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館際合作業務發展的回顧與前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館際合作業務發展的回顧與前瞻"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我國館際合作業務發展的回顧與前瞻 楊 美 華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壹、緒論 在知識爆炸的科技時代裡,單一個圖書館勢必無法掌握所有的資訊,儲存各種已出版 的圖書期刊,以滿足讀者廣大複雜的需求。館際合作的目的在將所有的圖書館整合成為圖 書資訊網路,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增進圖書、資訊的流通,並且可以提升圖書資訊業更高 水準的專業發展,從而加速資訊社會的到來。 所謂「館際合作」,係指二個或多個圖書館為了提高圖書館工作的效率、促進資源的 運用、提供讀者更好的服務而共同進行的各種活動,其目的在資源共享。簡單的說,館際 合作就是以較低的費用提供圖書館使用者較好的服務。就範圍而言,館際合作通常包括館 際互借、合作採訪、合作編目、合作典藏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的交流、電腦設備的共用、和 通訊網路費用的分擔等。 貳、歷史的回顧 回顧過去,我國館際合作的發展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此其間探討館際合作的文獻也 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以「館際合作」為關鍵字在中文圖書資訊學文獻摘要資料庫查檢,可 獲得82筆相關條目,可見有關館際合作之論述已有不少篇章,除了「全國圖書館館際合作 綱領」和「推動全國圖書館館藏發展計劃」之專題研究,教育部圖書館事業委員會刻正委 託王振鵠教授主持「全國圖書館圖書互借規則」計劃之研擬。但就館際合作組織運作而言, 似沒有長足的進步,茲分段說明於下。 一、我國館際合作發展的現況 (一).館際合作組織 1.中華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合作組織 於民國七十年成立,至八十六年四月止,共有會員館130個,包括國立暨公 共圖書館,大專院校圖書館,專門圖書館。 2.中華民國科技館際合作協會 其前身為「中華民國科技圖書館暨資料單位館際合作組織」,於民國六十一 年成立,截至八十六年十月止,共有會員館360個。其下並設有各種委員會: (1).會務設計委員會 (6).東區分區委員會 (2).學術活動委員會 (7).北區分區委員會 (3).館合促進委員會 (8).中區分區委員會 (4).財務委員會 (9).南區分區委員會 (5).海峽兩岸資訊交流委員會 (10)出版委員會 (二).館際合作業務相關課題: 1.組織架構 (1).人文社會科學館際合作組織與科技館際合作協會是否應該合併?尤有甚者 其是否應該隸屬於中國圖書館學會之下的館際合作委員會? (2).館際合作組織的形成應以類型為考量,抑或是以地區為依歸?所謂多重型 式的組合在現階段是否可行?在重北輕南,城鄉不均、資源不足的困境下, 應採取的措施是「平頭點的平等」,抑或是「重點式」的發展、有階段性. 1.

