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海天遊踪》與佛光山的宗教性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海天遊踪》與佛光山的宗教性格"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海天遊踪》與佛光山的宗教性格

吳光正

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獻與宗教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文摘要

  《海天遊踪》是星雲大師的一部日記,是星雲大師1963年6月26日至9月 13日參訪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香港的遊記。透 過星雲大師參訪興奮點和參訪感想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星雲大師佛光山模 式的建構、運作思維的源頭活水。

關鍵字:《海天遊踪》 星雲大師

(2)

Wu Guangzheng

Director, Center for Religious Literature and Textual Studies, 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

Hai-tian-you-zong

is a volume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diaries. It is a journal which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kept during his travels from 26th June to 13th September in 1963 to Thailand, India, Malaysia, Singapore, Philippines, Japan and Hong Kong. From an analysis of the highlights and thought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sits, we can discover the root of Fo Guang Shan's operational mindset.

Keywords: Hai-tian-you-zong,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i-tian-you-zong and the Religious Characteristics

of Fo Guang Shan

(3)

一、前言

《海天遊踪》是星雲大師的一部日記,是星雲大師1963年6月26日至9月 13日參訪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香港的遊記。這 次參訪,是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支持下,以「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的名 義進行的。但是,星雲大師的遊記是以個人身份展開的。他在遊記中指出:

「這部海外日記,並不代表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說話,這只是我個人的瑣事 雜感而已。聰明的讀者,當然是知道日記的形式是應該怎樣寫的。」1

這部宗教遊記有著特殊的觀照思維,2可以和1963年前後星雲大師在《覺 世》旬刊上發表的社論相互輝映,體現了星雲大師宗教革新的基本理念。透 過星雲大師參訪興奮點和參訪感想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星雲大師佛光山模 式的建構、運作思維的源頭活水,甚至可以這麼說,這次參訪不僅強化了星 雲大師的宗教革新理念而且完善了星雲大師的宗教革新藍圖,3日後佛光山的 諸多宗教性格在這部宗教遊記中顯露無遺。

二、《海天遊踪》與星雲大師的外交思維

星雲大師的遊記顯示,「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種政 府行為。遊記開頭便指出:「帶著全國佛教徒的祝福,以及政府有關長官 的鼓舞,我們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一行五人(白聖、賢頓、淨心、朱斐、及 我,僑居在菲律賓的另有劉梅生居士直接去曼谷參加)於民國五十二年六月

1.釋星雲:《海天遊踪》,《覺世》旬刊社,1964年4月15日版,頁495。

2.關於宗教徒遊記的最新研究,可參閱劉苑如主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 學與宗教》,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版。

3.只要仔細觀察佛光山,就會發現,佛光山的許多宗教舉措和這次參訪密切相關,比 如,星雲大師在參訪中稱許泰國佛教徒在同一天剃頭,如今全球佛光山弟子也遵循 了這一規則,在同一天剃頭。

(4)

二十六日踏上訪問海外佛教的行程。」4

遊記中也提到,「外交部指示,凡我在外使領館及華僑商會,當我們到 達時,要好好的接待我們。」5遊記的結尾也指出,「我們自己出錢出國訪 問,為國家去開拓國民外交」, 「晚間,內政部、外交部、中央黨部等在善 導寺設宴歡迎我們」,「聽說,十六日那天下午還有十多個政府團體聯合開 會歡迎我們。」6這說明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出訪亞洲七個國家和地區是中 華民國政府國民外交的一個重要戰略步驟,體現的是一種以教輔政的外交思 維。仔細批閱星雲大師的《玉琳國師》、《覺世論叢》等早期著作,我們會 發現,以教輔政是星雲大師的一大固有思維,其以教輔政的外交思維也很清 晰。

仔細分析《海天遊踪》,我們還會發現,這種以教輔政的外交思維是星 雲大師愛國愛教思想的一種體現,其理論意義和現實功能非同尋常。

星雲大師和整個佛教訪問團在參訪過程中均體現了一種國民外交思維。

實際上,早在1950年代,星雲大師以教輔政的外交思維便已形成。他在1957 年7月21日發表的《覺世》旬刊社論中高度讚揚菲律賓居士林回國觀光:「我 們對於該團不憚炎暑,以佛教徒的身份,熱愛祖國,組團回國,真是萬分欽 仰!」7並表示:「我們現在不但希望泰國華僑佛教界回國觀光,我們歡迎香 港、日本、高棉、越南、美國以及南洋等地的佛教同胞,為了愛國不後人,

4.同註1,頁1。

5.同註1,頁412。

6.同註1,頁498。

7.星雲法師:〈佛教觀光團〉,《覺世》旬刊1957年7月21日,載星雲法師:《覺世 論叢》,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5年7月30日版,頁31。

(5)

多多以佛教的名義組團回國觀光、勞軍,或參加國慶。」8「我們的意思,希 望各地的華僑佛教徒,要熱烈的響應祖國的反攻復國的號召,多貢獻一些力 量,才不辜負政府對僑胞寄望之殷。」9

1963年5月11日,他又在《覺世》旬刊發表社論,對政府沒有安排泰王訪 問本國的佛教表示遺憾:「泰王是佛教徒,開窗說一句亮話:宗教經常是給 政治作為運用的工具!為什麼我們政府才華蓋世的那些政治家中,怎麼就沒 有人知道運用佛教?這是我國佛教的悲哀,也是我國政治的悲哀!」10並熱 切「希望政府迅速糾正某些安排泰王訪華的官員的錯誤偏見,在泰王訪華期 中,應帶領他至我國佛寺參拜,讓他有機會認識我國大乘佛教,應將台北各 大佛寺,整修得莊嚴些,否則,他還以為我國沒有佛教,這對邦交(促進中 泰友誼)來說,其影響真是太大了!」11正因為有此清晰的思路,他在參訪 過程中才能熱切貫徹以教輔政的外交策略。他在遊記中對國民外交的蘊涵和 意義作了深入的闡述。

面對海外華人,「我儘量把台灣的民情風俗、佛教活動等等告訴他們,

他們聽了都很嚮往,希望能來台灣看看才好,我想,這就是所謂國民外交 吧!」12面對逃亡到西藏的印度喇嘛,「我把台灣進步的情形告訴他們,他 們聽了非常高興,我又告訴他在台灣的蒙藏同胞,如甘珠活佛、拉旺活佛 等,他們的生活情形都很好,最後我還鼓勵他們能和達賴活佛同到台灣去看 看。」13一旦有發表演講的機會,他就對華僑佛教徒發出呼籲:「希望華僑

8.同上註,頁33。

9.同註7,頁34。

10.星雲法師:〈泰王訪華〉,《覺世論叢》,《覺世》旬刊1963年5月11日,頁93。

11.同上註,頁94。

12.釋星雲:《海天遊踪》,頁179。

13.同上註,頁113。

(6)

佛教社多作中泰兩大民族團結合作的橋樑。」14「希望每年至少一次,鼓勵 教友組織旅泰佛教徒回國觀光團,回到祖國看看祖國的建設,以及祖國佛教 的活動。」15「希望新加坡佛教大德,能夠時時組團回國觀光,看看祖國及 佛教進步的情形。」16他還鼓勵印度華僑的「子弟們應到台灣去升學,大家 有機會應到台灣去觀光,看看偉大祖國在軍事、經濟、建設等各方面的進步 情形。」17

他讚歎「我們中國佛教能有一個在海外的『呼應站』─中華佛學研 究社,傳播大乘種子,作國民外交的連絡中心,這對國家民族以及佛教的 貢獻,不亞於一個裝甲師團。」18看到印度菩提道場四周各國佛寺因為有其 政府支援而建得寬大堂皇、唯有中華佛寺只是憑著個人的熱忱而募建的情 形,星雲大師不禁感慨萬千:「我國僑民散居在世界各地,可說為全世界各 國之冠,他們對祖國的貢獻都很大,可惜我們的政府,就不懂發揚海外之 光。」19

在星雲大師看來,以教輔政的國民外交自有其理論依據。這個依據便是 海外華人的文化傳統和信仰傳統。長期以來,整個東亞文化圈深受中國文化 的熏陶,並且留下了華人和華僧的深深足跡,華人幾乎壟斷了泰國、馬來西 亞、新加坡、菲律賓的經濟命脈。這些華人和華僧帶去了中國的文化傳統和 信仰傳統,並將之發揚光大,而這便構成了國民外交的基礎。

14.同註12,頁79。

15.同註12。

16.同註12,頁296。

17.同註12,頁91。

18.同註12,頁56。

19.同註12,頁114。

(7)

在整個參訪過程中,星雲大師特別關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華人歷史與現 狀、華人文化和華人信仰。星雲大師注意到:泰國人口有二千五百多萬,

