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文摘要

「佛教現代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的重要內容。星雲 大師暨佛光山的佛教現代化運動改變了傳統佛教界的諸多弊端,有效地推動 了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和轉型。這一「佛教現代化」的實踐主要表現在 四個方面,即把與大眾生活疏離的傳統佛教,轉變為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的佛 教信仰。把傳統佛教中深奧難解的法義進行大眾化和通俗化的詮釋,改變了 傳統佛教多集中於精英人士的局面,使佛教教化通俗化,而為大眾所接受。

改變了傳統佛教較為局限的教育辦學方式,形成開放性、現代性的新型佛教 教育模式。對於傳統佛教中實際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宣導男女平權的理念 並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暨佛光山佛教現代化的理念與實踐,為佛教在現代 社會中如何順利傳播和產生影響提供了卓有成效探索。

關鍵字:菩薩行 佛教現代化 星雲大師

菩薩行的現代轉型—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王 彬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2)

The Transformation of Bodhisattva Practices in the Modern World: A Study on the Practice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Teachings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temporary Buddhism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the Humanistic Buddhism advocat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e modernization of Buddhism movement promot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nd Fo Guang Shan has influenced the traditional Buddhist community. It has effectively spread and transformed 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practic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temporary Buddhism has four main aspects. First,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Buddhism, separated and isolated from the public, into a Buddhist faith that is practiced in daily living. Second, to interpret the doctrines of traditional Buddhism too profound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nto common and simple words. Therefore, Buddhist doctrines can be accessible and accepted. Third, to reform the constricted systems of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Buddhism, making them open and modern. Fourth, to promote and practice the equal rights of men and women in response to gender discrimination existing within traditional Buddhism.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temporary Buddhism advocated by Master Hsing Yun and Fo Guang Shan provides an effective exploration of how Buddhism can be successfully transmitted and influential in modern society.

Keywords: Bodhisattva practice, modernization of contemporary Buddhis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Wang Bin

Associate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Ji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3)

一、前言

太虛大師宣導「人間佛教」的思想實踐是近代中國佛教界影響最大的 事件之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人間佛教」理念已經成為兩岸佛教界的 共識。近三十年來,學術界對「人間佛教」的思想實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探討「人間佛教」發展的歷史經驗,闡釋「人間佛教」理念的內涵、深 化「人間佛教」體系構建等方面,都取得了極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人間 佛教」思潮的產生與發展,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背景,即中國社會逐 漸走向現代化的背景。如果從這個角度對「人間佛教」進行考察,可以認為,

近代以來「人間佛教」的發展歷程,也就是一個中國佛教逐漸走向現代化 的過程。

中國佛教「現代化」的歷程,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在二十 世紀之前,佛教雖然已經在中國傳播了兩千餘年,也隨著不同地區、不同時 代發生一定程度的適應性調適,但由於其所生存的社會形態和觀念相對穩定,

其所要針對或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並未出現多少懸殊。但隨著近代歐洲工業革 命的到來,以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為特徵的現代化進程,伴隨著西方世界在 全球範圍的殖民化擴張,逐漸改變了舊的世界秩序。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深 受佛教影響的東方傳統國家或地區,或被動或主動地被捲入到現代化的歷史 潮流中。其傳統的社會觀念、生活方式等,都面臨著「現代化」所帶來的諸 多新挑戰。儘管在如何實現「現代性」的方式問題上仍有著諸多的爭議,但 在推動社會向「現代化」發展的原則,卻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廣泛認可的主 流共識。在「現代性」的背景下,中國佛教所面對和所要解決的新問題也日 益增多,尤其在作為大乘佛教核心理念的「菩薩行」問題上,如何面對現代 社會變化巨大的現實狀況進行適應性調適,是關係到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如何 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現實問題。

(4)

「佛教現代化」的問題,在近代首倡「人間佛教」理念的太虛大師那 裡,已多有涉及,這也是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論構建的重要內容之一。

太虛大師對於中國傳統佛教的衰敗及其原因有著深刻的認識和反思,他在東 南亞幾個南傳佛教國家訪問考察後,更有了進一步的體會和認識。他非常推 崇錫蘭佛教復興的歷史經驗,認為錫蘭佛教之所以能夠「從黑暗中走上光明 之路」,關鍵在於錫蘭一些有影響的佛教人士「抓著了錫蘭佛教衰敗的症 點,竭力提倡適應現代化的佛教」1、「錫蘭佛教的細胞,佈滿了社會各個階 層,……都適應著現代社會需求。……已能夠與現代社會需要打成一片的關 係。」2並對比當時尚「滯在舊制度」保守不前的緬、暹佛教狀況,提出他們

「不肯學習錫蘭佛教改進的方法,那末,不久將來,大有走上衰滅之路的可 能性」3

太虛大師此語,雖然表面上是在評論緬、暹等國的佛教,但其實質則是 針對當時中國佛教的現實狀況,也是對中國佛教必須革新的強烈呼喚。太虛 大師還說:「然中國的佛教實已到了潰滅或興建的關頭,設使不能適應中國 現代之需要,而為契理契機的重新建設,則必趨衰亡之路!」4 所以在太虛大 師看來,本著契理契機的原則對中國佛教進行革命性的改革,建立與現代社 會相適應的佛教,才是挽救中國佛教衰亡的必由之路,這可以說是太虛大師

「人間佛教」理念的一個核心原則。而在如何實現與現代性社會契理契機這 一問題上,太虛大師提出的具有現代性意義的「今菩薩行」觀念,尤其值得 關注。

1. 〈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 190。

2. 同註 1,頁 191。

3. 同註 1,頁 192。

4. 〈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太虛大師全集》卷 18,頁 192。

(5)

