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事經》〈卷三〉之校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本事經》〈卷三〉之校勘"

Copied!
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班三年級林恒卉

摘 要

本文主要以韓僧守其○《新雕校正別錄》中,所指出《本事

經˙卷 3》中的四處訛誤進行○《高麗初雕、金藏、

高麗再雕、思溪、磧砂》等藏經刻本之校勘,再輔以《可洪音 義》與《慧琳音義》等音義本之他校。為了釐清訛誤,本文也 將《本事經˙卷1-3》每卷經文的結構做了表格分析。在《新雕 校正別錄》中,守其所指訛誤主要在於重寫之內容,不禁令筆 者推敲著訛誤之因素,關於訛誤始見於○高麗《初雕》及○《金 藏》之中,那麼是在《開寶藏》開雕時就已刻入?還是《初雕》

時訛入?因此《金藏》承其誤?還是抄(寫)手?刻手?版本等 其他之問題嗎?……本文首先透過日本《聖語藏》天平寫本(公 元 740)與○初雕○金藏○再雕○思溪○磧砂藏等刻本對校之 後,也確認了沙門守其所指訛誤之實,但仍有不盡其全面之處,

將於本文中論及;同時根據了音義書的他校,也發現了沙門守

2020/6/30 收稿,2020/7/30 通過審稿。

本文承「悲廣文教基金會專案研究獎助」贊助,在此表達感謝之意。這篇 論作的完成,首先應當歸功于指導老師萬金川教授。從最初的題材選定和 版本學、校勘學等專業知識的傳授之外,在撰寫過程中都給予大量的指導 與幫助,也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受益匪淺,特致以深深的感 謝。

(2)

其在校勘版本上的一些問題,似乎也印證呂澂先生所判定的蜀 版有五種版本之說,此乃本文之價值所在。另外,從寫本到刻 本,跨越了時空一窺歷代以來,關於藏經勘刻與校勘的種種現 象。

關鍵字:本事經、新雕校正別錄、重寫、金藏、初雕、韓僧守 其、可洪、慧琳、呂澂先生、蜀版五版本。

目次 凡 例

第一章《大藏經》之探源

第二章 關於《本事經》之一二事

第三章 關於○初初雕○金金藏《本事經˙卷 3》之校勘 第四章《本事經ˑ卷 3》○再○思○磧○新諸本之對校

第五章《本事經˙卷 3》與《慧琳音義》、《可洪音義》之他校 第六章 結論

(3)

凡 例

一、

《本事經》所引用對校之藏經版本

藏 本

(簡稱○)

《高麗初雕藏》 日本南禪寺本JPG 圖檔。

《趙城金藏》

廣勝寺本

《中華大藏經》所收之《金藏》,djvu 格式電子版 圖檔。

《高麗再雕藏》 北京線裝書局影印《高麗大藏經》80 冊的 0803 – JPG 圖檔。

《高麗新雕校正別錄》 同上,影印《高麗大藏經》80 冊的 1402- JPG 圖 檔。

《思溪藏》

資福禪寺本

湖州思溪法寶資福禪寺,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藏,中華古籍數字善本 PDF 電子檔圖檔。

《磧砂藏》 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djvu 格式電子版圖檔。

二、 本文操作方式:包含「校」與「勘」。

「校」為「校其異同」;「勘」為「定其是非」,對於校出的內容 做判斷和說明,並進一步針對○等諸本之異文分析。

《本事經》卷三〈二法品〉

=○

沙門守其 指出 四錯 本文校勘 1.文不對題

卷 3〈二法品〉→ 卷 1〈一法品〉

2.重寫

初二段及第三段,前 6 行「心意經」 異文、訛、多字 3.重寫

「破僧」四十一段 Q1.為什麼重寫?

Q2.一字不差地重寫嗎?

4.重寫

〈第 2 卷〉結頌小訛誤

Q1. 真的嗎?

(4)

三、《本事經˙卷 3》對應於《慧琳音義》與《可洪音義》二 者,前者表示【無字可音】,後者則有。由於《可洪音義》

不似《慧琳音義》屬分卷音義,而是採全卷概括之音義,因 此本文將其所列之《本事經》音義詞條,逐一對照經文內 容,並依序將詞條所在之卷次分別列出,另一方面參校○思○磧 所附註之音義字,1藉此探討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現象。

1請參考《慧琳音義》《可洪音義》及○音義字之截圖

(5)

思溪 ○磧砂藏

(6)

第一章《大藏經》之探源

大藏經的發展歷史可分為寫本時期 (準備、形成、体系化、統 一) 和刻本時期。2

一、寫本時期

寫 本

時期

時間起迄 階段過程

1.準備 佛教傳入

→東晉 道安

編寫《綜理眾經目錄》

(翻譯時間、地點、譯 者)

依附道學、玄學、格義階段。

2.形成 鳩摩羅什 到來

→隋代費長房 編寫

《歷代三寶記》為止。

「教判」的開展與「經錄」

大量湧現階段。3

3.

系 統 化

從《歷代三寶記》

→到智昇

《開元釋教錄》為止。

《開元釋教錄》三大貢獻4及 後來中國的佛典都根據

《開元釋教錄 入藏錄》整

2柳富炫 著《漢文大藏經異文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6,頁 12-14。

3柳富炫 著《漢文大藏經異文研究》,〈漢文大藏經的形成與刊行〉「2.2 大藏經 歷史發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6,頁 13。《眾經別錄》最早整理「判 教」思想(慧觀的五十判教)之敦煌存本 。之後有李廓《眾經目錄》、梁代 寶 唱的《眾經目錄》、隋代 法經《眾經目錄》等。費長房在《歷代三寶記》中,

首次編寫了《入藏錄》,成為後人編寫大藏經目錄的標準。

4同上,頁 13。 3-1.「收集、校對了大量佛典」;3-2.「對大藏經的結構進行分 類」3-3.「對佛經目錄學做出了貢獻」。

(7)

理、編輯的階段。

4.

統 一 化

從「會昌廢佛」

→到編撰

「開寶藏」為止。

會昌廢佛之後國家干預經典 的入藏,開始使用千字文編 號,形成中國化的大藏經階 段。宋代的《開寶藏》是中 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經。

✽現存《本事經》之寫本

關於《本事經》之寫本,現今留存最早的是日本天平十二 年,皇后藤原氏光明子,為橘氏太夫人所做的御願經(圖 1),其 中所抄寫的一切經律論中,也包括了《本事經》這部手抄卷,

目前收入在日本聖語藏。附圖如下:5

(圖 1)

5《聖語藏》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收藏授權使用。

(8)

這寫卷版式,為每紙二十五行,每行十七字的書寫格式。(圖 2- 3 圓點為每一頁段落起訖點) 書寫年代,時值中國唐朝(公元 740),唐玄宗開元年代,依此手寫卷內容與宋代以後○再雕○ 思溪○磧砂藏等之刻本相校後,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與沙門 守其所指出之訛誤內容並不相同。因此,從寫本到刻本,這相 距百年間的年代更迭,可以證明本文所欲探討《初雕》與《金 藏》之訛誤,乃出於版本與校勘上的問題,這部分將會在本文 中繼續探索。

(9)

