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之研究(I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之研究(II)"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青少年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之研究(Ⅱ).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4-2413-H-006-003執行期間: 94 年 08 月 01 日至 95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趙梅如 計畫參與人員: 林怡君、王世億、莊建庭、李芝熒.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5 年 10 月 24 日.

(2)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之多元與階層模式驗證探討 壹、緒論 不論國內或國外,有關親子關係的研究,有許多主題一直是被關切的,像是 父母教養態度及對孩子產生的影響;父母的教育信念及孩子發展間的互動;父母 教養策略所衍生的孩子的適應;父母的教養價值觀所在的文化內涵及親子關係。 在這些議題中,他們對於家庭互動關係的內涵,則因探討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 的發現與主張。本研究以圖畫情境的投射方式探索親子互動關係型態此一領域, 除屬創新之舉,並意圖能真正深入瞭解親子互動關係型態此一領域的多項面貌。 驗證本研究根據親子互動關係型態理論與實徵研究結果所提出的「親子互動關係 影響模式」是否可以用來解釋國內家庭的觀察資料。因此,本研究將以家庭中父 母與子女的互動關係型態為主題焦點,驗證本土的「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之模式。. 貳、文獻探討 一、親子互動關係型態的內涵 不論國內或國外學者對於親子互動關係的內涵,則因探討角度的不同,而有 不同的發現與主張。首先,要提到 Ainsworth 等人(1978)以「陌生情境」 (strange situation test)的實驗設計,將親情互動的依附行為,分成三種型態,即安全型依 附(secure attachment)、焦慮-抗拒型依附(anxious-resistant attachment)以及 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Ullrich(1999)在其研究「帶引孩子走過青春期」中,提到親情互動有兩 個向度,「語言主張」(verbal assertion)與「情緒警訊」(emotional alarm); Gerard(1994)編製親子關係評鑑量表(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ventory, PCRI) ,將親情互動分成「父母支持」 (parental support) 、 「父母滿意」 (satisfaction with parenting) 、 「親子參與」 (involvement with child) 、 「溝通」 (communication) 、 「設限」(limit setting)、「自主」(autonomy)與「角色適應」(role orientation) 等七個因素。Gilbert(1998)研究處理危機中的孩子,發現親子互動關係的六種 1.

(3) 基本類型,為「反應者」(reactors)、「專注者」(workaholics)、「堅持者」 (persisters) 、 「夢想者」 (dreamers) 、 「反叛者」 (rebels)與「增長者」 (promoters) 。。 以上諸位學者對親子互動關係的分類與闡述,有從技巧層面分析,以利關係的運 作;有從內容形式切入,有助親職的知覺省思;有從所屬情境探討者,以便心理 地位的覺察與領會。 在本土文化的親情探討上,李美枝(民 87)在其「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 與功能」的研究中,則將親子關係的互動分為「內涵因素」及「功能因素」,而 產生九種親子溝通及互動形式,為喜歡、親近、權力、順從、認同、利他、平等、 心事分享以及生活依賴。而羅國英(民 86)在其「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 係的測量」中,建構青少年知覺與父親、母親的親子關係,發現親子關係有兩個 籠統的知覺,為「知心感」以及「負向情感」,另外還有七個特定成分知覺,為 「依附感」、「敬佩感」、「回報壓力」、「工具功能」、「缺乏自主感」、「被 重視感」、以及「一體感」。黃麗莉(民 85)在其研究中提及中國家庭中的相 處是以「和諧」為主,有「親和式和諧」與「合和式和諧」。「親和式和諧」重 視情感交流,包含「主動付出」、「關心愛護」、「體恤遷就」、「不予計較」 等;而「合和式和諧」則重視角色規範,強調「名分」、「責任」等。另外,莊 耀嘉(民 88)依據 Myllyniemi(1997)的人際環理論中人際行為類別,四個維 度(支配-順從;關愛-畏懼;侵犯-信任;愛-憎)所構成的八種行為類型, 闡釋華人家庭的互動行為,為「關愛」、「教導」、「霸道」、「敵視」、「卑 順」、「敬重」。近來的研究者都有一個信念趨勢,不僅僅是父母影響孩子,相 信孩子對父母也存在著影響,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便是其中一 種。因此,本研究將以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關係型態為主題焦點,建構本土 的「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內涵與測量。 二、家庭互動關係型態的內涵向度 人類雖有個別差異,但在社會文化不同期待的衝擊與形塑下,有共同模式。 如能瞭解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下的人與人產生互動關係時,在兩造應對習慣的偏 2.

