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通識統整教學對提昇科大學生知識管理能力之成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通識統整教學對提昇科大學生知識管理能力之成效研究"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社會通識統整教學對提昇科大學生知識管理能力之成效研究

An Effective Study of Integrated Teaching with Social Liberality to

Promote the Students’Abiliti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鄭金謀

輔英科技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 教授

so003@mail.fy.edu.tw ; littlecheng@gmail.com.

近年來技職校院為永續經營創新發展,乃著眼於開發學生知識管理能力,能整合所學知識資源,提高學 習效率,並提昇競爭力。研究者任教科技大學社會通識選修課,為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及提昇教學品質,試以 社會學、婚姻與家庭等課程為例,透過相關文獻探討及專家諮詢等方法,確立統整教學創發學習相關的理 論,諸如計畫行為理論、科技接受模式等。經由理論引導及諮詢專家意見,確立科技大學社會創發學習知識 管理能力指標及量表,共計 62 題。略分為管理規範、管理態度、管理意圖、管理控制、管理行為等五個變 項。由此建構社會通識創發學習知識管理能力之模式;同時測試學生社會通識創發學習知識管理能力。統整 教學準實驗採所羅門四組前後測實驗設計,實驗組 111 人,控制組 105 人,合計 216 人,實驗組和控制組各 有一組接受前測,實驗組採社會創發學習實驗處理,控制組則無。結果發現在前測方面,實驗組和控制組無 顯著差異;在實驗處理方面,學習型小組擬題創作之社會創發學習對增進學生知識管理能力,無論管理規 範、管理態度、管理意圖、管理控制、管理行為等變項均優於無創發學習之傳統教學。實驗達到所預期效 果,而前測和實驗處理並無交互作用存在。結論及建議事項提供大學技術校院通識教學及產學合作提昇競爭 力之參考。 關鍵字:社會通識 創發學習 知識管理能力 模式建構 統整教學

ABSTRACT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contributed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integrating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raising a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searcher, a professor in 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ught some elective course and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should be enhanced. In an attempt to stimulate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and promote teaching quality,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use Sociology and Marriage & Family as the liberal curriculum, and began programming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learning team problem-posing creation to promot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of students.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social liberal curriculum,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fessional interview method to establish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learning team problem-posing creation, such as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the model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then we develop a scale which had 62 items and consisted of five variables: management norm, management attitude; management control, management intention and management behavior, and carried out an assessment of learning team problem-posing creation to promote the students’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Concerning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grated teaching, the revised Solomon’s design of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111 participants) and two control groups (105 participants),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participants was 216. One of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two control groups accepted respectively the pretes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accepted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experiment of social innovative learn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s accepted non-experiment process. The result discovered that the non-experimental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etest. The students who received the integrated social innovative learning were superior to the students who did not receive the integrated social innovative learning, regardless of management norm, management attitude; management control, management intention and management behavior. And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al effect between pretest and experimental treatment, and it was precisely prov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 and achieved an anticipatory effect. Finally,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to serve as references for the related colleges to establish cooperation with industries to promote competitiveness, carrying out the liberal integrated teaching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social liberality, creative lear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model construction, integrated teaching

(2)

壹、前言

前哈佛大學校長伯克(Derek Bok) 認為教學生 「可以帶著走的能力」很重要;教育是一份事業, 教導學生多元化生活能力、溝通能力,讓學生大學 四年畢業後能帶走,而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可以 帶著走的能力隱指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知識管理能 力、創新能力等。近年來高等及技職教育鬆綁後, 台灣大專校院快速擴張,97 學年度有 71 所一般大 學,79 所技術校院(含科技大學 37 所,技術學院 42 所),15 所專科學校(教育部統計處),技職校際之激 烈競爭可以想見。未雨綢繆,教育部發布大學退場 機制,實施「大學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 準」,大學連續三年註冊率不到七成者,將被減招 一到三成的招生名額。另據統計,97 學年度大專校 院招生缺額創 5 年來新高,共有 24 所私立大專校院 招生不到七成(聯合晚報 2009/6/11)。後段班大學招 生惡化,教育部給大學有機會翻身和改善,大學退 場就交由市場機制去決定。某大學健康科技學院培 育學生成為優良的健康科技領域人才,藉由專業的 研究與實務訓練,期望學生具有創新的能力,團隊 合作的精神,國際觀與知識管理能力。當前科技發 展隨著社會變遷,高等教育注重教學和研究發表的 平衡(Vago, 1996, pp.143-147)。同時大學生若能擁有 知識管理能力,發揮對社會議題的創見,與時俱 進,則確能提昇競爭力,比如學習文化創意產業, 結合數位網絡、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 (Hesmondhalgh, 2002, pp.212-221),並掌握知識管理 的精髓。此可為科技大學以專業結合通識注重創作 發表而鋪路。 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國內外有關知識管理之研究 論文如雨後春筍產出不勝枚舉,然多半偏於組織間 之知識移轉歷程績效或產業界之知識管理策略模 式,較少對學校學生知識管理作探討。而 21 世紀 知識的本質,即在於以知識取代種種傳統生產要素 (諸如勞力、土地、原料、設備及技術等)成為人類 社會賴以創造價值和財富的關鍵性資源。知識又被 稱為「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的資源,不但 可用以發現新的工作和方法以創造更高價值,更可 以助人發現和學習新的知識,其貢獻在於助人提昇 創新能力。知識管理之學習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可說 是一種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有此能力可隨時加強和 吸收新知以及持續接受教育訓練專業技能,同時擁 有此種核心能力,足以面對社會趨勢的快速轉變而 有競爭實力。而個人的知識管理能力是學來的,透 過教學活動,利用小組討論,發展成學習型小組 (learning team),如此學生透過對專業或通識的學習 之後,可有效管理所取得的知識。 科技大學面對與普通大學的競爭,可著眼於專 業和通識融合之創新活動以取得競爭優勢。欲邁向 教學卓越目標,帶動教學體質脫胎換骨,在通識博 雅課程方面,研發創新教法,藉此開闊學生心胸, 具備國際視野和優雅氣質,並創造學校特色,以提 昇教學效率及學校競爭力。為貫徹科技大學培養學 生具有專業素養、全球視野、關懷情操、優雅氣質 之理念,除開設專業必選科目外,在通識選修課方 面勢著眼於創發性,如研究者所開的「社會學」、 「婚姻與家庭」,可嘗試以選修同學所學專業融入 博雅通識課中,進行擬定專題創作,以提昇知識管 理能力或改進教學品質,增強就業力。 當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經濟不景氣帶來失業潮 之際,任何能提昇學生職涯競爭力的措施都不妨一 試。環視學生參加國考或公私企業職場競試或應徵 工作時,若能通過筆試第一關,則錄取機率增加, 有機會擊敗眾多競爭對手。而筆試常要考生發表對 議題的創見,考驗其知識管理能力。而此能力需要 在學校開設社會通識課程予以培育訓練。因此為增 強學生競爭力,勢須透過教學過程訓練學生擬定議 題創出作品,以改進其學習品質,提昇其知識管理 能力,俾能在職涯發展上掌握先機。此激起本研究 之動機,研究者欲透過教學現場,以所開設之社會 通識課程,深盼選修之學生參與小組討論議題擬 定,發展學習型小組集思廣益擬題創作,以提昇其 知識管理能力。藉此建構社會通識課程學習型小組 擬題創作以提昇科大學生知識管理能力的模式,並 能推廣至相關課程。由此教師教學顧及學生知識學 習管理,確能發揮教學相長,教者稱心,學者如 意,並發展學校特色,提昇競爭力。

