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之研究—以捷克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之研究—以捷克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俄羅斯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永芳 博士. —以捷克為例. 學. ‧ 國. 政 治 大 立 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之研究 ‧. sit. y. Nat. The External Factors in Democratization. er. io.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n. a l of the Czech Republic The Case iv Ch. n engchi U. 研究生:梁曉文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十一月.

(2)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6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9 第四節 文獻回顧……………………………………………………………13 第五節 章節安排……………………………………………………………25 第二章 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 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 第一節 外部因素推動民主化之動機………………………………………26. 政 治 大. 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類型………………………........................29 中東歐民主化整體特徵……………………………………………44 小結…………………………………………………………………48. 立. ‧ 國. 學.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Nat. io. sit. y. 中東歐民主浪潮示範效應………………………............................57 小結………………………................................................................62. n. al. er. 第三節 第四節. ‧. 第三章 1989 年絲絨革命中的 革命中的外部因素 中的外部因素 第一節 西方因素對布拉格之春與〈七七憲章〉之影響…………………49 第二節 蘇共自由化因素………………………............................................52. i Un. v. 第四章 跨國化途徑下的捷克民主化 跨國化途徑下的捷克民主化 第一節 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人類安全………………………................62 第二節 歐洲理事會:民主與人權………………………............................66 第三節 北約:安全社群與規範擴散………………………........................68 第四節 美國:民主和平論………………………........................................73 第五節 小結………………………................................................................79. Ch. engchi. 第五章 捷克民主化 捷克民主化之 民主化之歐盟因素 歐盟因素 第一節 歐盟外部治理……………………………………............................82 第二節 歐盟外部治理於捷克之實踐………………………........................88 第三節 小結………………………..............................................................103 第六章. 結論……………………….....................................................................106 結論. 參考資料………………………..............................................................................113 參考資料.

(3) 表 目 錄 表 2-1、1990-2005 美國國際開發署對歐洲之金援………………………….42 表 5-1、法爾「公民社會計畫」捷克子計畫列表…………………………….98 表 5-2、1990 年至 1996 年「法爾計畫」對捷克歷年援助總額……………100 表 5-3、1998 年法爾「國家計畫」於捷克實施列表及金額………………..101 表 5-4、自由之家對捷克各項民主化指標評分…………………………...…103. 政 治 大. 表 5-5、歐盟外部治理對捷克民主化的影響效果…………………………...105. 學. ‧ 國. 立. 圖 目 錄. ‧. y. Nat. 圖 5-1、自由之家民主化指標-捷克歷年分數折線圖……………………...103. n. al. er. io. sit. 圖 5-2、歐盟外部治理於捷克推廣民主之模型………………………….......106. Ch. engchi. i Un. v.

(4) 摘. 要. 1989 年中東歐政局發生重大變化,波蘭、匈牙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共 黨在社會團體與民運人士大規模抗議下交出政權,結束此區域長久以來的 共黨統治。1991 年斯洛維尼亞正式脫離南斯拉夫,波海三國亦獲獨立, 中東歐新興國家開始民主轉型。本文首先探討促成中東歐民主革命的外部 因素,如較和緩的國際情勢、蘇共自由化政策、美國及國際組織援助等,. 政 治 大. 接著以捷克為個案,分析外部因素對絲絨革命及民主化之作用。. 立. 赫爾辛基最後議定書等關於民主與人權的文件,鼓舞了七七憲章之草. ‧ 國. 學. 擬;波蘭與匈牙利的政局變化,對捷克斯洛伐克產生示範作用,異議人士、 環保團體或宗教力量跨國串連,輔以西方媒體作用,是絲絨革命動員的契. ‧. 機。與 1968 年受華約軍隊鎮壓的布拉格之春相比,絲絨革命得以成功,. sit. y. Nat. 蘇共總書記 Mikhail Gorbachev (Михаил Горбачёв)放棄干涉中東歐國家. a. er. io. 內政是重要關鍵,強硬的捷共政府因而失去壓制國內民主訴求的正當性。. n. v l 此後捷克「回歸歐洲」外交走向,使歐安組織、歐洲理事會與美國運 ni Ch. i U. engch 用民主、人權規範及各項援助,深化其轉型程度。北約和歐盟以會籍作為 條件設定,直接或間接散播民主規範,並透過捷克當地政治菁英及政黨, 歐盟外部治理成功使人民對歐洲化及歐盟產生認同。2003 年入盟公投通 過後,歐盟外部治理有了民意基礎,更強化其影響力,主導捷克民主發展。. 關鍵字: 關鍵字:中東歐、捷克、絲絨革命、民主化、外部因素.

(5) Abstract. In 1989 the unexpected enormous democratic revolution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led to the crash of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s in Poland, Hungary and Czechoslovakia. Two years later, officially departing from Yugoslavia, Slovenia started its own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the Baltic states also attained independence from the Soviet Union. First of all, we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external factors triggering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s in this area, such as the less tense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s, the liberal reform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assistance from the US and the relativ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n the discussion goes further to the case of the Czech Republic to make it clear how external factors affected the Velvet Revolution and how democratic values were promoted in the Czech Republic..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sit. io. n. er. Nat. y. ‧. The Helsinki Final Act, announced for democracy and the human rights in 1975, inspired the publication of Charter 77. The political change in Poland and Hungary turned into demonstration effect on Czech politics. Besides, the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 of dissidents or the religion groups, and the western media both facilitated the mobilization for a democratic regime. Compared to Prague Spring of 1968, crushed by the invading Soviet troops, the success of the Velvet Revolution awas i v Mikhail Gorbachev’s l Clargely contributed nby decision not to interfere in the hinternal affairs U i in this area. Thus, the Czech e h n c g communist government lost its legitimacy to suppress democratic campaigns. With the slogan “Return to Europe,” Czech Republic had made it possible for international activists including OSCE, COE and the US to impose their influences on Czech Republic’s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In the accession process to the EU/ NATO, western activists spread democracy norms into the Czech Republic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conditionality. Through local political elites and political parties, the EU successfully built Czech people’s identity toward EU by its external governance. Meanwhile, the positive result of EU entry referendum in 2003 obviously strengthened EU’s influence to be a leading external role in Czech democratization after the Velvet Revolution. Keywor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zech Republic, Velvet Revolution, democratization, external factors.

(6)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二十世紀末,民主聲浪與大規模和平示威席捲中東歐,隨著蘇聯解體, 舊有美蘇雙極國際情勢發生劇烈改變,中東歐各國在國際力量影響下,開始. 政 治 大 中東歐共產政權的變革首先發生於 1989 年 4 月,波蘭團結工聯(Solidarity) 立. 民主化改革,積極加入各國際組織,力求重返國際社會。. ‧ 國. 學. 與執政共黨達成工會合法化協議,同年夏天即成立非共政府,樹立了非暴力 反對運動的典範。反共產活動持續延燒至匈牙利、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等國,. ‧. 1991 年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脫離蘇聯獨立,發展至 1992 年,斯洛. y. Nat. 維尼亞與南歐國家內亦發起獨立運動。Samuel Huntington 將這波中東歐的民. er. io. sit. 主浪潮稱作「第三波民主化」,這些革命都有顯著的特徵:低度的暴力及大 規模和平示威,使區域中共黨政權如骨牌般瓦解,新政府由談判或選舉產生。. n. al. iv. n 縱使在昔日共黨嚴密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最後也因社會出現大規模抗議, C hengchi U. 脫離共黨專政走向民主轉型之路。. 美國與西歐對後共地區民主改革的支持,包括金錢援助、訓練當地國家 的政治菁英贏得選戰、提供當地政黨援助等,或透過非政府組織及民間基金 會,間接行使民主推廣任務,皆達到顯著的成果。中東歐各國普遍瀰漫著 「回歸歐洲」(rejoin the Europe/ return to Europe)的聲浪,其民主化內涵,帶有 歐洲化與市場化色彩,以求深化與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與軍事上的整合。 在整體歐洲統合框架下,中東歐的民主化與市場化相輔相成,曾於 1960 年. 1.

