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女性單親家長的求助行為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女性單親家長的求助行為之探討"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女性單親家長的求助行為之探討

Help Seeking Behavior s among Single Parents

計畫編號:NSC90-2412-H-002-017 執行期限:民國90年8月1日至91年7月31日 計畫主持人:鄭麗珍 副教授 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社工組 E-mail:Lccheng@ccms.ntu.edu.tw 一、中文摘要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的家庭經歷了重 大的變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單親 家庭的出現與成長。一旦形成單親家庭, 生活在其中的成人與小孩經常會經歷經濟 失利的風險,其中尤以女性為戶長的單親 家庭的貧窮風險更高,其間的短期與長期 社會成本實在不容忽視。一般而言,社會 支持對於遭遇困難或壓力的女性單親家長 的社會生活適應,具有緩衝及減壓的作 用。但國內的調查資料顯示,女性單親家 長所獲得的支持內容大多以兒童照顧及經 濟補助等協助為主,相當不足與不穩定。 而相關的調查資料也顯示,社會福利機構 等正式社會網絡的協助,常是單親家長最 後才會尋求的憑藉,而在使用政府的福利 服務方面也顯現未充分的運用。本研究的 目的在追蹤其女性單親家長初期因應單親 家庭生活的經驗歷程,特別是其單親歷 程、網絡變動、求助行為及福利使用,以 建構其向外求助的情形。本研究深度訪談 十七位形成單親家庭不及一年的單親媽 媽,請其回溯其單親歷程與社會支持網絡 的變動。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單親家長 為了因應單親家庭的變動與自己的新角色 (合併生活供給者與家庭照顧者),常會向 外尋求協助,但因個人的經濟條件與社會 支持網絡的不同,對於公共救助的使用有 不同程度的仰賴。 關鍵詞:女性單親家長、社會網絡、社會 支持 Abstract

The growth of single parent families with children has been the most significant demographic trend for the last two decades in Taiwan. Living in single parent families has negative consequences both the short-and long-term. Of public concern, it is the strong link between single parent family and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Past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social support may reduce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buffer family pressure experienced by single parents through providing concrete assistance. However, social support from extended families seemed unstable and insufficient to meet family needs among female-headed families. And public aids to those who applied for were seen as the last resort to seek help due to its strict eligibility.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single parents seek help toward public and private, what is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sources of assistance, and how public aids act in meeting their needs. Seventeen female heads were interview in an in-depth way. Based on their interview dat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ingle mothers only sought public aids when they experience insufficient economic needs. For those who had enough support from ex-husbands’ economic support and personal savings had no need to seek public help. For those who were poor, public aids were just one of many sources they seek assistance from. After all, private support from extended families seemed unstable and unpredictable in terms of maintaining a living.

Key words: female single parents, social network, social support.

