中小企業為例
學生:王明郎 指導教授:田效文博士
摘 要
自二次大戰後台灣中小企業在不同的階段對國內經濟的發展皆扮演關鍵 的角色,截至目前為止台灣仍有超過 110 萬家中小企業,雇用勞工數約有 755 萬人,約佔總雇用勞動 77.18﹪,銷售額佔全部企業之比重為 30.6﹪(中小 企業白皮書,2005),由此可知,中小企業對台灣的經濟發展仍扮演舉足輕重 的角色。中小企業由於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大、處理困難的韌性強、充分應用 網路關係、把握機會分散風險、靈活的引進技術、冒險患難的精神、具旺盛 的企業理念、快速整合及高度出口導向,以及積極開拓市場等特性,進而創 造舉世聞名的台灣奇蹟。然而,自 1980 年代起由於受到國際保護主義的壓 力,同時面臨環保意識的覺醒,及工資低廉的後起開發中國家產品的激烈競 爭,為求永續經營與發展,中小企業勢必往調整結構、提高技術層次、推動 自動化作業及提昇事業功能能力的方向邁進以提昇競爭力。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獲得在行銷、產品設計及研發、製造、及人力資源 管理等四大能力構面的指標,再經由對五家中小企業的經理者預試,確定三 十六項能力指標作為中小企業競爭力來源的依據,並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探 討對競爭力構面的重視與事業績效的關聯性。研究結果發現:對上述四項功 能性領域的重視對事業績效均具有正面的影響,同時由問卷調查的結果得 知,除了在製造領域的能力指標在重要性認知與執行上無顯著差異,印證了 台灣中小企業以代工起家所專精的是製造能力的認知,然而在其它三項功能 性領域本研究發現有九項指標在重要性認知與執行上產生差異:(1)產品及 服務的品質;(2)建立自有品牌;(3)開發獨特市場;(4)發展新的促銷手 法;(5)新產品及服務的研發;(6)減少新產品研發的前置時間;(7)研發 資金的投入;(8)訓練課程的推行;(9)員工授權。此九項能力指標均位於 本研究二維矩陣的「迫切改善區」。後續,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結合深度訪
談、半結構式問卷、檔案資料蒐集、及實地觀察探討上述九項指標造成差異 的原因,進而發展命題以供企業的經營者,作為改善體質提昇經營能力的策 略依據。
關鍵詞:中小企業、功能性領域、競爭力、績效、個案研究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 Between Recognition of Importance And Level of Implementation on Competitiveness ― An Example of Taiwan’s
SMEs
Student : Ming-Lang Wang Advisor : Dr. Shiaw-Wen Tien
Abstract
After the World WarⅡ,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in Taiwan have played the critical rol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Presently, there are more than 1.1 million SMEs in Taiwan, with 7.55 million employees, i.e. 77.18 per cent of total labor employed, and the total revenue of SMEs accounts for about 30.6 per cent of total production value (SMEA White Paper, 2005). According to the data mentioned above, the SMEs still play the key roles of the economic advance in Taiwan. There 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MEs: great reaction capability in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mighty tenacity in dealing with trouble, ampl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relationship, grasping chances, spreading out the risk, speedy introduction know-how, the spirit to take a chance, possession of strong enterprise’s ideal, quick mergence and high export-orientation. Becaus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se businesses, the SMEs create the worldly well-known economic miracle in Taiwan. Nevertheless, after 1980’s, Taiwanese SMEs are facing the pressure of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ism, green environment protectionism, and fierce competition in product market from the developing nations due to cheaper wage rate. To attain the goal of on-going business and development, the SMEs should adjust their structures, improve their technologic level, push automation in operation, and improve enterprises’
functional capabilitie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Es.
From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udy obtains some capability indicators in four functional areas of marketing,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sides, after the pre-test of five managers, the
study confirms thirty-six competence indicators as the sources of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MEs in Taiwan. This study conducts a survey to meas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s and performanc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competitiveness constructs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result of surve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mportance recognition of competence indicators and implementation level in manufacturing area, and this shows why the SMEs in Taiwan which are based on OEM and expert in manufacturing competence.