華裔和華僑就有三分之一。這塊土地留下了太多的中國印記。三寶井、三保 寺、三寶公寺是為紀念下西洋的鄭和,挽巴因行宮是旅泰華僑仿我國皇宮式 樣建成宮殿奉獻給哈瑪五世─朱拉隆的行宮。當大城王朝幾乎亡國之際,

中國旅泰僑民鄭王領兵驅逐緬軍,建立王朝後又將王權交給曼谷王朝,泰國 政府建立的鄭王寺便是中泰兩國人民共榮的象徵。馬來西亞人口約六七百 萬,馬來人和華人各佔一半,經濟都操在華人的手中。馬來西亞的檳城是一 個小島,人口有三十多萬,大部份都是中國華人,街道商店的招牌用的都是 中國字。新加坡這個一百七十萬人口的島國,中華民族就佔有一百二十萬人 以上,素有海外中華之稱,現任總理李光耀便是一位中國人。

星雲大師注意到:泰國有五十多萬信徒,這個驚人的數字和旅泰華人能 保持我國文化的傳統密切相關;泰文文字據說是因佛教的關係而由梵文簡 化而成,但是,泰文中有許多中國語,泰國文化可以說是中國大陸文化的支 流;另外,泰國還發行有《世界日報》、《京華日報》、《中華日報》、

《暹羅日報》四張華文報紙。南洋大學是我國僑胞在海外建立的唯一一所中 文大學,是星馬華僑對祖國文化的關懷與貢獻;馬尼拉有《大中華日報》、

《公理報》、《華僑商報》三家華文報社;越南早為我國藩屬,他們對於我 國的文化非常懷念,每座寺名取的都是中國名字;日本的佛教也是中國傳過 去的,日本的招提寺、萬福寺、鐵眼禪師紀念館都體現了中華禪師的貢獻,

日本最大的古寺四天王寺是仰慕中國文化的聖德太子仿中國叢林式樣而興建 的。星雲大師還注意到:中國人走到哪里就把信仰帶到哪里。「抱木山的中 國『雜神廟』非常之多,中國的神鬼、娘娘、大帝,被我們中國人也帶來泰

(8)

國了,好像抱木山山後,就是雜神廟的大本營。」20「在泰國的華僑,和在 國內一樣,他們經常要請僧眾念經超度。」21泰國有中華佛學研究社等十五 個佛社在弘揚大乘佛教,印度有規模的華僑學校其樓上建有寺廟供華僑禮 拜。菲律賓是一個天主教的國家,但菲律賓的華僑都信奉佛教,許多工業巨 子對於佛法相當護持,他們的工廠和家裡都建有佛堂。在菲律賓佛教界公宴 會上,星雲大師見到了十年前自己主編《人生》雜誌時經常為《人生》投稿 的蔡孝暖居士,蔡居士寫了一首詩給星雲大師:「驕日斜侵候客台,淩雲香 駕降南垓。宏仁千里醍醐施,掛錫二周茅塞開。僑社法花雖盛啟,邊民信念 幾曾栽?如今得見莊嚴相,喜有應機菩薩來。」22這首詩說明了海外華人對 佛法的渴望。

伴隨著華人的足跡,華僧也遍及海外,與星雲大師惺惺相惜的大光法 師,甚至建議星雲大師編一部《華僑佛教人物志》。星雲大師在遊記中指 出,泰國華僧尊長普淨大師建有五處道場,從事華僧風氣的振替,有再造華 僧地位之功,泰國設立華僧管理委員會時便請他作華僧尊長,負責領導百餘 華僧和十餘華僧佛寺。印度的每一處佛陀聖跡旁都建有中華佛寺,鹿野苑的 中華佛寺最大,相傳中華佛寺的前身是唐朝佛寺,於七百年前印回戰爭時,

毀於回教徒之手,直到民國二十幾年,我國道階法師朝聖至此,有心建寺,

病逝馬來西亞,由門徒繼承遺志,得李俊承居士捐建完成。23

馬來西亞佛教會主席竺摩法師是一位道德、文章、與藝術修養都相當高 的長者,很得各界人士的崇拜,在馬來西亞佛教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領導地

20.釋星雲:《海天遊踪》,頁77-78。

21.同註20,頁33。

22.同註20,頁332。

23.同註20,頁129。

(9)

位,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到馬來西亞便是由他保證才能入境的。這種文化紐 帶和信仰紐帶,讓星雲大師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凡是 有海水流動的地方,都有中國華人;有太陽照射的地方,都有佛教信徒。訪 問團這次出國訪問,尤其是到檳城受到各位熱烈歡迎,真使我們有賓至如歸 的感覺。」24

星雲大師在參訪過程中強烈地感覺到,文化是維繫中華民族的關鍵元 素,是激發華人愛國情感的關鍵所在。菲律賓的華僑就給星雲大師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參觀菲律賓華僑創辦的中正中學後,星雲大師指出,「我們參觀 了許多國家,覺得在海外華僑的教育都很發達,尤以菲律賓的華僑教育,華 僑的子弟,絕大多數皆能說中國話,對於祖國的進步,大家都很關心。所以 我認為今後我們更應在海外僑居地多設立幾個學校,絕不能以目前的為滿 足;尤其是應多輔導華僑青年子弟回國升學,唯有藉教育的力量,才能夠使 他們永遠不忘記祖國,與祖國同胞保存著最密切的聯繫,發揮華僑的偉大力 量,共同為復國建國的工作而努力!」25參加愛國中學的歡迎會後,星雲大 師認識到「只要有這些愛國的華僑學校存在,華僑子弟們永遠就會知道中國 存在,而他們會永遠的懷念祖國。」26在菲律賓創辦鐵工廠的莊萬里先生,

家裡掛著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五大院長及各部會首長送給他的字畫,珍 藏著懷素大師的真草字蹟、王羲之的字畫以及各朝各代的名藝術家字畫,儼 然一座價值連城的博物館。正是出於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他才捐獻新台幣 二百萬元給台灣前教育部長張其昀先生,以供他在陽明山籌辦中國文化學 院。

24.釋星雲:《海天遊踪》,頁197。

25.同註24,頁330。

26.同註24,頁348。

(10)

星雲大師在參訪過程中還強烈地感覺到,海外華人、華僧的大乘佛教信 仰是他們支持祖國宗教事業的動力所在。星雲大師在遊記中記載了大量海外 佛教徒支持祖國佛教建設的事蹟:馬六甲佛教會的金明、金星法師關懷家鄉 的常住,稍有餘蓄便接濟他們;新加坡福海禪院的弘宗和尚對台灣佛教一向 都很護持:苗栗縣大湖法雲寺所供奉的台灣省最大的玉佛就是他請回去供養 的,大湖的弘法院也是他建造的;星雲大師在宜蘭的雷音寺被颱風摧毀得不 能再用,重建時,香山寺的明老和竺摩法師、梁圭堂居士等即默默地捐助了 一筆款項;世界佛教友誼會星州分會主席畢俊輝居士告訴訪問團,每屆世佛 友誼會召開會議時,她都支持中華民國的席位,在金邊召開第七次會議上更 是完全靠她和吉隆玻的鄭天柱才挽回大局;清度法師對台灣留日學僧總是盡 力幫忙,成為祖國佛教和日本佛教的橋樑……訪問團所到之處,都獲得了華 僧和華人居士的熱烈歡迎。星雲大師對此也作了詳細的記載。

星雲大師指出,馬來西亞和印度都和我國沒有邦交,菲律賓對華人旅客 最為刁難,到這些地方去,除外交使節幫忙外,還要各國的華人和華僧保證 才行。馬來西亞佛教會主席竺摩法師、菲律賓世界佛教友誼會菲分會主席瑞 今法師、印度華僑聯合會主席葉幹中熱心擔任佛教訪問團的保證人,並組織 佛教徒熱烈歡迎訪問團。訪問團到達泰國廊曼機場,泰國兩個佛教大學的學 僧、法宗派、大宗派僧王、杭大使、宗教廳長、華僧尊長、越南寶恩大師、

旅泰華僑社十五個單位都前往迎接,「總計有千餘人之多,使人第一個感覺 到泰國佛教徒很誠意很熱烈的歡迎我們來此訪問,尤其華僑佛教徒及泰國宗 教廳。」27星雲大師在遊記中用飽含情感的筆調記載了自己的感受:「我們 在泰國每到任何一地,都有僑胞駐足歡迎,真有說不出的人情慰藉。我們對

27.同註24,頁4。

(11)