(4) 好傾向中,找尋出行為的基本型態,則將有助於人際間產生共同主題與認知共 識,增進人際的瞭解與認同,因此,本研究擬探討家庭互動關係型態,瞭解家庭 中的互動關係。 (一)態度的內隱與外顯 在中國家庭互動關係中,依據 Russell 和 Yik(1996)的研究,中國父母對 於子女的行為感到困擾時,他們通常會表現出憤怒這個表面情緒,卻少能覺知自 己內心的擔憂;張兆球、郭黎玉晶(民 87)則認為在中國人的親子關係中,父 母不慣常直接向子女表達自己的感受;劉慈惠(民 88)在其研究中發現,中國 父母與子女之間很少有肢體與口語上情感的交流,由於受到傳統文化影響,對中 國人而言,愛不是用說的,而是用行動表現的。很多時候,中國父母的愛在只能 意會不能言傳中,已經很自然地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了。那麼子女的互動回應如 何?張兆球、郭黎玉晶(民 87)與 Chao 和 Sue(1996)以及張嘉真、李美枝(民 89)的研究一樣,發現中國文化下的孩子,也比起西方人較能接受父母的誘導與 教誨,亦即較能領會父母在管束背後未直接表達出來的期望與關愛。也像劉慈惠 (民 88)所言,通常孩子是經由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事當中,去體會父母的愛。 由以上文獻,可以發現中國的情感表達是內斂而含蓄的,不慣常直接表達情 感,也並不談論感受與想法。這樣的互動關係,是否形成中國人在與家人或人際 之間互動時,衍生含蓄引起的所謂的「內斂」,就是情意被體會,但互動當時卻 未有態度及行為上的表達。也就形成關係型態上的「內隱」與「外顯」向度。 (二)情意的和諧與不和諧 中國傳統的規範性文化是傾向互賴文化的,在此種互賴關係中,個人的行為 受到情境及他人關係所指導決定,也就是個人必須學習自我控制任何可能危及人 際和諧的私人情緒。在中國家庭互動中,徐靜(民 85)在其研究中提及中國人 的家庭關係時,亦認為中國人在家人間不會輕易說出使家人感情不好的話,以免 傷及家人關係的和諧。黃麗莉(民 85)在其研究中亦強調中國家庭中的相處以 「和諧」為主,不論是情感的交流,或者是角色規範。家庭是社會的一環,家庭 3.

(5) 也是社會的基礎,家庭與所處的社會在同一文化下,所以,中國家庭互動關係確 實也如中國社會一般,維持「和諧」關係相當重要,而且在其中的人,需表現合 於「互賴文化」中的角色規範,極力達成「和諧」的互動關係。 中國文化價值觀,對「孝順」有極高的認同,從「孝道」延伸出絕對的「順 從」,並且也延伸出在外在行為上的「聽話」。那麼在中國社會家庭互動關係, 是否都是父母「嚴教」,而子女「順從」與「聽話」的和諧互動關係型態呢? Lewis(1981)認為大部分的研究者在著眼教養方式時,都將焦點放在父母如何 使用控制權,而卻忽略了子女的順從機制。而 Darling 和 Steinberg(1993)則似 乎贊同 Lewis 的說法,他認為當我們太把親子互動的議題放在父母教養型態時, 關心的是父母使用的教養型態,因此,將會使我們忽略了到底教養型態所引起的 子女的順從情形為何。 中國人在情感表達上是含蓄的,並且透過許多間接的方式呈現其在互動關係 情感上認同的意向。而中國人重視「順從」,順從代表中國人在人與人上下關係 間的「和諧」,「和諧」是中國人家族主義的一個重要關係取向,因此,由順從 引發情意上的和諧與不和諧,也就形成「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上的「和諧」與「不 和諧」的維度。 (三)意向的積極與消極 李美枝(民 87)在其「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的研究中,提及: 「順從的意思是被影響者並不認可影響者的看法,但還是依照對方的意願或要求 行事;認同是指被影響者希望成為像影響者一樣;內化是指被影響者完全接納影 響者的價值觀與態度。」(頁 11)。而在其研究中進行因素分析時,卻也發現 認同與內化聚合在一齊,因此一併歸為認同。這樣的現象也許意味著對互動關係 的不同「意向」而產生的差異,被影響者「希望」成為像影響者一樣,甚而完全 接納影響者的價值觀與態度,認同與內化都同樣的含有「積極」的「意向」,希 冀願望能與影響者一樣。而順從則含有「消極」的「意向」,就如同李美枝對研 究中的個案訪談的一段陳述一樣:「他們時有衝突,但是父親強勢管教背後所隱 4.