Nevertheless, this study finds there are nine competence indicators in three functional construct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ecognition of importance and level of implementation: (1)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2) establishing private brand (3) exploring niche market (4) creating new promotion ways (5)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6) reducing the lead time of new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7) the infus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und (8) promotion of training classes (9) employee authorization. These items are all located on the section of “the urgent improvement areas” of two-dimension matrix in this study. Additionally, by using case study, combining on-site interviews, semi-structural questionnaires, archival documentation collection, and observ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what make the nine items difference. Finally, the study proposes some propositions for business-operators as a strategy basis to improve business constitutions and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operation.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functional area, competitiveness, performance, case study
誌 謝
六月的蟬聲再度響起,撩人的微風輕拂過鴨子湖湖面,陣陣漣漪彷彿在 傾訴這近一千八百個日子的心路歷程,水波盪漾的優雅畫面,為五年博士班 的學習劃下完美的句點。對個人而言不僅達成人生所追求的目標,更是一個 新的里程碑的開始。得以順利完成博士學業,首先最需感謝的是指導教授田 效文博士的辛勤教誨及勉勵,在本論文的寫作期間,自題目的訂定、章節架 構的建立,乃至於論文的用字遣詞,吾師田老師均給予寶貴的意見及耐心指 教,沒有他的細心指導,本論文無以如梓完成,能在恩師的帶領下學習與成 長是學生莫大的榮幸。
本篇論文的完成,感謝蔡志弘博士、楊永光博士、鄧維兆博士、林於杏 博士以及田效文博士等口試委員於百忙之中撥空指導,提供諸多寶貴意見,
使得本論文得以更加完善,在此一併致謝。同時也感謝在問卷回收期間瑞鑫 兄的協助,在個案研究的過程三姐夫光榮及東海大學劉仁傑教授提供寶貴的 意見,研究期間,亦感謝家祥、宜展、重欽、炯彬、歙明….等同窗好友的關 懷。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感激父母親、乾媽、姐妹的支持與鼓勵,感謝我 的妻子妙玲照顧我的日常生活,以及在我最低朝時陪伴在我身邊一同渡過。
感謝大姐、二姐、三姐在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在求學期間我的一對兒女立 辰、立潔在我心情陷入谷底時,童稚的安慰陪我共同渡過。感激之情非筆墨 能形容。最後僅以本論文獻給曾經關心、照顧我的師長、朋友以及家人。
王明郎 謹識於中華科管所
中華民國95 年 6 月 23 日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 iii
誌 謝... v
目 錄... v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2
1.1 研究背景 ... 12
1.2 研究動機 ... 14
1.3 研究目的 ... 14
1.4 研究流程 ... 14
第二章 相關研究與研究發現... 17
2.1 中小企業能力構面之研究 ... 17
2.2 中小企業所面臨之問題 ... 18
第三章 研究調查... 25
3.1 競爭力的概念 ... 25
3.2 競爭力來源的構面... 26
3.3 績效的衡量... 27
3.3.1 衡量方法 ... 28
3.3.2 競爭力的構面及能力指標 ... 28
3.3.3 研究假設 ... 29
3.3.3.1 行銷能力與事業績效... 29
3.3.3.2 產品設計及研發能力與事業績效... 29
3.3.3.3 製造能力與事業績效... 30
3.3.3.4 人力資源管理與事業績效... 30
3.3.3.5 競爭力與事業績效... 31
3.4 問卷蒐集與資料分析 ... 32
3.5 統計分析方法... 33
3.5.1 信度與效度檢定 ... 33
3.5.2 資料分析 ... 34
3.5.3 結果驗證 ... 34
3.5.3.1 競爭力的來源... 34
3.5.3.2 競爭力來源與績效的關聯性... 37
3.5.3.3 迴歸分析的結果... 39
3.6 討論 ... 43
3.6.1 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 43
3.6.2 事業績效的關鍵因素 ... 44
3.6.3 競爭力指標的重要性認知與實際執行的差異 ... 44
第四章 個案研究... 46
4.1 研究設計 ... 46
4.2 命題發展 ... 47
4.2.1 行銷領域 ... 47
4.2.1.1 產品及服務的品質 ... 47
4.2.1.2 建立自有品牌... 52
4.2.1.3 開發獨特市場、發展新的促銷手法... 56
4.2.1.4 行銷能力指標重要性認知與執行差異的分佈情況... 59
4.2.2 產品設計及研發 ... 59
4.2.2.1 新產品及服務的研發、減少新產品研發的前置時間... 59
4.2.2.2 研發資金的投入... 66
4.2.2.3 產品設計及研發能力指標重要性認知與執行差異的分佈情況 ... 72
4.3.3 製造領域 ... 73
4.3.4 人力資源管理 ... 74
4.3.4.1 訓練課程的推行... 74
4.3.4.2 員工授權... 78
4.3.4.3 人力資源管理能力指標重要性認知與執行差異的分佈情況. 80 4.3.5 能力指標重要性認知與實際執行情況差異性原因匯整 ... 81
4.4 研究對象 ... 84
4.4.1 個案公司選擇的依據 ... 84
4.4.2 個案公司介紹 ... 86
4.5 資料蒐集 ... 90
4.5.1 文獻蒐集與分析 ... 90
4.5.2 半結構問卷訪談 ... 90
4.5.3 研究工具設計 ... 90
4.5.4 信度與效度 ... 91
4.6 研究限制... 91
第五章 結論... 93
5.1 研究發現... 93
5.1.1 行銷能力 ... 94
5.1.2 產品研發及設計能力 ... 96
5.1.3 人力資源管理能力 ... 98
5.2 研究貢獻... 100
5.2.1 學術上的貢獻 ... 100
5.2.2 實務上的貢獻 ... 100
5.3 後續研究與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4
附 錄(一)...119
附 錄(二)... 126 附錄三 近年發表之論文(2004 - 2006)...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國外期刊...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國外研討會...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國內研討會...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 1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8
圖 3.2 競爭力指標分布圖... 45
圖 4.1 行銷能力指標認知與執行差異分布圖... 59
圖 4.2 產品設計及研發能力指標認知與執行差異分布圖... 73
圖 4.3 人力資源管理能力指標認知與執行差異分佈圖... 81
表目錄
表 3.1 廠商基本資料... 32
表 3.1 廠商基本資料(續)... 33
表3.2 本研究各構面之信度值表... 34
表3.3 各項能力構面指標之排序... 36
表3.4 敘述性統計及競爭力之關聯性... 37
表3.5 敘述性統計及績效之關聯性... 38
表3.6 競爭能力與績效之關聯性... 38
表3.7 以行銷能力(X1)為自變數之簡單迴歸分析結果 ... 39
表3.8 以產品設計及研發能力(X2)為自變數之簡單迴歸分析結果 ... 39
表3.9 以製造能力(X3)為自變數之簡單迴歸分析結果 ... 40
表3.10 以人力資源發展(X4)為自變數之簡單迴歸分析結果 ... 40
表3.11 自變數的 DW 值 ... 41
表3.12 複迴歸模型之 VIF 值 ... 41
表3.13 複迴歸分析結果... 42
表3.14 競爭力指標認知與執行之平均數... 45
表4.1 產品及服務的品質的重點與企業所需投入的資源... 50