海外僑胞這種熱愛祖國之情,真不知如何感謝他們才好啊!」28「海外僑胞 們永遠是祖國的兒女!」29

星雲大師在參訪過程中還強烈地感覺到,海外華人華僧的文化傳統、信 仰傳統是海外華人、華僧的民族國家觀念的基石。尤其是身處逆境時,這種 民族國家觀念就表現得更為明顯。星雲大師在遊記中指出,旅居馬來西亞的 華人大部份雖然都已加入馬來西亞籍,但每當他們聚集在一起時國家民族的 觀念便油然而起;雖然馬來西亞也有不少人為適應其需要不喜歡稱自己為華 僑而改稱華人,其實華僑也好華人也好,作為炎黃子孫他們對於祖國的懷念 與愛戴並無二致。基於民族國家的觀念,清度法師在韓戰期間應盟軍之請到 韓國擔任上校佈教師,在戰俘營中創建佛教堂,「一萬四千名反共義士回到 台灣」30就有他的貢獻。由於中國大陸和印度發生邊境衝突,全印一萬多華 僑受到印度政府不公正的對待,他們大都心向祖國台灣,熱情款待訪問團,

僑領們甚至全程護送訪問團。菲律賓政府啟動菲化案,華人華僑不僅產業經 營上受到限制,而且時刻面臨盜匪的騷擾。

星雲大師指出,這些華僑在海外艱苦創業,一致翹首盼望祖國能夠早日 強大,因為只有祖國強大了海外的中華兒女才沒人敢欺負。參觀完美如仙境 的美軍公園,星雲大師的體會就更深:國家必須要強大,強大國家的人民,

不但在自己本國有辦法,在外國也一樣享受優待!31星雲大師發現,菲律賓 僑胞受到惡劣環境的磨練,對祖國的熱愛特別來得積極和顯著。他們會操用 流利的國語,這足以表明他們對祖國文化教育的努力。他們辦的中學叫愛國

28.釋星雲:《海天遊踪》,頁61。

29.同註28,頁5。

30.同註28,頁367。

31.同註28,頁347。

(12)

中學,這所中學的師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組織遊擊隊反抗日本軍閥 的侵略,不少師生為國殉難。

星雲大師高度讚揚菲律賓佛教居士林自己未度先度他人的菩薩精神:

「就拿他們對於祖國佛教的貢獻來說吧,他們曾經組團回國觀光訪問;台北 新莊的樂生療養院裡的一座栖蓮精舍,他們曾捐獻巨款完成;還有由他們所 組織成的歲暮慈贈會,經常以大批名貴的醫藥,贈送給療養院裡的痲瘋患 者。」32「世界各國都有我國華僑,但以菲律賓的華僑最為愛國;世界各國 都有我國華僑護持佛法,但我覺得以居士林的林友最為熱心。」33星雲大師 高度讚揚菲律賓僑胞對祖國文化和祖國事業的貢獻:「在台灣我們每年都可 看到,成船的菲律賓僑生回國升學。國慶日,總統華誕,在海外返國祝賀的 僑團中,菲律賓的僑胞總佔最多數。祖國的救濟慈善事業乃至工商業和觀光 事業,一一都有他們龐大的資金投獻在內。」34

海外各國的對華政策不僅引發了星雲大師的文化焦慮,而且強化了星雲 大師的國民外交理念。星雲大師指出:「為數五百萬的泰國華僑,控制了泰 國經濟中樞,他們雖然為泰國社會繁榮努力,但她們難以忘記祖國的情誼。

木有本,水有源,這本是自然的現象。但泰國政府耿耿於心,數十年來,從 教育方面著手,不允許中國人創辦華僑中學、大學。不受中國教育,怎麼知 道祖國可愛呢?在泰國除了幾所簡陋的華文小學以外,華文中學就一所也沒 有了。用『教育滅種』、『教育歸化』,是可以達到這種企圖的。聞泰國這 種對付華僑方法,不久前馬來西亞總理東姑拉曼在訪泰以後,回國正大學其

32.同註28,頁320。

33.同註28,頁321。

34.同註28,頁312。

(13)

泰國對華僑教育的方針。」35馬來西亞的華文報紙,每天的頭版頭條前都要 加上一條諸如「學習國語是最光榮的事」36、「好國民要學國語」37的標語,

這個所謂的國語便是馬來語。星雲大師還敏銳地觀察到,泰國僧皇、法宗派 僧王、朱拉隆功大學副校長祖上都是華人,但他們已經不會講中文了,也不 會承認自己是華人了。在他看來,這就是教育滅種、教育歸化的結果!當看 到印度不到兩萬人的華僑,居然辦有好幾所華僑小學、中學時,他又再一次 指出,「泰國華僑學校泰國政府不准辦,青年子弟不會說國語,數十年後泰 國數百萬華僑,一定忘記自己的祖國」,因此鼓勵華僑「要保持中國文化的 傳統,信仰佛教的傳統」。38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星雲大師對印度、菲律賓 華僑的國語水準讚歎不已:「每當和他們交談時,我都因那流利標準的國語 而生起無限的敬佩。」39

在日本橫濱參觀孫中山先生創辦的中華中學時,發現學校操場上寫著

「中華兒女要學國語」40八個比門還大的字,星雲大師不僅讚歎道:「在異 國日本的土地上,可見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41星雲大師的文化焦慮讓他 意識到加強對外交流開展國民外交的重要性。他指出,琉球本來是我中華 民國屬土,但曾一度為日本占領,聽說日本政府正在要求美國發還日本。這 讓星雲大師感到憤慨,一再強調琉球主權應該屬於我們中國。他指出,琉球 居民是一半親中,一半親日。親中的人,覺得琉球是中國的屬土,是中國的

35.釋星雲:《海天遊踪》,頁34。

36.同註35,頁217。

37.同註35,頁217。

38.同註35,頁90-91。

39.同註35,頁312。

40.同註35,頁434。

41.同上註。

(14)

傳統,一個人不可以忘記最初的祖宗;親日的人因為常和日本來往,他們已 學會了日本的語言。這讓星雲大師深深感覺到「我中華民國應多多在海外活 動」。42當星雲大師從真言宗宗務總長高峰秀海口中得知日本佛教不喜歡共 產黨時,感慨台灣佛教沒有人和日本佛教聯繫而喪失交往機會,批評駐日大 使在日本是關起門來做大使、中華民國佛教會是關起門來辦事。他期待著來 年中華民國佛教會派人參加日本舉辦的鑑真大師一千三百年紀念法會,免得 日本人跑到大陸去請共產黨派人與會。

星雲大師的外交思維和文化焦慮源自於他的愛教愛國情懷。這在星雲大 師參訪印度、菲律賓、日本和香港的感悟中有深刻表現。參觀印度博物館 時,星雲大師發現西藏的佛像法物被專設一室陳列,並認為這是印度政府繼 承了英國的野心,「如今西藏的佛像法物不但都到了印度,活寶達賴喇嘛也 在他們的掌握中,將來西藏風雲仍然會多的!」43訪問團專門去憑吊二戰期 間被日軍殺害的我駐菲律賓使館楊光泩總領事和他的七位屬員的紀念碑:

「我們向石碑獻上鮮花,我瞻望那莊嚴高聳的紀念碑,獻上我心中的祝禱。

我心裡想,這塊紀念碑,是中華民族忠貞的光榮,是日本軍閥殘害外交人員 的恥辱。」44當然,星雲大師心目中的祖國自然是中華民國。他從橫濱華僑 商會那裡聽到許多忠貞的僑胞和共產黨鬥爭的故事後,認為他們熱愛祖國的 精神令人欽佩!

參訪香港時,星雲大師特意到落馬洲中英邊界,瞭望祖國大陸河山,懷 念親人和恩師。他期待著有一天能打破這種人為的地獄與天堂的分隔,讓 同胞們痛痛快快地呼一口自由的空氣。想到香港的回歸,他又批評「現在共

42.同註35,頁364。

43.同註35,頁100。

44.同註35,頁311。

(15)

產黨,為了從這塊土地能『奪取外匯』,布置『海外統戰網』,吸收國外 的『僑匯』,樂得想利用,所以故意讓它畸形地發展下去。」45對於祖國大 陸,星雲大師也總是魂牽夢縈。

早在《無聲息的歌唱》中,星雲大師就表達了回歸祖國大陸的願望。在 這次參訪海外的時候,這種情懷也不時地流露出來。他走進新加坡最大的叢 林雙林寺,驀然覺得這裡像是大陸的叢林,心裡非常眷念離開已經很久的大 陸,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大陸!芙蓉山竹林禪院也讓星雲大師依稀 記憶起舊時的叢林家風,看到他竪立在香港洋場的佛教界,感到無比歡喜,

連聲讚嘆。在整個參訪過程中,星雲大師的愛教思想也不斷流露出來。他為 中國領事館未能收回萬福寺住持權而遺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無條 件投降,日本曾有意將萬福寺還給我國,交由中國僧住持。但我國那時駐大 阪領事館,總領事庸碌無能,沒有把握時機,因循苟且,現在要日本發還那 是萬難了。」46

