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Copied!
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大歷史學報第 40 期

BIBLID I012-8514(2007)40p. 93-148

2007 年 12 月,頁的 ~148 2007.9.5 收稿. 2007.1 1. 8 通過刊登

山在瑤波碧浪中

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周婉窈*

提要

臺灣在明朝不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距離沿海信地澎湖很近,但明朝人對 臺灣的認識很不切合實際。這篇論文昌在探討明人的臺灣認識的情況,以及 此一認識由粗淺的印象到具體接觸的演變過程。

正文分為五節。首先討論有關中文文獻之「夷洲」與「流求」的長年論

爭,特別側重明人的理解。由於中國和琉球國(沖繩,今屬日本)往來密切,

臺灣逐漸浮現在明人的視野中。在處理十五至十七世紀初環中國海域的人群

活動時,我們必須了解:明朝實施海禁,以及其後的局部開放海禁(隆慶元

年, 1567) 是整個歷史進程的大背景。第二至第五節分別探討外人對臺灣的

「逐步」認識。起初明朝出使琉球的封舟把臺灣當成海上航行的定位指標。

隨著海寇問題的深化及侵犯範圍的南移,臺灣成為海盜的據點或海外的巢穴

(以被稱為「東番」的西南靠海地區為主)。在明朝禁止人民和日本貿易的時

代,臺灣成為中日貿易的轉運點;日本人靚靚它,幾度想加以招撫,甚至于

以佔領。面對日本的野心,明朝士大夫認為它是大明東南海防的最前線

雖不必為我領土,但也不能為他人所佔。其後,到東方尋找貿易據點的荷蘭

人原本對這個(群)島嶼不感興趣,但在古領彭湖不逆之後,最後還是決定

白領大員,將臺灣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路向。

臺灣這個島嶼,不論直洲大陸的統治者如何認識它一一夷洲也好,流求

也好,或竟皆不是,它的土著民兀自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然而,它的

四周來自不同歷史脈絡的發展不容許它「自外」於這一切。外人對這個島嶼

的認識,從海上航行中的某個角度看到它的側影,逐漸因為各種具體的接觸

而認為它是二個島嶼,或三個島嶼,最後大約在荷蘭人白領後,臺灣在外人

的視野中才變成南北連成一氣的島嶼。此後,臺灣捲入複雜的歷史進程中,

原本「遺世獨立」的島民則被動地進到對他們而言全然陌生的世界中。

關鍵詞:臺灣海禁夷 ;}H 流求琉球 'J、琉球雞籠嶼澎湖(彭湖) 海寇束番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2)

引子

一、夷洲與流求之謎

二、作為航標的小琉球和雞籠嶼

三、海寇的巢穴:東番

四、明季東南國防的最前線

五、王嘉波碧浪中的東番

是全合五 "'t:司, pτz

引子

稱海上的島為山,是沿襲甚久的習價。讀過中國詩詞的人,大都記

得白居易(長恨歌〉的詩句: I 忽間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標渺間。」

這裡的仙山指海上神仙居住的島嶼。然而,不是神仙居住的島嶼才叫做

山,舉凡海上諸島都可以稱山。我們或可推測,當人們搭船浮沈於茫茫

大海中,遠遠望見島嶼時,不管大小,它的樣子總像是一座浮在水面上

的山。

我們不知道稱海島為山,起源於何時,可以確定的是,明代海上行

船人約定俗成稱島為山。例如,明嘉靖十一年(1 532) 吏科左給事中陳

侃,奉命出使琉球(沖繩,今屬日本) ,經過兩年的準備,他和隨員在

嘉靖十三年五月五日(陰曆)從福建福州長樂縣廣石出海。由於逆風,

船隻航行遠度很慢,三天後(五月八日)出海口 I I 方一望汪洋矣」

他從船艙出來觀望, I 四顧廓然,茫無山際,惟天光與水光相接耳。雲

物變幻無窮,日月出沒可駭,誠一奇觀也。雖若可樂,終不能釋然於懷。

九日,隱隱見一小山,乃小琉球也」。第二天(五月十日)

,

I 南風甚

速,舟行如飛 J '他們「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

(3)

山在福波碧浪中一一一戶,色論明人的臺 j彎認識

95

不暇接」。 I從以上的敘述,我們得知明嘉靖年間,海上通稱島嶼為山,

有時也稱為嶼。 2當船駛近島嶼,人們說「山將近矣」、「山近矣」。 3

陳侃出海後不久,看到的「小山」小琉球,如果按照第二天他們即

經過平嘉山(彭佳嶼)、釣魚嶼等島嶼來看,他所望見的「小山」是臺

灣島的一部分,從方位來看是北臺灣。這個時候的臺灣,還是「鮮為人

知 J '人們似乎還不清楚它是一個大島嶼,還是分成幾個小山。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了解臺灣的「身影」如何慢慢浮現在明人的視

野中,由遠而近,由不熟悉而逐漸熟悉,由幾個島逐漸「合成」一個大

島。然而,明朝之前,文獻上一直有讓後人爭論不休的疑似臺灣的記載。

三國時代的夷洲、隔代的流求、宋朝的流求、元代的璃求、琉球,都是

難解之謎。讓我們先回顧這些說法吧。

一、夷洲與流求之謎

要談中國對臺灣的認識,一般總是從《三國志﹒吳書>

<吳主傅第

二)

(孫權傳)和《陪書﹒東夷列傳>

<流求國〉談起,這是中文文獻

中疑似臺灣的記載。已故的人類學家凌純聲先生甚至主張應該從《史記》

(東越列傳〉談起,認為臺灣可能是東越人所移殖的地方。 4這可能又太

遙遠了。

關於《三國志》中的夷洲和《隔書》中的流求是否為臺灣,學者之

1

(明〕陳侃. (使琉球錄﹒夷語夷字附) .收入《四部叢于~ .三編﹒史部) (全北:全 灣商務印書館. 1966 景印明嘉靖刻本) ,頁 7 b-缸。 2 如夏子陽云 r 遠而望之而稍有巍然、蒼然者,曰是某嶼、某山也。 J (明〕夏子陽、 王士禎. (使琉球錄) .收入屈萬里主編. (明代史籍彙刊〉第 7 種(全北:全灣學生 書局, 1969) ·37 。 3 陳侃. (使琉球錄﹒夷語夷字附) ,頁 21b 、 39b 0

4

(史記〉載束越人「不勝 flp 亡入海 J .凌純聲認為由於來越海外最近的島峽為澎湖臺;彎, 因此. r 所謂亡入海,不能不疑及澎臺諸島,早為越人所移鐘之地」。凌純峰. <古代 閩越人與臺灣土著族)

(學術季刊) 1 卷 2 期 (1952· 垂直~)

42

0

(4)

間看法不同,說法時斷時續,算是個百年以上的爭論。 5我們先不去談爭

論的內容,讓我們看看文獻本身的記載。

《三國志﹒吳書>

<吳主傳第二〉云:

二年春正月, ...。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

畫洲。畫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

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

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畫洲者。

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6

孫權「求」夷洲、直洲的動機不清楚,或許仿秦始皇故事也未可知。其

結果是,大軍無法抵達直洲,卻到達夷洲,虜了數千人回來。直洲傳言

是秦始皇派徐福浮海求神山、仙藥最後所抵達的地方,這地方的人民常

到會稽買布;會稽人出海也有遭風漂流到此地,這在在令人想起日本。

我們知道後來日本遣陪使、遣唐使到中國是從長江口附近登陸,以此,

日本人到會稽買布,也算合理。根據這份文獻,夷洲、直洲一開始並舉,

可見在人們的認知上,相距不遠。但是,實際浮海訪尋,直洲又顯得遙

不可及,大軍以抵達夷洲作結。

從以上如此簡短的文獻,要判斷夷洲是否為臺灣,其實並不具有太

大的意義。倒是《三國志〉其他兩個地方也提及「夷州、 I

J

(此處「外IJ

字無三點水,然根據文脈應即為上引之「夷洲 J

)

,這兩條都在列傅,

與孫權想「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珠崖) J 而遭到大臣勸阻有關,勸阻

遣分軍遠征夷州分別為陸遜和全琮。 7據此,夷州和珠崖應有地理上的親

5 最初指出中國文獻之「琉球」為臺灣,是法國漢學者聖第尼艾耳維侯爵(

Le Marquis

Le

on

d'Hervey de Saint-Denys

,

1822-1892)

,事在 1874 年,從此引發國際漢學界夷洲、流求 是臺灣還是琉球的爭論。梁嘉彬,(情書流求國傳逐句考證(初稿» ,收入杜維運等編, 《中國史學論文選集>c臺北:幼獅文化,

1976)

'220-227 。梁氏此文原刊於《大陸雜 誌) 45 卷 6 期(

1972

.臺北)。會¥:f口亦指出這個爭論「已超過一百年 J .見曹永和' (明洪武朝的中琉闕係) .收入氏著.<中國海洋史論集 H 臺北:聯經出版,

2000

),

197 '