貳、

研究目的 本研究鑑於科技大學為求永續發展,無不竭盡 心智創新特色,在教學上力求卓越。依據相關教學 反應,學生在選修通識課程後之學習動機及成效都 有待強化。為引發學生對社會通識課程之學習動機 及提昇教學品質,研究者著手規劃社會創發學習提 昇知識管理,透過學習型小組擬題創作以增進學生 知識管理能力之教學。發展衡量創發學習(學習型小 組擬題創作)增進學生知識管理能力之適當量表,進 而實施教學實驗研究,由此建構學習型小組擬題創 作模式並加以驗證,以創新學校特色,提昇競爭 力。論述研究目的,分項列舉如下。 1.確立社會通識課程創發學習提昇學生知識管 理能力所依據之理論。 2.建構社會通識課程創發學習以提昇學生知識 管理能力之模式並驗證。 3.了解科技大學學生參與社會創發學習知識管 理能力之情況。 4.實施統整教學實驗以驗證科技大學社會創發 學習提昇學生知識管理能力之成效。

参、文獻評述

(3)

1.學習型小組擬題創作提昇知識管理能力相關理論 (1)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依據社會心理學的理性行動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認為個人的意圖(intention)決定行為,亦即 態 度 (attitude) 和 主 觀 規 範 (subjective norm) 引 導 行 為,前提為人是理性的,其行為是在意志完全控制 下才有效。態度和主觀規範形塑個人的意圖以決定 行為。計畫行為理論據此,再加上覺知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而成。個人在組織內有 較高的動機、目的,受其態度和主觀規範引導,但 行為未表現出來是由於受到組織情境的干擾。覺知 行為控制指人覺知執行有利行為之難易,直接影響 行為意圖和行動。而直接或間接影響知識分享行為 的是主觀規範、態度、意圖,覺知行為控制等;行 為意圖除受態度、主觀規範之影響外,也受到覺知 行為控制的影響。

計畫行為理論從 1975 年發展(Fishbein & Ajzen, 1975),探究信念、態度、意圖和行為之關連性。然 後 探 索 態 度 對 預 測 社 會 行 為 之 效 力 (Ajzen, & Fishbein, 1980) ; 同 時 有 系 統 介 紹 TPB (Ajzen, 1991);覺知行為控制、自我效能、控制取向和 TPB 之關係(Ajzen, 2002);態度對行為之影響(Ajzen,& Fishbein, 2005),以至探討「態度、人格和行為」之 關係(Ajzen, 2005)。研究發現計畫行為理論比理性 行動論更有效力(Ryu, Ho, Han, 2003),是個相當紥 實的行為理論,已廣泛運用於醫療行為、終身學 習、消費 行為(Liao, Chen, Yen, 2007)及知識分享 (Ryu, Ho, Han, 2003)等方面,本研究置焦於知識管 理能力之應用。

(2)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科技接受模式是以理性行動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來 的,旨在提供一個基礎,用來探討外部因素對於使 用者的內部信念(belief)、態度(attitude)及意圖 (intention)的影響,進而影響資訊系統使用的情形 (Davis, 1989)。此模式認為信念會影響態度,態度 進而影響行為意圖,而行為意向對實際使用有顯著 正面的影響。此模式普遍用於解釋或預測資訊科技 使用的影響因子。使用科技時,覺知新科技易用性 會影響覺知有用性,二者會影響使用態度,覺知有 用性、使用態度進而影響使用行為。科技接受模式 可結合理性行動理論,應用於網路購物,預測使用 者接受網路的程度(Shih, 2004)。而網路購物涉及消 費者之資訊科技創新性(innovativeness),覺知網路 安全性(Lian, Lin, 2008)及私密性等。另科技接受模 式在網路學習系統上,強調自我效能、學習目標定 向之重要性。使用資訊科技者正面接受科技或負面 逃避科技,涉及人格定向,若正面接受科技,可樂 在科技的環境中,而產生神馳(flow)經驗,因此科 技接受模式亦與當事人參與的方式有關(Sharafi, et