二、研究緣起 近二十年來,或由於人口轉型,或社 會現代化,台灣的家庭結構趨向核心化, 家戶人口數逐漸減少(章英華,1994;黃 俊傑,1990;齊力,1990)。然而,在這股 家庭結構的變動趨勢中,最引人注目的莫 過於單親家庭的出現與增加。根據民國七 十九年戶口普查的資料推估,台灣每十六 戶有十八歲以下子女的家庭中就有一 戶為單親家庭,而每十八個兒童中就有 一個兒童來自單親家庭;其中女性單親 家庭佔三分之二,男性單親家庭佔三分之 一(薛承泰,1996)。而李美玲(1994)運 用1905年以來的歷次人口普查資料分析本 世紀台灣地區人口婚姻狀況的變遷,發現 已婚人口的比例在戰後已呈下跌情形,而 婚姻解組的人口比例卻逐年增加,其中離 婚者的增加比例較喪偶的人口比例更能解 釋戰後人口的婚姻變動主因,且男女皆 然。另外,在再婚率方面,她則指出歷年 來男性的再婚率大多比女性來得高,使得 女性成為單身或單親戶的機率增加。隨著 結婚率的逐漸下降,加上近年來民法針對 有關子女監護權與夫妻財產權的修正,未 來台灣女性單親家庭的增加應是可以預期 的(呂玉瑕,1995)。 然而,女性單親家庭的出現和增加影 響的不單只是人口結構變動的議題,更令 人 擔 憂 的 是 其 與 「 貧 窮 女 性 化 」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現 象 間 的 相 關 聯 (Pearce,1979)。例如吳昭明(1992)運 用行政院主計處民國八十三年「個人所得 分配調查報告資料」分析,發現單親家庭 類型的每戶所得總額大約是所有家庭平均 所得的74.8%,是一般核心家庭的67.9%。 而張清富(1998)的調查訪問資料分析也 指出,每戶每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下的女 性單親家庭約有38.2%,而男性單親家庭則 僅佔14.2%。另外,由相關文獻資料呈現, 如果比較變成單親前後的經濟狀況變動, 大多數的家庭經濟狀況會較原來的家庭出 現削弱的現象,而女性單親家庭比男性單 親家庭經歷更嚴重的收入銳減問題(林萬 億,1992;徐良熙和林忠正,1984;徐良 熙和張英陣,1987;張清富,1995;吳季 芳,1993;童小珠,1992)。再則,根據童 小珠(1992)運用行政院主計處民國七十 九年的「個人所得調查報告資料」分析, 發現不論運用何種貧窮線門檻,有無計入 移轉性收入於家庭總收入中,女性單親家 庭的貧窮率皆遠遠高於男性單親家庭及其 他家庭型態。從長期的觀點來看,黃乃凡 (1995)運用民國六十五年至民國八十年 之「家庭收支調查資料」進行貫時性分析 時,發現男性戶長家戶的貧窮率雖然一直 維持較高的水準,但女性戶長的貧窮率增 加程度卻較快一些,並有逐年拉開差距的

(3)

現象。 由於缺少一位家長,女性單親家長必 須一肩挑起「生活供應者」與「家庭照顧 者」的雙重角色,一般都會向外尋求協助 以爭取時間與資原來滿足家人的各項生活 所需。大致來說,女性單親家長表示最常、 最優先尋求協助的對象是自己原生家庭的 娘家親屬(父母為多,手足次之),而喪偶 的單親媽媽則較離婚婦女會偶而得到來自 婆家公婆的些許社會支持(林萬億,1992; 吳季芳,1993;徐良熙、張英陣,1987; 單亞麗,1995;張清富,1995;張麗芬, 1996;鄭惠修,1999)。基於親屬關係所形 成的非自願性支持網絡,的確提供女性單 親家長一些不定期的經濟補助與兒童照 顧,但因其原有的人際衝突或利益競爭也 使得親屬支持網絡中的互惠交換產生負面 的效果(吳季芳,1993;吳婉慧,2000; McLanahan&Booth,1989)。至於公共救 助的方面,台灣目前有關女性單親家庭的 社會福利系統,主要是以「濟貧」為目的 的社會救助政策為主軸,以「特殊境遇婦 女家庭扶助條例」為輔,提供貧窮女性單 親家庭相關的生活扶助與福利措施。但基 於強化「親屬相互扶養」的社會價值,社 會救助政策透過「資產調查」與「家戶人 口」計算強制排除應有親屬協助的家戶, 並非所有低收入的單親家戶皆可以申請到 社會救助的福利給付(孫健忠,1999)。 因此,女性單親家長在如此隨機性與 不確定性的親屬支持與公共救助中,是如 何取得支持以擴增其「生活供應者」與「家 庭照顧者」的雙重親職功能的?她們尋求 公共救助真的如社會救助政策假設親屬有 相互扶養責任預測下,是在親屬支持不足 時才申請公共救助?或是她們的親屬支持 並不足夠或不穩定,不得不尋求公共救助 以補充不足?她們在決定尋求親屬支持與 公共救助之間的考量是什麼?本研究的目 的就是在探討女性單親家長面對其生活困 境時,如何決定向外尋求協助,以及她們 在尋求親屬支持或公共救助的考量與想 法,俾使未來建議政府訂定更符合女性單 親家長需要的社會支持網絡與福利服務。 三、研究目的與重要性 根 據 國 內 的 實 證 研 究 調 查 結 果 顯 示,除了明顯的經濟失利問題,單親家庭 面對婚姻地位的改變,家庭內部成員不但 關係重組,他們和外在的社會連帶及親屬 關係也起了變化,進一步衝擊他們在變成 單親之後的社會生活適應過程。根據實證 的社會調查資料顯示,單親家庭自陳最常 遭遇到社會生活適應的困境,尚有子女教 養、身心適應、社會網絡等層面的問題, 而其中以經濟居於劣勢的低收入女性單親 家庭所面對的壓力更大(王孝仙,1991; 林萬億,1992;吳季芳,1993;洪麗芬, 1993;徐良熙、張英陣,1987;莊淑晴, 1991;黃斐莉,1993;童小珠,1993;張 清富, 1995)。生活在貧困中的單親家庭 成員,貧窮不僅帶給他們身心發展上的不 良影響,他們的教育及就業的機會也因此 受到限制,而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子女長大 成人後,其社會經濟方面的成就也不如一 般家庭中長大成人的子女,因而形成兩代 貧窮的惡性循環(蔡勇美,1985;萬育維, 1994)。因此,「貧窮女性化」可能形成的 短期和長期社會經濟成本,實在不容忽視。 許多早期的實證研究早已發現,社會 支持(social support)對於個人或家庭的身 心適應與生活困境具有緩衝(buffer)與減 壓的作用,並進而增進個人與家庭的適應 力與幸福感(Gottlieb,1981;Sarason& Sarason,1985)。社會支持固然帶給個人 或家庭所需的關連與交往,但也有研究指

