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港開平商會中學 鍾靜怡老師 關嘉利老師 林惠娟老師
學校背景
01
02
學生:
→專注學習
→對篇章理解欠深入,尤其是對文學、
文化元素的體悟
語文教學:
→單元內加入與課文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
→ 讀本問題考卷設有文言、文化、文學部分
計劃目標
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 欣賞文學作品的內容美和形式美,並提供創作的學習經 歷,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 加強培養學生的品德情意,提高學生的道德操守,滋養 情意。
• 加強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反思和
認同。
參與計劃的原因
• 配合2017中國語文課程發展方向:拓寬閱讀面,增加閱 讀量,提升閱讀深度。
• 加強初中中國語文課程中的文學和文化元素。
• 加強初、高中中國文學課程的銜接。
• 推行本計劃有助中國語文和中國文學科老師的專業發展,
促進教學效能。
計劃推展
• 課程發展主任闡述計劃的目標和理念
• 共同檢視初中課程
• 選定試教單元和篇章
• 共同備課
• 觀課、回饋,檢視教學設計
初中課程檢視
初中各級敘事、抒 情學習單元的佈置
初中課程檢視
中三單元 一覽表
計 劃 單 元
中三級單元內容
*紅筆為精讀課文,其他則為導讀及自讀課文
施教次序 單元內容
一 情感的寄託:詞曲欣賞
〈水調歌頭〉、〈虞美人〉、〈天淨沙‧秋思〉
二
*生活情思:通過記敘和描寫來抒情
〈失群的紅葉──龍山雜記之三〉
〈月夜〉
〈歸園田居〉
〈移居〉、〈讀山海經〉、〈飲酒〉
三 舊日的足迹──說明的語言
〈南方生態美學〉
〈消失了的特色街道〉
施教次序 單元內容
五
*童年往事:記敘抒情欣賞
〈爸爸的花兒落了〉
〈閒情記趣〉
六
*議論文(論史論事論理及論人)
〈最苦與最樂〉
〈五代史伶官傳序〉
〈孔明燈內涵豐富 不宜一刀切禁絕〉
〈說謙虛〉、〈快樂〉
七
*小說欣賞
〈孔明借箭〉
〈終站 香港〉
計 劃 單 元
中三級單元內容
*紅筆為精讀課文,其他則為導讀及自讀課文
計劃試點
計劃教學理念
整
• 提問、討論、匯報、總結、朗讀
• 讓學生整體了解全文,深入體悟作 品內涵、作者的情思
零
• 提問、討論、分析
• 讓學生了解文本內 容、細節
整
• 默讀、朗讀、• 讓學生對作品提問有初步的感知共同備課
• 要學生真正了解文本,教師首先也要吃透文本。
• 共同備課,首先是一起了解課文的內容,作者情思,表 達手法等等 。然後逐段分析教學要點,並以「整零整」
的理念,設計提問問題,希望引導學生整體理解篇章內
容,不流於片面、零碎的理解。
計劃試點
單元五:
• 生活情思:通過記敘和描寫來抒情
韓少功
〈月夜〉
陶詩選讀
林海音
〈爸爸的花兒落了〉
單元二:
• 童年往事:記敘抒情欣賞
沈復 〈閒情記趣〉
單元二教學安排 生活情思:通過記敘和描寫來抒情
綜合各個範疇學習:例如 文學文化學習,除了是文 學文化知識外,還要理解 篇章的文化文學內涵,從 而掌握題旨。
韓少功:〈月夜〉 整
第一部分:整體感知
零
第二部分:梳理文意,理性分析篇章內容
提問從內容理解及分析着 眼,先問核心問題,再結 合修辭的效果,達到梳理 文意的教學目標。
韓少功:〈月夜〉
零
第二部分:梳理文意,理性分析篇章內容
抓緊作者的思想感 情,理解文章主題。
設題的目的在引導學 生理解篇章內容、結 構,掌握題旨。
韓少功:〈月夜〉
整
第三部分:理解作者的情思,欣賞作者的表達方式;深入感受,有個 人的體悟。
韓少功:〈月夜〉
檢討與反思
教學檢討與反思 建議的改善方法
感知:
• 段五:思考宇宙,感悟自身渺小
• 對學生來說太艱深,學生看不明白,
比較難有共鳴。
• 善用小組討論,加上老師引導與分 享,例如人在震撼的大自然現象面 前,也會感到自己渺小並思考個人 的存在。
工作紙設計:
• 着重修辭在文章中的作用
• 學生忙於解說修辭在文中如何突出月 色的特點,打斷他們一氣呵成欣賞作 者的文辭之美。
• 毋須要求學生在工作紙中辨識每種 修辭及寫出其作用,改為課堂提問:
作者如何表達以突出月亮的特點?
韓少功:〈月夜〉
在教學上不必追求確實的答案,而是應讓學生說 出個人理解,並追問緣由,引導學生就文本舉例
段五:
盛夏之夜,只要太陽一落山,山裏的暑氣就消退,遼闊水面上和茂密山林裏送來的一 陣陣陰涼,有時能逼得人們添衣加襪,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裏的北斗星 在這時候出現了,媽媽或奶奶講述的牛郎織女也在這時候出現了,銀河系星繁明如雲 星密如霧,無限深廣的宇宙和無窮天體的奧袐嘩啦啦垮塌下來,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 完全吞下。我是躺在涼台上嗎?也許我是一個無依無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騰?也許 我是一個無知無識的嬰兒在荒漠裏孤單地迷路?也許我是站在永恆之界和絕對之境的 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見和盤問?