二、刻本時期

中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經,宋太祖 開寶年間奉敕雕造,故稱

《開寶藏》,因在蜀地益洲(成都)雕刻而成,也稱「蜀版大藏經」; 雕成後由朝廷指定寺院和官衙負責保管經版和印刷流通,又稱

「官版大藏經」,因經版保存在北宋都城汴梁城(開封)的太平興 國寺,日本竺沙雅章和中國方廣錩等學者將之稱為「中原系統」。 關於版式:1.首創版端刻經名簡稱、卷次、版片號及千字文號 (帙/函)。6 2.上下無邊,經文沒有界欄,版幅寬,書法端麗嚴謹。

7 3.卷尾刻有「奉敕雕印」的牌記、印刷工匠戳記。(或有印經

6有了版片號,每一塊經版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確定了它在整部大藏經中的具 體位置。這樣,既便於平時的管理,包括上架、清點、配補等,也便於對刷 印 出 來 的 大 批 印 張 進 行 綴 接 、 裝 潢 。 https://kknews.cc/zh- tw/culture/p2kmla8.html

7開寶藏沒有界欄,這是《開寶藏》與依照它覆刻的《初刻高麗藏》《金藏》的 重要區別。界欄便於將所刻內容框限在一定的區域內,使得排列整齊。《開寶 藏》沒有界欄,但依然排列整齊,說明當時的版刻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p2kmla8.html

(10)

牌記/施經牌記)4.刊刻依據:智昇《開元釋教錄〈入藏錄〉》。5.

內容收入:1070 部,5048 卷經典、480 帙。6.千字文號:「天」

→「英」。7.卷軸裝。8.行款,每版 23 行,14 字。89.黃麻紙印 刷。10.中國第一部木刻藏經。9

(參見現代復刻《開寶藏》圖檔 1)(圖檔 2 網路 P 圖)

上頁圖檔來源:10(《開寶藏》雕版復刻工作,蘇州弘化社慈善基金會善書項目雕

8在寫本時期的大藏經形成階段,由於雕版印刷技術還沒有產生,自然無所謂

“版式”。那時的寫經,其行款應紙張的不同而不同,沒有一定的規範。但 最遲到南北朝,開始出現每行17 字這一規範。隋唐以來,不但每行 17 字這 一規範被繼承並逐漸強化,每紙的行數也開始規範。特別是唐代寫經,規範 為每紙28 行,每行 17 字。這一規範一直保持到北宋,沒有改變。但《開寶 藏》完全打破這一規範,改為每紙23 行,每行 14 字。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p2kmla8.html

9雕版印刷術由古代中國人發明,是中華民族為推動世界文明發展所作的又一貢 獻。北宋初年,版刻大藏經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開寶藏》橫空出世,是我 國歷史上第一部雕版印刷的大藏經,開中國刻本大藏經之先河,也是世界上 第一部木刻大叢書。據傳,為保證《開寶藏》的印製質量,所有雕版全部採 用黃梨樹,寒冬砍伐後用中藥浸泡兩年,再放置十年以上使其乾透、定型、

不開裂才用於《開寶藏》的雕版。https://kknews.cc/zh-tw/culture/p2kmla8.html

10《開寶藏》得到最精確的復原,本項目特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刻工藝傳 承人陳義時大師帶領8 名雕刻專業工作人員,於 2018 年 10 月 20 日在揚州 啟動雕刻。雕版復刻工作,已經完成54 面版片刻版,並於 2019 年 2 月 20 日 開始,由蘇州弘化社慈善基金會善書項目雕版小組,三寶弟子進行純手工刷 印。為達到最佳刷印復原效果,項目方選購了仿古色檀皮宣紙(扎花)進行 刷印。預計1000 套全部刷印完成時間為 2019 年 11 月底。本項目包括雕版的 刻制、刷印、雕版體驗等內容。完成的成品,最終將通過公益形式贈送給寺 院 機 構 、 社 會 圖 書 館 , 傳 統 文 化 團 體 等 。 原 文 網 址 :

(11)

版小組。)

(圖 2:雕造牌記 網路圖片搜集)11

三、歷史上的刻本大藏經

大藏經在中國歷史上,從北宋《開寶藏》走到清代了《龍 藏》。也跨海到了日、韓各國,而有高麗《初雕》、《再雕》及《大 正藏》等藏經的刊刻與流傳。

時代 藏經

北宋 《開寶藏》

遼代 《契丹藏》(大字本、小字本) 金代 《趙城藏》(《金藏》)

北宋 福州 《崇寧藏》、《毘廬藏》

https://read01.com/d0OPzyd.html

11驚鴻一現、群雄角逐——北宋《開寶藏》兩殘頁拍得240 萬元高價,創宋版殘 頁的最高拍賣紀錄!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p2kmla8.htmll

(12)

南宋 湖洲 《思溪藏》(圓覺寺版/資福寺版)12 宋元交替 《磧砂藏》

元代 《普寧藏》、《元官藏》

明代 《洪武南藏》、《永樂北藏》、《徑山藏》(《嘉 興藏》)

清代 《清藏》(《龍藏》)

四、藏經版本之系統

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日本學者小野玄妙,認為《開寶 藏》、《高麗藏》、《金藏》屬北方系統,《崇寧藏》為南方系統,

《契丹藏》則自成一系。竺沙雅章則分《開寶藏》系統、《契丹 藏》系統、《江南系統》。另外,中國學者方廣錩則提出,《開寶 藏》中原系、《契丹藏》北方系、《崇寧藏》南方系等三系統。

13本文採用方廣錩學者所作之分類,來界定本文所用之校勘版 本,即中原系○的和南方系○等六種版本。

1.中原系統:

由前所述《開寶藏》因經版放北宋都城汴梁城(開封)進行印刷、

12 這部經典藏經始作於北宋時期浙江湖州的思溪圓覺禪院,完成於南宋紹興二 年(1132),共收經一千四百三十五部,被稱為《思溪圓覺藏》。南宋理宗時 代圓覺禪院又開始對所藏雕版進行全面的補版,到了嘉熙年間,共收經一千 四百五十九部。此後不久,湖州思溪圓覺禪院升格為思溪法寶資福禪寺,這 一印本又被稱為《思溪資福藏》,後來,兩種印本被統稱為《思溪藏》。原文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3bn6gz3.html

13柳富炫著《漢文大藏經異文研究》〈序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6,

4。

(13)

流通,故稱「中原系統」。刊成由《趙城金藏》《高麗藏》皆以

《開寶藏》為底本,進行覆刻,所以又被稱為「開寶藏系統」。

14《開寶藏》殘本只有十餘卷,不足以把握其全貌,覆刻本《趙 城金藏》《高麗藏》,可以還原《開寶藏》的目錄,使得世界以 此為依據加深對它的認識。15因此中原系也含括了《趙城金藏》

與《高麗藏》。

2.北方系統:

《契丹藏》或稱《遼藏》是遼代刊刻的官版大藏經,分大字本 和小字本兩種。小字本是依據大字本所翻刻,裝幀是蝴蝶裝。

大字本,卷軸裝,版式27 行 17 字,與宋以前寫本大藏經版式 大致相同,大小兩本應是按照《開元錄》所組織而成的。16

3.南方系統:

