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教國際化進程中的 佛光山「佛教本土化」實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教國際化進程中的 佛光山「佛教本土化」實踐"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王 彬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文摘要

「佛教本土化」是佛教在中國傳播並產生影響的關鍵因素。星雲大師宣 導的佛教本土化是佛光山海外弘法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並探討了星雲大師 及佛光山向西方世界推動「佛教本土化」的理念和方法,及佛光山「本土化」

在西方世界推進佛法弘傳的意義。

關鍵字:佛教 本土化 國際化 佛光山 星雲大師

(2)

Wang Bing

Associate Researcher, Religion Research Center of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Jiangxi Province

Abstract

Localization is the primary reason that Buddhism flourished in China.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emphasis on adapting Buddhism to local cultural practices is crucial to Fo Guang Shan's success in spreading the Dharma overseas.

In this paper, localized Buddhism in the West will be discussed, focusing on 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s employed,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Fo Guang Shan has successfully localized in Western countries.

Keywords: Buddhism, loc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ization, Fo Guang Sha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3)

一、前言

通過對佛教傳播的歷史進程進行考察,我們可以發現,佛教之所以能夠 在具有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國家或地域產生影響,為不同民族的人們所接受,

並最終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世界性宗教,除了其具有深切的慈悲和廣泛 的包容理念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佛教自身在傳播過程中逐步實現了與 不同社會文化傳統進行適應性調適的過程。正如在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藏 傳佛教三大支系中,南傳佛教傳播興盛的地區在文化背景上與印度的傳統文 化背景較為近似,但其影響範圍卻較為局限,相反在北傳佛教(包括中國本 土及日本、韓國等佛教傳播地區)和藏傳佛教傳播興盛的地區,雖然在社會 文化背景方面與印度相差較大,但卻成為佛教影響範圍最廣的地域,並由此 形成了具有鮮明本土文化特色的佛教支系。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的傳播過 程,也可以被視為佛教在具有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地域中逐步實現的本土化進 程。「本土化」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二、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程

佛教自東漢初期傳入中國,早期來華的僧人基本上多非中國本土人士,

所傳來的佛教經典也非中國本土文字。文字的隔閡成為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障 礙,因此佛教經典的翻譯,可謂是佛教真正實現中國本土化的起點。

隨著佛教經典被譯成漢文的數量逐漸增加,中國本土人士也逐漸對佛教 發生興趣,並開始出現中國本土的出家人士。但早期的佛教經典翻譯,或者 中土人士對佛教內涵的認識,都處於一個相對較低的水準,甚至錯訛百出。

這種局面至東晉時期,則發展到一個新的局面。在鳩摩羅什譯介的般若經典 中,大量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名相,對印度佛教經典中的名相及內涵進行翻譯,

這也使得中土人士可以在傳統觀念的基礎上,類比似地對佛教的內涵進行理

(4)

解。當時教界受老莊玄學的影響,以傳統的中國性思惟方式來理解及論釋般 若經義成為一種趨勢。這些所謂「格義佛教」思潮儘管對於般若空義等思想 的理解和闡釋未必準確,並由此產生了種種分歧,但對於般若學的傳播和理 解,乃至對於推動佛教義學的傳播和影響,都起到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另如以慧遠和梁武帝等為代表的對佛教理論的闡釋,可以說是典型的中 國本土化思惟下的佛教理解模式,但其所造成的影響及意義卻極為深遠。雖 然他們所理解的佛教教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並非為傳統印度佛教教義完全相 同,但經歷了這種中國化闡釋的佛教,卻能被中土人士廣泛接受,產生了廣 泛的影響。這一本土化的闡釋和理解過程,成為佛教在中國傳播並產生影響 的關鍵性樞紐。