參訪日本寺院時,日本人總是惦記著他們在台灣的別院,星雲大師告以 這些別院已經被國民政府當作日產充公了。在日本臨濟宗舉行的歡迎會上,

「因為白聖法師現在在台北所主持的圓山臨濟寺,當初在日本統治台灣時,

就是日本臨濟宗的分院,宮里顯秀致詞時,一再提到臨濟寺是他們的分院,

好像我們是由白聖法師領導回來朝拜本山一樣。」47星雲大師在發言時給予 了有力地反擊:「日本的佛教很普遍,尤其各宗派的名稱,大都仍用我們中 國的名稱。在我們中國,臨濟宗曾有輝煌的時代,臨濟宗傳到日本來,仍然

45.釋星雲:《海天遊踪》,頁486。

46.同註45,頁402。

47.同註45,頁391。

(16)

繼其遺緒,這是我們引為欣慰的。」48「我又覺得,貴國日本各宗派在我們 台灣建的分院,現由我們中國比丘住持;而我國鑑真大師在奈良建的招提 寺,和隱元大師在黃檗山建的萬福寺,都是中國叢林的式樣,今日卻由貴國 大德住持。所以說佛法的因果是不可思議的,佛教本來都是一家。」49這種 愛國愛教思想應該是訪問團所有人的思想。當訪問團團長白聖法師得知有人 托賢頓法師買日本袈裟時不禁生氣著說:「台灣光復十八年了,誰還要披日 本式袈裟?這真是亡國奴的思想!」50在香港調景嶺觀音學校,訪問團團長 白聖法師鼓勵學生們要愛國家、愛民族、愛佛教,星雲大師也鼓勵學生們要 努力讀書救國,並領著學生們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佛教萬歲!

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的成果無疑是豐碩的。訪問團強化了中華民國和海 外華人華僑的聯繫,不少華人團體甚至響應訪問團的號召組團回國觀光。當 星雲大師一行從印度回到泰國曼谷時,陳振泰居士便向訪問團報告,說泰華 十五個佛教團體都已開會商量過,大家預備國慶日前組團回國觀光,這一舉 措正是星雲大師對華僑佛教社的三個希望之一。

訪問團還獲得了泰國國王蒲美蓬、印度總理尼赫魯、菲律賓總統馬嘉柏 皋的接見,要求印度政府將他們關押的無辜的華僑釋放,期望菲律賓政府改 善華人的地位,並讓印度政府釋放了扣留在印度的台灣漁船;而菲律賓總統 則一再表示非常希望中國佛教大德比丘能夠到菲律賓傳教,印度立法議員邀 請中華民國參加來年印度為紀念摩訶菩提協會一百周年而舉辦的世界佛教文 物展覽會……各國媒體也紛紛報道,如泰華各報紙都稱讚中華民國佛教訪問 團成功訪問印度。

48.同註45,頁391-392。

49.同註45,頁392。

50.同註45,頁405。

(17)

香港愛國僑領陳靜濤居士致歡迎詞也指出:「太虛大師曾在抗戰末期,

領導中國佛教訪問團,訪問亞洲的印度、緬甸、錫蘭等六個國家,訪問回國 不久之後,經過八年抗戰的祖國,便勝利了。這次我們也是訪問六個國家,

與太虛大師訪問東南亞,先後媲美,而且太虛大師見到了尼赫魯,我們也受 到印度尼赫魯總理的接待,對國家的貢獻很大。」51不過,從日後的發展來 看,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最為豐碩的成果應該是星雲大師的佛光山的發展。

三、《海天遊踪》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思維

從《無聲息的歌唱》、《玉琳國師》到《海天遊踪》,「弘法利生」一 直是星雲大師文學創作中的主旋律,更是星雲大師一生的終極目標。作為旅 行者的心靈鏡像,《海天遊踪》這部遊記徹頭徹尾地彰顯了星雲大師弘法利 生的宗教思維。他用弘法利生來聚焦旅程中的人事和景觀,並用強烈的對比 手法訴諸於參訪感悟中。將這些參訪焦點和參訪感悟加以凝練,並和日後佛 光山的發展進程加以比較,我們就會發現,《海天遊踪》這部遊記實際上已 經確立了佛光山的發展思路和宗教性格。

在整個參訪行程中,星雲大師總是用弘法利生的宗教思維來觀察、學習 海外佛教徒的宗教實踐,並反思、批判中國佛教徒的宗教實踐。星雲大師在 遊記中經常表達弘法利生的志向,並以擔荷如來家業自勉。在印度看到荒蕪 的靈山,星雲大師以太虛大師的詩歌《靈鷲山勉僧》表達自己的感受:覺樹 枯榮幾度更,靈山寂寞待重興!此來不用傷遲暮,佛法弘揚本在僧。52並表 示:「為了感激佛陀的恩惠,為了我今日已到過靈山,我誓願今後更加努 力,更加精進,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佛法重興的責任,本在我們僧伽的雙

51.釋星雲:《海天遊踪》,頁473。

52.同註51,頁127。

(18)

肩。」53當有人問起旅途中是否思念家鄉時,星雲大師指出:「一向行腳慣 了的我,從這裡到那裡,老實說,我不大掛念這個問題。我覺得從事弘法利 生的比丘,應該到處為家。」54

在參訪的過程中,他總是急於知道對方做了哪些弘法利生的工作。比 如,拜會泰國居士組織泰國佛教總會,他想打聽他們在泰國做了些什麼佛化 事業;訪問泰國佛教青年會,他也想問他們做了些什麼佛化事業。在參訪的 過程中,他總是比較中外雙方在弘法利生工作上的得失,並對中國佛教的弊 端展開嚴厲地批判。泰國比丘尼戒因失傳,是不準女子出家為比丘尼的。他 觀察到泰國那些剃髮的優婆夷在修持生活上很刻苦很嚴肅有紀律,但是卻沒 有一點地位,實在令人同情令人尊敬。與此同時,他認為中國的比丘尼有自 由有地位卻不令人羨慕,因為中國的比丘尼出家並不以弘揚佛法、普利眾生 為職志,她們只是把寺廟當家庭一樣,她們「剃了髮就只知道化緣應赴,不 知弘法利生,這不是真正出家,而是作獅子身上蟲!」55

星雲大師羨慕海外尤其是日本青年,能夠接受良好的佛教教育,當空中 小姐謝馨向他詢問台北可有青年們聽經聞法的地方時,不禁感慨萬千:「我 要以這句話問台北的諸山長老。難道我們台北的佛教道場,就是擺擺樣子,

做做法會,吃吃素菜,趕趕經懺嗎?『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我們究 竟做了多少家務?辦了多少事業?我披心瀝膽,恨不得要跪在台北的諸山長 老之前,請那些有道場的人,成立每週的定期集會,經常講經布教,尤以 成立青年活動中心,讓青年們有機會能夠進入佛門吧!」56可見,弘法是家

53.同上註。

54.同註51,頁255。

55.同註51,頁180。

56.同註51,頁454。

(19)

務、利生為事業是星雲大師的改革思維中的最為核心的思維,最為核心的理 念。

星雲大師這種弘法利生的思維,既源自於他對佛陀的信仰和膜拜,更源 自於他對佛陀弘法思想的把握。早在1950年代,他撰寫的《釋迦摩尼傳》就 把佛陀寫成了人間佛陀。在朝拜印度佛陀聖地時,星雲大師表達了自己對佛 陀的膜拜和復興佛教的願望。由於中華民國和印度沒有邦交,大陸共產黨和 他們發生過邊界糾紛,所有的人都認為訪問團到印度去很危險。但星雲大師 卻表示,「為了印度是佛陀的國土,印度的一草一木對我有著美麗的誘惑,

別人或許動搖了到印度來的念頭,但我的信念一直沒有被動搖。」57「我 們克服了不少困難,決定今天從曼谷到印度來,即使犧牲生命,也是願意 的。」58到達多年來魂牽夢縈的聖地菩提場,他覺得即使叫自己立刻死去也 心甘情願。他覺得聖地的泥土都是香的,都是清淨的,都是無比珍貴的,甚 至帶了許多聖地的五穀磚回台灣作紀念。

在加耶塔內禮佛時,星雲大師默默地向佛陀祈禱:佛陀!讓印度的佛教 復興吧!讓世界人類都能接觸到您的慈悲和光明吧!59在雙林遺址禮拜緬甸 信徒供奉的丈六金身佛陀涅槃像時,星雲大師熱淚盈眶悲從中來。他用古人 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佛在世時我沈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 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60他「想起今日法運垂秋,尤以我國佛教徒眾,寄 佛偷生,能有幾人發大心肯荷擔佛陀的家業?有幾人立大願要振興佛陀的聖

57.釋星雲:《海天遊踪》,頁81。

58.同上註。

59.同註57,頁110。

60.同註57,頁144。

(20)

教?佛陀!您的恩澤庇廕到我們,我們弟子對不起您啊!」61

星雲大師這種弘法利生的思維還源自於他對歷史上高僧大德的敬仰和崇 拜。星雲大師在印度那蘭陀大學遺址懷古,讚揚玄奘大師在這裡花了十八年 時間研究佛學,溝通了中印文化,為中國佛教開創了千秋萬古的法運。在星 雲大師看來,正是玄奘大師到印度修學的遺風,那種冒險患難的精神,激動 了自己的情緒,鼓勵自己冒險來到印度。