《崇寧藏》我國第一部私刻版大藏經,南方系始祖,其版式與

《思溪》、《磧砂》、《普寧》等版式大体相同;《崇寧藏》《毘廬 藏》兩部都是經折裝,每版六個半頁或五個半頁,版式36 行或

14柳富炫著《漢文大藏經異文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6,頁 12-14。

〈漢文大藏經的形成與刊行〉「2.3 刻本大藏經系統」頁 15。

15同上,「2.4 大藏經刊行」頁 17。20 世紀 30 年代,趙城藏被發現,每版 23 行,

14 字,版端刻有版片號、千字文號。有的經典卷尾有「大宋開寶 X 年 XX 歲奉敕雕造」字樣。《高麗藏》經過校勘發現是以《開寶藏》的主要底本。

16可見它的底本是唐五代一部規範的官寫本大藏經。它的目錄結構也顯示了這 一點,與中原系和南方系大藏經不同,它的目錄依據不是《開元錄》的某個 變體,而極可能是《開元錄》本身。即兩部《契丹藏》的主體部分是完全按 照 《 開 元 錄 》 組 織 的 。 盤 點 現 存 的 漢 文 大 藏 經 https://read01.com/zh- tw/jjDzRxG.html#.XtsoMzoks2w

(14)

30 行,每半頁 6 行,17 字。南方寫本大藏經曾一度流行這種版 式,後來大藏經大多遵循這種版式來編撰,像《圓覺藏》《資福 藏》《洪武南藏》《永樂北藏》等都採取了相同的裝幀形式和行 款。

4.本文採用○

初○金○再○思○磧○新

等藏經版式說明

17

版本 初 雕

金 藏

再 雕

新 雕

思 溪

磧 砂

行款 23 行

14 字

23 行 14 字

23 行 14 字

23 行 14 字

30 行 17 字

30 行 17 字 裝幀 卷 軸

卷 軸 裝

卷 軸 裝

卷 軸 裝

經 折 裝

經 折 裝 年代 宋

1011- 1082

金 1148- 1173

元 1236- 1251

元 1236- 1251

南 宋 1132- 1175

宋 元 1231- 1322 千 字

天 → 洞

天 → 几

天 → 洞

天 → 洞

天 → 最

天 → 煩 本 事

甚 籍 帙

籍 帙 籍 帙 甚 帙 甚

帙/函

639

682 639 599 591

部數

1400~

? 1498 1459 1532

卷次

6500~

6900~ 6571 5940 6362

三系 中 原 系

中 原 系

中 原 系

中 原 系

南 方 系

南 方 系

17柳富炫 著《漢文大藏經異文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6,頁 2-3。

(15)

第二章 關於《本事經》之一二事

一、「本事」之釋義

佛的教法幾經結集後,可歸納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之說,

「九分教」是最原初的分類型態,「本事」,即是《摩訶僧祇律》

中所說的「如是語」。

《摩訶僧祇律》卷 1:「爾時佛告舍利弗:「有如來不為弟子廣 說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如是語、本生、方廣、

未曾有經。舍利弗!諸佛如來不為聲聞制戒,不立說波羅提木 叉法,是故如來滅度之後法不久住。」

(T22, no. 1425, p. 227b11-15)

本事(梵 itivṛttaka,音譯伊帝曰多伽),載本生譚以外之 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或開卷語有「佛如是說」之經亦屬此。

由於律部及議論等各方面經典不斷增加,為了便於分類,於九 分上再加上因緣、譬喻、論義等而成十二分教。18

二、南北傳《本事經》之結構

北傳的《本事經》相當於南傳的《如是語經》:

北傳《本事經》 南傳《如是語經》

品 名

1. 一法品 2. 二法品 3. 三法品

共七卷,唐 玄奘譯。

1.一法 2.二法 3.三法 4.四法

18印順導師則提到:關於「經藏」成立的研究,近代有「九分教」「十二分教」 與「四阿含」先後的異說。

(16)

共138 經。 共112 經。

卷 集

1. (第一、二卷) 2. (第三、四、五卷) 3. (第六、七卷)

1. (第一集) 2. (第二集) 3. (第三集) 4. (第四集) 經

1. 60 經 2. 50 經 3. 28 經

1. 27 經 2. 22 經 3. 50 經

4. 13 經(其中約 5 經為四法,

餘8 經約三、五、六法。)

北傳與南傳前三集,有不少相似的經義,但先後次第不同,

北傳138 經多於南傳 112 經。關於《本事經》的體裁,亦如「增 一阿含」的 123 法數形式往下編排,內容則不顯說人、談所、

說事。《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 44》:「言本事者,謂說自昔展 轉傳來,不顯說人談所說事。」(T29, no. 1562, p. 595a17-18)

從經文結構來說,具有「序說」與「結說偈頌」之模式,「如是 語……重攝此義。」

《本事經˙卷 1》〈一法品之一〉:「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 當知!我觀世間,無別一法,覆障群生,馳騁流轉生死長途,

如無明蓋。所以者何?世間群生,由無明蓋所覆障故,馳騁流 轉生死長途。是故汝等應如是學:我當云何修起慧明,破無明 蓋,出貪愛網?汝等苾芻,應如是學。」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無別有一法,覆障諸群生,馳流生死途,如無明蓋者。

(17)

無明大愚闇,由斯久流轉,彼此有往來,昇沈高下趣。

若破無明蓋,解脫貪愛網,不處生死流,以無彼因故。」

(T17, no. 765, p. 662b15-27)

《本事經˙卷 1》〈一法品之一〉:「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 當知!我以佛眼遍觀世間,諸有業果皆緣心意。一類有情,心 意所使,行如是行,履如是道;身壞命終,如捐重擔,昇諸善 趣,生於天中。所以者何?彼諸有情,心意清淨。由此為因,

身壞命終,昇諸善趣,生天界中。」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 頌曰:

「一類諸有情,心意起清淨,我今當為汝,記別其所生;

彼身壞命終,如捐於重擔,必昇諸善趣,生於天界中。

應知善慧者,由心意清淨,因斯清淨故,當生天界中。」

(T17, no. 765, p. 663a16-28)

三、《本事經》〈卷 1、2、3〉之目錄

下圖表是,惟白的《大藏經綱目指要錄》,為了把這三卷目錄內 容更清楚的呈現,以下以表格的方式來整理。

〈第1 卷〉 一法 品之一

〈第2 卷〉 一法品之

〈第3 卷〉二法品 之一

佛說一無明、一繫 縛、一劫、一染污 一心意、一善、一 不善、一僧和皆依

佛說一貪、一嗔、一 癡、一惱、一忿、一 恨、一嫉、一慳、一 躭、一慢、一嗜、一

二 法 品 , 佛 說 有 二 法 謂 新 一 業 果 皆 由 二 法 造 作 種 種 善 與 不 善 不 成

(18)

