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什麼是佛所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什麼是佛所說"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法光雜誌 2005 年 1 月,第 184 期

什麼是佛所說

佛弟子對於佛教聖典中什麼是「佛說」,什麼是「非佛說」,自部派佛教以來,即有所 爭論。爭論的緣由,主要起因於佛陀說法,並沒有文字的記載,佛般涅槃後,佛弟子對於佛 陀的教說之流傳,是透過師弟間的展轉傳誦。既然是口口相傳,各部派間所傳誦的經文,難 免有所出入,因而對於「佛說」與「非佛說」的判定,也就難免掺雜了部派之見,而各以自 部所傳誦的經,認為是佛所說。

佛法的流傳,一開始既不是根據文字記載,而是透過口傳,那麼所謂「佛說」一詞的意 義如何界定,恐怕不能單純地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如印順法師即從佛教聖典的結集,乃是透 過結集者的共同意解而認可,由此而認為「佛說」不是指「佛口親說」,而應指根源於「佛 說」。對於展轉傳下的聖典是否為佛所說,印老曾引法藏部所說:「依經、依律、依法」,

也就是「佛語具三相」—修多羅相應、不越毘尼、不違法性,以作為佛說的判準。其中「依 經、依律」,與原始集出的經與律相應,而「依法」就是不違法性,重於義理,這與非宗教 的世俗的史實考辨不同,而是以佛弟子受持悟入的「佛法」為判準,經多數人的共同意解而 決定。因此「佛說」不能解為「佛口親說」—如是說即如是記載,而應該是根源於「佛說」

代表了當時佛弟子的共同意解。

相較於依經與依律之重文句,「依法」則側重於不違法性的義理。如相傳為大眾系所傳 的根本論—「蜫勒」,其特色是「廣比諸事,(經義)以類相從。」即注重於佛法弘化的適 應與貫通,特別能顯示佛法的無量法義及不同理趣。如《大智度論》說:「若人入蜫勒門,

論議則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等種種諸門。」所謂隨相門,乃指但說一法門,當知已 說同相同緣之諸餘門,如《智論》舉佛所說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 教。」此偈指出思業與思已業,或即意業與身口業,此中意為先導,若意業清淨,則身口二 業亦清淨(止惡行善)。在思心所上,佛並未詳舉諸心心所法,而但說「自淨其意」,因為 由但說自淨其意,則當知已說餘諸心心所法,這如同俗云:「牽衣一角而衣來」,或如「一 人犯事,舉家受罪。」這就是隨相門。其次所謂對治門,乃指「但說其根本,則知枝條皆 得。」如佛但說常樂我淨四顛倒,此中雖不說四念處,當知已有四念處義。譬如但說藥,則

(2)

知其病,或但說病,則知其藥。

除了蜫勒門,《智論》尚指出阿毘曇門及空門,認為若人能入此三種法門,則「觀一切 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這與前述所謂「依於法」的判準,也就是「不違法性」即是 佛說,可以說如出一轍。

「依於法」,不同於依經與依律之重文句,它的特色是重義理,重於眾生不同的理趣而 有種種說法,如《中論》說:「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佛 陀隨順眾生的根器,或說有或說無、或說我或說非我,或說實或說非實…等等,這一切無不 是隨順眾生說法的佛語。

準此,就「不違法性」即是佛說而言,佛法確是廣大無邊的,而在弘化的適應上,它更 表現出佛法的活潑與種種理趣。只是,在隨順眾生說法的一切佛語中,吾人如何確切掌握佛 語的了義或非了義、如實說或方便說呢?此中,《智論》所說的悟入「空門」—生空(人無 我)與法空(法無我),或能提供吾人一個判定了義說之參考的依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門得列夫當時所提出的未知 元素

每一樣事物皆有體、相、用三分。有些法門是從體上用功的,有些法門是從相上

種植區內灌溉區如圖 2.所配置,一供水水源供水量充足,由兩個水閘門(閘門 A 及閘門 B)控制,以動力流供給渠道 A 及渠道 B,閘門 A 控制渠道 A 可供灌種 植區 0、2、4、6、8,閘門

 正念觀法得相應  起大法雲而普遍   相者所謂幖幟義  破者即是破相心   四種即相幖幟門  能破煩惱為最上   自身即是諸眾生  自心即攝一切法 

關於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學術界專門研究的不多,儘管只 是在相關論述中有所涉及,但大部分學者一致認定,人間佛

「止觀」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法門,事實上它們是二種不同的修 法──止與觀,屬於三學中定、慧的範疇,而且具有相互增長的作

讀到這邊,也許有人質疑說:《漢 語大詞典》是大陸 80 年代的產物。在 沒有宗教常識的大環境裡,編纂者對釋 氏的文化自不甚瞭解,所以詞書的內容

初中有十門第一會相歸性門謂觀一切法自性皆空分別解了一念行心稱理而觀攝散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