6

[晉〕陳壽, <三國志> (北京:中華書局, 1994) ,卷的, 1136 。 7 陳壽, <三國志) ,卷 48 ,

1150

;卷 60

' 1383 '

(5)

山在落波碧浪中一一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97

近性( r 全琮傅」云

r 權將闇珠崖及夷州。 J )。三國時的珠崖部即

海南島,孫權的夷州之役「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J

'

r 得不補失」

「權深悔之」。除了地理可能鄰近海南島之外,文獻遠不足以讓我們其

體指夷州即臺灣。

如果《三國志》關於夷洲的記載過於簡略, {陪書﹒東夷列傳) <流

求國〉所記該國情況則相當詳盡。〈流求國〉起頭云: r 流求國,居海

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士多山洞。其王姓歡斯氏,名渴刺

兜,不知其由來,有國代數也。彼土人呼之為可老羊,妻日多拔荼。」 8

以下是很長的一大段文字,描寫流求國的風土人情,包羅甚廣,不遜同

書對日本的描寫,若全文逢錄,恐過於冗贅,在此僅引最後一段。文末

五﹒

大業元年,海師何蠻等,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希,似有

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里。三年,場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

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圓。言不通,掠一人而返。明年,

帝復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逞。時棲國使來朝,見

之曰

r 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帝遣武賞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

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星電嶼,又一

日使至流求。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山昆崎人頗解其語,遣人

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稜擊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

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逞。自爾逆絕。 9

這是個「屢勸不聽」的故事。流求至少兩度拒絕惰的招撫,最後惰煽帝

派大軍遠征,予以痛擊,帶回男女數千人。

孫權遣將浮海求夷洲、直洲在黃龍二年 (230) ,隔煽帝遣將浮海痛

擊流求國,事在大業四年 (608) ,前後相隔三百七十八年。三國時代的

「夷洲」是不是隔代的「流求國 J '本身就是個問題。在這裡我們不能

不討論沈瑩《臨海水土志》中的「夷洲 J

0

{臨海水土志》已候,我們

8

(唐〕魏徵等, <晴書> (北京:中華書局, 198 7) ,卷肘, (流求國) '1822-1823 。 9 魏徵等, <晴書> '卷肘, (流求國) '1824-1825 。

(6)

知道該書關於夷洲的記載,是因為《後漢書﹒東夷列傳》唐章懷太子注 中引用該書:

沈瑩《臨海水土志》曰「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

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誨。人皆免髮穿耳,女人不穿耳。土地饒

泛,既生五穀,又多魚肉。有犬,尾短如膏尾狀。此夷舅姑子婦臥

息共一大林,略不相避。地有銅鐵,唯用鹿格為矛以戰闢'摩喝青

石以作(弓)矢〔鎮〕。取生魚肉雜時大瓦器中,以鹽曲之,歷月

所日,乃咬食之,以為上看」也。 10

沈瑩是三國時代吳國人,孫亮於太平二年 (257 )以會稽東部為臨海郡。

今天的會稽市約當北緯 30

0

• 從地圖上來看,琉球群島在其東南方,臺灣

在其南方。雖然沈瑩是三國時代的人,這段關於「夷洲」的記載,並未

被採入《三國志>

0

{三國志》作者陳壽( 233~29 7)以近乎當代人的身

分撰寫三國歷史,可以說「去古未遠」。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到夷洲

時,未採用沈瑩《臨海水土志> '原因不明,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一、

陳壽編撰《三國志》時,未得見《臨海水土志> ;二、陳壽得見此書,

但不認為沈瑩的「夷洲」就是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追征的「夷洲 J

因而未予採用。總之,我們是否可以拿沈瑩筆下的「夷洲」來「實化」

孫權派兵攻打的「夷洲 J '還是個問題。

沈瑩的《臨海水土志》也收入北宋李助等編黨的《太平御覽> '見

於卷七八 o r 釵東夷」條,內容遠較《後漢書》章懷太子注詳盡。由於

《太平御覽》全文較長,茲逢錄註中,以供參考(惟請注意此一版本中

「夷洲」作「夷州、I

J

)

0

11 如果我們比對沈瑩《臨海水土志》的夷洲以

lO r 南朝宋〕范峰. <後;美書﹒東夷列傳> (北京:中華書局,

1965)

,卷的, 2822 。

11

r 敘束夷」條云:

r

<臨海水土志〉曰: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 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 i丘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玉, 分畫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究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蕃章~ 0 土地饒 ;天,既生五穀,又多魚肉。舅姑子婦男女臥息共一大林,交會之時,各不相遇。能作細 布,亦作 Jil 文布,刻畫其內,有文章,以為飾好也。其地亦出銅錢,唯用鹿絡矛以戰開 耳。磨蠣青石以作矢敏、刃斧、錄貫、珠稽。飲食不潔,取生魚肉,雜時大器中以滷之,

(7)

99

山在磁波碧浪中一一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及《陪書}

<流求國)

,可以獲致這樣一個結論:夷洲和流求國鮮少共

通之處,雖然兩處居民都分別其有東南亞古文化的某些特徵。換句話說,

我們很難說沈瑩的夷洲和《惰書〉流求國必然是關於同一地理空間的紀

錄,兩者在文化上未必其有相承的關係;至於《三國志》的夷洲,則因

為記載過於簡略,無法和〈陪書》作有意義的比對。

《情書》關於流求國的記載,相對於當時關於其他「東夷」的記載,

不能不說頗為詳盡,連該地動植物都有所描述。然而,如上所述,問題

出在(流求國〉似乎是個孤立的民族誌文獻,缺乏可資比對、輔證的其

他材料,孤伶伶地懸在史書裡,無法進一步致查,不像高麗、新羅、百

濟,以及儀國(日本)有其他的史料可資參照。這份孤懸的文獻本身是

個謎,流求國到底是臺灣、沖繩,實難獲得確論。以下幾個面向,是我

們可以加以思考的。

首先,就地理位置來看,流求國「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

建安郡在隔代約等於今天的福建一地,建安郡治所在地即今天的福州。

福州在北緯 26 。稍北,如果沿著北緯 26

0

,往正東前進,可以抵達今天沖

繩首府那霸;這條直線掠過臺灣北端,臺灣本島最北端的富貴角位於北

緯 26' 18'20" 。換句話說,如果所謂「當建安郡東」是以郡治為準'那麼

沖繩是最佳候選者。然而,我們是否一定非得把文獻的「當...東」看

成正東呢?

其次,讓我們看看距離。流求國是「水行五日而至」的地方;一般

歷日月乃咬食之,以為上備。呼民人為彌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餘文(丈?

)

以看中庭,又以大件旁春之,開四五星如鼓。民人聞之,皆往馳赴會。飲食皆鋸相對, 鑿林作器如稀槽狀,以魚肉腥躁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菜為酒,木槽時之,用大竹 筒長七寸許飲之。歌似犬嘩,以相娛樂。得人頭,祈去腦,較其面肉,留置骨,取犬毛 染之,以作鬢眉斐,編具齒以作口,自臨戰關時用之,如假面狀,此是夷王所服。戰得 頭,著首遷,於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餘丈,以所得頭,差次挂之,歷年不下,彰示其功。 又卑(甲? )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與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 要失去前上一齒。」見〔宋〕李日本等笨, <太平 ~5p 覽) (北京:中華書局, 1960 影印上海 涵芬樓印宋本) ,卷 780 , (四夷部一﹒束夷一>

'

r 敘東夷」條,頁 3455~3456 。

(8)

說水行幾日可到,是指順風情況。情埸帝遣將出海征伐流求國,大軍從

義安出海,隔代的義安在今天廣東潮州、|。從潮州出海,至少經過兩個島

嶼(高華嶼、誼蠶嶼;兩島距離二日水程)

,五日可到的地方,到底在

哪裡?海上航行的速度,與船隻之大小、形制關係重大,不能一概視之。

陪代一般遠洋船隻速度如何,實在缺乏資料,很難判斷水行五日可抵何

處。根據史料,明代從福州出海到琉球,順風約四至五天,可進入琉球

國界,不久即可抵達那霸港 ;l2清初廈門出海到鹿耳門,約一天多。 13如

果明代的航速可供參考的話,

r 水行五日而至」的地方,恐怕琉球比臺

灣的可能性高。另外,

<流求國〉云: r 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誼醫

嶼,又一日便至流求。」換句話說,高華嶼和通體嶼相距有兩天的航程。

以流求為臺灣者,如藤田豐八,把這兩個島嶼比定為澎湖群島的兩個島

嶼, l4這又太不符實際了。我們實在很難想像澎湖群島的兩個島嶼之間

需水行二日。

12 根據蕭崇業, <使琉球錄﹒琉球過海國) ,從福州梅花所放洋,順風到馬齒山,共需四 十二吏,也就是四天多一點(一日夜為十更)