法 所 弊 所 明 以 成 善成惡朝果報也。

害等法皆是惡業生死 輪迴根本除去即成道 也。

利益。

四、北傳《本事經˙卷 1》〈一法品〉之內容架構

主題1 (反向) 主題1(正向) 方法 貪愛、無明、生死問

斷 除 、 破 除 , 知 苦 離 苦。

四聖諦

心染污 惡慧 心清淨 善慧 八正道 意汙染 惡法 意汙染 善法

破僧 無量惡 19 僧和合 無量福 20

19《本事經》第1 卷:「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世有一法,於生起時,

與多眾生為不利益、為不安樂;引諸世間天人大眾,作無義利,感大苦果。

云何一法?是謂破僧。所以者何?苾芻當知!僧若破壞,一切大眾互興諍論,

遞相訶責、遞相陵蔑、遞相罵辱、遞相毀呰、遞相怨嫌、遞相惱觸、遞相反 戾、遞相誹謗、遞相棄捨。當於爾時,一切世間未敬信者,轉不敬信;已敬 信者,還不敬信。苾芻當知!如是名為世有一法,於生起時,與多眾生為不 利益、為不安樂,引諸世間天人大眾,作無義利,感大苦果。」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世有一法生,能起無量惡, 所謂僧破壞,愚癡者隨喜;

能破壞僧苦,破壞眾亦苦, 僧和合令壞,經劫無間苦。」

(T17, no. 765, p. 664a18-b20)

20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世有一法,於生起時,與多眾生為大利益、

為大安樂;引諸世間天人大眾,作大義利,感大樂果。云何一法?是謂僧和。

所以者何?苾芻當知!僧若和合,一切大眾互無諍論,不相訶責,不相陵蔑,

不相罵辱,不相毀呰,不相怨嫌、不相惱觸、不相反戾、不相誹謗、不相棄

(19)

→未信不信、已信還 不敬信→無量惡。

→ 未 信 生 信 、 已 信 轉 增敬信→無量福。

我慢 百萬障門開 斷慢 心、慧善解脫 不放逸

諸 有 善 能 成 , 現 後 俱 利樂。

勤修不放逸,

證常樂涅槃。

結頌「重攝前經嗢拕南曰:蓋、結、劫、兩心、業、二意前 行

僧破及僧和 斷慢、修不逸」21 主題2 (反向) 主題2(正向) 貪瞋癡 苦果 戒定慧 樂果 覆、惱、忿、恨、嫉、

慳耽、慢、害。

墮諸惡趣,生死輪迴。

斷除

定 得 不 還 果 , 不 來 生 此間。

結頌「重攝前經嗢拕南曰:貪欲、瞋恚、癡覆藏、惱及忿 怨 恨、嫉與慳耽嗜、慢、將害」22

捨。當於爾時,一切世間未敬信者,便生敬信;已敬信者,轉增敬信。苾芻 當知!如是名為世有一法,於生起時,與多眾生為大利益、為大安樂;引諸 世間天人大眾,作大義利,感大樂果。」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世有一法生, 能起無量福, 所謂僧和合, 慧利者隨喜;

能和合僧樂, 和合眾亦樂, 僧破壞令和, 經劫受天樂。」

(T17, no. 765, p. 664a18-b20)

21《本事經˙卷1》:(CBETA, T17, no. 765, pp. 664c29-665a1)。

22《本事經˙卷1》:(CBETA, T17, no. 765, p. 666c5-7)。

(20)

主題3 (反向) 主題3 (正向) 不念佛、法、僧(聖眾)

墮諸惡趣,生死輪迴。

念佛、法、僧(聖眾) 定 得 不 還 果 , 不 來 生 此間。

不念戒、施、天 墮諸惡趣,生死輪迴。

念戒、施、天

定 得 不 還 果 , 不 來 生 此間

不念休息、安般、身、

墮諸惡趣,生死輪迴

念休息、安般、身、死 定 得 不 還 果 , 不 來 生 此間。

五、北傳《本事經˙卷 2》〈一法品〉之內容架構

主題1 貪、瞋、癡、覆、惱、忿、恨、嫉、慳、躭、慢、害、

一切。

結頌 「重攝前經嗢拕南曰:貪、恚及愚癡覆藏、惱、忿、

恨 嫉、慳與耽嗜慢、害、將一切」23

主題2 慈心、外強緣(善知識)、內強緣(正作意)、惠施、犯 戒、持戒、妄語、如來聖慧、邪見、正見、速急迴轉 心。

結頌 「重攝前經嗢拕南曰:修慈、修二緣 施、犯戒、持 戒 二妄、二聖慧、邪見、正見、心」24

反向敘述

23《本事經》卷2(CBETA, T17, no. 765, p. 670b8-10)

24(CBETA, T17, no. 765, p. 673a18-19) 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21)

→未如實知、未正遍知、未永斷、自心未離

→不能通達、遍知、等覺、涅槃

→不能證得無上安樂 正向敘述

→已如實知、能正遍知、能永斷、自心已離

→即能通達、遍知、等覺、涅槃

→即能證得無上安樂

六、北傳本事經˙卷 3》〈二法品〉之內容架構

由上 1、2 卷來看,經文內容多涉及戒、定、慧三學,作為 本文之校勘主要材料《本事經˙卷 3》〈二法品〉25之內文來看,

其架構是從六根門、焦惱、行、戒見、作、不作、二智、通達、

律儀、厭背、知、不淨、涅槃界、纏等方面,作二分法來說明 六根門守護與不守護、身語意之作與不作、善惡見之戒與不戒 等利弊之分判。以下將經文以表格分類出 14 個主題,述其綱 要、摘其結偈頌。

NO. 主

綱 要 內 容 概 要

1. 根門 一、於根門不能 若不能守護,眼等六根門,飲

25《本事經》卷3:「本事經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二法品第二之一」

(T17, no. 765, p. 673a23-26)。

(22)

守護 食不知量,成不信懈怠,彼於 現法中,身心多受苦,及有災 有患,有惱有燒然,行住與坐 臥,若覺若夢中,由彼二因 緣,恒有罪有責,居聚落空 閑,眾中及靜處,有智常訶 責,當生惡趣中。

二、於飲食不善 知量

一、於根門能自 守護

若自能守護,眼等六根門,飲 食善知量,成就信精進,彼於 現法中,身心多受樂,及無災 無患,無惱無燒然,行住與坐 臥,若覺若夢中,由彼二因 緣,恒無罪無責,居聚落空 閑,眾中及靜處,有智常稱 讚,當生善趣中。

二、於飲食能善 知量

2. 焦惱 一、能生焦惱 唯造眾惡、不修眾善 二、心不焦惱 唯修眾善、不造眾惡 3. 行

一、

二 速

通行 (猛利)

一者樂行,二者苦行諸根皆 猛利

二、

二 遲

通行 (羸鈍)

一者樂行,二者苦行諸根皆 羸鈍

4. 戒見 一者惡戒、

二者惡見

彼人終不能,生白淨善法,雖 生而不定,決(設)定不圓滿。

(23)

一者善戒,

二者善見

彼人終定能,生白淨善法,若 生而決定,決定必圓滿。

5. 作、

不作

4. 身惡行、

語惡行、意惡行 是,名為作

臨命終時,能生憂悔,身壞命 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

5. 身妙行、

語妙行、意妙行,

是名不作

臨命終時,不生憂悔,身壞命 終,昇於善趣,生天界中。

6. 二 智 (1)

一、法 智 能無倒遍知有為 二、類 智 能如實斷滅無明 7. 二 智

(2)

一、世間智 謂於色蘊,能正了知此為色 蘊。於受、想、行及識蘊中,

亦復如是。地、水、火、風;