al., 2006)。此外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ve Diffusion Theory)強調創新受制於屬性、相關的利益、相容 性、複雜性、可觀察性、可試驗性、管道等因素左 右,這些因素影響擴散的層面。本研究結合創新擴 散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或可顯示大學生透過通識 學習的學習型小組擬題創新以提昇知識管理能力有 創新科技接受的理論依據。 2.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 專業是現今社會相當重視的一個能力。系所教育 加上廣博的通識知識才是專業教育。在專業時代, 專門學科知能要具備,還要有廣博的知識,才能面 對今天全人時代所需要的能力 (http://wwwsrv.cc.cycu.edu.tw/)。21世紀知識經濟時 代可將專業與通識融合。專業教育應與通識教育融 合,從人性尊嚴立場來看,教育的目的在培育造就 完整的人,知識經濟時代所亟需具有創新能力與批 判思考能力的新人才。批判思考與創新能力之培 養,須建立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上,而且必須憑藉深 厚的文化資源,才有可能進行批判與知識的創新 (http://huang.cc.ntu.edu.tw/)。在通識教育基礎的寬口 徑上進行專業教育;通識教育課程賦予大學生一個 身為世界公民應有的寬廣視野和恢宏胸襟。增加了 對多元文化及信仰的尊重與了解,提高科學素養的 訓練比重。大學本科通識教育人才培養高質量、高 素質的人才,奠定一個文理通識的基礎,並在此基 礎上因材施教,形成相對的專業傾向,厚實的文理 基礎。同時培養具「高尚的健全人格、寬厚的業務 基礎、敏捷的創新思維、厚重的社會責任、廣闊的 國際視野和潛在領導能力等優秀素質的高質量骨幹 人才」的前提和條件(http://www.cuhk.edu.hk/)。胡 適說:「為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專 業知識的深度,是金字塔的高度,而這高度的建 立,則取決於其基礎,也就是學識的廣度。此可為 社會通識教育製作專題教學,讓學生結合專業獲得 廣博知識而鋪路。 3.社會通識課程教學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言,知識是在社會互動和合作 下藉由協商或討論而獲得共識的結果。因此學習被 視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歷程。雖然建構主義強調知識 是由個人自己建構出來的,但他人的意見或看法仍 會深深影響個人的建構知識。因此善用同儕的力量 應可幫助彼此建構所學習的知識及概念。由此精神 所發展的教學策略便是合作學習的策略。教學策略 可解釋成一種利用小組成員彼此以分工合作的精 神,藉由討論及向他人解釋或詢問等方式來達成彼 此共同學習目標。課堂的互動相當重要,如果學生 沒有即時回應,老師要先釐清原因,學生可能需要 更多的時間陳述深思後的答案。學生需要更多的準 備,閱讀完成或有即時回答問題的經驗。清楚告訴

(4)

學生目標及討論的時間,要求學生報告特定的主題 及討論成員間如何有效合作。活動進行當中,評估 學生的進度及以評語回饋,幫助解決問題。最後在 適當時間,提供全班回饋。可善用科技在通識教學 上成為學習型小組正向互動的機會,教師預先準 備,啟發學生積極、互動而充分學習。若有必要可 使用數位化之教學部落格建置社會通識課程,更可 採學習型小組互動回饋,讓學生不定期進行評估與 了解,隨時檢視學生使用與回應互動的學習狀況。 學習型小組讓學生能學習面對與自己意見不同之 看法、領會與人溝通的技術、追求更高層次知識的 實力,可採用組間辯論,先要求學生嚴謹的搜尋資 料,培養團隊默契;執行主題之論辯,可訓練其思 路邏輯及適宜的應對方式,講評與觀念分享。因材 施教的多元化教學,更緊扣時事,結合熱門議題推 陳出新,作為課程改進的依據,以檢視教學執行的 成果(http://www.ntua.edu.tw/)。社會科學通識課程透 過教學活動,提供學生機會,學習需要的科技歷程 和知識,以解決問題和擴展潛能,並培養具有理 解、選擇、運用科技能力素養的人,能在科技社會 工作生活。因此透過教育歷程,培養具有運用、評 估、創新科技能力素養的人,並在科技社會互動中 工作生活,以促進全人健康的教育。與學習小組互 動健康服務有關之醫護人員需要資訊素養和電腦回 復技術,以有效執行教育研究(Colea, Kelsey, 2004) 。醫護人員透過學習小組教育課程提昇有關健康照 護專業之電腦知識和技巧(Saranto, Hovenga, 2004)。 培養具有運用、評估、創新科技能力素養及知識管 理的人,並在科技社會互動中工作生活,以促進全 人健康的教育(簡志宇,2006)。如大學強化師生互 動e-protfolio平台,結合學習暨輔導平台、教學互動 平台及線上自學平台等的支撐,落實「教學輔涯」 制度,提升學習成就感(http://www.idc.scu.edu.tw/) 。可為社會通識進行小組討論統整教學歷程參考。 4.擬(專)題製(創)作相關研究 擬題最早用於數學的解題過程中,擬題就是自己 想出一個題目(梁淑坤,1994)。在擬題整個過程當 中,擬題者會運用自己數學或相關的知識以及日常 生活經驗,把情境、人物、事件、數學、圖形等建 立關係並組織起來,最後擬出一個數學或其他題 目。擬題包含一個新的難題和探索關於此難題的狀 況,社會通識課堂可套用公式來解答問題。擬題的 活動能提供重要的洞察力,進而讓學生了解數學的 概念與過程,以其感知和態度來解決問題,擬題非 專業性的,其實學生都可嘗試(Silver, 1994)。擬題 後發揮創意寫作,寫作是知識問題,整理片斷的思 緒,使之有邏輯次序;又繫於生命問題,在內省生 命的境遇,思考未來發展(http://web.ypu.edu.tw/)。 擬題須發揮創意。「題高則詩高,題矮則詩矮。」 文題有傳神的魅力,有畫龍點睛的功效。在寫作時 應該使文題新穎別緻不落俗套。例如《守衛精神的 火種》、《選擇永恆》、《讓愛做主》、《張開雙 臂,選擇博愛》、《撥開天空的烏雲》、《走出心 靈中的感情誤區》、《陽光總在風雨後》等,標題 把握住了題意,簡潔醒目,震人心魄,資訊含量多 (www.sdzz.net/jcb)。大專擬定專題製作之研究,如 以專題製作為主的電腦化學習環境之比較,認知取 向與情境取向(黃國鴻,1999);專題製作課程對大 學生創造力之影響 (施思勤,1999);專題製作課程 對大學生創造力之影響(陳延旻,2002);運用合作 學習於程式設計專題教學(王子玲,2003)。專題呈 現透過行動學習也可發揮創作力(Thompson, Peters, Plaza, 2004)。技職教育體系可朝向應用寫作方向努 力,配合各校特色,開設通識課程,編輯適合教材 主題的寫作議題,藉此不僅發揮學生的寫作技巧, 同時形塑學習型小組集思廣益,可考驗其知識管理 能力。此可為社會通識科目學習型小組擬定議(專) 題讓學生製(創)作產品之參考。 5.通識課程提昇知識管理能力相關研究 大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如何 透過學習型小組獲取知識,管理知識,使知識發揮 作用,這也是資訊時代大學生應具備的一種重要的 自主學習能力,做好進入社會準備。大學生知識管 理是其對知識的識別、獲取、存儲、學習、利用、 創新的管理過程。幫助個人提升學習效率,整合資 訊資源,提高個人的競爭力。通過知識管理,讓大 學生擁有的各種資料、隨手可得的資訊變成更多有 價值的知識,從而有利於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http://hi.baidu.com/key)。大學生培養更開闊視野, 以自身專業為基礎,再更多元了解各領域知識,通 識教育課程是與大家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相當實用 與專業結合的課程。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最 重要的資產莫過於組織內的成員及蘊含的知識。所 謂「知識管理」是有系統的管理與應用經營智慧, 包括有形的資產及無形的人才與經驗,是促使組織 內成員藉由獲取、分享與應用知識,來達成組織經 營目標的一種組織行為規範。知識管理乃是創造知 識、發現知識、具體化知識、傳佈知識、與知識的 再利用。將知識視同資產活動,如清點、評估、監 督、規劃、取得、學習、流通、整合、保護、儲存 與創造等,均屬知識管理的範疇。旨在增加知識資 產的價值,比爾蓋茲認為知識管理乃是「管理資訊 的流動,讓需要者獲得正確的資訊,因而能快速地 採取行動」。明確地說,知識管理是一套透過學習 型小組對資訊進行搜尋、選析、組織、精煉以及表 達的系統程序(http://cca.yuntech.edu.tw/Activities)。 由此可歸納知識管理乃是對知識的獲取、儲存、利 用、創新、分享、流通、整合等的管理歷程。