(6) 含的理性與愛,使他偶而也敢於頂撞父親的批評指責,但由於父親的「全知」、 「理性」與「過來人的閱歷」,作兒子的總是說不過他,所以抗爭無效後,就乾 脆只聽不反應了。」(頁 38)。抗爭無效後,就乾脆只聽不反應了,不反應並 非沒有意見,此順從很「表面」,不希冀願望能與影響者一樣,隱含著互動關係 中「意向」的「消極」。 誠如上述所言,在家庭互動關係中,有一種型態是被期待的,那應該是一種 「積極」的「意向」。積極的意向象徵了一種涵義,認同,希望能與影響者一樣。 這是一種互動關係間的相互包容現象,一個人的我涵蓋了他視之為親近的他人, 兩人愈相容,視他為我之一部分的認知也愈強(李美枝,民 87)。也就是互動 雙方將透過此「積極意向」,產生「與我親近,與我有相同價值觀與態度」的「意 象」。 因此本研究希望能以此三個中國文化性格特質為向度,由含蓄引發的態度內 隱與外顯,由順從引發情意上的和諧與不和諧、由信任與認同引發意向上的積極 與消極,建構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以便深入探討青少年家庭的家庭互動關係型態 的內涵。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的家庭為對象,預試與正式施測共約訪北、中、南三區 583 個家庭,對於家庭中之爸爸、媽媽及孩子一一施測。預試之有效樣本為 250 位孩子;而正式施測之有效樣本為 793 位孩子。其中預試之有效樣本中,男生為 118 人、女生為 132 人;正式施測之有效樣本中,男生為 386 人、女生為 407 人, 其中國小生 196 人、國中生 182 人、高中生 185 人、大專以上 230 人。 二、研究過程 (一)文獻整理 本研究將持續進行理論文獻與實徵文獻的蒐集,參閱相關文獻,閱讀與整 5.

(7) 理,從中比較、統整親子互動的相關理論與研究,以作為建構理論模式之依據。 (二)施測與資料分析 並邀請 583 個家庭進行「親子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並以「結構方程模式」 驗證根據親子互動關係型態理論與實徵研究結果所提出的「家庭互動關係影響模 式」是否可以用來解釋國內家庭的觀察資料。 三、研究工具:親子互動型態量表 本量表以由順從引發情意上的和諧與不和諧、由信任與認同引發意向上的積 極與消極、由表現引發的態度內隱與外顯,建構親子互動關係型態量表的理論架 構。而有「交心」、「妥協」、「衝突」、「冷淡」、「衿持」、「渴求」、「偽 裝」與「防衛」八種關係類型的題目。爸爸版及媽媽版各七個情境,如圖一。. 圖 1-A. 圖 1-B. 圖 1-C. 圖 1-D. 圖 2-A. 圖 2-B. 6. 圖 1-E. 圖 2-C.