(4)

出,與社會支持網絡的互動反而帶給個人 與家庭更多的壓力與衝突(Belle,1983; Rook,1984)。由此可見,社會支持的作 用就像一把刀的兩面,一方面可以增進個 人與家庭適應力,另一方面卻也可能帶來 壓力和衝突,在概念上是相當的模糊而不 確定。由國內有關單親家庭的調查資料顯 示,女性單親家庭向外尋求協助的對象或 支持來源,大致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的支 持網絡,前者指的是親屬與朋友的支持, 後者指的是政府部門、社會福利機構等正 式社會網絡(林萬億,1992;吳季芳,1993; 徐良熙、張英陣,1987;單亞麗,1995; 張清富,1995;張麗芬,1996;鄭惠修, 1999)。。 根據國內有關單親家庭的調查資料 顯示,社經條件較低的女性單親家長經常 或優先尋求協助的社會支持網絡系統,大 多來自其父母(公婆)、子女、手足、朋友 等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的來源(林萬億, 1992;吳季芳,1993;徐良熙、張英陣, 1987;單亞麗,1995;張清富,1995;張 麗芬,1996;鄭惠修,1999)。在親屬的支 持方面,女性單親所獲得的主要協助形式 是住宅或同住(co-residence)的提供,也 有直接提供不定期的經濟補助與托育照 顧。例如張清富(1995)的調查結果顯示, 單親家長與自己的父母或公婆同住的安 排,約佔受訪單親家庭的20%左右,與手 足同住只有7%左右,但其餘仍大多為單親 家長與子女同住組成的核心化單親家庭 (55%)。同時,變成單親家庭後,許多女 性單親家長表示但她們獲得自娘家或親屬 的支持或資源內容,大致以兒童照顧和不 定期經濟補助等協助為主(林萬億,1992; 吳季芳,1993;洪秋月,1987;徐良熙、 張英陣,1987;鄭麗珍,1988;張清富, 1995)。雖然,女性單親家長從親屬家庭的 網絡中或多或少獲得一些支持,但基於非 自願親屬關連所建構的交換關係常混雜著 原有的人際衝突或利益競爭,使得單親媽 媽在原本互惠的交換網絡中處於不利的交 換地位,甚至產生負面的支持效果(吳季 芳 , 1993 ; 吳 婉 慧 , 2000 ; Cramer & McDonald,1996;McLanahan and Booth, 1989)。 台灣目前有關支持女性單親家庭的 社會福利系統方面,主要是以社會救助制 度為主軸,提供具有「低收入戶」資格家 戶相關的福利措施以保障最起碼的經濟安 全,以「特殊境遇婦女家庭扶助條例」為 輔,提供具有「單親家庭」身份緊急性的 生活補助三個月。但基於維護「親屬相互 扶養」的社會價值,社會救助政策透過「資 產調查」與「家戶人口」計算強制排除應 有親屬協助的家戶,並非所有低收入的單 親家戶皆可以申請到社會救助的福利給付 (鄭麗珍,2000)。因此,根據張清富(1995) 的調查,台灣官方列冊的「低收入戶」人 口中只有23.5%為單親家庭,其中女性單親 家庭的戶數是男性單親家庭的八倍。另 外,根據國內其他的調查資料顯示,女性 單親家長或多或少都會向一些宗教團體或 社會福利機構尋求各項所需的支持,特別 是經濟的補助(王孝仙,1991;林萬億, 1992;吳季芳,1993;洪麗芬,1993;單 亞麗,1995;鄭惠修,1999)。但這些調查 資料同時也發現,這些女性單親家長認為 正式的社會福利機構所提供的支持資源雖 然很固定且充分,但常須經歷行政作業的 僵化申請程序,加上求助過程中的社會烙 印作用(social stigma),使得她們視為求助 的最後慰藉(last resort),使用比例較低。 不管女性單親家長尋求的是公共救 助、正式網絡的支持、或是親屬的扶助, 其目的都是在擴張其新的親職角色(合併

