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訪吳念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訪吳念真"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當然,這篇訪談不是吳念真的風花 雪月史。事實上,「愛情」也似乎從來 與吳念真搭不上邊。然而,短短一句摘 自《聯合報》訪談的話語:「雖然遇人 不淑,但始終相信愛情。」卻道盡向來 被外界視為「親綠人士」的吳念真,如 何看待連日來陳前總統身陷囹圄的心 情。

這位在當今台灣媒體具備高曝光率 的「歐吉桑」(吳念真的外號),幾乎 一打開電視就可以看見他促銷牙膏、宣 傳感冒藥的好、讚賞3G手機如何有品

始終相信 「 」

——訪吳念真

◎文/張耀仁

*吳念真,本名吳文欽。1952年生 於九份,父親是來自台灣嘉義民雄的礦 工。1976年考入輔仁大學夜間部,主修 會計。1976年起從事小說創作,多以中 下階層為對象,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吳 濁流文學獎,著有短篇小說集《抓住一 個春天》、《特別的一天》等。1978年 起從事電影劇本創作迄今,多部台灣新 電影劇本皆出自其手,並執導電影《多 桑》、《太平天國》。九○年代起主持 電視節目「台灣念真情」,並於電視廣 告大量曝光,成為台灣炙手可熱的媒體 人,現為自由編劇。

(2)

文 學 工 場

文學尋夢人

質——對於多數新世代的閱聽眾而言,

吳念真或許已成為他們認知中的「廣告 達人」、「廣告最佳代言人」,這不免 使人有種「螺絲鬆了」抑或「絲瓜變西 瓜」的嫁接錯亂之感——該怎麼說?

也許,這是身為創作者的自尊作 祟,諸如:我是小說家、我是散文家、

我是詩人,或者我是什麼什麼——然而 對於吳念真而言,似乎成為什麼都無所 謂,一如他在受訪中所言說:「我從來 都不留我的小說,寫完就算了。」他解 釋,面對大師級作家的年表,「看看人 家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就寫出那麼好的 東西,而我呢?頭殼裝屎嘛。」所以 經常感到心虛,經常心虛的結果,使他 很少留東西,「寫完就算了,什麼都不 留,就連當初出版小說也是出版社自行 找來稿子。」他說,自己最好的作品還 未出現,「否則人怎麼活?如果最好的 東西出現,那不就可以去死了嗎?可以 得貢獻獎了嘛。」

整個訪談過程中,吳念真就是這般 妙語如珠,幾乎知無不答、言無不盡,

讓人暫且忘掉憂煩,但在那一露齒開懷

的片刻,總可以窺見他眼角細細浮現 的、難以遮掩的抑鬱,那使人想到困擾 他多年的憂鬱症,以及多年前由他所執 導的電影《多桑》中,那個一輩子被時 代捏塑、不知能否相信自己的父親,在 他把所有人攪得既快樂又悲傷之際,兀 自瀟灑唱著:「可憐的我的青春,悲哀 的命運……」

不同的是,吳念真這次不單提了父 親,也提起了母親。

就在狂風暴雨中,多桑竟告訴我 說,因為他招贅,兒子才姓吳,要我千 萬記住,我是「吳皮連骨」,以後「找 查某,不能找姓連的,周也不要,因為

『蘇周連』是一家。」還問我知不知 道差點被他溺死在水缸的小弟為什麼 叫「嘉民」,他說這樣,你們永遠不 會忘記,你們的故鄉是在嘉義縣民雄 鄉。(吳念真,《多桑:吳念真電影劇 本》)

吳念真說,相對於父親的寡言,母 親其實是一個很懂得說故事的人。況且

(3)

母親的身世與日後被招贅的吳念真父親 頗為相像。六歲死了媽媽的母親,和姨 婆住在貢寮山上,親生父親乃係招贅,

卻因為與岳父關係不睦,帶著小女兒離 家。某天卻返回屋裡,說是要迎走已死 妻子的牌位,於是岳父便叫他擲筊請 示(吳念真說:「那房子的地面是泥 地,錢丟下根本不會跳,怎麼可能會 有三個聖筊呢?沒想到居然連三個都 是!」)。整個過程就在這樣疏離而親 密的情感下進行。後來,這一經歷被寫 入由他編劇的電影《無言的山丘》裡。