表4.1 產品及服務的品質的重點與企業所需投入的資源(續)... 51
表4.2 自創品牌之影響因素與所需之資源... 55
表4.2 自創品牌之影響因素與所需之資源(續)... 56
表4.3 影響開發獨特市場、發展新的促銷手法之因素... 58
表4.4 影響新產品及服務的研發、減少新產品研發的前置時間因素... 62
表4.4 影響新產品及服務的研發、減少新產品研發的前置時間因素(續)63 表4.4 影響新產品及服務的研發、減少新產品研發的前置時間因素(續)64 表4.4 影響新產品及服務的研發、減少新產品研發的前置時間因素(續)65 表4.5 影響研發資金的投入因素(續)... 70
表4.5 影響研發資金的投入因素(續)... 71
表4.5 影響研發資金的投入因素(續)... 72
表4.6 影響訓練課程推行的因素... 76
表4.6 影響訓練課程推行的因素(續)... 77
表4.7 影響員工授權的因素... 79
表4.8 影響行銷能力指標認知與執行上產生差異的因素... 82
表4.9 影響產品設計及研發能力指標認知與執行上產生差異的因素... 83
表4.10 影響人力資源管理重要性認知與執行上產生差異的因素... 83
表4.11 行銷能力的統計分析 – LSD 多重比較 ... 84
表4.12 產品設計及研發的統計分析 – LSD 多重比較 ... 85
表4.13 人力資源管理的統計分析 – LSD 多重比較 ... 85
表4.14 在不同功能性領域表現較佳及較差的產業... 86
表4.15 研究對象一覽表... 90
表5.1 產品及服務的品質遭遇問題的原因... 95
表5.2 建立自有品牌遭遇問題的原因... 95
表5.3 開發獨特市場、發展新的促銷手法遭遇問題的原因... 96
表5.4 在新產品及服務的研發、減少新產品研發的前置時間遭遇問題的原因 ... 97
表5.5 在研發資金的投入遭遇問題的原因... 98
表5.6 在訓練課程的推行遭遇問題的原因... 99
表5.7 在對員工授權遭遇問題的原因... 99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從過去國內外學者對中小企業的研究顯示,不論是已開發國家或低度 開發國家(LDCs),中小企業皆扮演創造就業機會、所得的分配,及經濟命 脈的角色(Hausman, 2005)。中小企業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扮演著關鍵角色,
台灣自光復以來到現在,創造了舉世囑目的經濟奇蹟,使得默默為台灣立 下汗馬功勞的中小企業為世人所知。林純瓊【10】研究指出回顧台灣中小 企業發展的過程大約可分為下列六個時期:
第一時期(1945-1948):二次大戰結束,此時民營企業利用戰後殘破 設備從事生產,規模小多屬家庭企業平均僱用人數約4.4 人。
第二時期(1949-1953):政府遷台,投入大量人力於經濟建設,適逢 美國經援開始,電力及運輸通訊積極建設,民營企業每一工廠平均雇用員 工數約13.5 人。
第三時期(1953-1960):1953 年政府實施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
1954 年實施耕者有其田,開放部份公營事業轉移民營,使地主以土地換取 資金或股票,地主得以進入工商企業,同時成立「小型民營工業貸款」基 金,頒佈獎勵投資條例,促使中小企業快速發展,此時期廠商所生產的產 品大多以內銷為主的民生必需品。
第四時期(1961-1970):此時期之政策為致力於出口導向產業的發展,
如玻璃、水泥、紡織、塑膠等製造業,同時積極發展重工業,如造船、鋼 鐵、汽車、機械等產業。1964 年成立「中小企業輔導工作小組」,1968 年 成立「中小企業輔導處」,開始推動對中小企業的輔導工作。此時中小企業 的產值對台灣的外銷有顯著貢獻。
第五時期(1971-1980):此一時期為原料之進口替代期,政府積極鼓 勵資本密集產業的成立,相對地,此一政策卻不利資本薄弱的中小企業。
1973 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對於以輕工業產品為主要出口品的中小企業 造成很大的衝擊。1978 年美元大幅貶值,此時之匯率政策採釘住美元制度
(pegged exchange rate system)的情況下,出口大幅成長,使得不同產業 的中小企業均呈成長趨勢。1980 年石油危機再起,中小企業在經過優勝劣 敗的淘汰後,開始涉足電腦及其週邊設備之生產。
第六時期(1981~ 迄今):此一時期中小企業之產品市場除了受到國際 保護主義的壓力,同時面臨環保意識的覺醒,及工資低廉的後起開發中國 家產品的激烈競爭,為求永續經營與發展,勢必往調整結構、提高技術層 次、推動自動化作業及提昇事業功能能力的方向邁進,以提昇競爭力,否 則就必須移轉其設備及資本向工資較低廉、開發程度較低的臨近國家去投 資,而此一時期吾人可稱為轉型期,本研究欲探討的對象乃以本時期的中 小企業為主角。
上述是台灣中小企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迄今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過 程,同時由中小企業的發展歷程亦可見證台灣經濟的成長,由此可知中小 企業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扮演關鍵的角色(吳惠林等,1987;薛琦等,
1992)。而台灣中小企業在不同階段之所以成功主要歸因於幾種特質:對環 境的應變能力大、處理困難的韌性強、充分應用網路關係、把握機會分散 風險、靈活的引進技術、冒險患難的精神、具旺盛的企業理念、快速整合 及高度出口導向,以及積極開拓市場(于宗先,1994; 蔡明田等,2004)。
根據劉仁傑等【28】對台灣中小型機械廠協力網路結構之探討得知:為因 應市場的快速變革,高度彈性與應變能力所顯現的特質,可能是中小型機 械廠商競爭力的重要來源。由上述研究可推論,在面對外在環境不斷的變 化與衝擊,中小企業應該多發揮自身的優點適當的轉型與發展,以提昇台 灣中小企業整體的競爭力。
根據台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九十四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的統計得知,
2005 年中小企業家數佔全部企業之比重為 97.8﹪,就業人數佔全部企業之 比重為77.18﹪,受雇員工人數佔全部企業之比重為 68.74﹪,銷售額佔全 部企業之比重為30.6﹪,出口值佔全部企業之比重為 16.91﹪,內銷值佔全 部企業之比重為35.82﹪。在就業人數及受雇員工人數上,以中小型製造業 居第一位,在出口值上,中小型製造業占全部中小企業的比率超過65.6﹪
(經濟部中小企業白皮書,2005)。由上述得知,可知中小型製造業在台灣 產業生態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由於台灣的企業環境不斷變化,因此如 何提昇策略性功能如行銷、產品創新與研發、製造及人力資源等構面能力
(Tien et al., 2005)以改善中小企業的競爭力,為目前政府部門及中小企 業業主之當務之急。一般而言探討策略的學者較著重在事業策略或技術策 略的層次,對功能層次之策略關注較少(尹啟銘,1989;Ford, 1988; Ettlie and Bridges, 1987)。
1.2 研究動機
本研究從另一角度探討提昇中小企業之策略性功能以改善中小企業的 競爭力。國內從整合中小企業策略功能探討企業競爭力提昇之文獻相當匱 乏,而該議題攸關台灣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及經營績效,因此形成本研究的 主要研究動機之一。
基於上述得知,提昇策略性功能為現代企業提昇競爭力的重要工具之 一,而各能力構面指標的確定為提昇企業競爭力的基礎,本研究根據Tien et al.【181】對台灣中小企業能力來源及事業績效關聯性的研究及 Li【150】
對中國的製造業競爭力來源的研究為基礎,選取中小企業經理人認知能力 指標之重要性為高的項目,但實際執行程度卻相對為低的項目,進行個案 研究,俾找出問題所在,關於此點不僅具學術及實務的價值,同時亦可提 供政府相關決策單位作為輔導中小企業的參考,因此形成本研究的主要研 究動機之二。
1.3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所達到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台灣中小型製造業在改善事業能力指標重要性的認知與實際 執行程度的差異化的原因分析(what)。
二、利用對6 家具代表性廠商之個案研究,探討改善事業能力指標重 要性的認知與實際執行程度的差異化的原因(why),及探討如何 解決之道(how)。