(5)

生活供應者與家庭照顧者),以滿足其家人 的各項需要。而由上述的研究結果來看, 女性單親家長一旦形成單親家庭後,為了 因應其生活上的適應困境與滿足其家人的 需求,一方面會向其親屬網絡尋求協助, 特別是原生家庭中的父母與手足,而他們 所提供的協助常是以同住、提供住屋、不 定期的經濟補助或托育服務等方式;而另 一方面女性單親家長也會向政府單位、社 會福利機構或宗教團體尋求協助,特別是 經濟上與醫療上的補助,例如「低收入戶」 資格的取得。然而,這樣的研究發現似乎 隱含著女性單親家長的支持網絡相當多 元,協助的內容相當的豐富。但相關的研 究資料卻又顯示,許多的女性單親家長表 示在形成單親後,她們的社會關連與交換 關係變得比以前更縮小,有些人甚至過著 相當孤立的生活(林萬億,1992;吳季芳, 1993;洪秋月,1987;徐良熙、張英陣, 1987;鄭麗珍,1988;劉淑娜,1984;張 清富,1995)。這種有關社會支持不一致的 發現,Hao(1995)認為有關女性單親家 長向外尋求協助的行為,不應該將公共救 助與親屬支持分別的對待,模糊了女性單 親家長的求助行為,而應該檢視女性單親 家長同時向兩方面求助時,兩者之間的相 對貢獻與意義。 低收入女性單親家長向外尋求協助, 不論是親屬的協助或公共救助,其行動的 目的皆在藉助社會支持網絡中的資源與時 間的交換,來減輕或緩衝自己所遭遇到的 經 濟 困 難 或 家 庭 壓 力 ( Hao , 1995 ; McLanahan&Booth,1989;Rosenzweig& Wolpin,1994)。Hao(1995)的研究分析 顯示,女性單親家長會尋求公共的救助是 親屬支持求助的不可得,而公共的救助在 某種程度上也會排擠親屬的補助,彼此間 似 乎 存 在 著 相 互 替 代 的 作 用 。 但 是 , Rosenzweig 和 Wolpin(1994)的分析則指 出,公共救助與親屬支持之間即使有替代 性作用,其間的替代程度非常的小,他們 甚至明確的計算出每增加 1000 元的公共 補助,與父母同住的女性單親家長比例下 降 5%,而親屬的經濟補助只減少了 3%。 由此可見,女性單親家長向外尋求協助並 非急病亂投醫的多元求助過程,而是單一 的決策過程,取決於目前自己所擁有的經 濟狀況與所需資源而定。 四、研究設計 追蹤女性單親家長的求助過程,最好 是從其形成單親家庭的初期就開始調查其 因應家庭結構變動及社會網絡互動的過 程,以瞭解其向外求助的行為與策略思 考。但目前國內相關的長期資料從缺,加 上家庭的私密性及單親形成時間的掌握不 易,本研究因此擬採取質化研究的取向 (qualitative approach),以深度訪談的方式 訪問剛剛形成單親家庭的女性單親家長, 追蹤其初期因應單親家庭生活的經驗歷 程,特別是其單親歷程、網絡變動、求助 行為及福利使用情形。質化研究者運用歸 納性(inductive)的分析過程、保持對脈 絡情境的敏覺性,在自然的情境下,對受 訪者做深度的觀察及訪問,並欣賞受訪者 特質的差異性(Patton,1990)。 不同於量化研究取向強調樣本的代 表性,質化研究取向採用立意抽樣方法 (purposive sampling),重視選擇資料豐富 的個案來接受深度的訪問,以建構受訪者 的個人經驗歷程(Patton,1990)。本研究 所指的「女性單親家長」,是指以女性為戶 長的單親家庭家長,且家中至少有一位18 歲以下的子女者。本研究的選樣過程原則 上來自兩個來源,一為政府低收入戶申請 單位或轉介機構的申請者,另一為提供一