自唐宋以降,中國佛教發展的整體趨勢逐漸衰落的。尤其至近代,中 國佛教所面臨的危機已經極為嚴重,為了為瀕臨衰亡的中國佛教找到治病良 方,當時一些有著強烈護教意識的有識之士進行了深入的反省,對當時佛教 界存在的問題和弊端都有不少批評,也分析了佛教衰敗的原因,並嘗試性地 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太虛大師的剖析尤為深刻。在太虛大師看來,導 致中國佛教衰敗的原因儘管有多種,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即是菩薩行的缺 失,這也是佛教為社會大眾所誤解排斥的重要原因。由於得不到社會大眾的 普遍認可,佛教存在的基礎則搖搖欲墜,更何來復興的希望。太虛大師由此 提出「今菩薩行」理念,以有別於傳統意義上落於空談的「菩薩行」。太虛 大師之後,「人間佛教」在偏於一隅的台灣佛教界繼續得以發展,不僅在思 想理論方面得到進一步深化,更重要的是佛教界開始改變以往閉門清修自了 的封閉局面,積極投身於社會事務之中,把「菩薩行」的實踐真正貫徹落實 在社會現實之中,逐漸改變了傳統佛教的負面形象,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

在台灣「人間佛教」發展的過程中,星雲大師暨其領導下的佛光山做出了巨 大的貢獻。

星雲大師與太虛大師一樣,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對於傳統佛教中存在 的種種弊端更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星雲大師很早即清醒地意識到只有革 除這些弊端,佛教的未來才有希望。但革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臨著很 多保守抗拒的因素,觀念上的因循守舊是佛教脫離現代社會的重要原因,有 必要在思想理念上進行一番革新,讓「佛教現代化」的理念得到佛教界的認 可並付諸實現。因此「佛教現代化」也成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體系 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星雲大師曾經說:「『現代化』這個名詞,它代表著進步、迎新、適應、

向上的意義。不管國家、社會、宗教等等,都會隨時代空間、時間的轉換,

(6)

不斷的尋求發展,不斷的趨向所謂的『現代化』。」5圍繞「佛教如何現代化」

的方法上,星雲大師更進一步提出了「佛法現代語文化」、「傳教現代科技 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寺院現代學校化」等具體構想,並付諸於「人 間佛教」的弘法實踐過程中。例如:佛光山實行的新型寺院管理模式,既是 對古代十方叢林的管理模式的回歸,也革除了長期以來中國佛教普遍存在的

「子孫廟」模式的弊端,真正建立了適應於現代社會認可的寺院民主管理模 式,也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證明。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弘法的過程中,往往不 拘泥於傳統的形式,而採取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喜聞樂見的方法來宣傳佛法,

既契合現代社會的觀念,又滿足大眾的心理訴求,將傳統性和現代性的理念 和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推動「人間佛教」在全球範圍內的弘揚。

星雲大師及其領導的佛光山在建設適應當代社會的「今菩薩行」實踐中,

積累了眾多成功的經驗和案例,可以說是實現「菩薩行」現代轉型的重要典 範。這些新型「菩薩行」實踐的落實,極大地改變了傳統佛教存在的一些弊 端,使佛教重新煥發出合於時代的新風尚和新面貌。使人們長期認為是「消 極的佛教」成為「積極的佛教」。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對星雲大師暨佛光 山宣導和實踐的「佛教現代化」內涵及其影響,進行簡要回顧。

二、改變疏離大眾型的佛教,落實信仰生活化的佛教

太虛大師在批評傳統佛教種種弊端及其危害時曾經指出:

我國的佛徒—包括出家在家的四眾—都是偏向於自修自了,

大乘的經論,雖有很多人在提倡和弘揚,但所提倡所弘揚的也不 外是自修自了的法門。這種說大乘教,行小乘行的現象,在中國

5. 星雲大師:〈現代佛教的四化〉,《人間佛教系列 5.人間與實踐》,台北:香海 文化,2006 年 1 月,頁 308。

(7)

是普遍地存在。如出家眾的參禪念佛者,固然為的自修自了,即 在家的信眾也是偏重自修自了的傾向。他們都以為學了佛就不要 做人,什麼事都心存消極不願意幹,更有很多人以為學佛作「了 此殘生」的尾閭。他們都說把國家社會家庭一切的俗務都捨下,

才可以入佛修行。這種不正確的思想,已經深印在每個國民的心 坎中。這種錯覺是復興佛教的障礙物,是歪曲了大乘佛教的真 義。所以我們可以說:中國所說的雖是大乘教,但所修的卻是小 乘行。6

太虛大師更進一步提出了以「行」來判攝「大乘」和「小乘」的觀點,

認為「行的大小乘比教的大小乘為重要」,7他以錫蘭等東南亞國家的佛教為 例,指出:「錫蘭等國的佛教,雖然在教法上被認為屬小乘,但從他們的實 踐行事的方式和結果來看,卻是廣泛利益眾生,因此從實修的角度來看,他 們所修的是大乘行。而大小乘的區別,不應當只在教理上分別,而更應當從 修行實踐上來判定。」8太虛大師認為:「中國佛教衰敗的原因……最大的病 源則為空談大乘,不重實行,行為與教理完全脫離關係。」9所以他提出要以 佛法解決現世的困難,要「能夠適應今時今地今人的實際需要」的「今菩薩 行」,「以簡別向來只唱高調,名不符實的『菩薩行』」10。強調「今菩薩行」

的目的,即要糾正中國佛教長期以來存在的「重理輕行」的傾向。

傳統佛教中普遍存在的願行空泛難以落實的弊端,導致社會大眾對佛教 的誤解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導致與社會大眾疏離的重要原因。沒有社 6. 〈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 192。