(明〕蕭崇業、謝杰, <使琉球錄﹒附 皇華唱和詩)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69) ,頁 11-17 。又根據夏子陽, (琉球過海 圖) '}I頂風四十三更可抵達馬齒山,國版見夏子陽、王士禎撰, <使琉球錄) ,收入黃 潤華、薛英編, <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0)

上冊,卷土, (琉球過海圖) '325-343 。實際上「一路順風」的情況很少見,通常遠 遠超過四、五天;以實例而言,大約需九天至二句。又,海上航行若抵達古米山(今沖 繩久米山)即是抵達琉球國界;古米山之後,抵達馬齒山,即今慶良問諸島。 13 郁永河云 r 向謂廈門至臺;彎,水程十一更半;自大旦門七更至澎湖,自澎湖四更半至 鹿耳門。 J (清〕郁永河, <祥海主己遊) ,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鴿, <臺灣文獻叢 刊}第 4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卷土, 8 。黃叔就云 r 廈門至澎 湖水程七吏,澎湖至鹿耳門水程五吏。 J [清〕黃叔薇, <臺海使搓錄)

,

<臺;彎文獻 叢刊〉第 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 7) , 15 。陳盛韶云 r 廈門至鹿兒門 水程十二吏。 J [清〕陳盛韶著,劉卓英標點, (鹿港廳﹒海道) ,收入氏著, <問俗 錄)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3)

, 118 。然〔明〕陳第(東番記〉云 r 從烈嶼 諸澳'乘北風航海,一晝夜至彭湖,又一晝夜至加老灣,近矣。」方豪, (陳第束番記 考證) ,收入氏著, <方豪六十自定稿) (臺北:學生書局,

1969)

, 842 。由於陳第 大員之航遇風,不準,似以十二史左右為合理。 14 轉引自梁嘉彬, (晴書流求國傳逐句考證(初稿)

)

, 226 。

(9)

山在璿波碧浪中一一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101

其三,根據〈流求國〉所述,這個地方已經有初步的政治社會組織,

有類似「國」的規模,國王類似共主,有宮室,有軍隊,有因而見需要的

非常態稅徵'有簡單的司法系統。更引人注目的是,流求國具有一些「印

度尼西亞安古文化 J (東南亞古文化)的特質, 15例如,男子拔毛,女

子鯨手,以骷髏為珍。以此,臺灣似乎比較符合。文獻又說,將軍陳稜

曾以「棍峭人」當「通譯 J '前往招撫流求。「眼崎人」是東南亞或廣

東一帶的土著,其語言有屬於「南島語系」者,既然「崑崙人」的語言

與流求國可通(或被認為可通)

,流求國應也屬於南島語族,而今天的

琉球,語言屬於日本語系,此點不相符合。

其四,就目前我們對臺灣土著民族的了解,似乎尚未見出現其有〈流

求國〉所描述之文化程度的土著社群,臺灣考古發掘亦尚無可資證明的

發現。然而,我們也不能排除臺灣土著民族曾有某一社群發展到如此程

度的可能性,最後這個社群消失了。臺灣是孤島,如果某些土著社群發

展出比較高度的社會政治組織,後來無法維持而消失,也不是不可能。

我們不能假定特定地理空間的文化一定是直線地向上發展,南美洲的印

加文明就是一例。就近取醬,明初鄭和可以率領二百餘艘船組成的船隊

七次下西洋,遠至非洲東岸,其造船和航海技術在當時舉世無雙,然而

不到一百年,到了嘉靖年間出使琉球,人人視為畏途,造船技術十分低

落, ,-種種皆不如法,不久即壞」。 l6其後似乎每下愈況,萬層七年(

1579)

蕭崇業出使琉球時,花鉅款造船,卻有致命的缺點,幸而臨時改造,否

則早就瓦解了。 17

其五,流求國和日本有密切的關係'日本的使者一看到流求國的「布

甲 J '就說這是「夷邪久國」的東西,可見對其文物相當熟悉。根據〈流

求國〉本文,流求國人「編芋為甲J '也就是用麻繩編結成甲胃,這裡

15 凌純是吾指出,臺灣土著保持很多印度尼西安古文化(即東南亞古文化)的特質,如文身、 缺齒、拔毛、口琴、織貝、卉服、貫頭衣、腰機紡織、父子連名、親族外婚、老人政治、 年齡分級、獵首、烏占、靈魂崇拜、室內葬等。凌純聲.<古代閩越人與臺灣土著族) , 36 。 16 陳侃, <使琉球錄﹒夷語夷字附> .頁 22b 。 17 蕭崇業、謝杰,({史琉球錄﹒附皇華唱和詩>'頁 111-114 。

(10)

的「布甲」應即指 Itt 。日本人之所以熟悉,可能來自於地緣,也就是說,

流求國可能靠近日本,有交通或貿易往來。這個時點是惰朝大業年間,

西元七世紀初,就此而言,琉球比臺灣似乎更有可能是流求國。

總之,

<惰書>

<流求國〉是一篇孤立的文獻,很難從中推斷出到

底是今天的琉球或臺灣。從方位、水程,以及和日本有密切關係等來看,

比較像琉球,但是若從氣候風土與文化來看,又比較像臺灣。或許這原

本是兩份文獻,但在傳抄收入史館的過程中,兩份文獻混成一份,也不

是沒有可能。但是這都是猜測而已,無從證明其為真或為假。

關於宋朝文獻中的「流求 J '學者間也是緊訟紛耘,或主張是琉球,

或主張是臺灣。然而,文獻實不足徵。根據零星的資料,宋文獻中,多

於〈惰書}

<流求國〉的訊息是,

,-流求」在北宋與福州有貿易關係,

南宋時和海南島也有貿易關係。 18值得注意的是,在「流求」之外,南

宋時增加了有關「因此舍耶」的訊息。從宋人有關「因此舍耶」的記載,我

們可以看出當時人對「因此舍耶」的認識不及「流求 J '對宋人而言, r 因此

舍耶」言語不通,商旅不行,經常侵犯閩粵沿海(平湖、泉州、潮、惠)

,

對鐵器有特殊的喜好,他們以竹接為主要的海上工具。 19關於「因此舍耶」

是臺灣,還是菲律實,學者之間也是莫衷一是。

我們在此無意涉入宋朝的「流求」到底是臺灣,還是琉球(沖繩)

的爭論;也無意討論「因此舍耶」是臺灣,還是菲律賓。究實而言,文獻

過於單薄,實不足作出確論。

築修於元朝的〈宋史} ,在〈外國傳七〉首列〈流求國> '云:

流求國在泉州之束,有海島曰彭湖,姻火相望。其國塹柵三重,環

以流水,植棘為藩,以刀稍奇矢劍妓為兵器,目示月盈虧以紀時。無

他奇貨,商賈不通,厥土;天壤,無賦斂,有事則均稅。旁有四比舍邪

國... 0

20

18 黃寬重, (南宋「流求」與「此舍耶」的新文獻)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 57 本第 3 分( 1986 年 9 月,臺北) , 505 。 19 黃寬重, (南宋「流求」與「此舍耶」的新文獻)

.

506 、 508 。

20

[元〕脫脫, <宋史> (北京:中華書局 '[985) ,卷 491

14127 。

(11)

山在瑤波碧浪中一一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103

《宋史》關於流求國的記載,相當簡略,不超過《惰書> <流求國〉

值得注意的是,流求國的地理位置,比起《情書》所言「居海島之中,

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 J '更為其體,指出流求國「在泉州之東,

有海島日彭湖,姻火相望」。換句話說,流求國是彭湖(澎湖)可以望

見的地方。不過,我們不能太拘泥於所謂的「姻火相望」。這可能是一

種世代因襲的傳說或想像。舉例來說,到了明代琉球指今天的琉球(沖

繩)已經再確定不過的了;崇禎年間,茅瑞徵(萬曆二十九年(

1601

J

進士)仍稱琉球「與彭湖諸島相對,天氣清明,望之隱約若姻霧。其遠

不知幾千里...

...

J

0 21

元朝汪大淵 (1311~?)< 島夷誌略》所記「琉球 J '以地理位置來

說,很可能是臺灣。「琉球」條云

r 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山日翠麓,

日重曼,曰斧頭,日大崎,其峙山極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余登此山

則觀海潮之消長,夜半則望暢谷之日出,紅光燭天,上頂為之俱明。」 22

顯然他親履「琉球」之山。(此處的「山」應否當「島」解?