星雲大師參拜太虛、印光、倓虛等大德的遺跡,表示要繼承他們的精 神。他參觀中國近代東北高僧倓虛長老到香港後創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讚 歎倓虛長老宣揚天台教義、獨弘邊域、開拓八大佛教叢林的業績。他前去參 拜印光大師的舍利塔,認為印光大師一生影響佛教,也是至深且巨的,其功 業和太虛大師可說各有千秋。

星雲大師在遊記中指出,自己曾榮幸地聽過太虛大師的演講,了解太虛 大師為佛教的苦心,把太虛大師視為近代革新佛教的大師,把太虛大師當 作自己最為敬仰的佛教大師。由於太虛大師曾率佛教訪問團訪問印度和東南 亞,所以星雲大師在參訪行程中經常想到太虛大師,並引用太虛大師題詠菩 提加耶、尼連禪河、靈山等聖地的詩歌表達自己復興佛教的心跡。在新加坡 參拜太虛大師所創建的道場─中華佛教會時,星雲大師不僅心中即刻湧起 一片親切的感覺,而且油然生起一種思慕與崇敬的心理。當他在香港瞻仰太 虛大師的舍利塔時,心中再一次油然生起仰慕的思潮。在星雲大師看來,如 果太虛大師現在仍留在娑婆世界,「也許和尚不要當兵;也許興建佛寺不受 省政府單行法令限制;也許日產寺廟早發還給佛教,不會為機關霸占;也許

61.同上57,頁144。

(21)

有真正的佛學院在造就僧材;也許中國的佛教又換了另一個樣子了吧!」62 無論是參觀中華佛教會還是禮拜太虛大師的舍利塔,星雲大師都表達了繼 承大師精神的強烈願望:「希望我們在崇拜大師的德風之餘,更應繼續發 揚他的精神,絕不能只留一兩間他的房子來供人瞻仰就算了。」63「唯有實 地去效法大師的精神,負起新生佛教的使命,才算真正太虛大師的接力人 了!」64

星雲大師這種弘法利生的思維,促使他思考佛教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狀 態,催生了他的護教意識。訪問團參訪海外前,越南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教 難。越南人口百分之八十都信奉佛教,這些教徒信仰虔誠,教性堅強,每次 舉行法會,動輒幾萬人參加,佛教青年所組織的青少年團,其數目亦在十幾 萬人以上,結果招致天主教吳廷琰政府的迫害。佛教徒為了爭取自由懸掛佛 教旗,高僧廣度大師自焚抗議,不少比丘、女尼和佛教信女都表示要為佛教 犧牲。

訪問團的飛機飛臨越南上空時,星雲大師想起了越南的教難,懷念廣度 大師為教犧牲的殉道精神,期望有機會向越南佛教徒表達自己的敬意。在西 貢飛機場停留期間,星雲大師又表示:「我雖不敢自詡有廣度大師的殉道決 心,但至少我有和他們共赴教難的願力。我是極願能夠到越南來參加越南的 佛教徒反迫害的行列。我不會顧忌什麼,聖教的利益比起個人來重要得多,

個人可以犧牲,聖教不容人侵犯。」65整個海外訪問期間,星雲大師發現,

各訪問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團體都在抗議越南政府迫害佛教徒,所有國家和地

62.釋星雲:《海天遊踪》,頁476。

63.同上註,頁269。

64.同註62,頁476。

65.同註62,頁300-301。

(22)

區的媒體都在詢問中華民國訪問團對越南教難的態度。星雲大師為中國佛教 會始終保持緘默感到慚愧感到痛心,並提到自己主辦的《覺世》旬刊刊佈了 不少越南佛教被迫害的消息以表達對越南佛教徒的支持。鑑於歷史和現實中 的種種教難,星雲大師深深地理解了中國高僧「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主 張,對海外各國政府尊崇佛教的立場深表敬意。

參觀泰國莊嚴輝煌的佛寺,看到泰國比丘至高無上的地位,星雲大師一 再讚嘆泰國各代王朝維護佛法的魄力。陳教授告訴星雲大師,泰國宗教聽包 含佛教宣揚科、僧伽服務科、僧伽教育科、僧伽寺產科、僧伽律師科、僧伽 書記科等機構,專門為比丘服務。星雲大師欽佩不已,認為在政治支持下的 泰國佛教,其能夠將佛陀精神發揚光大是理所當然的。泰國憲法規定:國王 一定要信奉佛教,國王是佛教最高的護持人。和泰王交流後,星雲大師深深 感到泰王不愧是一個護持佛教的君王,這個君王不僅是泰國人民之福,而且 也是世界佛教的光明與希望。星雲大師還特意告訴皇冕大學祕書長:「我們 將把貴國以佛教立國的精神,帶回我們的祖國,讓我們的國民也來效法你 們。」66

星雲大師站在佛陀的國土上朝拜遺跡、緬懷百萬人天的盛况,痛心偉大 的佛教文化給有武力的回教摧殘了,感慨萬端,悲從中來。他祈禱著印度佛 教能早日恢復興盛,發現印度總理尼赫魯的辦公桌上供奉著一尊象牙雕刻的 佛陀聖像,他便斷定:從這尊佛陀聖像上可以看出尼赫魯復興印度佛教的誠 意!他對印度總理尼赫魯提倡佛教充滿信心,因為尼赫魯曾說過,印度作為 世界文化古國,除了佛教印度就沒有什麼文化可給世界尊敬!他認為日本聖

66.同註62,頁47。

(23)

德太子是日本佛教的恩人,因為他手訂了「信奉三寶,以佛教治國」67的憲 章,作為日本憲法第二條奉行至今。他發現,馬來西亞政府雖然定回教為國 教,但尊重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幫助各大宗教興學、建廟,為各大宗教排憂 解難,聯想起自己國家的情形,不禁對馬來西亞政府的開明作風讚嘆不已。

所有這些讚嘆,都體現了星雲大師的護教意識護教情懷。

另外,出於護教的目的,星雲大師對於海外各國違背佛陀理念、貶低佛 陀地位的做法也加以嚴厲地批判。在日本訪問東本願寺、西本願寺時,寺院 負責人先帶訪問團到佛殿上禮佛,再到祖師堂禮祖,接著就為訪問團開歡迎 會。訪問淨土宗的本山知恩院時,他發現他們居然光是禮祖而不禮佛,祖堂 兼佛殿的中央供奉的是祖師,佛陀反而供在左邊的角落上,佛像甚至比祖師 像更矮更小。這讓星雲大師大為不快,特意告訴全日本佛教會國際部長柳了 堅:日本佛教以祖師為中心,對佛陀的信仰已不及祖師,這似乎已失去佛教 本來面目!68出於護教的目的,星雲大師在鐮倉大佛旁巧遇台灣省保護養女 會會長、省議員呂錦花時,建議她最好能運用議員的力量取消台灣省政府那 些違背憲法、歧視佛教的單行法令:「如五萬元台幣以上的佛寺不可修建,

要修建必得呈准;各地寺廟更換住持,要地方政府同意;寺廟若有糾紛,地 方士紳和政府調解,佛教會無權過問;台灣佛寺,不全由僧團住持,所謂財 團法人,造成許多僧俗糾紛。」69

星雲大師的弘法利生思維本質是一種弘教意識的體現。從1950年代到 1960年代,從《無聲息的歌唱》、《釋迦牟尼傳》到《十大弟子傳》、《覺 世論叢》,這種意識越來越濃厚。如,1957年7月11日,針對中國佛教會推

67.釋星雲:《海天遊踪》,頁414。

68.同上註,頁384。

69.同註67,頁432-433。

(24)

選理監事時的種種爭議,星雲大師期盼中國佛教會應該有生氣和力量,有能 力推動佛教的文化、教育、慈善事業;他強調在今日這個時代裡有組織團結 才能生存,堅決反對解散中國佛教會的論調。70讀《海天遊踪》,我們會發 現,星雲大師的弘教意識在參訪對象的激發下越來越強烈,最終發出了佛教 要統一、團結和動員的呼籲。

在中泰佛教辯論會上,星雲大師將這一理念和盤托出。在他看來,「對 佛教我們可以討論,而不必辯論,因為佛教走到天下任何角落,其根本義理 決不會南轅北撤。大乘、小乘,可以說只是引人入門的不同名詞,以便觀機 逗教。」71在他看來,當前最需要討論的只有三件事:「第一,今天的佛教 在『團結』;團結的對象不分大小乘、南北傳、各宗派、僧和俗。第二,今 天的佛教在『統一』;現在佛曆未統一,佛誕未統一,服飾未統一,儀式未 統一,制度未統一,這一些都急待統一;第三,今天的佛教在『動員』,要 動員研究佛學,要動員淨持戒律,要動員展開社會事業,要動員發展佛教教 育,要動員開展世界性的弘法活動。」72「如果捨去內部的團結、統一、動 員,一味高談學術研究,除增法執以外,實在並無什麼可得。」73星雲大師 這種統一、團結、動員的理念鏤刻在靈魂深處,飄灑在參訪的每一時刻每一 個地方。