1.4 研究流程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中小企業對功能性能力的重視與事業績效之關聯 性分析,同時透過個案研究探討中小企業在能力指標重要性認知與實際執 行上產生差異的研究,藉由問卷調查及個案研究的方式,蒐集廠商有關行 銷、產品設計及研發、製造、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之相關資訊。其研究流 程如圖 1.1 所示,預定完成之工作項目分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確立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內中小企業對功能性能力的重視與事業績效的 關聯性,同時透過個案研究、半結構式訪談、及實地觀察,探討造成 中小企業在能力指標重要性認知與實際執行上產生差異的原因。
二、文獻探討
蒐集國內外有關中小企業有關行銷、產品設計及研發、製造、人 力資源管理等領域及個案研究之文獻做探討。
三、研究假設及研究命題
藉由文獻探討,匯整過去學者的研究進行研究假設及命題,本研 究所提出之研究假設及命題,詳述於第三章及第四章。
四、研究架構建立
根據研究問題與文獻探討整理,規劃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五、問卷設計
根據過去學者對相關問題之研究文獻,結合本研究之目的,進而 發展合適的問卷。
六、研究結果分析
針對研究主題結合回收問卷資料,藉由統計套裝軟體 SPSS 10.0 for Windows 為工具,選用適當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七、個案研究
本研究藉由 LSD 多重比較,找出在行銷、產品設計及研發、人 力資源管理表現最佳及最差的產業,各找一家具代表性的業者從事深 度訪談,以了解認知與執行產生差異的原因。
八、結論與建議
根據半結構式問卷之結果,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以及在管理上的 意涵,提供廠商在改善企業體質的參考,同時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
圖 1.1 研究流程 確 定 研 究 目 的
文 獻 探 討
研 究 假 設 與 命 題
研 究 架 構 建 立
問卷設計、發放、回收、分析
個 案 研 究
研 究 結 果 分 析
結 論 與 建 議
第二章 相關研究與研究發現
2.1 中小企業能力構面之研究
回顧台灣的經濟發展,1960、70 年代,價廉且勤奮的勞動力極受外國 企業的青睞,外資積極湧入,使台灣發展成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經濟快 速成長。1980 年代以降,台灣經濟環境發生了急遽變化,連帶使的中小企 業的發展優勢面臨極大的衝擊,其經營管理上日趨困難。事實上經營規模 小一直是中小企業的發展限制,這些限制顯現於經營管理能力、資金取得 及技術升級等方面,相較於大型企業而言,中小企業在上述能力上明顯不 足(鄭凱方等,2001)。台灣對提昇中小企業的能力或競爭力的研究相當多,
但多從技術策略的層次探討組織績效,研究環境變項對於技術策略及其決 定因素、技術策略,與組織績效的關係,指出中小企業應該多發揮自身的 優點適當的轉型,以提昇台灣企業整體的競爭力(蔡明田等,2004 年),
或是從策略的角度來分析台灣的中小企業在政府協助下透過再造過程建立 競爭優勢,將企業的活動區分為設計、生產、行銷,及產品配送,廠商於 這些活動的領域,或稱為競爭領域;經由對價值鏈的影響對於企業的競爭 優勢具有效力的角色(powerful role)(吳瑞山,2000)。有的是從技術效率 分析,且均限於製造業作 cross-section data 探討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的差 別,結果發現廠商規模愈大,則技術效率愈高,但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
(Chen and Tang, 1987)。胡名雯【16】以台灣製造業 9 個 4 欄位產業作廠 商規模之比較,發現大多數製造業的中小企業之技術效率顯著高於大型企 業,劉錦添與徐瑞玲【29】的研究卻認為廠商規模大小與平均技術效率大 多無顯著差異,胡名雯與薛琦【15】之研究發現台灣製造業 9 個 4 欄位產 業在員工數一百人以上與以下之技術效率水準,結論認為多數產業之中小 企業相對於大型企業具有較高的平均技術效率。李東杰【7】比較技術效率 與生產力變化以不同方法衡量其差異,或是從經營模式建構及策略取向探 討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莊晃宇,2003),及從製造現場、科技的升級與應 用、網路以及國際分工等四構面探討提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趙英哲,
2004)。至於從公司能力構面指標的重視及執行,進而提昇台灣中小企業或 製造業的競爭力的研究相對貧乏。僅有Tien et al.【181】及 Li【150】從功 能性能力構面整合的角度探討競爭力改善之道。本研究以個人過去的研究 心得為基礎,進一步探討能力指標重要性認知與實際執行程度之差異性分 析。正因為相關研究極度欠缺,當前對台灣中小企業改善競爭力的研究與 一般中小企業的管理研究並不相同。本研究旨在釐清現階段中小企業在改 善競爭力指標的認知與執行程度上為何有明顯的落差存在。在相關研究不 多實際理解不足下,若以一般理解貿然進行假設和驗證,極可能出現粗率
現象。因此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方法,自2005 年以來持續觀察的 6 家企業,
進行記錄和匯整。對本研究而言,個案研究至少有兩個意義:
一、對現階段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提昇,尤其是動態掌握,能進行較為深入 的分析。
二、透過詳細和持續觀察,有助於對具體現象的理解,並尋求接近於現況 的一般性理論基礎的提出。
2.2 中小企業所面臨之問題
邱元錫等【12】指出我國中小企業佔全體企業的比重歷年來都維持在 97% - 98%左右,創造的就業機會約佔全國八成,總產值約佔全部企業 50%,直接出口金額則佔總出口 50%-60%,由此可知,中小企業在我國經 濟發展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近年來製造業因工資上漲、勞動力 大幅短缺、環保與勞工意識抬頭,及落後國家的競爭,造成製造業的產業 結構也有相當大的轉變。目前,台灣製造業正面臨著勞工短缺、生產力偏 低兩大負面因素的衝擊,投入製造業之人口逐年減少,惡性循環的結果,
造成國內中小企業製造業的經營陷入困境。要解決國內中小企業製造業勞 工短缺、生產力偏低兩項問題,根本之道須從改善產業結構做起,放棄過 去低廉工資的做法,轉向自動化及高附加價值產業,如此,才有可能吸引 高素質勞動力投入。蔡渭水與鍾勝偉【31】證實近幾年來國內的投資環境 有很大的轉變,勞工工資高漲、勞工意識抬頭、環保要求日趨嚴格、土地 成本上漲及土地不易取得,使得中小企業的經營日趨艱困。中小企業通常 因資源及能力的限制,不易進入障礙高的產業,而在進入障礙低的產業所 產生之激烈競爭,使得低成本的製造技術成為企業生存及成長的依據,中 小企業擁有的技術層次較低、所從事的大多為加工組裝的生產活動,對於 關鍵技術的掌握並不高,使得低成本製造技術,成為中小企業生存及成長 的依據。林純瓊【10】指出過去我國的政策以出口導向為主,低廉的工資 與充沛的人力資源,使得中小企業在外銷市場大放光彩。然而,近年來由 於美國巨額貿易逆差,開發中國家激烈的貿易競爭,皆使我國出口業者不 再享有優惠、或是受到挑戰,甚至受到限制。在此種不利的環境下,欲使 中小企業持續成長,政府首要課題之一是為中小企業建立一公平、自由的 競爭環境。我國中小企業擔心的主要項目之一是人工成本上漲,學者認為 應該設法提昇技術水準,不論是透過管理上的革新或生產方式的創新,甚 至是企業間自發性的水平及垂直整合,以達到提高附加價值,加速產業升 級的目的。
中小企業白皮書【25】提及我國中小企業在經營上有許多問題,整體 而言廠商所面臨的問題有以下數點:
一、都市邊緣人口密集地區之中小型工業用地不足,地價昂貴,中小企業 用地取得困難,都市之商業區面積無法滿足經濟活動需要,導致辦公 及營業場所昂貴。
二、基層勞工不足,工資上漲,中小企業相較於大企業更不易吸引及培訓 所需人才。
三、自有資金不足,財務結構薄弱,擔保品及保證人缺乏,週轉調度不易,
中小企業自銀行體系取得融資較為困難,且不易自資本市場募集企業 成長所需之資金。更對健全之會計制度及財務報表之重要性缺乏正確 體認,導致財務報表失真,財務管理風險提高。
四、行銷通路狹窄,利潤微薄;各項經營所需資訊取得不易。
五、國內市場日趨開放,國外產品價格競爭激烈。
六、技術進步迅速,創新能力不足;員工流動率偏高,各項技術難以生根。
七、環保、勞工及社會福利要求日高,業主難以支應各項劇增之成本。
八、現行各項工商法令,如經濟、環保、投資、採購、勞動、金融、財稅、
土地、建築等相關法規,尚未能週全考量中小企業之經營特性及需求,
致造成中小企業無力遵行或甚至有局部違法經營現象,極待修改。
以上所敘述的項目皆是學者在過去對台灣的中小企業研究中所發現業 者面臨的問題。個人在 2004~2005 年對於從事 SMT(表面黏著技術)、傳 統式沖床、金屬加工業、塑膠製品業、精密光學器材業、電子零組件業,
電腦通信及電子產品業等十家中小企業廠商進行實地訪談(field study),