(8) 圖 2-D. 圖 2-E. 圖 2-F. 表 1 「親子互動溝通型態量表」之各分量表的題目舉例 版本. 爸爸. 媽媽. 量表名. 舉例. 稱. 題號. 矜持. F5. 爸爸稱讚孩子認真準備考試,孩子不好意思,臉都紅了。. 默從. B8. 孩子希望爸爸不要強迫他吃魚,但還是默默地把魚吃了。. 偽裝. G6. 孩子討厭幫爸爸搥背,所以假裝手受傷了。. 防衛. G7. 孩子不喜歡爸爸叫他幫他搥背,所以避免提起搥背的話題。. 交心. B1. 爸爸挾魚給孩子吃,孩子很開心地說謝謝。. 妥協. F4. 爸爸叫孩子去準備考試,孩子只好答應爸爸。. 衝突. J2. 爸爸在旁邊盯著小女孩作功課,小女孩卻要爸爸走開。. 冷淡. D3. 爸爸想再到前方走走,孩子意興闌珊說他們沒意見。. 矜持. K5. 孩子很想抱弟弟,可是卻不好意思說出來。. 默從. H8. 孩子希望媽媽做的菜不要那麼難吃,但還是默默的吃著。. 偽裝. I6. 孩子千百個不願意媽媽叫她起床,就假裝沒有聽到媽媽在叫。. 防衛. H7. 孩子不想讓媽媽知道她做的菜不好吃,因此一直喝著湯。. 交心. E1. 媽媽叫孩子早點睡,孩子覺得很窩心說:媽媽晚安。. 妥協. I4. 媽媽叫孩子起床,孩子只好勉強起來。. 衝突. C2. 孩子跟媽媽抗議他一點都不想出來玩。. 冷淡. A3. 孩子對媽媽提出的陪考想法愛理不理。. 題 目 內 容 舉 例. (1)在信度上,爸爸版與媽媽版之八個分量表之 Cronbach α 係數介於.60 ∼.71 之間,全量表為.91 及.92,成分信度在.68∼.83 之間,就心理投射量表而言, 顯示此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適切;(2)在效度上,其探索性因素分析之負荷 量絕對值介於.30∼.91 之間,八個因素累積變異解釋量爸爸版為 43.04%;媽媽版 為 45.75%;並以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其概念建構,其係數皆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顯現量表的建構效度良好。. 7.

(9) 肆、研究結果 本研究線性結構模式的適配度評鑑,亦即在評鑑何種模式能解釋實際觀察所 得資料的程度。 一、一階模式 (一)模式之基本適配標準考驗. 圖 3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一階結構模式之參數估計值 綜合上述評鑑標準,本研究之一階結構模式,符合基本適配標準,顯示此模 式與觀察資料的基本適配度頗為理想。 (二)模式之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 整體模式適配度主要在評鑑整個模式與觀察資料的適合程度,相當於模式的 外在品質。表 2 為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不同模式整體適配度. 8.