)彭湖「望

之甚近」的地方,似乎非臺灣莫屬。然而,汪大淵所記「琉球」之風土

民情,如「以花布為衫」、「煮海水為鹽」、「釀煎漿為酒」等,和日

後我們得知的臺灣西南沿岸土著文化不相符合。 23以此,要確指汪大淵

筆下的「琉球」就是臺灣,還是有問題。此外,我們也很難確知他登陸

的地方在哪裡。

綜而言之,宋朝的「流求」和元朝的「琉球 J '從地理位置來看,

越來越「逼近」臺灣,不過,有趣的是,到了明朝,

r 琉球」一詞有了

21

[明〕茅瑞徵, (皇明象胥錄) ,收入《四部叢刊﹒三編﹒史部) (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 1966 景印明崇禎刻本) ,卷 I , I 琉球」條,頁 17b 0

22

[元〕汪大淵著,蘇繼局校釋, (島夷誌咯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2000) '16-17

0 23 臺灣西南沿海土著氏,直至十七世紀初,尚未穿衣,釀米為酒。陳第, (東番記卜參見

方豪, (陳第束番記考證) , 836 。他們不懂得製鹽,須向華人購買。 Leonard

Blusse (Blusse)

and Marius P. H. Roessingh

,“

A Visit to the Past: Soulang

,

a Formosan Village

An

no 1623

,"

Archipel27

(1984

,

Paris; Bandung)

,

72

;干治士(

Georgius

Candidius) 著,業春榮譯詩,

(12)

具體而實際的內容,專指今天的琉球(沖繩)

,不再是臺灣了。

在明代,由於琉球前來朝賈,且明朝朝廷十二次派遣使者出使琉球,

中國關於琉球的知識大增。讓我們來看看,隨著中國和琉球往來密切,

臺灣這個島嶼如何逐漸浮現在明人的視野中。

二、作為航標的小琉球和雞籠嶼

臺灣在明代文獻中,最初以「小琉球」的稱呼出現。曹永和先生認

為《明實錄》洪武二十五年( 1392) 五月己丑條所記載,是最早有關小

琉球的文獻。 24小琉球是相對於大琉球而言,大琉球即今天的琉球群島。

到了十五世紀,又有兩條小琉球資料,不過,這都是內容含糊、朦朧不

清的記載。 25小琉球之「具體形象」進入明人的視野,最重要的還是因

為出使琉球的明朝官員的記載。

明太祖於洪武五年( 1372) 正月「遣楊載持詔諭琉球國 J '同年十

二月,琉球中山王察度( 1321~1395) 遣弟泰期等奉表買方物,開歐了中

國和琉球的正式邦交,琉球也因此加入以中國為宗主國的東亞國際秩

序。 26 自宣德三年( 1428) 起,明朝皇帝屢次遣使浮海敕封琉球國王,

前後共十二次。 27使者中留下出使紀錄的,以陳侃為第一人,其後成為

價例,現存至少有四本《使琉球錄》。由於明朝使者親履其地,明代的

琉球就是今天的琉球(沖繩)群島,毫無疑議。

不管我們認為文獻中的流求國是琉球還是臺灣,在明人的認知中,

《隔書〉中的「流求國」就是「琉球 J '不是臺灣。如前所述,陳侃於

24 會永和, (歐洲古地圖上之臺灣) ,收入氏著, <金;弩早期歷史研究) (全北:聯經出 且反

,

1997)

,

318

。 25 明代早期文獻中有關「小琉球」的記載,見陳宗仁, <雞籠山與淡水洋一一東亞海域與 台灣早期史研究, 1400-170 的(臺北:聯經出版,

2005)

'57-呵。 26 曹永幸口, (明洪武朝的中琉闕係) '195~196 。 27 夏子陽、王士禎, <使琉球錄)

,

r 歷朝使琉球姓氏考 J '的 -19 。

(13)

105

山在璿波碧浪中一一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嘉靖十三年 (1534) 出使琉球。他根據個人親履其地的經驗,認定史書

中的流求國就是琉球。陳侃具實事求是的精神,在滯留琉球的一百十五

天(五月二十五日至九月二十日)中,他一一比對考查文獻所載,發現

「是誌所載者,皆訛也」。此處的「是誌」指《大明一統誌>

'實則本

自《階書〉。他曾認真「按圖索瞋 J '想印證文獻的記載,例如文獻云

「王所居壁下多緊觸髏,以為佳 J '他仔細留意,然未能有所發現。 28至

於其他文獻,陳侃評論道: r 凡載琉球事者,詢之百無一實。」 29換句

話說,從方位和水程而言,琉球(沖繩)符合流求國的地理位置。但是,

拿〈流求國〉所記的文化內涵來看,卻又一一不符。這又回到我們在第

一節所討論的不可解之謎。

明人認為《情書》所載之「流求國」是今天的琉球,還有一條重要

的證據。鄭若曾 (1503~1570)

<琉球圖說》所附「琉球國圖」中,繪有

三個島嶼,分別寫著.

r 誼醫嶼東離琉球水程一日」、「高華嶼東離琉

球水程三日」、「彭湖島東離琉球五日」。 3。這分明是把〈情書〉所云

「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至高華嶼,

又東行二日至通體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化為圖畫。換句話說,鄭若曾

認為彼「流求」即此「琉球」。

不管明朝以前的「流求」或「琉球」是臺灣還是琉球,最晚從明洪

武五年起,琉球就是指今天的琉球。至於我們現在居住的臺灣本島,在

明人的認知中,尚不是如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連成一氣的島嶼,他們對臺

灣的認識是從「點」開始。此話從何說起?

生活在「後帆船」時代的我們,可能很難了解帆船時代的一些基本

海上知識。在橫渡大洋的西洋大帆船幅起之前,海上航行,大抵是靠近

28 陳侃指出: r 又云玉所居壁下多聚觸髏,以為佳,...至王宮時,過觀壁下,亦皆累石,... 又何嘗以觸髏為佳哉?是誌之所載者,皆訛也。」陳侃, <使琉球錄﹒夷語夷字附)

頁 13b 0 29 陳侃. {使琉球錄﹒夷語夷字附) ,頁 13b 0 30 圖版見〔明〕鄭若曾, <琉球圖說) .收入黃潤華、薛英編. <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 匯編) .上冊, 1108 。

(14)

海岸航行,但又不能真正沿著海岸,因為「大舟畏淺 J , 31 最怕觸礁。

根據郁永河(康熙年間人士)

<禪海紀遊> '十七世紀末,從今天的臺

南要到淡水,走陸路遠比沿海岸航行安全多了。郁永河走陸路,但和他

同時出發、沿海岸線行走的兩艘船,一艘安全抵達目的地,一艘則遭風

全毀。另外,如所周知,鄭河下西洋的航線,基本上還是近海航行居多。

十六世紀海上強權葡萄牙也是經過近乎一世紀的嘗試和努力,才得以克

服大洋航行的種種困難。在這裡讓我們先簡單討論中國人相信的「落襟」

傳說,以及西方類似的觀念。

中國海上航行者相信,海水到了澎湖逐漸降低,靠近流求的地方稱

為「落漂 J

'

<元史》載云

I 漂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舟到彭湖

已下,過颺風發作,漂流落潔,回者百一。」 32關於落潔,到了十七世紀

末,或許因為橫渡臺灣海峽雖然驚險,證明並無「落潔 J '因此,落漂

的地點移至「雞籠山下 J '且增加] I 萬水朝東」的意象。郁永河《禪海

紀遊》云. I 而雞籠山下,實近弱水,秋毫不載,舟至即沉;或云:名

為「萬水朝東.Jl '水勢傾瀉,捲入地底,滔滔東逝,流而不返。」 33換言

之,人們認為大洋中有像斷崖的所在,船若不幸誤入此處,則萬劫不復。

十五世紀,當葡萄牙進行非洲西海岸的航路探險時,西方人也相信:

如果離海岸太遠,會掉落地球的邊界一-fall

off the edge of a flat

ea巾。

當時人們普遍相信地球是平的。如所周知,希臘羅馬時代豐富卓越的知

識,包括地球圓說以及托勒密 (Ptolemy' 約的 ~165 )的學說,淹沒於

基督教世界約八百年,一直要到中世紀快結束時,才又逐漸普及。由於

人們相信地球有邊界,因此,航海者通常不敢離開陸地太遠,以一天之

內仍能看到陸地為安全之航。

明代實行海禁,禁止民間百姓以私人方式從事海上活動;朝廷方面,

31 陳侃. {使琉球錄﹒夷語夷字附} .頁的。

32

(明〕宋祿等. {元史﹒外夷列傳} (北京:中華書局.