吳念真說,母親這輩子太清楚了,

反而無法拍成影像,因為該說的、該呈 現的都在那裡了。但父親不同,「他很 少講他過去的事,幾乎不講,都是我們 從別人那裡聽來的。」所以執導《多 桑》的意義,在於拍出了一個由他「想 像的父親」,尤其是父親最終以激烈的 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從加護病房一躍 而下),這一結果令他又震撼又傷心,

決意拼湊父親的形象。

吳念真提到這位習慣自稱昭和四年

(西元1929年)出生的父親,十七歲前

接受的恰是後來被國民政府稱之為「奴 化」的日本教育。一夕之間,台灣「光 復」了,禁用日語也禁唱日文歌了,原 本自信的父親頓時變成「文化孤兒」,

「所有他接觸的東西,和他所受的教育 都是牴觸的。」吳念真說,這樣被時代 拋棄的父親,淪為不懂得表達情感、

「失語」的台灣男性,「從來沒有和小 孩有什麼親密行為,一如日本人不擅於 訴說心緒,就是酷在那裡,也不知酷個 什麼勁?」

吳念真低喃,年輕時真的很怕父 親,「只要一個眼神,就足以把你嚇 死,巴不得他天天不在家!」特別是父 親對母親也很兇,因此年幼時,吳念真 很同情母親。反倒是年長後,母親開始 掌控經濟,父親霎時成為伸手討錢的孩 子,這個時候,吳念真又同情起父親來 了。吳念真說,讀初中時陪父親至山神 廟拜拜,那是村裡極其僻遠之處,幾乎 聽不見雞啼人聲,一個等待燒金紙的空 檔,父親突然自言自語道:「我這世 人,不輸鳥仔飛入籠欸。」

意思是,少年子弟江湖老,命運

(4)

文 學 工 場

文學尋夢人

半點不由己,說的是他從嘉義民雄至 九份挖礦,卻糊裡糊塗做了人家的兒 子(他說:「我爸是嘉義民雄人,和 後母吵架跑到九份,看到有一對夫妻 死了兒子,就說『你們不要哭,我給 你們當兒子』,就這樣成了人家的後 生……」),又因為人家希望兒子常在 身邊,所以招贅成為女婿,也是父親姓 連,吳念真之所以姓吳的緣故(他說:

「我爸這輩子最怨嘆的就是他最得意的 後生,卻與他不同姓……」)。

許多年後,吳念真也為人夫、人 父,這才漸漸懂得當年父親壓抑、不被 理解的無可奈何,「畢竟我也是很壓抑 的人,常常把許多事情往肚裡吞。」吳 念真又說了許多、許多,多半是東湊一 點、西拼一塊的父親種種,但他不厭其 煩地再次提及這些、那些,彷彿隔了一 整面毛玻璃模模糊糊看不真切,那是距 離自身最為迢遠卻始終召喚著生命源頭 的,關於父親的一切。

關於不知從何溝通起的那個原點。

阿嬤說:「這世人,有一半,是因 為有你,我才感覺有意義,有幸福。未 來的歲月,我看你不著,但是,拜託 你,千萬要平安,千萬要幸福,拜託 你。」(吳念真,《人間條件1》)

因為這個原點,在吳念真大多數的 作品中,普遍存在「溝通之可能」、

「瞭解之可能」的元素,諸如他主持的 電視節目「台灣念真情」,或者跨界編 導舞台劇《人間條件》系列,尤其是後 者,藉由檢視「家庭內部」、「家庭壞 毀」的親情劇,透過戲劇與觀眾互動、

達到情感上的交流,「我們能不能讓一 輩子從未看過舞台劇的人進來?讓他們 覺得親切?能不能不要那麼難懂?」比 方在《人間條件2》裡,戲演到一半,

台下觀眾的手機響了,演員黃韻玲停下 手邊道:「你快接手機喔。」

凡此種種,在《人間條件》系列上 演過程中,已成為該劇一大特色。為 此,吳念真極其感動,認為此劇實踐了 他當初下筆時的心情:讓觀眾從中看見

「溝通」。他說,在編導《人間條件 1》之前,他不懂得舞台劇章法,也從 未涉足舞台劇,但他以為當代台灣媒體 的通病,在於人與人之間並未真正的溝 通,「即使有,也還是從自身的觀點去 解讀,而非站在對方立場看事情,所以 很多媒體報導反而加深了彼此的『誤 解』。」

他提及新婚時,太太一不高興就 垮著臉、什麼也不說,「但我猜不到

(5)

啊!」吳念真苦笑著,「後來我就告訴 她:對我有什麼不滿可以說出來,如果 說不出來可以用寫的。」多年來,他和 人相處總是「坦誠相見」、「把心門 打開」,他以為人與人的相聚即是緣 份,「如果認識一場,離開時卻變成陌 生人,那又何必?」因而《人間條件 1》,即藉由已逝多年的老阿嬤附身於 孫女上,將某些埋怨說出來,同時也 揭露了父女、夫妻間,一直以來不被理 解之處,一如女兒阿美說:「阿嬤,你 回來真的很好欸!讓我知道爸爸很多故 事,也知道他很愛我們,很照顧我們。

我只是不懂,人為什麼要隱藏自己呢?