色、聲、香、味、觸、法。

二、出世智 謂於一切蘊界處中,能正了 知如是諸法,是無常性、 苦 性、病性、癰性、箭性、惱性、

害性、怖性、熱性、壞性、滅 性、災性、橫性、有疫癘性、

虛性、偽性、空性、妄性、無 實我 性、難保信性,於如是 等諸法性中,如實了知,智見 通慧,現觀等覺,周遍照了,

名出世智。

重攝前經嗢柁南曰: 二根、二焦惱,二行、二戒見, 二作

(24)

及不作,二智有二種。

8. 為 通 達

通達故、為遍知 故而出家者

為矯誑名譽,利養及恭敬,非 真修梵行,是虛妄出家,為通 達遍知,速證最上義,是真修 梵行,非虛妄出家。

9. 為 律 儀

為律儀故、為正 斷故而出家者

為矯誑名譽,利養及恭敬,非 真修梵行,是虛妄出家,為正 斷律儀,速證最上義,是真修 梵行,非虛妄出家。

10. 為 厭 背

為求厭背、為求 離欲而出家者

為矯誑名譽,利養及恭敬,非 真修梵行,是虛妄出家,為厭 背離欲,速證最上義,是真修 梵行,非虛妄出家。

11. 知 一者於惡應正了 知

既於惡法正了知已,便能厭 背

二者於惡應深厭 背

既厭 背已,便能離欲;既離 欲已,便得解脫。

12. 不淨 不淨觀 於不淨觀,若修、若習、若多 修習,決定能斷一切貪欲 慈悲觀 於慈 悲觀,若修、若習、若

多修習,決定能斷一切瞋恚。

13. 涅 槃 界

一者有餘依涅槃 界

得阿羅漢,漏盡心解脫,任持 最後身,名有餘涅槃 二者無餘依涅槃

得阿羅漢,諸所受皆滅,寂靜 永清涼,名無餘涅槃

(25)

眾戲論皆息, 此二涅槃界。

14. 纏 有見纏 由二纏所纏,令諸天人眾,一 類有怯劣,一類有勇猛。 有 慧眼聲聞,能如實觀察,能除 慢厭離,究竟證涅槃, 復如 實了知,佛所說正法,能滅斷 常見,及二愛無餘, 有慧眼 龍王,能普雨法雨,滅諸煩惱 焰,令證大清涼。

無有見纏

第三章 關於○

初雕○

金藏《本事經˙卷 3》

之校勘

經筆者初略的對校○等版本後,發現○《高 麗再雕、磧砂、思溪》等諸藏本之《本事經》內容相同;而《高 麗初雕》、○《金藏》兩本相同,但不同於○等版本。行款 部分《再雕》則與《初雕》和《金藏》相同,皆每行14 字;但 不同於○等版本,每行17 字。

由於上述所歸納出藏經內文的差異,本文將分成兩個章節 來進行校勘,首先以沙門守其《新雕校正別錄》中所指出《本 事經》〈第三卷〉中有四處訛誤的○《高麗初雕》、○《金藏(中 華)》這兩版藏經進行對校,第四章節再將《高麗再雕、磧砂、

思溪、新雕》等版本進行校勘;第五章節再與可洪、慧琳音義 進行他校。換言之,本章以四處訛誤,作為四個單元進行探討。

第一單元:先以《新雕校正別錄》→《本事經˙卷 3》所指出 第1、2 點訛誤之處,進行第一階段處理。即守其所指出〈卷 3〉

(26)

重寫〈卷1〉,因此先就《初雕、金藏(中華)》之《本事經》〈卷 3〉與〈卷 1〉之內文對校。

第二單元:針對《新雕》所指出的第3、4 點訛誤,由於也涉及 了〈卷 1-3〉,所以必須將《高麗初雕、金藏(中華)》之《本事 經˙卷 1-3》等三卷一起進行之互校。

第三、四單元:再針對《本事經˙卷 3》進行《高麗再雕、新 雕、磧砂、思溪》等諸版本之校勘以及可洪、慧琳音義等之他 校。

一、○ 初初雕○ 金金藏 「問題 1」「問題 2」之分析

問題 1

新雕指出「文不對題, 第 3 卷是〈二法品〉內容卻是第 1 卷

〈一法品〉」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19》:「《本事經˙卷3》此一卷 經國宋則同同有四十三叚,丹本唯有十八叚耳,多少如是不同,

文義始終逈異如何去取今撿國宋,本經有四大錯丹有二事以知 其正,何則此卷品名既是二法則應始終,唯說二法而國宋本經 四十三叚皆是一法,則名義不相當是一錯也。」26

高麗初雕第 3 卷〈二法品〉內容因為重寫了第 1 卷的〈一法品〉, 這是新雕校正沙門守其所指出的第一個錯誤。這個部分在本文 第二章關於各卷的內容結構,可知《本事經》主要是以「法數」

為其架構,因此「題」為二法,「文」卻是一法之內容,故筆者

26《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19》沙門守其等奉勑挍勘 籍凾(K38, no. 1402, p. 639c1-10)

(27)

予以定名為「文不對題」。

問題 2

新雕指出「〈卷3〉重複抄寫〈卷 1〉初二段及第三段前六行。」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19》:「又國宋本卷初二叚及第 三叚前六行,文即是諸本初卷(三幅)心意經一叚十二行耳,國 宋於此三重重寫是二錯也」27

《高麗初雕》和《金藏》《本事經˙卷 3》第 1 張(丈)應是「二 法品」,但卻重寫了第 1 卷〈一法品〉「第 3 張(丈)第 2 行」開 始的內容「吾從世尊聞如是…命終墮諸惡趣…重攝此義…一類 (歎)諸有情…」28

27《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19》(K38, no. 1402, p. 639c10-14)

28《本事經˙卷1》:「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我以佛眼遍觀世間,諸 有業果皆緣心意。一類有情,心意所使,行如是行,履如是道;身壞命終,

如捨重擔,墮諸惡趣,生地獄中。所以者何?彼諸有情,心意染污。由此為 因,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一類諸有情,心意起染污,我今當為汝,記別其所生;

彼身壞命終,如捨於重擔,必墮諸惡趣,生於地獄中。

應知惡慧者,由心意染污,因斯染污故,當生地獄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我以佛眼遍觀世間,諸有業果皆緣心意。

一類有情,心意所使,行如是行,履如是道;身壞命終,如捐重擔,昇諸善 趣,生於天中。所以者何?彼諸有情,心意清淨。由此為因,身壞命終,昇 諸善趣,生天界中。」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一類諸有情,心意起清淨,我今當為汝,記別其所生;

彼身壞命終,如捐於重擔,必昇諸善趣,生於天界中。

應知善慧者,由心意清淨,因斯清淨故,當生天界中。」

( T17, no. 765, p. 663a3-28)

(28)

這部分〈卷3〉重寫了〈卷 1〉初二段及第三段前六行,是《新 雕校正別錄》指出的第二錯。除此之外,還有新雕校正沒指出 字異及行字多出短少的部分,如歎29、類30,根據查閱《異體字 典》釋義及經文前後之意涵,如果是以感嘆語氣表達的話,「唉

