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對人間佛教歷史定位的理解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我對人間佛教歷史定位的理解"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李利安

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

我對人間佛教歷史定位的理解

講 演

任 西 北 大 學 佛教研究所所所長,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院 佛 教 研 究 中 心 特 邀研究員、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 理論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員等。研究範圍包 括:中國佛教歷史與思想、宗教學理論與 宗教現實問題等。主要作品有:《金剛經 般若思想初探》、《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研 究》、《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慈 悲喜捨:佛教菩薩觀》等。

(2)

如何認識人間佛教,目前在學界和教界乃至其他社會 領域還都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人間佛教是一個派別,一個宗 派,還是諸多佛教思潮之一,甚至人間佛教是不是佛教,以 及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區別和聯繫等等問題的存在,都說 明人間佛教的內涵定性和歷史定位,依然是一個尚未獲得明 確而一致看法的問題,值得進一步討論。

關於人間佛教的內涵,學界過去已經有很多討論,本人 在相關論述中也有涉及,總體上看,大家一直認為人間佛教 是與現代社會接軌的一種文化,所以在思想與實踐、組織與 制度、乃至精神氣象與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呈現出強烈的現 代氣息。當然,如何評論這些變化,學者們並未獲得共識。

關於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學術界專門研究的不多,儘管只 是在相關論述中有所涉及,但大部分學者一致認定,人間佛 教在近現代中國佛教轉型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 近現代以來中國佛教的轉型不是空穴來風,不但有明清佛教 進入近代社會之後歷史發展潮流的推動,也有佛陀創教之時 所建構的文化基因的激發,特別是到了今天,還有全球化時 代三大語系佛教逐漸會通所帶來的共用平台建構,以及深刻 觀察地球村格局下人類文化未來走向的文化自覺。所以,人 間佛教的歷史定位,應該從更加廣闊的視野中去觀察。

前段時間,筆者通過視頻連線為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學員 們彙報了我對人間佛教歷史定位的一些想法,今天就把那次

(3)

講座的內容再在這裡彙報一下。從思路框架來看,主要是從 佛陀創教之人間性基因、佛教人間性在中國之起伏、當代世 界佛教共用基礎之形成、未來人類文化之共建等四個方面進 行理解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分別形成四個觀察維度:印度 佛教創立史、中國佛教發展史、三系佛教會通史、未來文化 建構史。四種歷史角度的觀察形成四種定位的圓融一體。

一、從印度佛教創立史的角度來看—在神性彌漫中亮 出人性的曙光

釋迦牟尼時代是被雅斯貝爾斯稱之為「軸心」的時代。

那個時期的印度、中國和希臘都處在文化極其繁榮的時代。

總體上看,軸心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單一 性。相對來看,中國重人與人的關係,人性色彩濃厚;希臘 重人與自然的關係,理性色彩濃厚;印度重人與神關係,神 性色彩濃厚。釋迦牟尼時代印度的主流文化是一種神性彌漫 的文化。雅利安人從中亞進入次大陸後,先在南亞西北地方 定居,他們崇拜的大多是自然神。西元前五世紀,他們的神 已經遍布天、空、地三界,《吠陀》的權威已經確定,而

《吠陀》中的神靈也開始出現了主神信仰,逐漸發展成「三 神一體」的神靈體系,其中梵天被認為創造了一切,毗濕奴 則維持和保佑一切,濕婆負責毀滅一切。占統治地位的婆羅 門教堅持三大原則,即所謂《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

(4)

門至上。《吠陀》來自神的啟示,不可撼動;搭建人神關係 的祭祀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負責解釋《吠陀》並搭建人神關 係的婆羅門地位最高。

這種主流文化建構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神團體系,在這 個體系之內,神靈眾多、關係錯綜,用神來解釋一切、支撐 一切、控制一切。在神靈的高壓下,人群被劃分為等級不同 的種姓。在神靈的主宰下,祭祀成為首先重要的事業,神界 所在的彼岸成為人們的主要嚮往,人們在神的靈光中快樂,

也在神的靈光中痛苦,借神而生,向神而死,人性被嚴重抑 制,人間的生活被神性嚴重遮蔽。

就是在這個時候的這種文化氛圍中,釋迦牟尼誕生了。

在人性被神性嚴重壓制的時代,任何掙脫神性控制的想法都 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也都需要理性的智慧和勇敢的面對。悉 達多太子出四城門遇見四種景象的故事說明,悉達多對人的 觀察,已經擺脫了神性的籠罩,回歸到人的現實生命和現實 生活,沉陷於神性或高架於神界的人顯露出人本來的面目,