7. 同註 6,頁 194。

8. 同註 6,頁 192。

9. 同註 6,頁 195。

10. 同註 6,頁 195。

(8)

會普遍認可和共同參與的佛教,如何能夠生存和發展?所以太虛大師在詮釋

「今菩薩行」的內涵時,強調一是要「願行落實」(避免只崇尚空談而輕視 實行),二是要「合於時機」(避免不對機行事而徒勞無功)。提出在社會 各行業的人士,要從自身服務社會的角色中,去落實貫徹適合於現代社會的 菩薩行。「人間佛教」的宗旨是要把菩薩願行的切實落實作為其核心,「人 間佛教」要摒棄舊時那種崇尚空談輕視實行的風氣,真實服務社會,服務大 眾,這才是契合佛陀本懷的真實的「菩薩行」。這也是建設現代佛教的必要 條件。

但實際上原則易談,而要落實且取得成效卻並非易事。太虛大師後來 也說:「提到現代中國佛教的建設,二十餘年來已不知空說了幾多的閒話,

到今閒話還是閒話,並不能稍成事實!」11星雲大師也認為要真正實現佛教 的現代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綜觀民國以來所提倡的『佛教現 代化』運動,今日究竟完成了多少?佛教是真正現代化了?我們以為尚嫌 不足。」12

傳統佛教的弊端,導致社會大眾對於佛教有不少負面印象,或有認為 佛教是迷信的,或有認為佛教是悲觀的,或有認為佛教是消極逃避、不思 進取的,或有認為佛教是冷漠無情的,或有認為佛教是懶惰似寄生蟲式的 宗教。這些負面印象的結果即是造成社會大眾對佛教的疏離。星雲大師曾 在分析傳統佛教使人疏離而缺乏敬意的原因時說:「二千多年來,傳統的 佛教給世間上的人,如:附佛外道、假傳佛意者,披上了神仙鬼怪的外衣,

甚至一些迷信的言論,像看時辰、看風水、看地理、抽籤、卜卦等等,幾

11. 〈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太虛大師全集》卷 18,頁 191。

12.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人間佛教系列 5.人間與實踐》,台北:香海文化,

2006 年 1 月,頁 257。

(9)

乎成為迷信的佛教、以神鬼為主的佛教。」 13「世間多少人誤會佛教,不 就是因為佛教傳播太久,摻雜了許多背離佛陀本懷的內容。被一些人扭曲 了的佛教,失去了佛陀本有的人間性格。」14而要改變這些為人指責誤解的 弊端,也要靠佛教界自身的努力。星雲大師說:「佛陀以一大事因緣降生 於世,所謂一大事因緣即示教利喜。也就是開示眾生以言教,給與眾生以 歡喜。基於此原則,佛法一定要適合於現代人的需要,讓眾生歡喜,自然 地接受,才是佛陀示教的真正本懷!」15這也是星雲大師強調「人間佛教」

的本懷所在。

「佛教現代化」並不僅僅是落實在原則上的願景,在具體落實上更為複 雜。例如星雲大師提出「讓眾生歡喜」的原則,可以從佛光山道場的很多細 節中體現出來。往往是一個並不令人注意的極小細節,卻能讓人產生良好的 感受。例如很多訪問過佛光山道場的人們,在談到對佛光山道場的印象時,

多會提到佛光山的氛圍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在佛光山道場遊歷過程中,總會 讓人感受到非常舒適和寧靜祥和的體驗。可以說佛光山道場所具有的強烈的 親和力和歸屬感,給很多來到佛光山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其中的原 因之一,應該與佛光山道場中到處充滿現代元素有著緊密的聯繫。

星雲大師在佛光山開山之初,即為佛光弟子立下工作信條,即:給人信 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星雲大師非常重視在日常生活中貫徹 佛法,即不能把佛法視為僵化的原則,而是要與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緊密地 結合起來,指導人們在生活中實現佛法。他指出:

1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

2016 年 6 月,頁 6-7。

14. 同註 13,頁 7。

15.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人間佛教系列 5.人間與實踐》,台北:香海文化,

2006 年 1 月,頁 257。

(10)

為了將佛法密切的應用於生活中,需要推行科學的佛教、生活的 佛教,從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人際往來的關係中,去推動以道德 為本,有利於社會的現代化佛教。其中運用現代化的文明科技、

語文、網路,節省了時空、人力,將佛法廣泛流傳,並且提倡以 服務、奉獻、精進、耐勞等做為現代化的修行、試驗、考察、實 證,提高眾生對佛教的認識與信仰。16

佛光山道場的建築樣式保持著古樸大氣的傳統風格,但在設施、管理、

觀念等諸多方面,都呈現出現代性的氣息。可以說,佛光山已經成為具有現 代性模式的寺院典型。而星雲大師暨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實踐,無論在理 論構建、實施效果及現實影響上,都取得了令人囑目的卓越成效。

佛教要實現現代化必須立足於世間。星雲大師在談到「佛教如何現代化」

這個問題時,曾經說:「推行佛教現代化,雖然最終的目的是生死的解脫,

但是必須從生活的完成著手,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種人間 佛教、生活佛教的推展,是佛教走上現代化的必要行徑!」17在具體如何落 實的方法途徑上,星雲大師指出:

從佛法「現代語文化」,走入時代,走入世界每一個角落,使佛 法能廣泛流傳。從傳教「現代科技化」,節省時空、人力,應用 方法,達到最高效率與成果,提高民眾對佛教的認識。從修行「現 代生活化」,以服務、奉獻、精進、耐勞作為修行,以生活作務 為修行,以六度作為修行,使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從寺院