~眾生啊」用「歎」字似乎也可以理解,若是以屬性來歸類的話

「某些眾生」,用「類」表達也無不可,因此筆者認為一字之差,

顯然是強調的面向不同而已,但也都說得過去,因為其所表述 是對墮惡趣的感嘆或指向墮落那一類眾生。但總的來說,「類」

似乎比較合乎上下文義的表達。另外,行款每行14 字的部分,

明顯地可以看到多出一兩字,造成行字擠壓的現象。在《中華 大藏經》的校勘記上,提到《金藏》《本事經˙卷3》與諸校本 大異,故無法對校,換句話說,如今對校高麗初雕《本事經˙

卷 3》與《金藏》廣勝寺本的內容是一樣來看,因此可以判定

《金藏》是承其初雕之誤。另外,筆者也發現《金藏》也有不 同於初雕的訛誤,如《本事經˙卷3》:「彼諸有情,心意染污。

由此為(目)因,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多出一個

29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歎」動詞

1.心中喜悅,發而吟詠。如:「吟歎」「詠歎」。2.讚美。如:「歎賞」3.嘆息。

通「嘆」。如:「悲歎」「嗟歎」

301. 類: 由許多相同或相似之人事物綜合而歸屬成之種別。如:「人類」、「菌 類」「非我族類」。2. 似、像。如:「畫虎類犬」。3. 法則、榜樣。《玉篇.

犬部》「類,法也。」4. 事理。

5.善。《廣韻.去聲.至韻》「類,善也。」6. 大概、大抵。如:「類皆如此」 7. 量詞。計算事物類別之單位。如:「酒類」、「三大類」。8. 姓。如宋代有 類演。

(29)

「目」字,因此此行就多出1 字,為 15 字,這是在初雕《本事 經˙卷 3》中所沒有的訛誤。還有《本事經˙卷 1》〈一法品〉

第3 張,行款每行 14 字,在第 4 行則多出 2 字,第 5-6 行則多 出1 字。

2-1. ○〈卷 1〉〈卷 3〉「歎、類」異文之截圖表

〈卷3〉

〈卷 1〉

2-2. ○〈卷 1〉P.3 和〈卷 3〉P.1 之「多、訛字」截圖表

(30)

2-3. ○ 金

〈卷 3〉P.1-2 之「多字、異文」截圖表

二、○ 初初雕○ 金金藏 「問題 3」「問題 4」之分析

問題 3:

新雕指出「重複重寫四十一段」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19》:

「第三叚中一類有情已下,即是諸本初卷(七幅)破僧經一叚十

(31)

七行耳,國本於此重重寫之,其乃至於四十一重是三錯也。」

31

《新雕校正別錄》指出國宋本《本事經˙卷 3》重寫了〈卷 1〉中〈破僧經〉一段共十七行的內容,共計重寫了四十一段。

我們先就《本事經˙卷1》〈一法品〉破僧此段的內容結構來看,

文中所說的一法,是指出僧眾若違犯佛之教戒,將會有什麼不 良後果之影響。反之,若僧眾能遵守佛之教戒,又會什麼好的 結果。這是從正和反兩面的義理闡述方式。如前〈卷 1〉內容 架構所示。

關於重寫「破僧」這部份之內容對校,筆者發現仍有細微 的差異處,如在諸本〈卷 1〉經文的偈頌中,爾時,世尊重攝 此義而說頌曰:「世有一法生,能起無量惡,所謂僧破壞,愚癡 者隨喜;能破壞僧苦,破壞眾亦苦,僧和合令壞,經劫無間苦。」

此偈頌中「能起無量惡」在諸本《本事經˙卷 1》上,基本上 是一致的。但初雕、金藏《本事經˙卷3》重寫的第一段來看,

不是「能起無量惡」而是「能起無量苦」。另外,還有一處不同

〈卷 3〉的偈頌是「世間有一法」,〈卷 1〉是「世有一法生」,

意義上是大致相同,前者語態屬於名詞表述,後者結尾有動詞 的意涵。(如下圖)

3-1.○〈卷 1〉〈卷 3〉「破僧」之內文對校

31《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第19 卷 ( K38, no. 1402, p. 639c14-17)

初雕、○金藏《本事經》卷 ○初雕、○金藏《本事經》卷

(32)

1: 3: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 當知!世有一法生,於生起 時,與多眾生為不利益、為不 安樂;引諸世間天人大眾,作 無義利,感大苦果。

云何一法? 是謂破僧。所以 者 何 ? 苾 芻 當 知 ! 僧 若 破 壞,一切大眾互興諍論,遞相 訶責、遞相陵蔑、遞相罵辱、

遞相毀呰、遞相怨嫌、遞相惱 觸、遞相反戾、遞相誹謗、遞 相棄捨。

當於爾時,一切世間未敬信 者,轉不敬信;已敬信者,還 不敬信。苾芻當知!………。」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 曰:

「世有一法生, 能起 無 量惡,

所謂僧破壞, 愚癡者隨 喜;

能破壞僧苦, 破壞眾亦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 當知!世間有一法,於生起 時,與多眾生為不利益、為不 安樂;引諸世間天人大眾,作 無義利,感大苦果。

云何一法? 是謂破僧。所以 者 何 ? 苾 芻 當 知 ! 僧 若 破 壞,一切大眾互興諍論,遞相 訶責、遞相陵蔑、遞相罵辱、

遞相毀呰、遞相怨嫌、遞相惱 觸、遞相反戾、遞相誹謗、遞 相棄捨。

當於爾時,一切世間未敬信 者,轉不敬信;已敬信者,還 不敬信。苾芻當知!………。」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 曰:

「世有一法生, 能起 無 量苦,

所謂僧破壞, 愚癡者隨 喜;

能破壞僧苦, 破壞眾亦

(33)

3-2.○〈卷 1〉關於「…無量惡」諸本之截圖表

初雕 ○ 金藏 再雕 思溪 磧砂

7 張 22

7 張 22

7 張 22

5 張 15

12 張 9

3-3. ○〈卷 1〉P.7 和〈卷 3〉P.3 之「重寫、異文」截圖表 苦,

僧和合令壞, 經劫無間 苦。」

苦,

僧和合令壞, 經劫無間 苦。」

(34)

由上可知,雖然○〈卷3〉重寫〈卷 1〉的內文,但也是 有一字一句之差異,接著筆者又發現○〈卷1〉的「能 起無量惡」除了與〈卷 3〉○初雕、○金藏偈頌中從「能起無 量苦」不同外,之後重寫的四十一偈頌中,○初雕、○金藏每 偈中,各有一句(三字)之不同。另外,也有幾處字訛及行字短少 多出的情形。1-5 分述如下:

(35)

1. 四十一偈中,第21偈頌,○「攝搏」、○「攝持」字各異。

2. 四十一段中,第12段第8行,末後 ○「拾」、○「捨」

字之訛誤。

3. 四十一段中,第17段(第 14 丈),第 14 行,○每行是 14 字,此行是 15 字(多 1 字)。同段第 20 行偈頌開端,本10 字,此行是 9 字(少 1 字)。

4. 四十一段中,○第19段(第 16 丈),第 1 行(多 1 字)、

8 行(少 1 字)。

5. 四十一段中,第22段(第 18 丈),第 6 行,○每行是14 字,此行是 13 字

(少 1 字)。同段第 13 行偈頌開端,本是 10 字,此行是 11 字(多 1 字)。

3-4. ○〈卷 3〉「破僧」偈頌中 41 段之「OO 苦」截圖表 1○ 2○ 3○ 5○ 7○

8 9 10 11 12 13 14

(36)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37)