1995)

.卷 210· (J留求) 4667 。 33 郁永河. (梓海紀遊) .卷下 ·29 。

(15)

山在瑤波碧浪中一一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107

成祖時雖有鄭和七次下西洋 (1405-1433 )之盛舉,宣宗宣德八年(1 433

)

停止「通番 J '以中央為主導的海上發展至此全然停滯,民間只剩下走

私活動。無法公然航海、造船,其後果之一是,航海與造船技術大為衰

退。根據文獻,明時期從福建出洋往返琉球,風險極大,海上航標十分

緊要。臺灣的一個「側面」一一小琉球、雞籠嶼,也因「過海」琉球的

關係,出現在官方的航海文獻中。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其體的例子。萬曆七年(1 578) ,蕭崇業出使琉

球,他在福州募集了航海者,然而,臨行前才發現沒有一個懂得航海之

道,都是一些想賺招募費用(募值)的「河口無賴」。在地方賢達(諸

公)的建議之下,他趕緊派人到潭州「抓公差」。讀者須知,明代實施

海禁, r 片板不許入海 J '但在陸慶元年(1 567 )局部開放海禁,准販

東西二洋,取得官方「文哥 IJ 即能合法出洋,然引數有限,因此絕大多

數販洋者都是違法走私。當時南風己吹起了, r 通番者」都已出海,只

有一艘船正等著第二天出海。被官兵抓到的三個航海者,驚惶無措,以

為事敗要受嚴懲。經說明之後,才知道是出使琉球的天使(天子之使者)

要招募他們來駕船。這三個人分別叫作謝敦齊、張保、李全曾。一問之

下,他們都沒到過琉球,是專跑東南亞的走私集團。雖然如此,謝敦齊

跟蕭崇業說: r 僕雖未至其地,然海外之國所到者,不下數十,操舟之

法亦頗語之。海船在吾掌中,針路在吾目中,較之河口全不知者,逕庭

矣。」 34也就是說,他雖然沒到過琉球,但自信具有必要的知識和技能。

我們前面提到,此次所造之船有致命的缺點,這是謝敦齊指出的,

改造之法也是根據他的建議。此次封舟前往琉球,一路順風,但是回程

卻過到暴風,船身幾乎破毀,驚險萬分,全船四、五百人咸以為無生還

之日。 35事後連航海老手謝敦齊都深感「不死者,天幸也 J '論道. r 詛

知琉球之行,若是其險哉!蓋西南諸國,行不二三日,開]有小港以避風。

豈若琉球,去閩萬里,殊無止宿之地,惡能保其行不過風,風不為害也

34 蕭奈業、謝杰, ~使琉球錄﹒附皇華唱和詩) .頁 110-111 。 35 簫崇業、謝杰, ~ i史琉球錄﹒附皇華唱和詩> .頁 109-115 。

(16)

哉!一舟之人,不死者,真天幸也!」 36

由此可知,航行東南亞諸國比起航行琉球容易多了,因為東南亞是

近海航行,而且二、三天就有個小港口,可以避風。至於琉球,在全然

順風的情況下,需要四天以上的水程。然而,這四天多水程是一路航行,

沒有港口可以停泊,沿途須以山(即島嶼)為指標。從地圖上看,從福

州直接向正東航行即可抵達琉球,何以必須先往東南航行,往北,再往

東航行呢?清康熙五十八年( 1719) 出使琉球的徐謀光 (1671~1740)

,

說得最清楚. r 琉球在海中,本與漸閩地勢車直姐宜,但其中平衍無山。

船行海中,全以山為準。福州往琉球,出五虎門,必取雞籠、彭家等山。

諸山皆偏在南,故夏至乘西南風,參用辰、異等針,表繞南行,以漸折

而正東。... ...雖彼此地勢東西相值,不能純用卯、茵針徑直相往來者,

皆以山為準;且行船必貴占上風故也。 J (底線為筆者所加) 37所謂「東

西相值 J '是東西相等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緯度一樣高的意

思(當然,當時沒有緯度觀念)。除了以海上島嶼為指標之外,風向也

是一個主要因素。

實際上,從福州到琉球一般如何「靠山」航行呢?在這裡,我們有

必要介紹幾本《使琉球錄》所記航路。茲根據陳侃《使琉球錄》與郭汝

霖《重編使琉球錄} 38正文所記,以及蕭崇業、夏子陽(琉球過海圖)

,

將從福建廣石出海到琉球沿途望見或「應該」望見的島嶼表列如下:

出使年代 作者/書名 正文所記(組明體) 或(琉球過海圖)所繪島嶼(楷體)

1534

嘉靖十三年 陳侃/ 《使琉球錄〉

廣石一小琉球一平嘉山一釣魚、嶼一黃毛嶼一

赤嶼一古米山... (遭風漂泊) ...那霸港 36 蕭崇業、謝杰, (使琉球錄﹒附皇華唱和詩) ,頁 115-116 。

37

[清〕徐藻光, (中山傳信錄) ,收入黃潤華、薛英編, (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

,

中冊, 35 。

38

[明〕郭汝霖, (重編使琉球錄) ,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雜史類) (臺南﹒ 莊嚴文化, 1996 影印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明鈔本) ,第 49 冊,頁 667 。

(17)

109

山在磁波碧浪中一-J總論明人的全灣認識

1561

嘉靖四十年 郭汝霖/ 〈重.編使琉球錄〉

廣石一梅花一東湧一小琉球一黃茅一釣嶼一

赤嶼土納己山一小姑米山一哪哺港

1579

其厝七年

蕭崇業/

《使琉球錄} 廣石 東堵山一平佳山一小琉球雞籠嶼 花瓶嶼 彭佐山一釣魚嶼一黃尾嶼 赤嶼 粘米山一馬齒山口口末那霸港

1606

萬曆三十四年

夏子陽/

《使琉球錄〉

. . • .

~ .梅花所 白犬嶼一東沙山一小琉球一雞 籠嶼一彭佳山一花瓶嶼一釣魚嶼一黃尾嶼一 粘米山 翁居山 馬齒山(直到琉球那霸港 大吉)

此外,嘉靖末鄭若曾在《琉球圖說》一書中亦記錄了從福州出海到琉球

的航路 39

1562 之後?

梅花一小琉球一雞籠嶼、花瓶嶼一彭嘉山一 鄭若曾/ 不詳 釣魚嶼一黃麻嶼一赤嶼一赤坎嶼一古米山 《琉球圖說〉 (嘉啃四十一年以後) 馬岳山一大琉球那霸港

從上二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小琉球」、「雞籠嶼」、「彭佳山 J (平

嘉山)、「釣魚嶼」、「黃尾嶼」、「赤嶼」等島嶼是從廣石出發到琉

球沿路望見的島嶼,它們是琉球航線上的指標。

我們知道,臺灣本島以小琉球的名稱出現在明代四本《使琉球錄》

中。由於封舟從位於閩江河口的廣石毆航,並未經過臺灣海峽,因此,

從船上所望見的臺灣不是全島,應只是臺灣島的西北端。蕭崇業《使琉

球錄> ,-琉球過海圖」中所繪的小琉球,固然比雞籠嶼大,但在夏子陽

《使琉球錄>

,-琉球過海圖」中則比雞籠嶼小,可見當時所謂小琉球,

39

[明〕鄭若曾. ~琉球圖說) .收入氏著. ~鄭開陽雜著) (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1

影印;青康熙三十一年版本) .卷 7. r 福建使往大琉球鐵路」條,頁 563-565 ;另參鄭 若曾, ~琉球圖說) .收入氏著. ~鄭開陽雜著)

,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全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景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第 584 冊,卷 7· 頁 615-616 。鄭 若曾編慕之{籌海國編> .有胡宗憲嘉靖四十年(

1561

)序,刊刻時間可能在嘉靖四十 一年。(琉球圖說〉原似收於《四陳國論}中,其刊刻似在《籌海圖編〉之後。

(18)

只是臺灣島的一端,不是全島。

我們在前面提過,海上航行最|白「落漂 J '由於當時人們認為靠近

琉球的地方有落澡,因此很害怕「漂流落潔」。陳侃率領使舟,已經望

見古米山,抵達琉球國境了,卻又因為逆風,進退不得,無法停泊。該

船幾經周折,大脆幾乎分崩離析,船破入水,有人提議乾脆順風飄盪,

以求一時之平順,但是有經驗的舵手警告說: r 海以山為路,一失此山,

將無所歸,漂於他國未可知也,漂於落潔未可知也。守此尚可以生,失

此恐無以救。」 40換句話說,海上航行,緊跟住島嶼是最安全的作法,

否則失掉指標,大海茫茫,不知要被吹到何處,萬一掉入落潔,將是萬

劫不復。這是琉球之航困難所在。其實舵手的憂慮是有道理的,帆船一

旦駛過琉球群島,往東就是了無涯淚的太平洋了。以中國典型的雙橋尖

底遠洋帆船而言,太平洋之為落潔,可以說再恰當不過了。

綜上可知,在明代,臺灣主要是作為中國一一琉球航道的海船望山

(海上航行指標) ,以小琉球、雞籠嶼的名字出現在文獻中。臺灣不只

是中琉航線的指標,也是海禁時期民間各種航線的指標。這些航線包括:

福建往琉球、日本航線、松浦(日本)往呂宋等。 41

作為海上航行的小琉球,還有一個名稱。根據鄭舜功《日本一鑑﹒

窮河話海} ,小琉球也稱為「小東島 J '日本人稱之為「大惠島」。但

小琉球、雞籠嶼是中琉航線的指標,臺灣西南部的「虎仔山 J (或

作虎尾山、虎頭山,即打狗仔,今高雄)