「現代學校化」,使寺廟發揮多項教育、文化等功能,為大眾服

16. 星雲大師:〈宗派總論〉,《佛光教科書 5.宗派概論》,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頁 5。

17. 同註 15,頁 288。

(11)

務,廣植福德來成就菩薩道。18

可以說,正是由於星雲大師提出的這些理念並付諸實現,使得佛光山和 佛光人的整體氛圍具有較強的親和力,讓人感覺到在佛光山能夠找到久已難 覓的歸屬感,使得大眾對於佛教,不再有那種冷漠疏離的感覺,而從「人間 佛教」中體會到有人情味的佛教。佛光山細緻周到的關愛,無不流露出佛法 的慈悲和偉大,這不僅改變一般社會民眾對於傳統佛教的負面印象,也大大 提高社會公眾對佛教認同度,也成為星雲大師暨佛光山道場具有強烈攝受力 的原因所在。

三、改變精英學術化的佛教,推動宣教通俗化的佛教

從中國佛教的受眾群體角度分析,可以發現有兩種近乎截然相反的傾向:

一種是由於佛教經典浩瀚、言辭古奧、理論精深難解等原因,導致能夠對佛 教的教理教義有所深入了解的往往只有少數人,這一傾向或導致佛教成為精 英式的佛教。另外一種傾向,即是佛教在中國經過兩千餘年的傳播,或與複 雜多樣的民間信仰相互影響,其本質性的內容或被邊緣化,雖然在民間接受 佛教的人數並不在少數,但其信仰多流於形式,而於佛教之本質並無多少理 解或重視,因此或流俗演化為迷信式的佛教。而在佛教外衣下充斥著各種迷 信的信仰,又成為損害佛教形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讓社會大眾能夠真正地 理解佛教的本質,改變佛教的社會形象,就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佛法 教義的通俗化;二是佛教實踐的入世化。要改變佛教弘傳的方式,把深奧的 佛教理論用通俗易懂,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大眾宣傳,讓社會大眾易於理 解和接受。

18. 星雲大師:〈現代佛教的四化〉,《人間佛教系列 5.人間與實踐》,台北:香 海文化,2006 年 1 月,頁 320。

(12)

星雲大師曾說起他聽到有些人說佛教的教義太深奧,無法登堂入室,窺 其玄密;而有些信眾經常像趕場似地在各道場之間跑來跑去聽聞講經,但卻 完全聽不懂。星雲大師認為,「聽不懂的佛法再高深、再精彩,只是束之高 閣的裝飾品,對生活品質的提高毫無意義,實在不知道好在哪裡?」19正因 如此,星雲大師提出弘法人士在弘揚佛教教義的時候,「不但要契理,更要 注重契機,讓眾生都能蒙沾甘露法味的滋潤。而聞法的人,也要修學適合自 己稟質的法門,努力和佛法相應,才能契入佛法的智慧大海」20。因此要運 用各種方便法門來應機對教,作為接引眾生登陸彼岸的津梁。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漢譯佛教經典,基本上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存在的,與 現代社會通行的白話文有著較大的差別。對於今天一般大眾而言,以文言文 為載體的佛教經典難以閱讀和理解,這也是現代社會一般人士了解佛教的一 大障礙。星雲大師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曾說:

適之先生提倡文學要讓人懂,我覺得佛法要受到廣大群眾接受,

中國佛學論文也應該走進廣大的民眾,貼近民眾的生活。因為,

一般學者本著學術的立場,寫出來的文章,或者艱澀難懂,多 數人等不易了解;或者引用的各宗說法,做歸納對比,評論一 番,對世人並無啟發及引導。我想,即使是學術的殿堂,也不 應該再停留在士大夫的階段,應該突破框框,走入社會大眾裡 面。21

星雲大師所述實際上包含了兩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即關於佛教文化弘揚 19.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人間佛教系列 5.人間與實踐》,台北:香海文化,

2006 年 1 月,頁 277。

20. 同註 19,頁 277-288。

21. 星雲大師:〈自序〉,《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 3 月,

頁7。

(13)

的通俗化和社會化問題。所謂「通俗化」,是指在弘揚佛法過程中必須注重 內容的通俗易解;「社會化」,則是強調弘法方向必須以社會大眾為基礎,

不能脫離社會大眾。這兩個問題也是「佛教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十分關注的 問題。

星雲大師非常重視出版的影響價值,並把出版作為推廣文化弘揚佛法 的重要手段。近三十年來,佛光山成立的出版機構已經出版發行大量的佛 教文化書籍,除了專業的資料以外,面向一般社會大眾的通俗性書刊數量 更多。1991 年,星雲大師召集兩岸百餘位專家學者,開始編纂一套白話註 譯的佛學經典叢書。數年後以《中國佛教經典寶藏》之名出版。這是一套 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展現傳統佛教文化的優秀叢書,從汗牛充棟的佛 教經藏中精心挑選百餘種經典,將其內容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並進行註解,

並對每種經典的時代背景、思想演變、影響價值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較 為全面地展現佛教思想和歷史發展的面貌。這套叢書的編纂出版,也是星 雲大師「佛教現代化」的一項重要舉措。正如在叢書序言中所言:這套叢 書的編纂是「以將傳統《大藏經》菁華化、白話化、現代化」為宗旨,即「取 其菁華,捨其艱澀」,而成為「既能將《大藏經》深睿的奧義妙法再現今 世,也能為現代人提供學佛求法的方便舟筏」。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使 深奧的佛教義理以現代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套白話經典叢書出 版之後,在海內外獲得廣泛的好評,被認為是將佛學經典現代化、通俗化、