(2) 的成長? 2.版權問題 智慧財產權與資訊交流的界限在那裡?傅雅秀曾經以美國著作權交換中心為 例,說明其中管理超過合理使用範圍之複製授權與付費,再分配給著作權人, 如此一來,既可保護著作權人權益,又可促進資訊之流通。(註1) 3.合理的補償 不管是人工或電腦作業,館際互借都是一件非常昂貴和瑣碎的業務,對大館而 言,館際互借更是極沈重的負擔。因此,館際互借要成功,必須講究其成本效 益,對大館須有合理的補償,不過,如何補償,似難有共識。 4.聯合目錄的製作 西文科技期刊聯合目錄所包括的種數、範圍不齊全,而人文社會西文期刊聯合 目錄有待更新。聯合目錄的重要大家都知道,但是誰來製作、維護卻是一項爭 議。只是這種事「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什麼時候做都不嫌遲。 二、我國館際合作業務發展的瓶頸 (一).我國圖書館在文獻資源佈局上的困境 相對於美國、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甚至大陸地區,我國圖書館在整體文獻資 源的佈局上顯得有些零亂。具體而言,國立中央圖書館一向以文史為重,而中央 研究院又向來沒有一個「總館」可以統籌,遑論科技文獻的構建。是以,和大陸 地區中國科學研究院文獻情報中心對等的地位就變成國科會的科資中心,但是科 資中心又無法發揮類似日本 JICST的功能,收集了全世界各國的科技文獻。於是 乎,科技文獻的資源就散佈在幾個大學圖書館中,可惜這些大學圖書館又未能形 成類似美國大學圖書館的 ARL或具有日本大學圖書館NACSIS的氣候。因此,在 合作協約的先天結構上已顯得非常鬆散,再加上後天的「營養失調」,就欲振乏 力。 (二).館際合作組織的功能未全部發揮 目前兩個國內最大的館際合作組織─科技館合及人文社會科學館合的組織非常 鬆散,僅止於館際互借的層次,未能向縱深方面拓展。除了每年一次的年會以 外,理監事會議雖也每季舉辦,但大多是會員資格的認定及少數活動的研擬, 未能發揮國外書目供應中心(Bibliographic Utility)的功能或是類似區域性合作 組織(consortium),有實質的合作關係,訂定明確的權利與義務。 (三).全國性書目網路的難產 多年以來,大家都知道全國性書目網路建立的重要性,但迄今此一網路仍尚未暢 通。其主要的癥結,可概述如下二點: 1.書目性資料未能整合 在教育部電算中心的努力之下,目前經由 TANet可以查詢到許多圖書館的目 錄,但這些線上目錄是並非一整合性的書目資料庫,使用者必須一個個切 換、一個個進入,浪費許多不必要的時間。 2.全國圖書資訊網路未臻完善 國家圖書館的全國圖書資訊網路,近年來有突破性的發展,但是各合作 館卻仍然沒有很大的參與意願。. 參、館際合作發展的可能模式. 2.

(3) 隨著Internet的興起,各圖書館已在不知不覺中連起來,成為一串鎖鏈,願與不願,不 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也因此,打破了傳統館際合作組織的約束性,並不一定要交會費,才 可以查詢到他館的資訊,檢索遠地的資料庫。雖然文件傳輸的可行性是取決於另一端的意 願,但如果是同樣的收費標準(或甚至加繳服務費),照樣可以達到目的。如此一來,我 們的科技館際合作協會、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合作組織還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嗎? 或許,國內的館際合作組織已到了重新組合的時候了,筆者以為其組合的方式可以有 下列這幾種: 一、以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為依歸 如國內逐漸形成的INNOPAC Users' Group、傳技Users' Group、DYNIX Users' Group以及URICA Users' Group等。那些單打獨鬥的圖書館只能自立救濟,尋 求跨組連線的可能。 二、以地區為考量 配合地緣地區的考量,很早以前就有人建議過,如劃分成北、中、南三區, 由點到面,逐步滿足。但是由於南北資源的不均,城鄉差距太大,既使勉強 成為一個族群,仍難如願。不過,現在網路幹線的據點也迫使各館尋求最近 的節點靠航,再串連至其他節點了。 三、以圖書館類型或專業類型劃分 如大學圖書館性質相近,公共圖書館由文化中心而至鄉鎮圖書館,專門圖書 館則以學科屬性自行聯盟,如經濟類、醫學類等。 四、跨地域、多功能、多元化的館際合作 視需要而定,自行與他館訂定協議,舉例而言,如台大圖書館可能需要台北 榮總的醫學資訊、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大陸資料、台北市立圖圖書館的市政資 料等等。 可以想見的,前三者的合作有實質的約束力,最後一種是較鬆散的君子協定,各取所 需,而未來的走向,如果著眼於合作館藏發展,館際圖書借閱,仍以地區性(regional)、 多類型(multitype) 的協作為主流。要之,一個實質的合作關係,有權利、義務的規範, 將使訓練活動更容易奏效,使資源交流更為順暢,而收互惠之益。. 肆、館際合作未來發展 展望未來,網路的發展、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將深刻影響到館際合作的形式,而資 源共享也以各種不同的面貌悄然來到。 一、虛擬圖書館的來臨 何謂虛擬圖書館?Gherman曾經如斯描述:所有的資訊儲存在 Internet上少數的 幾 個地方,但是經由名錄指引卻可以在全球各處被擷取,並以使用者所熟悉的形式展 現,而無感於場域的不同。易言之,資訊的傳輸已經是全球化、電子化,而且是直接 送到讀者所在處。(註2)因此,現代圖書館員的職責,就是將這個虛擬圖書館交到 學者手中。 做為圖書館員,我們都有被資訊淹沒的恐慌,是以如何從消防水管中粹取資訊是 我們最大的挑戰,我們必須深思如何去過濾資訊,而不是以量取勝;除了去蕪存菁, 還要提供「加值型」的服務。(註3)今後,我們所要強調的是「虛擬圖書館」:讓 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知天下事;「世界圖書館」:不論在何處,都可以收到全球資 訊─網路遍寰宇,資訊掌中握;「邏輯圖書館」: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不管身在何 3.