,以及最南端的 r~少馬岐頭」

(或作沙馬頭、沙馬岐頭門,今鵲鑒鼻)

,也是民間船船航往東南亞地

區的海船望山。根據民間航海用書《順風相送〉與〈指南正法}

,這些

航路包括「太武往呂宋」、「泉州往彭家施闌」、「雙口針路」、「活

嶼往雙口針」、 r [圭嶼〕回活嶼針」。太武指金門太武山;彭家施闌

40 陳侃, <使琉球錄﹒夷語夷字附) ,頁 9b 。 41 向達校注. <兩種海道針經)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91 、 95-96 。

42

(明〕鄭舜功, <日本一鑑﹒窮河話海) (臺北:臺灣大學. 1939 影印舊鈔本) ,卷 I

'

頁 5a-b·

(19)

山在璿 j皮碧浪中一一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111

在菲律賓北部;雙口即呂宋港(今馬尼拉)

;圭嶼在呂宋港口。 43此外,

臺灣最北端的雞籠嶼(圭籠頭)也是廣東和福建航往日本的海船望山。

如「廣東往長崎針」、「廈門往長崎」所示。 44

由於是海上望山,一般並不登陸。無論是雞籠嶼、小琉球、虎仔山

或沙馬岐頭,在明季,它們都是孤立地存在,人們似乎尚未把這些海帕

望山看成連成一氣的一座大島。當時並無從沙馬岐頭沿著臺灣海峽往北

航經雞籠嶼的航線,人們在認知上,沒有理由想像臺灣為一個大島。究

實而言,對絕大多數只從海上眺望臺灣的航海人,把臺灣當成幾個島嶼

毋寧比想成一個大島更自然。帆船時代的人們,把未曾登陸的島嶼的河

口看成海灣似乎很正常,更何況臺灣西海岸的河口大都很寬闊;就算東

海岸河口較窄,也不見得不生出這類的淆混。明季日本朱印船有經過臺

灣東海岸往呂宋的航線,但不登岸、不停泊。即使到了十八世紀上半葉,

歐洲人對臺灣已經有很具體的了解,一幅法國人繪製的刊印於

1730 年的

臺灣地圖,西海岸相當詳實,但東海岸約當今天花蓮的地方卻畫成南北

航鄰的三個島,顯然把四個河口想成環繞三個島的海灣。 45以此,明人

的 「太武往呂宋」航路是: r 太式開船,辰異七更取彭湖山。巳丙五史見虎仔山。單丙及 巳丙六史取沙馬岐頭。 J r 泉州往彭家施闌」航路是: r 長枝開船,丙巳七史取彭湖。 丙午七史取虎尾山。治山五史取;少馬頭,

...•..

0 J 長枝走福建泉州,亦名長枝頭 r 雙 口針路」云 r 大拉開船,用辰異七史取彭湖。丙巳針七史取虎頭山。單丙六史取沙馬 岐頭門。」;「?吾嶼往雙口針」云 r 海嶼闖紅,用辰異七史取彭湖。用丙巳五史取虎 仔山。用單丙及丙巳六史取沙馬岐頭。 J r 回?吾嶼針」云 r 圭嶼放洋, ...若表上 放洋,用丟子十七史取海嶼洋。癸丑入史取沙馬岐頭。用單癸十一史取彭#月。」向遠校 注, <兩種海道針經> , 88 、 94 、 140 、 160 、 165 、 166 、 215 、 237 、 270 。

44

r 廣東往長崎針」云 r 尖筆羅開駕, ...良寅十五史取南 i臭,單寅十五支取圭籠頭大 山。 J ; r 廈門往長崎」云 r 大拉開啦,用甲卯離山。用良寅七更取烏主丘,內是鴻例-I 媽才且,往祭獻。用良寅及單寅七更取雞籠頭。」向遠校注, {兩種海道針經>

'

179-180 。 45 國版見呂理政、魏德、文主編, (經緯福爾摩沙一一 16-19 世紀西方人繪製金灣相關地圖〉 (臺北:南天書局;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2006)

'88-89 。值得一提的 是,比國 f草根據荷蘭人繪製的臺灣地圈,在荷蘭統治委灣期間把花蓮一帶畫成三島(或 二島) ,相當常見,可參考〔荷〕格斯﹒冉福立(

Kees

Zandvliet) 著,江樹生譯, (十 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圖版篇﹒解請篇> '上冊,列為 c美聲雜誌>

105

J\月

(20)

無法認識臺灣為一大島,可說一點都不奇怪。當然我們無法排除有個別

的個人因緣際會,認識到臺灣是個大島,只是在文獻上,我們看不到明

末以前,明人認為臺灣是個大島。

臺灣的幾個點(或側影)除了作為海上航線的指標之外,在波濤洶

湧的東亞海上情勢中,還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想了解這一點,還須從侵

寇談起。

三、海寇的巢穴:東番

我們在上一節提到,臺灣的小琉球和雞籠是作為海船望山而浮現於

明人的視野中。海船望山是海上航行的指標,船隻不必然靠泊上岸,但

在嘉靖年間,由於侵寇猖獄,臺灣(小琉球)也成為侵寇入侵中國沿海

地區的中途站。鄭若曾在《籌海圖編》說,侵寇入寇,

,-隨風所之,東

北風猛,則由薩摩或由五島至大小琉球 J '之後再看風向變化,北風多

則侵犯廣東,東風多則侵犯福建。(委寇侵犯福建,是在澎湖島分船隊,

或往泉州等處,或往梅花所、長樂等處。正東風猛,則侵犯溫州、|、定海

等地。 46此處的「薩摩」約指今天的鹿兒島縣和宮崎縣的一部分,五島

則指五島群島,曾經是著名優寇王宜 (?~1559) 的根據地。《籌海圖編〉

刊刻於嘉靖四十一年(1 562) ,附有「日本島夷入寇之圖 J '共有三條主

要路線,即「侵寇至間廣總路」、「侵寇至宜斯山東總路」以及「侵寇至

朝鮮遼東總路」。總路之下各有分途,可侵擾特定地區。 47 ,-侵寇至閩廣

總路」由薩摩州出發,經過大琉球和小琉球,再分途進攻。這張圖所畫

的小琉球離中國海岸甚遠。然或可不用把它當成是實際距離的反映。

優寇可以上溯至十三世紀初,一般分為前期與後期,前期從十三世

紀初到十五世紀,也就是到明朝初期,侵擾地域以朝鮮為主,次及中國;

(1997

'臺北) ,國版 27 (頁 58-59) 、圖版 29 (頁 62-63 )、國版 34 (頁 72-73) 46 鄭若曾, <籌海圖 j編>

'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584 冊,頁 60 。 47 鄭若曾, <籌海圈編) ,頁 41 。

(21)

113

山在璿波碧浪中一一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後期主要指十六世紀,侵擾地域從中國、東中國海,一直到南洋一帶。“

在此讓我們以明朝為探討的範圍。 49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派遣

使者至日本要求壓制侵寇,並冊封南朝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

J '建立

了中國和日本的朝貢關係。 1401 年,日本室盯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

接受明朝的冊封,並以朝貢的形式開始對明貿易;由於貿易時需要核對

「勘合符 J '因此又稱為勘合貿易。中日之間的朝貢貿易,雖然一度中

斷,前後進行了約一百五十年( 1401~1549)

0

50由於日本內部的問題,

終於在十六世紀中葉結束(

1551

'嘉靖三十年)。在朝貢貿易進行期間,

侵寇的活動沉寂下來,朝貢貿易中斷之後,由於走私貿易興盛,侵寇再

度活躍起來。

明代的優寇問題和海禁關係密切。明代實施海禁始於太祖,起初禁

止人民不得「私出海 J '如領有「文哥 IJ 或「公憑」仍可出海,但成祖

宣宗之後, r 片板不許入海」成為定制。 51 嘉靖年間,沿海侵患慘重,

官員中頗有主張開放海禁的, 52嘉靖末年侵患大致平息,陸慶元年(

1567)

朝廷終於決定開放海禁。所謂開放海禁,究實而言,只是局部開放一一

僅開放潭州月港(海澄)一個港口,而且只「准販東西洋 '仍禁止與

J

日本貿易。此時的「東西洋」約等於今天的東南亞。明代的東洋主要指

今天菲律賓、婆羅洲一帶;西洋則包括今天爪哇、蘇門達臘、馬來西亞、

泰國、越南等地。 53然而,由於中日之間的貿易乃是東亞海域上至為緊

48

(日〕石原道博, <侯寇> (東京:吉川弘文館,

1996)

, 67 。 49 明朝矮寇年表,可參考石原道 f寺-<1'委寇>

'

(略年表) '342-356 。 50 關於明朝和日本的勘合貿易,可參考〔日〕田中健夫, <侯寇主勘合貿易> (東京:至 文堂, 1966) '51-67 、 89-134 。 51 張增信, <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 (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88)

'7-11; 曹永和, (試論明太祖的海洋交通政策)

,

<中國海洋史論集> , 149 、

151

0 r 片板不許入海」或作「寸板不許下海」。 52 張增信認為:代表沿海通商利益的鄉紳巨室在中央朝廷形成新生力量(以閩人為主) 與代表內地反對沿海通商的傳統官僚、地主勢力互爭,結果前者獲勝。張增信, (明季 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

,

21

0 53 對此,陳國棟簡明地指出 r

...