(5)

知識管理是一種專業知識與技能融會貫通能力, 涉及知識學習力與可塑性、穩定性、情緒管理的能 力、知識溝通表達能力(http://www.104.com.tw/)。 大學生該具核心能力之ㄧ(http://colkm.ccu.edu.tw)。 與時俱進,提昇知識管理能力。要增進新知識的獲 取效率和品質,學會生產知識,將未經處理的原始 資訊整合成可以用於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系統的知 識。要學會轉化知識,將知識整理、歸納及書面 化、格式化,使內隱知識轉化為可運用於教學和實 踐活動的狀態,使知識產生更大的教學效用。要學 會傳播知識,把最先進的知識以最快的速度、最優 方式、最佳效果傳授給學生(http://www.gmw.cn/)。 有此可見大學生的核心能力涉及知識管理的能力。 相關研究,如護理專科學生知識管理能力、職涯發 展能力及自我決定動機對專業承諾影響(邱紹一, 2005);技專校院商管學生知識管理能力指標(陳純 青,2006);技專校院知識管理能力模式建構(施文 玲,2007),技專校院知識管理能力的內涵包括知識 管理促動能力及知識管理建構能力。知識管理置焦 於如何分享知識,為組織創造附加價值。知識管理 主題是如何將個人知識轉成組織知識。從科技觀點 而言,知識管理系統需建立(Koh, Kim, 2004)。 6.社會創發學習知識管理 創發一個學習活動,是創造師生間的共同話題, 人相遇與合作機會(http://www.tncomu.tn.edu.tw/), 創發學習生命力的本質 (http://web.tiec.tp.edu.tw/)。 創發各種機會的學習內容從正式、非正式及潛在課 程中,提供均等、適性的學習機會,透過課程及教 學小組研發,鼓勵創意教學(http://blog.xuite.net/)。 提昇知識管理能力須強調社會環境因素(Bresnen, 2003)。透過相互學習學生科技整合跨領域學習生活 世界之知識管理(Steiner, Posch, 2006)。透過線上學 習團隊合作,讓學生能為創新知識負責(Benbunan-Fich, Arbaugh, 2006)。為矯正學生學習偏差及改善 教育品質,學生可採用潛在知識管理技術以提高學 習績效(Mitri, 2003)在數位學習系統內,學生可採統 整後設認知技術以提昇其知識管理能力(Sánchez-Alonso, Vovides, 2007)。凡此可為本研究社會創發 學習知識管理之參考。

肆、研究方法

1.文獻評述 為建構科技大學社會創發學習知識管理能力衡 量的指標、量表,乃 進行文獻探討。透過文獻分 析,發展問卷,獲得量化資料,統計分析結果。評 述相關理論,譬如計畫行為理論、科技接受模式 等。進而編製量表,量表的內容依所定相關因素或 指標,適當的敘述語句加以編製。 2.專家訪談法 將文獻查證與建構科技大學開發學生學習型小 組擬題創作以提昇知識管理能力與統整教學,依指 標概念設計成訪談大綱,進行約談;利用質性訪談 方式諮詢學者專家,取得共識。訪談諮詢對象,主 要是創發學習提昇知識管理能力相關背景的學者專 家,計 8 人次(四位專家,每位 2 次)。紀錄訪談經 過,摘錄重點,並經修正潤飾,以為編製及修訂問 卷量表之依據。專家訪談情形如下表。 專家 單位級職 日期 諮詢要點 羅教授 屏科大所長 兼教授 98.5.10 98.5.15 徵 詢 改 進 教 學 量表編修意見 蕭教授 暨大輔導所 長教授 98.5.11 98.5.16 徵 詢 改 進 較 學 量表指標意見 梁教授 高師大院長 兼教授 98.5.17 98.5.24 徵 詢 改 進 教 學 實證方法意見 林教授 美和技術學 院教授 98.5.18 98.5.27 徵 詢 提 升 知 識 管理模式意見 3.量表測試法 以研究者任教之班級為對象約 350 人,配合教 學實驗,進行科技大學社會創發學習知識管理能力 測試。施測完後,篩選出有效樣本 322 人。 4.準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在實際教學情境,真正實驗研究法隨機分派受 試者至實驗組和控制組,不易實施,乃採用準實驗 設計,參考立意取樣的方式,進行所羅門四組教學 實驗(張玉山,2003;鄭金謀,2008a、2008b)。在 教學現場未隨機選取分派受試者,乃教室的學生所 形成的團體,運用完整的受試者團體,即非隨機受 試者團體分派於實驗處理的設計,不等的前後測控 制組設計。四組設計係結合前測-後測以及僅為後 測的控制組設計,比三組設計嚴謹,乃在於多增加 一個控制組,形成兩個實驗組與兩個控制組。兩實 驗組接受相同的實驗處理;實驗組和控制組各有一 組接受前測。前測接受量表測試。在實驗結束時, 四組皆接受後測。研究者從輔英科技大學 97-2 選修 「社會學」、「婚姻與家庭」等社會通識課程學 生,抽取四班。兩班為實驗組 E1、E2,採統整教 學;兩班為控制組 C1、C2,採傳統教學,如此進 行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實驗處理各組人數如 表 1 所示。 表 1 實驗處理與前測各組人數 準實驗研究優點是可查核前測的可能效果。實驗 處理前,有兩班接受前測(M1、M2),施測科技大學 有實驗處理 無實驗處理 合計人數 有前測 E1 55人 C1 51人 106人 無前測 E2 56人 C2 54人 110人 合計人數 111人 105人 216人