(4) 處,資訊的取得是自然、平常、隨手拈來、不假思索。 二、文獻傳遞(Document Delivery)的興起 早期的資源共享指的是圖書館之間的互借協定。如今,館際互借雖然仍有其神聖 的意義,但是已漸無法滿足資訊時代的要求,其原因有下列幾點: (一).它是人工密集的業務,因此,非常昂貴;(二).書籍一旦借出,常超出貸出館掌控 的範圍;(三).它須包括分送(打包、郵遞、接收、登錄)的費用,而言些費用已越來 越可觀;(四).沒有時效性,一拖就是一、二個星期以上。(註4)隨著自動化和網路 的發展,圖書館資源共享又開始有了新的面貌。 由於傳統性的館際互借業務已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所以有許多圖書館紛紛 向外求援,透過商業化的文件傳遞服務,滿足讀者的需求。這些商業化的文件傳遞服 務具有快速、齊全的特性,唯一的缺點是收費高昂。但是從圖書館人力的節省以及館 藏發展的經濟性、讀者滿意度等方面來評估,又有其成本效益。(註5) 三、以「使用」為出發點,提供讀者導向的服務 未來的圖書館將不再以館藏的質量為單純的評鑑指標,其成敗將繫於「獲取資 料」的可行性。這個獲取性的建立端視技術層面的考量和檢索工具的齊全。但是,除 此而外,亦取決於館員素質的良窳。在於他們是否能夠辨識讀者的需求,運用判斷力 去分配資源,並幫助讀者去開發各種可能的資源。 不但要懂得檢索,更要熟悉處理的方法,這裡所指的處理技巧包括下載、貯存、 整理和運用。(註6)換句話說,圖書館的經營方式必須重新調整,要求彈性、全方 位的管理,站在讀者的立場去設計系統,編寫使用手冊。 四、出版社、作者、圖書館、使用者角色的互動 出版社、作者、圖書館、使用者四位一體的結構關係在未來可能改變,Montgomery 指出,未來的文獻供應將有下列幾種模式: 1.由出版商直接供應給使用者,而不經由圖書館。 2.圖書館取代出版商的角色,由作者處直接獲取資源,再重新組合、創造,提供給 使用者。 3.電腦科技重新改變出版社和圖書館的傳統角色。 4.以上三種形式並存,各有各的職能,亦即: (1).出版社─驗證、編輯、包裝。 (2).圖書館─根據讀者的需求提供資訊。 (3).科技─資料庫一再衝擊作者和使用者的關係、出版社和圖書館的關係。(註6) 由此可見,圖書館員必須跟得上時代的脈動,密切注意各種可能的變化,掌 握資訊流。舉例而言,目前出版新書的ISBN和圖書館的條碼是否可以相結合?國外的 圖書館都有代號碼,因此全國皆可以借閱圖書而不致混淆。我們除了呼籲標準化的建 立外,亦須和出版社密切合作,開發各種資訊來源。 五、合作開發網路資源 Internet網路資源約有下列幾種: 1.公用軟體程式 2.電子出版品 (1).單篇文件 (2).圖書 (3).期刊 (4).期刊目次 (5).報紙. 4.