普及化的一項創新之舉。

在當今社會中,用現代學術方法對佛教進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礎。

但有些從事佛教研究的學者,在研究中往往比較注重用晦澀的語言來闡釋表 述,其受眾也往往僅局限於少數專業學者,使得佛教研究呈現出「精英化」

的傾向,其結果往往是使精深的佛教研究處於曲高和寡的局面,與社會大眾

(14)

更加疏離。星雲大師本人也非常注重佛教學術研究,但從他的諸多著述中,

卻看不到艱澀難解的語彙文辭。星雲大師無論在演講或是著述中,其語言風 格都非常生動活潑又不失嚴謹,很多深奧難解的佛法思想,經過他通俗易懂 的闡釋而深入人心,並且能夠感受到星雲大師的真誠、慈悲、樸實、平和。

在星雲大師那裡,精英化的佛教學術研究,已經成功地與社會大眾所能接受 的通俗性弘法宣教有效地結合起來,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借鑑學習的。

四、改變封閉局限性的佛教,實現文教開放性的佛教

與其他一些宗教相比,傳統佛教在傳播方式上整體顯得較為被動。尤其 是近代,與基督宗教在中國傳播的強勢影響相比,佛教則顯得更加被動。例 如具有基督教背景的現代性教育機構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教育的面貌。

近代中國出現的幾乎所有大學,都有著基督宗教的背景。甚至有別於傳統私 塾式教育的新型小學、中學的大量出現,也有不少有著基督宗教的背景。另 外傳統佛教給社會大眾的整體印象仍是消極厭世、脫離社會,甚至被譏諷為 寄生蟲式的宗教而受到批判。近代「人間佛教」思潮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 即是要改變這種負面印象。在現代化愈來愈成為普遍共識和追求的現代社會,

佛教同樣要跟上與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化的趨勢。

台灣慈航法師曾提出「宗教生存的三大命脈為教育、文化、慈善」,星 雲大師對此也非常認同。在現代社會中,宗教的影響雖然不可忽視,但仍不 免面臨著諸多的指責和批評。而包括傳統佛教在內的主流宗教,雖然其教理 教義並非為眾多非信仰者所認同,但對那些具有宗教背景,或由宗教組織參 與的社會性辦學、文化事業和慈善事業等,卻為社會大眾所認可。星雲大師 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寺院應當突破其僅具宗教功能的印象,而被賦予更多 為社會認可的內涵和功能。他說:「一座寺廟蓋得如何的富麗堂皇,如果沒

(15)

有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做為內涵,不是完整的道場,只是虛有其表的建 築而已。」22星雲大師從創建佛光山以來,在數十年的弘法事業中,始終都 堅持「教育、文化、慈善」三個方向的佛教事業。

例如在教育方面,不僅創辦培養弘法人才的佛學院,也創辦一般性的學 校;並且大量舉辦以社會各階層人士為對象的各種講座、夏令營,其目的即 是讓大眾普遍受到正信的佛教教化。佛光山還興辦出版社,編輯出版大量傳 統文化的刊物書籍。另外還舉辦各種學術會議,加強佛教界與學術界的互動,

在文化事業方面也取得了令人囑目的成就。而在慈善方面,則通過創辦養老 院、育幼院等福利性機構的形式來服務社會大眾。正如星雲大師所說:「我 們的宗旨是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 化人心。希望透過佛教事業的創辦,為佛教開創新紀元,擔當起弘法利生的 任務,使佛教免於寄生社會之譏。」23

近代以來出現的佛學院,相比過去當屬新型,但其辦學模式、教育理念、

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是仍然較為局限。同時佛學院教育亦多限於教內有限 的人群,其影響也基本上限於教內,社會大眾對其幾乎沒有認識,更遑談社 會影響。

近代中國佛教復興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是具有現代性的新式佛學教育機 構(學校)的出現。究其原因,既有近代西方新學思潮大背景的影響,也有 佛教界自身迫於外界壓力(如近代「廟產興學」之風對佛教界的打擊)而不 得不做出的選擇。並非在當時的中國佛教界是這種狀況,在東南亞一些佛教

22.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人間佛教系列 5.人間與實踐》,台北:香海文化,

2006 年 1 月,頁 289-290。

23.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佛教的現代化〉,《佛教叢書 10.人間佛教》,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455。

(16)

國家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太虛大師對於佛教教育非常重視,並認為,具有適 應現代化的佛教教育是錫蘭等國佛教得以復興的重要因素。他指出,錫蘭佛 教「他們抓著了錫蘭佛教衰敗的症點,竭力提倡適應現代化的佛教,興辦僧 眾教育,灌輸僧眾一般的常識,以作國際宣傳和學校教師的方便。」24 太虛 大師也在對佛學院的學僧講話時提出:「你們受佛教教育的學僧,要想真正 為一個現代的新佛徒,須注意到現代的精神。」25(〈中國現時學僧應取之 態度〉)。建設具有現代精神的的佛教教育機構和教學體系,成為太虛大師 等推動中國佛教復興的重要舉措之一。

民國時期,太虛大師等有識之士,雖然意識到現代性佛學教育的重要性,

並且在興辦佛教教育機構,培養弘法人才方面花費大量的精力。但由於當時 國家戰亂連連,局勢紛亂,內憂外患使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受到極大的阻礙。

當時的中國佛教界也無法避免這些影響。因此,所謂現代性意義的佛學教育 機構仍處於較為初始的狀態。隨著政局的變化,尤其是國民黨潰敗台灣之後,

台灣佛教界在數十年間也基本上處於一個相對低潮的時期,但這期間台灣佛 教界又逐漸出現一些佛學教育機構,為台灣佛教的逐漸興起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星雲大師的弘法實踐中,興辦現代性的佛學教育機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 措。星雲大師不僅創辦具有現代理念的佛學教育機構,也創辦了佛教界參與 的社會性大學,如西來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等。這不僅延續近代以來 中國佛教界開始重視現代性佛學教育體系的傳統,也為佛教真正走入社會大 眾、增強影響力和話語權奠定基礎。這也是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建設的 一個重要方面。