3-5. ○〈卷 3〉P.3-5 之「重寫、異文」截圖表

(38)

3-6. ○〈卷 3〉P.10 和〈卷 3〉P.10 之「訛字」截圖表

3-7. ○〈卷 3〉P.14、16、18 之「多、缺字」截圖表

(39)

根據林崇安32將《本事經》與南傳《如是語經》比對指出,北傳

32 林崇安(《內觀雜誌》26,2004 )《本事經》的經型及其編集的研究 P.1-6 依 據林崇安,曾對《本事經》編輯指出,北傳的《本事經》依次是一法品有六 十經,二法品有五十經,三法品有二十八經,共 138 經,明顯呈現出「增一」

的形式。相當於南傳的《如是語經》第一集(27 經)、 第二集(22 經)、第 三集(50 經)、第四集(13 經),依次是一法、二法、三法、四法,共112 經。

相比對後《本事經》比《如是語經》多出不少經,有可能是後期所編入。北 傳《本事經》和南傳《如是語經》經典的先後次第不同,這是由於南傳佛教 的傳承中,有參與第二、第三結集而將經次略加調整之故。其經型是:無因

(40)

《本事經》經文多出許多,且兩者先後次第亦不相同,並說明 此乃南傳曾略加調整之故。那麼,關於○本重寫的部分,從 內文來梳理〈卷 1〉破僧偈頌「…無量惡」之後段是為和合僧 有「…無量福」之頌,前後文義說明了破僧、和合僧利弊之所 在。那麼,關於重寫「破僧」此段達四十一次之多,且於「能 起 OOO」OOO 之處,文皆各異,由此看又不似單純地重寫,

若從OOO 內容來看,除了○〈第一卷〉「無量惡」〈第 三卷〉是為「無量苦」之外,亦有詞不達義之處,如:4 慧利 苦,慧若鋒利,何苦之有?此云邪慧?;又,6 皆亦苦、18 云 何苦、33 是故苦、34 汝等苦,若以現代語體來理解,則是全都 苦、為何苦、所以苦、你們苦等,彷彿因人們不知苦而有所慨 歎之意嗎?;其次,35 假使苦,此句更是無法理會,按漢語典 釋義,「假使」即如果、假如、即使、縱使之意。33若按語意來 帶入,「能起如果苦、假如苦?能起即使苦、縱使苦?」似乎是 不知所云了。

緣(尼陀那),有重頌(=應頌=祇夜),有學處:「應如是學!」。其內容泛 括戒、定、慧,所編的法數只到三法(或四法)而已,在釋尊教化的中期便 開始傳出。這種增一的講經方式,便於初學記誦,在弘揚佛法上,甚為方便,

值得重視。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S3.pdf

33(1).如果。(2).即使,縱使。

(41)

補充:宮本

舉證:

慧利者 慧利者 慧利者 慧利者 慧利者 慧利者 合 和 僧

合 和 僧 樂

和 合 僧 樂

和 合 僧 樂

和 合 僧 樂

和合 僧 樂 破 壞令

破 壞 和 合

破 壞 令 和

破 壞令 和

破 壞令 和

破 壞令 和 此處所要證明是「慧利苦」之判,諸本皆是「慧利者隨喜,

能和合僧樂」表示慧利是正向的,所以是福不是苦。另外,由 上 2、3 列可知

〈卷 1〉仍有異文之處,依前後文可見 金本是訛字,所謂金藏是咸平初校本之說,也可能把正確的改 錯或者抄錯,由於本文主要是校勘〈卷3〉,其他卷次僅作為參 校時之部分校勘,故不全校。

那麼,是否可判只是某一僧人,抑或是某一居士手抄札記 (如現代人的抄經),而被誤入收藏之中?還是抄寫者取巧魚目 混珠(賺稿費)?不過,也表示此抄寫者還有一點良心,並非逐 字重寫,至少還有這四十一句的修改。另外,就其重寫「苾芻

(42)

當知!世有一法,於生起時,與多眾生為不利益、為不安樂;…

云何一法?是謂破僧。所以者何?苾芻當知!僧若破壞,一切 大眾互興諍論,遞相訶責、遞相陵蔑、遞相罵辱、遞相毀呰、

遞相怨嫌、遞相惱觸、遞相反戾、遞相誹謗、遞相棄捨。當於 爾時,一切世間未敬信者,轉不敬信;已敬信者,還不敬信。

苾芻當知!如是名為世有一法,於生起時,與多眾生為不利益、

為不安樂,引諸世間天人大眾,作無義利,感大苦果。」之段 落來推測,為什麼僅重寫這一段呢?就抄寫者的心理因素來推,

是否看到了當時僧眾、僧團內的某些現象,而有感而發之作?

若此推論可成立的話,可見此抄手是以倍數來抒發其懷,足見 古今中外都存在著相同的問題,也證明了歷史不是過去式而是 進行式。又此重寫內容見於○高麗初雕及○金藏中,究竟是開 寶藏時就已刻入?還是初雕時訛入?後來金藏承其誤?直至

高麗新雕等諸本時才有的校正呢!

問題 4:

新雕所指出〈卷 3〉末頌重寫〈卷 2〉「云貪欲瞋恚癡覆藏…」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19》:

「其卷末頌云貪欲瞋恚癡覆藏及惱忿不恨嫉與慳躭嗜慢將害 者,是諸本〈第二卷〉(九幅)結經頌正云,貪恚及愚癡覆藏惱忿 恨嫉慳與貪嗜慢害將一切之小訛變耳,本於此閑重寫之是四錯 也。」34

根據《新雕大藏經校正別錄》所指出〈卷 3〉末重寫〈卷

34《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19》(K38, no. 1402, p. 639c17-22)

(43)

2〉,但筆者發現在○

諸本〈卷 1〉中發現亦有此一段。

因此,此處針對諸本《本事經》〈卷1、2〉和○高麗初雕(南禪 寺)、○金藏(中華藏經)《本事經》〈卷3〉等之互校。○《高麗 初雕》經文中沒有此段,但○

〈卷 1〉則有「躭嗜慢將 害」與〈卷3〉完全相同,故應是重寫〈卷 1〉,而非新雕校正 所指〈卷 2〉「躭嗜慢害將一切」之小訛誤。另外,○金藏是後 來挖補寫上,故有字數擠壓的現象,「貪欲瞋恚癡覆藏及惱忿不 恨嫉與慳躭嗜慢將害」皆寫成一段,包括「我觀諸有情…」亦 是。換言之,〈卷2〉是「害將一切」,○〈卷1〉則是寫 到「將害」為止35,《新雕校正》〈卷 3〉重寫是〈卷 2〉,將「一 切」視為小訛變,因《初雕˙卷1》並無此段,但《再雕》則有 此段。由此,是否也可推測守其當時所採用的校勘版本是呂澂 所說的五種蜀本中的淳化本,另一方面,再根據《金藏》挖補 的情況來說,是不是也說明了它是咸平初校本呢?以下先就

35 《本事經》與《經集》選/林崇安編輯 2004,P.11

林崇安所編的北傳《本事經》中,此一段是編列在第 24 經,亦是屬第一卷(60 經)之內,亦是根據大正藏第 17 冊所編。第24經 :「害(01)吾從世尊聞 如是語: (02)苾芻當知!若諸有情永斷一法,我證彼定得不還果。 (03)