(6)

社會創發學習知識管理能力量表。實驗和控制組接 受不同之教學法。97 學年第 2 學期實驗處理,從 3 月 2 日至 5 月 22 日,計 12 週【附錄 1】。實驗處 理完後,接受後測(M3、M4、M5、M6),再施測科 技大學社會創發學習知識管理能力量表,比較兩組 之差異性,以驗證所提假設是否成立。 5.研究假設 有學習型小組擬題創作之社會創發統整教學比 無學習型小組擬題創作之傳統教學更能提昇學生之 知識管理能力。

依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個體的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態度、覺知行為 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等會影響行為的意 圖(intention);而意圖則會影響行為(behavior)表現。 覺知行為控制是指個人覺知完成某種行為容易或困 難的程度。態度和主觀規範愈有利,覺知控制愈 大,個人意圖解決行為問題愈強。最後人們期望有 機會實現其意圖,達到實際控制行為的滿意程度。 態度可影響行為意圖。主觀規範意味個人的行為除 了受到個人動機、情緒等影響外,亦受到所接觸的 群體,個人認為重要的關係人,如父母、同儕、專 業人士等之影響。研究顯示個人主觀規範對行為意 圖有影響力。 本研究嘗試將學習型小組擬題創作提昇學生知識 管理能力發展模式以圖1示之,作為提出研究假設 並予以驗證之參考。 圖1 社會創發學習知識管理模式

伍、結果與討論

1.編製「科技大學創發學習知識管理能力量 表」(原 65 題,經專家諮詢修訂為 62 題)完成。 表 2 信度分析。 分量表名稱 題數 Cronbach'sα 管理規範 9 (一1~一9) .926 管理態度 11 (二10~二20) .930 管理意圖 8 (三21~三28) .916 管理控制 10 (四29~四38) .924 管理行為 24 (五39~五62) .974 全量表 62 (一1~五62) .986 由表2可發現信度分析結果各分量表Cronbach's α 均在.90以上,顯示信度一致性相當高。 因素分析方面,以主成分分析的萃取方法言,62 題中係數最小的.645(三 27)到最的.816(五 47)(表略) 。其餘介於其中顯示其內部效度亦相當高。 2.統計分析驗證假設 採用獨立樣本的 t 檢定方法考驗下列四種平均 數的差異顯著性。 (1) E1 前測和後測平均數的差異(M1-M3 );結 果發現,在實驗組前、後測平均數差異性考驗並未 達到顯著水準,顯示前測之影響甚小(表略)。 (2) E1 和 C1 後測平均數的差異(M3-M4);如 表 3 所示。 表 3 E1(N=55)、C1(N=51)後測平均數、標準 差、差異顯著性考驗比較 變項 平均數(M3 M4) 標準差 M3 M4) t 值 顯著性 管理規範 43.67 40.43 5.802 6.156 2.791 .006 管理態度 53.53 49.14 7.736 7.815 2.905 .004 管理意圖 38.91 36.41 5.085 5.496 2.430 .017 管理控制 45. 65 42.33 7.155 7.298 2.365 .020 管理行為 111.38 103.12 16.916 17.276 2.487 .014 (3) E2和C2後測平均數的差異(M5-M6);如表4。 表4 E2(N=56)、C2(N=54)後測平均數、標準 差、差異顯著性考驗比較 變項 平均數(M5 M6) 標準差 M5 M6) t 值 顯著性 管理規範 44.04 41.69 5.618 5.589 2.199 .030 管理態度 53.09 50.04 6.751 6.681 2.383 .019 管理意圖 38.71 36.26 4.778 5.651 2.464 .015 管理控制 46. 16 41.98 6.800 6.406 3.315 .001 管理行為 113.84 102.54 17.013 17.082 3.476 .001 (4) E1、C1 前測平均數和 E2 後測平均數的分別 差異 (M5-M1 或 M5-M2) 統計發現實驗組 E1 前測平均數和 E2 後測平 均數差異均未達顯著水準(表略),顯示不受有無前 測之影響。 C1 前測平均數和 E2 後測平均數差異、差異顯 著性考驗(M5-M2),如表 5 所示。 表 5 E2(N=56)、C1(N=51)後測平均數、標 準差、差異顯著性考驗比較 變項 平均數(M5 M2) 標準差 M5 M2) t 值 顯著性 管理規範 44.04 40.78 5.618 4.805 3.202 .002 管理態度 53.09 49.84 6.751 6.149 2.592 .011 管理意圖 38.71 35.90 4.778 5.143 2.932 .004 管理控制 46. 16 43.41 6.800 6.391 2.149 .034 管理行為 113.84 106.88 17.013 16.961 2.116 .037 以上四個差異性的考驗,有、無施前測實驗的 結果相當一致,可發現實驗處理確實產生了效果。 有關前測經驗的單獨效果之考驗,可採用相同的統 計方法,比較控制組兩班(C1、C2)後測平均數的差 異(M4-M6)。統計顯示均未達到顯著水準(表略)。 知識管理態度 知識管理規範 知識管理控制 知識管理意圖 知識管理行為

(7)

3.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驗證假設 (1)實驗處理,如表 6、表 7 所示。 表 6 實驗組、控制組平均數、標準差 表7 實驗組控制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由表6、表7 可發現實驗處理效果。社會創發統 整教學實驗組優於控制組,無論在管理規範、管理 態度、管理意圖、管理控制、管理行為上,皆有非 常顯著的差異。因此假設成立。 (2)前測,如表8、表9所示 表8 有無前測各組平均數、標準差 表 9 實驗控制前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3)前測與實驗處理交互作用 為要確定實驗處理的交互作用效果,採用 2 (前測)× 2(實驗處理)的變異數分析方法。統 計顯示前測與實驗處理並無交互作用存在(表略)。