星雲大師敏銳地觀察到泰國佛教的大宗派與法宗派「衣著的顏色雖略有 不同,持戒的程度雖略有寬嚴,但大體上都是一致的。泰國比丘生活的細節

70.星雲法師:〈佛教會〉,《覺世》旬刊1957年7月1日,載星雲法師:《覺世論 叢》,頁23-25,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5年7月30日版。

71.同註67,頁63。

72.同註67,頁63-64。

73.同註67,頁64。

(25)

都是共通的:如服裝統一,安居統一,托鉢生活統一,剃頭日統一,頭髮長 了,在一日之中,全國比丘都重新剃過髮了。」74他由此批評中國佛教徒個 人色彩太濃厚,一點共遵的紀律都沒有。他慨嘆道:「中國佛教徒最大的長 處,就是不肯承認自己的短處!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改良我們的短處呢?」75 星雲大師在印度的一座塔身上發現了卍字符號,證明卍字應該右轉而不是左 轉,解決了台灣佛教界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他指出,「今日佛教在統一不 在分裂。我非常痛苦,佛教的法運好像是注定分裂而不能統一的,連一個卍 字也有兩個頭。」76他還主張,佛教應該處處用卍字做記號,讓人知道卍字 就是佛教的標幟,佛教建築物上應有卍字的標幟,佛教青年信女可掛卍字項 鍊,因為卍字是佛陀三十二相中的胸前相好之一,是吉祥、聖潔、圓滿的象 徵。77

參觀中華雙林寺時,星雲大師發現印度每一個佛教聖地都有中華佛寺,

認為這些中華佛寺應該一律稱做中華佛寺,並在中華佛寺前加地名以示區 別。在他看來,「旅居在印度的中國僧尼,應該聯合起來,不光是看守聖地 而已,應作有系統有組織的為復興印度佛教努力!」78當有居士談起南洋的 佛教派別時,星雲大師難過不已。他認為,佛教之所以不能集合很大力量從 事弘化事業,地域觀念實在是一個最主要的因素。他寄語海內外諸山長老:

「『老鄉親』的時代已過去了!我們應該不分南北畛域,大家合作相助,法 界眾生,皆為我們度脫的對象,把山門打開,以誠待人,那一個不是我們的

74.釋星雲:《海天遊踪》,頁43。

75.同註74,頁43。

76.同註74,頁132。

77.同註74,頁131。

78.同註74,頁140-141。

(26)

如兄如弟呢?哪一個不是我們的如師如友呢!」79在即將返回台灣時,星雲 大師將台灣佛教和香港佛教做了比較,其中最後一條便是:「香港和台灣,

唯我獨尊的小廟太多,而且這些唯我獨尊的小廟又有很濃厚的附庸性,所以 很需要團結、組織、以及獨立的精神!總之,今日佛教徒,要奮發,要起 飛,不能在山門裡養尊處優自我陶醉了。」80可見,統一、團結、動員的理 念貫穿了星雲大師的整個參訪行程,成為他審視海外佛教、反思國內佛教的 一個座標。

弘法利生的宗教思維激發了星雲大師的改革意識。早在《無聲息的歌 唱》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其強烈的宗教革新意識與文體革新意識。這次透過 參訪海外的佛教實踐,星雲大師反思了台灣佛教的方方面面,系統地提出了 佛教改革的理念和措施。這些理念和措施灑落在參訪的每一個行程中,體現 在參訪的每一個感悟之中。總括起來,包括九個方面,即六大改革措施和三 大宗教性格。這裡先論述其中的六大改革措施:

(一)佛教隊伍的改革

星雲大師非常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81道理,提出了「廢老尚 青」的主張。星雲大師指出,現在佛教處處尚老,致使佛教顯得老態龍鍾 了無生氣。在他看來,「佛陀八十歲涅槃,我們沒有聽人稱過他老佛,佛陀 的生命永遠年青的;太虛大師三十多歲就留有鬍子,後來他聽到有人稱他老 法師,就趕快把鬍子剃去,可見他的厭老之情。佛陀立教,流傳至今;太虛 大師的精神,仍然生活在佛教有心人的心中。」「今日佛教,需要年輕的佛

79.同註74,頁288-289。

80.同註74,頁496。

81.同註74,頁278。

(27)

教,年齡的老少無關,我們需要有活力、有勇氣、有理想、有進步、有蓬勃 朝氣的人擔當振興佛教的事業。」82

在東南亞和香港參訪時,星雲大師發現,儘管這些地方的佛教事業發展 得不錯,但是這些地方的佛教最缺少的就是青年僧寶,因此對如何改革佛教 隊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星雲大師看到正在興建的福海禪院規模宏大建築堂 皇,深深感到創建道場不容易,未來的守成將更不容易,因為建廟的弘宗和 尚已經在慨嘆後繼無人了。有鑑於此,星雲大師指出:「佛教缺少青年,其 實就是有了青年也不知愛護……尤以佛教裡,不學無術的老僧,可以受人尊 敬,有學有德的青年,永遠被壓得抬不起頭來。」83這自然讓有心出家獻身 佛教工作的青年望而卻步。在新加坡毘盧寺歡送宴上,星雲大師對新加坡佛 教提出的第一點希望就是:「希望新加坡的佛教大德能夠多多培植優秀青年 出家」、「希望新加坡佛教大德,能夠多多發展傳教事業,接引更多的人來 信仰佛教」。84

在菲律賓,星雲大師與本道和尚談起海外佛教尤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 佛教的繼承人問題,發現星馬一帶住持寺廟的出家大德都是在大陸未變色之 前來到這些地方的,大陸變色以後就沒人再到這些地方弘法,南洋一帶已經 沒有青年人出家了,未來星馬一帶佛教各寺院的繼承人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由於受物質生活的誘惑,台灣青年出家人也很少,一個接一個興建起來的道 場將來可能無人住持。有鑑於此,星雲大師指出,「我們今後不但對僧青年 的教育,須要注重,而且更應多多接引優秀的佛教青年子弟出家,來延續佛

82.星雲法師:〈廢老尚青〉,《覺世》旬刊1962年9月11日,載星雲法師:《覺世論 叢》,45-46頁,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5年7月30日版。

83.釋星雲:《海天遊踪》,頁291。

84.同註83,頁296。

(28)

陀的慧命,這實在是很重要而值得我們去努力的責任與目標!」85

在香港,在返回台灣之前,星雲大師比較了台灣和香港佛教界的差異,

指出香港和台灣兩地佛教都缺乏人才,因此特別肯定文珠法師創辦香港佛 教青年會、經營大華學校的才能和願力,呼籲佛教界出家四眾以鼓勵代替責 難,支持青年人的佛教事業。在青雲亭佈教時,星雲大師看到青年們熱心佛 教的弘法事業,油然而生一種愛護青年、培植青年的決心與意念;在伽陀精 舍參訪時,青年們又是要求合影又是要求簽名,這對星雲大師更是一種莫大 的鼓舞。

有鑑於此,他在遊記中指出,「海外佛教的弘法,可以說以青年為主力 的,相反地在台灣佛教裡,青年信佛的人數終究嫌少。我們知道,青年時 期有抱負、有熱誠,今後佛教的弘法事業是極待青年來推動。因此負責佛教 教育的大德法師居士們,對於佛教青年人才的造就,便需特別注重。」86可 見,青年化是星雲大師改革佛教隊伍的重點。另外,星雲大師還非常注重佛 教團體的素質。看到日本淺草觀音堂賣紀念品的服務員笨拙無比,星雲大師 立刻聯想到提高服務員的重要性,理由是:「佛教和民眾接觸最多最廣的就 是這些香火道場,佛教給人的印象也是以這些服務人員最大。高僧大德的善 知識不易遇到,佛教中低能落伍的人倒處處皆是。」87

(二)佛教生存方式的改革

星雲大師認為,當前的社會已經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佛教依靠 經懺、法會、香火、供養維持運轉的生存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佛

85.同註83,頁294。

86.同註83,頁241。

87.同註83,頁443。

(29)