(5) 3.資料庫檢索 (1).線上公用目錄查詢 (2).線上資料庫 (3).校園資訊系統 (4).名錄資訊系統 4.網路新聞群 5.學術論壇 6.電子佈告欄. 伍、建議事項 有鑑於館際合作的重要性、資源共享的迫切性,筆者擬建議下列事項供有關單位採擇 實施。 一、相關法規、政策的制訂及標準的遵循 美國早在一九一六年即頒布和實行了館際互借規則,一九四0、一九五二、一九 六八年又分別作了修改補充,一九七0年公佈並實行了長達一一六頁的館際互借手 冊。一九五六年頒布的圖書館服務條例;一九六五年頒布的高等教育條例、州技術服 務條例;一九六六年頒布的圖書館服務和建設條例等都明文鼓勵和支持館際合作和資 源共享的活動,惜我國圖書館的基本大法仍未出爐,企盼有關單位能正視此一課題。 此外,有關資訊交流的共同標準,歐美等國已有TCP/IP、Z39.50、SGML、HTML 的開發,我國除了遵守國際之協訂外,亦應開發適合中文的標準。在中國圖書館學會 的努力之下,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已先後制定中華民國館際互借書目資料項目標準 (CNS 13150)、機讀編目格式標準(CNS 13226)、期刊館藏著錄標準(CNS 13225)、 中國書目資訊交換格式,以暢通國內、國際的資訊交流。此外,各合作館亦應與中央 圖書館的權威檔連結,以維護標目的一致性。 二、資訊基礎建設和國家資訊系統的建立 國家資訊系統的建立在採取有效措施,以最少的經費,最高的效益獲得完整的資 訊。惟有建立起有效的國家資訊系統,才能保存國家的資訊資源並建立良好的國際合 作關係。 以美國「全國圖書館及資訊服務計畫」的報告為例,其規畫的目的在達成下列各 項目標: (一).確實做到全國各地均能獲得最基本的圖書館與資訊服務。 (二).為特殊國民提供適宜的特殊服務。 (三).加強現有圖書館及資訊服務的資源和系統。 (四).鼓勵私人企業積極參與全國圖書館及資訊服務計畫。 (五).設立一專責機構以擔負全國資訊網的建立和協調工作。 (六).規畫、發展、協調和實施全國圖書館和資訊服務網路。(註7) 國家資訊系統的建構將有助於館際合作業務的推展。因為透過網路,各合作館可 以查詢資訊、擷取資料、傳輸檔案以及電子郵件通訊,使得合作編目更為便捷,合作 採訪更為可行。(註8) 在美國推出NII方案之後,日本的野村綜合研究所亦推出「日本的資訊技術基礎 建設新政策」,冀能開發具前瞻視野的資訊系統(註9)。而新加坡亦有"IT2000"計 畫,希望將新坡發展成一個智慧島(註10)。我國亦必須及早規劃國家資訊架構,制. 5.