人的真實問題明明白白地暴露在哲人的眼前。悉達多所悟的 四諦學說,就是對人的現實生命的解釋體系和生活問題的解 決方案,其中包括生命存在的問題、生命問題的原因、生命 快樂的境界、生命離苦得樂的方法等四個方面。

釋迦牟尼佛提出的一些核心命題,一改婆羅門教的神性 瀰漫之風,呈現出面對現實的理性精神,如:人的生命是存

(5)

在問題的、是有提升空間的(苦);人的生命是沒有永恆主 宰的、是空幻而可以超越的(空);世間一切都不是永恆的 或停止的,而是不斷變化的(無常);止惡行善、自淨其意 是獲得人生問題最終解決的基本方法(修行)。這些核心命 題,都是來自對人間的真切觀察,都是理性可以把握的思想 和方法,都充滿了人間的情懷。星雲大師在《佛法真義》中 對釋迦牟尼佛的核心教義作了溯本探源的解讀,揭示了原始 佛教教義與實踐中的理性精神,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從 正統性這個角度來看,正是回歸佛陀的這種本懷。

所以,從印度佛教創立史的角度看,人間佛教不僅僅就 是佛教,而且是源於佛陀並傳承至今的佛教正脈。

二、從中國佛教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人間性從被掩藏 中重新復甦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壯舉。在絲綢 之路的歷史上,一種文化遠距離輸入另一種文化區域之中,

無論從輸入的時間,還是輸入的規模,特別是輸入的成功等 方面來看,佛教從印度到中國都是史無前例的。佛教向中國 輸入長達一千年,從兩漢之際到兩宋之際,佛教的輸入改組 了中華文化的結構,重塑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佛教在中國落 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原因,根本上來說,並不在於人民的苦難 或統治者的支持,而在於佛教文化彌補了中國文化的不足。

(6)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對唐以 前中國佛教的人間性格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說明,總體上可 以看出,立足現實的生命拯救始終是中國佛教的思想主線;

而從心性深處挖掘問題的根源,並尋找問題的突破途徑,始 終是中國佛教的主流,而這種理論與實踐的人間性品格其實 是非常強烈的。

從魏晉時代的佛教主流般若學,到隋唐時代的佛學主流 八大宗派,尤其是中唐以後一枝獨秀的禪宗,都表明這種人 間性格的主體地位。

宋代以後,隨著專制體制的強化及其對人性束縛及對佛 教控制的空前加強,佛教在退卻中日益顯示出逃離的情緒,

為社會中被專制與禮教壓抑的人群提供精神避難的場所,同 時隨著精神陶冶價值與現實面對精神的不斷喪失,佛教也開 始不斷彰顯其對治死亡的功能,在文化地位日益削弱與現實 救度功能不斷收縮的背景下,人間性也在不斷消減。我們從 以下六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教義方面來看,在解行方面,義理殘缺,談玄 說妙,沉醉玄理,忽視生活實踐;與此同時,繁複艱澀,冗 雜難明,缺乏通俗,讓讀者望而卻步;而在意趣方面,突出 苦難、苦空無常、惡道畏懼、消極陰冷;在法門選擇方面,

往往是以偏概全、偏執一法,特別是在保佑、往生、開悟等 三種法門當中沉陷偏執。

(7)

第二,從儀軌制度方面來看,局限世外桃源,不便接引 信眾;戒律森嚴高冷,脫離實際生活;清規多有呆滯,缺乏 靈活機動;法事儀軌繁冗,形式掩蓋內容。

第三,從信仰心理方面來看,鬼神信仰普遍,畏懼於 地獄報應之說,沉陷悲苦消極情緒,出離之心濃厚;同時熱 衷神力崇拜,盛行神祕經驗;還有很多好禪之人俗化開悟體 驗,盲目追求覺悟。

第四,從四眾弟子方面來看,僧主俗從的格局難以撼 動,僧信之間存在隔閡;師徒關係森嚴,封建家長制盛行;