教應該發展自己的事業,並用事業來吸引、安置青年僧才。

星雲大師在《覺世》旬刊的社論裡贊成聖嚴法師的建議,認為出家人今 後應該自力更生,可以經營農場和公司。88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即不少 的男女青年投身於佛教的懷抱,不知道能為佛教做些什麼?不知道在佛教裡 能做些什麼?在他看來,台灣出了家的佛教青年僧尼,上焉者爭取做到住持 當家,下焉者趕經懺和化緣,許多人除學會了唱誦、掃地抹桌以外什麼也 沒有獲得!台灣在家的佛教青年男女,在佛教裡除了給他們拜佛念佛以外 就沒有別的事可做。一些留學日本的僧人紛紛還俗,這是因為在佛教裡無事 可做。有感於僧俗青年在佛教裡沒有什麼可做,星雲大師禁不住大聲疾呼:

「希望佛教長老們,你們要愛護青年,請你們多創辦些佛教事業吧!例如學 校、醫院、工廠、農場、公司等,給青年們能有服務的機會,佛教人才固然 不會外流,社會有用之才,將會紛紛走進佛教大門!」89這種改革理念在參 訪行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顯現。

在泰國訪問時,他就對小乘佛教建立的佛教總會、佛教青年會頗感興 趣,但他發現,在一個小乘佛國裡,處處以比丘為中心,信徒除了供僧以 外,好像就沒有其他佛教事業可做。他認為,如今時代不同了,泰國佛教青 年們需要振作起來,為泰國佛教再創一個新紀元!在與泰國皇冕大學祕書長 談話時,他也發表了順應環境開展佛教事業的理由:「不過今後的社會,各 農業國家都逐漸走上工業化,而工業化的社會,人民的供養心會比較差的,

說實話,我對貴國托鉢制度的前途,有些擔憂。原始佛教有給我們保留和發

88.星雲法師:〈大家發財〉《覺世》旬刊1962年10月1日,載星雲法師:《覺世論 叢》,1965年7月30日版,頁48。

89.星雲法師:〈做甚麼〉,《覺世》旬刊1963年6月2日,載星雲法師:《覺世論 叢》,1965年7月30日版,頁97。

(30)

揚的價值,但佛法是順應眾生順應環境為前提的。今後的比丘是否可更積極 的從事利生事業?例如做醫生、當教師等,和民眾生活又能發生聯繫,使他 們覺得不供養不行。」90

踏上日本國土,星雲大師便發現自己的這個理念千真萬確!已經工業化 的日本不僅沒有供養制度而且有公德心卻壓根沒有人情味;但是日本的佛教 事業在參訪國家中是最為成功最為傑出!在整個參訪行程中,星雲大師對佛 教弘化事業最為關心。參觀泰國僧伽醫院、了解其經營模式後,星雲大師的 羨慕之心油然而生,「回想在我們中國不知要到哪一天才能出現像這一座佛 教醫院呢!」91

在新加坡毗盧寺歡送宴上,星雲大師「希望新加坡佛教大德,能夠多 多發展傳教事業,接引更多的人來信仰佛教。」92在所有參訪的國家和地區 中,日本在佛化事業上做得最為漂亮。星雲大師帶著讚嘆的語氣描繪日本的 佛教事業:「在大阪府,東本願寺的分院,共有六百七十一所,我們參觀的 這所分院只是其中的一所而已。」「我們抵達這所分院時,見到這所分院建 在一條最熱鬧的大路旁,迎面是新式的五層大樓,穿過一條寬闊的庭院,是 大佛殿,佛殿裡地上鋪設著絨毯,豪華如皇宮一樣。」「休息一會,又帶我 們去參觀可容千人的大講堂(在第四樓),這裡面專供講演、會議之用。二 樓則為電影院,除放映電影外,可開音樂會。講堂後面是餐廳,餐廳門口玻 璃櫥裡放了飯菜的樣品,你喜歡吃那一種隨叫隨來。」93「這座即將落成的 西本願寺別院,是因東本願寺花了五億日元建了分院,所以在同一條街上,

90.釋星雲:《海天遊踪》,頁48。

91.同上註,頁37。

92.同註90,頁296。

93.同註90,頁417。

(31)

也花了八億日元建築這座別院,以和東本願寺分院對抗。」「這座建築三年 而將於今年十月完工的西本願寺分院,目前已經大部份使用。大餐廳可容千 人用餐;大禮堂,可容千人集會;電影院,都是沙發座椅;冷飲室,各種冷 飲俱全。三層樓共有數百號房間,裡面都有地毯、冷氣、電話,以及衛生 設備等等;地下兩層是可停汽車旅館,各種汽車、客車、卡車,都在川流不 息。」「這不像寺院,這像人車旅館;這不像道場,這像娛樂餐廳。可是這 的確是寺院,是道場。你從大路邊登數十層石階,像是平地,其實已經是第 四樓的上面,那就是大佛殿,若不注意,真不知大佛殿下面有那麼多的用途 哩!」94

星雲大師一邊參觀,一邊讚嘆,表達了強烈的嚮往之情:「日本的本 山道場,有的是信徒,有的是派下,在經濟上都相當雄厚,他們計劃中要 做的事業,大都不成問題。」95「在佛化社會的事業上,日本佛教是有辦法 的!」96「日本確實已走上佛化事業的佛教路上去了,可惜我們中國佛教的 大德們,仍然和那些小庵堂在競爭做法會哩!法會,法會!吃齋,吃齋!難 道除了法會吃齋以外佛教就沒有事可做了嗎?我不禁也要說:我們確實應該 看看日本的佛教!」97

生存方式的改變尤其是要興辦佛教事業就必然涉及到錢財觀念的改變。

1961年10月1日,星雲大師在《大家發財》一文中系統地表達了改革佛教傳統 錢財觀的理念。他指出,「生存在今日由農業社會而轉入工業社會的我國,

不用說,金錢是學道的資糧,也是一切佛化事業的基礎。佛學院、禪堂、念

94.釋星雲:《海天遊踪》,頁418-419。

95.同註94,頁423。

96.同註94,頁419。

97.同註94,頁418。

(32)

佛道場、學校、醫院、電台、雜誌社等,能不要金錢維持嗎?能不要金錢去 推動嗎?」「今日佛教徒應該要改變一個觀念:有錢並不可恥,貧窮才是罪 惡。見到別人有錢,也不要妒嫉,不要說些諷刺的話,我們希望大家有錢,

大家發財,如果大家有錢發財,則佛教也就富貴有辦法了。」「金錢並不完 全是毒蛇,經裡說『淨財』、『善財』、『聖財』,把金錢用在有用之處,

其功德比那些裝窮道學的人,不知大上千萬萬倍!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地是黃金鋪的,樓閣是七寶莊嚴的,為什麼出家人一定要表示窮才是道學 呢?」98

在海外參觀,給訪問團最大的一個震撼便是,海外的佛教徒有足夠的經 費發展佛教事業。這引起了白聖法師的感慨:「在台灣的我們,想做什麼事 業都是困難重重,像中國佛教會會址、佛教大學、醫院、電台等,這些都是 目前最需要而迫切的事業,但可惜缺乏的是錢,錢,沒錢什麼事都辦不了,

都做不成。」99星雲大師聽到後也感慨萬端:「以白法師在台北那麼有辦法 的人,居然慨嘆沒錢做不成佛法事業,而像區區的我,其慨嘆興辦佛教事業 之難,那是更不用說了。」100

在馬來西亞,星雲大師發現,為謀求生存和發展,持戒甚嚴的小乘佛教 寺廟想出一個別開生面卻不違背戒律的賺錢之道,也發表了自己對錢財的看 法:「在我個人覺得一個佛教弘法的出家人,應該有錢,而且越多越好,當 前現實的社會,佛法沒有錢是弘揚不出去的。」「如果佛教有錢了,馬上就 有很多人來信仰佛法,我們可以看基督教,他們不是藉著許多救濟物品,就

98.星雲法師:〈大家發財〉《覺世》旬刊1962年10月1日,載星雲法師:《覺世論 叢》,頁48-49,1965年7月30日版。

99.同註94,頁349。

100.同註94,頁349。

(33)

能夠拉信徒嗎?所以佛教徒生財之道,只要合法,是不嫌多的,只是不要忘 記一個原則:那就是取之於眾,用之於眾,能如此就算好了。」101

(三)佛教組織的改革

為了加強統一、團結、動員,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會有著強烈的期待,

在參訪過程中總是有著強烈的對比意識。看到海外各國佛教會的強大,星雲 大師總是批評中國佛教會未能完成使命。趕快為中國佛教會建設一個像樣的 會所是星雲大師對第三屆的中國佛教會的期盼,這種期盼藉助旅行感受強烈 地傳達出來。

星雲大師指出,南洋地方的佛教徒對於佛教會很重視,他們寧可廟小會 大,就是把將要建築寺廟的經費移來充作擴展佛教會辦公的地方也在所不 惜。比如,馬來西亞佛教會花了相當於台幣一百三十幾萬元以上的金錢購買 一萬尺左右的土地來建會址,其地方佛教組織太平佛教會居然也花三萬元美 金購買會址。這讓星雲大師感慨萬千:「反顧我們中國的佛教,不要說是支 會、分會,連總會一個獨立辦公的地方,都成問題。」102「中國佛教會熱心 於競選理監事的諸公不知為什麼對這一點不加注意?」103「這是我們應該深 切檢討和反省的。中國佛教會的負責諸公,不容否認的大家自私自利,如一 盤散沙,不能同心協力,共同為佛教謀福利。」104