佛教在中土傳播中,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因素,即如來藏系經典在中 土的影響。在印度佛教歷史上,如來藏系經典及理論似乎是一個被邊緣化的 隱行者,其理論似未受到多少重視。但在中國,如來藏系的經典所產生的影 響極為顯著。這其中的原因,似乎在對如來藏的理解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有著相似的思惟模式。這種思惟模式上的相似性,使得對如來藏的理解較印 度佛教中影響甚廣的中觀的理解遠更容易為中土人士所接受,這可以看作佛 教在中土傳播過程中的本土化思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溝通橋梁。尤其在《大 乘起信論》的影響下建立起來的天台、華嚴諸宗,乃至集中印文化之大觀而 形成的禪宗,可以說是對印度佛教理論的極大豐富和深入闡釋,最終形成了 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佛教修學體系。

在這一過程中,印度佛教的戒律在中土也發生了適應性的調適,其中一 個重要的體現,即是禪宗清規的形成。與印度僧人所奉行的乞食方式相比,

中土僧人則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準則,踐行「農禪並重」的理念。

這也是適應中國傳統社會習俗和觀念所進行的「本土化」過程。

(5)

與漢傳佛教相比,藏傳佛教的模式和特點同樣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

這些特色的形成,也是藏傳佛教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本土化」

歷程所造就的。從藏傳佛教的歷史來看。佛教自西元7 世紀傳入藏區始,即 走上了與王權相結合的道路。藏王本身即是佛菩薩的化身,無論在世俗或宗 教,都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印度佛教中,雖然佛教的興盛在一定意義上 也離不開王權的支持,但像在藏傳佛教中出現的政教合一模式並未出現。藏 傳佛教與傳統藏民族的理念和民俗相結合,以至於出現全民信教,因此,在 藏區絕大多數家庭都有人出家,而藏族傳統的本土神祇在佛教影響下,也逐 漸形成了佛教體系統攝下的龐大的神祇體系。另外,在藏傳佛教中還形成了 較為獨特的活佛轉世制度,並成為藏傳佛教中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正是由 於佛教在藏區逐漸形成的本土化,使得佛教成為藏民族根深蒂固信仰的決定 性因素。

綜上所述,無論是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本土化過 程,而最終形成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模式,「本土化」歷程是佛教 在中國傳播並扎根於中國社會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佛教本土化」是佛教國際化獲得成功的關鍵

在歐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其主流的傳統宗教幾乎都是天主教或基督 教,雖然從19 世紀開始,佛教逐漸在美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傳播開來,但由 於歷史和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較為有限。從佛教自身的教派來看,西方人 對佛教的認識,或者說在西方國家影響較大的佛教體系主要是南傳佛教和藏 傳佛教。相比前兩者,漢傳佛教的影響則更為有限,且多處於分散狀態的個 別傳教,傳教方式也比較單調,在很長一段時期,漢傳佛教並未形成有系統 的傳播局面。但近三十餘年,漢傳佛教在西方國家傳播成長的速度明顯提升,

(6)

有統計表明,目前佛教已經成為美國的第四大宗教。

在漢傳佛教向西方國家傳播的過程中,星雲大師及其領導下的佛光山體 系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星雲大師1988 年在美國洛杉磯創立西來寺為里 程碑,標誌著佛光山體系開創了向歐美等西方世界系統傳播漢傳佛教的新紀 元。經過星雲大師及無數佛光人三十餘年的辛勤耕耘,使漢傳佛教在五大洲 的影響日益顯著,真正實現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宏偉 願景。之所以在短短三十餘年的時間內,在海外國家弘傳佛法取得如此豐碩 的成果,與星雲大師所具有的宏大的國際性策略眼光有著密切的連繫,而這 些事關佛教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生根發展的策略中,星雲大師宣導的「佛 教本土化」原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關於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歷程,

星雲大師曾說:

回想當初佛教從印度傳到東土,印度比丘到中國來大多從事翻譯 經典的工作,建寺廟的責任則讓給中國比丘去做,所以才有現在 的中國佛教。假如當時印度的迦葉摩騰、竺法蘭等人,不融入當 地的文化,不培養當地的弟子,哪裡會有現在中國佛教的特色 呢?甚至當初達摩祖師東來,將大法傳給慧可,只為了本土化。1