(6) 訂資訊政策,舖設資訊高速公路,而其中圖書館的資訊服務當然是重要的一環。 三、圖書館網路的健全 世界各國圖書館網路的發展,已由地區性、全國性而至跨國性協作組織的建立, 惜我國仍未能積極推動。為求早日落實圖書館的合作關係,擬建議大學圖書館、公共 圖書館、專業性的圖書館(如:醫學、經濟、法律等)等能早日建立協作關係。美國 的ILLINET、OhioLink都是可以考慮的模式。 遠在一九七五年時,Parker就曾指出:圖書館網包括五項因素:資源、名錄、通 訊、使用者和管理。當然一個圖書館網的運作是否成功繫於成員之間互惠的感受度。 (註11)茲就各項因素分析於下。首先,資源的豐富性與互補性是成功的關鍵,如果 館藏貧瘠或重複性很高,館際合作一定沒有多大效益。也因此,大陸地區圖書館近年 來特別呼籲「共享之前要先有共建」。要共建的話,就須掌握館藏-調查館藏狀況, 協調分工-合作發展館藏。其次,名錄指的是會員館的通訊錄以及館藏聯合目錄,可 想而知,合作編目牽涉的是各館自動化的腳步是否參差不齊,回溯建檔的品質如何以 及軟體架構的問題。再者,通訊應是包括申請件傳送的效率以及文件傳輸的可行性, 也就是說,如果館藏互補性很高,線上公用目錄也齊全,但是網路速度太慢,或是文 件的傳送耗時太久,也會使館際合作的效果打折扣,犯了「立意雖佳,但執行有困難」 的毛病。至於使用者,則是再教育的觀念溝通了,要勸導讀者「資訊的獲取比館藏的 擁有更為重要」,並強化館際互借申請件的正確性,避免「誤投」的現象。此外,管 理更是任何組織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主其事的人善於規劃、協調,必定可以使館際 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功能、館際合作組織的強化。 四、合作館藏發展的協定 「合作館藏發展」係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書館,經由館藏發展責任上的分配, 同意在一定範圍內,儘速購買所可能獲得之資料,以增加資源之共享,避免重複之浪 費。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館藏發展的觀念也有改變: (一).館藏發展由「大而全」的觀念轉成「小就是美」的認知 早期的圖書館經營均強調越多越好,鉅細靡遺。館藏發展也要求有系統、全 面性、均衡的發展,甚至於一本書「可能在一百年後才會有人偶而一用」的情況 下,也要努力蒐購,總之,經典之作定要全力以赴,避免造成「遺珠之憾」。而 今,隨著經費與空間的雙重壓力,圖書館員開始對「核心館藏」與「研究館藏」 有所釐清,不再受「財產制度」的意識型態所制約,而勇於淘汰,急於求新求變, 於是乎就有「小就是美」的口號。 遠在一九七0年代中期,Atkinson就提出「零成長」的觀念,並且極力鼓吹 「自我更新」的重要性。(註12)因為除了經費與空間的考量外,資訊檢索的精 確性也是非常迫切的,與其讓讀者在資訊大海中乘桴,不如提供一個適當貼切的 館藏,使讀者不必走冤枉路,浪費不必要的精力。跟這個相關的另一個概念則是 「讀者取向」的選書政策,如英國的Sussex大學圖書館即採用「需求導向」的圖書 採購政策。(註13) (二).在全國圖書資訊資源整體發展的架構下建立各館的館藏發展政策 針對「核心館藏」加以著墨,對於「研究館藏」則採重點式的選擇,並達到 分工合作的協調,互補有無。亦即由「館藏豐富」的政策轉為「提供資訊」的策 略運用。易言之,圖書館的角色扮演必須在「知識的貯存區」和「通道」中取得 平衡點,由「如果必須」(just-in-case)的著眼點轉成「恰如其時」(just-in-time). 6.