陸、結論與建議

結論 1.學習型小組擬題創作之社會創發學習所依據 之理論,主要有計畫行為、科技接受等,利用結 構方程模式驗證模式具有良好適配度,知識管理 模式涵蓋管理規範、管理態度、管理意圖、管理 控制、管理行為等變項,其中管理規範對態度、 管理態度對管理意圖、管理意圖對管理行為等均 有正向關係。 2.統整教學實驗部分,採行所羅門四組實驗設 計,結果發現在前測方面,實驗組和控制組無顯著 差異;在實驗處理方面,無論管理之規範、態度、 意圖、控制、行為等均有顯著差異,顯示實驗效果 如所預期,此假設成立。同時前測和實驗處理 並無交互作用存在。由此可證統整教學比傳統教學 更有效力。 建議事項 1.研究發現社會創發統整教學勝於傳統教學, 因此創新教學方式,以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醒學 生重視知識管理。 2 技職校院社會創發學習知識管理所依循之理 論及量表,可提供相關研究教師發展科技學習理論 及建立量表之參考。 3.本研究結果,可為學校改進教學擬訂創新學 習策略之參考。 管理 規範 管理 態度 管理 意圖 管理 控制 管理 行為 Mean 43.86 53.31 38.81 45.91 112.62 N 111 111 111 111 111 1實 驗組 S D 5.687 7.226 4.911 6.951 16.933 Mean 41.08 49.60 36.33 42.15 102.82 N 105 105 105 105 105 2控 制組 S D 5.876 7.233 5.550 6.823 17.096 Total Mean 42.50 51.50 37.61 44.08 107.86 N 216 216 216 216 216 S D 5.932 7.448 5.365 7.126 17.669 平方和 df 均方和 F Sig. 組間 31.890 1 31.890 .906 .342 組內 7534.105 214 35.206 管理 規範 Total 7565.995 215 組間 1.669 1 1.669 .030 .863 組內 11924.32 214 55.721 管理 態度 Total 11925.99 215 組間 2.126 1 2.126 .074 .786 組內 6185.425 214 28.904 管理 意圖 Total 6187.551 215 組間 .149 1 .149 .003 .957 組內 10918.35 214 51.020 管理 控制 Total 10918.50 215 組間 42.303 1 42.303 .135 .714 組內 67080.25 214 313.459 管理 行為 Total 67122.55 215 管理 規範 管理態 度 管理意 圖 管理 控制 管理行 為 Mean 42.11 51.42 37.71 44.06 107.41 N 106 106 106 106 106 1有前 測 S D 6.165 8.045 5.409 7.381 17.507 Mean 42.88 51.59 37.51 44.11 108.29 N 110 110 110 110 110 2無前 測 S D 5.702 6.859 5.345 6.906 17.893 Mean 42.50 51.50 37.61 44.08 107.86 N 216 216 216 216 216 Total S D 5.932 7.448 5.365 7.126 17.669 平方和 df 均方和 F Sig. 組間 416.911 1 416.91 12.480 .001 組內 7149.084 214 33.407 管理 規範 Total 7565.995 215 組間 741.210 1 741.21 14.182 .000 組內 11184.78 214 52.265 管理 態度 Total 11925.99 215 組間 331.191 1 331.19 12.102 .001 組內 5856.360 214 27.366 管理 意圖 Total 6187.551 215 組間 761.839 1 761.84 16.052 .000 組內 10156.66 214 47.461 管理 控制 Total 10918.50 215 組間 5184.881 1 5184.8 17.914 .000 組內 61937.67 214 289.43 管理 行為 Total 67122.55 215

(8)

4.通識教學成效可參考本研究量表,建立相關 通識教學結構模型。以此作為提昇學生創新學習能 力與生涯競爭力之借鏡。 綜合評估 1.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 本研究原名科技大學社會通識課程學習型小組擬 題創作以提昇學生知識管理能力之教學實證,由於 學習型小組擬題創作用意甚好,但實施不易,僅以 有無參與小組討論提出創意分享加以比較,並以社 會創發學習知識管理能力量表的發展為重點,進行 教學實驗研究,內容大致與原計畫大同小異。大抵 按照原計畫方法進行,達到目標。當然也作了些微 修正,如抽樣調查原欲以大樣本抽樣,因考慮時 間,無法進行大樣本抽測,乃縮小範圍,以研究者 任教之班級為主,抽測出有效樣本322份。而準實 驗研究沒有修正,按原計畫進行。 2.達成預期目標情況 建立了社會通識創新學習知識管理所依據之理 論;發展量表;建構創新學習知識管理結構模式; 了解學生創新學習知識管理現況,並考驗創新學習 知識管理結構模式;實施創新學習知識管理教學實 驗,至終達成上述預期目標。 3.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 已發展之量表,可提供大專校院相關教學研及究 輔導單位了解學生之參考。進而可建立量表知識交 流平台,提供大學校院實施教學參酌。大專校院為 提升競爭力及發展重點特色,可在教學發展特色, 另與相關產業合作開發產品。 4.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 創新學習知識管理所依據之理論,主要有計畫行 為、科技接受等,利用結構方程模式驗證創新學習 知識管理模式具有良好適配度,知識管理模式涵蓋 管理之規範、態度、意圖、控制、行為等變項,其 中創新學習知識管理規範對態度、態度對意圖、意 圖對行為等均有正向關係。 教學實驗發現在前測方面,實驗組和控制組無 顯著差異;實驗處理無論規範、態度、意圖、控 制、行為等均有顯著差異,顯示創新學習知識管理 實驗效果如所預期。同時前測和實驗處理並無交互 作用存在。由此可證創新學習知識管理教學效力。