正如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本土化」歷程,才形成了佛教 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說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主 幹。在當今社會朝向現代化、全球化邁進的背景和趨勢下,佛教向傳統中華 文化圈以外的西方世界傳播,同樣要經歷與西方社會相適應的「本土化」歷 程。尤其是西方傳統的宗教和文化背景,決定了普遍意義上,西方人士對佛 教的理解,並非真實出自於信仰的原因,而是把佛教作為一種異質性的文化 1.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2004 年 9 月國際佛光會第十次世界大會主題演說〉,

《普門學報》第23 期,2004 年 9 月,頁 1-38。

(7)

或者從學術研究的對象予以對待,這也決定了他們對於佛教的理解和接受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樣由於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西方人士在對於佛教真實內涵的理解 上,不可避免地也會存在種種誤解或誤讀的現象。另外基於西方傳統意義上 的基督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風俗習慣,都提示漢傳佛 教在西方社會的傳播過程中,必然要經歷適應性的調節,以推動漢傳佛教為 西方人士真正了解和接受。從這些意義上說,漢傳佛教在西方國家所實現的

「本土化」歷程也是星雲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在世界傳播並產生影響的 必然要求。正是因為「人間佛教」是契理契機的,所以在西方世界推動「本 土化」,也將推動「人間佛教」的實踐更深入更廣泛地覆蓋範圍。

在星雲大師的諸多論述中,多次強調佛教「本土化」的重要意義,並且 對於如何實現佛教在西方社會「本土化」闡述頗多。星雲大師認為,隨著當 今時代的不斷進步,佛教在度眾方法上,也要與時俱進。具體地說,就是要 根據不同國家或地區語言、風俗、習慣等不同,採用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善 巧方便,才能有效地實現佛教的推廣。基於此立場,星雲大師要求不同國家 或地區的佛光會員應當多培植本土化的因緣,一定要承擔起佛法本土化的責 任,將佛法推展到世界各地。

佛教本土化的實現則依賴於多種方式,具體地說,星雲大師宣導的佛光 山弘法的四大宗旨,即「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 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同樣適用於在西方社會推動佛教傳播和產生影響的 實踐。同時,對於弘法人士,則有著更細密的素質要求,具體方法也更加靈 活多樣。例如星雲大師指出:

身為弘法布教者,要具有社會性格,活潑、開朗、樂觀、進取、

(8)

主動與人來往交流。2

要本土化、在當地生根,必須要懂得利用當地資源,融入當地民 情社會,尤其對資訊要懂得掌握,看報紙、聽新聞、讀雜誌,是 每天不可少的功課,若沒有時事的觀念,易被淘汰。……在海外 弘法,除了要加強語言的訓練外,也要懂得當地民情風俗、進退 禮儀。師兄弟間,可以不定時的彼此做時事報告、新知報告、讀 書心得報告等座談,來交換心得。3

妙達法師在回顧佛光山在法國開展弘法歷程時,提出中國佛教在法國弘 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主要有幾點,即(1)語言的問題、(2)文化的差異、

(3)宗教的立場、(4)信眾的屬性、(5)戒規與儀規。實際上,這五個方 面的問題,不僅僅是佛光山在法國弘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是漢傳佛教在 西方社會弘揚過程中所面臨的普遍現實問題。客觀地說,由於傳統的漢傳佛 教在歷史上所影響的範圍基本上僅限於東亞(如日本、朝鮮、越南)等一些 國家;並且在歷史上,這些國家的文化與傳統中華文化存在較緊密的連繫,

無論在社會背景、文字、思惟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共通性,所以在弘法方式上 相對比較單調。