寺院歸僧,居士無緣參與管理;四眾弟子零散分立,缺乏團 體性紐帶;派系門戶之見普遍存在,相互之間隔閡很大。

第五,從寺院方面來看,位置上喜好山林,自我清淨,

封閉保守,脫離社會;規制上形制一統,格局呆板;功能上 主要是佛菩薩供奉地、僧尼修行地和信眾禮拜地,難以從事 其他體驗、交流、學習活動。

第六,從佛事活動方面來看,以念佛念經、早晚功課、

經懺佛事等為日常主業,注重外在形式,偏離聞思修等修行 軌道。特別是懺法普遍盛行,以超度維持生計,度死為先,

度生為輔;同時,密法盛行,既有神力期待,也有放縱欲 望;而民眾信仰則以香火禮拜和念佛往生為主,功利化祈求 和專注死後的宗教活動盛行,缺乏終極超越的訴求和心靈淨 化與道德提升的實踐。

(8)

明清傳承下來的這些佛教積弊,嚴重制約著中國特色佛 教文化的發展,只有勇敢超越,實現轉型,才有力量迎接時 代的挑戰。

歷史發展到民國時期,隨著中外關係的變化,生產與生 活方式的革命,社會體制開始全面轉型,在文化領域也迎來 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太虛大師順應歷史 潮流,提出人間佛教的改革。此後,在大陸有趙樸初居士對 人間佛教的提倡;在台灣有星雲大師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 了對人間佛教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完整建構。主要體現在 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教義來看,在繼承佛陀本懷前提下,面對佛教 傳統脫離民眾、脫離主流文化、脫離現實生活、脫離正能量 的怪像,呈現理性化、通俗化、生活化、陽光化的趨向。

第二,從教規來看,星雲大師的修道軌則也具有強烈的 個性。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大師更加強調新的修行方法與 新的教規,這些新方法與新教規告別了古板而神祕的定制,

程式的繁冗與禮儀的嚴格,轉變為修行的清朗與方法的便 捷;懲戒的森嚴與恐怖也轉向了積極宣導的輕鬆與快樂。

第三,從體驗來看,星雲大師指導下的信眾修行體驗與 心理氣質也別有滋味,且自成情趣,風範感人。

第四,從組織來看,星雲大師領導下的佛光山這一團 體,實現了僧俗與男女的平等,四眾弟子通過各種方式凝聚

(9)

一起,共襄盛舉。佛光的組織立足台灣,輻射全球,以既有 機統一、又多姿多彩的形式,架構起遍布全球的組織體系。

第五,從道場來看,星雲大師主導下的道場建設既突破 了佛菩薩供奉地的局限,也超越了傳統寺院的範圍,既具有 人性化的特徵,也具有開放性的氣魄。

第六,從活動來看,星雲大師主持和宣導的佛教活動具 有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極其廣泛的內容,涉及與佛教相關的各 個領域,極大地推動了佛教向社會各個領域的傳播。

綜上所述,從中國佛教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明顯呈現 出三大歷史階段:從兩漢到隋唐,引進、消化、吸收印度佛 教,佛教的精神性很強,並在學術、理論方面有明顯的體 現;從兩宋到明清,佛教在中國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滲透中國 社會,然消極避世的情緒日益強烈,佛教開始轉向封閉保 守;從民國初年開始,為了對治佛教脫離社會、消極避世、

退隱山林、神性彌漫的狀態,佛教又開始了新的轉型,形成 人間佛教的潮流。

所以,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歷史演進的結果,是中國佛 教發展到第三期時的使命所在。人間佛教將使佛教最終回歸 自己的本懷,將是第一個千年的「本土化」以及第二個千年 的「民眾化」的綜合與提升,並使本土化和民眾化的最終價 值落到實處。

(10)

三、從世界佛教會通史的角度來看—三大語系佛教因 人間化轉型而走向會通

隨著資訊化時代的到來,全球化進程迅猛展開,西方文 化向世界各地的傳播也更加普及與深刻,其他文化所面臨的 的挑戰日益嚴峻。有識之士不斷呼籲人類文化應該保持多元 互鑑態勢,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也在迅速復興,宗教文化 之間的競爭也空前激烈。

資訊化和全球一體化過程為佛教三大語系之間的交往互 鑒搭建了共用的平台,而宗教文化的激烈競爭也為三大語 系佛教的團結協作提供了迫切的需求,於是從二戰以後,

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三大語系佛教之間的會通出現前所 未有的發展態勢。在歷史上,三大語系佛教一直沒有能夠實 現世界範圍內的圓融會通:在中國漢地,自從元代之後,