(7) 的服務,尤其是對於變動較為快速的學門,更必須強調其「電子文件」的傳輸性, 以爭取時效。(註14). 陸、結語 捫心自問,我們所處的圖書館是不是一座有許多沒用資訊的倉庫,在用時又有許多問 題無法解答?我們讓我們的館藏荒蕪,讓我們的館藏找不到主人,也讓讀者在資訊大海中 迷失?或許,我們該重新思考「什麼是圖書館」這個問題。讓我們拋開約定俗成的預設立 場,重新構思圖書館的社會功能、文化意涵。圖書館應該是一個傳播的系統,它的主要功 能在帶動它的社區解決問題。(註15)長久以來,我們把圖書館變成一個倉庫,在這個倉 庫中,有許多資訊因為乏人問津,沒有翻動而生鏽、腐蝕掉,就像美國的農業政策一樣, 有許多人挨餓,亦有過剩的榖倉。(註16)大部分的我們都是被動的等待別人來要資訊, 而不是主動的提供。今後的圖書館應是知識的「伺服器」(server)(註17),一個睿智 的知識管理者。 危機就是轉機?電子資訊的蓬勃發展是否將危及我們的存在?在以往,圖書館天經地 義的是知識紀錄的貯存者,雖然資訊提供的功效不彰,但是做為文化保存的中心地位卻從 來沒有被懷疑過。今天,隨著資訊媒體的變化,書本不再是唯一的載體,各種數據化的資 訊可以不經由「圖書館」這個環節,就可以由出版者到使用者,甚而由作者直接傳輸到讀 者手中。對於這些「擦身而過」的「過門不入」,我們又有什麼因應之道?難則就只有「束 手就擒」一途? 圖書館的未來應是有關「使用權」和「知識管理」,而不僅是館藏的擁有。(註18) 圖書館的服務亦將由索引、摘要製作的書目層次跳躍到資料本身的提供。也因此,電子期 刊、館際互借、資源共享三者的分界將越來越模糊。一個理想的圖書館服務應是這些系統 的整合,讓讀者在簡單而不自覺的情境下獲得完整、快速的資訊。易言之,圖書館是資訊 服務的提供者,也是資訊資源的管理者,館際合作是我們戰略性的任務,資源共享才是我 們戰略性的目標。 註釋: 1‧傅雅秀,「影印與美國著作權交換中心」,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9期(民國81年12月), 頁249-260。 2‧Paul M. Gherman, "The New Service Frontier: Electronic Full-Text and the Macro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Ed.by Gary M. Pitkin (Westport, London: Meckler, 1992), p.133. 3‧ibid. 4‧James E. Rush, "Technology-Driven Resource Sharing: A View of the Future," Resource Sharing & Information Networks, 8 (1992): 141-142. 5‧Mounir Khalil, "Document Delivery: A Better Option?" Library Journal (February 1, 1993): 43-45. 6‧Margot J. Montgomery, "Document Supply in a Changing World," 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 21, (1993) : 29. 7‧W. David Penniman, "The Library of Tomorrow: A Universal Window Serving Independent Problem Solvers," Library Hi Tech10 (1992): 23-26 8‧Al Gore, "Infrastructure for the Global Village," Scientific American (Sept. 1991): 110. 9‧Ray Kurzweil, 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 ( Boston: MIT Pr., 1992.). 7.

(8) 10‧徐金芬,「國家圖書館與國家圖書資訊政策」,圖書館學刊,第七期(民80年), 頁237。 11‧Thomas F. Parker, "Resource Sharing from the Inside Out: Reflections on the Organizational Nature of Library Networks," Library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 19 (Fall 1975): 349-355. 12‧「日本的資訊技術基礎建設新政策(IND)─野村綜合研究所的建議」,遠瞻,民8 3年5月16日。 13‧「新加坡的發展遠景─智慧島(IT2000研究報告)」,遠瞻,民83年3月15日。 14‧李德竹、莊道明,「資訊網路時代台灣地區圖書資訊服務的新方向」,中國圖書館學 會會報,第52期(民83年6月),頁56。 15‧Great Britain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Capital Provision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 Report of a Working Party, HMSO,1976 (Chairman : Professor Richard Atkinson). 16‧Adrian Peasgood, "Towards Demand-led Book Acquisitions? Experiences in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Library,"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18 (October 1986): 242-256. 17‧Sheila M. Corrall, "The Access Model: Managing the Transformation at Aston University," 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 21 (1993):14. 18‧Nancy Campbell, "Directors of Research Libraries Attend Annual Conference at OCLC," OCLC Newsletter 209 (May/June 1994): 4.. 8.

(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巡迴於全國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展示,巡展內容包括書展、海報等,從豐富的展品 及展書中呈現各國文化內涵,至今已巡展全臺超過 100 所公共圖書館,廣受各巡 展館好評,並於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圖4 1 整合資訊系統風險 圖4.1 整合資訊系統風險..

a 全世界各種不同的網路所串連組合而成的網路系統,主要是 為了將這些網路能夠連結起來,然後透過國際間「傳輸通訊 控制協定」(Transmission

‡ Verio 提供網站代管公司完整的軟體、運算 與網路資源,也提供網路零售業者開發電子 商務及網站代管的服務 V i 也提供小型 商務及網站代管的服務。

本校目前已完工啟用的建築物為行政、理工、教學、宿舍、設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我們自 2013 年 10 月起,在教育局「教科 書資訊」網頁 (www.edb.gov.hk/text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