(7) 代擔任歐洲經濟共同體主席的 Walter Hallstein 便認為「經濟整合本身就是政 治整合,因為它牽涉到各國政策的整合」。. 1. 採行市場經濟是中東歐民主化重要環節,使中東歐民主化多了西方國家 的色彩,轉型過程中許多改革面向都受其影響。捷克現任總統 Václav Klaus 為經濟學家出身,認為經濟發展水準與民主政權的存續有高度相關性。其於 1992 年捷克憲法編篡時擔任總理,主張民主政權應由兩個面向構成:一為市 場經濟、二為政黨政治,有效運作的市場經濟是創造公民社會的前提,經濟 自 由 化 能 使 個 人 自 發 地 參 與 政 治 。 因 此 , 引 入 證 券 私 有 化 (voucher-. 政 治 大. privatization),以快速達到國有財產去國家化的目的。他的立場在當時居主流. 立. 地位,這些理念與方針也體現於憲法中,帶動捷克的政經轉型。2. ‧ 國. 學. 冷戰時期兩極化的局勢,使國際環境成為較穩定不變的因素,加上拉丁. ‧. 美洲與南歐國家有限的民主經驗,以往中東歐民主化研究往往從比較政治角 度出發,聚焦國內因素,如領導菁英的行為選擇、選舉制度設計、國內社會. y. Nat. sit. 及經濟結構,或由下而上的草根性動因,如公民社會的萌芽與發展等,較忽. al 實際上,民主化中的國際連結及外部因素十分重要,為研究動機之一。 iv n. 3. er. io. 略國際連結(international linkages),即國際面向對國內政治的連動性與影響力。. Ch. n engchi U. 1. 轉引自郝培芝、羅至美,「國際整合與區域主義」,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 國際關係總論 (台北:揚智文化, 2007 年 11 月),頁 403。 2 Ondřej Císař and Lubomír Kopeček, “Czech Democracy, Politics, and Society from 1989 to Present, ” in Tadeusz Buksinski, ed., Democracy in Western and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 Twenty Years After the Fall of Communism(Frankfurt: Peter Lang, 2009), pp. 237-239. 3 Laurence Whitehead,朱柔若譯,民主的代價 民主的代價: 民主的代價:冷戰後全球的民主化運動 (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5),頁 114。. 2.

(8) 外部因素如蘇聯內部自由化、冷戰結束、歐盟與北約東擴,都深深影響 中東歐政治發展,有助這些新興民主國家政經轉型,對隨後的民主鞏固也相 當有利。. 4. 1999 年北約第一次東擴,波蘭、捷克、匈牙利因地理位置鄰近且政經轉 型表現優於其他中東歐國家,率先加入北約;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等國隨 後亦於 2004 年入會。西歐透過歐盟東擴,將歐洲規範(norms)與制度帶入中 東歐,對捷克等前共產國家的入盟資格,比對待以往東擴的南歐國家更嚴苛, 必須在達成符合歐盟標準的政經轉型後,才能獲得入盟資格。. 治 政 大 2004 年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成功加入歐盟,被 立 視作達成了 1993 年由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所訂定之「哥本哈根標準」 ‧ 國. 學. (Copenhagen criteria)中的政治標準,包括穩定的民主體制、法治、尊重人權. ‧. 與保護少數民族權利,順利與西歐接軌。若參考俄國學者看法,Nikolay Bukharin (Николай Бухарин)亦認為,與其他同時期新興民主國家相比,在過. y. Nat. n. al. 5. er. io. 助促進及深化與歐盟統合。. sit. 去二十年間,這五國的民主轉型是最成功的,地緣鄰近西歐是重要因素,有. iv. n 研究動機之二,由於民主化文獻多針對單一因素探討,且國內中東歐相 C hengchi U. 關研究及中文專著較為缺乏,研究捷克民主化的文獻亦少,故有必要對中東 歐國家、尤其是捷克民主化中的外部因素,作一整體性之統整與介紹。. 4. Judy Batt, “Introduction: Defining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Stephen White, Judy Batt, and Paul G. Lewis, eds., Developments in Central and East European Politics 4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 5 Н.И. Бухарин,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 Странах Центрально-Восточной и Юго-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Достижения и Проблемы // Росс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ый Мир. - 2010. -№ 2. -С.49.. 3.

(9) 二、 研究目的. 民主並非一蹴可幾,中東歐國家的民主化發軔於二十世紀初,兩次世界 大戰期間民主試驗的興起與挫敗,都深受國際情勢變化牽動,1989 年的民主 革命更大幅改變中東歐原有樣貌。本研究將探討中東歐國家民主化中的外部 因素,後半部分以捷克作為重點研究案例,以了解國際環境與外部行為者推 動捷克民主化的歷史脈絡與實際影響。. 政 治 大 1989 年開始的中東歐民主化是否有共同特徵、受到哪些外部因素 立. 本文研究目的,探究三個主要問題: 1.. ‧ 國. 學. 影響?若外部因素為國家行為者(如美國)或國際組織(如歐盟及非政 府組織等),其動機為何、透過哪些管道或方式,推動中東歐民主. Nat. y. 1989 年捷克斯洛伐克的絲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 受到哪些外部因. sit. 2.. ‧. 化?. er. io. 素支援,使其成功結束捷共長久以來的政權?. a. n. 3.. v. l C 絲絨革命成功後,捷克民主化主要的外部因素來源為何?如何影響? ni. hengchi U. 1989 年為捷克「重新」開始民主化之關鍵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 際條約「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確認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地位, 使捷克有了二十年的民主經驗,後於 1939 年被納粹德國併吞,並自 1945 年 起為蘇共所控制,直到 1989 年絲絨革命後,得以重啟民主化。. 4.

(10) 針對捷克民主化外部因素主題,本研究初步假設有二: 1.. 蘇共自由化政策及中東歐示範效應,是絲絨革命成功的決定性因 素:與 1968 年失敗收場的「布拉格之春」相比,冷戰後期蘇聯總 書記 Mikhail Gorbachev (Михаил Горбачёв)放棄布里茲涅夫主義 (Brezhnev Doctrine, Доктрина Брежнева/ Доктрина Органиченного Суверенитета),其倡導的「開放性」與「新思維」,鼓舞了中東. 政 治 大 1989 年絲絨革命後,國際組織與美國成為捷克民主化過程中的關 立 歐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腐蝕捷共僵化封閉的政治體制;. 2.. ‧ 國. 學. 鍵行為者:捷克「回歸歐洲」的外交走向,使西歐影響力大增。 西歐國家為了本國安全及更多的貿易利益,透過歐盟東擴中的制. ‧. 度擴散,推動中東歐民主化,蘊涵雙向的國家安全與商業利益考. sit. y. Nat. 量;美國因素亦然,權力平衡、及符合其立國理念之民主和平論. io. 擴及金錢援助,促進捷克民主化。. n. al. Ch. engchi. er. (democratic theory)是推動中東歐民主化最主要的依據,透過北約東. i Un. v. 其後章節將檢視上述假設,最後,期盼本文研究發現能對中東歐與捷克 民主研究有所貢獻,並豐富中東歐、尤其是捷克民主化相關中文文獻,為未 來此議題的研究者提供參考。. 5.

(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 主題範圍: 主題範圍:民主化外部因素 本研究主題範圍以外部因素為主,對內部因素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 選舉制度、經濟、教育等著墨較少,旨在以宏觀角度討論全球化模型中,商 業跨疆界自由流動所形成之世界市場背景下,國際因素對中東歐國家民主化. 政 治 大. 的影響,並可歸納出個別國家民主進程中的相似特徵。. 立. 此外,因推動中東歐政治變遷之內部因素,各國有所差異,如波蘭的民. ‧ 國. 學. 主運動首先由工會帶領、在捷克以學生運動形式發起、匈牙利、波海三國與 斯洛維尼亞則來自共黨內部自由化等, 6 相較於國際因素,更強調知識份子. ‧. 與政治菁英本身對國家由下而上的影響力,非本研究議題主軸,故內部因素. er. io. sit. y. Nat. 非本篇探討重點。. (二)地理範圍: a 地理範圍:中歐五國與波海三國. n. iv l C n h e n:g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1991 年 Huntington 出版《第三波 chi U.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一書,將威權及共產政體崩 解視為第三波民主化。中東歐民主化浪潮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民主化國家 (1989-1996)為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維尼亞、波海三國等;第二階段民 主化國家(1996-2009)包括斯洛伐克等國。此後「中東歐」一詞即廣泛使用於 7. 歐洲研究領域,然劃分範圍各家看法不一。 以往學者認為一國民主化過程 6. 楊三億、蔡怡萍,「民主化與歐盟擴張:從典範擴散與制度平台看捷克民主化過程」, http://tpsa.hcu.edu.tw/ezcatfiles/b083/img/img/1183/C7-2.pdf. (檢視日期:2012/10/31) 7 中東歐的劃分,如區域研究學者 Attila Agh 將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克 羅埃西亞六國歸類為中東歐、Maria Todorova 將所有前蘇聯國家劃歸東歐,其餘地區包含巴爾幹皆 為中歐、而 Karen Dawisha 與 Bruce Parrott 等大多數學者將巴爾幹地區視為一獨立區域,與東歐、. 6.