藏傳佛教向內地傳播,漢藏佛教之間交往密切,在很多地方 實現了高度的會通,但總體上看,漢藏兩系佛教各自獨立發 展,彼此之間的分野還是非常明顯的;至於南傳佛教與漢傳 佛教、藏傳佛教之間交往就更加稀少。

歷史上南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之間儘管有往來,但更多的 時候僅僅是表面的文化交往,而非信仰深層的彼此會通。但 是近代以來,隨著全球聯繫的密集,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

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之間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密集交 往,彼此會通的歷史才真正開始。

(11)

但是,三大語系佛教之間區別還是很明顯的,經典語 言不同,教義與信仰不同,修行方式不同,導致相互之間存 在隔閡。在科學理性、民主法治、自由平等這些現代文化的 激發下,三大語系佛教都開始了現代化轉型,而現代化轉型 的共同基礎就是人間化發展方向。所以,從中國開始的人間 佛教,與南傳佛教中興起的入世佛教可以相互激盪、彼此借 鑑,因為他們之間的共用基礎就是人間性。人間性可以成為 三大語系佛教走向會通的紐帶,而三大語系佛教的會通,將 迎來人間佛教的一個全新發展時代。

四、從人類文明未來史的角度來看—人類文明的發展 需要人間佛教的融入

近代以來,西方文化一直占據著世界文化的中央,並在 不斷向世界各地傳播過程中,和各種其他文化發生激烈的衝 突。西方文化的確起到了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意義,但 隨著今天世界範圍內各種問題的不斷滋生,西方文化的弊端 也日益明顯:二元對立、缺乏柔性、科技主導、節奏快捷、

欲望激發,這些都會給人類帶來高強度的擠壓,西方後現代 思潮的興起其實就是對現代性的一種反思和批判。

而後現代其實借鑑了東方文化的智慧,特別是佛教文 化,可以同後現代文化相互激盪,為西方文化提供補充,為 人類未來文化發展指向更加寬闊多元的路徑。特別是人間佛

(12)

教當中的性空、淨心、超脫、因果、中道、平等、和合、圓 融、慈悲等理念,不但是古代的精神財富,也是今天乃至未 來的,不但是佛教的,也可以是整個人類的。正像星雲大師 所說的,人間佛教必定是人類未來的一道光明。

方立天先生在中國人民大學宗教高等研究院高峰論壇 上的講演中,將中國佛學思想精華概括為:緣起、因果、求 智、修善、平等、慈悲、中道、圓融,並自信地說:「自 由、平等、博愛等源於西方基督宗教背景下的理念,自文藝 復興以來影響了世界幾百年;而在今後數百年,中國佛學思 想的精華,也必將在地球村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星雲大師則說:「當今的社會,人人都歡喜有積極的 人生,有幸福的人生,有希望的人生,有未來的人生,人間 佛教還不值得我們大家一致來宣揚、發揮,回歸佛陀的本懷 嗎?宣導人間佛教,這才是佛教未來的前途,這才是人間世 界的一道光明。」

1

總結—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

總結以上所說的四個方面,可以給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 有個總體的把握。這種把握同星雲大師對人間的設定的四大 標準其實是吻合的,這便是:

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2016年,頁138。

(13)

1.佛說的:對接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回歸佛陀本懷。這 屬於歷史的傳承。

2.人要的:對接現代人的生活,從明清佛教的逃避中回歸 現實人間。這屬於現實的應對。

3.淨化的:在三大語系佛教的會通中,回歸淨化人心的佛 教本位。這是三系的歸宿。

4.善美的:面向人類文明的未來,支撐和引領人類的善美 生活。這是未來的啟航。

(14)

寡言者未必是愚癡,

利口者未必是聰明,

自尊者未必是傲慢,

承順者未必是忠誠。

—《佛光菜根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究」、「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倫 理」等主題。主要著作有《佛陀觀的演變 與發展》(英文版),《人間佛陀―歷史 佛陀觀》(中文版)。已經完成研究課題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佛陀觀是理解佛教教義及修行的關鍵。星雲大 師早在 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中,就提 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 1 在推動人間佛

人 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 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 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 經創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 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

程教授說,太虛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和星雲大師所創立的人間佛教

在《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雜 誌上發表論文一百五十多篇,共計約一百 多萬字。出版學術著作《觀音信仰的淵源

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

以上大致提出有關佛教史觀的佛學研究之個人看法,或許一個全面性的佛教史觀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