24. 太虛大師:〈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 190。

25. 太虛大師:〈中國現時學僧應取之態度〉,《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 297。

(17)

星雲大師說:

寺院本來是傳播佛法的道場,是大眾心靈寄託的地方,但是今日 佛教界,有許多人將寺院視為個人清修的場所,是安養天年的養 老院,是逃避世間責任的收容所。使佛教取諸於社會,而對社會 卻不能有所回饋,擔當起福利社會的責任,肩挑起引導人生的大 任,使佛教成為社會詬病的對象。26

星雲大師認為,未來寺院的功能應當「學校化」,這是適應時代潮流的 大勢所趨。他說:

潮流在向前推進,寺院的功能也應作具體的發揮,未來寺院應該 學校化。往昔,祇園精舍就是講堂,中國古老的寺廟有法堂、藏 經樓。漢唐時代,佛教寺院堪稱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人們到寺院 中來,除了滿足宗教生活的需要之外,還能獲得繪畫、雕塑、書 法的藝術文化,文人學士、遷客騷人是寺院的常客。在更高層次 文化領域裡,寺院又是具有多種效能的教育所在。僧人的博學,

往往使得各寺院的講席,成為活躍學術的論壇。也由於寺院占地 廣大,房舍眾多,環境幽靜,藏書豐富,並且佛教把教化民眾視 為自己的重要任務,歷代高僧們不但宣講佛法,同時也很重視大 眾的文化教育,使得佛教寺院,因此為世俗提供了社會教育的服 務。27

在星雲大師看來,古代的寺院具有多種功能,除了宗教意義上的功能外,

本身即有教育和文化傳播的功能,且這些功能不僅是對於寺院內部的僧人,

26.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佛教的現代化〉,《佛教叢書 10.人間佛教》,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473。

27. 同註 26,頁 440。

(18)

更多的是社會上的大眾。古代寺院的這些功能,可以形成寺院與社會大眾的 良性互動,不僅有利於佛法的弘揚和傳播,而且也能夠使社會大眾增強對 佛教的認可。所以寺院本身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但在現實中,傳統的 佛學教育,基本上是以寺院內部師父與弟子之間小眾範圍內的教學為主,

無論是受眾還是數量都極為有限,可以說整體上是較為封閉的體系。很多 寺院或是隱匿於深山叢林之中,一般較少有外人涉足,僧人多閉門自修,

這無形之中即是割裂了與普通大眾的聯絡。或有座落於繁華鬧市之中的寺 院,雖然人流繁多,但多是為祈福求願而來,僧人忙於應付經懺事務,卻 忽略自身修學,學僧更少有機會受到系統性的教育,或僅沉於傳統佛教經 典的學習,對於現代社會一般教育體系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則更少涉獵。一 般僧人佛學水準不高,學識不強等種種弊端,反過來又導致一般社會大眾 對佛教的誤解和輕視。

近三十年來,佛光山在全球50 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 200 多所寺院道 場,並在70 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佛光會,有數千個分會,會員達數百萬 人,形成一個有廣泛影響力的全球性的佛教團體。這些道場除了發揮傳統意 義上的宗教功能外,更具有大眾文化的教育傳播功能。所以寺院或道場既是 弘法中心,也是教育中心。佛光山的弘法體系,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參與 性的現代化佛教體系,真正實現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的 弘願。

現代化的佛教應當是入世的佛教,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為世人所詬病的消 極厭世的佛教。星雲大師曾提到,當年佛光山利用天然地形建設淨土洞窟,

運用現代雕刻、繪畫等藝術形式來宣傳極樂世界的殊勝。有人向他提出應當 修築地獄場景,讓人看後心生畏懼而自然會信仰佛教。星雲大師沒有採納這 一建議,他的理由是:「宗教的信仰,是探討生命的奧祕,而自然發諸於內

(19)

心的一種需要,不是透過威嚇利誘,而勉強入信的。」28星雲大師認為,在 現代民主開放的社會中,應當追求如西方極樂世界那樣充滿光明、幸福、富 足、安詳的氛圍,而不是黑暗、悲慘、痛苦、絕望的地獄氛圍。而淨土佛國,

並不在遙遠的極樂世界,而是在我們生存的娑婆世界裡,「因此如何把我們 生存的娑婆世界建設成聖潔莊嚴、雍容肅穆的極樂淨土,是我們應該努力以 赴的方向!」

「人間佛教」的傳播離不開民眾的廣泛認可。太虛大師當年即有針對地 提出,「佛教不能與廣大的民眾疏遠」。他說:

佛教之與民眾,如樹木之與土地。樹木借著土地支援滋養,才可 以生長繁榮,佛教賴著民眾的信仰,才可以存在興盛。如果佛教 失了廣大群眾的信仰,就如樹木失了土地的憑藉一樣不能生長。

所以我們多作救世利人的事業,使佛教在社會每個角落裡都起了 作用,方不致與民眾疏遠。令他們因此對佛教生起信仰心和擁護 心。29

星雲大師也說:「如果只顧自我盲修瞎練,不重視大眾的信仰、解脫,

一個宗教離開了群眾的共同成就,這個宗教有什麼作用呢?」30在星雲大師 的領導下,佛光山也積極參與到各種社會事務之中,極大地推動佛教在社會 事務中的參與性,也使大乘佛教的慈悲度眾理念不再流於空談,而是真正落 到實處。同樣,佛光山在佛教國際化的進程中,也是一場佛教自身現代化的