(10) 考 驗 結 果 。 因 此 , 本 研 究 除 了 以 χ2 值 進 行 考 驗 之 外 , 亦 參 考 適 配 度 指 數 (Goodness-of-Fit Index, GIF)、調整後適配度指數(Adjusted Goodness-of-Fit Index, AGFI)、常態適配度指數(Normed Fit Index, NFI)、相對適配度指數 (Relative Fit Index, RFI)、增值適配度指數(Incremental Fit Index, IFI)、NNFI 指數(Non-Normed Fit Index, NNFI)、比較適配度指數(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等多項指標來進行整體模式適配度的評鑑,這些指標說明一個理論模式足 以解釋實際資料的共變數百分比,其值越接近 1,則其適合度越佳,上述指標之 理想數值在.90 以上,就表示適配度極佳。另外,標準化殘差均方根(standardized RMR)亦應在.05 以下。 由表 2 中顯示,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之標準化 RMR 為.02,其他七項適配度 指數 GFI、AGFI、NFI、RFI、IFI、NNFI 及 CFI 則依次分別為.97、.95、.97、.95、.98、.97 及.98,均於理想數值.90 以上。又與虛無模式相較,本研究之理論模式與觀察資 料較能符合。根據上述之參考指標,本研究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在整體模式適 配度上,除χ2 值可能因樣本人數大而達顯著外,其他各項指標皆顯示驗證性因素 分析模式與觀察資料之適配情形相當理想,亦即此理論模式可以用來解釋實際觀 察資料。 表2.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一階之不同模式整體適配度考驗結果. 模式. DF. CMIN. RMR. GFI. AGFI. NFI. RFI. IFI. NNFI. CFI. 本研究模式. 76. 185.34. .02. .97. .95. .97. .95. .98. .97. .98. 飽和模式. 0. 0. 0.00. 1.00. 虛無模式. 120. 6137.60. 1.85. .28. 1.00 .19. .00. 1.00 .00. .00. 1.00 .00. .00. 一般而言,研究模式越複雜,其χ2 值可能越小,及其適配度將呈現越理想的 狀態,但卻可能越不具實用性。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BCC( Browne-Cudeck Criterion)、BIC(Bayes Information Criterion)、CAIC( Consistent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等指數則在找出模式的複雜與簡約之間 的平衡,以使模式能在適配的情形下,又能符合實用性。在同時參考χ2 值和估計. 9.

(11) 的參數個數下,上述指數越小,表示越有可能得到適配的模式。由表 3 的簡約性 指數中發現,本研究之理論模式比起獨立模式(所有觀察變項間彼此沒有關係), 更能有效而簡約地解釋家庭互動關係型態。 表3 模式.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一階模式之簡約性指數 AIC. BCC. BIC. CAIC. 本研究模式. 305.34. 307.97. 585.89. 645.89. 飽和模式. 272.00. 277.97. 907.91. 1043.91. 虛無模式. 6169.60. 6170.30. 6244.41. 6260.41. 二、二階模式階層性構念效度之驗證 (一)模式之基本適配標準考驗 根據模式檢驗結果加入徑路係數後之二階模式圖如圖 4A。. 圖 4A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二階(和諧與不和諧)結構模式之參數估計值. 10.

(12) 圖 4B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二階(積極與消極)結構模式之參數估計值. 圖 4C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二階(內隱與外顯)結構模式之參數估計值 綜合上述評鑑標準,本研究之二階結構模式,皆不符合基本適配標準,顯示 此模式與觀察資料的基本適配度不理想。 (二)模式之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 表4.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二階模式(和諧與不和諧)之簡約性指數 AIC. BCC. BIC. CAIC. 本研究模式. 387.20. 389.00. 578.91. 619.91. 飽和模式. 272.00. 277.97. 907.91. 1043.91. 虛無模式. 6169.60. 6170.30. 6244.41. 6260.41. 11.

(13) 表5.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二階模式(積極與消極)之簡約性指數 AIC. BCC. BIC. CAIC. 本研究模式. 518.68. 520.48. 710.39. 751.39. 飽和模式. 272.00. 277.97. 907.91. 1043.91. 虛無模式. 6169.60. 6170.30. 6244.41. 6260.41. 表6.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二階模式(內隱與外顯)之簡約性指數 AIC. BCC. BIC. CAIC. 本研究模式. 516.10. 517.90. 707.81. 748.81. 飽和模式. 272.00. 277.97. 907.91. 1043.91. 虛無模式. 6169.60. 6170.30. 6244.41. 6260.41. 進一步以 AIC、BCC、BIC 及 CAIC 等指數檢驗二階模式的簡約性後發現,符 合模式簡約性的要求,即二階模式能夠解釋親子互動關係型態的心理構念。 根據一階及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與觀察資料適配度之考驗,結果顯示, 其中以一階之觀察資料有相當良好之適配情形,且符合模式簡約性的要求。此研 究結果確立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之模式驗證,支持觀親子互動關係型態為一具多向 度但非階層性之心理構念。 伍、結論 整體而言,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之模式驗證,經由適配標準的評鑑後,顯示親 子互動關係型態驗證性因素分析一階模式與觀察資料具有良好之適配度,此結果 表示確立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之模式驗證,支持觀親子互動關係型態為一具多向度 但非階層性之心理構念。親子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之模式為一含有「交心」、「妥 協」、「衝突」、「冷淡」、「衿持」、「渴求」、「偽裝」與「防衛」八種類 型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之構念。 陸、成果自評 本研究各項工作項目大致上都依照預先的計畫及進度完成。研究結果顯示親 子互動關係型態之模式為一含有「交心」、「妥協」、「衝突」、「冷淡」、「衿. 12.