如果不隱藏,人跟人之間不就更容易接 近嗎?」

阿美說:「阿嬤,我跟妳說真的,

我在家裡的時候不想上學,放學的時 候不想回家,有時候坐車或走路的時

候,我都會想說:我在做什麼,從不快 樂的地方又要到另外一個不快樂的地 方……」(吳念真,《人間條件1》)

自1978年轉行從事編劇工作之後,

吳念真再也極少從事小說創作。對此,

吳念真嘆了口氣:「也許等老一點吧?

再怎麼說小說還是滿好玩的。」他意有 所指道:「畢竟小說的成本最低啊。」

這句話使人會心一笑。在此之前,

吳念真談到這些年來從事編劇的頹喪心 情:沒有堅實的政治實體,更沒有文化 作後盾,電影淪為台灣(甚至是好萊塢 以外)的奢侈品。在票房慘跌的情況 下,他既不願虧欠出資老闆,也不願違 背自己的心意,因而1996年拍完電影

《太平天國》後,吳念真即停頓了執導 工作。

也正是從事編劇的緣故,而今吳念 真在面對題材時,總會想著:「這可以

吳念真導戲時專注的神情

(6)

文 學 工 場

文學尋夢人

拍啊。」他以為閱讀小說需要一些「才 能」:要有聯想力、還要有文學素養,

因此比方寫礦工題材,但礦工並不閱讀 小說,「等於他們沒有被安慰到,因此 我寧願使用影像去訴說,它最直接。」

吳念真表示,近年來國內年輕作者的作 品「太空泛」了,「好比『一粒田螺打 九碗湯』,明明是一件小事情卻寫了 六七千字、甚至幾萬字!」他喜好的是 黃春明或陳映真之類的作品,「能夠以 情感結結實實地打動我。」

說這些話的吳念真,使人想起電影

《多桑》裡的一幕:兒子送飯給剛從礦 坑裡出來的父親,父親吃完飯後躺在棚 下小憩,這時候,雨落下來了,兒子抓 了塊塑膠布遮住父親受傷的腿脛,任憑 雨水打在自己的背上,深怕西北雨驚醒

父親——那樣雨中幽微的即景,不發一 語,卻屬於父子最深的情意,也屬於吳 念真迄今仍念茲在茲的:「始終相信愛 情。」

始終相信愛之可能,理解之可能。

吳念真導戲時投入的神情

兒子提著便當去給父親的場景/轉載自《多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什麼不是你?我心底發急,可是 這話我說不出口,主要是因為我的確無 法為「青年築夢」下一個真正具體堂而 皇之的定義,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教育議

首先, 數學是思維的工具, 通過數學活動可以提高人的思維能力。 第二, 數學活動過程是一種再 創 造、 重新發現過程, 通過觀察、 實驗、 歸納、 類比、 猜想、 驗證等活動,

什麼是 什麼是「 「 「 「隱性肥胖 隱性肥胖 隱性肥胖 隱性肥胖」? 」? 」? 」?. 什麼是

「不孝」之人,只要懷有「治國用兵之術」

不知大家在暑假期間都在學習或忙碌什麼?高中部同學留校努 力準備參加思源科技競賽,期待他們有很好的成績表現。另外專門學

不知大家在暑假期間都在學習或忙碌什麼?高中部同學留校努 力準備參加思源科技競賽,期待他們有很好的成績表現。另外專門學

我沒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裡的地板上,靠著回收可樂空罐的退費五分錢買吃的,每個星期天晚 上得走七哩的路繞過大半個鎮去印度教的 Hare Krishna 神廟吃頓好料,我喜歡 Hare Krishna

至於「知、識」顯然是從慣用的複合詞「知識」拆開的兩個更精緻觀念。 「知」側重於能 夠從記憶中列舉,在認知上能夠指認。 「識」的意思則比較微妙,是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