而當今西方世界,無論在社會和文化背景、語言文字及人們的思惟方式 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人們所能接受的理念和 行為往往比較直接且具有一定的現代氣息。因此可以說,在西方傳播佛教過 程中,在弘法理念和方式上,本土化的實現過程也同時意味著,對佛教本身

2.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42.檢查心念(1996 年 7 月 12 日)》,高雄:佛光文化,

1997 年 8 月 1 日,頁 47。

3.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42.檢查心念(1996 年 7 月 19 日)》,高雄:佛光文化,

1997 年 8 月 1 日,頁 69。

(9)

在西方傳播過程中,將經歷一場現代化的自我革新歷程。關於這一點,星雲 大師很早即有所預見,在西方世界推進「佛教本土化」的過程中,更適時地 提出所謂「佛教現代化」的原則。正如妙達法師所總結的,星雲大師所提倡 的佛教現代化,是在西方社會推動佛教的重要參考原則。

具體地說,即在弘法過程中,要立足於四個基本向度:(1)度生重於度 死:即改變傳統中國佛教中「重死輕生」的弊端。而轉向「應該要重視現世 生活品質的提升,協助大眾建立樂觀的心態,面對現世的生命」。(2)奉獻 重於祈求:即改變傳統中國佛教信仰偏重於祈求佛菩薩賜給功名富貴,把宗 教的信仰建立在個人的私欲、貪求之上的現象,而把宗教的信仰建立在「發 揚服務、奉獻的精神,為社會大眾服務付出」的基礎上。(3)生活重於生死:

即改變傳統中國佛教中為了脫生死而避世山林,放棄人間責任的傾向,必須 從生活中完成生死的解脫。(4)事業重於廟堂:即注重寺院功能的轉變,「把 寺院的功能朝向學校化,才能接引民眾進入佛法,使眾生得聞法益,進而離 苦得樂」。4

四、推動西方世界「佛教本土化」的幾個因素

正如佛教在中國所經歷的本土化進程那樣,在西方世界推動「佛教本土 化」也涉及到幾方面的因素,從星雲大師的諸多論述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一 些推動「佛教本土化」的重要原則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秉承「尊重與包容」的理念

星雲大師及佛光山弘法的理念之一,即是宣導「尊重與包容」。尤其要

4. 釋妙達:〈面向世界的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在法國本土化的方向〉。

http://www.china.com.cn/photo/zhuanti/08fj/2008-07/10/content_16044006.htm。

(10)

避免在佛教弘法過程中,被西方人士誤解為「文化侵略」而產生抵觸心理。

星雲大師曾提到,有一次他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舉行講演後,一位叫約翰.麥 克雷的教授對他說:「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老是拿中華文化來壓迫 美國人,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來征服美國文化的。」5星雲大師聽 後頗有觸動,他後來回憶說:

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 來只是為了奉獻、服務,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樣。

所以對於不同的國家、文化,大家要互相尊重,要容許不同的存 在,就如東方琉璃淨土有琉璃淨土的特色,西方極樂世界有極樂 世界的殊勝,甚至山林佛教有山林佛教的風格,人間佛教有人間 佛教的性向。能夠「異中求同,同中存異」,世界才會多采多姿。6

有鑑於此,星雲大師強調,一定要將「尊重與包容」落實在生活中,這 在西方社會弘揚佛法過程中,同樣顯得十分重要。「尊重和包容」是實現「佛 教本土化」的前提原則。星雲大師指出:「所謂『本土化』,我所提倡的本 土化是奉獻的、是友好的、是融和的、是增加的,不是排斥的,不是否決 的。」他進一步有針對性地說到:

所以現代的新移民,不管走到哪裡,要有『落地生根』的思想,

要本土化,要融入當地,不能老是在別人的國家裡還要『國中有 國』地發展自己。因此,對於過去華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不管 做事或是傳教,都要強調『發揚中華文化』,這句話是不對的!