(6)

般福利服務的單親家庭社會福利機構的服 務對象。先由機構社工員轉介或研究助理 到機構值班並參與接案,建立初步關係。 另外,考量社會福利網絡的密度分佈有城 鄉的差距,一部份抽樣來自都會型的台北 地區,另一部份來自台東縣市地區。經過 冗長的機構聯絡與關係建立過程,本研究 終於在91年3月開始進入田野進行樣本訪 問,總計訪問樣本十七份。其中,台東縣 市應訪八位女性單親家長,但一位最後拒 訪,計有七位;來自台北縣市的樣本原為 十一位,但其中一位雖已簽署離婚但實際 並未分居,共計有十位。每位女性單親家 長都至少訪問兩次以上,每次約一小時至 兩小時,每次訪談相距兩至四個月。基於 求助行為發展的時間考量,本研究計畫在 半年後再繼續追蹤這些女性單親家長的生 活適應與向外求助狀況,以建構她們的求 助歷程。 五、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剛形成單親家庭 的女性家長之單親歷程、網絡變動、求助 行為及福利使用情形,期望建構她們向外 求助的網絡決策,以提供未來單親家庭政 策之建議。根據本研究十七位女性單親家 長的訪談資料,大致的發現摘要如下。 (一)女性單親家長的基本資料 本研究共計訪談十七位女性單親家 長,十位來自台北縣市地區,七位來自台 東縣市地區。其中,九位為離婚的單親家 長,七位經歷喪偶,一位未婚生子,她們 單 親 的 時 間 在 訪 談 時 有 的 長 達 一 年 (N09)、有的短至一個月內(N10),而兩 個月的有四位、4 個月的有兩位、5 個月的 有四位、6 個月的有兩位、7 個月的有一 位、9 個月的有一位、11 個月的有一位。 在教育程度的分佈上,除了四位國小程度 外,其餘皆為高職以上,地區差異不大; 而在就業方面,有六位目前並無工作,或 因家中有身心障礙孩子、或因剛剛形成單 親不久、或正在找工作中,但有十一位單 親家長在就業中,她們的工作類型大多為 臨時供性質、工友、幼兒保母、賣檳榔等, 多為勞力工作,收入不多。。 (二)親屬補助與公共救助的使用狀況 本研究中的十七位受訪者向外求助的 情況相當多元,根據她們不同的經濟條件 與工作收入,她們會選擇不同的求助來源 來支持其家人的生活所需,依據其公共救 助與親友資助的有無,大致有幾種分類情 形。 1. 完全沒有公共救助:本研究中有四 位 受 訪 者 完全 的 沒 有使 用 公 共 救 助,其編號分別 N01、N03、N05 及 N10。其中,N01 和 N03 成為單親 大約已四、五個月,目前暫時也沒 有在工作,但有找工作的意願;她 們兩位目前維繫家庭生活所需主要 是靠丈夫的離婚贍養費與個人多年 來的存款,加上房子自有(丈夫讓 與),在照顧孩子與維繫家計上並無 困難;她們也與原生家庭保持相當 好的聯繫,得到有情感上的支持, 但無經濟上的資助;但對於丈夫支 付離婚贍養費的穩定性與固定性有 擔 憂 , 是 未來 尋 找 工作 的 急 迫 因 素。而 N05 和 N10 都是喪偶單親, N05 因為丈夫死亡後留下大量的保 險 金 與 公 司股 份 , 生活 上 並 不 匱 乏,但有感於保險的重要性,目前 從事拉保險的工作;而 N10 則因丈 夫原為公務員,一個月前才過世, 留下不少遺族撫卹金與保險金,目 前生活尚可維繫,但仍計畫申請公 共救助以補未來可能之不足。