云何一法?謂是於害。所以者何?(04)一切有情,由害染故,數數還來,

墮諸惡趣,受生死苦。(05)若能永斷如是一法,我證彼定得不還果,不復還 來生此世間。(06)是故我說:若諸有情永斷一法,我證彼定得不還果。 (07)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我觀諸有情,由害之所染,還來墮惡趣,

受生死輪迴, 若能正了知,永斷此害者,定得不還果,不來生此間。重攝前 經嗢拖南曰: 貪欲、瞋恚、癡,覆藏、惱、及忿, 怨恨、嫉、與慳,耽嗜、

慢、將害。」

(44)

〈卷 1〉〈卷 2〉內容結構來分析:

4-1. ○〈卷 1〉經文(偈頌)之結構表

初雕 ○金藏 ○再雕 ○思溪 ○磧砂

第 一 卷

內 容 結 構

四聖諦、

無明、貪 愛、心意 染污、清 淨、善法、

不善法、

破僧、僧 和、我慢、

不放逸 貪、欲 瞋、恚、 癡、惱、

忿、恨、

嫉、慳、

嗜、慢、

害、

念( 不 念 ) 佛、法、

聖眾、戒、

施、天、

休息、安 般、身。

四聖諦、

無明、貪 愛、心意 染污、清 淨、善法、

不善法、

破僧、僧 和、我慢、

不放逸、

貪、

瞋、癡、

覆、惱、

忿、恨、

嫉、慳、

嗜、慢、

害、

念( 不 念 ) 佛、法、

聖眾、戒、

施、天、

休息、安 般、身。

四聖諦、

無明、貪 愛、心意 染污、清 淨、善法、

不善法、

破僧、僧 和、我慢、

不放逸、

貪、

瞋、癡、

覆、惱、

忿、恨、

嫉、慳

、躭、慢、

害、念 ( 不 念 ) 佛、法、

聖眾、戒、

施、天、

休息、安 般、身。

四聖諦、

無明、貪 愛、心意 染污、清 淨、善法、

不善法、

破僧、僧 和、我慢、

不放逸、

貪、欲 瞋、恚、 癡、覆、

惱、忿、

恨、嫉、

慳、躭、

慢、害、

念( 不 念 ) 佛、法、

聖眾、戒、

施、天、

休息、安 般、身。

四聖諦、

無明、貪 愛、心意 染污、清 淨、善法、

不善法、

破僧、僧 和、我慢、

不放逸、

貪、欲 瞋、恚、 癡、覆、

惱、忿、

恨、嫉、

慳、躭、

慢、害、

念( 不 念 ) 佛、法、

聖眾、戒、

施、天、

休息、安 般、身。

(45)

少:覆

少:欲、

少:欲、

偈 中

、 末 頌

蓋結劫兩 心,業二 意前行,

僧破及僧 和,斷慢 修不逸

蓋結劫兩 心,業二 意前行,

僧破及僧 和,斷慢 修不逸

貪欲瞋恚 癡覆藏惱 及忿怨恨 嫉與慳躭 嗜慢將害

蓋結劫兩 心,業二 意前行,

僧破及僧 和,斷慢 修不逸

貪欲瞋恚 癡覆藏惱 及忿怨恨 嫉與慳躭 嗜慢將害

蓋結劫兩 心,業二 意前行,

僧破及僧 和,斷慢 修不逸

貪欲瞋恚 癡覆藏惱 及忿怨恨 嫉與慳躭 嗜慢將害

蓋結劫兩 心,業二 意前行,

僧破及僧 和,斷慢 修不逸

貪欲瞋恚 癡覆藏惱 及忿怨恨 嫉與慳躭 嗜慢將害

4-2. ○〈卷 2〉經文(偈頌)結構簡表

初雕 ○金藏 ○再雕 ○思溪 ○磧砂

第 二 卷

貪、瞋、

癡、覆、

惱、忿、

恨、嫉、

慳、躭、

慢、害、

一切;慈

貪、瞋、

癡、覆、

惱、忿、

恨、嫉、

慳、躭、

慢、害、

一切;慈

貪、瞋、

癡、覆、

惱、忿、

恨、嫉、

慳、躭、

慢、害、

一切;慈

貪、瞋、

癡、覆、

惱、忿、

恨、嫉、

慳、躭、

慢、害、

一切;慈

貪、瞋、

癡、覆、

惱、忿、

恨、嫉、

慳、躭、

慢、害、

一切;慈

(46)

內 容 結 構

心、外強 緣( 善 知 識)、內強 緣( 正 作 意) 、 惠 施、犯戒、

持戒、妄 語、如來 聖慧、邪 見、正見、

速急迴轉 心

心、外強 緣( 善 知 識)、內強 緣( 正 作 意) 、 惠 施、犯戒、

持戒、妄 語、如來 聖慧、邪 見、正見、

速疾迴轉 心

心、外強 緣( 善 知 識)、內強 緣( 正 作 意) 、 惠 施、犯戒、

持戒、妄 語、如來 聖慧、邪 見、正見、

速疾迴轉 心

心、外強 緣( 善 知 識)、內強 緣( 正 作 意) 、 惠 施、犯戒、

持戒、妄 語、如來 聖慧、邪 見、正見、

速疾迴轉 心

心、外強 緣( 善 知 識)、內強 緣( 正 作 意) 、 惠 施、犯戒、

持戒、妄 語、如來 聖慧、邪 見、正見、

速疾迴轉 心

偈 中

、 末 頌

貪恚及愚 癡覆藏惱 忿恨嫉慳 與躭嗜慢 害將一切

修慈修二 緣,施犯 戒持戒,

二妄二聖 慧,邪見 正見心

貪恚及愚 癡覆藏惱 忿恨嫉慳 興躭嗜慢 害將一切

修慈修二 緣,施犯 戒持戒,

二妄二聖 慧,邪見 正見心

貪恚及愚 癡覆藏惱 忿恨嫉慳 與躭嗜慢 害將一切

修慈修二 緣,施犯 戒持戒,

二妄二聖 慧,邪見 正見心

貪瞋及愚 癡覆藏惱 忿恨嫉慳 與躭嗜慢 害將一切

修慈修二 緣,施犯 戒持戒,

二妄二聖 慧,邪見 正見心

貪瞋及愚 癡覆藏惱 忿恨嫉慳 與躭嗜慢 害將一切

修慈修二 緣,施犯 戒持戒,

二妄二聖 慧,邪見 正見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ing off the Sheng-yu Canon manuscript as well as the Nian Chapter included in the block-printed canons of the Central Plain lineage and the Southern lineage, this article uses

In our Fudoki myth, the third, sociological, “code” predominates (= the jealous wife/greedy mistress), while the first, alimentary, code is alluded to (= fish, entrails), and

3. Show the remaining statement on ad h in Proposition 5.27.s 6. The Peter-Weyl the- orem states that representative ring is dense in the space of complex- value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consequently results in the rising of such Buddhist sects as Shelun zong and Weishi zong in China. Lévi the French scholar corrected and published the Sanskr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Committee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terms in this Code of Aid and abide by such requirements as promulgated in circulars and instructions issued by th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