因為歐洲有歐洲的文化,美洲有美洲的文化,澳洲有澳洲的文

5.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2004 年 9 月國際佛光會第十次世界大會主題演說〉,

《普門學報》第23 期,2004 年 9 月,頁 1-38。

6. 同註 5。

(11)

化,我們應該尊重當地的文化,用中華文化與當地的文化融和交 流,不要用我們的文化去侵略別人的文化。所以每個國家、種族,

都要本土化,乃至今後的佛教,大家來自於世界各地,也一定要 發揚本土化。7

這一「本土化」的過程,不是出於文化侵略的目的和工具,而是實現與 本土文化共同繁榮、共同發展。關於這一點,正如星雲大師所言:「現在講 到用『本土化』來發展佛教,因為佛教不是用來做為一個國家侵略他人文化 的工具,而是要同體共生,共同發展,共存共榮。所以佛光會奉行人間佛教,

只要在人間,都要發展當地的佛教。」8「為因應眾生需要,現在的弘法方式 必須要不斷突破,將佛法推動到鄉村、國家會場。在海外則要多倡導本土化 佛教,培養當地人才(非漢語系人士),並尊重其傳統文化和習慣,不要以 中國佛教的標準來要求。要有弘法的眼光,因為外籍人士大多是為佛法而來,

不是為準備做中國人而來。對有心親近佛法的外籍人士要包容、尊重,才能 攝受人才。」9從佛光山的「本土化」實踐中,我們可以處處體會到星雲大師 所提倡的「尊重與包容」的理念是何等地重要,「尊重與包容」也是實現「佛 教本土化」的重要保障。

(二)佛教經典的翻譯

佛陀教法的弘揚必須依賴於經典,用西方國家廣泛應用的語言文字,對 佛教經典進行準確的翻譯,如實傳達佛陀宣說的教義教法,可以說是在西方 7.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2004 年 9 月國際佛光會第十次世界大會主題演說〉,

《普門學報》第23 期,2004 年 9 月,頁 1-38。

8. 星雲大師在國際佛光會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議上的講演,2001 年 4 月 19 日,南非 約堡杉騰飯店會議中心。

9.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34.領眾之道(1995 年 3 月 13 日)》,高雄:佛光文化,

1997 年 8 月 1 日,頁 45。

(12)

世界推進「佛教本土化」的起點。星雲大師很早即對用西方語言文字翻譯佛 教典籍的重要性有著清晰地認識,星雲大師在台灣佛光山初創時期,各項條 件還非常困難時,即開始嘗試組織人員進行佛典英譯的工作。如1962 年,星 雲大師發起成立中英對照佛學叢書委員會,進行佛教典籍英文翻譯。隨著佛 光山在美國本土的弘教事業發展,又在西來寺設立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Fo Guang Shan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Center),通過中外籍人士的共同合作,

進行佛教經典的翻譯,用多種語言向西方人士介紹佛教。經過三十餘年的努 力,目前佛光山已經出版了包括星雲大師多種著作在內的多語種佛教書籍譯 本,涉及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二十餘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廣 泛流通,成為「佛教本土化」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三)宣教人員的本土化

培養本土的西方人士成為佛教宣教人員,可以說是「佛教本土化」的支 柱。這也是星雲大師及佛光山弘法過程中傾力打造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國家弘揚佛法過程中,星雲大師看到,儘管他致力於通過興辦佛 學院培養僧眾,但與不斷增長的道場數量相比,合格的能夠住持道場的法師 仍非常缺乏,更無法滿足信眾學法所需。針對這個局面,星雲大師認為,唯 有實現佛教本土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法師荒」的問題。基於此,星雲大 師採取的模式是由本土的出家人來負責本土的道場。即從世界各地選拔當地 的優秀學子,把他們送到佛光山的佛學院進行培訓,然後再派他們回到當地 弘法。這也成為佛光山海外弘法「本土化」進程的重要環節。