28.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佛教的現代化〉,《佛教叢書 10.人間佛教》,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440。

29. 太虛大師:〈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 195。

30. 星雲大師:〈自序〉,《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 3 月,

頁7。

(20)

過程。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完全不同於東方文化,且被認為是現代性的國家和 地區,在西方國家弘揚佛教所經歷的本土化實踐,需要更多的現代化元素予 以支撐。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西方國家人士對佛教的認同感,促進佛教在西 方世界的傳播和影響。

五、改變性別歧視性的佛教,宣導女眾平等化的佛教

在參與「人間佛教」事業的眾多佛光人中,有一類特別值得關注的群體,

即是為佛光山「人間佛教」弘揚做出重要貢獻的比丘尼群體。從佛光山創建 之初,以及後來在台灣本土拓展的過程中,乃至向島外輻射,最終形成今天 遍布世界五大洲的事業中,佛光山的比丘尼們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 們在星雲大師的領導下,把「人間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無論是在富庶的 歐美,或是在貧瘠的非洲,他們面對困難,有時甚至要對面威脅生命的危險,

但都克服恐懼和艱辛,從無到有,默默無聞地開拓著「人間佛教」的事業。

他們把「人間佛教」的種子播撒到世界各地,成為「人間佛教」事業在世界 各地成長發展的重要耕耘者。而這一局面的形成,與星雲大師宣導「男女平 權」的理念和實踐有著直接的聯繫。

儘管佛教是強調眾生平等的宗教,但在歷史上,佛教傳播和影響較大的 地域幾乎都集中在亞洲範圍內,「男尊女卑」的觀念在這些國家或地區普遍 盛行,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女性受到嚴重的歧視,地位較為低下。即使至 近代,在這些傳統佛教影響下的國家或地區逐漸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對於 女性的歧視觀念仍然根深蒂固。而在佛教界內部,長期以來女性也多處於弱 勢地位,歧視女性的現象並不鮮見。

星雲大師從大陸初至台灣時,即注意到當時女眾在台灣佛教界的地位非 常卑微,很多出家或在家的女眾,往往只能從事一些清理灑掃或炊事燒煮之

(21)

類的輔助雜務工作,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各種佛教事業中,因此對她們非 常同情。在星雲大師看來,「女眾的智慧、能力並不亞於男眾,應該參與 政治、社會等各種公眾事務,積極擴大服務的機會與層面。女眾的熱心、

慈心、誠心,平均起來更勝於男眾,應該發展其溫和、慈悲、細心、勤勞 等特質,猶如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美麗來莊嚴世間。」31後來當他自己有 機會獨立主持道場時,即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女眾來從事各種佛教事業,甚 至籌措經費送一些女眾出去學習,其中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佛光山弘法事業 的中堅力量。

在當今社會,女性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已經與以往大為不同,在社會生活 中發揮的作用也日益增多。在很多領域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傑出女性不在少 數。男女應當獲得平等的社會地位及權利的觀念,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 共識。如果佛教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仍然固守陳規或出於一私之見,

不改變以往對女性歧視的局面,不僅會在佛教界內部造成矛盾,也勢必會給 佛教的社會印象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在佛光山把弘法事業拓展到以基督宗 教為主流背景下的西方世界過程中,對女性的歧視,會成為阻礙西方人士理 解和認可佛教的重大障礙。星雲大師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他認 為:「男女平等、兩性平權,這是時代的潮流」32,而「女眾的智慧、能力 並不亞於男眾,應該參與政治、社會等各種公眾事務,積極擴大服務的機會 與層面」33

這也就是說,作為宣導廣泛參與性的「人間佛教」,更不應該忽視女性 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賦予女性更多的參與機會。因此星雲大師在佛光山初 31. 星雲大師:〈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冊,台北:

香海文化,2008 年 4 月,頁 369。

32. 同註 31,頁 333。

33. 同註 31,頁 369。

(22)

建時,即提出「四眾共有,僧信平等」的口號,制定各種規章制度,目的即 是為了保障比丘和比丘尼二眾都享有同等的權利義務。在此基礎上,星雲大 師又進一步宣導僧信平等的主張,即改變以往佛教界重僧眾輕信眾的傾向,

消除僧信地位不平等的局面,讓在家、出家的信眾都有機會加入到寺務管理 中來。這一風氣,自佛光山初創至今一直延續下來。隨著佛光山的全球弘法 事業的興盛,在佛光山及其分支道場機構中,女眾承擔或參與的事業已經取 得令人囑目的斐然成就,受到海內外佛教界的高度肯定。

星雲大師認為,大乘佛教對於女權的觀點,本來就很符合時代的潮流。

因為大乘佛教主張女性應當與男性有同樣的權利,如平等權、參與權、自主 權和尊嚴權等各項權利。而歧視女性的主張不僅有違於佛陀本懷,並且也不 符合時代的潮流。但由於傳統觀念和勢力的影響,對於佛教界「男女平權」

問題仍存在較激烈的爭論,而在未來要想真正實現「男女平權」,作為重要 力量的比丘尼僧團也應當從自身做起,具體地講,大致有四個方面的內容,

即(一)兩性平等化;(二)發展事業化;(三)教團組織化;(四)教育 普及化。例如比丘尼要重視自身道德人格的提升,如「捨虛榮,去驕慢;有 德學,能擔當;能講說,具慈悲;有大願,能力行」。