(7)

2. 有公共救助、與親屬同住、有親屬 資助:本研究中的七位受訪者皆屬 於此類型的求助行為,幾乎所有的 救助資源皆到來,其編號為 N02、 N04、N07、N08、N09、E06 和 E07 等。N09 和 E06 的原生家庭原來就 非常親近,屬於擴大家庭同住的型 態,後因丈夫婚姻暴力訴請離婚, 家人就立即接回同住,並提供不定 期的經濟補助與兒童照顧協助,主 要 生 活 支 付仍 靠 其 微薄 的 工 作 收 入,因此也同時申請公共救助以補 不足;因為家人同住之故限制了公 共救助的申請,後來透過關係或更 改同住條件,才在獲得協助;她們 都認為親友的協助是值得感激,但 是不穩定,也不好意思。至於 N02 和 E07 都是因為生育身心障礙孩 子,目前都無法外出工作,又因婆 婆或丈夫不願意協助撫養而分開, 由家人接回同住,分擔孩子照顧責 任;不同的是,N02 的家人與經濟 狀況較好,提供的經濟協助較多, 而 E07 則因家中人口眾多,加上是 未婚生子更加無法接納,是一種非 自願性的協助,反而帶給 E07 相當 大的壓力。N04 和 N08 都是喪偶單 親,丈夫因病去世,房子自有,原 來同住的婆婆就繼續同住,協助部 分家務事或孩子照顧任務,家中的 收 入 主 要 是靠 單 親 個人 的 工 作 收 入,因而申請有公共救助;N08 丈 夫的手足與 N04 丈夫的堂兄每年都 會資助孩子的學費補助,但兩人都 認為這種補助其實是相當不確定、 也不穩定。N07 則是因為不計較丈 夫的婚姻暴力,在其得到癌症後盡 心盡力的照顧一年多之久,在丈夫 過世後,丈夫的妹妹因此提供家中 房間給 N07 和孩子住,並打下一個 店面雇用 N07 來做生意,一半協 助、一半合夥;但在 N07 的觀念裡, 這樣的協助固然是出自好心,但有 利益糾葛,並不穩定,也同時申請 公共救助。 3. 有公共救助、未與親屬同住、但有 親屬資助:本研究中的 E02 與 E05 兩 位 受 訪 者同 時 申 請有 公 共 救 助 外,尚有親友的不定期的資助。她 們成為單親的方式相當的特別,都 在當地引起媒體的注意。例如 E02 的丈夫遭人殺害,死亡事件還成為 當地的媒體頭條,各方面的救助與 服務都在當時取得,並有其他的社 會捐款,而父親過世時又留下房子 給她,生活上因此並無匱乏。而 E05 則因丈夫疑心病重而致惡意傷害, 差 點 致 死 ,也 引 其 當地 媒 體 的 報 導,娘家家人立即帶回照顧,並提 供必要的生活補助,在申請公共救 助上也較無障礙;但因不好意思長 期依賴家人,身體恢復後就搬離自 己租屋在外,靠賣檳榔為生。 4. 只有公共救助:本研究中有四位受 訪者是屬於此類型的求助行為,除 了自身的工作收入外,只有公共救 助的協助,例如編號 N06、E01、E03 和 E04 四位。其中,N06 的丈夫是 因車禍意外而死亡的,但在此事件 之前,N06 一家人就因為生意失敗 搬離原來居住的社區,與親人間的 往 來 也 早 已斷 絕 , 所以 發 生 事 故 時,身邊幾乎沒有任何親人協助, 只 有 教 會 的人 提 供 喪葬 的 事 誼 協 助,後來才在鄰長的協助下申請「低 收入戶」資格。而 E01 與丈夫離婚