參考文獻

王世英(2002)。高級職業學校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評 鑑。彰師大工教博士論文。 王繼正(1997)。專科學校機械類科創造性問題解決 專題製作教學研究。師大工業教育博士論文。 王子玲(2003)。運用合作學習於程式設計專題教學 行動研究。師大資訊所碩士論文。 吳青 穗(2003) 。 數位學習 環境下個人 知識 管理能 力。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慧(1999)。網路教學環境上群組合作學習分組 方式。中山大學資管所碩士論文。 李蕙年(2005)。高級中等學校學習型組織、知識管 理能力與學校效能相關性研究。高雄應用科大 工業工程管理碩士論文。 李明興(2007)。外在環境、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能 力、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之實證研究。成功大 學企業管理學博士論文。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 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師大 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欣穎(2001)。線上學習知識管理與學習型組織間 關係。逢甲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李蕙年(2005)。高級中等學校學習型組織、知識管 理能力與學校效能相關性。高雄應用科大工業 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巫偉萍(2000)。網路合作設計環境中群組互動型態 與思考風格對設計效果之影響。交通大學電資 學院學程碩士論文。 林金池(2003)。「培養學生欣賞、表現與創新」能力 的網路教學策略與機制之研究。高師大工業科 技教育碩士論文。 邱紹一(2005)。護理專科學生知識管理能力、職涯 發展能力及自我決定動機對專業承諾影響之研 究。彰化師大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 施文玲(2007)。技專校院知識管理能力模式建構。 高師大工業科技教育學博士論文。 施思勤(1999)運用團隊創意之傳遞式鷹架教學法研 究---以單晶片專題製作教學為例。臺灣師大工 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茂森(2002)。領導行為、學習型組織、知識管 理、企業文化對組織績效之實證。 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侯龍躍(2002)。不同學習風格對大學專題製作課程 學生團隊運作與自我效能影響。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淑玲(2003)。融入情境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對學生學 習成效。北師數理教碩士論文。 許書務(1998)。問題導向學習之教學策略研究設計 專題製作。師大工教博士論文。 梁淑坤(1994)。「擬題」的研究及其課程的角色。 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台灣省 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 莊瑞娥(2005)。發展學習型組織與知識管理對中華 郵政績效影響。成功大學國際管理碩士論文。 黃金益(1997)。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 影響。彰師大工業教育碩士論文。

(9)

黃國鴻(1999)。以專題製作為主的電腦化學習環境 之比較研究:認知取向與情境取向。彰師大科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玉山(2003)。虛擬團隊之創造力-師院勞作課程 例。台師大工業科技教育博士論文。 陳純青(2006)。技專校院商管學生知識管理能力指 標。高師大工業技教碩士論文。 陳延旻(2002)。專題製作課程對大學生創造力影 響。彰化師大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 陳俊明(2003)。大學校院運用知識管理發展成學習 型組織。高師大成教所碩士論文。 楊世芳(2000)。知識管理與學校整體校務發展績效 關聯性。中華大學工管碩士論文。 蔡秋菊(20020。大學會計系透過科技課程培育知識 管理能力。彰師大商教碩士論文。 劉玉柳(2006)。員工人格特質、組織文化對學習型 組織、知識管理與組織績效關聯性。宜蘭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金謀(2004)。健康科技創新蘊含之人文關懷嵌入 通識教學探析。輔英科大人文社會學院舉辦醫 事人文學術研討會發表。 鄭金謀(2008a)。技術校院學生健康科技素養之創新 模式建構及嵌入教學實驗研究。台北新文京開 發公司出版。 鄭金謀(2008b)。健康科技素養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 務。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戴文雄(2004)。不同合作學習問題導向教學對技職 院校學生工作實務能力提昇之研究。國科會整 合型研究計畫。 魏炎順(2003)。解決問題取向創意思考教學對師院 勞作課學生提升創造力的成效。台灣師大工業 科技教育博士論文。 簡俊成(2002)。外部知識移轉過程合作關係與吸收 潛力角色。中正大學企管博士論文。 簡志宇(2006)。以互動式中文回饋機制建置的自學 系統。淡大資訊工程博士論文。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2002).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 665-683.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jzen, I. (2005).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2nd. Edition). Milton-Keynes,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 McGraw-Hill.

Ajzen, I..; Fishbein, M. (2005).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on behavior. In D. Albarracín, B. T.

Johnson, & M. P. Zanna (Eds.), The handbook of

attitudes (pp.173-221). Mahwah, NJ: Erlbaum.

Benbunan-Fich, R.; Arbaugh, J.B.(2006). Separating 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group collaboration in learning outcomes of web-based course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3, 6, 778-793.

Bresnen, Mike (2003). Social practic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in project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1, 3, 157-166.

Carless, David R.(2006). Good practices in team teaching in Japan, South Korea and Hong Kong,

System, 34, 3, 341-351.

Casagrande, L.D.R.; Caron–Ruffino, M.; Rodrigues, R.A.P.; Vendrúsculo, D.M.S.; et. al. (1998). Problem-posing in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the health professional,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33, 2, 161-167.

Colea, I. J., & Kelsey, A. (2004).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post-qualifying education,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4, 190-199.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oodman, J. S. (1998).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ask and External Feedback on Practice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76, 3, 223-252.

Heinrichs, J. H.; Lim, Jeen-Su (2003). Integrating web-based data mining tools with business model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5, 1, 103-112.

Hesmondhalgh, D. (2002). The Culture Industries, Sage Publications.

Hijikata, Y.; Ohno, H.; Kusumura, Y.; Nishida, S. (2007). Social summarization of text feedback for online auctions and interactive presentation of the summary,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 6, 527-541.

Hinostroza, J. E. & Mellar, H. (2001), Pedagogy embedded in educational software design: report of a case study, Computer & Education, 37, 27-40. Hong, J.C., & Kuo, C. L.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MCB University Press, 207-215.

Jones, A.; Blake, C.; Davies, C.; Scanlon, E. (2004). Digital maps for learning: A review and prospects.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43, 1-2, 91-107.

Kelley, F. J.; Kopac, C. A.(2001). Advanced health assessment in nurse practitioner programs.

(10)

Koh, J., Kim, Y.-G. (2004).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 e-business perspective,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6, 155–166. Lavigne, N. C.; Lajoie, S. P. (2007). Statistical

reasoning of middle school children engaged in survey inquiry,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2, 4, 630-666.

Lehman, M. W.; Herring, C. E. (2003). Creating interactive spreadsheets to provide immediate feedback,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21, 4, 327-337.

Lian, Jiunn-Woei; Lin, Tzu-Ming, (2008). Effects of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on their acceptance of online shopping: Comparisons among different product typ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 48-65.

Liao, Chechen; Chen, Jain-Liang; Yen, David C.(2007). Theory of planning behavior (TPB)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 the continued use of e-service: An integrated mode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6, 2804-2822.