(12) 中,外部因素不如內部因素重要,對此 Huntington 持不同看法,提出外部因 素對民主化過程影響深遠之論證,將現代民主化的原則性起因劃歸為全球因 素,而非以往文獻所關注的在地因素,跳脫以往只討論內部因素、對外部因 素有所忽略的窠臼。8 本研究之地理範圍參考 Huntington 第三波民主化,並以下列二點為依據: 一、地理位置鄰近、民主發展經驗相似;二、經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評 比,成功轉型至民主政體、且已加入重要區域組織(如歐盟)之國家。. 治 政 大 共黨國家中最好的,不論在選舉過程、公民社會、獨立媒體、治理、貪汙、 立 司法架構及司法獨立等方面,表現遠優於其他轉型中國家。 德國貝塔斯曼 2005 年自由之家報告特別指出,中東歐新興民主國家 9 的民主分數是前. 10. ‧ 國. 學. 基金會(Bertelsmann Foundation) 「2010 年轉型指數」評比 2007 年至 2009 年全. ‧. 球 128 個國家政經轉型程度,評比指標包括民主制度穩定性、法治、政治參 與、政治社會整合、私有產權、社會與經濟發展等,將捷克列為最佳成功轉. y. Nat. sit. 型國、斯洛維尼亞次之、愛沙尼亞第四名、斯洛伐克第六名、立陶宛第七名、. n. al. 11. er. io. 匈牙利第八名、波蘭第十名,拉脫維亞第十三名,均名列前茅。. Ch. engchi. i Un. v. 中歐並列。參見 Attila Agh, Emerging Democracies in East Central Europe and the Balkans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1998), p. 23. 8 Steffen Mohrenberg, “Analyzing Democratization with 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 Working paper at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June 1, 2011, p. 9, http://opensiuc.lib.si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59&context=pn_wp&seiredir=1#search=%22External%20Factors%20democratization%22. (accessed: 2012/10/13) 9 後共地區轉型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新興民主國家(emerging democracies):歐盟新成員國,1997 年至 2009 年自由之家評比中,除了羅馬尼亞(3.36 分),各國分數皆達到民主標準;二、民主倒退的 獨裁國家(regressive autocracies):如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等;三、混合式政體: 如烏克蘭、喬治亞、摩爾多瓦、巴爾幹地區等,特徵為半鞏固的民主。參見:Adrian A. Basora and Jean F. Boone, “A New U.S. Policy Toward Democracy in Post-Communist Europe and Eurasia,”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Vol. 57, No. 1(January/February 2010), p. 4. 10 Freedom House, Stud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mocracy in Former Soviet Countries, http://www.freedomhouse.org/template.cfm?page=70&release=278. (accessed: 2012/10/31) 11 Bertelsmann Foundation: Transformation Index 2010, http://www.bertelsmannstiftung.de/bst/en/media/xcms_bst_dms_30289_30290_2.pdf. (accessed: 2012/10/31). 7.

(13) 因此,本研究之地理範圍,以 2004 年歐盟東擴的中東歐國家─中歐五國 與波海三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立陶宛、拉脫 維亞、愛沙尼亞)為主,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遲至 2007 年才入盟,故不在 本研究範圍之列。最後以捷克為核心案例,討論外部因素對捷克斯洛伐克、 及 1993 年絲絨分離後之捷克共和國民主轉型的作用。. (三) 時間範圍: 時間範圍:1989 年至 2009 年 本研究時間範圍,始於 1989 年捷克斯洛伐克絲絨革命,至 Huntington 提. 政 治 大 國家於 2004 年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身分是民主化重要象徵,捷克民主更 立 出第三波民主化之第二階段結束(2009 年)為止。絲絨革命後,捷克等中東歐. ‧ 國. 學. 在此二十年間得到鞏固。. 因研究焦點為捷克共和國,個案討論將僅限 1993 年「絲絨分離」(Velvet. ‧. Divorce)之前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與其後之捷克。獨立的斯洛伐克. Nat. sit. y. 不在本文捷克個案的討論範圍,且絲絨分離事件非外部因素重心,對本研究. n. al. er. io. 以 1989 年起始、2009 年終止之時間點並無影響。. 二、 研究限制. Ch. engchi. i Un. v. 現有關於中東歐民主化文獻,多以整體區域為討論範圍,將捷克作為個 別案例討論之專著較少,且國內相關研究亦較缺乏,構成本文研究限制之一。 研究一個國家最理想的狀況,是能夠運用當地語言進行研究,筆者雖學 習捷克文,生活用語運用無虞,然於學術領域尚需加強,故多以英文文獻為 資料蒐羅來源,輔以可取得之俄文文獻,捷克文資料不足乃為研究限制之二。 為彌補此限制,主要以捷克學者撰寫之英文著作,作為捷克民主化重要參考。 8.

(1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一、 研究途徑. 本文研究途徑採「跨國化途徑」(transnational approach)及「歐盟外部治理 途徑」(external governance of the EU),以釐清本文主題,探討外部因素對中東 歐民主化的作用。在中東歐民主化實踐上,前者無論是對 1989 年民主浪潮 前後各國的民主化皆十分重要,行為者包含國際組織與國家行為者;後者則. 政 治 大. 適用於 1989 年民主浪潮後,民主制度與規範(norms)藉由跨國擴散,成為國. 立. 家明確的行為標準與義務,拓展了此區域的民主轉型之路。. ‧ 國. 學 ‧. (一)跨國化途徑. sit. y. Nat. Jean Grugel 提出「跨國化途徑」分析區域的民主化,兼採國際政治經濟. io. er. 學者將民主化與全球化結合之觀點、及建構主義者將民主化視為規範轉變過 程的論述,認為民主化是全球化背景下,規範在區域內連續不斷轉變的過程,. n. al. iv. Ch 且全球化應被理解為「跨國化」。故應以「跨國化」為研究途徑,以瞭解哪 Un engchi. 些行為者在概念與制度跨國擴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2. 國際行為者如跨國活動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等、及跨國流動的資金與金錢 援助,都促進了全球民主化的進程。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在 1980 年代 將 推 動 民 主 納 入 政 治 面 目 標 , 向 開 發 中 國 家 傳 播 「 良 好 治 理 」 (good. 12. Jean Grugel, “The ‘International’ in Democratization: Norms and the Middle Ground,” in Trine Flockhart ed., Socializing Democratic Norms: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5), pp. 32-33.. 9.

(15) governance)概念,促進民主改革,顯示資金及金援跨國流動有助於民主概念 的推廣及發展。. 13. 國際經濟學者認為,1989 年民主化浪潮,是全球自由政治經濟逐漸形成 的反映。由於自由資本主義概念的全球擴張,民主化可被理解為在穩定的政 治框架下建立具競爭性的自由市場經濟。此觀點類似於結構主義者 (structuralist)所持看法,認為民主是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結果及機制。. 14. 全球化使制度擴散,歐盟與北約東擴都是全球化下的現象,歐洲理事會. 治 政 大 重要角色,思想透過媒介傳播,對國際與國內政治產生影響,使行為者採行 立 新的社會規範,透過社會化過程,將此規範轉化成行為者認同的一部分。. 的民主、人權規範得以傳播。其中立基於一套規範與規則的媒介(agents)扮演. 15. ‧ 國. 學. 民主觀念輸出者如歐盟及世界銀行等西方國家與國際組織,透過人權價. ‧. 值等思想傳播,由外推動一國內部改革。Grugel 認為,區域(region)是行為者. sit. y. Nat. 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場域,國家與非國家行為者在歐盟範圍內進行調和,藉歐. io. er. 盟東擴,將西歐的規範帶入新成員國,並透過總體經濟整合及社會政策的調 整 , 使 整個 區 域 導 向相 似 治 理 方 式的 社 會 化 過 程。. n. al. iv. 16. 俄 國 學 者 Svetlana. n Glinkina (Светлана Глинкина)亦認為,中東歐新成員國在歐盟場域中,受歐 C hengchi U. 洲制度影響轉型至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17. 13. Ibid., p.30. Attila Agh, Emerging Democracies in East Central Europe and the Balkans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1998), p. 17. 15 Břetislav Dančák and Vít Hloušek,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Europeanization: Comparing the Czech Republic and Poland,” in Katalin Fábián ed., Globalization : Perspectives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Oxford: Elsevier Ltd, 2007), p.230. 16 Jean Grugel, “The ‘International’ in Democratization: Norms and the Middle Ground,” in Trine Flockhart ed., Socializing Democratic Norms: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5), pp. 40-42. 17 С.П. Глинкина, Методология многоуровневого анализа пост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х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й: Науч. докл. -М., 2008. -С. 9, http://www.imepi-eurasia.ru/baner/Methodology.pdf. (2012/10/31) 14. 10.