看到全日本佛教會的辦公地點,星雲大師斷定日本佛教會和中國佛教會 一樣,有名無實,領導全國的教會,往往不及一個寺院的力量,於是向日本

101.釋星雲:《海天遊踪》,頁213。

102.同註101,頁200。

103.同註101,頁238。

104.同註101,頁200。

(34)

佛教會負責人建議,希望他們加強佛教會的領導和建設。星雲大師除了表達 改良僧團組織的願望外,還處處留意海外各國的信眾組織,期盼從中吸取經 驗,或期盼對之加以改良。泰國佛教總會和泰國青年總會,是居士組織和青 年信眾組織,他期盼這些組織能夠改變只重供養不重佛化事業利生事業的傳 統,為佛教開創新紀元。看到馬來西亞朝氣蓬勃的太平佛教會青年會,他也 期待著有熱忱的大德比丘去領導他們。

天主教的養老院引發的卻是星雲大師建設老中青佛教組織的緊迫性:

「我們看了這所養老院以後,感覺到佛教徒的錢,可以拿去幫助天主教建養 老院,可以拿去充作養老院的經費,佛教徒的老人也可以住到天主教養老院 讓修女照顧。身為肩負弘揚聖教的我們,如果不特別注意到這個問題,而只 一意抱殘守缺,大談其生老病死的理論,我想這將成不了大事的。現在我們 的寺廟,雖然都像養老院一樣,也收容了不少的老人,但看上去顯得暮氣沈 沈,有誰看到那些老人能感動於心呢?反觀基督教的青年會就像青年會,

兒童團就像兒童團,養老院就像養老院,而我們佛教到現在三者猶然並合在 一起,各個寺廟就像三代同堂一樣。在中國三代同堂的社會已經過去了,我 們佛教徒不但需要有組織,而且需要有計畫的組織。我們可以把寺廟的性質 分開來,老年人就像孤苦無依的老年人,青年人就像有蓬勃朝氣的青年弘法 團,兒童們就像有組織的兒童團,再不要三代同堂,顧此失彼,互相掣肘 了。」105

星雲大師在參訪行程中,多次這樣將基督教組織基督教宗教實踐和台灣 佛教進行這樣的對比,一個原因是受到台灣宗教生存狀態的刺激,更重要的 原因便是改革、健全宗教組織的意識使然。在日本東本願寺的分院,星雲大

105.同註101,頁207-208。

(35)

師除了讚嘆其新式的殿樓以外,更讚其婦人會、青年會、兒童活動中心等機 構不僅組織嚴密而且經費充足!他還特別強調記載了日本佛教婦女會的興 盛:日本每一個宗派,都有各宗派的婦人會,甚至每一個分院,都有分院的 婦人會。日本每一個小佛寺的住持,都要具有大學畢業的資格。當這些準住 持在念大學時,最關心的問題不是學業,而是如何才能討一個美麗賢慧的太 太,因為婦人會大都由這些住持太太主持,婦人會搞好,這個寺院就有辦法 了。這些讚嘆均昭示著星雲大師對佛教組織的改革意識。

他還希望建立統一的佛教組織,統一佛教的組織,更好地為佛教服務。

比如,他在演講中向泰國的居士組織呼籲:希望以歡迎我們的這十五個佛教 社為基礎,大家團結,組織一個旅泰中華佛教聯合會,領導全泰佛教徒從事 佛教事業與修持!106又如,他發現印度有很多中國人建的佛寺,於是建議這 些佛寺一律稱做中華佛寺而在前面加地名以示區別,並希望旅居在印度的中 國僧尼聯合起來有系統有組織的為復興印度佛教努力,不要只是僅僅看守聖 地而已!

(四)佛教制度的改革

為了弘揚佛教,星雲大師非常注重制度建設。他曾經期盼第三屆中國佛 教會要為光復大陸後確定一個佛教的新制度。他指出:「我們的政府,一天 接近一天反攻的日期,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的主任委員陳誠先生說反攻準備 完成,數千件的新計劃方案待反攻後推行。我們百孔千瘡的佛教,再沒有一 個新制度領導教徒,前途真是魔難重重哩!」107

106.釋星雲:《海天遊踪》,頁79。

107.星雲法師:《覺世論叢》,頁25-26。

(36)

在參訪過程中,海外的佛教制度常常激發星雲大師改革佛教制度的願 望。他讚嘆泰國的托鉢制度:「信徒供僧,比丘托鉢,彼此不拉交情,不交 談一言,默默的,靜靜的。」108他之所以有這樣的讚嘆,是因為他覺得「信 徒為佛教所有,非其師父所有」,「我們應多為佛教培養信徒,不是為自己 增加家族努力。一切化私為公,如此,則我們的佛教復興仍有希望。」因 此,需要「還眾於教」。109

他讚嘆泰國的皈依制度:「他們不是皈依一次,他們遇到機緣就皈依,

他們認為皈依一次,就是植福一次。這位大德來可以皈依,那位大德來也可 皈依。」110看到這種沒有師父徒弟分別的皈依制度,星雲大師便猛烈批判中 國的皈依現狀:「關於我國皈依的不合法,皈依師要負責,信徒也要負責。

皈依師為什麼不將皈依真義講解給信徒聽呢?皈依師為什麼不要還徒與教 呢?信徒不明白皈依意義,把皈依當作人情,見到這位出家比丘很喜歡,就 皈依他;和那位出家比丘有些感情也要皈依他。美其名皈依是親近善知識,

其實皈依是拉關係做人情。

因此之故,在中國佛教僧俗教團中,到處有一普遍現象,這個師父很 好,那個師父不行;我的師父很慈悲,你的師父不學無術;使信徒毀師謗 僧,說來是令人痛心不已的。我們如何能改進呢?我們什麼時候能還信徒 與佛教呢?」111星雲大師還特意指出,「因為參加中華社所舉行的皈依禮,

一時所感,久鬱在心中的話,很想一吐為快,希望十方大德們知我恕我才

108.同註106,頁27。

109.星雲法師:〈教徒與教產〉,《覺世》旬刊1962年9月21日,載星雲法師:《覺 世論叢》,頁47-48。

110.同註106,頁66。

111.同註106,頁67。

(37)

好!」112

由此可知,星雲大師這一改革皈依制度的願望不僅強烈而且由來已久。

在《教徒與教產》一文中,星雲大師還在思考寺廟財產是佛教教會所有還是 住持個人所有的問題。他指出,「現在佛教的信徒,為私人所有,頂多為一 寺所有,不能為整個佛教護法;現在佛教的教產,為私人所把持,頂多為寺 院所有,不能屬於教會,統一收支。沒有組織、沒有系統,不能像天下一家 的集中力量從事宣化,這就是目前佛教的現狀!」他指出,寺廟財產應為教 會所有,不是住持所有,佛教界要「還產於會」。113

(五)佛教戒律的改革

為了弘揚佛教,星雲大師還非常注意因應時代的需要對戒律作適當的改 變。他曾向泰國皇冕大學祕書長建議:「我以為弘法利生是不分大乘與小乘 的。貴國佛教人才很多,有政府支持,推展世界佛教,貴國具有優越條件,

深望貴國能派員到歐美各國去傳教,更望能在歐美創辦佛教學校,建立泰國 佛寺,我們將以你們的努力引以為榮。」114祕書長認為這樣做違反了托鉢乞 食、持銀錢戒、不和女子衣著相觸的戒律,不符合泰國僧伽生活僧伽制度。

不過,在星雲大師看來,「今日佛教應以弘法利生為主,若光注重這些 小小戒,不能走上弘法利生的道路。」115他進一步告訴祕書長:「今後的社 會,各農業國家都逐漸走上工業化,而工業化的社會,人民的供養心會比較

112.釋星雲:《海天遊踪》,頁67。

113.星雲法師:〈教徒與教產〉,《覺世》旬刊1962年9月21日,載星雲法師:《覺 世論叢》,頁47-48。

114.同註112,頁47。

115.同上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emphasis on adapting Buddhism to local cultural practices is crucial to Fo Guang Shan's success in spreading the Dharma overseas.. In this paper,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Sinc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authored a large quantity of publication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first few chapters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Hundred Saying Se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f Christianity on the basi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e espouses that the foundational tenets of Christianity include

Based on the author'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in He Hua Temple from 2008 to 2010, the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cculturation and effect of Fo Guang Shan

However,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said, “Although we have different standpoints and understanding, but for the purpose of propagating the Dharma, we managed to come to

Humanistic Buddhism is, no doubt,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i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and deeds, particular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ode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which proves both extremes as incorrect and explores effective methods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