訪談的對象包含董事長、總經理、經理人員及廠長,從中發現,目前我國 中小企業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經由實地訪談中小企業主,發現中小企業 主有一個共同的特性,皆是白手起家,加上勤勞苦幹才能成就今日的局面,
企業主都是由家庭代工廠起家,幾部機器,先從基礎的代工切入,長工時 的辛勤奮鬥累積一定的資本,再召募在該行業有相同見解的人士,而成就 目前的局勢。企業主共同的認知,影響中小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主要有二 項:(1)品質是否符合客戶的要求(2)交期是否準確,此二項因素與後續訂 單的取得有密切的關聯性,若能持續接單,企業才能存活。在拜訪的過程,
隱約得知中小企業的經營其實是很辛苦的。
在訪談的個案中,得知中小企業主要業務是替大廠代工,生產中下游 的產品,賺取代工費用,這些業主有限的資金大都投入機器設備的購置,
並沒有多餘的資源投入行銷與產品設計及研發的領域,所有的受訪者皆表 示,製造領域是中小企業廠商最拿手的功能性領域。有業主提到若欲設立 行銷部門並確實發揮功效,則行銷部門的費用約佔營業收入 20~30%,若欲 從事研發領域,則研發費用約佔 30%的營業收入,問題點在於中小企業並 沒有多餘的財力及人力投入研發的工作,同時根據業主對同業的觀察,轉 型的案例都不成功,進而拖垮公司的發展,甚至導致公司關門大吉。由於 競爭日趨激烈,亦有業主曾考慮轉型的議題,但受制於資源不足,及新血 注入的考量,此種策略方案往往是不了了之。
由訪談的過程得知中小企業的共同點,業主都是由技術背景出身,同 時身兼數職,業務的工作大都由業主親自負責,企業主除了須與上游大廠 接洽訂單同時還須安排生產流程及控管,而財務的控管也是其主要的業 務,業主身兼數職幾乎無多餘的時間在推動相關的改革方案,其中的問題 在於企業主對權力下放並非完全認同,同時與人事成本的考量息息相關,
有企業主提到能夠替公司產生營收的是生產線的作業人員,亦稱直接人 員,而處理文件及執行管理工作的是間接人員,間接人員並無法對企業創 造立即的收入,以其經驗法則,需有3 至 5 位直接人員才能負擔起 1 位間 接人員的人事成本,因而如行銷部門及管理部門人員的編制若能精簡則盡 量精簡,就長期發展而言,此種觀點對中小企業而言是利是弊,尚值得進 一步探討。
另一項問題在經由實地的拜訪發現,中小企業一般而言工作環境不 佳,高溫伴隨吵雜,員工皆有一定的年紀,業主也坦誠,由於業務及作業 特性,年輕的員工通常不易在此種環境長久持續,就長期而言,以人力資 源的觀點,此項對中小企業而言,應是弊多於利。目前政府對中小企業有 許多輔導方案,是否因政策宣導不足,或是業主對資訊接受的盲點,皆是 值得探討的課題。然而,企業主的認知是政府缺乏適當的專業輔導計劃,
中小企業所要求的是迅速反應,沒有多餘的人力作文件處理或專案申請,
此項意見或許能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工業局或勞委 會等單位,在推動有關中小企業輔導的專案能居於主動的角色或是將流程 設計簡化,或許對中小企業能有較多的協助。
在訪談的過程中也發現中小企業主另一項困擾,有時太多的訂單,對 企業主而言是一項壓力,受限於設備及產能,對於來自不同廠商的下單,
僅能作產能的分配,使不同的廠商達到僅可接受的程度,而企業主時時面 臨廠商的追貨。個人曾請教這些業主為何不適時擴充設備,得到的回答是,
與大廠的合作並非永續,若大廠本身沒有後續的訂單,則先前投入的設備
費用將很難回收,企業主常就是否就既有規模持續運作,或是擴大生產規 模與產能的問題而被反覆的困擾著,這對中小企業長期的發展而言或許不 是個好現象。個人認為,對中小企業而言,在產能限制的前提下,如何與 數家上游廠商維持中長期策略合作的關係,對企業主而言亦是一項挑戰。
在訪談的個案中,其中有一家公司曾向政府單位申請補助,但僅限於獎勵 投資方面,主要是用於購買設備。至於其它沒有申請的項目,在於資料準 備過於形式化及手續繁瑣,以中小企業的成本考量,往往為了準備相關文 件而須多支付間接人員成本,因此基於人力精簡的考量,中小企業通常放 棄向政府申請補助,關於此點,政府相關單位是否應考慮將申請補助的相 關表單及文件更為簡化,不要因過多的文書作業而使企業裹足不前,使政 府的補助措施未達應有的成效。以該業者的認知,目前政府對中小企業各 種獎補助措施並未有太多的成效,此觀點應喚起政府相關單位的注意,問 題點是出在(1)執行力不夠,或(2)沒有對症下藥。該公司目前面臨的問題 可分別由下列各項得知:
一、生產成本的考量
過去的競爭者主要在於臺灣,只要(1)品質符合要求、(2)交期準 確,則後續訂單的取得並無太大的問題。但目前的競爭對手主要在於 大陸,因為該行業目前代工廠的主力皆在於對岸,大陸土地及勞動力 的價格相對低廉,台灣的報價並無競爭優勢,就此趨勢,業者認為中 小企業在台灣的優勢已逐漸喪失,目前採取的因應對策(1)提升設備擴 大產能及(2)與人力仲介公司配合,僱用臨時人員,主要考量是無遣散 費及年終獎金的問題,以此方式降低人事成本。以淡季的人力需求為 主要的人員編制,就長期而言,業者認為與人力仲介公司配合較划算,
但業者也提出臨時僱員搭配外勞雖可改善部份現況,但政府凍結外勞 的政策,該公司外勞的人數尚未達到業主所申請的數量,同時年輕一 輩不願投入製造業,使得人才與技術的傳承出現斷層,這是未來中小 企業發展的一大隱憂。明年度將採取精緻化的策略,計劃將一至二條 生產線移轉至大陸,其主因是配合客戶的需求,考量交期更易掌控,
價格比台灣出貨便宜。業主認為目前整體大環境對中小企業很不利,
當務之急是政府部門如何改善投資環境,如此企業才有誘因根留台 灣,到大陸發展並非中小企業所願,而是很無奈的決定。
二、勞動力不足
在公司業績好的時期,承接很多訂單,但員工往往不能配合加班,
產品無法如期交貨,訂單移往其它公司,造成公司業務快速萎縮,員 工對公司沒有認同感,此問題對愈年輕的員工而言愈明顯,人才銜接
出現斷層,對中小企業長期的發展非常不利,而且政府現階段採取凍 結外勞的政策,致使該公司勞動力不足,該公司認為開放外勞、補足 所需的員額是當務之急,此項業主的認知,勞委會在考量降低本勞失 業率之時是否可同時考量中小企業的心聲。
該公司純綷是 OEM 業務並未從事行銷及研發領域的相關事務。
業者認為若從事研發,則代工此一領域的業務必會流失,因為最終必 會與客戶產生衝突,同時考量資金規模,造成業者不敢貿然投入研發 領域。
另一家從事電子代工的廠商表示該公司目前沒有向政府申請任何 補助,主要原因:(1)未達政府所規定的門檻、(2)公司沒有多餘的 人力製作企劃書,及(3)過去曾向青輔會申請青年創業貸款,審核時 間過長(超過半年),資金週轉會出問題。目前所面臨的問題:(1)2005 年7 月 1 日起實施提撥 6%勞退金,對中小企業的獲利立即造成壓縮、
(2)合適員工不易尋找,本勞不願配合公司加班政策,勞委員採凍結 外勞政策,企業人力嚴重不足,夜間生產線無法運作、(3)業主認為 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補助並無實質效益,業主所關心的是,未來的前景 在那裏?該公司的業務特性以 OEM 為主,但風險大,主因乃在於資 金的週轉。業主認為政府對中小企業採取自生自滅的政策,且中小企 業本身存有相互砍價惡性競爭的問題、(4)代工廠營業額大,但獲利 能力卻逐漸下降,大公司不願意負擔人員成本,製造部份仍用中小企 業在負擔,目前中小企台灣的經營的確很困難、(5)目前中小企業面 臨技術性人才銜接斷層的問題,主因是年輕一輩不願投入此行業。同 時業者認為政府對於新訊息的傳遞並不主動積極,僅有課稅方面很主 動、(6)到大陸設廠是迫於無奈,因應顧戶要求,及員工好找且工資 便宜,政府若能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及盡速三通,業主是不願意至大陸 設廠,及(7)業主不傾向中小企業本身從事研發,因為資金規模及人 材的考量,較傾向與學術單位或工研院技術合作,再從事技術轉移,
主因仍是成本的考量。
另一家從事光學薄膜鍍膜製造的中小企業表示,該公司目前未向 政府申請任何補助。目前遭遇的問題如下所述:
一、目前公司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營運資金週轉。
二、技術遭遇瓶頸,若由公司從事全製程生產,則面臨資金投入的問題,
主要投入項目在於設備及人力,生產層次愈高,投入的資金愈大,本 公司基本上設備投入金額以新台幣 2000 萬起跳,過去設備投入金額
在一年內即可回收,目前至少需 3 至 5 年才能回收,主因在於大環境 的變動,價格大幅下滑,回收速度慢,業者經營日益困難。
三、目前該公司大部份客戶皆在大陸,已有客戶要求業主至大陸設廠,主 因仍是交期及成本。而業主本身亦考慮至大陸設廠,對業主而言是不 得已的決定,因政府仍未開放三通,就交期及關稅成本考量,至大陸 設廠並非業主所願,政府若真的想照顧中小企業,就經濟層面考量開 放三通是使中小企業根留台灣最實際的政策。
四、因人事成本的考量,並無專人在處理向政府單位申請補助相關的文書 作業,故未向政府申請任何補助,就此點而言,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是 非常不利,業主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是否能有更便民的措施,將繁瑣 的文書作業簡化,使中小企業申請補助的意願增加,如此才能達到輔 導中小企業的目的。