(16) 以一向被視作歐洲懷疑論者的捷克為例,加入歐盟代表捷克對西歐有所 18. 認同,經國際社會化過程後,成為歐盟世界的一員; 外國金融的影響力提 高了捷克民主化後的生活水準,也使捷克人自覺像「真正的」歐洲人。. 19. (二)歐洲化:歐盟外部治理途徑 中東歐民主化受歐盟影響極深,因此本文將歐盟因素獨立出來,聚焦歐 盟制度的擴散效應,以歐盟外部治理途徑分析歐盟對中東歐民主化的影響。 Frank Schimmelfennig 與 Ulrich Sedelmeier 將歐盟外部治理分為三種模式:外. 政 治 大. 部激勵模式(external incentives model)、社會學習模式(social learning model)與經. 立. 驗學習模式(lesson-drawing model),用來討論一國之所以採行歐盟制度與規則. ‧ 國. 學. (rules)的考量層面。. 20. ‧. 外部激勵模式指歐盟設定條件,以歐盟入會資格、各項援助及貿易、合 作等制度作為達成條件的獎勵機制,中東歐國家基於追求國家力量與福利的. y. Nat. io. sit. 最大化,會以達成這些條件為目標;社會學習模式依循社會建構論(social. er. constructivism),主要表現在國際社會化(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過程,認為一. n. a. v. l C 國受內在認同、價值觀與規範等影響,會以其合適或合法與否作為選擇的標 ni. hengchi U. 準。由於歐盟是一個由獨特的集體認同、與共同規範與價值觀所定義出的歐 洲國際社群組織,一國是否接受歐盟規則,將取決於其認為歐盟的規則合適 與否;經驗學習模式可視作對現狀有所不滿的回應,決策者視政策及規則在. 18. Michal Illner,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Czech Transformation,” 1993, p. 27, http://sreview.soc.cas.cz/uploads/cbf4a5dd5acff3f4fe1b9f6eb6734dce9fd3d909_487_021ILLNE.pdf. (accessed: 2012/10/31) 19 Н.И. Бухарин,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 Странах Центрально-Восточной и Юго-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Достижения и Проблемы // Росс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ый Мир. - 2010. -№ 2. -С.54. 20 Schimmelfennig, Frank and Sedelmeier, Ulrich, “Governance by Conditionality: EU Rule Transfer to the Candidate Countr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Vol. 11, No. 4 (August 2004), p. 671.. 11.

(17) 其他地方的執行效果,衡量政策移轉至當地的有效性,希望能有效解決當地 政策問題的情況下,國家會採行歐盟既定規則。. 21. 歐盟東擴使中東歐國家轉型經歷了大規模外部治理過程,歐盟對中東歐 民主形成由外而內的推動力。非歐盟成員國的中東歐國家期待加入歐盟,使 歐盟既有規則得以移轉至中東歐,以歐盟規則重塑各國當地制度與整體公共 政策,即影響國內層面的制度化,包括歐盟司法制度擴散至當地法律系統, 且根據歐盟標準,改變了當地的政治運作方式。22 因此,本文將以歐盟外部 治理途徑探討歐盟對中東歐及捷克民主化的外部影響。. 立. 二、 研究方法.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documents analysis method)為主,資料來源包括期刊、. ‧. 官方報告、會議記錄、統計資料、報章雜誌等公共記錄、與學者相關著作, 探討外部因素對中東歐民主化的作用與影響,以瞭解其關鍵角色。. sit. y. Nat. 因今年初於捷克查理士大學(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原文 Univerzita. er. io. Karlova v Praze)社會科學學院研習九個月,本研究除了參考捷克學者如科學 a. n. iv l C n 院社會學研究中心(The Institute h of Sociology of U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e n g c h i the Czech Republic, 原文 Sociologický ústav Akademie věd České republiky)學者. Lukáš Linek 與 Zdenka Mansfeldová、及任教於馬薩里克大學(Masaryk University, 原文 Masarykova univerzita)社會研究院政治、歐洲研究與國際關係學門的教授 Bretislav Dančák、Vít Hloušek、Ondřej Císař 與 Lubomír Kopeček 等相關著作外, 亦參訪捷克參議院、及自由歐洲電台/ 自由電台(Radio Free Europe / Radio Liberty, RFE/ RL)設立於布拉格之總部,實地瞭解捷克民主運作方式、與自由 歐洲電台自冷戰時期至今推廣民主與自由的努力。 21 22. Ibid., pp. 671-676. Ibid., pp. 669-687.. 12.

(18) 第四節 文獻回顧. 以往民主化研究多著重國內政治因素,如菁英在民主化中的關鍵角色、 與政治系統如何由非民主轉變至任責、代議、民選政府及保障自由的國家內 部過程,1990 年代後,學者開始關注到民主化外部因素研究有所不足,從此 將民主化分析由比較政治帶入國際關係領域。 以下謹將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相關文獻分為三類:一、國際體系與. 政 治 大 的制度化過程,呼應「跨國化研究途徑」之研究方法;三、民主和平論推動 立 民主化外部因素相關文獻;二、全球化、歐洲統合及歐盟外部治理對中東歐. ‧. ‧ 國. 作一回顧。. 學. 民主化的實踐。最後,將捷克民主化文獻,包括捷克及台灣學者的相關研究. y er. io. sit. Nat. 一、 國際體系與民主化外部因素相關文獻. Guillermo O’Donnell 對民主化的觀察是早期民主化國際面向的文獻基礎,. n. al. iv. n 關注民主化中的連續變化,探討民主化發生的時點及原因。Huntington 認為, C hengchi U. 國際環境和外國勢力在第三波民主化國家草創中扮演重要角色,外來勢力對 23. 第三波民主化有絕佳助益。若有支持民主的外在環境, 將有利於民主鞏固。 外國政府或機構的行動會影響、甚至決定性地刺激一國民主化、加速經濟和 社會發展,而這些發展又會回過頭來對民主化發生影響。第三波民主化源起 與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CSCE). 23. 外在環境(external environment)指本身即是民主的外國政府、或其他行為者贊同在其他國家實行民 主,因此與新興民主國家保持密切關係,能對該國施加影響力。轉引自 Samuel P. Huntington,劉軍 寧譯,第三波 : 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1994),頁 294。. 13.

(19) 及〈赫爾辛基最後議定書〉(Helsinki Final Act) 24息息相關,開啟後來的赫爾辛 25. 基進程,實質上促進了中東歐民主化。 1980 年代末期以降,國際社會中權 力與影響力主要來源為美國、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 EC)對民主化 的推廣及蘇聯內部的自由化,其中歐洲共同體與蘇聯因素是中東歐民主化萌 發的關鍵。一般認為,赫爾辛基因素(Helsinki factors)對中東歐各國及蘇聯的 壓力,啟動了民主化的樞紐。26 George Sorensen 分析國際體系對個別國家民主的影響:隨著國家間的互 賴(interdependence)日益緊密,民主與人權理念亦逐漸擴散,這也是本文採用. 政 治 大. 跨國化途徑的原因。Whitehead 長期研究民主化,提出民主是長期且具開放. 立. 式結果的過程,民主化更具有長期、動態的性質。國際氛圍與民主化中的外. ‧ 國. 學. 部國家行為者介入歐洲、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的民主化,都影響了當地民主 的發展。27 Thomas Carothers 即指出,歐盟以支持基本自由與政治改革的理念,. ‧. 在中東歐等區域推行民主化政策。28. y. Nat. sit. Judy Batt 認為穩定的外在環境,是國家內部民主發展的先決條件。若欲. er. io. 達到民主政治,如實行法治、化解族群對立、衝突與不信任、乃至於鞏固民. n. al 主、或建立繁榮且具競爭力的經濟,很大程度上都需倚賴外部提供一個穩定 iv. n U i e h ngc 的背景環境,免除帝國侵略等外在恐懼,個人、商品與資金均能享有跨國界. Ch. 24. 又稱作赫爾辛基協議(Helsinki Accords),第一次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結束時,由歐洲國家(阿爾巴 尼亞除外)、美國及加拿大於 1975 年 8 月 1 日簽訂。西方國家與蘇聯以此協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 歐洲現狀,以緩解冷戰緊張局勢。此協議承認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邊界、包括東西德邊界 的不可侵犯性,確認簽字國尊重人權與基本自由的義務,也迫使蘇聯在人權、東西歐接觸、旅行自 由、訊息自由等方面作出承諾。參見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版:http://daying.wordpedia.com/、及歐 洲安全與合作委員會網站 http://www.csce.gov/index.cfm?FuseAction=AboutHelsinkiProcess.OSCE (檢 視日期:2012/10/7) 25 Samuel P. Huntington,劉軍寧譯,第三波 : 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1994),頁 8889。 26 George Sorensen,李酉潭、陳志瑋譯,最新民主與民主化 最新民主與民主化(台北:韋伯文化,2003),頁 26。 最新民主與民主化 27 Jean Grugel, “The ‘International’ in Democratization: Norms and the Middle Ground,” in Trine Flockhart ed., Socializing Democratic Norms: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5), pp. 24-26. 28 Ibid., p. 31.. 14.