2001 年 4 月,在南非的約翰尼斯堡舉行的「國際佛光會第三屆第一次理 事會議」上,星雲大師提出了「四化」的主張,即:「佛法人間化」、「生 活書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星雲大師解釋道:「所謂

(13)

『寺院本土化』就是凡佛光山的信徒和佛光會的會員,在世界共創的數百間 寺院道場與弘法事業,不為某一人所有,此乃大家的共財;然而佛光人有一 心願,即在二十年、三十年之間,將使世界各地的寺院予以『本土化』。」10 星雲大師進一步解釋說:「假如現在佛光山海外的分別院,西來寺是由美籍 的出家人當住持,南天寺、中天寺由澳洲籍的出家人當住持,南華寺由非洲 籍的出家人當住持,其他的各個地方都是由當地的人住持;如果佛光山現在 把佛教發展到這個程度,那將是一個怎麼樣的盛況呢?

所以我希望從現在起,二十年到五十年間,讓我們輔導當地本土的出家 人來負責本土的道場,如此佛法必定能更加快速的發展。尤其目前在佛光山 佛學院受教育的學生,各國弟子都有,未來希望更擴大種族的吸收,使其都 能成為佛光人,將來組織寺院,發展佛光普照,使佛法真正傳播於三千世界。

我想,這也是最好的『行佛』之實踐。」11

(四)理念倫理的本土化

西方社會普遍強調人權,張揚個性的風格和個人化的獨立傾向較為顯 著,實際上這也是西方人觀念中普遍存在的所謂「不服從」理念的根源。因 此,在西方弘傳佛法的過程中,應當避免一種試圖讓人對絕對權威予以「服 從」的傾向,尤其是在文化理念方面存在差異時,要盡可能地避免衝突。為 此,在西方社會傳播佛教的過程中,提倡和強調多元文化和諧共生則顯得十 分重要。

2006 年 3 月,星雲大師在美國西來大學探討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 10.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2004 年 9 月國際佛光會第十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

題演說〉,《普門學報》第23 期,2004 年 9 月,頁 1-38。

11.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

頁774-775。

(14)

時,曾經說過:「多年來我遊走世界,一直在倡導『本土化』,就是尊重當 地文化,也就是要讓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之不同,

發展出各自的特色。我所推動的『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所以 我在五大洲建寺,就是希望透過佛教,給當地人帶來更充實的精神生活。例 如,建設西來寺的時候,就是覺得美國科技發達,宗教也多,假如能夠再增 加一種佛教給人民選擇,不是更美好?所以我的本土化是奉獻的、是友好的、

是增加的,不是排斥的,不是否決的。」12又說:

現在舉世各國都有原住民,而每一種原住民都有他們特有的文 化,我們對於少數原住民文化,要尊重它、保護它,但不能侵略 它。……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到這裡只是為了奉 獻、供養,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樣。……文化不容 被侵略,但是文化是可以交流的。現在舉世各國都在吸收他國文 化,所謂『有容乃大』,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要想雍容華貴,就 要有『泰山不辭土壤,大海不揀細流』的胸襟,包容愈多種文化,

國家就愈是偉大。13

(五)宣教內容和方式的多樣化

歐美等國一些西方人士,一方面對包括佛教在內的東方文化的好奇和興 趣;另一方面對東方歷史和文化中存在一定的負面看法。尤其是一些宗教意 味非常濃厚的宣教內容,往往會讓他們產生抵觸心理。例如:以執持「阿彌 陀佛」名號為中心的淨土法門在漢傳佛教中有著廣泛的影響,但在西方國家 弘揚佛教過程中,卻未必令西方人士生起信心並接受,星雲大師曾指出:「西 12. 星雲大師:〈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冊,

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頁 32。

13. 同註 10,頁 31-32。

(15)