(14) 持」、「渴求」、「偽裝」與「防衛」八種類型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之一階模式多 元非階層構念。可提供未來父母、教師以及社會工作者瞭解親子互動關係的基 礎,以及進行有關親職教育的參考。本研究的內涵探討也提供了對於親子互動溝 通型態的架構基礎,將可提供瞭解家庭在互動溝通時,有用的解釋依據。而且, 本研究建構的互動溝通模式,可有利於協助親子在溝通時,建立共同主題及認知 共識,以作為未來父母、教師以及社會工作者協助學生在生活適應、進行家庭親 職教育時,提供有關溝通策略之參考。綜合研究結果,本研究顯現了理論與實用 上的價值,應適合於學術期刊上發表。. 參考文獻 李美枝(民 87)。 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 研究,9,3-51。 徐靜(民 85)。中國人的家庭與家族治療策略。刊於曾文星(主編):華人的 心理與治療。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張兆球、郭黎玉晶(民87)。 香港兒童對父母管教訊息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傾向。 本土心理學研究,9,281-306。 張嘉真、李美枝(民89)。親子間情感行為的溯源與文化塑形。中華心理衛生學 刊,13(2),1-35。 黃麗莉(民 85)。 中國人的和諧觀\衝突觀:和諧化辯證觀之研究取徑。本土 心理學研究,5,47-71。 莊耀嘉(民 88)。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本土心理學研究,12,3-46。 劉慈惠(民88)。 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 12,311-345。 羅國英(民 86)。 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6-2413-H-031-004-G11)。 Ainsworth, M. D. S., &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Chao, R. K., & Sue, S. (1996). Chinese parental influence and their children school success: A paradox in the literature on parenting styles. In S. Lau (Ed.), Growing up the Chinese way: Chinese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487- 496. 13.

(15) Gerard, A. B. (1994).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ventory (PCRI): Manual. Los Angeles, CA: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Gilbert, M. B. (1998). Are your kids at-risk? Do you listen to how they speak to you more than just what they sa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Listening Association, Kansas City, MO. Lewis, C. C. (1981).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Firm Control: A Reinterpretation of Findings, Psychology Bulletin, 90, 547-563. Russell, J. A., & Yik, M. S. M. (1996). Emotion among the Chinese. In M. H. Bond (Ed.), 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llrich, M., & Kreppner, K. (1999). The quality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14.

(16)

數據

表 3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一階模式之簡約性指數
圖 4B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二階(積極與消極)結構模式之參數估計值  圖 4C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二階(內隱與外顯)結構模式之參數估計值  綜合上述評鑑標準,本研究之二階結構模式,皆不符合基本適配標準,顯示 此模式與觀察資料的基本適配度不理想。  (二)模式之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  表 4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二階模式(和諧與不和諧)之簡約性指數
表 5  親子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二階模式(積極與消極)之簡約性指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

This paper briefs Members on the way forward for harmonisation of kindergartens (KGs) and child care centres (CCCs) in the light of the public and operators’ views on the

prevent cruelty and alleviate suffering, and through education to cultivate a deep respect for life in the community so that all living creatures may live.. together

Kielsmeier (2002) “Recasting the Role of Youth in the 21st Century: Active Learning and Civic Engagement” Paper presented in the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onference 2002:

In this chapter, the results for each research ques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a)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n evaluating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application model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in order to share the

Hsueh (1996), “A Dynamic User-Optimal Route Choice Problem Using a Link-Based Variational Inequality Formul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R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