如果能夠做到德行兼備,那自然會受到尊重,消除差別化的歧視,實現

「兩性平等化」。「發展事業化」是指女性要突破以往把心智力量僅用在建寺、

供養等局限的善行功德,要像男眾一樣走出寺院,投身到教育、文化、慈善 等各種廣大的弘法事業中。「教團組織化」是指要建立有制度、有組織的教 團,使大家在教團中互相監督,使修學增上,以提高自身的學養。「教育普 及化」是指要讓每位女眾都能有機會受到教育,能夠具備演講和著述的能力,

普遍具有高素質的弘法能力和水準,而非僅依靠少數女性。如果在這四方面 能夠做得出色,那女性的地位則會大大提高,歧視也自然會逐漸消除。

(23)

從星雲大師對「男女平權」的論述可以看出,這些原則與現代社會普遍 認同的思想觀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並且在具體落實的實踐層面上,也具有 很強的可操作性。星雲大師所宣導的「女性平權」理念及實踐,在一定程度 上,也使得傳統佛教界因為歧視女性現象的存在而為世人所詬病的弊端得到 改善,對於重建佛教的社會形象具有積極的意義。

六、餘論

星雲大師十分重視佛教對現代社會的引領作用,他認為:「二十世紀是 科技文明進步的時代,佛教不但要隨著時代社會進步,並且要走在時代的前 端,領導著現代的人心思潮向前邁進。」34他在闡述「佛教現代化」問題時,

經常會有一些頗有啟發性的觀點,也非常值得注意。例如他認為佛教從產生 和傳播的過程中,對當時的社會風俗都帶來革新性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說,

佛教本身即是一個非常重視「現代化」的宗教,而我們現在強調佛教「現代 化」,只是遵循了佛教一貫的傳統而已。星雲大師認為:

所謂「佛教現代化」,並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惑眾取嘩。現代 化的佛教,乃是本著佛陀慈悲為懷,普化眾生的心願,本著歷代 祖師,尤其是太虛大師的主張,吾人只不過在此稍盡一點棉力罷 了!根據印度出土的遺跡,佛陀在世時所住的精舍,不管在衛 生、通風等設備,都相當的進步,達到當時的「現代化」。翻閱 中國佛教史書上的記載,北魏時代置有僧只戶、僧只粟,以解決 人民的饑饉; 唐代設有悲田院、療病院、施藥院等福祉設施,以 救助孤苦疾病的人。佛教要因應每一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

34.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佛教的現代化〉,《佛教叢書 10.人間佛教》,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439。

(24)

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於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於 每一個時代,因此,我們提倡佛教現代化,並不是創新,而是復 古,把過去諸佛、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式,

揭櫫於大眾而已!35

星雲大師還提出推動佛教現代化的原則,即(一)度生重於度死;(二)

奉獻重於祈求;(三)生活重於生死;(四)事業重於廟堂;(五)大眾重 於個人;(六)法樂重於欲樂;(七)國情重於私情。這些原則都是針對長 期以來傳統中國佛教的一些弊端而提出的,並且在星雲大師暨佛光山的人間 佛教實踐中得以落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星雲大師看來,佛教的「現代化」並不是世間一般意義上的觀念和技 術等先進意義上的現代化,其關鍵核心的原則仍是佛教一貫強調的「契理契 機」,只是在現代社會環境下,佛教面臨著與以往時代從未曾有過的巨大變 化,佛法的契理契機也仍是要與現代社會相適應,既不違背佛教的根本信仰 理念,又要用現代社會人們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弘揚佛法,這樣才能避 免佛法弘傳時出現滯後而不被人們所接受的局面。這也是「佛教現代化」的 目的所在。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與太虛大師對於實踐性的「菩薩行」尤為強調一 樣,星雲大師宣導的「佛教現代化」在本質上也是注重實踐的「人間佛教」,

無論是思想體系的構建、實踐方式的運用、弘法形式的多樣性等方面,星雲 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都包含很多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元素,是具有開拓性 和現代性意義的佛教。

35.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講演集 2》,高雄:佛光出版社,2010 年9 月,頁 719-720。

(25)

在如何實現「佛教現代化」的具體方向上,星雲大師提出「以文化弘 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弘法宗旨,

即把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作為佛光山推動弘揚佛法四大方向。這幾個 方向,可以說是充分考慮到現代社會中人們的需求,由於定位精準,至今 已取得有目共睹的豐碩成果。回顧星雲大師數十年的弘法實踐活動,我們 可以看到,星雲大師暨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也是一個實現「佛教現代化」

的實踐過程,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建構創新,關鍵在於他們是真切地落實於 行。

在星雲大師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旗幟指引下,遍布全球的佛光人,

都在兢兢業業地踐行有益於社會大眾的善舉,讓更多的社會大眾能夠真切感 受到佛陀慈悲理念的攝受。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實踐,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 會大眾對於傳統佛教的負面形象,增強了佛教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數十年來,星雲大師暨佛光山在推動實現佛教的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

國際化發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在探索傳統佛教的現代轉型 方面,更是貢獻卓著。

(26)

參考書目

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上、下冊,台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8 年。

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台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8 年。

3.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講演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 年。

4.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全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ast but not least, a summary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enerable Master's thought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how Humanistic Buddhism, as

This paper explore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f Christianity on the basi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e espouses that the foundational tenets of Christianity include

( Buddhism Goes to the Movies: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Thought and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within a “systemic society.” In response to a legitimation crisis, Tiantai Buddhism in

Based on the author'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in He Hua Temple from 2008 to 2010, the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cculturation and effect of Fo Guang Shan

Looking back, the Life Buddhism advocated by Master Taixu established the basic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Humanistic Buddhism of his disciple,

Humanistic Buddhism is, no doubt,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i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and deeds, particularly

It better deals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posed by modernity, providing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