Mitri, Michel (2003). Applying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41, 2, 173-189.

Price, K. M., Nelson, K. L. (2007). Plan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Diversity Responsive Methods and Management (third edition). Thomson Wadsworth.

Ryu, S., Ho, S. H., Han, I. (2003).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of physicians in hospital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5, 113–122.

Sánchez-Alonso, S.; Vovides, Y. (2007). Integration of metacognitive skills in the

design of learning objec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6, 2585-2595

Saranto, K., Hovenga, E. J.S. (2004). Information literacy—what it is about?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oncept and the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73, 503-513.

Sharafi, P., Hedman, L., Montgomery, H. (2006).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agement modes, flow experience, and personality orientation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2. 899-916.

Sher, P. J.; Lee, V. C. (200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facilitator for enhanc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1, 8, 933-945.

Shih, H.-P. (2004). An empirical study on predicting user acceptance of e-shopping on the Web.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1, 351-368.

Silver, E. A. (1994).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4(1), 19-28.

Solomon, J. F.; Darby, L. (2005). Is private social, eth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mythicizing or demythologizing reality? Accounting Forum, 29, 1, 27-47.

Spink, A.; Saracevic, T. (1998).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nature and manifestations of feedback,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10, 3, 249-267.

Steiner, Gerald; Posch, Alfred, (2006). Highe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by means of transdisciplinary case studie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solving complex, real-world

problem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4, 9-11, 877-890.

Tao, Yu-Hui; Yeh, Chu-Chen. (2008). Typology of teacher perception toward distance education issues-- A study of college information department teachers in Taiwan, Computers & Education, 50, 23-36.

Thompson, R.; Peters, K.; Plaza, D. (2004). Learning through listening: applying an action learning model to a cross-cultural field study experience in Native Ame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8, 2, 165-180.

Tsai, Chin-Chung (2008). The preferences toward constructivist Internet-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 16-31 Tseng, Shu-Mei (2008).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performance measure index,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4, 1, 734-745.

Uotila, T.; Melkas, H.; Harmaakorpi, V. (2005). Incorporating futures research into reg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Futures, 37, 8, 849-866.

Veermans, M.; Cesareni, D. (2005).The nature of the discourse in 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Case studies from four different countries. Computers & Education Volume: 45, Issue: 3, pp. 316-336.

Wen, M. L., Tsai, Chin-Chung, Lin, Hung-Ming, Chuang, Shih-Chyueh (2004). Cognitive–meta-cognitive and content-technical aspects of constructivist Internet-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LISREL analysis, Computers &

Education, 43, 237–248.

Vago, S. (1996). Social Change (thi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Yang, Hui-Jen, Farn, C. K. (2005). An investigati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MIS student burnout in technical-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1, 917-932.

Zastrow, C., Kirst-Ashman, K. K. (2001).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oronment, Brooks/Cole

(11)

【附錄 1】實驗組控制組教學主題內容規劃 組別 實驗處理 週 組別 日期 處理 實驗組 控制組 實驗組 統整教 學(時間) 控制組 傳統教 學 週 次 日 期 E1 社會 通識課 程(社會 學)1 E2 社會 通識課 程(社會 學)3 C1 社會 通識課 程(婚姻 與家 庭)2 C2 社會 通識課 程(婚姻 與家 庭)4 規劃實 施社會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主 題、教 學內容 未規劃 實施社 會創發 學習提 昇知識 管理主 題、教 學內容 3 3/3 ~ 3/7 社會學 生活應 用 E1 前測 (M1) E2 無前 測 婚姻家 庭的意 涵及關 係 C1 前測 (M2) C2 無前 測 學習小 組擬題 創作社 會分析 (25 分 鐘) 未針對 學習小 組擬題 創作婚 姻與家 庭分析 講授 4 3/10 ~ 3/14 社會學 主要理 論 婚姻家 庭的相 關理論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社 會理論 (20 分 鐘) 未講授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婚 家理論 5 3/17 ~ 3/21 社會 學、人 際關係 研究法 及主題 研究婚 姻家庭 常用的 方法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研 究分析 (20 分 鐘) 未解說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研 究分析 6 3/24 ~ 3/28 社會互 動與社 會結構 人際關 係、兩 性關係 和性別 角色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互 動結構 (20 分 鐘) 未解說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兩 性關係 7 3/31 ~ 4/4 社會與 文化 親密關 係-約 會、性 愛、擇 偶與分 手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社 會文化 (25 分 鐘) 未提示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親 密關係 8 4/7 ~ 4/11 社會化 與自我 發展 婚姻的 抉擇- 結婚或 單身、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社 未說明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同居試 婚 會化 (20 分 鐘) 理之婚 姻抉擇 9 4/14 ~ 4/18 期中評 量社會 生活實 例賞析 婚姻家 庭與法 律權力 家務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實 例賞析 (25 分 鐘) 未解說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婚 家法權 1 0 4/21 ~ 4/25 人口、 都市與 環境 婚姻的 品質夫 妻的溝 通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生 態環境 (20 分 鐘) 未解析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婚 姻品質 1 1 4/28 ~ 5/2 社會制 度與功 能 家庭父 母親職 角色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制 度功能 (20 分 鐘) 未解說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親 職角色 1 2 5/5 ~ 5/9 社會團 體與社 會組織 組織中 人際關 係 家庭變 遷與問 題諮商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團 體組織 (20 分 鐘) 未說明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家 變諮商 1 3 5/12 ~ 5/16 社會階 層與社 會流動 婚姻家 庭的質 變與因 應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階 層流動 (20 分 鐘) 未解說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質 變因應 1 4 5/19 ~ 5/23 偏差行 為與社 會控制 E1 後測 (M3) 美滿婚 姻與溫 馨家庭 C1 後測 ( M5)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偏 差控制 (25 分 鐘) E2 後測 (M4) 未提示 創發學 習提昇 知識管 理之美 滿婚家 C2 後測 (M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purpose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o facilitate language learning, not to replace teachers. Does e-learning replace

The bookle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which cover the spirit and governance framework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scope of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roles

The elderly health centres provide people aged 65 or above with comprehensive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which include health assessments, physical check-ups, counselling,

root@ubuntu:~# apt-get install apache2 Reading package

• Describe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the following key business function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operations management, market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

To enable pre-primary instituti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management and organisation, actions can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five areas: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