(8)

的導火線是因為娘家的哥哥性侵害 自己的女兒,丈夫責怪 E01 沒有盡 到保護責任,又沒有興師問罪,憤 而離家;由於性侵害事件,娘家親 人幾乎不與她來往,相當孤立,只 有申請公共救助一途。至於 E03 和 E04 的情形是因為丈夫婚姻暴力而 訴請離婚,由於父母的經濟狀況也 不好,手足不願出面協助,只好靠 自己打零工維持生活,不足部分則 是靠公共救助與家扶中心的貧童補 助,生活相當艱困。 (三)社會支持網絡的疏密程度 由受訪者所提供的資料中,本研究得 以建構其向外求助的生態資源圖,以了結 其使用資源的情形。根據生態圖資料顯 示,台東縣市地區的受訪者可以向外求助 的對象與機構相當的類似,除了自己的家 人外,就是社會救助與家扶中心的補助, 社會支持網絡密度稀疏。而台北縣市地區 的女性單親家長可以求助的對象與機構就 比較多元,除了上述的單位外,尚有單親 婦女服務中心、兒童福利服務中心、中華 單親家長協會等,可以求助的項目也相當 的廣泛,例如經濟補助、成長課程、交友 聯誼、兒童托育等,社會支持網絡的密度 就高多了。這也解釋本研究在這兩各地區 抽樣取得的樣本相當的不同,例如經轉介 而來的台東縣市地區的七位受訪者,都是 經過特殊境遇婦女的轉介,因經濟困難而 申請公共救助的協助。而台北縣市地區的 受訪者也是經由相同的管道而來的,但因 經濟條件與申請需求不同,申請「低收入 戶」補助的僅有五位,申請其他支持性服 務的則有五位,經濟上較無困難。 六、結論 本研究的目的在追蹤其女性單親家長 初期因應單親家庭生活的經驗歷程,特別 是其單親歷程、網絡變動、求助行為及福 利使用,以建構其向外求助的情形。本研 究深度訪談十七位形成單親家庭不及一年 的單親媽媽,請其回溯其單親歷程與社會 支持網絡的變動。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 單親家長為了因應單親家庭的變動與自己 的新角色(合併生活供給者與家庭照顧 者),常會向外尋求協助,但因個人的經濟 條件與社會支持網絡的不同,對於公共救 助的使用有不同程度的仰賴。例如本研究 中有四位單親家長完全不需申請公共救 助,而是依靠丈夫所給予的離婚贍養費或 留下的遺族保險金(撫卹金),就可以維持 生計了。而其他的單親家長就必須依靠公 共救助的補助來補充自己工作收入的不 足,且不論是否有家人的資助與否。本研 究中顯示女性單親家長申請公共救助相當 的普遍,即使有家人的協助或同住,似乎 才能支應家庭生活所需,對於沒有親人資 助的家長,則公共救助就更形重要了。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孝仙(1991)。單親的支持系統及其生 活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 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 及其相關社會政策之探討。國立台灣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昭明(1992)。台灣地區家庭組織型態 與 所 得 分 配 之 研 究 。 主 計 月 報 。 81(2):54-59。 吳婉慧(2000)。三代情— 以父母支持離 婚女兒為例探究代間協助。台灣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玉瑕(1995)家庭變遷與民法親屬篇之