五、員工配合加班意願不強,目前採取兩班輪的制度將稼動率提高,保持 機器、無塵室,及人員持續運轉,將工作量填滿。業者強調,由於目 前強調休閒活動,使得員工不願配合加班政策,造成中小企業在台灣 的發展面臨了另一項困境“生產線人員的配置”。
六、中小企業僅能就其所熟悉的代工生產業務邁進,賺取微薄利潤,業主 提到,幸好此行業目前仍屬成長的產業,比其它類型的中小企業處境 稍佳,但經營也日趨艱辛。
七、業主特別強調,目前政府的重心在於照顧少數的中大型企業,然而政 府單位並未真正考量到中大型企業的訂單有很多的元件均由中小企 業在承製,若政府對中小企業不盡力輔導,將來中小企業在台灣無法 生存,則大企業的訂單也無法如期交貨,將造成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對台灣經濟發展將造成很不利的結果,關於此點,政府相關單位因審 慎因應。
八、該公司並未從事研發領域的業務,以目前的法令研發部門需獨立,其 費用才可扣抵稅賦,而且政府認定從嚴,使得業主不敢貿然從事研 發,而且人才不易尋找,人事費用也是一大負擔,使業主不願涉入此 一領域。
業主以本身的經驗,認為中小企業在台灣若欲生存,以員工產值而言,
則平均在台每位員工的產值須大於或等於5 位大陸員工的產值,才能使中 小企業在台灣持續存活。
另一家從事網路電話、網路多媒體製造的中小企業廠商表示該公司目 前未向政府申請任何補助,主要因為:(1)太多的文書作業,造成企業負 擔,文書作業過於繁瑣,增加企業的人事費用,(2)業主的認知與經驗,
小公司通常不易申請,核准時間冗長,且額度少,實質效益不大。目前面 臨的問題為:
一、中小企業不夠團結,同業相互削價競爭,壓縮利潤空間,使得產品競 爭力日趨惡化。
二、目前至大陸設廠的壓力並不大,但業主強調,至大陸發展須有經濟規 模的前提,如此至大陸設廠才有發展的誘因。
三、技術性人員招募不易,尤其是較高階的技術人員或資深人員(2~3 年 工作經驗),人才不易招募,就長期發展而言,此項是一大隱憂。
四、在管理方面,資料的建立,核心技術文件知識的管理與累積尚有瓶頸,
完全是靠經驗累積,剛開始推行時,員工抗拒性大,對中小企業而言,
此項亦是一大問題。例:ISO 的推行即是明顯的案例。
由上述個案公司訪談得知,目前台灣中小企業的主要問題為:以代工 業務為主賺取微薄利潤、營運資金有限無法從事其它功能性領域的發展、
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業相互削價競爭壓縮利潤空間,及高階的技術 人員人才不易招募等問題。
第三章 研究調查
在全球化、自由化的趨勢下,台灣的中小企業發現由於營運成本的增 加與市場規模的限制導致企業經營日趨困難,因此,改善企業體質與選擇 適合的經營策略為中小企業所關切的議題,而公司策略與企業經營績效關 係之研究,更是過去三十多年來策略管理的中心議題,尤其是以資源為基 礎觀點的『核心能力』更為典型的實例(Prahalad and Hamel, 1990)。身為 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創造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中小企業的表現扮演 關鍵的地位,截至目前為止台灣仍有超過110 萬家中小企業,雇用勞工數 約有755 萬人,約佔總雇用勞動 77.18﹪,銷售額佔全部企業之比重為 30.6
﹪(中小企業白皮書,2005),中小企業對台灣的經濟發展仍扮演舉足輕重 的角色。在加入WTO 之後,企業面臨的挑戰與競爭日趨激烈,如何提昇 中小企業的競爭力為目前業界及政府部門所關切的核心議題之一。
在競爭激烈、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對中小企業而言,如何發揮企業行 銷、生產、產品設計及研發、人力資源管理功能,使資源做有效的整合,
掌握及調整對企業最有利的競爭優勢,創造高附加價值,為目前中小企業 的基本要務。本章節的目的在於驗證提昇中小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與事 業績效的關聯性,使用理論的基礎可以得知競爭力的提昇對事業績效的影 響,採取提昇競爭力的策略可以使中小企業在因應外來的挑戰更具彈性,
同時亦可達到提昇績效的目標。
3.1 競爭力的概念
欲在競爭激烈的企業環境中佔有一席之地,企業經理人須了解策略決 策對組織的重要性,Porter【171】證實公司若欲獲得領導地位必須使用策 略來運用公司本身的獨特能力(Competencies),這些能力包括新產品設 計、採用新生產技術、訓練計劃、使用品質管制計劃,及改善供應商的關 係。市場競爭力(Market competitiveness)乃以公司內部能力為基礎,同 時決定公司未來的發展,內部能力是企業在市場競爭成功的基石(Corbett and Wassenhove, 1993)。
要在競爭過程中取得有利的結果,則需擁有一定程度的優勢,此一概 念 即 所 謂 的 競 爭 優 勢 (Competitive advantage ) 或 核 心 能 力 ( Core competence)。Ansolf【48】認為競爭優勢是由個別產品或市場之獨特資產 所帶給企業一種強勢競爭地位。Hofer and Schendel【127】強調競爭優勢是 組織透過其活動領域與資源展開之決策,發展出相對於競爭者的獨特地位
競爭。Porter【170】則認為競爭優勢是「競爭策略規劃所產生有利競爭且 可支持性高的態勢條件」。
相對於競爭優勢而言,競爭力所探討的層次較廣,文獻上通常將競爭 力區分為企業、產業、與國家競爭力等三個層次(Francis and Tharakan, 1989;
Nelson, 1992)。就企業層次而言,公司在與產業內廠商競爭的過程中,若 能透過前述獨特資源能力的培養,形成相對競爭優勢,可以使產品在價格 或品質上優於競爭對手,進而有較佳的銷售額與市場佔有率,公司整體獲 利能力也會提昇;就企業的層次而言,該公司擁有較佳的競爭力。競爭力 所強調的是一種持久性的優勢,也是一個長期的觀念,經過長時間努力經 驗與技術的累積,才能建立與維持(Dunning, 1993)。
3.2 競爭力來源的構面
早 期 的 研 究 傾 向 探 討 單 一 企 業 功 能 領 域 能 力 (Functional area competence)對公司整體績效的影響(Capon et al., 1990; Drucker, 1973;
Ettlie, 1997; Hayes and Wheelwright, 1984; Tunalv, 1992)。Brown and Eisenhardt【64】驗證功能性的整合與時間、成本、品質息息相關,近來的 研究顯示,唯有公司協調其功能性領域的能力,公司在市場上才能有更大 的競爭力(Evans and Lindsay, 1996; Hill and Jones, 1989; Li, 2000; Porter, 1990)。
Drucker【95】提出行銷及創新是公司不可或缺的能力。 Capon et al.
【68 】 主 張 公 司 的 獲 利 能 力 與 產 品 創 新 能 力 及 市 場 開 發 (Market development) 能力密切相關,Leonidas et al.【147】主張行銷策略的決定因 素與公司的出口競爭力有正相關性。Sun and Hong【190】認為除了製造策 略與事業策略的結盟 (Alignment),內部的調整亦應考量,而策略的制定過 程應包含行銷、製造、研發及人力資源等構面。而功能性的策略乃有關於 發展獨特能力以提供公司或事業單位的競爭優勢(Hunger and Wheelen, 2001)。而學者的研究也證實製造功能對廠商的重要性(Blackburn, 1991;
Hayes and Wheelwright, 1984; Skinner, 1985; Tunalv, 1992)。近年來的研究顯 示,人力資源被認為是增加市場佔有率、服務顧客、提昇績效不可缺少的 能力(Deming, 1986; Evans and Lindsay, 1996; Simerly, 1997; Sohel and Roger, 2003)。事實上,各功能性領域的(Interfunctional)合作及溝通是目前 企業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Bates et al., 1995; Hausman and Montgomery, 1997; Papke-Shields and Malhotra, 2001)。
綜合上述文獻探討,針對台灣中小企業的經營特性及對業者訪談的心
得,本研究認為廠商競爭力的提昇主要是來自對行銷、產品創新、製造,
及人力資源管理等四構面能力的改善所導致,此種功能性能力的整合觀念 才能在日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維持公司的持續發展,選擇這四項功能性領 域乃因它們對公司績效有正面的貢獻(Droge et al., 1994; Li, 2000)。
3.3 績效的衡量
傳統上競爭的型態為靜態的均衡,生產因素決定企業的成敗,目前的 競爭為動態的形式,愈來愈多的廠商加入全球市場的行列,市場競爭日趨 白熱化(Li, 2000),就管理面、市場面、產品面及技術面的改革而言呈快速 變化,同時也對產業的競爭力造成衝擊。而企業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應該 用 哪 些 績 效 指 標 來 衡 量 競 爭 力 提 昇 對 整 體 企 業 績 效 所 造 成 的 影 響?