(20) 的自由。29 將此觀點置於歐盟東擴,可發現歐盟成功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 吸引中東歐國家與之統合。 Geoffrey Pridham 認為蘇共自由化因素導致了中東歐共黨政權解體與政權 替換:Gorbachev 放棄布里茲涅夫主義(Brezhnev Doctrine)對中東歐國家主權的 限制,是中東歐發起民主運動的決定性因素。中東歐轉型中,國際性的電視 頻道更 加速 了這 些 國家政 權替 換的 步 調,被 視作 是「媒 體革命 」(media revolution),即由媒體推波助瀾所發生的革命。1989 年由波蘭發起的示威運 動,透過媒體對其他國家發揮了示範作用。. 30. 治 政 大 Terry Karl 與 Philippe Schimitter 觀察出,若與其他如南歐與拉丁美洲地區 立 相比,外部因素使雙極世界徹底解體,形成新的世界體系,對中東歐民主化 ‧ 國. 學. 具有更重要的意義。31 國家行為者在海外成功推動民主的經驗,更能強化民 32. ‧. 主推動國本身民主秩序的合法性、增進民族光榮及自信。 Boutros BoutrosGhali 的觀點與其一致,若民主化過程無法往國際層級推動,國內民主的重. y. sit. io. er. 33. Nat. 要性就會減弱。. 其他對外部因素的解釋,尚有 Kevin O’Brien 指出民主化可被理解為由強. n. al. iv. n 權國家(美國、歐盟)、多邊制度、國際與國內非政府組織所推動,並經常以 C 金援形式表現等。. hengchi U. 29. Judy Batt, “Introduction: Defining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Stephen White, Judy Batt, and Paul G. Lewis, eds., Developments in Central and East European Politics 4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ch.1., p. 16. 30 Geoffrey Pridham, The Dynamics of Democratization: A Comparative Approach (London: Continuum, 2000), p. 285. 31 Attila Agh, Emerging Democracies in East Central Europe and the Balkans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1998), p. 22. 32 Jon C. Pevehouse, Democracy from Above: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8. 33 Boutros Boutros-Ghali,「民主化議程一:國際層級的民主化」,Holden Barry 等著,何哲欣譯, 全球民主(台北:韋伯文化,2006),頁 150。 全球民主. 15.

(21) 二、 全球化、歐洲統合及歐盟外部治理對中東歐的制度化過程. 全球化與歐洲統合關係的相關討論,如 Hanspeter Kriesi 將歐洲統合看作 全球化的一部分,Thomas Christiansen 亦認為歐洲統合是全球化渦輪運作所 產生的現象,捷克等中東歐國家的歐洲化蘊含其中。34 Attila Agh 將歐洲化與 中東歐地區民主化結合,提出 1990 年代中東歐國家政治依循著歐洲化轉型; Pridham 亦認為歐洲化與中東歐國家政治轉型是明顯互補的。35. 治 政 大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克與波蘭之比較〉(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he 立 Europeanization: Comparing the Czech Republic and Poland)文中認為捷克與波蘭 捷克學者 Břetislav Dančák 及 Vít Hloušek〈全球化與歐洲化的中東歐:捷. ‧ 國. 學. 是追求與歐盟與美國發展緊密關係的「大西洋主義者」(atlanticists),全球化. ‧. 與歐洲統合從 1990 年起強而有力地影響捷克及波蘭的政治。對兩國而言, 兩國外交政策利益皆著眼於歐洲,「全球化」、「歐洲化」、「歐洲統合」. y. Nat. er. io. sit. 三者間有盤根錯節的關聯。. 歐盟與北約對捷克、波蘭的意義,在於歐盟是現今與未來國內政治、經. n. al. iv. 濟發展主要資源之來源,且歐盟會員國身分被視作為軟性的安全保障(soft C Un. hengchi. security guarantee),透過歐洲由上而下的區域主義,帶動中東歐國家由下而上 36. 的區域化,建立起與歐盟國家政治及經濟的互動關係。 相對地,北約締約 國身分為硬性的國家安全保障(hard security guarantee)。37. 34. Břetislav Dančák and Vít Hloušek,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Europeanization: Comparing the Czech Republic and Poland,” in Katalin Fábián ed., Globalization : Perspectives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Oxford: Elsevier Ltd, 2007), pp. 227-246. 35 Ibid., p. 239. 36 Břetislav Dančák and Vít Hloušek,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Europeanization: Comparing the Czech Republic and Poland,” in Katalin Fábián ed., Globalization : Perspectives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Oxford: Elsevier Ltd, 2007), p. 246. 37 Břetislav Dančák, “Pozice a Zájmy ČR v Evropské a Transatlantické Bezpečnostní Dimenzi (Position and Interests of the Czech Republic in the European and Transatlantic Security Dimension),” in Dočkal, Vít and Fiala, Petr and Kaniok, Petr and Pitrová, Markéta eds., Česká Politika v Evropské Unii: Evropský. 16.

(22) 「歐洲化」指涉歐盟與會員國、潛在候選國當地政治系統的相互關係、 及國家內部政策對變遷中的歐洲及其制度、價值與政策的回應。如同 ClaudioRadaelli 對歐洲化所下的定義:歐洲化是制度化的擴散,分享由歐盟 所提出且貫徹的決策信念、規範、政策典範及正式與非正式規則,並吸納入 當地國原有的認同、政治系統及公共政策等。 類似觀點亦有 Schimmelfennig 及 Sedelmeier 將歐洲化視為對歐盟規則的 採納;Dančák 與 Hloušek 認為,「歐洲化」是國家與歐盟間相互溝通、調整 的內外部雙向過程,歐盟對當地政策具外部影響。. 38. 治 政 大 Agh 指出至 1990 年代末,中東歐國家已達成穩定的政治民主與市場經濟, 立 其中以 1997 年為最關鍵的年份,此時多數中東歐國家已處於民主鞏固初期。 ‧ 國. 學. 在整體歐洲化氛圍下,歐盟是影響此區域最有力的因素,歐洲化過程成為衡 39. Bukharin (Бухарин)也指出,中東歐地區重返歐洲. ‧. 量民主成熟的標準之一。. 之意願,是當地民主制度與過程得以彰顯的原因之一。40. sit. y. Nat. io. er. Schimmelfennig 與 Sedelmeier 在〈條件設定的治理:歐盟規則至中東歐候 選國家的移轉〉(Governance by Conditionality: EU Rule Transfer to the Candidate. n. al. iv. n Countr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CEurope)專文中,研究歐盟規則移轉至中東歐國 hengchi U. 家的效果,利用外部激勵模式、歐盟條件設定的可信度與採納規則的當地國 成本,檢視歐盟規則移轉至中東歐國家的各項因素。. 41. Integrační Proces a Zájmy České Republiky (The Czech Politics in the EU: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zech Republic) (Brno: Masarykova Univerzita, Mezinárodní Politologický Ústav, 2006), p. 84. 38 Ibid., p. 238. 39 Attila Agh, Emerging Democracies in East Central Europe and the Balkans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1998), pp. 4-8. 40 Н.И. Бухарин,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 Странах Центрально-Восточной и Юго-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Достижения и Проблемы // Росс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ый Мир. - 2010. -№ 2. -С. 51. 41 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 “Governance by Conditionality: EU Rule Transfer to the Candidate Countr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Vol. 11, No. 4 (August 2004), p. 671.. 17.

(23) 外部激勵模式透過條件設定(conditionality),使中東歐國家竭力達成歐盟 所設定的條件,以得到歐盟的獎勵,包括歐盟會員國資格、援助、貿易、合 作等面向的制度連結、乃至入會進程中的聯繫國協定,直接由政府間的談判, 或間接透過當地行為者來行使影響力。中東歐國家會比較採納歐盟規則的成 本與可得利益,若可得利益大於成本,就會使中東歐國家採行歐盟既有規則。 因此,歐盟規則是否成功移轉至中東歐國家,取決於條件設定的內容。42 歐 盟 外 部 治 理 的 條 件 設 定 , 主 要 有 二 : 民 主 條 件 設 定 (democratic conditionality)及歐盟法條件設定(acquis conditionality)。民主條件設定內涵為歐. 政 治 大. 盟基本政治原則、人權與自由民主規範,在中東歐轉型初期即發揮作用,首. 立. 先建立了與歐盟的制度性連結,接著在入盟談判開始後便退居次要地位。. ‧ 國. 學. 民主條件設定的考量因素,有現任政府採納歐盟規則的成本、及回應歐. ‧. 盟要求所需付出的政治成本,而其移轉的有效性,依各候選國家的原始狀況 而定。Schimmelfennig 與 Sedelmeier 認為,歐盟的民主條件設定對民主前驅國. y. Nat. sit. 家如捷克、匈牙利與波蘭等影響較小,因自由民主觀念在這些國家已處於發. al. n. 持續進行。. er. io. 展中狀態,即使缺少歐盟民主條件設定因素,國內的民主化與民主鞏固亦將. Ch. engchi. i Un. v. 相對於民主條件設定,歐盟法條件設定對民主前驅國的影響較深,對中 東歐國家具普遍且滲透性的影響,左右了當地政府成本與可得利益間的考量。 歐盟法條件設定為歐盟既有法律(acquis communautaire)的基本規則,以歐盟會 員前景,作為候選國入會準備過程中採納歐盟規則的外部獎勵。 歐盟法條件發生影響的時間點,主要從 1995 年歐盟執委會關於內部市場 一體化的白皮書開始,至 1998 年至 2000 年入會談判達到巔峰。歐盟會員國. 42. Ibid., pp. 671-672.. 18.