Ir西洋』與『東洋.!l '合起來其實就是整個東南亞地

(22)

要的一環,走私貿易仍然持續進行,海寇的禍患也無法斷絕。

如所周知,所謂 rf委寇」的成員,其實當地人往往比日本人多。騷

擾朝鮮半島的優寇以本地人居多,史載「真侵 J (真正的日本人)不過

一、二成 ;54騷擾中國沿岸的非法集團, r 動以優寇為名,其實真侵無

幾」 ;55或曰「大抵真{委十之三,從優者十之七」, 56也就是說,中國人

佔絕大多數,約七成。陸慶以後,日本色彩濃厚的「侵寇」勢力大衰,

繼之而起的是以中國人為主的「海寇」。

根據張增信的研究,隆慶元年局部開放海禁之後的東南沿海海寇可

分為「陸慶、萬曆的海寇」以及「天歐、崇禎的海寇」。就年代而言,

前者指隆慶元年至萬曆四十五年 (1567~1620) ,後者指光宗泰昌元年至

崇禎末年 (1620~1644 )。這兩個時期的海寇主要的不同如下:一、活動

區域:陸慶、萬曆海寇活動大多徘徊於廣海,由潭、潮至雷、瓊,至多

至閩南、臺海;而天歐、崇禎海寇,北起南直,南迄雷廉,叫嘆,智、來去

於粵、閩、漸以及江南,範圍更大。二、海寇成員:前者以廣東潮、惠、

瓊州人為主;後者多半為福建潭、泉州人,以及江南各沙礁之人。三、

海寇根據地:前者多巢於家鄉本土,後者則多窟於海外各島。 58也就是

由於海寇的「巢外洋」風氣, 59使得臺灣島以男外一種姿勢,進入到明

區,即日後所謂的「南洋』。針路中的『東洋』包括菲律賓群島、蘇祿群島與汶萊。此 外的東南亞地區皆屬西洋針路。」陳國棟, <鄭和船隊下西洋的動機:蘇木、胡椒與長 頸鹿) ,收入氏著, ~東亞海域一千年) (臺北:遠流出版,

2005)

,

III 。 54 朝鮮《世宗實錄(三) r 二十八年( 1446) 丙寅十月丟戌」條曰 r 前朝之季,俟寇 興行,民不聊生,然其問候人不過一二,而本國之民假著矮服成黨作晶c··· 0 J [韓〕 國史編¥..委員會, ~朝鮮王朝實錄四) (漢城:株式會社東國文化社,

1955)

,頁 711 。

55

~明世宗實錄)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6)

,卷 350

'

6327 。

56

[清〕張廷玉等, ~明史﹒日本傳)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卷 322

'

8353 。 57 南直隸,約當江蘇省;高雷道、欽廉道,約當廣東省海康縣、合浦縣。

58

iJ長增信, ~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 , 119 。關於隆萬海寇和天崇海寇的出身,張增 信顯然有矛盾之處,在頁的,張云: r 從嘉靖末到萬曆初的二十年間,東南海寇主要集 中於福建津州與廣東潮。'i'I之間。...因此稱之為津湖海寇。」 59 關於;每寇巢外洋的情況,可參考張增信, <明季東南海寇與巢外風氣(1 567-1644)

)

,

收入張支憲主編,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

(23)

115

山在磁波碧浪中一一總論明人的金灣認識

人的海外活動範圍。

如前所述,明人對臺灣的認知始於作為海船望山的雞籠山和小琉

球;隆慶元年局部開放海禁之後,我們開始在文獻上看到:小琉球以南

一些特定的地點,逐漸成為東南沿海海寇的避難地,甚至為其巢穴。關

於活躍於隆慶、萬曆年間的海寇首領林道乾和林鳳,明人文集和《明實

錄》有如下的記載:

(以下引文( ]內文字為筆者所加。)

(一) I 彭湖一島,在津泉遠洋之外,鄰界東番。...嘉隆之季、萬

曆初年,海寇曾一本、林鳳輩,嘗嘯聚往來,分赫入寇,至煩

大舉搗之始平。 J (顧炎武, {天下郡國利病書}

)

60

(二)萬曆元年潮賊林道乾勾矮突犯津泉海洋,竄據彭湖,尋投東番。

(曹學佳,

<矮患始末)

)

61

(三)萬曆二年六月, I 福建巡撫劉堯誨揭報廣賊諸〔朱〕良寶,總

兵張元勳督兵誅剿,其通賊林鳳鳴〔或即林鳳)

,擁其黨萬人

東走。福建總兵胡守仁追逐之,因招漁民劉以道諭束番合剿,

遠避。 J

(

{明神宗實錄}

)

62

(四)萬曆二年十月, I 福建海賊林鳳自彭湖逃往東番魎港,總兵胡

宗〔守〕仁、余將呼良朋追擊之,傳諭番人夾攻,賊船垠燼,

鳳等逃散。 J

(

{明神宗實錄}

)

63

(五)萬曆三年十一月,

I 辛商海寇林鳳復犯間,不利,更入廣,而

留船于魎 i巷,為窟宅。 J

(

{明神宗實錄}

)

64 究所, 1988) ,第 3 輯, 313-344 。

60

[清〕顧炎武, <天下郡國利病書) ,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臺南:莊嚴文化, 1996 影印涵芬樓《四部叢刊〉三 J編手稿本)

,

r 彭湖遊兵 J '史部, 172 冊,頁 474 。

61

[明〕曹學佮, (侯患始末)

{湘西紀行> '下卷,收入氏著, <曹能始先生石倉全 集} (二十一) (內閣文庫藏本) ,頁 43a 0 會學俊 (1574-1646) ,福建侯官人,與葉 向高、董應舉等人相善。

62

(明神宗實錄) ,卷 26 , 646 。 的 《明神宗實錄> '卷 30

' 731-732

0

64

{明神宗實錄> '卷 44

• 999

0

(24)

第一條至第五條都涉及東番。可能因為東番距離彭湖不遠,林道乾和林

鳳都曾逃至彭湖,其後轉至東番。除了暫時歇腳外,東番也可作為巢穴,

以之為入侵他地的根據地。值得注意的是,海寇在東番停泊或佔據的地

方,可以指實的是「魎港 J '如第(四)、(五)條所示。日後荷蘭文獻

所記載的 Wanckan (拼法不一)

,一般比定為中文文獻的魎港(後來清

代文獻中的蚊港) ,約在今天嘉義八掌溪溪口好美(虎尾寮)一帶。“由

於地名會移動,我們很難說萬曆初年的魎港一定是荷蘭時期的魎港,雖

然如此,這還是給我們一個大致的地理位置。第(三)、(四)條關於林

鳳的文獻透露出一則訊息

福建總兵胡守仁曾「傅諭」東番土著合剿

夾攻海寇。第三條史料告訴我們,總兵胡守仁透過漁民劉以道傳諭東番

一起攻剿海盜,可見有像劉以道這樣的漁民和東番早有接觸。雖然我們

無從得知東番土著是否真的加入作戰。總之,中國軍方和東番有某種程

度的接觸大抵是事實。這或許也為日後沈有容 (?~1628? )追剿海寇到

東番作張本。

海寇盤據東番,嚴重危害沿海一帶人民的生活,導致水師出海追剿,

最有名的要數萬曆三十年十二月十日 (1603 年 1 月 21 日)活嶼把總沈

有容率師渡海至東番剿滅海寇,並且停泊大員一事。“根據陳第( 1541~

161

7)

<舟師客問> '海寇擁有七艘船,以東番為根據地,橫行三省一

一「從粵入閩,又從閩入漸,又從湖歸閩J '毫無忌J陣。 67海寇向漁民強

索「報水J '漁民深受其害。根據陳第的說法, ,-漁人納賄于賊名曰報

水 J '納報水的, ,-苦於羈留J '不納的「束手無策J '看來有點類似

的盧嘉興、冉福立皆作此主張。盧嘉興,(蚊港與青宰闕考>

'

<臺南文化 )7 卷 2 期(

1961 '

臺南)

113

;格斯﹒冉福立 (Kees Zandv Ii et) 著,江樹生譯.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

的金灣老地圖一-論述篇>

'

c美聲雜誌) 106 期(

1997

.臺北)

67 。

的關於此事始末,可參考周婉窈. (陳第(東番記〉一一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地區的實地 調查報告> • <故宮文物月刊) 241 期 (2003 .臺北)

22--45 。

67 陳第. (舟師客問> .收入〔明〕沈有容輯. <閥海贈言) (臺北:杭縣方氏慎思堂,

(25)