檢討與反思
韓少功:〈月夜〉
陶詩選讀:《歸園田居》(其一)
第一部分: 整體感知
• 作者生平 知人論世
• 朗讀《歸園田居》(其一)全文,初步掌握篇章節奏,詩歌內容、情感。
朗讀
• 繪畫詩歌呈現的景色,並說明景色與心情之間的關係。
繪圖
• 你們喜不喜歡這首詩歌?為什麼?
• 請學生想想,若要將本詩分段,會怎樣分?為甚麼?
提問
整
整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繪畫詩歌呈現的田園景色
繪畫詩歌呈現的田園景色:學生對本活動感 興趣,投入及認真。建議也可以在理解文本 後,才讓學生進行,通過活動了解學生能否
陶詩選讀:《歸園田居》(其一)
第一部分: 整體感知
第二部分:梳理文意,理性分析篇章內容
零
擬設的問題可以十分 普通,如「就詩歌第 一段說說陶淵明辭官 歸隱的原因」,關鍵 是要讓學生細讀文本,
並引導學生從關鍵字 詞深入理解,如「適、
愛、誤落、塵網、羈 鳥、池魚、守拙」。
提問
陶詩選讀:《歸園田居》(其一)
第二部分:梳理文意,理性分析篇章內容
零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狗與雞均為家畜,
暗示人的存在,呈現人間氣息。不直寫人,暗示 無人事之煩惱。此處亦以家畜之聲反襯鄉村之寧 靜,靜中有生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鄉村之大(遠)
陶詩選讀:《歸園田居》(其一)
零
此兩問,希望引發學生思考,
更深入了解陶潛的田園生活 情境。
教學反思:不這樣問,學生 不會注意到「塵雜」、「虛 室」的意思。學生雖然未曾 完全明白當中的深層意思,
但是總努力地理解,如學生 能說出:作者歸隱後,無須 參加無謂的社交,也能說出
「虛室」是沒什麼擺設,簡 陋的家居。
陶詩選讀:《歸園田居》(其一)
第三部分: 理解作者的情思,欣賞作者的表達方式;深入感受,有個人的體悟。
整
→提問:
1. 作者嚮往怎樣的田園生活?
2. 根據整首詩歌,分析作者的心路歷程?
3. 你認同作者的決定嗎?為什麼?
→朗讀:
請學生再次朗讀全文。
學生表現:因為理解了詩人的情 感,再次朗讀的時候,學生更投 入,朗讀得比之前更好。
反思及建議:「整零整」策略,
陶詩選讀:《歸園田居》(其一)
計劃試點
單元五: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 童年往事:記敘抒情欣賞
沈復 〈閒情記趣〉
單元四教學安排 童年往事:記敘抒情欣賞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整
第一部分: 整體感知
第二部分:梳理文意,理性分析篇章內容
零
細 讀 文 本 , 分 析 內 容 , 討 論 核 心 問 題 , 梳 理文意。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第二部分:梳理文意,理性分析篇章內容
零
現實與回憶 雙線並行、
交錯,讓學 生多思考英 子的心理狀 態,掌握主 題。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李叔同〈送別〉 改編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 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 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 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 長亭、古道,同為古人送別之地,芳草連天一片蒼涼,天涯海角更突出知交分 別後,相距甚遠。
• 改編後的效果:更能突出畢業禮與君一別後,從此分離的不捨之情。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 思考題:若刪了段27-30可行嗎?為什麼?
• 學生能結合日常生活,指出不應刪去此部分,因為大人們不斷嘮叨要英 子「做大人」,有烘托氣氛的效果,凸顯要求英子成長的逼切性,令人 感受到英子所承受的壓力。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媽臨回她的老家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還小。」
蘭姨娘跟著那個四眼狗上馬車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了!」
蹲在草地裏的那個人說:
「等到你小學畢業了,長大了,我們看海去。」
提問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第二部分:梳理文意,理性分析篇章內容
零
寫作手法的學 習配合內容理 解和賞析,體 會作者的寫作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第三部分:理解作者的情思,欣賞作者的表達方式;深入感受,有個人的體悟。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整
整
第三部分:理解作者的情思,欣賞作者的表達方式;深入感受,有個人的體悟。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第三部分:理解作者的情思,欣賞作者的表達方式;深入感受,有個人的體悟。
綜合不同範疇學習,加強學習成效︰
寫作題目:我不再是小孩子了
1.寫作大綱
2.個人短講:試舉出一件事,反映父母對你成長的影響。
以說帶寫,準備寫作〈我不再是小孩子了〉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總結
對課程:
中三級其他單元模仿這兩個單元做法,延續與連貫。
對學生:
1. 學生在課堂上有多點時間思考,真正理解篇章文 意。
2. 學生對文本的意旨、作者情思有更完整、深入的
了解,不限於零碎的修辭、寫作技巧的認識。
對教學:
1. 通過共同備課,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吃透文本。
2. 在教學上懂得適當地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篇章文意。
3. 重視讓學生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4. 在教學上要多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是幫學生思考。
5. 提問設計要多樣化,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應多設計開放式題目,
減少資料性的題目。
6. 課堂上宜多留時間讓學生思考,回答問題,不應急於告知學生答案。