(24) 身分的重大利益使中東歐國家排除其他阻礙,視履行歐盟法條件為決策的優 先考量。. 43. 綜上所述,歐盟透過一個受承諾的會籍願景(激勵要素)與對會籍身分的 要求(條件設定),藉由外部治理激勵模式,成功將歐盟既有原則移轉至中東 歐區域,是中東歐國家政經轉型的外部因素之一。因此其後章節,本文將以 歐盟法條件作為歐盟外部治理中的激勵因素,討論捷克民主化外部因素的歐 洲化面向。. 政 治 大. 三、 民主和平論推動民主化的實踐. 立. ‧ 國. 學. Boutros Boutros-Ghali 從政治參與層面分析,認為民主能促進國際社群內 所有行為者的參與,以對話取代武力解決衝突,因此在國際層面,民主化有 44. ‧. 助於促進各國之間的和平。. Nat. sit. y. 若從制度面觀察中東歐的民主化,可追溯至自由主義「民主和平論」之. er. io. 起源。1795 年,Immanuel Kant 提出「永久和平」理念,探究民主與和平的. n. 關連性,將民主與利益放入國際關係加以衡量。民主共和國家由於受文化、 a v. i l C n U hengchi 規範性力量與權力制衡等約束,彼此不會以戰爭作為解決紛爭的手段。在主 權國家各自獨立的國際社會中,國家應先建立作為和平先決條件的民主體制, 在國際間相互聯合以建立有法治的國際社會,且應當不斷擴大以將所有民族 囊括在內,達到最終的和平。45 朱雪瑛〈『民主和平論』之分析與美國『推廣民主』之戰略〉一文以民 主和平論分析美國推廣民主的策略,帶出民主和平論者的論述,認為民主國 43. Ibid., pp. 679-681. Boutros Boutros-Ghali,「民主化議程一:國際層級的民主化」,Holden Barry 等著,何哲欣譯, 全球民主(台北:韋伯文化,2006),頁 148。 45 朱雪瑛,「『民主和平論』之分析與美國『推廣民主』之戰略」,台灣民主季刊 台灣民主季刊(台北),第二卷 台灣民主季刊 第一期(2005 年 3 月),頁 124。 44. 19.

(25) 家間不會發生戰爭,人民透過代議機制監督政府,能有效阻止統治者任意發 動戰爭,因此民主國家是較愛好和平的政體。以民主立國的美國深信,世界 上民主國家的數量與安全保障成正比,在國際上大力推廣民主。 1993 年 Bill Clinton 政府以 Michael Doyle 的構想作為後冷戰時期擴大民主 戰略的指導方針,以「發展自由民主社群」作為當時主要的外交政策基調、 「擴大戰略」(enlargement)取代冷戰時的圍堵政策,將擴展全球民主政治列 為首要目標。46 為了達到目標,美國透過北約的轉型與擴大,在中東歐建立 擴展歐洲民主市場所需的集體安全機制,本著地緣戰略與經濟等利益,以. 政 治 大. 「援外」為主要作法,致力擴大民主國家及市場經濟版圖。. 立. 1994 年,美國國務院提出《和平、繁榮與民主法案》(Peace, Prosperity. ‧ 國. 學. and Democracy Act of 1994),對新興民主國家轉型給予必要的援助,包括協助. ‧. 建立自由選舉、代議政治制度、獨立司法、自由媒體、及建構族群衝突解決 機制等。此外也編列預算對中東歐民主轉型給予支持,如 1998 年撥列近 9. y. Nat. 47. sit. 億美元預算,建立「自由夥伴」之投資、社會安全等金援。 Clinton 曾公開. er. io. 表示,支持其他地區的民主化,是確保美國安全與維持長久和平最好的戰略,. n. 48 al 其後 George W. Bush 政府在面對中東問題時,也抱持類似觀點。 iv. Ch. n engchi U. 46. 朱雪瑛,「『民主和平論』之分析與美國『推廣民主』之戰略」,台灣民主季刊 台灣民主季刊(台北),第二卷 台灣民主季刊 第一期(2005 年 3 月),頁 145-147。 47 同前註,頁 123-124。 48 Trine Flockhart, “Soci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a Tenuous but Intriguing Link,” in Trine Flockhart ed., Socializing Democratic Norms: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5), pp. 5-6.. 20.

(26) 四、 捷克民主化相關研究. 國內對於捷克民主化的相關討論,如洪茂雄〈後共產主義時期捷克的政 治發展-民主化與歐洲化〉,提及 1989 年絲絨革命後捷克外交主軸的轉變, 討論歐洲化對捷克政治轉型及民主化的影響。絲絨革命後,捷克外交以「重 返歐洲」(return to Europe)為中心思維,關注焦點由東轉西,加強與歐盟的關 係乃成為對外主軸,以西向政策優先、東向政策次之,將改善與近鄰德國的 關係視為迫切要務,如與德國簽署和解宣言、捐棄戰時的國族仇恨;相反地,. 政 治 大. 與兄弟之邦斯洛伐克的關係,在雙方分離初期,反而不若與德國般熱絡。. 立. 49. 從西方國家立場論之,為使歐洲安全與和平更加牢固,必須先確保這些. ‧ 國. 學. 前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化進展,50 因此北約與歐盟創造出一個支持民主的國 際大環境,驅使捷克以歐洲化為圭臬,加快國內政經改革腳步,朝入盟目標. ‧. 邁進。1991 年捷克與歐盟簽訂〈聯繫國協定〉(Association Agreement)以加強 51. sit. y. Nat. 雙方關係,同年獲准加入歐洲理事會,是日後成功入盟的重要因素。. er. io. 楊三億、蔡怡萍〈民主化與歐盟擴張:從典範擴散與制度平台看捷克民. n. al 主化過程〉文中論及捷克民主化中的歐盟典範擴散面向,認為典範擴散發生 iv n. C. hengchi U 於捷克民主化萌芽期,歐盟東擴過程中,捷克民主發展與鞏固均深受歐盟影 響。雙方以制度為溝通平台,歐盟入盟標準對捷克民主化產生深化作用。. 49. 52. 洪茂雄,「後共產主義時期捷克的政治發展-民主化與歐洲化」,問題與研究 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9 期 問題與研究 (1997 年 9 月),頁 23。 50 Judy Batt 亦採相同觀點,認為在冷戰局勢瓦解後,必須在與近鄰密切合作的基礎上,重建安全機 制。這個觀點使歐盟與北約在面對懷疑論者(skepticism)時占了上風。參見 Judy Batt, “Introduction: Defining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Stephen White, Judy Batt, and Paul G. Lewis, eds., Developments in Central and East European Politics 4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6. 51 洪茂雄,「後共產主義時期捷克的政治發展-民主化與歐洲化」,問題與研究 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9 期 問題與研究 (1997 年 9 月),頁 13-25。 52 楊三億、蔡怡萍,「民主化與歐盟擴張:從典範擴散與制度平台看捷克民主化過程」, http://tpsa.hcu.edu.tw/ezcatfiles/b083/img/img/1183/C7-2.pdf. (檢視日期:2012/10/31). 21.