方人士大多只知道,中國人好像都是修淨土法門,美籍人士不容易接受淨土,

是因『淨土』強調以『信』做為宗教入門,不適合作為西方人士的入佛法門。」

而西方人士對於禪的接受和認識程度則相對較成熟,因此,在西方社會弘傳 佛法的過程中,佛光山大多組織各種與禪相關的活動,可以說是非常具有針 對性的。

於1989 年落成的西方寺,是佛光山繼西來寺之後在美國興建的第二個 重要道場,位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市。星雲大師曾經注意到,有一段時間,

西方人士到西方寺來參訪的比例明顯超過在美國各地其他的佛光山道場;尤 其是舉辦英文禪修班、英文佛學班等培訓活動時,來參加的當地人士中,以 西方面貌者居多。由此使星雲大師產生了在西方寺舉辦美籍佛學院的想法,

其目的即是為了結合美國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對當地人士進行一些佛法培訓,

為西方人士創造修學佛法的因緣。希望他們未來可以住持一方,實現由本土 化人士弘揚佛法的局面。

在西方基督宗教進行宣教的方式中,往往其形式較為活潑多樣,目的 也是為了引起人們的興趣,並由此產生接觸和了解的意願,這對於傳教是 非常重要的方法。自從上世紀60 年代開始,日本鈴木大拙等向西方國家介 紹禪宗,在西方社會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現代西方社會的一些思潮和運 動,也或多或少地受到禪宗理念或方法的影響。西方人對禪宗的認識乃至 喜好有一定的基礎,這也是漢傳佛教在西方世界弘傳可以借助的平台。在 此基礎上,結合心理學、醫學等被西方人廣泛接受的科學理念和方法,或 者把佛法的道理融合在各種活動中,是佛光山在西方國家開展弘法活動的 重要方式。

例如,自2003 年以來,美國邁阿密佛光協會不定期地開展「道場開放日」

活動,通過舉辦茶道、禪坐、拓印、佛學研討、中醫義診等活動,或舉辦舞

(16)

獅、扯鈴、扇子舞、太極拳、樂器演奏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活動,吸引當 地人士前來參加活動。另外還不定期地舉行「英文讀書會」等活動,讓當地 人士感受到佛教的清淨祥和,影響日益顯著,甚至道場所在地的市長也前來 參加活動。而星雲大師也非常注重用西方人普遍能夠接受的音樂方式,巧妙 地弘揚佛法。在星雲大師指導下,佛光山以梵唄音樂為題材的佛教音樂,已 經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巡迴演出,並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向西方人士完美展現 了東方藝術的神韻和精髓。

五、推動西方世界「佛教本土化」的意義

以星雲大師及其領導下的佛光山為代表的佛教國際化實踐中,「佛教本 土化」已經成為其開拓佛教傳播的關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具體地說,

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推動佛法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和接受,使佛法真正融入西方 社會

由逐漸完成的佛教經典的譯介,成為佛法在西方世界傳播的起點和基 礎。隨著更多的重要佛教經典被譯成各種西方文字,對於佛教教理教義的理 解也會逐漸深入。只有在西方人士對佛教真諦有了深入了解之後,佛法在西 方社會的傳播才真正地由淺入深。而對經典的準確翻譯只是初步階段,西方 人士對佛教法義的深入理解還必須依賴於高素質的弘教者,他們不僅要有精 通語言和文化習俗作為交流基礎,而且要能夠採用適合於西方人能夠接受的 善巧方便,將佛法真諦與西方文化進行恰當的融和。這一過程並非是要故意 迎合西方文化和習俗而消解佛法本義或佛教自身的根本原則,而是必須在堅 持佛教根本教義和原則的基礎上,實現文化跨越和交互影響,並使得佛法如 在中國傳播過程中所經歷的那樣,達到與西方社會和文化水乳交融的局面,

(17)

真正實現佛法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和產生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星雲大師及 佛光山的「佛教本土化」的理念和實踐已經成為佛教逐漸融入西方社會和文 化的重要推手。