Fenwick and Amine【106】認為合理檢視企業政策的成功與否,在於是否 符合它既定的目標,因此衡量企業績效應包含是否涵蓋它所定的條件,而 非僅客觀的指標。Dess and Robinson【91】 認為策略管理中較常用的績效 衡量方式是從經濟面來衡量,常用的指標是資產報酬率與銷售額成長率。
Thorelli【192】主張「策略+結構=績效」,Miller【160】指出,經營管 理策略與組織功能結構間乃是相互影響的關係,在描述追求績效的最大 化 , 需 要 經 營 管 理 策 略 與 組 織 結 構 配 合 的 重 要 性 。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197】對於企業組織績效提出三大項目,其中事業績效包含財 務績效與作業績效,作業績效指的是市場佔有率、新產品上市、產品品質、
行銷效能等非財務性指標。財務績效是指事業的經濟目標,如獲利率、每 股盈餘等,為傳統績效衡量方法。而Carpano et al.【70】在比較「多國性 企業」及「全球性產業」下策略與績效之關係時,採用投資報酬率及銷售 額成長率兩項績效指標。Tsuneo【194】綜合許多學者的研究,認為企業的 目標應包含企業銷售成長、獲利、現金流量、市場佔有率與穩定度等多重 目標。
衡量事業績效(Business performance)可分為狹義及廣義兩種方式,
狹義的衡量是利用財務指標的結果來反應企業經濟目標達成的程度,以往 的實證研究皆以此種財務績效為主的研究模式(Hofer, 1983; 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 1986),這種研究方法所使用的指標通常為銷售成長率、
獲利能力(如 ROI、ROS),廣義衡量事業績效除了財務績效的指標外,尚 需考量作業績效(Operational performance)非財務性的指標,在此種架構 下,衡量績效的方式,應包含市場佔有率、銷貨收入及市場效能等指標 (Smith and Grimm, 1987; Tushman and Romanelli, 1985; 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 1986)。綜合過去學者的研究,及針對國內中小企業經營特性,
本研究認為衡量中小企業績效的方式應包含財務面及行銷面,以稅後利 潤、投資報酬率、銷貨收入及市場佔有率作為衡量指標。
3.3.1 衡量方法
研究方法的文獻指出為了檢視本研究所涵蓋的主題,敘述性統計及迴 歸分析的設計是適當的,本研究得到競爭力與事業績效的關聯性,提出觀 念上及理論上的架構如圖3.1 所示。
競爭力來源 績效指標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3.2 競爭力的構面及能力指標
本研究歸納學者的研究,提出中小企業競爭力的來源為行銷、產品設 計及研發、製造、及人力資源等四個構面(Blackburn, 1991; Capon et al., 1990; Drucker, 1973; Hayes and Wheelwright, 1984; Leonidas et al., 2002;
Skinner, 1985; Sun and Hong, 2002; Tunalv, 1992)。同時參考過去在行銷、
產品創新、製造及人力資源領域(Areas)的文獻匯整出 36 項能力項目(Droge et al., 1994; Evans and Lindsay, 1996; Hayes and Wheelwright, 1984; Li, 2000;
Lucia et al., 2001; Simerly, 1997; Tunalv, 1992)。再經由對五家中小企業經理 人預試而確定之。這36 項能力項目被視為企業欲增加其市場佔有率及改善 財務績效的策略能力。
圖3.1 競爭力的來源與績效 行銷能力
銷貨收入 稅後利潤 市場佔有率 投資報酬率 製造能力
產品設計及研發能力
人力資源管理
3.3.3 研究假設
3.3.3.1 行銷能力與事業績效
Drucker【94】曾提及" Marketing is not a specific company activity. On the contrary, it involves the entire organization. It is the organization viewed from the customers' point of view.", Drog et al.【93】在行銷研究的發現,提出 績效的決定因素包含促銷(Market promotion)、品質對市場佔有率及投資 報酬率的效力。同時經由提供交易過程及售後服務以符合顧客的需求,可 以增加銷貨數量,及改善財務績效(Conant et al., 1990; Hill, 1994)。有關行 銷及生產的文獻亦指出,公司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了解顧客的需求以及 比競爭者提供較好的產品(Conant et al., 1990; Hill, 1994; Hill and Jones, 1989)。由過去學者的研究得知,行銷能力的改善,導致採取行銷導向的公 司相對於其競爭者,採行銷導向公司的績效呈現較佳的結果,行銷策略的 運用及行銷能力的發展可作為公司建立競爭優勢的基礎(a powerful and fruitful base),此類型的公司在獲利、投資報酬率、銷貨額,及市場佔有率 皆有較佳的表現(George and Spiros, 1997)。由過去的研究證實,行銷能力 的提昇可以改善財務績效與行銷績效,本研究根據對台灣小企業實地訪 談,得知中小企業的經營特性,及過去學者的研究推論出下列研究假設:
H1:行銷能力(MKT, X1)的提昇與事業績效呈正相關。
3.3.3.2 產品設計及研發能力與事業績效
Porter【171】在其大作"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強調 創新策略對日本產業的重要性,這也是日本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產品種 類(Product lines)在市場競爭欲擁有優勢能力需包含下列構面: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product development cycle time, product improvement/
refinement,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original product development
(Calantone et al., 1995; Ettlie, 1997; Porter, 1990)。新產品設計及研發成功 的關鍵因素包含了解市場的需求、早期進入者的策略,及整合設計的施作
(Ettlie, 1997)。
產品設計與研發被視為是企業的創新能力,新產品的成功或失敗是屬 於多構面的衡量(multi-dimensional)。產品創新的研究指出,創新對公司 的整體績效有明顯的影顯,如獲利能力及收益成長(Calantone and di Benedetto, 1990; Hayes and Wheelwright, 1984)。而近來的研究(Cooper and Kleinschmidt, 1996)檢測新產品研發成功的四項關鍵因素:a high-quality new product process, a defined new product strategy, adequate resources of people and money, and adequate R& D spending,這些因素被確認為新產品
績效的驅動力。衡量新產品的績效可以用獲利能力及新產品的成果對企業 的影響兩項構面來衡量。Calantone et al.【66】對家具業的研究證實新產品 的研發活動對: ROI、ROI growth、market share 及 market share growth 有 顯著影響。整體而言,根據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創新能力的改善可以提昇 整體的事業績效。新產品設計及研發成功的關鍵因素包含了解市場的需 求、早期進入者的策略,及整合設計的施作(Ettlie, 1997)。本研究根據過 去的研究及實地訪談的結果推論出下列研究假設:
H2:產品設計與研發能力(PDD, X2)的提昇與事業績效呈正相關。
3.3.3.3 製造能力與事業績效
製 造 與 競 爭 策 略 的 密 切 關 聯 性 不 僅 是 支 持 競 爭 優 先 順 序 的 因 素
(Leong et al., 1990; Zahra and Das, 1993)。製造策略與事業策略的結合對 事業績效的改善有正面的影響,事業的目標才能達成,而績效改善的衡量 指標包含獲利能力及市場佔有率等項目(Sun and Hong, 2002)。
過去學者在有關製造能力的文獻所探討的主題皆強調製造業者在關鍵 任務的選擇,這些任務包含物料管理、生產規劃及控制,及產能管理等項 目(Hayes and Wheelwright, 1984; Hill, 1994; Krajewski and Ritzman, 1996)。物料管理與供應商、存貨、生產規模及配送等項目有關,生產規劃 及控制著重在規劃、排程、製程品質管制及降低生產成本等項目(Krajewski and Ritzman, 1996),合適的產能水準及產能管理使廠商能符合目前及未來 的需求,同時能把握銷售成長及獲利的機會。綜合文獻探討及台灣中小企 業多為從事代工(OEM)的特質,製造能力為其專業的領域,根據上述特 性本研究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H3:製造能力(MFG, X3)的改善與事業績效呈正相關。
3.3.3.4 人力資源管理與事業績效
對任何組織而言員工為最有價值的資產(Ahmad and Schroeder, 2003;
Evans and Lindsay, 1996; Simerly, 1997)。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員工的技能、
經驗及知識是具有創造經濟租潛能的資產(Coff, 1997)。為了達成全球競 爭力的目標,較佳的經濟績效要求較大的組織效率(Simerly, 1997),在工 廠的施作上若能給員工較大的授權則工廠會具有較大的競爭力(Hill, 1994;
Simerly, 1997)。以新加坡及瑞士為例,自然資源稀少,採用與美國相同的 生產技術,但經由人力資源的發展,這兩個國家發展出其特有的競爭優勢
(Porter, 1990)。人力資源是競爭對手無法複製的能力項目,人力資源發展 的要素包含員工授權、工作多元化、員工及管理階層關係的改善及績效衡
量準則的改善(Evans and Lindsay, 1996; Simerly, 1997)。由過去學者的研 究證實,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的發展可以提升組織的績效(Adler, 1988;
Ahmad and Schroeder, 2003; Reich, 1991; Youndt et al., 1996)。本研究經由匯 整文獻探討及台灣中小企業經營特質提出下列研究假說:
H4:人力資源管理能力(HRM, X4)與事業績效呈正相關。
3.3.3.5 競爭力與事業績效
Brown and Eisenhardt【64】驗證功能性的整合與時間、成本、品質息 息相關,近來的研究顯示,唯有公司協調其功能性領域的能力,公司在市 場上才能有更大的競爭力(Evans and Lindsay, 1996; Hill and Jones, 1989; Li, 2000; Porter, 1990)。
Drucker【95】提出行銷及創新是公司不可或缺的能力,Capon et al.