(27) Dan č ák 與 Hloušek 認 為 , 捷 克 在 歐 盟 影 響 力 下 , 以 「 適 應 」 (accommodation) 作 為 政 策 主 軸 , 將 歐 盟 成 員 國 身 分 訂 為 政 策 最 終 目 標 。 Radaelli 指出捷克的歐洲化過程中,「適應」近似於「調整」,是對來自歐 盟要求改變壓力下的正面回應。「適應」為捷克營造有利且穩定的入盟環境, 有助增進捷克與歐盟國家的友好關係,也鞏固了捷克在歐盟中的地位。這樣 的政策顯示出如捷克般的小國,處於外部政經影響力匯集處,因自身政治、 經濟資源皆有所侷限,選擇加入一個共同決策的大群體,裨使在各國間發揮 影響力。著眼於歐盟資源,入盟使捷克能利用歐盟機制保障其國家發展,如. 政 治 大 捷克以整合入歐為政策導向,歐洲統合加速了捷克民主化腳步。 立. 運用歐盟提供之基金來開發本國低度發展的領域。本著這些國際提供的誘因,. ‧ 國. 學. 捷克民眾對歐盟亦表支持,2003 年 6 月 13、14 日捷克舉行全國性入盟 公投,百分之 55 有效投票率中,有百分之 77 之選民支持加入歐盟。2004 年,. ‧. 捷克外交部草擬〈捷克入盟概念草案〉(Draft Concept of the Czech Republic’s. sit. y. Nat. Intentions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 in Summer 2004 to 2013, 原文 Koncepce směř-. er. io. ování České republikyvrámci Evropské unienaléta 2004 až 2013),本著經濟狀況、. n. 地理位置與國家大小等因素,以「適應」為政策主要基調支持歐洲統合。 a v 捷克學者 Lukáš. 53. i l C n U h e nMansfeldová g c h i 進一步討論歐洲統合對捷克 Linek 及 Zdenka. 政黨的衝擊。〈歐盟對捷克政黨體系的影響〉(The Impact of the EU on the Czech Party System)文中指出,回歸歐洲(歐盟)及與大西洋(北約)的統合,成為 1990 年代初多數捷克政黨的政策綱領。漸進的歐盟統合促進了捷克政黨的歐 洲化,使捷克政黨事務增加歐洲面向。捷克各主要政黨對歐洲統合大多持穩. 53. Břetislav Dančák and Vít Hloušek,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Europeanization: Comparing the Czech Republic and Poland,” in Katalin Fábián ed., Globalization : Perspectives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Oxford: Elsevier Ltd, 2007), pp. 240-243.. 22.

(28) 定、正面態度,歐洲事務在當地選舉議題中愈發重要,影響國內政黨政策的 制定及決策。. 54. 捷 克 社 會 民 主 黨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原 文 Česká strana sociálně demokratická, ČSSD) 55 原以傳統的社會民主思想、強調社會福利重要性作為 政黨定位,自 1998 年起執政後,為了加入經濟暨貨幣同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黨內形成遵守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criteria)對社會預算支 出限制的壓力,並推行該黨原先反對的能源及通訊產業自由化等政策,其外 交政策亦受入歐走向主導,在執政期間支持各種歐洲整合方案。. 56. 治 政 大 捷克政黨的創設大多立基於歐洲的政黨標準,且經常受西歐政黨援助, 立 本身即帶有加入歐洲政黨聯盟的政治傾向。歐洲體制對捷克政黨牽一髮動全 ‧ 國. 學. 身的效應,可見於 2004 年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引發捷克政黨領袖引咎辭職的. ‧. 風波。社民黨黨魁、同時也是執政聯盟總理的 Vladimír Špidla 因歐洲議會選 舉失利,宣布辭去黨主席及總理職位,引發政府改組;自由聯盟─民主聯盟. y. Nat. sit. (The Freedom Union–Democratic Union, 原文 Unie Svobody–Demokratická unie,. n. al. 57. er. io. US-DEU)黨主席 Petr Mareš 同樣因未能帶領該黨進入歐洲議會而辭職。. iv. 瑞典學者 Steven Saxonberg〈捷克政治的新階段〉(A New Phase in Czech C Un. hengchi. Politics)中亦認為捷克的政黨發展具歐洲化特色。後共國家如波蘭與匈牙利民 主化過程中,政黨權力來源均依循共產時代職官名錄(nomenklatura)型態發展, 與此相比,捷克經合併及合組聯盟等過程所產生的三個主要政黨,包括政治. 54. Lukáš Linek and Zdenka Mansfeldová, “The Impact of the EU on the Czech Party System” in Lewis and Mansfeldová, ed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Party Politic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p. 23. 55 社會民主黨成立於 1878 年,曾為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一部分。蘇聯時期被共黨收編,1989 年絲 絨革命後東山再起,瑞典學者 Steven Saxonberg 認為其是中東歐區域中唯一非由共產黨改革而來的 社會民主政黨。 56 Lukáš Linek and Zdenka Mansfeldová, “The Impact of the EU on the Czech Party System” in Lewis and Mansfeldová, ed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Party Politic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pp. 23-24. 57 Ibid., pp. 20-39.. 23.

(29) 光譜中間偏右的公民民主黨(Civic Democratic Party, 原文 Občanská demokratická strana, ODS) 、 58 公 民 民 主 聯 盟 (Civic Democratic Alliance, 原 文 Ob č anská 59. demokratická aliance, ODA)、 與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在意識形態上均接 近傳統的西方政黨體系。1997 年時的捷克,已擁有中東歐國家中最穩定的政 黨體制,呈現出西歐政黨的發展模式,60 亦呼應前文所述,Agh 認為捷克在 61. 1997 年即達到了民主鞏固階段。 類似觀點也可見於上述洪茂雄專文,且捷 克國會生態明顯走向西歐政黨發展模式。62 利於捷克民主化的外部因素,除了歐盟,楊三億前文中亦舉出其他外在. 政 治 大. 條件:蘇聯的自由化、鄰近國家民主化對捷克產生的示範效用、現代化傳播. 立. 對捷克民主的促進等,都形塑捷克內部對改革的認同、助長捷克對民主的渴. ‧ 國. 學. 望與追求,並引用洪茂雄所述,外在條件是成就捷克民主化的主要關鍵。63. ‧. 綜合以上文獻,得知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內涵可深可廣,從全球化與 歐洲統合過程中規範及理念的跨國推廣、歐洲化帶來的制度化擴散、國際穩. y. Nat. sit. 定的政經環境對中東歐區域的吸納、受國際層面導引的中東歐政黨發展走向、. a. er. io. 經濟面向(如市場化)的民主化、及地緣政治因素等,無一不囊括其中。有鑑. n. iv 於中東歐民主化文獻對單一國家的討論較少,本文除了對中東歐民主化過程 l. n U i e h ngc 作一檢視,以上述文獻為基礎,將討論焦點置於捷克民主化中的外部因素。. Ch. 58. 公民民主黨係捷克現任總統 Václav Klaus 於 1991 年成立、公民論壇(Civic Forum)分裂後的後繼政 黨之一,政治立場中間偏右,其黨綱宣示繼承歐洲基督教傳統、人道主義及民主傳統、反對馬列主 義與任何集體化傾向,並主張徹底的私有化及自由市場的經濟體制。 59 公民民主聯盟 1989 年開始運作並參與公民論壇活動。公民論壇分裂後,與公民民主黨同組聯合 政府。該黨色彩與公民民主黨相似,旨在建立自由、公正、人道社會和法治國家、實施自由經濟。 60 Steven Saxonberg, “A New Phase in Czech Politic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0, No. 1(January 1999), p. 99. 61 參見註釋第 48。 62 洪茂雄,「後共產主義時期捷克的政治發展-民主化與歐洲化」,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9 期 (1997 年 9 月),頁 20。 63 楊三億、蔡怡萍,「民主化與歐盟擴張:從典範擴散與制度平台看捷克民主化過程」, http://tpsa.hcu.edu.tw/ezcatfiles/b083/img/img/1183/C7-2.pdf. (檢視日期:2012/10/31). 24.

(30) 第五節 章節安排. 回顧過往文獻,本文共分為六章,安排如下:第一章為緒論,詳述研究 動機與研究目的、界定研究時間及地理範圍,接著舉出研究限制。研究途徑 選用跨國化途徑、歐盟外部治理途徑,研究方法採質化之文獻分析法。 第二章進入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主題。本章共分四小節,第一節為中 東歐民主化整體特徵,將此區域民主發展的共通點作一介紹;第二節討論此. 政 治 大 主化的動機與方式,以瞭解外部行為者推動民主化之立意,並著眼民主和平 立. 區域外部因素類型,獨立說明各項因素之影響;第三節探討外部因素推動民. ‧ 國. 學. 論與民主推廣(democratic promotion)的關聯;第四節為小結,將上述作一歸納。 有了區域外部因素整體概廓,第三章將以 1989 年捷克斯洛伐克「絲絨革. ‧. 命」為研究對象,瞭解當時有利於絲絨革命成功的外部因素,包括西方對捷. sit. y. Nat. 共時期布拉格之春與七七憲章的支持、蘇共對捷共控制強度的衰微、及中東. a. er. io. 歐民主浪潮示範效應。. n. 第四章討論跨國化途徑下的捷克民主化,討論國際組織與國家行為者─ iv l. n U i e h ngc ─美國對捷克民主化的推廣,其中涵蓋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人類安全」、. Ch. 北約「安全社群」、美國「民主和平論」及歐洲理事會「民主與人權」之考 量,積極推動民主價值與規範擴散至捷克國內,在多方作用下,使捷克在共 黨垮台、追尋自我新方向時,不致發生民主倒退。 第五章回顧絲絨革命後,歐盟透過入盟進程,以外部治理模式強化捷克 民主條件,並提供各項經濟援助,最後作一小結。第六章為本文結論,總結 各章研究發現,歸結出外部因素對中東歐、尤其是捷克民主化的來源、目的 及影響,並對未來可能的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25.