(二)推動西方社會多元文化交流和相互尊重

正如星雲大師反復指出的那樣,佛法作為一種核心的文化交流方式,

只是在西方社會多元化的宗教和文化中,給西方人士增添一種新的選擇,

而並非如個別西方人所擔憂的那樣,是懷著一種競爭或戰勝的目的去實現 的。也就是說,佛法在西方社會的弘揚,不是要排斥或擠壓傳統西方文化 的生存空間,而是通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讓西方人士深入體會到 佛法作為一種文化所體現出來的廣泛的包容性和偉大的慈悲精神,這對促 進西方社會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共存和相互尊重,具有重要的 現實價值和意義。

(三)對佛教自身傳播和發展道路的新探索

正如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所經歷的那樣,印度文化背景下的佛教理 念和方式方法,在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碰撞過程中,逐漸彌合了因自身文化 差異而帶來的隔閡。佛教在向西方社會傳播過程中,同樣面臨著因不同的 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等差異而必須做出的適應性調適。在有些 方面,甚至是以往在中國社會傳播過程中所未遇到的問題,需要用更具開 拓性的眼界,在更廣闊的視野下,面對現實去尋找對策,這對過去兩千餘 年已經在中國社會背景下成熟的佛教傳播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佛教在 西方社會傳播,在一定意義上,完全是一種嶄新形勢下的新探索,而星雲 大師及佛光山的海外弘法實踐中,「本土化」已經被證明是具有較高可行 性的重要原則。這些實踐和探索,不僅提供了很多弘法的寶貴經驗,也必

(18)

將在更為廣泛的層面上,全面推動更多的漢傳佛教團體向西方弘揚佛法的 進程。

(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

把佛法當作一種文化,在西方社會進行推廣和交流,是星雲大師和佛光 山面對新時代提出的卓有成效的理念和方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 部分,佛教向西方社會的傳播正在經歷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中華文化具有 多方面的內涵,佛教在西方社會發揚光大的實現方法,也可以作為重要的參 照,為中華文化全面向西方社會推廣,並與西方本土民族和文化共生共融的 前景,提供了有效路徑和經驗保障。

星雲大師多年來在世界範圍內積極推廣「人間佛教」的實踐過程,也是 佛教在世界各國實現本土化的漸進歷程。星雲大師及佛光山在佛教本土化方 面的理念和經驗,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正如程恭讓對星雲大師提出的

「本土化」思想評價時指出:「『本土化』的這一思想理念不僅成為星雲大 師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體系中最富特色的一個理論,而且通過規劃佛光 山海外道場國際化弘法事業的『路線圖』及『時間表』,也成為大師落實其 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的具體行動方案。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對於此 後佛光山人間佛教國際化的進一步拓展及深度發展,無疑具有理論指標的 意義。」14

14.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5 年,頁 553。

(19)

參考書目

1.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等記錄:《百年佛緣》,高雄:佛光 出版社,2013 年。

2.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演講集》第1-4冊,高雄:佛光文化,1979-1991年。

3.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 1-40 冊,高雄:佛光文化,1994-2007 年。

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上、下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

5.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5 年。

人間佛教的功能, 重要的是和樂社會、 清明政治、善治經濟,

並且合於禮法的處理人生各種事業,

完成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佛光菜根譚》

(20)

人間佛教的功能,

重要的是和樂社會、

清明政治、善治經濟,

並且合於禮法的處理人生各種事業,

完成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佛光菜根譚》

人間佛教語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Sinc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authored a large quantity of publication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first few chapters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Hundred Saying Se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f Christianity on the basi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e espouses that the foundational tenets of Christianity include

Based on the author'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in He Hua Temple from 2008 to 2010, the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cculturation and effect of Fo Guang Shan

However,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said, “Although we have different standpoints and understanding, but for the purpose of propagating the Dharma, we managed to come to

Humanistic Buddhism is, no doubt,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i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and deeds, particular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ode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which proves both extremes as incorrect and explores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Master Taixu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view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omparing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