【68】主張公司的獲利能力與產品創新能力及市場開發能力密切相關,
Leonidas et al.【147】主張行銷策略的決定因素與公司的出口競爭力有正相 關性。Sun and Hong【190】認為除了製造策略與事業策略的結盟,內部的 調整亦應考量,而策略的制定過程應包含行銷、製造、研發及人力資源等 構面。Hunger and Wheelen【128】認為功能性的策略乃有關於發展獨特能 力以提供公司或事業單位的競爭優勢。而學者的研究也證實製造功能對廠 商的重要性(Blackburn, 1991; Hayes and Wheelwright, 1984; Skinner, 1985;
Tunalv, 1992)。近年來人力資源被認為是增加市場佔有率、服務顧客、提 昇績效不可缺少的能力(Deming, 1986; Evans and Lindsay, 1996; Simerly, 1997; Sohel and Roger, 2003)。事實上,各功能性領域的合作及溝通是目前 企業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Bates et al., 1995; Hausman and Montgomery, 1997; Papke-Shields and Malhotra, 2001)。
根據文獻探討本研究認為廠商競爭力的提昇主要是來自對行銷、產品 設計研發、製造,及人力資源管理等四構面能力的改善所導致,此種功能 性能力的整合觀念才能在日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維持公司的持續發展,選 擇這四項功能性領域乃因它們對公司績效有正面的貢獻(Droge et al., 1994;
Li, 2000)。本研究經由對中小企業的實地訪談、觀察,及匯整過去學者的 研究提出下列研究假說:
H5:競爭力的提升與事業績效呈正相關。
3.4 問卷蒐集與資料分析
本研究以台灣中小企業作為驗證對象,以台中工業區、台中港關連工 業區、大甲幼獅工業區、大里工業區、彰濱工業區、福興工業區、埤頭工 業區、全興工業區、芳苑工業區、竹山工業區,及南崗工業區等11 個工業 區的中小企業廠商作為問卷發放對象(員工雇用數少於200 人,資本登記 額不超過新台幣8000 萬元),以郵遞方式作為問卷的調查法;作答對象為 各廠商經理級以上之人員。問卷寄發期間2005 年 2 月至 2005 年 3 月。共 寄發匿名問卷2500 份中共有 792 家廠回覆問卷,扣除無效問卷 32 份後,
有效問卷 760 份,有效回收率為 30.4%。根據產業別、營業額、資本額及 員工數作為分類項目的廠商資料如表3.1 所示。
表 3.1 廠商基本資料
基本資料項目 次
數
(%) 基本資料項目 次數 (%)
電子產業 73 9.6 5 人以下 105 13.8 光電產業 33 4.3 6~10 人 260 34.2 儀器設備業 52 6.8 11~20 人 143 18.8 塑膠加工業 49 6.4 21~50 人 97 12.8 機械加工業 105 13.8 51~100 人 27 3.6 紡織產業 28 3.7 101~150 人 30 3.9 化學材料業 50 6.6
員工數
151~200 人 98 12.9 製藥業 20 2.6
電機業 42 5.5 汽車零件業 45 5.9 食品業 67 8.8 服務業 86 11.3 產業別
其他類 110 14.5
表 3.1 廠商基本資料(續)
小於5000 萬元 331 43.6 5000 萬元~1 億 186 24.5 1~3 億 103 13.6 3~5 億 34 4.5 5~10 億 24 3.2 年營業
額
10 億以上 82 10.8 200 萬元以下 420 55.3 200 ~500 萬元 166 21.8 500 ~1000 萬元 66 8.7 1000 ~2000 萬元 18 2.4 2000 ~4000 萬元 23 3.0 資本額
4000 ~8000 萬元 67 8.8
競爭力及績效的衡量方式採用李克特氏(Likert 5 Points Scale)五點量 表,問卷項目先經由與數位經理人員的訪談予以確認。共計有在四項功能 性領域 36 項能力項目如表二所示,經理人員對能力項目的重要性予以評 分,於主觀認知上「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普通、「4」重要、
「5」非常重要。於實際執行情況上「1」尚未執行、「2」有待加強、「3」
尚可、「4」滿意、「5」非常滿意。
事業績效乃根據相關文獻探討而以下列構面衡量:銷貨收入(Y1);稅 後利潤(Y2);市場佔有率(Y3);及投資報酬率(Y4),績效項目的評分,其中
「1」表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尚可、「4」同意、「5」非常同意。
在本研究中資料的分析使用:(1)敘述性統計;(2)相關分析;(3)迴歸分析。
3.5 統計分析方法
3.5.1 信度與效度檢定
問卷中有關競爭力及事業績效的部份,均根據相關文獻之理論基礎,
所使用之量表或衡量項目皆引述自學者的研究,並參考專家的意見,因此 本研究內容效度及構念效度值得信賴。根據所回答的問項分數,計算每一 構面內各問項Cronbach’α 係數。Nunnally【164】認為在基礎研究中,信 度至少應達到0.8 才可接受,而在探索性研究中,信度只要達到 0.7 即可接 受,在行銷能力、產品設計及研發能力、製造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等,
信度均大於0.7,因此本研究符合此水準的信度要求,如表 3.2 所示。
表3.2 本研究各構面之信度值表
競爭力的來源
問卷構面 行銷能力 產品設計及研發能力 製造能力 人力資源管理能力 Cronbach α 0.8582 0.8464 0.8757 0.8523
3.5.2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區分為2 個階段,首先由敘述性統計說明競爭力來源的重要 性。接著使用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檢測競爭力來源及績效的關係(Droge et al.,1994)。對於每一項績效因素使用最小平方法(least-Squares)來估計簡單 迴歸係數(βi),如下列方程式所示:
Performance1 =α1 +β1X1(MKT)+μ1 (1)
Performance2 =α2 +β2X2(PDD)+μ2 (2)
Performance3 =α3 +β3X3(MFG)+μ3 (3)
Performance4 =α4 +β4X4(HRM)+μ4 (4)
為了分析 4 種能力構面對績效的影響,本研究建立下列複迴歸方程 式,而複迴歸係數(βi)的估計亦採用最小平方法,其方程式如下:
Performance5= α 5 + β 1X1(MKT) + β 2X2(PDD) + β 3X3(MFG) +β4X4(HRM) +μ5 (5)
於上述方程式中,μ為隨機干擾項(a random disturbance term),迴歸係 數(βi)表示第 i 項自變數(競爭力來源)變動一單位時對績效指標所造成的 預期變動。
3.5.3 結果驗證 3.5.3.1 競爭力的來源
競爭力源自上述4 項功能性領域,36 項競爭力指標優先順序項目重要 性的平均數及等級順序(rank order)如表 3.3 所示。
表3.3 按各功能性的重要性排序(rank),在 4 項功能性領域的前 6 項目 的重要性,具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平均數皆大於4),這顯示在被認為最 重要的項目中,廠商傾向有較佳的表現。在前六項最重要的項目中有2 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