(31) 第二章 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 中東歐民主化重要的主導性核心,是朝市場經濟轉型背景下的政治轉型。 以下介紹中東歐民主化特徵及外部因素類型,並討論其推動此區域民主化之 動機及方式,描繪出中東歐民主化的整體樣貌。. 第一節 外部因素推動民主化之動機. 一、尋求國家安全.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由國家安全角度觀察西方國家推動中東歐民主化的動機,可知與中東歐. ‧. 整合、發展和平繁榮的和平夥伴關係,能降低此區域在冷戰後的不確定性。. y. Nat. 在此國際情勢下,「民主和平論」(democratic peace)受到矚目,主要立論為民. er. io. sit. 主國家之間不會採戰爭手段解決紛爭,因其共享民主原則、受文化或規範性 力量限制與權力制衡機制,能促成正當政治秩序及和平的外交關係。. n. al. 美國學者 Michael W.. iv n C Doyleh認為,民主制度是一個獨特的制度,因民主 engchi U. 國家的政治正當性由民主機制與法治所建立,民主國家間的衝突並無利益, 也不會挑戰對方政權的正當性,因此會建立起彼此的和平關係,創設出分離 的和平(separate peace)。64 此論調符合美國建國之理念,成為美國保障國家安 全、向外推廣民主之立意。 此外,為因應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及可能衍生之問題,美國與北約希望 與歐洲夥伴及當地民主勢力緊密合作,這些國家便必須先成為擁抱自由民主. 64. 參見陳欣之,新自由制度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及英國學派,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 國際關係總論 (台北: 揚智文化,2007 年 11 月),頁 76。. 26.

(32) 的盟友,故推動中東歐民主化極其必要;對歐盟而言,推廣中東歐民主能為 歐洲帶來整體的和平,達到一體化的歐洲,以保障歐盟各國的國家安全,降 低戰爭的可能性。. 65. 二、經濟利益. 中東歐民主化能帶給西方國家、尤其是歐盟國家龐大的經濟利益,包括 較廉價的勞動力、更大的貿易利益及經濟合作夥伴關係。隨著民主化漸次開. 政 治 大. 展,中東歐與西歐聯繫更為緊密,對西歐的工業生產助益甚多。. 立. 66. 對歐盟、尤其是德國而言,這些新興民主國家變成了很好的貿易夥伴,. ‧ 國. 學. 基於貿易利益,西方金援透過經濟穩定化、自由化與私有化,協助這些國家 發展市場經濟。美國國際開發署在其 2000 年報告書「轉變的十年」(A. ‧. Decade of Change)中提到,1989 至 1996 年間,對中東歐的金援有 90% (約. sit. y. Nat. 1080 億美元)主要集中於經濟層面,遠高於對發展當地公民社會的援助。儘 管如此,美方之援助對中東歐民主化依舊有正面效果。. io. er. 67. n. a l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初,中東歐經濟發展的助力 外國直接投資也是 1990 iv Un. C. hengchi 之一,促進了發展程度低落的金融服務現代化。而經濟現代化相關措施需要 政治制度面的配合,成為推動中東歐民主化之關鍵。2004 至 2008 年,因投 資增加與外國信貸的支持,中東歐區域經濟上的革新達到顯著成就,建立起 以開放、私有產權、限制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為基礎的新經濟體系,如新的銀 行體制、基金、證劵市場、投資、退休金、社會保險與勞力市場等機制,並 強調個人之實現等資本主義價值。西方銀行與金融機構隨著此區域政治逐漸 65. Adrian A. Basora and Jean F. Boone, “A New U.S. Policy Toward Democracy in Post-Communist Europe and Eurasia,”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Vol. 57, No. 1(January/February 2010), p. 7. 66 John D. Nagle and Alison Mahr,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9), p. 273. 67 Gerald Sussman, Branding democracy: U.S. regime change in post-Soviet Eastern Europe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2010), p. 131.. 27.

(33) 民主、開放,在投資、商品、勞動力皆能自由流動的框架下,獲得比以往更 高的利潤。今日中東歐銀行有許多都是西歐銀行的子公司或相關企業,成為 當地金融跨國整合的一部分。. 68. 三、權力平衡. 以政治經濟角度視之,歐盟與美國希望以經濟影響力拉攏中東歐國家, 因此必須使中東歐國家在政治運作上有與此相容的政治、立法系統,是推動. 政 治 大 響力,而中東歐因地緣因素受歐盟影響甚深,使美歐彼此相互角力。美國為 立. 中東歐民主化的動機之一。美國及歐盟皆注意在這些後共國家所能發揮的影. ‧ 國. 學. 了避免在區域中的影響力小於歐盟,具體作法為擴張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至中 東歐,達到權力平衡。69. ‧. 西方國家在中東歐推廣民主的方式,以國際組織之制度擴散、購買當地. sit. y. Nat. 媒體股權、為當地非政府組織營造友善環境、及培養當地政治菁英的向心力. er. io. 與認同為主,由上而下影響該國政治。中東歐國家在加入國際組織的過程中, 接受、吸納了該組織的民主規範。金援是西方國家對中東歐國家民主化最實 a. n. iv l C n 質的援助,除了透過各種基金會援助中東歐公共建設與政經轉型,亦透過非 hengchi U. 政府組織傳遞民主精神、訓練當地新政治領袖,鼓動其對轉變的渴望。. 因此,中東歐地區的非政府組織多帶有西方色彩,且經常能左右國內政 局。蘇聯解體後,中東歐非政府組織在西方金援下數量激增,普遍強調新自 由主義政策、建構公民社會與減少政府福利計畫。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 財政與軍事力量以防止共產勢力東山再起為目的,隨著經濟援助深入中東歐, 68. Н.И. Бухарин,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 Странах Центрально-Восточной и Юго-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Достижения и Проблемы // Росс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ый Мир: Науч. журн. / РАН. ИНИОН, Институт экономики - 2010. -№ 2. -С.57. 69 John D. Nagle and Alison Mahr,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9), p. 277.. 28.

(34) 填補了冷戰後的權力真空,如 1999 年斯洛伐克非政府組織「OK ‘98」在美 70. 國全國民主基金會、Solos 開放社會基金會 的支持下,組織反對共黨總統 Vladimír Mečiar 之大規模政治行動;透過金錢資助、鼓動當地反對派及新政 治領袖參與、組織政治活動,使美國對當地選舉也間接發揮了影響力。71. 第二節 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類型. 政 治 大. 探究中東歐民主化外部因素,可分為四類型:一、國際條約因素;二、. 立. 蘇共因素;三、國際組織及相關援助因素;四、跨國媒體。. ‧ 國. 學. 一、 國際條約因素. ‧ sit. y. Nat. 中東歐在被納入蘇共勢力範圍之前,兩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條約形塑了. er. io. 民主潛因,使此區域具備短暫民主經驗。探究兩次世界大戰間中東歐的民主. n. 化試驗,以 1919 年與 1945 1938 年與 a 年為兩階段民主化激發之始,各在 v 1948 年宣告終結。. 72. i l C n U hengchi. 凡爾賽條約於 1919 年簽訂,1920 年生效,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中 東歐地區依民族自決原則獨立,使中東歐國家獲獨立地位,歸西方戰勝國所 管轄,一定程度上受到監管國的影響,即在國際力量影響下,趨向採行自由 憲政的政府體制。中東歐當地行為者在進行決策時,也考慮到國際勢力對國 70. 1984 年由 George Soros 創立,旨在協助各國家由共產主義轉型、建立活躍的民主社會,活動區域 涵蓋美國、歐洲、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參見其官方網站 http://www.soros.org/about。(檢視日期: 2012/10/13) 71 Gerald Sussman, Branding democracy: U.S. regime change in post-Soviet Eastern Europe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2010), p. 126. 72 Laurence Whitehead,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Democratization – Europe and America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360.. 29.

數據

表 5-2、1990 年至 1996 年 法爾計畫對捷克歷年援助總額(單位:百萬歐元)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主要援助項目 主要援助項目主要援助項目主要援助項目      環境  20  2.6  -  -  -  -  5.0  私部門發展  -  31.8  22.7  27.3  -  1.0  7.5  私有化、區域發展、外國 投資、中小型企業發展  人力資源發展  2.4  14.2  14.5  16.0  13.5  1
圖 5-1、自由之家民主化指標-捷克歷年分數折線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rvivor bias is that when we choose a sample from a current population to draw inferences about a past population, we leave out members of the past population who are not in

that study in the past, sum up, interconnected system produce, influence the intersection of industrial area and future testing amount of ' economic and regional de

為加入歐盟,土國長期以來執行與歐盟經貿市場調和政 策,歐盟亦成為土國最大外資來源、最大外銷市場。土 歐於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Comparison of B2 auto with B2 150 x B1 100 constrains signal frequency dependence, independent of foreground projections If dust, expect little cross-correlation.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