山在瑤波碧浪中一一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117

今天黑社會的保護費,或更為嚴重,行動還受到控制。的事實上,受害

的共有三種人:東番夷人、商人,以及漁民。 69文獻也告訴我們,海寇

的構成分子頗有些日本人(侵)

0

70馬祖東莒大埔石刻更證明到了萬曆

四十五年 (1617) ,日本海盜還活躍於東沙島一帶,沈有容曾「獲生侵

六十九名」。 7l 此事可以說是長崎代官村山等安還征臺灣一事的後續發

展,詳見下節。

萬曆三十年歲末,沈有容打算突襲進駐東番的海寇時,好友陳第隨

同他一起往剿。戰勝後,沈有容等人在東番待了約二十天,因此,陳第

有機會考察風土人情,為我們留下了中文文獻中第一篇有關臺灣土著民

的紀錄。具體的內容,限於題旨,茲不詳加討論。 72在這裡'必要一提

的是,陳第的(東番記〉提供我們關於東番地理範圍的珍貴訊息。陳第

說:東番「起魎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

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續凡千餘里 J '也就是從今天

的陳第, (舟師客問) ,收入沈有容輯, ~閔海贈言) '16a-b 。承蒙匿名審查者指出, 「報水」或許還有其他意拍,如《大明會典〉有「凡把守海防武備官員有犯受通番土俗 哪哇報水」。筆者再度檢閱史料, r 報水」如和海盜有闕,大致上可理解成強索保護費, 如《明-{~.宗實錄》隆慶二年九月 r ...今又陰行曾賊重賄,縱令報水激變,居民侵突 省會」之記載(卷 24 '頁 644 ;底線為筆者所加,下同)。曾賊 flf 海寇曾一本。再回頭 檢閱隆慶元年十一月,關於此事,如l 記載接受招撫的「曾一本...仍令其黨一千五百人 竄鋒軍伍中,入則廈食于官,出則肆掠海上人,令進艘商貨主且盟塾,居民苦之 J 以 至於激發民變(卷 14 .頁 379-380) 。可見「報水」是對出海貿易者所做的一種強索費 用的行為。或許此一用語原先來自海防官員強索規費,轉而指海盜強索費用,是耶非耶, 待 5生。 的 「夷及商漁交病」。陳第, (東番記) ,收入沈有容輯. ~閩海贈言) ,頁 11a 0

70

r 是以舉戰惟餒,兵之所斬亦惟餒。」陳第, (舟師客問) .收入沈有容輯. (閩海贈 言> '頁 16b-17a 。 71 束莒大埔石刻云 r 萬曆種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 f委六十九名於束 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種格大荒落即丁巳年,萬曆四十五年 (161 7)

;

地臘後挾日,五月十五日。 72 關於陳第(東番記)的來龍去脈及內容分析,見周婉窈, (陳第(東番 Z己〉 十七世 紀初臺;彎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 , 22--4 5 。

(26)

八掌溪河口到高屏溪一帶。 73

沈有容剿滅東番海寇後,據稱海寇沉寂了一陣子,約有十年之久。 74

但天敢初,東番又淪為海寇的巢穴。天敢元年,有一群和日本有關係的

大海盜集團,因同夥人私吞日本首領的資本,

r 不敢復歸,竟據墓董品

進,據掠商船,招亡納叛,爭為雄長」。 75( 底線筆者所加)男外,根

據《明實錄)

,海盜首領林辛老、楊六等人也於此活動。茲將相關史料

分別遂錄於下:

林辛老:

天段二年三月, r 海寇林辛老等嘯聚萬計,屯據東番之地,占候風

況,揚帆入犯,沿海數千里無不受害...。」 76

楊六:

天段六年十一月, tu--- 蔡三走本日(日本)

,鍾六為楊六併殺,

亦屏息東番。楊六遂率其黨三千餘人,大小戰船七十二隻'詣總兵

俞咨車乞降。」 77

天毆二年 (1622) 三月正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以下為行文簡潔,有

時用其荷文縮寫 VOC) 派艦隊從巴達維亞出發,擬攻占澳門之時;由於

攻打澳門失敗,進改而佔領澎湖。天毆六年(1 626) ,荷蘭聯合東印度

公司則已經佔據大員一帶。不過,荷蘭人占領臺灣之初,其勢力尚限於

今天臺南縣以南,所謂「屏息於東番」很可能在魎港一帶,或魎港以北

的地區。

男外,我們必須了解,以上都是隆慶元年以後的事,也就是局部開

放海禁之後。這個時候,只要取得文引,人民可以出海從事合法的貿易,

73 關於地理範圍的 4fi 定,見周婉窈, (陳第(東番記〉一一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地區的實 地調查報告) '30-34 。

74

<明神宗實錄> '卷 493

' 9279

0 萬曆四十年( 1612) 三月 r 沈有容在閩能越海數日, 殲f委眾於東番,東番自是斂戒,矮亦戒不敢掠至閥,且十年,皆有容之力也。」 75 曹學佳'(1委患始末)

,

<湘西紀行> '下卷,頁 46b 0 0

76

<明熹宗實錄> '卷 20 ,

1007

77

<明熹宗實錄> '卷 78

'

3795 。

(27)

山在璿波碧浪中一一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119

因此,我們看到一些海商的帽起,林錦吾是其中佼佼者。如前所述,開

海禁只是允許「往販東西二洋」, 78到日本貿易仍然是違法的。但是「頃

者越販奸民,往往托引東番,輸貨日本 J , 79也就是拿到准許至東番的

文引,卻把貨品輸往日本。我們看到東番的「北港」逐漸成為海商的貿

易據點,其實也就是私下和日本貿易的地方。萬曆末年, BO沈演說「挾

優質販北港者,是煩有徒」, 81指出以日本人的資本來北港作貿易的很

多。他認為「日本發銀買貨,于法無礙 J '如果海商和他們在呂宋交易,

可以相安無事,但是「停泊北港,引誘接濟奸民 J '就必須嚴加禁止。但

換句話說,他認為海商到第三地和日本貿易,並沒問題,但不能在靠近

中國的北港,也就是說日華貿易最好局限在呂宋。沈演到底擔心甚麼

呢?基本上兩方面,其一,造成劫殺等禍害;其二,引來日本的觀靚。 83

他指出:

,.海上賊勢雖劇,候眾候散,勢難持久,猶易撲滅;而大恩乃

78

r

...聽洋商明給文引,往販東西二洋。」沈欽, (上南撫臺暨巡海公祖請建彭湖城堡 宜將屯兵永為重鎮書) ,收入顧炎武著, <天下郡國利病書>

'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

史部, 172 冊,頁 433 。

79

[明〕黃承玄, (1

,幸議海防事宜疏

)

,

<黃中丞奏疏> '收入〔明〕陳子龍等輯, <皇 明經世文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卷 479 '頁 5271 0 80 沈演於萬曆三十六年( 1608) 昇福建參政,其曆三十八年( 1610) 乞致仕,獲准,當時 的職街是「福建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合事」。由於收入〈止止齊集》的書信都未繫 年月,不知下引(論閩事〉一信寫於何時,推測若非在福建任官時(

1608-1610)

,即 致仕之後。 81 按 r 定煩有徒」之「煩」字應作「繁J '多也,語出《尚書﹒仲施之詩> 0 [明〕沈 演, 0侖閑事)

,

<止止齋集> '卷 55 '頁 20a 。沈演之{止止齋集> '國家圖書館漢 學中心織有影印裝訂本,明崇禎六年(

1633

)刊本,據日本尊經闖文庫影印。沈演之看 法,乃係張增信於《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一書中徵引,方引起筆者注意,不敢掠 美,特記於此。見張增信, <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

,

129

0

82

r 若就呂宋與洋船交易,即巨奸領銀牟利,自可相安無事,惟停泊北港, ...不得不禁 耳。...使其市場在呂宋,不在北港。」沈演, (答:每道論海務)

,

<止止齋集> '卷

55

'頁 19a 0

83

r 釀今日劫殺之禍,起將來窺伺之端。」沈演, (答海道論海務)

,

<止止齋集> '卷

55

'頁 19a 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rticle 40 and Article 41 of “the Regulation on Permis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Employment of Foreign Workers” required that employers shall assign supervisors and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HPM Tongxun (HPM Newsletter). These articles have document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s well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HPM Tongxun (HPM Newsletter). These articles have document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s well

The share of India &amp; Taiwan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discussed how world export-import marke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data shows us that the business between these

Although Taiwan has become an observing member of WCO in 2006, the government has not only actively cooperated with SAFE policies, but has also joined in the AEO

After 1995,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hanged a lot in Taiwan, the cost of employee and land got higher and higher, the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in Taiwan faced to

Based on the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nd lodging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iwan

• I referred to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4 textbooks series (children and parents are from 4 schools) to develop research-based activities suitable for parent-child Math C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