(9)

修訂。律師通訊,195,49-54。 李美玲(1994)。「二十世紀以來台灣人 口狀況的變遷」。人口學刊第 16 期。 台大人口研究中心。 林萬億(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其 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委託專案研究。 洪麗芬(1993)。低收入戶女性單親生 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低收入 戶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 所碩士論文。 孫建忠(1999)。社會價值與社會控制— 以社會救助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 第一期。p.p77-109。 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 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 社會學刊,8:1-22。 徐良熙、張英陣(1987)。台灣的單親家庭: 問 題 與 展 望 。 中 國 社 會 學 刊 。 11:121-153。 張清富(1995) 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 策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張麗芬(1996)。低收入單親家庭的形成 過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莊淑晴(1991)。女性戶長單親家庭問 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英華(1994)。台灣的家庭研究:從家 戶組成到家人關係。社區發展季刊。 68:35-40。 單亞麗(1995)。單親家長角色壓力、社 會支持、生活適應、家庭生活重建教 育需求之研究,台南家專學報,14: 231-257。 童小珠(1992)。台灣省女性單親家庭經 濟困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 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乃凡(1995)。台灣貧窮女性化的探討— 女性戶長貧窮現象之貫時性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 文。 黃俊傑(1990)。台灣家庭的變遷— 以新 莊 市 為 例 。 台 大 社 會 學 刊 。 20:107-141。 黃斐莉(1993)。台北市單親家庭子 女照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育維(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 利之規劃與整合— 社會救助需求初 步評估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齊力(1990)。台灣地區近二十年來家戶 核 心 化 趨 勢 的 研 究 。台 大 社 會 學 刊。20:41-83。 蔡勇美(1985)。美國的貧窮問題,蔡文 輝與蕭新煌主編。台灣與美國社會問 題。25-34。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鄭惠修(1999)。台北市女單親家庭社會 資源網路與福利使用之研究。國立台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承泰(1996)。台灣地區單親戶的數量、 分佈與特性:以1990年普查為例。 人口學刊。17:1-30。 英文部分:

Belle, D. (1983) The impact of poverty on social networks and supports.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5(4), 89-103. Cramer, J. C. & McDonald, K. B. (1996)

(10)

sides to early childbearing and support networks. Human Organization, 55(2), 160-169.

Gottlieb, B. H. (1981)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twork i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In Gottlieb, B. H. (ed.)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Hao, L. (1995) How does a single mother choose kin and welfare suppor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4, 1-27.

McLanahan, S. S. and Booth K. (1989) Mother-only families: Problem, prospects, and politic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 557-580.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Pearce, D.(1979)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Women, work and welfare. Urban and Social Change Review. 11, 28-36.

Rosenzweig, M. R. & Wolpin, K. I. (1994) Parental and public transfers to young women and their childre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5), 1195-1212.

Rook, K. S. (1984) The negative side of social interaction: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1097-1108.

Sarason, I. G. & Sarason, B. R. (1985) (eds.) Social suppor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Dordrecht: Martin Nihjoff.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In your group, discuss what impact the social issues in Learning Activity 1 (and any other socials issues you can think of) have on the world, Hong Kong and you.. Choose th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level of the variables to pension reform,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characteristic,

If necessary, you might like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over the notes and discuss the roles and language required of a chairperson or secretary to prepare them for the activity9.

Thus, this study plans to design one refuge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aoshan Village by using the technology i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which can provide perfect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ree questions (1) whether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stock selection and timing, (2)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timing and stock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astal lands in Tao-Zhu-Miao region, this study will int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